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魏六朝咏史诗研究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先秦至隋文学 指导教师:熊宪光教授研究生:刘杰( 2 0 0 1 1 6 6 ) 内容摘要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 呈现出其特有的规律。针对过去对咏史诗研究多偏重唐宋的现象,本文对汉魏六 朝咏史诗的产生原因、发展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呈现的创作特点和主题哲思作 一系统探讨。 第一章: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及其产生缘由咏史诗是指作者直接歌咏历史题 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诗歌类别。咏史是一种表现手法,它 以所咏历史题材是否在诗中占有主体地位区别于用典。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手法 上,咏史诗和咏怀诗、怀古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咏史诗以 吟咏对象和主观情感的寄寓方式区别于咏怀诗,以触发吟咏的依托点区别于怀古 诗。咏史诗的产生除了与我国重史的民族传统有关外,还与文人尚古心理和文化 习惯有着内在联系。 第二章:咏史诗的发展及其流变先秦是咏史的孕育时期,在周易和诗 经中都可以看到时人对史事的关注。东汉班固创作的咏史是第一首真正意 义上的咏史诗,它以铺陈史事为主,以质朴的语言对单一的史事做精练的概括。 咏史诗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被文人普遍接受,不但作家作品数量增多,而且在 内容和吟咏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初期的创作模式,咏史诗在此期间正朝着一个更新 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左思咏史八首为标志,咏史诗创作经历了一次从“正体” 咏史到“变体”咏史的转变。从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看,南北朝时期的咏史诗创作 较魏晋时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该时期内咏史诗创作在内容和体式上没有取得 明显的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意象与史事并现,较多出现组诗,以 “赋得”为题等。 第三章:咏史诗的主题哲思诗人带着对历史的主观感悟进行咏史诗创作 使咏史诗的主题哲思呈现纷繁复杂的现象,汉魏六朝咏史诗的主题哲思主要有 长啸清风英雄抱负的乐章:在传统儒学熏陶下形成的历史责任感和积极入世 心态往往使文人将其对国家、民族的关怀和对自身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在他们所 寄托的文学作品中;世事遗速壮志难酬的苦闷:入世受阻后诗人往往从对英 雄的追慕转向对不幸人物的同情,悲情主题是咏史诗中较多的一种,表现作者壮 志难酬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伤感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又以对不幸女性的吟咏居 多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和悲剧女性命运和情感上的类同使然;遗荣守真无与 外物的逸响:遗荣守真的隐逸思想和政治关怀的入世态度作为一组对立面共同构 筑古代士人的理想情趣,“仕”与“隐”的抉择冲突作为文人生活中不断上演 的主旋律,常常通过咏史诗体现出来。 全文约三万字。 r e s e a r c ho nh i s t o r i c a lo d eo f s i xr e g i m e so fh a na n dw e i m a j o r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s u b j e c t :l i t e r a t u r ef r o mx i a n q i nt os u id y n a s t y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x i o n gx i a n g u a n g a u t h o r :l i uj i e ( 2 0 0 1 1 6 6 ) a b s t r a c t t h es i xr e g i m e so fh a na n dw e iw e r eap a r t i c u l a rp e r i o d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p o e t r y t a k i n gu pp a r t i c u l a rt h e m e sa l o n gw i t l l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c l a s s i c a l p o e t r y ,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t o o ko i li t so w nr u l e si ni t sp r o g r e s si nt h i sp e r i o d g i v e n o v e r m u c hs t r e s su p o n p o e t r yo f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yi nh i s t o r i c a lo d er e s e a r c h e s i nt h ep a s t ,t h i st h e s i si sd e d i c a t e dt o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o ft h eo r i g i n ,e v o l u t i o no f h i s t o r i c a l0 d e 勰w e l la s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 m e s t h i s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 t h r e e p a r t s p a r to n ef o c u s e su p o