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国文人的桃源情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桃花源记并诗所描绘的桃源世界:人居环境自然淳朴,生存状态平静祥和,生 活质量形质兼优,人际关系健康和谐,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堪称人间天堂。 这天堂般的世界在现实中无法寻觅,只能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这种无处寻觅又难 以释怀的情绪长期郁积在人们的心里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情结,尤其是中国的历代文人 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此更是乐道不疲。这个情结是如何萌生与演进的? 其文化根源在哪 里? 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它对现代的人的生活方式有何影响? 这些问题只有通 过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回答。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粗略的解读。 关键词:中国文人;桃源情结;文化解读 a b s t r a c t t h e l a n d o f p e a c h b l o s s o m s i n p e a c h b l o s s o m s o u r c e n o t e s a n d p o e t r y m a y b e r a t e da s t h ee a r t h l yp a r a d i s e :t h el i f ee n v i r o n m e n ti ss i m p l ea n dn a t u r a l ,t h es t a t eo fl i v ei sq u i e ta n d h a p p y ( a u s p i c i o u s ,b e n i g n ) ,t h el i f eq u a l i t yi sv e r yg o o do fc o n t e n ta n df o r m ,t h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i sh e a l t h i l y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t h ep u b l i co r d e ri sm e t h o d i c a l t h i sh e a v e nc a n t f m di ti ni r u ew o r l d , b u ti tp r e s e n ti nt h ep e o p l e si n n e rw o r l d t h ef e e l i n gt h a tf m di t n o w h e r ea n df o r g e ti tn ow a y , b eh a t r e di np e o p l e sb o s o mf o ral o n gt i m e ,g r a d u a l l yc h a n g e i n t oa ne m o t i o n h o wt oh a p p e na n dc h a n g et h i se m o t i o n ? w h e r ea r et h ec u l t u r a lr o o m ? w h i c hf o r mo fe x p r e s s i o ni th a s ? w h a te f f e c ti th a sf o rt h ew a yo fm o d e ml i f e ? o n l yb y p a i n s t a k i n ga n dt h o r o u g h g o i n gr e s e a r c hc a l ly o ua n s w e rt h i sq u e s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w a n tt o m a d ea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 t h i sq u e s t i o nf r o mt h ec u l t u r a lv i e w k e yw o r d s :e m o t i o nf o r t h ep e a c hg a r d e n :t h ec h i n e s ew r i t e r :t h ec u l t u r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i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蕴叁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基堑 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銎主! 当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丝生! 彬 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燧凿盥丛塞盥 通讯地址: 圈兰 电话:! 丝1 2 1 生产三7 邮编:z 兰主墨 引言 情结( c o m p l e x ) ,心理学术语,荣格将其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是隐藏 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弗洛伊德称其是“充满情感的一 组相互依赖的观念性因素”“1 。经过荣格、弗洛伊德、拉康等人的普遍使用,“情结” 被泛化为对愿望的一种持续的期待或对己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恋恋不舍,如著名的俄底福 斯情结,恋旧情结等。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但是人们常常超越现实环 境寻求更加美好完善的境界。人们的心灵所指向的、比现实更高层次的美好境界,经过 努力和追求,有的可以变成现实,有的因为与现实的距离太远而无法实现,只能退缩到 无意识的世界里,以情结的形式潜在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桃源倩结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间天 堂般的理想世界,这里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的美好生活环境,也有“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获授随时艺。 春桑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平淡质朴的生活方式。