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甫之于“老”的美学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 nd uf u r e l a t i n g t o “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t o 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t h ea c a d e m i c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o f l i t e r a t u r e b y w r a n gq i a n s u p e i s e db y p r o f q i a o g u a n 曲u i d e p a r t m e n t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 1 i t e r a t u r e s o u t h e a s tu n i v e r s i t y n o v e m b e r2 0 0 9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论文的全部内容或中、 英文摘要等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以电子信息形式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 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乏丕:导师签名:期:碹 翌:圣:三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写作宗旨在于分析杜甫与“老”这一美学范畴的关系及杜甫对于“以老 为美”美学观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杜甫体现了“老”的审美形态。首先,“老”是杜甫独特的生命特征,“老 体现了杜甫沉重、沧桑的生命之美与高尚的道德与人格之美,老杜之“老”具有 重要的美学意义。其次,杜甫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一种“老成”的美学风貌。总 之,“老”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意蕴通过杜甫得到了大力地体现与彰显。 二,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审美观。杜甫在诗歌中创作了大量“老”的生 命审美意象,如“老臣”、“老马 、“老树”,等等,这些“老”的生命意象也体 现了一种生命与人格之美,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 的生命审美观。其次,杜甫 提出了“老”的诗歌批评范畴,形成了“以老为美”的文艺审美观。杜甫对“以 老为美”审美观的确立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三,杜甫对后世“以老为美”审美观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本 人即“老杜”的人格生命之美对宋代文人形成“以老为美”生命审美观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杜甫“老成”的诗歌美学风格和文艺批评观对宋代“以老为美”的文 艺审美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宋人对杜甫“以老为美”审美观的接受与进 一步阐释,“老 的美学观得到进一步发展、成熟。 从杜甫与“老”的美学范畴之间的这三方面关系,我们可以说,杜甫之于“老” 这一美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杜甫,“老,美学观,美学范畴,意义。 东南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a r t i c l ei s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uf ua 1 1 d “0 l d ”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t h es i g i l i f i c a n c eo fd uf uo n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s d uf ur e n e c t e dt h e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f i r s t l y ,“o l d ”i sd uf u su n i q u el i f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l d ”r e f l e c t sd uf u sh e a v y a n dv i c i s s i t u d e sl i f ea n dan o b l e m o r a l i t yc h a r a c t e r s e c o n d l y ;d uf u sp o e t r ya l s or e f l e c t e d “w e l lv e r s e d ”a e s t h e t i c s t y l e i na l l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sh a db e e nh i 曲l i g i l t e db yd uf u d uf uf b n n e dt h e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s d uf un o t0 n l ys i g h e d “o l d ”,c r e a t e d “l a o d u ”i m a g ei nh i sp o e t r y d uf uh a da l s oc r e a t e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o t h e r “o l d ”l i f e i m a g e s t h e