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杨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文摘要 杨载,字仲弘,是元代中期著名诗人,在诗与诗论方面均有建树,尤以诗知名。 在元代初中期诗歌宗唐得古的复兴运动中,杨载占有一席之地,即便在福建文学的 发展史上,杨载与黄清老首倡元音,为福建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学 术界对杨载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和零散,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着 力解决杨载的家世、生平、交游等问题,力图清晰地勾勒出杨载的人生轨迹。杨载 的著述,文多散佚,有诗八卷,共计4 5 2 首,及诗论一部,本文又从诗论、诗文主 张及创作、部分诗歌作年考订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并将其诗分为酬唱赠答诗、 题画品书诗、遣兴偶题诗、体物抒怀诗四类加以研读,肯定了杨载在元代乃至在福 建诗坛复古运动中的特殊贡献。 关键词杨载家世生平诗文主张与创作诗歌作年考 文摘 中文文摘 杨载,字仲弘,福建浦城人,后徙居杭州。杨载,是元代中期著名诗人,“元诗 四大家 之一,为文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尝语学者日: “诗当取材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杨载对福建地方文 学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元代闽籍文人中地位最高的是杨载,杨载与邵武人黄 清老开闽诗复古之端”之说。研究杨载诗文主张及创作将为研究元明之际福建文学 的概况以及研究“闽中十子 对繁荣福建诗坛的意义及影响提供借鉴。杨载终其一 生,为文赋诗,笔耕不辍,然其诗文传之不广,文多散佚。今人李修生等辑全元 文收其文1 5 篇。今存杨仲弘集八卷4 5 2 首诗。另有诗论诗法家数( 旧题 杨载撰,然颇多疑为伪作者) 一部。杨载诗名虽盛,然学界对其研究却甚少,唯于 论及“元诗四大家 之时略作评说,仅有的几篇论文也多集中于对其诗歌艺术特色 的归纳上,这显然与杨载的资料缺失有关。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大致勾勒出 杨载的人生轨迹,大体确定其诗文写作年限,分析其诗文主张与创作,肯定了杨载 的文学成就在元明之际文学交接上的津梁作用以及在福建文学复古发展繁荣方面的 特殊贡献。 绪论部分主要从“杨载研究的意义“杨载研究的现状 和“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及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本文的研究状况与意义。 第一章着重考订杨载的生平与交游,分两节。第一节为家世生平考订。根据明 解缙泰和杨氏族谱序、浦城杨氏族谱和黄潘杨仲弘墓志铭,大致确定了杨 载谱系。本节中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方面对杨载生活的时代特征与江南士 风等作了概要评说,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其成长的背景。对杨载生平的整理,主要从 其作品的大致年限及相近作品的佐证来着手,将其一生分为乐居杭州、客居京师和 浮梁州事三个阶段,并对其每一个阶段的思想进行推断与评价,力求清晰地呈现出 杨载一生的概貌。 第二节为杨载的交游状况。本文搜集整理了杨载部分友人的资料,分别从师从 圈( 任士林、赵孟颊) 、文人圈( 虞集、范柠、揭侯斯、杜本、袁桷) 、书画圈( 黄 公望、曹知白) 、道人圈( 方凤、张雨、杜道坚) 等几方面来写,在资料整理选择中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着力从其友人不同身份地位的角度来确定,以体现杨载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多方面的 影响,从而突显杨载性格思想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第二章对杨载的诗文主张与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重点研究杨载的 诗歌,尤其是对其“遣兴偶题诗 与“体物抒怀诗”中所体现出的理想追求与彼时 的心情予以特别关注。第一节探讨其诗法家数对后人的影响,通过对材料的分 析整理,初步整理出任士林一杨载一杜本一二蓝一闽中十子这一诗歌传承脉络,肯 定了杨载的诗文主张对元明之际福建文学复兴的特殊贡献。第二节根据诗法家数 和静春堂诗序对其诗文主张加以归纳整理,分为论取材、论篇法、论表达、意 清新等几方面,并以其本人之诗为例加以证明。第三节对杨载的诗歌进行分类,将 其分为酬唱赠答诗、题画品书诗、遣兴偶题诗和体物抒怀诗四大类。酬唱赠答诗历 来为人诟病,认为此类作品纯然敷衍了事,没有什么真情实感,文中对这一认识作 了客观辩证的分析,既承认此类作品中部分作品的弊病,同时又梳理出此类作品中 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较高的诗歌,避免了对此类作品主观武断的做法。遣兴偶题诗, 这类作品在集子中数量不多,但因为其表达形式迥异于酬唱赠答诗,更多的是诗人 在孤独寂寞之时独自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也就更可信的表 现了诗人彼时的心态,其艺术价值也更高,这也是本文中要重点阐述的。题画品书 诗,在元代,题画诗是一种风尚,题画者在这类诗中往往对所题之画作解读,再次 呈现画作的意境,也可以由画及人品评画者或高洁或飘逸的人格魅力。杨载在此类 诗中亦未免俗,但他同时又在诗中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可见杨载 的题画诗是将自己置身其中的。