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诸言体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z 二!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付受 日期:加( 年6 月i o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带燕 日期:二d 。? 年6 月f o 日 导师签名:二袭咎3 日期:、爷月c 。日 ,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硕士生:谢瑾 指导教师:吴承学教授 摘要 诸言体,指的是以某个形容词,如“大 、“小 、“悲”、“喜”、“难”、“易” 等为题,运用夸张的想象,虚构出一系列类似的事物或场景,对标题进行描绘, 以此进行游戏竞赛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主要对诸言体的文体特色、渊源、历代 创作情况及影响作一梳理,并对受其影响较大的“杂纂体”作了重点分析。 本文共分三章。引言部分对诸言体的研究状况作了概述,总结了我国历代文 论及近代文学研究中对诸言体的态度。认为诸言体因其游戏文学的性质,在古代 不受重视。而近代研究则以考证为主,侧重于讨论宋玉大小言赋的作者问题,较 少关注诸言体本身的文体特色及发展状况。 第一章对诸言体的文体特色及其渊源作了分析。认为诸言体在内容上源于先 秦言大、言小的传统,风格上源自先秦“以奇为美”的审美趋向,其设辞问对的 形式则与先秦俳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第二章对历代诸言体作品作了梳理。诸言体在南北朝时期开始采用诗歌的形 式,并产生了诸语体作品。该时期的作品基本保留了先秦夸张虚构的特色,但偏 向于用典,较多沿袭了大小言赋的意象,缺少独创性。唐以后的诸言体在创作方 式上由集体创作转向个人创作为主。内容方面则逐渐褪去了夸张想象的特色,转 而描写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第三章主要探讨诸言体对其他文体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与诸言体类似的文 体,有李商隐义山杂纂所创的“杂纂体”,与流行于晚明的“意象体小品”。 这两者在体裁上和诸言体十分相似,都是以一个标题统摄一类事物或场景,但在 风格上有所不同。杂纂体偏向写人情世故,而意象体小品侧重写文人雅致。现代 汉语中常见的歇后语、串话,都可以从诸言体中寻找到根源。 关键词:大小言诸言体杂纂体意象体小品 i i t h es t u d yo nz h u y a n t i m a j o r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n a m e :x i ej i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w uc h e n g x u e a b s t r a c t z h u y a n t i ( 诸言体) ,r e f e r st oat y p eo f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i saf o r mo fc o m p e t i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t oas u b j e c tb yi m a g i n gas e r i e so f o b j e c t sa n ds c e n e s ,w i t h e x t r e m e l ye x a g g e r a t i o n t h es u b j e c ti su s u a l l yac e r t a i na d j e c t i v e ,s u c ha sb i g ,s m a l l , j o y f u l ,s a d ,d i f f i c u l t , e a s y , a n ds oo n t h i st e x ti sa i m e dt os o r to u ti t sl i t e r a t u r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o l , t r e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n f l u e n c eo v e rd y n a s t i e s ,a n ds p e c i a l l y a n a l y z et h e “z a z u a n ”( 杂纂体) w h i c hw a s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i t t h i st e x te x p l a i n si n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g i v e sag e n e r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t h es t u d yo fz h u y a n t i ,t o w a r d sw h i c has u m m a r yo ft h ea t t i t u d e so fl i t e r a r y c o m m e n t so v e r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s t u d yi nm o d e mt i m e c o n s i d e r i n g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t e r a t u r eg a m e ,i tl o s ta t t e n t i o ni no l dd a y s ,t h e nt h es t u d yg a v e p r i o r i t yt ot h ec l a r i f i c a t i o ni nm o d e mt i