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所论定的布衣诗人就是终身以在野身份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唐代 布衣诗人是在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高涨的形势下,伴随着统治阶 级内部士庶之间激烈的斗争而产生的。唐宋社会转型和科举制度兴起是促使 唐代布衣诗人产生和兴起的深刻的时代背景。经过初唐的酝酿,盛唐得培育 和中唐的发展,晚唐布衣诗人已经是蔚为大观,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e t 益 凸现。 依据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生活方式,晚唐布衣诗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 类:一类终生沉潜科场,无以自拔:一类科场失意,归隐山林:一类科场失 利,转依方镇诸侯;一类非隐非吏,苟全乱世,这四种类型构成了晚唐布衣 诗人多样的人生格局。 时代的衰飒,社会转型的加快,科举制度对士人渗透力的增强,极大的 影响和塑造了晚唐布衣诗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使其显现出独特的历史 面貌。他们的人生是科举制度主导下的科场人生、干谒人生和苦吟人生的统 一体。科举失利和千谒无成,导致主客观世界严重失衡;追求的热切与理想 的落空,引发了晚唐布衣诗人浓重失落感和虚无感,故其精神面貌也日趋消 沉落寞,理想色彩日益缺失,世俗色彩日益浓厚。而晚唐布衣诗人作为一个 身份性极为鲜明的诗人群体,又深受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其诗歌创作显现 出鲜明的特点。他们既继承了元自的讽谕传统,也不排斥温李的艳情传统, 当然更钟情于姚贾的凄清诗风,以浅俗清巧的独特风貌奠定了在晚唐文学史 上的地位。 关键词:布衣诗人布衣意识社会转型科举制度文化心态 a b s t r a c t t h ep l e b e i a np o e t st h i st e x tt a l k e da b o u tw e r ep e o p l ew h oe n g a g e di nv e r s e c r e a t i o n sa l lo ft h e i rl i v e sw i t hn o ti np o w e ri d e n t i t y t h ep l e b e i a np o e t si nt a n g d y n a s t yw e l eb o m u n d e r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t h e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 c u l t u r eo ft h e f e u d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u p s u r g e dc o m p l e t e l yw h e nt h ev e h e m e n tc o n f l i c tb e t w e e n t h ec o m l n o up e o p l ea n dn o b l e m e nt o o kp l a c ei nt h ei n t e r n a lo ft h er u l i n gc l a s s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r i s eo fi !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w c r e t h ed e e p a g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p l e b e i a np o e t s o o m t h r o u g he a r l yt a n g 。s f e r m e n t ,p r o s p e r o u st a n g sb r e e d ,a n dm i d d l et a n g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l a t et a n g s p l e b e i a np o e t sh a d b e e na l r e a d ys p l e n d i d , a n dt h e i rp o s i t i o no n 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b e c a m e m o r ea n dm o r ec o n s p i c u o u s a c c o r d i i 培t o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l i f ec h a n c ea n dl i f es t y l e ,t h ep l e b e i a np o e t so f l a t et a n g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t y p e sm o s t l y :t h ef r s tt y p ef l o a t t os i n ki nt h eo f c i a l d o mt h ew h o l el i f e ,h a v i n gn om e a n so fp u l l i n go u t ;t h e s e c o n dt y p ew e r ed i s a p p o i n t e dt o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 , l i v i n ga sr e c l u s e s ;t h et h i r d t y p ew e r ed e f e a t e di n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 ,t u r n i n gt od e p e n do n t h el o c a lo f f i c i a l s ;t h e l a s tt y p ew e r en e i t h e ro f c i a ln o rr e c l u s e ,l i v i n gw i t hn od i g n i t yu n d e rt h e t u r b u l e n td a y s a 儿也ef o u rt y p e sc o n s t i t u t e dl a t et a n g sp l e b e i a np o e t s 。