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普度及其《莲宗宝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净土宗没有独立的传承法统,也没有独立的教理体系,故 其发展依托其他宗派,被称为“寓宗 ,在元代之前也未发展 为独立的教派。南宋时期,僧人茅子元以念佛法门为主体, 创立白莲宗,从教理、教制、传法等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净土 宗派的组织体系,并设立在家人传持佛教的“白衣传授制 度,得到迅速发展。但茅子元之独创宗派,并没有自觉地将 所创宗派置于净土教的发展脉络中,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 其教派组织自身的缺陷突显出来,派内渐趋混乱,导致屡屡 被禁,难以为继。 元代白莲宗宗主普度面对教内混乱状况,为“救其法之衰 邪,扶其教之不振,乃集庐山莲宗宝鉴一部,类分十卷, 盖以破惑显理,辨伪证真。普度在莲宗宝鉴中讨论了白 莲宗内部以至整个佛教内部产生的种种弊端,并对净土教理、 修行法门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于促进净土教派的形成产生了 颇为深远的影响。普度依据莲宗宝鉴论述的思想,通过 一系列的努力促成了对白莲宗的转化:他首先在传承上远承 庐山慧远正系,将白莲宗纳入净土正系中;其次在教制上, 摒弃“白衣传授制度;第三在教理上,圆融各派,以“念 佛三昧 为核心,融摄各宗,整合教理,形成净土教的教理 修行体系,使净土教独立于其他各宗,突出了“宗派”特点, 强化“教派 意味,从而促使净土宗逐步成为一个名符其实 的教派,达到兴复净土教乃至整个佛教的目的。 关键词:莲宗宝鉴,白莲宗,茅子元,普度,净土教,念佛 三昧。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i sn e i t h e r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h e r i t e ds y s t e m ,n o ri st h e r ei n d e p e n d e n t s y s t e mo ft e n e t si nj i n g t uz o n g s o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o f t e na d h e r e dt oo t h e r s c h o o l sa n di so f t e nc a l l e d “均z o n g :d u r i n gt h 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 a m o n kc a l l e dm a oz i y u a nc r e a t e dt h e 嘶t el o t u ss e c t ( t h eb a i l i a nz o n g ) w h o s ec h i e fd o c t r i n ei sr e c i t a t i o no ft h eb u d d h a sn a m e h es e tu pa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s y s t e mo fj i n g t us c h o o lf r o mp e r s p e c t i v e sl i k et e n e t s ,s y s t e mo f t h es c h o o la n dm i s s i o n i z i n ge t c 珊l a t sm o r e h ea l s oc r e a t e dt h es y s t e mo f i nb u d d h i s mf o rt h eh o u s e h o l d e r s ,w h i c hm a d et h es e c td e v e l o pv e r yq u i c k l y h o w e v e r m a oz i y u a nd i dn o tp u tt h es e c to f i g i n a t e db yh i mi n t o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s y s t e mo fj i n g t uz o n g s o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m es e c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p p e a r e di nas h o r tt i m e w h i c hr e s u l t e di nt h ec o n f l i c t sw i t h i nt h es e c t t h u si t w a so f t e nf o r b i d d e n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e c tw a s v e r yh a r d f a c i n gt h ec o n f l i c t sw i t h i nt h es e c t ,p u d u ,t h el e a d e ro ft h es e c ti n a n d y n a s t y , p u b l i s h e dt h el i a nz o n gb a oi i a no fl u s h a ni no r d e rt op r e v e n tt h e t e n e t sf r o mb e c o