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论述两汉儒家的 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规范,并总结其特点,剖析其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并援引诸多 文献资料,希望展现这一时期的真实伦理状况和生态思想的发展状况,为当前的生态保护 运动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伦理思想的发展总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认知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汉朝处于农 业文明时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态知识,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十 分关注,政府也颁布一系列政策和法令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成为推动儒家生态伦理思 想发展的源动力。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观,首先表现为“天人合一”的伦理整体论,将个人伦理与宇宙 伦理整体贯通,其次是以“阴阳五行”所表达的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而“人道法天道” 的思维模式,则试图效法自然秩序建立儒家的人伦道德秩序。这表现出两汉儒者对于自然 生态的重视,并将生态环境的诸多元素纳入儒家伦理道德的研究范畴之中。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关爱 措施:第二,儒家“以正为时”的时令规范体系;第三是提倡节俭用度的生活观。这一系 列伦理规范中,涵盖了当时社会所需要调节的主要生态问题:资源利用的适度限制、顺应 自然时令,以及在生活消费上杜绝铺张浪费。 对于这一生态伦理思想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其思想特征的总结与归纳,另一方面是对 它的历史意义的分析,肯定其优点,也承认其缺陷与不足。两汉儒家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 现为生态观念缺乏理性认识基础、生态规律和社会道德规律的错误同构,及人与自然关系 与封建人伦关系的异质混同。客观评价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客观评价这一思 想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展现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真实状况,有利于我们对其有全面深 入的认识,也对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汉儒家;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规范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 so f h a nd y n a s t y , a n a l y z e 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b o u tt h e s ei d e a s i t sa l s ot od i s c u s st h ei d e a sa n dm o r a lc o d e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i c sa b o u t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 h a r td y n a s t y , a n ds b mu pt h em a i np o i n t so ft h e i d e a s ,a n a l y z et h ep o s i t i v ea n dn e g a t i v ef a c t o r sa t o u ti ti nh i s t o r y ,t h e nq u o t eal o to f h i s t o r i c a l d o c u m e n t st oe x p r e s st h er e a lc o n d i t i o na b o u te t h n i c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l o g i c a li d e a s a st oi n s p i r et h em o v e m e n t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a tp r e s e n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t h n i c a li d e a si sa w a y s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so f 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a lc o g n i t i o n s i t si n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8 0p e o p l eh a dl e a r n e dr i c h e x p e g e n c ea n dk n o w l e d g e , t h e y a l s oc o n c e r n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h u m a na n d n a t u r e w h i c hb e c o m e st h e d r i v i n gf o r c ef o re c o l o g i c a l e t h n i c s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st h a t g o v e r n m e n th a da l s op r o m u l g a t ed e c r e e st op r o t e c tt h e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h a r td y n a s t y a tf i r s t ,i ts h o w e dt h et h e o r yt h a th u m a n b e i n gw a sa ni n t e g r a lp a r to f n a t u r e s e c o n d l y , i t e x p r e s s e dt h eu n d e r s t a n df o rr e g u l a rp a t t e r n so fn a t u r a le c o l o g yf r o m y i ny a n g a n d w u x i n g t h i r d l y , t h em o d e lo f t h i n k i n gw a st r y i n gt ob u i l dt i e sb e t w e e nn a t u r a ll a w sa n dh u m a n s m o r a lo r d e r , a n dt h es t u d yf o rm o r a