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小说融合诗词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唐传奇中达到高峰。明代又出现了一大批诗 文相间的小说“诗文小说” 。 “诗文小说”是上承唐传奇,下启聊斋志异的 桥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在诗文融合的叙事模式上,它继承了唐传奇的 传统,并吸收了宋元话本韵散相间的优长,形成了新的特点,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体 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剪灯三话”是明代“诗文小说”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 说,理清了“剪灯三话”中诗词的情况就抓住了“诗文小说”中诗词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剪灯三话”中的诗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偶有提及, 也大多是从消极的角度来谈其作用。实际上,诗文结合的“剪灯三话”在明代是广 受欢迎的。这种“诗文小说”模式在明代曾是一个辉煌的存在,只是到明代末期才 逐渐衰落。因此,研究“剪灯三话”中的诗词,搞清它在小说中的状况以及作用对 于研究明代“诗文小说”的产生、演变和最后走向衰落的过程以及衰落的原因是有 重要意义的。 本文以“剪灯三话”中的诗词入手,紧紧围绕诗词在“剪灯三话”中的作用这 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对“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第二 章对“剪灯三话”间诗词使用上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考察对比;第三章从积极和消极 两个方面对诗词在“剪灯三话”中的作用进行了客观分析,理清了诗词与小说两种 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分析“剪灯三话”在诗词使用上对唐传奇和宋元话本 的借鉴以及“剪灯三话”所代表的“诗文小说”模式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 “剪灯三话”中的诗词体式兼备,题材多样,在小说中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 2、 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在诗词的数量上、诗词的主题风格上以及诗词 与小说融合的程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诗词的主题风格上, 剪灯新话多以 深情著称, 剪灯余话则以教化为旨;从诗词与小说的融合程度上来看, 剪灯新 话有只顾炫才而脱离小说情节的倾向, 剪灯余话则更甚。而觅灯因话基本 上摆脱了文言小说对诗词的依赖,逐步回归到小说的叙事本位。 3、 “剪灯三话”中诗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诗词在小说中的积极作 用主要概括为:构造情节、刻画人物、描绘环境、深化主题、营造诗意等几个方面; 诗词在小说中的消极作用主要概括为割裂小说情节、影响人物塑造和降低小说品味 三个方面。 4、从唐传奇“诗文融合”到“剪灯三话”为代表的“诗文小说” ,最后到聊 斋志异的伟大总结,文言小说中使用诗词的总体脉络是:诗词逐渐由占强势地位、 突出地位到慢慢弱化、让位于小说本位。 关键词: “剪灯三话” ;诗词;小说;作用 abstract the tradition of novel involved with poetry has been for a long time, and achieved great success in the legends in tang dynasty. in ming dynasty,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novels with prose “poetic prose novel”. “poetic prose novel” is the bridge of tang song legend and “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it is special literature history. it has formed the new characteristic, has bad certain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production system by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legends in tang dynasty,and absorbing the advantages in story-telling scrip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jian deng san hua”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etic prose novel” in ming dynasty. to understand the poetry of “jian deng san hua” is equivalent to understand the poetry of “poetic prose novel”. for a long time, the schola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mention occasionally, most are discussed in