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西师范大学顶l 学位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近十年来关于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的研究报告表明,当前我国人学生中的心理问题集中 表现在抑郁、偏执、自卑、焦虑等方面( 马怀德,1 9 9 5 :王树秀,1 9 9 7 ;范存欣,2 0 0 1 :苤改一 2 0 0 3 ) 。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个体对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有火,其中,与他人的比较无疑 是形成各种评价的重要途径。与此相关的,f e s t i n g e r 提出了丰十会比较理论(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i h e o r y ) 认为个体力求持有关于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正确的观点、信念和看法,并且有想要止确r 斛白 己能力的动机:当不能恰当地通过物理的或客观的手段检验个体的观念正确程度和能j 水平时,个 体将会把自己与其他相似个体进行比较,为主观上获得正确的白我评价提供信。翻, k ( f e s t i n g e r ,1 9 5 4 ) 。 实际上个体许多社会比较行为都彳i 仅仅是为了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有时,即使存在客删方便的 评价标准,个体仍会进行社会比较。比如,一个学生知道自己考试得到满分时,虽然满分是个客删 标准,说明考试没有错误,但学生并不会满足于知道自己的成绩,他还会急切地想知道其他同学的 成绩,并将白己的成绩与同学的成绩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r ,社会比较不只是为了了解自己的状 况,而且足为了了解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别人而获得成就感与自我肯定感( 金盛华,1 9 9 5 ) 。无 论从动机的出发点米说,还是从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来说,人学生的自我评价都倾向丁是社会性的。 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完成社会性评价的绝对客观标准,大学生往往必须通过将自 己的状况与类似情境下其他个体尤其是同辈群体的状况进行对比,才能够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柏 时也有助丁他们维持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j 样的体验:当遇到一件令自己感到紧张或不愉快的事情时,个体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与周刖处r 类似 情境中的人进行比较,若发现别人与自己的情形相似甚至更糟,那么个体就会在一d 理上获得一种安 慰,原本的不安就会得到缓解。这就是个体采用了向下的社会比较( d o w n w a r d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 ,即 与情况比白己更糟糕的对象进行比较以此获得心理平衡( 阳柳青,李宏翰,2 0 0 3 ) 。由丁社会比较 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比较机制,引导大学生扩展自己的社 会比较范围和灵活调整进行社会比较的方式,无疑是促进他们心理发展的一个熏要途径。冈此社 会比较(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 应当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某些突出心理问题的一个恰当 的切入点。 1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近十年来得到了k 足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趋势, 包括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两大模式,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马怀德,1 9 9 5 ;黄改1 j 。,2 0 0 3 5 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王树秀1 9 9 7 ;丛茂国。2 0 0 3 ;马建青,1 9 9 8 ) 为主。 综合考查发现,现有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1 1 认知与心理健康 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知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不健康的 认知主要表现为认知失真。一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失真主要表小在极端思维( 绝对化、过分 夸大或缩小的偏执认知) 、心理过滤( 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过滤客观事实传达的信息) 、瞎猜测( 把 想象与主观推测当成事实) 、虚拟陈述所隐藏的假定( 把愿望变为独断专横的要求) 等方面( 张玲等, 2 0 0 1 ) 。以此为参照,一些学者以主要的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为指导,着重从自我意识( 包括白信、 自尊、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等) 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钱铭怡,肖j 兰,1 9 9 8 ; =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建文,千滔,2 0 0 4 :井卫英,2 0 0 0 ) 。 父母教养方式与人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显示,父母积极的 教养方式( 如情感温暖、理解) 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白我效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 的教养方式( 如过分惩罚、严厉和过分干涉保护) 则与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自信呈显著负相芙( 钱 锦怡,肖广“,1 9 9 8 ;张文新,林崇德,1 9 9 8 ;答会明,2 0 0 2 ) 。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 s c l - - 9 0 症状自评量袭各构成因子之间全部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负相关( 答会明,2 0 0 2 ) 。