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上海在明清时期也是科举发达地区之一,而历来对上海的研究多是 集中在近代上海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对科举制度的研究则 是专注于制度史本身,忽略了与科举有关问题的具体研究。本文通过对 上海地区明清时期进士这一群体基本情况、原始身份、家庭背景、婚姻 状况等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解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对进士中式的 影响,并更进一步了解迸士的流动情况及科举制度的平等性,这对丰满 科举制度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主体共分五章,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上海地区明清迸士基本分布状况。上海地区在明清时期共 产生了8 6 5 名文进士,这些进士在区域、时代、姓氏等的分前i 上表现出 极大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则是由于明清两朝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上海 采取不同的政治经济政策,再加上各地的行政区域沿革时间长短以及各 地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等不同原因而造成的。 第二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的原始身份研究。通过对进士原始身份 的研究,可以发现享有廪粮待遇的生员占有很大比例,即使那些不享受 此种待遇的举予也受到各种资助或是来源予家境较充裕的家庭。这是因 为在科举竞争日益激烈的明清两朝,重复会试现象普遍存在,多年的科 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若没有国家政府的支持以及家庭经济条 件的支撑坚持下去则是很难的。 第三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从进士的宗族分布情况 看,一家出几名进士的宗族为数不少,这些进士毫无疑问来自具有一定 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科举世家。再对进士家庭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可以 得知进士多数是来源予具有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官宦之家或当地世 家大族,或其父祖辈在政治经济上具有一定地位,或其宗族在当地具有 一定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能够支助族人科举应考。这些都说明了科举中 式需要一定的经济作基础。 第四章:进士的婚姻关系及交游研究。主要分析进士家庭的婚姻对 象状况以及这些联姻对进卜中式的影响。通过对上海进士联姻对象的考 察,发现多数是地位相当的进士官宦家族或地方世家大族,他们为了维 护宗族的利益与地位,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经济条件与文化教育资源为 其姻亲提供资助,以便建立庞大复杂的关系网,因而对进土中式也,n 生 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第五章:个案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刻具体地说明这些问题,列举了 几个有代表性的科举世家来进行个案分析。从这些个案中可以得出结论: 进士的父祖辈多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书人,其中有许多即是地方学 校的生员,还有一些甚至取得了举人与进士的科名。并且一个宗放的各 个支房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往往那些读书之风较盛的支房因在政治、经 济、文化地位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在整个家族中地位显赫。 综上所述,上海进士中式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其自身原始身 份、家庭背景及婚姻对象都对其中式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进士中式需 要一定的政治经济作基础,因而科举制度本身所体现出来的“平等”思 想因受到政治经济等不平等因素的制约,而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关键词:进士家庭背景上海明清 a b s t r a c t s h a n g h a iw a so n e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 a s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b u ta 1 1t h es t u d i e so n s h a n g h a i t i l ln o ww e r ec o n c e n t r a t e do n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 a n d c u l t u r e so f s h a n g h a i i n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 a n ds oo n a n d d i s q u i s i t i o n s o n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w a sa b s o r b e di n s y s t e m i t s e l fb u t i g n o r e dt h em a t e