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徐爱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徐爱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徐爱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徐爱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徐爱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徐爱是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黄宗羲称其得王阳明真传。然而徐爱却不 幸早天。由于徐爱早天,他的思想是不成熟的,体系也不健全,他的思想主要 是继承其师王阳明的思想,理解徐爱的思想对于理解阳明心学,尤其是王阳明 早期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以本体论和工夫论为基础框架来展开徐爱的“心即理”、“至善只求诸 心”、“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徐爱的思想中,“心”是一种精神实体,是支配人 们活动的精神实体。“心”具有道德价值,对人的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而理即 是天理,是伦理道德之理,“心即理”。徐爱认为实践的工夫要在心上做,也即 “至善求诸心”。徐爱也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与行不能分开。 论文还对徐爱建立在“人性本善”思想基础上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分 析了徐爱哲理诗中蕴含的为学思想与人生境界,探讨徐爱独特的思想见解,力 求全面展现徐爱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徐爱;心即理;至善只求诸心;知行合一;为学;人生境界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x ua iw a so n eo ft h ee a r l i e s td i s c i p l e so fw a n gy a n g m i n g ,h ew a sc a l l e dr e a l l 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a n gy a n g m i n g st h e o r yb yh u a n gz o n g x i w h i l ex ua iw a sd e a d w h e nh ew a ss oy o u n g t h u s ,h i st h e o r yi si m m a t u r ea n dt h es y s t e mi si n c o m p l e t e m o s to fh i st h e o r yi sf r o mh i sm a s t e r s s o ,i fw ec a nu n d e r s t a n dx ua i st h o u g h t s ,w e c a ng e ts o m eh e l pt ou n d e r s t a n dw a n gy a n g m i n g st h e o r y , e s p e c i a l l yt ou n d e r s t a n d h i se a r l yt h o u g h t s t h ep a p e r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o fx ua i ,s u c ha s “m i n di s p r i n c i p l e ”,“t h eh i g h e s tg o o di sf o u n do nm i n d ”,a n d “t h eu n i t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 a c t i o n ”b a s e s0 1 1t h ef r a m eo f o n t o l o g ya n dk o n gf ul u n x ua it h o u g h tt h a t m i n d i so n ek i n d o fs p i r i t u a ls u b s t a n c e ,w h i c hc a nd o m i n a t et h ea c t i v i t i e so fh u m a n “m i n d ”p o s s e s s e sm o r a lv a l u e a n di t c a ng u i d ea c t i v i t i e so fh u m a n “p r i n c i p l e m e a n sh e a v e n l yp r i n c i p l e ,a n di tm e a n se t h i c sa n dm o r a l i t y s ox ua is a i d m i n di s p r i n c i p l e ”x ua ib e l i e v e dt h a te f f o r t ss h o u l db ed o n eo nm i n d ,s oh es a i d “t h eh i g h e s t g o o di sf o u n do nm i n d ”x ua ia g r e e dw i t hw a n gy a n g r n i n g st h e o r yo f “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 ”h et h o u g h t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c a n n o tb es e p a r a t e d t h e a r t i c l ea l s o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o fx ua i ,w h i c hb a s e so n t h et h e o