s e o l d ”l i f ei m a g e sa l s 0r e n e c tt h eb e a u t y0 fl i f ea n dp e r s o n a l i t y d u f uf b 瑚e d “o l d ”l i f 色a e s t h e t i c s i na d d i t i o n ,d uf up r o p o s e d “o l d ”a sap o e t r y c “t i c i s m ,a n df 6 n n e dt h e “o l d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 d uf uh a dad e c i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 o nt h ef b 皿a t i o no f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s d uf uh a dap r o f b u n di m p a c to n “o i 。d a e s t h e t i c s d uf uh i m s e l fi e “l a o d u s o u d ”l i f e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 a dar e m a r k a b l ei m p a c to n “o l d ”l i f e a e s t h e t i co fs o n gs c h o l a r s d uf u s“w e nv e r s e d ”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a n d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a l s oh a dap r o f b u n di n n u e n c eo n w e l lv e r s e d l i t e r a r ya e s t h e t i c so fs o n g i i ls h o n ,d uf uh a da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nt h ef b 加a t i o na 1 1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l d ”a e s t h e t i c s k e yw o r d s :d uf u ,”0 l d ”a e s t h e t i c s ,a e s t h e t i c sc a t e g o m s i g i l i f i c a n c e i 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绪论1 第一章“老 的内涵分析2 第一节“老 的生命内涵2 1 、“老”:成熟、沧桑的生命形态2 2 、古代文人对待“老 的态度3 第二节“老 的伦理、哲学内涵5 1 、“老 的伦理内涵:年高有德6 2 、“老”的哲学内涵:“老象征着智7 第三节“老 的审美内涵8 1 、“以老为美”生命审美观9 2 、“以老为美”文艺审美观9 第二章杜甫体现了“老 的审美形态1 2 第一节“老杜 之美1 2 1 、促使杜甫“老 的生命体验1 2 2 、“老杜”之“老的审美内涵分析1 6 第二节杜甫诗歌创作的“老成”之美1 8 1 、艺术表现的“老境 之美1 8 东南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2 、诗歌风格的“老成之美2 1 第三章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审美观2 3 第一节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的生命审美观2 3 第二节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的文艺审美观2 5 第四章杜甫体现“老”的审美形态与形成“老 的审美观的背景及 意义2 8 第一节“个人命运与时代民族命运的和谐一致”2 8 1 、杜甫的个人经历与杜甫体现及形成的“老 的生命美学观2 8 2 、杜甫的个人经历与杜甫体现及形成的“老 的文艺审美观2 8 3 、“个人命运与时代民族命运的和谐一致 3 0 第二节儒家思想背景3 1 l 、杜甫的儒家思想与其体现及形成的“老 的生命审美观3 1 2 、杜甫的儒家思想与其体现及形成的“老 的文艺审美观3 2 第三节“老”的美学观的意义3 3 1 、“老”的美学观是中华民族生命和人格的缩影3 3 2 、“老 的美学观反映了中华民族成熟的文化形态。3 5 第五章杜甫对宋代“以老为美”审美观的影响3 7 第一节杜甫本人对宋代“以老为美 审美观的影响3 7 第二节杜甫的诗歌创作和批评观对宋代以“老 为美审美观的影 响3 9 结语4 2;口卜口 1 厶 参考文献匕4 4 i v 目录 v 绪论 绪论 “老 是中国古代一个内涵丰富的审美范畴。笔者认为“老”不但体现为一 种文艺审美范畴( 如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书论中大量存在的老成,老健,老笔 等文艺批评范畴) ,也体现为一种生命审美范畴( 如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创作了 大量的老马、老树、老臣等生命审美意象) 。学者对作为文艺批评范畴的“老” 做过大量的研究,这方面的论文有论“老”作为文论范畴的发生与发展( 杨子 彦,文学评论2 0 0 5 年第三期) 、从 看南宋文论范畴一老( 吴建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 0 0 7 年5 月) 、“老 之审美内涵考辨一从“人书俱老”说起 ( 徐晓洪,中国期刊网) ,等等。另外,汪涌豪在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 复旦 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3 月版) 一书中,周裕锴在宋代诗学通论( 上海古籍出版 社,2 0 0 7 年版) 一书中也有过相关论述。