r i a la s p e c to ni t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b a s i ci n s t a n c e ,p r i m a r y i d e n t i t y ,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m a r r i a g es t a t u se t ct h o r o u g h l yo fj i n s h i e si n s h a n g h a i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e dt of i n do u tf a m i l y b a c k g r o u n d ,s o c i e t yr e l a t i o n sa n do t h e r sa f f e c t e do ns u c c e e d i n gi nb e c o m i n g j i n s h i e s ,f a r t h e rt op r o b ei n t of l o w a g ei n s t a n c ea n de q u a l i t y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u n d o u b t e d l y ,i tw a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t o s u b s t a n t i a t et h es t u d y o n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t h ep a p e ri sc o n s i s t e do f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m a i np o i n t so fe a c hp a r ta r e a sf o l l o w s c h a p t e ro n e :t h eb a s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t a t u so fj i n s h i e si n s h a n g h a i i n m i n g a n d 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 w e r e8 6 5j i n s h i e s i n s h a n g h a i w h i c h d i s t r i b u t e dv a r i e sa r e a s ,t i m e s ,s u r n a m e sa n do t h e r s ,a n dt h e s ev a r i e sr e s u l t e d f r o m m i n g a n d q i n g g o v e r n m e n t a d o p t e d d i f f e r e n t p o l i c i e s o fp o l i t i c s , e c o n o m y ,a d d i n g t o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o fa r e a sa n dl e v e l sa tc u l t u r ea n d e d u c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w o :t h ep r i m a r yi d e n t i t y o f j i n s h i e s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 t h e p r i m a r ys t a t u s o fj i n s h i e s ,w ec a nf i n dt h a t t h e ym o s tb o r nf r o ma f f l u e n t f a m i l i e so r a c c e p t e ds o m ei m b u r s e i tw a sh a r dt oi n s i s t o ni f t h e yh a dn o s u p p o r tf r o mg o v e r n m e n ta n df a m i l y ,b e c a u s ey e a r so f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c o s tal a r g eo ft i m ea n dm o n e y o w i n g t ot a k i n ge x a m i n a t i o n sa g a i na n da g a i n f o rc o m p e t i n g d r a s t i c l y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o fj i n s h i e s o b s e r v e df r o m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c l a n s ,w ec a nf i n dt h a tt h e r ew e r em a n y c l a n so f h a v i n g s e v e r a l j i n s h i e s ,w h i c hs h o w e dt h e s ei i n s h i e sc a m ef r o mt h ef a m i l i e so fs u c c e e d i n gi n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o f o w n i n gah i g h s t a t u so f p o l i t i c s a n de c o n o m y b e s i d e s ,b y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o fj i n s h i e s ,w ec a nl e a r nt h a t