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sd e g r e et h e s i so f2 01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 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n o :510 7 2 9 010 6 6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r e s e a r c h e so nc h e nz h i a n ,s n a nh u az h e n j i n gb e n y i d e p a r t m e n t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 l i t e r a t u r ed e p a r t m e n t m a j o r :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p r e - q i nl i t e r a t u r e t u t o r :p r o f e s s o r f a n gy o n g p o s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y u a nl a n g a p r i l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陈治安( 南华真经本义) 研究,是在华 东师范大学攻读碗包博士( i f f x - j i 筮)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圭逮亟 日期:加p 年r 月巧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陈治安( 南华真经本义) 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 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砜壬博士( i f f 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 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 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 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 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 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木,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v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聊签名一 导师签名芦l 二卜 本人签名i 亟 7 , bfq 年j 月弓。日 幸“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人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人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朱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彭国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中文系 王冉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查正贤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归青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 李振忠副教授商丘师范学院 中文系 论文摘要 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是明末一部重要的解庄著作,然历代研究甚少。作 为一名典型的儒家士大夫,陈治安的生平、交游,及其在当时背景下撰述的南 华真经本义之体例、版本流传等都值得关注,在明末具有普遍意义。陈治安南 华真经本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在于在强调庄子“本义”的前提下,注重以庄 子本文解庄。他认为庄子全书自成体系,无伪作;其外、杂篇篇目,多是 内篇“义疏”,各篇目之间也可以相互阐释;庄子每篇有一主旨贯穿,从文章 脉络可见庄子“本义”。这一提法意图尽力摒除解庄者个人因素的制约,影响广 泛,是庄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在心学的影响下,陈治安提出以“吾心 解庄,并 认为注家的好人品是理解庄子“本义”的必要条件。在儒庄关系上,陈治安提出 了“尊孔”说;在“逍遥义的阐释上提出“养气”说,有以儒解庄的倾向。同 时陈治安对庄子其人、庄子其书作了道教化的理解,并引大量丹经为证,带 有明显以道教解庄的色彩。宥于时代与学力,陈治安在解庄过程中有随意或者粗 疏的地方,但其南华真经本义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解庄著作。