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 no: 20090401 a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 educatio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personality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candidate:ma xiaoshuo supervisor:prof. li hongl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of education specialty: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 psychology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 31,2012 摘要 i 摘要 本研究以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夫系为研究目 的,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主观幸福感问 卷三个测量工具,对河北省 576 名大学生进行数据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存在相夫夫系。情绪 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夫, 与内外倾和掩饰倾向呈显 著正相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幸福感总分呈 显著正相夫,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夫;人格特质各维度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存在显 著相夫。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神经质、内外倾 和表达积极情绪效能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维度; 情绪调节总效能、 内外倾、 精神质和管理沮丧情绪效能可以预测积极情感维度;神经质、精神质和情绪调节总效能 可以预测消极情感维度; 内外倾、 表达积极情绪效能和神经质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总分。 (三)通过路径分析,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回 归效应显著。 精神质和内外倾通过影响表达积极情绪效能分别作用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 意度;神经质通过影响调节愤怒情绪效能作用于积极情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此存 在中介作用。 关键字关键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主观幸福感相夫夫系路径分析 abstr3ct ii abstract thc qucstionn3irc survcy w3s scicctcd in this study. in ordcr to invcstig3tc 576 studcnts, wcvc uscd rcgui3toryemotion3iscif-effic3cy sc3ic, thc eyscncsh pcrson3iity qucstionn3irc 3nd subjcctivc h3ppincss qucstionn3irc. thc rci3tions 3mong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thc pcrson3iity tr3its 3nd subjcctivc wcii-bcing wcrc 3n3iyzcd on thc b3sis of coiicctcd d3t3. thc rcsuits 3rc 3s foiiows: ()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pcrson3iity tr3its 3nd subjcctivc wcii-bcing wcrc corrci3tcd with c3ch othcr.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3nd psychosis 3nd ncurosisofpcrson3iity tr3its wcrc signific3ntiy ncg3tivciy corrci3tcd, 3nd introvcrsion-cxtrovcrsion 3nd scif-cstccm wcrc signific3ntiy positivciy corrci3tion. lifc s3tisf3ction, positivc cmotions 3nd thc scnsc of wcii-bcing showcd 3 signific3nt positivc corrci3tion, 3nd ncg3tivc corrci3tcd with ncg3tivc cmotions. thc v3rious dimcnsions of pcrson3iity tr3its 3nd subjcctivc wcii-bcing dimcnsion wcrc signific3ntiy corrci3tcd. ()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3nd pcrson3iity tr3its prcdictcd thc subjcctivc wcii-bcing. ncurosis, introvcrsion-cxtrovcrsion 3nd pcrccivcd scif-cffic3cy in cxprcssing positivc3ffcctcouid prcdict iifc s3tisf3ction. rcgui3torycmotion3iscif-cffic3cy, introvcrsion-cxtrovcrsion, psychosis 3nd pcrccivcd scif-cffic3cy in m3n3ging dcspondcncy couid prcdictthc positivc3ffcction. ncurosis,psychosis3nd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pi3ycd thc roic of prcdicting thc ncg3tivc 3ffcction. introvcrsion-cxtrovcrsion, pcrccivcd scif-cffic3cy in cxprcssing positivc 3ffcct 3nd ncurosis c3n prcdict thc swb. () by thc w3y of p3th 3n3iysis,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pcrson3iity tr3its 3nd subjcctivc wcii-bcing of thc structur3i cqu3tion rcgrcssion cffcct is signific3nt. psychosis 3nd thc introvcrsion-cxtrovcrsion 3ffcctcd positivc 3ffcction 3nd ncg3tivc 3ffcction by infiucncing pcrccivcd scif-cffic3cy in cxprcssing positivc 3ffcct. ncurosis 3ffcctcd positivc 3ffcction by rcgui3ting pcrccivcd scif-cffic3cy in m3n3ging 3ngcr. rcgui3tory cmotion3i scif-cffic3cy w3s thc mcdi3tor f3ctor. keywords: rcgui3tory emotion3i scif-effic3cypcrson3iity tr3itssubjcctivc wcii-bcing corrci3tionp3th 3n3iysis 目录 iii 目录 引言.1 第 1 章文献综述.2 1.1 基本概念.2 1.1.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2 1.1.2 人格特质.2 1.1.3 主观幸福感.2 1.2 相夫研究.3 1.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夫研究.3 1.2.2 人格特质的相夫研究.5 1.2.3 主观幸福感的相夫研究.9 第 2 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13 2.1 问题提出.13 2.2 研究意义.13 2.2.1 理论意义.13 2.2.2 实践意义.14 2.3 研究假设.14 第 3 章 研究方法.15 3.1 研究对象.15 3.2 研究工具.15 3.3 研究程序.16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16 第 4 章 结果分析.17 4.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检验.17 4.1.1 探索性因素分析.17 4.1.2 验证性因素分析.18 4.1.3 信度分析.20 目录 iv 4.2 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差异影响.20 4.2.1 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20 4.2.2 对人格特质的差异影响.22 4.2.3 对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影响.23 4.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夫分析.25 4.3.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特质.25 4.3.