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康有为对今文经学的利用与改造 专业中国哲学 研究生:李想指导老师:黄开国教授 摘要: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 景、思想渊源,比较了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与传统经学思想的差异,得出了康 有为治经的特色。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前言部分主要是对今文经学作 一界定,并概述了文章的写作意图、研究现状以及现实意义。 正文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一是探讨了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是康有为对古代今文公羊思想的吸收:三是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行为等方 面分析了康有为对今文经学思想的利用;四是康有为对今文经学思想的学术改 造。结语部分对康有为今文经学思想历史地位的总体评价。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汲取了中西进化论 的理论源泉,创立了“公羊三世”进化学说。公羊学成为他救裨于时、倡言改 制而随意挥舞的工具。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进化学说继承了传统变易学说, 融合西方近代自然观中的进化思想,是一种比较符合近代时势和潮流的新文化 形态,它对推动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康有为、公羊三世说、进化论 k a n gy o u w e iu s e da n dt r a n s f o r m e dc o n f u c i a n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 x i a n gd i r e c t o r :h u a n gk a i g u o a b s tra c t :b a s e do nt h ep r e v i o u s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m a d ea l la n a l y s i s ab o u tt h e t i m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o r i g i no ft h ei d e ao fk a n gy o u w e i t h e ni t c o m p a r e d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k a n g si d e a s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so ng o n gy a n g t h u st h e a u t h o r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o nk a n gy o u w e i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b o u tg o n gy a n ga n dt h e r e s e a r c ho n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p a r t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b o d y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s o m eo ft h em a jo rc o n f u c i a n t h i n k i n go fad e f i n e da n do u t l i n e dt h e i n t e n t i o no f w r i t i n ga na r t i c l e ,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e x tf r o mt h ef o u re l e m e n t s f i r s t ,t h ec o n f u c i a ni d e ao fk a n gy o u w e ih a s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o u r c e s ;s e c o n d ,k a n gy o u w e ia b s o r b e d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c o n f u c i a n t h i r d ,f r o mp o l i t i c a ll i f e ,e c o n o m i ca n ds o c i a la n dc u l t u r a ll i f eo f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k a n gy o u w e it a k ea d v a n t a g eo fc o n f u c i a n f o u r t h , k a n gy o u w e ig i v ec o n f u c i a n h i m o f i c a li n s p i r a t i o nf o ra ne x p l a n a t i o n , t r i g g e r i n gm o d e m t h i n k i n g i nt h ee n d ,w e e v a l u a t i o nk a n gy o u w e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i na c a d e m i c k a n gy o u w e i g o n g y a n gi s o nt h eb a s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yt h a t a d v o c a t ev a r i e t ya n dr e f o r m , a n da b s o r b e d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e v o l u t i s m g o n gy a n g b e c a m eat o o lf o rh i mt os a v et h et i m ea n da d v o c a t et h er e f o r m i tw a san e wt h e o r y t h a ta d a p t e dt ot