对本义 的解庄方法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对明代庄学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以庄解庄尊孔说以道教解庄 a b s t r a c t c h e nz h i a n ,s ”n a nh u az h e n - l i n gb e ny i ”i sa ni m p o r t a n tw o r k e x p l a i n i n g ”z h u a n g z i ”i nm i n gd y n a s t y ,w h i c hh a sn o tb e e ns t u d i e d t h o r o u g h l y a sat y p i c a lc o n f u c i a ns c h o l a r o f f i c i a l s ,t h es t u d yo fc h e n z h i a n si i r e ,f r i e n d s ,t h es t y l ea n ds p r e a d i n go f ”n a nh u az h e n 1 i n gb e n y i ”w h i c hc o m p o s e di nt h ee n do fm i n gd y n a s t yi sv a l u a b l e t h e m a j o r t h e o r e t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c h e nz h i a n ,s n a nh u az h e nj i n gb e ny i ”i s t h a ti tf o c u so nt h e ”z h u a n g z i ”t e x tt o s o l u t e ”z h u a n g - z i ”i n i t s e m p h a s i z e o f z h u a n g z i s o r i g i n a im e a n i n g ”h e b e l i e v e st h a t z h u a n g - z i h a sap e r f e c ts y s t e mw i t h o u to t h e r sw o r k sm i x e di n t h e w a ip a p e r sa n dz ap a p e r sa r ee x p l a n a t i o n so fn e ip a p e r s ,a n da l s ot h e p a p e r sc o u l de x p l a i ne a c ho t h e r e a c hp a p e ro f ”z h u a n g z i ”h a sat h e m e r u n n i n gt h r o u g hs ot h e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 ”c o u l db es e e nf r o mt h e c o n t e x t i t ,sag r e a tp r o g r e s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s t u d yi n “z h u a n g z i ”t h a t t r y i n gt oe x c l u d et h o s ei n d i v i d u a lf a c t o r sa n di tw o r k sw e l l c h e nz h i a n o f f e r e st oe x p l a i n “z h u a n g z i ”b y ”m yh e a r t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s h i n g a k u ,a n dh eb e l i e v e s t h a t g o o dc h a r a c t e r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qt h ez h u a n g z i ,s ”o r i g i n a im e a n i n g ”c h e nz h i a np r o p o s e d t h es a y so f ”w o r s h i po fc o n f u c i u s ”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h u a n ga n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ea l s op r o p o s e dt h es a y so f ”k e e p i n gt h es p i r i t ”o n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 ”s t r o l l i n g i nf r e e d o m ”w h i c hh a st h et e n d e n c yt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m e a n w h i l e ,c h e nz h i a nm a d e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0 f t a o i s mo nz h u a n g z ia n d ”c h u a n gt z u “a n dq u o t e dm a n yb o o k so ft a o i s m ”n a nh u az h e nj i n gb e ny i ”i sav a l u a b l ew o r ks i n c ei th a sm a n yw e a k p o i n t sa s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a n dt h ea b i l i t yo fc h e nz h i a n i t ,so f 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nt h es t u d yo fc h u a n g z ii nm i n gd y n a s t yt or e s e a r