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Temporary 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 Trunking Communication YD 503497 1997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 Temporary Specifications on Engineering Design for Trunking Communication YD 503497 主管部门:邮电部计划建设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施行日期: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 关于发布集群通信工程 设计暂行规定的通知 邮部199712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局,邮电部设计院,邮电部北京 设计院,中国通信建设总公司: 现将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编号:YD5034-97)发布,自 1997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 该规定由部计划建设司负责解释、修订、监督执行,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负责组织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四日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设计要求及服务质量指标.4 3.1 一般要求.4 3.2 服务质量指标.4 3.3 传输损耗.5 3.4 系统容量.6 4 网路设计.8 4.1 网路组织.8 4.2 集群通信网的功能.10 4.3 路由设计.11 5 无线覆盖区设计.14 6 频率配置及复用.16 6.1 频道配置.16 6.2 频率复用.16 7 集群通信网接入有线电话网的方式.18 8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搂口要求.20 8.1 中继线路.20 8.2 信令方式.20 8.3 接口要求.21 9 编号与计费.22 9.1 编号方式.22 9.2 计费.22 10 设备选型.24 11 站址选择.25 11.1 控制中心.25 11.2 基站.25 12 局站设计要求.27 12.1 机房建筑.27 12.2 天线、馈线及天线塔.29 12.3 供电系统.30 12.5 环境保护.32 附录 A800MHZ 频段的频道分组.33 附录 B 本规定用词说明 .35 附加说明.36 1 总则.38 3 设计要求及服务质量指标.39 4 网路设计.40 5无线覆盖区设计.41 6 频率配置及复用.42 7 集群通信网接入有线电话网的方式.43 8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接入要求.44 9 编号与计费.45 10 设备选型.46 11 站址选择.47 12 局站设计要求.48 1 总则 1.0.1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的 800MHz 集群通信工程设计。对于改建、扩建工 程及其他频段的专用超短波通信工程的设计亦可参照执行本规定。 1.0.2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方针,结合我国集群通信发展实 际情况,勤俭建国,合理利用频率资源,重视环境保护。 1.0.3 工程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和通信行业的相关技术要求, 以及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 1.0.4 工程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使用、维护及施工的要求,确保通信 质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0.5 设计中应进行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充分利用现 有的市政、邮电设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1.0.6 设计应与通信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充分调查和预测近期用户的基础上, 做好系统网络设计,并兼顾远期发展和扩容的可能。 