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明中叶吴中地区文人诗画交游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 s tra c t ab s t r a c t o w in g t o t h e 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i n d u s try a n d c o m m e r c e u p t o t h e m i d d l e o f mi n g d y n a s t y , t h e e c o n o m i c o f wu z h o n g w h i c h h a d b e e n f a m o u s f o r i t s p ro s p e r i ty , g r a d u a l l y t r e n d e d t o b l o o m .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u n i n h i b i t e d g e n i u s l o c i , t h e re l a t i v e l y r e l a x e d a m b i e n c e o f u r b a n l i f e , t h e c o n c o u r s e o f p e r s o n s o f r a n k , m e r c h a n t p r i n c e s , a n d l i t e r a t i fr o m e v e r y w h e re , a n d t h e g o o d l o c a l 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 t h e r e w e r e m a n y e ru d i t e b e a u x - e s p r i t s g o o d a t w r i t in g p o e m s a n d p a i n t i n g , w h i c h c r e a t e d t h e r a d i a n t b l o o m o f p o e t ry a n d p a i n t i n g . i n 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 r e w e r e a p a r c e l o f b r i l l i a n t l i t e r a t i , a m o n g w h o m w u z h o n g s i z i ( z h u z h i s h a n , we n z h e n g m i n g , t a n g y i n a n d x u z h e n g i n g ) w e re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 i n a r t , t h e r e w e r e d i f f e r e n t s c h o o l s , a m o n g w h i c h wu me n h u a p a ? ( s h e n z h o u , we n z h e n g m 吨, t a n g y i n a n d q i u y i n g w e r e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 w a s t h e m o s t e m i n e n t . t h e s e l i t e r a t i w e r e g o o d a t b o t h p o e t ry a n d p a in t i n g a n d l i k e d w r i t i n g p o e m s o n t h e i r o w n o r t h e i r fr i e n d s p a i n t i n g w o r k s , w h i c h m a d e f u s i o n o f p o e m s a n d p a i n t i n g s a f a s h i o n . i t w as wu z h o n g l i t e r a t i d u r i n g t h e m i d d l e o f mi n g d y n a s ty w h o a d v a n c e d t h e c e n t r a l i d e a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a i n t i n g , p i c t u r e i n p o e t ry , p o e t ry i n p i c t u r e t o t h e e x t r e m e w h i c h i n fl u e n c e d t h e 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i n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h u n d r e d s o f y e a r s f o r t h e g e n iu s a n d t h e t h i c k c u l t u r a l s e d i m e n t a ry a c c r e t i o n i n w u z h o n g , th e n u m b e r o f l i t e r a t i i n c r e a s e d s o r a p i d l y b e y o n d t h e c a p a c i t i e s o f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y s t e m t h a t m o s t o f t h e m f a i l e d a n d h a d a l i f e as t h e c o m m o n a l ty. h o w e v e r , t h e a s c e n d a n t e c o n o m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e e d t h e m fr o m