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摘要 在古代汉语中,“侠 字具有多种词性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名词,它特指一个 社会类群及其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作为形容词,它是对该人群特有气性类型和 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士人 的心灵世界和人格精神之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这必然地影响到他们包括诗歌在 内的文学创作。相应的,对游侠诗歌的演变过程的归纳梳理,为我们了解古代诗 人的心灵世界和人格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长期以来,学界对游侠文化和游侠文学的研究,存在一种冷热不均的倾向。南 北朝时期的游侠诗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实际上,这一时期是游侠诗歌 在继承曹植开辟的游侠诗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阶段。没有南北朝诗人 对游侠诗歌主题的发掘和形象塑造手段的拓展,我们今天读到的盛唐咏侠诗歌也 许会是另外一番样子。 本文运用主题学和形象分析的方法,重点探讨南北朝诗人对游侠题材的处理 方式。通过对这一时期8 0 余首诗歌的题材类型和主题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认为 南北朝诗人在曹植开创的咏侠传统之上,主要地拓展了报恩从军和立功边塞的主 题。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南北朝诗人塑造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少侠和豪侠形象, 游侠形象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更为符合当 时人们的那种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本文进一步认为,南北朝时期游侠诗 歌主题和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当时诗人对游侠文化所承载的原始尚武精神的渴望, 以及对其野蛮、粗豪倾向的涤荡。就是在诗人对游侠精神的激浊扬清和各取所需 的“误读 之中,游侠诗歌的主题和形象才产生了历时的变化,并积淀成后世诗 人汲取的丰富营养。 关键词:游侠诗歌;南北朝;主题;形象; 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e r r a n tk n i g h t h a sd i f f e r e n tp a r t so fs p e e c ha n dr e l a t e dm e a n i n g si n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a san o u n ,i tr e f e r st oas p e c i a ls o c i a lg r o u pa n di t s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a sa n a d j e c t i v e ,i ti sap r e c i s es u m m a r yo fi t ss p e c i a ls p i r i t u a lf o r ma n db e h a v i o r a lp a r a d i g m 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c u l t u r e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h a si n f l u e n c e dt h e 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o fa n c i e n tp o e t sd e e p l ya n di n t e n s e l y , w h i c hw a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i r p o e t r y t h u s ,t h er e s e a r c h0 1 1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m a k e si tp o s s i b l et h a tw eg e ta c l e a r e ra n dc l o s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a n c i e n tp o e t s 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f o rl o n g ,w ef a i l e dt ok e e pa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 a n di t sc u l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d u r i n gt h e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s h o u l dh a v eb e e np a i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i nf a c t ,i ti sas i g n i f i c a n ts t a g e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i t sp r o g r e s sw h i c hw a sb e g u nb yc a oz h i w i t h o u tt h e i rc r e a t i v ej o b ,t h e 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w er e a dt o d a ym a yb ec o m p l e t e l yd i f f e r e n t t h e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h o wt h ep o e t sd e a l tw i t h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s u b j e c t ,c h o o s i n g t h et h e m a