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r o s p e r o u sa st h er e s e a r c ha n dc r e a t i o no fm o d e m 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l d r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c h i l d r e n s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i lc l a s s i c a lw o r k s ,al a r g ea m o u n to fe x c e l l e n t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 i np a r t i c u l a r , h a v eb e e ni g n o r e df o ral o n gt i m e ,b e c a u s ec h i l d r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a sas u b j e c t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l a t ei nc h i n aa n di i lt h em e a n w h i l e ,e n c o u n t e r e dan a r r o wv i e wo fi t t h e r e f o r e ,i t i sn e c e s s a r yt oc o n d u c ta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i i la n c i e n tc h i n a i nt h i sp a p e r , i r e v i e w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a n dp r o v et h eo b l i v i o u se x i s t e n c e o ft h e s ep o e m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1 1 比m a j o ro b j e c to ft h i sp a p e ri st h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i ns o n gd y n a s t y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o s e w r i t t e nb ya d u l t s o w i n gt o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p o l i t i c s ,c u l t u r e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 , 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t h r i v e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t sa n dt h e i rp o e m s ,ic a t e g o r i z e t h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i l ls o n gd y n a s t y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u b j e c t s i na d d i t i o n ,b ys t u d y i n gt h e w r i t i n ga r t i f i c e ,t h ee m o t i o n a lk e y n o t e ,t h el a n g u a g es t y l ea n dt h el e n g t ho fp o e m s ,ip r e s e n t t h e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i i l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t h e s ep o e m s s u r m o u n t st h a to fa l lt h e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 l a s tb u tn o tl e a s t , ir e s e a r c ho nt h ew r i t i n go ft h e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i l ls o n gd y n a s t y , r e v e a l i n gb o t ht h ef a v o r a b l ee l e m e n t sf o r t h e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 s ep o e m sa n dt h e i r d e f i c i e n c ya l lt h e s ec o u l db eh e l p f u l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o f c h i l d r e n s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c h i l d r e n sp o e m s ,g e n r e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嗲:、矿、 迂 加 中文文摘 中国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中国是诗歌的大国 。然而在今天,我们恐怕不能底气 十足地说:“中国是儿童诗的大国。 我们甚至难以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诗歌中,轻松 而清晰地寻索出众多儿童诗,我们也难以从无数优秀的古代作家群中,确切地列举出一 定数量的“儿童诗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 的一个重要体裁,儿童文学在西方拥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深 厚的创作积累以及系统的理论建设。