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朱熹的天理观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朱熹的天理观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朱熹的天理观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朱熹的天理观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朱熹的天理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朱熹的天理观研究朱熹的天理观研究 研究生:黎良华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年级:2005 级 导师:吴全兰 教授、博士 内容摘要 研究生:黎良华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年级:2005 级 导师:吴全兰 教授、博士 内容摘要 当前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文化的理解之上。这样的理 解可分为:一是对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二是对传统落后的、陈腐的伦理文化 的批判。理解的重点在继承与发展。 朱熹的天理观无疑是传统伦理文化史上的佼佼者。朱熹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彻底完成了 儒学的思辩化、哲理化,回应了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挑战而使儒学的“道统”得以延 续和进一步的弘扬。作为曾在我国历史上甚至是在东亚邻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影响的思想 体系,朱熹的天理观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认为,朱熹 的天理观对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启发意义莫过于其对所认定的 “普适价值” 的推崇。 我们承认,对普适价值的认识应基于历史性的立场,也就是说普适价值无疑具有一定的时 代性与相对性。但是,普适价值的时代性与相对性应该是就其在现实中被认识与实现这一 层面而言的,而普适价值作为人类生存条件的共性价值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在 一定条件下应该是普遍的。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频繁交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地 球村时代的到来,人类发现与认识何为普适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对普适价值怀真诚之 心在今天的中国更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这样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我们对普适价值的推崇,可以赢得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情感上的认同,消除一些外部 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敌视态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谋求到最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对普 适价值的推崇可以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形成新的动力基础,进而避免由某些人借所谓的 “中国国情特殊论”的籍口牟取私利而可能导致的“藏污纳垢”的不良局面,为我国当前 的改革开放事业带来进一步的发展。 文章首先是对朱熹天理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理论来源的探讨,其中主要是概念的分析与对朱 熹天理观的理论渊源的探寻;其次讨论的是朱熹天理观的基本内容,分别讨论了朱熹天理 观的道德价值论、朱熹天理观的心性论以及朱熹天理观的道德实践论,通过对朱熹天理观 的基本内容的详细讨论,力求把朱熹天理观的理论旨趣呈现出来;然后是对朱熹天理观的 评议及其当代价值的挖掘,该部分首先讨论了朱熹天理观所面对的主要批评及其存在的基 本问题,分析了朱熹天理观所存在的理论性缺陷与时代性的局限性;进而,我们进入了对 朱熹天理观所具有的合理性的探讨,通过探讨朱熹天理观所具有的合理性,挖掘其所可能 具有的当代价值。 当前,传统伦理文化的研究基本上已摆脱了过去那种极左性的研究方式,开始进入了一个 初步的繁荣阶段,传统伦理思想在当代的创新与应用也逐步地丰富起来,这对中国人来说 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当前我们对传统伦理资源的吸收与借鉴往往只停留在个体 性的道德修养这一层面上,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创新与应用还相对是个空 ii 白。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从社会宏观层面上挖掘朱熹天理观所可能具有的当代价值,以 期能够为当前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关键词:朱熹 天理 天理观 普适价值 iii a study on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major: ethics direc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hought grade: 2005 tutor: doctor wu quanlan postgraduate: li lianghua abstrac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ethical culture. this understanding can be divided into: firs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our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ics. the