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目录 第一节女性文字概念l 一、文字的分类l 二、女性文字的概念1 第二节三种文字概说2 一、女书概说2 二、假名概说2 三、谚文概说3 第三节三种文字研究概况3 一、女书研究概况3 二、假名研究概况4 三、谚文研究概况4 四、三者比较研究概况5 第四节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5 一、研究思路5 。 二、研究方法6 三、研究意义6 第二章三种文字的来源比较7 第一节女书的来源7 一、产生背景7 二、产生时间7 三、女书创始人9 第二节假名的来源9 一、产生背景9 二、产生时间1 0 三、平假名的创始人1 0 第三节谚文的来源1 1 一、产生背景1 1 二、产生时间11 三、创始人1 2 第四节三种文字来源比较研究1 2 第三章三种文字造字机制比较1 4 第一节女书的造字机制1 4 一、女书初造字1 4 一沦乳砒猎 ,: 随章摘舳务 二、女书新造字1 6 三、异体字。1 7 四、结论1 7 第二节假名的造字机制l8 一、平假名初造字1 8 二、平假名初造字特点。1 9 三、假名新造字1 9 四、假名新造字的特点1 9 五、结论1 9 第三节谚文的造字机制1 9 一、初造字2 0 二、新造字2 0 三、谚文新造字特点2 1 四、小结2 1 第四节三种文字造字机制比较2 1 一、初造字比较2 1 二、新造字比较2 2 三、小结。2 2 第四章三种文字演变比较2 3 第一节女书的演变2 3 一、女书演变的过程2 3 二、女书演变的原因2 3 第二节假名的演变2 5 一、假名的演变过程。2 5 二、假名演变的原因2 6 第三节谚文的演变2 7 一、演变过程。2 8 二、演变原因2 9 第四节三种文字演变比较2 9 一、演变过程异同3 0 二、演变原因比较3 0 第五章小结3 3 一、三种文字在来源方面存在异同3 3 二、三种文字造字机制异同3 4 三、三种文字演变异同3 5 四、结束语3 7 参考文献3 8 后 记。4 l 摘要 女书、假名及谚文比较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俊娜 指导教师邓章应副教授 摘要 汉字作为一种意音文字,大致在商代开始向周围传播。汉字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因所记 录的不同语言的特点,性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女书、假名及谚文的产生都受汉字的影响, 是汉字传播过程的产物。它们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字内部结构及演变历程等方面均存在共 性,但是又因语言、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产生了差异。本文以全新的视角,立足女性文 字这一角度,取汉民族方言文字女书、日本假名和朝鲜文字谚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来源、 造字机制及演变三方面的比较研究,探讨汉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原因,进一步说明文 字特别是表音文字的发展过程。 全文共分五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论,对这三种文字做相关的介绍及前人研究的成果综 述;第二、三、四章分别从来源、造字机制、演变这三方面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这三种文 字在借鉴汉字的过程中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最后一章是结论,针对第二、三、四章的比较 研究,从异同中分析汉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探讨表音文字的形成及发展历程。分 析这三种文字在来源、造字机制、演变三方面之异同,我们可以看出汉字在被借用后,文字 内部结构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其原因是文字类型受语言类型的约束,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必须 满足其语言类型的特点。这一变化同时也印证了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相比,是文字发展史上的 进步。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女书是作为一种特例存在的。 关键字:女书假名谚文发展变化 , 一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sb o t hp h o n e t i cs c r i p ta n di d e o g r a m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h a sb e g u ni t ss p r e a ds i n c es h a n g d y n a s t y o fa n c i e n t c h i n a , d u r i n g w h i c h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v a r i e d g r e a t l y t h eo r i g i n w o m a n e s e ,k a n aa n dh a n g u lw e r ea l lg r e a t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 a n dw e r et h eb y p r o d u c t s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u