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m i l l l l 0 1 1 1 1 1 l i i l l l l l l l l l l l | 1 1 l i l y 1910 3 6 3 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毋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c l e n c ea n nle c n n 0 1 0 9 v h a n s h a n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r e s e a r c h c a n d i d a t e :c h e nf e n g s u p e i v i s o r :p uy h z h o n g ,w b nb o m a j o r :e t h i c s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时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d 叩抓m e n to fh i s t o 秽a n ds o c i o l o g y m a y 2 0 1 1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廊垂垄塾 同期:年生月同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 】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d 仃捉卜,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命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存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同期:爰受止年鱼月丛一 同期:o 山年上月4 同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2 0 世纪以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已引起全 人类的关注,生态伦理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从而中外学术界都不约而同地把目 光汇聚到传统文化的研究中,试图从中找到借鉴和启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 这样的案例,其中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极具独特性和代表性。 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儒释道多重文化的影响,尤 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他饱读诗书二十年,学道十年,最后修佛终身。 他的人生经历使他能将儒释道生态伦理思想融于一身。他认为大自然中万物都是 有生命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是平等的,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要与 自然和谐相处,并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实践了自己的伦理情怀。尽管他一生在物质 上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但在精神上他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的强大生命力。 综合解析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后来的影响是重大的。他对当前生态的价 值取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取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化解当 前生态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总之,寒山是在寻求一条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的 路。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是超越于时空的,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关键词:寒山,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生态伦理思想 m 鹪t e rd i s s e n 州o no fs u 曲o uu n i v c r s 时o fs c i c c 柚d1 k h n o i o g y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ct l l e2 0 n lc 锄t u t l l e 酉o b a le c o s y s t e mi m b a l a n c e ,w o 娼e n i n gh u m 觚 s u i v a l 铋v i r o n m t h 弱c 鲫s e dm ea t t e n t i o no fa l lm “k i n d ,e c o l o 西c a la n de t l l i c a l r e s e a r c hi st a l ( 饥s 硎o u s l ym o r ea n dm o r c ,n n 】ss i n o f o r e i 印a c a d e m i ah a v ea v e n c d m e i re y 韶c o n v c r g ea t 昀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s t u d y 缸姐n gt of i n dr e f 打锄c e 锄di n s p i r a t i o n h l 倾d i t i o n a lc 1 l i n e s ec u l t u r e ,w l l i c hi s t l l ec 嬲eo fh 姐s h 锄e x 嘶n e l ye c o l o g i c a l c m i c su i l i q u e n e s sa n d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h 雠s h 觚e c 0 - 洲ct l l o u g l l t si i lm ef 0 肌a t i o n 锄dd e v e l o p m 饥tp r o c e s s ,b y c o n 如c i 锄i s m ,b