但到目前为止,学者还并未注意到“老” 的生命审美内涵,所以,对“老的审美内涵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杜甫对于“老”这一美学范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杜甫体现了“老 的审 美形态,彰显了“老”的审美内涵( “老杜”之美) ;杜甫形成了“以老为美”的 审美观( 杜甫形成“以老为美”的生命审美观,杜甫提出“老 的诗歌批评观) , 对于“以老为美”审美观的确立意义重大;杜甫体现的“老 的审美形态与杜甫 形成的“以老为美 审美观对后世“老 的美学观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杜甫对于“老”这一美学范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也对杜甫与 “老”的审美范畴之间的关系做过研究,如暨南大学郭月莲的硕士学位论文老 成:杜诗风格与宋代诗学的“视界融合”,山东大学梁桂芳的博士论文杜甫与 宋代文化,等等,但笔者认为目前学者对杜甫对于中国古代“老”的美学范畴 的意义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在以上研究综述基础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对“老”的内涵( 包 括“老”的生命内涵、伦理哲学内涵及审美内涵) 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二,发 现了杜甫对于“老 这一美学范畴的决定性的影响和极为重要的意义。 东南大学颂 :学位论文 第一章“老 的内涵分析 在论述杜甫对于“老”的美学观的意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老”的内涵 做一分析。“老”具有多重而复杂的内涵,笔者认为“老”的内涵主要可分为生 命内涵、伦理与哲学内涵、审美内涵。在此予以分析。 第一节“老 的生命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老,考也。七十日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 白也,凡老之属皆属老”。“老”的本义是指人老、年岁大,指一种历时久、成 熟的生命形态。生命内涵是“老”的初始内涵。 1 、“老 :成熟、沧桑的生命形态 “老”是指一种历时久的、成熟的生命形态,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生理规 律外,促使生命衰老的还有多重动因。如仕途坎坷,由于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 古代文人往往把出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主要途径,而古代文人的仕途之路往 往充满荆棘、坎坷,这就会让文人的生命充满挫折感,从而促使生命的衰老。文 人的叹老嗟卑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而这往往又主要是由文人仕途的不 顺引起的。如战乱、灾荒,中国古代战乱、灾荒频仍,社会的大动荡更是加快了 人变老和死亡的步伐。如在建安文学作品中,文人就表达了“速老”的心理。曹 操在短歌行中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丕在 与吴质书中云:“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志意何 时复类昔日? 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此文作于建安二十三( 2 1 8 ) 年,其时曹丕 三十二岁,就自称老翁,这明显是一种心态的提前衰老。如思念故乡、亲友,古 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涉江采芙蓉中 写到:“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首诗都抒发了生命因思念而加速衰老的感 叹。如病痛,疾病也往往会促使个体生命的早衰,如自居易病中作:“久为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 版社,1 9 8 8 年2 月版,3 9 8 页。 2 第一章“老”的内涵分析 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总之,丰富的阅历、痛苦的遭 遇是促使生命成熟、苍老的主要动因,正所谓“举世尽从愁里老”( 杜荀鹤无 题) 。 作为生命内涵的“老又可以分为生理的“老”与精神的“老”,从生理方 面来讲,“老”的生命状态体现为衰弱、枯萎的病态。从说文解字的角度也能看 出“老”的这种生理特征。如“耄”,亦作旄、吒、憎乱也,( 曲礼,段注) “乱 也,心中自伤怵惕,而思志为耄乱”( 楚辞注) ,是指思维比较迟钝、紊乱。 如“耋”,释名释长幼:“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是说老人皮肤 的苍黑。如“嵩”,说文:“老人面冻黎若垢”是说老人皮肤不净如垢。这些字, 或言思维,或言肤色,都表现出老人生理的衰、病。正如元代诗人赵孟烦在老 态诗中对“老 的生命状态的描述:“老态年来日日添,黑花飞眼雪生髯。扶 衰每藉过头杖,食肉先寻剔牙签。右臂拘挛巾不裹,中肠惨蹙泪常淹。移床独就 南荣坐,畏冷思亲爱日檐。” 但从精神方面来讲,老人因阅历丰富、历经坎坷,“老”的生命状态又体现 出成熟、沧桑的质感。韩非子说林中有“老马识途 的故事,老马,体现 出一种成熟的生命形态。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旱”,“老骥 之“老 更多的是对人格精神的概括,体现出一种充盈的生命质感。而作为生命 内在精神的“老 又往往兼具审美涵义,这一点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进行进一 步论述。 