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从再保险条约看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德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毗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提要 德国统一后,欧洲强权结构的变化是俾斯麦同盟体系成立的历史背景。它的目 的是通过联合欧洲主要国家( 俄国) 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同盟的基础是俄、 奥、德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这也是同盟最薄弱的环节。保加利亚危机发生后, 俄奥关系破裂。布朗热运动又使法德关系趋于紧张。这就为法俄接近创造了条件, 俾斯麦同盟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俾斯麦却借助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纵横捭阖化 解了危局。这是俾斯麦外交艺术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同时也充分暴露了他所 推崇的现实政治外交谋略的基本缺陷与历史局限。 柏林会议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 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 右,柏林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 8 8 5 年爆发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 临破灭的边缘,俾斯麦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暂时性的化解了这一危机。在他的 一系列安排中,俄德再保险条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暂时性的巩固了俾斯麦的同 盟体系。本文主要着眼于危机期间欧洲各大国尤其是德俄间展开的激烈外交角逐, 以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签订为主线,来探究1 9 世纪晚期德俄关系的总体特点。 关键词:再保险条约德意志帝国德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g e r m a n y ,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 e u r o p e a np o w e r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e c a m e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b i s m a r c k sa l l i a n c es y s t e m i t sp u r p o s ew a st o m a i n t a i nt h es t a t u sq u oo fe u r o p eb yu n i t i n gt h ee u r o p e a nl e a d i n gc o u n t r i e st oi g n o r e f r a n c e 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a l l i a n c ew a st h ec o m i t yo fr u s s i a ,g e r m a n ya n da u s t r i a , t h et h r e ec o n s e r v a t i v ep o w e r s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w h i c hw a st h ew e a k e s tt a c h e b u l g a r i a n c r i s i sb r o k et h er u s s o a u s t r i a nt i e b o u l a n g e rm o v e m e n tc r e a t e dt h ef r a n c o g e r m a n t e n s i o n ,m a d et h ef r a n c o r u s s i a nr a p p r o c h e m e n tp o s s i b l e ,a n da l m o s td a m a g e d b i s m a r c k ss y s t e m b i s m a r c ks o n e dt h ed a n g e r o u ss i t u a t i o nw i t las e r i e so fc o m p l e x m e a s u r e s t h i sp e r i o dw a st h eb r i l l i a n te r ao f b i s m a r c k sd i p l o m a t i ca r t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w h i c ha d e q u a t e l yu n f o l d e dt h ep r i m a r yv i c ea n dt h eh i s t o r i c a l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 d i p l o m a t i cs t r a t e g yo f r e a l p o l i f i k d u r i n gf i v ey e a r sa f t e rt h ec o n g r e s so fb e r l i n ,b i s m a r c k ,t h eg e r m a nc h a n c e l l o r , f o u n d e dac o m p l e xa l l i a n c es y s t e m ,i n c l u d i n gr u s s i a , a u s t r i aa n dh u n g r y ,i t