m e ,p l a c i n g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w r i t e r so f d a x i a o y a n , ( 大小言) l e s so ni t sl i t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l m st o p r o b e t h e o r i g i no fz h u y a n t i ,a s s i s t e db yi t s t r a d i t i o n a lu s a g e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i nt h e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 a n dp r e s e n t ac l e a rp i c t u r eo ft h ep r a c t i c e so fz h u y a n t ii n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z h u y u t i ( 诸语体) ,z h u y i t i ( 诸意体) e n g e n d e r e df r o mi t , s ot h a tac o n c l u s i o nc a n b ed r a w nt h a tz h u y a n t ii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i t s f r e e e x p r e s s i o n a la n du n i q u es t y l e , i i i m y t h i c a lt h i n k i n gm o d eo fs u p e rr e a l i t y , i n h e r i t a n c et o t h ee n t e r t a i nm e n t a la n d c o m p a t i b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p o e t r y , a n di m a g e r yt h i n k i n g t h et h j r dc h a p t e rs o r t so u tt h ew o r k so fz h u y a n t ii nd i f f e r e n td y n a s t i e s i tw a s a d o p t i n gt h ef o r mo fp o e t r yi nt h ep e d o do f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 h e n c ec a m et h e w o r k s t h ew o r k sa tt h i sp e r i o db a s i c a l l yp r e s e r v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p r o - q i n d y n a s t i e s ,y e tb i a s e dt o w a r dt h et r a d i t i o na n di m a g oo fd a x i a o y a nb ys o n gy u , r e g a r d l e s so fc r e a t i v i t y i te n j o y e dad e v e l o p m e n to ns e n t e n c ea n dm u l t i - i m a g os t y l e a f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 a n di ta l s oc h a n g e df r o mg r o u pw o r k st op e r s o n a lw o r k s i nt e r m o fi t sc o n t e n t ,t h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p e o p l e sf e e l i n g sw a st a k i n go v e re x a g g e r a t i o na n d i m a g i n a r yi nt h ep a s t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so nz h u y a n t i si n f l u e n c eo no t h e r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s i n 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 s o m es t y l e sa r es i m i l a rt oi t ,s u c ha st h ez a z u a ns t y l ec r e s t e db yl i s h a n g y i n s ( 义山杂纂) ,a n dt h ei m a g o s k e t c h ( 意象体小品) i n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b o t hs h a r et h es a m el i t e r a t u r et y p eb yg a t h e r i n gac e r t a i n o b j e c to rs c e n e sw i t has u b j e c t , b u tt h es t y l e sv a r i e d z a z u a ab i a s e dt o w a r d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o fp e o p l e s ,谢t ht h e i m a g o s k e t c ht o w a r dt h ef e e l i n g o fs c h o l a r s x i e h