other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backward and stereotype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ics. zhu xis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 is the outstanding el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of eth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eng brothers, zhu xi put confucianism thoroughly forward to it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responded to the challenge of the buddha and daoism, especially to the former, and then made confucianisms commission to obtain its continu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s an ideological syste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eve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neighbors to play a tremendous impact on every fields, zhu xis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 is still have its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todays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we believe that, the most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from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can be identified by its “universal values” respected. we recognize that the universal valu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that is to say, the understanding of universal values should be based on its times and its relativity. however, the times and relativity of the universal values only lies in its acknowledgement and its realization in reality, as the principles of common values for the condition of human existence, universal values should have a certain objectivity, it should be universal in an certain conditions. with the frequent events of glob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ming of global village era, the time of fou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universal values has come. our respecting to universal values with sincere heart can play its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odays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can be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if the universal values can be sincerely respected by our chinese, we can win the emotional recognition of all countries and people in the world, and obtain the rapidly integration into the mainstream of the civilization, by which we can seek the best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second, the good faith in universal values can build a new driving force base for our reform and opening-up, thus we can avoid the badly bad situation, which caused by some people who earn their money by the excuse of so-called “chinas special condi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obtain her further development. iv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we discus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theoretical original sources of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and in which we mainly analyze the concept of the heavenly principle and explore its theoretical original sources. secondly, we discus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in