t h e d e j e c t i o n o f t h e i m p e r i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 t h e re f o r e , t h e s e d i s a p p o i n t e d l i t e r a t i b e g a n t o s t e p o ff t h e s h a d o w o f t h e p as t a n d e n j o y t h e c o l o r fu l l i f e b e y o n d th e p o l it i c a l c o n v o l u t i o n . t h e y a t t a c h e d t h e i r j o y , s o r r o w , re v e r e n c e , h a t e a n d l o v e t o t h e b e a u t i f u l n a t u r a l v i e w s o f wu z h o n g , t r a v e l e d a r o u n d t h e c l a s s i c a l g a r d e n s o f s u z h o u , g o t i n c o r p o r a t e d in t o c u lt u r a l g r o u p s , b o o z e d a n d w r i t in g p o e m s w i t h t h e i r fr i e n d s . a s a r e s u l t o f t h e i r u n i q u e l i t e r a ry a n d a e s t h e t i c a t t a i n m e n t , p o e m s a n d p a i n t in g s b e c a m e t h e p e r f e c t t o o l t o e x p re s s i n t e r i o r l i f e , w h i c h b e c a m e t h e me d i a o f t h e s o c i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mo n g l i t e r a t i a t t h a t t i me . ab s t r a c t k e y w o r d s : wu z h o n g l i t e r a t i , p o e m a n d p a i n t i n g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ni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 子版,并采用影印、 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 子版; 在不以 豪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 学校可以 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_ 榆f 叼 年 、 ” 如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触饥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杨 解密时间: 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 部 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5 年) 秘密1 0 年 ( 最长 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 可少于2 0 年)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 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己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 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 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杨 年 月 日 导 言 导言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的发展,明代中叶吴中地区商品经济愈趋繁华,城市生 活环境相对宽松,四方达宫显贵、文人骚客汇集于此,加上吴中本地优良的文 化传统熏陶,文人吟诗作画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诗画兼长的艺术大家, 形成 了一个诗画共盛的繁盛局面。明中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时间概念,一般指明成 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时间为公元1 4 6 5 -1 5 “年。作为地域概念, “ 吴” 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 “ 吴”仅指苏州市区及近郊的虎丘、昊中、 相城三区:广义的吴又有两种概念,一是指原明代苏州府所辖范围,含太仓、 常熟、昆山、吴江、长洲、吴县、嘉定等县:一指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包括今江苏省的苏南部分、上海市、浙江省北部的嘉兴和湖州两市以及安徽省 临近南京的一部分。本文所讨论的吴中地区据 ( 明史 地理志一指明代苏州 府所辖的一州七县。 吴地早在春秋时即为吴国国都, 历史悠久, 虽然在历史上各时期所指地域范 围不尽相同,但不出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此地风土清嘉,历史上不断有杰出 人物涌现,如初唐时有 “ 吴中四士” ,元末又有 “ 吴中四杰” , “ 昊中诗派”等。 