人类最古老的生活理想被诗了,但 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诗化的理想生活状态是无法寻觅的,它只能作为一个愿望长期结积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最终变成一个情结桃源情结。 桃源情结是人类共同的心理特征,人人心中皆有,但是只那些敏感的文人才最有能 力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其述之笔端,传于后世。钟优民在陶学发展史中曾说过:“桃 源理想是千百年来陶学史上讨论最热烈、最集中,并且还将永无休止地讨论下去的重 要范畴。它不但培养了广大华夏子孙的农业社会理想,使其沉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处, 反映在无数作家的作品中,而且作为这种理想表现的最高艺术形态,在千百年来的文学 创作上产生了枢纽连接作用,其影响深远广泛,确实是其他任何古典文学主题所不可比 拟的。”脚 要准确地分析桃源情结,我们应该明确桃源情结与隐逸情结、桃源诗与山水田园诗 的关系。隐逸情结是文人士大夫因时局混乱、仕途险恶等社会原因而在文学创作中表达 出的一种避世归隐、寻求人生归宿的愿望。隐逸情结与桃源情结在对自然的认同、意欲 摆脱现实社会与人事纷争的目的上是一致的。但是“隐逸”只是中国封建时代文人一 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先秦到隋唐时期产生并繁荣,此后便逐渐衰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桃源情结则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心理现象,而且它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山水田 园诗主要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是渴望超越现实生存环境、向往适性自然生活的产 物。美丽富饶的山水田园是桃源境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跟山水田园诗不同的是,桃 源诗是现实自然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体现、社会理想的图画,具有更多的形而上 学的精神特质,是人们基于山水田园之上的对精神皈依的渴望。 前人对于陶渊明及其桃源的研究也是相当全面而深入的。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从 文化学视角将“桃源”作为一种“情结”来探讨以下问题:桃源情结的盟生与演进、桃 源情结的文化根源以及桃源情结的不同文化形式等。 第一章桃源情结的萌生与演进 一、先秦两汉时期桃源意识的萌芽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就发现有许多对人类理想世界的描写。最早的 应该是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原始乐园”,它展示了人类记忆中的美好时光;随着苦难 时代的到来,人们萌发了对“乐土”的僮憬和向往;到了理性时代哲学大师们则不约而 同地追忆人类已经失去的乐园,并力图以不同的方式为人类寻找“大同世界”。这些都 是人类理想生活的一种写照,是人类的希望。这种希望沉淀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成为 后世文人桃源情结的萌芽。 ( 一) 神话中的“原始乐园” “最理想的生存环境”是各民族神话都乐于描写的一个主题。希伯来人描绘出一个 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希腊人想象出一个众神荟萃的奥林匹斯山。同样在丰富多彩的中国 古代神话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描绘了人们所说的“原始乐园”的生活情景,这些神话 可以看作是原始先民对人类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幻想。 昆仑山神奇美妙:“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也”0 1 、“其下有弱水 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此山万物尽有。”埘在神话中,昆仑山是个 似真似幻的神仙国度,又是一个神奇富有的人间仙境。海上三仙山也别有洞天:“方丈 洲,在东海中心仙家数十万,耕田种芝草,课记倾田,如种稻状”;“生洲上有 仙家数万,天气安和,芝草长生,地无寒暑,安养万物。亦多山川,仙草众芝,一洲之 水,味若饴酪,至良洲也”;“瀛洲在东海中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 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 山川如中国也。”( 海内十洲记)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 宫阙。”( 馊记封禅书) 神仙居住的三仙山更像是生活富足的美丽山村,人们种田、酿酒、 安养万物,带有浓重的人间烟火味,更具有世外桃源般的世俗风情。此外,不周山、巫 之地、有沃之国、都广之野9 1 、华胥国、终北国、列姑射山等也大同小异。这些与世隔 绝,封闭型的原始乐园是人类幻想超脱尘世,不受现实束缚的一种精神投射。 神话学上所谓“乐园”,指的是幻想里的无忧无缺、无病无灾,乃至无生无死的特 殊地区或“世界”( 包括“现实”或“死后”的处所) 。这些神话中的乐园往往拥有 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谐共处的宇宙秩序、富裕平静的生活方式,有的还拥有长生不死的 永恒生命。他们所幻想的这种人、神、万物和谐共处,物质丰富、人人安乐、长生不死 的神话境界,是先民们建构的原始社会理想模式的雏形。 ( - - ) 劳动人民的“乐土” 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面前,先民们表现得无可奈何。“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 3 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淮南子览冥篇)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 庄子齐物篇) 他们为 生存而竭力劳作,为死亡的无法逃避而叹息。生命的短暂与生活的欠缺与苦难,成为人 类挥之不去的阴影。 但是,苦难的现实却无法熄灭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苦难的人民渴望“乐土”并 从中吸取生存的勇气。硕鼠是春秋前期魏国的一首民歌。作者对奴隶主的剥削和掠 夺提出了抗议,发出了这样地呼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逝 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国风魏风) 他们为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 发誓要摆脱一切束缚,去寻找理想的生活环境,要到那“乐土”、“乐国”的地方去。