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皮尔斯的人格理论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认清和表达自身的冲动和渴望, 这对于文化传统一贯提倡 忍耐约束却面临前所未有压力的国人, 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其次,皮 尔斯提倡充分认识和发展独特自 我, 这种对独立自 我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视值 得我们借鉴。 在教育方面: 皮尔斯认为我们应该在与环境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中 保持独立性, 从而发挥出自 身潜力和创造性, 它对于我们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此外,皮尔斯提出了自 我负责、自我支持的 概念,并强调遭受挫折的重要性, 这对于我 孩子的耐挫力问题有着重要的可借鉴之处。 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如何提高 关键词:皮尔斯,人格理论,格式塔疗法,贡献,局限,启发,借鉴 ab s t r a c t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h u m ani s m , p e r l s t h e o ry w a s t h e r a g e i n 1 9 6 0 s and 1 9 7 0 s w h i le p e r l s h i m s e l f w a s e v e n b e c a l l e d g u r u . t h e g e s t a l t t h e r a p y c r e a t e d b y h i m , t o g e t h e r w i t h r o g e r s and r o l l o m a y s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i e s a r e r a n k e d t o b e t h e t h r e e m o s t i m p o r t ant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i e s o f h u m ani s m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g e n e r a l i z i n g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y o f p e r l s , t h e t h e s i s g i v e s d i s c u s s i o n and e v a l u a t i o n o n i t s c o n t r ib u t i o n s and l i m i t a t i o n s . f u r t h e r m o r e , c o n n e c t i n g w i t h o u r n a t i o n a l r e a l i t y , t h e t h e s i s p o i n t s o u t s o m e e l i c i t a t i o n s i t o ff e r s . g e n e r a l l y s p e a k i n g , t h e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 y o f p e r l s i s o n t h e s t and p o i n t o f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i t c o n c e r n s h u m an l i f e , h i s c o n t a c t w i t h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nd h i s e x i s t e n c e and e x p e r i e n c e . p e r l s w as m a i n l y a ff e c t e d b y 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 ,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g e s t a l t p s y c h o l o g y , p s y c h o ana l y s i s , h o l i s m and e a s t e r n t h e o r i e s . t h e b a s i c p r e m i s e s o f h i s t h e o ry i n c l u d e : t h e o r g ani s m i s a w h o l e ; i n d i v i d u a l i n t e r a c t s and c o n n e c t w i t h i t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e k s f o r a k i n d o f h o m e o s t a s i s ;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g e s t a l t p s y c h o l o g y . s u r r o u n d i n g w i t h a b o v e p r e m i s e s , s e v e r a l k e y t e r m s即p e a r , s u c h a s u n f i n i s h e d s i t u a t i o n , s e l f - r e g u l a t i o n , c o n t a