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鲁迅留日时期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从前期的“意译”到后期的“直译一、“硬译 这样一个重要转变,无论“意译 还是“直译”、“硬译都有深刻的时代与个人 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原因进行深入的认识与研究,从而认识鲁迅翻译思想 乃至他整个思想发展的历程。 全文结构如下: 前言:首先指出鲁迅翻译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回顾了过去鲁迅研究 界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并总结了过去研究所遗留的一些问题。最后,指明了本文 的研究重心及研究范围。 第一章:全面考察南京时期鲁迅所接触到的重要翻译及翻译思想,并分析这 些翻译作品对他产生的影响。 。 第二章:系统的研究鲁迅留日早期的翻译实践,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分析 出这一时期指导鲁迅翻译实践的具体翻译思想。从其翻译实践可以看出,此时鲁 迅的翻译思想受时代影响明显,梁启超、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实践以及翻译思 想对这一时期的鲁迅影响巨大。 第三章:分析留日后期鲁迅独特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域外小说集 翻译的影响。特别是着重分析了鲁迅翻译思想由“意译 到“直译一这一重要转 变的原因。 结语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分析了l :域外小说集作为鲁迅早期翻译思想的 载体,所发生的特殊影响。 关键词:鲁迅;早期:翻译思想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p e r i o do fs t u d y i n gi nj a p a n ,l u x u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h a v ea i li m p o r t a n t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f r o mt h e ”f r e e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l i t e r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w h e t h e r ”f l e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r ”l i t e r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h a sp r o f o u n de l aa n dp e r s o n a lr e a s o n s t h e r e f o r e , i t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t h i sr e a s o nf o rr e s e a r c ha n dd e e p l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t h u s ,w ec a nh a v e a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l u x u n s t h o u g h ta n dt h e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p r o c e s s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i sp a p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f i r s to fa l l ,t e l lt h e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t u d yo fl u x u n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e c o n d ,r e v i e w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s t u d yi nl u x u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l a s t , e x p l a i nt h ec o r eo ft h i ss t u d ya n di t sr a n g e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r e s e a r c h st h es t u d yp e r i o di nn a n j i n g ,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i nl u x u n v i s i o n ,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w o r k so nh i si n f l u e n c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s t u d y sl u x u n 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i nt h ee a r l yt i m ew h e nh e s t u d y i n gi nj a p a n ,t h r o u g ht 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 a n a l y z e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w h i c hg u i d a n c el u x u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i nt h i sp e r i o d a n dp 0 诚o u tt h e e n o r m o u si n f l u e n c eo fl u x u nf r o ms e v e r a lf a m o u st r a n s l a t o r sa n dt h e i r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o u g h t si nt h i sp e r i