可是“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存在不过 1 0 0 多年的历史。儿童文学的概念,各家表述或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认同“适合儿童 这一标准。那么什么是儿童诗呢? 既然是儿童诗,那么首先应该是“适合儿童的,其 次它必须具有诗的美学特质。 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有大量未有名称而实际存在的“童话, 相应的,即使无“儿童诗 之名,也肯定有儿童诗存在。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古代的 “儿童诗应该包括三部分: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成年人出于某种明确的教养目的, 而有意识的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成年人创作的富有儿童情趣,同时符合儿童欣赏趣味的 诗歌。在历代的诗歌作品中,并不缺少儿童诗,从诗经时代一直到晚清,历朝历代都留 下了不少优秀的儿童诗。尤其宋代的儿童诗居然相当丰富,宋代的文人,多有乐意做儿 童诗的,并且留下了数量质量都颇为可观的作品。 与前代的儿童诗相比,宋代儿童诗不仅数量上更加可观,而且题材也要广阔许多, 不但涉及了儿童日常起居、教育、游戏、劳作的方方面面,表现了成年人对儿童情怀与 童年生活乐趣的诸般感受,并寄托了长辈们对孩子的关爱与期许。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的 阅读,不仅可以遥想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种种情状,还可以探索宋代的教育思想、儿童观, 甚至成年人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宋代儿童诗,分为“儿童的儿童诗和“成人的儿童诗 两部分进行讨论。 宋代儿童笔下的诗歌主要是咏物、写景、叙事。既有单纯的对人、物、事进行直接 的描写,也有巧妙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而咏物和写景诗,是儿童所写的数量最多的 题材,多细致的物态描摹和场面描写,并伴随有丰富的想象。 宋人重科举和功名,师长自幼就对孩子们进行励志教育,期望孩子少年老成,故宋 代的儿童言志诗,时常表现出前代儿童诗所少有的功利和深沉,显得缺少儿童情趣了, 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宋代成人儿童诗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风格鲜明。 按照诗歌题材的不同,宋代成人儿童诗可以分为儿童生活诗、教育诗、赠答诗和咏 物诗。 儿童生活诗就是指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观察、研究与表现的对象,主要描写儿童动 作、情态和心理的诗歌,包括儿童的起居、学习、劳作、玩耍等。这类的诗歌,可以说 是宋代成人儿童诗中,最贴近儿童,最直接表现儿童精神面貌,最“纯正 和有“儿童 味”的儿童诗了,也是成人童诗中数量最丰的传统题材,优秀的作品有杨万里稚子弄 冰、姜夔观灯口号等。 l i l k 迂 i = r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儿童教育诗即成年人为儿童所创作,目的是为了教导孩子好学上进,修养品行,将 之教养到成年人希望的理想状态而作的诗歌。如陈淳示儿定孙二绝、彭龟年盆花 示儿等。 儿童赠答诗指以一个喜庆时刻( 比如孩子出生、满月、生日、入学等) 的“贺诗 的面貌出现,或者师长在某个特定场合给后学的“赠诗 ,再就是应晚辈求索而作的诗 歌,通常用来表达长辈的祝福或者鼓励,它并不具有十分明确的教育目的,大多只是单 纯寄托了师长们对孩子的赞赏和期望。陆游开孙满月、杨万里送刘童子等作品 就是此类。 咏物诗即指那些以客观的外物为集中描写对象,突出物的形象特点,或者在描写中 抒怀兴感的诗歌。儿童咏物诗即文人有意模仿,或者无意中契合了儿童的观物兴趣、 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又或者在描摹物态时追求童真童趣,同时又抒发了自己某 种情怀的作品。如俞朝士游春黄胖、苏轼蝎虎等。 既然我们是在儿童文学的范畴内讨论宋代儿童诗及其艺术特色,我们就必须从“儿 童的 和“文学的 双重性出发,来讨论宋代儿童诗,特别是宋代成人儿童诗的艺术特 色。结合儿童的思维特征、观物兴趣、接受能力和宋诗“扬弃悲哀 的传统、诗人的“代 偿心理 、注重儿教的社会共识等因素,宋代儿童诗总体上具有以下几点艺术特征:形 象生动、情节性强;道理浅显,寓教于乐;情理相融,重在启悟;体制短小,言简韵美; 轻松活泼,积极乐观 宋代由于重视儿童与儿童教育的,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密切,使成年人乐意花更多的 时间精力与儿童相处,关注儿童,研究儿童,理解儿童。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劳作, 都更能够牵动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作诗的愿望。宋代的童蒙教材和家训充满韵律感, 具有文学色彩,并且文学教育在宋代的家庭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儿 童作诗的基础和兴趣。 而且,宋代士人的思想束缚和精神压抑较之前代也严重得多,使宋代文人在儿童诗 中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放松,诚挚的将心中蕴藏的美善和自由的理想寄托在淳朴天真,毫 无心机的儿童身上。另外宋代流行的哲学思想与儿童思维存在某些相似之处。理学中民 胞物与的思想和对绝假纯真的赤子之心的追求和赞赏,与童心有着某种相似的境界,使 宋代文人在诗歌中体察万物与表达情感时,也常常具有了生动形象、真率活泼的趣味。 正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几方面的共同作用,对诗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态度和创作 能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上积极吸取了前代诗人的创作积淀,使得儿童诗终于在两 宋能够大放光彩,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是,宋诗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宋诗“以理制情”和“以诗言理 创作意识也鲜 明的影响t j l 童诗,宋代儿童诗一定程度上缺乏儿童文学娱乐、奇幻、动感的美学特质。 