(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比较旬的历时考察中文提要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 小弋午七日面 中又提芰 比较句是重要的句类之一,通常由比较项、比较词、比较点和比较结果等要素构 成。本文以比较句的形式标记为基准,着重从历时角度对近代的比较句进行考察,归 结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勾勒出了其发展的线索。在关注比较旬具体句式发 展进程的同时,本文还重点考察了比较句的语义类型及语用功能的历史变迁。 本文十分注重句法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三个平面”之间的有机结合。在 描写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近代比较句的如下特点:( 1 ) 句式的多样性。平 比句、差比句和极比句都存在不止一种具体句式,这些句式并存发展,表现出一定的 多样性;( 2 ) 句式应用的不平衡性。旬式的多样性给具体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 地,也造成了应用上的不平衡性;( 3 ) 比较功能的互补性。有的句式主要表现肯定比 较功能,有的句式则主要表现否定比较功能;( 4 ) 句法功能的多元性。平比旬和差比 旬中的不少句式在功能上并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具备比较和比拟的功能。 总之,近代比较句不仅经历了句式上的演变。同时也伴有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的 变化。上述变化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 关键词:比较句;历时演变;句法形式;语义特征;语用功能 作者:李吉华 指导老师;王建军 t h ed i a c h r o n i cr e s e a r c ho n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o f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a b s t r a c t 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sak i n do fi m p o r t a n ts e n t e n c e ,w h i c hm a i n l yc o n s i s t s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i t e m ,c o m p a r a t i v ew o r d ,c o m p a r a t i v ep o i n t ,a n dc o m p a r a t i v er e s u l t b a s e do n f o r m a lb e n c h m a r ko f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w er e v i e w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o f m o d e mc h i n e s ee m p h a s i z e do nd i a c h r o n i ca n g e l ,s u mu pi t sf e a t u r e so f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h a s e s ,a n do u t l i n e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c l u e s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s p e c i f i cs e n t e n t i a l f o r m s ,w ep a y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h i s t o r i c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o fs e m a n t i cs t y 7 l e sa n dp r a g m a t i c f u n c t i o n i nt h i st h e s e ,w e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o r g a n i cu n i t eo f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s e m a n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w h i c ha r ec a l l e d “t h r e ep l a n e s ”b a s e do nd e s c r i p t i o n , a n a l y s i sa n dc o m p a r i s o n ,w eg e tt h ef e a t u r e sa sf o l l o w s :( 1 ) d i v e r s i t yo fs e n t e n t i a ls t y l e t h e r ea r em a n y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i nt h et h r e ec o m p a r a t i v ed e g r e e s ;( 2 ) t h eu n b a l a n c e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s