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咏史诗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咏史诗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咏史诗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咏史诗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南宋咏史诗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867 5 5 3 咏史诗是我国古典诗歌题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唐代的 咏史诗研究成果颇多,而南宋的咏史诗却始终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注意。 本文拟从整体研究的角度,就南宋咏史诗的面貌作一整体的展示,探讨其 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国内南宋咏史诗的研究概况,指出过去人们多关 注魏晋南北朝以及唐代的咏史诗,南宋咏史诗的研究却相当寂寞,实则在 南宋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咏史诗在传承与开拓上皆有突出的表现;并 简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部分介绍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内忧外患未有片刻 中止的政治环境使南宋咏史诗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咏史诗成为诗人表 达爱国激情的有力工具;南宋史学的发达、理学的勃兴和讲史的繁盛给咏 史诗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咏史诗在前代的发展也与南宋咏史诗的 面貌呈现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部分归类南宋咏史诗的题材内容,总结其主题内涵。根据题材内容, 南宋咏史诗可分为咏历史人物、咏历史事件和咏历史现象三类。在主题思 想的表现方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的生命紧密相联的南宋诗人在诗作 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而现实的黑暗、权奸的打击使得他们对 士不遇合的苦痛有着切身的体会,于是“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现 实的压抑又使他们不自觉的萌生出对隐逸江湖的向往,对历史上那些不慕 王侯、高尚其志的隐逸高士表达了由衷的向往和钦佩;现实既不可指望, 于是诗人们纷纷投眼于历史上那些曾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借他们来 构筑梦境,表达期待,并唤起激情。 第四部分归纳分析南宋咏史诗的主要写作技巧。咏史诗主要的写作技 巧,在前人手中都已有所表现,有些甚至已相当纯熟,南宋诗人结合当代 的学术风潮,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或“铺陈其事,寄寓感 慨”,但在事件的叙述中又常常掺杂诗人的主观评论,夹叙夹议,实现了 对史传型咏史诗的一种开拓;或“宣陈议论,慷慨陈辞”,借直率的语句 写奔迸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忧国忧时的心情;或“翻案生新,别 生耳目”,紧密联系现实对历史作奇特解会,在表达独特史识的同时,传 达出诗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或“重构时空,入其兴会”,捣碎古今巨 细,重构新的审美时空,在今古交错,人我一体的情境中,传达出历史的 深思;或“对比成讽,反讽寓鉴”,通过美丑、善恶的对比,展现辛辣、 深刻的讽刺,极大程度地体现了咏史诗“以古讽今”“以古鉴今”的现实 意义;或“袭古弥新,点铁成金”,融化前人诗句,用一些人们惯用且颇 具代表性的事物或诗句来寄托情怀,同时显示出宋代文化学术的高度发达 带来的文人学识的渊博。 第五部分总结:南宋咏史诗中内容题材的选择和主题内涵的提炼都传 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文人深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具有积极的 现实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的锻炼上,南宋诗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 的学术风潮,作了更为广阔及深入的发挥,丰富了咏史诗的创作风格,掀 起了一次咏史诗创作的高潮。 关键词:南宋咏史诗,题材内容,主题内涵,写作技巧 r e s e a r c ho n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 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p o e t r y s y s t e m g i v e no v e r m u c hs t r e s su p o np o e t r yo fs i xr e g i m e so fw e ia n dj i n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p a s t ,t h i st h e s i si sd e d i c a t e dt oa no v e r a l ls t u d 3 ro n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 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a p p r o a c h e si t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p o s i t i o ni nt h ep o e t r yh i s t o r y t h i