c t , b o u n d a ry , a w a r e n e s s e t a l . mo r e o v e r , p e r l s p u t f o r w a r d h i s o p i n i o n o n i n d iv i d u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nd g r o w t h . i n h i s v i e w ,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t o r e m o v e e x t e rn a l i n t e r r u p t i o n , g r o w i n g fr o m o r i g i n a l e x t e rna l - s u p p o r t e d a n d e x t e rn a l - r e g u l a t e d t o s e l f - s u p p o rt e d and s e l f - r e g u l a t e d . b e s i d e s , h e p o i n t e d o u t t h a t i n t r o j e c t i o n , p r o j e c t i o n , c o n fl u e n c e and r e t r o fl e c t i o n w e r e f o u r b a s ic n e u r o t i c m e c h ani s m s . h e a l s o s u g g e s t e d t h e f i v e l a y e r s o f n e u r o s i s t h a t c o u l d b l o c k i n d i v i d u a l g r o w t h , w h i c h w e r e p h o n y l a y e r , p h o b i c l a y e r , i m p a s s e l a y e r , i m p l o s i v e l a y e r and e x p l o s i v e l a y e r . f r o m h i s p o i n t o f v i e w , t o b e m e n t a l l y h e a lt h y , a p e r s o n m u s t p as s t h e a b o v e f i v e l a y e r s , a s p e e l i n g t h e o n i o n , and a t l a s t t o b e a w h o l e o r g ani s m w i t h t h e h i g h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a w a r e n e s s , s e l f - 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 s e l f -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l i v i n g o n t h e h e r e and n o w .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o f p e r l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y i n c l u d e : i t p r o m o t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m o d e r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h e o r y ; i t a c c e l e r a t e d t h 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e x i s t e n t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i n a m e r i c a ; i t o r i g i n a t e d t h e g e s t a l t t h e r a p y . m e anw h i l e , s o m e l i m i t a t i o n s e x i s t i n h i s t h e o ry , s u c h as: o b s c u r e b o d y - m i n d s t a n d p o i n t ; i n t e n s e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a s f g r s t i i h s i s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a n d m o r a l r e l a t i v i s m ; f i e r c e d e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i z a t i o n t e n d e n c y ; a t h e o r e t i c s y s t e m w i t h m u c h h o l e s ; l a c k i n g i n p o s i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 b e s i d e s , p e r l s t h e o ry g i v e s u s e f u l e l i c i t a t i o n s t o s o m e s o c i a l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i s s u e s i n o u r c o u n t ry: p e r l s a d v o c a t e d t o k n