o d 1 1 1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a n a l y s i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l u x u n ss p e c i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o u h t si nt h el a t et i m ew h e nh es t u d y i n gi nj a p a n ,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t o f i n a l l y , a n a l y z e dt h er e a s o n so f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什f r e et r a n s l a t i o n t o 竹l i t e r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e p i l o g u e ,b a s e do nt h er e v i e wo ft h ew h o l es t u d y s ,a n a l y z e dt h es p e c i a le f f e c t s o f ,w h i c hb e i n gac a r r i e ro fl u x u n s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k e yw o r d s :l u x u n ;e a r l y ,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s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均 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门大学研究生学 术活动规范( 试行) 。 另外,该学位论文为() 课题( 组) 的研究成果,获得() 课题( 组) 经费或实验室的 资助,在() 实验室完成。(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 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可以不作特 别声明。)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 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借阅。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 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 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或填上相应内容。保密学位论文 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未经厦门大学保密 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 : 年月 日 前言 上- j l _ 刖吾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梁实秋围绕着翻译中的“硬译”问题,有过一 场激烈的争论。争论中,鲁迅极力强调硬译,实际上就是坚持一种非常严谨的翻 译态度。在文艺与批评的译者附记中,鲁迅表白了自己选择硬译的原因:“从 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 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 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焊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一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惟一的希望,只在 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 与鲁迅不同,梁实秋倾向于一种更为轻松的翻译态度,他认为“译书第一个 条件就是要令人看得懂,译出来而令人看不懂,那不是白费读者的时力么? 在 “信刀和“顺 产生矛盾时,梁实秋认为“部分的曲译即使是错误,究竟也还给 你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也许真是害人无穷的,而你读的时候究竟还落个爽快一。 要读者“硬着头皮一还是“落个爽快”,成为鲁迅语梁启超之间争论的焦点。 这个焦点问题的背后,其实还是那个老话题:信、达、雅,究竟哪个最重要。这 是一个涉及到翻译原则的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这个比较深层的学术问题的讨 论,无疑会大大促进中国翻译理论的丰富和成熟。但是这次争论却因为种种原因, 离学术争论越来越远,最终没能继续深入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争论中,鲁迅始终坚持将“信 放在首位,梁实秋则认为没有“达 ,。信一 也无从说起。优先顾及“信一的翻译被叫做“硬译,“硬译一一词并非梁实秋 所提,而是鲁迅自己的提法,所谓“硬译 只是鲁迅对直译的一种自嘲式的谑称, 其本质仍然是他从留日后期开始提倡的直译。这一称谓的涵义是在“信一与。达一 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坚持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精悍的语气一,认为这比通顺更重 要。当然,鲁迅也表示他承认这样译文存在缺欠,他将自己的译作说成是填补“这 从无有到较好的空间罢了一然而梁实秋抛开硬译产生的种种前提,直 鲁迅:鲁迅全集 第1 0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9 页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接从鲁迅的译文开始批评。并将鲁迅自谦的“硬译”说成是“死译”,这就颇有 些挑衅的意味了。在其后的大规模论战中,梁的一个惯用手法就是直接将鲁的译 文拿给读者,作为硬译缺欠的一个铁证。这种偏颇的做法,难免会让鲁迅恼火, 导致两人的争论中意气成分越来越重,使得争论最终没有能够继续深入下去。 尽管如此,这次争论无论是双方的学术地位、论战的持续时间,还是论辩氛 围的激烈程度,在中国翻译史上仍然是绝无仅有的。尤其重要的是,这次争论的 核心问题硬译,涉及到了翻译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翻译原则问题。