u d d l l i s m ,伽i s mm u l t i p l ec u l t u 】r a lm n u 锄c 鹪,p a r t i c u l a r l y 廿l e i i l f l u c eo fc o n m c i 疵s mi sv e 巧i m p r c s s i v e h ew e l l - r e a d 押t yy e a 瑙,l e a mt l l e y e a 塔,f i n a l l y 矗xb u d d h al i f e l o n g h i s l i f e e x p 甜印c 骼廿l a th ec 锄m n gt l l e c o n m c i a i l i s m ,b u d d l l i s m ,i s me c o l o 百c a le t l l i c si n t oaw h o l e h et l l i r l l 【sn a h 鹏o f a l lt h j n g sa r et h e r ei sl i f c ,p e o p l ea 代p a i to f n a h j r e :,n a n 鹏觚dm 觚i sc q u a l ,p e o p l e h a v et 0r e s p e c tt l l en a t i 鹏,t 0h 黝o n y 、i 廿ln 抓鹏,锄di n 托a ll i f ep c r s o n a lp r a c t i 廿1 e i re c h i c a l 舰l i n g s t l l o u g l ll l i sl i f eh a d 觚甑讹m e l yp h y s i c a l l yh 硼l i f e ,b u t m e n t a l l yh ef e l tm ep o w e r f u l 啊t a j i t yn a t u r eg i f :i s c o m p r e h e 娜i v e 锄a l 妒c a lh 觚s h 觚o - e t l l i cm o u g h t s ,m ei n n u e i l c e l el a t e r i ss i g n i f i c a n t h ei sm ev a l u e 嘶蜘t a _ t i o no ft l l ep r e s e n te c o l o 西c a lp r 0 v i d 嚣b e n e f i c i a l 蜘【l i g h t 锄e n tt 0m o d 锄l i f e 叫eo r i e i 】恤i o n ,p r 0 v i d 韶l l s e m lr e 胁l c e f o rm ep 嘲e n t o l o 西c a l 嘶s i s ,d i s s o l v ep r o v i d 骼锄e m 枷v em e t l l o d h ls h o r t ,c h i i l ai ss l 【i n ga r e t l 咖t 0n a t l 鹏a n dh 啪a i l i 够r o a d h 锄s h 锄se c o l o 舀c a l “c sv a l u ei sb e y o n di l lt l l e t i m e 觚ds p a c e ,w k c hb e l o n g st oc 1 1 i n a a l s ob e l o n g st 0t l l ew o r l d k e y w o r d s : h a n s h a n , t i a n t a im o u n t a i n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b u d d h i s m ,1 a o i s m c u l t l l 心,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 n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一章绪论l 一、选题的意义l 二、国内外对寒山及诗的研究现状2 三、本文研究之内容、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7 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9 一、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9 二、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l o 第三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 8 一、表达了人类应当敬畏生命的理想1 8 二、提出了人类与自然为一体的理论2 0 三、倡导了自然生命有平等权利的理念2 3 第四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特色2 5 一、回归自然与简朴生活的一致性2 5 二、融合自然与尊崇生命的实践性2 7 三、人生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性2 8 第五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意义3 0 一、寒山生态伦理思想对当前生态价值取向的启示3 0 二、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给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启示3 1 三、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为化解当前生态危机的启示3 3 第六章结论3 6 参考文献3 7 致谢4 0 作者简历4 1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绪论 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 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 我们的道德律。”20 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日趋恶化, 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界威胁人类的生存正成为全球性 问题,这使学术界意识到,生态问题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后果,它意味着旧的 工业文明已经衰落,而一种新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正在形成,人类将走向建设生态 文明的新时代,因此研究寒山生态伦理思想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既有理论 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这是因为: ( 一) 人类在前期的工业发展中对自然构成严重破坏 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伴随人类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商业主义和物 质主义也十分盛行,大自然在人类技术的扩张和贪婪欲望的膨胀下变得面目全 非、丑陋不堪。