n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o d ea n di t so r i g i n s h i s t o r i c a l o d er e f e r st ot h ep o e s i e si nw h i c ht h ep o e t se x p r e s st h e i re m o t i o n sa n dr e m a r k so n t h e i r 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a t t e r st h r o u g hd i r e c t l yp a y i n ga t t r i b u t et oh i s t o r i c a lt h e m e s b e i n g a u n i q u es c h o o l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d i f f e r s i t s e l ff r o ma l l u s i o ni n i t s h i s t o r y 。o r i e n t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th a ss o m ep o i n t si nc o m m o nw i t hp o e mo nt h ep a s ta n d l y r i c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 h a sd i f f e r e n to b j e c t s ,m a n n e r sa n d s u p p o r t i n gp o i n t i tr o s ea sa r e s u l t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i sh i g h r e g a r df o rh i s t o r ya n d t h e i rc u l t u r a lh a b i t s p a r tt w oi sa l l 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h i s t o r yp o e t r y p r e q i np e r i o di n w h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o d ew a s h a v i n g i t sb u d s c o n c e r n so n h i s t o r y s h o w n b y c o n t e m p o r a r yp e o p l ec o u l d s t i l lb es e e ni nt h el i n e so f i c h i n g :b o o k o f c h a n g e sa n ds h i i i i j i n g ( t h ec l a s s i co f p o e t r y ) o d eo bh i s t o r yb yb a n g u o fe a s th a nw a sap i e c eo f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o fr e a ls e n s e ,s u m m a r i z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w i t hc o n c i s el a n g u a g e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h a db e e n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b yl i t e r a t ia n db e e nd e v e l o p e di n t on e w m o d e si ni t sc o n t e n ta n dm a n n e r s w i t hz u o s i s e i g h tp i e c e so fo d eo nh i s t o r y p u b l i s h e d ,t h et i m eh a dw i t n e s s e dt h ec h a n g ef r o m l e g i t i m a t eh i s t o r i c a lo d e t o “d e v i a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o d e ”,c o m p a r e dt ow e ij i np e r i o d ,h i s t o r i c a lo d eh a db l o o m e d 、i t hv a r i o u sp o e t sa n dw o r k s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md y n a s t i e s p e o p l ec o u l ds e e s o m en e wf e a t u r e sd u r i n gt h i sp e d o ds u c ha si m a g e sg o i n gw i t he v e n t s p a r tt h r e e p r o b e s i n t ot h et h e m e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i nh i s t o r i c a lo d e t h e d i v e r s i t yo fp o e t s i d e o l o g i e sh a sr e s u l t e d i n c o m p l i c a t e dt h e m e s a n di n t r i c a t e 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 i rw o r k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 m e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a m o n gt h e p o e m sw e r ee x p r e s s e di nt h r e ef o r m s :c h a n t i n gi nt h ew i n d ,t h a ti s ,t h ep o e t sg i v e v o i c et ot h e i ra m b i t i o n sa n dc o n c e r n sa m o n gt h ew o r d