o u y u ( 歇后语) a n dc h u a n h u a ( 串话) u s e di nm o d e m c h i n e s ec a na l s of r e dt h e i r r o o t si nz h u y a n t i k e yw o r d s :d a x i a o y a n ,z h u y a n t i , z a z u a n , i m a g o s k e t c h i v 目录 弓i言( 1 ) 第一章诸言体的渊源 第一节先秦语大、语小之传统( 4 ) 第二节“以奇为美 的审美趋向( 8 ) 第三节诸言体对先秦俳词的继承( 1 0 ) 第二章历代的诸言体创作 第一节宋玉大言赋、小言赋真伪之辨( 1 4 ) 第二节隶事与声律魏晋南北朝的诸言体( 1 9 ) 第三节由神话走向人间唐代的诸言体( 2 5 ) 第四节世俗画卷宋以后的诸言体( 2 8 ) 第三章诸言体对其它文体的影响 第一节杂纂体与诸言体( 3 2 ) 第二节杂纂体的特色( 3 6 ) 第三节文人雅致的杂纂意象体小品( 4 0 ) 第四节杂纂体在日本的流传( 4 3 ) 第五节歇后语与串话儿( 4 5 ) 结语( 4 7 ) 参考文献( 4 8 ) 附勇毛( 5 2 ) 后记o oooo lo oo oqm o moo ( 6 1 ) v 引言 诸言体,指的是以某个形容词,如“大”、“小”、“喜 、“悲 等为题, 运用夸张的想象,虚构出一系列事物或事件来对这个形容词进行描绘,以此进行 游戏竞赛的一类文学体裁。徐师曾文体明辨云:“自宋玉有大言小言赋,后 人遂约而为诗,诸语、诸意皆由此起。1 ”最早的诸言体作品当推宋玉的大言 赋、小言赋2 。 大言赋 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阳云之台。王曰:“能为寡人大言者, 上座。”王因称日:“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至唐勒日: “壮士难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至宋玉日:“方地为车,圆天为盖, 长剑耿介倚天外。”王曰:“未可也。”玉日:“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跛越九 州,无所容止。” 小言赋 楚襄王既登阳云之观,命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并进大言赋。赋 卒而宋玉受赏。又曰:“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云梦之田。景差曰:“戴氛埃 兮垂涮尘,体轻蚊翼,形微蚤鳞,经由针孔,出入罗巾。”唐勒日:“折飞糠 以为舆,剖秕糟以为舟,凭蛹訾以顾盼,附蠛蠓而遐游。”又曰:“馆于蝇鬓, 宴于毫端,享虱脑,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哜,犹委余而不殚。”宋玉曰:“无 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蒙蒙景灭,昧昧遗形,纤于毳末 之微蔑,陋于茸毛之方生。视之则眇眇,望之则冥冥。离朱为之叹闷,神明 不能察其情。二子之言磊磊皆不小,何如此之为精。”王日:“善! ”赐云梦 之田。3 1 ( 明) 徐师曾著文体明辨,见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 1 0 册。 2 大小言赋的作者及年代问题曾存在争议,本文认为此二赋作者应是宋玉,具体论述见第二章第一节。 3 ( 唐) 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6 5 年出版,第3 4 6 页。 厂 这两篇作品在后世发展出了大言诗、小言诗、难言诗、易言诗、乐语诗、恨 意诗等。诸言体、诸语体、诸意体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创作手法、文体特征是一 致的。因此,本文为了行文方便,统称为“诸言体 。 目前学界对诸言体的研究比较缺乏。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宋玉大言 赋、小言赋的研究,游国恩宋玉大小言赋考4 认为,大、小言赋本俳谐 文之一种。其来源有三:“盖尝推其所由起,凡有三因,日道家之寓言也,日赋 家之侈言也,日文人之艺增也。而辞赋家衍其绪,至魏晋六朝而其体始盛;莫不 以此三者为其先路之导焉。 游国恩先生详细地列出了庄子中任公子钓鱼、 蜗角之争、鲲鹏等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指出楚辞中灵蛇吞象、麓戴山抹、长人 千仞、封狐千里等铺张、虚构的写法,以及文人好为奇言异语的习惯,对大言赋、 小言赋缘起的分析可谓颇有见地。可是,游国恩先生在文章的后半部,则笔锋一 转,认为“以辞赋为俳谐者,莫先于汉人,“又考魏晋以来,崇尚清谈,士流 相接,往往务为隽上谐谑之言以资笑乐。此较诸以大小言为咴嘲者尤相近,而益 证知大、小言赋之必出于晋宋之世也。 王长华、郗文倩论宋玉大小言赋 在赋体发展史上的意义5 一文,将大小言赋与先秦隐语进行比较,认为大、小 言赋这一文体的结构特征及其中显示的游戏文字的态度,都与先秦隐语有密切而 明显的传承关系。这两篇赋作结构上以问对构篇,语言形式上韵散结合,内容上 以描摹状物为主,已初具后世散体赋的雏形,透露出先秦隐语向以状物为主的汉 代散体赋嬗递的痕迹。而其浓重的语言娱乐、游戏和狂欢的气氛,与先秦隐语也 十分相近,这种“以文为戏”,使得作者在创作中对语言文字的精心锤炼和对篇 章结构的布局成为探索追求的主要目的。刘刚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6 指出, “大 与“小 在先秦话语中经常是有所指的,宋玉大小言赋的寓意在于,讽谏 楚襄王若有重兴楚国之大志,当从“小 所借指的“道”的根本处做起,也就是 要劝谏楚王明白先修身后治天下的道理。 此外有关大小言赋的研究,则往往只是宋玉作品研究专著中的一个小篇章, 4 游国思 宋玉大小言赋考,见游国思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 9 8 9 年出版,第1 9 8 页。 