r yo f “h u m a ng o o d n e s sb yn a t u r e ”a n di ta l s oh a sp r o p o s e dt h et h o u g h t so f “w e i x u e ”,a n dx ua i sr e a l mo fl i f et h r o u g hr e a d i n gt h ep o e m so fx ua 1 t h ep u r p o s e 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s h o w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 so fx ua ic o m p l e t e l y k e yw o r d s :x ua i ;m i n di sp r i n c i p l e ;t h eh i g h e s tg o o di sf o u n do nm i n d ;t h eu n i t yo f k n o w l e d g ea n da c t i o n ;w e i x u e ;r e a l mo fl i f e i i 第1 章引言 第1 章引言 徐爱是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他对阳明学派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爱的贡献主要在于传播阳明学说和奠定阳明学派的组织基础。此外,钱明认 为:“徐爱对阳明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在事功上他催促阳明积极入世 治世,在学术上努力为阳明归耕讲学打下殷实的经济基础并创造良好的人文环 境。”目前,学界针对徐爱思想研究的著述并不多见,学者大多只在做王阳明 思想研究的时候简单提及徐爱。钱明在浙中王学研究一书中“阳明学派早 期形态徐爱论”一章中对徐爱的思想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将徐爱的思想 归纳为“求道”说,“德心”说,“实学”说,“去病”说。但是钱明旨在“通过 对徐爱的思想与实践的考察,可以深入探索王阳明的早中期思想以及浙中王门 的早期形态”。 由于徐爱很早就去世了,他的思想主要是接受王阳明的教育,没有形成完 整的,独立的思想体系。但是,徐爱在接受王阳明的教育时,也有自己的理解。 徐爱的思想有研究的价值。徐爱“质敏性懿”,能够真正理解并且体会阳明的学 说。徐爱的哲学思想真实展现了王阳明的早期思想,对徐爱的哲学思想进行研 究是研究阳明学的很好的切入点,有助于全面的把握阳明学说。 笔者将本着忠于原著的原则对徐爱的思想加以理解、分析,整理。从本体 论、工夫论两个方面来具体研究徐爱的哲学思想。同时,也将对徐爱的政治哲 学思想进行分析,并对徐爱的哲理诗做一点浅显的分析,这是本文的一点新意。 笔者力图全面、完整把握徐爱的思想。本文旨在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的分析徐 爱的哲学思想,将其清楚展现出来,能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浙中王学研究,钱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5 7 页。 浙中王学研究,钱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3 4 页。 1 第2 章生平及著述 第2 章生平及著述 2 1 生平 徐爱( 1 4 8 7 1 5 1 7 ) ,字日仁,号横山,余姚横河马堰人( 今慈溪市) 。 根据徐府君墓志铭记载,宋建炎年间,徐爱祖上“参谋军事”徐琛从汴京 迁居到余姚屿墩。徐琛的曾孙徐良又迁居马堰。徐良的孙子徐原贞“以孝友启 家”,生徐府君,即徐爱的曾祖父。徐府君年少时家贫,于是治生,到中年时家 境富裕。徐府君生有两个儿子,徐文炯与徐文莹,徐文莹即徐爱祖父,生徐爱 的父亲徐玺。 徐爱相貌俊秀,聪慧过人,德性出众。萧鸣凤所撰的明故奉议大夫南京 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徐君墓志铭中写到“君肌肤玉雪,神情莹然,一见知为 灵瑞之物。”朱绘在祭文中也称赞他“英姿挺秀,学问夙成。”苏彰等撰 的祭文中称赞徐爱“秉卓异之资,负该博之学。”陈杰等撰的祭文称 徐爱“质敏而性懿,体弱而才强。气温而言不媚于流俗,貌恭而行不比于常情。” 徐爱的岳父王华更是不吝称赞“若子之为人,可谓卓然有立,粹然无瑕,可以 比美玉,可以比良金者也。”以上的引文都出自徐爱死后亲友撰写的祭文,可 以得知徐爱的为人是被时人、亲友肯定,徐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有德,有 礼有节的谦谦君子。 徐爱虽是公认的德才兼备,却是身体孱弱,这也可能是造成徐爱早天的一 个原因。徐爱的一生非常短暂,去世时年仅3 1 岁。但是徐爱短暂的一生也是十 分精彩。徐爱与王阳明关系密切,明弘治十六七年( 1 5 0 3 1 5 0 4 ) ,徐爱娶了王华 的女儿,成为王阳明的妹夫,定居于山阴( 今绍兴市) 。正德二年( 1 5 0 7 ) ,徐 爱在山阴拜王阳明为师,成为了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徐爱一生短暂,却从 政近十年。正德三年秋天( 1 5 0 8 ) ,徐爱中进士二甲第六。正德四年七月( 1 5 0 9 年) ,徐爱被任命为祁州太守,期间经历刘六、刘七之乱,徐爱“有保障功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9 3 页。 罾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9 4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9 5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9 6 页。 9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i 1 5 页。 。刘六刘七之乱指的是明朝中叶,爆发在河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 第2 章生平及著述 疏,陈十事,多见揉纳。”保障功疏未收录在横山遗集,所以具体内 容不得而知。