l i t ye v e ni n c l u d i n gt h ee c o l o g i c a lc o d e s t h es t a n d a r d so f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 ss h o w e dt h r e ea s p e c t sa b o u t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h a r t d y n a s t y , t h em e a s l 1 r eo fl o v i n gc a r ef o rn a t u r e ,t h en o r ms y s t e mi ns e a s o na n dt h el i f e s t y l et h a t e n c o u r a g e df r u g a l i t yi nd a i l yl i f e i t sn o ta ne a s yt h i n gt oa p p r a i s et h ei d e a s o n es i d e ,i ti sa t h i n gt os u mu pt h em a i np o i n t s a b o u ti t ,b u to nt h eo t h e rw en e e dt oa n a l y s ti t sd e f e c t sa n df l a w s i t ss e l f - e v i d e n tt h a ti t s h i s t o r i c a l i m i t a t i o n s 题e t h n i c sm a i n l yw a si nb e i n gs h o r to f r a t i o n a lk n o w l e d g ea b o u te c o l o g y i d e a s ,t h ee r r o n e o u ss t r u c t u r ea b o u te c o l o g i c a ll a wa n dm o r a ll a wo f s o c i e t y , a n dt h ei n c o r r e c t c o m b i n eb e t w e e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h u m a n - - n a t u r e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h u m a n e t h i c s i t c o u l db eb e n e f i c i a l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d e a sa n df m dt h et r u ec o n d i t i o na b o u t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t h a ta p p r a i s e di t k e yw o r d s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h a nd y n a s t y ;i d e a so fe c o l o g i c a le t h n i c s ;s t a n d a r d so f e c o l o g i c a lm o r a l 2 本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小组) 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 文中所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均已注明出处。对本论文研究有所帮助的 人士在致谢中均已说明。 基于本学位论文研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属于南京林 业大学。对本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有权进行交流、公开和使用。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夸霞 3 - f 司聘 日期: 汐9 、) 戽自珥自 致谢 论文的写作是非常辛苦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欣喜与收获的过程。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 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很充实,也很快乐。一度曾经担心不能完成任务。而且存在畏难情 绪,总感觉菜一部分、菜一章节特别困难,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够勉力去写,然而真正 动笔的时候,又感到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激发出来,困难也总能在努力中被消解,应当说这 也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假如再有一次这样写一篇毕业论文的机会,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感谢母校南京林业大学整整七载的培育。即将踏入工作岗位之时,在母校所受之良好 教育,令我糖立了信心。七年,春华孜实,母校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也见证了我们青春 成长的印记忆及当初在家乡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情形,许多细节仍历历在目。拆开信 封,见录取通知书正面,校内樱花灿放,背面印着一句话:“樱花盛开的校园,有你施展 才华的一片天。”这应当是很平实的一句话,并无哲理或文采,却令一个地处僻壤的高中 毕业生,对于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如今,再忆往事,觉得在母校时光。虽然不免留 有许多遗憾,然而光阴并未虚度,整整七年的正规高等教育,将令我受益终生。 母校教会了我该怎样去读书、怎样去做人人生于天地之问,应当坦坦荡荡,以人性 之尊严,顶天而立地,不求名利之闻达,但愿无愧于己心。人生的全部追求,在于自我价 值的实现。而这种价值,并不是事业上的成就或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外在的生活状态, 能够契合予自己的真实心意,希望在步入社会之后,能一直按照自己的真实状态来生活, 同时热爱工作,热爱家庭,热爱并懂得欣赏自然界的美。 感谢导师王国聘教授对本篇论文的指导,更加感谢在三年的读书生活中,导师在学习、 生活和思想上对我的关心和指导。也感谢本科阶段的诸位老师:郑仁霞、缪军荣、+ 卢正、 陈蔚、沈文嘉、李忠等老师,及硕士阶段的诸位老师:朱美芬、王全权、曹顺仙、刘冬冰 等老师的教导。尤其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为本篇论文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在初稿完成之后, 王国聘老j | | i 认为,第一章中单讲“经济基础”过于薄弱,而第三章之后,为了论文逻辑顺 序的完整,也应该加入对它的历史意义及评价的内容。根据这一意见,我在此后的修改中, 对第一章的内容有所调整,另外又增加了第四章。此后,曹顺仙老师认为。论文的绪论部 分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也根据她的意见作了修改。