h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o fm o d e mc h i n a ,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a np o s i t i v e r o l ei np r o m o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k a n gy o u w e i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r e ea g e s ”;e v o l u t i o n i s m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黄珏国熬援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己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 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检 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 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 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各弛 签字日期:o 年6 月e l 导师签名:黉研团 签字日期:勿犀歹月易e t - - - , 月l j 吾 康有为是为中国近代化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对中国政治的近 代化作出了卓越贡献,并留下了很多著作记录其思想。然而,后人对其思想研 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意见相左,这与其庞杂的思想渊源有极大关系。 康有为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其父康达曾任江西候补知县,叔祖康国器由 于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大功”,升任广西巡抚。封建家庭给康有为的思想 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其家族“以理学传家”,康有为从小受理学熏陶,对“圣人” 非常崇拜。青年康有为一直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十九岁,师从朱次琦, 接受“济人经世”之学,以为“圣贤未必可期”、“天下未必可为”。然而,国家 正处于危亡之际,现实的刺激使康有为对传统的学说产生质疑。二十二岁,康 有为与在北京任职的张鼎华相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但此时西方的资产阶级 社会学说和新的自然科学尚未系统翻译,这无疑阻碍了康有为对西学思想的深 入研究,加之当时晚清依然是传统的儒家说教,单靠一些不成体系的西学思想 难以改变晚清的政治格局。 康有为早年还没有认识到公羊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第一次上清帝 书受阻后,于激愤之余,遂思从经籍中寻求变法依据。1 8 8 9 、1 8 9 0 年,他在广 州见到了今文经文学家廖平,学术思想上并受其极大影响。后来保存在康家后 人手里的廖平送给康有为的知圣篇的手抄本,可以说明康有为曾详读过知 圣篇。梁启超曾说过:“康先生( 有为) 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源颇出 自井研( 廖平) ,不可诬也”。接着,梁启超又指出:“然所治同,而所以治之者 不同。畴昔治公羊者皆言例,南海则言义。以改制言春秋,以“三 世”言春秋者自南海也。改制之义立,则以为春秋者,拙君威而申人 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尊法制,此南海之言也”。吴 义雄也认为孔子改制考和知圣篇是有联系的,这就是说,康有为的公 羊学思想是直接渊源于廖平,但是,他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并非完全来自廖平, 因为他们的宗旨与方法皆不相同。廖平是经学家,他治公羊,牵于“例”;康 有为却不同:康有为吸取了廖平知圣篇的思想,继承了龚自珍和魏源的公 羊义议政的进步政治思想传统,写成了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为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工具。从以经术作政论这点看,康有为与龚、魏 两人思路一脉相承,正因为如此,所以康有为的著作不应单纯作为学术书籍看 待,更是其政治主张的表现。康有为继承公羊家的观点,将“通三统”理解为 变革的历史观,将“张三世”理解为进化的社会观,这与早期的公羊家的观点 是不一致的,早期公羊家其实是一种历史循环论的观念。而康有为实际上是向 公羊学中渗入西方近代的进化史观,也是赋予古老的经学以深刻的现实意义和 全新的阐释。实际上,康有为是从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公 羊学批判封建旧学,鼓吹“三世”进化,变法“改制”,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 民权、平等思想。以至于封建顽固派骂他“托于素王改制之文,以便其推行新 法之实,“其貌则孔,其心则夷”。郭汉民、吴志柳却认为,康有为著实理公 法全书,突破了以古圣先贤之论为评价尺度的经注思维方式,而以“必然之实” 和“永远之实”出现的自然法则为评价一切是非的最高标准;康子内外篇打 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实现了自身思维方式的近代变迁。思维方 式的变更促使康有为以近代精神发见今文经学的实用价值,借经述以文饰其政 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理论基础。以上皆证 明康氏的公羊学思想深受廖平、龚自珍和魏源等人影响,并借以今文公羊之义 行变法维新之实,但是他经学思想又远远的超出学术的范围,为变法提供理论 基础。 、康有为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想的来源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先后号长素、明夷、更生、天游化人,西樵 山人、南海老人,1 8 5 8 年3 月1 9 日( 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曰) ,出生在广东省 南海县银塘乡“世以理学传家”的官僚家庭里,1 9 2 7 年3 月2 1 。日( 民国十六 年丁卯二月二十八日) ,卒于青岛。康有为生在书香世家,其家世数代为士。