ss h a r em a n ys i m i l a r t i e si nt e r m so f 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i n t e r n a l s t r u c t r u ea n d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l et h e i r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p o l i t i c sa n d g e o g r e p h y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o n ea n o t h e r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b a s e do n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s , t h et h e s i st a r g e t ss t u d yo nw o m a n e s e ( o rn 矗s h u ) ,ad i a l e c t a l c h a r a c t e ro fc h i n e s eh a r tn a t i o n a l i t y , j a p a n e s ek a n aa n da n c i e n tk o r e a nc h a r a c t e rh a n g u l b y d e t a i l e d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s o u r c e s ,b u i l d i n gm e c h a n i s m sa n d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r e e c h a r a c t e r sa b o v e ,t h ea u t h o r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c h a n g e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a n di t sr e a s o n s f u r t h e r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o t h e rc h a r a c t e r s ( s c r i p t s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p h o n e t i c o n e s ,a r ea l s op r o v i d e d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c o v e r s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t h r e e c h a r a c t e r sn a m e l yw o m a n e s e ( o rn 矗s h u ) ,k a n aa n dh a n g u l ,a n dg i v e sal o n g i t u d i n a lr e v i e wo f 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s 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 i rs o u r c e s ,b u i l d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a r ei n v o l v e d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o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s d r a w i n go fr e f e r e n c e sf r o m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b a s e do nt h ec o m p a r i s o na n d r e s e a r c h ,t h el a s ts u m m a r yc h a p t e rg i v e sa n a l y s e st ot h ec h a n g ea n di t sr e a s o n s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u r t h e ra n a l y s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o fa l l c h a r a c t e r sa r e p r o v i d e d b yc o m p a r i s o no ft h es o u r c e s ,f 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 sa n dw a y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 ,w ec a nn o t et h ec h a n g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nt e r m so fi t si n t e r n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f t e rb e i n gb o r r o w e db yt h