m i n ge v i la n dh e l pt h es e c td e v e l o p t h el i a l lz o n gb a o i a n c o n t a i n st e nc h a p t e r sa n dt l l em a l ni d e ai st oc l a r i f yt h et e n e t sb ye l i m i n a t e p u z z l ea n dt od i s t i n g u i s ht l l e t r u t hf r o mt h e f a l s e i ni t p u d u d i s c u s s e d 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o fi n t e r n a l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i nt h e 删t el o t u ss e c ta n de v e ni n t h ew h o l eb u d d h i s m h ea l s od e s c r i b e di nd e t a i lt h et e n e t sa n d ”d h a r m a g a t e ” t op r a c t i c eo fj i n g t uz o n g ,w h i c hh a sd e e pa n d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f o r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j i n g t us c h 0 0 1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i d e a so ft h el i a nz o n gb a o i i a n ,h em a d eas e r i e so fa t t e m p t sf o rt h ec h a n g eo ft h ew m t el o t u ss e c t f i r s t ,h ei n h e r i t e dt h es y s t e mo ft h eh u a i y u a n 。a n dp u tt h ew m t el o t u ss e c t i n t oj i n g t uz o n g s e c o n d ,h ea b a n d o n e dt h es y s t e mo fi nr e l i g i o u ss y s t e m t i l i r d h et i r e dt oi n c l u d et e n e t so fd i f f e r e n ts c h o o l sa n dg a v ep r i o r i t yt o s a n s k r i to ft h ev e r b a lc h a n t i n go ft h en a m eo fa m i t a a b h ab u d d h a ( t h et e r m i ns a n s k r i tm e a n s”p u t t i n gt o g e t h e r ”。 ”c o m p o s i n gt h em i n d ”, ”i n t e n t c o n t e m p l a t i o n ”,”p e r f e c ta b s o r p t i o n ) 硼m sh ef o r m e dt h et h e o r e t i cs y s t e mt o p r a c t i c eo fj i n g t uz o n g ,w h i c hm a k e sj i n gt uz o n gi s o l a t e df r o mo t h e rs c h o o l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s c h o o l ”i se n h a n c e d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 “s e c t ”i s s u e n g t h e n e d a 1 1t h e s em a d ej i n gt uz o n gb e c o m eaa u t h e n t i cs c h o o l ,a n dt h e p u r p o s eo fr e v i v i n gj i n gt uz o n go re v e nb u d d h i s mi sr e a l i z e d k e yw o r d s :t h el i a nz o n gb a oj i a n p u d u j i n g t uz o n g s a n s k r i to ft h ev e r b a l b u d d h a t h ew h i t el o t u ss e c tm a oz i y u a n c h a n t i n g o ft h en a m eo fa m i t a b h a 普度及其 莲宗宝鉴研究 引论 南宋至元朝时期,白莲宗作为净土教的一个重要支派在 民间发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历都过邑无不有所谓白莲者 1 的局面。白莲宗后于元延佑年间传入日本、朝鲜,对其佛 教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白莲宗是南宋初期由僧人茅子元所开创的一个佛教宗派。 自茅子元创派之后,在社会下层民众中迅速发展,并在随后 的几十年中广泛传播于江、浙、闽等地区。茅子元去世后, 教派内渐趋混乱,数次被当时朝廷查禁。