s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 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g e n e r a l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o n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 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c o l da n ds t i l lc o n d i t i o n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s of a r , t h e n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t r a i no ft h o u g h tf o rt h i st h e s i s p a r tt w of o c u s e so n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p o l i t i e a i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i n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i n t e r i o rd i s o r d e ra n df o r e i g na g g r e s s i o na f f e c t e d 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a n dp o e m sb e c a m eak i n do fp o w e r f u lt o o lf o rp o e t s e x p r e s s i n gt h e i r p a t r i o t i cp a s s i o n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f l o u r i s h i n g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 v i g o r o u s l yg r o w i n g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h r i v i n gh i s t o r ys t o r i e s t e l l i n gi n f l u e n c e dt h ep o e t r y sa p p e a r a n c ei nm a n y w a y s p a r tt h r e et r i e st oc l a s s i f yt h es u b j e c ta n dc o n t e n t ,a n ds u m m a r i z et h et h e m e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h i s t o r y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o r m e ri n c l u d e s t h e i n t o n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 ,e v e n t sa n d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d i v e r s i t yo fp o e t s i d e o l o g i e sh a sr e s u l t e di nc o m p l i c a t e dt h e m e sa n di n t r i c a t e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 i rw o r k s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 m e sa n d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 i rw o r k sa m o n gt h ep o e m sw e r ee x p r e s s e d i nf o u rf o r m s :r e v e a l i n gt h e i rh i g h l yc o n e 2 r n st ot h en a t i o n sf a t e ,e x p r e s s i n gt h e i rd e e p l y p a i n sb e c a u s eo fn o th a v et h e i ra m b i t i o n sf u l f i l l e d ,t r a n s m i t t i n gt h e i ry e a r n i n gf o rr e c l u s i o n o w et 0t h ec o n s t r a i nf r o mr e a l i t y , a n ds h o w i n gt h e i rg r e a t l ya d m i r et ot h eh e r o e sw h oh a d m a d eg r e a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p a r tf o u ri s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m a i n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i nt h eh i s t o r y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 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f o r e f a t h e r sh a da c c o m p l i s h e dm u c hi nt h i sa r e a ,p o e t si nn a n s o n g ,i n t e g r a t i n gm o d e ml e a r n i n gt r e n d s ,p u s h e di tf u r t h