体物抒怀诗与遣兴偶题诗相近,也是表达自己心情 的作品,与遣兴偶题诗的真情流露不同的是,它更注重技巧,比兴也就成为此类诗 的常用手法,因而表达也更含蓄优美,艺术价值也更高。 杨载诗也并非美玉无瑕无可指摘,文中指出了杨载诗歌反映现实不足、有名旬 而无名篇、袭用成文等不足之处。 本节中还对杨载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归纳。豪迈雄阔的大漠草原气象,是基 于对塞上曲等作品的认识,体会出杨载诗清新豪迈的一面;对浓厚的人间情感 的赞美,这一方面从“忠孝两全人所羡,只今慈母在高堂 中体会出“孝 字当先 的情感选择,也从胡氏刺虎图对夫妇情深的珍惜;浪漫洒脱语参游仙,主要以 v i 文摘 古剑歌为吴真人作为例,并指出此作所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影响;以 及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特点。 第四节是部分诗歌作年考略,这一部分是前面评述杨载生平的前提与基础,在 断定年限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以多个材料与其诗本身相印证以免陷入主观猜测。 附录部分是我在为写作本文而搜集资料过程中留意加工而成的,其中粗疏不当 之处恐在所难免,今附于其后,以供参考,唯须明辨之。 v 摘要 a b s t r a c t y a n gz a i ,aw e l l k n o w np o e to fy u a nd y n a s t y ,h eh a dg r e a td e a lo f r e s e a r c ho np o e t r y h e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e tn o tj u s tf o rt h er e n a i s s a n c e m o v e m e n to fl e a r n i n gt h et a n gp o e t r y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y u a nd y n a s t y a n da l s of o rt h ea n c i e n tf u ji a nl i t e r a t u r e y a n gz a ia n dh u a n gq i n g l a ow e r e b o t ht h eo r g a n i z e r so fy u a nl i t e r a t u r e b u tt h es t u d ya b o u ty a n gz a i h a sb e e n n o te n o u g h s o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r i e de x p l o r i n gt h el i f e ,f a m i l yc h a r a c t e r so f y a n gz a it h a tt h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l e s si n v o l v e d m o s to fh i sa r t i c l e sa r el o s t t o d a y , b u th i sp o e ts u r v i v e d n o wt h e r ea r ea b o u t4 5 2p o e t so fh i m ,t h e ya r e i n8b o o k s b e s i d e st h e r ea r em a n yo m m e n t sa b o u tp o e to fh i mc o l l e c t e di n o n eb o o k a n dt h i sp a p e rw i l lm a k es o m er e s e a r c hu p o nt h e s eb o o k st o e x p l a i n t h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t h a ty a n gz a ip l a y e do f f u j i a n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k e y w o r d s :y a n gz a if a m i l y l i f e p o e t r ya n dc r e a t i v ei d e a s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 姓名)邳蓬遗学号2 q q 鱼q 圣2 垒专业虫垦直岱塞堂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杨载研究)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论文中已 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 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 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并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并 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 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 信息研究所等) 送交学位论文( 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靴做储鹤叩弓嘱舯撕鹳:陟互 签字日期 1 年月,日 签字吼叶厶肘日 绪论 绪论 一、杨载研究的意义 杨载,元代中期著名诗文作家,字仲弘,祖籍福建浦城人,后以父起潜补京 诸学生,遂徙居钱塘,故又日钱塘人。