c h t h ew a yo f ”n a nh u a z h e nj i n gb e ny i ”e x p l a i n i n gz h u a n g z i k e yw o r d :c h e nz h i a n ,n a nh u az h e nj i n gb e ny i ,e x p l a i n i n gz h u a n g z i b yz h u a n g z i ,w o r s h i po fc o n f u c i u s ,e x p l a i n i n gz h u a n g z ib yt a o i s m 目录 引言( 1 ) 第一章陈治安其人、其书考( 3 ) 第一节陈治安生平、交游考( 3 ) l 、陈治安生平( 3 ) 2 、陈治安之品性( 7 ) 3 、陈治安之交游( 9 ) 第二节南华真经本义其书考( 1 2 ) 1 、南华真经本义撰述背景( 1 2 ) 2 、南华真经本义之版本源流及体例( 1 4 ) 第二章对庄子“本义劳的探究( 1 7 ) 第一节以庄子文本互证( 1 9 ) 1 、辨庄子无伪作( 1 9 ) 2 、以外、杂篇释内篇,篇章之间相互阐释( 2 3 ) 3 、从寻绎文章脉络解庄( 2 8 ) 第二节以“吾心”解庄子( 3 1 ) l 、注家要有好的人品( 3 2 ) 2 、以“吾心”解庄子( 3 4 ) 第三章儒学化的解庄倾向( 3 6 ) 第一节儒家与庄子“意不相远”( 3 7 ) 1 、以孔子为正、庄子为补的基本定位( 3 7 ) 2 、庄子“尊孔”说( 3 9 ) 第二节以“养气 为达到逍遥的途径( 4 1 ) 1 、以气为宇宙本体( 4 1 ) 2 、以“养气”为达到逍遥的途径( 4 4 ) 第四章道教化的阐释倾向( 4 7 ) 第一节对庄子其人其书的道教化理解( 4 8 ) 1 、以庄子为道教神仙( 4 8 ) 2 、以庄子为修道之书( 4 9 ) 第二节以丹经印证庄子( 5 0 ) 1 、对内丹派典籍的多所引用( 5 0 ) 2 、内丹派的养生理论( 5 2 ) 结语( 5 5 ) 参考文献( 5 7 ) 后记( 6 2 ) 陈治安 南华真经本义研究 引言 明初由于实行严厉的文化统治政策,对士人进行严格的思想控制,明初庄子 学基本处于窒息状态,中期以后解庄著作才开始大量出现。到了明朝晚期, 在融汇佛、道的“心学”的推动下,庄子思想己经融入了士大夫的文化血脉。 他们目睹社会危机的日益加剧,对时局强烈的不满与痛惜,一部分人转而进行专 门的庄学研究;由于时局日益破败,士大夫传统的经世救国思潮也随之泛起。 故此时的庄学研究兼具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埋头庄学研究,成为 士大夫阶层逃避俗世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在对庄子进行研究阐释的同时, 他们念念不忘以其所阐释的庄子思想去治人救世,希冀能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 际,挽狂澜于既倒。陈治安的南华真经本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陈治安是浙江会稽人,字尔道、汝道,一字镜清,明万历丙午科( 1 6 0 6 年) 举人,其生活年代主要在明朝末季的万历至崇祯年间( 约1 5 6 3 一约1 6 4 0 ) 。据 湖南通志载陈治安另著有梅山记事、正言、谕俗等书,但今都已不 存。其诗文仅存芙蓉洞祈雨记一篇。据南华真经本义自叙,此书著于明 天启丁卯年( 1 6 2 7 年) 至崇祯壬中年( 1 6 3 2 年) ,历时约五年,计十六卷,附录 八卷,用功甚勤。此书初刻于明崇祯壬申年( 1 6 3 2 年) ,即明崇祯五年刻本,此 本现传。后有清乾隆辛未年( 1 7 5 1 年) 敬义堂重修本和道光乙未年( 1 8 3 5 年) 红兰山房重刊本,前者仅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有一条著录,未见其它记载。 清徐廷槐称南华真经本义一书“见推于明时”,然此书后来流布不广, 少见人摘引、转述,对其进行研究的著作寥若晨星。目前所见到对于此书的研究, 仅吾师方勇先生庄子学史圆中有一节专门论述,另有台湾简光明先生陈治 安探求( 庄子) 本义的方法 一文,所论都甚为简略。除此以外,未见其他专 关于陈治安的生卒年月现存文献并无明确记载,此处据相关材料推论而来。详见后文。 亩方勇庄子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l o 月,第6 8 4 - - 6 9 2 页。 国简光明陈治安探求 e e 子) 本义的方法,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年1 1 月,第3 4 5 3 5 7 页。 l 门研究。 陈治安对解庄理论贡献甚多,他从“以庄解庄”的观点出发,建构以外杂篇 解内篇之体系的努力,对后世解庄方法影响深远,后来王夫之于清初所作的 庄 子解对此一脉相承:他的以心解 庄,正是当时“心学”思潮的反映;从其 阐释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儒学化、道教化的阐释倾向;而他自言作书的目 的是补救时弊,则折射出他的儒家士大夫精神,这也是此书时代精神的反映。 因此,南华真经本义一书虽然研究者廖廖,但它的确有着自己的理论特 色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此书进行专门的研究,是明代庄学整体研究上的一 个有代表性的切片,对于明代特别是明末的庄学研究,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年代主要在 6 0 6 年) 中 举后,历任武昌、新化、德兴、安仁等地县令或教谕一类职务,注重以礼教化乡 民,为官清廉,政誉颇佳,其人品也为人所称道。因为谭元春见到陈治安离任武 昌时题于寒溪寺壁六诗,大为赞赏,又通过孟登的介绍,竟陵诸人遂与陈有诗文 往来,并在文学观念上有相互影响之处。陈治安致仕以后闲居乡里,与陶爽龄、 董懋中、徐如翰等人过从甚密,号“曹山七老”,诗酒酬唱,在文学上也有相互 影响的痕迹。 