正德七年冬( 1 5 1 2 ) ,徐爱升南京兵部车驾清吏司员外郎。徐爱正 德二年拜王阳明为师后,并没能够留在阳明身边学习,徐爱曾感慨自己对同门 的了解太少。正德八年春( 1 5 1 3 ) ,徐爱“侍阳明白北来南,检简牍中,见同门 多未识者,乃重有感焉,于是徐爱作了同志考( 同志考今已失传, 但是横山遗集中收录了同志考叙) 。正德九年( 1 5 1 4 ) ,徐爱在南京任职, 恰逢王阳明为南鸿胪卿,徐爱因此有机会与黄绾等人经常聚集于师门学习,徐 爱成为同门表率,“为之骑邮以通彼我,于是门人益亲 。正德九年四月,徐 爱出使路过浙江,在杭州遇到黄宗贤伯兄黄宗科,谈及王烈妇死节,撰写了王 烈妇神异记( 收录于横山遗集中) 。正德十年( 1 5 1 5 ) ,徐爱升南京工部都 水司郎中。正德十一年秋( 1 5 1 6 ) ,徐爱归乡省亲。正德十二年五月十七日( 1 5 1 7 ) , 徐爱得痢疾,暴卒于山阴家中,年仅三十一岁。 明史二百八十三卷中记载: 初,守仁倡其乡,邻境从游者甚众,德洪、畿为之首。其最初受业者, 则有余姚徐爱,山阴蔡宗兖、朱节及应良、卢可久、应典、董涑。 爱,字日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良 知之说,学者初多未信,爱为疏通辨析,畅其指要。守仁言:“徐生之温恭, 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爱卒,年仅三十一,守仁哭之恸。 一日讲毕,叹日:“安得起曰仁九泉闻斯言乎! ”率门人之其墓所,酹酒告 之。 可见,徐爱是王阳明最早的弟子之一,徐爱拜王阳明为师时,阳明学说尚 未被学者所接受,而徐爱为之疏通辨析,对于阳明学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徐 爱是王阳明非常看重的弟子之一,有“王门颜子”之称,徐爱不幸早夭,王阳 明知晓后,悲恸不已。由于徐爱早夭,其思想体系发展得还不完善,他的思想 主要是继承了王阳明早期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主要是围绕着“心即理 、“至 善求诸心”、“知行合一”展开的。徐爱为官多年,他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他 的政治主张也是与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余姚县志卷二十三列传九,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2 页。 明儒学案卷十一,【清】黄宗羲著,中华书局2 0 0 8 年版,2 2 0 页。 明史二百八十三卷,【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7 2 7 2 页。 3 第2 章生平及著述 2 2 著述 徐爱存世著述很少。现今流传的主要是他编撰的传习录和其所著的横 山遗集。 传习录是阳明学的一部经典,是由王阳明弟子记录的王阳明与其弟子和 朋友之间的对话,是一本语录体著作。而徐爱与传习录的关系极为密切。 徐爱在传习录序中说道: 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 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 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 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 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 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这段话主要表明了徐爱编撰传习录的动机。由于徐爱及同门不能常在阳 明先生左右,不能时时刻刻得到先生的教诲,所以徐爱将先生所讲记录下来, 以方便自己与同门学习。同时,徐爱也指出对于自己所记录的阳明先生的话, 不能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而是需要理解先生所表达的意思,然后“诚诸践履”, 这样,这本书才有意义,否则反而损害了先生的学说。 现今流行的传习录中,徐爱所录只有十四条,而学者公认徐爱所录绝 对不止十四条,这十四条只是原刻本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已经遗失。陈 荣捷先生在王阳明 详注集评中说: 徐爱所录,决不止十四条。可有两证。一则上举道问学与尊德性一题, 不在该录内。二则续刻传习录徐爱序后有云,“此徐子日仁( 爱) 之自 序其录者。不幸曰仁亡矣。录亦散失。今之录,虽全非其笔,然其全不可 得云”。可知徐爱所录,已散失若干矣。 我们现今所见徐爱所录的虽然只有十四条,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徐爱所 录的十四条中,包含了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有关“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学说的论述。是王阳明早期思想的真实记录,同时,其中也反映了徐爱的思想, 所以这十四条,是研究徐爱思想的重要材料。 徐爱的主要著作保存在横山遗集中。蔡宗兖在刻徐横山集引中说: 王阳明全集卷四十一,【明】王守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1 5 6 7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3 页。 4 第2 章生平及著述 曰仁殁于正德丁丑,年方三十有一,距今嘉靖甲午,去世十八年矣。 其父古真翁,年逾八十有三。一日,躅踏而告予曰:“吾爱子逝矣,形骸不 可复矣。检其遗书,则有存者,吾将寿之梓,以永吾情。吾身存,阅其言 之存,犹吾儿之对语也;吾身亡,得其言之存,犹吾儿之后死也。吾寄吾 情而已,工拙皆所弗计,愿执事少加印可,即付之梓人矣。”予闻古真之言, 恻然父子真情,自不觉泫然而感动也。乃正其讹,补其缺,删其可删,什 存七八。 由此可知,横山遗集最初是由徐爱的父亲古真翁为了寄情而整理,蔡宗 兖在古真翁的请求下,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加工,由路迎“恤同志之蚤世,体 古真之钟情,遂捐俸梓之,以成其志”得以成书。