发展到明中叶时期,吴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人群体,这些文人不同于传统意 义上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而是在更宽泛意义上包含了所有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 艺术造诣的文士,除了一些身居庙堂之上的文人大臣如吴宽、王鉴等,更多意 义上的是出身低微的平民文人。 正如吴中文士陆架在 仙华集后序中所称“ 吴 中昔以文学擅天下,概不独名卿才士大夫之述作炫赫流著,而布衣韦带之徒, 笃学修辞者,亦累世未尝乏绝。其在本朝宪、 孝之间,世运熙洽,海内日 兴于 艺文, 而是邦尤 称多 士” 。 综观此时文 人才士, 仅 就文学 而言, 见诸于 记载的 比 较有名的就不下百人,如徐有贞、刘压、吴宽、王鳌1桑悦、沈周、文征明、 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张灵、都穆、蔡羽、王宠、黄省曾、黄甫冲、黄甫孝、 黄甫仿、黄甫镰、王世贞等。而此期更诞生了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 “ 吴门画派” , 据学者统计,吴门画派总人数达三百之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 物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陈淳、文嘉、文彭、文伯仁、陆师道、居节、 , ( 明 ) 陆架撰: 陆 子 余 集 卷一 , 文 渊阁四 库全书 本, 上 海 古 籍出 版 社,1 9 9 1 年 导 言 周天球、陆治、王毅祥等。其中大部分文人都兼通诗画,文学艺术造诣极高, 这为他们得以诗画交游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长时间以来,研究吴门画派或者吴中文人文学创作的学者不乏其人,研究 当时吴中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文章也很多,但是却很少有学者注意到吴 中文人的交游情况。就笔者目 前所见,单独研究明中叶吴中文人交游的文章十 分有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师范大学陈红的 徐祯卿的吴中交游及诗歌创 作 ,文中作者将徐祯卿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吴中时期和京城仕宦时期,先总体 介绍了徐祯卿的吴中诗创作特点、背景等,随后以诗为线索考证其吴中交游。 这是迄今为止较早的专门研究明中叶吴中文人交游情况的文章,对后来学者研 究 类似题目 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杭州师范学院陈根民的 沈周与宰执宦僚 交游考具体分析考证了沈周与当时宰执名宦的交游情况, 和四川师范大学陈 红的 文章类似, 也是 依据诗歌为主线贯穿 全文。 2 华南师范大 学刘羽 珊的 论吴 门画派与思想界文学界的交游是一篇概述性的文章,从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来 探讨吴门画派与当时思想、文学界的往来及受到的影响。但是由于篇幅所限, 作者没有进一步充分展开. 3 复旦大学的陈正宏先生是明 确提出诗画在文人社交 中的媒介作用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其在 诗画合璧与明代士绅的社交方式 中,先简要分析了诗画合璧的发展历程,然后进一步探讨何以在明代诗与画转 变成交游媒介,成为社交工具,并介绍了其时吴中诗画交游的大致情形。本文 观点新颖,分析透彻,对后来研究者有不小启发。 4 明代中叶吴中文人的诗画结 合不但在中国艺术史和文学史上是一次突破与创新,真正的发展了文人画 “ 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核心价值理念,使诗画打破传统格局自 然的溶合为一体, 此后演变成为我国传统绘画地重要特征之一,影响了自明代以降数百年来中国 的书画艺术。以诗画作为文人社交生活的媒介工具,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研究 其发展情况,对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环境、民风习俗都有着重 要意义。但遗憾的是,明代文人诗画交游研究在国内国外都还没有充分展开, 虽然诗画的结合以及其在文人社交生活中的作用已被一些学者注意到,却鲜有 , 陈红: 徐祯卿的 吴中 交 游及诗歌 创作 , 四 川师范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 9 9 2 年第5 期, 第4 5 页。 z陈根民: 沈周与宰执宦僚交游考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1 1 月第6 期, 第%页。 3 刘羽珊: 论吴门 画派与思 想界文学界的 交 游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6 年8 月 第4 期, 第1 5 1 页。 e 陈 正 宏 : 诗 画 合 璧 与 明 代 士 绅 的 社 交 方 式 ,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集 刊 第 三 辑 , 上 海 古 籍出 版 社 , 2 即 3 年, 第 1 4 9 -1 5 8 页 导 言 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有的只是将其作为文学史、美术史甚至明代社会生活史 中的一个大背景或者在论及其他问题时作为一个小问题而一笔带过。因此,笔 者在做此文的目的,即是力求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这一影响中国艺术史、 社会风俗习尚的文化现象作进一步探索,以期了解明中叶吴中文人如何将作为 精英文化的诗与世俗大众文化的绘画有机结合,并将艺术作用于生活之中,即 吴中文人怎样兼顾艺术的自 我表现与实用功能协调发展。并透过这种现象一窥 当时的社会生活俗尚。期望能对今日的文学、艺术、历史生活等研究有些微作 用。