1.0.7 设计中应采用定型产品,未经鉴定合格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对 于引进设备,必须采用技术成熟且符合我国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先进设备。 1.0.8 本规定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以国家标准、规范为准。 1.0.9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定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充分论述 理由,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报主管部门审批。 2 术语 2.0.1 集群通信系统(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指由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通信系统,主要 用于调度通信。 2.0.2 消息集群(message trunking) 在整个通话期间,系统分配给用户一条无线信道直至通话结束。用户释放 PTT(发射开关)后,基站转发器需要经过较长的脱网时间(610s),才释放所占用 的信道。 2.0.3 传输集群(transmission trunking) 用户通话是以对讲为单位来申请和分配信道的。用户按下 PTT 开关,系统 就为其分配一条空闲话音信道;用户释放 PTT 开关,系统立即释放所占用的信 道,该信道又可被再分配。 2.0.4 准传输集群(quasi-transmission trunking) 准传输集群是传输集群的改进型。用户释放 PTT 开关后,基站转发器需要 经过较短的脱网时间(0.51s),才释放所占用的信道,若在脱网时间内,通话一方 继续按下 PTT 开关,则仍保持原信道通话。 2.0.5 呼损制(call-loss system) 在系统话音信道全忙时,新的用户呼叫将会产生呼损,用户必须重新申请呼 叫。 2.0.6 等待制(call-delay system) 在系统话音信道全忙时,新的呼叫申请必须进入排队等待行列,一旦系统出 现空闲信道,系统控制器将按先来先服务的原则为呼叫申请指配信道。 2.0.7 单区网(single area network) 由一个基本集群通信系统构成,网内设有一个系统控制中心和若干个基站, 网内不具备自动漫游和半自动漫游功能。它包括单区单基站网和单区多基站网 两种结构。 2.0.8 区域网(district area network) 由多个单区网通过区域控制中心连接而成的分级管理多区集群通信网,网 内具备自动漫游或半自动漫游功能。 2.0.9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busy queue/call back) 在等待制系统中,当所有话音信道全忙时,请求入网通话的用户排队等候。 当有空闲信道时,系统控制器将按排队先后次序接通排队等候的用户,并向用户 发送接通提示音。 2.0.10 多优先级(multiple prioirty levels) 移动用户可按需要分成多种优先等级。当系统繁忙时,在先来先服务的原则 前提下,依不同的优先等级对信道请求处理,使重要的用户能够优先得到系统服 务,紧急呼叫通常为最高优先级。 2.0.11 紧急呼叫(emergency call) 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户按紧急呼叫键,系统将为紧急呼叫优先分配信道,同 时在监视终端显示紧急呼叫身分码,并发出声光提示。 2.0.12 限时通话(time-1imit talk) 为保证信道有效利用,缩短通话时间,系统可采用强制性通话时限的办法限 制通话时间。限时参数可由系统管理员调节。 2.0.13 动态重组(dynamic regrouping)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系统管理人员可根据通信的需要改变单机的通话组分 配,将几个分属于不同通话组的个别用户组织在一起进行通信。这是一种应付灾 害或重要事件的应急安排。 2.0.14 呼叫延迟概率(probability of call-delay) 在等待制系统中,移动用户呼叫遇到阻塞而导致呼叫延迟的概率。 2.0.15 越区调度通信(skip-zone dispatching communication) 在区域网内,对跨越不同区域内的移动用户实现调度通信的功能。 2.0.16 控制中心(control center) 控制中心包括系统控制器和系统管理终端,它主要控制和管理整个集群系 统的运行、交换和接续。 2.0.17 基站区(range of base station coverage) 一个基站所覆盖的区域。 3 设计要求及服务质量指标 3.1 一般要求 3.1.1 集群通信系统适用于专用业务调度网,不宜作为公用移动电话网使用。 