which we respectively discuss the concept of moral values of the theory, the concept of “xin xing ” of the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moral practice of the theory. through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theory, we can disclose the main theoretical purpose of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thirdly, we come to the criticism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through which we can explore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in this part, we first discuss the major criticism and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defects 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theory. further, we come to seek the reasonable contents of the theory, through which 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contemporary values from i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ethical culture of tradition has basically abandon the extreme way which is common in the past,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thics are gradually enriched, which is a good thing to chinese people. however, the absorption and consumption in traditional ethical resources often remai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ity. it is still an empty area i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from the social level to use the resources of our traditional ethic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lies in that: we explore the potential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theory of zhu xis heavenly principle from the social angel, we hope that, through which we can seek the available resour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modernization. key wards: zhu xi heavenly principle the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 universal values 45 1 引言引言 朱熹(公元 1130 年1200 年) ,字元晦,号晦庵,晚年曾号晦翁、遁翁、云谷老人 和沧州病叟,南宋初期人。朱熹祖籍江西,但出生在福建,故朱学一派又被称为闽学。 朱熹所生活的南宋时期,在当时有识之士看来可真算得是一种“内忧外患”“内忧” 一是指当时的社会人心秩序有待整饬,二是指儒家正统在佛老特别是佛教的挑战下无力 回应; “外患”则是指有宋一代非但没能在名义上统一中国,相反却是两朝皇帝被俘,华 夏民族生存的危机前所未有地突显出来。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朱熹以传统儒者“勇当 天下”的豪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在朱熹看来,造成如此不利的局面完全是由于社会的 发展偏离了“圣人之道” ,所以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弘道”的学术研究 上,临去世前,他还在桌前修改大学诚意章 ,给后人留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为了 落实自己的理论学说,朱熹曾几次出仕,然任职往往不长,所谓“仕于外者仅九考,立 朝才四十日” , 【1】究其缘由,无非是因为他拒绝为了现实的考量而放弃自己的为学立场。 因此可以这样说,朱熹的理论学说是真诚的,他并非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假道士” ,更 不是某些人所指责的“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作辩护的卫道士” 。朱熹所要传承的是他认定 为具有永恒意义与普遍意义的儒家的“圣人之道” ,而他一生的主要成就也是体现在对这 一道统的弘扬上,正如今人钱穆所说“朱子崛起南宋,不仅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 亦可为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此两人,先后矗立,皆能汇纳群流,归于一趋。 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直迄于今。 ” 【2】 朱熹的思想博大精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之所以如此说,一方面是因为朱熹吸收了 佛老两家的形而上形式,彻底完成了儒学的思辩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朱学在以二程思想 为主干的基础上,融合了周敦颐、张载和邵雍等前人的理论学说,以“理学”的形式包容 了周氏之“易学” 、张氏之“气学”以及邵氏之“数学” ,的确算得上是一种“集大成” 。 