陈治安的著述,据湖南通志所载:“陈治安,会稽人。天启中知新化县, 有梅山记事、正言、谕俗等集。”但今俱己失传。湖南通志地理志 所载芙蓉洞祈雨记圆为其仅存的一篇文章。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著于明 天启丁卯年( 1 6 2 7 年) 至崇祯壬申年( 1 6 3 2 年) ,历时约五年,有明崇祯五年刻 本、清乾隆辛未年( 1 7 5 1 年) 敬义堂重修本和道光乙未年( 1 8 3 5 年) 红兰山房 重刊本三个刊本。 明末之际,一方面思想控制松动,陆王心学的影响深入市民社会,此时的注 庄作品亦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国政衰蔽,时局动荡,士大夫思想深受振荡。 陈治安所作南华真经本义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章通过广搜旁涉,对陈治 安其人、其书分别进行考证。 一、陈治安生平 第一节陈治安生平、交游考 卞宅第李瀚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3 月,第2 2 3 4 页上。 窜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3 月,第7 4 0 页下。 陈治安,字尔道、汝道,一字镜清,明末浙江会稽人,其生活年代主要在明 末的万历至崇祯年间( 约1 5 6 3 一约1 6 4 0 ) 。“有梅山记事、 正言、谕俗 等集”,今都不传。 陈治安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断,其出生至万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中举 为第一阶段,此阶段陈仕途刚刚起步,文学创作上也没有什么成就,声名不显, 所存资料也极少。自万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中举至崇祯戊辰( 1 6 2 8 年) 冬自安 仁归乡为陈治安生平之第二阶段,此一阶段为其游宦生涯。自安仁归后,陈治安 年岁己大,加之国政积弊己久,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后金虎视眈眈,社会一片混 乱,陈治安再也没有外出作官,而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大约过了十年左右,终 老于故里。此为陈治安生平之第三阶段。 关于陈治安的生卒,现存相关材料极少,现在我们只能从各类方志及其友人 文集所载,推测其大概。 由谭元春为陈治安祖父所作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公墓志铭可知,陈 治安的祖父陈秀,字大芳,生于明弘治乙卯年( 1 4 9 5 年) ,卒于嘉靖甲辰( 1 5 4 4 年) ,享年4 9 岁。同样由谭元春为其父陈爻所作将仕郎思野陈公墓志铭可知, 其父陈爻,字可效,曾作过明朝的将仕郎( 正九品下) 一级的官,生于嘉靖癸巳 年( 1 5 3 3 年) ,卒于万历己未年( 1 6 1 9 年) ,终年8 7 岁。其母沈氏先于其父一年 卒,终年亦8 7 岁。则陈治安万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中举之时,陈父己7 3 岁。 考虑到陈治安双亲年纪相仿,而他又为嫡出长子,且有治本、治策二弟。因此推 测陈治安出生时陈父最多3 0 岁,陈治安于万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中举时至少已 4 3 岁,生于嘉靖末年的1 5 6 3 年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此处推论另有一层证据。据陶爽龄赐曲园今是堂集记载,崇祯丙子( 1 6 3 6 年) 年,陈治安参加了此次“曹山七老”之会,最后一次出现在时人所记文献之 中。按前文推测,则此时陈治安至少己7 3 岁。事实上,与之相交甚深的谭元春 于1 6 3 7 年去世,所以谭元春集中也并无陈治安去世的任何记载。而“曹山 七老”中当时名望最大的陶爽龄1 6 4 0 年亦去世了,“曹山七老”当亦于此时瓦解。 据康熙会稽县志载“( 陈治安) 与陶爽龄、董懋中、徐如翰辈为曹山八老 o 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 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3 月,第2 2 3 4 页上。 4 ,每遇登临,则吟啸忘倦一旦。无疾而逝”。圆“七老”年龄当相差仿佛,而康 熙会稽县志亦在述“曹山八老”之后,紧接着说陈治安“无疾而逝”,可以推 测陈治安于谭元春去世( 1 6 3 7 年) 后的几年至迟不过明朝覆亡的1 6 4 4 年前亦谢 世,遍查有关明遗民的资料,亦未见关于陈治安之记载。则我们可以推测,陈治 安的生卒年,大致在明嘉靖末年1 5 6 3 年左右至陶爽龄去世的1 6 4 0 年左右,享年 大约7 7 岁。 陈治安的一生,关于其游宦生涯,是我们所知比较多的一部分。陈治安自万 历丙午年( 1 6 0 6 年) 中举至崇祯丙子年( 1 6 3 6 年) 三十余年的行迹大至可以通 过他与时人的诗文交往,以及各地的方志记载勾勒出来。据康熙会稽县志载 “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年) 丙午科” 陈治安中举,至万历丁巳年( 1 6 1 7 年) 陈 治安始为武昌令,此时距陈氏中举已过去了1 1 年,至于在此期问陈治安是否担 任过别的官职,现存文献未见记载。 关于陈治安武昌令任上行迹,武昌县志载:“陈治安,万历四十五( 1 6 1 7 年) 年任,有传。”回谭元春为陈治安祖父所作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公墓志 铭亦称:“至万历丁巳,其孙汝道先生名治安者,始来楚为武昌令。” 然而陈 治安在任仅一年,万历戊午年( 1 6 1 8 ) 年即以母忧归家,并题诗六首于武昌寒溪 寺壁。