d i v e r s e l i r es t r u c t u r ea n df o r m t h ed e c a yo fa g e s ,s p e e d i n go f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 a n dt h e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 o fm ei m p e d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sp e r v a s i o nt o w a r d sp r i v a t ep e r s o n ,h a da t r e m e n d o u si n f l u e n c eo nm o l d i n gl a t et a n g sp l e b e i a np o e t s s e x i s t e n c e a p p e a r a n c ea n ds p i r i tf e a t u r e ,m a k i n gt h e mt a k eo na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y f e a t u r e t h e i rl i v e sw e r eo f c i a l d o ml i v e s ,r e q u e s t i n go fr e c o m m e n d i n g l i v e sa n d b i t t e r n e s ss i n gl i v e s t h e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d e f e a t sa n dt h ef a i lo f r e q u e s to fr e c o m m e n d i n g r e s u l ti nt h eh o s ta n dg u e s tv i e ww o r l ds e r i o u s l yo u t o fb a l a n c e ;e a r n e s tp u r s u e b u te n du pi nn o t h i n g ,c 勰l a y e t a n g s p l e b e i a np o e t sh a das t r o n gm i s s i n gf e e l i n ga n du n r e a lf e e l i n g t h a t sw h y t h e i r s p i r i t 重茂咖b 聪g r a d u a l l yd e p r e s s e d a n d l o n e l y , a n di d e a lc o l o rw a s i n c r e a s i n g l yi m p a f e c f i o n , n l eo n s t o m sc o l o rw a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s t r o n g b u tw i t h e x t r e m e l yf r e s h a n dc l e a ri d e n t i t y , l a t et a n g sp l e b e i a np o e t sw e r ed e e p l y s u b j e c t e dt ot h ei n f l u e n c et h a tt h ea g e sa p p r e c i a t e sb e a u t yv o g u e ,a n dt h e i rv e i s c c r e a t i o n sp r e s e n t e daf r e s ha n dc l e a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y i n h e r i t t e dt h e a l l e g o r i c a lt r e a d i t i o no fy u a n z h a na n db 枷哪i ,b u td i d n t 蛹e o tt h eg o r g e o u s f e e l i n g 乜 a d i t i o no fw c n t m g y u n a n dl t s h a n g y i n , a n dc e r t a i n l yw e r ei nd e e pl o v e w i t ht h es a d l ym o v i n ga n dd e l i g h t f u l l y 舭s hs t y l eo fy a o j i a b yt h es p e c i a ls t y l e o fs h a l l o wv u l g a ra n dp r e t t y 丘e s ht h e ye s t a b l i s h e d i nl a t et a n gap o s i t i o n0 n 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k e yw o r d s :p l e b e i a np o e t s :p l e b e i a ns e n s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 s o c i e t y ;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c u l t u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2 唐代布衣诗人及其诗歌研究 以晚唐布衣诗人及其诗歌为例 绪论 鲁迅先生在其帮忙文学与邦闲文学一文中谈到:“中国文学从我看 来,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 廊庙文学,这就是已经走进主人家中,非帮主 人的忙,就得帮主人的闲;与这相对的是( 二) 山林文学。唐诗即有此二种。 如果用现代的话讲起来,是在朝与下野。后面这一种虽然暂时无忙 可帮,无闲可帮j 但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如果既不能帮忙,又不能 邦闲,那么,心里就甚是悲哀了。”“1 “在这里鲁迅先生指出了文学的廊庙 与山林、在朝与在野的区别及其实质。这种文学创作上的朝野之别实源于创 作主体社会身份和思想倾向的朝野之别,这在唐代布衣诗人身上表现得尤为 明显。据统计在逯钦立所编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只有2 3 位布衣诗 人,而全唐诗中布衣诗人的数目则多达2 4 6 位o ,这正足以显现唐代布 衣诗人的崛起和山林文学的兴盛。而中国文学史上廊庙与山林的分野正是在 唐代开始明朗化。鲁迅先生曾拟写一部文学史,而唐代部分即打算以廊庙 与山林命名,这正展示了先生对中国文学朝野离合现象的敏锐把握和深刻 感受。 