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劳动教养是我国对有违法犯罪行为而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实行收 容、强制劳动和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也就是说我国的各个 劳教所承担着将“有违法犯罪行为而不够刑事处分的人”改造和教育 好的重任。在我国,劳动教养人员是一个数量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 大量调查表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正常人群显著要差。但是,目 前我国针对这个群体所展开的教育工作大部分停留在对其进行心理 咨询的层面上,心理矫治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仅有的一点零星的矫治 研究工作也主要是由劳教所内的管教干警来完成,缺乏心理学专业人 员的指导,研究方法单一,主要以传统说教的方式为主,缺少相应的 理论支撑和说服力。 为了寻求针对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有效方法,提高劳动教养 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各个劳动教养机构的教育改造质量,我们 采用格拉塞( g l a s s e r ) 的现实疗法对湖南省直第一劳教所新进的2 9 名劳教人员进行了心理矫治的实验研究。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一控制组 前后测准实验设计,以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 c l _ - 9 0 ) 和自尊调查表 ( s e i ) 的得分作为因变量。 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 1 劳动教养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的常模水平; 2 现实疗法能有效提高劳教人员的自尊水平; 3 。现实疗法能有效提高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据此,本文认为,现实疗法是适用于我国劳教系统、提高劳动教 养水平、增强劳动教养效果的一种好方法。 关键词:劳动教养现实疗法心理矫治 a b s t r a c t r e 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曲l a b o ri sa i la d m i n i s t r a t * e p e n a l t y t 0t a k ei na 1 1 d r e e d u c a t e t h r o u g h l a b o rt h ec r i i l l i n a l sw h oh a v ev i o l a t et h el a wn o t g f a v e l ye n o u g h t og e tac r i m i n a ls a n c t i o n t h a tm e a n sa 1 1t h ec e n t e r so f r e 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l a b o rs h o u l d e r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r e f o m i n ga n d r e e d u c a t i n g a l lt h e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 j nc h i i l a , t h en u m b e ro f 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r e f o m e da i l dr e e d u c a t e di sv e r yl a r g c al o to fs u r v e y s r e v e a lt h a t 廿1 i s s p e c i a lg r o u p o f p e o p l e h a v ew o r s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t h a nt h ea v e r a g e h o w e v e r ,a tp r e s e n t ,w er e e d u c a t em e m o n l y b y 酉v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n s t m c t i o no rs o m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o n s u l t a t i o n s n op s y c h o 】o g i c a lr e m e d i e sa f es t u d i e da n da p p l i e d e v e ni ft h e r ea r e s o m e ,t h e ya r ed o n en o tb y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p e c i a l i s t sb u tb yp 0 1 i c e m e n w h o g u a r dm e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 t h e r e f o r e ,m em e m o d s a r es i m p l ea n dn o t s u p p o r t e d ( ) rp r o v e db y t h e o r i e s i no r d e rt of i n d e 如c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m e d i e s ,i m p r o v e t h e 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 ,h e a l t ho f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e n h a n c et h ee 此c t so fa l lt h c c e n t e r so fr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曲l a b o r ,w ea d o p t e d g 1 a s s e r sr e a l i s t i c t h e r a p yt or e m e d yo nt h et w e n t yn i n en e w l yt a k e n i n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 r e e d u c a t e di nt h ef i r s tc e n t e rr e e d u