刘冬冰老师对于第四章中“两汉儒者 比原始儒家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重视,也思考得更深入。事实上,原始儒家并没有在 人道与天道的观念上纠缠太多”这一段话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对“原始儒家”概念的界定 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刘老师的质疑是非常有道理的,因在先秦时期,关于“天人 之学”的理论资源也非常丰富,虽然两汉的“天人之学”很发达,但也不能无视于先秦时 期的理论基础。而关于原始儒家的概念,我最早见于清华大学唐文明君的著作与命与仁: 原始儒家的现代精神一书中。但我在使用一概念时,也没有认真考证,这是一含疏忽的 地方,需要以此为鉴。对于我在本篇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王全权老师也认为应当给 予明晰的定义和诠释。我所受到的现代新儒家的著作影响较大,对于他们提及的一些概念, 会有所沿用,但并没有对此做出详细的考证和明晰的诠释,这也是一个有待改善的地方。 以上诸位老师对本文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展现了母校严谨踏实的治学传统,和端庄馥郁的 优良学风,对于本篇论文的完善,以及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有指导重要意义。 感谢南京栖霞建设集团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感谢本科和研 究生期间的同学和朋友所给予我的友谊,尤其感谢张兴春同学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所提 供的无私帮助。感谢东方天郡社区内的邻居和网友s k ys h i r e 、f a y 7 7 7 ,玫瑰狼、h e a v e n n z a l l o r 等的热情支持。感谢南通的喜宪先生和夫人对我生活上的照顾,论文写作过程中最 艰难的一章便是在他们家中完成的,也向他们的女儿、已经因病逝世的我的本科室友喜雯 同学表示感谢。 感谢南京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感谢我所居住的仙林大学城。 李霞 2 0 0 7 年6 月 绪论 对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挖掘,一直是国内外生态伦理学研究的重 点。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下启宋明理学,在我国生态伦理发展史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两汉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儒家的思想对于研究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具有重要 的意义。而儒家思想中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容,代表了当时社会中生态伦 理思想发展的情况。关于这一命题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对个别论点的零散分析上,而应以 整体的思维,分析这个时代伦理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和两汉儒家这一个思想群体所具有 的特点,突出其时代特色和学术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怎样去理解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生 态的意识,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或者说,为何两汉社会能出现自觉的生态伦理意识, 而这种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之间有仟么关联? 在分析社会背景之后, 对儒家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规范的总结和归纳,抽象的伦理思维意识层面,和具体的伦 理道德规范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当时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研究这一命题的主要着力点, 也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内容。此外,对于儒家伦理,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应当有 一种情醒理性的认识,既赞赏其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也承认它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尤 其在对于历史局限性的分析上,不应是流于表面文章,而应站在宏观的角度,从伦理思维 的深层构造中去分析它的缺陷和不足。 近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相关论题的研究,都很重视,相 关的论文和著作也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型:一是国外学者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 思想的研究,他们主要关注于道家和道教的生态保护思想,另外对于“天人合一”的命题 也有浓厚兴趣,其研究的着力点,一方面在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究,另一方面是对中西方传 统文化在伦理观和自然观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思维特点的思考和探究。另外,国外学 者还以一种欣喜的眼光,来看待东方文明中的伦理整体意识与生态和谐思想,认为这是对 于西方近现代发轫于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思维和理念的颠覆。其次是海外及港台的华人学 者对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研究,主要以新儒家为代表。港台新儒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 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熊十力、徐复观等,在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非常细致扎实, 功力深厚。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三卷,和中国人性史论,都以非常深厚的文献研 究功底,对于两汉儒家的重要概念作出分析,其中也注意到对。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 的生态意义的探讨。二是重视对于儒家伦理的重建工作,新儒家如成中英、杜维明等,都 致力于以西方伦理的思路来对儒家伦理进行改造,希望构建一种普适性的伦理体系。他们 对于儒家伦理的生态意义,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成中英即有专门的著作合内外之道一 儒家哲学论,论述儒家所存有的伦理本体论的特点,并认为其具有生态意蕴。