t i ca n di m a g e r ya n a l y s i s o nac l o s ea n do v e r a l lr e a d i n g ,w ef i n dt h a to nt h e o n eh a n d ,t h ep o e t r yt h e m eh a sc h a n g e di n t oa s t o r yo fg o i n gt ot h ef r o n t i e rf o t r e s sa sa s o l d i e ri no r d e rt ot h a n ks o m eg r e a tp e o p l ew h oi so f t e nt h ee m p e r o r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t h ei m a g e r yo f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m a n h a sb e e nm o r ev i v i db o t h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 ,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t h ea e s t h e t i ct a s t eo ft h ep o e t sa tt h a tt i m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t h e s i sh o l d st h a ta l lt h ec h a n g e si nt h e m ea n di m a g e r yr e f l e c t s t h es t r o n gd e s i r et o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m a n so r i g i n a la n df e r o c i o u s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 ,a n d a l s ot h ec l e a n s eo fi t sb a r b a r i s m b a s e do nt h i s ,w ec a ng e tac l e a r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h o wi ti n h e r i t e dt h ep e r i o do ft h e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 ,a n do p e n e dag e n e r a t i o no f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r o u g ha l lt h e s ep o e t r y , t h eg e n e s o f 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mh a df i n a l l yb e e np a s s e do n k e yw o r d s :t h ee r r a n tk n i g h tp o e t r y ;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 m e ; i m a g e r y ; m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参扫锭 ,f,7 。 日期:砷年多月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囹。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多枷霞 勺忍碲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游侠诗歌概述 第一节研究背景、方法及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侠 是构词能力非常强的词汇。它构成了一系列词汇:游侠、 侠客、武侠、侠士、侠义、侠烈、侠骨、任侠、轻侠等等。这种强大的构词能力, 来源于古代汉语中“侠 字的多种词性和丰富内涵。在古代汉语中,“侠”与其他 很多词语一样,有明显的一词多义现象。作为名词,它特指一个社会类群,及其 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作为形容词,它是对这个社会类群独有的气性类型和行为 方式的抽象概括。 对上述“侠 的不同层面内涵的讨论,近现代就已经开始。清末民初的西学 东渐,促使一部分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反躬自省,其中即有关于游侠文化的论述。 在近代学者汤增璧、黄侃、梁启超等人为社会革命摇旗呐喊的政论文中,不乏对 游侠文化深刻总结的真知灼见。鲁迅、闻一多、顾颉刚、冯友兰、陈寅恪诸位先 生凭借其历史文献和文学理论的双重积累,对游侠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进行了 精当分析,均给后来者的研究以有益启示。 新时期以来,游侠文化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人类学、民俗神话学、原型批评、 心理分析和中西比较诗学等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社会历史批评长于源流的梳理, 主要进行游侠群体产生及其社会关系的研究工作。原型批评和心理分析的引入, 将研究深入到时代心理、文化人格等深层领域。与此同时,游侠文学研究也取得 了突破。当代学者综合古今中外的多种研究方法,从形态演进、游侠人格等方面 对游侠文学进行了史的说明和审美的探讨。 不过,长期以来,游侠文化和游侠文学研究呈现出一种冷热不均的倾向。具 体而言,重文化、轻文学;文学研究中,重叙事文学,轻抒情文学;抒情文学中, 重唐代,轻其他朝代。游侠文化、叙事游侠文学、唐代游侠诗歌赢得了学人的青 睐,成为不同层次上的学术研究富矿。但是,这种学术研究上的冷热不均和采富 弃贫,不免留下一些令人遗憾的薄弱环节。在诗歌发展史研究方面,南北朝游侠 诗歌研究就是这样一个薄弱环节。 从创作群体看,既有吴均等大量涉猎游侠题材的高产诗人,也有仅仅因为一 首游侠诗歌而名世的诗人;既有鲍照等“英俊沉下僚 的寒素文人,也有齐梁宫 廷诗人。他们共同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游侠题材诗歌。在作品面貌方面,这一时期 。参见鲁迅流氓的变迁、闻一多 关于儒道土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冯友兰原儒墨、 钱穆释侠等。 。