并且生硬教训和过度溢美之作也比较常见,即使是出自儿童之手的诗歌,也常见模拟大 人声口的世故功利作品。而这些,都是当代儿童诗作者应该借鉴避免的。 i v k l 多 :_ 福建师范大学高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中文文摘。i i i l 者论l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5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9 一、宋代儿童诗概述9 二、儿童的儿童诗l o 三、成人的儿童诗1 2 ( 一) 成人儿童诗的类型1 2 l 、生活诗1 2 2 、教育诗1 4 3 、赠答诗1 5 4 、咏物诗17 ( 二) 宋代儿童诗的艺术特色18 1 、形象生动、情节性强18 2 、道理浅显,寓教于乐2 0 3 、情理相融,重在启悟2 1 4 、体制短小,言简韵美2 3 5 、轻松活泼,积极乐观2 3 第三章关于宋代儿童诗创作的思考2 6 结论3 3 参考文献3 4 致谢3 6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3 7 v k 卫 一 绪论 绪论 如果从诗经追溯起,中国人与诗歌结伴,已经趟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 完全可以自豪的说“中国是诗歌的大国”。然而在今天,我们恐怕不能底气十足的说: “中国是儿童诗的大国。 我们甚至难以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典诗歌中,轻松而清晰的 寻索出众多儿童诗,我们也难以从无数优秀的古代作家群中,确切的列举出一定数量的 “儿童诗人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 如果我们尝试着讨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诗和儿童诗人,就先要明确什么是儿童文学, 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 的一个重要体裁,儿童文学在西方拥有漫长的发展历程、深 厚的创作积累以及系统的理论建设。可是“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存在不过 1 0 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儿童文学萌芽于1 9 世纪中后期,到2 0 世纪初,才作为一种独 立的文学形式出现于五四文坛。叶圣陶、冰心、茅盾、郑振铎、鲁迅、周作人等文坛先 辈,都为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奠定了第一块基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感激。 关于儿童文学的定义,日本学者上笙一郎在他的儿童文学引论中说:“所谓儿 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 是成人适应儿童读者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 上笙一郎认为,儿童文学有明确的培养 目的,并且作者是有成熟创作能力的成人。而现在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则更倾向于扩大 这一概念的范畴,认为儿童文学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界定。狭义的儿童文学指的是儿 童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成年人为儿童而创作的作品。而广义的儿童文学,不仅包 含儿童的原始创作,和成年人带着对儿童明确的培育教养目的而创作出来的作品,还应 包括那些成年人创作的、并不具有明确的受众和培养目的,然而却因为其充满童真童趣、 符合儿童的欣赏趣味,适合儿童阅读能力,在流传过程中,被儿童占有的作品。如沈阳 师范大学马力在儿童文学的概念是一个模糊集中就认为,“广义的儿童文学即适合 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灵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 其中以特意为他f 1 j g j 作、编写的作品为主,也包括一部分抒写自己主观意识却能为孩子 们所理解、接受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 儿童文学研究专家,浙江大学黄云生 则更加明确的指出,广义的儿童文学应该包括几层意思:为儿童而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 的总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说喜闻乐 见的文学作品;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所以,儿童文学的概念,各家表述或有所不同,但基本都认同“适合儿童这一标 准。而所谓“适合儿童 的标准,一是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即作品内容与儿童的实际生 活比较接近,儿童容易理解、感兴趣和产生共鸣;二是表达,或模拟儿童的语言风格, 或通俗浅近,明白易懂:三是表现形式对儿童具有吸引力,如童年回忆、魔幻手法、拟 人方式、游戏、喜剧等;四是创作初衷,表现的都是真的、善的或者美的思想感情。在 ( f ) 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四川少年儿童i i :版社,1 9 8 3 年9 月。 原载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5 年第2 7 卷。 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1 年6 月。 1 绪论 中国古代诗歌中,符合以上标准的不在少数,所以江苏社会科学院王同书撰写的 对古代儿童文学的开拓于超越、徐州教育学院齐慧源的论 的儿童文 学美学特质等都是用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来容纳和讨论儿童文学作品。浙江师范 大学校长,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在其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也有了“古代儿童 文学读物”的分类,正视和重视了在没有“儿童文学 概念的古代,确实有着适合儿童 阅读的文学作品的事实。 那么什么是儿童诗呢? 与“儿童文学 的概念相对应,既然是儿童诗,那么首先应 该是“适合儿童 的,其次它必须具有诗的美学特质。 