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内容提要:社会教化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 段,学校在社会教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宋代末年,民族矛盾 激化,社会动荡,官学衰退,书院在社会教化中扮演了重要的 角色。元代政府推行“汉化”政策,又借助书院强化了社会教 化功能;书院教育者在改朝换代之际的社会教化意识,使书院 社会教化得以广泛实施。书院社会教化有许多途径,比如面向 士庶,宣传民众;敦亲睦族,稳定乡里;祭祀先贤,承传精神, 培养学生,表率社会等,这一切对宋元之际的社会起了重大影 响。有元一代,元朝廷书院官学化的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 加强书院社会教化的重要举措,书院官学化使得其社会教化功 u 能得到空前加强。 关键词;宋元之际;书院;社会教化;官学化 a 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m a s s e sc u l t i v a t i o ni nw h i c hs c h o o l sp l a y e d a n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w a sa n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m e a s u r ef o rr u l i n gi na n c i e n t t i m e s d u r i n gl a s ty e a r s 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w i t h e t h n i c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 ,s o c i a lu n d u l a t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s h o o l s d e c l i n i n g ,c l a s s i ca c a d e m i e sp l a y e da ne s s e n t i a lp a r ti nc u l t i v a t i o n b a s e do ni t si m p l e m e n t i n gp o l i c yo fh a n h u a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 y u a nd y n a s t ys t r e n g t h e n e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e s c o m m o n s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t h ec o u r s e o fc h a n g i n go fr e g i m e ,a c a d e m i e s e d u c a t e dp u b l i cm o r ew i d e l y t h ea c a d e m i e so w n e ds u c hm a s s e s - e d u c a t i n gw a y sw h i c hh a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s o c i e t ya s p r o m o t i n gg o o d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a m i l ym e m b e r sa n dr e l a t i v e s , o f f e r i n gs a c 、r i f i c e s t oo l ds c h o l a r sa n dc a r r y i n go nt h e i rs p i r i t , t r a i n i n gs t u d e n t st os e ta ne x a m p l et oc o m m o np e o p l e t h r o u g h o u t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 , g o v e r n m e n t sp o l i c yo fm a k i n ga c a d e m i e st u r n i n t os t a t e r u ns c h o o l sw a sa ne s s e n t i a im e a s u r et oc o n s o l i d a t e a c a d e m i e s r o l e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m a s s e si ns p e c i f i cp e r i o d ,a sar e s u l t t h e i rf u n c t i o nw a se n h a n c e dt h a ne v e r k e yw o r d s :s o n gy u a np e r i o d ;c l a s s i c a la c a d e m i e s ;m a s s - e s c u l t i v a t i n g ;m a k i n ga c a d e m i e st u r ni n t os t a t e r u ns c h o o l s , 圭重查堕坚堕兰堕垫垒墼些箜塑窒: 第一章导论 1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宋元之际,从时间跨度来看,始于十三世纪三十年代左右,即南宋晚期 终于十四世纪三十年代,即元代中期。江南是指以江西、福建、浙江为中心的 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书院是书院士子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著书、 校书、刻书等各种活动的教育组织。书院既是一个教育组织,又是一个开放的, 与社会积极互动的机构。