综合乐府诗集和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计有8 0 余首,详见附录b 。 l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的游侠诗歌具有题材内容上的连续性和演进性、体式和风格上的承继性和渐变性。 纵观游侠诗歌发展历史,从荆轲易水歌滥觞的游侠题材诗歌,由曹植白马 篇发而成为振聋发聩的巨响,经由南北朝诗人的涓滴涵咏,开始汇流成唐代奋 发昂扬的咏侠诗大合唱。在咏侠诗高潮来临之前,南北朝游侠诗人承担着把汉魏 风骨中的游侠基因传递到唐代的历史重任。他们对游侠题材的处理,在主题和形 象方面的开掘都对后世诗人有深远的影响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传统的古典诗歌研究重视“知人论世”,强调文史互证, 主要通过梳理诗人生平创作,进行诗人心态和诗作主题思想的研究。但这方面前 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很难拓出新意。直接移植西方文论的人类学、民俗文化 学和神话原型批评,不仅容易先入为主地放大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共性, 而且西方文论的若干重要命题在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属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 不足。 综合上述考虑,本文将南北朝时期的游侠诗歌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文学主题 学和意象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研究南北朝时期游侠题材的诗歌,揭示其在主题和意象两方面的嬗变轨迹和 规律性的现象,首先就要明确题材、主题、意象这几个核心概念,这是研究开展 的前提。 ( 一) 题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按照题材对诗歌进行分类的传统。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 集昭明文选的文学分类,体现出南朝诗人对文学题材相对成熟的思考。作为 三十多种文体之一的“诗 体文学,被进一步细分为2 3 个小类,其中行旅、军戎、 游仙、述德、劝励、献诗、公宴、咏史等,即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固定题材。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题材是“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 体描写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现象”哪。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题材是文艺作品的内容要 素之一,它是创作者对社会历史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的成果。题材来源于现实 生活,服务并体现了创作者的主题思想。作为学术概念的题材,源自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认为,题材是“经过逻辑( 并不限于一种逻辑体系) 筛选,并按年 代加工整理过的素材。素材是一目了然的,题材则是一个整体。简而言之, 题材是一个复现或想象的生活场景或一个事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创作和再创 作,同一诗歌题材在不同时代的诗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基于类似生命体验的“对话 和“互动 ,形成了诗歌在表达和审美两方面的惯例,这种惯例外的外在表现就是 套语、典故、意象等等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2 ,1 2 3 9 。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8 ,1 5 2 硕士学位论文 ( 二) 主题 实际上,主题学的意识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与题材一样,在中国古人选本 的编写、类书的纂集,诗文用典本事的溯源等活动中,都已经实践了主题划分的 精神。中国古代文论中与主题接近的概念,是“意 或“立意 。如陆机文赋 论意:“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存心。言恢之而 弥广,思按之而愈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飚竖,郁云起乎 翰林。 而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源自1 9 世纪 中叶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跨区域研究。 主题研究有两个层次:一般的主题研究和主题学研究。一般的主题研究强调 对作家生平创作的梳理,重点在于探求单个作家及其全部或者部分作品表现的思 想和感情内涵,往往采用“知人论世”、“文史互证 的方式进行,中国古代文论 中关于主题的思想主要是这一类。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主题学研究,探讨相同主题、 题材、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手中的接受和处理。在此基础上,更清晰深入 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创作心态和文学发展脉络。 上个世纪3 0 年代,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学研究就已经在中国出现。就诗歌研究 论,朱光潜先生1 9 3 4 年发表的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揭示中西诗歌在 主题取向、表达方式、风格特征上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可以视为国内主题学研 究的滥觞。与此同时,蔡正华先生在其中国文艺思潮一书中,论述了中国文 学中的一些基本主题,包括中国古人的自然观、情感世界、传统中国人的宗国意 识和民族情感等,也体现出一种主题学的意识。 台湾学者陈鹏翔的博士论文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主题学研究和主题 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书,开宗明义大张旗鼓地将西方主题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 诗歌研究领域。