因此研究唐代布衣诗人及其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朝野文学的离合现 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还不曾充分展开,只有少数单篇论文 行世,而且只是对单个诗人作个案研究,而没有对布衣诗人的群体研究。本 文即试图通过对晚唐布衣诗人及其创作的疏理和剖析,管窥中国文学的朝野 离合在唐诗中的特殊表现及其在文学上的意义。 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我们必须对“布衣诗人”的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划, 以保证概念内涵及外延的一致性和研究的准确性。 据苏州大学博士田晓春统计,其布衣诗人界定标准与本文不同,故其所统计布衣诗人数目与本文 不同。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布衣”这个概念。“布衣”是个历史概念,在其发 展演变的过程中,有着复杂的涵义,概念的边缘也常有不清晰处。它最初是 指由麻布制成的衣服,孟子滕文公上载“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啪”, 这种由麻布制成的衣服逐渐发展为一个专有名词布衣,也称为麻衣、白 衣。韩诗外传称“晏子之妻布衣续表川”,表明“布衣”已经成为一个 专有名词。由于这种麻布制成的衣服材料易得、质地粗疏,为广大庶民百姓 所穿,“布衣”故而成为庶民百姓的代称,桓宽在盐铁论散不足点明: “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藁而已,故命日布衣。” “布衣”由一种服饰而为庶民百姓的代称,这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 度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服饰制度密切相关。服饰的等级规范化是封建时代大一 统政治和道德秩序的体现,后汉书舆服制就明确规定:“非其人不得服 其服,所以顺礼也。”【5 ,1 “顺礼”的政治目的使得身卑名微的庶民百姓只 能穿由粗麻布制成的布衣,而“布衣”也由此成为庶民百姓的代称及其身份 地位的象征。所以曹刿只能是“匹夫徒步之士,布衣柔履之人”叫,而李斯 原本也只是“上蔡布衣,闻巷之黔首”娜。而张良“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 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以“”的表述,更展示了布衣对改 变低微身份的渴求和奢望。服饰尽管不是意识形态本身,但是在等级社会相 对稳定的漫长岁月中,却恰恰成了政治要求和伦理道德的象征,成为中国古 代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的标志。而“布衣”则是庶民的标志,是庶民社会身 份的象征。了解封建等级制度和服饰制度下对“布衣”身份地位的规定,将 有助于我们了解布衣诗人特定的社会地位。 而“布衣”和“士”结缘,产生所谓“布衣之士”,则是与士阶层的崛 起关联紧密。“士”最初是周代的低级贵族,且“大抵皆有职之人”叫,思想 被限定在诗、书、礼、乐等王官之学当中。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社 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随着士庶之间流动性的增大,士庶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士由原来的低级贵族逐渐成为古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士一方面失去了职位保障,进入“士无定主”的状态:另一方面也不再持守 “君子思不出其位”的传统规范,逐渐从封建关系中游离出来,周游列国, 谋求发展。于是他们就成为中国早期的布衣之士。韩诗外传卷三第3 l 章 2 有“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布衣之士所执赞而师见者十人”啪的记载,卷 六第2 章有。吾闻之,布衣之士,不轻身于万乘之君。万乘之君,不好仁义, 不轻身于布衣之士川”,战国策赵策- - 亦有“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 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义”嗍,这三条资料虽多出于汉人记述,但却足 以体现先秦时代布衣之士的崛起。并且布衣之士能够使周公执师资之礼,使 万圣之君轻身下之,与卿相人臣分庭抗礼,彰显了早期布衣之士的光辉风采 和人格魅力,足以映照千秋万代。从商也使布衣和士产生了一定的默契,逐 渐成为在野士人的代名词,故顾炎武日知录白衣日:“白衣者,庶人 之服,然有以处士称之者。嘲”查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可知,白衣犹布衣。 而处士即为在野士人,应劭风俗通日:“处士者,隐居放言也。”“”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瓣”古代士人于仕宦的密切关系使得士 人的命运与封建政治制度尤其是封建选官制度休戚相关。先秦时代,新旧政 治秩序的更替使得士的地位空前提高,士人的主体意识大为张扬。而随着秦 汉大一统政治秩序的确立,博士制度和察举制度的建立完善,士人日益被纳 入封建统治秩序,成为依托封建吏制而生存的“仰禄之士”,其独立自主精 神日益被封建皇权销蚀。魏晋南j b 朝时期皇权与门阀贵族共治,九品官人法 成为基本选官之法,引发了士庶之间的尖锐对立,并最终封建社会内部社会 关系的裂变,开启了由门阀士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而唐代恰恰处于这 一过渡状态中。科举制度这一崭新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得以完善,从而为布衣 之士步入仕途开启了方便之门。而李唐统治者打击士族力量,抬高庶族政治 地位的种种努力,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面生产的 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流 向脑力劳动,士人阶层的队伍日益壮大,并逐渐成为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 体,活跃于历史舞台,并与“布衣”结下不解之缘。唐代布衣诗人的产生和 壮大与这一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布衣之士”界定为士阶层中终身未曾踏入仕途, 没有科名职衔,不曾与政权发生重大关联的在野士人。