o w o u r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t o e x p r e s s o u r d e s i r e , w h i c h c a n h e l p 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 t o r e l e a s e t h e i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e s s u r e ; h e a d v o c a t e d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a n d d e v e l o p t r u e s e l f w h i c h c a n g i v e u s s o m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o r e a l i z e i n d i v i d u a l v a l u e ; h i s v i e w t h a t i n d i v i d u a l d e v e lo p s l a t e n t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c r e a t i v i t y d u r i n g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w i t h h i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g i v e s u s s o m e e l i c i t a t i o n s i n h o w t o c u l t i v a t e s t u d e n t s c r e a t i v i t y ; o u r f a m i l y e d u c a t i o n c a n l e a rn m u c h fr o m h i s i d e a s a b o u t s e l f - r e s p o n s i b i l ity , s e l f - s u p p o rt a n d fr u s t r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p e r l s , p e r s o n a l ity t h e o ry , g e s t a l t e l i c i t a t i o n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 l i mi t a t i o n s , 前言 2 0 世纪六、 七十年代, 由于迎合了当时那种感觉自由、 经验自由 和表达自 由的哲学潮流,弗里德里希 s 皮尔斯 ( f r e d e r i c k s . p e r l s , 1 8 9 3 - 1 9 7 0 ) 的人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创建的格式塔疗法风行一时。 格式塔疗法 ( 又译完形 疗法)与罗杰斯( c . r o g e r s ) 的以 人为中心的疗法和罗洛 . 梅( r o l l o m a y ) 的存 在主义疗法被并称为人本主义三大疗法。他倡导的心理治疗中的 “ 此时此刻” 原则也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 “ 此时此刻”口号。 “ 格式塔”成为了一种生活方 式,几乎成了皮尔斯的思想和疗法最出名的代名词。那个年代里,在任何一个 赶时髦的人的书架上几乎都可以找到一本有关皮尔斯的著作, 皮尔斯本人也被 成千上万狂热的追随者奉为 “ 宗师” 。 在我国,罗杰斯、罗洛. 梅的思想及其疗法是人们颇为熟悉的,己 有了大 量而全面的介绍和研究, 然而人们对皮尔斯却是比较陌生的. 在香港和台湾地 区, 可以找到皮尔斯的英文原著以及其它有关的英文专著和资料,并且有学者 从事相关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在大陆地区, 有人在实践中运用格式塔疗法, 也可以看到一些英文著作和译作中有专门章节介绍皮尔斯人格理论及其疗法。 但总体而言, 我国大陆地区对皮尔斯人格理论和疗法的研究还相当欠缺。 本研 究主要有两个目的:首先, 通过对皮尔斯的人格理论进行初步介绍和探讨,以 期加深我们对心理学某些领域发展的了解, 丰富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研究; 其次, 皮尔斯的人格理论与其格式塔疗法是密切联系的, 介绍其人格理论不仅可以丰 富我国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 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 促进 我国目前急待完善的心理治疗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论文将以皮尔斯原著、讲演稿及后人研究为资料来源,试图把握和介绍 皮尔斯人格心理学的思想脉络, 使人们较为全面地认识其心理学思想, 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初步的探讨和评价。 此外, 文中还进一步讨论了其思想对我国当前 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i - -一一一一 i 皮尔斯生平及著作 弗 里德里希 s 皮 尔 斯, 又 称 弗里 兹 皮 尔 斯( f r i t z p e r l s ) , 人称“ 格 式塔疗法之父” ,他的一生与格式塔疗法的产生、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 他独特的人格特点和魅力对其理论和疗法的流行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在谢佩尔德 ( m . s h e r p e r d )的笔下,7 0岁时的皮尔斯 “ 一支接一支地抽 烟,秃顶长发,长满胡须,闪光的眼睛,生硬无废话的语言,惯穿破损的连衣 裤,哥萨克式衬衫,常戴着串珠项圈, 他看上去好象一个圣诞老人、拉斯普丁 ( r a s p u t i n , 俄国一位恶名昭著的僧侣, 笔者注) 、 小精灵、 尘世的原始创造者、 哲人和宗教领袖的混合体,也许就是耶稣本身。 ”( 舒尔茨,1 9 8 8 , p . 2 4 8 ) 这就 是皮尔斯。 在许多人眼里, 他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难以 捉摸的天刁 。 有洞察力 的、诙谐的、有煽动性的、聪明而有创新性的、有控制力的、充满敌意的、粗 鲁而古怪的、令人不快的、 傲慢又自 我中心主义的、 冷漠无情的,这些迥然不 同的形容词说明了人们对他的看法各种各样。 但是,无论人们怎样看他,至少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从未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也从未为了给他人留下良 好 的印象而刻意隐藏自己 性格中那些不好的方面。 1 8 9 3 年, 皮尔斯出生于柏林一个中低层犹太家庭。 他从小就特别具有反叛 性, 按他自己的话说, 是个问 题儿童、 不孝之子, 颇使老师和父母头痛, 成绩 也很差,曾因连留两级而被学校开除。 但是凭着天赋和懂事后的勤奋, 皮尔斯 还是设法完成了学业并于 1 9 2 1 年在柏林获得了精神病医学博士学位。 接受完医学训练后,皮尔斯以医务兵的身份在德国军队服役,并参加了一 战。 1 9 2 6 年, 皮尔斯来到了 法兰克福的脑损伤士兵研究所, 担任机体论的提出 者戈尔德斯坦 ( k . g o l d s t e i n )的助手。当时的法兰克福正是各种思想汇集的 中心。也正是在那儿,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劳拉 皮尔斯 ( l a u r a p e r l s ) ,一 位曾获科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家. 她协助皮尔斯共同发展了格式塔疗法, 许多 思想就是通过她极大地影响了皮尔斯。次年, 皮尔斯到维也纳接受了精神分析 训练,他的指导老师包括赖希( w . r e i c h ) ,霍妮( k . h o r n e t ) 等当时一些有名 的精神分析学家。 1 9 3 3 年, 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 皮尔斯夫妇先逃到荷兰, 次年又辗转来到 南非。 作为南非第一个精神分析学家, 皮尔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建立了南 非精神分析研究所,过着奢华的生活, 有佣人、室内网球场、 游泳池、 私人溜 冰场等。然而,1 9 3 6 年与弗洛伊德 ( s . f r e u d )的会面彻底改变了皮尔斯的生 活道路。 当时, 皮尔斯不远千里从南非来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精神分析学会年 会, 并见到了向往己久的弗洛伊德。 他将自己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感受到的精 神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准备成一篇论文,并自 认为这是对精神分析的 一种贡献和改进,满心希望它能被接受和肯定。然而,论文却受到了激烈的批 评和抨击,甚至被认为是 “ 异端学说” 。与弗洛伊德的会见更是在他心里造成 了深远影响,弗洛伊德甚至没有给他时间来讨论他准备了几年的想法和建议。 弗洛伊德的冷淡使他觉得自己 受到了 轻蔑和嘲弄, 但是愤怒很快就取代了最初 的羞愧。 那些从前被压抑了的对精神分析的所有怀疑都清晰地显露了出来。 就 象他自己 在 生平记事中写到的那样: “( 我的大脑)一片迷惑和混乱,但 是有一个坚定的念头出现了: 我知道得更清楚。 什么?我比那些权威们知道的 更清楚?是的,是的, 是的! 我能看见。而他们却看不见。也许有一天我 会发现真理。 ”( p e r l s 1 9 6 9 )从此以后,他成了一个非常不同的人。从他自 己所称呼的一个 “ 平庸的精神分析主义者” 变成了一个新的人性哲学和治疗方 式的积极倡议者, 他向别人宣传自己的哲学和疗法, 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 弗洛伊德会见后不几年,皮尔斯正式与精神分析决裂,并于 1 9 4 6年移居美国 纽约.在那里,他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弗洛姆 ( e . f r o m m ) , 霍妮和沙利文( h . s u l l i n v a n ) 的追随者进行了较为密切的接触和联系。 1 9 5 2 年, 皮尔斯夫妇与其他人一起, 在纽约自己的家中成立了 第一个格式 塔疗法研究所。 它的建立表现了当时少数激进的心理学家对美国主流心理学的 公开反对。 随着格式塔疗法的迅速传播,皮尔斯被邀请到全美许多地方的学术 和医疗机构进行讲学. 1 9 6 0 年,皮尔斯移居西海岸。1 9 6 4 年夏天,7 1 岁的皮尔斯与其他人一起 共同在加州的伊萨冷研究所创办了第一个格式塔训练所。 它很快就成为人本 1 几 义心理学的一个实践中心, 皮尔斯的思想和疗法也闻名于美国。 晚年的皮尔斯 3 在加拿大的一个小岛上继续推广和发展格式塔疗法,履行着自己的生活哲学, 做着自己 想做的任何事情, 度过了 快乐的时光。 1 9 7 0 年, 享年7 7 岁的皮尔斯因胰脏癌在芝加哥去世。 此前他的那些忠实 信徒们成群结队、焦躁不安地在医院外守侯了六天,直至他死去。 皮尔斯一生的著作并不多,共有五本.前期两本著作比较难懂,而后期著 作则随着其思想的日 渐成熟而愈发浅显易懂。 皮尔斯的第一本著作 自 我、饥饿与攻击性完成于1 9 4 2 年,1 9 4 6 年首 次在南非出版,当时的副标题是 “ 对弗洛伊德理论和方法的改进” 。1 9 6 6 年该 书在美国再版时,副标题己经变成了 “ 格式塔理论的开始” 。