3.1.2 集群通信网应以实现网内的调度电话和少量的市话业务为主,也可利 用无线电路传输数据、传真等非话业务。 3.1.3 集群通信网宜采用大区制的网络结构。 3.1.4 无线工作方式应以基站双工方式工作。移动台以异频单工方式工作为 主。有线调度台和少量有权进入有线电话网的移动用户可采用全双工的工作方 式。进入有线电话网的移动用户宜占集群通信网内用户总数的 5%10%以内。 3.1.5 筹建集群通信网时,应鼓励多个部门共建共享 800MHz 集群通信网, 以达到充分利用频率资源,节约基建投资的目的。 3.1.6 集群通信网宜与部门的专用电话网相连。在满足市话网进网要求的条 件下,集群通信网可经用户线或中继线直接或间接地接入公用电话网。 3.1.7 集群通信网可采用强制性通话时限的办法,缩短通话时间,保证信道 有效利用。 a)无线调度网内的通话时限应在 15 秒1 分钟内。 b)进入市话网的通话时限应小于 3 分钟。 3.2 服务质量指标 3.2.1 无线系统的标称带宽为 3003000Hz。 3.2.2 集群通信网内话音传输质量用音频带内信噪比表示。 a)无线调度网内的通话,音频带内信噪比应大于或等于 20dB,相当于三级 话音质量。 b)进入市话网的通话,音频带内信噪比应大于或等于 29dB,相当于四级话 音质量。 3.2.3 集群通信网内,覆盖区边缘的无线可通率宜按表 3.2.3 取值。 表3.2.3 覆盖区边缘的无线可通率 地 区无线可通率备 注 市区、近郊区以及高密度用户地区90%按车载台计算 农村、山区以及低密度用户地区50%按车载台计算 3.2.4 在呼损制系统中,不包括区内无线可通率影响在内,无线信道的呼损 率取值宜在 5%10%之间。当考虑可通率时,系统的阻塞概率可按式(3.2.4)计算 PS=1-Fu(1-B) 式中 PS系统的阻塞概率; Fu无线可通率; B无线信道的呼损率。 3.2.5 设计集群通信网时,移动用户忙时话务量可按表 3.2.5 取值。 表3.2.5 用户忙时话务量 来去话务量(Erl) 集群方式 调度移动用户进入有线电话网的移动用户 消息集群0.0060.008 准传输集群0.0050.006 传输集群0.00450.005 0.010.03 3.2.6 接收机射频输入端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应符合陆地移动业务(16KOF3E)所 要求的同频道干扰标准的有关规定,同频道干扰概率应小于 10%。 3.3 传输损耗 3.3.1 集群通信网与公用电话网连接时,全程传输损耗分配如图 3.3.1 所示。 移动用户与控制中心音频输出端之间的传输损耗应小于或等于 4.5dB。移动 用户与市话端局之间的传输损耗应小于或等于 7dB。 图 3.3.1 集群通信网的传输损耗分配图 3.4 系统容量 3.4.1 控制中心的存储及处理能力,包括用户容量、通话组识别码及单机识 别码的容量,应按远期发展规模进行设计。 3.4.2 控制中心允许连接的无线信道、基站、用户交换机、市话端局及其他系 统的控制中心数量应按远期发展要求进行设计。 3.4.3 控制中心最大允许连接的电话中继线数(包括控制中心至用户交换机 和市话端局的)应满足远期发展要求。 3.4.4 基站数量应根据集群通信网近、远期发展规划、用户分布密度、服务区 范围、基站设计参数及地形环境等情况具体确定。一般可按一个基站区的覆盖半 径为 2040km 计算基站数。对于带状服务区,可采用定向天线及低噪声放大器 扩大覆盖区半径,减少基站数量。 3.4.5 基站配置的频道数量应根据话务量大小具体确定。每个基站区内频道 数宜在 520 个之间,每个频道容纳的移动用户数不应小于 70 个。 3.4.6 在呼损制系统中,基站容量可按爱尔兰 B 公式计算,即 式中 A流入 N 个话音频道的话务量(Erl); 6 . 4 . 3 0 N i i N i A N A B N话音频道数。 3.4.7 在等待制系统中,基站容量可按爱尔兰 C 公式计算,即 式中 P(t)等待时间大于 t 值的呼叫延迟概率; B对应于呼损制系统的呼损率; t延迟等待时间(s); tm负指数服务时间分布的平均服务时间(s),集群调度网 tm可取 1522s。 3.4.8 对于开放数据、传真业务的集群通信网,在数据业务量不大时,可不设 专用数据信道,按电话和调度业务的要求设计系统容量;在数据业务量大时,可 选择适当的传输速率,采用等效话务量方法计算所需的专用数据信道数。 7 . 4 . 3 1 m t t e BAN NB tP 4 网路设计 4.1 网路组织 4.1.1 设计集群通信网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a)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各部门通信发展规划,确定网路组 织方案; b)既要考虑目前实现的可能性,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 c)接入公用电话网时,应满足市话网的进网要求; d)组成区域网时,应考虑完成越区调度通信和漫游通信功能; e)建网要经济、合理。 