现当代儿童文学研究者刘崇善认为,儿童诗是指切合儿童的心理,抒儿童之情,寄 儿童之趣,适合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阅读和欣赏的祷歌。蒋风认为,儿童诗是适合儿童 接受,并供儿童欣赏的诗。黄云生认为,儿童诗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 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的诗歌。以上具有权威性的表述,都是在广义 的儿童文学的范畴来界定儿童诗。 诚然,用一个在中国是新生的,属于现当代的“儿童文学 与“儿童诗”的概念, 去框套古人的作品,进而讨论之,或许会显得冒昧而未必十分严密,然而即使在古代, 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儿童也应有且定有属于他们的文学作品。正如周作人先生曾 经说过:“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之 中,莫为辨别耳。 正是针对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中,未有名称而实际存在的“童话 而 言,相应的,即使无“儿童诗 之名,却肯定有儿童诗存在。“纵然我国古代的文字形 式也许不合乎儿童的接受的需要,却又不能否认在浩瀚史籍中儿童文学生命的存在。 o 如果因为学科建制的后起,而漠视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确实存在着的丰厚的儿童文学作 品,则更加令人遗憾。 按照这样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儿童诗一必然存在,并且也有广阔的外沿,它应该 包括三部分: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成年人处于某种明确的教养目的,而有意识的为儿 童创作的诗歌;成年人创作的富有儿童情趣,同时符合儿童欣赏趣味的诗歌。 有一种观念认为,只要写了儿童的诗歌,就可以算作儿童诗。这个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不妨来看一首古人写了儿童的诗歌: 亲舆昔侍角方总,使节今持鬓未苍。竹马儿童半相识,分明遗爱在甘棠。 黄公度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 在这首诗中,儿童完全被当做歌功颂德的工具而已。在诗人笔下,连骑着竹马的小 小儿童,“使君 都有一半熟识,可见这位即将离任的官长对地方大小百姓的“遗爱”。 此处,我们既看不到成人对儿童的赞美或关怀,也殊无儿童试的情趣可言,无论从创作 目的看,开始从艺术特色看,都不能算作是儿童诗。所以说,真正的儿童诗,必须在“为 儿童而作”和“具有儿童情趣”的条件中,至少二者居一。 另外,现当代的儿童文学中,儿童诗和童谣经常被合称为儿童诗歌,诗和童谣都分 原载于浦松龄研究2 0 0 7 年第2 期。 原载于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0 1 期。 周作人古童话释义,收录于( j l 章文学小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 黄云生儿童文学论稿,漓江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 2 绪论 行、押韵,有着相似的艺术特征,很容易被研究者混同。如方卫平在其作品中国古代 儿童诗歌理论批评掠影 一文中,仅仅分析了童谣的情况,而将儿童诗遗忘或排除在 外。王许林的古代儿童诗初探 ,将古代儿童诗做了分类,并配以作品赏析,然而 作者将古代童谣也列为儿童诗的一个类别。很遗憾,不得不说这样的分类存在缺陷,因 为从主要受众和艺术特色上分析,儿童诗与童谣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因此我们还应该辨 析童谣与儿童诗这一对概念的区别。 童谣,在现当代“儿童文学 中,也被称作儿歌,而在中国古代,还有过“童子谣、 “孺子歌”、“小儿语等称呼 。指的是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易 读易记易唱的歌谣。童谣的特点是内容浅显、思想单纯、篇幅简短、结构单一、语言活 泼、节奏明快,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其针对受众的“低幼”性是非 常明显的。而我们要讨论的儿童诗从艺术本质上说来说,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其他作品 并无二致,都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 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只不过这样的精神世界是儿童的, 或者具有儿童的某些特征的。儿童诗的受众要比童谣广泛,艺术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 将童谣列作儿童诗的一个类别,是不合适的。所以,本文接下来讨论的儿童诗,也并不 包括童谣。 中国古代童谣、神话、寓言、童话、民间传说等体裁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由于其“儿 童特质”的鲜明,更容易被研究者发现并讨论。而儿童诗则因为种类丰富,且散落在漫 长的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可见其或明晰,或隐约的身影,发现与搜集都有 较大的难度,故此研究者不多。 在当今的学术著作中,我们可以零星检索到一些有关儿童诗的论文,除了前文提到 的王许林的古代儿童诗初探外,还有曹爽的简论中国古代神童诗1 1 则针对“神 童诗这一古代儿童诗中的特别的单一类型做了分析。李秀丽的论唐诗中的儿童文学 1 2 则在现当代文学中“儿童文学的概念下,对散落在唐诗世界里,属于儿童的诗歌做 了拣选与简单的赏析。罗在兴、沈丹的短笛无腔信口吹论古诗中的童趣1 3 一文, 虽然没有明确的中国古代“儿童诗 的提法,但已然注意到在中国诗歌中,有一部分特 别注重童趣之美的作品存在。刘康济的古代儿童诗赏析1 4 虽然只是针对中国古代儿 童诗作品做鉴赏,并没有具体的理论分析,但是很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已经把成人创作 的一些诗歌,看做“儿童诗 了。而在蒋风教授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儿童诗 一节,同样也对中国古代儿童诗做了分类与内容陈述。在寻求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要获得一份较为系统详实的、兼从理论与作品两个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儿童诗的作品竟 相当的困难。