与虞集、范柠、揭侯斯并称元诗四大家。 载以诗闻名于世,今存诗杨仲弘集八卷。诗尤以宗阳宫望月,分韵得“声 字声名最著,后人评日:“高华宏亮,即在唐音中亦是高调,昔人称仲弘诗, 亦以此作为第一。( 清陶玉禾) 刘将军诗、古木诗、到京师等亦为怀抱 别寄之作。且仲弘处延祜间,元代诗坛鼎盛之时,杨载合虞、范、揭之力,上承 前人复古之功,终成元音。元史“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乃见其革故鼎 新之功。顾嗣立日:“先生( 虞集) 与浦城杨仲弘( 载) 、清江范德机( 柠) 、富 州揭曼硕( 侯斯) ,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为有元一代之极盛。【1 】 评价颇高。 仲弘文散佚,今人整理全元文录其文十五篇,约略可见其文之风。另有 为曹知白诗所作序一篇,元贡师泰玩斋集:“贞素先生( 曹知白) 。有歌诗凡 若干卷。浦城杨公仲弘为之序。”然不见其传。又有诗法诗法家数一部。 杨仲弘诗经杜本刊刻得以流传,今传杨仲弘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 靖十五年刻本、汲古阁刊本和四库全书三种版本。而由余奎元、翁亚红点校,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出版的武夷新集杨仲宏集一书,其杨仲宏集 是以“清嘉庆、祝昌泰校勘留香室刊本杨仲弘集为底本,参以民国祝焕波 校点的酌海楼本( 未刊本) ”,可见杨仲弘集在地方或者是民间还有版本流传 的。福建版武夷新集杨仲宏集书后有“杨仲宏集清嘉庆留香室本与民国 酌海楼本有关情况简介,文日:“清嘉庆( 1 7 9 6 - - - 1 8 2 0 ) 年间,浦城聚集一些著 名文人,其中有:任刑部侍郎( 后任刑部尚书) 的浦城人祖之望,以母老还乡奉 养;文学家、长乐人梁章钜入主浦城南浦书院讲席;富绅祝昌泰,志向好古,热 衷研究乡邦文献,还乐于捐资出版古籍。他们志同道合,校刊浦城先辈杨亿、真 德秀等人著作1 4 种1 1 0 卷,称浦城遗书。杨载的杨仲弘集便是其中一种。” 又云,杨仲弘集由祖之望主持校刊,校刊者为梁章钜、祝昌泰。而酌海楼本 则由浦城李迪瑚请祝焕波校勘准备刊行,因四部丛刊已有此书,遂停刊。 【1 】元诗选丁集道园学古录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元代隆盛之时,杨载在其时诗坛占得一席,与虞集、范柠、揭侯斯成为延 祜诗坛的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此一时期平和雅正诗风的集中体现者。即在彼时 的福建文坛,亦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杨载虽未聚徒授学,然其诗法经杜本传及“二 蓝 ,而终成导夫“闽中十子”之先路者,为福建诗坛“宗唐得古 之风的形成, 做出重要贡献。对杨载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无疑会对元代延祜年间乃至福建文学 的研究有所补益。正基于此,故选杨载为硕士论文之研究题目。此文虽未见得有 振聩之功,但求有抛砖之效。 二、学界对杨载研究之现状 历来对杨载之评价,多以元四家形式集体出现,鲜有独立论说者,而其评亦 褒贬不一,各执其词。明都穆南濠诗话:“元诗称大家,必日虞杨范揭。以四 子而视宋,特泰山之卷石耳。”【1 】清代朱庭珍:“元人但逐晚唐,师飞卿、长吉二 家,一代成风。虞道园自负汉廷老吏,亦时无英雄,浪得名耳。杨、范、揭 三子,及金华、天水、雁门,不过妖桃裱李,绝非梅兰之友。铁崖如娼女艳妆, 渊颖如村妇盛服,均乏名贵之气。缘忘本逐末,故降而愈靡也。 【2 】在朱庭珍处 元诗是难入其法眼的。此二人轻视元诗乃至四家之成就的态度可以想见。虽在当 代贬之者亦不乏其人,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和一些个人的散 论中,元代文学的诸多问题诸如元代诗文的思想,元代诗文的发展历史以及对整 个文学史的作用,要么轻描淡写,要么避而不谈,更甚至于全盘否定。游国恩等 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元代诗文或宗宋或宗唐,大都走模拟因袭之路。因此在 元代最有成就的诗家中,甚至找不到可以和梅尧臣,元好问比肩的人物。”【3 】中 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统观元朝一代诗文,没有杰出作品 也没有出现杰出作家,很难说什么繁荣。 【4 1 闻一多先生则认为:“从西周到宋, 我们大半部文学史,实际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就完了。南 宋的诗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来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 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许多运 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那一遍挣扎的徒 劳而已。本来从西周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功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 f l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 9 8 年版页1 3 4 4 2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筱园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2 3 3 0 页 【3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4 年版第三册第2 6 2 页 【4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年版第7 9 9 页 2 绪论 完了。 