这本小册子实际 上是对他 1 9 3 6 年参加捷克精神分析年会时所提交论文的完善和扩充,从中我 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格式塔疗法是如何从精神分析中发展变化并逐渐形成和独 立起来的。 在这本书中, 皮尔斯不仅仅只是对弗洛伊德的方法提出了批评, 更 重要的是他还对如何改进精神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描述了一些目 的在于提高觉知能力的治疗练习,皮尔斯当时称其为 “ 专注疗法” 。这都为他 以后形成自己的思想、发展一套新的完整的心理治疗方法打下了基础。 皮尔斯与其他两位心理学家于1 9 5 1 年合作出 版了第二本书(格式塔疗法: 人格的兴奋与成长 。 “ 格式塔疗法” 这一名词首次出现了。 在书中, 皮尔斯建 构出了一个新的治疗体系,书的前半部分是几年来进行觉知治疗的一些报告, 而后半部分则叙述了格式塔疗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 这本书是格式塔疗法基本 的也是主要的著作之一, 每个学习格式塔疗法的人都必须认真阅读和理解这本 书。 格式塔疗法: 逐字逐句出版于 1 9 6 9 年, 那时皮尔斯己经成名。 它是一 本通俗易懂的畅销书, 书中探讨了格式塔疗法的基础, 还包括了一些治疗过程 和阶段的描述。 同年出版的还有 垃圾堆的里里外外 。 这是皮尔斯的一本自 传, 笔调轻松 诙谐, 充满了轶闻趣事。 从中可以更多地了解皮尔斯本人以及格式塔疗法的起 源和发展。 1 9 7 3 年出版的 格式塔方法:见证治疗收集整理了皮尔斯的最后手稿, 在他死后出版了。 书中大部分内容写于皮尔斯在伊萨冷的那段日子里, 这时的 a 皮尔斯在思想上愈发成熟, 而他也看到许多人盲目 模仿自己的风格却并没有真 正理解整个理论的精髓和实质, 为此他深感忧虑, 所以他有意把这本书写成一 部教材。书中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 格式塔方法”展示了格式塔疗法的一 些理论问题,而第二部分 “ 见证治疗”则包含了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实例。 2皮尔斯的人格理论 总体而言, 皮尔斯的人格理论是一种现象学的观点和角度, 它关注人的生 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现实中的个人存在及经验。 虽然皮尔斯人格观 的角度是新颖的, 全然与传统不同, 但其中的大多数构成成分却是借自其他领 域或学派。只不过皮尔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将它们重新组合, 加入了新的阐 释或进行衍变,使自己的理论逐渐丰满起来,创造发展了一个新的格式塔,最 终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理论。 2 . 1基本假设前提 皮尔斯提出, “ 我认为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是复杂的而更有效的。 我的 理论假设人的基本功能是定向和操纵。干扰生物本能就使有机体处于分裂。 ” ( p e r l s , 1 9 4 7 )具体而言,皮尔斯人格理论的假设前提包括以下4 个方面。 2 . 1 . 1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机体 “ 有机体是一个整体” 是皮尔斯人格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 皮尔斯深受整 体论和格式塔理论的影响, 认为“ 不是各个单独组成的部分而是事实或知觉的 组合决定了 这些事实或知觉,并赋予了 它们特殊含义。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3 ) 他强调人的整体、整合,认为思想、 情感、行为、身体、梦都是作为一个整体 的有机体的一部分。 皮尔斯坚持认为,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完成其功能,心理活动与生 理活动在种类上没有什么不同, 它们只是在能量层次上存在差异, 是人类行为 的不同活动层次, 而“ 心理活动只不过是整个个体在比生理活动需要能量较少 的层面进行的活动。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1 3 ) 这种想法导致皮尔斯进一步提出, 个体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作是有机整体外在表现的一部分。 他批评以往的 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大都忽视了有机体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而存在, 没有真正将人 的心理和生理看作统一整体, 仍然将身心二者分裂开来, 将功能性疾病视为心 理问题导致的生理障碍,这种立场和做法是不明智的, 有误导作用。因此,他 强调,在治疗中患者的行为、表情、语调与他的口头言语一样,都表达了患者 的心理活动,可以为治疗提供许多有效信息。 2 . 1 . 2个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与联系 皮尔斯不仅反对将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分裂开来,也反对将个体的内部与外 部分裂开来。在有机体内部运作时,他是个整体;同时,在有机体参与其环境 中的活动、 与环境相互作用时, 他也是个整体, 与环境密不可分。 皮尔斯强调, 我们不仅在个人内部层面上是整体的,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我们是一个 更为广阔的场的一部分, 必须在环境中来看待有机体。 