翻译 原则是具体翻译实践的指导,鲁迅所说的“硬译”,实际上就是坚持直译的翻译 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指导了鲁迅大半生的翻译实践,而且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 深刻的印记,引领了后来数十年的中国翻译界。 但是这场在我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争论,从发生的当时,就有意无意 的被人们忽视了。关注那场争论的人们,大多热衷于争论的另一个主题:文学阶 级性的问题。当时鲁迅将这两个问题绑在一起来讨论,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论战策 略的考虑。事实上文学的阶级性和翻译原则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领域,放在一起 讨论并不合适。有关文学阶级性的争论又恰恰是那个时代的热门话题,比之翻译 原则的争论,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这样一来,有关翻译问题的讨论自然就被 冷落了。受到冷落的不仅仅是这一次争论,在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史上,有关鲁迅 翻译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冷遇。 事实上,鲁迅一生译述甚丰,他的翻译活动贯穿其文学生涯的始终。以1 9 0 3 年发表在留日学生杂志浙江潮第五期上的斯巴达之魂和哀尘为开端, 一直到1 9 3 6 年逝世前的几个月还在续译的死魂灵第二部。他的译著大约有 三百万字,甚至比他的全部著作还多一些。除了数量巨大的翻译作品,鲁迅还有 着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这些都是鲁迅研究领域里极有研究价值却一直被人们所 忽略的内容。 近年来,鲁迅翻译研究在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作品也相 继问世。但是相对于鲁迅先生庞大的翻译作品数量,目前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如 果说,透过鲁迅的翻译实践,来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是鲁迅翻译研究的一个基 本要求的话。那么从目前已出版的这些研究作品看,与这一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 差距。 2 前言 有人做过统计,截止2 0 0 5 年,“国内外共发表鲁迅翻译论文2 1 8 篇,其中国 外2 5 篇;工具书一部;另有论著三部:第一部是斯德哥尔摩大学中国学系的伦 德伯格博士( l e n n a r tl u n d b e r g ) 撰写的博士论文l ux u na sat r a n s l a t o r ,于1 9 8 9 年出版;第二部是2 0 0 4 年出版的刘少勤著盗火者的足迹心迹一论鲁迅与翻 译:第三部便是于2 0 0 5 年7 月出版的王友贵教授的翻译家鲁迅。 需要补 充的是,2 0 0 8 年初又有一本鲁迅翻译论著发表:李寄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 体论。 从国内已经出版的三部鲁迅翻译研究著作来看,当下的鲁迅翻译研究仍存在 一些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地方 刘少勤的 :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一论鲁迅与翻译侧重于对鲁迅翻译理 论的研究,但也并不完全是研究鲁迅翻译理论的。这本书主体有两部分,上编“别 求新声于异邦鲁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一,主要是“考察鲁迅译了哪些国家 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为什么要选这些作品”。下编“说不尽的信、达、雅 鲁迅的翻译方式 ,主要是分析鲁迅的翻译方式尽管作者声称“把鲁迅 三百多万字的译作从头到尾阅览了一遍,对其中重要译作的主题和内容,用我自 己的语言一一作了概述和评析,写下了十五本读书笔记。一但事实上书中的许多 观点并非来自对鲁迅具体翻译作品的解读,而是直接对鲁迅翻译理论的语录式引 用。 王友贵的翻译家鲁迅侧重于对鲁迅翻译作品的研究。作者“希望从翻译 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活动、翻译作品、翻译思想、翻译路线、翻译实绩在中 国翻译史上之地位诸层面来讨论鲁迅。芹基本的思路是:“通过阅读鲁迅的全部译 作、创作,尤其是鲁迅在翻译作品前后写下的大量译者前记、后记或小 引,以及鲁迅数量不算少的翻译专论,考察其译作和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 文学史、中外文学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国民教育史上,产生过哪些重要影响? 一 尽管作者实际上确实做到了“以译文为本一,但是通读全书后会发现,作者更为 关注的是鲁迅。译了什么而不是。怎么译一作者通过域外小说集: 、1 :察拉 图斯忒拉的序言、现代日本小说集:等来研究鲁迅的现代意识;通过解读一 崔峰: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2 0 0 6 年第一期 刘少勤: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一论鲁迅与翻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页 王友贵:翻译家鲁迅) ,南开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2 月第一版,第3 页 3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个青年的梦、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等来研究鲁迅的“浪漫 ;通过 解读苦闷的象征来研究鲁迅的“苦闷;通过解读小约翰、表、俄罗 斯童话等来研究鲁迅的“童心 ;通过解读十月、毁灭、竖琴等苏俄 革命文学来研究鲁迅对革命文学的观念,等等。总的来说,这本书对鲁迅翻译实 践更多的是采取了思想上的解读,技术性的分析则很少。 李寄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是0 8 年才出版的一本专著。作者对已 经出版的几本鲁迅翻译研究专著做了总结,“上述三本专著对译者鲁迅或鲁迅翻 译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他们的拓荒的努力值得赞许,但这些著作只迈出了鲁迅翻 译研究的第一步。