c a t i o nn r o u g hl a b o ri 1 1h u n a l l p r o v i n c e t h i se x p e r i i i l e n ti sd e s i g n e da se x p e r i m e n t 伊o u p c o n t r 0 1g r o u p a n df r o n t - b a c kt e s t t h ed e p e n d a n tv a r i 曲l e sa r et h es c o r e so fs c l - 9 0a n d s e i n e f o l l o w i n g a r et h er e s u ho f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 1 7 n l ep s y c h o l o 酉c a l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血s d e m e a n a m si sl o w e rt h a n t h a to ft h en o r m a l p e o p l e ; 2 r e a l i s t i c 1 h e r a p yc a ni i n p m v et h e l n i s d e m e a n 锄t s s e l f - e s t e e m e f f e c t i v e l y ; 3 r e a l i s t i c t h e r a p y c a n i m p r o v e m em i s d e m e a n a n t s h e a l t l lo f p s y c h 0 1 0 9 y t l l l e r e f o r e ,ac o n c l u s i o ni sd r a w nt h a tr e a l i s t i ct h e r a p yi ss u “a b l e f o ro u rr e e d u c a t i o nm r o u g hl a b o ra n di sa 1 1e f f e c t 押ew a y t oi m p r o v et 1 1 e s t a n d a r da l l dt h ee 缸c to fr e 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h l a b o r k e yw o r d s :r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a l i s t i ct h e r a p y ;p s y c h o l o g yr e m e d y m 1 引言 1 1 国外针对犯罪人的心理矫治的研究情况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的特色,国外没有“劳动教养”一词,但国 外一直很重视心理学在刑事司法系统中的应用。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 战起就有心理学家为法院和执法机关提供咨询,并于此后不久开始进 行罪犯心理矫正计划的研究,1 9 3 1 年美国俄亥俄1 i 立大学的犯罪心 理学家h e b u r t t 在其所著的犯罪心理学中指出:传统的监狱矫 正只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只强调犯罪个人行为特征的纠正,并未注 重罪犯心理与人格的矫正。a l a i 璐o n 也认为:有效的改造能培养罪 犯的自我概念,发展理解他人与尊重他人的愿望。1 9 8 0 年美国成立 矫正心理学家协会后,对犯罪人的心理学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在英国, 1 9 4 6 年就已经拥有了监狱心理学服务。到1 9 9 1 年,约有2 0 0 名心理 学家定期对犯罪人进行工作。此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学家受雇于监狱 机构。 在刑法系统中,心理学家的传统功能就是评估、治疗、矫正和研 究。所采用的矫正理论和技术主要有以下这些: 1 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心理动力学理 论根据神经症冲突或超我发展的失败来解释反社会行为,但作为一种 治疗方法的古典精神分析,则集中在神经症冲突方面。这种方法在刑 法系统中是应用得非常少的,而且效果也很不理想。 2 来访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治疗 的典型,它的许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一些新的方法所借用。 3 现实疗法( r e a l 埘m e r 印y ) 。现实疗法试图在热情的、指导性 的治疗人员的指导下,发展满足个人需要的现实主义和负责任的方 式,治疗人员鼓励行为转变计划的实施。这一方法与相互作用分析法 目前在美国的矫正环境中己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4 相互作用分析法。这种分析通常依靠集体背景,在这种背景 中,研究者带有促使更健康相互作用的目的,采纳“我行你也行” 的态度对异常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 5 卡克赫夫的人力资源发展模式。卡克赫夫认为,矫正人员的 特征是很重要的。假定治疗结果中的一些变化通过如移情、积极的关 注和真诚这样的特征来加以说明,具有这种特征的人将更有效的教给 犯罪人可能缺少的那些生活、学习和工作技能。目前,这个模式已被 用于美国一些州立矫正机构和联邦矫正机构。 在国外,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矫正领域,现实疗法都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r e i d ( 1 9 8 5 ) 采用现实疗法对7 8 名罪犯进行了心理矫治,结果 表明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反社会人格障碍都得到了减轻。 b e a n ( 1 9 8 8 ) 在一个针对少年犯的研究中,发现在减少再犯率上,现实 治疗的效果较缓刑机构的措施、社会机构的活动效果要好。现实治疗 也可以明显增加犯罪人的控制分数。 2 0 世纪7 0 年代,作为一种刑法目标的矫正受到了抨击。马丁 森( r m a r t i n s o n1 9 7 4 ) 检查了1 9 4 5 至1 9 6 7 年间发表的2 3 1 个 矫治项目( 这些研究涉及从个别咨询到缓刑和假释等矫正干预措施) 之后,得出结论:“除了极少数的和孤立的例外情况,迄今为止所报 告的矫正活动没有对累犯产生明显的效果”。其他一些研究者也得出 了类似的结论。 但是,对于上述结论,更多的学者表示疑问甚至反对,。帕尔默 ( t p a l m e r ,1 9 7 5 ) 、哈勒克( s l h a i i e c k 1 9 7 7 ) 、维特( a d w i t t e 1 9 7 7 ) 等人对马丁森的研究资料是否确实表示怀疑,并认为其标准过于严 格。