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交待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一个地区文 化的成熟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吴中文人诗书画兼长的文化素 养离不开江南地区的地理条件与人文资源。本章分别从自 然、文化及心理环境 三方面论述环境对当地文人的熏陶与影响。第二章论述吴中文人与诗画交游。 先分析诗画的结合历程,再探讨诗画之所以演化成为明中叶吴中文人社交工具 的原因。在三四章,我准备分别以吴中文人代表沈周和文征明为例具体阐述文 人诗画交游这一历史现象。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开创人物,是明中叶早期的吴中 文人代表,而文征明则是继沈周之后主吴中风雅数十年的吴中核心性人物,他 们一个是吴门早期领军,一个是吴门鼎盛期领军,其交游活动贯穿了整个明中 叶时期,也是吴中文人诗画创作最繁盛的阶段,因此选其二人作为代表讨论大 致可以了解当时的交游整体状况。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昊中文人的影响 第一章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第一节优美的自然环境与繁荣的城市经济 一个地区文化的成熟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吴中文人诗书 画兼长的文化素养离不开江南地区的地理条件与人文资源。吴中地区自古以来 就以气候温和、水量丰沛、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而著称。吴中水源 极其充沛,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苏州有其大半,东、西洞庭山伸入湖中,雄 踞水面,波光耀镜,山明水秀,风光旖旎.平原上港汉交错,湖荡棋布,有娄 江、吴淞江、东江等主要河道与长江太湖沟通,京杭大运河横穿南北。西部丘 陵系天目山余脉、邓尉、玄墓、弯窿、天平、灵岩诸山 及虎丘、玉山、虞山、 香山等岛状丘陵,突兀于平畴绿野,山、水、路、桥错落有致。 在天然景物外, 吴人更别具匠心的建造了众多雅致的园林。 苏州园林是城市 中充满自 然意趣的 “ 城市山林” ,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 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 “ 自 然界” , “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 ,园内的 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节变化,都使人们 “ 不出城郭 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 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曾作 拙 政园诗三十一首 ,其中有 “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城市, ”并称颂此园 “ 虽在城市,而有山 林深寂之趣” 。1 优美的自 然环境孕育了吴人悠闲、 浪漫、 追求唯美的生活趣尚, 使得吴人悠 然徘徊在这人间胜景,陶然忘我,沉醉其中,少了些功名利禄之心,涤荡出胸 中的真我性情。于是吴中文人的创作也敢于直抒胸臆, “ 我手写我心” ,追求感 情的自 然流露, 挣脱传统 ( 文学) “ 文以载道” 、( 绘画) “ 成教化、助人伦”的 束缚,达到物我两忘、心手合一的最佳境界。 吴中不但 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历来经济富庶。至迟在元至元年间 ( 1 3 3 5 - 1 3 4 0 )商业活动就很活跃, 城市经济相当 繁荣, 虽然元末战乱使这一地 区经济受到很大破坏,但是经过明初几十年的发展恢复很快。早在成化 ( 1 4 6 5 - 1 4 8 7 ) 年间,凭借地域优势和人文基础, 吴中经济尤其是工商业就己 经起 , 周道振辑校: 文傲明集 补辑卷一六,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9 7 年1 0月。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步发展,并迅速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时人王琦 ( 1 4 3 3 -1 4 9 9 ) 寓圃杂记对 这一历史性变迁作过如下描述: “ 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 虽不 被屠戮,人民迁徒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至官籍亦隶教坊。邑里萧然,生计 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迫 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间檐辐揍, 万瓦瓷鳞,城隅滚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典马从盖,壶筋悬盒,交驰于通 衙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 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镬,奇异之物,多有所增。若刻丝 累漆之属,自 浙宋以 来, 其艺久废, 今皆精妙, 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 川王氏 生 活在明中叶前后, 对当时情况比 较熟悉, 所言当是他亲闻所见。 弘治十年( 1 4 9 7 ) .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通商港口,太仓港的设置 ( 隶属苏州府) ,加强了苏州与海外 的贸易往来,为吴中经济发展开拓了 新路,从而促使吴中工商业经济进一步发 展,苏州也借势一跃而成为江南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每漏下十余刻,犹有市 2 ” , 正所谓“ 小巷十家三酒店, 豪门 五日 一尝新。 