康 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吾家自九世祖惟卿公为士入,至于吾为二十一世,凡 为士人十三世矣。康有为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从四岁开始由其伯祖教授其 知识,五岁开始已开始能诵唐诗宋词。6 岁开始跟从老师简风仪学习大学、 中庸、论语和孝经等,具有极其深厚的国学知识。 ( 一) 时代背景 康有为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清朝晚期,清政府衰微,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 了一次次攻击。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机。康有为出生之前, 清政府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 8 5 6 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 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 8 6 0 年,英法联军相继强 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 9 世纪5 0 年代到8 0 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 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 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 8 5 1 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外国侵略者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由 于当时的统治者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危及自身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 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一再失利。 在外国压力和国内救国的双重作用下,1 9 世纪6 0 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 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 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1 9 世纪9 0 年代以后,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 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惨败, 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前列 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一个 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 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 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要的历史条件 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 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1 8 9 5 年,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发动了 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 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 0 3 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康有为流亡日本, 在发动政治运动的同时,康有为著书立言宣传他的改革思想,主要是依托古人 经典阐释新的变革思想,即今文经学。 ( 二) 思想渊源 所谓经学即阐释儒家经典的义理传记之学,其源流自孔子开始。孔子是儒 家的创始人,晚年编订和整理了六经。孔子的学生以六经为经典,学习儒家 思想,并代代相传。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为了巩固统治, 钳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以致大量先秦经典丢失,六经除了易经以外未 能幸免。汉朝推翻秦朝统治后,儒生们通过回忆手书经典,使经典得以流传, 史称今文经学,与示与后来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相区别。 1 今文经学与公羊学 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汉武 帝时建立五经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典,因为今文经学注重发挥经文的“微 言大义”,为巩固封建“大一统”做理论论证,所以统治者特别重视。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旬为手段,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 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 秋公羊学”。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三科九旨, 雹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4 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汉武 帝时期,董仲舒运用公羊学思想为封建大统政治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政 治家公孙弘把公羊学理论运用于现实政治中,使得公羊学备受重视,成为官学。 后经一代代今文经学学者的阐释与实践,以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深受汉朝 皇帝的重视,始终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今文经学发展到西汉后期,出 现了两种趋势:一派由于董仲舒对于公羊学中灾异、符瑞、天人感应的阐发, 今文经学发展到谶纬泛滥的状态,再加之统治者的迷信与提倡,经学逐渐神学 化;另一派面由于今文经学继承了较多的原初儒学的色彩,其理论内在地包含 着对现实的批判,从而与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目的相左,不再受统治者推崇。 