5 王长华、郗文倩论宋玉大小言赋在赋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中国文化研究2 0 0 4 年0 4 期。 6 刘刚宋玉大小言赋寓意探微,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 0 0 5 年0 3 期。 2 主要集中在作者的考证上,如姜书阁宋玉及其辞赋考辨7 、陆侃如宋玉评 传8 、刘大白宋玉赋辨伪9 、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辨1 0 、廖明春从 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1 1 、朱碧莲宋玉辞赋真伪辨1 2 、李学勤 、 和 1 3 、刘刚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1 4 吴广平2 0 世纪宋玉研究述评1 5 、宋玉著述真伪续辨1 6 、王伟琴宋玉作品考辨1 7 。 由这些文章可以见出大部分学者对大言赋、小言赋的态度:着重于考证,重 视的是大、小言赋在文献上的价值,诸如作者、时代等问题,以此来为研究宋玉 的生活年代、背景提供一个论据。而较为忽视大言、小言本身的文体特点,认为 其内容贫乏,只是一时戏作,没多少价值。如朱碧莲楚辞讲读认为“大言 赋、小言赋两篇为姐妹篇,一言大,一言小,极尽夸张之能事,想象也很丰 富,但内容十分贫乏,与文选所载宋玉诸作不类。1 8 ” 这种观点古已有之。在典籍中极少能找到评论宋玉大、小言赋的文字,为数 不多的评论也以否定为主: 杂体有大言小言近于戏弄,古人偶为之,然而大雅弗取。” 楚之诸臣,当君危国削之际,不知戒惧,方且虚词以相角,诙谐以希赏,亦 可悲矣。2 0 基于“近于戏弄 、“大雅弗取”这样的评价,古今文集中大多不会收录诸 言体作品,即使收录了,也只是因为“有辞于世”,“知而不作”乃“儒者之 耻”: 7 姜书阁先秦辞赋原论,齐鲁书社1 9 8 3 年9 月出版,第1 0 9 页。 8 陆侃如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1 月出版,第4 5 2 页。 9 刘大白宋玉赋辨伪,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1 7 卷号外,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8 年5 月出版。 加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辨,文学评论,1 9 9 1 年0 5 期。 1 1 廖明春从唐勒赋的出土论宋玉散体赋的真伪,求索,1 9 9 1 年0 4 期。 1 2 朱碧莲宋玉辞赋真伪辨,朱碧莲楚辞论稿,上海三联书店1 9 9 3 年1 月出版。 1 3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出版,第3 7 3 页。 1 4 刘刚重论宋玉大小言赋之真伪,社会科学辑刊,2 0 0 2 年0 6 期。 b 吴广平 2 0 世纪宋玉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 0 0 2 年0 1 期。 1 6 吴广平宋玉著述真伪续辨,长江大学学报,2 0 0 5 年0 5 期。 1 。7 王伟琴宋玉作品考辨,郑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 0 0 6 年5 月。 埔朱碧莲楚辞讲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l o 月出版,第2 6 页。 1 9 ( 清) 沈德潜说诗啐语,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出版,第2 4 - 9 页。 2 0 ( 宋) 章樵古文苑卷二,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常熟瞿氏藏宋本。 至于附录,则闾巷家人之事,俳优方外之语,本吾儒所不道然知而不 作,乃有辞于世,若乃内不能辨,而外为大言以欺人,则儒者之耻也故亦 录而附焉。2 1 但是,笔者认为,诸言体自宋玉大小言赋之后,产生了诸多拟作,一直到光 绪年间仍有城南文社社课拟宋玉小言赋的记载。它不仅衍生出了诸语体、诸 意体,又和杂纂体、意象小品颇为类似,其中的渊源关系有值得探讨之处。而由 其娱乐性、竞赛性产生的对语言修辞的追求,在文学自觉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价 值。因此,对后世众多的诸言体作品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归纳,探寻其文体特征、 修辞特色、发展变化等,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章诸言体的渊源 现存最早的诸言体作品当属宋玉的大言赋、c d , 言赋,这两篇作品对后 世的诸言体影响很大,不少文人都以“拟宋玉大小言赋 为题创作,尤其是唐代 以前的诸言体,风格上基本延续了这两篇赋作的特色。那么,探寻诸言体的渊源, 我认为,可以从大小言来入手。诸言体的渊源,从内容上讲,是源于先秦言大, 言小之传统。从风格上讲,诸言体中对“极端之美的描绘,是受先秦时期“以 奇为美 的风格影响。从形式上讲,其设辞问对,游戏竞赛的形式,与先秦俳词 有一定关系。 第一节先秦语大、语小之传统 “大言 、“小言”二词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注 疏云:“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夫诠理大言,由( 犹) 猛火炎燎原野,清 荡无遗。儒墨小言,滞于竞辩,徒有词费,无益教方。”2 2 可见,庄子所谓的“大 2 1 ( 明) 徐师曾著 文体明辨,见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 1 0 册。 2 庄子齐物论,见( 清)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 9 6 1 年出版,第5 1 页。 4 言 ,“小言”,指的是“正道的言论”与“不正道的言论”,与宋玉大小言赋的“大 言 ,“小言 并不相同。