在茅子元去世约一 百多年后的元朝,优昙普度继之而起,重新兴复白莲宗,远 承庐山慧远正系,撰庐山莲宗宝鉴,并呈元仁宗阅览,获 准刊行,使得一度沉寂的白莲宗又大兴,明朝道衍称其为“中 兴莲宗 2 。 对于白莲宗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学术界还较少。近年 编写的佛教史3 、中国净土宗通史4 、中国民间宗教史 5 、中国净土教理史6 等史著中都有关于白莲宗的内容,但 记述甚略。杨讷先生于198 9 年出版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 ( 中华书局出版) ,是收集白莲宗资料较全的一本资料集,学 术界对白莲宗的研究基本上以此集为基本资料。2 0 0 4 年6 月, 1 刘埙,莲社万缘堂记,选自杨讷编:元代白莲教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 8 9 年版,第2 5 7 页。( 以下本书注释只注书名汇编及页码) 2 明,道衍:诸上善人咏,大藏新修大藏经璀新纂续藏经,n o 15 4 7 ,p 0l6 6 。 3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91 年版。 4 陈杨炯著:中国净土宗通史,江苏古藉出版社,2 0 0 2 年版。 5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 上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6 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佛光出版社,l9 9 9 年版。 杨讷先生又出版了元代白莲教研究( 上海古藉出版社) , 是研究白莲宗的第一本专著。近年发表的研究文章有:台湾 释印谦白莲宗析论1 ,任宜敏白莲宗的兴衰及其与白莲 教的区别2 。 综观这些研究资料,其对白莲宗的研究路向及基本结论 可大略概括为三: 1 、民间宗教。此类研究方式基本上将白莲宗作为出现于 宋元时期的佛教异端或民间宗教来看待,其研究倾向于描述 性、考证性。如杨讷、马西沙、竺沙雅章等。 2 、净土教一派。此类研究承认白莲宗属于净土教,但只 是净土教某个时期出现的一个支派,并无多少思想价值。如 前述佛教史的观点。 3 、混同于明清时期之白莲教。此类记述未对宋元时期之 白莲宗与明清时期之白莲教作分判,将白莲宗作为白莲教之 发端看待。如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 上述三种研究路向总体来说都属于历史学性质的研究,是 将白莲宗及其代表人物作为一种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来进行 研究,研究方法是历史性的描述或考证。故对于白莲宗作为 一个宗派发展的深层次背景鲜少论及,也未将其放入净土教 本身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因而对茅子元创派、普度兴复 的宗教理论、实践发展及其原因的宗教社会学分析还不足。 造成这种研究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1 、上述历史学性质的研究往往对佛教内部宗派的发展历 史( 包括教理发展的历史) 未有太多关注,故只是将白莲宗 的研究放在一般历史现象中考察,而从佛教宗派发展历史的 角度来看,未免显得泛泛。 1 发表子圆光佛学学报第5 期,2 0 0 0 年。 2 发表于人文杂志,2 0 0 5 年第2 期。 2 、由于有关茅子元记述的资料极少,且主要散见于莲 宗宝鉴中,而普度所辑著的莲宗宝鉴主要是摘取各家 关于净土思想的论述,列举种种关于净土修学的错误看法, 并无高深的佛学义理论述,故也不为佛学研究者所见重。 台湾释印谦白莲宗析论是从净土教发展脉络研究白 莲宗的,但印谦之失在于茅子元、普度不分。由于茅子元 的事迹、思想均记载于普度莲宗宝鉴中,或许印谦认 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白莲宗主,故对于白莲宗一百多年的 发展及其前后变化剖判不足,常以普度之思想来论证茅子 元之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普度对一百多年后白莲宗 内部问题产生原因的思考与归正的努力。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到隋唐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天 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密宗、禅宗、净 土宗等佛教宗派,逐步完成了对印度佛教的消化吸收,从 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在上述宗派中,如天台宗、华严 宗和禅宗都是极具中国化色彩及修证特色的宗派。唐末战 乱之后,非常平民化的禅宗迅速传遍中土,逐步成为中国 化佛教的主流宗派。故北宋时期,禅宗在整个社会发展中 至为普遍,影响也至为深远,在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中间 都有广泛的影响。而净土宗自中唐以后也广泛流行,并于 宋初之后,出现了禅净合流的趋势。 茅子元创宗的时候正是禅宗、净土盛行之时,而其他 各宗派均属守成,故于此时另立宗派并不容易。然而茅子 元就是在这样的宗教发展背景下别立宗派,其中的原因值 得仔细推究。将茅子元的思想、活动从普度的莲宗宝鉴 中剥离出来,可以较为清晰地理清茅子元创立白莲宗的教 理、教制及行化过程,并进而分析他的创宗用意。这是本 文第一章所要达到之目的。 