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 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i i :i i 以标注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犟垒笙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躲翠錾釜 指导刻嗽: 巷雨高 签名日期: 纠。年土月2 d 日 。、=魂jj葛罗_ ,。h#,;鼍1四咱j墨i8 1镕,蘑lr 辽。j 2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陶渊明和杜甫是风格迥异的两位大诗人,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他们的差别。本文避 熟就新,求同存异,对陶渊明和杜甫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下面分 别给予论述: 第一章论述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第一节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二节和第三 节从宏观角度分析陶渊明的沉郁和杜甫的萧散,因为这两种风格特点是杜甫能够接受陶 渊明不可或缺的基础。陶渊明的沉郁表现为忠义、悲愤和热情,这三个方面都被杜甫很 好地继承了。杜甫的萧散表现为隐逸、欢快和悠闲,接近陶渊明的主导风格。这种分析 基于历代的诗歌评论,从中抽绎出最接近真实的结论,从而与当下人普遍的看法即陶渊 明只有冲淡而杜甫一味沉郁形成最强烈的对比,打通了陶杜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沉郁 是刻苦的努力,冲淡是成熟的表现,由沉郁转变成冲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陶杜诗歌 的共同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最重要原因。 第二章继续比较陶杜在诗歌艺术和处世哲学方面的共同境界。从炼字、造句、篇章、 气韵、风格、成就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d , n 大,由诗及人,具体考察他们 的相同之处。入世而又出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之极乃为波澜,是陶杜的共同境 界。无论是他们的诗歌还是为人,都经过了一个从沉郁到萧散的过程,有一段先入世而 后出世的出处去就。 第三章用桃花源意象作为个案,研究杜甫对桃花源的实地追寻、对精神家园的执著 守望以及对桃花源的全面超越,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陶渊明的深刻同情和理解。第一节 引用陈寅恪的考证,第二节引用苏轼的观点,第三节则吸收了陈贻掀的观点,然后将杜 诗中的“桃源”、“桃花”意象作具体的分析。文章最后认为陶渊明和杜甫在田园诗上、 在桃花和桃花源意象上、在沉郁和萧散上、在诗歌艺术和处世哲学上是一脉相承的,他 们用诗歌构建的精神家园,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陶渊明;杜甫;对比;桃花源;家园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i sa b o u tt h ed uf u s a c c e p t i o nt ot a oy u a n m i n g ,i n c l u d i n gf o u r p r o g r e s s i v es t a g e s t h es e c o n da n d 吐l i r ds e c t i o na n a l y z et a oy u a n m i n g sg l o o m ys t y l ea n d d uf u sb l a n ds t y l ef r o mam a c r ov i e w ,b e c a u s et h e s et w ok i n d so fs t y l e sa l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 f o u n d a t i o no fd uf u sa c c e p t i o nt ot a oy u a n m i n g t a oy u a n m i n g sg l o o m ys t y l ei n c l u d e s l o y a l t y 、a n g e ra n dp a s s i o n ,w h i c hh a db e e nw e l li n h e r i t e db yd uf u d uf u ss t y l eo fb l a n d i n c l u d e sr e t i r e ,h a p p i n e s sa n dr e l a x a t i o n , c l o s e dt ot h ed o m i n a n ts t y l eo ft a oy u a n m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al a r g en u m b e ro fp o e t r yr e v i e w s ,w ec a l lf i n dt h a tt a oy u n a m i n ga n dd uf u h a v eb o t hg r o o m ya n db l a n ds t y l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h i c hw a sc o n t r a s tt o p r e v a i lv i e w c h a n g i n gf r o mg l o o m ys t y l et ob l a n ds t y l e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r e a s o nf o rt a oa n dd u s d i f f e r e n c et oo t h e rp a s t o r a lp o e t s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c