这大概是由于在中国“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太过年轻,而且如果要细细 检视中国历朝历代的儿童诗,也确实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原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 9 9 3 年第2 期。 坂载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 1 9 8 8 年o l 期。 ( 清) 杜文澜吉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月。 1 1 原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0 年第1 期。 1 2 原载于文学教育2 0 0 8 年第7 期。 1 3 原载于 衡水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1 4 原载于唐都学刊1 9 8 7 年第4 期。 3 绪论 在寻求并最终遗憾的过程中,笔者同时惊喜的发现,在历代的诗歌作品中,并不缺 少儿童诗,尤其宋代的儿童诗居然颇为丰富,宋代的文人,多有乐意做儿童诗的,并且 留下了数量质量都颇为可观的作品。本文姑且就以“宋代儿童诗”作为讨论对象,在中 国古代“儿童文学 这一无限广阔而生鲜的领域,先涉足一隅,做一个小小的尝试吧。 4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 在绪论部分笔者已经说明,虽然在中国古代,还没有“儿童诗”这一概念,但却不 等于没有具备儿童诗艺术特征的作品存在,许多虽然无“名 ,却有“实”的儿童诗作, 我们至今耳熟能详,并且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儿童诗的创作一直都没有断过。 早在中国古典诗歌诞生之初的诗经时代,就已经存在儿童诗了,如诗经卫 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躺。虽则佩瞒,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鞣。虽则佩襟,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关于这首小诗的旨归,一直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刺惠公骄而无礼 ,又说为“叹 卫国小学之教不讲,而朱东润先生则认为是一支恋歌。如果抛开表面文字下的种种不 确定的猜测,单从最表层最简单的诗意去理解,何尝不可以认为是一首单纯的儿童诗 昵? 诗歌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小小的孩童佩戴着成年人才用的形状如芄兰的“觥 ( 骨锥) 与“鞣”( 扳指) ,腰带摇摇晃晃的,还不让人靠近,实在是神气得很呐。我们 应该不会忘记,在孩提时代,我们对成年人的世界有多么强烈的猜测与向往,并时常模 仿他们的装束与行动,我们扎过爸爸的皮带、蹬过妈妈的高跟鞋、戴过奶奶的老花镜, 挥舞过老师的教鞭。而诗歌里那个一本正经充大人样的童子,是不是可以勾起我们对童 年的回忆,悠然心会,并为之忍俊不禁的一笑呢? 这样的场面是轻松而幽默的,充满了天真快乐的诗情。然而孩子的世界里,并非只 有快乐,如汉乐府的孤儿行,则是刻画了一个苦命孩子的形象: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 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土大兄 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 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将是瓜车,来到还家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愿还我 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乱曰:里中一何靛撬,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 母,兄嫂难与久居。 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 父母在世时,他过着丰裕幸福的日子,而父母双亡后, 却受到兄嫂的虐待。他不仅为了做买卖而流浪四方,腊月归家后还要辛苦地操持家务, 蓬头垢面,缺衣少食,身形赢弱。一个孩子从内心里发出了“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的呼声。耄耋老人尚且希冀长寿,而小小孩儿却被生活逼迫得宁可死去,怎不让人心酸 泪下。 魏晋南北朝是个文学自觉和文人诗创作终于兴盛的时代,儿童诗也随之更加常 见。如陶渊明的责子诗中,对“总不好纸笔 的五个孩子的一一批评,阿舒“懒惰 故无匹 ,阿宣“不爱文术”,雍端十三岁了,还“不识六与七 ,剩下的孩子“但觅梨 与枣”,这一切都让做父亲的陶渊明头疼极了。诗中既有孩子们的稚气娇憨和不知忧虑, 也有长辈的用心良苦,爱深责切。回顾我们今天成人创作的儿童诗,应该说大多包涵着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 成人对儿童的希冀与教导,试图用诗歌来“寓教于乐”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全的人,其 实古时候的长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还有左思的娇女诗描绘了两个女儿的顽皮可 爱的童性,以及她们初露端倪的不同性格。虽然诗中作者表面上是略带责怪的口吻的, 但仍可看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作者对淘气女j k f f 的喜爱和纵容,享受着家庭生活中的天 伦之乐。 唐代以来,诗歌创作越发繁荣,不仅儿童诗人时有佳作,如我们所熟知的骆宾王七 岁所作的咏鹅、黄巢五岁时所作的咏菊等。成人的儿童诗的身影更是越来越频 繁的闪入我们视线。如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就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 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杜甫的宗武生日, 在少子宗武生日之际,勉励他勤读诗书,希望将来能够在诗歌创作上有所作为,表现了 父亲对儿子殷勤的寄望。白居易的小童薛阳陶吹觜篥歌,赞美了十二岁的小乐童薛 阳精湛绝伦的吹莆篥绝技,声音情态的描写俱都惟妙惟肖。