金德鲁( p _ g e n d r e a u ) 以及罗斯( r r r o s s ) 等人评价了9 5 项 对不同类型矫正人口进行干预的报告,结果发现( 1 9 7 9 ) ,有8 6 羹滞羹荫强薹掣出蓉爱型;鋈萋喘渤;囊,活i 垂;蜃;蕾箍。掌蚕蓁i 稚黔囊于正常值。这些资 料都表明,劳教人员较正常人群来说,心理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要 想把他们彻底改造好,必须从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着手。 1 2 3 我国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研究现状 自2 0 世纪8 0 年代起,我国监狱和劳教系统开始注意到心理学对 罪犯改造工作韵重要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用 于罪犯改造工作,罪犯心理矫治悄然兴起。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罪 犯心理矫治在国内很多监狱和劳教所内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多数监 狱和劳教所 x 实疗法、人际成熟水平理论、社会学理论) 为基础的矫正计划在降低 累犯方面的效果,是缺乏理论基础的矫正计划的5 倍。尽管这些理论 模式之间具有差别,但是,包含了认知成分的矫正计划的效果,是那 些没有包含认知成分的矫正计划的效果的2 倍,这与罗斯和法比亚洛 ( e a f a b i a n o ) 的早期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此外,l i p s e y ( 1 9 9 8 ) 的研 究也表明,参加矫治项目的犯罪人中有4 5 的人可能重新犯罪,而未 参加矫治项目的犯人中则有5 0 的人可能重新犯罪。 就目前来看,人们已普遍认为,对犯罪人来说,大多数实施了矫 治措施的要比不实施矫治措施的要好得多。但是,这个结论是否适用 于累犯,现在并未达成共识,因为到目前为止的许多研究表明,这类 矫治措施对累犯的改造没有明显效果。 1 2 我国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研究现状 1 2 l 劳动教养的概念及性质 1 9 9 5 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 作的通知第1 条规定:“劳动教养所是国家治安行政处罚的执行机 关”。这实际上表明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劳动教养的要领应为: 对有违法犯罪行为而不够刑事处分的人实行收容、强制劳动和教育改 造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其特征是:( 一) 劳动教养对象是家居大中 城市或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有违法犯 罪行为而不够刑事处分、年满1 6 周岁的人;( 二) 实行劳动教养的 前提条件是被劳动教养的人实施了不够刑事处分的违法犯罪行为; ( 三) 劳动教养的主要内容是对被劳动教养的人实行限制人身自由、 强制进行劳动和教育改造;( 四) 它是对被劳动教养人的严厉惩戒和 制裁,目的是使被劳动教养人不再违法,自觉遵纪守法。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大词典将劳动教养定义为:“中国对违反法 纪但不够或不适宜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性教育改 造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 1 2 2 我国目前劳教人员心理问题现状 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自1 9 5 7 年确立以来,已实施了4 0 余年。 4 二零j 涩甬譬蠖昭矗沾臻登囊刁j 器戮罄匿铲薹;统计耍銎霎 毫谭禹秀墨篓委! 嗜相嘲耋望冀蓁萋一妊警爱弑藉f 塞两。髑璋薹羹 蓥廷棰雾碡答霉安朝舀j 鋈鞫萋j 编懈倍筠堞焉篷鐾交廖嘤氆鍪臻碳 弦裁捌茸鬟壹蠢僵患蔼妻;莲萋翻自i 新裂而。薹墼;羹雾巍眩雾碍 囊 缚薹蒉孽巧叼蛳雾熟鲮攀尝綦毛未鐾j 羹鋈舶i1 姜刁穆拜篓嚣r c ,釜蓍磊暂;物鸶翼铲( ,嚣营妻e # 纛霉篓;墓蚤! 耋i l 毒薹圣i | 霉耄霉测定口镯堪垂霎研鏊型型矗霎啡喘谚矗:百莓 噬刊雾骞蓼哧蓿瓣锺萋薰羹封曜掣锞偿罐学曼鬻嚣重要。 蔫! 耄要l l 毫墓薹i 犁洛岸婺亭婪m 霉耀= j 地茕蠹稽雾翱副烈萌i 黝篱 羹鉴萼医字陋稀蕴卷量冀研室;雾警锚剿薹蠕罐湮1 禹佳甾妫薹乳 鄯髟篓羹出囊对鹭镭潍蓁趱指稳瑙。 喜蓦氧耐尊霪蔫;嚼錾一跳蹦装妻鍪姜藿需銎夏蓁氐蓁,鐾曛 些i 墓坚j 二i i 薹;薹妻i 至耋耋l 篓菊辇i 霎壹室济i 耍重墓肖酾雨蔼随蠢羹f 鬻 囊雾擎搴! 蕊瑚倦壤鉴葡落嘲型塑鞴荫托韵囊旧葡掣镬絮焉夏士蚕i 蓬掳i 型薹带;8 霪型孟葛是囊写蝤塑鉴垒墅锋凳;蕉潼囊掣撵蚤 濡矍薹囊篱蛋名美篱臻崔蓬薹薹囊薹教人2 雾鬻醺嫌趋巍搽篙耄 型掣型萋邕斟j 哪憎;等霉雳霍引签= 蛐盂攀熙托受而聪羹样蓍辈霹:,型副默 i 荔! 薹i l 霎雾g i ;i 毒韭萎! 。枉萎律熏 蓁;莪茗i 錾塞薹二i 萼蓍萎i ;要出i 藿,孽? i i ;一;毫墓薹i 群秘蒜鬟鄹鬟霪萎霎妻磊楚砸诽错深焉渤傍i 囊茹嚣禹诤。鹜喊阡 墓。必蛾烈l 菱i 剑自篓薹l 琶肇| 薹镣基骊;鏊,苜,篓毫! ;i 型嘎篡篇薹奏主 箸千寒嚣觐酗匕謦垂挖蠢下命薹巍菊= 靠鞯叁霜= ;i 善垂萋l 。必耋耋霪 羹滞羹荫强薹掣出蓉爱型;鋈萋喘渤;囊,活i 垂! 霪;蕾箍。掌蚕蓁i 稚黔囊于正 常值。这些资料都表明,劳教人员较正常人群来说,心理上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要想把他们彻底改造好,必须从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着手。1 2 3 我国劳动教养人员心理矫治的研究现状自20世纪 80年代起,我国监狱和劳教系统开始注意到心理学对罪犯改造工 作韵重要作用,积极学习和引进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于罪犯改造 工作,罪犯心理矫治悄然兴起。进入20世纪90年代,罪犯心理矫治 在国内很多监狱和劳教所内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多数监狱和劳教所 x 1 3 2 研究意义 1 3 2 1 理论意义 由于我国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研究工作开展极少,因此无论从 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极为缺乏,可以说至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被我 国劳教系统广泛采用、行之有效的心理矫治模式。