市河到处堪摇稽, 街巷通宵不 绝人s” 莫旦也极力称夸吴中的繁华: “ 列巷通衙, 华区锦肆, 坊市棋列, 桥梁栉比, 梵宫莲宇,高门甲地,货财所居,珍异所聚,歌台舞榭,春船夜市; 远土巨商, 它方流妓,千金一笑, 万钱一著。 所谓海内 繁华, 江南佳丽者。 ” a 另一位正德文人袁裹,曾作有 江南春词序 ,对其时苏州生活风貌也作了 一番描绘: “ 间阎栉比,构宇绮错, 既庶既富, 颇涉华奢。 服食技艺, 奇巧馄耀。 遨游舞粤.骄闻充溢。岁无虚月,时无间日。令节嘉辰,往来相属。春阳百戏, 欢赏九旬。履端献寿,秉简迎样。剪彩镂金,互遗夸胜。燃灯张乐,竞赛紫姑, 是以水埃山隅,联舆并鹉。杨园花墅,累榭骄筵。阁阖天门,尘嚣衙市。虎丘 灵界,接踵岩阿。童冠成行,娟姬侍列。娱心骋目,惑情荡意。虽乖雅化亦征 繁会矣。 ” s 关于苏州地区在明王朝的经济地位,当时的经济学家丘浚曾说: “ 韩愈谓赋 出天下而江南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 ( 明)王琦: 寓圃杂记卷五“ 吴中近年之盛,条,明抄本。 ( 明)王鳌编撰: 正德姑苏志卷十二 风俗, , 上海:上海书店,1 9 9 1, 年1 2 月, 2 9 0 页, ( 明)唐寅著: 唐伯虎全集卷二 姑苏杂咏四首 之二,北京:中国书店,1 9 “年, 第5 4 页。 ( 清)冯桂芬挤,李明皖修 苏州府志卷二莫旦 苏州赋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6 月。 ( 明)袁裹 青台先生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 丛书,集8 6 ,别集类。济南:齐鲁书杜,1 9 9 7 年。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湖五府, 又居两浙十九也。 ” 又据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 : “ 十 六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 2 0 %e ” 苏州 赋额之高说明了当时经济实力之强,时人唐寅的 阁门即事诗也生动的反映 了当年吴门富庶繁华的 盛况: “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阁门 更擅雄。翠袖三千楼 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 画师应道画难工。 ” 城市经济的繁荣, 给吴中文人提供了足够的生活保证, 使得过去只有靠走科 举仕途之路才能得到的物质生活,现在唾手可得。于是,一部分文人开始对皇 权仕途疏离,转而投向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当时的苏州地区,民俗富而淳, 才富强而盛, 又引 发起文 人 “ 无与于世, 得以 文酒之乐,岂 非幸 哉2 ”的 念头。 对城市生活的留恋以及对仕途进取抱冷摸态度的滋长,客观上促使吴中地区文 人独立、自由、闲适、浪漫、俗世的人格和人文风气的形成。对于封建传统而 言, 这种人格与人文风气, 明显的冲击着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 理学” , 带有“ 离 经叛道”的倾向.在艺术方面,形成了占据我国画史重要地位的 “ 吴门画派气 其代表人物如沈周、文征明、 唐寅、 仇英、陈淳等。在文学领域,则形成以“ 吴 中四子”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无论是吴门画派还是吴中文学都崇尚书写灵性与 天真。正是这种崇尚解放性灵的人文精神,带动了独立、自由、闲适甚至唯美 的生活艺术和情趣。除了文学、绘画外,明朝中叶吴中地区昆曲艺术的繁荣、 园林艺术的兴盛,也都源出于此。吴中文人,就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氛围中,并 以其创作,体现、充实、拓展着这种城市文化氛围。 第二节 优良的文化传统与宽松的文化氛围 “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蔽” , 3 这句话决不是到了明 代一下就成了既成的 事实,而是自 东晋以后历经数次经济文化的中心向南迁移的发展结果,从上古 直至西晋末年,北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均远远超越南方,汉文化圈的核心地 带一直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此后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南方因劳动力和知识分 子的增加,经济和文化发展导致了此一传统形式的初步改变。 “ 安史之乱”是促 1( 清)顾炎武著: 天下郡国 利病书卷十五,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书版社, 2 0 0 2 年。 2( 元)顾瑛: 玉山 璞稿 可诗斋夜集联句 , 清抄本。 3陈正样: 中国文化地理, ,三联书店,1 9 8 3 年版,第1 6 页。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成汉文化向东南推进的第二次大波斓,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唐帝国的衰微, 其间接后果则是江南经济与文化的稳步发展。金人入侵导致了汉文化的第三次 南迁,北宋统一王朝没落是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真正分野,从此打破了中国文 化中心分布的传统格局,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迁到了江南。 历史上的吴中文化曾经一度落后于中原礼乐文化,其民风尚 武而好勇。春 秋之时, 吴越两国征战连年,史载: “ 吴粤( 越) 之君皆好勇, 故其民 至今好用剑, 轻死易发。 ”( 汉书 地理志 )但自 晋永嘉后, “ 衣冠避难,多萃江左,文艺儒 术,于今为盛,盖因颜、谢、徐、庚之风焉” ,( 明刘架 程化记 ) 吴地民风, 乃由 “ 尚勇”转而趋向 “ 崇文” 。 “ 颜、谢、徐、庚之风”即名士之风,其特征 不在入世建功,而在尚文由性。所以吴中的文学、艺术从刚开始就逐渐具有了 自己清绮、华丽的特点。 