e n t e n t i a ls t y l em a k e se n o u g hs p a c ef o r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t ob e u s e d ;( 3 ) c o m m u t a t i v e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yo fc o m p a r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s o m es t y l e sf o c u so n a f f i r m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a n ds o m ef o c u so nn e g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 ;( 4 ) m u l t i p l i c i t yo fs y n t a c t i c f u n c t i o n t h eo t h e rt w oc o m p a r a t i v ed e g r e e sa r en o tu n i q u ee x c e p tt h es u p e r l a t i v ed e g r e e i nf u n c t i o n t h e yh a v ec o m p a r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a n d f i g u r a t i v ef u n c t i o na tt h es a m e t i m e 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o fm o d e m t i m e sc o m e st h r o u g he v o l u t i o no ff o r m 、析t 1 1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a n dt l l e yc o n s u m m a t e g r a d u a l l y 、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d i a c h r o n i ce v o l u t i o n ,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s e m a n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w r i t t e nb yl ij i h u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w a n gj i a n j u n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e t 期:型! :苎:! 日期:兰竺z :! :丝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引言 引言 比较句是古今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其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语用功能体现了 汉语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因而一直受到汉语研究界的重视。以往的研究虽取得了不小 的成果,但基本限于从共时角度对特定旬式加以讨论,并且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 而从历时的角度对比较句作全面考察的成果则相对少见。 近代是比较旬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展相关的研究对全面准确地把握比较句的发 展脉络和演变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历时角度对此期的比较句进行较 为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揭示其历史概貌和时代特征。 一、比较句的内涵和类型 目前学界对于比较句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相比之下,我们基本认同许国萍 的观点。许国萍对比较句作了如下定义:“如果一个结构可以在某个谓词量级上赋予 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级的( 相同或不相同) 的位置,具有这种语义功能的结构就是 比较结构” 。可见,在语义上能够体现量级差别是比较句的立足点。此外,比较句 在结构上还必须有特定的标记。一个完整的比较句应该由比较项、比较词、比较点和 比较结果共同构成。 对于比较句的分类,迄今为止,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结果: ( 1 ) 马建忠( 1 8 9 8 ) 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句( 如“如”字句) 、差比句( 如“于 字句) 和极比句( 如“最”字句) 。 ( 2 ) 黎锦熙( 1 9 2 4 ) 将比较句分为约莫旬( 如“好像”字句) 、平比旬( 如“一 样”字句) 、差比句( 如“更”字句) 、极比句( 如“最”字句) 、高度句( 如“很” 字句) 和过甚句( 如“太 字句) 。 ( 3 ) 吕叔湘( 1 9 4 2 ) 将比较句分为比拟和近似句( 如“似的”字句) 、均齐句( 如 “一样”字句) 、不及句( 如“不如”字句) 、胜过句( 如“更”字句) 、尤最句( 如 “最 字句) 、得失句( 如“宁”字句) 和倚变句( 如“越越”字句) 。 ( 4 ) 赵元任( 1 9 7 9 ) 将比较句分为等同句( 如“x 跟y 一样a ”字句) 、较胜 本文所谓的近代是指唐五代至清中叶时期。 见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第3 5 页,学林出版社,2 0 0 7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引言 句( 如“比更”字句) 、较差句( 如“不如”字句) 、最高句( 如“最”字句) 、 反最高( 如“最不a ”字句) o ( 5 ) 刘月华( 1 9 8 3 ) 将比较旬分为同异句( 如“跟一样”字句) 、差别句( 如 “不如”字句) 。 ( 6 ) 赵金铭( 2 0 0 1 ) 将比较句分为近似句( 如“像似的”字句) 、等同 句( 如“跟一样”字句) 、胜过句( 如“比 字句) 、不及旬( 如“ 不如”字句) 。 略加分析,不难得出如下认识:黎锦熙提出的约莫句、高度句和过甚句显然不能 归为比较范畴。吕叔湘的得失句、倚变句、比拟和近似句也不宜划入比较范畴,而均 齐句、不及句和胜过句、尤最句实际上分别等同于马建忠的平比句、差比旬和极比句。 赵元任的等同句、较胜句、较差句、最高旬和反最高也分别是马建忠的等比句、差比 句和极比旬,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划分也并无新意。就比较标记而言,除马建忠外, 黎锦熙等学者都着眼于现代汉语,他们所提出的比较标记与马氏的有一定区别,这自 然在情理之中。 稍有不同的是刘月华和赵金铭的分类。刘月华的同异句相当于马建忠的平比句, 差别句相当于马氏的差比句。赵金铭的等同句、胜过句和不及句分别等同于马建忠的 平比句和差比句。而刘月华和赵金铭的比较范畴并不包括极比句。本文认为应该把极 比旬归入比较范畴。 据此,在比较句的分类上,我们依然采用马建忠的划分方式。 二、以往研究的回顾和本文的选题视角 ( 一) 关于平比句的研究 马建忠( 1 8 9 8 ) 认为上古汉语的比较句由“如”、“若”、“犹”、“由”来表示,但 以上标记在近代已经不再用于表示平比。太田辰夫( 1 9 5 8 ) 、杨伯峻和何乐士( 2 0 0 1 ) 举例说明了“一般”句、“一样”句在近代用于平比句的情况,但均没有深入讨论。 蒋绍愚和曹广顺( 2 0 0 5 ) 的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中提到过“不同”表平比的 用法,同样没有进行详细探讨。 ( 二) 关于差比旬的研究 马建忠( 1 8 9 8 ) 认为上古汉语用“于”、“乎”表示差比,表示“两端相较有差” 2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引言 的功能,近代时期该标记已基本退出差比范畴。太田辰夫( 1 9 5 8 ) 对近代“比”、“如 、 “似”和“更”表示差比的用法有过描述,认为“更”的比较功能受到语境限制,在 比较时间上分先后的两件事物时表递进,在比较时间上不分先后的两件事物时表差 比。贝罗贝( 1 9 8 9 ) 、黄晓惠( 1 9 9 2 ) 、石毓智和李讷( 1 9 9 8 ) 对“比”字句的来源 进行过探讨。太田辰夫、贝罗贝认为现代汉语“比 字句形成于唐五代,黄晓惠、石 毓智和李讷认为现代汉语“比”字句形成于明清时期。章新传、金姝兰( 1 9 9 6 ) 对红 楼梦中“比”字句的比较项和结论项的构成成分进行过研究,认为比较项由体词和 谓词成分充当,结论项可以是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张全真( 2 0 0 2 ) 对元曲选中的“如、似”表示差比进行过探讨,认为其表示名词性成分之间比较 的功能正在被“比 字句取代。马铁军( 2 0 0 6 ) 对西游记中的差比句进行了研究, 主要讨论了“比”字句和“胜如( 强c a ) 句的使用情况,认为它们的应用现代汉语 中已基本消失,只存在于温州方言中。 ( 三) 关于极比句的研究 马建忠( 1 8 9 8 ) 认为上古汉语的极比句用“最”、“至”、“极”和“甚”等表示, 认为“最”字是最常用的极比方式,一般置于形容词或动词性成分前。太田辰夫( 1 9 5 8 ) 认为“最”、“顶”、“尤”以及“比都”都可用于极比句,而且“最 字句古今都 有应用,“顶”字句用于现代汉语,而太田辰夫本人对“尤”表示极比还是差比并不 确定。王丽( 2 0 0 3 ) 对西游记中的“最”字句有过描述,认为该类比较句的比较 义多隐含于句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句。 对比较句的研究,前人在取得相当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近代比较句研 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偏重个别句式讨论,多为零散性的研究。同时代各类比较 句之间缺乏横向比较分析,对不同时代比较句的发展演变的描写也欠清晰。共时研究 和历时研究的双重缺失妨碍了我们对近代比较旬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这一时期 比较句的研究还很有必要。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形式标记为切入点,本文拟对比较句在各历史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描述, 分析比较旬的特点,揭示比较旬的发展规律。对比较旬的演变状况,我们将从句法形 文中贝罗贝的观点均引自蒋绍愚、曹广顺的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一书,详见第十三章“比较句”,第4 1 7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5 。下同。 