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_第1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_第2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_第3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_第4页
(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史专业论文)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ii 摘 要 在英国,近代前期是指玫瑰战争之后、工业革命之前,包括都铎王朝、斯图亚特王 朝和 18 世纪 60 年代之前的汉诺威王朝,约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选择该时期为考察范 围,是考虑到它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1485 年之前的玫瑰战争,两大贵族集团惨烈火并 三十余年,老式贵族消亡殆尽,直接导致了世袭贵族的衰落;17 世纪的的变革、内战、 共和与王朝复辟继续引起贵族群体的剧烈分化,君主立宪制确立。1688 年之后,世袭贵 族集团达到权势的新高点,使此后的一百多年被称为“贵族世纪” 。 本文将这一时期贵族家庭中的财产关系作为考察的重点。 贵族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 群体,从来都不是一种边缘化的事物,而是始终处于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他们有着炙手 的政治权势及普通民众难以企及的社会地位,引领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观念与潮流。而 赖以支撑这一切的是其雄厚的家族产业。 因而,具体到家族内部,财产分配自然就成了摆在老贵族面前的一个至为关键的难 题。其间矗立着确保家业世代永固与子女众多之间的矛盾,财产的灵活分割与社会习俗 及法规之间的冲突,如此种种又反过来影响着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方便起见, 笔者试图按婚姻家庭中财产的转移轨迹,将这一问题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予以探 讨。 所谓横向角度,即家产的横向转移,是指在贵族家庭,家族财富通过某种社会关系 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一家族的过程。其中,经由婚姻而促成的家族财产的再分配是一个 重要方面。 对于贵族家庭来说, 婚姻往往不是爱情催生的结果, 它所肩负的多是功利性的使命。 婚姻的缔结在构建着为当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习俗所认可的家庭结构的同时, 还伴随着 财产和相关法律权利的转移, 因此对方的家世背景及社会地位是结婚双方考虑的首要因 素。 婚前协议即是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契约文书。 女性在婚姻期间丧失独立的法律存在, 与其随婚嫁妆同处于男性单方面的“庇护”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是一种“洗牌” 的工具,在改变着参与者地位的同时,也刷新着财富占有。通过这种单向的财产转移, 土地贵族逐渐建立起一个更为有效的所有制模式, 这种模式的所有制在家产的世代传承 中得到一步步加固。 纵向维度所论述的是贵族家庭财产的代际传承。众所周知,英国普通法为财产继承 iii 规定了长子优先的严格规范, 而贵族为了能在家业的完整世袭与自己对财产的支配之间 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在不断地摸索游移于普通法之外的更加灵活的财产传承模式。 从中世纪的限嗣继承(the entail) ,到托管继承(the use) ,再到近代前期的严格授产制 (the strict settlement) ,都是他们炮制出的基于性别差异的继承模式。当然这中间也涉 及到其他因素,诸如土地市场与非土地财富之间的相互渗透、老贵族对众子女的感情差 异等,都会对财产继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贵族通过婚姻积聚家族产业、通过继承使之代代相传,不仅造就了家族内部不同性 别、辈分与亲疏的家庭成员的不同命运,导致他们或沉或显的分化整合;也在世家大族 之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剧了他们的兴盛或衰亡,进而影响到整个英国社会。在 近代前期约三百年的英国历史中, 大宗地产急剧增加, 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为“贵族世纪”奠定了局面。一部分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新式贵族不甘沉沦,自觉 突破陈旧的经营方式,积极投资于近代生产,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国,贵族婚姻,家产继承, “余子女” ,严格授产制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iv abstract in england,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wars of roses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was about three hundred years from the tudors, to the stuarts and the house of hanover before the 1760s, was a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feudal aristocracies suffered heavy casualties in thirty years of the wars of roses, which caused hereditary nobility immediately to decline. as a whole, however, landed families reached so high a point in second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that the following period has been knowing as aristocratic centur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discussions of the relations of aristocratic family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as a certain historical group, aristocracy had very high social status, relatively closed social circles and different ways of life,so that they produced an effect on social attitudes, for which the main force providing support was their great