a l y ,a n d r o m a n i a t h e nb i s m a r c k ss y s t e mm a s t e r e dt h e e u r o p e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 a c c o r d i n g l yb e r l i nb e c a m et h ec e n t r eo fe u r o p e a nd i p l o m a t i cs t a g e t h ee r u p t i o no f b u l g a r i a nc r i s i si n18 8 5a l m o s tr u i n e db i s m a r c k ss y s t e m h et e m p o r a r i l ys o l v e dt h e c r i s i sb ys o m ec r a f t ym e a s u r e s ,i nw h i c hr u s s o g e r m a nr e i n s u r a n c et r e a t yp l a y e da 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 ,c o n f i r m i n gb i s m a r c k ss y s t e m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d e a l s 、川t ht h ea b o i l d i p l o m a t i cs t r u g g l e sa m o n gt h ee u r o p e a np o w e r sd u r i n gb u l g a r i a nc r i s i s ,e s p e c i a l l y g e r m a n ya n dr u s s i a , t h er u s s o g e r m a nr e i n s u r a n c et r e a t ya st h ec o r e ,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g e r m a n - r u s s i a nr e l a t i o n si nt h el a t e1 9 如c e n t u r y k e y w o r d s :r e i n s u r a n c et r e a t yg e r m a ne m p i r eg e r m a n - r u s s i a nr e l a t i o n s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名坼啾 日期:彬年朝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槲:劢蠢 日期:加一年r 月,予日 导师鲐斫禾眵 日期:知g 年r f 月,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用相关权益。圃童迨塞堡窑卮澄厦;旦坐生;旦二生;旦三生筮查! 作者签名:防蔽 日期:细e 年j ,月知日 导师签名:泖 日期:砌年等c 月 l h ,j 斗”, 硕士学位论文 眦s t e r 7 st h e s i s ( 一) 选题意义 刖若 德俄关系在1 9 世纪下半期的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普鲁士时期,普俄两国关系的基调是友好的。因为此时俄国的力量相对强大, 普鲁士经常顺从俄国的意志,充当俄国的小伙伴。普鲁士试图借助俄国的力量与奥 地利争夺德意志的优势地位进而统一德意志。但俄国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意图还 是有所防备并采取行动加以干预。按照俄国的想法,德意志最好是普鲁士、奥地利、 德意志诸小邦三足鼎立,只有这样才能使俄国获得居中仲裁的地位,最符合其利益。 俄奥交恶后,俄国对普鲁士愈加看重。俄国和英国当时都认为,把中欧培养成能与 法国相抗衡的力量对于英俄两国都是有利的。在波兰暴动后,俄国认为加强普鲁士 或促进德意志的统一就是为俄国统治波兰提供一面更有力的盾牌。这样,普俄两国 的关系真正进入了一个蜜月期。 德国统一后,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志帝国的出现,不 仅在德国历史上,而且在欧洲历史上,世界历史上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彻底 摧毁了梅特涅缔造的维也纳体系,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崛起于欧洲的中心,完全 打乱了自1 8 1 5 年以来的“五强”均势格局,改变了自黎塞留以来德意志作为欧洲 列强争霸的缓冲地传统。有人说:“欧洲失去了一位主妇,却迎来了一位主人。”英 国前首相狄士累利称之为“德意志革命”,其对欧洲的影响远大于法国大革命。 这时的德国,不再是那个对俄国俯首帖耳的普鲁士了。从国力上讲,德国已经 比俄国强大,俄国以往的优势荡然无存,德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了。俄国当 然是心有不甘的。如此一来,两国间嫌隙渐生。在德法危机和近东危机中,德俄关 系已严重恶化。俾斯麦心里很清楚,为孤立法国,德国离不开俄国。1 8 7 9 年德奥同 盟成立后,奥匈帝国成为德国的小伙伴。那么,如何维持一个良好的德俄关系,使 其不投向法国的怀抱,这是俾斯麦构建他的外交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俾斯麦利用当时俄国相对孤立的不利地位,施展其高超的外交手段,使俄国重 新回到三皇同盟的轨道上来。虽然1 8 8 1 年三皇同盟条约的续签,使得两国的 矛盾暂时得到缓解。但是1 8 8 6 - 1 8 8 7 年保加利亚危机的爆发,使俄、奥两国在巴尔 干地区的矛盾趋于表面化。恰在1 8 8 7 年,三皇同盟条约到期,在这种形势下, 硕士学位论文 瓶s t e r st h e s i s 该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续签。俾斯麦面临从俄、奥两国做出选择的考验,这是他最 不情愿面对的。他使出浑身解数,拉住俄国,签订了秘密的再保险条约,暂时 不会使俄国投向法国的怀抱,稳住了德国的战略地位。 说再保险条约是俾斯麦的一项杰作,只要知道签订这份条约的背景,就知 此言不虚。