隋书就说: “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 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 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北宋学者朱长文在其 吴郡图经续 记 风俗曾这样记述宋之前的吴中文化传统: “ 泰伯逊天下,季札辞一国,德 之所化远炙。更历两汉习俗清美, 昔吴太守糜豹出行属城,问功曹唐景风俗所 尚,景曰: 处家无不孝之子,立朝无不忠之臣。文为儒宗,武为将帅时人以 为善言。陆机诗云: 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 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 岂不然哉?盖朱买臣、陆机、顾野王之徒,显名于历代而人尚文:支遁、道生、 慧远之铸唱法于群山 而人憬佛。 故吴人多儒学喜施舍,盖有所由 来也。 然夸豪 好侈自 昔有之,昊都赋云: 竞其区宇则并疆兼巷,矜其宴居则珠服玉撰,亦非 虚语也。 ” 唐宋时代, 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国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吴中 地区经济地位日 益上升,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 财税的重要支柱。南宋 年间,吴中就有了“ 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发达, 唐宋时代吴中 就己 经是文艺名人辈出。著名的苏州籍文学家有张旭、顾况、陆 龟蒙、范仲淹、范成大等,此外还有在吴中为官或是流寓的张继、韦应物、白 居易、刘禹 锡、杜荀鹤、皮日 休、苏舜钦等。其中,范仲淹对吴中重文风尚的 发展可谓贡献颇大,在其任吴中地方官期间,有感于学校未立,而将其本来要 建私宅的南园改建为苏州府学,并且延聘被后世称之为 “ 宋学开山”的胡缓前 来讲授儒学。 在他们的主持下,苏州府人才辈出,文风大昌。 此后根据范仲淹 等人的建议,宋仁宗实行庆历新政, 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从此儒家教育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得到广泛的推行。后人曾评论说:“ 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中吴, 盖范文正以 宅建学, 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 此兴焉。 ” 由于苏州率先兴学重文, 读书人大大增加,从宋代开始苏州的进士、状元人数大幅度增长,最终到明代 中叶以后跃居全国第一。而范成大编撰的苏州地方志 吴郡志以清简的 文字、雅洁的编次成为后世文人编撰地方志的范例,从而开启了苏州文人注重 乡土历史、文物和艺文整理的风气, 形成了苏州好古、博雅的文化传统。明代 正德年间王鳌等乡贤主编的 故苏志和陈继儒主编的崇祯 苏州府志等都 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博古的传统。 元帝国的建立打破了汉人的统治地位, 汉人尤其是“ 南人” 在政治上备受压 制,由于对异族文化的陌生与排斥,儒术 “ 治国平天下”的经典地位受到动摇, 科举亦屡遭中断。吴中文人的政治出路由此而变得狭窄。另一方面,由于元蒙 本身的游牧文化没有 “ 重农轻商”的观念,因此,元统治者在经济上的 控制就 比较宽松, 这无疑保障了吴中本就十分繁荣的工商业的发展,吴地经济继续保 持良 好的增长势头.政治上的失意使吴中文人不再热衷于场屋之制,经济上的 繁荣则为吴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这些都促成文化素养极高的吴中文人更 加自由的投入文艺创作。赵翼在 元季风雅相尚中就说: “ 独怪有元之世,文 学甚轻,当时有 九儒十丐之谣,科举亦屡兴屡废,宜乎风雅之事弃如弃髦, 乃绪绅之徒风流相尚如此。盖自南宋遗民故老,相与唱叹于荒江寂寞之滨,流 风余韵, 久而弗替, 遂成风会, 固 不系于朝廷令甲 之轻重软. n 2 此时, 无论文学、 艺术等都因为文人的全力参与而有很大发展。尤其在绘画方面, “ 文人画”的形 成,是我国绘画史上一次最具深远意义的转折,从而开启了延续至今的“ 文人 画” 潮流。元末战乱,吴中由于张士诚所据,一度比较稳定,再加上吴地经济 的发达, 吸引大批文人汇集于此。一时间, 吴地文人诗酒唱和、 雅集结社大盛。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昆山 顾瑛的“ 玉山 雅集” , 被后人称为“ 风流文采, 照映一世,o 3“ 元四 家” 之一的 倪珊, 则 代表了 吴中文 人的另一个侧面, 其山 水画大都 做空 寂萧疏之感,用笔极其简单、千静,表现了 其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及力图隐居避 世的情绪。倪珊的画不仅是其个人的精神写照,也代表了广大避居江南的士大 夫的高韬精神,因此,他的画极受欢迎,其所开创的 “ 两岸一水”的山水格局 ( 清)冯桂芬挤,李明皖修 苏州府志卷二十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6 月。 z ( 清) 赵翼 著, 王 树民 校正, 廿 二 史 札记 , 卷 三 十 , 中 华 书 局,1 9 5 4 年, 第7 0 5 页. z 四库全书总目 ,卷 1 8 8 玉山名胜条, ,中华书局,1 9 6 5 年。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也被后人一再延用。 时至明代,吴中的文化己相当繁荣。 这可从当时盛行的刻书、 藏书风气窥见 一斑。其时,苏州的刻书业盛极一时,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 经籍会通卷 四说: “ 凡刻书之地有三:昊也,越也,闽也。 ”又说: “ 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 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 ” “ 余所见当今刻本, 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 ”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印 刷传播更为普遍, 间接带动了藏书的盛行。清人孙从添 藏书纪要载明代藏书家4 7 人,其中苏 州府籍的就达 3 6人; 今人李玉安、陈传艺编撰 中国藏书家辞典 ,汇录明代 全国各地藏书家2 0 3 人,苏州府籍的也有6 6 人。到明中叶, 吴中藏书之风有增 无减,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记 “ 景( 泰) 天() 须 ) 以 后,俊民 秀才, 极古多藏。 继杜东原、邢蠢斋之后者,则性甫、尧民两朱先生其尤也,其他则又有邢量丽 文、钱同爱孔周、阎起山秀卿、戴冠章甫、赵同鲁与哲之流,皆专勤绩学,与 沈启南、 文征仲诸公, 相领镇 昊中, 文 献于斯为 盛。 ” 不难看出, 在昊中 地区 不 同身份、地位的人是都对藏书情有独钟,这种逐步积累起来的浓厚的文化风气, 无疑为当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优化了明中叶吴中文人生存的大环境。 正德年间的 姑苏志 风俗说: “ 国朝又升为京辅郡,百余年间礼义渐摩,而 前辈名德又多以身率先。如吴文格之廉直、杨烯颜之醇厚、叶文庄之清严、吴 文定之渊靖,又皆以文章前后振动一时。今后生晚学文词动师古昔,而不桔于 专经之陋。矜名节重清议,下至布衣韦带之士皆能摘章染翰。而间阎田亩之民 山 歌野唱亦成音节, 其 俗可谓 美矣。 . z 可见当时 吴地风俗之优良 , 文化风气之浓 郁。吴人陆集在其 仙华集后续中也曾描述吴中地区自 成化、弘治年间以来, 文人之盛: “ 吴自昔以文学善天下,盖不独名卿才士大夫之述作煊赫流著,而布 衣韦带之徒、笃学修词者,亦累世未尝乏绝。其在本朝宪、孝之间,世运熙洽, 海内日兴于艺文,而是邦尤称多士。 ”在科举上苏州文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 提高,根据台湾学者简锦松的统计,从正统、景泰年间开始,苏州文人成为进 士的数量快速增长, 从洪武年间 经常“ 剃光头” ,发展到几乎每次科考最少4 人 以上,大部分科考有 1 0 人以上被录取。特别是弘治到嘉靖年间, 经常有2 0 人 以上成为进士。 如果从占 全国进士的比例上来看,也从洪武年间可怜的1 % 上升 到平均1 0 % 左右, 其中正统四年和弘治十八年的科考, 分别有9 人和2 3 人金榜 .( 清)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丙集 朱处士存理 ,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0 3 页。 z( 明)王婆编撰: 正德姑苏 志卷十二 风俗 , 上海:上海书店,1 9 9 1) 年1 2 月,2 9 0 页。 第一章 昊中地域环境对昊中文人的影响 题名, 所占比 例高达1 7 % 和1 4 %0 吴中文人虽然是科场上的皎皎者, 但是他们 并不局限于儒家经典,而是爱好广泛、兴趣驳杂,对经史子集百家之说、琴棋 书画六艺之技等各种学问兼收并蓄、涉猎广泛。史鉴 “ 守祖训,不愿仕进,隐 居著书,吉凶之礼动遵古法,论事慷慨,人莫能屈,钱谷水利无不周知, 于书无所不 通, 尤 长史 学” 。 z 沈周“ 凡经传子史百 家山 经地志医 方卜 筑稗官传奇, 下至浮屠老子,亦皆涉其要,掇其英华,发为诗,雄深辨博、开阖变化,神怪 叠出,读者倾耳骇目,其体裁初规白傅,忽变眉山,或兼放翁,而先生所得要, 自有不凡;近者书法涪翁,遒劲奇倔,间作绘事,峰峦烟云波涛、花卉鸟兽虫 鱼莫不各 极 其态, 或草 草点缀而意已 足, 成 辄自 题其 上, 时 称二绝。 n 3 朱 存理“ 居 常无他过从,惟闻人有奇书,辄从以求,以 必得为志。或手自 缮录,动盈筐筐。 群经诸史下, 逮裨官小说,山经地志,无所不有, 亦无所不窥:而悉资以为诗,o 4 唐寅 “ 其学务穷研造化,玄蕴象数,寻究律历,求扬马玄虚邵氏 声音之理而赞 订之。傍及风鸟壬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将为一家学,未及成章而没。其于 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谓:后世知不在是,见我一斑己矣。奇趣时发,或 寄于画 下, 笔辄追唐宋 名匠。 n 5 可见, 吴中 文人知 识需求十分广泛, 几乎 活跃 在 所有文化领域,这都形成了吴中文艺好古博雅、轻松优美的文化风气,对明、 清以后吴中文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明中叶政治环境及吴中文人的隐心理 城市山 林,指的是文人雅士在城市中隐居的住所,尤其是明代以苏州 ( 吴 中)为中心的江南园林的兴起,它几乎成为园林的代名词。吴中名士沈周曾有 溪峦秋色图暗合明公居所赠之,并于画中题下 “ 每忆西禅地,城中人不知。 香炉供客佛,茗碗博题诗。嗜淡黄金远,心闲白发迟。劳生堪自 薄,令吾羡吾 师”的诗句,刘h也题诗曰: “ 明公何处好安禅,城市山林别有天” ,稍后,文 微明作 拙政园诗三十一首 ,其中题若墅堂说“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 1 转引自 简 锦 松 : 明 代 文 学 批 评 研 究 , 台 清 学 生 书 局 , 1 98 9年 , 第1 1 0 页. z吴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吴江县志 隐逸传)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 年7 月. 7 ( 明 ) 王 鳌 撰: 震 泽 集 卷 二 十 九 石田 先 生 墓志 铭, , 文 渊阁四 库 全书 , 上 海古籍出 版社, 1 9 9 1 年1 2 月. i周道振辑校: 文征明集卷二十九 朱性甫先生墓志铭 ,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1 0 月版,第6 7 9 页。 , 明 威允 明 撰 : 怀 星 堂 集 卷 十 七 唐 子 畏 墓志 并 铭 , , 文 渊 阁 四 库 全 书 , 上 海 古 掩出 版 社, 1 9 9 1 年1 2 月。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城市” , 并 称颂此园“ 虽 在城市, 而有山 林深 寂之 趣” 。 