大自然的美丽正被隆隆的机器声所破坏和取代,庞大的工厂正以 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柔软的大地蔓延,同时潜在的灾难像毒水般流入人类的心田, 充满残酷的竞争和对自然资源疯狂的掠夺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亦变得千 疮百孔,一部分人成了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于是,人类开始从这种巨大的代 价中觉醒,开始关注和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开始强 调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伦理思想因此而诞生。 ( 二) 要改变生态失衡就要构建生态文化 生态伦理思想的产生既是人类寻求摆脱困境的理论探索,反映人类力图寻求 适合于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新价值观,引导人们以崭新的视角进行审视人与自然的 道德关系,这是对传统伦理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革命。“西方生态伦理学引发了 传统发展观的彻底变革。 这种革命的过程亦是生态文化的构建过程。马克思说: “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 。伊曼努尔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m 北京:人民h 版社,2 0 0 4 7 9 。霍尔母斯罗尔斯顿尊重生命t 禅宗能帮助我们建立一门环境伦理学【m 。哲学译丛,北京t 哲学研究杂 志社。1 9 9 4 5 1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 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 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环境,使它得到一定得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一 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构建生态文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它抓住了人类无限发展的要求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这一突出矛盾,既重视人的生 存和发展愿望,也重视自然生态对人类的支撑价值,充分地尊重了自然生态存在 的内在价值,保证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 要按排好当今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 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胡锦涛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圆故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理论对生态文化的构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三) 构建生态文化更适合在传统文化中寻找 构建生态文化,树立生态伦理思想需要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它不仅需要经济 杠杆的作用、法律政策的调控,更需要道德力量的介入,也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 代的,只有人们从意识层面重视生态,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而这种道德情怀源泉来之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比如道家以“道法自然 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保护生态思想主要有:“道法自然的原则、齐同万物的 观点、重人贵生的理念和三才相盗的思想。 佛教以“众生平等 理念提出了人 类与万物平等、万物皆有其价值的朴素的生态伦理主张,认为万物共生、相互依 存。因此儒道佛文化中,都闪烁着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光芒。爱弥尔涂尔干 曾说:“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因果所组 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因果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所组成一个被称为教 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当然,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其生态伦理思 想更是体现了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和谐,并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始终。 二、国内外对寒山及诗的研究现状 ( 一) 对寒山其人的研究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 候文德译吉林z 吉林人民出版社。1 9 9 7 7 。胡锦涛中央人【j 资源王f 境t 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 0 0 4 0 3 1 0 。爱弥尔涂尔千宗教生活的基奉形式【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4 4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2 0 世纪中叶,当人类开始从征服自然的巨大成就中惊醒,意识到工业文明繁 荣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时,人们开始关注自然、向望自然,于是寒山诗中对生态 环境的描述开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憧憬。