4.1.2 集群通信网由控制中心(设备)、基站、移动台、调度台、中继线路及其 他复用设备组成,是专用通信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4.1.3 集群通信网应与部门的用户交换机相连,进入本部门的专用电话网。 在满足市话网进网要求的条件下,可经用户交换机进入公用电话网。如有特殊要 求,需直接接入公用电话网或长途电话网时,应有邮电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才能 进行设计。 4.1.4 在多个部门共用 800MHz 集群通信网时,共用的控制中心宜分别与各 部门的用户交换机相连,不宜使共用部门的有线用户经两个用户交换机及市话 网转接至移动用户。每个部门应设立自己的调度台。 4.1.5 集群通信网包括单区网和区域网两种结构。 单区网的服务范围由若干个基站区组成,一般宜限于使用部门正常业务的 活动区域,不宜超越一个地(市)区的行政管理范围。 区域网由多个单区网联网构成,全国范围、全省范围或较大区域内建立跨省、 跨地区、跨市县的集群通信网,宜考虑建设成区域网。 4.1.6 实现区域联网的省、地(市)区或较大的专业部门,宜作为一个服务区进 行统一规划,单区网的设计应服从统一规划的要求。在分期建设的区域网工程中, 先期建设的单区网,在设计中应考虑到今后发展成区域联网的要求。 4.1.7 单区网包括单区单基站网和单区多基站网两种结构。单区网服务区内 可设一个或多个基站,但只应设一个控制中心。单区网应在控制中心处接入有线 电话网,不应考虑在其他处接入有线电话网。单区网的网路结构如图 4.1.7所示。 图 4.1.7 单区网的网路结构 4.1.8 当预测的用户数量较多,批准可用的频道数量较少而不能满足要求时, 可考虑采用单区多基站网实现频率复用。 4.1.9 区域网在整个服务区内可设多个单区网,但只应设一个区域控制中心。 区域控制中心宜设专用数据电路与各分控制中心连接,负责处理越区用户漫游 通信业务,并对整个区域网进行控制和管理。区域网的网路结构如图 4.1.9 所示。 图 4.1.9 区域网的网路结构 4.2 集群通信网的功能 4.2.1 集群通信网应具备下述主要功能: a)调度台到移动用户或移动用户组的自动通话接续; b)移动用户到调度台的自动通话接续; c)移动用户到移动用户或移动用户组的自动通话接续; d)移动用户、调度台与用户交换机用户之间的自动通话接续; e)移动用户、调度台到市话用户的自动通话接续; f)市话用户到移动用户、移动用户组、调度台的自动或人工转接通话接续; g)基本的调度功能包括:单呼、组呼、全呼、市话呼叫、紧急呼叫、自动重发、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多级优先、超越覆盖指示、限时通话、动态重组; h)区域网具有越区调度通信及漫游通信功能; i)计费功能; j)对话务负荷进行监测与控制及话务统计功能; k)系统维护与管理功能。 4.3 路由设计 4.3.1 集群通信网的控制中心(设备)与部门用户交换机之间,应以用户线或 中继线方式连接,其间的中继路由宜按低呼损路由设计。 4.3.2 集群通信网的控制中心(设备)与市话端局之间,应以市话用户线或中 继线方式连接,其间的路由设计可分两种情况考虑。 a)控制中心(设备)只与市话端局连接,其间的中继路由宜按低呼损路由设计。 b)控制中心(设备)与市话端局之间设两条通路: 经用户交换机与市话端局间接连接; 直接与市话端局连接。 其间的路由设计见图 4.3.2,图中的高效直达路由允许有溢出话务量。 图 4.3.2 控制中心直接与市话端局连接的中继路由 4.3.3 使用部门有两个以上用户交换机时,控制设备与用户交换机间的中继 路由宜按图 4.3.3.1 进行设计。当控制设备不具备两个以上用户交换机局向时, 可按图 4.3.3-2 进行设计。 图 4.3.3-1 控制中心直接连接两个用户交换机的中继路由 在图 4.3.3-1 中,两个用户交换机与控制中心之间分别按低呼损电路设计成 直达路由。 图 4.3.3-2 控制中心直接连接一个用户交换机的中继路由 在图 4.3.3-2 中,一个用户交换机与控制中心之间按低呼损电路设计成直达 路由,另一个用户交换机经市话网转接。 4.3.4 路由选择应首选高效直达路由,然后选低呼损路由。 4.3.5 控制设备与基站之间,宜设专用中继线路,并设计成直达路由,不考虑 迂回备用路由。中继电路容量应按基站所需频道总数考虑。 4.3.6 当需要实现越区调度通信和自动漫游通信时,在分控制中心与区域控 制中心之间,宜设置专用数据电路,亦可利用邮电长途电路传输数据信令信息。 4.3.7 区域网内越区调度通信和自动漫游通信的通路,宜利用邮电长途电路, 也可在单区网控制中心之间设置专用中继线路。 4.3.8 凡是市话端局用户交换机安装了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的,集群通信网 的控制中心应优先与程控数字交换机相连。 5 无线覆盖区设计 5.0.1 无线覆盖区的设计原则: a)满足集群通信网服务区的要求; b)满足话音质量指标和覆盖区边缘可通率指标; c)满足用户容量要求; d)采用大区制的设计方法; e)提高频道利用率; f)本期工程和扩容时所需投资最少。 