passive terms. in fact, “jian deng san hua” were very popular on the m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 poetic prose novel” mode did not decline gradually unitil the latter stage of ming dynasty. so studying the poetry of “jian deng san hua” and being clear with its roles in nove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rigin, developing and decling of “poetic prose novel” in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reasons for the decl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s of the 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on the basis of 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basic state of the poetry of “jian deng san hua” is analyzed in chapter on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of poetry used in “jian deng san hua” is investigated and contrasted in chapter two. active and passive roles of 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are analyzed objectively in chapter three. reference of poetry in “jian deng xin hua” from the legends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story-telling script in song and yuan dynasty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poetic prose novel” represented by “jian deng san hua”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fou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i.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has a variety of subjects and types, which is rich in novels. ii.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quantity and theme styl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of poetry and novel in poetry of jian deng xin hua and jian deng yu hua . in terms of the theme style, poetry in jian deng xin hua has expressed deep emotion while poetry in jian deng yu hua has explained a lot of reasons.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of poetry and novel, poetry in jian deng xin hua tends to break away from novel plot and the tendency is deeper in poetry of “jian deng yu hua”. “mi deng yin hua” has got rid of the reliance on the poetry and has returned to narration of novlels. iii.poetry in “jian deng san hua” plays postitive and negative role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poetry lies in: constructing plots, describ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surroundings,deepening theme,changing vulgar into elegant and creating the poetic atmosphere. the negative roles the poetry plays in the novel are mainly summarized as influencing novel plot, characterization and novel and taste of the novels. iv.the overall train of using the poetry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is: main position of the poetry is becoming weak gradually and finally replaced by novels, which has been summarized from “poetry novel interaction” to “poetic prose novel” represented by jian deng san hua to “strange stories from a scholars studio”. key words:jian deng san hua ;poetry;novels;roles 引言 1 引言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一个问题:研究什么?