et h r e e ,w h i c hr e s u l t sf r o mt h el a n g u a g eb i n d i n go f c h a r a c t e ri t s e l f ;m e a n w h i l e ,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a r a c t e rm u s tm e e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l a n g u a g e k e yw o r d s :wo m a n e s e k a n a h a n g u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i i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女性文字概念 一、文字的分类 文字相对语言来说,是一种补充性的交际工具。文字表达语言的方式,一般认为有表形、 表意、表音三种。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一部漫长的历史。纵观文字的发展历程,对其类型 的划分也很多。例如索绪尔认为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其中表意体系的 典型例子就是汉字。1 周有光先生曾在其论文文字学和文字类型学中列举了八种文字类型 的分类,如泰勒分类法: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迪龄格分类法:文字胚胎和真文字( 又分为 图形文字、表意文字、过渡文字和表音文字) 等。他还根据文字的特征提出“三相说”:符形 相、语段相、表达相。无论哪种方式,所选角度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2 传统意义上的分类是站在文字性质的角度,把文字分为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现代语言学家又根据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对其进行了细分,例如把表音文字分成了音节文字 和音素文字等。 二、女性文字的概念 文字本无性别之分,本文是根据其创制或发展过程中女性所起的作用而提出女性文字这 一概念。所谓女性文字,指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由女性g j $ o ,或者主要被女性使用的文字。例 如女书是由女性g j $ o ,假名、谚文则在初创时曾主要被女性使用。女性文字因产生的环境等 的不同,在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女书在当地一直被称为“女字”、“女书”、“女文”;假 名曾被称为“女手”;谚文被称为“谚书”、“反切”、“女文字”、“内房文”、“雌文字 等。这 些称谓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女性文字产生的深刻社会原因。事实上,女性文字的存在 是相对于“男字”汉字而存在的。特别是日本和朝鲜在文字g , j $ o 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男子 推崇使用汉字、学习汉文,这就使得新文字的使用者主要为女性。可以说,汉字在当时是作 为女性文字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汉字在其产生与传播过程中充当着重要作用。 本文立足女性文字这一角度阐述女书、假名及谚文三者在来源、造字机制和演变三方面 的异同,进一步探讨汉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论证文字发展的变化历程特别是表音 文字发展及其特点。 1 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0 年,p 5 0 5 1 。 2 周有光:文字学和文字类型学,中国语文,1 9 9 5 年第6 期,p 4 3 8 - 4 3 9 。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三种文字概说 一、女书概说 “女书”这个概念,除了指只在妇女中使用的一种文字;它还表示用这种文字创制的作 品,如七言诗体韵文;以及写有这种文字的物件,如纸、书、巾、扇。我们这里所说的女书, 是流传于湖南上江圩地区的一种女性专用文字。它是一种记录当地土话的特殊文字,由于仅 在当地的妇女中流传使用,男子不学也不认,故被称为“女书”或“女字”,在2 0 世纪5 0 年 代被发现。其字符为斜体,呈“多”字或“菱”字形,笔划多为斜、弧、短竖、小圆点、小 圆圈等,和汉字笔划大有不同,可以说是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形态。女书虽然说是在汉字基 础上改造而成,但是其文字属性已经发生改变。将汉字符号改造成表音符号可以说是女书的 特殊之处。 女书作为一种标音文字,大约有两千多个字符,常用的有约八百个。并且大多一音多义, 同一个字既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写法,也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读音,但能独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其作品一般书写在纸张、扇面、手帕上或刺绣在布块、被子和带子上,主要是七言、五言韵 文,分创作、记录、翻译三大类,适用于祭祀、读唱娱乐、信件往来、诉说身世、记事历史、 改写汉字韵文、编绣等,作品例如三朝书、高银仙自述、孤女怨等,内容多是表达 妇女内心感受、记载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者描述古代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生活。 