o n t i n u e st oc o m p a r et a oa n dd ui np o e t r y sa r ta n dl i f e sp h i l o s o p h y f r o mt h ew o r d s ls e n t e n c e s ,c h a p t e r s ,t h es p i r i t ,s t y l e ,a c h i v e m e n t so f p o e t r yt op e r s o n a l i t y , f a m i l y 、s t a t ea n dt h ew o r l do fc o n f u s i c i o n ,w h i c ha r et h ec o m p o n e n e n t so ft h e i rs i m i l a r i t i e s f r o ms m a l lt ob i g ,f r o mp o e mt op o e t e n t e r i n ga n dr e t i r i n gt h es o c i e t y ,c h a n g i n gt ob l a n ds t y l e f r o mb e a u t i f u ls t y l e ,w h i l ea tt h es a m et i m e ,b l a n ds t y l ec o n t a i n i n gb e a u t u f u ls t y l ec o n s i s to f t h es i m i l a r i t yo ft a oa n dd u n i t h e rt h e i rp o e t so rt h e m s e l v e s ,h a de x p e r e n c e da p r o c e s sf r o m g r o o m ys t y l et ob l a n ds t y l e ,i n c l u d i n gf i r s t l ye n t e r i n gt h es o c i e t ya n df i n a l l yr e t i r i n gf r o m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a n a l y z e st h e “p e a c h i m a g e r yi nt a oa n dd u sp o e t r y ,a sa ni n d i v i d u a lc a s e , r e v e a l i n gt h es u c c e s s i o no ft h e mf r o mg e o g r a p h y ,s p i r i ta n dm e r i t t h ef i r s tp a r tq u o t e st h e v i e wo fc h e ny i n q u e ,a n dt h es e c o n ds us h i ,t h et h j r dc h e ny i x i n g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i n gt h e t a oh u a y u a n a n d p e a c h i nt h ep o e t r yo fd uf u t h ea r t i c l ec o n c l u d e st h a tt a oy u a n m i n g a n dd uf ua r ec o m p a r a b l ei nt h e s et h i n g s :p a s t o r a lp o e t r y ,p e a c ha n d t a oh u a y u a n ”i m a g e r y , t h eg l o o m ya n db l a n ds t y l e ,t h ep o e t r y sa r ta n dl i f e s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h o m eo fs p i r i tb u i l tb y t 1 1 e i rp o e t r yi sa p r e c i o u sh e r i t a g ef o rc h i n e s e k e yw o r d s :d uf u ;t a oy u a m n i n g :c o m p a r i s o n ;t a oh u a y u a n ;h o m e i i i 辽宁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弓i言1 第一章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3 第一节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3 第二节陶渊明的沉郁8 第三节杜甫的萧散1 2 第二章陶杜的共同境界18 第一节陶杜诗歌艺术1 8 第二节陶杜处世哲学2 3 第三章杜甫对桃花源的实地追寻、精神守望和道德提升3 2 第一节实地追寻3 2 第二节精神守望3 5 第三节道德提升3 9 结论4 1 参考文献4 3 参考书目4 3 致谢5 0 v 辽宁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关于陶渊明和杜甫的比较,在历代诗论中有许多相关的文献资料。其中绝大部分是 零散的,不成系统,由古到今,陶杜对比的研究状况不容乐观。历代诗论大部分是论及 陶渊明的时候极少提到杜甫,论及杜甫的时候很少提到陶渊明,而专门提到陶杜的研究 则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就算陶杜并举,也是论到他们之间差别的占绝大多数,论到 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的占极小一部分。从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 之部和陶渊明资料汇编这两本书中可以看出这种状况。因为古今关于陶渊明和杜 甫的评论浩如烟海,所以关注到他们的相同点的评论还是数量可观的,这也就构成了陶 杜对比研究的文献基础。 具体而言,古代学者论到杜诗比较著名的专著有:仇兆鳌著的杜诗详注、王嗣 爽撰的杜臆、钱谦益著的钱注杜诗、佚名著的杜诗言志= 金圣叹著的杜 诗解、浦起龙著的读杜心解和郭曾忻著的读杜答0 记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提到 了陶杜之间的对比。