本论题属于小说研究范畴。具体而言,是以“剪灯三 话”为基本材料,着眼于其中诗词运用的现象,探讨“剪灯三话”中诗词与散文两 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诗词在“剪灯三话”中所起的作用等。 第二个问题:论题的缘起 “剪灯三话”是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对于这种传承,一些 学者有过阐述。周楞伽指出“这三种传奇小说(剪灯三话) ,是上承唐宋传奇,下开 聊斋志异的桥梁,在文学史上有它们一定的地位。 ” 胡士莹在话本小说概论 中认为“ 三灯的传奇体裁,也是沟通唐宋传奇与清初聊斋志异的桥梁,在小 说发展史上是值得注意的。 ” 由此可知, “剪灯三话”是文言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它们在文体上继承了 唐宋以来的传奇体,但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适当地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体现出 一种新风貌。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小说中插入大量诗词,形成一种诗文相间的小 说模式。孙楷第把这种模式的小说称为“诗文小说” 。他在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卷六风流十传条下谈及娇红传 、 钟情丽集 、 怀春雅集 、 三妙传等传 奇小说时,提出“诗文小说”的概念: “凡此等文字皆演以文言,多孱入诗词。其甚者连篇累牍,触目皆是,几若以 诗为骨干, 而第以散文联络之者。 余尝考此等格范, 盖由瞿佑、 李昌祺启之。 自此而后,转相仿效,乃有以诗与文拼合之文言小说。(因以诗文拼成,今姑 名之为诗文小说。 ) ” 孙楷第先生这番话,对“诗文小说”作了界说和评论。从明初的剪灯新话 到与它一脉相承的剪灯余话以及明末的觅灯因话大致可以看出明代“诗文 小说”的发展轨迹。分析“剪灯三话”中的诗词状况和诗词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 关系对于分析“诗文小说”的起落成败以及“剪灯三话”是如何“上承唐宋传奇, 下启聊斋志异 ”等问题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周楞伽.剪灯新话(外二种)前言z.见(明)瞿佑等,剪灯新话(外二种)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406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7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2 2、诗词融入小说问题的相关研究及不足 较早论及小说中诗词问题的是南宋的赵彦卫,他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 “唐 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如幽怪录 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 ” 赵 彦卫认为唐代小说中夹杂诗歌是文人为了炫耀才华,并没有从文体角度看待诗词在 小说中的价值。元代辛文房看到了唐人小说中诗歌的抒情功能,其唐才子传卷 十云: “杂传记中多录鬼神灵怪之词,哀调深情,不异畴昔。然影响所托,理亦荒唐, 故不能一一尽之。 ” 明代学者将小说中的诗词纳入小说文本的整体中加以考察,认 识到了其审美价值和对于小说整体的审美意义。如杨慎认为“诗盛于唐,其作者往 往托于传奇小说、神仙幽怪以传于后,故其诗大有绝妙古今、一字千金者。 ” 清代学者继承并拓展了明代学者对小说中诗词的研究。比如毛宗岗三国演义 凡例云: “叙事之中,夹带诗词,本是文章极妙处。而俗本每至后人有诗叹曰 , 便处处是周静轩先生,而其诗又甚俚鄙可笑。今此编悉取唐宋名人之作以实之,与 俗本大不相同。 ” 毛宗岗肯定小说叙事中夹带诗词“本是文章极妙处” ,但反对其中 的“俚鄙可笑”之作,因此以唐宋名人诗词置换原本中的诗词,这表明他已经意识 到诗词与小说之间审美的差异以及小说中融入诗词后不同审美风格的冲突与调和。 现当代学者中,鲁迅首先从小说史的角度研究了小说中诗词韵文的价值。 中国 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评新编五代史平话 “各以诗起,次入正文,又 以诗终” ;评梁史评话 “大抵史上大事,即无发挥,一涉细故,便多增饰,状 以骈俪,证以诗歌,又杂诨词,以博笑噱” 。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评大唐 三藏法师取经记及大宋宣和遗事 “皆首尾与诗相始终,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词 句多俚,顾与话本又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 ” 又第十四篇元 明传来之讲史指出罗贯中本三国志演义 “盛引史官及后人诗” 。第 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批评花月痕 “诗词简启,充塞书中,文饰既繁,情致 转晦” 。 