谭元春言:“及汝道为武昌令,迎养武昌,久之又归而卒。卒于万历之己 未,距嘉靖癸巳生日,年八十有七。其配沈孺人,先一年卒,亦八十有七,合葬 于西山。” 康熙会稽县志亦称其:“未几,以母忧归。” 随后,万历己未年 ( 1 6 1 9 年) 其父陈爻去世,又丁艰在家。 三年后,即天启壬戌年( 1 6 2 2 年) 陈治安得补“楚新化令” 。然而据新 化县志载:“陈治安字尔道,会稽人。举人。天启四年( 1 6 2 4 年) 甲子任。有 传。” 所记载上任时间与谭说不同。陈治安在天启年间曾担任过新化县令,始于 。此处记载与陶夷龄赐曲园令是常集所载不同,陶所记七人有具体姓名,陶所记“七老”或更为准确。 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五三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二十五 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3 月,第5 2 0 页。 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五三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二十五 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 9 8 3 年3 月,第4 1 6 页。 固武昌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巾地方第三四八号据清钟铜山修柯逢时纂清光绪十一年刊 本影印,台北:成文i j 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7 5 年6 月,第6 8 9 页。 (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兀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0 页。 ( 明) 谭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j l 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3 页。 o 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五j 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二十 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年3 月,第5 2 0 页。 雪(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0 页。 国新化县志,中国方志从书华中地方第三一九号据清关培钧等修刘洪泽等纂清同治十一年 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7 5 年,第1 1 2 3 页。 5 何年则无确说,考虑到谭元春所记年代较早,且陈治安在新化县令任上修书托谭 元春为祖父作墓志铭,谭元春所记当较为准确。 天启丁卯年( 1 6 2 7 年) 陈治安移任江西德兴县。但 德兴县志并无记载, 可能因在时局日益恶化的情况下,陈治安随即转徙湖南安仁县,任时较短。陈治 安 本义的方法一 文中亦有简略说明,简先生称:“陈治安,字尔道,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万 历丁巳( 1 6 1 7 ) ,为长沙令:天启壬戌( 1 6 2 2 ) ,补新化令。 固不知其所据材料为 何。考诸武昌县志、谭元春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公墓志铭,均载万历 丁巳年( 1 6 1 7 年) 陈治安为武昌令。而长沙县志记载:“赖朝选永定人, 四十五年任( 1 6 1 7 年) 。 此年县令不可能再有他人。简先生所言当误。考其缘 由,徐廷槐所作重修南华本义序称陈治安曾为“长沙新化令”,简先生可能 因之以为陈治安曾为长沙令。 综观陈治安的出仕经历,可谓仕途多舛。中年中举,长达十一年没有得到出 仕的机会,一旦出仕,随即又丁忧在家,及至丁忧期满,大明王朝却己风雨飘摇, 他救国的理想,也随之破灭,自崇祯戊辰( 1 6 2 8 年) 冬自安仁归来以后,陈治安 德兴县志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二五九号据清孟庆云修杨重雅纂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 印,台北:成文出版杜有限公司印行,1 9 7 5 年。 国( 明) 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卷十三,清道光十五年红兰山房刊本,第4 6 页。 国(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i 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0 页。 d 简光明陈治安探求( 庄子) 本义的方法,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0 8 年1 1 月,第3 4 5 3 5 7 页。 啻 长沙县志) ,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三一一号据清赵文在等修易文基等纂清嘉庆十五年 刊,二十二年增补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7 6 年,第1 3 4 9 页。 6 将主要精力放在撰述南华真经本义上,再也未离开过会稽。 陈治安生命的最后阶段即:终老故里。致仕以后的陈治安赋闲在家,以著书 交游为娱。其南华真经本义自称自万历丁卵( 1 6 2 7 年) 开始分疏徐无鬼 篇,其后中断,自崇祯戊辰( 1 6 2 8 年) 续注其它篇目。