历代诗话笔记提到陶杜比较的也有不少,比较著名的有葛立方著的 韵语阳秋、罗大经著的鹤林玉露、方东树的昭昧詹言、沈德潜的古诗源、 何文焕编的历代诗话以及其他诗话笔记等等。此外,现当代的的专著中,也或多或 少地提到了陶渊明和杜甫的相同之处,比较著名的有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孟二 冬著的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袁行霈撰的陶渊明研究、郭建平解评的陶渊明 集、戴建业著的澄明之镜陶渊明新论、杜景华著的陶渊明传、吴国富著 的论陶渊明的中和等等。关于杜甫方面,则有陈贻掀著的杜甫评传、莫砺锋著 的杜甫评传、韩成武著的杜甫新论等等。最多的还是关于他们的散论,或多或 少地出现在各种文学史类的著作中,比较著名的有葛晓音著的山水f f l 园诗派研究、 唐诗宋词十五讲、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和盛唐文化、 叶嘉莹著的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 初盛唐诗等等。 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田园诗和陶渊明最有可比性,当代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这方 面。当代学者论述最著名的有曾枣庄先生的杜甫在四川和杜甫在成都两本评传 和陈贻掀先生的杜甫评传。其中杜甫评传还专门有一节叫做“到底不是陶渊明”。 胡晓明写的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和诗与文化心灵都有专门章节 论述陶杜的相通境界。刘中文先生的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是用接受美学的方法研究 陶杜相同之处的力著,专门写到了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看作是该领域最新的成果 了。期刊杂志中专门论述到陶渊明与杜甫的也有不少,其中越南阮氏明红的杜甫与陶 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同的守望 渊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是比较全面的一篇论文,其他专门提到杜甫对陶渊明的接 受或创新的文章也不少,但是都不够全面。人们论到陶渊明和杜甫的比较时,更多的是 从诗歌艺术上去分析,缺少哲学方面的分析。 二、本论题的问题和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本文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陶渊明和杜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 相同之处,以及这些相同之处到底包括哪几个方面。本文得出的结论是,杜甫比其它人 都更接近陶渊明,这些相同之处,小到“桃花”、“桃花源”,大到对精神家园的构建, 从诗歌艺术到处世哲学,从风格到人格,林林总总,小有可观。 本文运用的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了陶渊明和杜甫,忠义对隐逸,悲愤对欢快, 热情对悠闲,第二章的从炼字、造句、篇章、气韵、风格、成就到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对比。同时,还运用了接受美学的方法,因为陶杜比较研 究是基于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他们有一个前后的顺序,并不像李白和杜甫一样是同时 代的人。此外,本文还采用了个案和意象分析结合的方法,主要是对“桃花”和“桃花 源”这两个意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微观的角度论证宏观的理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本文还注意吸收社会学的实地调查的方法,表现在杜甫对桃花源的实地追寻,其中包含 了笔者对客家围屋的实地考察,因此文章还重点分析了桃花源的建筑和社区特点。 三、本论题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似乎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无格格不入。 可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终却发现自己将要失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真正的好诗能 够引导人们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回归宁静和淳朴的状态。本文正是要寻找失落的精神 家园,就像杜甫追寻桃花源一样。古代诗人们有两个精神家园,一个是陶渊明构建的桃 花源,另一个是杜甫安居的浣花溪。这两个让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家园是陶杜留 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精神家园就是让人诗意安居的地方,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并不 是通过耕耘建房,呆在青天之下大地之上而居的,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 意义上安居,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1 因 此,精神家园首先是诗,而不是建筑。所以本文要从诗歌的角度寻找精神家园,而不是 从哲学或历史。精神家园产生的原因是诗人怀着乡愁的冲动四处寻找家园,中国诗人在 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的过程中向往生命的安顿与灵魂的止泊,这是山水田园的精神源头。 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于传统中,才有诗意和神圣可言。