陈建文、王 滔( 2 0 0 4 ) 对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其 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高低自尊组和自我统合组的大学生在s c l 一9 0 各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白尊、自我统合的得分与s c l - - 9 0 的多数因子均有显著性负相关。井卫英( 2 0 0 0 ) 研究发现,自我 概念水平是影响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心理因素,从子项目看,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把握是 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首要因素。 另外,黄光扬( 1 9 9 7 ) 从个体的归因方式角度,对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成就的一t l , 理控制 源洲素进行r 研究,结果表明,补考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外控水平比对照组高。 1 1 2 人格( 个性) 与心理健康一 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它 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健全者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自我控制, 保持内心世界和喈健康。正因为如此,研究者考虑从人格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阁素。 范存欣等( 2 0 0 1 ) 的研究表明,卡特尔1 6 p f 量表中个性因素的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自待 性、聪慧性和兴奋性与心理不健康状况早负相关,忧虑性、怀疑性和敢为性与心理不健康状况呈正 相关。 此外也有学者以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如, 对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紧张性、有恒性 高,兴仓性、幻想性低;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贫困人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 及精神病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贫闲生( 谢桂阳,程刚2 0 0 2 :杨志恒,2 0 0 4 ) 。 1 1 3 情绪、情感与心理健康 。o 认知相比较,情绪、情感与身一t 5 健康的关系更加直接可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而言,我 国学者在情绪、一睛感方面集中考察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表明,体育运动给个 体带来的兴奋或激活状态对于心理抑郁或因长期抑郁两导致的焦虑、恐惧及其它一t l , 理障碍,均有很 好n 勺调作削。因此,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或体育专业生比不常运动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心理健 康水平( 蒋碧艳,祝蓓里,1 9 9 7 :李兵,李晓东,2 0 0 2 :杨建雄,蒋立旗,2 0 0 3 ) 。 1 1 4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卒十会适麻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个 体从 j 我的白在状态进入一个需要与之交互作用的社会情境系统,并最终达成社会适应状态,至少 要经历心理发动、评估比较、内容操作和适应评价四个环悼,而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将个体导向心理 健康和心理问题两个方向( 陈建文,王滔,2 0 0 4 )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 究就体现了个体社会适应过程不同的心理需求体现于各环节的特点。 肖先,个体良好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 基本条件。止如马斯洛所指出的,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他需要归属丁一定的社会团体, 他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 得破满足不可,古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张玲等,2 0 0 1 ) 。而这样的需要只有 2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西帅范大学坝1 学位沦立 在和谐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得到满足。李宏翰、赵崇莲( 2 0 0 4 ) 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了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土客观网素、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成冈及解决箢略。 同时,研究发现,卒十会适席还以个体在面临生活压力、负性生活事件( 如“1 f 典”、特人洪火、 时的自我调节方式为手段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为社会支持、廊对策略、防御方,与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辛雅丽,1 9 9 7 ;冯立云等,2 0 0 0 ;余欣欣,2 0 0 2 :李沽等,2 0 0 3 ;徐富明, 于鹏,冯虹,2 0 0 4 ) 。 此外,大学生担当的社会角色、从事的网络活动等社会适应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心 理健康( 赵玉栋,2 0 0 1 ;任杰,2 0 0 3 ) 。 可见,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个体内在冈素如人格特点、认知特点有外在刺激 素如应激事件,也包括个体自身的行为特点冈素( 如虑对策略、防御方式等) 以及丰十会适麻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也应当可以看作是帮助个体达成良好的卒十会适应 的有效手段,因此,从这方面讲,社会比较过程与个体心理健康也是紧密相联的。 