鲁迅在小说史的视野下对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小说中夹有诗词现象作了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82-83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519 (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八) a.见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中华书局,1983:803 (清)毛宗岗.稀世绣像珍藏本三国演义凡例z.见(明)罗贯中.稀世绣像珍藏本三国演义m.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2000: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86 引言 3 广泛的评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人们对于古代小说中融合诗词韵文的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首先出现了以鉴赏古典小说名著中的诗词为主旨的著作,影响较广的有蔡义 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 、郑铁生的三国演义诗词鉴赏等等。这些著作对一 些古代小说名著中的诗词作品进行了注释、解析,并对其构思立意进行了鉴赏和评 论。部分著作在序言中总结了研究小说中诗词韵文的方法,并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意 义的观点。如蔡义江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序中提到了对于小说中融入诗词的 研究方法: “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当在于提示曹雪芹是怎样鬼使神差地调动一切文学 体裁和手段,善于综合运用,从整体上为提高小说的思想艺术水平服务的。 ” 其次,还出现了从小说文体史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小说融入诗词传统的著作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还有专门研究介绍古代小说中诗词的著作林辰、钟 离汉的古代小说与诗词 。该书提出了“小说诗词”的特殊性,并将诗词在小说中 的作用归纳为十种;再有就是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和崔际银的诗与唐 人小说 ,这两本专著深入研究了唐代文言小说与唐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唐 诗文化、 唐诗精神的角度探索唐代小说繁荣兴旺的原因。 再有就是牛贵琥先生的 古 代小说与诗词一书,探讨了古代小说与诗词为何产生联系、诗词在古代小说中的 作用、诗词与古代小说的联系中存在的弊端等问题,显示了一种综合研究的意趣。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的学者对中国古代小说融合诗词现象的研究,由对小说中 诗词作品的价值评判到多重视角的研究,由零星感悟到系统论述,研究的深度与广 度日益深入。 但是长期以来,对小说中诗词的研究体现出关注白话忽视文言的倾向,尤其是 对明代的文言小说关注更少。这固然是文言小说中的诗词缺乏与小说文本的统一性 所致,但更多的原因是对明代文言小说关注不够。偶有关注的,也对其中的诗词采 取否定的态度。 比如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谈及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 ,指出: “今 诗词附见新话者,乃无复字句可观。而诗见馀话者,亦绝不足言。 ” 事 实上,小说中的诗词已经失去了独立性, “成为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段,成为小说的一 种艺术技法了” 。这里单纯用文人诗词的审美标准来看待小说中的诗词是不够客观 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1958:569 林辰,钟离叔.古代小说与诗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4 孙楷第也在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指出: “及佑为新话 ,乃于正文 之外赘附诗词,按之实际,可有可无,似为自炫。昌祺效之,作馀话 ,着诗 之多,不亚宗吉则亦徒为蛇足而已。 ” 这是拿现代成熟的小说观念来看待剪 灯新话 、 剪灯余话得出的结论。现代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人物的形象塑造、情 节的曲折以及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但用这种方法来规范“剪灯三话”是欠妥的。事 实上,这种“诗文小说”在明代是蔚为大观的。诗文相间的写法,使读者在阅读故 事情节的同时,又能欣赏诗文,给人一种张弛有度、诗文共赏的美感,非常适合当 时文人的口味。 剪灯新话 问世后即引起轰动, “近时钱塘瞿佑著 剪灯新话 , 人多喜传而乐道之,由是其说盛行于世。 ” 在当时文人的眼中,这种诗文相间的形 式是很美的。出现了大量仿效之作,如赵弼的效颦集 、陶辅的花影集 、周礼 的秉烛清谈等,即为明证。 研究“诗文小说”中的诗词,对于了解诗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乃至探寻“诗文 小说”由盛转衰的原因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仅以被孙楷第视为“诗文小说” 肇始之端的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以及明末后继者觅灯因话中的诗词为 研究对象,来考察诗词在小说中的存在状况、诗词与小说的关系以及诗词在小说中 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3、基本构想和研究方法 本论题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分析。