朱熹思想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是罕见的,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理论体系特征的无疑是他的 哲学思想,而“理”或者说“天理”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依附在“天理”基础 上的理论学说、特别是其中的伦理道德学说便构成了所谓的天理观。我们知道,朱熹的主 要理论旨趣在于传承所谓的“圣人之道” ,所以天理观必然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天理观 贯穿于朱熹思想的各个方面,随着朱学被统治阶级视为正统,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 大。在前人有关朱熹天理观的论著中,傅小凡的宋明道学新论 (专著)深入探讨了朱 熹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且分析和比较了朱熹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之间的同异; 陈来的宋明理学 (专著)则从中国哲学所固有的理路为出发,探讨了朱熹天理观的基 本内容。史少博的朱熹易学与理学关系探赜 (专著)从朱学思想中的理学与易学关系 的比较中探讨了“理” (天理)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理”概念与“天理”概念之间 的实际关系;孔令宏的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 (专著)则从学理背景方面讨论了朱熹 天理观出现的原因, 对朱熹天理观的出现给予相当程度的合理性说明。 另外, 蒙培元的 蒙 培元讲孔子 、 蒙培元讲孟子以及杨国荣的杨国荣讲王阳明把“天人合一”的传统 2 文化特质以简练易懂的方式予以阐明,这是朱熹天理观的写作得以进行的理论前提,对把 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固有理路有非常大的帮助。论文方面,陶有浩的朱熹的理欲思想述评 对朱熹理欲思想的形成背景以及朱熹理欲思想的具体内容有比较详细的讨论;李承贵、张 芙蓉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理” 、 “欲”关系论 ,对理、欲的本义以及“理” 、 “欲” 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探讨。纵观前人在朱熹天理观上的研究成果,他们对朱熹天理观所 形成的思想渊源、天理观的道德理论都有比较深刻的分析,对朱熹的天理观形成的历史背 景有所涉及。然而,以往对朱熹天理观的研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在于它们未能 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天理观与道德本质的关系等方面挖掘出天理观所蕴含的合理性内 容;另一方面,一般学者或学人对朱熹天理观的当代价值创新往往只停留在个体性的道德 修养这样的层面上,缺乏从社会宏观层面对朱熹天理观的当代价值创新与应用。本文的最 大特点就在于从社会宏观层面探讨朱熹天理观所可能具有的当代价值,相信对今天的现代 化建设能够带来一定的启发意义。 文章由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对朱熹天理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理论来源的探讨,其中主 要是概念的分析与对朱熹天理观的理论渊源的探寻;其次讨论的是朱熹天理观的基本内 容,分别讨论了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朱熹天理观的心性论以及朱熹天理观的道德实 践论, 通过对朱熹天理观的基本内容的详细讨论, 力求把朱熹天理观的理论旨趣呈现出来; 然后是对朱熹天理观的评议及其当代价值的挖掘,该部分首先讨论了朱熹天理观所面对的 主要批评及其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朱熹天理观所存在的理论性缺陷与时代的局限性; 进而,我们进入了对朱熹天理观所具有的合理性的探讨,通过探寻朱熹天理观所具有的合 理性,挖掘其所可能具有的当代价值。 3 一、 朱熹天理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理论来源一、 朱熹天理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理论来源 在对朱熹天理观的有关内容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让我们对其天理观的理论内涵及其理 论来源做一必要的分析。 (一) 天理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一) 天理及其相关概念的分析 天理是由“天”和“理”两字结合而成,两者在我国文化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然而即 便是由“天”和“理”合在一起所组成的“天理”这一概念,也并非是宋儒所创,宋儒只 是将其赋予特定的含义而已。因此,我们要弄清楚朱熹的“天理”这一概念,必须首先要 知道“天”在朱熹那里意指的是什么。 1、 天的内涵天的内涵 “天”这一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们前面提到, “天”的概念在我国文化史上出现得很早,在讨论朱熹关于“天”的看法之前,我们应探 讨一下“天”在整个传统文化里面到底意指的是什么。不难想象,对刚揖别动物、开化还 不久的人类来说,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神秘而伟大的,而距离自身较远的那一片笼罩 着四方的上苍更加不免要成为人类敬畏的对象。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对天最初 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而我国古人对天的推崇更是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所罕见。当然,天 在古人那里首先是指物质性的天空或者说是自然界, 所谓 “苍天” 就是这样意义上的 “天” 。 然而,天在古人看来绝非仅仅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它同时又具有一种“神”的意味。史 书上记载最早的与天有关的大事即是所谓的“绝地天通”事件。