在这种情况下,自西汉中期开始就已经在民间传授的古文经学兴起,古文 经学名噪一时。东汉末年,郑玄融和今古文两派的精华,自成一家,成为经文 经学的主流,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地位之争才得以平息。 清朝前期,朝廷实行文化封锁,大兴文字狱,封建专制统治钳制人们的思 想,大多儒生都致力于考据的学问,古文经学大师辈出,出现了有名的“乾嘉 学派”。清代中叶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考据的古文经学于挽救民 族危亡无所裨益,有识之士开始沿用今文经学的做法:以经论做政论,为近代 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传统的理论根据。 乾嘉以降,伴随着社会内部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民族危机的日趋深重, 空谈义理的宋明理学固然早己为士人学者所弃,时处学术主导地位的乾嘉学派 + 的朴学亦因烦琐考证、脱离现实,于拯救内忧外患的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学术 变革势在必行。于是,由以庄存与、刘逢禄等人为代表的常州学派为其源头, 以公羊学为主体的今文经学社会思潮日渐复兴。忧国忧民的士人学者推崇一切 今文经传,尤其推崇春秋公羊传,发挥公羊学的微言大义以揭示社会弊端, 倡导社会变革。主要目的是改变清初朴学“详于训话,略于大义”的方向,但 是此思潮具有极强的复古倾向,纯粹学术研究的色彩很浓,并不触及封建腐朽 统治,所以甚至受到统治者赏识。道咸时期,龚自珍、魏源继常州学派之后, 对公羊学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将公羊学直接引向社会现实政治,以公羊三世 说及孔子受命改制说直指社会弊端,以经议政,提出改良政治的要求。他们为 公羊学引入了批判封建统治的新精神,公羊学开始具有鲜明的现实政治倾向, 开始呈现近代文化的内容。 康有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出生,后来扛起维新变法的大 旗。他继承了庄存与重视春秋、刘逢禄祖奉何休以及龚、魏的“喜以经术作 政论”的遗风,他的今文经学主要以经世致甩为方向,寻求救国之路为方向。 2 朱次琦 康有为经学思想深受朱次琦和廖平二人的影响。首先是朱次琦主要是在国 学影响康有为。朱次琦是康有为祖父的朋友、父亲的老师,岭南著名的硕学通 儒。1 8 7 6 年,1 9 岁的康有为拜朱次琦为师,接下来的三年在朱次琦讲学的南海 九江镇礼山草堂苦读,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朱次琦的学术看法和治经方式 对康有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朱次琦是近代汉宋调和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 汉学、宋学皆为孔子之学,二者无轻重之分。学习的目的在于打济人经世”,“圣 贤为必不可期”,“天下为必可为”q 。康有为受学于朱次琦,受其影响,对于宋 学与汉学的矛盾总体上持调和的态度。朱次琦认为读经的目台勺在于“济人救世”, 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今文经学主张,康有为深受其师“通经致用”思想的影响, 走上“经世致用”的学术道路,为康有为从古文经学向今文经学转变的内在思 想准备,而受到廖平的影响之后则加快了这种经学立场转变的速度。 3 廖平 廖平对康有为的思想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摒弃旧学、佛学,开始探索 救国救民的理论。 ( 1 ) 廖康羊城之会 光绪十六年( 1 8 9 0 年) ,康有为在广州遇到了今文经学大师廖平。“羊城之 会”对康有为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廖平先生的六译注丛书经话中也记述 了他们相会的情况:及还羊城同黄季度过广雅书局相访,余以知圣篇示之; 驰书相戒近万言,斥为好名鹜外,轻言前说,急当焚毁,当时答以面谈,再觉 决行止,后访止城南安徽会馆,黄季度病未至,两心相协,谈论移晷,明年闻 i 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一版第2 页。 6 江叔海得俞荫老( 即俞樾) 书,而新学伪经考成矣。( d ( 2 ) 廖平对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影响 康有为在广州与今文经学家廖平会晤,看到廖平的手稿知圣篇、辟刘 篇,思想为之改变。康有为在廖平学术思想的启示下,从公羊三世说的变易思 想中寻求托古改制的依据,故极力倡导公羊学。后来保存在康家后人手里的廖 平送给康有为的知圣篇的手抄本,可以说明康有为曾详读过知圣篇。梁 启超曾说过:“康先生( 有为) 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渊源颇出自井研( 廖 平) ,不可诬也”。接着,梁启超又指出:“然所治同,而所以治之者不同。畴昔 治公羊者皆言例,南海则言义。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 秋者自南海也。改制之义立,则以为春秋者,拙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 而尚平等,去内竞而归统一,革习惯而尊法制,此南海之言也”。吴义雄也认为 孔子改制考和知圣篇是有联系的,这就是说,康有为的公羊学思 想是直接渊源于廖平,但是,他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并非完全来自廖平,因为他 们的宗旨与方法皆不相同。廖平是经学家,他治公羊牵于“例”;康有为却 不同:康有为吸取了廖平知圣篇的思想,继承了龚自珍和魏源的公羊 议政的进步政治思想传统,写成了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为资产阶 级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工具。马洪林先生也认为,康有为所著的新学伪经考 虽受廖平的影响,但与廖平又有根本不同的走向,但是从经学史的角度审视, 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黄开国先生也认为:“康有为原是相信古文经学的, 如果不是廖平思想的影响和启发,那是不可能很快写出这两部著作的。”知 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旨趣又有很大差异。 ( 3 ) 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 廖平亦曾以制度的变革为“六经”旨要,他在知圣篇中指出:六经旨 要,以制度为大纲。而其辨等威、决嫌疑,尤为紧要,故礼以定嫌疑、辨 同异为主。他把“六经”旨要概括为“辨等威,决嫌疑”,把“孔子新政”归结 为“礼”,也就是严格等级名分,虽触及制度问题,但由于仍拘于封建等级制度 “转引鲁马洪林:康有为评传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3 0 页, 。黄开国:“廖康羊城之会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转变”,社会科学研究,1 9 8 6 年第4 期。 7 之中,因此并无多少新意。康有为则不同,粱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为: 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近人祖述何休以治公 羊者,若刘逢禄、龚自珍、陈立辈,皆言改制,而有为之说,实与彼异。康 有为的变法改制以进化论为基石,以民主思想为灵魂,以推行君主立宪制度为 归宿,较之前人与时世结合更加紧密。毛泽东亦评价康有为为先进的中国人。 4 西学影响 康有为受到西学思想影响很大,而且是多方面的,包括西方的进化论、西 方政治体制、宗教等,他将这些理论都用于改造儒学,构建新的儒学体系。 康有为在西学中寻找救世济民的方法和途径,所以西学也是康有为思想的 重要来源。早在1 7 岁时,康有为就涉猎群书,读到了瀛环志略、地球图, 始“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2 2 岁,康有为拜别九江先生,入西樵山,居 白云洞,专讲佛道之书,养精明,弃渣滓。在次年遇到了张鼎华,并从他那里 接触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和正在酝酿的改良主义思潮。接着,又游历 了香港,于是开始博览西方群书。这在康南海自编年谱( 外二种) 中有所记述: 既而得西方近事汇编、环游地球新录及西书数种览之。对此康南海自编年 谱有详细记载:薄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 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海国图志、瀛寰志 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书,为讲西学之基矣营。 光绪八年,康有为经过上海,见到上海之繁盛,更加认为西方治术之有本。 于是大量购买西方书籍,回到广东后也大讲西学。光绪九年,康有为购得万 国公报,大攻西学书,声、光、化、电,重学及各国史志、,包括诸国游记也 一阅读,更清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风。 经过几年的摸索,康有为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西方资产阶级 的那些东西很可以救中国。也就是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 外国。学了这些东西以后,就企图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模型来改变中国的 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 。楼字烈整理:康南海皂编年谱( 外二种) ,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6 页。 皂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页。 8 二、康有为对今文公羊思想的吸取 康有为所处的时代,古文经学盛行,且封建统治者将其作为官学。康有为。 要实现他的“变法图强”的政治目的,首先必须推翻封建统治的理论信条。因 为,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封建顽固势力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利用学理 观固统治,所以要推翻封建统治,首先要在中国传统封建学说中寻找突破口。 ( 一) 六经皆子l 子改制所作考 1 8 9 1 年,康有为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因见解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 思想界刮起了一阵飓风。新学伪经考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原因有 二,第一,新学伪经考是一部极其重要精审的辨伪专著,而且是依据今文经 学的观点抨击古文经学以议论时政的著作,目的在于发古文经之伪,明今文之 正,推翻古文经学的学术权威,树立今文经学的学术权威。康有为写新学伪 经考起源于读史记,他发现史记的河间献王传及鲁恭王传都没 有提到发现古文经学一事。司马迁出生于河间献王和鲁恭王之后,而且他接替 其父做太史令,“六经”和“百家杂语”,他都应该亲眼见过,如果真有发现古 文经的事,史记应该有记载,然而,史记对古文经只字不提,说明汉 书关于古文经之事时刘歆伪纂。 第二,新学伪经考宣传清朝尊信德儒家经典大部分不是孔子的真经,而 系刘歆的伪经,清代儒生所学习的汉学,不是孔子真传,而是刘歆替王莽篡汉 而伪造的“新学”。康有为以史记为主,遍考周秦、西汉的书;以今文为主, 遍考古文诸书,经过一番推断,于是作出断定:“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 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刘歆之伪不黜,孔子之道不著。”康有为在新 学伪经考中,运用历史考证的学术方法,极力辨明汉朝刘歆所争请立于官学 的几种古文经典,即周礼、逸礼、毛诗、左氏春秋等书,都是捏造 的伪经。当然,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目的在于“起亡经,翼圣制”,通过学术 著作来为其维新变革,为其先进的社会政治理想服务。但是,在康有为证伪古 文经典的过程中,对于经书的考据,客观上也推动经书考据的深入和今文经学 的发展。“汉学”( 古文经学派) 和“宋学”是当时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两大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目,康有为全集第1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7 2 页。 9 派,而康有为却愤激地指斥古文经学不过是“新学”,不是孔子“真传”;古文 学者所尊崇的经书只是“伪经”,不是“真经”;“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 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古文经学乃伪经依据两个条件:第一,秦始皇焚书 的命令,只是烧掉民间的书,而保存了博士官所使用的诗、书以及诸子 百家。