本 章属于整个论题的基础平台与素材前提。首先对“剪灯三话”中的诗词的相关情况 进行基本清理(重点是体裁类型和题材内容类型)其次,对“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在小说文本中的表现形态及诗词本身的审美意义进行分析。第二章: “剪灯三话”间 在诗词使用上的联系与区别,重在理清剪灯新话 、 剪灯余话 、 觅灯因话三 部小说在诗词的数量、主题风格以及诗文融合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引起这些 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三章:诗词在“剪灯三话”小说中的作用。本章是从积极和消 极两个方面分析诗词在小说中的作用,重在理清诗词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第四章“剪灯三话”用诗的纵向对比研究。首先是分析“剪灯三话”的“诗文 小说”模式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创新;其次是对宋元话本使用诗词传统的借鉴与吸纳; 最后分析“剪灯三话”的“诗文小说”模式对聊斋志异的影响。通过纵向的比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7 (明)曾棨.序一a.见(明)瞿佑等.剪灯新话(外二种)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7 引言 5 较,试图从宏观上把握“剪灯三话”这种“诗文小说”体式的文学史意义。 概而言之,本文拟以“剪灯三话”中的诗词为基点,清理其基本存在,勾画其 本来面貌,分析其作用,探讨文体间(小说、诗词)相互渗透、影响、借鉴、移植 的方式与规律,以及这种“诗文小说”的体例对唐传奇、宋元话本的继承和对清初 聊斋志异的影响。 而能够使这种构想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运用合理的方法。本论题拟采用下列方 法: 文献学方法:本论题的重点不在文献学基础方面(文献清理、考订、校勘、注 释等) ,而是在前辈师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因此,这里的文献学方法, 是指所用文献尽可能采用第一手资料,运用第二手资料须对照原始资料等等。 统计方法:对“剪灯新话”中的诗词数量、类别、作用等进行一一清理统计, 以摸清情况,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比较方法:首先是横向比较: “剪灯三话”间在运用诗词上的比较;其次是两种 文体(小说、诗词)之间的相互比较;还有纵向比较:将唐传奇、宋元话本、 “剪灯 三话” 、 聊斋志异中运用诗词的情况进行比较。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6 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 “剪灯三话”中的诗词数量丰富、异彩纷呈、体式各异,它们既是小说的有机 组成部分,又可构成完备的独立作品。基于这些前提,对“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分 析就成为一种可能。 1.1“剪灯三话”中诗词的数量分布与体裁种类 1.1.1 数量分布 瞿佑的剪灯新话共 22 篇小说(这里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的周楞伽 校注本为准,以下同) ,所讲述的故事,有表现男女情爱的(如联芳楼记 、 牡丹 灯记 、 金凤钗记等 8 篇) 、诠释文人命运的( 水宫庆会录 、 华亭逢故人记 等)和借志怪来感叹历史沧桑的( 令狐生冥想录 、 太虚司法传等)三类,当然 这三类也不能截然分开。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才子佳人、书生墨客,这就为 诗歌的产生提供了方便。 全书共有诗 73 首, 单篇小说使用诗词最多的是 联芳楼记 (17 首) 、 水宫庆会录 (9 首)和秋香亭记 (8 首) 。 李昌祺的剪灯余话 ,乃是有意仿效剪灯新话 。 剪灯余话与剪灯新话 不仅体例相同,而且题材也差不多。到了剪灯余话 ,使用诗歌的数量大增,22 篇 作品中除卷一何思明游酆都录和卷三胡媚娘传无诗词外,几乎每篇皆有诗 词,甚至出现了连篇累牍使用诗词攒缀成篇的作品比如剪灯余话卷二田洙遇 薛涛联句记 。而卷四至正妓人行则更是一首长诗(仅在长诗前有一小序) 。书 中诗词总数在 204 首左右。 明代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是后继之作。据他自己在小引中说是 “盖灯已灭而复举,阅剪灯新话而因及” 。 觅灯因话篇幅很小,共计二卷 8 篇,其中有诗 12 首。 1.1.2 体裁种类 人们通常将古诗分为“古体”与“近体”两类,事实上将格律诗之外的诗歌全 部归入古体,是不够科学的。这里将诗分为 “古体” 、 “近体” 、 “杂体”三类。大体 上采用今人鄢化志的观点:“在格律诗或古体诗中别出心裁, 另加规范的诗体如回文、 离合、藏头、神智、杂名、杂数、谜语、打油之类,虽体裁各异,名目繁多,但因 为都是从某种正宗诗体变化而来,体格既非纯正,又因不被世俗认可而未能在正式 场合通行,故而统统被称为不登大雅的杂体诗 。 ” 词,按照小令、中调、长调三 鄢化志.中国古代杂体诗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 7 种类型来分析。 1.诗 (1)古体诗 古体诗在“剪灯三话”中占有比重不大。 其一四言诗。 四言诗是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较早的类型之一,以诗经为其巅峰和代表。