新时期以来,大陆学者谢天振的主题学奠定了文学主题学研 究的基础。此后,王立、陈向春等学者都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领域的主题学研究。 ( 三) 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常用概念之 一。简言之,“意”就是上文所述“立意 ,也就是创作者主观的思想和情感总和。 “象 是呈现在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文学作品中所 涉及的感觉对象,它可以是自然景观、动植物或者社会群体,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在悠久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同一文化环境中的接受者,意象具有一 定的心理暗示力量,隐含着特定的审美期待,能够唤起特定审美感受,典型如落 花、流水、朝云、暮雨、夕阳、大雁、寒蝉等等。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6 7 o 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8 ,i 0 1 1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主题学意义上的意象研究不以单个作品的意象为研究对象,而是着眼于意象之 间的纵横联系和传承关系。在历代诗人的“互动和“对话 背景下开展意象研 究,有助于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趋向和审美文化心理。 本文立足于诗歌文本的解读,从这一时期游侠题材诗歌的实际出发,从纵向影 响和历史传承的角度,归纳和总结游侠题材和游侠意象演变的轨迹和规律,着重 考察游侠题材在南北朝时期在重复中的演变,不同诗人对这一题材的接受和处理 的异同。通过这种考察,揭示出文化意识形态与诗人精神世界之间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趋向和特定的审美取向,经由历代诗人的 不断再创造得以承传:另一方面,诗人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次人格重塑之旅。 第二节游侠概念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侠 或者指武功高强的“武侠”,或者指路见不平、拔 刀相助的“义侠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反观古代,“侠”并不都是功夫高 手( 如豫让、朱家等) ,“侠 的精神世界,今天看来也未见得都是光明崇高( 如 聂政、专诸、郭解等) 。“侠 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词性和多重含义。仅以 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侠 的使用情况为例:“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 将儒、侠并举,可见是将“侠”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类群,后文称“景帝闻之, 使使尽诛此属 ,更可见是一个特定类属,有了区分“侠与“非侠”的标准和依 据。在这个意义上,“侠 的同义词有“游侠”、“侠客 等,如游侠列传所谓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除此原 始意义之外,“侠 又引申为特定行为的代称。如“楚田仲以侠闻及“符离人王 孟亦以侠称江淮之间,显然指他们仗义行侠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侠”的同 义词有“任侠”,如“周人以商贾为资,而剧孟以任侠显诸侯”。最后,“侠 还带 有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的含义。在本文的研究中,为了叙述的方便和遵循这一研 究领域的习惯,将涉及到游侠群体、侠义行为、游侠精神的诗歌,统称为“游侠 诗歌”,都列入本文的考察范围。 作为社会群体,“侠”又称“游侠”、“豪侠 、“侠客”等。史记游侠列传 载:“楚田仲以侠闻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 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从 文化史的角度着眼,各类史传记载上活跃的游侠群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基本类型: 少侠、侠客、豪侠以及侠士。在此后的论述中,我们将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特定类型的游侠获得了诗人的格外青睐。 在游侠家族中,少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基本类型。之所以从年龄角度划分出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8 ,9 4 4 9 4 5 4 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独特类型,基于这一群体形象在南北朝乃至盛唐游侠诗歌中非常突出。史 记游侠列传所载“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而 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 解之行一的慕侠少年,代表这类少侠的基本面貌。少侠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涉 世未深,血气方刚,正义感和公益心强,遇事冲动,容易为人鼓动利用。 侠客一般出身低微,以勇毅武烈得为诸侯公卿之客,他们不甘平庸、言信行 果,表现出强烈的功业意识、高度的自尊心和独特的人格追求。史记刺客列传 所载豫让之事较为典型。豫让辗转诸侯之间,得智伯尊崇。智伯死于诸侯纷争, 豫让遁逃山中,立志为之报仇:“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 魂魄不愧矣 。此后屡屡行刺赵襄子,最终取得象征性的胜利。综观史传所载侠 客事迹,侠客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重然诺、崇信义、轻身命、惜荣名。 豪侠出于诸侯卿相,他们凭借自己的地位财富招致天下宾客,鸡鸣狗盗无不 宾礼,拥有左右时局的能量。以战国四公子和西汉豪侠为典型的这一群体,亦官 亦侠,辗转于“江湖 和“魏阙之间,善于聚拢社会上的各类人才,为己所用。 