3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引言 式、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上分别加以展开,力图清晰显示比较句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规 律。 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从共时现象的描写过渡到历时 规律的总结,从对句法形式的考察过渡到对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的揭示,这是本文追 求的理想境界。 四、本文的语料来源 本文依据的主要语料有唐五代的祖堂集、游仙窟和敦煌变文校注,宋 代的朱子语类( 前六十卷) ,元代的西厢记、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和全 元曲,明代的西游记和o k 浒传,清代的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等。同 时,本文还适当借助了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 c l 语料库检索系统。 以上语料均为近代口语化程度较高的代表性文献,本文对它们进行了穷尽性统 计,希望通过量化方式来体现该时期比较句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规律。 4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以比较标记为基准,平比句可分为“相似 旬、“一同”句、“相同”句、“一般 句、“一样”句、“不同”句、“不比”句和“不似”旬。这些句子来源不同,产生时 间不同,演化路径不同,旬式特点也有不同。下面就以产生时间的先后为序对这些句 子的历史概貌分别加以描述。 第一节“相似 句 “相似”表平比的句子出现于上古。例如: ( 1 ) 豕与亥相似。( 吕氏春秋慎行论) ( 2 )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该式语义上强调比较双方十分接近却又不完全一样,这一点与“相同”句和“一 同”句明显有别。例如: ( 3 ) 曰:“尽、知、存、养,吾儒、释氏相似而不同”( 朱子语类卷六十) 该式可表示肯定比较功能,也可表示否定比较功能,否定比较功能通过否定词 “不 置于“相似 前来实现。例如: ( 4 ) 大有颜客( 容) 相似者,争那尊卑事不同。( 敦煌变文校注金刚般若波罗 蜜经讲经文) ( 5 ) 外求有相佛,与法不相似。( 祖堂集卷一) 唐五代时该式在功能上发生变化,即不单纯表比较,还可用来表比拟或比喻,此 时“相似”前多用“如、恰似、犹如”等词。例如: ( 6 ) 师便喝云:“你也喧眠去摩? 每日在长连床上,恰似漆村里土地相似! 他时 后e l ,魔魅人家男女去在! ”( 祖堂集卷七) ( 7 ) 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犹如云开日出相 似。( 祖堂集卷十四) 据我们考察,唐五代时期的“相似”句仍以表示比较为主。宋代,“相似”句的 5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旬 比拟或比喻功能开始略占上风。元代,“相似”句进一步向表示比喻或比拟的方面发 展,表比较的功能退居次要地位。清时“相似 句的应用明显减少,儿女英雄传 中共3 例,其中2 例表比拟,1 例比较。红楼梦中只有两例表比较的句子。如下 表: 数别 。、。 比较比拟比喻 祖堂集 3 11 5 朱子语类前六十卷 1 1 51 6 6 全元曲93 9 水浒传 7 2 4 儿女英雄传 12 元代起,“相似”句语用范围明显缩小,基本只限于比较双方的体貌、性格特征。 例如: ( 8 ) ( 小末云) 兀那老的,你那孩儿怎生与下官面貌相似? ( 全元曲相国寺公孙 合汗衫) ( 9 ) 原来那小喽罗,虽然模样相似,却语言发放不得;因此只教装做染病,把 靠褥围定在床上坐。( 水浒传5 9 回) ( 1 0 ) 这位娘子那好胜的脾气儿有些合乃翁相似,便也接过来,一气饮干。( 儿 女英雄传3 2 回) 第二节“一同 句和“相同”句 “一同 句表平比见于上古。此时的“一同”为两个词,属于一种临时的语法组 合形式,主要用于说明比较双方具有相同的属性。例如: ( 1 )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 左传寰公元年) ( 2 )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 生而有也。( 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此后,该句式即从文献中突然消失,直到六朝才又有所见,并一直沿用至唐五代, 6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但用例不多。例如: , ( 3 ) 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 抱朴子地真) ( 4 ) 又见甘凉瓜肃,雉堞雕残,居人与蕃丑齐肩,衣着岂忘于左衽。独有沙洲 一郡,人物风华,一同内地( ( ( 敦煌变文校注张淮深变文) ( 5 ) 问其事 理 已了,却便充为养男,不放人知一同亲子,便往学问。( ( ( 敦 煌变文校注前汉刘家太子传) “相同”句始于唐五代,一直沿用至今。“相同”句的基本句法格局为“a 与 b w 相同”式,其中a 、b 表示两个比较项,“与相同 为比较词,w 表示比较 点。该句式形式较为灵活,比较项不必和比较词形成结构上的整体,起连接比较项作 用的“与”也并非一定要出现。在表义上,该句的两个比较项具有相同的属性。 根据比较点的有无,相同的属性又可分为狭义上的相同性和广义上的相同性。而 比较点的有无则对“相同”句的比较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若有比较点,则句子 的比较功能上相对细化,不是宽泛地说明两个比较项的相同属性,而是指出两者相同 的具体信息。