1 2 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 f e s t i n g e r 的社会比较理论提出,f 亓,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初期,丰十 会心理学家们才开始围绕社会比较的种类、动机、认知策略以及个体在社会比较倾向上的筹异等 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1 2 1 社会比较的种类: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 根据f e s t i n g e r 的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包括如何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 与比自己处境优越的人比较,叫向上比较( u p w a r dc o m p a r i s o n ) 。与状况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较,叫 向下比较( d o w n w a r dc o m p a r i s o n ) 。关于向上比较,f e s f i n g e r ( 1 9 5 4 ) 曾提剑在能力比较时是单向向上 的驱力( u n i d i r e c t i o n a ld r i v eu p w a r d ) 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时,是一 种自我进步的动机促使他们选择向上的比较方式。关于向下比较,不少理论假设,保持或提高白尊 的动机会促使人们进行向下比较( m c f a r l a n d a l v a r o ,2 0 0 0 )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w i l l s ( 1 9 8 1 1 9 9 1 ) 提出的比较系统的向下比较理论。该理论指出,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个体可以通过与比自己更不幸的 人的比较,来提高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w e l l - b e i n g ) 。该理论的两个主要推论是:向r 比较是由主观 幸福感下降引发的;低自尊的人更易进行向r 比较。 1 2 2 社会比较的动机 1 2 2 1 正确进行自我评价( s e l f - e v a l u a t i o n ) f e s t i n g e r ( 1 9 5 4 ) 认为,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原因是他们想要避免由于对自己能力千观念不正确的 评价而导致的幻想破灭。与f e s t i n g e r 的假设相一致,s c h a c h t e r ( 1 9 5 9 ) 指山,就动机而高,人们常 常是为了消除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去寻找比较对象,尤其寻找和自己相似的人。实际上, 社会心理学家们承认这样一种观念:人们在解释与己相关的信息时,往往倾向于使用一种令白己满 意的说法。当要求人们与情况类似的人相比较时,大多数个体显示出一种认为自己优于他人的明显 意向。这种尽可能展现自己优势的倾向,能够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面对挫折及消极反馈时的 凋节能力( t a y l o r b r o w n ,1 9 9 4 ) 。 1 2 2 2 有效实现自我增强( s e l f - e n h a n c e m e n t ) 在f e s t i n g e r 的社会比较理论中,社会比较的目标是为了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其后的几十年里, 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进行社会比较的第二个主要原 ( w a y m e n t t a y l o r , 1 9 9 5 ) 。 w i l l s ( 1 9 8 1 ) 在一篇关于向下比较理论( d o w n w a r dc o m p a r i s o nt h e o r y ) 的文章中提出,当人俐经历 。 胁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境时,自我增强的需要就会胜过自我评价的需要。在w i l l s ( 1 9 8 1 ) 向f 的 3 夫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比较模型中,推论人们可以通过向f 的比较米增强他们土观上的良好体验,也就是说,在相同 的评价尺度下,通过与状况更糟的人的比较,将体现出个体的优越性从而使其感受到自己的情况 没那么糟糕。 1 2 2 3 努力实现自我进步( s e l f - i m p r o v e m e n 0 自我进步是指个体努力奋斗以达到实际的进步。f e s t i n g e r ( 1 9 5 4 ) 提出单向向上驱力,已认识 剑个体在自我进步上的兴趣。即在自我进步( 如寻找一个评价范同内的积极榜样) 占优势的条件r , 个体喜炊与比自己状态稍好一些的他人米比较。 一般认为,威胁引发了向上比较到向下比较的转变,冈为不同的比较目标占主导地位:向上比 较中运作的是自我评价,向r 比较则是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 w i l l s ,1 9 8 1 ;w o o d ,1 9 8 9 ) 。 1 2 3 社会比较的认知策略 一些学者对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可能使用的认知策略进行了探索,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 t a y l o r 、w o o d l i c h t m a n ( 1 9 8 3 ) 的研究。以乳腺癌患者在认知上发生变化的过程为基础,t a y l o r 、 w o o d l i c h t m a n ( 1 9 8 3 ) 在选择性评价模型( s e l e c t i v e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 ) e p 提出了人们在进行社会比较 时可能使用的认知策略:( 1 ) 选择情况更糟的他人为对象进行向下的社会比较;( 2 ) 更多地关注于给个 体带来优越感的成就方面;( 3 ) 假定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更糟的情形,然后把当前令个体觉得不满意的 局面与之相对比,从而得到安慰:f 4 ) 若某事件的确给个体造成了损失,那么试着换一个角度来发掘 这种损失所可能附带的收获。他们认为,人们使用这些策略把消极的自我印象减至最小,并且减少 了给他们的良好状态造成的威胁。虽然这个模型没有列出面对压力时人们的所有可能的反应,但它 显示r 一个总体趋势,即处于痛苦状态的个体如何从他们所认知的情境出发来评价自己的处境,使 其变得更容易忍受。 