尤其西汉时期,游侠进入统治阶层和公卿将相仗势行侠的现象非常普遍。游侠俨 然一种社会风尚。 侠士即司马迁所谓“乡曲之侠 ,也称“闾巷之侠 或“布衣之侠 ,以朱家、 田仲、剧孟、郭解为代表。对人,他们言信行果,奋不顾身,厚施薄望;于己, 他们折节为俭,廉洁退让,有君子之风。在处事方面,能够趋人之急,甚己之私, 以此威名远播,所到之处,莫不延颈愿交,有极好的群众基础和极大的号召力。 在归纳了文化史上活跃的游侠类型之后,我们认为,“侠 之所以为“侠 的 核心要素是重然诺、尚荣名。对然诺的践行和对荣名的追求是区别“侠 与“非 侠 的关键。然诺和荣名是他们奋不顾身趋人之急的心理动力,是他们厚施薄望 和廉洁退让的思想基础。他们之不惜身命、视死如归,他们之不问是非、甘冒天 下之大不韪,都在此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为什么然诺和荣名,在游侠群体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核 心地位? 为什么他们对此有着如此非同寻常的渴望和追求? 首先,我们认为,这与游侠群体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类型有关。不可否认,气 质类型的划分在解释游侠群体的形态方面有其科学性。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医生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4 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每种体液 所占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人的气质差异。按照希氏的理论,游侠群体显然地具有多 血质和胆汁质的倾向。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容易兴奋和激动,性格外倾,具有 强烈的表现欲和非理性倾向,容易冲动和走极端。不难理解,具有上述气质和性 格倾向的人,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容易为外界环境所激发,也更容易关注外在世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8 ,6 6 7 5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界和生存环境,而不是倾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很难“三思而后行”,而往往 会一触即发。 此外,我们认为,这与游侠群体的身份地位有关。游侠之间的相互交往,从 根本上说基于人际交往的相对主体之间一对一的联系,它既不诉诸于血缘关系这 种天然联系,也不可能依靠政治权力的强制保证,而要维持和发展这种特殊的人 际关系,只能依靠一个“信 字。这里的“信 ,就是重视然诺,也就是所谓“布 衣之交尚不相欺。韩非子早就指出,正是因为布衣之徒没有用以威逼利诱的权势 财富,所以才讲究信义,而人主,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财富无算,根本不需要 人云亦云地讲究什么信义! 可见,从根本上说,重然诺守信义,是一种民间道德, 或者说平民道德。 那么,再进一步说,这种然诺和信义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生,最需要它出现 呢? 无非是“雪中送炭 的情况。司马迁说,“缓急,人之所时有也”,所谓“有 道仁人 尚不能免于灾祸,凡人“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除了万人之上的君主,谁 都难免有求于人,当一个人的生死存亡迫在眉睫时,正是他对自己的生命或者生 活完全无能为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不计报酬、不论亲疏加以援手, 很容易理解,受助者自然会对其感恩戴德。但是,因为他自身的境况所限,他不 能给予对方以任何现实的利益,只能给予一个承诺。因为这份救助来得格外难得, 所以也就显得至为可贵,而受助者也只能用最高的标准去报答。可见,然诺和信 义的出现,具有超越短期的现实利益的性质,同时又与长期的更大的现实利益有 关。虽然在救助者一方,当他伸出援手的时候,未必期待其日后的报答,但是在 受助者一方,很明显必须也只能通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来表达自己的感激。 我们可以从卢梭对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的论述中获得启示:“当他( 原始人) 看见在相似的情况下,他们的行为也同他一样时,他就会认为他们的想法与对事 物的感觉与他的想法与感觉是完全一致的。这个重要的发现一旦在他的心中扎下 了根,他就根据像辩证法那样准确而且比辩证法更直接的预感作出判断:为了他 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他必须按照最好的行为规则行事,才能和他人相处。原 始人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获得相互约定的大致概念并知道履行这种约定将得到什 么好处的 这就说,在文明社会中,人们按照“将心比心 的原则来行事为人。 如果受助者不对施救者作出任何感恩的表示,那么他就再也不要奢望遇到任何困 境,会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在施救与获救的关系中,一种文明社会的自然人所必 须遵循的共同法则在起主导作用,这种共同法则,被称为道德或者人格修养等等。 卢梭接着指出,“野蛮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而终日惶惶不安的文明人的生活 价值,是看别人的评论而定,这就是说,他对自己的生活的感受,是以别人的看 【法】卢梭,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问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7 ,8 7 8 8 6 硕七学位论文 法作为自己看法的依据的。 从陷入困境需要帮助的那一刻起,平等和自由就已 经不存在了。因为,有人陷入困境,而其他人却可以选择作壁上观或者假以援手, 而一旦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走出困境,受助者与施救者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就产生了, 只有报答结束,他才能重新获得人格的自由。在这里,对救助的感恩和报答就成 为衡量被救助者的道德和人格的试金石,对此践行与否和践行的程度如何决定着 他获得的社会评价,因为文明社会中的人们,都是以此来评价一个人的。因此, 我们才看到,当聂政死于为智伯报仇之后,赵国上下一片唏嘘。