女书从其被发现到逐渐被知晓和接受,可以称为“一个惊人的发现”、“闺中奇迹”,被誉 为“一种奇特的文字”,是文字史上的一大奇观。但是,由于当地有“死后焚书”的习俗,流 传下来的女书数量很少;汉字的推广也使得使用女书的人越来越少,女书处于濒危状态。直 到2 0 0 4 年,随着阳宜焕老人的去世,女书走完了它的历程,成为一种死文字。 二、假名概说 “平假名”的“平”字在日语中是没有棱角、通俗平易的意思,大约在平安时代( 7 9 4 1 1 9 2 ) 初期形成。当时,日本受汉文化的影响,男子多以学习汉文和使用汉文为荣。又因女性在书 写日语的和歌及书信等时,万叶假名过于复杂,书写过程中将其草化,字体不断简化,逐渐 形成了一种脱离汉字原形的字体,这就是平假名。由于当时主要是宫廷女性或贵族妇女使用 这种字体书写和歌、书信等,因而平假名早期又被称为“女手 ,后来日本男子也开始接受和 使用平假名。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平假名被作为一种正规的文字得到承认。现代日语中,平 假名常常用来表示日语中的固有词汇及文法助词,为日文汉字注音时一般也使用平假名。 平假名共4 8 个,是日语中表音符号的一种。其g j n 方式主要是直接使用完整的草字形体、 截取字形一部分或者是对草体进行变化。其字形圆柔流利,便于书写。平假名在初创时因人 们追求华丽多变的书写方式,曾出现一字有多形的情况。到了日本江户时期,政府为了普及 庶民教育,字形得以统一,基本上形成如现在的平假名规范字形。 2 第一章绪论 三、谚文概说 谚文创制于公元1 4 4 6 年。朝鲜李朝世宗2 8 年,在李朝皇帝李构的主持下,一些精通汉 语音韵和蒙古语的学者把中国音韵学及其他表音文字的理论与本国语音系统相结合,创制朝 鲜语的音素字母,刊行于训民正音一书中。其目的是创制一种简明实用,满足广大民众 用字需求的民族文字。 “训民正音”简称“正音”,又称“谚文”或“反切”。它的创制、发展过程可以说与汉 字、汉文化密不可分。尽管是国家颁布的法定文字,但它在推行过程中并不那么顺利。由于 受汉文化的影响,新文字一直受到朝鲜主流社会的歧视,3 最初的使用者曾仅仅局限于女性社 群,主要是宫廷女性,她们广泛使用谚文书写信件和各种闺房歌辞表达自己的心情、倡导互 相尊重等,并将谚文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极大地促进了谚文的普及和发展。谚文初创时有2 8 个字母,其中辅音1 7 个,元音1 1 个。字母称“训民正音”,又称“谚文”,意思是“通俗文 字”。它是根据朝鲜语自身的特点而创制的语音标记工具。谚文从基本符号来看是音素字母, 从阅读单位来看是音节字母。一个音节可以三分为“初声”、“中声”、“终声”,但在书写时不 做线性排列,而是将这三部分以初声字在中声字之左或之上、终声字在初声字和中声字之下 的原则组合。可以说,谚文字母很少而“组合字”很多,合成的常用音节有2 0 0 0 个以上,这 延续了朝鲜自创文字的进程,更使谚文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一、女书研究概况 第三节三种文字研究概况 女书发现于2 0 世纪5 0 年代初,归于江永县文化馆干部周硕沂先生的一篇蚊形字,但在 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 9 7 9 年以后,随着女书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国内外大批学者开始投身 这个领域的研究。 国内主要集中在以宫哲兵、赵丽明等为中心的一批专家学者。宫哲兵1 9 8 3 年在中南民 族学院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4 该报告介绍了女书的结构、功能、 使用、性质、传播等一系列内容,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此后他还发表妇女文字和瑶族 千家峒、论“女书”文字体系的性质等。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也曾发表多部关于女书的 作品,如女书与女书文化、中国女书合集等,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女书。此外,浙 3 谚文创制第二年( 1 4 4 5 ) ,集贤殿副题学崔万里等还上书国王日:“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 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尚日:谚文皆本古字,非新字也。则字形虽仿古之篆文,用离合字尽 反于古,实无所据。若流中国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自古九州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 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著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日:用夏变夷, 未闻变于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其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 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塘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 ”明确鄙视谚文,并视谚文之作是舍中国而同于 夷狄之举。( 杨雨蕾2 0 0 5 ) 4 宫哲兵: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8 3 年第3 期。