此时的法国,正值鼓吹对德复仇的布朗热出任陆军部长一职。法国国内 的民族主义狂热甚嚣尘上,而当时在巴尔干,保加利亚危机的爆发使得俄奥两国势 同水火。俾斯麦面临从两者中作选择的危险,这是他平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再保 险条约于此时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对付东面的三皇同盟的崩溃和法国复仇主义 在布朗热运动中的复活而产生的双重威胁。在俾斯麦和俄国缔结这个条约之前,他 已经加强了他的几个西方联盟了。在德国的支持下英国与意大利于1 8 8 7 年2 月 签订了第一次地中海协定,随后奥地利和西班牙也参加,目的在于保护地中海 和黑海的现状。俾斯麦由于在再保险条约中答应在保加利亚问题上支持俄国, 所以他需要搞一个盟约来担保他永远不必遵守这项诺言。于是他再次支持英国、奥 匈与意大利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三国联合起来维持近东的 现状,堵死了俄国通往索非亚的道路。保加利亚危机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关于这一条约,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再保险条约是所谓“俾斯麦体 系”的最后一环。正是俾斯麦体系的完成,使德国在欧洲确立了“半个霸权”的地 位。然而好景不长,剐过了三年,这份条约就无疾而终。俾斯麦甫一下台,他的继 任者们,一些主张“新路线”的人物便断然否决了他一贯的方针拉住俄国避免 其与法国接近。 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威廉二世及这批推行“新路线”的大臣此举拆毁了俾斯 麦这只“欧洲蜘蛛”精心编制的这张权力的平衡网,导致在今后的岁月里德国强固 的外交地位日渐式微,最终与欧洲三大强国英、法、俄尽皆撕破脸皮,无奈之下只 好摊牌,于是乎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浩劫终不能幸免。 从再保险条约在保加利亚危机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它确实是一着妙棋,但 它显然也只能算是权宜之计。随着德国的统一,其势头之强,是谁也阻挡不住的。 俄国势力的相对衰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此消彼长,然而两国又都想在欧洲这一 大棋局中一争高下,剑拔弩张的时刻终会到来。这是俾斯麦最终要面对的,只是他 没等到那一天,这或许是他的幸运,而他的继承人又都缺乏其纵横捭阖的手腕,盲 目妄动,使这一天提前到来了。相当一部分学者过多地看到它期满之后的变化与后 果,夸大了它的作用。而实事求是地对这份条约予以评价,态度比较公允的文章和 著作并不多见。对于这个话题。我不揣冒昧,想通过一系列事实和论证来说明:无 硕士学位论文 姒s t e r 7 st 征s i s 詈皇曼皇兰皇量曼鼍曼詈詈曹量曼墨置曼篁置暑鼍! ! 詈! 皇i i 兰鼍曼曼! ! 詈詈皇詈量邕篁曼鼍! 鼍詈曼皇曼皇皇曼墨窟曼詈曼曼皇墨皇 论俾斯麦的手腕如何高超,德国与俄国之间的矛盾是基于双方战略地位的分歧,是 难以调和的,再保险条约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来看待,既不 能无视其作用,也不能夸大其辞。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再保险条约在整个俾斯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他下台后,后继 者断然将其弃之如敝屣,导致所谓“俾斯麦体系”受到巨大损害,作用大打折扣。 欧洲此后二十年之棋局为之陡变,一战惨祸终不可避免,故中外学人多有涉及。“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再保险条约在维护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及保持稳定的 欧洲格局上国外大体有两种看法:以德国学者埃里希艾克与前苏联历史学者b m 赫沃斯托夫为一派,对再保险条约基本持否定意见,他们均认为俾斯麦签订再 保险条约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防止俄法接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艾克指出这完 全是“现实政治”的权宜之计,应该受到谴责。而赫沃斯托夫则认为正是俾斯麦在 签订了该约后,为迫使俄方就范不断采取的打压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我暂且称之 为“反对派”。另一派人数较多,以a j p 泰勒、亨利基辛格、戈登克莱格为代 表,大都同意俾斯麦的做法,而认为其后继者断然终止该条约是愚蠢的行为,导致 德国在今后的外交活动中逐濒走向被动。这一派不妨称之为“拥护派”。 德国学者埃里希艾克在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一书中谈到,他对再保险 条约存有两点疑问:“其一、再保险条约与德国已签订的其他条约矛盾吗? 其 二、它能确保防止德俄战争或当又一场德法战争来临时俄国对德国的支持吗? ”? 第 一个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的法律和政治道德,而第二个问题则涉及到政治效力问 题。 艾克先生的这两点疑问可以说是一针见血,直指再保险条约的命门。虽然 这是一个秘密的条约,但是一旦在某种情况下奥匈帝国的公众知道了会怎么办? 到 那时奥匈的政府也好,境内的各民族也好,都会感到盟友背叛了他们。而这是谁也 无可指责的。另外,德国能够不顾及德奥同盟而与沙皇签订再保险条约,那么 沙皇同样能够置再保险条约于不顾而与法国签订一个防御同盟条约。那么一旦 德国进攻法国,他就可以公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但这还在其次。核心问题是再 保险条约是否能够让德俄两国恢复友好关系,是不是签订了该条约,且不论人民, 仅两国政府的感情就真的会更加友好。答案毫无疑问的是否定的。 e r i c he y c k ,b i s m a r c ka n dt h eg e r m a ne m p i r e , n e wy o r k ,1 9 6 8 ,p 2 9 2 3 硕士学位论文 n s t e r st h e s i s 前苏联历史学者b m 赫沃斯托夫谈到,俾斯麦签署再保险条约的目的是为 了防止俄法接近,进一步孤立法国。