同样道理,荆轲 刺秦,千古流芳,死而不朽。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来试着阐述一下游侠的行为特点。首先,游侠蔑视权 威,反抗秩序,自掌正义,带有以暴抗暴的特点。此外,他们为达目的往往不择 手段、务求成功。“不成功,便成仁 在游侠那里行不通。 游侠群体有一套凌驾于政治伦理和法律规范之上的道义体系。他们以彼此的 需要为最高需要,以彼此的是非为最大是非,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世俗正义之 外建立了自己的道义观念。豪侠弃官宠交,侠士藏活亡命,侠客作奸犯科,都是 受此道义驱使。这样,游侠群体在践行自己独立的道义时,显然地违背了“奉公 守法 的臣民道德,实际地造成了对令行禁止的政法秩序和君主权威的挑战,从 而被冠以“盗、“乱、“贼 的恶名。 其次,游侠群体对内相互关系方面,相对平等,强调对个体人格的尊重。如 上所述,游侠之间,既不是出于血缘的天然关系,也不是出于强制性的必然俩系, 双方没有君臣父子的伦理义务,完全是一种偶然的、自由的松散联合。在游侠之 间,决定他们关系牢固与否的关键,就是对彼此的能力和性格气质的认可与欣赏。 因此,游侠群体内部联系的基础,是对彼此独立人格的相互尊重,它必然要求一 个人完全地依靠自己承担对别人的全部伦理义务,他们都需要自己去践行知恩图 报的朴素道德。可以说,游侠群体具有这样的特点:道德更为自觉( 一诺千金) 、 个性更为鲜明( 特立独行) 、人格更为完善( 不居功自傲) 、内心更为强大( 有明 确的是非标准) 。 游侠的精神,就其重义守信、推己及人、舍生取义而言,与原始儒家毫无二 致;就其兼爱、尚武而言,与墨家如出一辙;就其功成不居、自由恣肆来看,又 分明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然而,它固有的粗野,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非理 性和破坏性,主流文化不能容忍。儒家崇尚的“勇 ,非勇力,这种“勇”指的是 在利益和原则的博弈中能够坚持原则,在危险面前敢于捐弃生命,是一种道德良 知,与其说是“勇,毋宁说是“仁”。但是,游侠精神与儒家文化有互动共融的 现象。游侠周急赈穷的平民道德观充实了儒家“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游侠怨 惠必酬的道德实践丰富了儒家勇于担当的大丈夫人格。 国【法】卢梭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7 ,1 1 9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第三节南北朝以前的游侠文学 游侠群体古已有之,在游侠题材进入诗歌之前,有关游侠的论述出现在诸子 论文和史传散文中。被誉为“先秦论侠之宗的韩非子站在维护封建政权的立场 上,猛烈地抨击了游侠阶层。在史传文学中,最初对游侠给予同情的是司马迁。 他揭示了游侠兴起的必然性,在承认游侠“时扦当世之文网 、“不轨于正义”的 同时,指出游侠之所以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主观方面,游侠“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廉洁退让”;客观方面,“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学士所谓有道 仁人也,犹然遭此灾,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其遇害何可胜道哉! 司马迁 所谓“中材”犹然难免遇到危难之时,下层民众的遇难时的穷困窘迫就更加可想 而知了! 中下层民众的自我救济能力极为有限,而官方救济又未必能够到达,或 者到达得并不及时、充分、有效。在救济与对其需求之间,矛盾始终存在,有时 非常突出。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游侠才横空出世,担当排患释难的救世角色。 据此,司马迁认为,与“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的所谓有道仁人相比,追求“功 见言信 的游侠不知道高明多少! 此后,班固汉书也为游侠立传。不过他与韩非一样,也是站在维护封建 礼法的立场上,批判游侠阶层。班固认为,是游侠阶层破坏了封建国家君臣士庶 的等级秩序,没有严格奉法承令,才导致天下失道。游侠弃国捐君,背公死党以 周穷赴急,违背了“守职奉上之义 ,“其罪已不容于诛矣”。到范晔后汉书, 正史不再为游侠单独立传。但是,在杂史和小说中,游侠形象依然活跃。 在杂史方面,越绝书、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均熔铸正史和轶闻传说于 一炉,记载了诸如公子光使专诸刺王僚、伍子胥复仇等侠义复仇故事。三国时期, 鱼豢撰魏略勇侠传,载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四人事迹。此外,在 文言小说方面,还有燕丹子,干宝搜神记之李寄斩蛇、干将莫邪, 刘义庆世说新语之周处等。杂史和小说中的游侠故事,兼具史传与小说 家语的特点,是后世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这些作品多重视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 有强烈的传奇色彩。 在抒情文学方面,两汉辞赋、乐府民歌也开始触及游侠题材。但是,这里的 游侠形象是模糊的,他们都不够鲜明饱满、丰富生动。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 状游侠之盛: 都邑游侠,张赵之伦。齐志无忌,拟迹田文轻死重气,结党连群。定蕃有 徒,其从如云。茂陵之原,阳陵之朱。 乐府诗集载乌生古辞: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喏! 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 硕l 学位论文 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 东门行古辞: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帐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 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 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骨“咄! 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竹 上述乐府古辞中的“游邀荡子 、“拔剑东门去 的丈夫,可以视为早期的游 侠。在这些民歌中,游侠要么谋划着违法犯禁,要么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都是负 面形象。