2 、古代文人对待“老 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老”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对“老”的无意识到叹“老” 再到喜“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对“老”的无意识到叹“老 早期的人类个体生命意识还没有觉醒,“老”大多是对生命状态的一种客观 描述,还不包含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如诗经邺风击鼓中有:“死生契 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卫风氓中有:“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 ;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论语述而:“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早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老 3 东南大学硕l :学位论文 的含义主要指“老年人 、“年岁大”等等,还不表达个体的生命意识。 而伴随着人类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个体开始形成对生命流逝的忧患意识, 人们开始表达对“老”的忧叹,生命问题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主题。屈原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表达了对人之将老而个人功业理想却未能 实现的担忧。如前所述,在作为文人抒情诗篇的古诗十九首中和建安文学中 这种忧生意识表现得更为明显。而淡泊如陶渊明,飘逸如李白者亦未免俗。陶渊 明在杂诗中说:“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前途当几许? 未知止泊处 ( 杂诗其四) ;“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己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杂 诗其七) 。在相逢行中写到: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 去徒伤悲。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其四中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 催白发,长短尽成丝。在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又云:“见君乘骢马,知上太 山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 叹衰老。” 而杜甫更是在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据统计,其现存的一千四 百多首诗中“老字出现有三百七十馀次,另外,诗中还有大量的“白头 、“白 发”、“衰年”、“迟暮”等表达“老 的意象的字眼。李贺也同样是一位对生命有 着浓重的忧患情绪的诗人,虽然卒时不到三十岁,但其二百四十多首诗中有四十 多首诗都出现了“老”字。宋以后,文人的叹“老”更为普遍,翻开宋以后文人 人的集子,“老”字可谓触目即是。 总之,随着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个体开始给予“老 更多的关注。而文 人对于“老 更是格外地敏感,“叹老 成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也成为永 恒的文学创作主题,叹“老”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定的文化人格。 从叹“老到喜“老 对于“老”的忧虑是人类普遍的心理,但中国古代文人对“老”也不是一味 消极地哀叹,文人也有着对“老”的积极态度,而这种态度在自居易和苏轼身上 体现地较为鲜明。 自居易是一位生命意识十分强烈的诗人,他自小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在诗 中频频表达了对自身生理变化和生命流程的关注,早年作有叹发落、初见白 发、感发落、叹老三首、渐老等大量以叹“老”为主题的诗歌。 为了摆脱生命意识所带来的苦恼,诗人转而从佛教中寻找解脱的途径。“不 4 第一章“老”的内涵分析 学空门法,老病何由了。未得无生心,白头亦为夭。”( 早梳头) “欲学空门平 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 ( 岁暮道情) 当暮年真正到来时,浸染佛教至深的白 居易己能以平静超然的心境对待“老”:“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 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 悲。生若苟可恋,老即生多时。不老即须夭,不夭即须衰。当喜不当叹,更 倾酒一卮。 ( 览镜喜老) 以闲适平和的心态享受“老 :“老夫纳秋候,心体殊 安便。睡足一屈伸,搔首摩挲面。褰帘对池竹,幽寂如僧院。俯观游鱼群,仰数 浮云片。闲忙各有趣,彼此宁相见。 ( 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看空自我与 外物的佛教教理让自居易产生了从叹“老”到喜“老”的生命观的转变。 苏轼也是一位喜在诗中叹“老 的诗人,“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 臾。”这首瑞鹧鸪( 城头月落尚啼乌) 作于熙宁六年( 1 0 7 3 年) ,东坡仅三十 八岁,时任杭州通判。苏轼的叹“老”之作可谓比比皆是,“谁似东坡老,白首 忘机”(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之类的叹“老”之声不绝于耳。 苏轼一生在宦海沉浮,劳苦奔波,亲人早逝,沉重的人生经历是苏轼夸大其 “老”的原因。但这些沉重的生命体验,并没有让苏轼消极、萎靡,他在浣溪 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低沉,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爽健之歌,这体 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古往今来谁不老( 定风波重阳) 、 “些小白须何用染”( 渔家傲赠曹光州) 、“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密 州出猎) 都体现了苏轼的乐观与大气。苏轼始终是把儒家济世精神作为第一位 的,但同时他也以佛修心,以道养身,将儒释道三家精神很好地融为一体。