有机体本身不是孤立存 在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场的一部分,与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此,他 写下了一个公式 “ 有机体 +环境 二场”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1 8 ) 。他认为, 有 机体/ 环境场就是一个被辨证地分成了两个部分的整体。从生物学的角度可以 把它分为有机体与环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分为自 我与他人, 从道德的角度 可以分为自 私与利他主义,从科学的角度则分为主体与客体等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2 1 ) 。 皮尔斯写到: “ 从事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 我们都必须从有机体与其环 境间的作用开始。 每个人的功能都是在一个有机体/ 环境场、社会/ 文化场、心 理和物理场之间相互作用。 ” ( p e r l s , 1 9 5 1 , p . 2 2 8 ) 他认为考虑人们到底是被 外在力量还是内在力量所控制的问题是根本毫无意义的, 因为这两者之间的相 互作用根本就无法彼此分开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1 7 ) 。个体通过与其环境进行接 触或退缩而产生相互作用,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事物。 不能 与环境进行有节奏的接触或退缩的人都是不健康的、 不成熟的。 环境与有机体 之间是一种相互关系, 环境不是有机体的受害者, 有机体也并不是机械地对环 境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料( p e r l s , 1 9 5 0 s ) . 2 . 1 . 3内 部动态平衡 皮尔斯认为, “ 与物理接触一样,有机体也有一种心理接触的需要。”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6 ) 而“ 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社会和心理平衡感, 它与生理 平衡感一样敏锐。 ”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2 7 ) 这种 “ 从需要中产生的要求闭合 的紧张感,就称为挫折,闭合就称为满足。随着满足的获得,不平衡感消 失了。平衡、失衡出现在存在的所有层面,挫折、满足、闭合也是如此。 ”只 要闭合使得占统治地位的需要从觉知中消失, 个体就会恢复平衡状态。 不断产 生的需要不断打破有机体内部的这种平衡, 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有机体才能重 新获得平衡。否则,个体就会紧张,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求一种内部平衡。 皮尔斯认为,内部平衡的过程也就是自 我调控的过程,是有机体随着环境 的改变不断重新组织自己、 吸收或拒绝某些观念或影响的过程, 是有机体通过 自 我调控寻求和维持一种平衡的过程。 2 . 1 . 4格式塔心理学原则:图形与背景 皮尔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启发, 将知觉研究中背景和图形的概念引入到自 己的人格理论中,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之一。不过, 他的背景和图形当然不会 是指视知觉,而是指心理场中与需要有关的背景和图形。 他认为,“ 与其他动物的本性一样,人的真正本性就是整合。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4 9 ) 在健康的 有机体内,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些需要同时呈现 出来,并自然地按照重要性、急迫性有层次地组织排列起来, 形成一种需要层 次。 其中最重要的需要从各种需要中呈现出来,形成图形,其他需要则消退为 背景。有机体寻求平衡和闭合的本能促使他从环境中寻找满足需要所需的事 物,找到以后就采取行动去吸收它,以重新获得满足感。当需要满足后, 这个 格式塔就闭合了,以前最重要的需要从前景中消退为背景, 而第二重要的需要 则上升为首要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在有机体的自 我调控下,图形和背景 之间能够不断转换,满足不断出现的需要。“ 统一的图形从空白的背景中出 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 ” ( p e r l s e t a l . 1 9 5 1 , p . 5 6 )此外,人的各 个方面也构成一个格式塔, 如果它们的闭合被阻止, 那么人格的整体就是破碎 的,不能达到整合,而且个别方面还可能会丧失它们的意义。 以上几点既是皮尔斯思想的假设前提,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基础核心内容。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觉知 2 . 2重要概念 围绕以上基本假设前提,在皮尔斯的人格理论中出现了一些重要概念,这 些概念有些是直接借鉴于他人的思想, 有些则是早已存在的却被他赋予了新的 内涵和意义。 2 . 2 . 1未完成状态( u n f i n i s h e d s i t u a t i o n ) 根据皮尔斯人格理论的前提, 有机体有一种保持内部平衡状态的需要, 如 果平衡状态被打破, 我们就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 而我们是把调整自身的内部 平衡作为动机的,换句话说,完成未完成状态促使我们做出各种行为。 按皮尔斯的话说, “ 未完成状态是从环境支持转向自 我支持失败的结果, 是 遗留下来的仍干扰当前的过去经验。