到了普度执掌教派之时,白莲宗内部非常混乱,已经 脱离茅子元创宗的最初宗旨,以至于为朝廷禁止。普度作 为白莲宗主,他意欲兴复白莲宗,将其归正于慧远正系, 这样的意图是显然的。但须进一步问:白莲宗产生这些问 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以何为正? 如何归正? 这或许是 普度曾经思考的重点。本文第二章就是要通过莲宗宝鉴 文本的分析,来理清普度对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普度与慧远相距千年,以何兴复其教? 通过文本的分 析可以看出普度重新组织净土教的目的。本文第三章进一 步理清普度此一目的的展开。论文第四章对莲宗宝鉴 文本本身展开研究;第五章则对普度及其莲宗宝鉴之 影响作一简单评述。 第一章茅子元及白莲宗的创立 1 1 茅子元其人 关于白莲宗创始人南宋茅子元的事迹,宋人留下的记载 不多。释门正统、佛祖统纪、至正昆山郡志中均有 记载,但极简略。普度在莲宗宝鉴中慨叹说:“如慈照 宗主,道化盛行于世,王臣僧俗悉皆崇向,念佛得道者甚众, 及观诸传录中都不备载,无文可考。 1 因此普度对茅子元 事迹进行搜访2 ,载入莲宗宝鉴3 中。 综合各种记载可知:茅子元,南宋绍圣至淳熙年间, 吴郡昆山( 今属江苏省昆山) 人。茅子元是他的俗家姓名, 出家法号不详。父母早亡,投本郡延祥寺志通出家,习诵法 华经。十九岁落发出家,学习天台止观禅法。一天,在禅 定中听到乌鸦叫声而悟道,唱颂偈言四句:“二十余年纸上 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 4 慕庐山远公莲社遗风,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念阿弥 陀佛五声以证五戒,并撮集大藏要言,编成莲宗晨朝忏仪。 随后往淀山湖( 江苏省青浦县西、昆山县南) 建白莲忏堂, 劝诸男女同修净业,+ 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这里值得 注意的是:根据莲宗宝鉴的记载来看,茅子元在悟道之 前一直是学习天台止观,而在悟道之后即转向以净土法门行 化,开始使用“莲宗 一词,并对莲宗理论作了新解释,编 订了新的莲宗忏仪。 茅子元于淳兴丁酉年( 1 141 ) 四十六岁时以“事魔 之 1 元,普度,庐山莲宗宝鉴,佛光大藏经净土藏纂集部,佛光出 版社19 9 9 年版,第114 页。( 以下本书注释只注书名及页码) 2 莲宗宝鉴,第1 14 页。 3 详见莲宗宝鉴卷四,第l0 9 、l10 页。, 4 莲宗宝鉴,第10 9 页。 罪被流放江州( 今江西九江) ,但他“逆境中未尝动念,依 旧随方劝化1 ,在江州一带逐渐传开,所谓懈化七万之缁 流,修十六之妙观,久无间断2 ,引起官府重视。南宋孝 宗乾道二年( 116 6 ) ,宋高宗在调阅了江州官府的奏议以后, 召茅子元进京,称其“专修净业,委有道行刀3 ,并将其诏 至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特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慈照宗主 4 。随后茅子元在西湖昭庆寺做祝圣谢恩佛事,后回到昆山, 发大誓愿“愿大地人普觉妙道”,并以“普觉妙道 四字为 定宗之名,示导教人专念弥陀,同生净土,从此宗风大振。 大约在孝宗淳熙八年( 1l81 ) 三月二十三日,茅子元于 铎城倪普建宅与徒弟们告别示寂,荼毗并建塔,敕谥“最胜 之塔。6 茅子元所集弥陀节要、法华百心、证道歌、风 月集等曾行于世,但今多已不传,只在普度莲宗宝鉴 中保留着一些片断。 茅子元的出生、示寂年代均不详。日本学者竺沙雅章据 莲宗宝鉴、,释门正统等资料研究认为,茅子元当生 于绍圣三年( 10 96 ) ,政和四年( 1 114 ) 十九岁时得度,大 约于绍兴初年建白莲忏堂,淳熙八年( 1 181 ) 示寂,世寿八十 六岁。6 本论文关于茅子元的生平及生卒年代即依据此研究 结果叙述。 1 2 创宗背景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学理圆熟的黄金时代,在这个 1 莲宗宝鉴卷四,第110 页 2 熙仲。历朝释氏资鉴,转引自汇编,第2 73 页。 3 普度,上白莲宗书,引自汇编第17 9 页。 4 莲宗宝鉴卷四,第1 l0 页。有学者认为这是普度加诸茅予元的。 5 莲宗宝鉴卷四,第110 页。 6 竺沙雅章,关于白莲宗,世界宗教研究l9 9 2 年第2 期。( 以下本文 注释只列书名及页码) 9 阶段佛教的几大宗派都已形成,有学者称此时期为“宗派佛 教 时期。到宋朝时期,宗派观念已比较成熟,若于此时创 立一新的宗派,面对的阻力会非常大。而茅子元恰恰在此时 创立一新宗派,这是令人惊奇的。他何以要开宗立派? 对此 问题,释印谦在白莲宗析论中认为,茅子元创教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应对儒道对佛教的攻击。如儒家以“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反对佛教的“出家、剃发; 道教太平经则指僧人有“四毁一之行:“一为不孝,弃 其亲。二日捐妻子,不好生,无后世。三日食粪,饮小便。 四日行乞丐。印谦认为,“虽然宗密、契嵩等均著书以会 通三教,但那都只是义理疏通的一家之言,对出家、 剃发二事并未有任何妥协作为,所以三教之争一直未获解 决。”而茅子元则是“顺应时代潮流,掌握时代脉动 ,另辟 蹊径,从实践角度建立“仅受五戒的在家弟子可以传教的体 制 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前人三教调和理论的落实,而 非是理论的再发挥。 1 对于印谦论文中“调融儒释的解 释观点,从目前关于茅子元创教思想的资料中很难找到直接 的证据,印谦所举论据实际上是后来普度的观点,而并不是 茅子元的思想。故将调融儒释作为茅子元创宗的主要原因显 然论据不足。