所以, 苏轼对“老”的积极态度既源于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也得益于佛家和道家思想 的影响。 “老”是人类面对的永恒的生命主题,从对“老的无意识到叹“老”再到 忘“老 、喜“老”,反映了个体生命观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 5 第二节“老的伦理、哲学内涵 一“老 除了具有生命意识内涵,“老在中国古代还具有丰富的伦理、哲学 东南大学硕i :学位论文 内涵。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对于“老 都十分地推崇,自上古开始,中华民族 就形成根深蒂固的尊老文化。关于“老 的伦理、哲学内涵,高成鸢先生在中 华尊老文化探究一书中有详细论述,本节多参考、引用高成鸢的观点。 1 、“老”的伦理内涵:年高有德 “老”是德的象征。高成鸢认为“年高有德”的观点首先是建立在中国人“寿 昌”的家族生命观之上的。为了抵御野兽和外族的侵略,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古 代形成聚族而居、繁生人口的生存方式,即形成“寿昌”的家族生命观。而对于 “寿”的涵义,高成鸢指出,“寿应是以老家长为代表,以田地为依托,世代 相传的群体生命的时间跨度。这比一般个人寿命的概念宽泛得多。”这样,作为 家族群体生命的象征,老者即是家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自然是受尊敬的对象,具 有天然的凝聚力和权威。“老家长作为家族生活的凝聚核心,其个体长寿乃是家 族寿昌的最为切实的保障。”固于是,具有天然的家族凝聚力的老家长便成为“德” 的楷模。 高成鸢还举出诗经周颂翻宫对“寿昌”的家族生命观和尊老的描述: “秋而载尝( 秋季祭祝) 。 笾豆大房( 祭食丰盛) 。 万舞洋洋( 场面热烈) , 孝孙有庆( 家族观念) 。 俾尔炽而昌( 富而多男) , 俾尔寿而臧( 长寿、康宁) 二矛重弓( 武装优良) 。 丞徒增增( 兵员众多) 。 戎狄是膺( 制服游牧者) , 俾尔昌而尔( 同前) , 俾尔寿而富( 同前) 。 中国社会科学f h 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 圆商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 f :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6 0 页。 商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i i ;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6 5 页。 6 第一章“老”的内涵分析 黄发台背( 长寿老人) , 寿胥与试( 皆得重用) 。 诗中还有如山如陵之句,表示像山一样不移的守土意向。诗中清楚反映出, 秋收祭祝中总是贯穿着从先祖到子孙的家族生命,总要警惕到对游牧者假想敌的 抵御,而这则要依赖于人多势众的寿昌局面,同时,要强调长寿老人的尊贵地位 ( 台背即鲐背,用作高寿者的雅称) 。” 另外,家族中的老家长还担任分配劳动产品和处理家族纠纷的职责,老者要 考虑家族的长远利益,要做到公正、仁义、无私,所以,鹞冠子环流中说: “所谓德者,能得人者也。 家族中的老者除了在寿命上天然是德的化身,还要 有仁爱的忧患意识与牺牲精神,要“为群体的寿而永远发愁”。 高成鸢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由于“家国同构及把“德”看成政治理论核心的 观念,由家族内部的尊“老”,自然上升到整个国家的尊“老”,并例举宋代一则 史料展现整个社会的“尊老”情况。宋哲宗要起用衰老的张问任“给事中”一职, 有人不服,丞相吕公著辩驳说:欲用老成者,谓其有成人之德,岂特苍头白发 而已乎! ( 宋朝事实类范) “白头者所特具的成人之德,实际上就是能将互 不服气的朝臣团结在一起,其凭借就是年高。年高必定有德,这与年高者做家族 领袖的传统是一致的。 固 高成鸢进一步指出,“成人之德也需要特别注意。论话宪问说,子 路问成人,孔子回答说: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亦可以为成人矣。为大 义而舍弃个人利益,不顾生死挽救国家危亡,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礼是维护群体和谐的手段,仁有更深的伦理与哲学内涵,浅近 而言,就是爱人,爱尽可能多的人。 这就指出了“老”的伦理内涵的本质。 2 、“老力的哲学内涵:“老象征着智 首先高成鸢先生论述了中国智慧是经验智慧,即智慧是由经验、时间积累而 来的,所以“老”就是智慧的象征。并以晋代张华博物志“龟三千岁老 者先知,故君子举事必考之”,易系辞蓍草也是“以老,知吉凶”等文献材 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j f 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7 3 页。 回高成鸢中华睁老文化探究,中国 l 会科学j :版社,1 9 9 9 年8 月版,2 1 5 页。 高成鸢中国尊老义化的伦理学与哲学,中国哲学史1 9 9 7 年第2 期。 7 东南人学顺i j 学位论文 料来说明中国古代年龄崇拜的文化特点。高成鸢认为,尚书皋陶谟中有: “知人则哲”,孔氏传说:“哲,智也”,所以,“老”是智慧的象征,因而“老 具有哲学内涵。 高成鸢认为“老的哲学内涵更进一步通过道家哲学思想体现出来。说苑馓 慎的一则材料生动地表现了道家尊老的传统,老子的老师临终之时,老子请求 留下遗教,其师日:“过乔木而趋,子知之乎? ”老子日:“非谓敬老耶? 老师 点头称是,并张开其有舌而无齿的口而示老子:“子知之乎? 老子说舌存是因 为柔,齿亡是因为刚,老师说:“天下事己尽矣,无以复语子哉! ” 高成鸢说:“在这个故事中,路过老树要上前致敬( 过乔木而趋) 在哲学 层次上表现了道家尊老的至诚,很有意义,然而与后边的齿亡舌存之间似乎不相 衔接。这中间的思路空白,要用顿悟填补。舌象征生命。生命拥有的时间有 无上的价值。老树( 乔木) 拥有了漫长时间的巨大价值,所以君子应当对它表示 由衷的敬意。西方哲学的要义是热爱智慧。中国的道家哲学热爱生命,也热爱智 慧,二者同一。老子向往长生久视,古代的注释把视解释为生的同 义语,这不够恰当。视从见,就是看。活着不是目的,是为了看得更多。人 生之大谜在于有死,如能看透生死之谜,便是最高的智慧。这与西方文明的无尽 探索是一致的。”总之,高成鸢进一步把道家的尊老思想与道家“长生久视 的 生命观与时间观相结合,认为“老 体现出了哲学内涵。 “老”象征着德和智,则高成鸢认为“老”即象征着贤。并例举相关文献加 以阐述,新序记载有晏子赞颂齐景公尊老行为的一段话,齐景公出游,见老 人负薪,令吏养之,随从的晏子赞道:“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 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在这里,“乐贤 竟与“爱老”混同。又尚书召 诰中记载,召公嘱咐周成王,继位后要“无遗寿嵩”。 高成鸢认为,“无遗寿 青”即为“野无遗贤”。而笔者认为中国古代还把“老直接作为对臣子的敬称, 由此也可见“老”作为贤的象征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老 的审美内涵 以上论述了“老 的生命内涵和哲学、伦理内涵,而随着我国古代文化的发 展,“老”还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了审美内涵。 8 第一章“老”的内涵分析 作为审美范畴的“老”的应用范围也是很广泛的,在古代,人、动物、植物 等生命体意象都体现出“老”的审美范畴,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形成了“以老 为美”的生命审美观。其次,“老”也是一种对文艺作品进行批评的文艺理论范 畴,所以中国古代也形成了“以老为美”的文艺审美观。 1 、“以老为美 生命审美观 “老”的审美内涵与“老”的生命内涵与伦理、哲学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上所述,从精神方面讲,“老”是指一种成熟、沧桑的生命形态,“老”因而体 现出一种沉重、沧桑、充盈的生命之美。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川老骥”因为久骋沙场、跋涉一生而使生命具有沧桑的美感。北宋郭熙所 绘幽谷图中,雪后山涧幽谷高寒惨淡,山下三五棵老树立于一块巨石石缝中, 凸显出不凡的生命气象;元代吴镇的双桧平远图中,平坡上并立老桧二株, 造型盘弩道劲,气势雄伟挺拔;清代李方膺风松图中,两棵干老枝奇的松树, 正处于与狂风搏斗的动态当中,它们与天公搏斗,毫不示弱。中国古代的盆景、 园林艺术,也直接以老木、老树根、老石为表现对象。这些“老”的生命体意象 都体现出一种沧桑、充盈的生命内在之美,此时的“老”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学 风貌。 从“老 的伦理与哲学内涵方面讲,“老”是德、智、贤的象征,所以,“老” 又体现了一种成熟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之美,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丌济老 臣心”( 蜀相) 中的“老臣”,一个“老 字更为突出体现了诸葛亮忧国忧民, 鞠躬尽瘁的人格精神。此时的“老”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风貌,体现了中国美、 善一体化的伦理美学传统。 总之,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老”的生命意象,老儒、老僧、 老马、老松、老竹、老鸦、老猿,等等,可以说,“老”的生命意象成为我国传 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对象。 2 、“以老为美 文艺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于文艺作品“老”的追求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对于文艺作品的 表现技巧还是对文艺作品的风格,“老 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不倦的至高追求。 9 东南大学硕 j 学位论义 “以老为美”文艺审美观在中国古代大量的诗论、画论、书论中可谓层出不穷, 古代文人针对文艺作品的批评提出了大量的“老”的批评术语,老健、老成、老 辣、老练、老格、老境、老笔、老墨、老淡、老重、老气、老语、老拙、老怪、 老硬、老苍,等等。以下仅举几例: 句法欲老健有英气,当间用方俗言为妙。( 北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北宋苏东坡竹坡诗话) 二三子舍幼志,然后能近老成人,力学然后切问,问学之功有加,然后乐闻 过,然后执书册而见古人。( 北宋黄庭坚洪氏四甥字序) 未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 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北 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 宋初之画一变而为老苍,如董、巨与郭河阳其选也。( 明张泰阶宝绘录 卷一) 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 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裱纤间出,血脉 相连,筋骨老健,风格洒落 ( 南宋姜夔续书谱) 老墨笔浮于墨,嫩墨墨浮于笔。嫩墨主气韵,而烟霏雾霭之际淹润可观;老 墨主骨韵,而枝干扶疏、山石卓荦之间亦峭拔可玩。 (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 从“以老为美”生命审美观到“以老为美”文艺审美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天 人合一 的独特文化背景。钱钟书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论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心物合一特点的影响,“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 a n i m i s m ) 。易系辞云: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 移作解释:我们把文章看成我们自己同类的活人 。