sw i t ho p t i m i s t i ca t t i t u d e s ; b i t t e ro f l o 衄i d e a lf r u s t r a t e d :p o e m so f t h i sk i n d u s u a l l y t a k e u p p e s s i m i s t i c t h e m e s e x p r e s s i n gp o e t s b i t t e rs u f f e r i n ga n dt h e i rf a i l e da m b i t i o n sa n da m o n g t h e s ep o e m s s i g n i n gf o rt h e m i s f o r t u n e so fs o m ef e m a l eh a st a k e nal a r g ep o r t i o n ;d e t a c h e ds t a n c e t o w a r df a m ea n dw e a l t h :s e c l u d i n gf r o mt h ew o r l da n ds e e k i n gp o l i t i c a la m b i t i o n s a r et w oo p p o s i n ge l e m e n t si na na n t i m o n yw h i c hh a v ec o i n e dt h ep e c u l i a r i t yo f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i t h ec o n f l i c t sb e t w e e n b e i n gi nc o u r ta n db e m gr e c l u s eh a v er e p e a t e d t h e m e si nh i s t o r i c a l0 d e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又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周代的诗经中,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诗歌的形式缅怀历史,追慕前贤,褒贬前人的善恶美丑,总 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因此,在古代诗歌史上,咏史诗的悠长历史是我们值得注意 的一环。自东汉班固以“咏史”为题进行咏史诗创作以来,历代咏史诗创作即不 绝如缕。以往对咏史诗研究在方法上多针对单篇或是单个作者做感悟式点评,缺 少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对象上则多侧重唐宋时期,缺少发展的历史的眼光。本着 考镜源流的原则,本文拟对汉魏六朝咏史诗的产生发展做一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旨在探讨原因,寻找规律,揭示深层的文化意蕴。为此,必须首先明确界定研究 的时间范围和研究对象。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故本文所 谓“汉魏六朝”中的“汉”实际上指东汉。六朝指先后在建康定都的吴、东晋以 及包括宋、齐、梁、陈的南朝,大约和南朝同时期,北方先后有北魏、东魏、西 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历史上习惯称南北朝时期,考虑到当时南朝和北朝文学 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不可完全割裂南北文学,北朝的咏史诗创作亦在本文观照之 列。 关于咏史诗外延的界定习惯上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种将怀古、览古一 类的诗歌纳入咏史诗,可以称之为广义的咏史诗;另一种却仅仅将不必“必切时 地”,跨越古今时间限制,直接以古人古事作为吟咏对象的诗歌纳入咏史诗,可 以称之为狭义的咏史诗。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的咏史诗。笔者据逯钦立辑校的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共计五十三位作家创作了咏史诗九十八首a ( 详见本 文附录汉魏六朝咏史诗一览表) 第一章咏史诗的概念界定及其产生缘由 诗歌以题材分类而各具特点,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个突出现象。如: 游仙诗多抒消极隐遁之隋,山水诗多发悠然超脱之志,咏物诗则多寄寓人格象征。 咏史诗在其产生、发展的历程中,自然也形成了它独具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 第一节咏史诗概念的界定 对于诸如山水诗、边塞诗等特点鲜明、内容独特的诗歌类型,读者较易认定, 对概念的把握学界争议甚少,然而对于什么是咏史诗,历来众说纷纭。 从文字表面上看,咏史是由“咏”和“史”两部分组成。 “史”指历史无疑,问题在于历史外延的认定,是仅仅局限在正史? 还是将 神话、传说及野史等一并纳入? 事实上纵观历代咏史诗的吟咏对象,并非仅仅局 限于正史中的记载,亦有采取野史、传说甚至神话的。在咏史诗中的“史”应该 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信史中的荆轲可以成为吟咏对象,传说中的巢由亦可以成为 诗人追慕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史传以重现历史本来面貌为目的,而诗歌则是以 抒发情感为基本特征,对材料准确信实要求的相对淡化并不影响其艺术效果。另 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本身也往往和传说、神话相互杂糅,难以明确区分,这在一些 年代久远的历史尤为明显。“山海经中人物故事虽属神话传说,而在古人观念 中却是史,山海经常被著录于史部,即是明证。”回如羿在山海经、淮南 子中是充满神奇和超凡色彩的神,而到了儒墨各家的文献里,神话色彩褪尽, 成为一个实在的历史人物。鲁迅说:“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 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 勇为凡人所不及,而由于天授,或有天相者,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刘媪得交龙而 孕季,皆其例也。”。 “咏”同“泳”或“永”,“永”:说文解字解释为“长也”,即延长诗的 语言,徐徐唱咏,以突出诗的意义。