宋元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书院的教育宗旨、 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同时书院也以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反作用。 教化,辞源注一:政教风化。苟子臣道:“政令教化,刑下如影。” 诗周南关雎序说:“先王以是经天地。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注二:教育感化。礼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 辞源给教化所下的定义,概括了教化的内容,并指出了教化途径。“政令 教化”,“人伦”及“风俗”指教化的内容,教化的内容包括政治伦理及家庭伦 理,而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是教育感化一一教化的途径。我国古代,统 治阶级往往有机地把对被统治阶级的教育感化与刑罚融合到一起,从而巩固对 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的。这是由我国古代的社会特点决 定的。古代中国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社会,家国的同构性,决定了家 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内在相通性,从而决定了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教 育的主要特点:政治、伦理、教育三位一体。m 总而言之,所谓教化,我认为是指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的当权者及其思 想家- 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对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民众,所进行的以人伦 为主要内容豹道德教育,以使民众自觉地以遵照封建社会各种礼义规范行事。 其最终且的是巩固和维护古代社会一家一姓的统治。这种教化有渗透性和世俗 性的特点。首先,教化并不是强迫豹,而是潜移默化、渐进性的,统治阶级或 其思想家总是把这种伦理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人们的日常的 礼俗和生活习惯,而不觉其繁。即董仲舒所谓的“渐摩以仁”、“化民成俗”。 其次,世俗性生活化也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不是超越世俗的,而是积极 入世的。 参见强瑞瑶主编。陈超群著:中国教育哲学史第l 卷,山东教育h j ;瞳社2 0 0 0 年版,第91 ;i 。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1 2 本文研究的重点 宋元之际,江南一带理学家,群起争鸣,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南宋后期朱 陆后学辨论激烈。元代虽以朱熹学说为正统,但江南民问,陆九渊学说绵延流 传,并由元一直延续至明。恧朱陆合流,又渐渐主导了元代学术潮流。理学家 以书院为依托,在书院宣传自己的学术观点,书院成为学术繁荣的基地,学术 的繁荣,又带来了书院的勃兴。朱陆后学互起争锋,江西成为朱陆合流的桥头 堡,宋元之际,江西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学术之繁荣,在全国雄居翘楚。 本文研究的书院以江西为重点也涉及江南以及全国的一些书院。 1 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 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是古代文化教育的主要支柱。然而, 现有的教育史研究,不管是国内与国外的,般是从通史、断代史、地方史、 制度史的角度,或是从教学、研究、管理等角度进行的探索。而对书院推行社 会教化的原因、内容、途径、作用与影响,却很少进行探讨。本文从宋元之际 这一横断面上切入。剖析江南书院社会的教化的历史原因和实施途径,试图拓 展书院史研究领域,并通过研究在民族矛盾激化时期,书院教化民众的历史, 来探讨学校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承传的关系:通过研究书院与宗族的关系,探 索学校教化与宗族稳定,社会稳定和地方教化的关系;通过对元统治者在书院 社会敦化的认识。所采取的政策、及实施的效果的剖析,来探索元代书院官学 化的进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一方面搜扒宋元之际的古籍,另方面整理 现有人们的研究成果,以归纳出宋元之际,书院社会教化的些带有规律性的 做法。 第二章 学校在古代社会教化中的地位 自先秦以来,儒家就非常重视社会教化的作用。孔子说:“道之以政,齐 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孔子的意 思是,用刑法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约束民众,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但却没 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教导,用礼教来约束,那么老百姓不但具有廉耻之 心,而且会归于j 下道。因此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在于用儒家的仁义道德规 范,来教化百姓,而不是用刑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便有助于国家的统 治。孟轲继承了孔子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够使执政者赢得民心。他说:“仁 言,不如仁声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 t 论语为政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州“善政”是指法制禁令,“善政”能使 百姓心存畏惧而不敢不服从。“善教”是教化说服,使百姓乐于为善。教育的 作用是使百姓自觉地遵守法纪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者所倡导的伦理纲常。“。 