e ra n dm o r ee x p a n d e d :n a r r a t i n gt h e h i s t o r ye v e n t si nd e t a i l ,m e l t i n gt h e i rc o m m e n t si ni t ;i s s u i n gc o m m e n t sd i r e c t l yt og i v e v o i c et ot h e f tw o r r i e sa b o u tt h ec o u n t r ya n dt h en a t i o n ;o v e r t u r n i n gt h e “f i n a lc o n c l u s i o n a n de x p l a i n i n gt h eh i s t o r yf r o mu n i q u ep e r s p e c t i v e sw h i c hw e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r e a l i t y ; b r e a k i n gt h eb o u n d a r yo f t h ep a s ta n dt o d a y , t h ea n c i e n t s :r o dm o d e m st ot r a n s m i tt h ed e e p l y t h i n k 啦a b o u th i s t o r y ;c o n t r a s t i n gt h eg o o da n de v i l t os h o wb i t t e r l y s a t i r e ;a p p l y i n g s e n t e n c e sf o r e f a t h e r sh a du s e dt ot h em o d e mw r i t i n ga n ds e l e c t i n gs o m et y p i c a li m a g e st o s h o wt h ea u t h o r se m o t i o n p a r t f i v ei ss u m m a r y b a s e do na b o v ea n a l y s i s t h e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a tb o mt h e s u b j e c ta n dc o n t e n t ,a n dt h et h e m a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o f n a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 p r e s e m e dc l e a r l yt h ed e e p l ym i s e r y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s t r o n g l ye n t h u s i a s mw i t ht h e n a t i o no ft h ep o e t si nt h es p e c i a la g e a sf o rt h e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l e a r n e df r o m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ia n dw i t h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e a r n i n gt r e n d ,p o e t si n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i d _ a d eg r e a t e f f o r t st oe n r i c h e dt h ew r i t i n gs t y l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h i s t o r y - i n t o n e dp o e t r y o fn a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s u b j e c ta n dc o n t e n t , t h e m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y , 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一、引言 所谓咏史诗,是指以某一或某几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内容,对之进行歌咏评 论,籍以抒写感情、发表见解的诗歌。它同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等 共同构建着我国诗歌类型体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国内对古代咏史诗的研究重点在魏晋南北朝、唐朝尤其是中晚唐阶段,对宋代咏 史诗的研究却少得可怜,仅见少数单篇论文面世,且多集中在王安石、陆游等几位大 家身上,如试论王安石的咏史诗【l l 、从陆游的咏史诗看其爱国主义思想【2 l 。宋 代咏史诗的研究可谓寂寞l 然而来代,尤其南宋,作为一个偏安一隅,始终处于外族 的压制下最终又被外族打败的封建王朝,又当史学发达、理学昌盛之时,如此特殊的 政治文化环境当为“籍史抒怀”、“以古鉴今”的咏史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事实上,南宋一朝,咏史诗数目庞大,诗人众多【3 】,在传承与开拓上取得了骄入的成 绩。 本文拟在对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学术背景的把握下,探讨南宋咏史诗 在内容层面的表现及其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人生哲思,并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文学 理念来分析展现南宋咏史诗在艺术写作技巧方面的主要特点,以期对南宋咏史诗有一 个整体上、全方位的把握。 