若无比较点,则句子的比较功能相对泛化,比较双方具有宽泛意义上的 相同属性。例如:。 ( 6 ) 师日:“吾得马大师之旨。”临迁化时,垂训有偈曰:八十年来辩东西,如 今不要白头公。非长非短非大小,还与诸人性相同。( 祖堂集卷十五) ( 7 ) 虽然鱼水相同,于其中间有异,鱼不得水如( 而) 便死,水不得鱼湛然。( 敦 煌变文校注庐山远公话) 例( 6 ) 带有比较点,前一个比较项承上省略。例( 7 ) 没有明确的比较点,并且 省略了连接词“与”。这种形式上的省略符合语境的需要,体现了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比较点的有无则取决于说话人的表达意愿,这同样体现了句子表达功能的灵活性。 清代,“相同 句的比较词前开始出现表程度的成分。例如: ( 8 ) 我心里先暗暗的钦敬,便不肯动手。后来听到他令尊的那番委屈,又与我 父亲所遭的冤枉大略相同。( 儿女英雄传8 回) 这些成分的应用使该句式在表义功能上日趋细化,整个句子的语义结构也因此而 显得复杂起来。 清代以前,连接词主要由“与 充任。清代开始,该式的连接词扩充为“与”、 7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合”、“同”三个。例如: ( 9 ) 正说着,只见贾蓉走来,拿着一封书子,写着“二老爷密启”打开看时, 也是无头榜一张,与门上所贴的话相同。( 红楼梦9 3 回) ( 1 0 ) 此刻正用着媳妇说话解劝公婆了,无如金、玉姊妹两个心里那种难过,也 正合他公婆相同;( 儿女英雄传4 0 回) ( 1 1 ) 到了今日的张金凤,却同往日大不相同。( 儿女英雄传2 6 回) “a 与b w 相同”句不限于某一特定形式,而是呈现出多样的特征。该句式既可 用于抽象事物之间的比较,也可在具体事物之间进行比较。既可用于比较项之间宽泛 的比较,还可用于有明确比较点的比较。 大约宋时,在“相同”前直接加“不”的否定式出现。例如: ( 1 2 ) 以名义言之,仁自是爱之体,觉自是智之用,本不相同。但仁包四德。苟 仁矣,安有不觉者乎! ( ( ( 朱子语类卷六) 该式同样存在比较项承前省略的现象,整个句子用来表达比较项的不同之处。 至明代,“不相同”旬又有了新发展,否定词前出现了表程度的成分“大”等。 例如: ( 1 3 ) 轩辕翁着眼细看,此番的人,多少比前差不远,却是打扮大不相同,尽是 金冠玉之士。(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 ( 1 4 ) 今郎君十分慷慨撒漫,与先尚书苦挣之意,大不相同了。( 二刻拍案惊奇 卷二十二) 比较是认知主体对不同客观事物所做的评判,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表程度的成分 的出现体现了认知主体对比较对象的差异程度的主观认识和理解。 清代,“不相同”句在形式上也有了新变化,否定成分“不”可置于连接词“与” 前。例如: ( 1 5 ) 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 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 红楼梦5 6 回) 另外,“不”还可位于表程度的“大”之前。例如: ( 1 6 ) 俗语说的:“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今番亲家太太的谈吐就与往日不大相 同了。( 儿女英雄传3 7 回) 8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 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在程度上,“不大”要小于“大不”。这种状况表明:表程度的成分的位置可视表 意的需要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改变语义的作用。 第三节“一般 句 “一般”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与“相同”旬基本一致。较早的用例见于唐五 代时期。例如: ( 1 ) 贱奴身虽为下贱,佛法一般,衣服不同,体无两种。( 敦煌变文校注庐 山远公话) 、 ( 2 ) 丧主道:王侯凡庶一般,死相亦无二种。( 敦煌变文校注八相变( 一) ) 该式在句法功能上还可用于比喻、比拟,此时“一般”前多出现“似、恰如、如”; 等字。例如: ( 3 ) 我今知汝,最教聪明,无瑕砒似童子一般,有行解与维摩无异。( 敦煌变 文校注维摩诘经讲经文( 一) ) ( 4 ) 若说婉伽河里,沙细人闲莫比,恰如粉面一般,和水浑流不止。( 敦煌变 文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三) ) ( 5 ) 贪嗔烦恼昏沈,也似睡梦何别。暂得身居天上,还如花下一般,却归世上 为人,便4 a - l r - 头寂寞。( 敦煌变文校注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三) ) 一 朱子语类前六十卷中共有3 2 2 例“一般”句,其中表示比较功能的仅有8 9 例。可见,宋代开始,“一般”用于比喻、比拟的现象多于用于比较的现象。 元时,表比较的“一般”句出现新变化,其后可出现形容词性的补充成分,使比 较点更为具体细化。例如: ( 6 ) 你为我休了媳妇,我为你剪了头发,咱两个一般的憔悴煞。( 全元曲无 名氏散曲) ( 7 ) 鸡四弦,骊珠一串,个个一般圆。( 全元曲辛尚书座上赠合弹琵琶何氏) 明时,“一般,后又可出现体词性补充成分,同样使比较点更加明确。例如: ( 8 ) 行者跳下来,摇身一变,变做那春娇一般模样,转屏风与众排立不题。( 西 游记7 1 回) j 至清代,“一般 表比较的用例大为渐少,基本以表比喻、比拟的意思为主。以 9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 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红楼梦为例,文中所有的1 3 7 例“一般”句中,表比较的仅有1 3 例。 