而杨子彦先生更进一步指出: “古代文论这种人、文合一的特点从理论上为老进入批评领域提供了依据, 文学自身的发展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以老为美”文艺审美观体现了我国 古代文论范畴的生命化的特点。 回钱钟书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 文学杂志1 9 3 7 年8 月第l 卷第4 期。 圆杨予彦论“老”作为文论范畴的发生与发展,文学评论2 0 0 5 年第3 期。 1 0 第一章“老”的内涵分析 总之,“老”是中国独有的审美范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与 审美智慧。本文的写作宗旨主要就在于论述杜甫与“老”的审美范畴的关系及杜 甫之于“老 的美学观的意义,“老”的审美内涵也将结合杜甫本人即“老杜” 及杜甫在诗中塑造的“老”的审美意象在以下章节中得到具体阐释。 东南大学硕 = 学位论文 第二章杜甫体现了“老 的审美形态 第一节“老杜”之美 后人对杜甫的称谓有很多,如杜工部、杜子美、杜少陵、杜拾遗、杜陵布衣 等等,而最为深入人心的还要数“老杜”这一称呼。自古至今,文人中称谓被冠 以“老”字并流传深广的杜甫是独一份,后人没有把“老”冠在寿龄比杜甫高很 多的其他文人姓或名前,而把“老”冠在卒时年仅五十九岁的杜甫名前,可见, “老”体现了杜甫独特的生命特征。同时笔者认为,“老”也体现了杜甫独特的 人格魅力,并具有审美涵义。 要想把握“老”所体现的杜甫生命之美的内涵,我们需要先对促成杜甫“老 的生命经历进行分析。 1 、促成杜甫“老刀的生命体验 促使杜甫“老”的动因是多重的,在此我们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进行一一分 析。 个人仕途理想与“老一 促成杜甫“老”的,首先是他个人仕途理想的不得实现。“杜甫终生服膺儒 学,其最大理想就是辅佐君王成就功业。青少年时期的杜甫颇为豪迈自信,过的 是裘马清狂的生活。二十四岁时参加科举,不第。但他毫不为意,继续自己 的漫游生活。天宝六载( 7 4 7 ) ,杜甫再次应试,仍然不第,而此时诗人已经三十 六岁了,此次失利对他的自信心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此后,杜甫开始在诗 中大量地使用“老”的意象,在诗中叹老。作于天宝七载( 7 4 8 ) 年的赠韦左 丞丈济中有“有客虽安命,衰容岂丈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老骥思 千里,饥鹰待一呼”;此后在赠翰林张四学士珀中写到:“无复随高凤,空余 泣聚萤。此生任春草,垂老独飘萍”;之后大约在天宝十载( 7 5 0 ) 所作的乐游园 国赵超论杜诗白发意象的情理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 0 0 8 年第l 期 第二章杜f 旨体现了“老”的审荚内涵 歌中写到:“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己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 办不辞。圣朝已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以上这些诗歌中都表达了杜甫经历这次打击之后的沉重、衰老的心态。 可以说天宝六载杜甫的第二次落第是杜甫心态的一次重大的转折,从诗歌创 作表现方面讲,此前的诗歌大多表现为一种积极昂扬的心态,诗中也很少出现 “老”的相关意象,如诗人于第二次参加应试并落第的前一年天宝五载除夕所作 的今夕行就表达了一种乐观的心态和豪迈的情怀:“今夕何夕岁云徂,更长 烛明不可孤。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 枭卢。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非良图。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 百万。 这首作于除夕之夜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前途何等自信的心情,而同 样作于除夕之夜的天宝十载创作的杜位宅守岁就表达了与此相反的心境:“四 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又是何等凄凉的境况! 此后,天宝十载作者献三大礼赋,而唐玄宗命待制集贤院,令有关部门在适 当的时候予以酌情安排,令作者十分失望。之后作者在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 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这种衰老不遇的低落情绪:“昭 代将垂白,图穷乃叫阍”( 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未为珠履客,已是白 头翁。壮节初题柱,生涯独转蓬。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投赠哥舒开府翰 二十韵) 之后,杜诗中便频繁的出现了“老”、“白头等字眼,对自己的称谓 也变为了“野老”( 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 可见,杜甫的“老”首先是与其仕途理想联系在一起的,仕途的挫败,个人 政治理想的不得实现,对于“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的杜甫来讲是极大的打击,这种打击首先引起了杜甫心理上的失落和衰老, 接着又进一步引起杜甫心理上的焦虑,使其对自身的“老 更为敏感地关注,最 终使杜甫发出“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的哀 叹。 忧国忧民与“老 如果说个人仕途理想的无法实现是促成杜甫身心早衰的第一层动因,那么, 忧国忧民则是促成杜甫“老”的第二层动因。中唐的社会大分裂,使杜甫亲眼目 睹并亲身经历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国难使杜甫的身心经历了第二重 东南大学硕i :学位论文 的磨难,促成了其身心的进一步衰老。 