二、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 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 创作是结合着社会的现实环境丽展开的,孟子的“知人论世”也说明要真正理解一个 作品必须要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来作全面考察,南宋咏史诗 独特面貌的产生与这个时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 一) 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政治背景 1 外患的刺激 以武力夺取政权,开创宋代基业的宋太祖,为防止历史重演,一上台就“杯酒释 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大将的兵权,于地力上则打压割据势力,将过去军阀 割据的边塞重镇改为文官镇守,三年一轮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大批庶族知识分子 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集团。这种“兴文抑武”的国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宋朝军 事力量的孱弱,“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识 战阵”。 4 j 所以,在面对崛起的金国的威胁时,宋朝廷自守而不可得。最终演变出1 1 2 7 年的“靖康之变”,徽、钦二宗被金人掳走,中原沦丧,宋室南迁。这场变故带给宋人 以切肤之痛,爱国人士莫不引以为奇耻大辱,文臣武将群情激昂,力图收复,涌现出 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百多年的南宋史,也就是一部与金、元抗争,为民族生 存而战的血泪史。但是,孱弱的国力,尤其是统治集团的妥协退让,导致了一次次屈 辱的和议。如1 1 4 1 年的绍兴和议,1 1 6 4 年的隆兴和议,1 2 0 7 年的开禧和议,强烈地 刺激了人们的民族感情,民族的生死存亡成为时刻笼罩在诗人心头上的阴影。身处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的时代,诗人的笔也因这历 史的重要因缘,而释放出巨大的糖神能量:悲中原沦丧,抒黍离之悲的主题不曾稍断, 杨万里的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姜夔的姑苏怀古、刘子晕的金陵怀古、文 天祥的建康等诗皆以对比的手法,借着帝王建都之处或名人的故地作今昔盛衰的 对照,表达“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的苍凉及 不胜欷欺之感,衰逝着故国沦丧的历史命运 发慷慨之志,抒壮志难酬的诗亦层出不 穷,如范成大的双庙,沈继祖的昭居村,刘子翠的双庙等,诗人借古人或 古事表达对当今时政的批判和爱国人士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自己扫胡尘、靖国难之 志,或激情澎湃,或悲痛沉郁,皆感人肺腑;时代呼唤英雄,难以展志的时代环境更 促使人们寄清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文天祥的许远、胡仲弓的张巡庙、陆游的 游诸葛武侯书室、范成大的光武庙等都把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倾泻于笔端。总之, 面对外患的刺激,南宋的咏史诗表达出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意识,打上了鲜明 的时代烙印。 2 内忧的影响 外患虽然严重,但历史事实证明,南宋朝廷并非没有收复中原、中兴王朝的机会。 绍兴十年,岳飞等人几败金兵,打到了离汴京仅四十五里处,收复大有可为,然高宗 下令岳飞“措置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秦桧则串通张俊,擅自把部队撤退,一 次接近胜利的抗金战争就这样被高宗、秦桧断送了。 5 1 其后,虞允文的进攻又被好臣史 浩、汤思退破坏。f 6 】一次次大好的收复机会,都被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破坏殆尽。 可以说,外族始终为患正源予宋廷内部的萎靡不振。 纵观南宋历朝六位君主,除孝宗、宁宗初期曾有意恢复,度宗年幼少不更事之外, 2 其余皆以和议为国是,比如高宗,他在岳飞等人打败金兵,宋军大胜之时,还是一心想着议 和,为什么呢? 明朝的文征明有一首满江红一针见皿地揭露了高宗不可告人的阴私: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千古休夸南渡锗,当 时更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原来他担心忧虑的不是收复不了中原,而是把中原收复了,徽钦返回,与他争夺帝位! 所以 他才不准抗鑫将士乘胜进军,打胜了更要下令退兵,以免金人害怕了,把二帝送回来这就 是统治者的丑恶用心! 以个人私欲代替国家利益,以偏安一隅换取暂时的苟安,国将何 以为国l 雪上加霜的是还有一批为虎作伥甚至凌驾于君主之上的奸臣,他们占据了朝 廷的要位,残害忠良,权好当道成为南宋政治的一个瘸疾。从南宋初年黄潜善、汪伯 彦到随后把持朝政近2 0 年的秦桧,从宁宗时专权达:2 6 年之久的史弥远,到接踵而至 的丁大全、贾似道,皆以享受为能事,以议和为宗旨。( 7 1 南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黄震在 参加修撰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时,指出当时的四大弊:“日民穷,曰兵弱,日财匮, 臼士大夫无耻”【8 1 ,可谓一语中的。奸臣当道,不思收复,只逞一己之贪欲,大兴和论, 诸多忠良贤匝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9 j 南宋诗人一则为权 奸当道、国政日非而焦虑,在诗中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古菲今,直陈议论,南 宋“作品中议论之多,超过了战国以来的任何朝代”,【1 0 】他们将批判的矛头指向最高统 治集团,咏史诗成为诗人们战斗的匕首、投枪。如: 渔阳突骑满关东,百战孤城挫贼锋唐室兴亡系公等,九原可作更谁从? 一一旅表臣双庙 歌舞声销速已陈,危台今日压城豳。糜游荑恨终亡国,谁把鸱夷载谏臣 一一吴锡畴姑苏台 另一方面,在主和派的政治高压下,人人自危,本来高昂的士气也被打压下去。 