但他为了换取俄国的友谊而采取又打又拉的措 施却激怒了俄国,法俄接近正是在他担任宰相期间开始的,这正是他始料末及的。 英国著名学者a j p 泰勒则称赞俾斯麦签订的再保险条约是非常巧妙的。 他说:“在道义上满足俄国的要求,可能有助于使它遵循和平的道路。再保险条约 并无任何新的内容,它只不过是把俾斯麦以及在这个问题上俄国人已经反复解释过 的政策固定下来而已。”。 美国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亨利基辛格博士也对俾斯麦个人表示推崇,他说:“俾 斯麦以个人的天才和权术造就了只有他自己才能操纵的政治制度和外交体系。他改 变了欧洲地图及国际关系模式,但终究未能建立起其后继者能遵循的制度。因此随 着他的辞职,其继任者迅速回归平庸,他们既驾驭不了他留下的帝国政制,更无法 理解和参透他那过于复杂的联盟体系,他们唯一超过俾斯麦的是没有他的自足和自 制,而是决心跨出欧洲大陆,推行新路线( n e wc o u r s e ) 政策,参加殖民扩张 的竞赛。”国他这一番话,对于解释俾斯麦下台后再保险条约的寿终正寝倒是十 分中肯。 戈登克莱格的著作1 8 6 6 - - 1 9 4 5 年的德国史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作了辩护, 还提到废除俾斯麦的既定外交路线,除了这些后继者们缺乏远见与手腕外,权力斗 争这一因素决不能被排除。书中写道:“对于霍尔斯泰因来说,劝服皇帝改变心意 乃是要害。傅斯麦的对外政策,因其头绪繁冗,常使他心力交瘁,不堪其扰。这位 老资格的外交官认为,再保险条约只是让德国更易受到俄国的勒索。此外,另 外一种恐惧时常萦绕在他心头。即一旦续约,接踵而至的很可能就是俾斯麦重掌朝 政,那么离他下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霍尔斯泰因即是俾斯麦下台后掌管德国外 交,推行“新路线”的首脑人物。根据这一分析,“新路线”的外交政策似有公报 私仇之嫌。 国内学者中,两派的支持者都有,以下试举几例: 王开明对俾斯麦的政策也是大加赞赏,他说:“1 8 8 7 年的德俄再保险条约 成为俾斯麦外交体系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德国由此也获得欧洲大陆的所谓半个 霸权( s e m ih e g e m o n y ) 地位,而法国则在大陆上完全被边缘化了。”固他还谈到, “新方针最为严重的政策性后果是主动断绝与俄国的关系,它充分反映了第二帝国 【英】f h 砍颠利;螽编剑桥近代史t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9 9 年第1 版第1 1 卷第7 2 2 页。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1 6 页。 g o r d o na c r a i g ,g e r m a n y1 8 6 6 - 1 9 4 5 , o x f o r d ,1 9 6 5 ,p 2 3 2 王开明: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对外战略一从俾斯麦到威廉二世,国际政治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 4 硕士学位论文 凇s 1 e r st h e s i s 的决策者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与俾斯麦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他们确信,俄国在巴尔 干的持续扩张使得对俄法的两线作战不可避免,因此必须无条件的强化以德奥为核 心与意大利的三国同盟。” 刘新华也应属于这一派,他从地缘政治及国际体系的角度对俾斯麦建立的条约 体系做了分析,“通过这些同盟和条约,俾斯麦极力压抑德国实力的展现,把德国 的影响局限于欧洲大陆,维持欧洲的现状。他相当成功地实现了他的外交构想,为 日后德国的外交战略奠定了基础。”固 马骏说:“条约虽然未能确保在法德冲突的情况下俄国无条件的中立,鉴于法 德两国对于1 8 7 1 年以来现状的不同态度,法国需要的同盟,必须是进攻性的,再 保险条约至少排除了这种可能。而法国若不能在事先争取到俄国的支持,也就不 可能独自挑战德国。现状、和平、德国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但他还说:“围绕再 保险条约签订问题俄国内部的争斗,沙皇立场的动摇,条约签订后俄国在保加利 亚问题上对德国无休止的索求,使得俾斯麦对条约的价值大打折扣。他对沙皇和德 俄友谊的信心,从此不可挽回地动摇。” 赵军秀教授也认为再保险条约由于受到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抵消,其作 用已大大打了折扣。 ( 三) 本文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对上述学者的观点的梳理,我发现德国学者艾克与前苏联历史学者b ,m 赫沃斯托夫观点较相似,他们均认为俾斯麦签订再保险条约并未收到应有的 效果,防止俄法接近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艾克几乎将其驳得体无完肤,完全站不 住脚。而赫沃斯托夫则认为正是俾斯麦在签订了该约后,为迫使俄方就范不断采 取的打压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其他中外学者立场基本一致,都同意俾斯麦的做 法,而认为其后继者断然终止该条约是愚蠢的行为,导致德国在今后的外交活动 中逐渐走向被动。 但我认为艾克和赫沃斯托夫的观点的合理成分显然要大一些,他们是从更现实 的角度出发对这一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其他学者更注重俾 斯麦下台后德国外交形势的剧变,最终走向“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毁灭,而较少 注意到俾斯麦在位时构筑的条约系统自身存在的硬伤及潜藏的危机。另外,俾斯麦 刘新华:地缘政治、国际体系变迁与德国外交战略的选择,德国研究2 0 0 4 年第l 期。 马骏:论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的俾斯麦外交,学海2 0 0 0 年第2 期。 