以“永”言诗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 志,歌永言”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永,徐( 邋) 音泳,又如字。”之 后屡见于历代文献,如:“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诗经大雅蠡民)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古人论诗,多把“永”与“志”、“情”并举, 语言的延长,音调的延缓,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凸现作者强烈的 主体意识。咏史诗中,“咏”是手段,是连接客观史实和主观情感的桥梁和纽带。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5 9 7 页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页 2 一些史实或具有历史性的传说和神话,一旦成为吟咏对象,便成为作者反观 历史,体验人生,观照社会,抒情写志的载体。因此,所谓咏史诗是指作者直接 歌咏历史题材,以寄寓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诗歌类别。 由于题材的选取和表现手法上的相似,咏史诗往往容易和其他一些类诗混 同,唯有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才能把握咏史诗的准确涵义。 咏史以所咏历史题材是否在诗中占有主体地位区别于用典。 首先,咏史诗指的是以诗歌题材分类的一种诗歌类型,而用典则是指文学创 作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其定义为:“事 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徵义 举乎人事。”。即以历史人物隐射当今人物,以历史事迹印证当今事迹,历史题材 只是起到隐射印证的作用,在整个作品中是没有主体地位的。如王粲的七哀诗 其一,写作者离开长安时目睹的乱离景象和自己悲痛的心情,诗以“南登霸陵岸, 回首望长安。悟彼泉下人,喟然伤心肝。”作结。全诗十句,后两句不占主要篇 幅,霸陵是汉文帝的陵墓,下泉是诗经曹风中怀念名王之作。显然诗 歌引用的“霸陵”和下泉,是没有独立意味的,也并非作者直接吟咏的对象, 而只是用来表达作者乱极思治、怀念名王的愿望。 而咏史诗则不然,无论是班固咏史中的缇萦或是王粲荆轲为燕使中 的荆轲都俨然在整首诗歌中占有主体地位。 王粲荆轲为燕使诗如下: 荆轲为燕使,送者盈水滨缟素易水上,涕泣不可挥。 诗歌全篇着力描写“易水送别”的场面,仿佛再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情景。不论诗是否有情感寄托成份,诗歌中扩散式 的铺陈描写和内敛式的只句片语的用典是有明显区别的。 咏史诗以吟咏对象和主观情感的寄寓方式区别于咏怀诗。 我国诗坛以写咏怀诗著名的莫过于阮籍了吟咏对象往往就是作者主观情感 的寄托对象。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描写对象甚为繁杂,有对幽冷凄清环境 的描写,如第一首中“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托林。” 有对孤独寂寞心境的抒发,如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日暮思亲友, 晤言用自写。”一些诗歌对前尘往事的追叙。也并非像咏史诗那样着意铺陈再现 史事,作者更乐意采用的是如事类的形式援古以咏怀,如第三首首句“嘉树下成 蹊,东园桃与李。”用史记李广传赞引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盛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1 年版第4 1 l 页 世繁华,和乱世零落形成对比,表达作者身处乱世无所依托而渴望退隐的情怀。 由此可见,咏史诗单纯停留于史事吟咏,而咏怀诗的吟咏范围要广得多,即使涉 及史事也多侧重其印证、表达作用,不占主要篇幅。当然也有例外,如第三十一 首借战国时魏王荒淫失政而导致折兵丧地的故事讽喻时政,安籍王故事在全诗中 占了很大篇幅,形式和内容上都类同于咏史诗,至于第六首,诗如下: 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五色曜朝日,嘉宾四 面会。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 整篇咏东陵瓜安贫乐道,视荣华如浮云的高洁品行,作者情怀完全寄寓于对 东陵瓜超然物外生活的吟咏之中,当属题为咏怀实为咏史之作,这也体现了该时 期咏史与咏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叠性。 此外应予注意的是怀古诗。怀古亦称“览古”或“吊古”。从触发吟咏的依 托点上,咏史诗跨越古今时间限制,直接以古人古事作为吟咏对象,而怀古“必 切时地”( 说诗啐语卷下) ,必是因某历史遗迹而引发作者的兴会,通过相同 空间中的相同境遇缩短了古今的时间差距。所怀之古自然与历史人物事件有关, 但纵观历代怀古诗,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处理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情显而事隐, 作者直接表达因古迹触发的强烈情感,触发这种情感的并非古迹本身,而是出现 在相同地点的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和时间,作者有意模糊了古今之间的界限。如 谢跳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亦属此类典型,此 类诗不以史事入诗,当然不应划归咏史诗之列;另一种是事显而情寓,作者以空 间为联结点,复述同一空间曾经的人物和事件,表达思古之情或忧今之叹,此类 诗和咏史诗虽然存在触发点的细微差别,但以其从内容到形式与咏史诗的洽合而 言,划入咏史诗一类亦属允当。如卢谌的览古诗,诗如下: 赵氏有和璧,天下无不传。秦人来求市,厥价徒空言。与之将见卖。不与恐 致患。简才备行李,图令国命全。蔺生在下位,缪子称其贤。奉辞驰出境,伏轼 径入关。秦王御殿坐,赵使拥节前。挥袂睨金柱,身玉要俱捐。连城既伪往,荆 玉亦真还。爰在渑池会,二主壳! l 交欢昭襄欲负力,相如折其端。黄血下落襟, 怒发上冲冠。西缶终双击,东瑟不只弹。舍生岂不易,处死诚独难。棱威章台颠, 强粱亦不干。屈节邯郸中,倪首忍回轩。廉公何为者,负荆谢厥眢。智勇盖当世, 驰张使我欢。 全诗隐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故事,虽以“览古”为题,却属一首 典型的咏史诗。 