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 江大学何丹教授在2 0 0 6 年在浙江大学学报上发表女书消亡的文字学思考,5 探讨女书 消亡的原因。陈其光在1 9 9 6 年发表女书的造字法和用字法一文,避开传统“六书”分析 女书造字原理。6 除此之外,中国香港和台湾、美国、法国、日本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女书并撰写文章, 进一步扩大了女书的国际影响。香港的罗婉仪多次来江永考察,书写一册女书笔记- 探 寻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墟乡女书,并在岭南大学举办了有关“女书”的艺术展。台湾的郑 至慧、刘斐玟等也多次在江永考察女书。郑至慧还曾与国内学者宫哲兵等联合出版女书专著, 这些对女书在香港、台湾地区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史凯珊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她不仅学习女书的发音,还把收集到的女书作品翻译成 现代汉语。此外,法国的斐书馨、苏梦婷、德国的艾娃、日本的远藤织枝和长尾一郎等,也 从语言和文化方面对女书进行考察,与中国国内学者进行交流。特别是日本学者远藤织枝曾 九次到江永考察女书。并先后出版了中国的女性文字、中国女文字研究等专著及论文 亚洲文化圈内的女性文字等。无论国内外学者,他们的研究多是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 社会学、民俗学方面。研究成果很丰富,但很少有学者将它与其他文字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二、假名研究概况 对假名的研究,无论是中国学者还是日本学者亦或是其他国家,大多是从汉字传播学的角 度出发,探讨假名的产生过程及发展;或是分析与汉字的关系;或立足汉字来分析本国文字 的形成过程;或纯粹介绍日本语言文字时略有涉及。例如皮细庚在2 0 0 2 年出版日语概说 一书和陆晓光汉字传入日本与日本文字起源与形成和方懋汉字与日语两篇文章,都 介绍了假名的产生与发展,没有把它与其他文字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李月松现代日语中 的汉字研究一书、马叔骏中日使用汉字之比较、李强日语中的汉字与假名等则是 立足于日语来研究其中的汉字,其间都有涉及假名。王锋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一汉字文化 圈研究、刘宗和等日语与日本文化介绍了日本假名的形成过程:另梁容若中日文化 交流史论一书也有对日汉文字的对比研究,较少的提及假名。 日本学者远藤织枝在女书的历史与现状:解析女书的新视点一书中把假名与中国女 书、古朝鲜谚文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介绍了假名的形成过程。7 三、谚文研究概况 谚文的研究,与假名相似,也多是介绍其产生过程与形成原因等,极少把谚文与其他文 字进行比较。 5 何丹:女书消亡的文字学思考,浙江大学学报,2 0 0 6 第5 期,p 1 0 0 1 0 5 。 6 陈其光:女字的造字法与用字法,语言研究,1 9 9 4 年第2 期,p 1 5 4 - 1 6 4 。 7 远藤织枝、黄雪贞:女书的历史与现状:解析女书的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p l - 2 4 4 , 第一章绪论 量鼍曼量曼量曼量皇曼蔓曼曼i j , 皇曼鼍量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皇曼曼曼曼曼篡曼曼量曼量曼鼍量量皇置曼曼量皇量 国内主要有:周有光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汉字演变之二把朝鲜文 化、文字的发展放在汉字文化圈内进行简要介绍;8 吉林省朝鲜语言学会在1 9 8 7 年编写朝鲜 语言学论文集;王锋在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一汉字文化圈研究一书介绍了谚文的创制和 发展:张光军韩国的文字主要介绍韩国借用汉字的历史、原因、分类,文章涉及 i j i i 民 正音的产生原因;宣德五在2 0 0 4 年出版朝鲜语文论集,另外还发表关于我国朝鲜文 夹用汉字之管见等文章,介绍朝鲜语言和文字,其中涉及谚文:成元庆十五世纪韩国字 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一书详细介绍了谚文的创制背景及其仓, j s j j 于中国音韵的关系;9 山东大 学教授张晓曼试论中韩语言接触及中韩音韵关系也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研究训民正音 与中国音韵的关系等。 国外:朴点玉韩国国字概述介绍了谚文的产生原因及拼写原则和发展:其中崔允甲的 关于朝鲜文字训民正音的刨制一文,细致的介绍了谚文创制的过程和造字原理。南朝鲜 南广祜教授废除汉字利少弊多一论国字( 谚文) 与汉字并用、李炬 i j i i 民正音与汉文化因 素等文章,也都有对谚文的介绍。 四、三者比较研究概况 对这三种文字的比较研究很少,日本学者远藤织枝曾在亚洲文化圈中的女性文字中 把女书与其他女性文字进行比较研究。她详细介绍了这三种文字的产生经过与发展,对这三 种文字没有进行相近的比较。 其他学者的作品中也有零星的对比研究,如华东师大研究生邱子雁朝鲜半岛、日本、 越南汉字系文字的比较研究、从汉字传播的角度比较日本、朝鲜的文字系统曾将这三种 文字中的两种文字从汉字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比较,旨在分析他们在借用汉字时的异同及原因。 很少把假名和谚文与汉字的方言文字女书从来源、结构及演变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来探求文 字特别是表音文字的发展过程。 