赵军秀:英国与两次地中海协定,史学集刊2 0 0 2 年第3 期。 5 硕士学位论文 凇s t e r st 髓s i s 的个人魅力影响也不可忽视。 本文着重讨论的是在再保险条约签订前后德俄双方为达成谅解所采取的 一系列行动及两国关系影响;再保险条约期满后德国新政府拒绝续签导致的 对俾斯麦体系的损害及对两国乃至整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是本文写作的 难点所在。 本文的新意是对再保险条约为代表的俾斯麦条约体系所起的作用重新认识。 我们应该以更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度剖析,以期得出更公允的结论。 6 硕士学位论文 掀s t e r st h e s i s 一、德俄关系在德意志帝国外交中的地位 ( 一) 德俄友谊:两国外交共同的基石 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在英法联军的打击下元气大伤,法国俨然成为欧洲大 陆的霸主。此时的俄国需要在中欧寻找制衡法国的因素,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 国为制衡法国,终于在中欧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普鲁士。同时普鲁士还 可充当俄国对付波兰的一面盾牌。普鲁士为了排挤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势力,进而统 一德意志,就一定要借助俄国的力量。这时普俄两国在战略利益上互相依赖,互相 支持,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一个蜜月时期。铁血宰相俾斯麦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 果德国的一个好朋友要求她,为了保持他们相互之间的更好的友谊,就要把俄国当 作敌人来对待。那么,德国一定要和这个朋友保持距离。”o 1 8 6 3 年,波兰起义为普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1 8 6 3 年波兰起义, 欧洲列强对此看法不一,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格局已被打乱。这种混乱的局面便利 了俾斯麦实施他的计划。法国、英国、奥地利联合照会俄国政府,要求对波兰人做 出让步。俾斯麦拒绝参加这次外交施压行动。最终俄国顺利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可以说与普鲁士对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下从欧陆霸主的宝座上跌落下来。1 8 5 6 年巴黎 条约中的黑海条款规定黑海非军事化,俄国的黑海舰队被迫解散。这成为长期困扰 俄国人的一块心病,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修改这一条款。到1 8 7 0 年1 0 月,俄国宣 布单方面废除黑海条款,因为普鲁士曾于1 8 6 6 年和1 8 6 8 年承诺在这个问题上支持 俄国。1 8 6 8 年3 月,俄国提议与普鲁士签订了一份秘密协定:一旦普法开战,俄国 陈兵奥地利边境防止奥法结盟:作为报答,普鲁士应同意终止黑海中立化。此时俾 斯麦已经“可以断定俄国不会站到法国那一边”。 所以,在俾斯麦的提议下,不久 以后召开了一次七强会议,会上实际上赞同了俄国的行动。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普鲁士的中立,1 8 6 3 年波兰暴动普鲁士对俄国的支持,俄国 在普鲁士( 德国) 的支持下恢复在黑海的行动自由。对于这三件事,俄国是心怀感 激的。这同时也是俄德友谊的基础。德国统一后,虽然俄国对新兴的德意志帝国心 g o t o m a n n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g e r m a n y s i n c e l 7 8 9 ,n e w y o r k ,1 9 6 8 ,p 1 1 7 美】巴巴拉杰拉维奇: 俄国外交政镱的一世纪1 8 1 4 1 9 1 4 , 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第1 版,第1 3 5 页, 。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怀戒惧,但对于维护俄德友谊还是非常重视的,对德友好可以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里俄国外交的主旋律。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三次战争的成功,除了俾斯麦的运筹帷 幄,普鲁士官兵的浴血奋战之外,俄国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俄国在这三次战争中 都保持中立,使得普鲁士再无后顾之忧,统一大业得以顺利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 说,俄国的恩惠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对俄友好也自然成为德国外交的首选。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 普) 俄关系来看,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自己 想要的东西,达到了各自的目的,再加上共同的价值观,结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 益共同体。对双方来说,与对方友好相处己成为一种传统,必将在以后的两国外交 中成为一个基本的主题。 ( 二) 德俄关系:俾斯麦外交体系的核心要素 德意志帝国地处中欧,一面i 临海,三面被围。因为在西方已经结下了法国这个 固定的仇人,所以积极有效的东方政策是德国外交的基石。如果德俄长期对立,德 国外交就是一盘死棋。反之,德国就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操纵自如,进退有余。 