i 2 4 个体在社会比较倾向上的差异 g i b b o n s b u u n k ( 1 9 9 9 ) 提出了社会比较倾n (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 ) 的概念来描述致力于 社会比较行为的个体的人格倾向。这类个体总是要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与自己相联系,只要情境 相似,就会对与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关的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具有高社会比较倾向 的个体往往对自己有更强烈的不确定感,同时伴随着一种对他人情况的较强的依赖。实验研究表明, 有l 岛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在了解自己的分数后,会表现出对他人分数的高度兴趣:社会比较倾向与 自我意识、神经症阻及一种带有焦虑性质的同避风格呈正相关,而社会比较则与e t 尊呈负相关 ( g i b b o n s b u u n k 1 9 9 9 ) 。 以上关j 什会比较的研究除了关注社会比较 _ l 身的性质特点外,也涉及社会比较特点与个体心 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1 3 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的研究 1 3 1 国外关于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近十年以来,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开始在健康心理学领域逐步复兴,并且作为一个突f l 的研究 切人点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 1 3 1 1 社会比较与健康自我知觉 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探讨了当人们面临各种健康问题时( 如关节炎、残疾、癌症、多发性硬化、 呼驶疾病、慢性疼痛、冠心病等等) ,向r 比较所能带米的有益影响( t a y l o r , w o o d l i c h t m a n ,1 9 8 3 ; l t e m p h i l l & l e l u n a n 1 9 9 l :j e n s e n k a r o l y , 1 9 9 2 ;h e l g e s o n t a y l or ,1 9 9 3 ;b u u n k y b e m a ,1 9 9 5 ) 。在 这些事例中,病人所报告的他hj 进行向下比较的程度与其所报告的正性影响和良好状态水平呈现止 相关, 4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两帅范人学坝l j 学位论文 m i c h a l o s ( 1 9 8 5 ) 提出了关于满意度的多重差异理论( m u l t i p l ed i s c r e p a n c yt h e o r yo fs a t i s f a c t i o n ) 。 该理论指出,在某一方面,个体对自身状况的满意度是他们用多种参照标准对自身状况进行比较的 结果。这些参照标准包括两个:该个体过去的状况和其他个体在同一方面的状况。m i c h a l o s ( 1 9 9 3 ) 应用他提出的关于满意度的多重差异理论测定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结果,发现大学生在4 _ 他 人比较后获得的自身健康状况的知觉决定了他们是否从总体上满意自己的健康情况。s c h w a r z 、 m a t h i o w e t z & b e l l i ( 1 9 9 5 ) 发现当个体被引导去相信自己现的健康问题的症状相对地比人多数人 身上出现的更少、程度更轻时,该个体就会报告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是较满意的。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治疗过程中,病人往往更喜欢r 解那些同一病症但病情已有起色的病友 的恢复情况,这样的向上比较让病友成为自己的楷模,也让个体更有信心太努力战肚疚病 ( b e n n e n b r o e k ,b u u n k & v a nd e rz e e ,2 0 0 2 ) 。 1 3 1 2 社会比较与情绪状态 f e s t i n g e r 的社会比较只涉及观点和能力的自我评价,随t | 亓的s c h a c h t e r ( 1 9 5 9 ) 1 ) ! i j 犄情绪也0 i 进j 社会比较的内容中。他的亲和研究发现,恐惧引起人多数被试与别人一起等待的愿望,尤其愿和一 个处于相同情境、具相似情绪强度的人一起等待。 g i b b o n s g e r r a r d ( 1 9 8 9 ) 在解决社会比较对个体的情绪影响问题时采用了一个相当简单f 内科 序,在该挥序中,无论正经历还是没有经历威胁的个体都被鼓励将自身情况与那些情境相似但凼难 更严重的个体进行比较。比较行为发生前后都用一系列成对形容词( 如,高兴悲伤:紧张松驰) 对 个体情绪状态加以评定。结果发现,那些正经历着某种威胁的个体一旦了解j ,他人的凼难境遇就会 在整个体验性上得剑显著提高( g i b b o n s ,1 9 8 6 ;g i b b o n s & g e r r a r d ,1 9 8 9 ,1 9 9 1 ) 。 这些研究表明,个体感受到自己的困境之后若能了解到其他碰到与自己相似问题的人的情况址 更糟糕的,那么这样的比较就能提升个体对未来的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 3 1 3 社会比较与自我概念 a s p i n w a l l & t a y l o r ( 1 9 9 3 ) 采用与g i b b o n s g e r r a r d ( 1 9 8 9 ) 相似的方法,在大学生进行礼铲 比较前后用乐观评价量表对其进行测试。其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近期在学校的学习出现严重退步止 经受着心理威胁;另一部分学生则没有这样的威胁体验。另有一个学业成绩1 f 常出色或a r 常糟糕的 学生作为向上或向f 比较的靶子。一般而言,被试发现与向上的靶子( 即成绩优于 己的同学) 进 行比较会给自己带来促进和鼓励。但正体会到威胁的个体对向下比较的靶子( 即与成绩比自己芳的 同学比较) 表现出更多的欢迎。因为学生们在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进行比较后能提升门身的情绪状 态并能增强乐观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向下比较行为能提高学生对自己当前状况的评估结果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让他们看到自己大学里调整得很不错( a s p i n w a l l & t a y l o r , 1 9 9 3 ) 。 在g i b b o n s 、b e n b o w g e r r a r d ( 1 9 9 4 ) 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大学生在学校第一年的学业成绩( 包 括入学前、学习中、一年结束后) 及与之相应的个体认知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那些表现筹丁门 己原来预期的学生会通过降低其首选的学业社会比较标准和降低其分派给学业成绩的重要性来转变 自己的比较方式和认知;与此同时,他们会提升分派给非学业尺度( 如社交和运动技能) 的重要性。 