各国学术界的亦纷纷对其人、 诗和思想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寒山的生活年代: 从现有的研究文章看,目前较为统一的有“贞观说 、“先天说 和“大历 说 三种,寒山的生年从最早的6 8 0 年到最晚的7 5 0 年,相距了七十年;卒年从最 早的7 8 0 年到最晚的8 4 0 年,相差了六十年。 第二方面是关于寒山的生平,它包括寒山的身份、籍贯、生活经历和入葬地: 在寒山的身份上,学术界并无共识。他究竟是贫士、隐士、僧人、道士、儒 士、诗人众说纷纭。胡适指出:“寒山子在当日被人看作一个修道的隐士,到后 来才被人编排作国清寺的贫子 而在宋高僧传里是这样描绘寒山的:“寒 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 收拾众僧残食莱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 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受写。寺僧不耐以杖遇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 其布孺零落,面貌枯瘁,以禅皮为冠,曳大木展。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 理。 寒山是僧是俗一直是争议焦点,按六祖慧能语录:“故知本性自有,般若指 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之智,自用知惠观照,不假文字 又云:“若欲修行,在家亦 得,不必在寺 因此寒山是否出家就不能以是否住寺庙、剃度来论定。寒山自己 亦有诗云:“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 2 7 0 在这方面较有影响的罗时进说: 寒山生平经历了儒生、隐士、编外僧三种角色的转换,寒山应当出身于一个有儒 学背景和中下层官宦身份的家庭;儒士是寒山的最初身份;隐士为寒山的第二身 份,身为隐士的寒山虽心系寒岩,但其双脚却始终踏在乡村的土地上;编外僧的 身份是寒山的晚年身份。一 此外,戴诚、沈剑文等认为:“寒山是由道入佛的 圆通佛老以佛为主而又的亦道亦佛式的人物。 可见,寒山的身份是多重兼具。 对寒山的籍贯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长安说,如钱学烈以寒山诗中“哀哉百 年内,肠断忆咸京 ,认为咸京即长安。二是咸阳说,如张伯伟却认为咸京是指 咸阳,三是天台说,如台湾学者魏子云认为:“我们如果认定寒山是天台那一带 的人民,与兄弟分居后,他便入山隐居。之后,被妻小侦知到他的隐居处所,竟 胡适白话文学史 m 上海:新月书店1 9 2 8 2 6 。寒山子诗集【m 苏州t 苏州寒山寺编印,1 4 5 ( 以下诗文均引自该诗集)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 j 江海学刊,2 0 0 5 ( 2 ) :1 8 。戴诚,沈剑文由道入佛办道办佛的寒山子 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 0 0 l ( 1 0 ) :9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也偕同子女随他在山中同住,因而使寒山在天台过了一段天伦生活,这也是颇能 符合情理的事。”所有说法都是根据对寒山诗的不同理解而推论所得。并无任何 确切的史料佐证。 对寒山的生活经历考证也并无详实史料印证,在诸多史料中都仅称“( 寒山 子) 隐居天台翠屏山,因此研究者也只能以其诗为主要依据。但其主要脉络基 本一致,即其一生可分为儒生期、黄老期、入佛期三个阶段,正如张伯伟先生所 说:“他的道路,是由儒到释,由人到佛的路。 注意,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即 对寒山是否真有其人持怀疑,如日本学者大田悌藏认为:“事实上亦可能仅为在 此前后,有禅僧道翘者,假名寒山、拾得,赋诗述怀,使时俗视彼等为狂士而已 。 对寒山葬地探究的文章不多,以陈熙、陈兵香合撰的关于寒山子墓塔的探 讨为代表,该文根据民间习俗、流传的“寒山文殊”称号等证得寒山葬地即在 寒山。天台山方外志也记载“寒山塔,在寒岩寺右洞侧,寒山入天,有梵僧 杖锡黄金锁子骨,或问,对日,吾拾菩萨舍利归西天耳! ”对此笔者专程赴浙 江天台山的明岩进行了考察。发现所谓寒山葬地已无踪迹,天台山方外志中 记载的“寒山塔”亦是新建的。位置确在一岩洞右侧的一座小山顶上,周围栽植 了许多松树和竹子,郁郁葱葱。但此山高不超过百米,“寒山入天 则有所夸大。 在访问中,当地老乡介绍:传说中现在建塔的位置就是当年的寒山墓地,上一辈 的老人还记得看到过坟和墓碑,因不识字,也不知道碑上写的什么文字,遗憾的 是墓碑在“文革中被人铲去,至今查无下落。 ( 二) 对寒山诗的研究 对寒山诗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诗的分类、风格、版本研究和流传。 对寒山诗的分类研究已经较为全面、系统,认同性也比较统一,颇有成就并 具有代表性的如钱学烈,她发表了多篇论文认为:“唐代诗人寒山子的三百余首 闪烁异彩的诗歌,熔铸了儒、道、释三大哲学体系,是作者百余年生活经历的真 实记录,也是他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这一心路历程的形象反映。 o 并 将寒山诗分为自叙、风俗、隐逸、道教、佛禅诗五大类,又将其中的佛禅诗细分 为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再将禅悦诗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 境诗、禅趣诗五类,并对此一一分析。 张善荣则把寒山诗分为宗教诗和世俗诗, 又把世俗诗细分为家庭问题、官僚问题、宗教问题三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 的世俗诗触及了民间生活的不同领域,题材大部分取自于下层百姓的生活。他以 项楚寒山诗注 m 北京。中华书局f f j 版杜,2 0 0 6 2 5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 j 江海学刊,2 0 0 5 ( 2 ) :3 。戴诚,沈剑文由道入佛办道亦佛的寒山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 1 0 ) :1 3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近乎口语化的手法,把王梵志开创的唐白话诗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寒山诗的风格非常具有个性化,这在一些寒山诗集版本的序跋中经常能看到 有关的评介和介绍,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 或俗或雅,涉笔成趣 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以清程德全刻本寒山子诗集后 程氏所作之跋是较为具有代表性,它以诗一般的语言、瑰丽的比喻对寒山诗的风 格进行了形象的描述与概括,生动展现了寒山诗丰采多姿的创作风格与诗的深远 意境: “寒山子凛霜冰之履,抱杞入之忧,托迹方外,佯狂傲世,自放于山颠水涯 间,一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 倪其瑰博也。