无论从诗歌题目或内容上看,古代诗人对咏史诗、咏怀诗、怀古诗并不是刻 意划分的。汉魏六朝咏史诗或直接以“咏史”为题,或以所咏人物、历史事件为题。 4 前者如:魏阮瑶、晋左思、宋刘骏等所作咏史:后者如:魏曹植三良诗、 晋石崇王明君辞、宋鲍照蜀四贤咏、陈阮卓咏鲁仲连诗。但也有少数 咏史诗从题目看却似怀古诗,如:郑鲜之经张子房庙诗、范泰经汉高庙诗。 即便从内容上分析,有些诗歌也很难准确地把它纳入咏史或怀古一类如文 选“咏史”中录有谢瞻张子房诗艺文类聚卷3 8 作经张予房庙诗, 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亦取该题。文选李善注引王俭七志 日:“高祖游张良庙,并命僚佐赋诗,瞻之所造,冠于一时。”诗前咏张良后颂 刘裕,既把咏史与当前结合,又把咏史与游览行旅结合,因此有人把该诗界定为 怀古诗。 咏史与怀古不应该也不可能绝对分丌,但为了研究方便,不妨把直接吟咏历 史人物和事件的称为狭义咏史,而把以某些古迹为依托以吟咏历史人物或事件的 列入广义的咏史范畴,即怀古。本文研究对象为狭义咏史。 第二节咏史诗产生原因辨析 咏史诗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 咏史诗的产生与我国重史的民族传统有关。 我国有重史的传统,古人重史,又缘于重实际而轻虚幻的传统,对此梁启超 曾有论述: “要而论之,胚胎时代之文明,以重实际为第一要义。重实际故重人事其 敬天也,皆取以为人伦之模范也;重实际故重经验,其尊祖也,皆取以为先例之 典型也。于是乎由思想发为学术,其握学术之关键者有二焉: 一日祝,掌天事者也 二日史,掌人事者也。吾中华既天、祖并重,而天志则祝司之,祖法则史掌 之。史与祝同权,实吾华独有之特色也。重实际故重经验,重经验故重先例,于 是史职遂为学术思想之所荟萃。周礼有大史、小史、左史、内史、外史。“六经” 中若诗、若书、若春秋,皆史官之所职也;若礼、若乐,亦史 官之支裔也。”。 实际上最早的巫史没有明显区别,他们是国家大事的占h 者和社会活动的记 录者,是最高的知识分子,是精神文化的权威,是教育、艺术、科学的掌管者和 传授者。他们拥有对政治、军事、祭祀等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和对春秋交替、风云 变幻等自然现象的解释权,他们的言行和活动在当时社会中是举足轻重的。古代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2 l 卷第3 0 0 页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3 - - 1 5 页 5 官制和典籍多与史相联系,“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 官之旧典也。易掌太h ,书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 领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充分表明了史官文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这种 现象成为一种固有民族文化心态被沿袭下来。在此心态的支配下,中国历代官方 都有修史的习惯,史学在我国古代学术思想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咏史诗的产生也与文人尚古心理和文化习惯有着内在联系。 早在殷商时代,由于对祖先、先王等昔日权威的尊崇,便产生了带有浓厚原 始宗教意味的崇古思想。当时的王权是建立在对政治权利和宗教祭祀权利的垄断 上的,宗教信仰观念与祭祀礼仪成为当时维护政治秩序的强大力量。作为当时国 家重大活动之一的祖先祭祀,反映出时人强烈的报本复始原点崇拜精神,即对生 命本源的感激和崇拜,这种精神在日复一同中隐没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尊古、 恋古、复古情结产生的心理源泉。 崇古的文化心态在儒家和道家对历史的阐述中都有表现。礼记礼运篇 中明白无误地显示出历史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 大同社会而进入“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 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小康社会是一个退化过程;老子 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o 庄子以为 原始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社会,“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 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和这种历史退化观相应的崇古复古思想与在宗法制度影 响下的重权威、敬祖先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便成为我国古代思想领域的主导思想 之一。 上述传统的崇古心理作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作家创作实践中表现得 很明显。如刘勰提到: “昔文王繇易,割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 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徵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诰民,叙 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观乎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唯贾谊鹏赋,始用鹃冠 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此万分之一会也。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 o 章学诚校雠通义古籍出版社1 9 5 6 年版第1 页 。老子著陈鼓应译评老子注译及评价中华稍局1 9 8 4 年版第3 5 7 页 。庄子著,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2 1 7 页 6 刘歆遂初赋,历叙于记传:渐渐综彩矣。至于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漫, 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这种崇古思想进而又发展为复古思想成为我国古 代文学创作的一个常盛不衰的主题。