有学者认为, “绝地天通” 事件实质上是一次宗教改革,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宗教中心来减少一般民众与天神的直接 沟通。 【3】这说明古人对天的崇拜是普遍的,天在古人看来相当于神的地位。当然,天的这 种神的意味又并非是人格化的,其地位与作用必须依赖于构成其中的自然性的天、地、风、 雨等存在来体现自己。天即神的观念实际上到了先秦时期在某种程度上还为人们所保留 着,起码是为当时人们所熟悉,而墨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天志”这一概念作为其理论 的最终价值根源,以保证其理论的有效性。天志即是天意,这里的“天”是一个有着意志 性的天,这样的“天”无疑又是一种最高的主宰。天对古华夏民族来说的另一层含义是天 具有“生”的功能,生即生养万物之意,但主要意义则在于生人。 【4】 诗经里提到“天 生丞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诗经.大雅荡之什)丞民即众民、百姓 之意,也就是说人是天之所生,人从根本上是来自于天;另一方面,天生人又并非是杂乱 无章,而是“有物有则” ,天的这种生在一定意义上就体现了天是有德的,而人之所以能 够有德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因为人禀得了这一“天德” :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因此,在 古人看来,天不仅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人的价值之源。当然,正如有学者指出“就生命 创造而言,天是主体,就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言,人是主体。 ” 【5】也就是说天赋予人之“德” 还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潜质,至于人能否把它实现出来,关键还在于人本身的修养。 实际上,天的“生”的功能与其对万物的主宰作用是个相辅相成的东西正因为万物 是由天所生,所以天就是万物的父母,理应支配他们;而天对万物的主宰又落实和印证了 4 天的“生”的功能。所以,天在古人看来除了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外,它还具有生养万物 与主宰万物的功能,这便是天在古中国文化里的大体含义,对天的这种理解基本上为后人 所继承, 而这也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那么, 天在朱熹那里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应该说,朱熹对天的理解完全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框架里进行的。所以,天在朱熹那 里首先是指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具有自然地运动变化和永恒存在的性质: “苍苍之谓 天,运转周流不已,便是那个。 ” 【6】天虽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然而这一存在却是人的生命 之源,朱熹说: “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 ” 【7】人是天之所生,万物也是天 之所生,所以人与万物在根本上未尝不同: “人物之生,天赋之以此理,未尝不同,但人 物之禀自有异耳。 ” 【8】万物既然是天之所生,所以天在朱熹那里同样有着一种主宰的作用, 他说: “说道全无主者,又不可。 ” 【9】天主宰着万物,是个有意志与情感的存在,然而它却 又不具有人格的意味, “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评罪恶,固不可; 【10】因此总的来说,朱 熹基本上继承了前人关于天的体认天首先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天不再具有人格上 的意味,然而天却又是有着意志与情感的存在,天的意志与情感体现在天生养万物与主宰 万物的过程之中。当然,天在朱熹和古人那里的地位毕竟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相异的 主要原因在于朱熹思想的核心是“理”而不是“天” ,理取代天成了一种最高的主宰,而 天的“生”则让位于理的本体性作用。那么,在朱熹那里, “理”意指的是什么呢?由“天” 和“理”所组成的“天理”意指的又是什么呢? 1、 理和天理理和天理 前面我们提到过, “理”和“天理”这两个概念在我国思想史上出现得比较早,它们 并非是理学家们所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把握“理”和“天理”在朱熹那里的具体含义, 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理”和“天理”的原初含义。 礼记乐记里说: “理也者,礼之不可易者也。 ”理是礼中不可变的“理” ,这显 然告诉我们,理在古代思想史上有着多重的含义。 诗经是我国早期的典籍之一,其关 于“理”的记载应该说体现了理的原初含义。 诗经大雅信南山里提到: “我疆我理, 东南其畝。 ”这里的“理”为治理之意。后来的荀子也有把理作动词解,荀子说: “固天地 生君子,君子理天地。无君子,则天地不理。 ” ( 荀子王制 )理在作为动词来解,这与 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看法是一致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卷一里指出: “理,治玉也, 从玉,里声。 ”作为动词的“理”后来慢慢地发展为规律、条理的意思,使得理逐渐地具 有了一种伦理化的倾向。在荀子那里,理已有作规律、条理之义,他说: “凡以知,人之 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 ( 荀子王制 )这里的理可视为规律、规则之意;而对朱熹 思想有很大影响的周易则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题,理在这里不但指的是 规律、条理之意,而且理还具有了一种人文性、永恒性的特点。 周易对理的这一阐述, 使得理明确地具有了一种伦理化色彩,这一思想对理学家有着极大的影响。 “天理”这个词的出现应该说要比“理”字为晚,并且其原初含义与理的原初含义是 大体相同的,都有规律、条理之意。从中国文字的特点来看,天理实际上就是由“天”和 5 “理”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词,它兼具“天”和“理”两者的含义。