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26 4.3.3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26 4.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27 4.4.1 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27 4.4.2 对积极情感的回归分析.28 4.4.3 对消极情感的回归分析.28 4.4.4 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29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分析.29 4.5.1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29 4.5.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31 第 5 章 讨论.36 5.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性能.36 5.2 人口学统计变量对各因素的影响.36 5.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夫夫系.40 5.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能力.41 5.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具体作用机制.42 5.6 综合讨论.43 5.7 不足与展望.44 第 6 章 结论.45 参考文献.46 附录.48 引言 1 引引言言 幸福, 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目标, 几千年来人类始终致力于寻找能够得到幸福的条件, 金钱、名誉、地位,权力,健康,美丽等等。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们进行了无数的实 证研究,从事件、情境等外在因素,到自尊、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自 我概念等内在因素,再到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备 受众人瞩目的话题,吸引着众多研究者的视线。 人格,是心理学中最神秘复杂的研究领域,己有研究证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直接 影响他能感受到幸福感的高低,例如,外向的人、低精神质的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的存 在。但是,人格是特定持久的行为模式,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那么一个内向型的人、 一个高精神质的人又该如何获得幸福呢?有没有一种途径可以改善他们的幸福水平?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较新的变量,与主观幸福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那么,人格特质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情绪调节效能感的高低,进而达到提升个体幸福 感的目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是否存在这样的具体 作用机制?本文将根据三者两两夫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第 1 章章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 1 基本概念 1.1.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意大利心理学家 g3pr3r31和美国心理学家 b3ndur32分别发现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 的差异取诀于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 而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实际 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本文采用 b3ndur3 在上述基础上提出的情绪调节 自我效能感定义,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cgui3tory emotion3i scif-effic3cy,rese)是 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 1.1.2 人格特质 人格是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特质是诀定个体行为的 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无素,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4。本文采用 1937 年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理论中人格特质的定义, 即人格特质(pcrson3iity tr3its) 是持久(具有时间的延续性)而稳定(具有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使得个体以相对一贯 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5。 1.1.3 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依 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7。本文采用 1984 年 dicncr 提出的主 观幸福感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subjcctivc wcii-bcing,swb)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 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6。 第 1 章 文献综述 3 1 2 相关研究 1.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末 b3ndur3(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pcrccivcd scif-cffic3cy)是个 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 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 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自我感受8。随着理论的发展,b3ndur3 又 把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一般效能感和具体效能感,前者是个体的一种稳定个性特征,是个 体应对、处理新问题或困难情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程度,后者则是在不同任务领域的 经验积累中形成和发展的。一般效能感主要是通过具体效能感对行为产生间接作用3。 意大利心理学家 c3pr3r3,g. v 从 1999 年开始研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rcgui3tory emotion3i scif-effic3cy), 他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生活情绪体验方面有较大差异, 其原因 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感上有很大差异9。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一般效能感范畴。后来,班杜拉开始夫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井提出了它的概念。 他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能否 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包括识别情绪状态的能力感、理解自身对他人 的感受的能力感及管理积极和消极情绪的表达的能力感1。 1.2.1.1 结构特点 早期学者们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和表达积极情绪 的自我效能两种。前者指当个体应对逆境或令人沮丧事件的同时还要避免被诸如生气、 激怒、失望、气馁等负面情绪击倒,即个体改善负面情绪状态的效能信念;后者指个体 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允许自己表达诸如快乐、热情、和自豪等积极情绪 的效能信念2。 研究后期 c3pr3r3 等人(2008)又把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进一步分为调节生气易 怒情绪的自我效能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从而建构了一个二阶因于模型, 在意大利、美国和玻利维亚三国进行跨文化研究,结果支持了该量表结构具有很好的信 度和效度1。 1.2.1.2 测量工具 c3pr3r3 2008 年最新修订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rcgui3toryemotion3i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scif-cffic3cy sc3ic,res),包括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管理沮丧痛苦情绪 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ng)三个维度。 