他 们心目中的“乐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诗经小雅鹤鸣为我们展示了他们心 目中理想、神圣的生活乐园:“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 园,爰有树檀。其下维箨,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 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这个“乐彼之 园”里,有人的欢声笑语,也有鹤的引吭高歌;有清澈透亮的泉水,也有欢快邀游的鱼 儿;有枝繁叶茂的大树,也有鲜美丰茂的青草真可谓一派生机盎然! 在他们看来, 这就是理想中的一个诗意般的生活家园。 尽管这种原始朴素的乐土思想在他们心中还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他们的这种愿 望,却隐含着桃源意识的萌芽。 ( 三) 先秦诸子的“理想世界” 先秦社会秩序的崩塌、旧有价值的沦丧,生存境遇的局促、理性思维的活跃,促使 先秦的哲学大师们开始了对外在世界和人类生活本身价值和意义进行探索,他们不约而 同地追忆已经失去的“乐园”,并力图以不同的方式寻找重返乐园之路。 儒家、墨家的理想世界更多地带有政治人伦的色彩。孟子认为“舜冥于应物,察于 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推崇传说中舜之世为理想之世。墨子尚圣则称,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不尚贤。夫尚贤者圣人之本也。”力推以“禅让”为 特征的“三王之世”为理想社会的典范。在礼记礼运则将其理想之世总结为“大 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墨两家所编织的这 样一个平等无欺、博爱无私、贤能德治的社会其实只是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社会而已。 相对而言,道家的老庄谈及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时,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人与万物的 和谐关系。老子称:“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基于当时分散的农村生活所构幻出来的“桃 源”式的理想国。在这小天地里,摒除了文明的污染,也没有战争的祸难,人们自给自足, 自治自尚。这种单纯质朴的生活,无疑带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其后庄子也多次提到“至德 之世”。在庄子箧篇中,他为我们勾勒出自容成氏至神农氏时期的美好图景,理想 大致与老子的相类似,不过时代更为古远罢。在老庄看来,这种“桃源”式的生活在远 4 古曾长期存在,只是因为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出现而逐渐丧失了。 无论是山海经的幻想、诗经的咏叹,还是诸子们的理性思考,都反映了人 类内心深处的“乐土情结( 桃源情结) ”嘲。也就是说,早在桃花源这一朦胧的理想社 会产生以前,在中国文学和哲学领域就已经产生了它的萌芽。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笔下 的桃花源已不再是抽象义理的“代言人”,而是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 二、陶渊明桃源模式的确立 自汉末始,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 操篙里行) 政治腐败,经济萧条,社会黑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越是动荡,人们就越 发怀念可以躬耕垄亩的广袤田园,怀念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不愿成 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大都竭力逃避现实,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家园模式,寻找 生命安顿的栖息之所。文人士大夫把眼界转向名利场以外,在山水田园中找到了一个更 为本真、更能“自足适性”的世界,于是田园成了文人梦游的理想场所。 陶渊明与其他士人不同的是,对现实的失望、对名利的鄙弃,使他不惜躬耕陇亩, 切身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希冀在田园生活中寻求解脱与超越。陶渊明创作中随处体现 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如劝农诗中对上古初民淳朴生活的赞美:“悠悠上古,厥 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舜既躬耕,禹亦稼墙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 宵兴,农夫野宿。”上古时的人民朴质真率,一任天然,无拘无束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 活。这是陶渊明对东方乐土模式最早、最具体、最清晰的一次描述。南山飞鸟、东篱松 菊、里巷墟烟、犬吠鸡鸣,构成了陶渊明诗意的田园,“有琴有书”、“酣觞赋诗”、“著 文自娱”、种豆南山,构成了陶渊明诗意的生活。在晋宋易代,纷扰不安的岁月里,诗 人却把凋蔽的农村写得如此安详和平,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生当乱世的陶渊明梦寐以求 而极愿珍惜的一种生活情态,在这些美妙的诗句里,已蕴含着桃源理想的憧憬,诗人正 在从现实生活的田园向田园理想国迈进。 陶渊明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衷心钦慕的上古乐土落实到现实的人文世界上。在这 个社会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王权统治,人们置身在“春桑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和平优美环境里;在这 里,没有贫穷,没有灾殃,没有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人们“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获授随时艺”,过着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美满幸福生活;在这里,没有 欺诈,没有虚伪,没有奸邪,“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幼淳厚朴实,怡然自 乐,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总之,这是一个和平、宁静、富足,美满的理想社会,是人 们心目中的世间乐土。陶渊明的情结至此终于有了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陶渊明所选择的桃花源决不是现实的田园。