汉初大儒贾谊主张通过教民来改善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他指出:“刑法 积而民背怨,礼义积而民和亲。”“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通过教化“使民迁善远罪而不自知”1 因此他强调:“教者,政之本也。”“有 教,然后政治也。州们西汉建元元年董仲舒向汉武帝连向三策,提出了“独尊 儒术罢黜百家”的思想,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既继承 了先秦孔孟和汉初的儒家的思想,又对它进行了神学化的改造。董氏进一步强 化了儒家的教化思想。董仲舒提出:“王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1 因为刑主杀而德主生,所以德归于阳,刑归于阴。根据 这一观点,儒家把“任德教而不任刑罚”这一社会政策也视作“天意”,是统 治者必须遵循的治国之道,同时也使它被高度神圣化了。这样,董仲舒借助神 学的力量来教化百姓,以形成统一的民心和民俗,以促进大一统的局面的形成。 他指出之所以要迸行教化,是因为“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 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n 1 他认为要防范百姓“犯上作乱”,就必须建 造牢固的“堤防”,即社会教化。他指出汉代的现实政治问题,正是因为汉统 治者对化民成俗的这件大事的忽视,而导致的后果。“民以故弃行义而财利, 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因此,他告诫统治者,要“南面而治 天下”,必须“以教化为大务。”h 1 这种教化一旦成俗,民俗民风就会成为一种 习惯力量,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所谓“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 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1 说明社会教化是长治久安之根本。 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为了把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原则、道德标准与生 活方式渗入到整个社会中去,都极为重视学校在社会教化中的主导作用。学 电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有着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学美誉的学记,总结了西周以 来历代统治者以教化治国的思想。它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教学”,也 t 孟子尽心- j j 。 ”参见胡青:吴澄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39 页。 ”贾谊集人政 川资治通鉴汉纪儿孝武皇帝卜之【。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就是教化,“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至于教化的途径,学记 认为是学校,“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 庠,术有序,国有学”。董仲舒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在呈现给汉武帝的举 贤良对策中说:“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 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董仲舒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对 民众的教化,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立大学以教于 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摩民以仁,节民以礼”,这样就能达到“刑罚甚轻而 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理想效果。对于各级学校在教化中所发挥的作 用,董仲舒首倡太学,他认为,“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于太学。太学者。贤士 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董仲舒的以德治国,并重视学校在社会教化中的主导作用,这为汉及汉以 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奠定了教化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并为宋元时期的统治者 及其思想家所继承。 第三章宋元之际书院社会教化加强的历史原因 宋元之际,统治者及其思想家继承了儒家的以德治国的传统,重视学校在 社会教化中的主导作用。不过,这时社会教化的阵地渐渐由传统的官学转移到 书院,可以这样说,宋元之际书院是社会教化的主脉。这罩有着极为复杂的原 因,其中科举的利诱导致官学的空疏、以至官学不能有效发挥社会教化功能是 其主因。对于书院的产生及其发展前人多有论述,如王应麟在慈湖书院记 中写道:“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 而礼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 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赖以不坠。”由此可知,书院的起源与古 代的学校是一样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天典民彝之统纪”,可见举建书院是为 了对民众进行社会教化。 南宋是书院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理宗一朝,达到书院发展高峰时期。 据白新良先生统计,南宋一代共建有4 4 2 所书院其中理宗一朝所占比重最大, 达8 3 所,占南宋一代书院新建总数l 5 ,而有元一代新建书院4 0 8 所。