本研究以国外广泛 采用的现实疗法为手段,以劳教人员为实验对象,力图将国外好的方 法和理论融入本土的因素,无疑对现实疗法这一治疗模式和理论在中 国的本土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 3 2 2 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广大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如前所述,劳教人员中 许多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除,就会长期 积压起来,影响心理健康,严重者则可能出狱后出现重新犯罪的情况, 难以达到真正劳动教养的目的。 其次,对全国其他劳教单位的劳动教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有利于各劳教所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提高改造工作的质量,增 强改造效果。虽然建国以来我国在劳动教养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如前述)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情况不断涌现,原有 的改造方法和手段过于简单、粗暴,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而心理矫治是在尊重劳教人员人格的基础上,从心理上对劳教对象进 行帮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问题,从而提高改造 质量。所以,在各劳教所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 的共识。 j 再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在各劳教单位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具有 重要的社会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的劳教系统普遍怀有一种不 太好的印象:认为那里是一个充满野蛮与暴力、血腥与死亡的地方; 认为管教民警对待劳教人员就像对待机器和奴役一样;感觉那里简直 就是一个没有丝毫人性存在的炼狱。显然,人们的这种看法与我国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格格不入的,也是对我国劳教政策的一种误 解。我们将心理治疗应用到劳教系统,实际上也是将一种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入劳教系统。那么,在劳教系统内发生的这样一种 变化必将影响到人们对整个劳教系统的看法。人们会认为我国的劳教 系统是一个真正把人当作人,致力于教育人、改造人的场所,这种积 极的评价是对我国劳动教养政策的一种肯定,也是我国制定劳动教养 政策的初衷。 2 1 问题的提出 2 问题与假设 从上述所报告的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对劳教人员的心理 矫治、咨询方面的研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做得 远远不够。就国内来说,现有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手段都不能适应我国 人数众多的劳教人员的需要,与国外比较而言,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 和所做的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国外。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心理学在我国发展较为缓慢, 成熟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研究工作本身的困难。开展罪犯心 理矫治工作必须要是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才行,但是在我国劳教所内 真正接受过正规心理学训练的专业人员非常少,所以这类工作难以开 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很少。本研究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由专业 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与劳教所共同开展,通过对劳教人员心理健康的 干预,探讨心理矫治的应用及其有效性。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预防犯 罪和改造劳教人员实践的需要作出努力。 根据有关学者以前对劳教人员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劳教人员在 改造初期,主要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入所初期内心惶惑不安。产生 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入所前对改造的恐惧心理,加上入所后对 严格的管理方式不习惯等。2 悲观失望,改造信心不足。这种心态的 产生,一是由于对被判改造想不通,认为断送了青春前途;二是由于 怕被家庭遗弃;三是由于对严格的管理和紧张单调的所内生活难以适 应;四是由于改造表现差的人认为干警不信任,感到减教无望而丧失 改造信心。3 思念亲人,不安心改造。4 对立情绪,抗拒管教。由于 受到法律制裁,有的因此而憎恨政法机关,加倍仇视受害者、仇视社 会、产生报复心理。 劳教人员以上心理问题的产生可以解释为他们由于责任心、自信 心、自尊心的部分丧失,从而失去了对周围世界的控制,无法从现实 世界中获得需要的满足。所以,我们可以采用现实疗法帮助他们树立 自信心,加强其责任感、自尊心,增强其对外部世界的控制能力,以 达到使其认真改造、安心改造、努力重新做人的目的。这也就为现实 疗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2 2 研究假设 1 现实疗法对提高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作用。 2 现实疗法对提高劳教人员的自尊水平具有明显作用。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3 。1 被试的取样 选取湖南省最大的省直劳教所湘阴县白泥湖劳教所新进的 男性劳教人员2 9 名,其中实验组1 6 名,控制组1 3 名。 实验组和控制组均为男性,实验组平均年龄为2 5 。9 4 岁,控制组 平均年龄为2 8 2 3 岁,实验组中文化程度为初中9 人,高中6 人,大 专1 人,控制组中文化程度为初中1 1 人,高中2 人。实验组犯罪类 型为:吸毒6 人,盗窃4 人,抢劫3 人,诈骗1 人,销赃1 人,造假 1 人。控制组犯罪类型为:吸毒6 人,盗窃4 人,抢劫3 人。实验组 与控制组在平均年龄( ) ( 2 = 3 1 2 5 ;p = o 9 2 6 ) ,文化程度g f = 0 o o ;p _ 1 0 0 ) 及犯罪类型( x 2 = 0 0 0 ;p = 1 0 0 ) 上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3 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实验组一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进行为 期8 周( 每周一次) 的心理矫治,控制组则没有。 