m o s tj i n s h i e so r i g i n e df r o mt h ef a m i l i e so fo f f i c i a l sf o rg e n e r a t i o n so fo w n i n g a h i g hs t a t u so f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y c h a p t e rf o u r :t h em a r r i a g ea n dc o n t a c to fj i n s h i e s o nr e v i e w i n gt h e o b j e c tt om a r r i a g eo fj i n s h i e s ,w ec a nl e a r nt h a tm o s to b j e c tt om a r r i a g ec a m e f r o mt h ef a m i l i e so fj i n s h i e sa n do f f i c i a l sf o rg e n e r a t i o n se q u i v a l e n tt ot h e m w h i c ha f f e c t e dp o s i t i v e l yt h e i rs u c c e e d i n gi nb e c o m i n gj i n s h i e s c h a p t e rf i v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c a s e sa n a l y s i s f r o mt h ec a s e sw e c a nd r a w 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m o s to ft h ef a t h e ro rg r a n d f a t h e ro fj i n s h i e sw e r el i t e r a t e a n dd i f f e r e n tb r a n c h e so fac l a ns h o w e dl o p s i d e dc o n s i s t e n t l yw i t ht h es t a t u s o f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a n dc u l t u r e a b o v ea 1 1 t h e i rs u c c e e d i n gi nb e c o m i n gj i n s h i e sr e c e i v e dr e s t r i c t o fa l l k i n d so ff a c t o r s ,c o n t a i n i n gt h e m s e l v e sp r i m a r yi d e n t i t y ,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 a n dt h eo b j e c tt om a r r i a g ea n ds oo n a l lt h e s es h o w e dt h a ts u c c e e d i n gi n b e c o m i n g j i n s h i e sb a s e do nd e t e r m i n a t e p o l i t i c s a n d e c o n o m y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t h e m s e l v e s e m b o d i e d e q u a l i t y ”i d e a sh a r d l y c a m et r u ei n r e a l i t yf o rc o n f i n i n gf r o mi n e q u a l i t yf a c t o r ss u c ha sp o l i t i c sa n de c o n o m y k e yw o r d s :j i n s h i e s ,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 ,s h a n g h a i ,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董蕉兰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严佐之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主席 刘永翔教授华东师大古籍所 王贻梁副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严文儒副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马镛研究员华东师大古籍所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巡:呈! !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董把兰凇工厣 导獬:之赫 日期:加r s 、 导论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有关概念的界定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古人往往又称之为“海上”,是我国最大的海港城 市,历来就有“江海要津”之称。它北濒长江,包括江口的祟明、长兴、横沙三 岛;南临杭9 、i i 湾,包括大、小金山诸岛;西接江苏省的苏州地区;西南则界浙江 省的嘉兴地区。 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而且也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窗口,对中国的发 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上海史的研究自然也成为2 0 世纪中国研究的一个 热点问题。