然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汉语自身的演变,四言诗语句短促、表现力弱的缺点日益暴露, 到唐代基本上就消失了。在“剪灯三话”中,四言诗仅有一首。即剪灯新话卷 四龙堂灵会录中范蠡的那首四言诗: “霸越平吴,扁舟五湖,昂昂之鹤,泛泛之凫。功成身退,辞荣避位,良弓既 藏,黄金曷铸?万岁千秋,魂魄来游,今夕何夕,于此淹留!吹笙击鼓,罗列樽俎, 妙女娇娃,载歌载舞,有酒如河,有肉如坡,相对不乐,日月几何?金樽翠爵,为 君斟酌,后会未期,且此欢谑。 ” 尽管难与诗经媲美,但也表达了范蠡功成身退隐逸江湖的志向,体现了诗 经 “诗言志”的传统。 其二楚辞体诗(或称骚体诗) 楚辞体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文辞华丽,想象奇特,语言表 现力强,既可以抒情,又可以叙事,是文人能充分施展才情和想象力同时又比较难 于驾驭的诗体。 “剪灯三话”中楚辞体的诗不多。主要有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 会录中的 2 首,即凌波词与采莲曲和卷四龙堂灵会录中伍子胥的那 首感叹吴国历史兴亡的“驾艅艎之长舟兮,览吴会之故都”还有剪灯余话 卷二鸾鸾传中的 4 首( “悲笳四拍” )以及卷四江庙泥神记中的 4 首表现男 女欢愉的“玉指兮冰容,写幽思兮诉深衷”之类的诗;再加上觅灯因话卷二唐 义士传中的那首“嗟皇天之不吊兮,使天水之不祚” ,共计 11 首,占“剪灯三话” 插入诗词总数的约 4%。虽然数量不多,但颇得楚辞体的要旨和风范,比如: 水宫庆 会录中的两首: “若有人兮波之中,折杨柳兮采芙蓉。振瑶环兮琼珮,璆锵鸣兮玲珑。衣翩翩 兮若惊鸿,身矫矫兮如游龙。轻尘生兮罗袜,斜日照兮芳容。蹇独立兮西复东,羌 可遏兮不可从。忽飘然而长往,御泠泠之轻凤。 桂棹兮兰舟,泛波光兮远游。捐予玦兮别浦,解予珮兮芳洲。波摇摇兮舟不定, 折荷花兮断荷柄。露何为兮沾裳?风何为兮吹鬓?棹歌起兮彩袖挥,翡翠散兮鸳鸯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8 飞。张莲叶兮为盖,缉藕丝兮为衣。日欲落兮风更急,微烟生兮淡月出。早归来兮 难久留,对芳华兮乐不可以终极。” 不仅在体例上沿袭屈原九歌的风范,而且根本就是由湘君 、 湘夫人 改写而来,生动地表现了水宫盛会仙乐飘飘、载歌载舞的热烈氛围。 其三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成熟于东汉。七言古诗又比五言古诗出现得晚 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成熟于南北朝时期。五言和七言最能 体现汉语的语言特点,其节奏的变化也最能适应于吟咏和入乐的需要,五言古诗和 七言古诗自然也如此。在“剪灯三话”中引入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共约 39 首,大致 情况是剪灯新话8 首; 剪灯余话28 首; 觅灯因话3 首。七古多于五古。具 体来说,五言古诗有卷四龙堂灵会录中张翰的那首“驱车适故国,挂席来东 吴” ,表达了他淡泊功名乐于归田的志向;以及剪灯余话卷二鸾鸾传中 的 6 首等等,都是较为可读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有剪灯新话卷二天台访隐 者录中陶上舍为徐逸所做的饯行诗;还有龙堂灵会录中子述所题的古风等等。 (2)近体诗 近体诗在“剪灯三话”中占有较大比重,总的情况是:绝句多于律诗,七言多 于五言。 其一律诗 在“剪灯三话”中的律诗有 62 首,其中五律 4 首;七律 56 首;排律 4 首。 七律有剪灯新话卷一华亭逢故人记中的全、贾二生感叹世事变迁的两 首,还有剪灯新话卷二令狐生冥想录中开篇的那一首愤世嫉俗之作;再有 剪灯新话卷四鉴湖夜泛记中的两首;比较集中的是剪灯余话卷一月 夜弹琴记中的七律 20 首等。 五律有剪灯新话卷二縢穆醉游聚景园记中的两首酬和之作,还有剪 灯余话卷二连理树记中的两首。 除了五七言律诗以外,为了炫耀诗才的需要,还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排律。比如: 剪灯新话卷一水宫庆会录中的五言排律水宫庆会诗20 韵;还有卷二渭 塘奇遇记王生所作的那首会真诗三十韵,他对梦境中的爱情欢娱既兴奋又新奇, 是效仿元白体所作;还有剪灯余话卷三凤尾草记中的那首七言长律哀凤 尾歌 。 其二绝句 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 9 绝句是近体诗中的一大类别。绝句的主要体式是五绝和七绝。它短小精悍,特 别适于作家捕捉、描述人物瞬间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写作起来也简单易工,因而在 “剪灯三话”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仅在剪灯余话卷五贾云华还魂记中就 有七绝 32 首,并且还有两组由七言绝句联成的组诗。一组是闺情十首 ,还有一 组就是贾云华集唐人诗句而写成的七言绝句组诗,是她临终前寄与魏鹏的诀别之词。 写得情真意切,比如: “两行清泪语前流,千里佳期一夕休!依柱寻思倍惆怅,寂寥 灯下不胜愁! ” (3)杂体诗 在“剪灯三话”中,杂体诗所占数量很大,多为作者的文字游戏之作。可分为 如下几类: 其一是联句诗:所谓联句诗,即二人对吟,你一句我一句,连缀成篇。主要出 现在剪灯余话中。如剪灯余话卷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中,说广州人田 洙随父到成都,后偶经一所,遇美人,欢会之际,便相互联句作诗。其诗二首,第 一首题为落花 ,共 48 句。第二首题为月夜联句 ,共 100 句。这两首联句诗, 实际上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等关系不大,有了它们反使故事变得拖沓松散。这些 联句诗,纯属作者的文字游戏,对小说本身无意义。 其二是集句诗: 剪灯余话卷一月夜弹琴记中插入 30 首诗,都是以唐宋 诗人诗句拼凑而成。形似巧妙,实则破坏了唐宋诗原诗的意境趣味。除了表明作者 熟悉唐宋诗外,对小说本身无任何意义。 其三是回文诗: 剪灯余话卷二田洙遇薛涛联句记中有以春夏秋冬为题的 八首回文诗,其中有一首写春天的诗。