3 3 实验变量及其控制 3 3 1 自变量 本实验中以现实疗法作为自变量,分为实验组( a ,) 和控制组 ( a :) 。 3 3 2 因变量 本实验以所采用量表的得分作为因变量: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 s c l 一9 0 ) ;自尊调查表( s e i ) 。 3 3 3 无关变量及其控制 被试的受教育水平;被试的性别;被试是否累犯;被试的人际环 境;劳教干警的素质以及配合程度等均为无关变量。 为了减少被试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本实验只选择初中文化水平以 上( 非文盲) 的劳教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消除被试性别的影响,本研究只选择男性劳教人员作为实验 对象。 为了消除是否累犯这个无关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只选择初犯作为 被试。 为减少被试的人际环境、干警素质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本实验对 被试与干警均进行随机化安排。 3 4 实验方案 表3 1 实验组、控制组心理矫治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 a 。) 控制组( a ,) ( n = 1 6 )( n = 1 3 ) 前测 t lt 2 实验处理x l 后测 t 1 t 2 3 5 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评价法: ( 1 ) s c l 一9 0 :即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 国内外都得到广泛采用,并具有国内常模。本研究拟用其对劳教人员 进行前后测,以得分作为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 2 ) 自尊调查表( s e i ) :该量表用以评定测试对象在几个方面对自 己的态度,得分高低反映了被试自尊水平的高低。本研究拟用其得分 与s a l 9 0 得分一起作为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 3 6 实验步骤 3 6 1 实验的准备( 被试的取样) 选取湖南省直劳教所白泥湖劳教所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新 进男性劳教人员2 9 名。 3 6 2 实验实施 ( 1 ) 对被试进行前测处理。采用s c l 一9 0 、自尊调查表( s e i ) 等 对全体被试进行实验前测验。 ( 2 ) 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1 6 人,控制组1 3 人。 ( 3 ) 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现实疗法的治疗过程通常分为八个阶段进 行,本实验也计划按八个阶段进行,每周一次,每次2 个小时,共需 八周完成。具体步骤为: 建立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探讨被试当前的行为、探讨被试的希望、需要和知觉; 对被试当前的行为作出评估; 共同制定计划; 执行计划,对完成的计划作出书面承诺; 执行计划,不接受对计划失败的借口; 执行计划,不批判、不辩论、也不处罚被试; 不放弃被试,不断支持他们。 3 6 3 实验总结 ( 1 ) 原始数据的整理 该项工作实际上与前测、后测已经同步开展,这样能保证原始资 料的及时整理,防止信息的遗漏。 ( 2 )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s p s s l l o 软件统计,进行单一样本t 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 配对样本t 检验、方差分析等。 ( 3 ) 撰写实验报告 4 结果与分析 4 1 实验前的分析 将全体被试的s c l 9 0 量表得分情况与正常人群的常模进行比较 分析( 单一样本t 检验) ,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前测中各因变量进行 方差齐性检验( 独立样本t 检验) ,以检验实验分组是否有效。 4 1 1 对自尊量表的前测分析 _ 首先对两组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前测结果进行方差齐性检验:f = o 5 5 3 ,p = 0 4 6 4 。因此两组被试自尊得分的方差是齐性的。 再对二者进行平均数的同质性检验: 表4 一l实验组与控制组自尊得分的前测结果比较 注:上标为者表不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者表不在0 1 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1 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尊量表上的平均得分 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自尊水平上并无显著 差异,如果实验后出现差异,可以认为是由实验所产生的效果。 4 1 2 对s c l 一9 0 量表的前测分析 首先将所有被试的得分情况与正常人群的常模分数进行比较,结 果如下: n 表4 2 全体被试的前测结果与常模的比较 注:上标为+ 者表示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者表示在0 1 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2 表明:实验前全体被试的各项因子得分与正常人群的常 模平均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 ) ,要比常模分数高得多。 再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在s c l 9 0 量表上的前测结果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结果如下:躯体化f = 1 2 8 4 ,p = 0 2 6 7 ;强迫症状f = o 2 7 2 , p = 0 6 0 6 :人际关系f = 2 3 5 4 ,p = 0 1 3 6 ;抑郁f = 0 0 0 0 ,p = 0 9 8 9 ;焦 虑f = 0 0 2 1 ,p = o 8 8 7 ;敌对f = o 4 3 5 ,p = o 5 1 5 ;恐怖f = 0 0 0 3 ,p = 0 9 6 0 ; 偏执f = o 3 3 8 ,p = o 5 6 6 ;精神病性f = 0 0 6 8 ,p = o 7 9 6 ;其它f = 2 0 1 1 , p = 0 1 6 7 。