若商彝夏鼎,沈霾千载,一经暴露,光怪陆离,不敢逼视。其 清隽也,若味明水太羹,若嚼梅花,饮冰雪,凉冽澈人心肺;其幽觑出,若 方春之花,磊落而逋峭,若秋岩木落,山骨佩然:其音节之高简也,若聆蒉 桴土鼓,弦管筝琶顿绝凡响;其说理之平实也,若老农老圃坐话桑麻闲事: 其意境之穷远而j 穴寥也,着朝游丹岳,莫栖苍梧,咳唾九天珠玉皆落;其滑 稽也,若东方曼倩:其谲变也,若庄周,若列御寇。 寒山的诗风可以用徐光大的一段话加以概括:“通俗是寒山诗的一个显著特 点,他的各种内容的诗,基本上都是用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表达的,他还大胆地把俗 谚方言和民间习见的事物引进诗里。在表现手段上,多数是用白描和直抒,但也不 摈弃比兴、拟人等形象化手法,虽然他有时也要用书史典故和佛教故事,在句子 里夹进些古奥成份,但在总体上仍无妨其通俗性。一通俗而不失典雅,清隽而不 拘泥形式。对寒山诗风这样的评价或许是恰当的。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 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 。 近年来寒山诗集的版本研究成果累累。代表人物有浙江师大陈耀东,他的论 文唐代诗僧 传本研究、 版本源流总表中收集了 宋、元、明、清以来海内外百余种版本、写本、校本、注本,源流分梳极其详尽。 深圳大学钱学烈也专题著有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考证了寒山诗集的五种源 本,即为:宋版本、国清寺本、东皋寺本、无我慧身本、宝祜本。并对各版本的 特征、年代、刊刻者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清以前较常见的十三种版本做了分类 及考订工作。另外四川大学项楚寒山诗籀读札记对寒山诗中较难把握的二十 一条注释及校勘作了详细说明及论证。据大田悌藏先生介绍,日本则存有诸多珍 贵的南宋版本以及多种寒山诗注释本,“计有宽文年间( 1 6 6 1 年1 6 7 2 年) 之首 书寒山诗三卷,元禄年间( 1 6 8 8 年1 7 0 3 年) 交易和尚之寒山诗管解六卷, 延亨年间( 1 7 4 4 年一1 7 4 7 年) 白隐和尚寒山诗阐提记闻三卷,文化年间( 1 8 0 4 张伯伟禅与诗掌【j 。文学评论,1 9 8 3 ( 6 ) :2 2 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年一1 8 1 7 年) 大鼎老人寒山诗索赜三卷。 而奇怪的是至今在国内现存的寒 山诗古代版本中尚未发现过注释本。 从南宋开始,寒山诗开始流传到日本、朝鲜等邻国,至二十世纪初,由美国 学者加利史奈德( g a r ys n y d e r ) 翻译介绍,在美国盛行,后又流传到法、德等 国,目前已有英、法、德、荷兰语、比利时等多种译本。在版本方面的主要研究 成果有魏子云的寒山诗校勘录、黄博仁的寒山诗的版本与流传、卓安琪 的寒山子其人及其诗之笺注与校订等。 ( 三) 对寒山思想的研究 寒山自称有诗六百余首,“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 百首 2 7 1 一现流传下来的仅为三百十九首。但其内容依然十分丰富。在思想 方面也具有丰厚的儒、释、道文化积淀。并以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刻,这在世俗 诗上尤为突出,如钱学烈指出:“其自叙诗和风俗诗,大都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 圆 寒山诗中反映道家思想的虽仅十余首,但却记录了他对道家从信仰、追求到 幻灭、批判的过程。是寒山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生活经历的反映,但需要特别注意 的是寒山对道教求仙之术的反动并不意味着对道家思想的拒绝。事实上,庄周的 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因此,寒山弃道从佛,所弃的只是道教的求仙之道,而不是老庄的道家思想。 徐光大在论寒山子的思想和诗风中说:“在寒山子身上,我们应该把道教和 道家思想分别开来看待,( 从诗中) 我们看到的是寒山子对采药炼丹这套道教神 仙术的失望和识破,而不是对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周思想加以扬弃,寒山子受道家 思想影响较深,不但表现在学道时期,就是儒生时期和后来参禅时期也都有所表 现 。 佛教思想是寒山诗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而寒山的禅佛思想又来源于当时势 力很大的南方的禅宗南宗,因此其释佛诗中大多表现了人生苦痛的超越与解脱。 陈慧剑先生在寒山子的禅与风这样写道:“寒山诗,漫入我心头,是一片禅 的无垠,禅的生机。禅,充塞了寒山诗的纯度与密度;禅,美化了寒山诗的天地 与人类的心灵。寒山诗即是禅,禅即是诗 徐光大则认为:“寒山子的大量 参禅诗,归纳起来不外乎显扬禅宗教义,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修行以及抒写自己 毋释慧能坛经校释 m ,郭朋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8 7 o 罗时进寒山的身份与通俗诗叙述角色转换【j 江海学刊,2 0 0 5 ( 2 ) 8 。张伯伟禅与诗掌 j j 文学评论,1 9 8 3 ( 6 ) 。2 l 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参禅妙悟等内容。”这是对寒山禅诗的概括和总结。四库全书总目也评论寒 山说:“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符毛公 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褐 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 笔者认为此评较之客观。 三、本文研究之内容、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 一) 寒山生态思想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自五四运动期间,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 为称之为“唐代三大白话诗人”之后,在世俗社会沉寂了千年的寒山及其诗开始 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寒山自己所说:“忽遇明眼人,即自流 天下 3 0 5 二十世纪的的寒山及其诗果然在众多现代“明眼人 的追捧下而 “自流天下 。