文字狱,这釉产生于北宋的新事物在南宋大有漫延的势力。秦桧专国,“一言语之过差, 一文词之可议,必起大狱,窜之岭海”;叫史弥远当政时制造了江湖诗案,陈起被流放, “诏禁士大夫作诗”。【1 2 1 出于保全自身的考虑,以史为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咏史诗为 诗人们在表达见解的同时又能保全其身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抒情载体;从咏史诗的内容 来看,以隐逸人物为题材的诗较之以往任何朝代都要多,严子陵、陶渊明、二疏、商 山四皓、三高、范蠡、赤松子等,历史上有名的隐士纷纷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 们对这类题材的共同关注透露出一个信息:隐逸人物所享受的自由自在的精神生活正 是身处政治高压下的南宋诗人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 ( 二) 南宋咏史诗发展的文化背景 1 史学的发达 “中国史学奠盛于宋”【1 3 】,“宋代史书数量空前增多,史书体例空前发展,史学范 围空前扩大。”【1 4 】宋代,当代史、近代史、通史:地理志、地方志;金石学、目录学、 类书:官修史书、私人修撰皆盛极一时。宋代史学如此发达,与统治者的有意提 倡密切相关。赵宋王朝立国于五代十国之后,经历了长年的战乱,一系列严重的社会 问题亟待解决,对统治者来说,从历史上的治乱兴废及成败得失中去汲取经验教训, 以巩固当朝的统治,不失为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而史学在两宋时期极受统治者 的偏好和重视。司马光奉命修撰的史书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即可看出统治者 修史的用意所在。宋室南渡之后,偏安一隅的王朝,和宋金时和时战的危亡形势,更 刺激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士子们的神经,他们纷纷回顾历史,寻求可提供深远意义 的借鉴,探寻历史上王朝盛衰、天下分合的规律。于是,在官家史书的修撰持续不断 的同时,私人的史学编撰亦掀起了高潮,代表作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袁枢的 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郑樵的通志等等。 史学的发达对咏史诗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社会风气重视历史,、必然带动人们,尤其是讲究经世致用的文人们重视历 史,刺激他们咏史的神经: 咏史诗的出现。本就是在对历史掌故比较熟悉、了解的前提下,有所兴会,于是 发为歌咏。重史的风气,使得文人们有更多、更好的条件与历史进行对话,通过历史 抒发感慨。因此在南宋,诗人与史家兼为一身并不鲜见,吕本中吕祖谦、朱熹、陆 游、刘克庄等皆为诗、史兼融的大家。“诗与史异流而同源”,【”】在宋代学人尤重“学 人之诗”的情况下,诗人身兼史家亦不足为怪了。南宋诗人中咏史诗创作较多的诗人 如陆游、范成大、王十朋、刘克庄 j 6 】等,皆有编修史书的经历,【1 刀对历史事件的熟悉, 自然便于他们以游刃有余之笔从事咏史诗的创作,寄其兴亡得失之感慨,发其微婉显 晦之议论。 4 其次,咏史诗在很多情况下是读史见成败,有感而发。 史学家的观点自然会影响到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宋代周密齐东野语 卷一“诗用史论”条【l8 j 对此有详细例证:“近世刘潜夫诗云身属嫖姚性命轻,君看一 蚁尚贪生。无因唤取谈兵者,来此桥边听哭声。而东坡谏用兵之疏。冯必大 诗云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冷水,冷却秦锅百沸汤。亦用 黄公度汉高祖论时绍翁诗云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尚无人世 团圆乐,枉认蓬莱作帝乡。亦出于林少颖武帝论钱舜选诗云项羽天资自不 仁,那堪亚父作谋臣。鸿门若遂樽前计,又一商君又一秦。亦祖陈傅良之论羽”。 再次,宋代“出现一股要求以理学改铸史学的新思潮”0 9 。 早在北宋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即已发挥了经学中的义理观念,南宋朱熹的 资治通鉴纲目号称是“春秋后第一书”,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之意,归于以 “义理纲纪史事”。南宋虽然还有浙东事功学派史学持不同意见,然在中后期,以“理” 作为建树标准的纲目式著作,“受到了至上的推崇”。口o 】于是,经、史融合,殊途 归于理学,理学化的史学取代了叙事性的史学而成为主流,“理”也就被提升到了一个 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评价人物是非功过的最高标准。向来受到桊奉的汉高祖和唐太 宗,在朱熹眼中看来,本质上只是铁,不过“铁”中有一点“金”而已,“汉祖唐宗用 心行事之合理者,铁中金也;曹操、刘裕之徒而则铁而已矣。”口i 】叶适是浙东学派或日 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此学派尤熏史,而叶适对汉祖唐宗也有这样的评价:“与群盗争 攘竞杀。胜者得之,皆为己富贵,何尝有志于民! 以人命相承除,而我收其利,犹可 咀为功乎? ”阱】可见,“不以成败论是非”,侧重于从“内圣”而非“外王”的角度, 侧重于以道德的好坏来评价历史人物成为此期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一个史学 氛围如此浓厚的社会里,史学家历史观的变化必然是会影响到诗人历史观的形成。宋 以后诗歌中对二皇的赞美之辞明显减少了,反而出现了不少翻案之作。如下面的四首 诗: 落魄刘郎仗众谋,无心将之却成优 吕氏强梁刘氏危,宫中枕卧复谁知 谁言大度能容物,旧怨还封羹颉侯 一一事纲氍高祖 酿成外戚中官祸,兴汉已开亡汉基。 一一于石高帝 唐世闺门少谨严,三纲浊乱有由然 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 晋阳挟父私官妾,巢刺王妃不可言。 一一金朋说唐太宗 末路英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巡船 一一陈普唐太宗 受史论的影响,诗人们把过去以汉祖、唐宗为象征的所谓的“明君贤相”、“真命天予” 们从神圣的庙堂上一个个拉下来,接受“天理”的审判,这对于揭露专制暴政、膨胀 的私欲和腐败的现实政治具有深亥0 意义。 