第四节“一样”旬 “一样”具有比较功能始于唐五代,相关的用例多见于诗歌类文学作品中。例如: ( 1 ) 几番新弟子,一样旧威仪。( 齐己寄怀江西征岷二律诗) ( 2 ) 一样金盘五千面,红酥点出牡丹花。( 王建宫词一百首四十九) 该式的否定式始见于宋,但否定词只能置于连接词“与”之前,而非“一样”之 前。例如: ( 3 ) “六言、六蔽、五美”等话:虽其意亦是,然皆不与圣人常时言语一样。家 语此样话亦多。( 朱子语类卷四十七) “一样”的后续成分原来是名词性成分,宋代则增加了形容词性成分。例如: ( 4 ) 曰:“事他人之亲,如己之亲,则是两个一样重了,如一本有两根也。 ( 朱 子语类卷五十五) 元时,“一样”的后续成分又扩展到动词性短语。例如: ( 5 ) 一个笔下写幽情,一个弦上传心事: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 西厢记张 君瑞害相思杂剧第一折) 于此同时,“一样”的语用功能发生变化,作比喻或比拟的用法趋于多见,其句 法格局多表现为“如一样”式。例如: ( 6 ) ( 挂砌末众惊科,云) 怎么这个画中美人,和这女儿如一个模儿脱的一样? ( ( ( 全元曲玉箫女两世姻缘) 由否定词“不”和“一样”构成的否定结构大约出现在明代。例如: ( 7 ) 两条棒,不一样,说将起来有形状:一条短软佛家兵,一条坚硬藏海藏。 都有随心变化功,今番相遇争强壮。( ( ( 西游记6 5 回) 清时,该句式的连接词已不限于“与 ,“和”、“同”、“合”等词也得到普遍运用。 例如: ( 8 )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红楼梦4 5 回) ( 9 ) 你家姓一个人可的“何”字,同我一样,都是正黄旗汉军旗人。( 儿女英 雄传1 9 回) l o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 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 1 0 ) 公子道:“说起相貌来,却是作怪,就合这新媳妇的相貌一样。不但像是 个同胞姊妹,并且像是双生姊妹。”( 儿女英雄传1 3 回) 此期的“一样”句还出现了“( 是) 一样的”的形式,“一样”在句中作状语 或定语。“一样”作状语或定语时,其后续成分比较复杂,既可是体词性成分,也可 是谓词性成分。例女1 :1 - ( 1 1 ) 便算公婆因爱惜他,原谅你我,不肯责备,要知一样的给人作儿子,他这 给人作儿子可与众不同;一样的给人作媳妇,你我这给人作媳妇可与众不同。( 儿女 英雄传3 0 回) ( 1 2 ) 安公子的母亲合贾公子的母亲看去虽同是一样的慈祥,一边是认定孩提之 童一片天良。( 儿女英雄传3 4 回) ( 1 3 ) 不过安公子的父亲合贾公子的父亲看去虽同是一样的道学,一边是实实在 在有些穷理尽性的功夫,不肯丢开正经。( 儿女英雄传3 4 回) 第五节“不同 句 该式产生于上古,用以表达比较双方的不同属性。例如: ( 1 ) 为仁与为国不同。( 国语晋语一) ( 2 ) 是故上下不同义。( 墨子亲士笫一) 自产生以来,“不同”旬的应用一直比较普遍。从唐五代开始,该句式的应用日 趋广泛,逐步发展为一种最重要的平比否定形式。例如: ( 3 ) 净能作法,须臾便到月宫内。观看楼殿台阁,与世人不同;( 敦煌变文校 注叶净能诗) ( 4 ) 问:“孟子所答周室班爵禄,与周礼王制不同。”( 朱子语类卷五十八) ( 5 ) 哥哥才学,与在下不同,有甚么名人古书,前皇后代,哥哥讲说些儿,小 官洗耳拱听。( 全元曲死生交范张鸡黍) ( 6 ) 却说唐僧四众别了寇员外,上了大路,果然西方佛地,与他处不同。( ( 西 游记9 8 回) ( 7 )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 同列者。 ( 红楼梦1 8 回)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宋时,“不同”与“比”彼此结合,共同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平比否定旬“a 比b ( w ) 不同”式。该式的语用功能与原式并无质的差别,元明时一度较为强势, 清时逐步衰落,用例渐少。据统计,全元曲中该式有2 3 例,西游记中该式为 3 7 例,红楼梦中该式为1 3 例。例如: ( 8 ) 日:“孟施舍本与北宫黝皆只是勇夫,比曾子不同。如北宫黝孟施舍孟贵, 只是就勇上言;如子裹曾子告子,就义理上言。”( 朱子语类卷五十二) ( 9 ) 这几e 1 窃见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e l 不同;莫不做下 来了么? ( 西厢记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二折) ( 1 0 ) 你须是俺公公,比旁人自不同。( 全元曲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 1 1 ) 员夕l - x 都请至后面大厂厅内,那里面又铺设了筵宴,比斋堂中相待的更是 不同。( 西游记9 6 回) ( 1 2 ) 真是父母子女相逢,比他人不同,三人抱头大哭。( 西游记9 5 回) ( 1 3 ) 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j 真是姣花软玉一般。( ( ( 红楼梦1 8 回) 宋代以来,“不同”前可出现表示程度的成分“略”、“全”、“大 等。例如: ( 1 4 ) 日:“其体已略不同。君臣、父子、国人是体;仁敬慈孝与信是用。”( 朱 子语类卷六) ( 1 5 ) ( 长老云) 先生,可是为何比昨日全不同也? ( 全元曲山神庙裴度还带) ( 1 6 ) 行者在旁,见他那模样,与五百年前又大不同。( 西游记6 0 回) 这一变化使“不同”句在形式上走向完善,功能上趋于细化。清时“不同旬的 连接词还可以用“合”。例如: ( 1 7 ) 只是妹子说的虽是这套话,却合删的有些不同。( ( 儿女英雄传2 6 回) 第六节“不比”句 “不比”句在现代汉语是个歧义句,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差比和平比。