元代 的书院相比南宋要少一些,但是元代立国较短其年平均数为4 1 4 2 所,远高 引自熊承潍、邱汉生主编:南宋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 十1992 年版第6l5 贞。 室垂查堕望堕翌堕茎垒墼垡塑堑塞: 一 于南宋的2 8 8 8 所。因此总体上来讲,元代书院在南宋的基础上,又有了新 的发展。 此外,宋元时书院发展乃至勃兴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南宋后期,官 学因元军的屡次南侵而日益衰微,难以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因而统治 阶级把社会教化的阵地转移至书院。元朝则出于“汉化”政策的需要,充分加 强了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延续了南宋书院蓬勃发展之势。但从总体上来讲, 宋元书院勃兴的原因,都源于书院教育者那片浓浓的化民成俗的情结。下面我 们就以上几点分别进行论述。 3 1 宋末社会危机导致官学的衰落 南宋后期官学因元军的南下,南宋统治者的政治经济危机加深,而愈益 衰微。嘉定二年,宋宁宗解除“伪学之禁”,理学开始进入更繁荣的时期。此 时,北方的金国的国势趋于衰落,而成吉思汗统治的蒙古族政权却蒸蒸f | 上。 元统治者与金统治者样,对富庶的江南经济垂涎欲滴,虎视眈眈,意欲吞并 南宋,一统天下。1 2 3 4 年南宋当局联络北方蒙古元军,意欲剪灭金政权,收 复“靖康事变”时被金国占领的太好河山。宋元的联手攻击,打败了金国。但 宋廷并没有如其所愿,收复其故土,反而引狼入室,面临着更为强大的元政权 的窥视。从此南宋小朝廷陷入更为严重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之中。1 2 5 3 年,元军灭了大理国,便准备进攻南宋。1 2 5 8 年,在大元帅孛儿只斤忽必烈 的率领下,元车直指江南。南宋前线军情告急。节节失利,处于风雨飘摇中的 南宋小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1 2 6 0 年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突然去世忽必 烈撤兵回国,南宋又得暂时的苟安。1 2 7 1 年,元军借口南宋朝廷没有满足它 在撤兵时所答应的条件,大举兴兵,入侵江南,并很快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于1 2 7 9 年最终灭掉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严峻的政治军事危机造成了南宋政府国力空虚。国运乖蹇,偏安一隅的南 宋小朝廷先后在董宋臣、丁大全、贾似道的主政下,仍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南宋无力也无瑕顾及教育。不过在文教方面,南宋继承了北宋崇文和崇儒的政 策。对此,曹彦约于宝庆三年( 1 2 2 7 ) 在白鹿书院重建书阁记中说: “惟我本朝尊儒重道。累圣相承,前后一律。故白鹿赐经始于熙宁,而修缮 之敕发于章圣。高宗皇帝闵圣经之道将废,万机余瑕,不以声音采色为乐而以笔札 为i 。不以藻词丽语涌翰,而以圣经示训。则丈奉云章下杰l 、割瞻望而尊敬之视汉 参见r 颧:儿代书院考略找中闾史l i j f 究1 9 8 4 年第1 期。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熹平蜀广政所刻相去远矣。圣经标准万世,凡萄其冠、方其履者,皆知其不可一日废 于天下也。“” 此外,南宋的官僚机构的规模,与北宋不相上下。北宋时要维持它的运转 尚觉其难,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在内忧外患交集之时,要保持它的运转 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南宋诸皇帝虽然延续了北宋崇文、崇儒的政策,但因国 力的空虚所以无力象北宋那样发起“三次兴学”运动来振兴官学,以充分 发挥官学的社会教化功能。 对于南宋官学的实际功效,时人多有批评,文献通考学校考载兵部 侍郑虞俦的话说: “窃怪夫近年州郡之学,往往多就废坏,士子游学。非图馕啜以给朝夕,则假衣 冠以诳流俗。而乡里之自好者,过其门而不入。为教授者,则自以为冷官而不事事。 自一郡观之若来甚害也,举天f 皆然,则实关事体矣,若以为化民成俗,长育 人材自学校始,祖宗以来莫之有改,奈何使之名存丽实亡乎。” 官学的衰败,确实有其客观的原因。在这种南北对峙、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的 局势下,南宋的官学的日益衰落也理所当然了。 南宋来年宫学的衰敝,使其无力培养“经明行修”之士,其承担社会教化 功能的能力也有所衰落。在官学读书的士子,有不少人“沉于湖山歌舞之娱”, 不知有天下大义,至于恢复中原,振兴邦国,多漠然不关心。阻1 宋未曾担任过 臣相的马廷鸾,指出过南宋来年的四大病症:国穷、民弱、财乏、士无耻。”1 “士无耻”是当时的世风的真实写照。确实如此,在元军压境之,南宋小朝廷 内,里应外合者有之,媚颜屈膝者有之,投降变节者有之,为虎作伥者有之, 活脱脱一幅群丑乱舞、不堪入目的图画。魏了翁在论敷求硕儒丌阐正学中 道: “大抵谓今之为+ ,踪迹诡密见利则趋胱有缓急不可倚仗。今不幸而言中, 小则卖友以求免大则卖国以偷生。虽其自丽典刑,然已有伤国体,不及今图所以久 安长冶之道,而随事随救,虽严刑峻法,比而诛之,不能禁也。”“ 国难当头,凝聚人心,振兴士心,团结一致以御外侮是当务之急可是有不少 文人“卖友求免,卖国偷生。虽严刑峻法,比而诛之,不能禁也”。此时官学 吕谷集卷i 五。 川参见周密:浩然斋意抄卷二十。 参见求史- 马廷鸾传。 鸫山先生大会文集卷十六。 的衰微,自然难堪社会教化之重任了。南宋政府对于官学教育也极为失望,然 而苦于回天无术,只好转而支持书院教育的发展。以补官学社会教化作用之不 足。 毋庸讳言,南宋最终灭亡与当政者的治国方针有密切关系。南宋一代所奉 行的是主和政策,即使n t 宋末形势大变,也不改变。当以文天祥、谢枋得 为代表的主战派在筹画如何抵抗元军时,新掌政权的谢太后却在投降派的怂恿 下,却想着如何把大好江山拱手相让;用人方面,起用投降派,打击主战派。 在元军兵临城下之际,朝廷对于文天祥、谢枋得一再上书乞斩主张主和的董、 贾之流的进谏,而置之不理,直至最终导致不可挽回之局。 质而言之,军事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危机使得官学更为衰敝,难以培养出表 率社会的忠贞之士,不能有效地行使社会教化的功能。