可以看出,s c l 9 0 的各项因子得分比较后的显著性概率p 值均大于o 0 5 ,因此,两组被试在s c l 9 0 中的各项因子得分的方差 是齐性的。 再对二组测试结果进行平均数的同质性检验: 4 2 2 对控制组的前后测比较 表4 6 控制组自尊量表的前后测结果( n = 1 3 ) 分组m s d ( 实验前)m s d ( 实验后)t 控制组2 9 3 1 5 5 92 9 2 3 5 6 00 4 7 注:上标为者表示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 者表示在0 1 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6 表明:控制组实验前后在自尊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说 明控制组关于自尊方面的心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表4 7 控制组s c l 一9 0 量表的前后测结果吖= 1 3 ) 因子m s d ( 实验前) m s d ( 实验后) t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2 4 8 0 7 2 2 6 5 0 毒i 蚕萎虿至兰薹薹 复誊塞蘸蚕量i 摹:;l 董;! 薹量 i 。璧茎蓦一堇差 善耋霎譬耋。垂萤 薹? 三薹薹童蠹蓬 喜毳羹莲薹事茎 筐b69o77 276o692 56o742 38o742 43o732 0l0511 84o672 530602 02065910 6 1 8 一 7 7 9 1 1 2 一 6 8 5 0 7 6 2781 7 5 5其它 2 4 0 0 6 42 5 6 o 6 7737注 :上标为+者表示在,05水平上显著,上标为+者表示在01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者 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表 4 7 表明:控制组实验前后在s c l 9 0 的各项因子得分上的变化 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2个月时间内心理 4 2 3 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结果比较 表4 8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自尊得分结果 分组 nm s d t 实验组 1 63 3 6 3 5 0 0 2 0 9 0 4 控制组1 3 2 9 2 3 5 6 0 百1 菊两磊面两鬲匾嚣西丙再磊磊而鬲面i 面面丽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8 表明: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自尊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 说明经过2 个月的心理矫治训练,实验组被试的自尊水平明显优于控 制组。 表4 9 实验组与控制组s c l 一9 0 各项因子得分的后测结果 旦至坌塑 奠丛兰墨里 ! 躯体化实验组1 6 2 0 2 0 5 5 : 2 _ 5 8 ” 控制组1 3 强迫实验组 1 6 症状控制组1 3 人际实验组 1 6 关系控制组1 3 拉叠实验组1 6 控制组1 3 焦虑实验组 1 6 控制组1 3 敌对实验组 1 6 控制组1 3 恐怖实验组1 6 控制组1 3 偏执实验组1 6 控制组1 3 精神实验组1 6 病性控制组1 3 其它实验组 1 6 2 6 9 o 7 7 2 1 8 o 6 7 2 7 6 0 6 9 1 9 6 0 5 7 2 5 6 0 7 4 2 1 3 0 6 6 2 1 3 8 o 7 4 1 9 1 0 1 4 9 2 4 3 o 7 3 1 8 6 o 6 2 2 0 1 o 5 1 1 6 9 0 5 1 1 8 4 o 6 7 1 9 0 o 4 9 2 5 3 0 6 0 1 9 3 0 5 4 2 0 2 o 6 5 1 9 6 o 7 4 2 2 8 3 。 一2 4 8 4 + 9 7 7 2 2 8 5 + 一6 9 5 一6 7 1 3 1 2 7 + m 一3 8 2 2 2 7 2 4 控制组1 3 2 5 6 0 6 7 1 6 注:上标为+ 看表不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者表不在0 1 水平上显著,尢以上 标记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9 表明: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 际关系、焦虑、偏执及其它等6 项因子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 组在以上6 项得分上明显低于控制组。在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3 项因子得分上比控制组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此处对抑郁因子不作考 虑) 。说明心理矫治的实验效果较为明显。 i 4 2 4 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与常模的比较 经过2 个月的实验后,我们对两个组的实验结果分别与正常人群 的常模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4 1 0 实验组实验后与常模的比较 注:上标为+ 者表示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者表示在0 1 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1 0 表明:实验组被试在全部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平 均分,并且在绝大部分因子上得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p 0 0 1 ) , 只在人际关系、敌对2 项上达到0 0 5 显著水平。这说明实验组被试 虽然在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善( 见表4 5 ) ,与控制 组相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 见表4 9 ) ,但是与正常人群的常模水平 相比较整体上仍然显著偏高,只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两个因子得 分上与常模的差异为一般显著水平。 表4 1 1 控制组实验后与常模的比较 注:上标为+ 者表示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 + 青表示在叽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1 1 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全部因子上的得分均与常模平均分 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p o 0 1 ) 。