因为秦始皇焚书的目的在于愚民,而不是禁锢统治者的思想。第二,秦 始皇坑儒的命令,并未杀掉所有儒生,比如伏生、申公、辕固生、韩婴、高堂 生等人,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前已经学业大成,并未被坑杀。他在新学伪经考 做如此论述,“其一,博士所职六经之本具存,七十博士之弟子当有数百, 则有数百本诗、书矣,此为六经监本不缺者一;其二,丞相所藏, 李斯所遗,此为六经官本不缺者二;其三,御史所掌,张苍所守,此为“六 经”中秘密不缺者三;其四,孔氏世传,六经本不缺者四;其五,齐、鲁诸 生六经读本不缺者五:其六,贾祛、吴公传,六经读本不缺者六,其七, 藏书之禁仅四年,不焚之刑仅城旦,则天下藏书必甚多,若伏生、申公之伦, 天下六经读本不缺者七,其八,经文简约,古者专经在讽诵,不徒在竹帛, 则口传本不缺者八。有斯八证,“六艺”不缺可以见,孔子遗书复能完,千岁蘸 说可以祛,铁案如山,不能动摇矣。” 这就从理论上动摇了古文经学的“述而不作”的传统观念,打击了顽固派 的“恪守祖训i 的古旧礼制和“笃守旧法”的保守思想,以使封建知识分子怀 疑所学经典,从而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康有为通过伪经的考辨, 推翻了古文经学再清代的统治地位,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 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 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 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 变法的理论著作。 ( 二) 继承了传统的变易思想 在接触西方进化论影响之前,康有为已经在中国传统思想接受了变易思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目,康有为全集第1 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 8 4 5 8 5 页。 1 0 的影响,并用之来论证社会的演进。 1 康有为变易思想的来源 康有为的变易思想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康有为在西方的自 然科学中了解到进化思想,他是最早接受进化学说的先进中国人之一。早在 1 9 7 4 年万国公报上就连载格物探源,介绍了有关生物进化论的学说。 康有为的诗苏村卧病书怀就反映出他接受了西方进化思想,他在诗中写出: 世界开新逢进化。这里的进化主要是生物进化,从小环境来说,地球上的一切 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物生于苔,动物生于介, 远古生鸟兽,近代生人,人自猿猴变出。从大环境来说,所有天体宇宙都是由 气变化生成,充塞宇宙的气,鼓荡摩砺,互相吸引,互相离拒,生成了星 团、星气、太阳,由太阳分化生成地球。就是说,整个世界都是在变的,大到 天体小到微生物,世界上的一切无不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变是事物的根 本。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进一步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冲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又一次失利,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开始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 国、灭种的危险,中国人吸收进化论作为自己救国的思想武器,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传入中国。康有为开始意识到:社会要进步发展,国家 必须变革,去除弊端,采用先进的治国方略。 在严复翻译天演论之前,康有为已经了解了一些西方进化论的思想。 从出版的近代西方书籍、报刊上看到“进化”的词汇,得到进化的知识,而且 己在宣传一些变易进化思想。但是,康有为当时所掌握和宣传的变易进化思想 还不系统不完整,他获得的主要是近代中国早期输入的生物进化论和地质进化 论方面的进化思想。 后来,康有为通过梁启超读到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对严复的进化论思 想十分钦佩,这可以通过梁启超写给严复的信中得到印证,信中写道:“南海先 生读大著后,亦谓眼中未见此等人:”。可见康有为对严复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令康有为钦佩的是“书中之眼,启超等尝有所闻于南海,而未能尽。 南海日:若等无诧为新理,西人治此学者,不知几何家几何年矣。及得尊著, 喜幸无量。”康有为接受天演论的部分思想,完善了自己的进化理论,使 其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 光绪五年( 1 8 7 9 年) 底,康有为初游香港,目睹资本主义文明,看到资本 主义比封建主义先进的地方,并与“公羊三世”的理论相对照,开始萌发自己 的进化史观。康有为通过日本人的著作接受进化思想。康有为得到日本书籍, 让他的长女为其翻译成中文,以便阅读,并写下了日本书目志,可见日本书 籍也是康有为进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戊戌变法以后,柏格森创造进化论成 为康有为进化思想的又一思想来源。 康有为从他当时所能获得的这些自然进化思想中,举一反三,得出了社会 进化的结论,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和今文经学的朴素进化观也是康有为思想的 重要来源。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变易”思想主要存于易经,“变易”的内涵 就是变化发展。中国历史上倡导变法者都以变易思想为理论依据,“变”被解释 为历史进步。康有为说,春秋发明改制,易取其变易。康有为就是在传 统变易思想的基础上来倡导维新变法,但是康有为的“变易”思想加入新的内 容融入近代历史生活的内容,使古老的易经得到崭新的阐释、演绎和 升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上书中”多次引用,被阐述为 维新变法的哲学论证。今文经学中也包含着朴素的变易思想,认为历史是变化 的,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统,“统”是受命于天的,旧王朝的统治者如果不是勤 政爱民的好皇帝,而是横征暴敛的昏君,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旧王 朝就会被新的王朝所取代。