因此宋末社会教化这一 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书院的肩上。 3 2 元政府推行“汉化”政策的需要 “汉化”对于元统治者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习汉族的儒家文明, 加速其封建化的进程,改变其“武功迭兴,文治多缺”的状态:其二是采用汉 人的治国的方针与措施。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而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相对处于奴隶社会的元蒙古政权,“汉化”有 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它吸收儒家的先进文明,用汉人的制度治理国家;而对 于中华民族来讲,这也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促进一个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稳定和发展。 元政府的书院政策是元“汉化”文教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显分为 两个时期,即元灭南宋之前和元灭南宋之后。元灭南宋之前,元政府自觉利用 书院进行“汉化”,以吸收儒家先进文明,同时笼络人心,为其日后对各民族 的统治作准备。元灭南宋之后,元政府利用书院进行社会教化,以羁縻民众, 加强其对各民族的统治。这两个时期,元统治者的举措都与社会教化紧密联系 在一起,这有效地改变元代统治文治多缺的局面加速了“汉化”的进程,改 变了江南遗民的看法,有力地巩固了元帝国的统治基础。 中原与南方,大部分是汉民族聚居的地区,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封建史。这 里有比蒙古民族更发达的经济,更悠久的文化,更先进的科技。如何加速蒙古 族的封建化进程是元统治者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元统治者推行“汉化”的 文教政策,正是为加速其封建化进程服务的。元世祖忽心烈是元代推行“汉化”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文教政策的奠基人,他对蒙古族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正确的分析,指出:“祖宗 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武功迭 兴”,概括了蒙古族善于武力征讨,反映了奴隶制“尚武”的特征:“文治多缺” 是指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封建化程度的不足。因此,基于“汉 化”的需要,元统治者一开始就对书院采取的灵活而开明的政策。 消灭南宋之前,元统治者对书院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方面保护原有的书 院,另一方面积极举建新的书院。中统二年( 1 2 6 1 ) ,元世祖一入中原,即下 令保护一切文化教育设施,下诏说:“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 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毋得亵渎,违者加罪。”1 当时,元最高当局对 书院等文教设施采取保护政策,主要是为了引起元军各级将帅对中原儒家文明 的重视,从而自觉加强对儒学的学习:同时又从政治上的考虑:首先,改变元 “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 的偏颇,从而树立起元统治者“施仁发政”的形象,达到统治者争取“远近族 亲,中外文武,同心协力”的目的。门1 其次,元统治者尽量缓和被占领区的军 民与元军之间的矛盾,抚慰被占领地区军民的情绪,特别是对汉族的文人儒士 采取安扰怀柔之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赢得了他们对元军的拥护。宣圣庙是 汉族民众世世代代尊奉的精神支柱书院则是宋代,特别是南宋以来文人儒士 最集中的场所,元统治者特诏令严加保护,以便“上答天意,下结民心”,显 示“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4 元统治者对书院等文教设施,采取的保护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争取 和团结了一大批汉族的文人儒士效力于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各个领域,特别是为其进一步从事文教事业的建设奠定了峰实的基础。 除保护原有的书院之外,元统治者对书院建设还采取了积极兴建的政策。 早在太宗八年( 1 2 3 6 ) ,行中书省杨惟中,在跟随皇子库春征宋时,收集了大 量宋儒所著经籍图书,并送至燕京。杨惟中还立宋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 延名儒赵复讲授其中。这是元代建立的第一所书院。赵复讲学太极书院,以朱 子理学传授姚枢、许衡、郝经、刘因等。赵复在太极书院传授理学之前,北方 的文人还不知有程朱理学,北方的文人知有程朱理学,从赵复在太极书院传授 理学开始。太极书院成为赵复在北方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基地,元人子弟大量 入学,有力地改变了元统治者文治多缺的局面,大大加快了其“汉化”的进程。 2 1 3 1 1 t n 史世祖奉纪。 未元之际江南l5 院社会教化的研究一 元统治者在消灭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形势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元统治者 推行“汉化”,不只是为了加速元蒙古族吸收汉族先进文明,他们考虑更多的 是如何进一步羁縻江南民众,以巩固元政权。因此,对书院采取何种政策,便 成为元统治者文教事业的热点。适应形势的变化元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了新的 政策:鼓励兴建,积极引导。