但这些研究多是集中在开埠以后,基本上都是近代上海史,尤其是近 代上海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而对上海开埠前历史的研究则略显薄弱, 从而使上海史的研究缺乏历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 是我将研究重点放在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一个原因。 本文研究的是现今上海地区明清时期进士的家庭背景。之所以选择此一课题 进行研究,是希望进一步认识家庭背景( 包括政治社会地位以及经济条件、社会 交往等) 对进士登第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探明科举所带来的社会流动水平究竟有 多高,以及科举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体现出了一种平等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一、本研究中的“进士”,仅指文举考试中通过会试并参加 殿试而获得进士及第、出身、同进士出身诸身份的文进士,不包括武进士及其有 进士之名而实非进士的人群( 如“岁贡进士”、“乡贡进士”) 等。二、区域范围 则是指现行的上海地区在明清两朝所辖的州、县等,包括今天的黄浦区、卢湾区、 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阐北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阀 行区、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l 【j 区、青浦区、南汇区( 惠南镇) 、 奉贤区( 南桥镇) 和一县崇明县( 城桥镇) 。三、时间界定为明清时期是因为明清两 朝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定型时期,科举几乎成为入仕的唯一正途,由科举出身的 官员成为封建政权庞大官僚队伍的主要来源。并且在中国历史的分期上,明清两 朝在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历史学家们也常将明清两朝划分 在同一个时期。 上海地区在明清时期共产生了8 6 5 名进士,这些进士在地区、时代和姓氏分 布上都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由此也折射出上海区域内部各地区在科举竞争力乃 至文化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通过对上海进士原始身份、家庭背景、婚姻情况等 的研究,将能够多方面地展现影响进士登第的诸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审视科举对 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提供参考。 导论 二、研究现状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的一个窗口,在2 0 世纪即受到普遍重视,成为中国史 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这些研究多是集中在开埠以后,并集中在近代上海的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而对上海开埠前历史的研究则略显薄弱。据我所 知,主要有以下一些著作与论文: ( 1 ) 通论性和专论性著作。主要有刘惠吾主编上海近代史( 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 9 8 5 和1 9 8 7 年分别出版上下两册) 、唐振常主编上海史( 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8 9 年版)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版) 和熊月之主编的十五卷本上海通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等。此 类著作都是较多地论述近代上海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对古代关注较少。 ( 2 ) 有关上海史的集刊、论文集和资料书:主要有上海研究论丛、上 海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地方史资料丛书等。与通论和专著一样,这些研究 也偏重于近代。但其中也有一些古代上海史研究。如上海研究论丛第l 辑载 有胡道静敦煌壁画中的上海佛教史迹画西北“圣僧”竺慧达的“沪渎缘”、 周振鹤两宋时期上海市舶机构辨正、樊树志上海古镇探微( 上) 、满志敏 上海地区宋代海塘与岸线的几点考证、邓长风七位明清上海戏曲作家生平 钩沉,上海史研究二编( 学林出版社1 9 8 8 年版) 载有谯枢铭宋元两代上 海地区的盐业生产和王守稼、缪振鹏明代上海地区人口研究等。这些古代 上海史的研究也多侧重于上海的形成以及经济、人口和文化等,对进士这一群体 涉及极少。 ( 3 ) 国外也有批学者在从事上海史的研究,但因他们或是根据亲身经历 或是根据来自中国的报道,敌重点也在开埠后的历史,和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大 体一致。 ( 4 ) 上海明清进士人文的研究则略显薄弱,主要有:华东师大古籍所编松 江明清进士传( 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 ,该书侧重于对上海明清时期产生 的进士的生平事迹介绍。吴仁安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 上海人民 出版社1 9 9 7 年出版) ,此书依据大量的方志、族谱、家乘、年谱、杂记等,细致 地研究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潘恩、徐阶、董其昌、徐光启、钱大听等三百多家著 姓望族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了著名人物的事功学问,综合分析了著姓望族与区 域社会的相互影响,对于了解明清上海地区的社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虽指出 了科举对家族兴盛的作用,但没有进一步研究科举与家族兴起的交互作用。