然而,由于删减的原因,横 山遗集只保留了徐爱遗书的七八成,不得不说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1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1 页。 5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3 1 , b l l p 理 “心即理”源于程颢的“心是理 的命题,由陆九渊明确提出“心即理 的说法,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王阳明“龙场悟道” 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心即理”思想成为整个阳明心学的核 心内容,而徐爱作为阳明最早的弟子及阳明评价最高的弟子之一,他的“心即 理”思想主要是继承其师王阳明的思想。关于“心即理 这一命题,徐爱曾多 次向其师请教,在传习录中徐爱多次记录关于“心即理”的讨论。 3 1 1 心与性 理解徐爱的“心即理”思想的关键,首先要明白“心”的特定含义。 在徐爱的思想中,“心”是一种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支配、指导着人们 行为活动。“心 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实体,对人的现实活动起规定性的作用。 徐爱在传习录中记载一句关于“心”论述: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 物。 即心主宰人身,意是由心生发出来的,意的本体被称为知,而意所客观显 现处便是物。由此可知,徐爱理解其师所说的“心”已经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 的物质存在,而成为一种精神实体,一种主宰人身的最高实体。人的行为活动 受“心”的规定与指导,人的认知也由“心”决定,物的存在也依据“心”。 在理解“心 的基础上,徐爱进一步探究“人心”与“道心”。“人心”与 “道心”出自尚书大禹谟第十五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徐爱对“人心 与“道心”的理解开始存有疑问,听前人的论述,似乎“道 心”与“人心”是独立的两个“心”,徐爱对此存在怀疑,便请教王阳明: “道心尝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 陆九渊集卷十一与李宰,陆九渊著,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1 4 9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l 页。 尚书大禹谟 6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有弊。 王阳明对徐爱解释到心只有一个,“道心”、“人心”实际是一个东西,是“心” 的理欲两面而已: 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 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 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日“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 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a g - k x h k 而听命者? 就是说心是一个东西,没有掺杂人为的东西的称为道心,而掺杂了人为的 东西的便称为人心。人心得其正者便是道心,道心失其正者便是人心。人心与 道心实际是一个东西,并非有两个心存在。如程子说人心即是人欲,道一5 , u p 是 天理,人心与道心实际上是一心的理欲两面。如今说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 则是认为有两个心存在。天理与人欲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怎么能说天理是主 宰,人欲顺从听命于它? 传习录中记载:“至善是心之本体。” 就是说至善是“心”的本来状态,也就是说明了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的 根本属性是至善的。 由此,徐爱对于“心”的理解便清晰起来,“人心”与“道心”是“心”的 两面,而非有- - , 0 , 存在。“心”是人身的主宰,“心”决定人的活动,万物的发 生依据心。 “性”又是什么呢? 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 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性是心的本然状态。天是性的本原。良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兄、孺子入井自然会生出孝、悌、恻隐之知,这就是良知,不能借外物求得。 可见“性”与“心”本质上是一致的。 “性”是“心”的本来状态,“天”是“心”的本原,“性”、“心”、“天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4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4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6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l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3 页。 7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处于同等的地位,是同等的存在,“心”不是人的感觉器官、意识活动,而是一 种精神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存在,是至上的道德本体。“心 的本质属性是“至 善 ,“性 与“心”等同,因而“性”的本质属性自然也是至善的。由此徐爱 得出“人性本善 。 