其三是 大陆学者对于传统生态伦理的研究,在对两汉儒家思想的挖掘上,主要集中于对“天人合 一”和( 礼记“月令”篇的研究,对于儒者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上,还涉及较少。另外 关于董仲舒的思想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伦理思想上,对生态思想的涉及则很少。而在古 代经济史的论文和专著中,对于两汉生态的探讨则比较多,但仅限于经济史的研究,并未 与伦理思想相结合。 本篇论文以儒家为研究主线,以两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研究背景,首先分析其生态 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次是研究儒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道德规范,其中以董仲舒、 陆贾、贾谊、刘向、桓宽、桓谭等人的思想为重点研究,又以礼记、白虎通、盐铁 论、四月民令、汜胜之书、春秋繁露及史记和汉书为重点研究的作品, 注重对于第手资料的采用和分析。最后则是对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做出评价,一是 其特点,具有当时农耕社会的伦理自觉性,并且具有整体性的伦理思维,在对待资源的利 用问题上,主张以合理的方式去获取资源,而不是完全否定人对资源适度的获取。两汉儒 家的局限性在于,其伦理思想中带有明显的政治化、神学化的倾向,从而走入了一个误区, 不利于伦理思想的健康发展。 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认知基础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儒家的生态伦理思 想,这能够更多的了解它的真实意义,也能促使我们去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 的各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 站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回望千年之前的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态 度和认知,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生态问题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脉络。通过对两汉儒家生 态伦理思想进行研究,能够彰显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所具有的生态内涵,为当代生态伦理 学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推进当代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 供历史文化的支持。 2 第一章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伦理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认知情况是密切相关。 两汉时期处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 为主,在农耕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环境密切接触,提高了 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并积累了很多农业生态知识。另方面,因为奉行“以农为本”的 政策,两汉政府对于生态问题也比较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政令,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 发展。这些都为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打下了基础,并成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不断发展的源 动力。 第一节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经济及认知基础 两汉时期,完成政治上的统一以后,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政府采取多 种措施,包括西汉初年的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和节省用度,以及西汉、东汉都有施行的劝 民农桑、奖赏力田、兴修各项水利设施、有计划地移民以开垦耕地,限制土地兼并等,有 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系列措施,使遭到连年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和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紧密围绕着农耕社会而行。农业的发展使当时的 人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生态知识,也更加关注自然生态的变迁。 一、两汉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一) 耕种技术的进步 两汉时期,农业生产较前代更为发展,无论在农器上还是农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当时,中原地区主要的农耕区域,农民已经掌握了比较系统的耕种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 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汜胜之书,和成书于东汉的四民月令, 可视为两部代表著作。这两部著作,对当时的各类主要作物,以及当时先进的耕种技术, 都有详细记载。1 西汉时,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农民已经掌握了很多耕种的技巧和提高产量的诀窍, 懂得在耕作、播种的各个环节采取特别措施,以提高作物成活率及单位产值。范汜之书 所记载的农法为五种:耕田法、收种法、溲种法、穗选法、区田法,均为当时重要的农田 耕种技术。又如“区田法”记载:“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 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丈五寸,长四 丈八尺。尺直横凿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 积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区田法是汉代著名的丰产农法,号称“亩产百斛”, 1 汜胜之书 ,原名汜胜之 ,汉书艺文志) 中著录为1 8 篇,其作者为汜胜之。原书约在北宋时便已亡侠,现 存书稿为从齐民要术 等一些古书中摘录的原文辑集而成,约3 s 0 0 宇,内容记载了汉代时主要的耕作技术和主要的 农田作物反映了西汉时农业所达到的较高水平,对后人了解两汉农业社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 反映出当时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同时以拥有许多领 先于世界的传统农器。