此外, 陈科美主编的上海近代教育史( 上海教育出舨社2 0 0 3 年出版) 专辟一章研究 ,t 埠前的教育,但也只点到为止。相关研究中,对科举与家族关系研究最力的当 属张杰所著清代科举家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该书以清代 导论 殊卷集成为史料来源,详细论证了科举家族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不过,该书 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有代表性的家族进行研究,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具体的地域 中,因而难以看出科举家族对具体地区社会影响,也难以看出具体地区的经济文 化诸条件对地区科举成就的影响。 ( 5 ) 与此相关的专篇论文,主要有马学强明清上海人文民风( 学术月 刊1 9 9 7 年1 0 期) ,主要指出了上海人文民风的几种转变及其原因,认为上海 人文民风从“尚武”逐渐向“崇文”转变的原因,一是因为二陆的影响,一是科 举魅力的吸引。但文中对科举的吸引力点至i i l p 止。马学强乡绅与明清上海社会 ( 学术季刊1 9 9 7 年l 期) ,主要指出乡绅作为地方具有相当社会地位和享有 特权的阶层,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挟势 恃强、鱼肉乡里的负面影响,而乡绅中有许多就是出身于进士或进士家族。马学 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学风的嬗变( 史林1 9 9 8 年第2 期) ,指出上海学风的 几次嬗变,认为入明以来,上海地区元魁继出,文声渐起,及科举文化兴盛的原 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元时期所赢造的良好人文氛围与起势,其原因则与上海 僻处海隅的地理环境有关。牛建强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风尚取向的更移( 史 学月刊1 9 9 0 年第5 期) 对上海偶有涉及。 此外,有关其他地区进士的研究也较少,主要有多洛肯明代福建进士研究 ( 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4 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 析(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 9 9 7 年第2 期) 、吴霓的明 清南方地区家族教育考察( 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第3 期) 、张杰清代东北边 疆地区的科举进士家族(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 三、研究方法及本文结构 本文着重从上海方志和一些家乘族谱中,挖掘出一些基本原始材料,运用统 计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明清进士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进士 的家庭背景对进士登第的影响,并由此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解释。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基本分布状况。主要分析进士的地区、时代、姓 氏等分稚状况。从地区分布状况看各个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差异。按照一定的标 准将时代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根据各阶段进士的人数分布情况分析科举与政治大 背景的关系。通过姓氏分布情况从总体上分析家庭背景对科举的影响,为下文的 深入研究张本。 第二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的原始身份研究。研究这些进士参加科举前的原 始身份( 监生、廪生、增生、附生等) ,分析不同身份所获得的不同待遇来探讨 导论 经济对科举成功的影响,从而引入家庭背景影响的问题。 第三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家庭背景研究。通过对进祖、父辈的身份及任 职情况的研究,来探讨迸士的家学渊源或所在家庭( 家族) 的政治、社会地位。 通过对进士家庭经济条件的统计分析,探讨家庭经济背景对科举成功的支撑作 用,从而揭示科举带来的社会流动的程度。 第四章,进士的婚姻关系及交游研究。通过分析进士家庭的社会交往关系及 社会地位,来探讨这些关系对科举成功的潜在影响。 第五章,个案分析。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进士家庭的案研究,来具体展示 进士家庭背景对科举成功的作用。 最后是结论,对相关问题进行一点解释。 第一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基奉分布状况 第一章上海地区明请进士基本分布状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选士制度。陈寅恪在其唐代政治史述论 稿中说:“进士之科虽设于隋代,而其特见为重,以为全国人民出仕之唯一正 途,实始于唐高宗迄于后代,因而不改。”。可见自唐之后,科举目见其重。 至明清,渐构成选士的最重要途径。作为“文风之盛,不下邹鲁”的上海,宋 代科名已盛。入明后,则“文物衣冠,蔚为东南之望。经学词章,下至书翰, 咸有师法,各称名家,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孙读书为事”。,因 而通过科举入仕者甚多。至清,则是“康熙以来,科第甚盛”。