普法战争的失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份,还剥夺了它在欧 洲大陆的主导权,更大大的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 一个无法和解的国家。法国如果单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对付德国的,无论是为了自 保还是复仇,都需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当时欧洲除法德之外的大国有: 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在这三个国家中,奥匈帝国的成色是不足的,甚至不能称 它为一个强国,剩下的就只有英国和俄国。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在欧洲大陆上并没 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光荣孤立”的政策是英国尽量置身于大陆事务之外,法国考 虑与英国结盟是不现实的。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谈论法俄同盟是荒谬的。首先,普 法战争后的法国成为了一个共和国,按照保守原则,共和代表革命,这正是受抵制 的对象;其次,法国和俄国都是大陆国家,都有谋求欧洲霸权的意愿。百余年来, 双方的利益基本上不存在交集;再次,如果俄国与法国结盟,则必然成为德国的死 敌,这在高唱德俄友谊的年代里是不可想象的。综合以上几条分析,法国的孤立看 来已成定局。但历史的发展有时有他的出乎意料之处。其中一个因素的改变,将来 就会引发全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个新的因素就是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无论从 领土、人口、经济实力、战争动员能力各方面来看,基本上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 除 领土,人口略逊于俄国) 。随着它的进一步强大,必将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对 硕士学位论文 凇s t e r st h e s i s 于这个新崛起的庞然大物,所谓的“半霸权强国”。俄国不可能视而不见。俄国的 对德政策也在此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对德国的防范和限制。制 约德国逐渐让俄国与法国产生了利益交集,俾斯麦对这一点非常清醒。在他眼里, 孤立法国与联合俄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伊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俾斯麦。在他的帝国宰相任期 内,解决该问题的方式就是构建联盟体系,但一直都没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事实上, 这个问题也不可能得到永久的解决。法国肯定不会甘于现状,它一定会利用一切可 能的机会来打破僵局。而德国的统一又造成了新的问题,这使得奥地利在德意志扩 张的道路被完全堵死,且它又不具备向海外扩张的实力,为了维护帝国的威望,巴 尔干是唯一的方向。而巴尔干向来是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其结果就是导致奥俄两 国在巴尔干的矛盾加剧。在此期间,围绕这个问题一共爆发了三次危机,即1 8 7 5 年的“战争在望”危机、1 8 7 5 1 8 7 7 年的近东危机、1 8 8 5 1 8 8 7 年的保加利亚危 机,特别是后两次比较严重。保加利亚危机对俾斯麦的同盟体系的冲击是最大的。 每一次危机过后,俾斯麦就会对他的同盟体系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在面对 严峻异常的保加利亚危机时,俾斯麦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复杂、最巧妙、最为人们津 津乐道,同时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的一次调整。其结果就是形成以德俄再保险条约为 中心的条约体系。关于这个体系,本文将在下面作详细探讨。在讨论这个复杂的体 系之前,分析一下前两次危机中傅斯麦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 先说“战争在望”危机。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提前偿清了对德赔款5 0 亿法郎,并开始重整军备。傅斯麦看到法国在战后惊人的恢复能力和重整军备的决 心,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借法国军方在德国买马和扩军一事大做文章,仗着“三皇 同盟”撑腰,向法国发出战争讹诈,打压法国,逼其就范,放弃重整军备的努力。 可他没想到,这一举动竟遭到英俄两大国的联手干涉,面对俄英的联合干预,俾斯 麦显得非常被动,他“本来并没有考虑侵略行动,因而对这种干涉反映非常强烈”。 尤 其是俄国外相哥尔查科夫以法国的保护人自居,让俾斯麦多年后仍无法释怀,他称 俄国“在他背后狠狠踢了一脚”。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 德国安全完全是一回事,俄国的举动无疑犯了他的大忌。他已认识到,俄国由支持 德国统一的强大后盾已转变为德国称霸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这一事件对成立不久的 三皇同盟的打击显然是沉重的。此时,德俄友谊的基础已开始动摇。 再来看1 8 7 5 1 8 7 7 年的近东危机。1 8 7 7 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打败土耳其后, 【美】保罗肯尼迪:c t 删- - 1 5 0 0 一2 0 0 0 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 2 3 1 页。 【美】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 8 1 4 1 9 1 4 ,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第1 版,第l 3 9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雠s t e r st h e s i s 逼其签订苛刻的圣斯蒂法诺条约,在巴尔干攫取了大量利益,代表俄国利益的大保 加利亚国家已然成型。