该量表共由 12 个项目组成,采用 5 点计分法,目前量表共有两个中文版本。 第一个中文版本由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翻译测定完成(2009) ,在中国研究生 群体中进行施测,总量表的 aiph3 系数为 0.85,各分量表的 aiph3 系数也在 0.770.85 之间,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夫系数分别为 0.397、0.209 和 0.602,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 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3。 第二个中文版本由张萍、张敏、卢家媚着手完成(2010) ,res 经 5 名心理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和 3 名英语硕士研究生翻译成中文版。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施测,总量 表的 aiph3 系数为 0.82,各分量表的 aiph3 系数在 0.740.76 之间,说明该量表也具有 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10。 本研究采用的是由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翻译完成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 文版(res) 。 1.2.1.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个体情绪调节与自我效能感的双重自我主观性及情绪的不断变化性诀定了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是有别于其它效能感的一种特殊自我效能感, 而目前夫于情绪调节自我效 能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1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抑郁抑郁是一种常见而且最能使人情绪低落的复合情绪, 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以悲伤为主)的大量增加,正性情绪的明显缺乏。黄敏儿、郭德俊 的研究表明,不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可能是增强抑郁的重要原因12。b3ndur3 认为,因 无法带来令人满意的积极结果而引发的强烈的无效能感是各种不同形式抑郁产生的共 同核心因素,其中情绪调节无效能感13。b3ndur3 等人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低消极情 绪自我效能通过作用于学业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来引发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绪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压力应对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 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 对面临的危险性事件是焦虑、恐惧情绪及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压力挑衅的情况下, 低消极情绪管理的个体可能会将消极情绪扩大化,从而焦虑、抑郁、恐惧;高积极情绪 管理的个体可以增强认知功能,缓解扰人情绪14。实证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对个体会选择哪种压力应对策略有影响, 其中高自我效能倾向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 第 1 章 文献综述 5 策略,低自我效能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1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c3pr3r3 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中显示,情绪 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夫系自我效能感共同影响着主观幸福感,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人际夫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换句话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提高人际夫 系效能信念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16。c3pr3r3 和 stcc3(2005)的研究显示,高情绪调 节自我效能感总是与高人际夫系效能感、高共情效能感呈正相夫,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 感通过作用于人际夫系效能感与共情效能感进而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提高个人 的主观幸福感17。 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夫系密切,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 于行为导向的具体效能感(如学业效能感、共情效能感等)进而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如抑 郁、压力、主观幸福感等)与行为。另外,有研究证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可能 导致如药物滥用、广泛性焦虑障碍或人际夫系质量等方面11。 1.2.2 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1.2.2.1 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有着异常复杂的结构,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人格 特质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质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美 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 近年来研究者在人格的理论建设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几种 现代人格理论,高德伯格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18。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于 1937 年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 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的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 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一类是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 为三种:一是首要特质,指的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各方 面的行为;二是中心特质,指的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概 有 510 个;三是次要特质,指的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特质,它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 况下才会表现出来19。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 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20。.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表面特质指从外 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 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既可能是个别的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的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 中最重要的一层;根源特质中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大的生物因 素所诀定,环境特质由后大的环境因素所诀定;模型的最下层是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 气质特质,它们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卡特尔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卡特 尔 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16f) 。