正读曰: “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 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 ”逆读曰: “松树一村孤上月,日斜西岭半明霞。 风摇细缕千丝柳, 砌傍柔枝几朵花。 ” 这些诗也属于作者的文字游戏, 对小说无意义。 其四是隐谜诗: 剪灯余话卷三武平灵怪录讲齐仲和在一座废庵中遇见诸 怪,诸怪所作的诗,皆为隐秘诗。如其中自称毛原颖的怪物作诗曰: “早拜中书事祖龙,江淹亲向梦中逢。远夸秦代蒙恬巧,近说吴兴陆颖工。鸡距 蘸来香雾湿,狸毫点处腻朱红。于今赢得留空馆,老向禅龛作秃翁。 ” 诗中典故皆与毛笔有关,是一首毛笔的隐秘诗。虽是游戏之作,但流露出浮生 变换、人生几何的感慨,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其五是打油诗: 觅灯因话卷一姚公子传中有姚公子诗二首,其一为阔绰 时所作: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10 “千年田土八百翁,何须苦苦较雌雄?古今富贵知谁在,唐宋山河总是空。去 时却似来时易,无他还与有他同。若人笑我亡先业,我笑他人在梦中。 ” 其二为其穷困潦倒时所作: “人道流光疾似梭,我说光阴两样过。昔日繁华人慕我,一年一度易蹉跎。可 怜今日我无钱,一时一刻如长年!我也曾轻裘肥马载高轩,指麾万众驱山泉。一声 围合魑魅惊,百姓邀迎如神明。今日啊!黄金散尽谁复矜?朋友离盟猎狗烹!昼无 饘粥夜无眠,学得街头唱哩莲。一生两截谁能堪?不怨爹娘不怨天!蚤知到此遭坎 坷,悔教当年结妖魔!而今无计可奈何,殷勤劝人休似我。 ” 这两首诗都很通俗,但寓意深刻。前者表现了姚公子荒唐的败家理论,为他“游 猎无度、赏赐无算”的败家方式作注解;后者则表现他产业荡尽后所见到的人情世 态,含有一种苦涩的幽默。 其六是民歌体诗:比如剪灯新话首篇水宫庆会录中的上梁歌 “抛梁 东,方丈蓬莱指顾中。笑看扶桑三百尺,金鸡啼罢日轮红。抛粱西,弱水流沙路不 迷。后衣瑶池王母降,一双青鸟向人啼。抛梁南,巨浸漫漫万族涵。要识封疆宽几 许?大鹏飞尽水如蓝”还有剪灯新话卷一联芳楼记中的竹枝词十 首“姑苏台上月团团,姑苏台下水潺潺。月落西边有时出,水流东去几时还?馆娃 宫中麋鹿游,西施去泛五湖舟”体现了“剪灯三话”对民歌、民俗歌曲的吸纳。 前者用来烘托热闹非凡的上梁气氛,后者在于表现深闺少女的青春苦闷,吐露渴望 情欲满足的心声。 2.词 词萌芽于隋,兴起于盛、中唐而发展成熟于晚唐。词的抒情性和音乐性比诗更 为浓烈,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功能也更强,因而大量出现在“剪灯三话”中, 尤其是表现男欢女爱或人鬼恋的小说中。小令、中调和长调都有,以中长调为主。 小令篇幅短小,或状物或抒情,轻快简洁。如: 剪灯新话附录寄梅记中 两首词减字木兰花 “雪梅妒色,雪把梅花相抑勒。”和浣溪沙 “梅正开 时雪正狂,两般幽韵孰优长?”前者是小妾以词代书诉说自己的怨愤;后者是 丈夫用词来调和妻妾之间的矛盾,读来颇有些谐趣。还有贾云华还魂记中魏鹏 于枕上赋得的如梦令和踏莎行 ,表达对美人的思念,情感深切、真挚。 中调和长调较小令复杂,表现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比如: 剪灯新话附录秋 香亭记中作者于文尾所作的那首满庭芳 ; 剪灯余话卷二青城舞剑录中 君美的迎合之作喜迁莺 ;还有剪灯余话卷三琼奴传琼奴的殉情之作满 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 11 庭芳以及贾云华还魂记中有人为魏鹏祝贺所作的永遇乐等等。 1.2“剪灯三话”中诗词的来源与题材分类 1.2.1“剪灯三话”中诗词的来源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来源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作者独立自创的诗词; 其次是模仿唐宋名家的诗词;再次是引用唐宋名家的诗词或诗句;还有就是翻改民 歌而成的诗词作品。 1作者独立自创的诗词 在“剪灯三话”中出现的诗词绝大数是作者自创的,而且很多是作者得意之作 的移植或翻版。比如: 滕穆醉游聚景园记中,美人制木兰花慢词一首,其词 云: “记前朝旧事,曾此地,会神仙。向月地云阶,重携翠袖,来拾花钿。繁华总 随流水,叹一场春梦杳难圆。废港芙蕖滴露,断堤杨柳垂烟。 两峰南北只依然, 辇路草芊芊。怅别馆离宫。烟销凤盖,波浸龙船。平时玉屏金屋,对漆灯无焰夜如 年。落日牛羊垅上,西风燕雀林边。 ” 天机馀锦 (卷一)中也有瞿佑的一首木兰花慢 : “问前朝旧事,曾此地、会神仙。记罗袜凌波,霓裳舞月,无限芳鲜。韶华已 随流水,叹人间、无处觅婵娟。唤醒三生旧梦,返魂谁爇香烟。 淡妆照影水中天。 画笔巧难传。奈默默无言,依依有恨,愁思相牵。凄凉废台荒沼,纵芳菲、终不似 当年。好伴汴宫杨柳,一般憔悴风前。 ” 从意象到主题,都可以看出瞿佑是把自己的词稍加改动便插入了自己的小说中。 再如: 秋香亭记中杨采采赠表哥商生的诗: “秋香亭上桂花房,几度风吹到 绣房秋香亭上桂花舒,用意殷勤种两株”其中“桂花” 、 “秋香”的意象在 瞿佑过苏州中亦有: “桂老花残岁月催,秋香无复旧亭台。伤心乌鹊桥头水,犹 望阊门北岸来。 ” 从中可以看出二者间的承袭关系。 又渭塘奇遇记中“效东坡四时词” “据徐伯龄精卷十五载张天锡追和瞿 佑四时词,则此词为瞿佑所作无疑。此处,瞿佑是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直接写进剪 灯新话 ” 。 2模仿前人的诗词 (明)程敏政.天机馀锦(一) 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8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卷五z.北京:中华书局,2007:2387 乔光辉.剪灯系列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76 论“剪灯三话”中的诗词 12 “剪灯三话”中出现了大量模仿前人的诗词作品,尤其是模仿唐宋名家的诗词 作品。 