3 1 2 人性本善 徐爱的人性论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性本善”。徐爱的人性本善思想是建立 在他的对“心”与“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徐爱的思想中,作为身之主宰 的“心 的本质属性是至善的,即“至善是心之本体。”而“性是心之体。天 是性之原。”“性”作为“心”的本体,“性也是至善的。所以,徐爱的人 性论的核心是“人性本善 。 徐爱在赠薛子尚谦序明确提出人性本善,邪恶的存在是由于外在的感 应,而不是在于性本身,而去除邪恶的方法也只在一念之间: 人性本善也,而邪恶者客感也。感之在于一念,去之在于一念,无难 事,无多术。 虽然人性本善,但是现实世界却有恶的存在,而之所以会有恶的存在,是 因为私欲作祟,徐爱说: 夫人所以不宜于物者,私害之也。是故吾之私得加诸彼,则忮心生焉。 忮心,好胜之类也,凡天下计较、忌妒、骄淫、狠傲、攘夺、暴乱之恶, 皆从之矣。吾之私得以籍诸彼,则求心生焉。求心,好屈之类也,凡天下 阿比、谄佞、柔懦、燕溺、侮辱、吮咀之恶,皆从之矣。二私交于中,则 我所以为应感之地者,非公平正大之体矣。 人性本为善,但是不正当的欲望妨碍到本心本性,本心被私欲蒙蔽,生出 忮心、求心,忮心、求心不是实体的心,而是两种心理活动,有了这两种不正 的心理活动,一切恶行便有了产生的根源。但是正大公平的本心并没有消灭, 依然存在,只是不能得以显现。由此,徐爱得出了“至善只求诸心”的工夫论 思想,这里不细说,后文将进一步阐述徐爱的工夫论思想。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6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l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7 7 7 8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5 9 6 0 页。 8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3 1 3 理与道 理解了“心”、“性 之后,我们便要探讨“理”的含义。徐爱讲“心即理 的“理”指的是伦理道德,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天理,而非“物理”之“理”。 在传习录徐爱所录的十四条中有明确谈及“理”的语句: “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 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 也就是说“礼”就是“理 。理的发见处,人们能够见的称为文。文隐微不 可见成为理。二者是一个东西。约礼便只是要心纯是一个天理。 在徐爱的思想中,“礼所指的是伦理道德,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追求的仁 义礼智信,“礼”是“理在现实中的真实展现。 徐爱有时也将“理”说成是“道”,在送陆子清伯行序中徐爱这样说到: 夫道也者,虚其体也,一其用也。唯克己可以致虚,故谦者,克之萌 也;唯凝神可以致一,故专者,凝之渐也。圆 宜斋叙中还有说到: 夫天下之道,莫大于五伦;天下之恶,莫大于二私。 由此可知,徐爱所说的“道 也就是“理”,指的是“五伦 这样的伦理道 德。“理”即是“礼”,伦理道德就是“理”。徐爱所探究的“理”是人们行为活 动准则的道德之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规律的“事物之理”。 徐爱对“理”、“性”、“心”做了具体的表述,在送陆子清伯行序中徐 爱说: 道果在我,何事外求;学果在独,何事博取? 故不知三才合一之道者, 不可以言理;不知理者,不可以言性;不知性者,不可以言心;不知心者, 不可以言知;不知知者,不可以言行;不知行者,不可以言学。 所谓“三才”指的是天、地、人,只有明白天地人合一之道,才能明白理; 不明白理就不能谈性;不明白性就不能谈心;不明白心就不能谈知;不明白知 就不能谈行;不明白行就不能谈学。由此可知,“道”即是“理”,“理”是“性” 的本然状态,“性 是“心”的本然状态,“道果在我”实际上就是徐爱关于“心 即理”的另一种表述。钱明认为这段话表明在徐爱的思想中,有融合朱熹、王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4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7 6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6 0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7 6 7 7 页。 9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阳明的迹象。他说:“这一方面反映了在王阳明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与带有朱 学色彩的甘泉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徐爱在汲取和消化阳 明思想的过程中对朱学或甘泉学的暗中掺和,而这又可以说是早期阳明学派的 普遍现象之一。”钱明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徐爱的这段话来看,涉及了“心 即理”、“知而后行 的问题,但是徐爱这段话主要讨论的还是“心即理 的问 题,他强调“道 是在“本心”上的,即所谓的“道果在我”,这便是徐爱接受 阳明的“心即理”思想,以下将详述徐爱的“心即理”思想,而徐爱的知行观 问题,则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分析。 3 1 4 心即理 关于“心即理 ,传习录中徐爱与其师阳明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理解了“心”与“理”,便可以进一步来了解徐爱的“心即理”思想。“心” 作为道德意义的精神实体,“理”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二者本质必然是一致的, 这一点没有疑问。徐爱关于“心即理”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理”是存在于 何处。