据统计,上 海地区明清时期共产生了8 6 5 名进士,除了3 名特科和一名不知甲第外,一甲 1 9 人,占总数的2 2 ,其中状元7 人,榜眼6 人,探花6 人:二甲3 7 2 人,所 占比例达到了4 3 ;三甲4 7 0 人,占5 4 3 。这8 6 5 名进士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 杂,兹按地区、姓氏和时代分叙之。 一、地区分布情况 上海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 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正当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其地域的行政归属则变 化较大。唐天宝十年( 7 5 1 年) 吴郡太守赵居贞奏请朝廷,割本郡昆山县南境、 嘉兴县东境、海盐县北境之地立为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 1 2 7 7 年) 升华亭县 为府,次年改名为松江府,隶于嘉兴路、浙西道、江淮行省。至元二十八年松 江府析华亭县东北五乡凡二十六保,分设上海县。明嘉靖二十一年( 1 5 4 2 年) 祈华亭、上海西j e 境地置青浦县,建治于青龙镇,三十二年以科臣议罢,万历 元年( 1 5 7 3 年) 复置,移治于唐行镇,并建城池,六年复析华亭、上海之未尽 地益之。清顺治十三年( 1 6 5 6 年) 折华亭地置娄县,雍正二年( 1 7 2 4 年) 又析 华亭置奉贤县,析娄县地置金山县。雍j e 三年析上海为南汇。祟明于唐武德间 才成陆,神龙扔置崇明镇于西沙,宋嘉定十五年( 1 2 2 2 年) 始置天赐盐场,元 至元十四年( 1 2 7 7 年) 升天赐场为崇明州,改隶扬州路。明洪武二年( 1 3 6 9 年) 以地坍户减改州为县,八年以县去扬州远改隶苏州府。弘治十年( 1 4 9 7 年) 建太仓卫为州,崇明兼隶太仓州。清雍正二年( 1 7 2 4 年) 升太仓州为直隶 州。自此崇明专隶太仓州。嘉定原隶于苏州府,于宋嘉定十年( 1 2 1 7 年) 分昆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占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2 页。 圆止德松江府志卷四风俗。 嘉庆松江府志卷五风俗。 5 第一市。海地区明清进士基本分布状况 山县东境5 乡z 7 都置嘉定县,属平江府。为上县,元元贞二年( 1 2 9 6 年) 升 中州,属平江路。明洪武二年( 【3 6 9 年) 复为县。履苏州府。清雍正三年( 1 7 2 5 年) 改隶太仓州,析东境置宝山县。 由于区域沿革之故,有些进士的籍贯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为便于 统计分析,此处的进士籍贯划分以析出地为主要统计标准。如某进士既为华亭, 又为青浦籍,则按青浦籍来统计,因为青浦从华亭析出。此外,以他籍登第或 他地人以上海籍登第者,统归于他籍。如浦延祜,嘉定人,以山东蓬莱籍登第: 金定,上海人,以平谷籍登第;程文彝,休宁人,以娄县籍登第。按此标准 我们把上海地区明清时期进士的地区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表卜1 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分布总表 。区翦华亭( 含娄 上海嘉定青浦崇明南汇宝山金山奉贤总数 人妄 县) 本籍3 9 61 8 4】1 5 6 62 786838 1 3 他籍 1 71 21 823000o5 2 合计4 1 31 9 61 3 36 8 3 086838 6 5 占4 7 7 52 2 6 61 5 ,3 8 7 8 63 4 7o 9 20 6 90 9 2 0 3 5 1 0 0 资料来源:谢沛霖等编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海地区明清两代进士多集中在华亭,占了总数的 4 7 7 5 。其次则为上海,占了总数的2 2 6 6 。再次为嘉定,占总数的t 5 3 8 。 复次为青浦和崇明。而其他几县则所占比例不大。 比较各地进分布的差异,可以发现这样几种情况: 其一,作为松江府驻地的华亭县,进士人数遥遥领先,可见上海地区的进 士分布依然往行政中心地区集中。 其二,地区进士分布的不均衡,与各地行政设置的时间密切相关, 其三,上海地区诸县在明清分属松江、苏州2 府以及直隶太仓州。由于明 清乡试考生以府为单位选取,所以这种行政归属上的不同,也可能是造成进士 分布不同的一个原因。 二、时代分布情况 明清科举共举行会试2 0 0 科,其中明代8 8 科( 包括洪武三十年南北榜。如 加上崇祯十三年赐特用出身榜,则为8 9 科国) ,清代1 1 2 科( 不包括专策试满州 的2 科以及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特恩保举经学:经济特科等科) 。为见上海地 区明清进士的时代分布状况,兹按3 0 年的跨度将两朝进士人数分列如下表。 表1 2 上海地区明清进士的时代分布及在全国所占比例情况表 上海上海平均全国全国平均上海在全国 时间跨度科数 进士数每科人数进士数每科人数所占比例 1 3 8 5 1 4 1 41 12 11 91 8 0 31 6 41 1 6 1 4 1 5 1 4 4 41 02 52 51 6 0 11 6 01 5 6 1 4 4 5 - 1 4 7 41 07 47 42 3 9 12 3 93 0 9 1 4 7 5 1 5 0 41 06 66 63 0 9 03 0 92 1 4 1 5 0 5 1 5 3 41 06 16 13 4 2 63 4 31 7 8 1 5 3 5 1 5 6 4t 06 86 。