一方面元政府对遭受战争严= 重摧残的书院,进行 修复:另一方面,对于兴办书院,传授程朱理学,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反抗新 朝的南宗遗民,元统治者没有采用武力的政策,对他们进行镇压,而是对他们 进行积极引导。首先,元统治者承认前朝遗民所建的书院的合法地位:其次, 允许他们用程朱理学传授后辈;第三,元统治者对他们举建书院积极鼓励的政 策;第四,元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前朝遗民所举建的书院为新朝服务。 至元二十四年( 1 2 8 7 ) ,元统治者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以管理江南的 文教事业,以便恢复和发展遭到战争破坏的官学。至元二十八年( 1 2 9 1 ) 又“令 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但是,南宋文人和汉族 弟子多不愿入官学,元统治者便规定:“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 办从其便。”并进一步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 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南宋的一批儒士不愿在元政府做官,也不愿到元 办官学中任教者,元廷允许他们建立书院自行讲学。如:胡一柱入元不仕。退 而讲学于鹜源湖山书院;汪一龙宋亡不仕自至元中起在紫阳书院讲授朱子之 学。许谦居八华山,学者翕然从之,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 荆、扬、吴、越,皆不惮百里来受业焉,尝以白云山人自号,建四贤书院志其 讲学之地。 元统治者对前朝遗民因势利导,提倡和鼓励他们建书院讲学,虽然,这不 能立即消除江南士人与元政府的对立状态,但这多少抚慰了前朝士人,不同程 度地缓和了他们与新朝的抵触情绪。因此元统治者在消灭了南宋之后,对书院 采取的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一方面缓和了前朝文人对元代的反抗情 绪。另一方面元统治者又争取到他们为发展元代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从而促进 了元朝书院的发展,提高了元朝书院的教学质量。 元统治者对前朝遗民举建书院采取鼓励发展的政策,并非放任自流,而是 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控制,尽量把他们创建的书院纳入官学体系。书院官 ”元史选举制学校k 2 1 参见李国钧等编:中国书院史湖南教育m 版礼1 9 9 4 年版,第4 0 8 页。 签重兰堕堡塑皇堕茎室墼垡塑婴壅:一 学化是元统治者书院政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级观有元一代官学化书院逐 渐成了主要形式,也成了元代进行社会教化的主要阵地,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进 行详细的论述。 3 - 3 书皖教育者社会教化的意识 宋元时书院的勃兴除上述两种原因外,还得自于书院教育者那种自觉的 书院教育的社会教化意识。宋元之际的书院教育者主要是朱陆的后学,他们与 前辈一样,执着于书院教育的化民成俗的热诚,不管是为官还是为绅,甚至一 介布衣他们都热衷于兴建书院讲学书院,以向士民宣讲圣贤之学- 入伦之 道。 南宋后期,朱陆后学昌盛他们掀起了一股股兴办书院,讲学书院的热 潮。在江西,嘉定初,陆子后学丰有俊通判隆兴府。他- - n 任,看到涵虚阁废 坏已久,便建议在此旧址创立东湖书院。丰有俊离任后,东湖书院的建设又得 到同是陆子后学的继任知府、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袁燮的支持,继续完成。 袁燮之子袁甫任江南东路的提刑兼提举,尝视察南康军至自鹰洞。袁甫以自鹿 洞书院废弛,乃于绍定六年( 1 2 3 3 ) 与知军史文卿重修和增建。袁甫对白鹿洞 书院的重修,应该是南宋继朱熹之后又一次重要的修复活动。不久。袁甫又修 建番江书堂于绕州鄱阳县。朱子后学理学巨予饶鲁于嘉定末,在余干( 今万年) 创建石洞书院( 叉名明来馆) ,同样对宋末的学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朱子后学一一 宋末著名臣相江万里,早在其任地方官时,先后于庐陵( 今吉安) 和新建( 今 南昌市区) 创建白鹭洲书院及宗濂书院。陆子后学兴建书院,讲学书院,意欲 光大陆学门庭但是实际讲学者,也有朱子后学。东濑书院建成之后,一些名 人、学者曾在此讲学。据志书记载:朱子后学黄斡、李燔曾先后在此讲学,饶 鲁、江万里亦在此游学。 虽然朱陆后学互存歧见,相互攻讦,但作为书院教育者,他们都有教化一 方水土的情怀。这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一种真诚的呼唤。袁燮在东湖书院记 中说:“秘阁胡公以江西计使兼镇隆兴,疏化原,礼髦俊。如恐不及。”袁燮 创建东湖书院,就是利用这一四方云集之都会,来更好地进行社会教化“疏化 原, l 髦俊”。袁燮接下来借甩通守丰有君的话说: “古者学校既没,复有泽宫,今长沙之岳麓,衡剐之石鼓,武夷之精舍,堤渚之 自鹿,群居丽泽t 服腑占圳皆足以补学校2 不及。此邦为今都会而1 ;能延四方之 紫斋集卷 一,丛书集成本。 束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名流讲诵磨切殆非所以助成风教请筑馆焉。” 袁燮续建东湖书院,继承了先辈朱子与陆子的传统,以书院作为重振纲纪的依 托,以补官学社会教化功能之不足,“服膺古训”,4 i i 补学校之不及”。 但在宋代后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强,这给书院实施社会教化带来了 诸多困难,对此,袁甫在番江书堂记详细地论述: “余自为童子,拱立侍旁,每见师友过从考德问业熟矣。曾未数十年,次第凋 零。及余兄弟游宦四方同志者亦往往问见,未数十年义皆寥落如晨旱之相望, 每为之慨然。将指江东,两书院盖士友所宗之地,振而起之责实在余。故凡愿处象 山若白鹿者,各随其行辈与其望实,或畀领袖之职,或在宾讲之选,衿佩咸集,彬彬 可观矣。而余之所深虑者。己成之材。虽易于振拔而后来之秀,未保其嗣续。况士 友之纷至,非按其话言,参诸履行。则未可得其为士之实。于是选通经学古士,率生 徒而课之。余暇日亦数加察。俟其有立也,诸老先生远矣! 师友道丧十习日驳。 幕超诣者无深实详缜之功,鹜辨博者乏通贯融明之趣,转相依仿,诸老先生之本旨, 愈晦不明。