对于“心即理传习录中徐爱的理解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徐爱质疑若至善只求诸心,天下会有不能把握的事理。 徐爱问王阳明: 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对徐爱的疑问,王阳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予以反问: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阳明的反问实际上是肯定的说“心即理。天下没有心外的事,没有心外的 理。 第二步,由于王阳明没有给直接的回答,而是直接说出“心即理”的结论, 徐爱认为不够明白,便进一步以具体事情为例发问。 爱日:“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期间有许多理 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日:“此说之弊久矣。岂一语所能悟? 今姑就 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 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 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 参看浙中王学研究,钱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4 4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7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7 页。 1 0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 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徐爱仍有疑问,便举侍奉父亲、辅佐君王、朋友交往的具体事情,徐爱认 为侍奉父亲讲求孝,辅佐君王讲求忠,与朋友交往讲求信,治理人民讲求仁, 这里边有许多不同的理,恐怕很难把握。阳明听了徐爱如此说,便就徐爱所举 的例子来说明:侍奉父亲不能在父亲身上寻求孝的理。辅佐君王不能在君王身 上寻求忠的理。交往朋友,治理人民,不能在朋友人民身上寻求信与仁的理。 孝、忠、信、仁的理都在事父、事君、交友、治民的行为主体的心中。而不是 在作为行为对象的客体身上。本心即是天理。这个心不被私欲所遮蔽,就是天 理。不须外面添任何东西。用这个至纯的天理之心,去侍奉父亲便自然是孝, 去辅佐君王便自然是忠,去交往朋友治理人民便自然是信与仁。只在这个心上 面做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 第三步,王阳明根据徐爱所举的例子做出了回答,“理”不能在行为对象上 寻求,而是要在行为主体的心上求,徐爱有所理解,但具体的事有许多细节, 徐爱对此仍存疑问,便针对事物的细节进行发问。 爱日:“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 然者。如事父一事,期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 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 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问杂。讲求夏清, 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 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 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 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 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 如此。 徐爱听过阳明的解释后有所省悟,但仍有些许迷惑,便进一步发问:譬如 侍奉父亲这件事,在如何做上面有许多如温清定省的细节,不知道是不是也需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7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7 页。 1 1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要讲求? 阳明回答到:怎么能不讲求呢? 只是有个关键,这个关键即只是保持 这个心去人欲存天理的本来状态。如冬天侍奉父亲讲求温暖,夏天讲求凉快, 都只是尽这个心原本就有的孝道,不能夹杂一丝一毫的人欲。只是在心上讲求。 这个心如果没有人欲的夹杂,纯粹是天理,是实在的孝顺双亲的心,冬天自然 而然会思量父母是否寒冷,便自然要讲求温暖。夏天自然而然思量父母是否炎 热,便自然要讲求凉快。这些是这个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目,但是必须是先有 这个诚孝的心,然后有这些条目发出来。用树木来打个比方,诚孝的心就是树 根,这些条目就是枝叶,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才有枝叶。不是先寻找到枝叶, 然后再去种树根。就像礼记中说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必须是有这个深爱之心作为根基,便自 然会这样。 以上核心的观点虽是阳明的回答,但徐爱选择将其记录下来,我们便可以 认为徐爱是赞同这一说法的,换句话说这就是徐爱从阳明那里继承来的“心即 理”的思想。通过以上三步发问,徐爱理解了道德意义上的“理”是存在于本 体的心上,而不是存在于对象身上,如孝的道理是在侍奉者的心中而不是在被 侍奉者的身上,想要做到孝,只需使自心中的孝的道理彰显出来便是,只是在 自心上求得,而不是在被侍奉者身上寻求。本心就是天理,只要将心的本来状 态展现,理就自然显现,也就是“心即理 。 同游德山诗叙中说到: 此心即理,可信不可疑;近名即伪,可恶不可好。审择于斯,必有事 焉,存其诚,厥用力在勿正勿忘勿助,药随病,勿执并所闲邪也。