83 1 9 33 1 9 2 1 3 1 5 6 5 1 5 9 41 06 36 33 4 3 2 3 4 31 8 4 1 5 9 5 1 6 2 41 09 09 o3 2 4 63 2 52 7 7 1 6 2 5 1 6 4 385 l6 42 3 1 92 9 02 2 0 1 6 4 4 1 6 7 31 15 04 53 7 8 43 1 51 3 2 1 6 7 4 1 7 0 31 05 25 21 7 9 51 8 02 9 0 1 7 0 4 1 7 3 31 37 05 42 9 7 12 4 82 _ 3 6 1 7 3 4 - 1 7 6 31 34 53 53 4 2 22 6 31 3 2 1 7 6 4 1 7 9 31 33 12 41 8 5 21 4 21 6 7 1 7 9 4 1 8 2 31 42 51 83 4 0 02 2 70 7 4 1 8 2 4 1 8 5 31 32 21 ,73 2 6 22 1 7 o ,6 7 1 8 5 4 1 8 8 31 12 52 33 4 6 22 6 60 7 2 1 8 8 4 1 9 0 41 02 62 62 7 9 83 1 1o 9 3 5 2 0 芷2 0 l8 6 54 35 1 4 8 72 5 6 1 6 8 备注:因洪武四年( 1 3 7 1 年) 开考一科后旋即取消,未形成制度,直至洪武十八年才 逐渐固定下来,故此处洪武四年未计入。 说明:上表中的时间跨度以3 0 年为标准进行划分,因为3 0 年既为常说的一世,又为常 科的十科所需时问间隔;科数是指在该时间跨度中开科次数全国进士致明代部分据吴宣 德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明代部分统计,清代部分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统计。上海在全国所占比例是指上海进士数与全国进士数之比 按:赐特用出身榜魁在当年的会试落榜生和岁贡生中选拔的,不属于止式的科举。但研 究明代进七分布时,通常计入此科。 第一事i 海地区明清进l 撼本分布状况 如果按朝代来区分,则明代上海进士为5 1 9 人,平均每科5 8 3 人:清代 3 4 6 人,平均每科3 0 9 人。可见由于清代单科录取额普遍较明代为少,导致了 明清两代上海地区进士数量上的差异。 分析各个阶段的进士录取数,还会发现,明初每科进士数量并不多。从1 4 4 5 年即正统中期开始,每科平均录取人数基本保持稳定,即6 7 人。自万历中期 至天启初( 1 5 9 5 1 6 2 4 年) ,却骤然升高,平均每科录取人数高达9 人。明清鼎 革之际,录取人数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此后则逐渐下降,最低降至平均每科l _ 7 人。 根据上表,上海地区进士在全国所占比例平均为1 6 8 。除明初( 洪武至 正统九年) 、清初( 顺治至康熙十二年) 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以后外,其余各时段 上海地区进士在全国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平均值。终明一朝,上海进士录取都 保持较高比例( 平均在2 0 7 左右) ,其中正统成化年间高达3 0 9 。清康熙五 十二年以后,上海地区的进士数逐渐下降,最低时只占全国总进士数的0 6 7 。 具体到每科的实际录取额,也可以看出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分布的变化( 见 下表) 。 表1 3 上海地区明清进士每科录取额情况统计表 科数明清 人 总科敷 科数 科数 01 066 044 0 l3 351 5 22 88 4 8 23 361 8 22 78 1 8 32 262 7 31 67 2 7 41 763 5 31 16 4 7 51 81 26 6 763 3 3 61 795 2 984 7 1 71 5 85 3 3 7 4 6 7 81 41 28 5 721 4 3 9658 3 311 6 7 1 0768 5 711 4 3 1 1221 0 0 000 o 1 2215 0 015 0 0 1 3111 0 0 000 o 1 4331 0 0 000 o 第一章l 海地区明清进0 j 基本分布状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科5 人以下的共有1 1 5 科,明代只有2 9 科,清代则高 达8 6 科。每科5 - 9 人的共有7 0 科,明代4 6 科,清代2 4 科。且随着单科录取 人数的增多,明代所占份额趋于增大。而每科录取人数在1 0 人以上的科数,明 代则占有绝对优势,总数1 5 科中,绝大多数在明代,且集中在景泰及其以后; 清代只有1 6 7 6 年和1 7 1 3 年两科,都是在清初。 这种情况,反映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清代科举政策的调整,直接导致了上 海地区的进士分布与明代的不同。与明代相比,清代科举除了在进士录取总额 上有较大限制外,还对各省的录取人数有具体的规定。这两者的同时作用,使 得在明代具有相当科举竞争力的上海地区,在清代的科举成就并不是特别突出。 三、姓氏分布状况 中国是一个宗族观念极强的社会,宗族组织普遍存在于全国的各个城乡地 区。宋以后,宗族组织形成为牢固的族权,成为当时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一步一步与封建政权相结合,从而直接起着基层政权的作用,并在地方经 济文化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同姓的人并不一定来自同一家庭,但同 姓者有许多均属于同一宗族。对上海进士进行姓氏上的归类,也可约略看出宗 族对进士的影响。 表1 4 上海地区明清5 人以上( 含5 人) 进士姓氏分布情况表 姓氏人数姓氏人数姓氏人数姓氏人数姓氏人数 张9 0杨 2 2 宋1 1秦8 叫。6 王 6 5 顾 2 2 董 l l范8 廖 6 李3 9唐 2 0 袁 9童7 戴 6 徐 3 4周1 8 姚 9 夏 7 蔡 6 朱3 2曹1 7施9孙7郁5 沈 3 l 赵 1 6 乔 9 潘 7刘5 吴 2 9钱1 4 何 9 胡 7 侯 5 陈2 9金 1 2 高 g冯7 龚 5 陆2 4黄1 2许8俞6程5 合计 3 7 31 5 38 46 44 9 说明:进士姓氏共1 2 0 个此处涉及4 5 个。 第一帝上海地区明清进十基本分布状况 可以看出,5 人以上姓氏共4 5 个。共有进士7 2 3 人,占总人数的8 3 6 , 平均每个姓氏约有进士1 在0 7 个。此外,5 入以下的姓氏共有7 5 个( 表中耒列 出) ,进士1 4 2 人,只占总人数的1 6 4 ,平均每姓约有进士1 8 9 个。其中, 只有1 人进士的姓氏共3 9 个,有2 人进士的姓氏有1 3 个,有3 人进士的姓氏 有1 5 个,有4 人进士的有8 个。 显而易见,上海地区的进士集中分布在一些大姓里,其中大家族显然占据 了巨大优势。