卢仝的寄男抱孙,在书 信中就勤学、园艺、尊师、品行等诸般问题对年纪尚小的儿子殷殷叮咛,严格与温情俱 溢于笔端。唐代的儿童诗可谓佳作纷呈,涉及的题材和展现出来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都把更多的关爱、理解与注视投射到儿童的世界中。出现了相当“纯粹的儿童诗。也 就是说,唐代的儿童诗不再如汉乐府孤儿行那样,只是把对于儿童生活的描写,当 作诗人对社会生活反映的一个缩影,而是关注的兴趣和创作的目的大多来自儿童本身。 如李商隐的骄儿诗就可谓是唐代儿童诗中的佼佼者: 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文葆未周啐,固已知六七。 四岁知姓名,眼不视梨栗。交朋颇窥观,谓是丹穴物。 前朝尚器貌,流品方第一。不然神仙姿,不尔燕鹤骨 安得此相谓? 欲慰衰朽质。青春妍和月,朋戏浑甥侄。 绕堂复穿林,沸若金鼎溢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 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归来学客面,嗣败秉爷笏。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豪鹰毛尉另,猛马气佶傈 截得青簧笤,骑走恣唐突。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又复纱灯旁,稽首礼夜佛。仰鞭罱蛛网,俯首饮花蜜。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 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戍。抱持多反侧,威怒不可律。 曲躬牵窗网,略唾拭琴漆。有时看临书,挺立不动膝。 古锦请裁衣,玉轴亦欲乞。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芭蕉斜卷笺,辛夷低过笔。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诛赦两末成,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窟。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这首诗是作者已经走过了一大段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年近四十时为儿子李衮师所 写的。诗中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灵巧的儿童形象。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通过正面 6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 描写和朋友的侧面交赞来突出小衮师的聪慧早熟、知礼好客,进退有序,还对琴与书籍 表现出相当的兴趣与耐心。作品不仅从社会评判的标准肯定了衮师的出色,最值得赞赏 的是诗人同样花了大量的笔墨,来突出儿子天真可爱的章心童性。描写了衮师模仿张飞、 邓艾、豪鹰和猛马,参军和苍鹘,以及模仿大人在纱灯旁拜佛的种种可笑行为,又写了 他举鞭牵取蛛网、俯首吸吮花蜜为戏,把, b j l 女玩耍嬉闹的情景和衮师恃宠仗幼、故意 耍赖撒泼的情状描绘得活灵活现,充分体现出题目中的“骄卜既明写衮师的骄纵, 又暗暗透露了作为父亲的自己对儿子的喜爱和宠溺。虽然在诗歌的末尾,作者通过对自 己坎坷而一事无成的人生感叹,对衮师寄予了厚望,希望儿子能够多读兵书,将来济世 报国,调子略有些低沉。然而诗歌的内容大部分取材于儿童日常生活细节,纯用白描, 笔端充满感情,轻怜爱抚之中时露风趣。在唐代,这样直接描写儿童,和为儿童而写的 优秀诗歌已经相当丰富了。 在前代儿童诗创作积淀的基础上,宋代几乎可以说是儿童诗的“大爆发 时期,儿 童诗创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惊叹,更加出现了杨万里这样具有先进儿童观,对儿童诗创 作投下大量心力,堪称优秀儿童诗人的作者,而苏轼、陆游、范成大、刘克庄这些大诗 人笔下的儿童诗亦比比皆是。 元代的诗歌创作虽然不如唐宋兴盛,然而也有许多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儿童诗,如 邵亨贞的贞溪初夏,“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揭侯斯的画鹅:“春 草细还生,春雏养渐成。茸茸毛色起,应解自呼名。 都是多么明朗又鲜活的场面 呀,不无跃动着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和天真的心性。 明代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创作更加自觉的时期,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都有喜人的发 展。明代学者李贽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对儿童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 影响。不仅在童谣方面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童谣集子吕坤的演, b j l 语。而且受此 影响,明代儿童诗的创作也甚为可观,如高启的牧牛词: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 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 牛。 诗歌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放牧生活中的喜悦,与对牛的深厚感情。还有唐寅 的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画面活泼,色彩鲜明,都符合典型的儿童心理和观物视角,脍炙人口的劝学歌明 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千载之下,仍为今天 的孩子们喜诵,甚至成为励志的座右铭。 清代也不乏优秀的儿童诗作,今天的孩子们,应当不会陌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 趁东风放纸鸢 ( 清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口立。 ( 清袁枚所见) 吧? 一幅幅灵动活泼的画面,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好奇 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丝毫看不到成年人的严肃与复杂。