这种负面的游侠形象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原因。在这些歌谣产生的秦汉 时期以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士农工商之外,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松散的游民阶层。 他们懒于稼穑,拙于诗书,不屑工商,是游侠的主要来源。在社会变革的时代, 他们有可能因为奋勇抗暴、无所顾忌成为政治投机的赢家,进入新生政权的上层。 在承平日久的历史阶段,游民阶层却很难赢得民间和官方的认可:他们好吃懒做, 投机取巧,这与崇尚勤奋、踏实和步步为营的农本社会价值观相悖;他们“无恒 产而无恒心 的经济生活状况,使他们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就是早期 歌谣中,游侠形象大多并不光彩的主要原因。 不独民间歌谣和杂史小说中的游侠形象带有类型化的倾向,这一时期文人创 作的游侠诗歌也主要是咏史之作,当然曹植是个例外。如果仅就魏晋时期的游侠 题材而言,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游侠诗歌创作远远称不上兴盛。因为,这一时期 的游侠题材主要是咏史和讽谏主题。游侠题材只是诗人兴之所至的妙手偶得,而 不是有意识地去创作。 以西晋张华为例。张华是魏晋时期创作游侠题材较多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 面貌又如何呢? 其游侠篇咏战国四公子,仅止于咏叹四公子的气度风神。轻 薄篇的主人公形象疑似游侠,但主旨是讽刺末世浮华。此外的博陵王宫侠曲 二首之一,泛泛描写不避幽险的游侠。唯独其博陵王宫侠曲二首之二真正 触及到游侠之徒的内心世界,即“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寰墙的自由精神。 又如左思。如其咏史八首之三所谓“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按照“为 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 的标准来衡量,鲁仲连也可以称之为一位侠士了。 但是,左思实际上却着眼于鲁仲连傲视爵禄、功成不居的高洁人格。又如咏史 八首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壮”,荆轲是典型的游侠之士,但是,左思这 里更多地是着眼于其独立自由、睥睨群伦的卓越人格。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正是因为张华和左思等人在游侠题材的诗歌创作过程 中,倾注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格追求,在此借题发挥的过程中,游侠精神中那 些积极的、容易为主流文化所认可的元素,逐渐被解析出来,并发扬光大。在这 个意义上说,这种借题发挥的误读,反而为后世诗人在此题材上大有作为创造了 可能。 9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事实上正是如此。如上节所述,游侠精神的实质是重然诺、守信义。其行为 特点则带有反秩序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种精神走向极端,很容易沦为欺 凌弱小、党同伐异的暴豪之徒。可以说,从一开始进入诗歌领域起,游侠题材接 受诗人改造和“误读 的过程就开始了。 曹植正是这样做的。曹植白马篇刻画的“游侠儿 就是上文所述的少侠类型。 诗人将“不轨于正义 的少侠改造成光辉的战斗英雄游形象。他武艺超群、视死 如归,公而忘私,勇于担当。曹植,使游侠一出场,就获得了一个高大光辉的形 象。这首诗在主题和形象塑造两方面均堪称典范之作。魏晋时期,对古代游侠的 热情讴歌和无限向往,是诗歌的重要主题。 1 0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南北朝游侠诗歌的演变 南北朝时期,游侠诗歌创作情况有了显著改善。吴均大量地创作游侠诗歌, 梁、陈宫廷诗人群体创作刘生诗,并且这一时期,白马篇游侠篇结客 少年场行等已经成为游侠诗歌的传统题材,此外,诗人还在赠答、送别、军旅 诗歌中表达侠义情怀,弘扬侠义精神。至此,自觉创作、群体创作、传统题材都 已经形成,我们可以说,南北朝时期,是游侠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总体而言, 南北朝时期的游侠诗呈现出汉魏风骨与齐梁之音夹杂交错的风貌。游侠诗歌的文 化精神在传统的刚健昂扬之外,产生了新的显著的变化。处于一个转捩关键上的 南北朝游侠诗歌,在处理游侠这一传统诗歌题材上,从主题和形象两方面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游侠诗歌主题的转变 由于游侠从一开始就具有自掌正义的特点,因此,在遭受侮辱和损害时,他 们很自然地走上了复仇的道路。所以说,复仇主题与游侠题材的渊源是很深的。 吕思勉认为,复仇之风起于部落相报,是原始民间伦理的组成部分。当代法律学 者则指出,在没有公共权力的原始社会,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诉诸个 人或者借助家族力量进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最早的复仇主题都是 关于弱女复仇的故事。曹植精微篇较早,诗云: 关东有贤女,自字苏来卿。壮年报父仇,身没垂功名。女休逢赦书,白刃几 在颈。俱上列仙籍,去死犹就生。o 诗歌从儒家道德出发,肯定了复仇行为。左延年秦女休行叙事性较强, 情节复杂,诗云: 始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休年十四五,为宗行 报仇。左执白杨刃,右据宛鲁矛。仇家便东南,仆僵秦女休。女休西上山,上山 四五里。关吏呵问女休,女休前置辞。平生为燕王妇,于今为诏狱囚。平生衣参 差,于今无领襦明知杀人当死,兄言快快弟言无道忧。女休坚辞为宗报仇,死 不疑。杀人都市中,徼我都巷西。丞卿罗东向坐,女休凄凄曳梏前。两徒夹我持 刀,刀五尺馀。刀未下,膻胧击鼓赦书下。 西晋傅玄秦女休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这个故事,诗云: 庞氏有烈妇,义声驰雍凉。父母家有重怨,仇人暴且强。虽有男兄弟,志弱 不能当。烈女念此痛,丹心为寸伤。外若无意者,内潜思无方。白日入都市,怨 。参见本文附录b 。 o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 :版社,1 9 8 2 ,3 8 2 逯钦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2 9 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4 1 0 l l 南北朝游侠诗歌研究 家如平常。