总之,从以上研究概况可以看出,对这三种文字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但我们同时也可以 看出,他们多是以汉字为参照物,对一种文字或两种进行研究,缺乏这三种文字的综合研究, 特别是立足于女性这一性别角度来分析文字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四节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思路 总体思路如下: 第一,对这三种文字相关资料进行梳理。 8 周有光: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 - - ,群言,2 0 0 0 年第2 期,p 2 5 2 7 9 成元庆:十五世纪韩国字音与中国声韵之关系,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p 1 4 。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比较这三种文字的在来源、造字机制及演变方面的异同。 第三,探讨文字发展阶段及表音文字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原因。 本文在分析这三种文字造字法时,采取了有别于传统六书的文字学理论。主要是基于人 们曾采取六书理论分析过这三种文字,为了更好的展现三种文字的造字原理,本文采用新的 理论进行阐释。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和综合的方法,进行全面、本质、历史的比较。从横向、纵向两个层 次对女书、假名及谚文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文字的发展历程及表音文字的发展和特征。 三、研究意义 女书、假名及谚文的产生都受汉字的影响,它们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字内部结构及演 变历程等方面均存在共性,但是又因语言、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产生了差异。本文立足 女性文字这一角度,从文字产生、造字机制及演变三方面对这三种文字进行比较,通过三种 文字共性的比较,从宏观上把握文字系统内部的文字现象;通过三种文字异性的分析,来考 察汉字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及原因,进一步探讨文字发展阶段表音文字的形成、文字特 性及与表意文字的关系。 6 第二章三种文字的来源比较 量皇曼曼量量皇曼量量皇曼l 一 i i1- - 鼍皇量曼皇皇 第二章三种文字的来源比较 第一节女书的来源 女书来源,一直存在“少数民族文字说”和“汉字说”两种争议。“少数民族文字说”主 要有三种:与瑶族有关:来源于古夷文;古百越文字等远古文字分支孑遗。“汉字说”又分为: 与甲骨文有关:战国文字说;汉字变体说。多数学者赞成汉字说中的“汉字变体说”,例如赵 丽明、李蓝在论江永女书的来源一文中提到:“女书是一种结合当地土话的语言特点,改 造并简化了的汉字形成时期当在汉字楷化之后。”“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女书的1 2 0 0 个单字源自于汉字的占8 0 强。”1 0 这些单字,不同程度上保留了汉字的痕迹。可见,女书与汉 字密切相关。 一、产生背景 女书流行于湖南江永地区。江永县从古以来处于楚文化和越文化的夹缝地带、湘粤桂三 个行政区的交壤之处,地理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较多地保持着原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百姓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特别是下层妇女,她们饱经战乱、 自然灾害之苦。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使得她们从小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力 和机会。这是女书产生的社会背景。 女书的产生,同时也是自身交往的需要。当地男子从事农活和社会交际活动,是家庭的 主人。妇女一般不下地劳动,大部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纺纱织布、绣花做鞋等,只有在农忙 时才帮丈夫做一些例如打谷、砍柴禾等农活。可以看出,女性由于所处时代的限制和风俗的 影响,生活在相对封闭且与男性世界相隔绝的女性世界中,为了女性之间的交流需要,创造 并使用了女书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女书由此产生。 因此可以说,女书是在封建社会大背景下,当地妇女为了追求精神上的解放和自由、丰 富自己的生活而产生的。 二、产生时间 据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的“花山条”注:“( 永明县) 花山,在层岭之麓,石玲珑若花 然,相传唐时谭姓姊妹,学佛修真,入山采药,相与坐化于此9 1 1 1 o 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 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识此种字者, 余未之见。”但记载简略。另外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瑶文歌序文记载:“1 9 4 5 年,何君 m 史金波、白滨、赵丽明:奇特的女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4 年,p 8 8 。 