2 理学的勃兴 理学又称道学或宋学,是儒学在宋代发展的新阶段。宋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结 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动乱状况,然而经过唐末与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国社会的纲常已 十分混乱。“干戈贼乱之世,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 于是矣”。四】纲常松动了,需要拧紧,社会存在变了,社会意识也跟着开始变。地主阶 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需要重新构筑一套具有时代特色的理论体系。于是,经过几 代大儒的努力,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宋代理学应运而 生。与前代镛学有所不同,宋代理学又是儒、释、道三家恩想经唐代相互碰撞、融和 的产物,释、道的渗入使原本建立在亲伦血缘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获得了一个本体论 的框架和一种形而上的逻辑证明,也就从哲学本体的高度肯定了儒家伦常的合理性, 从而促使人们从自律的高度遵守这一天理伦常,最终达到自我性格的完善,也即理学 提倡的“内圣”。 理学发震到南宋,受到统治阶级的一再扶掖,成为占据正统地位豹官方学术,影 响深广。陈亮在送王仲德序中云:“( 乾道) 二十年之间,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迭 相唱和,不知其所从来,后来小子读书未成句读,执笔未免手颤者,已能拾其遗说, 高自誉道,非议前辈,以为不足学矣。”可见当时理学影响之广及阵容之盛。作为笼罩 时代的学术思潮,理学必然会对文学包括诗歌创作发生作用。 首先,理学极重伦理道德,“太上有立德”,德首先体现为一个“孝”字,于国家 的层面上而言即是忠君爱国。 “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忠君成为宋代:大夫必须遵守的政治道德标尺, 忠节几等同于气节。所以,尽管宋代士大夫在权奸的打压下,其人生命运不可谓不坎 6 坷,但他们对封建王朝始终感恩戴德、忠诚不渝,岳飞、文天祥堪称典范。古代中央 集权的政治体制又决定了忠君与爱国是二位一体的。“宁贫宁冻宁饿死,一饭何曾忘至 尊”( 徐钧杜甫) 的杜甫,更是一位心怀百姓,心忧社稷的爱国人士,忠君与爱国 合二为一,密不可分,因此,在宋代理学大力宣扬忠君不二的伦理纲常之时,爱国的 情怀也必然更深地烙入学人们的心中。尤其是靖康之难的强烈刺激,更激发了诗人的 集体忧患意识,他们心忧社稷,奋臂疾呼。南宋咏史诗中笼罩着的那股浓厚的忧国忧 民的气氛,与理学的倡导不无关系。 其次,北宋理学家邵雍曾提出“以物观物”和“以我观物”幽】的两种观物方式。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f 2 5 邵雍此说虽旨在 为理学张目,但他提出的这两种观物形态及其特点却得到了广泛认同。唐人外放,情 感丰富,擅长“以我观物”,诗歌饱含情感;宋入推崇理学,性格内敛,擅长“以物观 物”、“静观自得”,诗歌的情感色彩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叙事、议论的加熏。 试比较唐宋诗人咏昭君之诗: 汉家秦地日,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 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 嗟。 一一李白王昭君 君山石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 省识春风藏,环佩空9 3 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人生在相合,不论胡与秦。但取眼前好,莫育长苦辛 一一吕本中明妃 一官美女不知数,骨委黄土纷如麻当时失意虽可恨,尤得诗人千古夸。 一一李纲( ( 明妃曲 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 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 非? 画工虽巧岂堪凭? 妍丑何如一见真 一一陆游明妃曲) ) 自是君:王先错计,爱将耳目寄他人。 一一徐钧氍王昭君 唐代诗人赋予王昭君的悲剧性情感在宋人手中被消释,用恩辨代替感性,以推理代替 直观,借昭君之事表达历史哲思,这才是宋人咏照君的目的。可见,同样是咏昭君的 诗,却呈现了唐诗浪漫激情,宋诗则理智冷静的风格。宋诗此一风格的呈现,与理学 观物的方式密切相关。 3 讲史的繁盛 说话在北宋时即已开始流行,至南宋时,由于社会经济的畸形繁荣和封建统治阶 级的爱好、提倡,“说话逐渐深入到广大的农村集镇及田头野帑。”闭在都城临安,游 艺场所“瓦舍”更是遍布街巷,其中演出各种戏曲杂伎的戏院“勾栏”尤其 受人欢迎。1 2 ,j 史载南宋说话有四家,关于具体为哪四家多有争议,但其中有讲史一家,则是学 界确切不移的共识,而且还是重要的一家,颇受人们喜爱。所谓讲史,是指“讲说通 鉴、汉唐两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2 8 1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朱熹的资治 通鉴纲目等“通鉴”类史书尤为讲史艺人所青睐。今存南宋讲史话本仅五代平话 一种( 又名新编五代史平话) ,【2 明它有7 0 以上的内容就直接演绎资治通鉴。【3 0 】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南宋,作为演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史,可以 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民众也可从艺人演述的历史人物的讲史,可以为统治者提 供历史的借鉴,民众也可以从艺人演述的历史故事中获得对现实社会动荡的历史感知 和理性体悟,因此盛行一时。 3 t 】讲史如此受欢迎,必然间接促进社会各阶层对历史故 事的熟稔程度,从而为咏史诗奠定了良好的创作基础和接受基础,促进了咏史诗的繁 荣发展。 