而“布衣诗人”则是 终身以布衣的身份从事诗歌创作的在野士人。“布衣诗人”和传统上所说的 “寒士诗人”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寒士诗人一般身兼政治之穷和经济之贫, 而布衣诗人则并不都是经济窘困者。寒士诗人中未获得功名爵禄者属于我们 所要研究的布衣诗人,二者在外延上有重合之处。一般来说,布衣诗人与封 建政权的对抗性要比寒士诗人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另有一点需要 指出的是,唐代布衣诗人在因袭了传统寒士诗人的“士不遇”人生际遇的同 时,更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体现出唐代布衣诗人的鲜明特点,而这正是 我们研究的重点。 唐代是一个诗歌王国,诗歌创作盛况空前,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染指诗 歌创作,“其人则帝王、将相、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与矣”( u r l s s 。 唐代的布衣之士不甘寂寞,积极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为唐诗的繁荣做出了 贡献。本课题正是希望通过对唐代布衣诗人尤其是晚唐布衣诗人及其创作的 考察,阐明晚唐布衣诗人及其创作在朝野文学离合史上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 值。 为了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须对布衣诗人作一点补充说明一 他必须是一个纯粹的完整的布衣诗人。所谓纯粹是指其必须是地地道道的 布衣,而不兼具其他身份,如缁流、羽客等;所谓完整,是指终生未仕,布 衣终老。就其社会身份来说。布衣诗人是没有进入仕途、不曾取得官位职衔 也没有皈依任何宗教派别的在野诗人,与封建政权保持着一定的对抗性,并 以此为骄傲和资本;就其文化地位来说,布衣诗人代表的是在野文化,与在 朝文化对立并存。 还需要说明的是,女性诗人及其创作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一是因 为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剥夺了女性的仕进权,其与封建政权的对抗性和布衣 诗人对封建政权的对抗性毕竟有所不同;二是女性创作自身有其鲜明特点, 但却不是本文所要考察和关注的。 唐代布衣士子队伍的壮大,为布衣诗人的产生进行了人才储备;而唐代 诗歌创作的繁荣盛况,为布衣诗人的崛起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正是在这 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布衣诗人通过辛勤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以其独有 面目在朝野文学离合史上显示出其独特价值。这也正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 在。 4 一、晚唐前的唐代布衣意识和布衣诗人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古典诗歌更是灿烂无比,古代文学史上向来诗 骚并称,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开创了平民文学的光辉传统,而楚辞 中的离骚等篇章则奠定了贵族文学的优秀品格。然而文学史的发展却并 不是沿着这两条道路齐头并进的,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受制子 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当文化只被少数人垄断和占有,文学也便只局 限于贵族社会范围之内。如果说先秦时代由于社会秩序的大变动,曾给平民 文学一个短暂的发展空间的话,那么从秦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 建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和成熟,文学便日益被局限于贵族社会之内, 在朝的力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文学成为封建统治者润饰鸿业和展现贵族社 会高雅情调的廊庙之音。而由布衣士子所开启的山林之音只是作为奇调异 响,偶尔闪现在文学的星空,还远远不能与廊庙文学相抗衡。而社会的发展 和文学自身的发展都要求突破这种文学格局上的狭隘局限。隋代由于短命而 亡,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唐人的肩上。而唐代布衣诗人的异军突起,也正 表明了唐人勇敢地挑起了这一历史重担。而唐代布衣诗人正是在封建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全面高涨的形势下,伴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士庶之间激烈斗争而产 生的。从历史上看,隋唐的统一不仅结束了北朝少数民族的贵族政治统治, 也结束了南朝的门阀士族政治制度,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和活力。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加强,封建 皇权得到巩固;科举制的推行和逐步完善,打破了士庶界限,使封建政权开 始向全体士人开放,从而有效地将整个士阶层笼络于国家政治系统之下,使 这个阶层彻底的官僚化,成为封建官僚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而修订氏族 志、姓氏录和姓族系录则“为大批庶族地主的青云直上,涌入士 流”提供依据”“”。经济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自 耕农的生产积极性;中唐以后两税法的施行,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 负担,这使得农村经济、庄园经济和城市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上, 官学和私学的兴盛使教育日益普及,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社会文化呈 空前繁荣之势。