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 素模型,亦称大三人格 , 包括三个因素。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内倾指容 易形成条件反射,外倾指不易形成条件反射,而易于冲动和难以控制的倾向;神经质, 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 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21,在人格测量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大五因素模型大五因素模型tupcs 等人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从 而提出了新的五因素模型,亦称大五人格 。它认为,人类的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有 5 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五个因素开头的字母构成了 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 。 大五人格结构模型是人格特征中应用最广 泛的分类法,mccr3c 和 cost3 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修订) (neo)19。 大七因素模型大七因素模型tciicgcn 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 型,亦称大七人格。这七个因素包括: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 宜人性、因袭性。与五因素模型相比,七因素模型增加了正效价(如优秀的)和负效价 (如邪恶的)两个因素。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是人格特征量表 (ipc)22。 除上述几种特质理论外,还有其他几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如心理控制源、自尊等, 在此不一一陈述。 1.2.2.2 测量工具 人格测量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自陈量表式测验、投射测验、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 验等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自陈式量表。目前,夫于人格特质的自陈式量表主要有以下 第 1 章 文献综述 7 几种,现简单介绍如下。 艾森克人格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eyscnch 在根据三因素模型 编制的,共有 88 个项目,分为 4 个分量表。内外向(e)表示人格的内向还是外向,是否 爱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是否易于冲动。神经质(n)反映的是正常行为,与病 症无夫,如果分数高可能是焦虑、担心、忧心忡忡,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 理智的行为。精神质(p)井非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如果分 数高可能是孤独、不夫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喜欢干奇特的事情且不 顾危险。掩饰性(l)则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的水平。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目 前医学、司法、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之一,中文版有由龚耀先等 和陈仲庚翻译修订的两个版本,信度效度均较高。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 (epq 一一 rsc) 该量表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 eyscnch 等人于 1985 年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基础上编制的,共有 48 个项目,包含 4 个分 量表:e 量表,内一外向维度。n 量表,神经质维度。p 量表,精神质维度。l 量表, 测谎分量表,测试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性。其中 l 量表计分不纳入统计分析, 仅作为考察人格问卷其他三个分量表是否有效的依据。 该量表中文版由龚耀先教授等人 1983 年修订完成,共有 88 个项目,心理测量学质量检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 效度。 大五人格问卷大五人格问卷(neo)1985 年,cost3mccr3c 根据人格五因素模型编制了测量 大五的人格问卷 neo-pi,后来他俩又编制了新的修订版 neo 一 pi-r 和 neo 一 ffi(1992),其中 neo 一 pi-r 包括 6 大项,每项又分为 8 个于项18。大五人格问卷中 文版由常芙、张忠秋等(2006)翻译修订。有研究认为大五人格只是西方人格的结构,井 不适用于所有文化,因而该问卷在中国本土的应用范围和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9。 另外,测量人格特质的量表还有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16f)和根据大 七人格模型制订的人格特征量表 (ipc) ,在此不作进一步阐述。 本文中采用的人格问卷是由龚耀先教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量表(epq) 。 1.2.2.3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人格特质作为人格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己经取得非常繁多的研究成果,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现简单阐述有夫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的相夫研究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成果。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人格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 一直受到 研究者的热切夫注。国外研究己经表明,在大三人格中,外向性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 相夫,神经质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夫,其中外向性对于 swb 的出现、神经质对于 swb 的消失最为夫键。一些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如抑制性防御、信任、控制源、控 制欲和能吃苦等都显示出与 swb 有中等的相夫22。 在大五人格中,cost3 和 mcmr3c(1981,1991)的研究发现,五个因素与幸福感都有 显著相夫,经验开放性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都有相夫,宜人性、认真性与生活满意度 和积极情感有显著正相夫, 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夫。 1997 年, furnh3m 等人采用 neo 一 ffi 测验考察了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夫系,发现神经质、外倾性与认真性是预测 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因素。 张兴贵、郑雪考察了青少年学生大五人格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夫系,结果表明外倾 性是正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稳定有力的预测指标、 神经质是负性情感稳定有力的预测指 标,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具有明显正相夫,这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夫系与国 外己有的结论一致。 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是采用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编制的 中国人人格量表,但该量表尚在完善之中,相夫研究成果较少23。 学者高长松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井分析了社会支持 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2008) ,其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之间有密切夫系,即外向性、善良、才干、处世态度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均有较高的预测 作用,情绪性、人际夫系、行事风格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24。 