5.0.2 设计中应根据服务区的形状、设置的基站数量及频道配置方案等具体 情况,因地制宜地选取集群通信网的无线区域结构。 a)服务区只有一个或很少几个基站,且不考虑频率复用时,应采用大区制结 构。 b)考虑频率复用的带状服务区,宜采用三频率群复用的带状结构。 c)对于面状服务区,当设置的基站数较多时,宜采用多区制的蜂窝结构。 5.0.3 基站区宜按全向、大覆盖区的方法进行设计。在考虑频率复用时,可适 当减小基站区的覆盖范围。在带状服务区或地形受限的情况下,可采用定向天线 构成扇形覆盖区。 5.0.4 基站覆盖区设计应符合本规定第 3.2.2 和 3.2.3 条的要求,并通过理论 预测和场强测试确定覆盖范围。对于 800MHz 频段,准平坦地区基站区半径宜 在 2040km 之间。 5.0.5 基站覆盖范围可采用 Okumura 基本传播曲线或 Okumura/Hata 传播损 耗经验公式进行理论预测。理论预测所需的图表、公式及各种修正因子,应参照 陆地移动业务和固定业务传播特性(第一部分:陆地移动业务传播特性)中的相 关规定。 a)采用 Okumura 基本传播曲线预测基站覆盖区的步骤如下: 确定地形、地物数据资料; 确定基站和移动台的设计参数; 计算接收点最低可用信号场强或接收机输入端最低可用信号功率; 4 均衡上行线和下行线的功率。如果两个传输方向上的功率不能得到平 衡,应确定控制覆盖范围的传输方向; 确定 Okumura 基本传播曲线中的中值场强; 查基本传播曲线,确定基站覆盖区的半径; 按覆盖区边缘无线可通率为 50%、90%两个标准,作出基站的场强等值 线图; 核算同频干扰指标。 b)与音频带内信噪比 20dB 相对应的接收机输入端最低可用信号功率,按下 式计算 Pmin=20lgV-107+DN+DL (5.0.5) 式中 Pmin接收机输入端最低可用信号功率(dBm); V对应 12dB 信纳比接收机的灵敏度(V); DN快衰落与人为噪声造成的恶化量(dB); DL满足无线可通率所需的系统性能余量(dB)。 5.0.6 为了均衡上行线和下行线的功率,扩大手持机通信范围,通常可采用 下列的措施: a)采用基站分集接收; b)提高基站接收机灵敏度。在基站周围环境噪声小时,可在接收机前端加低 噪声放大器; c)在基站区内适当位置增设接收站; d)采用不同增益的基站收、发天线,接收天线可选用高增益定向无线。 5.0.7 对于需要覆盖而增设基站不经济或不方便的局部地区或基站区内的盲 区,可采用直放站来满足覆盖要求。 5.0.8 无线直放站的设计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a)无线直放站的施主天线接收来自基站的信号应比接收来自本站再发射信 号大于或等于 15dB; b)移动台接收直放站再发射的信号应比接收直接来自基站信号大于或等于 15dB。 5.0.9 移动无线电环境是一个人为环境和地形变化环境相结合的复杂环境, 接收点场强的理论预测很难与实际相吻合。在有条件工程设计中,应对基站区进 行场强实际测试,用以修正理论预测结果,最后确定覆盖范围。 6 频率配置及复用 6.1 频道配置 6.1.1 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规定 800MHz 频段为集群通信系统的专用频段。 相应的频率范围、频道间隔、双工收发间隔、频率容差及发射带宽应符合表 6.1.1 的规定。 表6.1.1 800MHz频段的频率要求 频率范围发间隔 (MHz) 频道间隔 (kHz) 双工收发间隔 (MHz) 频率容差 必要的发射 带宽(kHz) 上行8068212545基站210-616 下行8518662545 无结调度台、移动 台用户台310-6 16 800MHz 频段共有 600 个频道,详细的频道分组序号、频道序号与频率的对 应关系见附录 A。频道配置应符合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 6.1.2 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频率资源,合理指配频率及频率复用,提高频道的 利用率。 6.1.3 频道分配应考虑本期工程的合理性,并兼顾将来网络发展时,新增加 基站频道的合理配置。 6.1.4 在区域网内,应对整个区域进行统一的频道分配和协调。 6.1.5 在各省、地(市)区交界的地方,双方应进行频道分配的协调,避免相互 之间产生干扰。 6.2 频率复用 6.2.1 集群通信网一般不考虑频率复用。但若集群通信网指配的频道数有限, 服务区超过一个基站区范围而需设多个基站或用户数较多,频道数量不能满足 负荷要求时,可考虑采用频率复用方案。 6.2.2 频率复用应符合本规定第 3.2.8 条的要求,同频复用距离可按式(6.2.2) 2 . 2 . 6lg40R r rD 计算。 式中 D同频复用距离(km); r基站区半径(km); R动态同频道干扰保护比,一般 R 取 17dB。 6.2.3 在工程设计中可根据服务区的结构形状特点,选择频率群复用的方案。 对于带状服务区,可采用三频率群的频率复用方案,基站天线宜采用全向天 线,其结构见图 6.2.3。