i t 】闻一多先生不仅指出了元诗( 包括明清诗) 不足取,而且还指出不足 取的原因,“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 。对元代 诗文的漠视如此,更何况区区杨载一人。 然“文变染乎世情”,就有元一代的特殊身份、特殊背景及至特殊的文学生 长土壤,必然会产生有异于前代的文学及彪炳文史的作家,所谓“一家之言,自 有一家风味,如乐之二十四调,各有韵声,乃是归宿处 t 2 1 者,是也。每一朝代 的维系与沿革,“武功”固然重要,然“文治”亦当不可或缺,故文学之发展是 为必然。就有元一代而言,诗文的成就( 撇开元曲姑且不论) 固难与唐诗宋文相 比肩,但在追攀汉魏、摹宗唐音、力矫宋弊的诗歌创作追求方面为此付出的努力 乃至在其基础上取得的成就,都迫使我们要理性的审慎视之。元末杨维桢玩斋 集序:“我朝古文殊未迈韩、刘、欧、曾、苏、王,而诗则过之。此语坦承元 散文难与韩、柳、欧、曾、苏、王相埒,然“诗则过之 ,虽有夸大之嫌,但其 于元诗之成就还是颇为自负。故而后世尤至清代对元诗有了重新认识,清人宋荦 元诗选序论日:“遗山( 元好问) 、静修( 刘因) 、导其先,虞、杨、范、揭 鸣其盛,铁崖云林持其乱,讽讽乎亦各一代之音,讵可阙哉! 正肯定了元诗不 可或缺的文学地位,杨载因其为振起元音之一员,理应受到重视。 然时至今日,对杨载之研究依旧孱弱甚至某些领域竞付之阙如。相较其他三 家,杨载的研究论文甚少,单篇论文三篇,分别是业师陈庆元先生的具有大漠 草原气象的杨载诗( 文史知识1 9 9 6 年第7 期) ,康丽云、涂序才杨载诗 歌浅论( 景德镇高专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和刘云的硕士论文杨载及诗歌 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指导老师李军2 0 0 5 年) 。另有三篇 论文兼及杨载,王春庭的论元诗四大家( 闽江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 郭顺玉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 宗教学研究1 9 9 8 年第3 期) 、罗 耀松揭侯斯、杨载诗歌校补四种(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8 年第 2 期) 。以上诸文所论各有侧重,陈师庆元一文择其一点,逐层论述,面虽不广 却析论兼具,力图以一点为据,展现杨载为元代诗坛带来的清新之气,真正有不 务杂而务精,不崇虚而尚实之特点。康丽云文分两大部分,其一为诗歌分类:反 映现实之作,写景咏物抒怀之作,羁旅行役之作,赠别酬答之作。其二杨载诗歌 【i 】闻一多闻一多诗文名篇文学的历史动向时代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0 1 页 【2 】王士稹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5 8 页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艺术成就:构思精巧、结构谨严,融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浪漫主义色彩。 两部分限于对杨载诗集内容及前人论说的梳理与总结,其析也平平,其论也泛泛, 终难见其灼见之处。其余几篇所重之处极为显见,兹不赘述。 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杨载的生平事迹,除了仅有的几件如生卒年、举进士、修毕武宗实录( 其 实还是旁证,范柠有十月九日,诣天光门上,进三朝实录诗) 等时间确切可 靠外,其余的文献资料在时间界定上存在着较大模糊性,加之文的散佚,给后人 的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前人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其诗歌艺术特征上,对于 曾经引领过一个时代的诗人来讲,这种研究不可避免的带有单一性和片面性。为 了能更接近原貌,尽其所能的避免太多的猜测和估计,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仔细 研读作品,多方翻阅相关资料,还从台湾辅仁大学复印了潘柏澄赵孟颊仕元考 略【1 1 ,通过不同作品的相互印证,为杨载部分作品确定了大致年限,更好地为 评写杨载生平服务。而关于杨载的生平,前人研究尚未涉及,虽黄潘有杨仲弘 墓志铭一文,也是语焉不详,因而对杨载生平的评说也便成为本文研究之重点。 我在编制年谱的基础上,将其一生分为“乐居杭州”“客居京师 “浮梁州事三 个阶段,杨载虽卒于宁国府推官,实尚未赴任,故不列入其中。在三个阶段中, 通过某些有代表性的诗歌,力图再现杨载每一时段的追求与生活,以便获取对其 较为清晰地认识。正如前文所言,因材料欠缺之故,其间虽努力为之,然臆测之 处恐在所难免。另外,我在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元贡师泰玩斋集卷 十贞素先生( 曹知白) 墓志铭云:“贞素先生。有歌诗凡若干卷( 笔者按, 即云西老人诗) ,浦城杨公仲弘为之序。 这在前人的研究中未见提及与使用。 后来,我去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时,遗憾的是这本书已经由普通古籍提升为善本 加以保护了,因为“提善”手续繁琐,我虽言明情况亦未能得阅。 由于诗法家数旧题杨载撰,始终存在真伪之辩,而笔者又学养浅薄,故 对其不做甄别,暂沿用传统意义上认为作者为杨载的观点,对其中体现出的诗文 主张略作梳理,以作后文分析诗文创作之依据,并肯定了杨载在元明之际福建地 域文学复古唐音中开“闽中十子之先的特殊地位与贡献。