1 1 转引冯骥才、白庚胜、向云驹、刘忠华;闺中奇迹:中国女书。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2 0 0 4 年,p 1 3 。 7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晓南持瑶文一纸,云是瑶女读物,系得自田广洞陈中兴,转以赠余,此固求之数年而不可得 者。入手展玩,纸色红旧,纵横五百七十四字,字迹秀媚,行列端整,不知出自谁家女手, 借一字不可识,无以解其音义川2 虽有记载,但我们仍未能得知女书产生的具体时间。 女书产生的时间因上江圩地区的妇女有人死焚书的习惯,至今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又 因女书独特的传授方式长传幼、老传少,造成书写的不规范。这对学术界推测女书产生 时间增加了难度,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其争论大致可以归为三点。 l - 产生于史前刻划符号,比甲骨文要早。关于女书的来源,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有些认为女书是一种古文字,例如赵诚认为女书像战国文字,刘志一先生认为女书与古 彝文有一定的渊源。他从构字法分析,女书似乎比汉甲骨文要早得多。而且刘先生认为女书 是自源文字,其源头是远古夷人创造的“刻划符号”。谢志民在其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 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认为:“根据女书保留的古文字特点、女书字符和 甲金文字之间的类同和规律性对应现象,论证女书系文字至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1 3 它 的流传,迄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钱玉趾先生认为:“我倾向于江永妇女字源于南方民 族的原始文字。商代的清江吴城文字可能是江永妇女字的源头。h 李庆福在女书文化 研究一书中:“女书字汇中遗留的甲骨文借字,应是女书系文字接受过甲骨文字影响的 有力证据,也应是女书系文字的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存在的明证。 2 隋唐时期原江永县县志办刘志标在试析江永“女书”与瑶族的历史渊源一文中 认为女书为瑶族文字,它产生于瑶族社会早期隋唐时期,成熟于晚唐、五代十国,盛行 于两宋、明清时期。 3 不早于明代宫哲兵认为女书绝非先秦古文字,如果是先秦古文字,则女书作品必定 有很多先秦故事与文化。女书也必定记载从先秦至今的重大事件与民俗文化。他认为女书具 有明清口头文学的风格,并非是一种古老文字,认为“女书被创造的时期与女书流传和兴盛 的时期不可能相距太远,大约不会早于明末清初。川5 张柏如先生说:“江永女书究竟是何时所 创,尚有待考证,估计最远也早不过宋代。”1 6 张先生认为女字的构成起源于百越记事符号。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女书产生时间的考察,多是从现有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文字体系 内部、作品记载内容及风格等角度展开。然而女书可提供给我们的研究依据毕竟是有限的, 很多学者只能根据现有材料进行推理和猜想。女书产生的确切时间,需要更有力的证据来进 一步证实。 伦禹丁华:神秘的女书,山西档案,2 0 0 8 第5 期,p 9 。 1 3 谢志民: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 9 9 1 年第 6 期,p 5 9 。 1 4 史金波、白滨、赵丽明:奇特的女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4 年,p 1 3 7 1 5 史金波、白滨、赵丽明:奇特的女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4 年,p 1 6 4 - 1 6 6 1 6 史金波、白滨、赵丽明:奇特的女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 9 9 4 年,p 1 3 1 8 第一章三种文字的来源比较 三、女书创始人 关于女书的i i j j * , j 者,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一是上江圩的九斤姑娘,她聪明能干,擅长女红,周围几十里的姑娘都想与她通信,但 大家都不识字。于是九斤姑娘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女书,用于同伴之间的交流:二 是在很久以前,桐口山冲里有个盘巧姑娘,从小精通唱歌和女红。在1 8 岁时,被抢到道县官 府。为了把消息告诉家人,她根据当时与姐妹们织花边、做鞋样的图案,每天造一个字,三 年造出了1 8 0 0 个字,并用这种文字写信,秘密送回家乡。三是宋朝时,荆田村的才女胡玉秀 被选入宫当妃子,在宫中遭冷遇,为了让家人了解自己的处境,便造了女字给家人写信。四 是上江圩一带的女子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便于妇女之间交往。 陈东有在其“女书”起源与流传的文化特质一文中分析女书“菱形”字来源时认为: “女红编织物最佳图案表示菱形,菱形改变了方形的呆板,吸取了圆形的变化。于是,在编 织物的女书中,由于横在编织物中被用于反面的底线连接,正面只能用点和斜线代 替,挑、撇、捺也变为长短不同的斜线,勾、折要么省去,要么由点和斜线合 成。这种笔形的处理方式,全被照搬到用笔书写的女书上来。”我们从这些民间故事同样 可以看出,江永流域的妇女喜欢聚在一起纺纱织布绣花,创制女书的人都擅于女红。