本文从陶杜的诗歌传统出 发,去寻找一些本质性的和伟大的东西,透过陶杜诗歌的千差万别,寻找他们共同的沉 郁和萧散,以及最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最后归结到杜甫对桃花源这个精 神家园的追寻、守望和提升。 2 辽j 。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 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 接受美学创始人德国汉斯罗伯特姚斯曾说:“第一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 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 美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证实。”2 在唐代,陶渊明的诗歌,是在诗人进行创造性阅 读和阐释中生成的。其中,杜甫对陶渊明的学习与接受,尽管不太明显,却很重要。 第一节杜甫对陶渊明的接受 杜甫接受陶渊明,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逐步揭示出了陶诗的一些本质, 为后人进一步认识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 杜甫在早期的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陶渊明,其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云: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君意人莫知”,可以用来形容陶渊明诗歌不被唐人理解的情况,而杜甫在早年就认识 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杜甫在诗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这是他对 中国诗学理论的贡献。这是杜甫接受陶渊明的第一个步骤,只是接受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越到后面,可以看到杜甫不断地接受陶渊明的人格和思想,远远超过了诗歌艺术的范围。 “陶谢不枝梧”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什么风格呢?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渊明说: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杜甫所言“不枝梧”应该与钟嵘的评 价大体相似,指语言的省净、质直和清靡。宋代葛立方说:“陶潜、谢胱诗,皆平淡有 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 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 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 = 他把老杜评论陶渊明的“不枝梧”发挥得淋漓尽致,认为 杜甫看到了陶诗的平淡之境,这是很高的境界。朱光潜先生说:“工部说他不枝梧, 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4 朱先生把“不枝梧”理解成做人 和做诗方面的“简练高妙”,对杜甫表示深刻的认同。再举一个反例,明代唐顺之日: “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问第一等好诗。 何则? 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 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纲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 何则? 其本色卑也。本色高,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5 唐顺之把陶渊明与“枝 梧”的沈约作了一个很好的对比,是对杜甫评论的又一次重要补充。其中提到的“本色 高”,应该是接下来讲的“风骚共推激”。 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同的守望 “风骚共推激”是杜甫激赏陶渊明继承诗经、楚辞的精神,这是更高层次 的认可,有唐一代那么多人模仿学习陶渊明,真正能够认识和继承这一点的人实在不多。 陆游日:“诗首国风,无非变者,虽周公之豳,亦变也。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 始发为诗,不然,无诗也。苏武、李陵、陶潜、谢灵运、杜甫、李白、激于不能自己, 故其诗为百代法。”6 我们来看一看陶杜对诗经和楚辞的继承。 先看诗经。宋代张戒日:“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己。自建安七子、六朝、 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杜子美陶渊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 7 这就说明 汉魏六朝的诗人,学诗经学得最好的是陶渊明。有唐一代学诗经最好的是杜甫。 就其中的篇章而论,如陶渊明的挽歌诗,清代方东树评论道:“此诗气格,笔势横 恣,游行自在,与三百篇同旷,而又全具兴、观、群、怨,杜公且逊之。 8 如果就 其中某个诗句来说,那就更多了。宋代陈善说:“论者谓子美无数蜻蜒齐上下,一双 鹬鹕对沉浮,便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气象。予亦谓渊明蔼蔼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当与豳风七月相表里。此殆难与俗人言也。 9 以上两个人都用诗句证明了陶杜对诗经精神的吸收。清代潘德舆论到“辞达而已矣 时说:“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托出豪素,百世之下,如在目前,此达之妙也。 三百篇以后之诗,到此境者,陶乎杜乎,坡未尽逮也。”1 0 作者将陶杜并举,而把 苏东坡排除在外,可见陶渊明和杜甫接受诗经的相似程度有多大。 再看楚辞。