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士庶之间的斗争日益 激烈,这不仅表现为朝廷上政治力量的对抗较量,更表现在整个社会内部, 从底层到核心领导层都充满着寒士意识和布衣精神,布衣阶层的的人格得到 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这样才能使得布衣阶层所蕴蓄的 艺术创造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布衣诗人的产生正是士庶之间文化较 量的一项结果。经过初唐的酝酿,盛唐的刺激,中唐的推进,到晚唐时期布 衣诗人队伍已经蔚为壮观。 本文即以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度的兴起为背景,以士阶层的文学为 主体,简略疏理初、盛、中、晚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时空里,诗人与诗歌的 朝野对峙与分流的历史过程,探讨唐代布衣诗人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并在 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晚唐布衣诗人及其创作。 ( 一) 初唐布衣意识的觉醒和布衣诗人的酝酿 初唐统治者继承隋代基业后,吸取隋代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 使唐代社会迅速走向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恢复发展,社会安定繁荣的“贞 观之治”的局面,并使这一局面得以维持,这就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虽然这一时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布衣诗人,但却是寒士意识 和布衣精神被大大激发出来的时期,可以说是布衣诗人的酝酿时期。初唐时 期对盛中晚布衣诗人的影响,主要是从以下三组诗人及其创作中体现出来 的: 第一组:孙思邈和刘希夷,这两位诗人身上有着较为浓厚的布衣色彩。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是一位“道合古今,学殚数术州”1 一,出入儒释 道三家的著名处士和医学家,旧唐书将其列入方伎传,而新唐书 则将其列入隐逸传,两书都没有关于他入道的记载,但后人却为他涂上 浓厚的宗教色彩,并把他尊奉为药王。而他仅存的一首四言诗,虽然高 古类魏伯阳,却不免有铅汞气,充满道教气息。然而从方伎到隐逸芷展示了 孙思邀高洁的人格风范对后世的影响。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和著名诗人宋之 问的父亲宋令文都曾师事孙恩邈,卢照邻诗歌当中对天地大化的思考明显受 到孙思邈的影响。史载思邈曾预言:“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 济人”。“”5 后来他虽然接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征召,却拒而不仕,以处士 显名当世,其济世的热情和对功名的淡泊于此可见一斑。孙思邈出处进退的 6 行为方式和兼容并包的思维方式对后来的布衣诗人不无启发。 如果说孙思邈是以高士名世的话,那么刘希夷( 6 5 1 - 6 7 9 ) 则是以才子名 世的。唐才子传载刘希夷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而同时又说他寸禄不 沾,长怀顿挫,死时未及三十。虽中科名,却无职衔,又英年早逝,那么刘 希夷应该算是一个以布衣游世、以才子傲世的放浪文人。其诗歌题材虽仍受 宫廷诗风的影响,以闺情、从军为主,但“多依古调”的复古意识和改革华 靡淫艳诗风的愿望,却使他在唐诗史的嬗变过程中,接续“卢、骆的狂风暴 雨”,继之以“宁静爽朗的黄昏川“脾,致力于新的诗歌境界的营造,正如谭 元春所评“希夷诗,灵快淹远,与前此陈、隋滞气,被此君以大江大海挽水 洗尽,脱出琉璃光明世界。”“”而其诗中的宇宙意识,又显露出初唐后期诗 歌哲理化的倾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以春江花月夜完成宫体诗自赎的张 若虚,使他成就了“诗中的诗”,登上了“顶峰上的顶峰”。 孙刘二人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布衣诗人,但他们却代表了高士型布衣和 才子型布衣的最初人格型范,因此在唐代布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组:王绩( 5 9 0 7 - 6 4 4 ) 和王梵志,这两位诗人与后来的布衣诗人有着 同声相应的一面。王绩一生三仕三隐,王梵志身在空门,他们的诗歌创作或 以隐逸为趣,或以通俗为尚,游离于时代性的特征之外,标示了在野文学的 另类面貌。初唐诗坛秉承齐梁余绪,在文人贵族化和艺术宫廷化的双向驱动 下,典雅富丽和绮错婉媚的宫廷诗风笼罩诗坛。然而,王绩和王梵志则是独 立特行的“怪诗人”,“完全独立于时代的风气之外;不管文坛的风尚如何, 庙堂的倡导如何,他们只是说出他们的心,称意抒怀,一点儿顾不到别的作 家们在那里做什么。”“” 王绩深受山东士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以及乃兄王通王道霸略的河汾 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中狂外,其诗多写田园山水与酒兴酒趣,善于以简淡之 笔,抒真率之情,悠远之理,在不衫不履中见自然风致,这在初唐诗坛好比 “鸾风群飞,忽逢野鹿”“”。他既继承了阮籍的咏怀传统,又接续了陶渊 明的隐逸趣尚,如闲云野鹤般独来独往自适自足,其质而不俚,富于理趣的 风格对嗣后的陈子昂、张九龄和孟浩然等有一定影响。王绩在唐初诗坛虽是 一个孤立的存在,却足见当时在野诗人的创作情况,同时也标示了唐诗发展 7 的未来指向。 而出身民问的诗僧王梵志则干脆诀别了传统文士高雅的文学情结,转而 走向了尚野、尚朴、尚俗一路,诗体质俚,不拘绳墨,将佛教劝世歌和中原 民间俗体歌诗巧妙的融为一体,做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通俗诗人、白话诗人, 在卫州黎阳的乡间幽默诙谐地唱着他独特的民间小调,像天下浮逃人、贫 穷田舍汉、工匠莫学巧等,机智里带着些许调侃,感伤中又有几分冷竣, 为我们照亮了社会下层的许多“死角”。 这两位诗人虽不属于布衣诗人,但却都来自民间,是在野文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直接启发了后代布衣诗人的创作,并对后世布衣诗人的行为、心态 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组: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6 6 卜7 0 2 ) 为代表的寒士诗人。