方且徇偏见。立异同,几有专门名家之弊,其原皆起于论说多百事实寡有。 【i 】 社会动荡书院屡兴屡废,如上所述,缺乏有名望的学者进行有力的督学, 师存而兴,师走而衰;另外,书院的维持缺乏财力的支持,书院教育者后继无 人,书院士友言行脱节,士习日驳,这些原因都促使了书院的凋零。因此,一 息尚存的规模宏大、建制完备的书院就更加负起了社会教化之责。 元代建立之后,战争创伤被抚慰书院教育者逐渐归顺元代统治。这些人 或成为朝廷命官,或有感于生灵涂炭后,社会亟需安定,都执着于举建书院, 以教化民众。战争过后,书院次第兴复,民间书院勃然兴起,其举建者既有官 府,也有大量的书院教育者。 宋亡之后,元统治者借重书院推行“汉化”政策的需要与书院教育者化 民成俗的情怀结合在一起,使书院的数量迅速增多。 总而言之,宋元时,书院的蓬勃发展,除了官府的重视外,还与书院教育 者的书院教育的社会教化炽诚是分不开的。 第四章书院社会教化的实施 与传统教育一样,书院教育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两种形式因此书院 社会教化也有制度性的与非制度性的两种形式。在古代,制度性的教育影响与 蒙斋集卷十四。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非制度教育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促进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向前发展。 所谓正式制度的教育,是指学制系统内的各级学校所发生的、并被学校各 种明文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所谓非正式制度的教育,是指社会普遍认同,没 有、也无须被国家法规政策制度化的社会现象,它包括人们日常行为规范、风 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化信仰等。可见,非正式制度性的教育,是发生在正 规学校教育体制、教育家的“理性化”教育思想与实践之外的、民间社会生活 领域的活动。虽然这些民间活动并不具备正规学校的教育机构、制度和规则, 但它们同样能够产生有效的文化教育功能,国家的各级官僚和民间的教育者, 也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两种教育融合到一起, 使它们共同在巩固封建政权、实 现人们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发挥非制度性的教育影响,书院起着比官学更大的作用。首先,书院与 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书院有两种,一种是官办讲习式书院,另一种是乡党 举建的乡里或家族书院。 23 官办讲习式书院,学生来源比较广泛,因为它没有 等级尊卑的限制,所以一些出身下层的贫寒家庭的士子也能得以入学;民间 所办的宗族和乡罩书院,本身就是家族和乡里的社会教化机构,它们与社会的 联系的密切理所当然。其次,书院士子的身份极为复杂,流动性极强,他们跨 出书院大门之后,其身份有官师一体的,有官绅一体的也有完全沉潜民间, 成为一介布衣的。但是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有一种铁肩担道义的 自觉的追求。所谓“铁肩担道义”,就是向民众宣讲理学的人伦之道,以教化 他们。因此书院与民间的互动更为便捷,书院对普通民众更能发挥4 1 砩j j 度性的 教育影响。 书院的社会教化,就是指书院教师以书院为阵地,以书院的士子( 这是广 义上的,既指书院的教师,又指书院的学生) 为载体,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向社 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民众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一) 、 对书院士人的直接教化:( - - ) 通过书院士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而表率社会 产生教化效果:( 三) 对当地其他社会成员直接进行社会教化。 概括起来,宋元之际,书院实施的制度性的和非制度性的社会教化主要有 如下几种: 4 1 面向士庶,宣传民众 参见丁钢主编:历史0 现实之问一一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北京教育科学m 版计2 0 0 2 年版 第1 2 7 一1 2 8 负。 参见胡青:吴澄教育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9 8 负。 束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宋元之际,书院勃兴众多的书院满足了许多士子盈盈的求学的要求。书 院的教育对象越多,其对民众的影响就越广、越强,其社会教化功能就更为显 著。 书院教育家经常做的第一件事是恢复衰败的书院,使对士庶的教化有教育 机构的依托。如袁甫修建白鹿书院、象山书院。他在重修白鹿书院记中说: “我国家祈天永命涵育群生,与三代同其长久是无它故焉,正谊明道坷i 计功利而已斯 道也,亘古如一日,而所赖以植立不坏、修明无污者则必由讲学始“” 绍定四年( 1 2 3 1 ) ,袁甫为江东提举兼提刑。这时的象山书院已残破不堪, 因此重振先辈的雄风以一道德是他的第一要务,他认为“象山实隶贵溪,祠宇 荒颓,过者凄怆”,故“用白鹿洞规制请于朝”,c 2 袁甫在象山书院记中记 道: “宁宗皇帝更代之初兴崇正学,尊礼故老,慨念先朝鸿儒硕师,成锡嘉谥,风 厉四方,谓象山陆先生发明本心之学,有大功于世教,锡名文安。学士想闻风采, 推考学问源流所在,而象山先生之道益大光明。甫承学小子将指江东。爱相邑 南背负巍壁面俯平川,清与目谋,旷与神会,筑宫_ 白楹,既壮且安,十遄尔咸集。” 3 l 从上文可知,宁宗皇帝登基之初大兴文教,以行教化,“兴崇正学,尊礼故 老”。宁宗皇帝继承了宋以来的崇文、崇儒的政策以人伦教化治国,因此, 宁宗皇帝对于办学卓有成效的“鸿儒硕师”,“成锡嘉谥”,以“风厉四方”。陆 子举建象山书院,因为“有丈功于世教”,所以被宁杂争帝赐名“文安”,意思 是陆子以文安邦,卓有成效。陆子受到皂帝的表彰,这在封建社会是莫大的荣 耀。 袁甫兹兹以求恢复旧日陆子讲学象山书院的盛况。绍定六年( 1 2 3 3 ) ,书 院甫成,四方学子闻风响动,群集书院,学问辨难。对自己修复象山书院,以 聚集四方学子就学,袁甫非常自豪,他在下文写道:“升彝训章。学子序列, 深衣大带,济济翼翼相与讲明问辨,皆三先生( 指陆九渊与其兄陆九韶、陆 九龄) 之训语也。”