我们知道,天在古人看 来是一个永恒和至高无上的主宰,那么天理无疑指的就是那个永恒的、至高无上的“理” , 它强调的是“理”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因而天理的原初含义就是自然而然之意。天理这个 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的文章里,庄子提到: “依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 。 ( 庄子天下 ) 在这里天理即为自然之意。 后来的韩非对天理两字的看法也与庄子的看法大体相同, 他说: “不逆天理,不伤性情。 ”(韩非子大体)“天理”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规律。 与“理”相同,天理在后来也存在着一种伦理化倾向,而这一倾向则始于西汉时的董仲舒。 董仲舒以其粗糙的“天人相类”思想为基础,提出了: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 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 ” ( 春秋繁露天人 三策 )在董仲舒那里,天是一个有着意志的天,而天理即是天的义理。虽然天理在董仲 舒那里还没有成为一种最高的主宰,天理更不是其理论的核心范畴,然而,天理在董仲舒 那里已经有着上天赋予万物的秩序、条理之意,这既包括自然界动植物的活动秩序,也包 括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这种理解对后来的理学的影响应该说是很大的。因此总的来 看,理和天理的本初含义大体上是相同的,它们都有规律、条理之意,两者在后来也都慢 慢地具有一种伦理化的色彩。理和天理的伦理化使得它们由原来自然客观意义上的规律、 条理向社会性意义上的规则、秩序过渡,正是在此基础上,以二程为首以朱熹为集大成者 的理学家们将含有规律、条理、规则意义的理或条理上升到本体的地位,认为世界万事万 物都是由“一理”而产生出来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理和天理在朱熹(包括二程)那里 基本上可以视为是同一的,正如有学者指出: “但他(指朱熹)往往直接把天理简化 地说成为理 ” 。 【11】当然,在朱熹那里理和天理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一般来说,事物具 体的义理(往往又称为“万理” 、 “百理” )在朱熹那里只能称为理,不能称为天理;而具 有本体意义的“理”只能是指天理,虽然朱熹往往会简称为“理” ,这时候的“理”实际 上指的就是天理。因此, “理”在朱熹那里有时候指的是事物的具体义理,有时候则是天 理的简称。因而,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在对朱熹思想的探讨中,具有本体作用的“理” 和“天理”基本上是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后面我们所谈到的具有本体作用的“理”就直 接称之为天理。那么,在朱熹那里,天理的含义到底是怎样的呢? 天理在朱熹那里首先也有规律、自然之意。朱熹说: “如冬寒夏热,此理之正也。 ” 【12】 这里的“理”即为规律的意思;朱熹又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13】在 此,天理就是自然的意思。其次,天理在朱熹看来指的是当然之则。他说: “即日用而有 之理,则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应对、酬酢、食息、视听之倾,无一而非理者, 亦无一之可紊。 ” 【14】 作为当然之则的天理在朱熹那里具有非常明确的伦理化色彩, 他说:“学 者功夫只求一个是。 天下之理, 不过是与非两端而已。 从其是则为善, 从其非则为恶。 ” 【15】 然而,天理又是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在朱熹的思想里面更获得了一种本体的地位, 所以,第三,天理在朱熹看来就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和原因,是事物存在的“所以然之 故” 。朱熹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 6 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 【16】作为本体的天理是个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它是无形的: “理无形体。 ” 【17】第四,作为万事万物本体的天理是永恒的、普适的。朱熹用程颢的话来 阐明了天理的永恒性和普适性: “明道曰: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人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焉,穷居不损焉,是它原无少欠,百理具备。 ” 【18】最 后,天理在朱熹那里也有指条理的意思。朱熹说: “道即理,以人所共由而言则谓之道, 以其各有条理而言则谓之理。其目则不过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其实无二物。 ” 【19】 “理”指的是条理之意,所以一般来说天理总是具体的,而总体的天理则称之为道,朱熹 说: “道是统名, 理是细目。 ” 【20】道就是总体之理, 然而朱熹有时候也称总体之理为 “一理” , 这时候的“一理”即是道;另一方面,天理有时候又被朱熹称为太极: “太极只是一个理 字” 、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 【21】实际上,天理(理) 、道、太极在朱熹那里往往是同 一所指,正如有学者指出: “在朱熹那里, 太极 、 道 、 理这三个概念,虽然有所侧 重,但异名而同实,用其共同来论证宇宙实体问题。 ” 【22】天理、道、太极都含有规律、规 则、条理之意,从宇宙论的角度来说即为道,从生成论的角度来说即为太极,从本体论的 角度来说即为天理。 总的来看,朱熹的天理概念既包括了之前历史上的“理”和“天理”的含义,同时又 获得了一种本体的地位,成为其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朱熹对天理的这一理解,使得在其 思想里面规律和规则是不加区别的,宇宙法则与道德规范不分,现实社会里的道德规范被 视为禀自万物的本体的天理而获得了一种永恒性、必然性和普适性,这便是朱熹的天理观 的基本理论特点。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朱熹的天理观到底是怎样演变而成的。 (二) 朱熹天理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二) 朱熹天理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大体上说, 朱熹天理观的形成是儒家重义思想发展的结果, 二程将传统儒家的义理 (往 往简称为义)加以本体化,预示着天理观的初步成形,朱熹继承了二程思想并吸纳各家之 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天理观在朱熹那里彻底得以完成。 义理在我国传统思想史上指的是社会行为准则的统称, 换句话来说义理指的就是一种 应当;由于义理在我国传统思想史上常常与利(私利)对举,故义理指的就是公义,代表 的是类的根本利益或社会公共秩序对个体行为主体的要求。对义理的重视是儒家思想的一 贯立场,当然也是其“为己之学”的必然要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就多次强调了义理 的重要性,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 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求“义”还 是求“利”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最直接的方法,首次阐明了儒家对义理的重视。我们应该 看到,孔子虽然强调了义理的重要性,然而在孔子那里“为义”和“行义”并非完全脱离 目的性考虑,他认为人们应该“见得思义” ,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 。 自称继承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孟子对义理的强调无疑比孔子更进了一步, 他对义理的推 崇彻底奠定了儒家的重义传统。孟子在回答梁惠王“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时说: “王何 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 孟子梁惠王上 )从“义”和“利”对立的角度强调了“为 义” 、 “行义”而不应该考虑现实的功利目的,主张义理(在孟子那里又称为仁义)本身就 7 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唯一动机。孟子甚至还认为,人们为了“行义”而“行义” ,即使是 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而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 孟子告子上 )我们知道,生命对 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对人来说无疑是至宝至贵的,然而,当“生”与“义”发 生矛盾而“两者不可得兼”时,孟子认为我们就应该“舍生而取义” 。 继孟子后对义理进行高度强调的是西汉时的董仲舒。董仲舒提出: “夫仁者,正其谊 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 ” ( 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从对义理的强调这一点上来看, 董仲舒与孟子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董仲舒那里,人间社会的义理应该说是上 天意志的一种体现,正如天有四时而人有四肢一样。体现社会秩序规范的义理在董仲舒那 里虽然还没有获得一种本体的地位,然而却由于其与天发生了某种联系而具有了一种神圣 性、永恒性与普适性,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一思想后来极大地刺激了义理向本体 化的转变。在把义理推向本体化的过程中, 易经的作用是必须提及的。 易经以“天 人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为前提,认为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宗法等级关系的产 生统一于宇宙生产的自然过程。 易经把人间秩序与冥冥中的天道结合起来的考虑方式 无疑对宋儒具有很大的启发。此外,两宋之际佛教炽盛,佛教关于“事理法界”的讨论应 该说也推动了传统儒学的义理思想的本体化。 义理的本体化即意味着其向天理观的转化,这一转化始于二程而完成于朱熹。正如有 学者指出: “在理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理范畴以它巨大的包容性,以中国固有的条理、 规律、义理、礼理、心性之理等涵义去吸纳佛唯识理、理事无碍观的思想,建构了以理为 最高范畴的哲学逻辑结构,理范畴的内涵更加丰富具体。 ” 【23】诚然,理学的核心范畴“天 理”究竟是来源于哪家思想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就天理观是儒家传统义理思想的深化和 发展这一点来看,则却是可以肯定的。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天理观在历史上的出现并没有 完全取代传统义理思想的存在地位,相反即使在理学家那里义理同样也得到他们的高度重 视,而当天理观在历史上失去其理论活力后,传统义理思想重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一 般来说,义理之学(集中表现为“重义轻利”的主张上)体现的是行为的动机问题,它关 注的是行为能否遵循道德规范的问题;而天理观(集中表现在“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上)体现的则是道德价值论的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们善恶的价值选择问题,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后者要比前者更为根本。因而,我们说天理观是传统义理思想深化和发展,只是意 味着原来依附在义理观身上的内容绝大部分转移到天理观那里继续进行讨论,因此可以认 为,天理观是传统义理思想的升华的结果。在探讨了天理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后,下面我们 转到对朱熹的天理观的基本内容的讨论。 8 二、 朱熹天理观的基本内容二、 朱熹天理观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人们一讲到朱熹的天理观,心里马上就会联想到 “存天理,灭人欲”这 方面上去。人们的这种看法固然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却存在比较大的偏见。