1 3 1 4 社会比较与人际关系 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维持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冈素之一。根据r u s b u l t ( 1 9 8 3 ) 的观点,关系满意度是预测关系稳定陛的核心因子之一,它是一种总体上代表对关系的依赖体验删 度的心理状态( r u s b u l t ,1 9 8 3 ;r u s b u l t & b u u n k 1 9 9 3 ) 。如果个体对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状况比较满, 意,则有助于他们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而且当个体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也会更为主动地利用人际 关系中的资源为自己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社会支持,帮助个体度过难关。向下比较在个体提高关系 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剐究广西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满意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b u u n k o l d e r s m a & d ed r e u ( 2 0 0 1 ) 通过3 个实验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当 个体投身于向下比较时,他( 或她) 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形更满意,尤其当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一方主 观上对关系质量不满意时,如果他( 或她) 拥有一种投身于社会比较的较强的人格倾向,那么向卜 比较就能缓和该个体的痛苦状况。 1 3 2 我国关于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丁丰十会比较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数不多( 陈珊,钱铭怡, 1 9 9 8 :张雯,1 9 9 9 ;纪丽君,1 9 9 5 f 孙炯雯,郏全全,2 0 0 4 ;付宗国,张承芬,2 0 0 4 ) 。其中,较有 代表性的是付宗国、张承芬( 2 0 0 4 ) 关于群际情境下社会比较信息( 主要是向上社会比较信息) 对 个体白我评价的影响的探讨。该项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米 说,米闩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米自外群体的向上社 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米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 信息米 j 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 我圈关丁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的研究则更少。陈珊、钱铭怡( 1 9 9 8 ) 曾在实验情境中考察抑郁倾向 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在作业之后作业期望改变的程度:张雯( 1 9 9 9 ) 也采用多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比较了 教学成败情境中,抑郁倾向女大学生与止常女大学生在技能性作业后,作业期望改变的特点。这两 项实验都表明,失败情境中,抑郁倾向组被试的社会比较特点是消极的、自我贬低的;正常组被试 则没有自我贬低或自我提高,是相对积极的。而在成功情境中,两组被试的社会比较结果不存在显 著著h i j 。 从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到,在我国,研究者力图从认知、人格、情绪情感干u 社会适应等多种角 度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内在心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部分,与他人的比较使个体转向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所得剑的结果会促使个 体转变比较尺度和比较标准,产生新的白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个体的白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 w o o d ,1 9 8 9 ;g i b b o n s ,1 9 9 9 ) ,从而对其心理健康 产生影响。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已日趋成熟和稳定;同时,认知与社会适 应方面对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曰益凸显,相对单纯的校园成长环境并没有削弱社会适应程度对大 学生个体成熟和维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性,他们更为迫切地需要得到社会性的自我评价以证 实 己被丰十会认可的程度和自我价值,蚓此,社会比较行为对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获得无疑起到了举 足轻匝的作用。尽管我国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比较对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视角较为单一, 仅仅以抑郁倾向为代表揭示了具有某种心理症状的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会比较特点( 陈珊,钱 铭一i f i ,1 9 9 8 :张雯,1 9 9 9 ) 。应当注意到,除了抑郁之外,当前我国人学生的心理障碍也较多地表现 偏执、白卑、焦虑等方面,为了更为全而地探寻导致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个体自身因素及规 律,有必要深入了解存在各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在社会比较方面是否具有某些相似特征,以及这些 特征 c n f o j 与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互影响。