印谦之失在于对茅子元、普度的思想未作分判。 对于此问题的了解,还须从茅子元的经历中作一探讨。 1 2 1 徼宗崇道事件 宋初对佛教的政策相对平和,太宗、真宗时都对佛教予 以保护。到天禧末年( 10 21 ) ,全国僧尼近四十六万人,比 宋初增加七倍,寺院也相应增加,另外还有许多贵族私建或 侵占的功德坟寺。这些寺院都拥有相当数量的田园、山林, 1 参见释印谦, 白莲宗析论,圆光佛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 以下 本文注释只列文章名及页码) 并享有豁免赋税和徭役的政策。到神宗时( 10 68 10 85 ) , 因年荒、河决等灾害频仍,国家需用赈款,开始发度牒征费。 这些使得寺院经济与国家财政产生矛盾。到宋徽宗时( 1101 1125 ) ,徽宗崇奉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宣和元年 ( 1119 ) 诏称:佛教属于“胡教”,“虽不可废,而犹为中国 礼义之害,故不可不革 ,强制僧尼改称道教名号,改僧尼 寺院为道教宫观,改佛菩萨称谓为道教名号。,1 宣和元年, 若按竺沙雅章考订的茅子元出生年代推算,此时茅子元当为 二十三岁,已剃发四年。此次事件不久因徽宗下台而告终, 但对当时佛教也有较大的冲击。还没有史料记载此事对茅子 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但可以推测,这对当时已二十三岁并 剃发出家的茅子元来说应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促使他 思考佛教与政权的关系以及僧团在世俗政权统治下的生存 问题,为他后来建立念佛组织提供了某种思维的向度。 1 2 2三教调融思潮的兴起 北宋初年,儒佛交融已成潮流。一方面,当时佛教不仅 广泛深入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且对知识阶层、官僚阶层 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公卿大夫、文人雅士出入释门乃司空见 惯之事;另一方面,儒家学者又吸收佛教特别是华严宗和禅 宗的思想,深化儒家义理,承继唐末韩愈以来的道统思想, 恢复儒家心性修养工夫,进行实质性的排佛工作,这就是北 宋以来道学( 理学) 的兴起。但也出现了许多的调和论者。 如道教方面有陈抟提倡。三教调和;儒佛兼修的张商英著护 法论,认为孔子之道就是佛教的识心见性、无上菩提之道; 佛教方面有智圆著闲居编、契嵩作辅教篇,皆主张三 教一致。南宋时,在金代统治下的江北产生了全真教、太一 教和真大教等新道教,这些新道教也都接受北宋以来思想界 1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9 91 年,第4 7 9 页。 的潮流,立足于三教调和的思想。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 ( 11 12 1170 年) 以孝经、道德经和般若心经为 立教的思想基础,真正达到了三教一致的地步。1 三教融合成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茅子元身处这个时 代,也必不能回避此时代问题。对此点释印谦有详细的论证。 2 1 2 3流放江州 茅子元于四十六岁时以事魔之罪被流放江州,宗鉴的 释门正统与志磐的佛祖统纪中均记载其事。据竺沙 雅章的研究,文献中的吃菜事魔,并不直接地专指特定的秘 密宗教,而是广泛包含般邪教,甚至用以诽谤与宗教毫无 关系的危害社会的个人或集团。“吃菜事魔 是吃素并信奉 魔神之义,是宋代朝廷取缔邪教的用语,而所谓“事魔条法 也是刑法名词。在当时朝廷看来,妖妄、反社会的宗教结社 活动,不论属于道教、佛教或民间信仰,一概属于吃菜事魔 或魔教,应予搜索检举。所以,就是禅宗的大慧宗杲也被加 上了事魔之罪,甚至理学家朱熹也被攻击为事魔之类。3 茅 子元在其流放其间,“逆境中未尝动念,随方劝化4 。乾 道二年( 1 1 66 ) ,茅子元被高宗诏回, ( 按竺沙雅章研究的 出生年代,此时茅子元已是70 岁。) 演说净土法门,并有很 多荣赐,如“宗师到处,代朕亲行“赐褐蓍罗青界相金褊 仙花袈裟一项、金拔折罗环钩一副刀5 。 1 ( 日) 镰田茂雄,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译文出版社l986 年版,第2 72 页。 2 参见释印谦, 白莲宗析论,圆光佛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 3 ( 日) 竺沙雅章,关于吃菜事魔,刊于刘俊文主编,许洋主等译: 日 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中华书局19 9 3 年版,第3 6l 一3 85 页。 4 莲宗宝鉴卷四,第l0 9 页。 5 熙仲:历朝释氏资鉴,大正藏第7 6 册,l517 号。( 网络版) 。 一个人经历的沉浮,对其思想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 影响。茅子元出家后不久即逢徽宗崇道之时,中年以事魔之 罪被流放江州,后来又被诏回并受荣赐。这些人生经历对他 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个宗教家,他不可避免地会思 考佛教在中国社会生存的合法性问题,这从茅子元受赐不久 后即回老家创立宗派中可看到一些端倪。 1 2 4南宋时甚强的宗派观念 南宋时佛教内部具有非常强的宗派观念,如禅宗与天台 宗的“法统 之争,天台内部的“山家 、“山外之争等。 这些宗派之间的争端,不仅仅是因为思想体系的不同,尚有 信众、经济、传法地域等方面的利害关系,僧人的生活空间 越来越依赖于固定的寺院。