首先, “存天 理,灭人欲”只是朱熹天理观的一种伦理主张,并不能涵盖其全部内容;其次,就“存天 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本身来看,朱熹更多的只是从一种对立的角度来强调天理的重要性, 直接目的在于“存天理” ,而非“灭人欲”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天理观是一个复杂的思 想体系,其内容无疑更是非常丰富。 (一) 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一) 朱熹天理观的道德价值论 道德价值论解决的是在某一道德理论看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在朱熹的天 理观里面,天理为善而其对立面人欲则为恶。 1、天理为善、天理为善 在朱熹看来,天理具有先天的善性,他说: “当然之理,无有不善。 ” 【24】天理之所以能 够具有先天的善性,在于它所具有的一系列特性。 首先,天理之所以是善的,在于它指的是社会的当然之则,是社会的应当。朱熹说: “但人分上所合当然者便是天理,不可以聚散言也。 ” 【25】天理是社会伦理行为中的“合当 然者” ,是一种应当,所以是善的;由于这种善只是就总体上而言的,它还没有展开为具 体的内容,只是一种“浑然”的状态,所以它“不可以聚散言也” 。这种“不可以聚散言” 的天理是一种浑然未分时的应当,它同时又具有一种本体的作用,可以在各种事物上表现 出来,这一过程称之为“理一分殊” ,用朱熹举过的例子说,就好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 但却可以在万江万川中展现自己的照映。朱熹在哲理上也对“理一分殊”进行了讨论,他 说: “天理既浑然,然而既谓之理,则便是有个条理的名字。故其中所谓仁、义、礼、智 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之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 浑然须知天理又是仁、义、理、智之总名,仁、义、理、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 【26】浑 然未分时的天理在朱熹那里又称之为“一理” , “一理”又可以体现为各种具体之理。有门 人不懂得这方面的道理,就问朱熹: “既是一理,又谓之无常,何也?”朱熹说: “谓之一 理亦可,五理亦可。以一包之则一,分之则五。 ” 【27】也即是说在朱熹那里,浑然未分的天 理和已经展现在事物上的具体之理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体现的都是社会的当然 之则,是社会的应当,因而都是善的。 其次,天理代表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和规范要求,所以是善的。朱熹多次明确地指出 天理就是“公” ,他说: “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 ” 【28】朱熹 进而认为,只要天理流行,社会的公共利益和规范要求便自然地得到体现,而社会的善也 因此有了保障,他说: “以其公而善也,故其发皆天理之所行; ” 【29】在此基础上,朱熹认为 出于天理所要求的行为动机必须是“公”而绝对不能是“私” ,他说: “为是事者,必有是 效,此亦天理之自然也。然或先计其效,而后为其事,则其事虽公,而意则私,虽有成功, 亦利仁而已。若夫仁者,则先为其事,不计其效,惟循天理之自然,而无欲利之私心也。 ” 9 【30】朱熹承认人的行为实践必然会有一定的绩效,这是自然的事情。但是,朱熹认为我们 行为的动机却不能为了一种绩效,否则的话就属于出于“私心” ,出于私心的行为无论取 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合乎天理的要求,因而没有太大的道德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利仁 之事”而已,抱着这样动机的人绝对不能称之为依循天理而行的仁人。我们可以看到,朱 熹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唯动机论色彩。 再次,天理是一切具体之善的本体,其本身是纯粹的至善。在朱熹看来,天地间只有 一个天理,然而这一天理却可以为万事万物所分有,这便是前面所提到过的“理一分殊” 。 朱熹说: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是理之用不一物物各 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 【31】 “分殊”在事物上的天理由于受到事 物本身性质即气的影响,其表现自然会有所不同,朱熹举例说: “如父之慈、子之孝,君 仁、臣忠,是一个公共的道理。 ” 【32】父的慈、子的孝、君的仁以及臣的忠都是不同的德目, 然而它们都是来源于一个最高的天理,它们都是天理在不同领域里的体现。慈、孝、仁、 忠等德目无疑都是善的,所以说天理就是一切善的本体。天理是一切善的本体,其本身就 必然要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另一方面,分有在事物身上具体的善由于受到气的影响,可以 是不纯粹的,然而作为善本体的天理却必须是纯粹的。朱熹以天理的形而上性来保证其超 越性与纯粹性,他说: “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查滓。至于形,又是查滓至 浊者也。 ” 【33】又说: “理无形,气便粗,有查滓。【34】天理是形而上的、无形体的,所以它不 可能夹杂有任何的渣滓,没有受到事物气质的污染,它对于一切具体之善都具有一种超越 性,因而是个纯粹至善的东西。当然,我们知道在朱熹那里,天理不仅是一切具体之善的 本体,而且还是万事万物(当然其中包括人)的本体,因而对人来说依循天理而行就不是 什么勉为其难之事,相反却是合乎人本性的自然之举。朱熹因而指出: “今看得天理乃自 然之理,人欲乃自欺之情,不顺自然,即是私伪,不是天理,即是人欲。 ” 【35】循天理而行 对人来说是自然的,相反如果追求其对立面人欲却是一种自我欺骗。天理的自然性反映在 生活上的要求便是允许人们可以得到必要的生活需求,但却不应该为此而作过多的要求。 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饮食的需求是人人都应该得到满足的, 对人来说这是自然的、正常的,因而合乎天理;然而,要求美味对人来则不是自然的,所 以是不应该的人欲。在此基础上,朱熹指出,如果依循了这一自然的、纯粹至善的天理, 那么人们就可以得到一种“吾与点也”式的自然之乐: “ (天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