这说明控制组劳教人员在进入劳教所2 个月后,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群的常模相比较,没有发生明显变 化。 5 讨论与分析 5 1 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人群的常模水平比较 分析 劳教人员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犯了罪但是由于过于轻微而不够 刑事处罚。在定性问题上,我国把劳动教养定性为一种行政处罚行为,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劳教人员又可以最高被判罚三年的劳动教养, 相比较整体上仍然显著偏高,只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两个因子得 分上与常模的差异为一般显著水平。 表4 1 1 控制组实验后与常模的比较 注:上标为+ 者表示在0 5 水平上显著,上标为+ + 青表示在叽水平上显著,无以上标记 者表示在以上水平不显著。 表4 1 1 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全部因子上的得分均与常模平均分 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p o 0 1 ) 。这说明控制组劳教人员在进入劳教所2 个月后,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群的常模相比较,没有发生明显变 化。 5 讨论与分析 5 1 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人群的常模水平比较 分析 劳教人员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犯了罪但是由于过于轻微而不够 刑事处罚。在定性问题上,我国把劳动教养定性为一种行政处罚行为,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劳教人员又可以最高被判罚三年的劳动教养, “享受”与监狱相似甚至更为苛刻的待遇。所以j 劳教人员的心理问 题较多,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本实验中对刚刚进入劳教所的2 9 名劳 教人员用s c l _ 9 0 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的结果与正常人群的常模比 较后发现,新进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常模水平( 见表4 2 ) 。这一结果与山东省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的王年生、山东省三河 口生建煤矿医院的霍效祯、济宁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的赵万利和陆 继德以及刘克红、马丽薇等人调查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经过2 个月的实验后,控制组被试的各项s c l 9 0 指标与实验前 的变化不大,均仍然与常模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见表4 1 1 ) 。而对 实验组来说,由于有计划的心理矫治训练的实施,这部分新进劳教人 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刚进所时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见表4 5 ) ,得到 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与正常人群的常模平均水 平相比,实验后的劳教人员的得分仍然要显著高于常模平均水平( 见 表4 1 0 ) 。这是因为在我们考察的上述项目中,大部分是涉及被试 的人格和价值观方面的,而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社会化的产 物。对于劳教人员而言,他们由于长期受到某些不良因素( 来源于家 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文化等等) 的影响,形成了某些人格障碍 和一定的犯罪心理结构。显然,对劳教人员的人格障碍和犯罪心理结 构的矫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正如美国学者d i n i t z ( 1 9 8 0 ) 的研 究认为:“如果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本质、防治有了突破,监狱和法 律系统完全会出现一个新的景象。” 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在短短的2 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能够给予 被试的帮助极为有限,在以后的被劳教的日子里,这些劳教人员仍然 还需要继续进行心理矫治方面的帮助。 5 2 训练效果 5 2 1 现实疗法能有效提高劳教人员的自尊水平 j e a n s ( 1 9 9 0 ) 和l i p s e y ( 1 9 9 8 ) 等人通过对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测指 标进行研究发现,伴随静态因素( 历史、年龄、性别、种族) 而出现 划酶对新进劳教人员进行心理矫治训练,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 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增强教育改造的效果。5 3 启示5 3 1 传统的说教方式对劳教人员的心理影响不大 本实验的初测结果表明,劳教人员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都要 明显高于普通入,说明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需要改善。通过 与传统的以说教方式为主的教育方式相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单 纯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劳教人员在入所后的两个多月内,在自尊水 平方面没有明显变辫;撩麟茎一薹i j 猜囊霎i 垫= 蠹萋蚓罐霎葛皤篓羹羹蚕 色芰障打磨i 塾雾蚕一兰i i 啸警翻馒= 楚喜瑾善童鬈甄碾萤嚣0 割蠡 羹秘鏊i 趔堰;攀兮磐雾茬霪所 ;| | 襟他岛犁墓她雕韵斟幕刚零睡舅力 謦哥绽黄爨雾季 i 童? 