二十世纪初,寒山诗就在日本( 明治三十八年) 一版再版,并且 有众多学者开始对其人其诗进行了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又远涉 重洋传入美国,成为当时美国社会“跨掉的一代 ( t h eb e a tg e n e r a t i o n ) 寻求 解脱的精神偶像,其诗并在一时之间风靡欧洲。至七十年代,台湾地区的学者掀 起了研究寒山的热潮,从八、九十年代开始,大陆学术界凭着地理、文化、历史 等独特的资源优势,也以势如破竹之态出现研究寒山及文化和思想,甚至在寒山 的隐居地天台还出现了民间的“寒山文化研究社 等,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纵然人们是因为寒山对自然纯朴的热爱而喜爱寒山,但 至今为止,对于寒山生态伦理思想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文章,正如有些学者所言: “研究的诸多领域尚待开发,研究的视角较为单一,系统研究有待加强。 圆本 文将努力以寒山所处社会背景和生活轨迹为切入点,侧重于寒山诗在生态伦理思 想方面的挖掘和总结,力图有所突破。 ( 二) 拟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探集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引用史料、文献,实地走访、考察, 请教导师、专家等各种交流平台,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 利用学院等公共图书馆、中外文数据库、各学术期刊等信息平台,广泛搜集、检 索资料,并整理、对比和引用。并结合归纳分析法,对探集到的相关资讯进行综 合归纳、分析。运用交叉研究法:用已掌握的传统伦理、历史、文学等相关知识 魏子云寒山子其人其诗之我观 n ,联合报,1 9 7 0 一0 4 一1 9 ( 3 ) 曲大田悌藏寒山诗解说【j 】,东南文化,1 9 9 0 ( 6 ) ;1 6 一1 9 7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研究本课题。力图以寒山诗产生的背景为基础,透析其思想特别是生态伦理思想 产生的渊源和特点。通过对寒山诗中伦理思想的分析以丰富寒山诗的思想内容, 挖掘和归纳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点以及对现代社会带来的启迪,还原以生动 的人物形象,故本文试图能在前辈们已开辟的一条坦直的大道下,在寒山生态伦 理思想研究方面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寒山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从一个踌躇满志的书生到最终投 身于自然的诗僧,其人生轨迹出现了三次重要的拐点,第一个拐点是从他按照古 代读书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而仕”的人生坐标,踏上谋取功名的科举之路开 始到屡试不弟、名落孙山最终家道中落、妻子侧目而远离尘世、走上归隐之路。 第二个拐点是他在隐居后生活上日趋潦倒,贫病交加,精神上蒙受打击、孤独失 落中,开始了采炼仙药的从道求仙的之路。第三个拐点是他在入仕无道,求仙无 门迷惘中,无奈地走向了他人生的终极皈依佛教,寻求解脱。 在这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1 寒山一生虽然儒释道兼具,但儒家思想影响 最为深远。2 走隐居之路只是寒山愤世忌俗,回避世态的无奈之举,但又恰恰是 这番举动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亲切美妙和纯真生动,触动了他后来决意回归自 然并且投身于自然的怀抱,是他形成生态伦理思想的起因。3 寒山弃道,只是抛 弃了求仙之道,老庄的道学依然对他影响重大。 诚然,每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有其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寒山生 态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它是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氛围下 产生的必然结果,下面就让我们寻着历史的轨迹去探索寒山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 内外缘由: 一、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如前所述,由于留存的文献资料的不足,对寒山的生活年代至目前为止,学 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因此无法严密地进行考察和推论,好在前辈们经过 精心探讨和多方认证,得出了寒山生活的大致年代,这里我们取信于当前学术界 普遍认同的观点,那就是深圳大学钱学烈教授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确定,寒 山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即7 2 5 7 3 0 年间,卒于文宗宝历、太和年间,即8 2 5 8 3 0 年间,比笔者以前考证之年代下推约3 0 多年,这个结论大概是比较经得住推 敲的。 根据这一观点,寒山是生活在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落的历史转折时期。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李氏唐朝属于国力强盛的时代,而在公元7 2 5 7 3 0 年,恰逢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家正处于鼎盛的高峰时期,国力强盛,疆域安 宁,百姓富足,粮库满盈,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歌舞升平,国运昌盛,气象万 千的景象,唐史中有一段唐玄宗封禅的记载:“开元十三年( 七二五) 十月十一 。钱学烈寒山子年代的再考证【m 深圳大学学报1 人文社科版,1 9 9 8 ( 2 ) :1 0 卜1 0 7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日,玄宗自东都出发,百官、贵戚、四夷君长从行。每逢中途停顿,数十里内人 畜遍野,有司车载供应之物,数百里不绝。十一月六日,至泰山下,骑马登山, 留从官于谷口,独与宰相及祠官( 主祭祀之官) 俱登,仪卫环列山下百余里。 当时的盛况有此可见一斑。