其 南华真经本义叙 五篇依次作于:“己巳( 1 6 2 9 年) 季夏四日”、“七月十四日”、“八月望后二日”、 “阳月( 十月) ”、“崇祯五年壬申( 1 6 3 2 年) 二月二十二日”。 崇祯癸酉( 1 6 3 3 ) 年九月十九日陈治安与张懋之、张孔时、董建叔、徐伯鹰、 陶君爽、谢简之七人游于曹山,“人各有作,裒而刻之,续香山洛社之胜焉。”回 崇祯丙子年( 1 6 3 6 年) ,“董建叔别墅成,地连禹穴,治具召相知数子,续曹山 七老之会,七人再次相聚。康熙会稽县志载“与陶爽龄、董懋中、徐如翰 辈为曹山八老,每遇登临,则吟啸忘倦一旦。无疾而逝”。 此后未再见到陈治 安的相关记载。“曹山七老”之首陶爽龄去世于1 6 4 0 年,从前文推论,陈治安亦 当于此年之先后谢世。 二、陈治安之品性 陈治安之品性,我们也可以从方志和友人的记述中见其大概。陈治安曾为武 昌、新化等地县令,又曾摄德兴、安仁等县,其为官清廉爱民,务以德礼化人。 谭元春陈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诗记载其见陈治安从武昌离任时题于寒溪寺壁六 诗,大为叹赏,“诗六章,章各有题。其一日旱祷龙湖,述龙德。其二日祀 龙明日,母疾靡留,东门乏桢,孟封公遗美材,述孟德。其三日县人赙赠百 金,用为归资,僧二十三人,斋公六人,为诵礼经饿,不取瓣香半粒,述赙德。 其四日县有三鹿商,有鹿米,欲用为秋祭,予不可。请者曰:安知后来之不终 用也,述三鹿。其五日县有鱼稞,秋日届期,请开湖日待署者,述鱼稞。其 六曰武昌胜地多名流,百年千祀,谁知陈生,述名胜。”鲫第一首记述的正是 陈治安为民祈雨的事情,而离任时百姓“赙赠百金,用为归资”,可见陈在任时 是甚得民心的。 湖南通志地理志保存有陈治安在新化县任职时所作芙蓉洞祈雨记, ( 明) 陶爽龄赐曲园今是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八o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6 0 页。 o ( 明) 陶爽龄赐曲园今是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八o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7 1 页。 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 第五五三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二十五 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3 月,第5 2 0 页 曲(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5 6 0 - - 5 6 1 页。 7 为陈治安硕果仅存的诗文:“i e t 志明陈治安芙蓉洞祈雨记:新化东北三十里, 有芙蓉洞,幽快黝深。入洞口,地颇高,若台门然。石乳悬结,如电,如虫q ,如 群龙爪甲,形状宛然。下此稍宽,而为堂奥,云气常满,及见缕缕出洞口,斯雨。 堂奥后有门屏,转而入,须炬以行。或高或下,乍窄乍宽,蹊径甚多。其中有如 柱、如塔。如墙垣者,皆石髓所结也。至一所,甚宽平,条条若田塍,日千顷田。 又一所,高三尺而围环,日石。又一所,水池方三四丈,上有华盖,下有阑干, 日龙池。由此而进,云有江有桥,尚三四十里,而人罕进也。予于今年秋七月十 七日祈雨,进至龙池,龙池有水,石无水。随予者次日复进,还报日:水 盈矣! 予知必能应。予祈祈六日,霖雨如注,四境霪足,年谷以登。” 这是他 自述在湖南新化县为令时,亲自率民求雨之善政。陈治安为官清廉,亦颇为人所 称道,时人武昌孟登赞其“今年补官都下,得长沙新化令,登以计偕至,恒与相 见。袖数文钱,日买饪充饥,晨出夕返,数十里,皆缓步迤逦,无骑资,而人 率无知其贤者。 可窥见一斑。 陈治安为人质朴,行事有古风,作文有古意。康熙会稽县志载:“陈治安, 字镜清,万历丙午举于乡生。而孝友,天资颖悟,读书晓大义,不屑屑章句为事。 选授新化令,一以古法治民,清若止水。未几,以母忧归。诗六首,题寒溪寺壁。 谭元春见之,极赏叹,对人啧啧不止。诗甚清远,越畦径之外。所著古文,词近 欧柳。其南华本义尤见卓识。以经史为性命,顶童齿落,持卷石乞砣不少休, 足罕入城市。与陶爽龄、董懋中、徐如翰辈为曹山八老。每遇登临,则吟啸忘倦 一旦。无疾而逝。”围陈治安除了做过几任县令一类的官,其它多居于乡里,归隐 之后更是日日与友人登临吟咏,超然世外。其治民之“古法”,孟登举例说“此 吾县旧令镜清陈公也,古人也。当在吾县时,务以德化人,以礼服人,有父子兄 弟讼于庭,赐父兄坐,与之茶,而令其子弟拜于堂下,入公门忿,出公门惭,观 者怿,闻者敛。不意刑政汩没、伪薄铄骨之日,行其所学,不敢以衰世待世,不 敢以衰世待人,古人也,乃不知其诗至是。” 据谭元春所言,陈治安对父母极尽孝道,古人亲在不远游,陈治安则是外出 简光明先生陈治安探求( 庄子) 本义的方法一文( p 3 4 6 ) 谓“陈治安诗文并未保存下来”,亦误。 卞宝第李瀚章等修曾国荃郭嵩焘等纂湖南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3 月,第7 4 0 页下。 o (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5 6 0 - - 5 6 1 页。 o 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五三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二十 五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干u 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 i :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3 月,第5 2 0 页 国(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 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5 6 0 一5 6 l 页。 