道在迩, 勿求诸远;事在易,勿求诸难。 这里徐爱自己明确说出了“心即理”,并且强调这一点是不能怀疑的,而追 求名是伪学,不能如此。坚定了“心即理”,求理即求道就只能向心上求,只需 存其诚,且“勿正勿忘勿助恢复本心而已,“勿求诸远”。 探讨过徐爱的“心即理 的本体论思想,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他的工夫论 思想,即“至善求诸心”的工夫。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风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6 6 页。 1 2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3 2 至善只求诸心 徐爱的工夫论是建立在他的“心即理”的本体论基础之上的。如同“心即 理”的思想一样,徐爱的工夫论也主要是继承其师王阳明的说法,同时徐爱以 “至善只求诸心”为指导方向,以“涵养 、“省察”、“克治”作为他的具体工 夫,建立了他的工夫论思想。 3 2 1 格物 首先了解何为“格”? 传习录中记载: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 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意思是说,“格物”如孟子所说的“大人格君心”之格。是除去其心的不正, 使其本体之正得到圆满完备的意思。只要意念所在的地方,就要去除不正,使 心完全公平正大。如此便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也就是穷理。天理就是明德, 穷理就是使明德明白、彰显。 这里徐爱引阳明的话,将“格”字解做“正”,即去不正,全其正,使心体 之正完全彰显,不被遮蔽。 那么什么是物呢? 徐爱继承了其师王阳明将“物”作为“事”的观点。传 习录中记载: 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既然将“物”解释为“事”,“事”是与人密不可分的,是人的社会活动, 是具有道德价值判断的可能性的行为活动。那么徐爱所理解的“物”便与人不 可分割,它作为人的行为活动,自然要受到人的作为主体的“心”的主宰。徐 爱做了进一步说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 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 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2 2 3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l 页。 1 3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一物。 “物”离不开“心”,“物”是“心 的活动的现实的展开,作为主体的“心 的意识作用于事君这一活动,那么事君便是“物 了,同样作用于仁民爱物、 视听言动这些行为活动,仁民爱物、视听言动便都成为“物”了。这样便突显 了作为主体的“心 的地位,“物”便成为了“心 所发之意的所在。“物”是 “心”所发之意的所在,那么便自然而然得出了“心外无物”之说。 既然“物是“心”所发之意的所在,“物”离不开“心,那么究其根本 “格物 便是“格心 ,即是使心正,那么何为是心的不正呢? 徐爱所做洗心 轩记中说到: 心有所忿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 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有所忿健、恐惧、好乐、忧患,便不得其正。那么“格心 便是要去除 这些不正,使心无忿健,无恐惧,无好乐,无忧患。由此,格物的工夫便落到 了心上,徐爱更明确的提出了“至善求诸心”。 3 2 2 至善只求诸心 徐爱在答邵思抑书中说: 盖吾师于希圣贤之学,真可谓有个用力处;既知用力,真亦有个用力 处,实非虚事讲论者。 答王承吉书中记载: 夫道非恍惚杳冥之物,而学非捕风捉影之事。古人谓:“未知学,须求 有个用力处;既用力,须求有个得力处。”此见道乃实道,而学乃实学。 徐爱认为,道不是虚幻的,而是“实道”,学也不是追求虚幻,而是“实学”, 为学工夫也是实的,既然是实的,就要有个做工夫的地方,就是徐爱所谓的“用 力处”、“得力处”。 徐爱所说的“用力处”、“得力处”指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指的就是心,徐 爱说“至善只求诸心”表明的就是为学工夫的“用力处”在心,“至善只求诸心” 为徐爱本体工夫指明正确的方向,徐爱认为,求至善要向自己的心上求,不能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2 1 页。 徐爱钱德洪董i 云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6 9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5 6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6 7 页。 1 4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够向外界求,也就是说至善是在行为主体的心上,而不是在行为对象身上。 何为“至善”? 吴震在 精读一书中说阳明所说的善“只是一 种观念实在而非物质实在”,“善是吾心之处事物之际所呈现出来的纯夫理而 无人伪之杂的一种理想状态,善并不是固定不变地存在于某个场所、可以捉 摸的某种东西,也就是说,善不是那种经验性的物质实在。至此已很明显,善 就在吾心之中,而不在事物之上;善就是纯乎天理的吾心之状态,而不是存在 于事事物物的定理。” 徐爱接受了阳明对“善”是“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 这样 的定义。传习录中记载: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意思是说至善是心的本体,明明德到了至精至一处就是至善。 “至善”是心之本体就是天理,就是最高的道德,就是人们最求的终极目 标,即是“理”。那么如何求得“至善”也就是“理”呢? 