新的王朝取代旧王朝之后,必须改正朔,易服色。 朝代的更迭又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根据黑统、白统、赤统三个统 循环。以夏商周为例,夏是i 黑统,商灭夏,商事白统,周成立后,周是 赤统。夏、商、周三代制度存在沿袭的地方,更多的是因革损益,因时制 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向前推演,是进步的。 2 变易学说 康有为早年主要是发挥变易思想来宣传变法思想。光绪十四年第一次上书, 转引自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版,1 7 4 页。 1 2 康有为引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言论,说明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只有 通过改变才能走出困境。此后在其上书中多次引用这句话。康有为引历史以说 明当时中国正处于变革之机:中国社会变易史诗千年一大变,百年中变,十 年- - d 变。若只知守常而不知交,则是违背了天人之道的规律,当变不变,必 有大害,中国要发展必须变革。 f 1 ) 利用传统变易思想 “变革”思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只是古代的“交易”思想没有进化思 想观念,只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论。例如,董仲舒从“变易”中引申出“更 化”、“改制”的思想,其目的是“更化”周朝末年以来的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为了维护封建之道,又认为封建的三纲五常是不变的,并且做出了“道之 大原处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论述,那么董仲舒的“变”只是为新兴 地主阶级谋地位,为新朝的合法性作论证,不是社会性质的改变,所以,他的 理论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循环论。与董仲舒之意相同的还有东汉的何休,何休在 其著作中也讲“三世”:“衰乱”、“升平”、“太平”,但他的所谓“三世”,是要 由“衰世”、“升平 而“太平”,最终还是要返回“所见之世”的夏、商、周三 代,同样没有包含的进化思想,而是一种历史的循环理论。 康有为利用和发挥儒家经典春秋、礼运和易中的变化发展的思 想,对社会的变迁和演进进行描述。例如,“三世”说就是从公羊学中附会出来 的。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提出三个概念:所见、所闻、所传闻,即所谓的“三 世异辞”。所见,即是孔子亲身所见,较近的时期:所闻,是孔子从父辈那里知 道的,较远的时期;所传闻,传说之事,则是更远的事情了,关于这三个时期 记载的详略是不样的。公羊传三次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异辞”, 其中包含着历史变易观点,但是公羊高还不曾据此划分历史时期。到了汉朝 董仲舒时期,董仲舒将“三世说”进一步发挥,认为春秋就是历史的记载, 是_ 部史书,因此,董仲舒明确地把所见、所闻、所传闻作为划分历 史阶段的标准,而衍生成为公羊学派的历史观。东汉时今文经学家何休在此基 。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出版社,1 9 9 8 年版,1 6 0 页。 官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管陈其泰:“史学史研究”,2 0 0 7 年第二期。 1 3 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了董仲舒的观点,他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将三世 说的划分从时间概念应用到空间概念。何休以前的三世只谈到朝代从鲁隐 公到鲁哀公的更迭。何休引入空间,认为国家的疆域也会不断变大,以本国为 中心,逐步拓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治化会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由低级向高 级推进,治化的范围也不扩大。何休的思想体现了通俗进化论的思想。公羊春 秋的“三统”说把黑、自、赤与朝代相匹配,三统循环往复与朝代更替相一 致,夏商周三代,三代不同,每代受命于天,自成一统,各自之间没有继承关 系,周而循环,实际是一种历史循环论。 另外,礼记中也蕴含变易思想。康有为读礼运砰然心动,并从中发 掘出变易思想。礼记对社会的发展的描述是这样的:最初人类是生活在“大 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后来进入“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 会,再后来进入礼崩乐坏的乱世,三种社会形态分别对应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春秋三个历史阶段。礼记描述了的社会是一种退步的社会,是不是人类就没 有希望了呢? 不是的,礼记最后又寓示以大同小康为人类社会的未来理想, 这样,退化史观就有了进步的意识。礼运篇中描述的情形蕴含着退化史观和 复古主义两种观点。康有为在礼运注中记录了这一发现:孔子所描述的三 代是要变化更替,而且是孔子认为越久远的年代越优越,世风日下。但是圣人 有悲悯世人之心,人类经历苦难之后,最终会迈进小康大同社会。所以,相时 而推施,并行而不悖,时圣之变通尽利。礼记对社会发展路径的描述对康有 为触动很大,有助于他的改革途径的形成。 ( 2 ) 对变易思想的改造 康有把公羊“通三世”和礼运“大同”、“小康”糅合,在戊戌变法 前基本上构成一个“三世”系统,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统治者无道, 康有为称之为据乱世;孔子之后,国家进行改革,君主以仁治理天下,政局稳 定,经济发展,称之为升平世,即小康社会;孔子的最终理想是要实现大同社 会。此时,康有为说描述的社会是上升的,愈改愈进步的,从而抛弃了传统儒 学的循环论和退步论。又将公羊的“升平维新,就可以逐渐达到他所向往 。张昭军:“援西入儒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社会科学辑刊2 0 0 5 年第1 期。 1 4 的“大同”境界。这种依据儒家今文学说而推演出的,由“乱世”到“小康”、 由“升平”到“太平”的进化论,虽然是一种庸俗进化论,但它孕育在康有为 了解西方进化论学说之前。所以康之学生梁启超说:“三世之义立,则以进化之 理,释经世之志,遍读群书,而无所与阂,而导人以向后之希望、现在之义务。 