苟子认为“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 圆陈子昂“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囝从唐韩愈、柳宗元倡 导的古文运动到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拟古,无不以这种复 古精神为圭臬。 这种重史的传统,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便是由先秦诗经、楚辞对史事的 引用进而发展为汉代直接以史料为题材的诗歌出现。东汉第一位以“咏史”为题 来创作咏史诗的班固本身就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 o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4 1 1 页 。苟况著,王先谦集解萄子集解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3 4 2 页 。陈子昂四部丛刊影明本陈伯玉文集卷一 7 第二章咏史诗的发展及其流变 先秦是咏史诗孕育时期,在周易和诗经中都可以看到时人对史事的 关注。后汉班固创作的咏史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由此,咏史诗创 作进入草创其体时期。咏史诗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被文人普遍接受,不但作家 作品数量增多,而且在内容和吟咏方式等方面突破了初期的创作模式,咏史诗在 此期间正朝着一个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以左思咏史八首为标志,咏史诗创 作经历了一次从“正体”咏史到“变体”咏史的转变。从作家和作品数量上看, 南北朝时期的咏史诗创作较魏晋时期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该时期内咏史诗创作 在内容和体式上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意象与史事 并现,较多出现组诗,以“赋得”为题等。 第一节:寻本溯源先秦时期 以班固创作的咏史诗为标志,“咏史”一体正式形成,但任何文学样式的形 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追溯先秦典籍,可见咏史源头。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种对史的民族认同心态,使得远古时代的先人 常常把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诉诸h 辞和诗歌 等。 在易经中已经出现反映历史事件的爻辞,如: 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 升六四) 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归妹六五)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既济九三) 断占之词前,概述一历史事件,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经习惯用历史事件来 断吉凶,定祸福了。 如果说对史事的征引在易经中只是偶尔为之的话,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经有了对历史事件特别是对先祖事迹的反 复吟咏了。 诗经中涉及历史事件的诗歌主要集于“雅”诗,大雅中有文王、 大明、豚、思齐、皇矣、文王有声、生民、公刘等,另外周 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思文,商颂中的玄鸟、长发、殷武 等也是对先祖的颂歌。上述诗歌绝大多数是王室追述民族起源、祖先功业及其社 会活动的诗歌,把它们认定为民族史诗当然是恰当的。但从这些史诗中不难看出 咏史的成分和性质。首先,诗歌中有强烈主观情感的渗透,从诗歌语言中可以看 出,作者是在充满了无比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先无限崇敬的情绪中追叙史事的, 本民族“有命白天”的天降国祚,“其德克明”的先祖修德,“干戈戚扬”的文治 武功无不令他们对自己的家邦充满了喜悦和希望。因此,史事的简单重现已经不 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地用一些美好的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祖先和 他们的功绩,如“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思齐大任神罔时怨。”等等, 俯拾皆是。故毛诗序日:“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娠,文武之功起于 后稷,故推以配天焉。”从表达形式上看,象文王、生民、公刘等绝大 多数是周王室叙述其祖先发迹的经过,对史事的叙述比较详备。汉代以班固咏 史首发其端的那类史传型的咏史诗大概正是受了这类带咏史性质的周代史诗影 响。 先秦时代比诗经稍晚的另一部诗歌总集楚辞中也不乏对史事的吟咏, 如屈原的离骚中,史事的陈述集中在两个部分,其一是在自叙身世后: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筐。彼尧舜 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其二是就重华而陈词中: 启九辩与( 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 衡。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故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 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 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荚差。举 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和诗经相比,作者的主观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幽怨愤懑之叹代替了自 豪崇敬之情。宋代朱熹说:“屈原被谗,忧心烦乱,不知所想,乃作离骚。上 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 。