estates. within the families, however, the important problem that fathers had to confronted with was th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among which there remained contradictions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plenty of children, and social customs. for the sake of plain, we divide the question into two aspects to discuss. in the first part, we expound on the transference of property from one aristocratic family to another through marriages. in such circumstances, marriage became a way of accomplishing a mission, rather than a fruit of loving. it constructed the family structure which the laws and social customs at that time recognized. meanwhile, there accompanied with transferring of the property and legal rights. therefore, the main consideration in marriage was his or her family background and social status. prenuptial agreement was the document by which the property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was decided. women and their dowry lost independent legal identity, but was under the unilateral control of husband, through which landowners built a more solid system of ownership. moreover, the system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by inheritance. the following tow parts are to discuss the inheriting of aristocratic family property. as we know, the common law had ruled strict regulations over inheritance in england, but landowners constantly tried all kinds of new approach, in order to find out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inheritance and the disposal of their own. the entail, use and the strict settlement were all devices they created to meet their need. of course, v there existed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 land market and movable property, and the different affection a father to children, which affected property inheritance to some extent. the ways of marriage and inheritance, through which landowners accumulated and transferred family estates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not only lead to different fate among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but produced influence between each family, promoting their development or aggravating their decline. consequently, the whole english society was influenced. in the early modern england, great estates were accumulated promptly, the result was the concentration of land in fewer hands, which paved the way for the coming aristocratic century. a number of new aristocracies unwilling to lag behind broke through ol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invested in modern operation, which laid solid founda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keywords: england, aristocratic marriage, inheritance, younger children, the strict settlement 目录 引 言 1 引 言 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新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家庭史发展成为一个专题领域进入史 学家的视域。而英国社会 15 世纪末到 18 世纪的急剧变革,如: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 民主化,国家与宗教的民族化、及思想文化方面的世俗化等因素,更使转型时期的英国 家庭史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作为家庭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家产的分配与继承自然也 引起越来越多史学家的关注。 几十年来, 相继涌现一批批卓著的大家和厚实的学术专著。 一 一 西方学者对于英国近代前期家庭史研究的重心,基本是随着新方法的出现而转向。 20 世纪 60、70 年代计量学和人口学方法的风行,使家庭结构与规模的研究成为一时之 重; 80 年代由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家庭内部关系及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影响成 了又一个研究重心;及至 90 年代,家庭亲情及亲属网络在社会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受到 学者的格外关注。可明显见其渐进深入的阶段特征。 