从意义方面去考察其来源,应是出自于礼记中庸 之:“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 3 我国自先秦时候便有“语大”、“语小”的传统。庄子一书以语言之汪洋恣 肆、想象之雄奇瑰丽成为大小言之先声,对极大之物的描写除了众所周知的鲲鹏 之外,还有外物篇对任公子钓鱼的描述: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牿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 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馅,没而下骛,扬而奋髻,白波若山, 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 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2 4 说剑篇对天子之剑的描述: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峰,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 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 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 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 也。2 5 极小之物,有著名的“触氏蛮氏”的寓言,见于则阳篇: 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日蛮氏。时相争地而战, 伏史数万,逐北旬有五e l 而后反。2 6 ”(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见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 ,中华书局 1 9 8 0 年1 0 月出版,第1 6 2 6 页。 “庄子外物,见( 清) 郭庆藩辑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 9 6 1 年出版,第9 2 5 页。 2 5 庄子说剑,同上,第1 0 2 0 页。 2 6 庄子则阳,同上,第8 9 1 页。 列子2 7 一书,也对大小之物作了许多想象,并且其夸张程度与庄子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汤问篇中的龙伯之国的大人: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 墟。八纥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 一日岱舆,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 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 其上禽兽皆纯缟,珠开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 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 随波上下往还,不得踅峙焉。仙圣毒之,诉之帝,帝怒流于西极,失群圣之 所,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为一交焉。五山始 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 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2 8 从无底的,能容天汉之流而不稍加增减的大壑开始,层层铺垫,极尽夸张之 能事,而最后以龙伯国之大人轻轻巧巧几个动作,“一钓而连六鳌”,龙伯国大人 之大不言而喻。 在同一篇中,还有对细小到能够群飞于蚊睫的焦螟的描写: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日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 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试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行。觚俞、师旷方夜耳 倪首而听之,弗闻其声。2 可见,这种对极大,极小之物的想象,在庄子,列子中已时常出现。 不论其瑰丽神奇、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还是通过描写它物进行对比的夸张方式, 都与宋玉大言赋、小言赋十分接近。古人也多认为大小言起源于庄列。如 2 7 列子一书作者存在争议,多疑为晋人所作。此处因前人多处提及“大小言出自庄列”,因此将其一 并列出,以供参考。 2 8 列子卷五汤问篇,见文渊阁四库全书1 0 5 5 册。 2 9 同上。 6 谢榛撰四溟诗话日: ( 大言、小言) 二赋出于列子,皆有讫寓。3 0 王桥撰野客丛书日: 晋、梁间,多戏为大、小言诗赋,仆谓此体,其源流出于庄列“鲲 鹏”、“蠛螟”之说,非始宋玉也。3 1 但是,上述诸子的文章中所涉及的对极大、极小之物的描述,并非和大小言 一样是以“语大”、“语小 为目的。它们在完整的篇章中皆是有所托寓的。比如, 描写天子之剑,是暗指以道为剑,暗指所以“服天下 之法;描写触氏蛮氏,是 为了讽刺那些为了蝇头微利而斤斤计较之人。这种以极大、极小之物来引起议论 的方式,与大言赋、小言赋那种以言大言小为目的的游戏方式仍不尽相同。 因此我认为,以“言大”、“言小 为目的的大小言,它的起源应是如同书影3 2 所言,源自晏子春秋外篇第十四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乎? ”晏子对日:“有。足游浮云,背凌苍 天,尾偃天间,跃啄北海,颈尾咳於天地乎! 然而渗渗不知六翮之所在。” 公曰:“天下有极细乎? ”晏子对日:“有。东海有虫,巢於屦睫,再乳再飞, 而最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者命日焦冥。”