直到晚清,我们还可 以看到象谭嗣同( j l 缆船那样的优秀诗歌,赞美在风高浪险中,为了船中乘客安全而 不畏肌体痛楚的勇敢的缆船少年。 从以上简单的追溯中,我们应当可以肯定“中国古代存在儿童诗”,而且数量可观, 7 第一章中国古代儿童诗的追溯 作者众多,既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驰骋诗坛的名家。由于在中国古代并无儿童文学 的学科建制,也没有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加之中国古人的儿童观上亦有所偏差,所以 历代一直鲜有文人对儿童诗做系统的发现、整理和传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 一、宋代儿童诗概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崇 文抑武,广兴教育,文化繁荣,诗人辈出,儿童诗的创作也随之兴盛,并且在数量和质 量上都胜过前代。宋代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有过创作儿童诗的经验,留下了颇为可观的 优秀作品,例如: 历尽清湾日已晡,断虹吹浪过平湖。儿痴不识桥中影,问道山前有雨无? 一一岳珂泥行终日至晡始抵中桥六绝 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笑随 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池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 一一陆游书适 前一首诗写娇憨稚气的孩子看到虹桥倒映在水中的影子,以为是平日里所熟悉的美 丽雨后彩虹,就天真的问大人:“是不是山前下雨了? 一个知识积累与生活阅历都尚 浅的小孩儿,并不明白水中那弯弯的物事是桥的倒影,只是知道下雨了,天晴了,才会 出现彩虹,而印象中,彩虹总是是弯弯的,这样天真而直接的“归类与推理,正是孩 子特有的可爱思维方式。看到这样的场景,怎不令诗人爱极乐极? 后一首陆游的诗十分特别,写的不是儿童的行为和精神世界,但却洋溢着浓郁的童 趣。一个快要七十岁的老爷爷,却如同一个孩子。呼喊着索要山果来解馋,一看到热闹 的乡间傩舞,就兴高采烈地欢笑着一路追随观看。他会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叠瓦塔的游戏, 有时又独自一人在小小的池子边上照自己的影子。他还会拿起已经残破的书卷认真地读 着,就如同他小时候刚刚上学时一样。通过这些极富童趣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 白发苍然,却精神头十足,爱笑爱玩,拥有如同孩子般快乐心境的老翁, 这两首诗歌具有形象的场景、生动的情致、美好的感情和善良的愿望,堪称儿童诗 中的佳作。 与前代的儿童诗相比,宋代的儿童诗不仅数量上更加可观,虽然要全无遗漏的搜检 出所有宋代儿童诗作品,对于笔者而言,暂时还是一个难以胜任的工作。但通过对全 宋诗的初步阅读和筛选、归类,可以肯定的说,宋代儿童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而且题 材也广阔许多,不仅仅涉及了儿童的日常起居、教育、游戏、劳作等方方面面,表现了 成年人对儿童情怀与童年生活乐趣的诸般感受,并寄托了长辈们对孩子的关怀与期许。 我们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不仅可以遥想生活在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种种情状,还可以 探索宋代的教育思想、儿童观,甚至成年人的生活态度。 宋代儿童诗的创作总体上堪称兴盛,但也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即南宋的儿童诗创作 要明显丰富于北宋,大量创作儿童诗的作家也多生活在南宋,如陆游、杨万里、刘克庄 等。究其原因,主要应该是南宋的童蒙教育要发达于北宋,南宋的成年人对儿童倾注了 更多的关注、爱护和欣赏。另外经历过亡国之痛,且兴复无望的南宋诗人,身心上都较 1 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 0 0 1 年7 月 9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 北宋诗人更加疲惫、失望、沉重,所以,天机质朴、快乐纯真的儿童世界和儿童诗则能 够帮助他们从现实的精神重负下暂时解放出来,获得某种心理上的“代偿 。 宋代由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儿童诗的情况比较单纯,而成年人创作儿童诗的情况就 相对复杂了,本文姑且分作“儿童的儿童诗”和“成人的儿童诗两部分讨论,先来看 看孩子们自己创作的儿童诗的情况。 二、儿童的儿童诗 从现有文献中我们会发现,宋代小小年纪便能作诗的孩童很多,例如王禹偶五岁能 诗,黄庭坚五岁能诵五经,七岁就会作诗,寇准八岁便会写诗,徐俯七岁能诗,并颇受 舅父黄庭坚的赞赏和器重在有关两宋的文献中,关于这样早慧的“神童 的记载, 比比皆是。儿童自制的诗歌多是直接对外物的形态进行细致的描写,并且多伴有丰富的 想象和夸张,正如别林斯基说过:“幻想是儿童心灵的主要本领和力量。1 6 幻想和想象 是儿童所拥有的最可宝贵的天赋,也是儿童笔下诗歌区别于成年人诗歌的最鲜明的艺术 特色。例如: 昨夜三更后,妲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一一王禹偶咏白莲 这是王禹偶五岁时候作的咏物诗。我们不得不为这个孩子神奇巧妙的想象力而赞 叹。小作者将亭亭玉立,翠梗白花的出水白莲,比作月中嫦娥坠落的玉簪,水神冯夷不 敢私藏仙子之物,就殷勤的捧出波心来。多么贴切又不落俗套的描写呀! 不仅刻画的物 态神似,小作者还讲了一个虽然简短却情节生动、趣味盎然的神话故事,完全符合一个 孩子爱幻想,爱编故事的思维方式。 宋代儿童笔下的诗歌主要是咏物、写景和叙事。既有单纯的对人、物、事进行直接 的描写,也有巧妙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怀。 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尚浅,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虽然他们也会对 生活中的人事进行深入思考,然而最能吸引他们、引起他们吟咏兴趣的,仍然是那些形 象鲜明的美好事物和景致。所以儿童写的咏物和写景诗数量最多。上文所介绍的咏白 莲就是其中精品,又如: 庭前栀子树,四畔有桠枝。未结黄金子,先开白玉花。 一一蒋堂栀子花 这是后来以立朝正直敢言著称的蒋堂在六岁时作的诗。