精耕细作农法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与之配套的农器作为它的条件和 标志的。 关于水稻种植技术的主要环节,在农书中都有记载,如东汉时,北方与南方共同出现 了水稻插秧技术,四民月令五月所记:“是月,可别稻及蓝。”是我国农作文献中首 次对这一技术的记载。与此同时,南方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也出现了有关内容,如广东佛 山澜石出土的水田模型中,就有农夫插秧的形象;贵州兴义出土的水田模型中,也刻画出 了整齐的禾苗,显然是插秧的结果。这也表明,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技术,因种植面积的 扩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 二) 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在农作物的种植上,据汜胜之书记载,当时的农作物种类丰富,包括有禾、黍、 麦、稻、稗、臬、大豆、小豆、瓜、瓠、芋、桑等,并详细记载了每种作物的种植方法。 如种麦,便有九段记述,详述其播种时间、田间种植密度、除草施肥灌溉要则等,如:“区 种麦,区大小如上农夫区。禾收,区种。凡种一亩,甩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 令种土相亲。麦生根成,锄区间秋草。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i 太平御览记载东汉桓帝时,有童谣说:“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02 这表 明大麦和小麦也是当时中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稻谷也是当时极重要的农作物。如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上书中说:“春秋它谷不书, 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3 据史料考证,两汉时期,主 要的农耕地区气候温润,因而改变了以往的作物布局,扩展了各种作物的种植空间。由于 气候的温暖,加之水利的兴盛,两汉时代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大扩展,南方和北方都有种植。 例如,在关中一带的公田中,便以种植水稻为主,据汉书沟洫志记载,“倪宽为左 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武帝日;“左右内史地,名山川原甚 众今内史稻田租挈重,不与郡同,其议减。令吏民勉农,尽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 时。”4 当时也有少量的经济作物被广泛栽种,如桑树,又如靛青。全汉文记载:“余就医 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粟稷不植。”5 陈留为古地名,在 今河南省境内,“蓝染绀”即是靛青,为古时一种重要的染料。可见当时河南境内有专种 靛青这类经济作物而不种粮食的,被批评为“遗本念末”。桑树虽然并非粮食作物,但也 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作物,所谓男耕女织,蚕桑乃穿衣之本,因此并不被归为“末 业”之列。桑树,及棉、麻类作物,在中原地区各地都有广泛种植,在此不一一赘述。 另外,有必要提及的是,秦汉时期,在部分农耕发达之地,农作物已有初步的规模化 种植。如管子记载西汉初年的农作规模:“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 汜胜之书) 太平御览,卷八三八 汉书朴注,卷二十四上 班固:汉书沟洫志 全汉文卷六十二 4 可以为足矣。”1 二、两汉时期农业生态认知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对于农业生态条件的认识也有了很大 提升,人们意识到维持良好的生态条件是生产和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保证,顺应自然规律 也成为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在这一时期,人们善于捕捉和积累来自自然界的生 态信号,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也成为人类知识的组成部分,并 被其成员所遵循和传递。因此,在两汉时期,人们对于生态知识的体察和认知,也带有农 耕社会的独特烙印。 ( 一) 对农业生态和农业生产关系的认知 两汉时期,人们的活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其中主要是土地和气候条件,农业的产 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土壤条件和天气,自然灾难和病虫害经常使人陷入困顿,因此人们对于 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时人非常强调对于生态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 强调在生产中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气候的发展来开展种植业。人类活动也只能以被动顺应 自然为主,除了兴修水利、砍伐森林、建造房屋和城池之外,人类很少再有改造自然的举 动。 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生产发展的重要性。首先是气候条件对 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两汉的学者对于当时的自然物候变化非常关注,以原始的气象学和物 候学知识,整理了关于气候与农时的相关著作,成为宝贵的经验积累。如在四月民令 中,对于自然物候的情况记述极为详尽,春季的气候特征为“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 解”,而夏季则是“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在这里,十分关注土壤的状况, 尤其“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膏泽,皆得时功。” 这一段则是将关注点集中于特定时间内农耕生产的开展状况。四月民令还陈述说“杏 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蔺之。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土甚轻 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杏花的开放和凋落,成为判断农时 的一个参照物。在杏花刚开放时,便应当耕耘土壤,到了杏花凋落时,再一次深耕。又如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 年宜稼”,指冬季雨雪对于次年庄稼正长生长的益处。按今天的气候学的观点来看,两汉 时人们对于自然物候的体察细致入微,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也能够直接应用于当时的农 业生产,成为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方面,对于自然生态的重视,表现在对农时的测定上。先秦两汉的文献,都大量 反映了农耕社会对于正确的季节时令信息的关注。如 礼记有“月令”篇,而反映两汉 农业状况的四月民令和汜胜之书,也都注重对于节气时令的记载。