面对残酷的 现实,陶渊明的桃源情结和他的酒情结一样,是来自解脱生命压力的籍口,是一个聊以 自慰的避风港。陶渊明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将人们潜意识里的“桃源情结”进行最完美的 展示的文人。“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仡食) ,那美丽的世外桃源成为中国人的精 神归宿。 三、唐宋诗文桃源意象的衍化 从陶渊明描绘出圆融和谐的桃源乐土之后,桃源便以其特有的风姿魅力进入了唐宋 文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他们心中神往的美丽乐园。桃源特质在审美层面得到本质意义的 认同,文人们将其伦理意义和文化内蕴涵化入自然山水田园之中,吟咏桃源之作明显增 多,且赋予了多重文化意蕴。简而言之,桃源意象在唐代被“仙化”和“世俗化”,在 宋代则被“现实化”和“寓意化”。 ( 一) 桃源的仙化 在唐代桃源的仙化是十分普遍的。清王先谦称:“桃花源章,自陶靖节之记, 至唐,乃仙之。”0 1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亦云;“陶渊明作桃源记云源中人自 言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 不过称赞仙家之乐”。今人王瑶也认为“唐人作桃源行,以之为永生之神仙”。“1 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不一定有超尘脱俗的想法,但唐人视桃源为仙境己 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初唐王绩新作游仙四首已将苏效道士的居所视作桃源,但这 一倾向并不明显。到了王维的桃源行写到:“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可见其已将 桃源作为一个超尘绝俗的神仙境界。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韩愈在桃源图中极力 反驳“仙源”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结尾点出“世俗”之士将陶渊 明的艺术虚构与客观显示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世间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韩 愈的观点并没有阻止桃源的仙化进程。刘禹锡在贬官时曾亲往武陵游览,却也同样视桃 源为仙府。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中“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固不待 说,他的桃源行更是将桃花源写成仙家灵境,“宴馐石髓劝客飨,灯热松脂留客宿”, 那情形简直与穆王“宾于西王母”一样。连那些躲避战乱兵灾的桃源居民也“及至成仙 遂不还”,摇身一变成为超脱世俗纷扰的得道仙人。孟浩然也曾悠然自得地泛舟武陵溪 上,吟唱出对桃花源的向往:“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 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武陵泛舟) 这种飘然欲仙的诗风也 是盛唐之所以为盛唐的标志。 ( 二) 桃源的世俗化 仙化的桃源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更多的文人渴望在现实中拥有桃源,于是他们 将身边美好的田园、园林比作桃源,继而将桃源世俗化。如钱起“桃源数曲尽,洞口两 岸坼”( 寻华山云台观道士) 、灵一“花源隔水见,洞府过山逢”( 宿天柱观) 是以桃源指称 寺观园林;孟浩然“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梅道士水亭) 、皎然“桃花春满地,归路 莫相迷”( 题沈道士新事) 乃将桃源视为隐逸高人的洞府;陆畅“年年洞口桃花发,不记 曾经迷几人”( 题独孤少府园林) 、吕温“桃花成泥不须扫,明朝更访桃源老”( 道州春游欧 阳家林亭) 又称桃源是友人的府第。但更多的是将自家园林景致比作桃源,如吴融“何用 6 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山居即事四首之四) ,杜甫甚至以“桃源自可寻”( 春日 江村五首2 - - ) 来比况他的浣花草堂。不管桃源在各个诗人笔下作如何的艺术呈现,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桃源已非幽渺难求、不复得见的“失落的世界”,而是在唐代文 人的园林中得以具体实现。 从深层的文化蕴含来看,唐人憧憬桃源乐土在于它恬淡无争、自然无为、丰饶自足、 和谐快乐的神似特质。“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张旭桃花溪) 既然这“桃 源望断无寻处”,而唐代园林的繁盛又为唐人提供了在现实中寄托理想、怡然自乐的天 地,故唐人转而将桃源比作自己游憩的自然山水园。 ( 三) 桃源的现实化 两宋之间,文人更加注重理性思维,拨开笼罩在“桃花源”中的迷雾,屏住社会 现实的气息。王安石的桃源行从政治角度思考,直探本源,把“桃花源”看成是“虽 有父子无君臣”的社会,已参悟了五柳先生的一些“真意”。苏轼谪居惠州期间所作的 和桃花源诗序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世传桃花源事,多过其实,陶渊明所记,止 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 有仙而杀者乎? ”认为“桃源”中的人不是飘飘然的神仙,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桃源不 是什么仙境,“武陵桃花观既是其处”。那些环境优美、延年益寿、与世隔绝的地方都可 以称之为“桃源”,如“蜀青城山老人村”、武都氏故地“仇池”,都“可以避世如桃源 也”。嘲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认 为,以往写桃源“皆求之过也”,“惟王荆公诗与东坡和桃源诗所言为最得实,可以 破千载之后如惑也。” 但有些文人似乎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纯乎把桃花源记看成是游记文章,相信“桃 花源”实有其地。宋郑景望也加以考证,认为“陶渊明所记桃花源,今武陵桃花观既 是其处。”( 蒙齐笔谈) 并且后代不断有人到处寻访,被怀疑为桃源的就有十多个地方。 ( 四) 桃源的寓意化 与此相反的是,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肯定了韩愈“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 之说诚荒唐”的观点,又考证宋书本传:“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继而提出:“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 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借以为喻耳。”