为了把 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他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无论可信与 否,这些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一,女书字形与女红图案有关;二,女书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诉 苦,多与妇女生活有关;三,女书的产生,不是个人所为,而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它不是 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期的萌芽发展而来。关于这一点,赵丽明在另类汉字女 书一文中也同样认为:“从社会属性来看,女书与其他文字不同的是,它既不是官方文字, 也不是宗教文字,女书的使用者乃至创造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 至于女书的创制者是个人还是群众,需要更多的学者去考察和研究。但就其产生的环境 及使用者来看,我们更侧重于女书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广大妇女日常交流的产物。 第二节假名的来源 一、产生背景 据日本古语拾遗的卷首记载:“盖闻,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 往行存而不忘。1 7 由此可见,日本在汉字传入之前是没有文字的。而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这为汉字传入日本创造了优越的地理条件。 汉字传入日本后,先在上层社会流传开来。但汉字记录汉语,汉语是孤立语而日语则是 黏着语,且两国文化底蕴也不相同,想要自由自在地书写日语并非易事。为使汉字成为记录 于维雅:东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p 3 7 5 。 9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日语的便利工具,就必须对其做相应的改造来适应本国语言的需要。因此,日本根据汉字是 意音文字这一特性,在最初采用“音读”和“训读”的方法来记录日语。假名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产生了。 二、产生时间 假名是借用国外文字书写本国语言的体现。万叶集用整个汉字来标记日语,因此产生 了“万叶假名”,它形成的时间大致是在8 世纪。而平假名是在万叶假名的基础上产生。 “平假名”的“平”在日语中是没有棱角、通俗易懂的意思。它由汉字的草书演变而来。 一 在盛传草书的平安时代( 7 9 4 1 1 9 2 年) ,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其产生时间大致在9 世 纪后期至1 0 世纪中期。尽管假名的出现没有使日本完全摆脱汉字,但比起“万叶假名”来, 它简易使用,能够随心所欲的抒发自己的感情。 三、平假名的创始人 平假名的创制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其创制者是何许人也曾引起学者讨论。 一是认为其创制者为女性,如片野达郎、吉泽义等。他们从女性自身的特点和平假名字 体简便实用这一特性加以分析,认为假名的创制者为女性。这一观点只是符合条件的推理, 没有实质的证据去证明。中国学者何丹也认为其刨制者为女性:中国女书和日本女书同样都 由妇女创造,其发生发展的文化背景也极其相似同样产生于处于弱势的妇女群体中,同 样在妇女地位提高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发生了变化。 二是认为假名是男女共同创制,如古代笔记研究家名兄,主张是男女共同创作说。他说: “有些人主张假名是为了女性专用而由女性创造出来的,可是正如从几个例子中看到的,男 性平常也使用过假名,这一点请不要忘记。”埔他是从使用者角度来分析,混淆了使用者和创 制者。 最具代表性的是认为假名虽被广大女性所用,实际为空海和尚所创制。这一观点也被学 术界多数学者接受。从黄公度日本国志学术志里的相关文献看也是符合实际的:“其后, 遣唐学生吉备真备,始作假名。名即是字也,取字之偏旁以假其音,故谓之片假名,片之言, 偏也。僧空海又就草书作平假名,即今之伊吕波是也,其字全本于草书,以假其音,故谓之 平假名,平之言,全也。假名既作,于是有汉字杂假名以成文者,有专假名以成文字者。其 用汉字之例有二:- - n 取其义而不用其音,一则用其音而不取其义。汉字假名相杂成文者, 今市井细民间巷妇通用之文是也。9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文字的创制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事实 上它们不可能是特定个人的创造,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方便使用而对汉字逐步进行简化并 1 8 远藤织枝、黄雪贞:女书的历史与现状:解析女书的新视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p 1 2 。 1 9 马叔骏:中日使用汉字之比较,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p 8 3 1 0 第二章二种文字的来源比较 固定下来的结果,上述人物只是在其中起n - y 较为突出的作用。”2 0 本文采取学术界多数学者的 观点:假名虽被广大女性使用,但是实际上为空海和尚所创。 第三节谚文的来源 谚文字母笔划过于简单,因此来源争议很大。陆锡兴在其汉字传播史列举了四种代 表性的说法:其一,来源于古篆。李朝实录世宗实录有“其字仿古篆”的说法;其二, 来源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