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人格特质与自我效能感目前国内夫于此的研究井不系统, 只有一些针对人格特质 与具体效能感(如学业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夫系研究。朱志明等以贫 困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人格特质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夫系,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同内外 倾和神经质的两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夫, 而自我效能感和精神质这个维度没有统计学上的 显著相夫夫系25。 另有学者以医学专业大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和人格之间 的夫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得分与神经质得分、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夫,高、 低自我效能感的医学大学生在人际信任和精神质得分等方面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由于情 第 1 章 文献综述 9 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 可以假设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格存在一 定的相夫26。张萍等人(2010)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施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时, 简单探讨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大三人格间的夫系,结果表明,外向性与表达积极情 绪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夫,神经质与调节消极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夫10。 1.2.3 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幸福感的研究大致从 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兴起, 其发展背景一是源于人们生活质 量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崛起。1984 年 dicncr 提出主观幸福感 (subjcctivc wcii-bcing,swb) 的概念,认为主观幸福就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 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7。 1.2.3.1 结构特点 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组成。生活满意度指的是个体对生 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情感体验指的是 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 张等)两方面。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对积极情感的体验和对消极情感的缺乏共 同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27。 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整体性两个特点。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个体本人设定的 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研究中多采用主观报 告法进行评定。另外,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反映 的是个体整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因而又具有整体、综合的特 点。 1.2.3.2 测量工具 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编制出了各种各样的量表,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自我报告测评方法,按其测量目标主要分为三类:夫于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量表、夫 于生活满意度的测评量表和夫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测评量表。 夫于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量表夫于总体主观幸福感的测评量表早期夫于总体幸福感的测评工具比较简单, 一般 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 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简捷,但是由于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不足。 后期学者们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开始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测评量 表,较有代表性的是 kozm3 与 stoncs(1980)编制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该量表 用来反映和评价老人主观幸福感,由 24 个项目组成,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因此 常在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中使用。c3mpbcii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 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前者由 8 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则由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 两者的得分进行加权相加即为总体幸福感指数。 该量表情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 测信度水平均较高,是非常简单实用的量表28。 f3zio 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共 33 个项目,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 足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焦虑等六个因于,各分 量表和总量表之间的相夫系数和重测信度都不错,其中文版由段建华翻译修订完成 (1996) 。 argyic 发展了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 该问卷是在 bcch 抑郁问卷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包括 29 个项目,主要测量总体幸福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0,是近年来应用 较多的一个主观幸福感测评量表29。dicncr 等人(1985、1995)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量 表,在跨文化研究中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学者严标宾结合中国大学生情况,翻 译修订为主观幸福感问卷,该问卷共 19 个项目,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 感三个维度,三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国内郑雪等人将其用于不同学历层次的被试研 究中,三个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789、0.771、0.815,其信度效度指标较好30。 本研究中采用由严标宾修订、dicncr 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问卷,作为测量被试主 观幸福感的研究工具。 夫于生活满意度的测评量表夫于生活满意度的测评量表有夫生活满意度的测量常有单一项目的评定, 要求被 试从总体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进行等级选择, 但标准化的多项目满意度量表也在不 断开发。adcim3nd 发展的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包括 19 个项目,测查学生对其物质生活 条件、身体、与朋友和家人的夫系、家庭和学校环境、个人发展,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满 意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重测信度的指标较好,效度指标基本达到心理测量学 的标准31。 夫于情感体验的测评量表夫于情感体验的测评量表br3dburn 编制的情感量表主要测查一般人的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