由此,这一历史时期被史学家称之为“盛世”,也应 该正是在这一时期前后,寒山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他的整个青少年时 期的生活是优裕的,他过着纵马放鹰,逍遥自在的日子,如他自己所忆:“寻思 少年日,神仙未足称 1 0 1 ,到公元7 5 5 年,即寒山3 0 岁左右,积聚了重重 矛盾的唐皇朝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安史之乱”,它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从此唐王朝分崩离析,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失去控制能力,形成藩镇割据,各 自为政,百姓离乡背井,妻离子散,杜甫有诗日:“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寒山的人生也随之经历重大的转折,开始了“月尽 愁难尽,年新愁更新 3 3 的生活。 钱学烈教授在同文中分析寒山的经历后判断:“( 寒山子) 青少年时代生活 在长安、3 0 岁以后四处流浪、大历中隐居天台山。 这恰与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的 变迁相吻合。于是可以看出,寒山个人命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当时社 会局势的变化的反映,寒山由一个生活优裕、踌躇满志的青年到最终离家弃世、 隐居深山,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庆幸的是寒山通过他在自然 世界里的亲身实践以及在与世俗生活的对比中,逐渐产生并形成了超越他的时代 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今天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纵观两千多年来各个封建皇朝,在思想和文学领域方面唐朝是极具特色,也 极具代表性的,它不仅在诗歌、散文、音乐、绘画等艺术上诞生了一大批如李白、 杜甫这样大师级的代表人物,思想方面,随着整个唐王朝统治者的不同的统治需 要,儒、释、道的思想被不断地交相更替,而统治阶层的主流意识又以文学艺术 为载体被广泛传播,这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并重,并蒂生辉的局面。它反映在 社会生活上,不少士大夫附炎趋势,文人墨客骚诗弄词,普通百姓求佛拜仙。社 会上,道馆林立,寺院遍地,被贬官宦遁世隐身以求自保,失意文人假隐居而谋 仕途之风盛行。唐朝统治者这种奉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政策,使得 儒、释、道三家思想几乎同时在每个读书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三家思想中。 儒家讲求积极进取,是主张入仕的,而释、道宣扬消极退避,则是主张退隐的。这 就造成仕与隐对立而又统一地并存于唐代仕子身上。寒山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 大背景下。 l o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寒山这个“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 的儒生,在科举落弟、众叛亲离、经 济拮据、病贫交加的窘迫中最初选择天台山隐居学道,也正是受到当时这一社会 思潮的影响,唐玄宗年间,佛教受到压仰,道教成为国教,据唐史载:“开元时 与则天时相反,崇道而抑佛,禁造寺院、禁铸佛写经。 而天台山作为道教圣地 之一,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受到唐朝几代帝王的特别重视。“天 台山的道教代表着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文化。因此,寒山的这一选择并不 是孤立和偶然的,是当时社会意识领域在寒山身上的集中反映。 天台山文化无愧为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 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宋明 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 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 局,它孕育出一大批诸如顾欢、智额、灌顶、杜光庭、湛然等具有代表性的人 物,他们长期的社会活动和思想传播成为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源泉,在寒山的 亲身实践、感受中得到融合、提炼与发展,并以诗的形式得以展示。成为在海 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有朦胧生态伦理思想的诗僧。 ( 一)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对其毕生的影响 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 地养之以衣食,人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无也。 寒山的生态 伦理思想正是深受这一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产生。回顾他从一个由立志通过科举 走向仕途的书生到最终投身于自然的诗僧的整个人生轨迹,虽受到了多重思想 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从小饱读诗书, 试图通过科举谋取功名: 世有聪明士,勤苦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 神气卓然异,精彩超众群。不识个中意,逐境乱纷纷。 1 0 5 可是由于腐败的科举制度使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甚至最后“缘遭他辈责,剩 被自妻疏 1 1 1 纵然如此,二十多年苦学求仕之路使他“博览诸经史 ,深受 儒家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仁爱 精神对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 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物相互 依赖而构成一个整体。儒家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入 。陈再阳唐天台山道教诗研究 j 】中文自学指导。