同频复用距离 D=5.20r。 图 6.2.3 带状服务区三频率群复用方案图 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基站设计参数及地形条件对 D 值进行核算,并根据核 算的结果,决定是否采取措施以满足同频道干扰保护比的要求。 6.2.4 工程设计中,可利用地形、地物的地理隔离作用,满足同频道干扰保护 比的要求,实现频率复用。 7 集群通信网接入有线电话网的方式 7.0.1 专用集群通信网接入公用电话网,需经邮电主管部门批准,并按批准 的方式就近接入专用电话网或本地公用电话网。集群通信系统应符合专用移动 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自动交换网的接口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7.0.2 设计集群通信网时,应根据系统的呼叫功能要求、有线交换机所能提 供的接口、传输系统及信号方式等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集群通信系统进入有线电 话网的接口类型及接线方式,必要时可配以转换设备。 7.0.3 集群通信网接入有线电话网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a)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 集群控制中心的出中继和入中继接至市话端局或用户交换机的用户线上, 实现半自动(DOD2,BID)接续。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的连接见图 7.0.3.1。 图 7.0.3-1 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的连接 b)全自动双向模拟中继方式 控制中心的出中继接至用户交换机的用户线上,构成移动用户呼叫有线用 户的自动呼出 DOD2 方式。 控制中心的用户级接至用户交换机的出中继线上,构成有线用户呼叫移动 用户的自动呼入 DID 方式。 全自动双向模拟中继方式的连接见图 7.0.3-2。 图 7.0.3-2 全自动双向模拟中继方式的连接 c)全自动局间中继方式 集群控制中心以局间中继方式接至市话端局或用户交换机的中继侧接口。 移动用户呼叫有线用户为全自动 DOD1 方式,一次拨号叫通; 有线用户呼叫移动用户为全自动 DID 方式,一次拨号叫通; 全自动局间中继方式的连接见图 7.0.3-3。 图 7.0.3-3 全自动局间中继方式的连接 8 中继线路、信令方式及搂口要求 8.1 中继线路 8.1.1 控制中心与区域控制中心之间的中继线路、控制中心与市话端局或用 户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路,宜采用数字传输电路。 8.1.2 中继线路宜利用本部门已有的专用中继线路,也可利用公用电话网中 的电缆、光缆、数字微波或数字特高频等传输电路,不宜另外专设中继线路,以 节省工程投资。 8.2 信令方式 8.2.1 无线信令 无线信令是基站与移动台之间为建立呼叫和测控而传送的各种信令,无线 信令采用数字信号,信号传输速率可采用 300,1200,2400,3600,4800 或 9600bit/s,调制方式采用 FFSK 或 FSK 数字调制。无线信令的格式可根据工程的 具体情况确定,但这些信令在无线信道传输时所占用的射频带宽,不得超过正常 通话时的标称带宽 16kHz。 8.2.2 控制中心与基站之间的信令 控制中心与基站之间的信令采用数字信号,信号传输速率可采用 1200,2400,3600,4800 或 9600bit/s。 8.2.3 控制中心与区域控制中心之间的信令 控制中心与区域控制中心之间的信令采用数字信号,信号传输速率可采用 2400,4800 或 9600bit/s。 8.2.4 集群通信系统与用户交换机或公用电话网之间的信令的采用中继线方 式接入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的信令方式 局间直流线路信令:中继线采用实线时,线路信令、直流脉冲信令、局间 直流信令标志均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直流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局间带内单频脉冲线路信令:采用频分或时分复用中继传输时,线路信令 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带内单频脉冲线路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局间数字线路信令:采用 PCM 数字中继传输时,线路信令应符合电话 