李四龙在天台智者研究一书 中指出:“寺院对僧人具有越来越强的束缚力,同一座寺院 很难相容不同( 指不同宗派) 的僧人。 1 这是较为符合历史 实情的描述。 。 1 2 5风行一时的结社念佛 宋代随着净土信仰的流行,以念佛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法 社纷纷创立。结社念佛,是“仿效庐山白莲之芳躅,结合同 道设念佛会,精修净业之谓。2 佛教结社活动的最早资料 就是东晋庐山慧远与其弟子一百二十三人的建斋立誓。北朝 佛教结社的主要活动是集资造像,此外尚有建塔、造寺、设 斋、写经等活动。南朝佛教结社,则以八关斋、诵经、念佛 等为重心a 宋室南渡前后,兵火疠疫频仍,现实生活的苦难进一步 助长人们对彼岸世界的向往,结社念佛之风更盛于前。绍兴 1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2 6 页注。 2 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 净土教理史,台湾佛光出版社19 9 9 年版,第 3 4 3 页 三年( 1133 ) ,僧法忠作文记衡山建弥陀塔,一开始就说: “呜呼! 生灵之苦,莫苦于杀戮也。爰自数年以来,寇盗四 起,兵火交作,其遭非理殒亡、横尸堕首、填于沟壑者,盖 不可胜数也。加复疫气流作,民亦苦之。、有信士郑子隆者, 夙怀善种,悲念特发,观斯罹乱之苦,知怨业之有对也,以 怨报怨,安能已哉? 断惟佛力可以拯济也,乃运精诚,结同 志者万人,共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尊号四万八千藏。 1 正如马西沙所指出的:“( 在宋代,) 无论僧俗、官民,由于 对生命之虚幻,对死亡之恐惧,对往生之企求,都使净土信 仰弘扬发达,信佛风习渗入社会骨髓,这是结社念佛的思想 基础。 2 , 在西方净土信仰迅速发展的同时,宋代佛教结社呈现繁 荣局面。这些结社名目繁多,但都以称名念佛为基本活动内 容。诸如省常效法庐山莲社而创建于西湖昭庆寺的净行社; 遵式在四明宝云寺建立的念佛会;知礼创建于明州延庆寺的 念佛施戒会;本如创建于东掖山能仁精舍的白莲社,都是宋 代著名的净土念佛结社。 。 宗晓在概述南宋佛教的传播情况时说:“历考自古帝王 兴隆释教,或建塔庙者有之,或翻译经论者有之,或广度僧6 尼者有之,而未尝闻操觚染翰发挥净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浊, 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内外宗古立社,念佛之声洋洋乎盈耳。 乃知至德如风,民应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3 志磐记 载杭州地区弥陀信仰盛况,亦称:“年少长贵贱,见师者皆 1 南岳山弥陀塔记,乐邦文类卷三,转引白杨讷元代白莲教研究, 第l8 页。 2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l0 2 页。 3 乐邦文类卷一,大正藏第4 7 册。 称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满道路。对此,马西沙指出:“结 社之风由名僧倡导,达官显贵推波助澜,帝王钦许,愈演愈 烈。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结会之风渐渐下移,遍及 社会各阶层。于是俗人倡导的净业组织亦随之出现。 2 在结社念佛盛行的宗教发展背景下,茅子元也创立了白 莲忏堂,劝人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并编订了晨朝忏仪。这 些做法与当时社会流行的念佛结社之风是一致的,其忏堂最 初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结社念佛团体而已,并无特别之处。但 在“结会之风渐渐下移的净土宗发展过程中,茅子元所创 立的组织无疑是走得最远的。 。 茅子元为什么建立一个在家人可以住持寺庙的组织? 综观茅子元的经历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宗教家, 茅子元必会从自身的境遇中反省到整个佛教的生存问题。固 步自封的宗派观念以及僧人被紧紧束缚于寺院的景况,使得 佛教的生存与朝廷的政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遭受三武灭 佛式的法难时是没有丝毫的抵抗力的。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潜 在的危机? 那就是将佛教扎根于民众中! “宋代以后,寺院的体制化流于形式,政府公开的度牒 买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教理的独特性,僧团内部 的团结,并不十分迫切,相反,吸引信众成了一般僧众最为 关心的事务。 3 这是茅子元面临的现实处境,因而他在深 思熟虑后做出一个重大决定_ 一那就是在俗众中建立佛教 组织,使在家人也可以住持佛法。尽管这在正统佛教看来是 多么的离经叛道,但这是茅子元作为一个宗教家一生最关键 的决断。在当时结社念佛盛行的大环境下,建立在家组织也 _ _ - _ _ _ _ _ _ - - _ _ - - _ _ _ - _ -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 - - _ - _ _ _ _ - 一 “ 1 佛祖统纪卷二六,大正藏第4 9 册,2 0 3 5 号。 2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01 页。 3 李四龙,天台智者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3 6 页: 具有了适合的土壤与条件。