3 3 这一则不仅和上述各个片断在想象力与夸张方式上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 它是真正以语大、语小为目的,而且与宋玉大、小言赋一样是以问对体的方式出 现。因此,我认为,以晏子春秋为大小言的起源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3 0 ( 明) 谢榛撰四溟诗话卷二第二十四,见四溟诗话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年出版, 第3 9 页。 3 1 ( 宋) 王私撰野客丛书卷二十四大小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第3 5 6 页 3 2 ( 清) 周亮工著书影( 十卷本) 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出版,第9 6 页。 3 3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 9 6 2 年出版,第5 1 4 页。 7 第二节“以奇为美 的审美趋向 从风格上讲,早期的诸言体有“以奇为美 的显著特征。这主要是受先秦文 人好奇心态的影响。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曾论及地理、气候与文学之关系: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 凝而丹乌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3 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更明确地指出了我国南北两地由于环境不 同而造成的人民习性不同,由此决定了文学特征之不同: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她,水势浩洋, 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 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3 5 既然地理环境对文学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楚地之地理又如何影响到楚国之 文学呢?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序例中,对楚国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描绘: 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 之以盔嵌戍削之幽苑。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 3 6 可见,楚地是一个山奇水秀之地。生活于平原的北方人,每天看到的是平坦 3 4 ( 粱)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见詹镆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出版,第1 7 2 8 页。 3 5 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之南北文学不同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出版,第1 6 2 页。 3 6 ( 清) 王夫之撰楚辞通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5 年出版,第5 页 8 的土地,形成的品性以沉静、稳重、刚毅、宽厚为主,文化上则“天不变,道亦 不变”。在文学上追求“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 所以产生的是语言简洁精确的尚书、春秋,例严辞约,平易不诬的礼、 乐二经。相反的,楚地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一种高低起伏,逶迤俊美的形态,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楚人处身其中,对其丰富的,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 心有所感,易于产生无穷的遐思和丰富的情感与想象。因此楚人的特性是灵活而 多智的,追求的是丰富多样、恢诡雄奇之美。 这种个性体现在文学中,便是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以奇为美的审美趣味。王国 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指出了南人的想象力是中原人难以企及的: 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 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 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象决不能于 北方文学中发现之。3 7 楚人之“大”是“北溟之鱼 ,“小 是“蜗角之国”,而北人之“大 ,“小 又如何呢? 国语鲁语下第五有一段孔子对于人长之极,短之至的描绘: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 ” 仲尼日:“丘闻之,昔禹致群神於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 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人长之极几何? ”仲尼日:“僬侥氏长三 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3 8 孔子认为,神最大是“骨节专车,人最大是三丈,最小是三尺,举出的是实 实在在的数字,相比较于庄子的鲲鹏,宋玉的“并吞四夷,渴饮枯海,跛越九州, 无所容止,身大四塞”,可以见出南北两地文风之差异。