其中 礼记月 令篇,详细区分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和每一季中又分为不同的 管于) 卷五 5 三个阶段,谓之孟、仲、季。所以一年便分为十二个月,而每一月的农时节气也大为不同。 而四月民令说“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 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也。春候地气始通:橼橛木长尺二 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 即土刚。以此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这里是反映春季的情形,立春、 立夏、立秋、立冬等节气的划分,都是每个季节具有标志性的时间。 对于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问的相互关系的认知,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较大影响。如儒家所强调的“以正为时”的理念,便是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对于“农时” 的识知。而儒家的阴阳五行思想,也包含了大量的农业气候和生态的知识。 ( 二) 对物种生态规律的认知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必然需要对生态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两汉时期农业生态知识的 逐步积累,首先是对于农业生态中涉及的动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现存史料中有很多资料 是描述当时的农业作物的,如汉书货殖传载当时各地的主要农牧产品:“安邑千树 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荥南河济之间千树蔌;陈、夏千亩漆;齐、 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及名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干亩卮茜,千畦姜韭: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1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安邑盛产枣子,关中一带种植粟,四川、江南一带种植柑橘,淮 北济南一带种植蔌,山东一带种植桑、麻,陕西一带种植竹子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 者还强调了因地制宜发展畜牧和养殖的重要性:“故日陆地牧马二百蹄,牛千蹄角,千足 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波,山居千章之蔌”,除了放牧牛、羊之外,还有在水潭沼 泽中养殖鱼类。 在汉书地理志中,详细记述了各地的特产风貌,尤其对生态物种的特点做了记 录,如扬州“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营,谷宜稻”,荆州“畜及谷宜, 与扬州同”,豫州“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青州“其利蒲、鱼谷宜稻、麦”,雍州 “谷宜黍、稷”。2 根据汉书的记载,此时的人们,已经对于不同作物的习性有了详 细的了解,能够分辨哪一类作物适合种植到哪些地方。 又据四月民令记载,“自朔至晦,可移诸树:竹、漆、铜、梓、松、柏、杂木; 唯有果实者,及望而止。”及“可种春麦、豌豆,尽二月止。可种瓜、瓠、芥、葵、大小 葱、蓼、苏、苜蓿及杂蒜、芋。可种蒸。可别芥。粪田畴。”这些内容是转引自齐民要 术的,也充分表明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态物种规律的关注和重视。 汉代人还意识到种植单一作物的风险性,因此提倡同时种植多种作物及养殖家禽牲 畜,以免因某一种作物的收成不好而使农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3 生态多样性是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汉代的文献中便能找到这种对于生态多样 性理念的实际运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1 班固;汉书货殖传 2 班固:汉书地理志 班固;汉书食赞志, 6 第二节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政治基础 两汉时期,政府对于农业生态的关注,也成为当时生态伦理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由 于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生态条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也成为推行 “以农为本”的封建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之一,而自然生态的和谐,也被认为是君主德行 的体现。 一、生态伦理思想发展的社会政治前提 ( 一)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高度政治重视 两汉政府对于生态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重视。对 于一个建立与农耕基础之上的封建王朝而言,重农是立国之本,而维护农耕社会所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条件,也是意义重大。 汉代的帝王都推行“崇本抑末”的策略,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如汉书补注记载 文帝诏e l :“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至公元前1 6 7 年,文帝再次下诏日:“朕亲率天下农耕以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义”,从而开 后世“皇帝御驾亲耕,皇后亲事蚕桑”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重农仪式之先河。其后,在景 帝一朝,也继续推行以农为本的政策,景帝曾下诏日:“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 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1 因 此,文景时期,政治较为昌明,农耕生产大有恢复,被后世称为“文景之治”。 农耕社会的情形,正如周礼所载:“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 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部,五都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 禁,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之稼穑。”2 而 汉书记载,汉代明 确将重视农耕、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行为,作为与“孝悌”同等重要的道德行为来嘉奖。 两汉政府重视农业,而农业生产必然也会带来生态问题。