它们或对译者鲁迅做历时的叙述,或做面面俱到的铺陈,还缺 少有深度、有系统的专题研究。 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出现的问题之后, 作者称“本论文不拟重复既有的全景式扫描,而是以翻译文体为理论支点,对鲁 迅1 9 0 3 年至1 9 1 8 年间的传统汉语翻译文体做一个小角度的专题研究 o 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译实践上,并从文体学的角度细致的考察翻译实践发生的 整个过程,这是鲁迅翻译研究的一个突破。放弃全景式的扫描,而专注于某一个 具体时期,这也是有助于将研究深入下去。这本书在鲁迅翻译研究领域很具有开 拓性,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不过作者将视野只专注于鲁迅的翻译文体论, 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很多需要填补的空白。 有鉴于鲁迅翻译作品众多,且翻译工作延续时间又很长,本文放弃对鲁迅翻 译生涯做全景式得回顾,而准备将研究重点集中于鲁迅早期的翻译。这是鲁迅走 上翻译道路的开端,也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开端,对这一时期鲁迅翻译及其所 体现的翻译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鲁迅的早期思想历程,使鲁迅形象更加接 近真实。 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限定在鲁迅早期翻译。具体时间是1 9 0 2 年1 9 0 9 年鲁迅留日时期。这一时期大致可以的分为三段:1 9 0 2 年1 9 0 4 年弘文读书时 期;1 9 0 4 年1 9 0 6 年仙台学医时期;1 9 0 6 年1 9 0 9 年弃医从文之后的自学时 期。以仙台学医为界,鲁迅在弘文读书时期跟东京自学时期的翻译实践有着显著 的差异,本文拟将弘文时期称为“留日前期 ,弃医从文之后称为“留日后期一。 李寄:鲁迅传统汉语翻译文体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8 年1 月第一版,第2 页 4 前言 留日时期鲁迅的翻译实践并不算太多,却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意义:l ,它 是鲁迅翻译实践以及文学道路的开端。2 、留日后期形成了鲁迅自己独特的翻译 理念,这一理念指导了鲁迅后来几乎所有的翻译实践。 因此,有必要将鲁迅留日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段分割出来,把这一时期鲁 迅的翻译实践做一个时段性的分析,在分析具体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把握鲁迅这 一时期翻译理念的接受、转变以及最后生成的过程,更进一步,还可以大致把握 鲁迅早期的思想脉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s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第一章18 9 8 _ 1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期翻译思 想形成的影响 留日前期是鲁迅翻译的最初尝试,也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开端。为了可以更 清晰的描述鲁迅如何走上翻译道路,本文将考查范围延伸至鲁迅在南京读书时 期,这一时期鲁迅第一次接触到近代翻译,并通过翻译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对这 一时期鲁迅视野之内的翻译进行必要的梳理,将有助于理解鲁迅后来走上翻译道 路的某些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科技文本:鲁迅最早接触到的翻译 - - ) l 九八年五月初,十七岁的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这一决定多少有些被迫 的成分。鲁迅从小接受的就是系统的传统文化训练,这时候却要放弃传统科举道 路,去学被人们所看不起的新学,很大程度上是受生活所迫,并非自愿。时隔二 十五年后,鲁迅还回顾过这一段求学生活, “我要到n 进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 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 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 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 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 终于到n 去进了k 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 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 的全体新论和l 4 v , 学卫生论之类了一 这里的“n 一指南京,“k 学堂一即指矿路学堂。 鲁迅:鲁迅全集) 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4 1 6 页 6 第章18 9 8 1 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形成的影响 这段南京求学生活是鲁迅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传 统文化之外的新学,也就是西学。在南京求学的三年多时间,对鲁迅后来的人生 道路影响很大。鲁迅后来成为一个勤奋的翻译家与这一时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南京求学生活对鲁迅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对鲁迅的传统人文思想的冲击 在去南京求学之前,鲁迅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教育,从未接触过新 学。到南京后,首先是进入水师学堂,不到半年,发现这学校。乌烟瘴气 。他 回忆那里的情形是:“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ri sac a t i s i ta r a t ? 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日,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 及庄公。