宋代熊禾在题童竹间诗集序中说:“灵均之骚,靖节子美之诗, 痛愤忧切,皆自肺肝流出,故可传。”作者把“灵均之骚,靖节子美之诗”并列起来, 是非常有眼光的,“痛愤忧切,皆自肺肝流出”更是点出“风骚共推激”的主旨,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们三个人都有忧国伤时的忠愤。屈原目睹了小人 误国,陶渊明坐视了刘宋篡晋,而杜甫目击了安史叛唐,所以都忠愤激烈,不能自己。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杜甫对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以及忧愤、激越的诗风有一个 完整的认识,这是非常高明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伟大的起点,随着老杜晚年诗艺的勇猛 精进,他更加明确地认同和接近陶渊明。 二、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杜甫在秦州时写了一组遣兴五首,其三云: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足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 抱。 这组诗是老杜在秦州避难时生活特别艰苦,聊以自遣的诗,带有一点自嘲自解的味道。 另外,这组诗写的是几个隐逸人物,包括陶渊明、贺知章和孟浩然,可以说是老杜辞官 后由入世向遁世的一个转折点。它引起了后来学者们长达千年非常热闹的争论,由宋元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明清到现当代,很有意思。很难说其中谁对谁错,但是就层次而言,似乎可以分作三个 层次,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层次,讥陶潜。这种观点把杜甫说陶潜的话坐实,以为杜甫是在批评陶潜的枯 槁。杜诗言志日:“今渊明戚戚于子孙之不贤以挂其怀抱,则其于道尚未能过也。 夫渊明之地步尽高,而老杜犹以其挂怀子孙,讥其不达于道,则其弃官之后,浩然天空 地阔,夫孰有戚戚于中者哉? 此怀之所以遣而无闷于遁也。 1 2 通过批评陶潜来抬高杜 甫,一正一反,实际上是两伤的说法。杜诗言志认为杜甫辞官之后,遁世无闷,进 则稷契,退则巢许,至于求田问舍、儿女情深,何足挂齿? 联系老杜在秦州逃难的经历 来看,那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日子,似乎不太可能进退如此自由自在,杜诗言志把杜 甫说得飘飘然,似乎不是老杜的原意,黄庭坚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痴人说梦。由此可 见,这首诗确实不太容易解,必须要知人论世,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心境。 第二层次,非杜甫。宋代王应麟日:“萧统疵其闲情,杜子美讥其责子,王摩诘议 其乞食,何伤于日月乎? 1 他把杜甫和王维等量齐观,把杜甫自嘲的话当作讥笑陶渊 明的口实,认为杜甫说得不对。朱光潜先生说:“其实工部开口便错,渊明所以异于一 般隐士底正在于不避俗,因为他不必避俗,所以能真正地达道。 作者论述 陶渊明很到位,但是批评杜甫就有失偏颇了。其实杜甫借陶渊明的关爱子女来表达自己 的天性之爱,并非讥笑,而是同情。 第三层次,识陶杜。真正认识到这首诗是杜甫借陶潜以自况自嘲的,并且能把它 提升到更高境界的,即认为陶杜有共同点的有黄彻、王嗣爽等人。宋代黄彻日:“渊明 非畏枯槁,其所以感叹时化推迁者,盖伤时之急于声利也。杜老非畏乱离,其所以愁愤 于干戈盗贼者,盖以王室元元为怀也。俗士何以识之? 1 5 明代王嗣爽日:“陶潜之枯 槁,公最似之,然犹苦达生之未足,以子之贤愚,不能无挂于怀抱。束语自谓。”1 6 这 样看来,杜甫是在困顿秦州时,想说的是自己也是个避俗翁,也不能够达道。一来是因 为自己在逃难,生活太枯槁,二来是因为太关心儿子们的成长。因为生活条件太艰苦了, 所以扶养子女们出现很大困难,而这两点杜甫与陶渊明是极为相似的。陶渊明在与子 俨等疏中日:“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日:“余 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可见,他能够 忍受饥寒,可是不忍心儿子们跟着自己受苦,所以越是桔槁越是牵挂儿子。再看一下杜 甫的枯槁,苏东坡说子美为古今最穷的诗人。葛立方日:“陶渊明乞食诗云:饥 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而继之以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句,则求而有获者也。 杜子美上水遣怀云:驱驰四海内,童稚日糊口。而继之以但遇新少年,少逢 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同的守望 旧知友,则求而无所得者也。 杜甫甚至比陶渊明还要贫穷,他自己也承认,他“恨 陶渊明的贫穷,如复愁十二首第十一云:“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 自觉酒须赊。杜甫因为贫困,所以很关心孩子们的饥寒。如:“入门闻唬眺,幼子饥 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窘有仓卒。” 舐犊之悲,流出胸臆。又如彭衙行:“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餐。 老杜避难秦州 时,家罩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生存和温饱。而在这个问题上面,陶杜面对的是共同的贫穷 枯槁。这是杜甫理解陶渊明的一个前提,一个虬恨”字道出老杜无法遣怀的愁苦和对陶 潜的惺惺相惜。杜工部诗话载:“老杜说儿女子态,似嗔实喜,极入人情。”1 8 这 个“嗔”字与前面的“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反面写出,由恨见爱,似嗔实喜,更 可看出杜甫对陶渊明关爱子女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 主要是针对陶渊明饮酒诗,其诗云: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 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这还只是写人生观,并未涉及到诗风问题。