并引用当时胡宏仁的诗加以证 明:“靖节先生绝世人,奈何记伪不考真。先生高步窘末代,雅志不肯为秦民。故作斯 文写幽意,要似寰海离风尘。”1 洪迈的这种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陶渊明的桃花 源也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梦往从之游,神交发吾蔽。桃花满庭下,流水 在户外。却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苏轼此处说,桃源不是什么仙境,只是人们追求的 一种理想生活境界。这种境界,可能存在于桃花夹岸的清溪,可能存在于万山环抱的幽 谷,但更有可能存在于人们清冷澄澈的内心。苏轼谪居惠州、儋州期间,生活非常艰苦, 但他以陶渊明诗集为友,细和陶诗,共得一百多首,终于在心灵深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 一片桃源。他白海南归来,在定风波下片写道:“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 7 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正反映了苏轼的桃源理想和 人生态度。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向往桃源境界, 营建自己的精神世界。桃源已成为他们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 四、后世文人对桃源情结的固化 无论唐文人的仙化、世俗化,还是宋文人的现实化、寓意化,都使桃源意象深深地 刻在文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千百年来歌咏、探讨的对象。后世文人按照自己内心的模 式来感受桃源,将桃源作为自己心灵栖息的场所、理想生存环境的象征。 元明清以来,文人们在创作方面多用桃源故事,杂剧如元马致远误入桃源、孔 尚任的桃花扇等,小说如西游记中的花果山、镜花缘中的君子国等。特别 是汤显袒南柯记第二出风谣中对淳于棼治理下的南柯郡作了这样的描绘;“青 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何止 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头一揖。”有 学者指出,这一出“集中地表露出汤显祖的理想国或乌托邦”,是“一幅太平世界的桃源 乐土”。明代还有一些有关桃源的传闻:“嘉、隆间,洞水泛溢,有巨石浮出。石之文云 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幽冥,神见人形。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 人魂。好事者传说至今。万历初,铜釜逐流而下,声满川谷,与洪涛相鼓励,尽秦人 乐器也。”( 明阙士琦桃源洞引) 这些都表明桃源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桃源情结已经被 固化为一种民族情结。 后世文人更加注重对桃源在理论方面的探讨。有的人反对仙化论:“论者不察,见 其辞意有出尘之想,遂以子虚、大人赋等量而齐观,误矣。甚且为附会之说,穿 凿之论。试思一丘一壑,何地无桃花境,陶诗云心远地自偏,又何事为穿凿附 会之论哉? ”( 清方坤桃源避秦考) ;有的人直接批驳现实论:“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 有无,殊为多事。”( 清吼德潜选古诗源) 、“此记即其寄托之意,如必求其人与地之所在而 实之,则凿矣。”( 清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五) ;有的探索寓意说的产生:“桃源人要自 与尘俗相去万里,不必问其为仙为隐。靖节当晋衰乱时,超然有高举之思,故作记以寓 志,亦归去来辞之意也。”( 清吴楚才、吴调侯选古文观止) ;有的人具体分析桃源的寓 意:“其日山口仿佛有光,非所谓性之初,月圆陀陀光烁烁乎? 其日童叟怡然自乐, 非所谓游心于物之初,至美至乐乎? 始得之无心,终述于有意,非所谓赤水玄珠, 象罔得之,离朱不得乎? ”( 清林云铭评注( 古文析义) ;还有的人分析桃源故事盛行的原因: “世之至桃源者少,而梦寐慕悦、冀得当者多。即世之真能问津与至而真能见桃源之 面目者少。而因五柳之诗之记,神游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迥绝人世。盖文字之 权其重也久矣。”( 明张师绎桃源大社脚) 所有这些讨论都是桃源情结在文人心目中重要地 位的体现。有别于前人的观点,现代的陈寅恪认为“桃花源”是寓意与现实的混合体。 梁启超指出:“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我想起它个名,叫东方的l e t o h i a ( 乌托邦) 。所描 写的是一个极端自由平等之爱的社会。”自从此说出现以后,对“桃花源”的辨议就渐 渐一致了。冯其庸也认为“桃花源”是陶渊明的一个理想世界,在整个世界里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人过着平等愉快的劳动生活。余冠英、袁行沛等亦有同论。 应该说,桃源故事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不断运用,对桃源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都 是桃源情结在中国文人心中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具体表现。 纵观桃源情结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桃花源记并诗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里程碑。 陶渊明在抒发自身情怀的同时,不经意地反映出了历代文人共有的一种“情结”。应该 说,这种“桃源情结”是中国文人共有的一种心理范式。 9 第二章桃源情结的文化根源 从“原始乐园”到“乐土乐国”,从“大同世界”到“世外桃源”,这些只有在人类 的精神世界里才能存在的完美境界,体现出人类对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无限眷恋和对 未来世界里理想情境的乐观憧憬。这两种看上去完全相反的心理趋向,实际上源自于一 个情结生活的美好与精神的自由。古往今来,与“桃花源”相关的诗词曲赋、传奇 小说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这种心理情结在现实生活中释放、投射的结果。那么,这种 情结是如何产生的? 它的文化心理根源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深深扎根于人的意识当中 的昵? 一、向往自然桃源情结形成的内驱力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向我们展示的是大自然的魅力。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无论是巢穴岩居的远古时代,还是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人类都只能依靠自然环境才能 得以生存。