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 颍考叔论,云从龙风从 虎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论。一从鲁迅的回忆可以看出,水师学堂尽管 挂着新学的招牌,却并没有突破传统文化教育的藩篱。在这里,所谓的新学仅 仅只有几句简简单单的英文,大部分时间还是要去做一些在鲁迅来说已经很熟 悉的科举式论文。在这样的学校学习,鲁迅“总觉得不大适应 。于是决定改 入矿路学堂。 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考入矿路学堂,但由于矿路学堂的外国教员 还没有到校,开学也因此推迟了。直到第二年二月份,矿路学堂才正式开课。鲁 迅后来说过:“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 。矿路学校体制上仿德国体制,学的 外语也是德语。这回不是i ti sae a t 了,是d e r m a n n ,d i o w e i b ,d a s k i n d 汉文仍 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 譬如i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此外还有所谓格致、 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 根据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毕业执照,这一时 期鲁迅学习的课程计有矿学、地质学、化学、熔炼学、格致学、测算学、绘图 学等七门课程。 矿路学堂是鲁迅接触新学的开端,“地学、格致、金石学一等课程让鲁迅感 到。非常新鲜一这些新鲜的知识极大的开拓了鲁迅的视野,是他所接受的传统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3 页 鲁迅:鲁迅全集第3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1 2 月第一版,第4 0 2 页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3 页 7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人文思想收到了很大的冲击。注重实验、实证的西方科学思想,与注重个人体验 和觉悟的传统人文思维差异明显,新的思维方式的冲撞,必然导致思想上的深刻 变化,鲁迅所受的影响也正是体现在这里。 二具体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的接受与科学意识的形成 在矿路学堂,鲁迅学习了基础的地质知识、生物学知识,还有简单的数学、 物理和德语。所学知识尽管比较简单,却是以往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新鲜知识。这 些知识为鲁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将科学意识植入鲁迅的思想。科学 意识的形成又必然导致思维方式的改变。 三语言的新意与不同 无论是水师学堂还是陆师学堂,都是洋务派创办的学校,当时所用的课本是 洋务派“用官帑”翻译的西方科学书籍。这些书籍的翻译是洋务派“师夷长技 、 “中体西用”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些书籍大都由中西人士合译,西人口译,华人 笔述。这种二人或多人合译的现象,在晚清的翻译界,尤其是科技书籍的翻译中 相当普遍。 以江南制造局为例,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说, “至于馆内译书之法,必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 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意,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 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之处,则讲明之译后, 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令和与中国文法有数要书,临刊时华士于西人 核对:而平常书多不必对,借赖华士改正因华士详慎理新,其讹则少, 而文法甚精” 地学浅说和金石识别正是这种翻译模式的产物。这两本书都是由美 国人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的。出现这种翻译模式,是因为外语人才的稀缺, 译馆里的中外译员互不精通对方的语言,才产生了这种西译中述的翻译模式。这 一模式下的翻译很难做到精确,根据傅兰雅的说法,这种翻译应属于“意译 甚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近代初编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3 年1 2 月第一版,第1 8 页 8 第一章i8 9 8 1 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形成的影响 或是“编译”。 这些翻译虽是。华人以笔述之 ,但西方人在成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西人的参与,必然带来一些异质的语言因子,反映在文本上就是语言的新意。 第二节课堂以外:与维新派翻译实践的相遇 在矿路学堂的第二年,鲁迅开始接触到洋务派所译的科学著作之外的其他翻 译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来自维新派。与洋务派的科学译著相比,维新派这些翻译 对鲁迅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以时务报为代表的一批维新派宣传刊物引起了鲁迅对时代思潮的关注 甲午战后,维新思潮日益高涨,时务报就是这样一份应时而生的维新刊 物。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此有很清晰的描述: “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 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 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 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一 时务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机关报,是一份以翻译为主的期刊,译介国外的 社科书籍和报纸、期刊等出版物上的文章。当时的官办译书,以“兵政类为最多一, “西人教会所译者,医学类为最多。一“惟西政各籍,译者寥寥一o 维新派不满 译界重“术一轻。学一的现状,希望通过译报传播西洋政治学艺。 