但是杜甫却有把人生问题向诗风转换的意思, 既指生活的贫困又指诗文的枯涩,因为前面加了一个“观其著诗集”,就已经不是单纯 地在谈论人生了。苏东坡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他在评韩柳诗中说: “所贵乎枯 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 1 9 又在与苏辙书中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东坡提到的“枯”、“淡”、“质” 和“癯”直接就继承了杜甫说到的“枯槁 。刚读陶渊明的诗,会感觉到枯淡,越到后 面就会越有味。苏东坡晚年特别喜欢陶,认为李杜都不如他。苏东坡大大深化了杜甫对 陶渊明的认识,但是杜甫认识到陶渊明的“枯槁”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类似于孔子所说 的“绘事后素”,没有朴素厚实作为基底,一切的风华流丽都将变得浅薄。陶诗语句很 平淡,意义却很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是一流的诗歌。清代任涵芬日: “渊明 诗大都如此。人初读,不觉其奇,渐咏则味渐出。后人论时艺者,有日: 绚烂之极归 于平淡,平淡之极乃为波澜。陶诗足当之。 2 0 由唐至宋,陶渊明的诗歌经历了一个 由隐到显的过程,正如人们先认识到“枯槁”,才能体会其中的“敷腴”,我们也不能 忘记杜甫“恨枯槁”的荜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三、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杜甫从秦州逃难避乱到达成都草堂,生活境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心态也放松了许 多,也更接近陶渊明了。他有一首可惜诗: 花飞有底意,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足酒,遣兴莫过诗。此诗陶潜解,吾生后汝 期。 6 辽宁师范大学硕+ 学位论文 杜诗言志从反面解说得特别好:“此诗明已之看花饮酒,惜欢娱于非少壮之时者, 皆非其真,故引渊明以自况。夫渊明生非其时,谥日靖节,亦非专意于酒,不过有 托而逃。少陵虽非其时,而少壮锐意功名,终罹坎壤,然后隐居江上,以饮酒看花为事, 岂其志哉? 故言我果真以此为欢娱,则胡不早为于少壮之时哉? 则是诗全在反面托出, 味之自见。 2 1 杜甫把陶渊明看作是知音,可见他们的心灵有多默契。他们都觉得很“可 惜”,感叹年华易逝,欢娱不再,所以只能借助诗和酒排遣自己的愁绪,寄托了壮志未 酬的悲慨。关于“宽心应是酒”,陶杜都深有同感。杜甫就常常夫子自道:“浊酒寻陶 令,丹砂访葛洪”;“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其中“浊酒寻陶令”是杜 甫第一次在诗中提到陶渊明,就与酒密切相关。陶渊明诗:“酒能消百虑”,杜甫诗: “一酌散千忧 都写出了酒中趣,这两个人是旷代酒友。关于“遣兴莫过诗,陶杜更 是有同感,不必多言。明代王嗣爽日:“心难宽,兴难遣,不得已而借诗酒,古来唯渊 明得此意,而今无其入,吾生也晚,当与作神交耳。 2 2 则从反面说,更有趣味,也更 接近陶杜本意。 四、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了一首自道诗艺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 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宋代陈著日:“名山满天下,风月四时,烟云万状,幽花野草之娟静,晓猿夜鹤之飞吟, 幅巾杖履,萧散其间,诗遇之以骚、琴遇之以清、酒盏茶瓯遇之以芳以洁,陶谢、李杜、 苏黄诸人,皆乐乎此者也。 2 3 杜甫是很明白这个道理的,他早年的诗歌已经提到了: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认为陶谢都会放浪于形骸之外,在自然山水中优游卒岁, 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时期,其创作心态和神态是很像陶渊明的。 杜诗言志评论日:“成都以前,多作意之诗,仅居十之三;成都以后,多漫兴 之诗,遂居十之七。”2 4 作者明白了杜甫一生的创作心路历程,特别指出成都草堂时期 作创的比较闲适的诗歌占了十分之七。从“风骚相推激”到“颇亦恨枯槁”到“遣兴莫 过诗”再到如今的“老去诗篇浑漫与”,老杜对陶渊明诗歌的学习认识有一个深入浅出 的过程,青年时华丽,中年时枯槁,老年时平淡。晚年的杜甫,渐入平淡之境,所谓绚 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杜甫晚年直接提到陶潜的诗句还有:“他时如按县,不得慢陶潜。 表明杜甫对陶 渊明的格外推崇。杜甫间接引用陶渊明的典故、诗句和意象的地方就更多了,不一一列 举。总之,杜甫不仅深入浅出地认识了陶渊明继承风骚的精神和简练高妙的艺术境界以 及外枯中腴的诗歌风格,而且在诗歌创作中学习陶渊明的“风骚”、“枯槁”、“遣兴” 从桃花源剑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 和“漫与”传统。杜甫作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对魏晋最伟大的诗人的传承, 似两种风格的陶杜有许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第二节陶渊明的沉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陶渊明的沉郁。首先论述的是他忠义,因为他耻仕二朝, 具有豪侠气概。其次论述的是他的悲愤,包括英雄失路的悲情和贫民生活的悲惨。最后 论述的是他的热情,包括他对家人的强烈关怀。由此可知,陶渊明并非一味地冲淡平和, 而是经过了一个沉郁的阶段。 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及 也。 2 5 最初杜甫用“沉郁顿挫”来形容自己的赋,后来人们主要用它来形容杜甫的诗 歌。袁行霈先生认为沉郁指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徘徊。陶 渊明虽然与杜甫有很大的区别,可是后人也会用“沉郁顿挫”来形容陶诗。