同时对其诗歌作品作 分类研读,尤其是重点分析了“即兴偶题”这一类最能体现杨载思想的诗,指出 【1 】载( 台湾) 史苑1 9 7 2 年1 月第1 7 期 4 绪论 了杨载在这类诗歌中体现出的不同时期的心情、思想与追求,而这一点在前人的 研究中也是有些忽略,因而笔者将其单列并加以分析,力求准确的呈现出杨载思 想的全面性与复杂性。 5 第一章杨载的生平与交游 第一章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家世与生平 一、杨载的家世 杨载家世比较模糊,据黄潘杨仲弘墓志铭载:“上距宋翰林学士文公凡 十一世。曾祖有雍、祖祜之,皆有隐德。父起潜,补京学诸生,因家于杭,故又 为杭州人。知其为宋翰林学士杨大年亿之十一世孙。然明解缙泰和杨氏族谱 序“观其自序,盖亦以为杨庄溢塘之极盛也,浦城谱亦出自溢塘,而至文公大 年始盛,及元延祜中,公十世孙杨载,字仲弘,又以诗名显,亦有光于泣塘也 却道其为杨亿之十世孙,未知何者为是。另续浦城县志:“杨邦弼,杨亿六世 孙,殿试第三人,授常州判官改真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中书舍人,有传。 而宋王著作集卷五则日:“杨邦弼,字良佐。其先建宁浦城人,文公亿四世 孙也,来从王苹学,遂居震泽,探极理趣发为词章,中绍兴十二年进士第三。 众说不一,今暂列杨载之谱系大致如下,容待详考: 杨亿一杨邦弼( ? ) 一杨有雍一杨祜之一杨起潜一杨载 二、时代特征与风俗习尚 时代特征与风俗习尚以其与人( 包括杨载) 成长总脱不了的直接抑或间接 之干系而诚宜追论之。 奉扬宽大、抚戢吏民的政策,保证了临安城的繁荣,成为蒙元文化繁荣的物 质基础。杨载生年适逢至元八年( 1 2 7 1 ) ,取国号为元之时,南宋朝廷业已摇摇 欲坠,元军之势势不可挡,通过前一时期攻城拔寨疯狂掳掠之后,元世祖忽必烈 希望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更迭,并为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故而当元 军攻克鄂州的消息传来之时,忽必烈亦没有表现出过分的喜悦。当至元十三年 ( 1 2 7 6 ) 二月,宋主赵显亲率文武至祥曦殿,面北蕃服之时,忽必烈对业已降附 的临安吏民表示了极大的宽厚与优待,甚至对全太后、幼帝也同样如此,直至至 元十九年( 1 2 8 2 ) 1 2 月中山府部分汉人欲入大都制造劫持赵显及文天祥的暴乱 发生,才使世祖的态度彻底改变。清人赵冀廿二史箭记卷三十金元待宋后 厚薄不同:“元世祖待亡宋太后幼帝甚为优待。比起金朝强徙徽宗、钦宗及宗室 三千余人于上京,仅赐田十五顷,令耕种自食,后又杀赵宗男子一百三十余口等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节的确是厚薄不同,相去甚远。”【1 】元史卷九世祖纪六所记之诏谕日: “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凡附前犯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征理。 应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 省、史阁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 此举虽为安民心之所计,但客观上避免了臣 民因恐慌而加剧对异族统治的抵触。 而元军统帅伯颜亦不遗余力的执行忽必烈“奉扬宽大、抚戢吏民 的政策, 下令禁止军士暴力掳掠和进入临安城中,违者军法处之,同时派吕文焕持黄榜向 临安城内外军民宣谕,让他们像往日一样安定无事。宋人汪元量诗“伯颜丞相吕 将军,收了江南不杀人。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衣冠不改只如先, 关会通行满市里。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2 1 。伯颜在给忽必烈的贺 表中也不无夸耀的说:“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3 】足以见出临安城 平稳过渡不改东南形胜的繁荣局面。“为了养兵息民,元朝的统治者还广泛实行 军民屯田,北至岭北,南至海南到了至大年间( 1 3 0 8 1 3 1 1 ) 全国屯田已有一百 二十余处,由是而天下无不可屯之兵,无不可耕之地( 元史兵志三屯田) 。 1 4 】元朝政府还屡次轻赋税,息徭役,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大 都更是“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不息,仅此一项,每日入城者计有千车”p 】 南北经济的繁荣为文化的发达提供了经济基础。 宽松的环境是元代文化繁荣的另一个原因,没有文字狱是为本时期之一大特 点。“元是自汉代以来唯一一个没有文字狱的统一王朝 ,1 6 】“元世祖后期用回鹘 人桑哥柄权,桑哥的败亡是元史重大事件。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记载, 至元二十九年( 1 2 9 2 ) 五月丁未,中书省臣言妄人冯子振尝为诗誉桑哥,且涉 大言。及桑哥败,即告词臣撰碑引喻失当。国史院编修官陈孚发其奸状。乞免所 坐遣还家。元世祖说:词臣何罪? 使以誉桑哥为罪,则在廷诸臣,谁不誉之? 朕亦尝誉之矣。【7 】 关于元朝对待文字的态度,有这样一则故事,南村辍耕录:“( 俞俊,松江 【l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箭记校证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页6 9 5 【2 】增订湖山类稿卷一醉歌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3 】元史卷一百二十七伯颜传转自 忽必烈传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页2 5 1 2 5 2 【4 】李寅生著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 0 0 7 年版页3 0 6 【5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卷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1 年版页2 3 8 【6 】杨廉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页9 【7 】同上页l o 8 第一章杨载的生平与交游 上海县人,负气傲物) 当伯颜柄权国日,尝赋清平乐长短句云:君恩如草, 秋至还枯槁。