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5 7 )每个未闭合的格 式塔代表了一种未完成状态, 它们干扰着当前的心理功能, 干扰着任何新的重 要格式塔的形成。 他认为,我们的生活从根本上讲,无非就是无数的未完成状态,即不完全 的格式塔,我们刚刚完成一个未完成状态,另一个又出现了,而以往从未得到 满足的未完成状态则驱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时将它们呈现出来。“ 当我们处 于未完成状态时,就意味着我们仍背负着不得不完成的过去经验。 ”( p e r l s , 1 9 5 7 ) 这些未完成状态就是未完成的事务,即一个个未解决的问题,一个个未 被满足的需要, 以及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与此相关的情绪, 如怨恨、 愤怒、 内疚、 悲伤。 因此, 它们就不会完全消退到背景中去, 而是不时出现, 徘徊在前景中, 影响接触的有效性。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并未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些未完成状 态, 于是产生了心理问题。由于过去未完成状态会不可避免地作为当前经验的 一部分而出现在此时此刻, 这样就有可能在现在的治疗中再次经验它们,以使 它们在当前被完成和消化吸收,闭合格式塔。 2 . 2 . 2自我调控 ( s e l f - r e g u l a t i o n ) 皮尔斯深信,有机体天生具有自 我调控的能力,即一种随着环境的改变不 断重新组织自己, 吸收或拒绝某些观念或影响的能力。 相对于生理的新陈代谢 他提出了 心理新陈代谢。 依照他的类推, 人既然天生就有生理的新陈代谢功能, 那心理上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具体而言,他认为自 我调控的过程就是有机体寻求和维持一种内部平衡的 过程。如前所述,有机体不时出现的需要不断打破这种平衡,而这些需要被满 足后就会消退, 有机体重新获得平衡。 人所具有的这种先天调控能力使个体作 为一个自 我组织的系统, 能够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重新组织自己, 通过心理 新陈代谢吸收或拒绝外界的影响 ( y o n t e f , 1 9 9 3 ) 。当然,这要求有机体与环境 保持着正常接触。当接触受到阻碍时, 有机体的这种自 我调控就会受阻。 如果 自我调控功能正常, 个体内部各部分间就会彼此整合成一个包含所有部分的整 体。 有效的自 我调控包括那些能意识到环境中新奇事物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接 触, 那些有益的东西就被吸收了,而其余的则被拒绝。在这种接触的区分和辨 别中个体必然会获得成长。如果接触受阻,那么有机体的自 我调控就会受阻, 就无法维持自 身内 部的平衡。 然而不幸的是, 绝大多数人的这种心理自 我调控 能力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 这 就需要我们能清楚地觉知到自己的需要和行为。 有机体的自 我调节伴随着心理与身体、思维与身体、思维与感受、自发与 自 觉的自然整合。 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能觉知到这种自我调节,因为 它常常是以习惯化了的模式自 动进行和完成的。 因此, 皮尔斯认为心理治疗就 应该帮助人们提高觉知, 觉知真实自我, 真正需要以及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有意 义的,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2 . 2 . 3接触 ( c o n t a c t ) 按照皮尔斯的定义, 接触就是对消化吸收的觉知, 为了消化吸收而做出的 行为,对未被消化吸收的新事物的拒绝 p e r l s e t a l . 1 9 5 1 , p . 2 3 0 ) 。 所有 的接触都是创造性的、 动态的, 个体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有机体在环境中的创造 性调整。p o l s t e r 等人 ( 1 9 7 3 )认为,在皮尔斯的人格理论中,它是 “ 成长的 原动力” ,对于生存和改变来说是最重要的。接触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物质环 境和条件, 就象种子从土壤中汲取营养一样, 个体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获得成长 所需的物质。 每个接触都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相会合的接触界限中。 有效的接触意味着 在不丧失个体独立性的情况下与环境中的事或人进行相互作用。 接触的中断或 扭曲会造成接触混乱,从而导致有机体自 我功能的丧失,影响人格的健全。与 接触相对应的就是退缩, “ 这二者是整个人格的最重要功能,是同一事物的两 个不同方面,是辨证对立的双方。”( p e r l s , 1 9 7 3 , p . 2 2 ) 它们都是我们与场 中的事物进行相互作用的方式。 但是皮尔斯同时还指出, 并不是所有的接触都是好的, 有些神经症患者就 是时刻与某人某物保持接触而不能适当 退缩。 例如总是想着某件陈年旧事而不 能忘怀, 这些人的问题与那些深度退缩的人一样严重。与此类似,所有的退缩 也并不都是坏的。 退缩只是我们对待危险的一种方式, 上面所说的这些神经症 患者就是不能退缩。所以当说到一个人的退缩时, 必须首先了解清楚的是:为 什么退缩,退缩是长期还是暂时的,退缩到何处, 而不是笼统地将退缩完全归 结于神经症或精神症的表现。何时应接触,何时应退缩,这种节奏应受 “ 需要 层次”的支配。 皮尔斯认为弗洛伊德的“ 阻抗” 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接触, 是有机体自 我调 节的一种表现, 是自 我的一个功能, 它本身就是接触的一个方面。 