8 曾任县令 歌啸,清 要有好的 三、陈治安之交游 陈治安之交游大致可以概括为与两个文人团体的交往。 首先是与竟陵派的交往。今人整理的谭元春集中所存与陈治安相关的诗 文共计7 篇,包括与孟诞先住寒溪寺中,见武昌旧令陈镜清留诗六首,中有 、( 鱼课) 之篇,读之感人, 风) 、( 雅) 之遗也。题句纪异,约知我者赏之、 新化令陈镜清,予所刻寒溪六诗者也。都门得书,感寄二首、丧钟、蔡二公 得陈镜清书,感答之、陈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诗记、 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 公墓志铭、将仕郎思野陈公墓志铭。钟惺隐秀轩集中保存与陈治安相关 文献有诗一首: 武昌令陈镜清前以忧去,遗六诗于寺壁,情文俱古。钦其希声, 诗志欣叹,书信一通:复陈镜清。 从二人的诗文及书信中可见,陈治安与二人交游的缘起,是陈治安从武昌离 任时题于寒溪寺壁的六首诗。万历戊午( 1 6 1 8 ) 年陈治安丁母忧从武昌任上回家, 在武昌寒溪寺壁题诗六首,天启二年( 1 6 2 2 ) 谭元春与孟登游此寺见诗,大为赞 赏,通过孟登的介绍,遂与陈治安有书信交往。谭孟二人之友钟惺亦因此与陈治 安有交往。谭元春称此诗“予所刻寒溪六诗也”,则他曾刻此六诗,但传为其所 选之明诗归 未见此六诗,不知何故。 陈治安曾向二人为其祖父及父亲乞铭,但钟惺于1 6 2 4 年亡故,后由谭元春 一人代作 :广西古田县桐木镇巡简陈公墓志铭、将仕郎思野陈公墓志铭两篇 墓志铭,谭在将仕郎思野陈公墓志铭一文中特别讲述了其中原委:“楚旧尹 陈子汝道尝以其亲将仕郎思野公一传、一志铭,请于春与钟子伯敬,春诺传,伯 敬诺铭。迨汝道使使来征,而伯敬先数月死。予伤其负也,因辍传而从志,以终 友信焉。”。 谭元春丧钟、蔡二公得陈镜清书,感答之中称:“连亡知己心恻恻,君 回(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3 页。 。( 明) 钟惺谭元春编明诗归,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三三八,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7 月。 尊(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6 9 2 页。 9 又遥遥不相识。 。钟惺复陈镜清中亦称:“孟诞先,不孝之石交也。不孝之 知有先生诗及其人,诞先之所为也。 可见二人与陈治安虽然惺惺相惜,但都只 是书信相交,未曾面晤,钟惺亦是通过孟登结识陈治安的。 尽管从未谋面,在文学观念上陈治安与谭、钟二人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一致 性。首先是在人品与作品的关系上。竟陵派一直强调“真诗”,钟惺称“真诗者, 精神所为也”回,即好作品是作者精神风貌的反映,两者息息相关。谭元春、钟 惺极力称道陈治安的,即在于诗中所反映出的陈治安的人品。谭元春在其所题诗 中称赞陈治安“卓异乎为令,自处于昔贤。取世不愿馀,立身惟清坚。鱼鹿我万 物,仁心周天渊。以告后令尹,况我民颠连。安能枉诗书,日求身所专。安能负 性质,去趋世所先。草草得古人,落目千万年。固他认为陈治安立身清坚,不枉 诗书,其诗正是其人古风之反映。 在陈武昌寒溪寺留壁六诗记中谭元春又赞:“道德之化,似亡而存,风 雅之道,名存实亡。方此刑政汩没、伪薄铄骨之日,有人焉不苦其力,不烦其视 听,随其所安,而与之无求,尚足以使民愧畏而怀思,故日存也。学诗者先于澹 其虑,厚其意,回翔其身于今人之上,无意为诗,而真气聚焉。春尝就而思之, 歌儿舞女,以情殉志;清流秀子,以志殉情,其于诗也,似石乞石乞乎求,所以亡之 也,故日亡也。两无所殉,而独立焉,斯之谓存。存者,不告于人,而守此以待 者也。陈君殆其人与?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谭元春认为陈治安精神境 界极高,“不苦其力,不烦其视听,随其所安,而与之无求,尚足以使民愧畏而 怀思”,学诗的人,只有如陈治安一般“不告于人,守此以待”,才能作出好诗。 谭元春在南华真经评点齐物论总论中又说:“人传吕惠卿读至参万 岁而一成纯,遂悟性命之理。昔有悟法华者,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遂尔大悟。吉甫奸人,效颦盗窃之事耳,未必真尔也。” 他认为吕惠卿品性不好, 是不可能懂庄子的。这与陈治安在南华真经本义中强调注家人品,认为人品 好才能正确理解庄子完全一致。 在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上,二人与陈治安也表现出了一致性。谭元春新 化令陈镜清,予所刻寒溪六诗者也。都门得书,感寄二首中称:“行住待终古, (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一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3 4 8 页。 o ( 明) 钟惺谭元春编诗归,四库全书存日丛书集部三三七,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7 月, 第6 5 7 页。 国(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 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1 0 2 页。 劬(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5 6 0 一5 6 1 页 曲(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9 0 5 页。 1 0 果得遇君诗。君诗如有觉,冲泉破壁驰”,“精神万里来,岂人力致之”。