落落残星犹弄晓,豪杰消磨尽了。放开湖海襟怀,休教鸥鹭惊猜。 我是江南倦客,等闲容易安排。手稿留叶起处。后与叶交恶,竟诉于官,必欲 构成其罪。夤缘贿赂,浙省移准中书省咨,札付儒学提举司,议得古人寄情遣 兴,作为闺怨诗词,多有指夫为君者,然此亦当禁止。【l 】此与清代“清风不识 字,何故乱翻书”之案相较,政治可谓宽松矣。元代对待文字相对宽松的态度正 为文人无所顾忌吟咏情性创造了条件。 元朝初期“废科举”的政策成为文化复兴的另一重要原因。此举虽绝弃了文 人仕进之路,却于文化实乃幸事。戴表元张君信诗序: 人之于艺,苟非其攻而好之者,则不能精余少时多好,好仙好侠好医药卜筮, 以至方技博奕蹴趵击刺戏弄之类,几无所不好,翰墨几案间事固不言而知也,然皆不 精,惟好攻诗最久而异,时以科举取士,余当治词赋其法难精,一精词赋则力不能及 他学。在杭州见异方之精词赋者莫如闽士,闽士中有尤精者焉当是时,张君信闽士 中尤精词赋之一人也。余既早成进士去益为诗,君信虽精词赋,遇大进取辄不利然 亦数为诗,尝以贽见其乡先生陈性善学士,陈学士戏日:“子欲持是上春官乎? ”君信 惭之,弃其诗复专攻词赋。而科举废矣,于是君信若愠若狂,始放意为诗,不复如前 文中叙张君信科举兴废前后文风的变化,乃见科举对文人学士思想的禁锢,以及 废科举后“君信若愠若狂,始放意为诗”的洒脱和“盖虽科举学废人,人得纵意 无所累 ( 戴表元剡溪文集陈无逸诗序) 得以对真性情的流露。而赵孟烦第 一山人文集序对科举禁锢文风之弊说得更为具体明确: 宋以科举取士,士之欲见用于世者,不得不繇科举进,故父之诏子,兄之教弟, 自幼至长,非程文不习,凡以求合于有司而巳。宋之末年,文体大壤,治经者不以背 于经旨为非,而以立说奇险为工,作赋者不以破碎纤靡为异,而以缀缉新巧为得,有 司以是取,士以是应,程文之变,至此尽矣,狃于科举之习者,则日钜公如欧苏,大 儒如程朱,皆以是显。士舍此将焉学是,不然欧苏程朱其进以是矣其名世传后岂在 是哉? 王君壮猷自弱冠赋声满场屋间,取乡举如拾芥,非唯王君视功名唾手可得,一 时之士亦孰不以高科期之? 迩来科举既废,王君出其胸中之蕴,作为诗文成数巨编, 暇日携以见过,求余为之序,余读一再过,文不苟作字不苟置,意深而气直,涵泳书 【l 】元陶宗仪著武克忠尹贵友校点 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八齐鲁书社2 0 0 7 年版页3 7 3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易,出入骚选,宜可以名世传后,而非一时科举侥幸求合于有司之作也,非自拔于流 俗者能若是耶 文中既指出科举“有司以是取,士以是应”随声附和而失去本真自我的文风,也 肯定了科举既废后产生的出胸中之蕴、意深气直的“非一时科举侥幸合于有司” 之作。 科举的废弃使得文人能够自由表达性情,而他们这种表达性情的组织形式就 是结社集咏,“元诗繁荣的一个实例,是诗社普及,诗人集咏活动频繁。而在元 代,正是通过同题集咏使诗成为社会生活相当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这种形式在以 前并不多见,但元初它确实成为诗歌社会化的体现。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1 2 8 6 ) , 名气并不大的遗民吴渭首倡结诗社月泉吟社,并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诗, 一时间竟有2 7 3 5 卷诗应征。然而这时宋亡国才七八年,蒙古骑兵饮马西湖也才 整十年,诗咏春日田园,居然有两三干人参与! ”“明人李东阳曾说:元季国 初,东南人士重诗社,每一有力者为主,聘诗人为考官,隔岁封题于诸郡之能诗 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试开榜次名,仍刻其优者,略如科举之法。( 麓堂诗话) 这几句话实际点明科举废而诗社兴的内在原因:那是文人需要一个较量技艺的场 所与机会。 【1 】这种结社的形式为后来诗歌创作的社会化以及诗歌的繁荣创造了 有利条件。 而此时一些文学沙龙性质的团体也活跃在江南,他们或聚在一起吟诗唱和, 或聚徒授学,也在无形中复兴着元代的文化。时杭之宗阳宫即为其一,住持杜道 坚本就“嗜老氏学,一时间如赵孟烦、袁桷、仇远者聚之宗阳宫,以诗文相唱 和。而任士林亦得以“宗阳杜尊师馆之于宫,教授弟子,常数十人 ,赵孟颊宗 阳宫帖:“孟烦记事再拜彦明郎中乡弟足下:前者所言,宗阳宫借房,请任先 生开讲,今已借得门西屋两间,彦明疾早择日收拾生徒为佳,想吾弟必不退耳也。 专此不宣。十月十三日。孟叛再拜。 可证。再者,当时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地 主,政治上他们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但在社会上却有着相当的影响,以其爱好招 徕宾客,文墨以交。如曹知白,其家园池花木,闻名一时,而他自己又雅好诗文 绘画,“所蓄书数千百卷,法书墨迹数十百卷 ,他常“招邀文人胜士,终逍遥于 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间,论文赋诗,挥麈谈玄、援琴雅歌,觞咏无算。风流文采, 【l 】杨廉元诗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页3 l - 3 3 1 0 第一章杨载的生平与交游 不减古人。 【1 l 杨载亦评之日:“消磨岁月书千卷,傲睨乾坤酒一缸。 ( 寄曹云 西) 正是此种大大小小的非正规形式,成为元初以杭州为中心,由宋入元诗人 的聚居地,亦成为东南文坛中心之所在,从而酝酿了由宋季江湖派向元诗过渡与 转变的社会化形式。赵冀廿二史笱记:w 元季士夫好以文墨相尚,独怪有元之 世文学甚轻,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谣,科举亦屡兴屡废,宜乎风雅之事,弃如弁髦。 乃缙绅之徒,风雅相尚如此。盖自南宋遗民故老,相与唱叹于荒江寂寞之滨,流 风余韵,久而弗潜,遂成风会,故不系乎朝廷令甲之轻重也。 【2 】赵冀知元人文 化不弱,其归文化于“南宋遗民故老之说,虽欠允当,然于朝代更迭之际能有 “唱叹于荒江寂寞之滨 “遂成风会”的民间活动,保证文学的延续,不致使文 学以朝代更迭而断层,其功甚莫大焉。 杨载亦正是在此氛围中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与文学生涯。 三、杨载的生平 杨载生平因没有具体详细资料可循,而只能从其诗文中推知,其中不免有臆 测语,今姑且以乐居杭州、客居京师、浮梁州事三段略作评说。 1 、乐居杭州 4 0 岁以前,杨载生活、游学于杭州并以此为中心交游游历,这是他一生的 最主要时期,他的性格思想、诗歌主张等等都形成成熟于此一时期。其晚年抒 怀寄杜原父二首其一可约略知道其前期的生活与追求: 吾生何为者,稚年志颇高神仙与功名,壮思跃秋涛。中宵岂无寐,悲甚几欲号。 后来失所养,百数患难逃。竭力奉甘旨,出入身甚劳旧书益遗忘,九牛存一毛稍后 与人事,忍情如忍刀旦夕自惟念,未足- :l b a , 曹常欲力道德,屡失迷所操区区习蠹 简,对案夜焚膏倘然有所得,中心乐陶陶。忽如从古人,握手共游邀。携持亦何事, 庶用娱蓬蒿追思作咏歌,示之必贤豪。文夫生世间,毋论贱与贫夙发多意气,往往 惟任真松柏生高冈,挺然固出群。不为霜雪厄,不为风雨春得时可行道,节义亦足 伸吾生托下土,所识凡几人穷交独相慰,笑语亦复亲。 从诗中我们可知,幼年杨载与他人并无二致,“稚年志颇高”,有着颇高的人生理 想与追求,这与母亲季氏之策励不无关系,且“于书无所不读 ( 黄潘杨仲弘 墓志铭) ,因而在其前期作品中无论记事抒怀之作,抑或酬答赠别之作常见此颇 【l 】邵亨贞野处集卷二题钱素庵所藏曹云翁手书 序文文渊阁四库全书 【2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笱记校证“元季风雅相尚”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页7 0 5 l l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之志。纪梦( 卷六) :“海上垂纶有几年,平居何事梦朝天。苍龙观阙东风里, 黄道星辰北斗边。治世只今逢五百,前程如此隔三千。扬雄解奏甘泉赋,应有声 名达帝前。”扬雄文似司马相如,后被成帝召入宫庭。他侍从成帝祭祀游猎作甘 泉赋,诗中以扬雄自比,表达自己希望有为于“治世 之志。吴山晚眺( 卷 七) “此际独无云蔽日,正宣翘首望长安 也表达了同样的志向。 与他对功名的追求相伴的是他在诗中流露出的报国思想,刘将军诗表现 了将军“深入险恶地,限敌才一水。介者数百人,视之若蝼蚁 的勇武气概和“移 文至其国,诘问事终始。指摘中厉害,文辞更深美的风流文采,塑造了将军“有 才兼文武”的双全形象,而更重要的是诗中表达出诗人对治国安邦之术的见解, “国家方全盛,武备不可弛。 然就有元一代而言,文人仕进之路是艰难的,“大凡今仕惟三途。一由宿卫, 一由儒,一由吏。由宿卫者,言出中禁,中书奉行制敕而已,十之一;由儒者, 则教官及品者,提举、教授出中书,未及者则正、录以下出行省宣慰,十之一半; 由吏者,省台院,中外庶司郡县,十九有半焉。”n 1 况又废科举,故而杨载于穷 困无聊之际不免有“身名犹碌碌,正坐日疏慵”( 卷三偶作) 的慨叹,而东 阳十题组诗,正表达了他那种勤苦用功却埋没不为人知的心情。兹录三首: 焦桐 只作全生计,唯存半死心 刍荛犹不置,斤斧重相寻 遂使焙焦釜,谁为爱古琴。 有材不足恃,愁绝念知音。 残画 断裂无边幅,华堂弃置余 苍松深居地,白鹤上凌虚。 风格犹森若,丹青总翳如 【l 】姚燧牧庵集卷四送李茂卿序文渊阁四库全书 1 2 第一章杨载的生平与交游 苦心绝人事,谁见用功初 旧剑 匣里雌雄剑,通神世所闻 潜精依厚地,吐气且高云 亦有蛟龙害,宁无星斗文 不逢雷焕识,埋没复何云 残画中表达了自己“苦心绝人事,谁见用功初 的辛勤用功,正与其自述“区 区习蠹简,对案夜焚膏”相合,而焦桐与旧剑则表现出杨载虽然勤苦用 功学有所成,但终因鲜有知音而被埋没的愁苦。 然正如抒怀寄杜原父诗所言,“神仙与功名,壮思跃秋涛。此期杨载的 追求并非唯功名是图,而是与道家修德养性的人生主张相伴而生,而且这种思想 甚至远胜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这在诗中多有体现,“我愿学仙道,积久乃有功” ( 桶底图) ,“昔年陶隐居,常作帝王客。挂冠神武门,作诗写胸臆。超然处屋 外,可谓贞且白。何以企若人,鞠躬修道德 ( 题金坛宋氏自怡轩) ,“愿言从 之游,淡泊心自足 ( 赠执中允上人) ,“遁世犹吾志,同盟欲自今 ( 赠胡汲 古) ,当然这种思想的出现与“稍后与人事,忍情如忍刀 的痛苦人事不无关系, 但更多的还是他在与道人交往中所受影响以及自身对修身养性的重视。或许是出 于“人世百年内,都如过隙尘 ( 卷三赠昙上人) 、“岂惮决系蹯,人生且为客 ( 卷一遣兴偶作) 人生短促的认识,杨载在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惜,以及 对“往往惟任真生活的追求,偶题( 卷一) : 丛生园中草,蔚蔚媚幽姿。乘时各敷荣,皓色被绿枝似有微香发,秋风辄吹之 入人襟袖中,亦复可怜兹。诘朝步荒畦,茎叶稍离披。飘零即已矣,霜露不尔私荣 悴既有时,小大何异而幸爱七尺躯,天道不可欺。 诗中以园中之草为喻,草木依时而荣,又以“不尔私 之霜露的摧折而感令即悴, 从而感叹生命的荣衰亦自有其时,“幸爱七尺躯 表达出对生命的珍爱。卷一次 景远学士立春日韵: 人事重名实,趋向尽百端。文夫负雄气,动欲追古贤于意稍不惬,自放江海边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登高望八极,云气生我前万事何足问,所须惟酒钱 则又体现出杨载轻功名重道德任真适性而活的人生追求。 