古汉语 中的“不比”句功能单一,只表否定式的平比,其表差比的功能应是后来发展的结果。 根据我们的考察,“不比”表示平比大约始于汉代。例如: ( 1 ) 锺声不比乎? 左高。( 战国策魏策一) ( 2 ) 应钟生蕤宾,不1 , 匕a y - 音,故为缪。( ( ( 淮南子天文训) 1 2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唐五代“不比”句依然应用。例如: ( 3 ) 其父王与夫人言说:我此太子,且与世间不比,具有毫相双光,常持苦行, 心无退转( ( ( 敦煌变文校注太子成道变文( 四) ) ( 4 ) 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 杜甫李它县丈人胡马行) 该式的表义特点是:比较前项不具备比较点的属性,只有比较后项具备该属性。 例( 4 ) 中“神龙”不具备“多肉 的属性,“多肉 的只是“俗马 。可见,比较点 依附于比较前项还是比较后项,句子的语义明显有别。例如: ( 5 ) 此书前后相因,互相发明,读之可见,不比他书( 朱子语类卷十四) 上例中只有比较前项“此书”具备“前后相因,互相发明”的属性,而比较后项 “他书”则不具备该属性。 该式在实际语境中还存在“a w l 不比b w ”这样的变式。例如: ( 6 ) 曰:“圣人之言,皆是人所通行得底,不比他人说时,只就一人面上说得, 其馀人皆做不得”( ( (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一句中比较前项“圣人之言”的属性是“人所通行得底”,比较后项“他人”的属 性是“只就一人面上说得,其馀人皆做不得 。两个比较项虽各具不同的属性,但依 然表示的是对两个比较项的平比否定。 元明清时期,该句式一直有所沿用。例如: ( 7 ) 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我不比游荡轻薄子,轻夫妇的琴 瑟,拆鸾凤的雄雌。( 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圆杂剧第二折) ( 8 ) 八戒道:“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师兄撒泼。”( 西游记5 6 回) ( 9 ) 贾宝玉听了,心想:“这个人果然同我的心一样的。但是你我都是男人,不 比那女孩儿们清洁,怎么他拿我当作女孩儿看待起来? 靠( 红楼梦1 1 5 回) 关于“不比”的差比功能,我们在清代的语料中尚未找到比较典型的用例。“不 比”差比句极有可能是现代的产物,其产生历程值得我们关注并作进一步研究。 第七节“不似句 “不似”在汉代以前的意思基本类似于现代汉语的“不像”,比拟性比较强,尤 其经常用于反问句中。例如: 1 3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 1 )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岛岛,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 庄子秋水) ( 2 )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 庄子秋水) 上述两句话的比拟性比较明显。即使在陈述句中,此期的“不似”也往往是表示 比拟而非比较。例如: ( 3 )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孟子梁惠王上) 该类句子涉及的后项往往是宽泛性概念,而并非具体的人或物。例( 3 ) 的旬义 应理解为“之( 他) 不像个人君”,不宜理解为“之( 他) 与人君不同”。从逻辑角度 出发,“不像 就肯定“不同 ,这就为该类句子具有比拟和比较的双重属性提供了可 能。不过,先秦的“不似”句突出的是比拟性,所以还不宜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比较句。 汉代,该类句子涉及的后项已经可以是比较具体的人或物了。例如: ( 4 ) 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 ( ( 战国策赵策一) ( 5 ) 是故颜渊庶几,不似孔子;有若恒庸,反类圣人。( 论衡讲瑞篇) 后项的具体化使得该类句子的比较倾向大大增加,比较性质也更加明显,这实际 上意味着“不似 平比旬的问世。 “不似”平比句的句法功能与“不比”句一致,在“a 不似b w :的句子里,具 备比较点属性w 的是b 而不是a 。 汉代以来,该句式一直延续。以下为唐五代的一些用例: ( 6 ) 进曰:“一行字道什摩? ”师日:“渠不似我,我不似渠,所以肯这个字。” ( 祖堂集卷四) ( 7 ) “尽十方世界是解脱门,更有疑者如何得入? 师云:“我不似汝巧恶。”僧 云:“和尚也是惯得此便。”师云:“先撩者贱。”( 祖堂集卷十二) 例( 7 ) 不是说明谁在“巧恶 上的程度更深,而是说明“我”不“巧恶”,“汝” “巧恶 ,意在指出两个人的不同。这种“不似”旬已和“不比”旬完全一致了。 宋元直至清代,该句式还广有应用,与“不比 句一起成为常用的否定式平比句。 例如: ( 8 ) 也不是不做这事,但他做得较雍容和缓,- t - 4 以武王样暴( 朱子语类卷 1 4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 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三十五) ( 9 ) 【红叹云】普天下害相思的不似你这个傻角。( ( ( 西厢记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第四折) ( 1 0 ) 武松道:“家兄从来本分,不似武二撒泼。”( 水浒传2 4 回) ( 1 1 ) 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 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 的。”