正如释印谦所说:“以茅子元本 身是出家人,他怎会不知道佛制出家僧人才可传教的用意, 而敢冒大不韪罪名建立在家弟子也可传教的体制? 如果茅 子元如志磐所说的那么恶劣,同时代的龙舒净土文怎会 在茅子元尚未圆寂前即收录其慈照宗主临终三疑一文? 明朝道衍诸上善人咏、株宏往生集、清朝净土晨钟 集、净土圣贤录、角虎集何以会为之称颂立传? 川印 谦认为茅子元当时是建立了两套传教体系,一是出家僧人传 教体系,一是在家俗众传教体系。出家僧人传教体系或许是 有的,但以此为主体,尚没有确定的根据,而从各种文献材 料来看,以在家传教体系为主的证据倒比比皆是。正如杨讷 在其元代白莲教研究中所讲的:“尽管白莲教以庐山东 林寺和淀山湖普光王寺为主干,构成其千枝万叶的却不是像 东林寺、普光王寺那样由出家僧人主持的佛寺,而是由在家 的道人主持的堂庵。元代白莲教的浩大声势,是由它为数众 多、遍布各地的堂庵造成的。 2 1 3创立教派体系 茅子元关注的是佛教如何在民众中扎根的问题,所以必 须有适合下层民众理解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当时天台宗、 华严宗的教理教义以其高深,是难以在下层民众中推展的。 天台宗止观学的玄妙教义,甚至净土宗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皆深不可测,不是下层民众能够接受的,只有念佛一法方便 善巧,而且净土念佛法门在当时民众中也已有了相当的基 1 释印谦,白莲宗析论,第5 6 页。 2 杨讷,元代白莲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4 6 页。( 以 下本书注释只列书名及页码) 础。潘桂明在中国居士佛教史中指出:“净土信仰和念 佛实践在宋代已不再是一宗一派的事,而是佛教各宗派的共 同归向和佛教徒的普遍要求;立社目的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 上的福田和修证,而以念佛往生西方为根本。 1 故而茅子 元选择了净土念佛法门创立宗派。作为一个教派,必有其独 特的教理体系,而且其教理体系往往是支撑其组织生活的根 本。因此,天台宗出身的茅子元以天台教理对于净土宗的理 论作了适合民众的新解释,主要体现在他写的圆融四土三 观选佛图中。 1 3 1 以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为主的净土教理圆融 解释 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是唯一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 茅子元的作品,收在莲宗宝鉴卷二中,普度评价此文为 “开示莲宗眼目。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基本是以天台宗 教理解释净土,故普度称其“依仿天台刀而出,但其特别之 处在于,把复杂深奥的佛学理论以直观的图表形式表达出 来,并配以生动通俗的解释。 天台宗对于净土的解释主要是以“性具 理论配合“四 土 说解释。所谓“四土是指天台智者大师在维摩经疏 中所立四种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 常寂光土。所谓“性具 理论是天台宗最具特色的理论基础, 主张法界中一一事法,本来圆具十界三干迷悟因果诸法,故 称性具。2 茅子元以天台宗“性具理论,说明净秽迷悟唯 是一心作,且由心之深浅,所见之土亦有高下之别。他采用 图示的方法,将四土配以三身、三智、三惑、三德、宗体用、 1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5 9 0 页。 2 见佛光大辞典之“性具”条。 四不退等,并用非常形象的图像与比喻来对应不同的层次。 如将“凡圣同居土 比作“如荫序出身 、“三光具足,将 “方便胜居土比作“如边功出身 、“如星之光,将“实 报庄严土 比作“如科选出身、“如月之光,将“常寂光 净土 比作“如灌项王子出身 、“如日之光,使没有文化 的人也能各各对应,一目了然。这样的形式、言辞对天台宗 而言可能是鄙陋,但对不识字的广大下层民众来说,却显得 亲切易懂。 总相图如下: 圆融四土三观选佛总相图: 同居具烦恼 凡圣情见胜劣应宗用三德愿不退 土居体迷 方便破见思 罗汉一切智胜应身体用解脱行不退 r 土惑居 由 德刁r 实报破尘沙 菩萨道种智圆满报用宗般若智不退 土惑分破居身体德 无明 寂光破三惑果人一切种清净法宗体法身位不退 土尽 居 智 身用德 茅子元虽然被称为“率皆鄙薄言词 ,但他佛学造诣实 则很高,这从上图可以看得出来。在当时佛教界,净土是权 是实有很大争论。智者之后吉藏、道绰、净影慧远、道基、 法常、智俨等均有各种狰土说1 ,禅宗倡“唯心净土 说; 1 参见望月信亨,净土教理史) ,佛光出版社,l9 9 9 年版。 而与之相反的一些净宗之人则唯求西方,不了自性。在茅子 元看来,这些均属偏见。莲宗宝鉴卷二记载一: 山僧( 茅子元) 因见四土,混乱无伦,智转行融, 致使利钝不分,因果俱失。只言净土,不知净土高低; 只说唯心,不知心之深浅。故见诸家相毁,各执一边, 谁知自破宗风,非魔能坏。今则略开一线,述出四图, 削去迷情,顿明心地。然后河沙法界,该收一纸之中; 无量法门,出乎方寸之内耳。 茅子元在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中主要表达出这样的 观点: ( 1 ) 以唯心义判释生土之净秽 在子元那里,土本无净秽,由心之迷悟而分净秽,此是 其“唯心净土之义,是广义的“唯心净土刀,与禅宗之“唯 心净土 并不相同;在其观心四土图中,有“了达心体即是 常寂光 ,此与禅宗唯心净土之义相同,是狭义的“唯心净 土 。他又引各家学说论述:莲宗宝鉴卷二 载:“智者云:岂离伽耶别求常寂光土,须知毗卢 遮那遍一切处,善观心者,一切万法唯心本具耳。