“四杰” 和陈子昂虽然都有过仕宦经历,但其身上蕴含的寒士意识和布衣精神,却对 后来的布衣诗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终究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只有在必要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 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才能出现。布衣意识的觉醒和被激发是与初唐时期的 社会存在密不可分的。一方面隋唐易代之际,旧有的社会秩序以及选官用人 的标准被打破,许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布衣士子得以乘时而起,建功立业, 像卢照邻所称道的“虞、李、岑、许之俦,以文章进:王、魏、来、褚之辈, 以才术显。威能起自布衣,惑为卿相。”“”这些初唐显宦布衣卿相的人生 际遇,给了唐代士子巨大的信心,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进取豪情。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则是,庶族地主力量的崛起,迫使统治者的用人政策发生了相应 的变化,不断地为庶族士子开辟仕进道路,多次重修谱牒,为庶族士子的青 云直上提供了依据;实行科举选官制,则从制度上保证了封建政权向地主阶 级整体开放。而初唐士人的布衣意识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并 不断得以强化的。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身上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布衣精神的鲜明烙印。“四 杰”是这一新的政治环境下,第一个胸怀强烈的功业理想的文人集团。虽然 s 四杰中王、杨、卢出身望族,骆出身寒门,在初唐却都已无门户可恃,他们 除了文章、才学以外,别无凭籍,因此身上的寒士色彩和布衣精神就更为浓 厚,建功立业的人生意气和经世致用的政治理想,使他们的诗歌多抒发“殷 忧明时,坎壤圣代”的不遇之叹。他们恢复了诗歌当中严肃而清醒的自我, 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的骄横,并进而否定了贵族社会的永恒价 值,大胆倡言“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 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 卢照邻)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卢照邻行路难) ,展 示了中下层士人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期待,在精神上与布衣诗 人有更多的相通之处。与“四杰”相比,陈子昂身上蕴含着更多的布衣意识, “四杰”或多或少有士族血统或受士族意识的一些影响,而陈子昂则系地方 豪族,出身于素无士族高门的西鄙之地蜀中。陈氏家族素无文学传统, 却深受纵横任侠思想影响,因此陈子昂有着高度的人格独立意识,并怀有强 烈的政治批判精神,即使在追求功业之时,也不甘把自己视为封建君权的附 属品,相反他把带有平等性的君臣知遇视为理想,要求获得相当的尊重。因 此在他的诗歌当中,一方面积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以强烈的不平反抗权 贵,揭露时政的弊端;另一方面又展示了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 独感及其与现实政权的对抗性。从“四杰”到陈子昂,他们的恃才傲物体现 了对重才能价值观的认同,他们的用世之志则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期待,而 他们傲视权贵的不平之气则表达了对压抑人才的不满。这一切都体现了在士 庶交混时期寒士诗人的郁勃之气。而这也正是那个时代里广大布衣士子的心 声。“四杰”、子昂等人身上展现出来的布衣意识,为布衣诗人的涌现展示了 美好的前景,而这一刻要等到盛唐时代的到来。 ( 二) 盛唐布衣意识的高涨和布衣诗人的涌现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高涨。盛唐人躬逢盛 世,慷慨激越,昂扬奋发,对时代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蓬勃的朝气,进取的 豪情、青春的旋律和浪漫的襟怀构成了盛唐气象的本质。在时代精神的感召 下,初唐时期孕育了近百年的布衣意识,呈现全面高涨的状态。盛唐士人强 烈的布衣感被鲜明地形之于诗歌:李白高唱“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 玉 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其- - ) ,杜甫悲叹“杜陵有布衣,老大意 9 转拙”(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高适愤慨“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 得干明主”( 别韦参军) 、岑参惭愧“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戏 题关门) ,沈千运怅惘“囊游尽轩翥,与君仍布衣”( 赠史修文) ,沈彬感 伤“片心惆怅清平世,酒市无人问布衣”( 杂曲歌辞结客少年场行) 在这里有身为布衣的骄傲与自信,有对布衣干政的热切渴求,也有沦落布衣 的哀伤,更有布衣与权贵对立的不平之气。布衣感几乎在所有盛唐诗人当中 都有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展现。 要而言之,盛唐时代给予中晚唐时代布衣诗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一是以鲜明的布衣意识浇灌滋润了中晚唐乃至以后历代布衣诗人 的思想和灵魂;二是为数可观的盛唐布衣诗人,从人格型范和诗歌创作两个 方面影响了中晚唐布衣诗人的人生选择和诗歌创作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 面入手,对盛唐时代的布衣意识和布衣诗人略作考察。 盛唐人普遍的布衣感及其对权贵的不平之气孕育了李白作为布衣的骄 傲和尊严,使他成为盛唐布衣精神最优秀的代表。因此我们以李白为例来阐 述一下盛唐时代的布衣精神。 李白( 7 0 r 一7 6 2 ) 的布衣感首先表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布衣身份, 并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以身为布衣而骄傲和自豪。