国外关于社会比较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虽然较为丰寓, 但土要是把丰十会比较当成个笼统| i d 1 7 为看待,对社会比较如何影响心理健康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 的描述也较为粗略。本研究止足从具体分析个体社会比较特点的角度更为细致地探讨大学生心理健 康问题的影响囚素,这将既有助丁更加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也为理解个体心理健康 l u 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将应当能为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羽i 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6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杜会比较研究广两师范大学坝十学位论文 1 4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1 4 1 编制心理健康取向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 关丁社会比较的测量,国外较有代表性的是g i b b o n s b u u n k ( 1 9 9 9 ) 编制的“比较倾向埘表”一 一t h ei o w a n e t h e r l a n d sc o m p a r i s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m e a s u r e ( 1 n c o m ) ,主要用丁衡量个体社会比较倾向的 强弱( 即个体是否热衷于进行社会比较) 。由于中州文化差异和研究出发点的不- j ,编制心理健康取 向的、能良好体现中国人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问卷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具体步骤如f :研穿 一,编制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初测问卷;研究二,考察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的冈 素结构,确定止式问卷,提供相应的信度、效度指标。 1 4 2 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比较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研究假设,不周的社会比较特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不同性质的影响。其中,邢些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特征可咀看作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比较特征,而那螳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消极阻碍作用的特征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消极的社会比较特征。闪此,本训i :究的 第三个重要内容就是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及社会比较特点,外验证两者之间是否相影 响。 1 , 4 3 从社会比较的角度探索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因素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探索个体认知方面的原因,这是本研究关注社会比较的 一个重要出发点。因此,本研究将着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对其心理状况伴1 影响机制揭示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比较方面的原因。即具有哪些秆会比较特点的人: 生个体更容易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心理症 状。最后,还将根据研究结果为高校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工作提供可行的建议,同时也尝 试围绕高校教学t 作中如何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比较氛罔,促进人学生 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出具有建没意义的指导策略。 2 研究一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初测问卷的编制 2 1 研究目的 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结合已有文献和专家意见编制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初洲问卷。 2 2 研究方法 2 2 】被试 , 访谈对象为广西某所大学大一、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共6 名。其中,每个年级均选取男、 生各1 名。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人三的本科生,共4 5 名,其中,男生1 8 名,女生2 7 名。 2 2 2 材料 访谈及开放式问卷的问题主要涉及以r 内容:( 1 ) 每次拿到某一学习科目的考试成绩或是完成 了一件你比较重视的事情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 2 ) 生活中常会碰 到一些不太顺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都可能想要比较其他同学或朋友遇到相似情境时的状况,以 便对自己进行评价。请尽可能多且具体地列举你主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事例。( 3 ) 请从你列举的事 例中挑选一个,说明在该事件发生时,你会选择怎样的对象进行比较,并阐明原冈及比较之历带给 你的心理感受。( 见附录1 ) 2 2 3 程序 ( 1 ) 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预先设计的访谈内容,分别与访谈对象进行逐个访谈,并做好详细的 7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聊f 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访谈 z 录。时间约为2 0 分钟,访谈日期为2 0 0 4 年6 月。 ( 2 ) 用开放式问卷对大学生被试进行团体调查,时间约为l o 分钟。调查日期为2 0 0 4 年9 月。 ( 3 ) 对访谈的记录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内容分析。