杨载对“夙发多意气,往往惟任真 的追求与“天禀旷达 的禀性也令他 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并驱使他广泛游历,“吾行遍天下,所见亦多矣 ( 黄 天祥衍三天数求诗) 、“山川多历览,日月屡推迁( 送朱复之为邵武教授) 的 人生经历,扩开了视野,深刻了人生,而杭州时期的生活没有经历蒙古大军统一 中原时的残酷掠杀场面,尤其是和平解放杭州,使杨载在心理上并没有太大的抵 触情绪,因而他比同时代的人更多的接受了蒙古民族胸怀博大的特点,加之后期 京师生活得游塞上,从而成就了他诗歌中“具有大漠草原风情”的艺术特色。 此期杨载的交游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平民、画家、官员,更有方外之士。 其夏夜偕田郎中宿张子元家,田君有诗用韵称“交游半天下 不免夸张,但 仍可见其交友之广,黄潘杨仲弘墓志铭称“其游从,皆当世伟人 可信,也 不可否认,其所游从者与其师任士林、赵孟颁的关系,如曾“强之至京师 的学 士周景远,可谓仲弘仕途中的关键一入,杨仲弘集有数首与其唱和之作,而 任士林、赵孟颊均与之有较为亲密的关系,二人诗中亦有体现,如任士林有用 子行简周景远应奉,赵孟叛有和周景远见寄二首和赠周景远田师孟,其 中和周景远见寄二首( 其一) 更称其为“四海多兄弟,交情子独亲,乃见关 系之密。详细交游将于后文细说。 崇高的志向、娴静的心态、恬淡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美好的珍爱成为杨载前 期生活的心灵轨迹。 2 、客居京师 杨载之京师者再,曩者周御史景远“强之至京师”,俄以母丧去,时约1 3 0 8 年。此次京师之行,似因“事母季氏尽孝而有礼,年四十不仕 之孝而有违杨载 之志,且稍后其母去世又匆匆离京,因而此次京师之行几无所获。最有可能者, 在此次京师之行中担任过短暂的“院长 ,即学堂、书院之类的官员。朱唏颜瓢 泉吟稿有简杨仲弘院长归思诗日:“慷慨樽前抚剑歌,自怜侠气半消磨。 不惟游子青衫薄,无奈高堂白发多。东阁梅寒清入思,南湖雨暖绿生波。一春折 1 4 第一章杨载的生平与交游 尽刀头梦,欲向玄真觅钓蓑。由诗中“无奈高堂白发多 知其为首次京师之游。 e l i 后服除,以贾国英之荐而复入京,时约1 3 1 1 年春天。到京师:“城雪初消 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此次居京师前 后约计五至六年,而其诗中多以“三年 称之,如“三年客塞上,日夜怀旧邱 ( 卷一次刘师鲁韵) 、“挟书万里干明主,仗剑三年别故乡 ( 卷七遣兴) 、 “墙头花变两三色,又是一年看春风”( 卷八偶题) 、“几年留滞客京师( 卷 六怀钱唐故人,柬应中父) ,殆为虚指,且不计延祜乙卯举进士所居京师之日。 数年京师生活,使其所获良多,既有此前所无法感受到的人生经历与深刻认识, 又有其“终不朽”的诗名。 皇庆元年壬子,杨载得以与范柠、丁复等被荐为翰林院编修官,实现了其人 生堪称“不朽 的大事,与修武宗实录。其即事( 卷六) 记下了初入禁城 时眼前的景色:“禁城晓色清如水,高下楼台锦绣中。千树好花连上苑,百壶美 酒出深宫。珍禽竞集高林雾,宝马争嘶横岸风。人物此时俱盛极,两都绝胜汉西 东。那“春来第一声 的黄鹂鸣,能否唱响其晚年人生的华妙乐章尚不得而知, 然此刻眼前繁盛富庶的京都,令初辟编修身处翰林的杨载内心确实充满了荣耀与 自豪。“才大名称天下选,书成当继古人为”( 卷六赠同院诸公) 正是此时颇 为自负的心态的表露。然此语抑或仅为“开口论议”“傲睨横放的兴奋语,当 其静言思之之时又道“愧以不才同制作,诸公此日负高名”( 卷六玉堂夜直) , 流露出其豪放性格中内敛的一面。同年十月,完成武宗实录,他也因此而受 到优厚的赏赐,旋即调管领系官海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开始了其并不显赫 的仕途之旅。 此次京师之行,成就了杨载的诗名,与虞集、范柠、揭侯斯并称为“元诗四 大家 。“初,吴兴赵孟烦在翰林,得杨载所为文,极推重之。由是载之文名,隐 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 【2 】乃知赵为仲弘在京师文坛独占一席的引 荐之功。而此时经前期戴表元“诗自盛古至于唐,不知几变,每变愈下,而唐人 1 】笔者按,吴文治著中国文学大事年表黄山书社1 9 8 7 年版第1 9 0 8 页谓“朱景渊( 1 2 2 1 1 2 7 9 ) 卒, 年五十九。景渊字唏颜,长兴( 今属内蒙) 人。善诗文,与鲜于枢、揭侯斯、杨载诸人时相酬赠。为 诗刻意研练,以割剥字句为工。著有 瓢泉吟稿。”然,1 2 7 9 年朱唏颜卒时,杨载仅9 岁,而杨载去京师 最早在大约1 3 0 8 年,而此时朱唏颜已去世数年,何以能“与杨载诸人相酬唱”? 所记恐不符。 【2 】元史儒学- - 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页4 3 4 1 1 5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变之稍差者也 ( 张仲实诗序) 的认识及“能为唐而不为唐 的主张,“闵 宋文章气萎荫而辞戬骸,骸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l 】的努力,还有赵 孟烦古意清远的复古倡导,加之承平的时代气象,从而呈现出“虞、杨、范、揭 诸君鸣其盛 【2 1 的雅正和平之音,元诗亦于此时“成熟于杨载和四家【3 1 。杨 载所取得的成就也得到认可,“自其诗出,一洗宋季之陋”,铁崖西湖竹枝词 云:“我朝词人能变宋季之陋者,称杨仲弘为首,而范、虞次之。 诸评皆道出其 力矫宋弊之功。诚然杨载甚或“元四家 固非元诗全部,却为彼时主流之体势。 同时者徐达佐句曲外史集序:“当是时,以诗文鸣世者,若赵松雪、虞道园、 范德机、杨仲弘诸君子,以英伟之才凌跨一代,谐鸣于馆阁之上,而流风余韵, 播诸丘壑之间。 【4 】王神练伯上诗序则云:“元初,承金氏之风,作者尚质朴 而鲜辞致。至延祜、天历,丰亨豫大之时,而范、虞、揭以及杨仲弘、元复初、 柳道传、王继学、马伯庸、黄晋卿诸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