由于俄奥两国在巴尔干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分歧,俄国的举动 引起奥地利的强烈不满,矛盾的激化使两国开战的几率大增。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 德国必须在两个盟友之间作出取舍,俾斯麦最感到棘手的选择莫过于此。按照他的 总体战略构想,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德俄奥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同盟,这也正 是三皇同盟建立的目的。为此他需要时刻对俄奥关系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 以至撇开德国,或者为了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所 以,俄奥两国一旦决裂,将对德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由于奥匈 帝国实力较弱,德国不支持俄国反对奥匈,更不许俄国击溃奥匈。俾斯麦只有在一 种情况下才准备牺牲奥匈帝国,那就是只要俄国保证让德国占有阿尔萨斯一洛林, 他就积极支持俄国。俄国当然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因为这严重地损害了俄国的战略 利益。俄国并不想单独面对一个强大的邻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的法国对德国形成 牵制,这才符合俄国的战略利益。这种想法一直存在于俾斯麦的头脑中,十几年后 俄国的保罗舒瓦洛夫伯爵旧话重提时,立刻得到他的附议。舒瓦洛夫当时说到“只 要俄国能到海峡,德意志就能够派一位镇守出使巴黎”,。这话在俾斯麦的内心深处 引起共鸣,这就是后来再保险条约签订的促因。当然舒瓦洛夫说这话时,形势已大 大不同,而且这显然是权宜之计。事实上俄国政府绝不同意出卖法国而让德国任意 摆布,俄国已经感到德国在欧洲占有优势是难以容忍和非常危险的。显然俄国对德 国的这个态度是不满的。 在1 8 7 8 年的柏林会议上,尽管俾斯麦是以“诚实的掮客”的形象出现,只是 由于英奥两国的反对才使得俄国不得不让出部分在俄土战争中到手的利益,失望之 余,俄国迁怒于会议主席,德国宰相俾斯麦。认为他没有站在俄国一边而导致俄国 受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甚至称此次会议为“俾斯麦侯爵领导下的欧洲反俄联盟”圆。 其实,俾斯麦亦有苦衷,因为他在把德俄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也不能得 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这次会议之后,德国借口检疫禁止俄国牲 畜入口,又提高了粮食进口税,使俄国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德俄关系急剧恶化。 1 8 7 9 年,德国同奥匈签订了德奥同盟( d u ma 1 1 i a n c e ) ,双方规定:缔约国一 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 指 法国) 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 【英】艾伦帕尔默:俾斯麦传,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3 0 7 页。 g o r d o n a c r a i g ,g e r m a n y1 8 6 6 - 1 9 4 5 , o x f o r d ,1 9 6 5 。p 1 1 3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胍s i s 同作战。从字面上看,德国已将俄国视为敌手。其实不然,其目的在于造成对俄 国不利的战略态势,同时又默许俄国向土耳其扩张,从而使俄国更珍惜与德国的友 谊。俄国急于摆脱孤立的处境,想回到三皇同盟的轨道上来。这正中俾斯麦下怀, 把俄国纳入自己的条约体系是最安全的。1 8 8 1 年6 月1 8 日,三皇同盟恢复了。这 是俾斯麦在外交上的胜利。 这个新的三皇同盟跟他的前身不同,绝口不提道德,完全以现实政治为基本条 件。条约中规定,任何“如果缔约国中的一国与第四国交战,另外两个缔约国应对 它保持善意中立,并尽力使冲突局部化。”罾这个第四国,如英、俄或法、德。如此 一来德国便可免于两线作战,俄国可免于克里米亚战争时的反俄联盟( 英、法、奥) 再次出现,而德国保卫奥地利对抗侵略的承诺也维持不变,奥匈至少从文字上受限 无法加入反俄的同盟,抗拒俄国向巴尔干扩张的重大责任便转移到英国肩上。俾斯 麦借着部分相互抵消的若干同盟维持了均势,使他可享有跟先前观望外交阶段同样 的行动自由。最主要的是他去除了可能使地方性危机演变成全面大战的促因。 1 8 8 2 1 8 8 3 年,俾斯麦又先后将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吸收到他的联盟体系中来。 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 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中心。 基于德国联俄制法的国家战略,俾斯麦1 8 7 9 年签定“德奥同盟条约”,1 8 8 1 年缔结三皇同盟,目的在于一方面与俄国亲善,另一方面造成对俄国略有不利的国 际形势,以此赢得德俄的友谊及对法国的包围圈。这是俾斯麦所有体系的共同特点。 不管在那个阶段,德俄关系都是俾斯麦考虑的重中之重。在接下来的保加利亚危机 中,俾斯麦面对的形势更复杂,更严峻,他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固然复杂,但基 本原理并没有变化。 国际条约集1 8 7 2 - - 1 9 1 6 ) ,世界知识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6 0 - 6 1 页。 