这种物质上的需求必然导致情感上的强烈依赖和向往,甚至将其美化、神化。 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背景里,由于人类自身力量的限制,在现实生活中长期 得不到实现,于是这种封闭自足、单纯质朴、平静和谐的自然环境,由最初的生活目标 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这种情感就是桃源情结形成的强大内驱力。 ( 一) 巢穴岩居的原始记忆 桃源情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阶段,那时生产力非常落后,食与住是人类最重要 的物质需求,人对物质环境的依赖性显得十分突出,自然物质环境决定着人们的食物获 取方式,决定着人们居住习俗,原始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利用自然物来营建人工住所,用树木枝叶架槽,即所谓的“构 木为巢”( 韩非子) ;或者利用天然岩洞、树洞作为掩蔽所,即所谓“掘地为穴”( 墨子闲 诂) 。从原始文化史资料来看,大约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生活的古俗就已经 形成了。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太平 御览卷七八引项峻始学篇说:“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 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这些文献表明我国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北“窟” 南“巢”的居住习俗。这些封闭的巢穴一方面可以躲避野兽的侵袭、自然的风雨,给人 以安全感:另一方面,它也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使人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产生心理 依赖。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使原始人受到十分沉重的压抑。据法国人类学家 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的研究可以断定,原始人精神状态绝非像先哲们所宣称的那般 欢欣自如,而是“恐惧、希望、宗教的恐怖,与共同的本质汇成一体的热烈盼望和迫切要 求,对保护神的狂热呼吁这一切构成了这些表象的灵魂。”“然而现实的苦难,更激 1 0 发原始人类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幻想。 这种巢穴岩居的生活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时期,在人类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 烙印。当生命个体面对危险和孤独的胁迫,承受衰老、死亡的痛苦之时,巢穴岩居的自 然处所就成为生命的寄托之所。例如人在受到伤害时,总喜欢躲在一个不易被察觉的、 封闭的自然空间里( 如山洞、树洞、桃花源等) ,这样会感觉十分安全,就像是回到了母亲的 怀抱样。这种潜意识与其说只是个人体验,不如说是人类情感经验的一般模式。它是 桃源情结产生的心理基础之一。 ( 二) 田园栖居的美好境界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使中国以农业为本,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隔绝状态,又使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农耕生活使先民们在获取食物方面更看重生存环境 的物质利用价值,以事物是否对自己有实用价值来选择目标。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 们渴望获得封闭自守、物产丰富、天人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 中国社会传统的农耕文明的恬然自得的生活情境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 先秦文人或描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的“乐彼之园”;或 赞美“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田 园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们不仅向往一个宁静富足、天人和谐、延年益寿的自然环境,甚 至不断地将这种生存环境的理想提升为一种社会理想。但是这种愿望在当时的自然条件 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面对匮乏的物质资源和困苦的生存环境,这种愿望只能变成一 种精神安慰,最终沉淀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后世文人内心深处不断呼唤的一个呓语。 在后世文人的笔下,田园永远是充满诗意的。“月初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 唐王维桃源行)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一) ,居所是诗意的;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其一) ,劳动是诗意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一) ,环境是诗意的, 甚至贫窘的生活也是诗意的在这里,田园的风物,四季的更迭,人与草木、与鸟、 与细雨微风和谐地共存,实现着天人合一、心物交流,更是诗意的梦幻田园。陶渊明桃 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的田园 景象,正是文人雅士心驰神往的这样一个栖息之所。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田园成为 文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家园。 田园栖居的美好境界虽然带有梦幻色彩,但是这种寻梦的心态却是成了桃源意识形 成的内在动因。 ( 三) 青山绿水的无限风光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只是物质需求关系,还有一种生命的情感联系、价值联系。在中 国的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天地人常合为完美的一体。而山水是大自 然的缩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人们崇尚自然,投身自然,山水自然成为人认识欣 赏、投注情感的对象。人们在自然山水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并获得了精神的慰籍和解脱。