根据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 的理论构想,结合已有文献及专家意见编制成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初测问卷。 2 3 结果与分析 对访谈记录和| | = t 1 收的开放式问卷所显示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从中提炼出可能引起大学生进行 社会比较行为的动机、事件以及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可能体验到的心理效应。结果发现: 2 3 1 大学生被试社会比较的动机 绝人多数大学生被试对丁考试或是自己较为重视的事情,不仅关心个人结果和收获,同时也会 很希望了解其他同学或处在相似情境中的人的相关情况。有的大学生被试报告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 发现有另一些人的成绩或处事情形不如自己,以获得一些一l i , 理安慰和自信心,或者因此扩大成就感; i 耵更多的大学生被试则报告自己想要与别人进行比较的原因是:既希望通过与情况不如自己的人比 较,找到自己的优势,获取自信;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情况比自己好的人进行比较,找到自身的不足, 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以实现更大进步。 2 3 2 大学生被试进行社会比较的事件 大学生被试所列举的生活中进行社会比较的事例范围较,“,几乎涵盖了生活事件中影响人学生 的所有方面,包括的内容最典型的有:学业方面( 如专业学习、英语学习、奖学金等荣誉的获得、 知识面、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考研的决一l i , 和行动) ,人际方面( 如与同学的关系、与异性的交往、 与家人的沟通) ,个人形象方面( 如k 相、衣着、个性、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 ,能力方面( 如专业 技能、处事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自控能力、对事物进行客观正确评价的能力、特k 、综合 排名) 家庭方面( 如受父母亲人重视的程度、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职业准备方面( 如对职业前景 附信心、参加社会实践的收获) 。此步 ,经济方面( 如家庭经济状况和自己平时的开销) 以及自身的 健康情况也是一部分大学生被试关注的内容。 2 3 3 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体验到的心理效应 社会比较给大学生被试带米的心理效应基本可归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当对自身处境不满意时, 有的人学生尽管会有一些负性情绪,但会主动尝试变压力为动力,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 即与情况 比白己的好的人进行比较) 找到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经验,以改变现状;有的大学生能通过向 r 的社会比较( 即与情况比白己更差的人进行比较) 寻求暂时的心理安慰或是增强自信;有的人学 牛j l | j 是完伞沉 俪于因现状而引起的负性情绪中,一蹶玎;振。而当对自身境况比较满意时,有的大学 牛仍希望通过向上的社会比较为自己设立新的奋斗目标,释放自己的潜能,以获取更大收获。 2 4 编制初测问卷 本研究根据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理沦构想,根据开放式问卷搜集的信息,结合访谈中人1 学 生被试对 j 身丰十会比较行为特点及效应的描述,参照国外有关量表的项目,主要是使用较多的 g i b b o n s b u u n k ( 1 9 9 9 ) 编制的“比较倾向量表”f i n c o m ) ,参考已有文献中关丁一b - n 健康与社会比 较的研究成果编制一t l , 理健康取向的、用以考杏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问卷。问卷在构成上包括了 与人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8 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它们是学业、人际、个人形象、能力、家庭、 经济、趴业和健康情况。问卷共4 8 个题项,采用l i k e r t 自评式5 点量尺记分,“完全不符合”记1 分,“比较不符合”记2 分,“一半符合”记3 分,“比较符合”记4 分,“完全符合”记5 分。“卒十会 比较”这种心理特征性变晕与心理症状的性质不同( ,t l , 理症状,“有”即表示消极:社会比较的特点, “仃”r 不一定表示消极) ,n 此记分方式所代表的意义也与s c l 一9 0 症状自评量表有所区别:“一 8 大学生的心埋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坝卜学位论文 、r 符合”代表“中间状态”;接近“完全符合”,代表个体具有相对消极的社会比较特点:接近“完 全不符合”,则代表个体具有相对积极的社会比较特点。施测时,为了便丁被试理解“社会比较”能 含义,在指导语上对此做了解释( 见附录2 ) 。 3 研究二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正式问卷的确定 3 1 研究目的 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考察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初测问卷的因素结构,确定正式问卷提 供相应的信度、效度指标。 3 2 研究方法 3 2 1 被试 被试来自广西两所高校文、理院系的本科生,共2 2 0 名,其中,火一学生3 4 名,人一学生6 5 名,人三学生7 1 名,人四学生5 0 名;男生9 2 名女生1 2 8 名。 3 2 2 材料 初测问卷为自编的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 3 2 3 程序 ( 1 ) 用初测问卷对大学生被试进行团体施测,时间约为1 5 分钟 ( 2 ) 对大一3 4 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重测,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 3 ) 采片j8 p 8 8 儿0 统计软件包对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 问卷为1 8 6 份,有效率为8 4 5 5 。 施测日期为2 0 0 4 年1 1 月。 并剔除无效问卷3 4 份,有效 ( 4 ) 对有效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形成正式问卷。 ( 5 ) 分析问卷的各种信度、效度指标。 