它可以表现 为对接触的种类、 深度或内容等的抵制或中断, 而不是对所有接触的全部否定。 皮尔斯反对将事物截然二极化, 认为不是所有的阻抗都是有害的, 它本身有着 其积极的一面, 而缺乏阻抗本身就是不健康的表现。 从早期著作开始, 他就一 直强调阻抗的健康性和统一性, 认为它是我们人格中相当有价值的能量, 只有 当被错误地应用时才会有害。 如果是为了满足首要需要, 那么阻抗就是一种健 康的创造性调整, 它可以帮助格式塔闭合, 是对机体功能的协助。 如果不是这 样,那么机体就是病态的。皮尔斯将病态的阻抗比喻为拿一把错钥匙去开门, 而缺乏阻抗即缺乏辨别则被他比喻为一堵墙上的缺口。他认为, “ 如果假设阻 抗不应该存在并对它们进行分析, 我们就冒了极大的风险,实际情况的标 准是阻抗是否有用。 ”( y o n t e f , 1 9 9 2 )在心理治疗中,如果患者能清楚地认识 到自 身的阻抗, 就会极大地促进心理治疗进程。当阻抗过于顽固时, 心理治疗 师就要帮助患者恢复 “ 这种顽固阻抗的伸缩性。 ” 皮尔斯没有兴趣深入研究自 我的概念,而是将自我界定为一个动态的 “ 接 触系统” ( w u l f , 1 9 9 6 ) , 它不能脱离接触或高于接触,而表现在我们与周围环 境通过接触进行的相互作用中, 而自 我的界限也在我们与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 中随之不断改变。 2 . 2 . 4界限( b o u n d a r y ) 皮尔斯接受了场的概念,认为我们处于一个 “ 场”中,除了“ 我”之外, 还有其他的人和物。只有在场中, 在与他人的区分对照中, 我们刁能了 解和知 道自我,自 我也才有了意义。在自我和他人间存在一种界限, 这种界限就是心 理的本质。我们总是在与环境进行接触,就总是存在界限( p e r l s , 1 9 5 7 ) 0正 常情况下,这种界限应该是清晰的、可渗透的和动态的。 个体清楚地将自 我与 他人区分开来,根据需要不断对界限进行调整,并从环境中汲取有益物质满足 自 身不断涌现的需要。 对于界限, 皮尔斯提出了 接触界限( c o n t a c t b o u n d a r y ) i l 和自我界限( s e l f b o u n d a r y ) 两种概念。 自我界限将自 我与环境中的其他人和物分离开来。 如果自我与他人间的界 限变得模糊或不可渗透时,就会导致接触和觉知的混乱。在自我界限以内,是 认同、和谐、团结、合作和信任,而自 我界限之外则是怀疑、排斥、敌对与陌 生。我们将某些人列为自 我界限以内,友好地对待他们,而对另一些人则可能 冷淡不友好。 个人通过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并将自 我与他人联系起来而存在,在自 我 和环境之间就有接触界限。与自我界限类似, 这个界限也必须很牢固, 使个体 能够保持独立和自 治,同时也必须保持可伸缩性和可渗透性,以使个体与环境 间能进行相互交换。否则, 个体内部的有害物质不能排出体外,而外界的有益 物质也不能渗透过来,这些都不利于个体的成长。皮尔斯认为: “ 要研究一个 人是如何运作的, 就要研究个体与其环境的接触界限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心理 事件正是在接触界限上发生的。我们的思想、 运动、 行为、情绪就是我们经验 和遭遇这些界限事件的方式。 ”( p e r l s , 1 9 7 3 , p . 3 1 ) 既然皮尔斯认为自我是一种 “ 接触的系统” ,那么自 我不仅在与场中其他 物、人区分中存在,它也在接触中表现出来。因此在皮尔斯理论中,显然接触 界限和自 我界限有着密切联系。 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 他却并未做出明显划分。 2 . 2 . 5觉知( a w a r e n e s s ) 虽然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如罗洛 梅等人也提到了觉知,但再也没有人比皮 尔斯更强调觉知的了。 他指的觉知就是注意和观察自己的感知、思想、情感和 行为, 关注当前经验本质的一种过程。弗洛伊德将意识与潜意识比喻成冰山的 两部分,而皮尔斯则将觉知和非觉知比做球面。他认为,“ 我们看不到的内容 并不一定是以前就存在于球面上的,也就是说, 那些我们现在觉知不到的内容 可能以前曾出现在觉知中,但消退了,或者被吸收融合到了更大的格式塔中, 例如许多行为模式和技能。 ”( p e r l s , 1 9 5 0 s ) 皮尔斯认为,个体越清楚地进行觉知,就越了解和认同于自我,也就越能 对自 我负责,保持真正心理健康。由此看出,在皮尔斯的人格理论中,觉知是 个贯彻始终的基础概念, 是个体进行有效自 我调控的基础, 是一切治疗的根本 1 2 手段,是一把开启健康人格之门的钥匙。“ 它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 f a d i m a n e t a l , 1 9 7 6 , p . 1 7 1 ) 。他强调个体只有对最首要需要保持清晰觉知,即明白 自己最急迫的需要, 才会形成有意义的格式塔。在不同时刻,出现在前景中的 格式塔即被觉知到的内容是不同的。 而逃避觉知就是使本来自由流动、 顺畅显 现和消退的前景和背景凝固停滞, 这样个体就不能觉知到自己的首要需要, 不 能形成完好的格式塔。 完全觉知使个体在环境中保持清醒,创造出新的有意义整体。它包括对自 我、当前情境、主导需要、自 我选择等的直接了解和认识,它不仅仅是狭隘地 对自 我表层的认识, 还包括知道自己所具有的能力, 对自己的行为感情和选择 负责,否则,就称不上完全觉知。一个觉知者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如何做的, 以及自己如何从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 如果人们不能完全觉知, 而以外界标 准去决定自己“ 应该如何选择和行为” 时,就会压抑和控制自己,他们的真实 欲望和需求都被忽视了, 不是让有机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