徐爱觉得朱熹所说的 “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与阳明的学说相违背,便向王阳明请教,阳明便回答他: 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 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 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徐爱经过王阳明的解答,理解了“至善”是心之本体,不能于事事物物上 求,但至善又没有脱离事事物物。 徐爱在郑朝朔与阳明的对话中又进一步理解、确认了“至善只求诸心”。徐 爱在传习录中记载了郑朝朔与王阳明的问答,是因为他也同郑朝朔有同样 的疑惑,借郑朝朔的口获得了阳明的回答。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前文徐爱与阳 明探讨“心即理时的类似的问答中可以获得证明。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日:“至善只是此心纯乎 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 且试说几件看? ” 郑朝朔认为至善也要从事物上求。阳明回答说至善是心到至纯处,是终极 的天理,怎么能在事物上求得? 阳明让郑朝朔举例来说。于是郑朝朔便举事亲 参看 精读,吴震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1 年版,7 7 页。 王阳明全集卷四与王纯甫二癸酉,【明】王守仁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1 5 6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6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6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8 页。 1 5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的例子: 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 须求个是当,方 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郑朝朔以事亲为例,怎么做是温清的尺度,怎么做是奉养的合理的行为? 必须要得当,才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在郑朝朔看来,要做到至善, 在事亲时要思考如何做到温清之节,奉养合宜,要下功夫使温清奉养得当,便 是至善。如郑朝朔所说的话,要做到至善就要在具体的事情上下功夫才能求得 至善。 对于郑朝朔的说法,王阳明予以了反驳: 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 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 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 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 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阳明的意思是如果只是温清的尺度,奉养的合理行为,一二日就可以完全 讲完。用得到什么学问思辨? 只有在温清时,只要这个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 时,也使这个心纯乎天理之极。在这里不做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不免会失之毫 厘谬以千里。所以即使是圣人,也强调精一的训导。如果只是那些仪节讲求合 理适当,就成为至善,那么如今许多戏子扮演的温清奉养的仪节适当,也可以 成为至善了。 如此,徐爱便知晓了至善是心之本体,不能向外物上求,要向自心上求, 在外物上求至善便会失掉根本。为了更为形象的说明“至善只求诸心”,徐爱曾 以镜子做比喻来具体的说明工夫要在心上做: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 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 先生格物之说,如磨镜而使之明, 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徐爱说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像明镜,常人的心像昏镜。近世的格物之说, 像镜子映照外物,在所照外物上做功,却不知镜子依然昏暗,怎么能映照外物?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8 页。 王阳明 详注集评,陈荣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版,1 8 页。 徐爱钱德洪董法集,钱明编校整理,凤凰出版社2 0 0 7 年版,9 l 页。 1 6 第3 章徐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阳明先生的学说,就像是打磨镜子,使镜子明亮,在镜子上做功,使镜子明亮 后,镜子也不会丧失映照的功能。徐爱以镜子喻心,指出“近世格物之说”即 朱熹的格物说的缺陷:圣凡处事待物的差别在于他们的心,朱熹的格物说却在 外物上做工夫,虽然做了工夫,但是心的差别没有变化,那么处事待物的差别 自然也不会有变化,于是徐爱赞同其师的格物说,要在心上做工夫,恢复本心 的光明正大,才能真正得到德性之知,才能穷尽天理。 3 2 3 涵养、省察、克治的工夫 如何能够真正的实现“至善只求诸心”? 徐爱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法,简 单来说就是“收放心”,而“收放心”具体就是“涵养”、“省察”、“克治”的本 体工夫。 徐爱在答邵思抑书中说: 大抵吾师之教,谓人之心有体有用,犹之水木有根源、有枝叶流派。 学则如培浚溉疏,故木水在培溉其根,浚疏其源,根盛源深,则枝流自然 茂且长。故学莫要于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