忧国忧民一直都是杜甫思想的主旋律,早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就表达 了对国家和百姓命运极深的忧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 而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对于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忧虑更为深化也 更为具体了,如诗人在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苏端薛复宴简薛华醉歌中写到: “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哀江头:“少陵野老吞生哭,春同潜行曲 江曲。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 “肠内热”、“忧心捣 、“溅泪 、“惊心、“吞生哭,这是多么真实而感人 至深的形象! 可以说这些诗歌都是杜甫和着血泪的吟唱。国治民安一直都是以爱 国、仁政作为思想主旋律的杜甫平生最大的愿望,而中唐社会经历的社会大动乱, 是杜甫最不忍看到的,杜甫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国家受难,生灵受到涂炭,给 他带来揪心的疼痛,所以说伤时忧世是促成杜甫“老 的第二层动因。 怀念故土、亲友与“老 怀念故土、亲友也进一步促成杜甫的“老 。杜甫一生交友广泛,对老友们 都怀有真挚、深厚的情感,而分离之苦也给杜甫饱经忧患的心灵带来又一重的悲 伤:“若人可数见,慰我垂白泣。告别无淹晷,百忧复相袭。( 送率府程录事还 乡) “徘徊悲生离,局促老一世。(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渐衰那此 别,忍泪独含情。”(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 “所向泥活活, 思君令人瘦。 ( 九日寄岑参) 同时,正如赵超所分析的,“杜甫少年老成,所结交的朋友大多比他年纪大, 也就是他所说的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壮游) 高适、李白比杜甫大 十多岁,李邕、郑虔更比杜甫大二三十岁。当自己成为白发老翁的时候,这些朋 友差不多都已故去,这时常常引起他的白头之叹。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 哭李尚书) 涕 泗不能收,哭君余头白。( 重题) 东西南北更谁论,自首扁舟病独存。 杜甫在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投入到国家、人民身上的同时,给自己亲人的爱 。赵超论杜诗白发意象的情理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 0 0 8 年第l 期。 1 4 第一二章杜甫体现r r “老”的审炎内涵 是同等深厚的。正如吴乔所评“子美于君亲、兄弟、朋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 ( 吴乔围炉诗话卷四)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对家的观念中更多了一分天 伦气息,而作为家中排行的老大,对弟妹的感情中更是多了一分责任感。所以, 在长期的动乱漂泊中,那日益远离的故乡和天各一方的亲人们时刻牵动着杜甫的 心。杜甫在遣兴中云:“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 丝。地卑荒野大,天远暮江迟。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在遣愁中云: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九日五首之一表达 的亦是杜甫在夔州登高时兴起的漂泊之感:“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 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与亲友的生离、死别是至情至性的杜甫又一痛苦的生命体验方面,当杜甫长 期漂泊在外,与亲人、朋友天各一方、想见而不得见时,杜甫对时序的变化、生 命的流逝也就格外地敏感,古人就有“思君令人老 (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 行行) 的感叹,所以作为一位感受力至深的诗人,杜甫在怀念亲友时也难免发 出“老 的感叹。 穷愁衰病的个人生存状况与“老一 除了个人仕途理想的破灭,忧时伤世,及思念故土亲友外,杜甫的“老”与 他穷愁衰病、奔波劳累的个人生存状态是分不开的。为了生计和仕途理想,杜甫 四处奔波劳碌,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 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生活,因为战争所迫,杜甫又四处漂泊,疲于奔命, 这让杜甫本就衰弱的生命更加速地衰老了。 杜甫的“老是与病联系在一起的。杜甫“少小多病,贫穷好学”( 进封西 岳赋表) ,壮年时期,杜甫过过一段裘马轻狂的日子,但好景不长,由于境遇的 悲惨,到了中年杜甫就受到各种疾病的侵扰,之后这些疾病一直伴随着杜甫。天 宝十载秋,四十岁的杜甫初发疟疾,四十三岁时所作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尽诉 疟疾之苦:“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答云伏枕艰 难遍。疟疬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 此病在成都复发过,“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过哭处,天地日榛芜”( 哭 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此病晚年在夔州再度复发,“峡山一卧病,疟疬终冬春” 1 5 东南人学硕i :学位论文 ( 寄薛三郎中璩) 。同样伴随诗人至死的还有肺病、消渴、风痹等症,可以浼, 杜甫后半生一直受到疾病的威胁,苦不堪言,疾病让杜甫的身心都加速地衰老了。 杜甫的“老”也是与穷愁、漂泊联系在起的。杜甫抱着“致君尧舜上”的 理想来到长安,个人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实现,而杜甫个人的生存状况却更加恶 劣了,以至于到了靠向朋友寻求资助的地步。如以下两首,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