妻:至鋈傅型蓦锤蓁刚岛瓣尊跨簖旧 强囊鑫一诸捧醚跏酊菰霉;哥羚# 再g 首蜚雾鋈黟肇4 4 ) , 实验组被试在实验后的自尊水平比实验前 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控制组的前后比较则表明( 见表4 6 ) ,采用传 统的说教方式对劳教人员的自尊水平毫无用处甚至具有负面作用( 得 分有一点下降) ,而在实验前,对二者的自尊水平比较表明是没有显 著差异的( 见表4 1 ) 。这说明在实施现实疗法的过程中,通过让被 试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方法对提高劳教人员的自 尊水平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5 2 2 现实疗法是提高劳教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如前述,全国各地的一些学者以及本文对劳教系统所做的调查均 表明,目前我国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很差,绝大部分劳教人 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这些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矫治、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 采用现实疗法对1 6 名劳教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组的劳教人员在接受现实疗法的训练后,心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 也许我们无法控制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但是我们的确能够试着控 制我们的知觉,从我们试着去控制满足自己需求的知觉中,我们的行 为最能够被了解,依照这个历程,我们创造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虽然 我们以某种方式表现行为,但是我们不需要局限在任何一种行为模式 中。g l a s s e r 还认为人的感知觉不同,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不同,进 行违法犯罪等不合理行为的人,是由于他们选择了不正确的认知现实 世界的方式,并用不负责任的方式满足自身的需求,必然得到失败的 身份特征。因此,在采用g l a s s e r 的现实疗法的时候,应该首先努力 树立起犯罪人员的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负责,然后在 提高自尊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认知现实世界的方式。 本实验研究表明,在进行现实疗法前后,实验组的被试在8 项因 子指标上与实验前有显著差异( 见表4 5 ) ,只有人际关系和恐怖两 项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从我们实际研究来看,可能是因为被试取 样的原因,由于被试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吸毒人员,而一般来说,吸 毒人员的假社会化( p s e u d o s o c i a l i z e d ) r 现象较为普遍,在实验研究 中难以测查其真实的人际关系水平,所以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同时, 从最初的测试结果来看全体被试中恐怖因子得分最低,这说明被试在 进入劳教所之前这方面的心理障碍就比较轻微,所以矫治后的得分下 降较少。 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比较也表明有6 项指标显著低于控制组( 见表 4 9 ) :而在实验前进行比较时二者只有抑郁因子一项具有显著差异 ( 由于实验组在后测中抑郁因子的得分下降,故在后测时两组在抑郁 因子一项的比较中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在实验后s c l - 9 0 量表上各 项得分的显著下降( 达到或接近正常人群的得分范围) 表明实验组劳 5 3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 关于取样的问题:由于被试的特殊性( 他们是劳教人员,管理 上非常严格) ,取样非常困难,而取到符合要求的样本更难。所以, 本实验中样本较少,且仅限于男性,使得实验结果的代表性有些不足。 2 关于研究对象的阎题:对本实验来讲,对累犯的研究应该说是 更有意义的,也是一个我国更少有人涉足的领域,但考虑到多进宫劳 教人员的复杂性,更主要是因为实验者本人对现实疗法理论把握的水 平有限,以及进行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现实疗法实践经验的欠 缺,最终选择了初进宫劳教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这使得本实验的研究 质量和水平受到影响。 3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问题:由于被试的特殊性,本实验在进行过 程中必须劳教所内干警的密切配合,实验者与干警的这种关系难免会 对实验对象产生影响,所以,在本实验中,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户外运动课课件
- 老年人慢性疾病护理课件
- 完形填空-2023年中考英语一模试题分项汇编
- CN120204956A 一种不对称水凝胶改性膜的制备方法及在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应用
- 完成句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学期复习分类汇编
- 老年人姑息关怀课件
- 老年人培训知识课件
-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微课版) 课件 06 智慧对话大语言模型-prompt入门
-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复习讲义)-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四川专用)原卷版
- CN120202900A 一种全自动沙漠植树设备
- 中建技术降本增效案例集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试卷
- 佳酿贺喜升学宴金榜题名踏新程热烈庆祝某同学金榜题名模板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美容医学咨询与沟通》课程标准
- 营养指导员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 2024年儿童保健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02J401 钢梯【含03年修改】图集
- 罚款减免申请书范文(19篇)
- 健康管理中的营养监测与干预
- 共同黏膜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