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民间诗人就意识到优美的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诗句,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一种相亲 1 l 相和的关系,那是自然审美的最初萌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在他们看来,人类要获得一个诗意般的生活家园,就要把自身生存的环境选择融入到大 自然之中,与大自然中一切生灵和非生灵的东西打成一片,做到物我浑融,天人合一。 如果说诗经的作者发现了微观自然之美,庄子则发现了宏观自然之美。在他看来天 地自然的和谐相生是一种“大美”境界,而人应该在与天地相容中复归自然,体验自然 的宁静和谐。他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 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 谓也。”庄子称天地之美,原因在于“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所共美也”。 在诸侯争战、列国厮杀的战国时代,庄子所理想的人生,就是复归自然1 ,在人与自然的 融合中,通过鲲鹏似的逍遥游来获得精神的慰籍与解脱。“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 乐与! ”( 庄子天渤) 在庄子眼中大自然俨然成为与人类文明社会对立的理想国,成为中国 文人的精神彼岸。庄子以审美的方式将大自然转化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高目标。 汉末魏晋以降,更多的文人将视野投向山水。“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孙 绰游天台山赋)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情感。”n 1 1 山水之游、山水之乐、山水之作成为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山水含清辉,清辉能娱 人”,“山水质而有趣灵”( 南朝宗炳画山水序) 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对象,人在山水中畅然邀 游,便能获得忘我的激情。世说新语中载有许多当时人纵情山水的记录。山水诗已 有可观成就,谢灵运、陶渊明:宗炳都创作了大量诗歌、绘画作品。他们不止以行游的 方式感受自然美,并把这种自然美带进艺术,在诗歌和绘画中吟咏和描摹山水。山水的 无限风光在文人眼中有着丰富的美感。在这里,物质虽然贫乏,却能享受到清新宜人的 自然环境:“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 自居易题歧王旧山池石壁) 、“楚山远近出, 江树青红间一( 林追送牛秀才之山阴少兄) ;在这里,最平凡的事物都那么富有生命力:“霜 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林逋湖山小隐) ,“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 丁元珍和永叔新 晴独过东山) ;在这里,可以欣赏一幅幅既清新明净又幽淡静谧的山水画卷:“渔舟逐水爱 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清溪不见人。”( 唐王维桃源行) ;在这里, 可以以优雅的心境欣赏自然之境:“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西竹梢上,坐见太白山。” ( 自居易病假中南亭闲望) 。美景之中,可以登山临水、攀援泛舟、结庐而居;可以席芳草、 镜溪流、览花木、观鱼鸟;可以琴棋书画、谈玄说禅、吟咏性情。为所欲为、乐所欲乐, 在与山水的亲近过程中获得美感享受和精神超越。 山水是构筑桃源理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观赏青山绿水产生的欣然快感,是人们不 断寻找、追求宁静悠远的“桃源”境界的心理动力。 二、尊重生命桃源情结形成的自然力 “童儒纵歌行,斑白欢游诣”是生命状态的崇高境界。尊重生命,渴望自由是人类 1 。自然”一词最早由道家提出。老子说:“道法自然”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并非大自然。由于自然 万物总是保持生命的车来状态,后来,人们才渐渐用。自然”指代。大自然 1 2 的天性,这种天性在外界条件的束缚下很难得以释放,于是人们便将其对象化,而对象 往往是自然物。自然景物因为他们本身的生命节律与人类心灵自由异质同构而在人类的 精神象征活动中成为心灵自由的确证。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使桃花 源在人们心目中,由“原初的美妙”重构为充满生命意识的精神乐园。 ( 一) 对生命意义的体悟 大自然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命和价值之源,它本身不仅是一个生命体,是生命的发育过程,而 且是靠人来实现的,人才是自然界生命价值的承担者、实现者。易系辞传说:“天 地之大德日生”,在易传看来,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分离的。人类离开 自然还有什么生命? 自然离开人类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人有一种“天赋”的责任和使 命,就是实现自然界的“生生之道”或“生生之德”( 周易正义) ,这是人类自身需要做 的事情。无论是道家的“体道”、“蓄德”以合于“自然”,还是儒家的“修身”、“养性” 以合“天德”,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只有自然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人与自然界本来就 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因为人类生命的源泉就在这里。 中国历代文人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有一种普遍的宇宙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 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文人喜爱桃源,是因为它体现了 自然界的生命和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如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 焉;天何言哉? ”( 论语阳货篇) 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四时运行,万物生长i 这 是天的基本功能,其中“生”字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天之“生”与人的生命及其 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象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历代文人之所以将尧舜 时期的社会视为乐土乐国,就在于他们法天而行,“唯天为大”( 论语泰伯篇) 。