3 3 结果与分析 3 3 1 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正式问卷的确定 在初测问卷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因素分析理论选择项目组成正式问卷。k m o 榆验值为08 6 3 ; b a r t l e ll 球型检验值为1 3 1 8 8 5 1 ,显著性水平为0 0 0 0 。以上数据说明变量内部有共享冈素的可能 性,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所包含的4 8 个题项用主成分分析法( 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n t s a n a l y s is ) 进行因素分析,生成特征值大丁1 的冈素1 5 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 6 8 0 2 ,根据c a t t l e 儿 的“陡坡检验”原理,因素结构的碎石图表明6 个冈素(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4 42 7 3 ) 能较女r 地代 表该问卷的因素结构。为了进一步明晰结构模型和确定止式问卷,抽取6 个因索后,再进行土成分 分析及正交旋转,j 1 :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题项筛选: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小的题项:共同皮小丁o 3 0 的题项;在两个或多个因子上负荷量相差较小的题项( 戴忠恒,1 9 8 7 ) 。经分析,有6 个题项不符合 研究要求,需要剔除;保留4 2 个题项,构成人学生社会比较特点正式问卷。最后,对剩下的4 2 个 题项再次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旋转,结果表明,6 个因素能解释总变异鼍的4 64 6 5 闪素分析的 结果见表1 。 表1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问卷的圳素分析结果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 特缸 贡献 丁3 4 5 6 6 2 1 34 8 0 33 7 6 80 3 7 32 0 l 76 2 1 29 8 2 7 1 0 1 22 5 7 53 7 3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0 3 8 4 8 5 2 o 值率 心 仰 雠 粥 粥 川 镪 跚 聊 弼 嘶 舛 摹 i 萎 蛳 蛳 栅 删 m 暑 铋 粥 粥 蛳 拼 磐| 瑚 删 他 缁 他 | 兰 m 聊 哪 聊 鸭 聃 似 m 瑚 脚 训 眦 ;兰 川 脚 m 麟 珊 化 彤 吼 n 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广西师范人学碗【学位论文 t l l t 3 t 2 3 t l7 5 5 3 5 2 5 3 7 3 3 5 8 参照理论构想和因素题项的负荷值,将大学生丰十会比较特点问卷的各因素命名如f ( 具体题i ! j ! 见附录3 ) : 冈素1 ( 1 3 个题项) :主要反映人学生社会比较行为在那些让个体归冈丁内部或外部冈素决定的 事件上的集中程度。例如“我总为自己的外表没有别人好看而难过”,“当我生病或身体0 i 适时,总 会想到一些情况更严重的人,并且十分担心自己不久也会象他们一样”,“看到现在的就业形势驰 很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前景”。凶此命名为“控制感”。得分越接近5 ,表明个体丰十会比较的过度外 控特征越明显;得分接近1 ,表明个体具有适当的n ,控感。 冈素2 ( 5 个题项) :主要反映大学生对通过社会比较米形成 j 我评价的这种力式的依赖柑度。 例如“通常情况下我总会禁不住地拿自己利别人进行比较”,“我感到学习和生活充满竞争利董力 我努力地想超过别人”。因此命名为“易比性”。得分越接近5 ,表明个体刘社会比较的过度依赖性 越强:得分接近1 ,表明个体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 冈素3 ( 7 个题项) :主要反映大学生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对社会公平、自身能力等问题的 看待方式和由此而生的感受。例如,“在学习上,我通过比较发现别人比我做的好是w 为运气比我立, 为此我忿忿不平”,“当我与别人的看法出现了不一致,我就会怀疑白己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冈此命 名为“体验性”。得分越接近5 ,表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产生的怀疑性越强,由此带来的负性情绪越 多;得分接近1 ,表明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能够保持自信,由此带米的负性情绪也少。 因素4 ( 7 个题项) :土要反映社会比较对人学生的作用性质。例如,“学习上,我常常与农现比 自己优秀的人比较,为自己设定更高的努力目标”,“当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影响我的人际荚系 时,我会想要了解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状况”。冈此命名为“参照性”。7 个题项全都采用反向记分, 得分接近5 ,表明社会比较的结果很可能使个体过分降低甚至放弃对自己的要求,白我提高动机极 大减弱;得分接近1 ,表明社会比较的结果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提高动机。 因素5 ( 6 个题项) :主要反映大学生对社会比较结果的解释受到比较事什本身及比较对象选择 方面的影响程度。大学生通过社会比较会形成一部分对自己和与己相关的人或事物的评价,这6 个 题项用于考查这些评价是否片面主导着他俐的行为和感受。例如,“我很看重考试成绩,只有得知白 己比周围的同学更优秀才能让我觉得心情舒畅”,“我总因为父母的问候和关心没有另一些j - j 学的父 母给予他们的更多而难以释怀”。因此命名为“突出性”。得分越接近5 ,表明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科 中的偏执程度越大;得分接近1 表明个体对社会比较对象、事件的选择及对比较结果的看法都是 较为客观全面的。 因素6 ( 4 个题项) :主要反映大学生对社会比较行为的认知特点。例如,“我从不冈为自己与州 人的观点出现不一致而感到不舒服,冈为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老师布置的论文( 作、j k ) 上 交时间马上到了,白己却还没多大进展,有些焦虑,此时若了解到别的同学进展更慢,紧张的情绪 就会得到缓解”。因此命名为“折衷性”。得分越接近5 ,表明个体认知社会比较时的白我纵容倾向 越突山,即个体对社会比较行为及结果持放任态度:得分接近1 ,表明个体认知社会比较时具有适 当程度的自我宽容。 3 3 2问卷的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稳定性系数( 重测信度) 和内在一致性系数a ( 同质信度) 作为问卷信度分析的指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