2 0 0 1 ( 1 0 ) :3 2 l l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这就是仁爱精神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孔子说:“天 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个天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天。孔 子还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重要命题。这意味着把人类道德的视野进 行了革命性的扩展,即大自然的一切生态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使人的道德情感不 再仅仅局限于“爱人 ,也意味着“爱物 。寒山诗云: 我今有一襦,非罗复非绮。借问作何色,不红亦不紫。 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这是。 8 2 这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 和“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 也许是寒山对 儒家由“仁民而“爱物 思想的诠释与体现。 2 、“时禁 思想对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 儒家把生态伦理思想纳入仁爱精神之中,成为思想核心。其行为规范可以简 略地归纳为“时禁 。曾子日:“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一夫子日:“断 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一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 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 从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儒家将 对待动植物的惜生,不随意杀生的“时禁 与其主要道德理念孝、恕、仁、天道 是视为一体,紧密相联的。这一思想在寒山的诗中随处可见: 无衣自访觅,莫共狐谋裘。无食自采取,莫共羊谋羞。 借皮兼借肉,怀叹复怀愁。皆缘义失所,衣食常不周。 2 6 0 喷喷买鱼肉,担归喂妻子。何须杀他命,将来活汝己。 此非天堂缘,纯是地狱滓。徐六语破堆,始知没道理。 9 5 寒山一再以诗的形式告诫自己与世人要珍视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这意味着诗 人把儒家尊重生命和热爱大自然纳入了同一的思想核心之中。 3 、家庭教化给寒山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 儒家的生态思想不仅在其经典著作中得以表述,还通过“家训 等方式进行 普及性教化,使儒家的道德准则和生态伦理思想在家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寒山 作为唐朝时代一个在谋取功名的道路上奋斗了将近二十年的书生,他不但谙熟儒 家的各种经典,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获得指导和规约。“满卷才子诗,溢壶圣 人酒 1 0 7 ,“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 1 0 2 正是儒家道德教化的生动 。程昌明译注礼记祭义【m 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 0 0 7 1 7 一1 9 1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寒山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写照。其中无不折射出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情感追求。同时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热爱自然的真情流露,也在歌咏自然的过程中传播着尊重 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 鸟语情不堪,其时卧草庵。樱桃红烁烁,杨柳正毵毵。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谁知出尘俗,驭上寒山南。 1 3 0 可见当时代表社会主流意识的儒家思想及生态观念被深深地根植于年轻的 寒山思想中,足足影响了他的一生,直至后来无论他从道或是从佛,都无法避免 儒家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因此,寒山的人生观和人生命运的演变是两个影响对 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儒家道德标准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是当时社会 由盛及衰,迷信黄道、崇尚佛教的大背景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前者决定了他的 人生观,后者决定了他的人生的轨迹。 ( 二)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 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其地位之尊,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史无前例。天台山作为 道教圣地之一,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寒山在天台山习道求仙的过 程中,道教的求仙之法虽然让他失望,但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又与他归隐自然的思 想一拍即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也许是他从道不成依然留在天台从佛的重要 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诗虽然反映道家思想的篇幅不多,但仍能看到道家思想对他 的影响。 1 、寒山生态伦理思想深受“道法自然 的影响 道家从道法自然的价值观出发,强调人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效法宇宙自然之 道,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这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天高高不穷,地厚厚无极。动物在其中,凭兹造化力。 争头觅饱暖,作计相瞰食。因果都未详,盲儿问乳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