可见明中 叶吴中 文 人 以园林入诗入画非常多,更为重要的是这种 “ 居城市而有山林之趣”的隐心理, 在吴中文人中已极为普遍。 吴中很早就有隐逸的传统,宋代范成大所编 吴郡志 “ 人物” 、 “ 方技”中 就收有一些隐士。这种隐逸传统发展到明中叶,表现尤为明显:“ 城有沈氏独好 隐,盖自 规庵征士已有诗名于江南,二子贞吉、恒吉继之,至吾友启南资更秀 颖, 虽得乎父祖之教自 能接乎宋元之派以上迎鲁望。 ” ( 吴宽 石田诗稿序 ) : 史 鉴 “ 守祖训,不愿仕进,隐居著书,吉凶之乱,动遵古法,论事慷慨,人莫能 屈, 钱谷水利无不周知。 ” 2“ 隐居子邢氏 名量字用理,号蠢斋,学者称蠢斋先 生,自 少以 疾不娶, 居巷中 萧然室庐读书乐道以 终。 ” 3 何以在明中叶吴中文人会有如此普遍之隐逸思想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首先是政治上。明皇朝建立之初,最高统治者曾努力引导国家朝着富强的 方向前进,历经几朝更替,整个社会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经济文化在经历 了最初的萧条后开始复苏。进入明代中叶,甚至出现了“ 弘治中兴”的难得局 面。然而从明朝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这所谓的 “ 中兴”是短暂和浅表的,内 在的统治危机却是深刻的。明中叶的几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在位 二十三年,风流荒唐,玩物丧志,退朝之暇,颇事逸游,游戏时对臣下时不时 有 “ 金豆、银豆”之赏。成化中期,特务机构西厂在宦官汪直的操纵下建立, 为害四方,当时阁臣的奏折居然要由太监转呈。成化十九年,御史张翟等上奏: “ 比来末流贱伎妄厕公卿,屠狗贩增滥居清要.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 矢。白 徒骤贵,间岁频迁,或父子并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军匠逃匿, 易姓进身;官吏犯赃,隐罪希宠。一日而数十人得官,一署而数百人寄傣。自 古以 来, 有如是之政令否也?” 4 宪宗皇帝病亡后,朱佑撞即位, 是为孝宗, 孝 宗在位的十八年是明中叶较为升平的时期, 此时期被称为“ 弘治中兴” 。 明史. 孝 宗本纪赞曰:“ 自 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起 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 民物康阜。 易曰: 无平不破,无往不复, 坚贞无咎。 知此道者, 其惟孝宗 , 周道 振辑 校: 文征明 集 补辑,卷十六, 拙政园诗三十一首 , 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8 7 年1 0 月 版, 第 1 2 0 5 页。 z昊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吴江县志 隐逸传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4 年7 月。 , ( 明) 朱存理撰,朱观潜辑: 野航文稿 盆斋先生传 ,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1年, 集部,别集类,第1 2 5 1 册。 e 明 史 卷 一 百 八 十 王 瑞 列 传 附 张 被 列 传 , , 中 华 书 局,1 9 7 4 年。 第一章 吴中地域环境对吴中文人的影响 乎。 ” 孝宗是一位仁主,可称道处也颇多, 如启用了谢迁、 刘健、李东阳辅政, 时称 “ 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 ,但 “ 进贤退不肖尤少英断,且未能处以 至公,故未能如宣德以 前用人行政气象。 ” z 且弘治八年 ( 1 4 9 5年) 后, 孝宗也 开始步先辈后尘,逐渐疏于朝政,终日与太监、宫女混在一起,为求长生不老, 又宠信懂得方术的太监李广。这些都给后来正德朝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1 5 0 6年,武宗朱厚照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统治,明王朝在其统治下,社会 矛盾逐渐加深。武宗荒淫任性,好逸乐,即位之初即宠信按宦刘瑾,设立新的 特务机构内厂,其权利超过东、西两厂,危害甚大。上至大臣,下至百姓,无 不闻之色变,言之胆寒。这种情况直到正德四年刘瑾被处死才得以缓和。但是 不久武宗又把兴趣转向出游,态意行乐,甚至荒唐到封自己为 “ 总督军务威武 大将军n 武宗死后, 地方藩王兴献王之子朱厚熄继承王位,由于继统继嗣的问题, 世 宗开始了和朝臣长达七年的 “ 大礼仪之争” ,其间许多大臣因与世宗意见不合而 被夺傣,甚至被廷杖,这极大地打击伤害了朝臣和在野文人的感情,明王朝也 因此失去了广泛的士人基础。 明代宦官专权现象极为严重, 东厂、 西厂等特务机构严密的 监视着大臣的一 举一动,再加上封建统治者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势必造成各种社会 矛盾不断涌现。那些原本志在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们,处在如此险恶的政治环 境之中,许多人逐渐对朝廷失去信心,对出仕失去兴趣。 出生吴中的馆阁大臣吴宽、王黎等人虽然位高权重,但濡染地域文化传统 的他们并未深陷于富贵爵禄而不能自 拔。他们越发看淡风云变幻,转而以较为 平和的心态投向政治漩涡以外的多彩人生。曾经受到吴中音乐、园林文化熏陶 浸润的他们,其从容平和的生活态度并没有因为离开吴中那柔和闲适的文化氛 围而改变多少。为官之后,他们依然热衷于侍弄花草,对酒赏月,甚至还在京 城修建起极富家乡特色的园 林宅第,回味吴中 风雅。 吴宽, “ 公 好古力学,至老 不倦,于权势荣利则退避如畏然。在翰林时,与所居之东治园亭,杂漪花木, 退朝执一卷,日哦其中;每良 辰佳节,为具,招客分题联句为乐,若不知有官 者。 ” 3 t 明史卷十五 孝宗本纪 ,中华书局,1 9 7 4 年。 z 孟森: 明清史讲义 ,中华书局,1 9 8 1 年3 月版,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