甲午战败使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孱弱和落后,有识 之士开始热心的寻找落后的原因、探索强国的道路。西方世界成为一个参照物, 即映衬我们的落后,又为我们改变现状提供的方向。于是各种西方思潮开始渐渐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6 页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第l 册,中华书局,1 9 3 6 年 9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传播到中国。时务报正是这样一份热衷介绍西方的刊物。 “时务报1 8 9 6 年8 月创刊,1 8 9 8 年8 月停刊,共出报两年,总6 9 册。正文2 8 页,附页4 页,共3 2 页。1 3 册起有中英文地名人名对照表, 1 8 册起有英文报名( t h ec h i n e s ep r o g r e s s ) 。主要栏目有论说、谕旨奏 折、京外近事和域外报译,其中译报每册平均有1 5 页,占正文篇幅的一 半,有英文、东文、法文和俄文四种报译在保证译稿不窘竭,能赴 期刊印的基础上,还能广择杂采外报,光英文报译就采译了英、美、日、 高丽以及中国本土的外报2 0 多种,天下各国之事,了然心目竹 时务报由梁启超任主编,在创刊号刊首论说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 梁启超开宗明义:“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 致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这份报纸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即 使在停刊之后,仍然是国人了解外情,扩充闻见,追求新知的窗口。 鲁迅到矿路学堂的第二年,是一九零零年,这时候的时务报已经停刊两 年了,但仍有旧报卖出,影响力依然存在。矿路学堂的这位“新党总办一就仍在 读时务报,并给学生出时务题目,带起了读新书报的风气。一份两年前就已 停刊的报刊,所刊内容已经完全称不上是“新闻 了,但在当时还异常闭塞的中 国,这份报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梁启超的时务报让鲁迅知道了,西方不仅 仅有发达的科学技术,还有着与中华文化迥异的异域文化,而且这种异质的文化 可能比我们的传统文化更为先进。这就引起了鲁迅对时代思潮的热切关注。 l :时务报上所译的文章,在总体上与维新派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互为呼应, 向国人揭示中国在强邻环视下的危急情况,激发国人的变法欲望。除了这些政治 性较强的文章外,还有大量介绍西学新知的文章,主要是科技新发明、科学新发 现以及社会科学原理介绍。 一九零二年,维新运动其实早已经失败了,但清政府迫于形势,“又要维新 了,维新有老谱,照例是派官出洋去考察,和派学生出洋去留学。我便是那时被 李玲: 华夷风气会通之始) ,山东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8 期 l o 第一章1 8 9 8 1 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形成的影响 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的人们之中的一个 鲁迅留日前期选择学医,在某种程度上 也能证明当时他的思想确实接近维新派,他曾回忆道“因为我确知道新的医学对 日本的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 二时务报的翻译风格及其对鲁迅的潜在影响 当时翻译界是西译中述的天下。中人译才“至为寥落”,难觅合适的人来担 纲翻译, 时务报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报馆同人们几经努力,招揽了一支 以两三个专职翻译为主体,辅之于十几个兼职译员的翻译队伍。“先后延请的翻 译人员有:译英文报及路透消息的先是桐乡张坤德,从第3 1 册增加英文报译量, 增加的译报人员是吴县李维格,从第3 3 册起( 1 8 9 7 年7 月2 0 日) 英文报全由归安孙 超、龙溪王史译,吴县李维格勘定,到第4 6 期英文报译主要由湘乡曾广铨担任。 法文报翻译是宛平郭家骥,日文报翻译是日本东京古城贞吉。从第l o 册起有俄文 报译,翻译是大兴刘崇德。一。 “译员的外文、中文底子都不怎么好: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 其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所谓古文辞者,率茫然未识其 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言语,而汉文则腐陋鄙俚,未窥门径( 变法通 议论学校七译书,2 7 册) 他们的报译多讹误,不能直接发表 主笔要先对译报进行删改润饰,才能编辑排版主笔不懂外文,无法对 照外报原文来校对翻译得准确与否,仅为了可读性,捡其缺漏进行填补, 捡其粗疏、不通顺进行调整润饰前文所阐述的外报原作无从查起,时 务报译人的翻译原稿难以觅到就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北华捷报 的原文与时务报译报对照来看,译报按原句翻译的只有三分一,三 分之二的内容是跳译改写的,有关英文源语文化信息象基督教这样的内 容被删除了译报用合乎汉语语法的文言文,对仗工整,生动简洁,饱 含情感,中国味浓厚,使人读之觉亲切,缩短了与西人的距离此篇译 鲁迅:鲁迅全集l 第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1 2 月第一版,第5 5 6 页 鲁迅:鲁迅全集) 第7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1 2 月第一版,第4 4 8 页 宋嘉红: 的译报工作初探) ,新闻与传播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报必经过梁启超等主笔之手,信达不足,但流畅雅韵。” 严复曾经对时务报的翻译做过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指出其“纰漏层出, 开卷即见”。作为维新派成员以及时务报撰稿者之一,严复对时务报翻 译文章的批评应该是中肯可信的,梁启超在给严复的信中还专门为自己在时务 报上写的那些文章做过检讨。后来办清议报时,还曾回顾当初办时务报 时的情形:“其固陋浅薄,不足以当东西通人之指趾”。但是梁也一直在为自己辩 护,在给严复的信中申明“创此报之意,亦不过为椎轮,为土阶,为天下驱除难, 俟后起者之发挥光大 。并且“以为此不过报章信口之谈,并非著作,虽复有失, 靡关本原。圆 梁启超本人虽然不通英文,但受翻译人才稀缺的制约,时务报上大部分 的文章需要经梁氏亲自主笔。