因此大、小言这种以想象 力为依托的,幻想连篇的文体,只能产生于楚人手中。 3 7 王国维著千古文心:王国维文选之屈子文学之精神,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2 年2 月出版,第1 1 2 页。 3 8 ( 春秋) 左丘明国语卷五鲁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3 月出版,第2 1 3 页。 9 楚地的奇山奇水形成了楚人“以奇为美”的审美趣味。自庄子,乃至屈原、 宋玉的文章都追求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宋玉大言赋、小言赋,更将这种“以 奇为美 发展到淋漓尽致,可以折飞糠为舆,剖枇糟为舟,视杯水为浩瀚飘渺之 沧海。可以在蝇须居住,在毫端宴饮九族,而吃的竟是“虱脑 、“虮肝 。宋玉给 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小人国,延续的是庄子“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日触氏,有国 於蜗之右角者日蛮氏”的想象,但比之庄子要细致生动许多。 此外,虽然宋玉这两篇作品中谐谑夸张的成分很多,也因此受到后人的非议。 但是,也正是这种无关家国大事的“戏笔 ,使得他在创作中能够自由地发挥其对 文字的掌控,也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作了准备。 第三节诸言体对先秦俳词的继承 大小言在内容上可以上溯至庄列、晏子的鲲鹏焦螟之说,而在形式上,则与 先秦俳词有密切关系。俳优是先秦汉魏时候以言词歌舞调谑为事之人,多为朝廷 权贵所豢养,以备娱乐。俳词指的就是俳优用以取悦君主的诙谐调戏性言词。说 文解字有:“俳,戏也。 注日:“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 谓之优,其实一物也 。 春秋战国时期蓄养俳优之风大兴,犹以齐楚两地为胜。古书记载: 楚庄王莅政三年,不治而好隐戏,社稷危,国将亡。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缅不治。n 大小言最初是以“赋 的形式出现的。对于赋与俳词的关系,已有学者提出 赋出俳词”的观点。冯沅君先生早在他四十年代初写的古优解和汉赋与 古优二文中,在对俳词与汉赋的体制、内容进行了梳理之后,便提出了“汉赋 3 9 (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 9 9 2 年出版,第3 8 0 页。 加( 汉) 刘向撰 新序卷二,见于赵善诒新序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出版,第5 l 页。 4 1 (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之滑稽列传,中华书 局1 9 5 9 年9 月出版,第3 1 9 7 页。 1 0 乃是优语( 即俳词) 的支流,经过天才作家发扬光大过的支流 的说法。4 2 曹明纲 先生于所著的赋学概论一书,更是从赋家“颇类俳优”的地位,以及君臣问 答、韵散结合的文体形式等方面对“赋出俳词”这一观点进行了分析。本文且不 对此展开论述。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既然赋与俳词有着种种的渊源关系,那么, 与俳词同样具有浓厚的游戏色彩,且又以赋作为最初形式的诸言体,与俳词的关 系应当更为紧密。 首先,诸言体与俳词都具有“即兴而作”的特点。俳优在宴饮游乐之时陪伴 君王左右,以幽默的言辞来助兴添乐,博取君王欢心。比如枚皋陪伴武帝,“上有 所感,辄使赋之。”而他也因为“为文疾,受诏辄成4 3 ”而得到武帝的宠爱。而大 言赋,小言赋,乃至后来昭明太子群臣的大小言应令,都是陪伴君主游乐之时, 受命而作的。 再者,俳词具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记载中,俳优在谐谑 调笑中多暗含讽意,比如史记记载的淳于髡,先是以“道傍禳田者 讽齐王 “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又以“饮酒一斗醉,一石亦醉 让齐王罢长夜之饮“。但 是,上文已提及,史书多有君王好隐戏而不治城郭的记载,如果隐语是以讽谏为 主,如何还会导致楚国“社稷危,国将亡呢? 任二北先生于所著优语集之 弁言中讲述了采集优语的“标准 : 故凡采优语者,申其义则譬犹采诗,采风谣。诗之体,风、雅、颂成备 于优语,而以微言讽喻为尤著;诗之用,兴、观、群、怨,成备于优戏,而 以怨刺上政者尤著。” 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应该有更大一部分纯粹游戏之作的俳词没有被记录 下来,而这才是俳词的主体。 大小言继承了俳词这种即兴娱乐的色彩。宋玉的身份和俳优有相似之处。刘 4 2 参考曹明纲著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出版,第3 7 页。 4 3 ( 汉) 班固撰,( 唐) 颜师古注汉书之贾邹枚路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出版,第2 3 6 7 页。 “(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之滑稽列传,中华书 局1 9 5 9 年9 月出版,第3 1 9 8 至3 1 9 9 页。 4 5 任- - - i t ;编著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1 年1 月出版,弁言第3 页。 向新序杂事言:“宋玉因其友以见于楚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锄虞世南 北堂书钞引宋玉集序云:“宋玉事楚怀王,友人言之宋玉,玉以为小臣。 盯 小臣是陪伴在君王旁边处理琐屑事务的人。