夫三世之义,自何劭公以来,久久焉,南海之倡此,在达尔文主义未输入中国 之前,不可谓非一大发明也。” , 后来,康有为接触到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并将其注入中国变易理论的躯壳 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进化论思想。所以,他将公羊中的“升平”说成是礼 运的“小康”,公羊的“太平世”,说成是礼运的“大同”,以为“今 者中国已小康矣”,通过变法阐述变易思想的时候,体现了与以往论述“变易” 不同的新特点。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到了日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读本。通 过对西方各种哲学流派的比较,接受了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1 9 世纪法国哲学 家棺格森的进化哲学对中国知识青年影响很大,康有为就是柏格森思想最早的 追随者。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对康有为影响巨大。柏格森认为,精神性的冲动 派生一切,这里的精神性的冲动是指意识,意识是生命之流。世界在本质上就 是一个不间断的生命之流,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柏格森将整个世界归结为生 命的不断冲动的精神性的过程,称这个过程为“创造性的进化”。康有为在社会 观上接受柏格森的唯意志论的影响,并将其运用于认识历史和改造社会,重新 解释公羊三世说。 接受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之后,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升平世”与“太 平世”进行了区分:从据乱到升平再到太平世,社会总共经历三个阶段,每个 阶段都在原来社会的层次上上升,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新的社会的产生,是一个 历史进化的过程,这个进化的过程是创造进化的过程。 康有为认为,封建专n i 书, j 度只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终究被 君主立宪制度所取代,君主立宪相对于封建制度是进步,能改变当时中国的内 忧外患的窘境,但是君主立宪制度不是最完美的社会制度,还会被更先进的资 。汤志均: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中华文史论丛1 9 7 9 年2 辑。 雷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华书局影印本,1 9 8 9 年版,第 9 9 页。 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所的取代,历史的车辙是不断向前推演的。中国完成改革 之后,将和日本完成明治维新一样,国力大幅提高,取得同样的世界地位。那 么下一步人们将不在为国家生存、富强而奋斗,而是为全人类同享自由平等、 永久和平而奋斗。尽管用现代社会观来衡量,康有为对社会阶段的划分是不科 学的。但是康有为对社会发展的阶段的构想,是一种较为进步的观点,它走出 了循环论和复古主义的怪圈,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康有为认为,世界 已进入文明时代,中国必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人类社会的制度必须适应时势 变化的需要,“世”变了,“道”也应随之而变。对于未来社会,康有为进行了 超出时代的合理构想,发出了要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改革的倡议。康有为 对“三世说”的全新论述,引起了坚守传统“三世说”的保守派们的强烈不满, 他们纷纷斥责康有为:“伪六籍,灭六经也;托改制,乱成宪也;倡平等,堕纲 常也;伸民权,无君上也。”但是也赢得一部分先进中国人的支持,大家一起 寻求救国的途径。 康有为引经据典,认为春秋己发“三世”之义:有拨( 据) 乱之世, 有升平之世,有太平之世,道各不同。社会制度是随“道”的不同而改变的, 孔子就提倡变革。随着时代向前推移,社会制度也因随之改变,以适应时代的 发展,所谓的世变了,道亦因随之改变,就是此理。虽然,康有为的进 步思想在当时不为顽固统治阶级所接受,却冲击了当时旧的封建统治。 ( 3j 康有为进化、变易思想的局限性 当然,康有为的进化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继续致 力于重整帝国、儒家思想和社会部分,四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终止补偿
- 2025物业租赁安全协议责任书合同
- 第五节 戏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音乐第五单元 走进戏剧高教版(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二版)
- 2025房屋买卖租赁合同模板
- 6. 6 -次函数、-元-次方程和-元-次不等式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1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设计
- 电池厂固定资产盘点实施办法
- 济南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2025民事诉讼授权代理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个人经营借款合同
- 职高课件模板
- 【生物】第四节 激素调节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卫生院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物流紧急事件应急预案方案
- 期中专题复习-词汇句型训练-2025-2026学年 译林版2024 英语八年级上册 原卷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科普知识竞赛题库(+答案)
- 2.2创新永无止境教学课件 2025-2026学年度九年级上册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
- 矿山爆破作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川成都专用)解析卷
- 高陡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及其工程实践
- 2025年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GGII高工咨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