梁启超等译报时,基本上没有忠实原文的观念,而 是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用译报传播变法思想,说服国人学习西方。因此很 自然的将自我的思想感情渗透到字里行间,使译报独具战斗性和煽动性,宣传鼓 吹效果极佳。另外,受传统审美规范的规约,他们的译述以文理高蹈、文采斐然 取胜,全然不顾及原文的行文规范。严格说来,时务报的这些译报是编译或 者改译,而不是翻译。 大量阅读过时务报的鲁迅,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维新派的洗礼,在翻译 方法、风格甚至文笔上,都难免受时务报的影响。鲁迅在其翻译道路的开端, 不自觉的选择编译和改译,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启超等人 时务报的影响。 第三节严复、林纾的翻译对南京时期鲁迅的影响 严复和林纾是晚清最著名的翻译家,康有为曾作诗称赞二人“并世译才数严 林一。相比于前两节所提到的教科书和译报,严林二人的翻译显然更为纯粹。 鲁迅最早读到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也是在南京求学期间。大约在一九零 一年,鲁迅读到了严复由英国人赫胥黎 山东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8 期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9 月第一版第“页 1 2 第一章1 8 9 8 1 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形成的影响 这也是在鲁迅进入矿路学堂的第二年,在那个“新党总办一的引领下,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 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 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 原来世界上竞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 么新鲜?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 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一严复的天演论: 引起了鲁迅对社会时代变迁的关注 天演论是对鲁迅影响非常深远的一部著作。在思想上,它促使鲁迅的世 界观、人生观发生巨大的改变,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也是从这 时起,进化论开始在鲁迅的思想中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当然,鲁迅只是受到:天 演论影响的一代人中间的一个。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之后,很快就轰动全国。 胡适曾描述过 里与传统完全不同的世界观所吸 引,尽管鲁迅在南京的叔祖对鲁迅读新书颇有看法,但鲁迅。不觉得有什么不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4 1 6 页 胡适:胡适自传) ,黄山书社1 9 8 6 年第一版,第知页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对,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除了思想上的影响,严复的“译笔 也颇受鲁迅推崇。周作人的日记里对此 也有记载:“晚饭后大哥忽至,携来赫胥黎天演论一本,译笔甚好。 可以想 见鲁迅购读天演论后兴奋的地向周作人介绍的情景。这时候,鲁迅的兴奋之 情更多的是源自思想上得到的启示,这种兴奋使得鲁迅自然地认同了严复的译 笔。严复用古文来译西方的社科著作,他的文章向来被人归入桐城派一路,译笔 简洁、雅驯、严整、流畅而又生气。对于从小就侵淫于古文教育的鲁迅,这样的 译笔确实是非常令人赞叹。 二林纾与林译小说对鲁迅留日后接受梁启超翻译的作用 严复的社会科学翻译让鲁迅看到了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西方思想,林纾的 文学翻译则为鲁迅打开了一扇窥视西方文学世界的窗户。按周作人的回忆,鲁迅 对林纾的翻译是“随出随买 ,对林译小说的喜爱和信任可见一斑。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的第一本翻译作品,也是鲁迅最早读到的林译小 说。这部翻译小说的出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当然也会波及到青年 鲁迅。粗浅地说,林译小说的出现有这样几个比较显著的影响:一,用古文来翻 译外国的长篇小说,首先打破了中国传统长篇小说的章回体式,这在中国来说是 一种体式上的创新。在小说体制上,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一直是文言短篇笔记体 和白话长篇章回体,林纾的翻译打破了这种格局,将西方长篇小说的新颖体式引 入中国;二,林纾用典雅的文言翻译长篇小说,也是可以看做是提高小说地位的 一种策略,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种形式的小说,文体既不是唐人传奇, 内容又不同于红楼梦,于是,他们对小说另眼相看,促成了文学观念的一大 转变。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译小说让中国人真正发现t # b 国文学的存在, 让国人明白了西方不仅在器物制度上领先于我们,在文学艺术上同样有不亚于我 们甚至是强于我们的成就。 林译小说对这一时期鲁迅最大的作用就是使鲁迅对小说的地位、作用有了一 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使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异域文学作品。这一点很重要,这为 他将来在日本响应梁启超“新小说一理论做了一定的准备。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6 页 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第1 2 1 页 1 4 第一章1 8 9 8 1 9 0 2 :翻译的最初接触及其对鲁迅早朋翻译思想形成的影响 从周作人日记来看,鲁迅读到巴黎茶花女遗事应该是在1 9 0 2 年,这时的 鲁迅马上就要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了,鲁迅后来回忆 “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不 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 锡来么? 