国际条约集1 8 7 2 - - 1 9 1 6 ,世界知识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6 3 - 6 4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姒s t e r st h e s i s 二、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出台 ( 一) 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对德俄两国的影响 在俾斯麦时代,欧洲大国关系日趋僵化紧张。德国的统一,使中欧失去了历史 上的缓冲作用,它不能再为大国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提供警戒和补偿的空间,以至 于彻底改变了欧洲强权结构。均势外交所赖以运作的大国关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 其标志便是1 8 7 9 年德奥同盟的缔结。事实上,德国己很难做出其他选择。俾斯麦 的同盟,正是对这一变化的本能反应,它反过来也巩固强化了这一趋势。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的问题又开始困扰俾斯麦。德俄两国间长久不息 的关税战使得两国关系日趋紧张。正是两国之问日趋紧张的经济关系导致了两国在 以后的岁月里渐行渐远,俾斯麦过去屡试不爽的外交技巧也逐渐左支右绌,最后使 他萌发了更弦改张的念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德法友好时期后,随着法国国内强 硬派的上台,德法矛盾重趋紧张。而保加利亚危机也差不多同时爆发,真可谓“山 雨欲来风满楼”。俾斯麦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到达了他外 交生涯的顶峰。这也是他一生中充满争议的一段时期,众说纷纭,毁誉参半。 1 德俄两国的关税战 俄国历来是德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但从1 9 世纪8 0 年代以来,俄 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工业资本家的利益,提高了进口工业品的关税。这引起了德国 工业家的严重不满,作为报复,德国提高了农产品的关税。这对于出口大宗农产品 的俄国来说肯定不是好消息,俄国农业为此受到很大损失,这样,德俄关系又恶化了。 俄国的保护关税政策妨碍了德国资本的进攻。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护俄国资 本家能够控制国内市场。因此,只要俄国已公布提高某项关税税率的新命令,德 国报刊就大叫大嚷。德国工业在八十年代确实已逐渐失去了俄国市场,而在过去的 几十年里,它一直在这个市场上占有优势。 俾斯麦十分关切德国重工业的利益,在八十年代的萧条的情况下,德国外交当 局曾为寻找德国商品的销售市场作了很大努力。1 8 8 3 年,俾斯麦曾劝说土耳其不要 l lf a r r a r , a r r o g a n c ea n d a n x i e t y :t h ea m b i v a l e n c eo f g e r m a np o w e r 1 8 4 8 - 1 9 1 4 , i o w a , 1 9 8 1 p 4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再向阿姆斯特朗公司( 英国) 订购军火,而改向克虏伯公司和毛瑟工厂( 均在德国) 订购军火。1 8 8 5 年,他从中国政府那里给克虏伯公司弄到一笔军火订货。俾斯麦 还试图从法国公司手里夺取塞尔维亚的军事订货,但是,他遭到了失败。不过他成 功地保证了德国企业为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供应武器和铁路器材。然而,俄国市场就 其规模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例如克虏伯公司、西里西亚的煤炭冶金大王和大地主 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公爵等等重工业台柱,都对俄国市场感兴趣。o 俾斯麦曾 不止一次的威胁沙皇政府,力图要它降低关税。但这一切都毫无效果:俄国关税有 增无已。1 8 8 4 1 8 8 5 年,关税又提高了。俄国政府决心迎合工业家的强烈需求。它 打算依靠提高关税来弥补国家预算出现的赤字。 俾斯麦开始通过自己控制的报纸威胁俄国,扬言要提高粮食进口税,以限制俄 国对德国的输出额。宰相的御用报纸还恫吓说,德国要停止执行缓期偿还俄国借款 的协议。在沙皇政府财政状况极为困难以及俄国农业完全依赖德国市场的情况下, 这对于俄国无异一个严重警告。 1 8 8 6 年5 月初,俾斯麦和俄国大使保罗舒瓦洛夫举行会谈。傅斯麦对大使说, 在他看来,俄国有权向保加利亚派驻军队,总之,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恢复它对保加 利亚政府的影响。俾斯麦表示“奥地利没有任何权利对你们的行动表示嫉妒,我一 定要让它明白这一点。”。然后,俾斯麦转而谈判俄国关税问题。他说:“你们似乎 打算在最近期间提高煤和铁的关税率,我直截了当地对你说,这项措施将对我们的 工业产生最令人痛心的影响”。o 无需详细加以分析就会明白,德国对俄国提出保加利亚问题是向换取俄国在关 税问题上的让步。但是,俾斯麦并不以对俄国政府施加这种影响而感到满足。按照 他的一贯作风,他认为请你吃糖之后扬起鞭子给你看看是有好处的。尽管他对限制 俄国的任何措施都感到“厌恶”,但很难顶住那些要求进一步提高粮食关税的大地 主的压力固。 俾斯麦达到了初步的目的:俄国提高煤、铁税率的决定暂缓实行了。然而,俾 斯麦并没有放弃要到更大的希望。1 8 8 6 年夏,他向沙皇政府示好,他愿意帮助俄国 取消了按照柏林会议决议确定巴统为自由港的规定。俾斯麦对舒瓦洛夫说,“再过 十来年,你们将在这个水域主宰一切。” 大使欣然接过这个话题。他对俾斯麦解释, 【苏 b ,m 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7 9 年版,第2 9 9 页。 w o l f g a i a gjm o m t p _ s e n ,i m p e r i a lg e r m a n y1 8 6 7 - 1 9 1 8 , p o l i t i c s , c u l t u r e , a n ds o c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