力2 这是 采用天台宗一念三千理论谈唯心净土。“欲识天真佛,从来 绝证修,不须外寻觅,但向自心求,悟后三身合,迷时四不 周,莫生分别见,直下息心休。常寂光净土是离相心,若 到此地见一切处皆常寂光。 。3 这是以禅宗反求于心的立场 来说唯心净土莲宗宝鉴卷七 :“临终见佛,即非外来,尽是唯心显现,犹如种 子在地,逢春发生,岂是外来,皆从地出也。今之修行亦尔, 1 莲宗宝鉴,第4 7 页 2 莲宗宝鉴,第58 页。 3 莲宗宝鉴,第59 页。 念佛信愿纳在八识心地,临终发现净土弥陀,即非外来皆从 自心出也。1 这是以唯识种子起现行的角度说唯心净土。 可见茅子元以广义唯心净土思想融会诸宗之意。 ( 2 ) 以迹本义判释法门之权实 茅子元以天台之四土义,又配合天台法华经之“权、 实 、“迹、本义解释净土理论。在他看来,弥陀之西方土 与释迦之东方土分别以摄折二门导引众生,西方净土是权。 所以莲宗宝鉴载茅子元语日:“凡圣情差智有殊,须凭 修证契毗卢,恐人力少行疲倦,权指西方住半途。但西方 净土虽权,却不是虚设,仍是实有,是到达常寂光土的中间 站,是可以从此处进一步达于常寂光土的。“既生净土常闻 法,何愁不得悟心机? 2 因此,茅子元认为权实只是入门 之不同,最终之结果仍是相同的。 ( 3 ) 以天台宗唯心义、迹本义调融教、禅、净而以净 土为! j j 茅子元的净土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依据天台宗理论,因为 他自己是天台宗出身。所以在他看来,各种法门只是“权 、 “迹 的不同,而根本则是殊途同归。但与一般天台宗讲的 以佛之心地为“实 为“本 不同,他从劝化人们学修净土 的角度出发,把殊途同归的目标定为“净土。所以,他的 思想有浓厚的调融各家的意味。这在莲宗宝鉴卷二的记 载中有充分的表达。从记载来看,他不仅要调融教下与净土, 也着力调融禅宗与净土。而且记载显示他对当时影响最大的 禅宗也甚为熟悉,用词就像一个“老禅和子。 “教是佛眼,禅是佛心。心若无眼,心无所依;眼若 无心,眼无所见;心眼和合,方辨东西。禅教和融,善知通 1 莲宗宝鉴,第15 7 页。 2 莲宗宝鉴,第4 9 页。 塞。当知机有利钝,法有开遮,若定作一路收机,都成谤法, 四门入郭,都至府前。四土修心,各登彼岸,听教之士,不 可偏邪,参禅之流,应如是会。权实方便运用在人,惟宜事 理融通,不可执法而成病。今要凡心与身土和融,念佛 与禅教一道,入门虽别,到底是同丹。1 而莲宗宝鉴卷二最后的一段最可以看出调融各家的 意味: 后颂:大道通天下,明明几百州,州州各道路,路路合 春秋。迷后三身别,悟来一也休。这般无彼此,莫把结怨仇。 念佛提纲:本自无踪无迹,方便与君拈出,有人间我何 为,南无阿弥陀佛。 二念佛心开:因修三昧念弥陀,忽睹弥陀心上过,始觉行 行皆宝所,方知土土悉交罗。 禅教相成:天台货首慈恩教,达磨南山意不殊,法门头 数无穷尽,不离毫端绝妙尘。( 此以一心融通各家。) 三身体同:三德秘藏及三身,舒卷临机分不分,处处融 通无里碍,勿教一向作三人。( 此会三归一思想。) 三宝不异:佛法僧宝最为真,岂异而今一点灵,举一即 三三是一,莫教错认定盘星。( 此会三归一思想。) 身土不二:昆卢即是寂光土,寂光即是大昆卢,身土本 来无二相,皇城元是大京都。( 此身土不二思想。) 心佛无殊:此心即是弥陀佛,弥陀即是自心源,皆道蟾 光有亏减,谁信从来日日圆。( 此心佛不二思想。) 绝迹无相:一念圆明法界周,免向三祗着劫修,若也此 中明了得,一点微尘也不留。( 心即是法界,性相不二。) 情尽宛然:昆卢海藏全无迹,寂光妙土亦无踪,劫火洞 然毫末尽,青山依旧白云中。( 性相心法不二。) 1 莲宗宝鉴卷二,第6 2 页。 头头见道:寂光金宝及泥沙,到处无心便是家,+ 了得个 中玄妙意,优昙元是白莲花。( 此禅净不二思想。) 处处逢源:心心念念弥陀佛,头头处处古昆卢,微尘刹 海如星布,撮在山僧一画图。( 念念即佛,念念即实相,此 圆融禅宗与净土思想。) 他又说:“今要凡心与身土和融,念佛与禅教一道,入 门虽别,到底是同,休起爱憎,莫分彼此,各须究本,勿竞 枝条,不可执实而谤权,竞权而谤实也。 1 故在茅子元看 来,天台、贤首、慈恩、禅等宗派只是“权 法的不同,而 其“实则同;只是“迹”的不同,而“本 则同。这在根 本上还是天台宗的思想。故茅子元在禅教相成中又有诗 日:天台贤首慈恩教,达磨南山意不殊,法门头数无穷尽, 不离毫端绝妙尘。2 ( 4 ) 以凡圣同居土总摄四土的导归净土思想 茅子元虽以天台宗理论解释净土,但他作为一个具有浓 厚实践精神的宗教家,又不拘于天台宗理论。茅子元的根本 目的是要接引广大下层信众入教,所以他特别重视凸显四土 中的“凡圣同居土 ,称同居土“总摄四土 ,是“横出三界。 莲宗宝鉴卷二日3 : “凡圣情差智有殊,须凭修证契毗庐,恐人力少行 疲倦,权指西方住半途。横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 狐疑j 尘垢未除求解脱,一心信愿念阿弥。临终正念分 明去,三朝七日预知时既生净土常闻法,何愁不得悟 心机? 为排除信众对图中“凡圣土 直观显示为“下下品生 1 莲宗宝鉴卷二,第6 2 页。 2 莲宗宝鉴,第6 4 页。 3 莲宗宝鉴,第4 9 页。 的疑虑,他对“凡圣同居土 给出了特别解释:“而只 引下下品者,盖祖师明其易修易往也。其余品位高低,各随 行愿修证而成也。 1 解释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在于: “但有信愿念佛,不断烦恼,不舍家缘,不修 禅定,临命终时,弥陀接引,皆得往生净土,便获神通, 得不退转,直至菩提 2 一 茅子元用最直观的图解形式、最直白的语言着重说明了 净土法门的殊胜,确实适应了下层民众的文化层次、心理特 征,因此才有白莲宗的迅速发展。 总之,茅子元以一系列明白易懂的图解,建立起了自己 的教理体系,完成了他创宗立派的重要一步。 1 、3 、2教制体系 ( 1 ) 传法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