关于生态问题,我们在认识 上有个误区,认为生态问题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实际上,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生态问题始终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程度、范围和破坏性上有差异。、 汉代的生态问题主要自然灾害和人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两大类。在自然灾害方面, 两汉虽然国运长久,然而灾祸不断,当时出现的天灾包括日食、月食、星孛、星陨、彗星、 地震、旱灾、水灾、火灾、蝗灾、瘟疫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促使政府非常 重视灾害问题。又据气候史的相关研究,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气候比较温润,因此水灾频 发,在史记和汉书中有多次“天大雨”、“淫雨”的记载,水患成为当时的一大灾 难。而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也会带来生态问题,包括农田化、森林面积缩小、局部地区土 地退化等,这在两汉时期也有出现。人们的渔猎、砍伐和采集行为,也带来了动植物资源 的破坏。因此礼记要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这是对人为破坏生态的一种限 制。 1 汉书补注卷五 2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7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的破坏,两汉政府对于这两类问题都比较重视,并会采取积 极措施去应对出现的问题,加之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破坏自然的力量有限,这使得生态 的问题始终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人类的活动也没有给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破坏。因 此两汉的生态情况总体而言是比较良好的,确保了人们能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良好的 生态环境,是中国古代的文明一直能够延续下来,并没有因为自然生态的恶化而走向毁灭 的主要原因之一。 ( 二) 保护生态环境是君主德行的体现 先秦至两汉以降,君主是作为“天之子”的神圣身份出现,因而也承担爱护自然万物 的责任,君主的仁德也应当在自然界中体现。“务时而寄政焉,作教而寄武、作祀而寄德 焉:此三者,圣王所以合于天地之行也。”1 从周礼所归纳的圣王的三种德行中,有两 种行为务时寄政和作祀寄德,都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君主的言行和政令,必须符 合尊重自然规律这一条标准。汉书晁错传记录晁错在对策中表达的君主应当保护生 态环境保护的看法: 诏策日“明于国家大体”,愚臣窃以吉之五帝明之。臣闻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处于 法宫之中,明堂之上;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故众生之类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载也;烛 以光明,亡偏异也;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语产,皆被其泽。然后阴阳调,四时节,日月光,风 雨时,膏露降。五谷孰,袄孽灭,贼气息,民不疾疫,河出图,洛出书,神龙至,凤鸟翔。德泽满天 下。灵光施四海此谓配天地,治国大体之功也。2 晁错认为,上古圣王( 传说中的“五帝”) 的神圣功绩,在于能处理好天、地、人三者 的关系,“上配天,下顺地,中得人”。仅仅能够处理人的事务是不够的,还要能令德泽布 于天地万物,“德上及飞鸟,下至水虫草木诸产,皆被其泽”,这才是圣王的德行。因此儒 家理想的社会状态,是包括生态和谐在内的,要风调雨顺、甘露降临,五谷丰登,妖孽及 灾异遁迹,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共享太平。这种将生态保护和“国家大体。、。治国大体” 联系起来,在生态思想史上,是一种开明的见解。尽管这也许是基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 忧患意识,还不能说是一种自觉生态的意识。 从现存的反映远古文明的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述,尽管这其 中或许带有失真的神话传说的痕迹。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故事, 表现出的是人类对于恶劣自然条件的不满,和渴望改善人的生存环境的意识。关于上古时 期“圣人”的记述,如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等,其功绩也在于给人们带来改造自然的 技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上古时期历史的追述,绕过了传说中的神农时期,而以神 农氏之后的黄帝时代为开端,记载“五帝”的功绩,并作简要评价。史记五帝本纪 中说到黄帝的功绩,有“治五气,蔹五种”之语,这便涉及社会进步与生态条件的关系。 司马迁认为,黄帝政权的顶峰,在于通过圣战平服了四方叛乱,“修德振兵。治五气,艺 1 管子四时 2 班固:汉书晁错传 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箍、虎,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1 黄帝经 过四方征讨,终于实现了各地和谐的局面,“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因此黄 帝的封号也来自于此:“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2 黄帝的事迹主要包括:“顺天地之纪, 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 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3 这段文字之中,除了政治意义,还表露了积极 的生态意识,“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体现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原则,而“时 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亲的倾向。尽管此时人类所掌握的生 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但对于自然并没有过于畏惧,反而是存有一种与自然相亲、以“圣王 之德”教化自然的思想。至于“节用水火材物”,也是为今人所认可的生态节俭观。 二、两汉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政策实践 ( 一) 生态资源保护的法令政策 两汉政府多次以皇帝诏令的方式,向百姓下达关于保护生态的规定,从而形成社会必 须遵奉的法令。札记月令中,有关于生态资源保护的记述,如“毋覆巢,毋杀孩虫 胎天飞鸟,毋鏖毋卵。”但在两汉时期,关于生态保护的措施,这并不仅仅停留在“礼” 的学术探讨的层面实际上,在西汉中期以后,这些都是作为政府官方发布的具有法律效 力的生态法规,对社会成员有较强的约束力。