在表现手法上,也一改诗经单纯铺叙史事的做法,一边陈述史事,一边形 象设喻,即朱熹所谓的“赋而比也。”如以“众芳”喻忠善长久之道,以“捷径” 喻邪僻困窘之路。朱自清曾将咏史诗归入比体诗,他说:“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 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这四体的源头都在王注楚辞里。” 罾届原的离骚和天问确实涉及了许多历史传说与历史人物的陈述,具有 借史咏怀、讽喻的深刻意义。其中史料的表述高度概括,情感抒发强烈。以晋代 左思咏史为代表的志体咏史大概就是这种风格的沿袭,难怪朱自清说以古比 今的咏史之作始于左思了。 o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5 页 2 朱自清诗言志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 9 9 4 年版第1 4 0 - - 1 4 1 页 9 第二节草创其体后汉时期 一后汉咏史诗的创作环境 “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第一首咏史诗在后汉出现,除前面 所述的历史原因外,与当时各类文学创作实践的相互影响和具体社会文化环境是 分不开的。 ( 一) 文体关系因素 汉代占主导地位的文体是赋和史传散文,在辞赋和史传散文创作非常繁荣的 时期,咏史诗的产生自然深受其影响,从当时文人创作的咏史诗的内容和形式上, 都可以看到这点。 在班固创作咏史前,东方朔创作了一首咏史性质的诗嗟伯夷, 全诗如下: 穷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兮,不若从孤竹于首阳。 诗歌吟咏伯夷高洁出世的行为,句式参差,三句中两旬用“兮”字,类似楚 国民间歌词。虽未以“咏史”为题,但内容和形式上都已经具备咏史诗的特征, 不妨看作是咏史诗产生的预兆。标志着咏史诗成为一个独立诗歌类型的是班固的 咏史,其诗如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内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 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捶折裂,晨风 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上述两首诗在内容都可以和史记相互印证,关于嗟伯夷,史记中 记载:“朔行殿中,郎谓之日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日若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 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沉于俗,避 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高庐之下。”o 至于班固的咏 史则完全是隐括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仓公之故事,可见在内容上咏史诗 和史传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 咏史诗和当时盛行的辞赋之间,是不无关系的。林庚说过:“汉代有赋家而 无诗人,唐代有诗人而无赋家,中间魏晋六朝诗赋呈现着过渡的折衷状态。” 过 渡”指的是诗赋彼此消长的发展历程。在后汉时期,诗歌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完 善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赋这种强势文体的影响。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15 局1 9 5 9 年版卷1 2 6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3 页 1 0 后汉开始对赋的求实精神的要求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汉初的赋以驰骋为 美,极尽铺张之能事,重理想的建构而忽视对现实的针对性这种风气从后汉开 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站出来指讦簿赋的是扬雄,他认为:“赋者,将以 风之也。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 正,然览者已过矣。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 云之志。由是言之赋劝而不止,明矣。”。扬雄后期已经对外表华靡非凡,内容 空虚贫弱的赋表示了强烈不满,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辍不复为”。曹丕答卞 兰教云:“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 受者必当其实。”写实成了作赋的新要求。到西晋,左思在三都赋序中更明 确地表达了据实作赋的态度:“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非本非实, 览者奚信? ”写实用心除了有博物类事的意义外,重要的是体现了时人审美价值 取向的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想象的虚幻的世界转向历史和现实。实际上这 种求实的精神正是我国历代史家强调的“秉笔直书”精神。班固以史记为底 本,隐括史事,首创咏史诗一体,其创作原则无疑是和这种精神相通的。 就文体形式上看,史传、汉赋、咏史诗存在定相似之处,汉赋创作方法和 逻辑结构是先劝后讽,先铺陈排比,末归之要旨,所谓“曲终而奏雅”。( 汉书司 马相如传) 早期咏史诗歌正是按照这样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来谋篇布局的。诗 前大量篇幅都是用来铺陈史事,过程详备,细节生动,首尾俱全。至末二旬,才 发为感慨,意含劝戒,收缩全篇,表明作者的态度。设若删去末尾感慨二句,全 诗所叙述的史事,所咏之史也还是完整和自成一体的。这与辞赋的创作原则和逻 辑结构完全一致,是典型的汉赋形式。另外,班圆的咏史篇末发表议论:“百 男何溃溃,不如一缇萦。”这正是我国史传中的论赞形式。如左传中的“君 子日”,史记中的“太史公日”,汉书中的“赞日”。 可见,从内容到形式,咏史诗都和汉赋、史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三者中, 汉赋和史传的出现要早于咏史诗,这不能不说班固草创咏史诗一体时是借鉴了前 二者的,事实上,班固不但是辞赋的能家,也是史传的里手。 