如清代方东 树评论陶渊明最有名的归园f f l 居其一日:“少无适俗韵八旬当一篇大序文,而 气势浩迈,跌宕飞动,顿挫沈郁。”2 6 再如清代陶集郑批录载:“靖节诗,造句愈 古澹,亦愈沉郁。 2 7 还有清代吴瞻泰评论咏贫士其一日:“前八句皆借云鸟起兴, 而归之于自守。后四句出意一反一正,可称沈郁顿挫。 鹦这些都是极有创见的论点, 能够看到陶渊明平淡外表下面沉郁的实质,所谓“愈古澹,亦愈沉郁”。 本文拟就陶诗中表现出的陶渊明人格的“沉郁”展开论述。清代的龚自珍有杂诗 三首: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凶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扣富儿门。 这三首诗非常重要,它包含了陶渊明沉郁的三个方面:忠义、悲愤和热情。它与陶渊明 给人的通常印象恰好相反。我们都会认为陶渊明是隐逸之宗,谈不上忠义;陶渊明潇洒, 不会有什么悲愤;陶渊明清高,不像很热情的人。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陶渊明的内心 深处有着一段渊深朴茂和厚重缠绵的情怀。孟二冬先生说:“在悠然自得的背后,他还 有孤独和苦闷,也有激愤和不平,他是一个极富感情色彩的人。接下来,我们看一 看陶渊明的忠义、悲愤和热情三个方面构成的沉郁。 一、忠义 中唐以前的人大都认为陶渊明是隐逸的,但是到了中唐,尤其是颜真卿的推崇,陶 渊明的忠义被发现了。颜真卿咏陶渊明日:“张良思报国,龚胜耻事新。狙公不肯 8 辽宁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就,舍生悲缙绅。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从公相后,每怀宗国屯。题诗庚子岁, 自谓羲皂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眠。 3 0 安史之乱 中,颜真卿立挽狂澜,奋击叛军,显示出忠义气概。所以他能较早地关注到乱世中陶渊 明的忠义。到了宋朝,因为理学家朱熹等人的推崇,陶渊明的忠义更是被推上了一个高 峰。此后,每当易代之际,人们总是能够想起晋宋易代之际不仕二朝的陶渊明。正如朱 熹把陶渊明的人格推到“后世能言之士,皆自以为莫能及”的高度,苏东坡也把陶渊明 的诗歌推到了古今第一的高度。这两者之间,应该是“有德者必有言的关系,先有高 节,后有妙言。先有人格,后有诗歌。陶渊明的饮酒诗最能看出陶渊明的节概。宋 代李公焕评论述酒日:“韩子苍日: 余反覆之,见山阳归下国之句,盖用山 阳公事,疑是义熙以后有所感而作也。故有流泪抱中叹,平王去旧京之语,渊明忠 义如此。今人或谓渊明所题甲子,不必皆义熙后,此岂足论渊明哉! 惟其高举远蹈,不 受世纷,而至于躬耕乞食,其忠义亦足见矣。3 1 李公焕在这里两次提到陶渊明的“忠 义 ,专门发掘陶渊明的人格。 “忠义如此”之人,必然不至于“隐”。陶诗有“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又 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和“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己去”。可见,陶渊明本不愿 意无所作为,而是想干一番事业的。陶渊明不仅不想隐,而且还很“侠义”。陶渊明 的忠君报国之念,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绝非隐逸忘世之辈。他少年时抚剑远游,到 过边塞,无非想凭吊首阳山和易水的遗迹。陶渊明是夷、齐、荆轲的旷代知音,但是他 们已经走远了,所以只能看到伯牙和庄周的两座坟墓。古代最著名的知音就是伯牙因钟 子期死而绝弦,庄周因惠子死而沉默。陶渊明感到很心痛,他只看到了两座坟墓。咏 荆轲这首诗,最能表露陶渊明的心迹。最后一句说: “其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 揭示出陶渊明对江湖侠骨的深情向往。谭嗣同更认为陶渊明是“慷慨悲歌之士,充满 了侠义精神。所以龚自珍诗:“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 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实在是说到点子上去了。 二、悲愤 正是因为“忠义”,所以报国无门,生不逢时,陶渊明才有那么深沉的悲愤。之所 以说深沉,是因为他把这种亡国的悲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成为潜意识,偶尔才能冲破 重重心理防线,表现在诗歌里。明代李梦阳日:“渊明,高才豪逸人也,而复善知几, 厥遭靡时,潜龙勿用。然予读其诗,有俯仰悲慨、玩世肆志之心焉,呜呼惜哉! 3 2 这 罩提到的“潜龙 ,以及陶渊明入宋以后改名为“潜”,都隐隐包含着他不能得到伸展 的忠义的“潜意识”。当这种潜意识一旦被人破解之后,陶渊明的面貌就会为之变, 由潇洒变成悲愤。悲愤来自于忠义,元代吴师道一针见血地指出,陶翁之志,忠愤而己。 从桃花源到浣花溪牡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同的守望 元代吴澄日:“灵均逆睹谗臣之丧国,渊明坐视强臣之移国,而俱莫如之何也。略 申志愿者,其事业见于世;莫如之何者,将没世而莫之知,则不得不托之空言以泄其忠 愤,此予所以每读屈辞陶诗,而为之流涕太息也。”3 3 处于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实有与 国破家亡的屈原有着一样的“忠愤”。陶渊明悯世愤俗,拳拳故国,他写的咏贫士、 饮酒,大都深沉微妙而又沉痛。至于感慨荆轲的雄心,赞扬夸父的诞志,则他的胸 怀该是怎样的激荡不安呢? 清代刘廷琛曾把欲兴复汉室的诸葛亮与眷怀君国的陶渊明 作了一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的悲愤其实并不孤单,历史上有很多忠臣义士都有 英雄末路之悲。龚自珍日:“二分梁甫一分骚”,这与把陶潜与诸葛亮和屈原 作比较的评论是一样的道理,陶渊明确实是一个悲情的英雄。 世人读陶诗,往往喜欢归园田居之类的田园诗,因为里面有田园风光、悠然心 境,而且明白易懂。因此大部分读者会认为陶渊明过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神仙日子。前面 我们已经知道了饮酒、述酒、咏三良、咏二疏、咏荆轲和读山 海经等是最明显的悲愤之作。除了国家大事,陶渊明在更多的日常生活琐事中表现出 了悲愤之情。