联芳楼记中有诗 17 首,其中一首云: “门泊东吴万里船,鸟啼月落水如烟, 寒山寺里钟声早,渔火江枫恼客眠”一看便知,这首七绝是凑泊唐人诗句而成。 渭 塘奇遇记篇尾的会真诗三十韵 ,是“效元稹体” 。元稹会真记中有诗曰: “待 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而渭塘奇遇记的诗中则有 “待月又如崔” , “迎人户半开”之类句子;元稹的会真诗中有“留连时有限, 缱绻意难终”句, 渭塘奇遇记则有“良夜难虚度,芳心未肯催”句; 会真诗 有“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句, 渭塘奇遇记则有“残妆犹在臂,别泪已凝腮” 句。如是等等,多有模仿痕迹。 模仿前人的诗词同样出现在剪灯余话中。卷四秋千会记中有菩萨蛮 一阕,其后半云: “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钗坠。推枕起来迟,纱窗月上时。 ”这和温 庭筠描写闺房生活的词在意境、文笔上都有相似之处。还有同卷中至正妓人行 的长诗,是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而作,李昌祺以“元、白遗音”自许,为其写 跋者亦大加赞誉。李昌祺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动乱的痛恨和对沦落妓人的同情,但 更多的是对琵琶行的从意象到主题的模仿。 还有对楚辞的模仿。比如前面上一节提到的水宫庆会录中的凌波词和 采莲曲就是由湘君 、 湘夫人改写而来的。 3引用前人诗词或诗句 有琼奴传中引用的杜甫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 ;还有剪灯余话 卷五贾云华还魂记中贾云华惆怅之余随口吟出的辛弃疾的“莫去依危栏,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这些诗句本身就很经典,起到了提高小说品味的作用。 4翻改民歌 剪灯新话首篇水宫庆会录中有短歌六首,是根据民间上梁歌翻改。 剪 灯余话卷四洞天花烛记中有撒帐歌 ,其一曰: “撒帐东,罗帷秀幕围春风。 红绽樱桃含白雪,元精耿耿贯当中”也是根据地方民歌所翻改的。这些诗歌体现了 “剪灯三话”对民歌的借鉴与吸纳。 1.2.2“剪灯三话” 中诗词的题材种类 “剪灯三话”中诗词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 诗词,它的题材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婚姻爱情 爱情题材的小说在“剪灯三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之相对应,此类小说中 第一章 “剪灯三话”中诗词的基本状况 13 穿插了很多描述男女恋情、婚姻以及夫妻之间遭受变故生离死别的诗词。 (1)表现男女爱情的赤诚: 剪灯新话卷三翠翠传中金定赠给心仪的女 孩子翠翠一首七绝“十二阑干七宝台,春风到处艳阳开。东园桃树西园柳,何不移 教一处栽?”翠翠和了一首“平生每恨祝英台,凄抱何为不肯开?我愿东君勤用意, 早移花树向阳栽。 ”表现两人之间的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2)表现新婚燕尔的欢乐: 翠翠传中洞房花烛夜翠翠于枕上赠给金定一首 临江仙词: “曾向书斋同笔砚,故人今作新人。洞房花烛十分春!汗沾蝴蝶粉, 身惹麝香尘。殢雨尤云浑未惯,枕边眉黛羞颦,轻怜痛惜莫嫌频。愿郎从此始,日 近日相亲。 ”金定也和词一首: “记得书斋同讲习,新人不是他人。扁舟来访武陵春: 仙居邻紫府,人世隔红尘。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轻颦,向人犹自语频频。意 中无别意,来后有谁亲?”这两首词既是他们洞房花烛夜夫妻欢愉的家庭日记,也 是两人之间海誓山盟的真情告白。 (3)表现男女欢会的缠绵: 联芳楼记中写兰、蕙与郑生约会后,作诗表达 自己的心情,薛蕙英写道: “宝篆烟消烛影低,枕屏摇动镇帷犀。风流好似鱼游水, 才向东来又向西。 ”诗句直言男女床第之乐;薛兰英则写道: “罗袜生尘魂荡漾,瑶 钗坠枕鬓鬖髿。 ”表现了男女欢爱时的酣畅情状。 (4)表现生离死别的痛苦: 剪灯新话卷三爱卿传中罗爱爱的两首词。 词 齐天乐 抒发了离别的愁绪: “白发慈亲, 红颜幼妇, 君去有谁为主?流年几许? 况闷闷愁愁,风风雨雨。凤折鸾分,未知何日更相聚! ”以及渴望丈夫“早促归程, 彩衣相对舞。 ” 把一个弱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期盼等各种复杂的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另一首沁园春则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埋怨和义不受辱的种种复杂心情。 (5)表现咫尺天涯的相思: 贾云华还魂记中,魏鹏写的闺情十首 : “香 闺晓起泪痕多,卷理青丝发一緺。十八云鬟梳略遍,更将鸾镜照秋波。 ” 、 “侍女新倾 盥面汤,轻攘雪腕立牙床。都将隔宿残脂粉,洗在金盆彻底香。 ” 、 “红绵拭镜照窗纱, 画就双蛾八字斜。莲步轻移何处去?阶前笑折石榴花。 ” 、 “深院无人刺绣慵,闲阶自 理凤仙丛。银盆细捣青青叶,染得春葱指甲红。 ”两人同处一院却难以谋面,魏 鹏通过这十首绝句把对贾云华的款款深情、点点相思都表现出来了。 2咏物绘景 所谓“咏物绘景” ,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或“景”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 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的诗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 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绘歌咏的对象。具体到“剪灯三话”中,有借咏花来传 论“剪灯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