从文学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看,非但不同文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同一文 体中不同类属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咏史诗的出现还受到汉乐府诗歌创作实践的 影响。 首先,对于汉立乐府采诗,班固汉书礼乐志中做了记载: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 。班固汉书中华二 5 局1 9 6 2 年版卷8 7 下 l l 也。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汉书艺文志中也提到: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可见班固对“立乐府而采歌谣”是当作一件大事来记的,非常重视并给予了 足够的关注。 其次,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还对所采诗目作了详细著录: 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 燕大讴,雁门云中陇西歌诗九篇。 邯郸河间歌诗四篇。 淮南歌诗四篇。 左冯翔秦歌诗三篇。 京兆尹秦歌诗五篇。 河东蒲反歌诗一篇。 雒阳歌诗四篇。 河南周歌诗七篇。 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 周谣歌诗七十五篇。 周歌诗二篇。 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 南郡歌诗五篇。 尽管只著其目,未录其文,但班固作为正统的史学家,能够对乐府诗歌创作 予以关注,己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也说明乐府诗歌的影响越来越大。 再次,班同对乐府诗歌的艺术特征已经有了全面、充分的认识,在汉书艺 文志中简洁精确地概括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就在当时大部分文人醉心于淫辞艳赋的同时,乐府诗歌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也 在悄然兴起,其中特别是一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正以其新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 精神,充实着当时的汉代文坛。从乐府诗的内容上看,朋友契阔之情,游子客况 之思,思妇闺阁之怨无不入诗,这就打破了汉赋囿于描写宫廷林苑和帝王田猎的 藩篱。其语言也一反汉赋追求华美雅丽的风格而显得自然质朴。汉乐府民歌通过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卷2 2 。班圊汉书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卷3 0 1 2 “采诗”的形式搜集到朝廷,以“诵诗”的形式流布上层社会,对于上层文人而 言,其影响是巨大的。无论是否欣赏,上层文人必须面对和接受民间诗歌这样一 个现实,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诗歌的影响。从班固咏史创作中,可以清 晰地看到这一点。与“明绚以雅赡”。的两都赋不同,其诗敷衍史事,语言 质朴自然。班固“五言咏史一篇,则过于质直。”。显然是受汉乐府古朴率真, 文质兼胜的语言风格影响。 钟蝾指出:“孟坚才流,而老于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 班固的 咏史一方面表彰缇萦舍身救父的孝道,发掘其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另一方 面也是有感于自己两次入狱的身世而有所寄托。这显然是在思想内容上接受了汉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观风察俗,讽上刺下”的创作原则。 班固对汉乐府民歌的理解、整理、认识乃至接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乐府 诗歌对包括班固在内的上层文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 ( 二) 政治文化因素 除了文体类属之间的相互影响外,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为后汉咏史诗的创 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汉代统治者对一些古籍、史料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著名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汉朝建立政权,“天下既定”以后,“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 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自曹参 荐盖公言黄老,而贾谊、晁错明申、韩,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 事,靡不毕集。”。 第二次是在汉武帝元朔五年( 公元前1 2 4 年) ,“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予传说,皆充秘府。”。 第三次是在成帝河平三年( 公元前2 6 年) ,“语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汉代的政治文化环境为咏史诗的初期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二后汉咏史诗创作的特点和意义 严格说来,后汉咏史诗见存的只有班固咏史一首,由此可管窥当时咏史 诗创作的一些基本情况。 o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1 9 8 1 年版第8 l 页 。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杜1 9 8 7 年版第6 4 页 。钟嵘著,周振甫注诗品译注中华1 5 局1 9 9 8 年版第7 8 页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卷6 2 o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