孔子所说 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有美学上的情感体验,又有伦理学上的自然关怀。把自 然界的山水和仁、智这种德性联系起来,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 在的需要。孔子很注重乐,把心中之乐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这一点从他对弟子们“言 志”的表态就能看得很清楚。曾点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得到孔子的赞赏。“吾与点也”的事例说明孔子认为亲近 自然,与大自然同在,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这才是最大的快乐,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 志趣。这是因为自然界是本源性的,自然界山水与万物同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只有 回到自然界,才算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 历代文人对桃源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和喜爱,就是因为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 体悟。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 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之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 ( - - ) 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任何一个尊重生命的价值的人,必然向往着精神的自由。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是人类永恒的渴望。庄子曾在他的逍遥游中清晰地阐明了这一点,而他则选择做一 个“曳尾于涂中”的自由自在的乌龟。而西方的裴多菲也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 。 1 3 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自由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美好而自由的家园。“桃源”则正是 自然与自由的统一体,它是陶渊明馈赠给后人的最好的礼物。在文人的“桃源”中可以 尽情享受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在劳动中享受自由;“斯是陋室,唯吾 德馨”可以在陋室中享受自由;“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 黄州小竹楼 记) 可以在读书中享受自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 宋苏轼绿竹筠) 可以在雅好中享受自由。“世外桃源”成了文人抚慰心灵、涤荡俗念、 解脱苦闷、战胜孤独的精神家园。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樊笼里不得自 然也不得自由,归园田居才复得自然,复得自由。 当人的活动达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自由状态时,才产生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 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为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 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诗人结庐于那片大自然赠予的浓郁的 绿色之中。那里草木峥嵘,快活的小鸟在树林间啁啾作巢,诗人也从鸟窠巢中联想到自 己生存的茅庐,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欣悦之情。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山林中自由飞翔的小鸟, 这里已分不清哪是物,哪是我,哪是鸟的巢,哪是人的家,人世间的车马声已远逝,只有诗 人自得其乐,怡然于充满“微雨”“好风”的人间生活“乐园”里,品尝着自由的快乐: 一壶春酒,青青菜蔬。诗人的那份自得,那份欢欣,真让人钦慕不已。这里,人与草木、 与鸟、与微雨、与风和谐地共存着,组成了一个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世外桃源! 在桃 源中,束缚文人的最大枷锁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已经荡然无存。他给予了主人最高 贵的精神礼物一d 灵的自由! 现实中的桃源往往“烟涛微茫信难求”,而真正自由的天地只能存在于人的精神之 中。在生活中,绝对自由对于人类来说还是一种遥远的梦想,于是,人类就转向精神世 界,通过精神的象征活动来表达人对绝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向往。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概 念里,自由一方面是指人类生存活动中所获得的实际的创造力量,但更多的则是指通过 精神性象征活动从想象世界中所获取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乌托邦冲动。因此,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精神性的象征活动以形而下的自然物( 乐土、乐园、桃源) 来象征人 类对自由的渴望。 三、适应社会桃源情结形成的外动力 对现实的躲避、对痛苦现实的否定、对失意情怀的排解,以及对“大同世界”的向 往、使桃花源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国泰民安的“理想世界”。 ( 一) 对“大同世界”的向往 在幽缈的远古时代,先民们茹毛饮血,巢穴岩居。然而,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原有 蒙昧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真风告逝,世风浇薄”。恩格斯说:“卑劣的情欲是文明时 代从它存在第一日至今日的动力”。这说明文明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裹挟着贪婪、 1 4 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