自动交换网局间中继数字型线路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局间多频记发器信令:局间多频记发器信令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多频 记发器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b)采用用户线接入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的信令方式 用户信令方式:直流拨号脉冲信号和多频信号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用 户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铃流和信号音:铃流和信号音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铃流和信号音的 相关规定。 8.3 接口要求 8.3.1 集群通信系统采用用户线方式接人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的接口要求 如用户线采用实线,接口参数应符合251000MHz 陆地移动通信网通过用 户线接入公用通信网的接口参数和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方式的相关规 定;如用户线采用载波传输,接口参数应符合模拟载波通信系统网路接口参数 和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直流信号方式的相关规定。 8.3.2 集群通信系统采用中继线方式接入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的接口要求 如中继线采用音频电缆,接口参数应符合电话自动交换网局间直流信号方 式的相关规定;如中继线采用载波传输,接口参数应符合模拟载波通信系统网 路接口参数的相关规定;如中继线采用 PCM 中继电路,标称比特率为 2048kbit/s 数字接口,接口参数应符合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 数的相关规定;如中继电路为模拟微波,接口参数应符合模拟微波接力通信系 统网路接口基本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8.3.3 集群通信系统与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程控数字端局之间采用全 自动局间中继方式连接时,接口应采用标称比特率为 2048kbit/s 的数字接口,接 口参数应符合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参数的相关规定。 8.3.4 集群通信系统与机电式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之间采用全自动局间中 继方式连接时,接口宜在机电式电话交换机侧加数/模转换设备,接口参数同本 规定第 8.3.3 条。 8.3.5 控制中心与数据终端或计算机相连时,接口采用 RS-232 串行接口或 其他现有标准接口,传输速率可采用 1200,2400,4800 或 9600bit/s。 9 编号与计费 9.1 编号方式 9.1.1 移动用户号码、识别码和移动用户漫游号码的编号方式应符合无线 集群通信系统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9.1.2 移动用户编号 在集群调度网内,移动用户号码由“基站区号+移动用户号码”二部分组成, 号码长度一般为 6 位。 9.1.3 集群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网的编号方式应符合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接入公用电话自动交换网的接口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 9.1.3.1 集群通信系统以全自动局间中继方式接入市话端局时,移动用户号 码为本地电话网用户号码,应符合本地电话网的编号要求,并根据移动用户容量、 占用市话端局交换设备的中继群容量与市话端局用户统一等位编号。 9.1.3.2 集群通信系统以半自动直拨中继方式接入市话端局时,集群控制中 心入中继线应纳入市话端局用户统一等位编号。集群通信网内移动用户号码可 根据用户容量及发展要求,按本规定第 9.1.2 条的要求具体确定。移动用户拨用 户交换机或市话用户时,应以“0”或“9”作为拨号的字冠。 9.1.4 移动用户识别码 在集群调度网内,每一个移动用户被分配一个唯一的移动用户识别码。移动 用户识别码不同于移动用户号码,识别码的长度为 36 位。识别码可与移动用户 号码相对应,亦每一个移动用户可分配一个全呼识别码和一个或多个组呼识别 码。 9.1.5 移动用户漫游号码 单区网内不同基站区移动用户漫游号码即为移动用户号码。 