宋元讲史话本又称平话,平话也有对话本讲述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加以评 论之意。”i n 在史实的叙述中不时穿插若干评论,以点评史事和藏否人物,讲史话本这 种品评历史的风气,也影响了南宋咏史诗的创作,诗人们不仅以史为咏,铺陈其事, 更关注于通过历史抒发情志,发表议论,从而带动了史论型咏史诗的蓬勃发展。 g 4 咏史的传承 上面所说的都是外围因素对南宋咏史诗创作的影响,而任何一种文学创作都不可 能是无本之木,南宋诗人的创作必然要接受传统的积淀,表现出对前代的继承。 我l 虱咏史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诗经及楚辞时代。诗经中详叙周 民族先祖事迹的史诗公刘、生民等,楚辞中涉及许多历史传说与历史人物的 离骚、天问都已具有了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歌咏,籍以抒写感情的咏史要素。 不同的是二者的表达方式,诗经中的史诗以叙事为主,主体情感不强,总的说来是 “但叙事而不出已意”,离骚则以咏怀为主,借史表达主体情感,诗人撷取的历史 人物或事件不过是诗人咏怀的载体,有“比”的性质,故朱自清先生认为“后来的比 体诗可以说有四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这四体的源头都在王注楚辞里”。 ( 诗言志辨) 东汉,班固创作了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咏史诗,为咏史诗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明 显的标志,所以后人认为“咏史起于班固”,【弭1 班圈以写史的手法写诗,语言平淡而缺 少文采,被钟嵘讥为”质木无文”;而其主要篇幅是对历史本事的叙述,末尾以感叹作结, 这种手法接近于诗经中史诗的创作方法,是“以史为咏”,铺陈史事的叙史型咏史 诗。大致说来,先秦两汉的咏史诗以此类咏史诗为主要表现型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进入了一个茁壮成长的阶段。梁萧统的文选中,已专 列咏史一栏,收录有九家二十一首的咏史诗作,丽实际上数量远不止此。【3 5 l 其中, 当以左思的咏史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萧统所选二十一首中左思就占了八首。 这八首咏史诗,皆为托古讽今之作,通过古人古事揭露了当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并驰骋诗人自己志向而和抱负,表达政治上的苦闷和不平, 字里行间尽可见愤慨之情。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云:“咏史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 括本传,不如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撼胸臆。乃又其变,”正道出了左思咏史 的变体之功,其诗主观色彩浓烈,抒情意味浓厚,迥异于直叙其事的叙事型咏史诗, 开创了咏怀型咏史诗的典型,形成了所谓咏史诗的“变体”。不过,左思的借史咏怀却 并非独创,是其来有自的,源头就在离骚。南北朝时,一种新的咏史型式史论 型咏史诗开始萌芽,这种“黏着一事,明白断案”的咏史诗更着力于主观论点的经营, 故往往有别具心裁、独具慧眼,甚至翻案生新的创作表现。颜延之的五君咏可视 为此类咏史诗的雏形,诗歌类叙夹议,热情歌颂了人物的风神韵致,为咏史诗的创作 方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启示,至唐以后,这种借史表达个人观点,发表对历史评价的史 9 论型咏史诗开始蓬勃发展,至宋而达高峰。 隋唐五代是诗的黄金期,咏史诗也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首先,借史抒慨,就各种 古迹发思古之幽情的咏史诗大量涌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刘禹锡的乌衣巷、 杜甫的游诸葛武侯祠等作品,皆是“经古人成败,咏之”的“怀古”之作,虽归 为怀古,实则都是借山水古迹来表达“山水永恒,人易湮灭”的感怀,仍是咏怀型咏 史诗的一种。待至晚唐。夕阳西下,仿佛昏晦的天地间再没有那么斑驳的色彩了,“咏 史诗越发从感性转向深沉的精神世界”,【3 6 】诗人们转以深刻敏锐的思想而非感觉来触探 历史,这给史论型咏史诗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这时期,议史论史的诗人诗作 多不胜数,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商隐的嘛史诗常诉诸画面,把历史教训 凝结在一个细节,一幅图景中,作者的倾向即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如吴富 龙池,每幅图画都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清醒认识;杜牧则更喜欢直接以评论家的角 色站出来议论褒贬,如赤壁、题乌江亭等,纯出以议论笔调,诗人宛如一个史 学家,评点历史,才气纵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期诗人开始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 洞察力突破前人的”定论”,翻案生新杜牧的题乌江亭,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罗隐 的西施等作品皆“在作史者不到处,别生耳目”,既发人深省,又提供了历史的广 阔的想象空间,难能可贵。但是唐末,这类咏史诗仿佛也随着时代的没落而衰落了,虽 然诗作在数量上凌驾前人鲫,然而诗人视野的狭隘使得诗歌的议论无甚新意,i 司时太 过知性化的立意,也扼杀了诗的艺术美感,这些诗也就只如押韵的庸论,徒然一幅“伧 父面目”了。 宋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给咏史诗带来了新的活力,咏史诗从唐末五代的衰气中振奋起 来,焕发出新的生机。“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造成宋代诗人文化生活的丰富与人文修 养的加强,而内在才学的、_ 个重要表征是议论化。”【3 8 】宋人好议论,尚议论,史 论型咏史诗自然应势顺变,承继着晚唐杜牧等人的艺术风采,走向深入,大放光彩,同时 在宋代学者诗人知性反省的思考模式之下,对于历史的思考也展现出全新的角度。