象山书院成了江南士子的向慕之地,彬彬之士蔼蔼如也。 通过书院的修复,对士庶教化有了依托之所,这对良风美俗的形成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蒙斋集j 卷卜= 。 旺m 3 蒙斋集冯君振甫苦行记。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与袁甫一样。南宋末年的杰出的状元宰相一文天祥,也有着这种书院教育 情怀。景定四年( 1 2 6 3 ) ,文天祥知瑞州( 今江西高安) ,他- - - n 任,就觉得地 方官应以教化为重,而行政事务是第二位的,“先政化而后簿书期会”。西涧书 院甫成之后,他亲自到书院参加释菜仪式。他对士子宣讲道: 某承乏此邦,其于教化。号为有一e l 之责。盖尝吉朔而履乎学宫得闻请君 之所以有授受者,而亲陟皋比。与逢掖讲师弟子礼,则僭之为尤。某初被命来守 尝启政路日,古之为诸侯,先政化而后簿书期会,世之不淑,乃倒置,此则相与病丈 风俗之弊。而士行不立,且伤夫教道之久废而未有以救之也。固尝有及于君子德业之 义而重反复焉。辄诵所闻并绎其旨与诸君茂明之。 此时。南宋国势日微,元军对它蓄谋已久,胡马跨江如箭在弦上,江南有 识之士如文天祥、谢枋得等,对此洞若观火。当此之时,文天祥认为向士子讲 明学问,以端士子之行,以凝聚人心,唤醒民众,为抗元作好准备是最重要的。 然“世之不淑乃倒置”,“士行不立”,“伤夫教道之久废而未有以求之也”, 某些汲汲于一己私利的士子难以承担这项教化民众,以凝聚人心以作好抗 元的准备。对于纠正士习扭转士风,文氏认为,“宜办知所勉矣。或日:至 诚无息,不息则久。积之,自然如此,岂卒然旦暮所及哉。今有人焉,平生无 以议为,而旦警省。欲于诚学,旋生用工夫,则前妄犹可赎乎? 日无伤 也。”“”在文天祥看来,培养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坚固士子的远大的理想,非 一朝一夕之功“至诚无息,不息则久。积之,自然如此,岂卒然旦暮所及哉”。 虽然如此,但对于一个有志学子,应当有这种自觉的追求,不断地勉励自己, “宜知所勉矣”,持之以恒,积久以渐,必定能到达“诚”的境界。文中的诚 可作多义理解,这里除了指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外,还可指正气、情操、 气节等,还指道德的本体。“诚”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朱子所说的“穷天理, 灭人欲”的圣人,也就是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如境界。 针对某些有劣质败行的士子,文氏没有抱着悲观的思想文天祥认为,只 要他们能“旦警醒,旋生用工夫,则前妄犹或赎也”。至于致“诚”的 功夫,文天祥继承了朱子的学统,在积、久、渐三字上下工夫,今e l 格一物, 明日格一物;功夫所至,人欲去焉,天理存焉。 最后,文天祥对众士子语重心长地说: m c :乖& 山集西利书院释菜讲义, ”1 瓷语为政 宋元之际江南仕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温公、元城之所谓诚其意。主丁不欺诈无矫伪,止学者立心之初所当从事, 非指诚之至者言之也。然学者其自温公、元城之所谓诚。则由乾之君子,以至于中庸 之圣人,若太路然,夫何远之有。不敏何足以语诚。抑不自省察,则不觉而陷于人之 伪恶是安得不志同志极论其终,以求自拔于流俗哉! 愚也请事斯语,诸君其服之无 耶。” 文天祥要求士予以先贤为座的,以圣人自期,“以求自拔于流俗”,这样就能超 越俗利的诱惑,居于家则为孝子,立于朝则为一世楷模,国难当头时自然就会 挺身而出,以身殉家、殉国、殉天下。 文天祥的西涧书院释奠讲学是一堂极其生动的德育课,士庶在浩然正气的 讲学中得到教育与启迪。 元代统一江南,立国之后,朱陆后学,纷纷复书院,育人才以发扬光大 先贤先圣的门庭,绵延先贤先师的那片化民成俗的精神,醇儒乡里。至元二十 四年( 1 2 8 7 ) ,慈湖书院复建,王应麟为之记。慈湖书院位于浙江宁波,又名 “杨文公书院”,为纪念“甬上四先生”之一杨筒所建。杨简( 1 1 4 l 1 2 2 6 ) 字敬仲,慈溪人,学者称慈湖先生。袁甫称其:“平生践履,无一暇玷,处闺 门如临大宾,在暗室如临上席。年登耄耋,兢兢敬谨,未尝须臾放逸。”作 为陆门的大弟子,杨简的学问德行给后人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对此,王应麟在 慈湖书院已中道: “尔海之滨订人儒 慈湖先牛文元杨公心以诚明笃敬为士,立言以孝弟忠 信为本,躬行实践,f 熟道凝清风肃然,矧翥兴起,可谓卣世之师矣。遗老址而知 之,春术之笔矣其人若存兮。此书院之所为作也。”1 书院修复后,四方有志学子群集于此,“优优衿佩,游于斯,习于斯如 咏舞雩之风,如升阚里之堂,闻金石丝竹之音,莫不油然而乐,跃如而悟。咸 日:自堂徂基,轮奂新矣,陟降庭止,惠我光明盍亦勉新德而进新知。”口1 昔人已去,其书长存,风范千古。后世学先贤之学,志先贤之志。 “先生之史章皆性b 天道之形箸俯川流而仰高山。心之精神珏 f 乎江汉秋阳之皓皓也。居 先生之居学先生之学,则何以哉? 由事亲从兄而尽性至命由洒扫应对而精义入神,由内省不疚 而极区声无臭之妙,先生之学,文安先生之学也。文安讲论语,十白鹿先辨】 ;忐听者悚 然动心,收批放l m 存jl 良肯 此。” “ 乐,r 史儿先生遗书阁记。 2 1 深宁先生史抄卷一。 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 一言以蔽之日,先生之学无他,发明本性,求其放心而已。士民一到慈湖 书院阅先生之书,听教师之占,只觉往日心中的锢滞须臾而去,心头顿时豁 然开朗。慈湖书院对当地良风美俗的形成,以复先辈的醇厚的儒风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此外很多书院教育者不但身份复杂( 或官、或士、或绅) ,而且他们流 动性强。但是不管到了那儿,他们都有一种自觉的要求,向士民宣讲圣贤之学, 人伦之道。书院教育者的这种流动式的讲学方式,极大地扩大的受教面。不止 如此。书院的讲学者,采取开门宣讲的方式,来者不拒,因此他们的讲学不但 面向书院的士子,也面向广大的世庶民众,直接向民众进行教化。宋未元初的 理学巨子吴澄一生乐于教书育人。他幼年受惠于书院,闻达之后,他讲学官学、 书院,先后讲学于江西宜黄“明新堂”,扬州郡学,袁州( 今江西宜春) 儒学, 京城( 今北京) 国子学,江州( 今江西九江) 濂溪书院等,还家后,举建“草 庐”,学者裹粮影从。 元贞之年( 1 2 9 5 ) ,吴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