礼记注疏说“大臣柄权於外, 小臣执命於内锵登徒子好色赋中引用的登徒子短宋玉的话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可见,宋玉事楚 襄王时,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再看宋玉诸赋,亦鲜有言及国家政事,多是陪伴楚 襄王四处游览之时奉命而作: 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 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宋玉对日:“此独大王 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 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王问玉 曰:“此何气也? 玉对日:“所谓朝云者也”。 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 登徒子好色赋: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宋玉日:“玉为人体貌闲丽, 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9 可见宋玉的地位仅仅是楚王身边的文学侍从。这样的身份使他只能以取悦楚 王为主,不大可能在楚王游兴正佳的时候总是搬出一套套治国之道来“有所讽喻, 因此,产生大小言这种纯游戏性的文学亦是顺理成章的。 此外,大小言还继承了俳词“智慧竞赛”的方式。要想达到取悦君王的目的, 要在由君王充当“裁判 的竞赛中胜出,必须掌握君王的心理,顺着君王的意思 说话。 我们来看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一则记载: 4 6 ( 汉) 刘向撰 新序卷五,见于赵善诒新序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出版,第1 5 6 页。 4 7 宋玉集序全序今已失传。该言引自( 唐) 虞世南辑 北堂书钞卷三十三荐贤,中国书店1 9 8 9 年 影印,第7 7 页。 艟( 汉) 郑玄注,( 唐) 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五十五 缁衣,见于十三经注疏( 附校勘记) ,中华书 局1 9 8 0 年l o 月出版,第1 6 4 9 页。 4 9 ( 梁) 萧统编,( 唐) 李善注文选卷十三有 风赋,卷十九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中华书局,1 9 7 7 年出版,第1 9 0 页、2 6 4 页。 1 2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辨,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 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咯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 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 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日:“马 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 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曰:“臣请以彤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章为 题渍。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责马也。”王日:“寡人之过一至 此乎! 为之奈何? ”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窀为椁,铜历为棺, 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之腹肠。于是王乃使 以马属太官,无今天下久闻也。 优孟之所以能在满朝大臣无计可施的时候,说服楚庄王放弃对爱马的厚葬, 不是靠滔滔不绝、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采取了谐隐的方式,先顺着庄王想厚葬 的心理来吸引楚庄王的注意力,再通过夸张,巧妙地让他明白自己所做的决定有 多么荒唐。优孟之所以能说服庄王,便是胜在语言的智慧上。 同样,早期的大小言多是在君臣宴饮中,由君主出题,群臣唱和。要在这个 游戏中取胜,并不是单单靠想象力来取胜,还要去揣摩君王的心理。在大言赋 中,襄王所认为的“大是:“操是太阿戮一世,流血冲天,车不可以厉。从字 面看,襄王说的是一个巨人式的战争场面。然而,从深层次看,则另有含义。因为 襄王的这句话是出自于越绝书卷十一的一个传说:楚王请越国欧冶子、吴国 干将铸造了三枚铁剑: 一日龙渊,二日泰阿,三曰工布。 晋郑王闻而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革, 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于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 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5 1 5 0 ( 汉) 司马迁撰,( 宋) 裴驷集解,( 唐) 司马贞索隐,( 唐) 张守节正义史记之滑稽列传,中华书 局1 9 5 9 年9 月出版,第3 2 0 0 页。 5 1 越绝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 6 3 册。 r 一 受强秦威逼欺凌,为了自强而希望“饮马黄河 、“问鼎中原 的大志向相一致。 宋玉之所以能获胜,就在于以“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外,来描述 一个勇猛高大的战士形象,同时暗含着庄子以“天子之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