区域网内不同省、市、地区间移动用户漫游号码的编制待定。 9.2 计费 9.2.1 集群通信网在不接入公用电话网时,可根据各部门实际使用情况具体 确定。 9.2.2 集群通信网接入公用电话网的计费方式,应符合专用移动通信系统 接入公用电话自动交换网的接口技术要求中计费要求的相关规定,无线系统宜 采用详细记录话单的方式,以占用话音信道为原则进行计费。 9.2.3 在工程设计中,可配置对某些用户能提供立即计费信息的设备。 10 设备选型 10.0.1 集群系统设备的组网能力、网络容量及网络功能应按满足远期业务 需要选取,控制中心的容量应能随着用户的增长而不中断业务进行扩容。 10.0.2 区域内联网的集群通信设备宜采用同一制式或信令及中继接口可以 相互配合的设备,以便实现自动漫游和越区调度通信。 10.0.3 集群控制中心的设备一般应符合无线集群通信系统技术要求中第 十章关于控制设备的技术要求。 10.0.4 无线基站、无线用户台和调度台的设备一般应满足无线集群通信系 统技术要求中第九章关于无线设备的基本技术要求。 10.0.5 基站设备应具备无人值守性能。 10.0.6 基站设备容量应按满足 35 年业务发展需要配置。 10.0.7 基站设备宜具有分集接收性能。 10.0.8 选择设备除应考虑技术先进、稳定可靠、价格合理、维护管理方便等 要求外,对集群控制中心还应考虑与有线电话网的接口要求,应避免要求市话端 局或用户交换机改动现有设备。 11 站址选择 11.1 控制中心 11.1.1 控制中心、基站、直放站的站址选择应以集群通信的网络规划和通信 技术要求为主,结合交通、电力、城市规划、投资效益等因素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综合选定。 11.1.2 控制中心一般不单独设立站所,不宜建造控制中心专用机房。 11.1.3 控制中心宜与本部门的用户交换机、基站设在同一建筑物内,合设的 建筑物宜满足下列要求: a)位于用户集中地区或服务区中心附近; b)有安装设备的机房和电源可供利用。 11.1.4 当控制中心不能与本部门的用户交换机设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控制 中心的选择宜考虑下列因素: a)与基站共址,应满足基站场址的要求; b)有房屋、电源或铁塔(最好是本部门的)可供利用; c)便于设置控制中心至用户交换机或市话端局的中继线路; d)便于使用及维护管理。 11.2 基站 11.2.1 基站站址宜选在地势较高或有高层建筑、高塔和有可靠电源供利用 的地方。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不能满足基站天线高度要求,应有房顶设塔或地面 立塔的条件,并征得城市规划部门同意。 11.2.2 站址宜选择在基站至控制中心的中继线路容易设置的地方。 11.2.3 市区内的基站宜有与控制中心合设在一个建筑物内,其他基站宜选 择在人为噪声及其他无线电干扰较小的地方。不宜在大功率无线电发射台、大功 率电视发射台、大功率雷达站等附近设站。郊区基站应选择在交通方便,靠近可 靠电源和居民点的地方,不应选择在过于偏僻的地方。 11.2.4 基站周围应视野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热带作物栽培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微晶玻璃工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物流无人机驾驶员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医疗技术类面试题及答案
- 汽车售后预约服务法规及OTR系统知识测试卷
- 地铁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考研财务专业试题及答案
- 秦巴地区零碳生态县(区)建设指南编制说明
- 湖北省汉川市金益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英语试卷(原卷版)
-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题
- 注浆加固技术课件
- 毒品与毒品的危害课件
- 空转耕地占用税和契税课件
-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课件
- 烧结基础知识课件
- 锅炉煮炉方案
- (中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FANUC) 初级 项目六 任务三 码垛程序编制电子课件
- 电子小报社团教案
- 合肥工业大学推免生综合评价加分细则
- 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1.3集合的基本运算(共17张ppt)
- (完整PPT)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