诚然,诗歌的语言非常简单, 还透着稚气,然而寥寥数语,倒也把栀子树开花结果的过程和特征描绘得相当形象,表 现了小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亲身经历的,并让小诗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快乐心情的生活场景与片段,也是宋代儿 童诗常见的题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 月明。 这首诗是收入在千家诗中,宋代一位无名牧童所作,却干载之下仍倍受称 道的答钟弱翁。方圆六七里的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的被褥,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 声牧童悠扬的笛声。放牧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时分,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露 1 6 周忠和编译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 9 8 3 年4 月。 l o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 天的草地上,沐浴着柔美的月光休憩。诗中所写之事只是小牧章每日周而复始的放牧生 活,然而却让我们感受到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以及心灵的无羁无绊, 自然惬意。又如: 昔时家住海三山,e 1 月宫中屡往还。无事引来天女笑,谪来为吏在人间。 一一陆轸七岁作 这是陆游高祖陆轸在七岁时所作的一首叙事诗。和一般的叙事诗不同,这首诗所讲 述的,并非平凡的生活中事,而是这个七岁小孩儿奇妙幻想世界中的事。小作者说当年 他的家在海外仙山,他常常往来于太阳和月亮中的宫殿玩耍。因为他十分顽皮,无事去 逗引天女们发笑,触犯了天规,所以才被贬到人间来做官啦。 这浪漫离奇的当年行状,纯粹出于小诗人天马行空的天才想象,生动的展现了他的 纯真童心和骄傲自信。 宋人重科举和功名,师长自幼就对孩子们进行励志教育,许多儿童小小年纪就立下 远大的志向,因此宋代的儿童也常作言志诗,或者时常在咏物和叙事中表现述志的内涵。 只是和单纯的咏物叙事诗相比,宋代的儿童言志诗,时常表现出前朝和后代儿童诗所少 有的功利和深沉,如: 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 一一王禹偶磨诗 幼年王禹偶家境清贫,以磨面为生,郡从事毕世安曾令其以磨为题作诗,他便作磨 诗咏物言志,小小年纪就立志摆脱清贫,自信有朝一日可以改变境况,十分符合当时 普遍的社会理想和成人对孩子的要求。又如: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一一黄庭坚牧童 诗人远远的望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儿从村前走过,隔着田野,风儿把他悠扬的牧笛声 吹到自己耳边。诗人觉得这小牧童是多么悠然惬意啊。有多少到京城里为求功名利禄而 机关算尽的人,他们又怎么比得上这没有心机的小牧童的自在快乐? 而这首充满沧桑之气、情怀沉重的作品,居然是黄庭坚七八岁时所作! 一个小小孩 童竞似洞悉世事,厌倦名利一般。不知若干年后,作者在饱受官场斗争之苦却又无法抽 身之时,可曾想起童年所见悠游自在的牧童? 功名利禄又怎及得上天地间的自由自在? 宋代的“神童们”大都显得少年老成,一本正经,他们的思想感情的老练和写诗技 巧的娴熟,都超越了他们这个年纪本该有的水平,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宋代许多出自孩 子笔下的诗歌,时见类似成人思维和表达方式,几乎可以与成年人混同而不被认出。例 如: 小儿骑马作骅骝,犹是东西意未休。我已童心无一在,十年浑付水东流 一一刁麟游赋竹马 诗名赋竹马,竹马是古代孩子们所喜欢的玩具,通常让我们联想到天真、快乐、 无忧无虑的章年。而我们很难想象,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才十岁,看到别的孩子兴高 采烈,意犹未尽的玩竹马游戏,他不仅没有羡慕,反而感叹自己十年里因为玩耍而浪费 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或许他珍惜时光的想法是对的,然而这样的成熟,甚至有些老气横 第二章宋代儿童诗研究 秋的心态,宛如一个成年人在责备孩子耽于玩耍,浪费光阴,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0582:2025 EN Softwar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 Capabilities of build and deployment tools
- 航空物流成本与报价策略考核试卷
- 糖果的食品安全法规解读与应用考核试卷
- 造纸原料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考核试卷
- 通信设备在高速公路紧急救援通信考核试卷
- 柑橘种植园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考核试卷
- 呼叫中心服务技巧提升考核试卷
- 烟草制品零售产品知识更新考核试卷
-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体系
- 国际有机婴儿奶粉进口与品牌联合推广协议
- 2025四川爱众集团第一批次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业用地开发项目成本分析与资金筹措方案
- 2025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知识综合训练试题卷及答案
- 2025年湖北荆州市监利市畅惠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酒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银行sql考试题及答案
- 隔离技术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三方贸易协议合同范本 贸易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聚苯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山东省临沂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历史及答案(临沂二模)
- 2025闽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单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