他一再声称:“白,野 人也。”“”“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町“这并不是对自己身份地位 的自卑,而是以此作为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籍,这是带有盛唐时代特点的一 种自豪感的展现“君能礼此最下士,九州拭目瞻清光”( 赠潘侍御论 钱少阳) 。他“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一命不沾,四海称屈。”“”凭着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信,他采取了交游干谒, 求仙访道,退隐山林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希求一步登天,由布衣而直抵卿相。 他也终于以布衣而名扬宇宙,得到玄宗征召,并且使玄宗降辇步迎,并承认 “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其次表现在他“不屈 己,不干人州州“,平交王侯笑傲卿相,竭力维护作为一个布衣的骄傲和尊 严。他敢于“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锁贤”( 玉壶吟) ,不但“一醉 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吟 中八仙歌) ,并最终发出“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 i o 天姥吟留别) 的呼喊李白以布衣之身反抗权贵,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 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任华称他“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抵颜色”( 杂 言寄李白) ,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布衣尊严而敢于反抗的意识, 既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又是布衣意识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最后李白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始于布衣终于布衣的人 生历程。他既渴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 区大定,海县清一川嘲“,又以“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 玉真公主馆 苦雨) 为人生归宿。李白不仅肯定“浪迹渔商,隐不绝俗”“”的生活方式, 更把啸傲湖山,独醉好月视为人生的最好归宿,从来不认为这种自由自在的 布衣生涯有什么卑微之处。相反他把涉足仕途当作i 临时性、短暂性的事业, 而把“浮五湖”、“戏沧州”作为人生归宿。在他看来五湖沧州要比朝廷更永 久,所以他一直怀有可贵的布衣情结,把仕与隐统一起来,入世而又不为世 累。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方式,包涵了布衣士子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 路的欲望。李白身上蕴蓄的这种不屈己,不干人,自尊自信,积极进取,追 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文化性格,是盛唐时代布衣精神的折光。然而李白 以布衣见召,却最终又以布衣放还。时代给了布衣士予以仕进的希望,激发 出他们的布衣意识和进取豪情,却没有给予他们以出路,“大道如青天,我 独不得出”( 行路难) ,封建盛世看似为布衣士子设置了一条通天大道,却 又把它悬置起来,不肯真正为布衣士子开放,引发了布衣士子“秀色空绝世, 馨香谁为传”( 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六) 的人生感喟。然而李白身上所 体现出来的,盛唐时代的布衣意识和布衣精神,却足以沾溉万代,而中晚唐 的布衣诗人更是直接受惠于他们的前辈诗人。 下面我们来简略地谈一下盛唐时代的布衣诗人。经过初唐近百年的孕 育,到了盛唐时期终于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布衣诗人,其数量也不在少数。 对那些生平无考,仅存诗名而无诗作的布衣诗人,我们暂且不论。而对这些 诗文得以保留且生平可考的布衣诗人,依据其生平遭际则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处士型布衣,一类是穷愁潦倒型布衣。 盛唐时期的处士型布衣诗人有孟浩然、王迥、张彦雄、张潮、徐延寿、 陶岘、崔兴宗等。这类布衣诗人大多不谋仕宦,任情适意,即便存有仕隐矛 盾,也能保持心态的平衡。富庶的盛唐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赋予他们以浪漫的情怀,使他们在自然山水和园林别业中找到了寄托,在他 们身上带有一种名士风范和隐士色彩。孟浩然“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赠孟浩然) 。王迥“闻道鹤书至,临流还洗耳” ( 孟浩然自云先生王迥见访) 。张彦雄、张潮和徐延寿均为吴地处士, 名列殷瑶所编的丹阳集中。陶蚬以文学自许,不谋宦游,却身泛江湖, 遍游烟水,风流潇洒,被吴越之士目为水仙。崔兴宗与王维是姻亲加好友, 安于做一名处士,“科斗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与卢员外象过崔 处士兴宗林亭) 。他们或栖息田园,或放情山水,既享受着盛世的安闲富足, 又保持着精神的自由畅达。当然身为布衣诗人,他们的心中也会时不时泛起 一种被边缘化的落寞。 这类处士型布衣诗人由于没有经历过重大的交故,未卷入过尖锐复杂的 政治斗争,又长期隐居田园,啸傲湖山,过着隐士兼名士,田园加知音,清 白而傲岸,悠闲且恬适的生活,对社会现实缺乏较深刻地认识,感情较为平 淡冲和,创作视野也囿于山水田园之中,着重于表现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和 栖身田园的高雅情怀,展现布衣诗人安于田园的风格傍操,从一个侧厦折射 出盛世田园安闲自足的风光,而缺乏较为深刻地认识意义,这对后来布衣诗 人诗歌的取材范围和审美趣味有一定影响。 孟浩然( 6 8 9 - 7 4 0 ) 在这类布衣诗人当中最具有典型意义。河岳英灵集 哀其“磬折谦退,才名目高,天下籍甚,竟沦落明代,终于布衣”伽,广 川画跋称其:“孟夫子一世畸人,其不合时宜也”“”“。