这里谭 元春不是简单的读诗,而是强调与诗相“遇”,是与诗精神的契合,是读者之心 与作者之心的共鸣,与其 遇庄序之“遇”同意。他在诗归序中说的更加 明白:“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 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想亦非苟然而己。”圆 “眼光之人 与“古人”的对视,正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千古之下的相通。 钟惺在复陈镜清中说:“孟诞先,不孝之石交也。不孝之知有先生诗及 其人,诞先之所为也。知其诗其人而心赏口叹不能已者,非诞先之所为也。非惟 不繇诞先,亦不繇友夏。非惟不孝不繇诞先、友夏,即蔡开府之不令先生知,而 移书彼中当道,称其文近古人,抑岂友夏与不孝之所为哉! 何则? 人之称述可以 裨我之耳,钞传可以裨我之目。若夫耳之目之,而赏且叹不能己者,心也。耳目 可借,心不可借。夫好德才一念,所以行乎数千里之外,而通乎百世之久者,惟 其彼我之心有同,然而不能相借也。” 可以看出,钟惺认为他对陈治安诗的赞叹、 与陈治安的相知不是因为谭元春、孟登的介绍,其“耳之目之,而赏且叹不能已 者,心也”,又说:“夫好德才一念,所以行乎数千里之外,而通乎百世之久者, 惟其彼我之心有同”,正是因为人心相同,在此基础上读者才可以理解作者的作 品,进而理解作者的内心。这与陈治安在南华真经本义中强调的“人共一心, 理无二趣”,精神本质是一致的。 陈治安与之交游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入团体是“曹山七老”。据康熙会稽县 志载:“陈治安,字镜清,万历丙午举于乡生。与陶爽龄、董懋中、徐如 翰辈为曹山八老。每遇登临,则吟啸忘倦一旦,无疾而逝。”对于“曹山八老” 之会,陶爽龄赐曲园今是堂集记为“曹山七老”,所记甚详备,或县志所载 有误。其曹山七老诗序称:“曹山七老者,皆倦游闲退之士,9 j 弱研席之友, 姻娅内外之连,所居或村或郭,相距皆数十里而近。崇祯癸酉九月之十有九日, 宿雨新霁,风日清美,各命舟携具集乎曹山之阳,迭为宾主,四日始去。其人为 陈迩道、张懋之、张孑l 时、董建叔、徐伯鹰、陶君爽、谢简之,人各有作,裒而 刻之,续香山洛社之胜焉。 其后又有董建叔别墅成,地连禹穴,治具召相知 国(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上海i 与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3 2 8 - - 3 2 9 页。 ( 明) 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冗春集,卜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5 9 4 页。 固( 明) 钟惺撰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9 月,第4 8 8 4 8 9 页。 固康熙会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五三号据清康熙二十二年董钦德辑民国_ 十五 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校刊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 9 8 3 年3 月,第5 2 0 页。 嘧( 明) 陶爽龄赐曲园今是堂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八o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6 6 0 l l 数子,续曹山七老之会一诗,作于崇祯丙子( 1 6 3 6 ) 年。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团体以地域联系为主,“皆倦游闲退之士, 9 | 弱研席之友,姻娅内外之连,所居或村或郭,相距皆数十里而近”,并没有直 接谈到相互间文学观点的影响。但其居所既近,相互又有姻亲挚友等关系,相互 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曹山七老诗中陶爽龄曾描绘七人情态:“或降在于壑, 或陟在于颠。或倚苍壁坐,或枕松根眠。或理曲识误,或对局思玄。或中席而瞑, 或既醉而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学课件-挫折与应对
- 2025年中国唱机唱盘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VA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中国光固化树脂行业调查报告
- 建筑施工人员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公共游览场所服务员安全教育培训手册
- 中国汽车五金冲压件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铁路舟桥工应急处置分析及对策
- 检验、计量人员理论学习手册练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梨醇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 植物的光合作用课件
- POCT血糖测定授权表
- 关节镜手术护理查房课件
- (中职)数据采集技术(初级)项目1:数据采集技术教学课件
- 复件1235接线员辅导草稿
-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调度全套课件
- 痕迹检验学-自考-笔记
- 工厂仪表工培训
- 世界各地风荷载雪荷载
- 设备及管道定点测厚指导意见
- 作文—照片里的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