如进士人数最多的张姓中,华亭张弼、娄县张照、华亭塘南张履 端等大家族,都是一门多进士。其他姓氏也多集中在一些大家族中。如董其昌 家族有l o 名进士、法华乔氏家族有8 名进士、松鄂金山县壬广心家族有8 名进 士、南汇李昭祥家族有7 名、上海曹氏家族有6 名等。其他如上海县唐文献家 族、青浦陆树声家族等,也都是科第相继。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宗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代代延续,最 重要的因素就是宗族是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这是因为在一个以科举为 入仕的主要途径的社会里,宗族科举及第的人数、为官人数和为宫者官位的大 小,就成为衡量一个宗族社会地位高低最为明显的的标志之一。宗族的一个基 本功能就是利用大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优势,通过设立学校,提倡教育,扶助 族人等措施来促进科举仕进,从而维护宗族利益和地位,促进宗族的发展。如 李林谨于嘉庆二十三年在其族谱中说:“李氏人口繁庶,或远迁而失考,或无嗣 而不传,皆由幼不读书、长不习业所致。今后族人无产者生子七岁至九岁, 每年给束惰银二两。十岁至十二岁,每年给束惰银三两。十三岁至十五岁,如 系读书有望者。准贴膳米三石,且随时酌与加厚。如不能读书,或择工贾之清 高者,从师受业,亦可量予贴米。若有名无实者,察出报知,即行停给。”按 照这种说法,员1 j 宗族“或远迁而失考,或无酾而不传”的原因乃是“幼不读书、 长不习业”所致,所以根据族人具体情况进行扶持,就是宗族维持其社会地位 的必然要求。 除了对族人进行资助外,宗族对所聘老师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延师教子 弟固须择有文学之人,然亦须择其有德行、有威严又勤谨善教训者。盖无德行, 则教坏了学生;无威严,则学生不畏而教不行;不勤谨,则空费束惰,供养荡 子;不善教,则一味打骂而无实功,反使学生愁苦而阻畏以至废学。故有文学 之师,又必须兼此四者为妙。”。正是由于大宗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优势, 所以进士多集中在一些大宗族也在情理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姓氏分布所反映的进士人数相对集中的情况,显示出大姓 国南汇竹网李氏族谱达斋公义田条约,李卓民等纂修,民国l o 年刻本。 国徐氏族谱卷二十二司寇公家规,徐自立、徐与善重修,清乾隆4 8 年徐氏家刻本。 - 1 0 第一章上海地区明清进士基本分布状况 大族在科举方面的优势。由于大姓大族通常握有更多的教育资源,所以科举成 就方面的这种偏差,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科举公正性的丧失。这一方面的情 况,我们将在下文的案例研究中再行揭示。 四、原因分析 从前面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上海地区明清进士的分布颇多差异。根据考察,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约有以下数端: 首先,各地行政设置时间的长短和行政区划归属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 各地在政治、经济地位和文化教育发展上的差异,对进士分布的影响。比较各 地行政区划的设置时间及其进士人数,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华亭自东晋设海口防镇以来,至隋唐已成为云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唐天宝十年( 7 5 1 年) 吴郡太守赵居贞奏请朝廷,割本郡昆山县南境、嘉兴县 东境、海盐县北境之地,立为华亭县。“至宋而科名盛矣原泽沃衍,有鱼稻 海盐之富,商贾辐辏”,这样在政治经济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并且“h 野 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孙读书为事。” 这使得华亭一直是上海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其进士人数也同样最多。 上海县乃是由于上海港在青龙镇衰落后逐渐兴起,成为海舶辐辏之地,到 南宋末期成为华亭县东北的巨镇,并于元至元年问析出。这种政治地位的提高 和经济上的独特优势,使上海在其文化上也得天独厚,其登科人数的众多即是 其中之一。 嘉定县于宋嘉定十年( 1 2 1 7 年) 分昆山县东境5 乡2 7 都置,置县历史也 较长,经济文化发展也较成熟,其民“朴愿多途,遇衣冠则让道,衣食粗供便 思读书识字,虽茅屋数楹,亦有延师训子者。”。其登科人数仅次于华亭和上海。 青浦县于明嘉靖二十一年( 15 4 2 年) 析华亭、上海西北境地置,“士奋于 学,民兴于仁。人皆知教子读书,虽乡愚村僻,莫不鼹句读师训童蒙。 青邑民风愿憨,地局水乡,自耕织外生计鲜少俗尚俭啬。”自“康熙以来,科 第颇盛,士大夫当官多清正自守,居乡不事千谒,引掖后进,士习举业,沉潜 经史,兼娴风雅”9 ,所以其进士人数也较多。 崇明虽于唐武德问成陆,但由于地处海上,其“民俗颇自矜异,民虽贫窭 。重修华亭县志卷二十三杂志风俗。 。重修华亭县志卷二十三杂志风俗。 。嘉定县志卷八风俗清程其珏修杨震福纂,光绪八年刻本。 回光绪五年青浦县志卷二疆域志风俗。 1 1 第一章l :海地区明清进二l 基本分布状况 能习勤耐苦,经营纤啬,不屑供役。”。且其民“健讼好斗”圆,其登第之 人并不多。 南汇、金山、宝山和奉贤等地虽“民安俭啬,不事奢泰,犹有淳朴之风”固, “士大夫好读书尚气节”。,“习尚尊儒,故衣食粗供便思读书识字往时十家 之村无童蒙私塾者实鲜”固,且“士者专工举业而读书好古亦不乏其人” ,但 由于这些地区都是于雍正二、三年左右析出,析出时间比较短,且地僻土瘠, 所辖范围小,其进士登第数均较少。 行政区划时间的长短对进士登科人数的影响,至少表明了两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