在盛唐积极进取 的时代氛围里,孟浩然急流勇退,终老田园,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因此代 表了盛唐大多数终生不达、沦落布衣的失意文人的共同精神风貌:尽管“坐 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 ,不能忘却魏阙,却总能在 山水之间自慰自解;尽管有“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 的人生沉沦之感,却始终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没有激烈的躁动,也没有深 沉的悲哀。作为一个盛世布衣,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独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正是适意为乐、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冲淡了他那殷切的用世之心,并使他在 先贤庞公栖隐处找到了他的异代知音。孟浩然孤商清介却沉沦盛世,一生多 于隐居与旅程中度过,诗多山水、行旅之作,每以清旷之笔,抒狷介之情, 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范的盛世隐士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反映出田园中的盛 世气象,以及广大布衣诗人寻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努力,和布衣诗人对 崇高真挚淳朴的艺术理想的追求。他的诗歌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的路 子,并受到王绩的影响,洗去修饰之迹,纯任自然,率性而作,以轻清狷介 之笔抒写疏野朴拙之趣,“半遵雅调,全削凡体”,从而形成朴野疏淡、凄清 幽绝的诗境,表现出在野诗人对沈宋、张九龄以来诗风的重大变革。故能如 清风徐来,继神龙中吴中四士名扬上京之后,引起长安诗坛瞩目,以一联“微 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诸贤搁笔。孟浩然“遇景入咏,不勾奇抉异,令 龌龊束人口;浩浩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般当巧而不巧也”嗯m ,对以后田 园诗的发展,产生了与王维不尽相同的影响:王维多继承了初唐以来中朝诗 风的精微工秀,孟浩然则更多地体现了王绩以降在野诗人疏散狷介的体格, 王盂并称对于当时朝野诗风的融洽和以后山水田园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 作用。杜甫称赞;“吾爱襄阳孟夫子,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十二首) 之六足见其诗给盛唐人所带来的耳目一新的感受。 孟浩然无论从人生还是从艺术来说,都走向了盛唐的反面,他不做官, 不事君,不涉世,不求名,一世畸人,不合时宜,却以其才学品德,情操风 度,博得了举世景仰,连大诗人李白也对他欣羡不已:“吾爱孟夫子,风流 天下闻。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及其蕴含的文化内 涵铸就了孟浩然独具特色的朴野文化性格,使他的诗歌创作游离于时代特征 之外,呈现出朴野疏淡的艺术风貌。他的诗歌和风神作为一个盛世布衣的典 范,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布衣诗人。中唐布衣诗人张祜甚至以孟浩然自 况:“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晚唐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对 孟浩然更是推崇备至:“呜呼! 先生之道,复何言耶? 谓乎贫,则天爵于身; 谓乎死,则不朽于文。为士之道,亦已至矣! ”嘲 如果说盛唐时期的处士型布衣展现了安闲富足的盛世气象,那么这些穷 愁料到型的布衣诗人,则为我们揭开了盛世表面繁华的面纱,让我们看到盛 唐时代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而这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则更切近于封建时代大 1 3 多数布衣诗人的生活状态。这类布衣诗人主要有沈千运、赵微明、于逖、张 彪、元季川、杨志坚等。他们长期生活于贫穷困顿和仕宦无望的境况当中, 身兼经济之贫和政治之穷,直接感受着被盛世繁华所掩盖着的社会黑暗和不 公。他们的人生是脱尽了理想主义光环的灰暗惨淡的人生,他们没有孟浩然 高卧林下任情适意的散朗风神;没有王维恬静闲淡高雅脱俗的浪漫情调;没 有太白纵酒狎妓平交王侯的狂放傲岸;没有岑参立功边塞扬声大漠的壮志豪 情。在他们眼里,生活要现实的多,也艰难得多。生活的艰辛,仕途的无望, 世态的炎凉,使他们对社会显得冷漠,对人生也只一味感到悲凉,这直接影 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他们的诗里找不到所谓的盛唐气象和盛世之音,有 的只是对人世不平的愤慨,世态炎凉的悲愤,生命短促的叹息和死亡阴影的 压迫。这种映带着社会阴暗面的人生失意情调,也就同时体现为强烈的批判 现实精神。因此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当中,常常借助素朴无华的语言和古雅淳 朴的格调,以固穷的心态抒写布衣的不遇之悲和穷困守节之志;以写实的原 则去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世的不公。他们的诗歌当中浸透了一种深深地被冷 落感和被遗弃感,展现出布衣诗人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和灰暗人 生,这种阴暗的诗歌情调自然易于投合其脾胃,并且能够引起乱世布衣的深 刻共鸣。 ( 三) 中唐布衣意识的新变和布衣诗人的发展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开天盛世的繁华富庶,使唐王 朝开始走向衰落,唐诗面貌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由盛唐诗歌向中唐 诗歌的渐变历程。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虽然勉强保住了社稷,然而昔日 的繁华富庶已似流水落花,过去的美丽辉煌顿成梦里云烟。在时代阴霾的笼 罩下,大历诗风呈气骨顿衰之势,诗歌创作取向于平庸圆熟。而勉强支撑大 历贞元诗坛门面的是大历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