实在连自己也茫然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 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 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 到外国去” 南京求学就在这样的“茫然 中结束了,虽然如鲁迅自己所说,学问上没有 什么收获,但是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文学修养,这一时期的鲁迅都收获颇丰, 对国内的失望导致了走出国门的冲动,为什么在“上穷碧落下黄泉 的时候 会想到“到国外去昵? 当时的留学热潮固然是一个原因,另外,天演论中 新颖的思想、巴黎茶花女遗事所展示出的全新的文学世界都在召唤着鲁迅, “到国外去一多少也是出于对这些新知的渴求。 鲁迅:鲁迅全集) 第2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0 年9 月第一版第2 9 7 页 1 5 从时代影响到个人自觉:鲁迅早期翻译思想及实践研究 第二章19 0 2 19 0 4 :鲁迅留日前期翻译思想及实践 本文将1 9 0 2 年4 月至1 9 0 4 年4 月鲁迅在弘文学校这一时期设定为留日前期。这 两年时间,鲁迅一边学习,一边广泛的阅读,并开始提笔写作,先后译著了斯 巴达之魂、哀尘、造人术、说镭、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月 界旅行和地底旅行等诸多作品。 这一时期是鲁迅翻译生涯的开端,也是其文学道路的开端。在短短一年时间 里,鲁迅翻译了大量的科技、文学作品。是什么让鲁迅突然爆发了这样的文字激 情? 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翻译来释放自己的激情呢? 第一节留日前期鲁迅的翻译思想 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 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 不生厌倦。彼纤儿俗子,山海经,三国志诸书,未尝梦见,而亦能 津津然识长股,奇肱之域,道周郎,葛亮之名者,实镜花缘及三 国演义之赐也故掇取学理,去庄而谐,使读者触目会心,不劳思索, 则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 文明,势力之伟,有如此者! 我国说部,若言情谈故刺时志怪者,架栋 汗牛,而独于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 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月界旅行原书,为日本井上勤氏译本,凡二十八章,例若杂记 今截长补短,得十四回初拟译以俗语,稍选读者之思索,然纯用俗语, 复嫌冗繁,因参用文言,以省篇页 其措辞无味,不适于我国人者,删易少许体杂言庞之讥,知难幸 免书名原属自地球至月球在九十七小时二十分间意,今亦简略之 1 6 第二章1 9 0 2 1 9 0 4 :鲁迅留日前期翻译思想及实践 日月界旅行竹。 这是鲁迅为月界旅行写的辨言,说明了自己翻译小说,尤其是翻译科学 小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做了大致的介绍,同时讲明了 采用这样的翻译方法的原因。这篇辨言是有迹可查的鲁迅第一次有意识的表述自 己的翻译思想,这一翻译思想贯穿了鲁迅留日早期所有的翻译实践。 从这篇短短的辨言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的三个比较显著的的 特点: 一翻译理论的缺失 翻译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是翻译理论,持什么样的翻译理论往往可以体现出译 者具体的翻译思想。而对于刚刚开始翻译工作的鲁迅来说,立即创建一套属于自 己的翻译理论是不现实的。因此借鉴学习他人的经验、沿袭既有的翻译策略就成 为这一时期鲁迅翻译思想的基础内容。 在这里用了“翻译策略”这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而没有使用“翻译理论一 的概念。事实上,整个晚清小说翻译研究中,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翻译理论方面 的论述。“在那些本应阐述译者和评论者对翻译的标准、可译性、语言和思维的 关系等翻译基础理论问题的地方( 译序、译评) ,均被道德辩护批评和一种乐观 的自信所代替,这种自信是译者对自己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信心,是译者对能 忠实传达愿意的毫不犹豫的表白一o 林纾在 :黑奴吁天录例言中就曾表示过这样的信心,“书中歌曲六七首, 存其旨而易其辞,本意并不亡失,非译者凭空虚构。证以原文,识者必能辨之。一 比林纾更“自信的是梁启超。在十五小豪杰第一回的译后语中,梁启超自 信满满的表示: “此书为法国人焦士威尔奴所著,原名两年间学校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零售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方案
- 兼职工作协议的注意事项
- 企业市场分析中的数据挖掘技术
- 2025年世界顶级几何题目及答案
- 浸出生产车间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分数通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
- CN120246490A 仓储系统、货架机器人、换电机器人及换电方法 (杭州海康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 CN120127918B 一种伺服电机定子冲片自动化叠片机 (江苏联博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工贸企业企业安全检查表
- 2025年理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理赔员·车险理赔)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医院设备采购培训课件
- 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培训课件
- 2025年湖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2025年汽车修理工(高级)实操考试题带答案
- 乡村文化振兴培训课件
- 《产品三维建模与结构设计(UG)》技工全套教学课件
- 昭阳区生活垃圾管理办法
- 2025年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年初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