匿剑藏白刃,一奋寻身僵。身首为之异处,伏尸列肆旁。肉与土合成 泥,洒血溅飞梁。猛气上干云霓,仇党失守对披攘。一市称烈义,观者收泪并慨 慷。百男何当益? 不如一女良烈女直造县门,云父不幸遭祸殃今仇身以分裂。 虽死情益扬。杀人当伏法,义不苟活隳旧章。县令解印绶,令我伤心不忍听。刑 部垂头塞耳,令我吏举不能成。烈著希代之绩,义立无穷之名。夫家同受其祚, 子子孙孙成享其荣。今我作歌咏高风,激扬壮发悲且清。o 无论三者本事是否同源,可以肯定的是,左延年和傅玄对弱者复仇题材都进 行了合理化处理。他们将叙述重点放在复仇者的杀人动机上,并设计了“刀下留 人 的情节,让最高统治者充当主人公命运转折的关键人物。这样处理,兼顾了 为宗亲报仇的血缘伦理和服从皇权的政治伦理。但是以牺牲“杀人当伏法”的法 律严肃和统一为代价,来维护“父仇不共戴天的血缘伦理,并安排君主“力挽 狂澜 ,其实质在于,君主将法律这种公共产品作为私有财产任意施与,与其说是 施法过程中的灵活和权变,毋宁说是对法律权威的伤害和挑战。对复仇者的处理, 根本不能震慑私自复仇的行为,反而引发人们不断步其后尘,反正复仇不仅不会 遭到灭顶之灾,反而会得到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社会的褒扬。 随着时代发展,统治者逐步认识到,生杀之权必须收归国家,个人行使这一 权力会导致权力失范和治安混乱。因此,我们看到,对私自复仇的规定随着时间 的演进逐渐变得严苛。商鞅主持的秦国变法奖军功,禁私斗。商君列传载商鞅 变法之令,令日:“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曹操明令禁止复私 仇。 此后,魏、晋、南梁、北魏、北周,都相继发布禁止私力复仇的律令。 然而在这些律令的实际操作中,对复仇私斗的禁止遭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挑 战。在理论层面,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主张有条件地复仇,即亲属无端被 杀而复仇,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另一种观点则主张,为法律的严肃和统一计, 禁止任何形式的复仇,严格执行“杀人者死 的规定。在实践层面,从立法到执 法,儒家礼制和民间道德对复仇私斗行为的处理无孔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执 法者也无法完全排除社会舆论的压力,因而相应采用较为折中的解决方式,在总 体上禁止复仇的前提之下,由执法者根据实际情况,对复仇者进行量刑。上文所 引三首诗歌就体现了这种酌情处理的执法原则。总之,在血亲复仇题材中,诗歌 的重心主要放在以下方面:毋庸置疑的复仇动机;一波三折的主人公命运;统治 者的宽大仁慈;复仇成功后“一边倒 的社会舆论;复仇行动提升民众道德的社 会效果。 。逯钦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5 6 3 5 6 4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 9 8 8 ,5 4 6 国【两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南京:江苏古籍 版社,2 0 0 2 ,2 2 杨上泰中国古代法律中的复仇问题研究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0 9 ,6 ( 3 ) ,7 7 7 9 1 2 硕十学位论文 与带有自力救济性质的血亲复仇不同,结客杀人的私斗显得有些动机不足。它 往往是起于意气之争:有时是“失意杯酒间一,如游侠列传载郭解外甥事:“解 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 亡去。解日: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一有时纯粹没 事找事,如淮阴侯列传载淮阴少年与韩信斗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日: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日: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祷 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祷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类主题的 游侠诗歌主要体现在“结客少年场行一这一乐府古题之中。曹植结客少年场 云: 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利剑掌中呜,一击而尸僵。 张华博陵王宫侠曲二首其二云: 雄儿任气侠,声盖少年场。借友行报怨,杀人租市旁。吴刀鸣手中,利剑严 秋霜。腰间叉素戟,手持白头镶。腾超如激电,回旋如流光。奋击当手决,交尸 自纵横。宁为殇鬼雄,义不入圜墙。生从命子游,死闻侠骨香。身没心不惩,勇 气加四方。 曹植的作品并不完整,因此我们不容易从中推断出诗人对游侠结客杀人的态 度倾向。但是在张华的诗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是中立甚至带有些微的赞许, 这从诗歌点评式的结尾中不难体察到。而且,对结客杀人事件的有关各方,即冲 突双方和游侠,诗人并没有给予同等轻重的处理。诗歌的重点不在冲突双方,而 在代人复仇的少年侠客。 我们知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校园安全教育主题展厅
- 累积滑移施工方案
- 保险公司营销策略方案
- 景区公众号活动方案策划
- 会计实习报告范文两篇
- 建筑车行坡道分析方案设计
- 会务会展活动施工方案
-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2节化学反应的表示练习试题以及答案(适合鲁教版)
- 城镇雨污管网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维生物磷酸酯镁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急诊icu管理制度
- T/CSBME 078-2024掌上超声仪临床应用规范
- T/CEMIA 012-2018光纤激光器用掺镱光纤
- T/BECA 0005-2023建筑垃圾再生回填材料
- 老年医学人才培训汇报
- 线下佣金结算协议合同
- 人工气道湿化管理
- 机关食堂服务员工作职责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1章 有理数1.2 数轴、相反数和绝对值 2相反数教学实录(新版)沪科版
- 安全防坠网施工方案
- 六年级语文毕业考试真题集锦(共9套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