如他说饥饿,则“箪瓢屡空,缸无储粟”,说寒冷,则“短褐穿结,筛络 冬陈”,说贫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更不用说n ; t - 面乞食了。至于心理方面 的困顿,则有“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赐也徒 能辩,乃不见予心”、“摆落悠悠谈,请从予所之”、“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多谢诸少年,相知不 忠厚”、“迂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我心故非石,君情定何如”、“不见相知人, 惟见古时丘”、“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等等。陶渊明的贫民生活是很悲惨的。 他还有一些不明显的悲愤之作,它们的潜意识被埋藏得最深,表现在山水田园诗里 面,几乎看不出什么悲愤的痕迹。把悲慨的心情曲折甚至隐约地表达出来,这就构成了 “顿挫 的风格,清代潘德舆说得最好:“陶公诗虽天机和鬯,静气流溢,而其中曲折 激荡处,实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3 4 ,把“沉郁顿挫全盘托出。顾炎武日: “栗 里之征士,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百微见其情者,真也,其汲汲 于自表暴而为言者,伪也。”3 5 这些潜意识经过伪装,表现为田园诗的平静,陶渊明的 悲愤确实被掩盖得不露痕迹。 三、热情 易代之际混乱的政治让陶渊明很悲愤,因此他选择归隐躬耕,在田园生活中享受到 了家庭亲情的欢乐。他的诗歌最主要的成就在于田园诗,虽然写得很平静,它的背后却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与王维写的无人之境完全不一样。朱光潜先生说陶渊明是隐士, 1 0 辽弓1 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却不是孤芳自赏的,不食人间烟火气的那种隐士;陶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荆轲、张良 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陶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面对家人的热情。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问题。龚自珍诗日:“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 少陵诗吻薄,但言朝扣富j l f - 。”诗人把陶渊明和杜甫作了一个对比,这本来是很好的, 可是却通过贬低杜甫来抬高陶潜。这是不妥的,原因如下:第一,清代沈德潜评论陶渊 明乞食日:“结言厚道。少陵受人一饭,终身不忘,俱古人不可及处。”3 6 这是说 陶杜都是很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二:清代邱嘉穗评论乞食日:“此诗当与杜子美彭 衙行参看,方知古人一饭之惠亦不肯忘,而况于食君之禄乎? 3 7 这是说杜甫的彭 衙行与陶渊明的乞食都很好,两个人都不忘别人的一饭之恩。第三,杜诗日:“朝 叩富j l i ,暮随肥马尘”,这里隐含了十年困守长安的无限悲辛,字字带血,与“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样感慨万端,不能说他“诗吻簿”。杜甫饥寒交迫,贫病交加, 向亲朋好友叨唠一顿酒饭,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有些人不理解呀! 所以他不得不开导 他的从孙说:“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飨。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 这是说,不能 把杜甫的诗句曲解了,而这正是龚自珍的错误所在。我们认为说陶潜“性情温”,不能 因此说杜甫“诗吻薄”,他们两个人都没有丝毫薄待他人之意,这是他们做人的底限。 然后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更深更广的道德内容。 陶渊明的四言诗如荣木、劝农、命子等,写出了他的温和、谨慎和勤 劳。陶渊明超越当时名士风流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学习儒家六经,比如躬耕,而且“温 慎忧勤”,最重要的是对家人充满脉脉温情。再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旷情逸致, 让人反覆吟咏,飘然欲仙。最妙的是在“请息交以绝游”之后,紧接着:“悦亲戚之情 话,乐琴书以消忧。”如果没有这两句,会让人怀疑陶渊明是孤僻一流,形同槁木,没 有趣味。陶渊明可以在官场上保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但是这不妨碍他与亲戚朋友 们相濡以沫的温情。 陶渊明还不是一般的脉脉温情,而是特别热情,超过一般人的亲情,这是诗人的特 质。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日:“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久游 恋所在”。再看看他的悲从弟敬远文、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渊明是真孝友。 又如读责子诗、告俨等疏,以及“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弱女虽非男, 慰情良胜无”等句,可知陶渊明是真慈爱。众人都说陶渊明洒落,其实陶渊明是有很多 的牵挂。杜甫说的“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可以说是搔到痒处。他是“真孝友”“真 慈爱”,由此才能由齐家上升到治国的高度,前面所论述的“忠义”和“悲愤”才有一 个起点。宋代李公焕评论与子俨等疏日:“或疑此疏规规遗训,似过为身后虑者, 是大不然。且父子之道,天性也。何可废乎? 靖节当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