宋 入的咏史诗在题材、体制上与前入并无二致,但在命意及创境上却有许多新的突破, 以王安石为例,其七十余首咏史诗几乎篇篇翻案,从全新的角度赋予历史人物崭新的 评价,如乌江亭反用杜牧诗意,贾生反用刘长卿诗意其他诗人如苏轼、黄 庭坚等皆有翻案之作,宋人在反省思辩的过程中赋予了咏史诗更大的思想空间,他们 以更精确的理性思考抒发议论与见解,使得北宋咏史诗体现出一般冷静而富有哲理的 1 0 精神,迥异于六朝藉史抒愤的热烈激情及唐人苍凉沉郁的历史感,理性充溢,议论纵 横,将史论型咏史诗的创作推向高峰。 南宋诗人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前人的努力已使咏史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艺 术上都已相当成熟,这有益于南宋诗人从前人那里汲取最丰富的营养,在诗学传统的 基础上,将型态各异的咏史诗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同时也给南宋诗人提出了开拓创 新的课遂:在时代“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活法入诗”风潮的影响下,南宋诗 人常将叙事言状的史学j l 毒神和议论说理的学术恩潮作紧密结合,在客观的叙事中夹杂 诗人主观色彩浓厚的抒情议论,使主题的呈现更显完整,如李清照的名作浯溪中兴颂碑 诗和张文潜韵二首其一,诗以七言为主,叙述安史之乱的成因,揭露统治者荒淫腐朽的 生活和朝廷大臣相互排挤、猜忌的现实,在叙述的彳亍文中,却掩饰不住诗人满怀的激 情,“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好雄才”,“著铭碑德真黼哉,乃令神鬼磨山崖”,诗夹 叙央议,字里行间尽显诗人的褒贬爱憎,诗的末尾则以”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天 心悔祸人心开”结旬,展现了宋诗”散文化”的独特面貌。承袭唐、北宋诗人对翻案 的浓厚兴趣,南宋诗人结合自身“夺胎换骨”、“以故为新”的诗论主张,在前人命题 立意的基础上,努力朝更新、更深的方向去开拓。总的说来,南宋咏史诗在内容题材上 基本沿袭前人的创作,咏史的类型也不脱前人的范围,体现出对诗学传统的继承,但由 于身处特殊的文化、政治背景下,南宋诗人又结合时代的特色、个人的命运,在咏史 诗的题材选择上、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了自己的特色,实现了继往而开来之功。 三、南宋咏史诗的题材内容及主题内涵 文学作品内容题材的选择和主题内涵的提炼,必然会受到时代氛围和作家个人命 运的影响,南宋诗人除了承继前人常用的题材之外,结合时代环境和自身处境,在题 材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力发挥;作为诗人思想倾向的体现和人生感受的表达,南宋咏史 诗的主题内涵也因为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时代特有的色彩。 ( 一) 南宋咏史诗的题材内容分类 咏史诗从题材上可分为咏历史人物、咏历史事件和咏历史现象三类,又以咏历史 人物的篇章数量最多。因为,历史是人物活动的历史,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人的因 素,再加之“借古人之酒杯,浇我心中之块垒”的创作心理,使得诗人极易在情感上 找到与古人的契合点,从而创作大量吟咏历史人物的诗篇。 1 咏历史人物 南宋咏史诗所吟咏的历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细井平民,具体可分为以下 几类: ( 1 ) 帝王诸侯 “历代兴亡亿万心,圣人观古贵知今”【3 9 】,探讨君王的所作所为及其对国家命运 的影响向来是咏史诗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南宋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诸多诗人都自 觉地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帝王诸侯,总结他们治国兴国的经验和败国亡国的教训,殷 鉴当代。于是,楚怀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齐后主、齐废帝、梁武帝、陈后主、隋 炀帝、唐明皇、宋徽宗等一批荒淫失道的君王成为诗人揭露和批判的重点对象,如洪 适的楚怀王、真山民的吴王夜宴图、范成大的腊脂井三首,吕本中的北 齐、刘克庄的读秦纪七绝,叶绍翁的汉武帝等等,诗人回首历史,思考现在, 笔端充满对现存政治状况的忧虑,隐含着对当朝君主的不满。 同时,对那些知人尚任、勤政爱民、强国复兴的君王,诗人们充满追怀和感念, 如徐钧的燕昭王充分肯定了燕昭王筑黄金台广揽贤才,兴复国家之举;对光复汉 室的光武帝,诗人们更是神往不己,范成大的光武庙、王十朋的光武、许及之 的光武等皆对其中兴之举予以热烈攒颂,其中莫不寄托着中宋室、收复中原的 殷切期盼。 在历史上曾建立丰功伟绩的汉高祖、唐太宗,南宋诗人给予他们多角度的评价, 既咏其治天下之功,如赵汝铛高文庙、王十朋的唐太宗,又对汉高祖“不能容 物”、唐太宗“三纲浊乱”以大胆的嘲讽,如李纲的高祖、金朋说的唐太宗。 对予推翻暴秦统治、叱咤一时,却最终自刎于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南宋诗 人的感情颇为复杂。李清照的夏日绝旬将其视为“人杰”、“鬼雄”,李纲的垓下 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充满同情,钱舜选则项羽从另一角度解读项羽,批评他“大义 亏人”。 ( 2 ) 将相谋臣 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文人士大夫,向以“修、齐、治、平”为己任,在以文 治国的宋朝,文入的这种责任意识尤显突出。因此。借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忠臣、良烙 以及遭人唾弃的权奸佞臣来表达他们的爱憎情感,寄托他们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成为 诗人创作的又一重点。 忠臣良将是南宋咏史诗人用心最多的一群。对那些得以在历史舞台上一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