( 红楼梦1 7 回) “不似”句和“不比 句产生时代基本一致,在句法功能和句法形式上也大体相 同,但两者最终的发展结果并不一致。“不似”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现代汉语中已经基本绝迹。“不比 旬则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但结构和功能均已在现 代发生了一些变化:“a 不比b w ”式得以保留,而“a 不比b ”式则基本消失;“不 比 也不再局限于表示平比,已具有了表差比的用法。 第八节小结 一、关于平比句的形式标记 ( 一) 平比句的比较项 就比较项的句法成分而言,近代平比句的比较项基本限于体词性成分,而谓词性 成分充当比较项的现象还很少见。从这一角度来说,此期平比句式处于发展完善阶段。 就比较项的语义特征而言,近代平比句的比较项基本以名物为主。这些名物既可 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是抽象性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平比句的比较前项不必和 其他成分同现,但它不可或缺,一定要在上下文语境中出现。 ( 二) 平比句的比较词 平比句的比较词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出现的时间上有早晚之分,功能上也有一 定的互补性。比较词具有体现比较功能的作用,平比功能通过它们在句中得到直接体 现。比较词往往通过起连接作用的介词与比较对象结合起来,而平比句最初的该类介 词只有“与”,后来逐步扩展到“和、合、同 等词,从而使句子在该类介词方面有 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这些介词既可出现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应用上并没有明显 差别。起连接作用的介词在比较句中只起到连接比较项的作用,它的存在与否基本不 会影响比较结果的表达。该类介词不出现时,整个句子采取两个比较项直接结合的方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式。不过,出于句法结构完整性的需要,平比句中仍以使用该类介词为常。 ( 三) 平比句的比较点 比较点同样并非比较句中必须出现的成分,它可以根据实际的表达目的和需要来 决定是否出现。比较点的隐现对比较意义的表达有重要影响,没有比较点的平比句在 功能上属于广义的比较,是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的比较,语用功能上比较宽泛。比 较点出现的比较句在功能上属于狭义的比较,是对事物某一特定方面所作的比较,语 用功能上则比较明确。近代平比句中的比较点主要由体词性成分充当,表示的可以是 抽象概念,也可以是具体事物。在数量上,比较点以一个为常,多依附于比较前项或 比较后项,有时前后项可同时存在比较点。 ( 四) ,平比句的比较结果 比较结果是比较的重点所在,它是比较句中的必有元素。平比旬中比较结果主要 通过比较词来体现,“相同”、“一同等本身就可使比较结果得以体现。在显示比较 结果时,“相同”句、“一同”句和“相似 旬后基本不能出现任何后续成分,这样就 使句子语义表达的细化程度受到限制。与之不同的是,“一般”句和“一样”旬后可 以出现后续成分,这样就使比较更显具体。不过,“一般”句和“一样”旬的情况又 有不同:“一般”的后续成分只限于体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一样”的后续成分 还可以是动词性成分。这些后续成分在句子中大多充当谓语的角色,从而保证了句子 结构的完整性与合法性。 二、关于平比句的语用功能 比较是平比句式的基本功能。根据比较点的有无,我们可以将平比句分为狭义平 比句和广义平比句。前者具备明确的比较点,只对比较项双方的某一特定方面进行比 较,指出它们在特定比较方面的一致性,并不涉及比较项双方的其他属性。后者则在 较大的范围内对比较项进行比较,强调说明比较双方在宽泛意义上的等同性和无区别 性。显然,狭义平比句更具比较上的明确性和针对性。这两类句子在比较功能上具有 一定的互补性,使句子的语用功能得以完善。 必须指出,各比较式之间在比较功能上有程度的差别。“相似 旬本身的平比程 度要低于其他平比句式,表示比较双方总体一致而又不完全一样。各平比旬都可通过 表程度的成分使平比功能在程度上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满足不同的表意需要。 1 6 近代比较句的历时考察第一章近代的平比句 平比功能还有肯定和否定的差别,大多数句式可以用于肯定,也可以用于否定。 “相同 句、“相似”句和“一样”句均可与否定词“不”连用实现否定功能,“一同” 句和“一般”句则没有和否定词连用表平比否定的用法,“不比”旬和“不似 旬在 功能上只能表示平比否定。另外,“不比”句和“不似”句只表示某一比较项在特定 属性方面的有无,即“a 不比不似b w 中只有b 才具备w 属性:而其他否定式的 平比旬的语用功能则表示比较双方在某一共有事物或属性方面的不同。 在表示比较的过程中,各式往往还伴有功能的转移或分化。“一同 句在唐五代 时功能出现分化,出现了表“协同”义的用法。“相似 句、“一般”句开始既可表示 比较,也可表示比拟或比喻,后来则逐步转变为以表比拟或比喻为主,比较功能有所 减弱。 三、关于平比句的历时替换 “一同”句源自上古,唐五代时功能发生分化,此期也正是“一般”旬、“相同” 句和“一样 句开始进入比较范畴的时期。它们与“一同”句的功能基本一致,对“一 同”句的最终退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般”句的比较用法在宋朝开始处于次 要地位,清代时则更加少见。该句式在功能上接近于“一样”句,但句法形式不如“一 样”旬完善,使用频率不如“一样”旬高,以致表比较的功能在后来日趋衰落。“相 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