比如汉书宣帝纪记录元康三年( 前 6 3 ) 六月诏: 前年夏,神爵集雍。今春,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 搪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4 其中所谓“毋得以春夏搪巢探卵,弹射飞鸟”,正是礼记月令所强调的保护生 态环境的禁令。 近年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发掘出土的泥墙墨书 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 条,其中也有大量关于生态保护的法令。如“盂春月令”有:“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 不得伐也,尽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当伐者。”( 九行) “毋挞剿。谓剿空实皆不得挞 也。空剿尽夏,实者四时常禁。”“毋杀天虫。谓幼小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 月j 。” “毋杀殆。谓禽兽、六畜怀任有殆者也,尽十二月常禁。”( 一二行) “毋天蜚鸟。谓夭蜚 鸟不得使长大也,尽十二月常禁。”( 一三行) “毋赓。谓四足及畜幼小未安者也,尽 九月。”( 一四行) “毋卵。谓蜚鸟及鸡卵之属也,尽九月。”( 一五行) “中春月令”有:- “毋水泽,陂池、四方乃得以取鱼,尽十一月常禁。”( 二六行) “毋焚山林。谓烧 山林田猎,伤害禽兽鱼虫草木( 正) 月尽。”( - - 七行) “季春月令”有:“毋弹射蜚鸟, 及张网,为他巧以捕取之。谓鸟也”( 三二行) “孟夏月令”有:“毋大田猎。尽八 月。”( 四二行) 等等。开篇称“大皇大后诏日”,日期为。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明 确是作为诏书颁布。 1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2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4 班固;汉书宣帝纪) 9 顺应自然生态规律,“顺四时之序”,也是两汉官方法令政策的一大导向。如阳朔二年 春季,成帝下“顺时令诏”,诏日: 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於蓍时雍”明以阴阳 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阴阳,薄而小之,所奏请多违时政。传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阴阳和 调,岂不谬哉! 其务顺四时月令。1 所谓“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是官方倡导的。失对,等于失礼,民无礼而不 治,因此“失时”也上升到政治治理的高度了。“时政”是合乎礼制,也得到大臣及民众 支持的举措。不推行时政,可能被视为是朝纲败坏的表征。 从文献资料的分析可见,两汉时代关于生态保护的相关法令是比较健全的。对于生态 资源的保护上升到国家政令,既是政府重视生态的体现,也表明整个社会生态意识的自觉 程度。 ( 二) 改造农业生态条件的措施 两汉时期,人们所从事的生态活动,主要包括开发土地、砍伐森林、兴修水利、渔猎 游牧等,在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上,主要集中于土地、森林、水源等几个方面。 开发耕地是两汉时期改造自然的一大举措,这主要是以向边疆移民的方式来表现。人 类的活动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两汉时期,在政治相对较为稳定的侍况下, 人口繁衍的速度较快,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人口增长,据有关史料对人口统计数据的考察, 以西汉为例,当时的人口增长率为1 6 ,中原地区人口总数翻了两番,部分核心地区出 现一定的人口压力,从而引发政府对于人口增长与人口集中现象的较大关注。因此政府采 取了有计划地移民措施,除了史书记载的在荒年时多次移民之外,正常的年份,也会发动 大规模的移民计划,或允许自发移民,如景帝年间就曾下诏说:“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 听之”,即允许百姓迁徙到地缘更广阔的地方。还有一种待况,是为了稳定边防,移民到 边疆拓荒,“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移民到边疆开垦荒地,这是两汉时期乃至中国 封建社会所采取的最常用的一种改造自然的方式,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政府有计 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将原本不适宜人居的地方,通过人为改造,使之成为能够开展农耕生 产的场所。 大规模兴建水利工程,也是两汉时代改造自然环境的又一大举措。封建农业的一大特 征便是自然农业,即农业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除了耕作技术和施肥标 准有所变更之外,人为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而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使自然农业演变为灌溉农业,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凭借人工引入的水资源,人为因素在生 产中的作用提高很多,在没有自然降雨的情况下,通过灌溉工程引来的水资源也可以使农 作物得到顺利生长。应当说,自秦以来,统治者便开始重视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秦朝时建 有郑国渠,西汉时又新建白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 田亩四千五百余顷”2 。另外还兴修其他水利工程若干。如公元前1 1 9 年左右,在i 临晋( 今 陕西东部) 开凿的井渠,“发卒万人穿渠,自徽引洛水至商颜山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望亭中学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光伏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底部夯实拐点已至春暖花开
- 幸福问题课件
- 巡航摩托安全驾驶培训课件
- 巡察工作保密课件
- 输电线路检修培训课件
- 输液配伍禁忌课件
- 小鸭小鸡舞蹈创编课件
- 9.1.1 第1课时 正弦定理(一)
- 商用建筑地暖系统全面承包协议
- 质量改进培训课件
- 2025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组装工艺培训
- 《会计基础》课程标准
- 2025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英语真题(原卷版)
- 2025-2030船用内燃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新编日语泛读教程学生用书1》课件-新编日语泛读教程 第三册 第1课
- JG/T 26-2002外墙无机建筑涂料
- 护理实习生安全协议书10篇
- 九年级英语情境教学实施计划
- 巨人的陨落介绍课件视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