观点方面,根据不同学者对家庭结构与规模、家庭情感及结婚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分 歧, 学界将其划分为 “变革论” 和 “延续论” 两派。“变革论” 者, 有劳伦斯 斯通(lawrence stone)、伦道夫特朗巴赫(randolph trumbach)等。其观点为:经济变化,特别是市 场经济的兴起和早期工业革命改造了社会结构,包括家庭结构及其内部关系。持“延续 论”者有阿兰麦克法兰(a. macfarlane)和基思赖特森(k. wrightson)等,其主要 观点认为:社会结构具有高度的弹性,整个西欧的兴起特别是英国的兴起,应该被解释 为原先存在的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契合的结果。 下面笔者通过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 及其专著,具体阐述两论派观点的异同。 劳伦斯斯通及其著作至今仍是家庭史研究绕不过的一座高峰。斯通是继托尼之后 并且深受托尼及法国年鉴学派影响的一位社会史研究的大家, 他主要运用统计学和跨学 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英国近代前期家庭史的研究,来透视这一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化。 正如斯通自己所言: “在 16、17 世纪这个前统计学的时代,准确的数据相当难以获得, 所以我对自己的数据的捍卫在于它们比其他东西更能说明问题。 ” 1 大量案例的统计分 析,保证了其研究的客观性与论述的充实性。后来的艾琳斯普林,其法律、地产和 1 e. h. clarendon, the debate on the english revolution, london, 1977, p.108. 转自许洁明: 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 ,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4 页。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2 家庭:1300-1800 年的英格兰贵族继承一书,就是得益于斯通著作中的丰富资料。斯 通还使用了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从细小的行动、事件、象征、姿态、语言和行为模式 着眼,来考察亲属、家族、世系和社区结构。 1 其家庭史巨著15001800 年英格兰的 家庭、性和婚姻 ,就是在运用人口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研究中不能量化的 人文因素如观念、情感、价值观等的考察,提出英国家庭结构和规模从传统向 近代转变的三阶段论,即从开放的世系家庭到有限的家长制核心家庭,再到封闭亲密的 核心家庭的演变模式。 2 而且,作者并没有忽视家庭演变中的复杂性,他认识到每一历 史阶段的家庭模式都不是单线存在的,往往是一种主要模式同几种次要模式交叉重叠、 同时并存。 另外,以斯通为代表的“变革论”者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结婚年龄逐步 增大。在家庭情感方面,认为转型期的家庭经过了一个从敬畏、疏远的家长制家庭向平 等、融合的家庭共同体转变的过程。情感因素逐渐增多,子女择偶有了较大自主权。作 为一位英国社会史研究的大家, 斯通的著作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颇为可观, 除 1500 1800 年英格兰的家庭、性和婚姻外,还有开放的精英?英格兰 15401880 , 通 向离婚之路:英格兰 15301980 ,及不稳定的结合:英格兰婚姻,16601753等。 3 斯通建立的家庭模式动态演进三阶段的理论框架, 对后来英国社会史的研究产生了 深远影响,但他主要关注的是社会上层。后来的基思赖特森在 15801680 年的英 国社会一书中填补了对普通家庭疏于考察的不足。赖特森通过对教区普查、婚姻登记 及遗嘱认证等材料的分析,研究了普通民众的家庭关系。而且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家庭 模式,赖特森并不赞同斯通的动态演进理论,他认为 1580 到 1680 年的英国兰盛行的是 有别于现代核心家庭的“扩大的核心家庭” (extended nuclear family) ,不存在由大规模 的扩展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的情况。 以麦克法兰和赖特森为代表的“延续论”者,在结婚年龄与家庭情感方面也得出了 不同于“变革论”者的结论。如认为婚龄并未随工业化的进展而上升;家庭情感、自主 1 a. l. beier, david cannadine, and james m. rosenheim, ed., the first modern society: essays in english history in honour of lawrence stone. cambridge,1989, p.590. 2 即开放的世系家庭(the open lineage family,1450-1630) ;有限的家长制核心家庭(the restricted patriarchal nuclear family,1550-1700) ;封闭亲密的核心家庭(the closed domesticated nuclear family,1640-1800) 。 3 lawrence stone,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penguin books, ltd., 1979; lawrence stone, an open elite? england 1540-1880, clarendon press, 1984; lawrence stone, road to divorce: england 1530-19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lawrence stone, uncertain union: marriage in england,1660-17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引 言 3 择偶等也不是工业化的产物,它们同父亲权威一样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等等。两论派 或立足“变革” ,或力主“延续” ,争论了几十年仍未达成一致,但他们在研究思路及范 围上的开创与拓新,无疑丰富了这一领域的学术内涵,给后来者以宝贵的启示。 二 二 家庭财产分配既是家庭史研究的一个分支课题, 同时也是经济史学家关注的一个热 点。由于贵族的家产分配主要涉及的是不动产问题,家族产业通过世袭而占有是土地所 有制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表征形式。在英国,17 世纪 60 年代之后盛行的“严格授产制” 与此后大地产的日益集中,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无疑是不容忽视的。学界对这一课题的 研究,基本上仍以家庭史为出发点,进而由点及面,以铺展开来透视整个社会的变化。 据笔者看来,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思路及所持观点,不妨也将其粗略划分为“变革论” 和“延续论”两个论派。 持 “变革论”者有劳伦斯斯通、劳埃德邦菲尔德(lloyd bonfield) , 1 和艾米 路 易斯埃里克森(amy louise erickson)等人。持此观点倾向的学者强调英国古老刻板 的财产继承制度在近代前期的发展变化, 及原本在财产继承上处于弱势的家族成员其财 产权益的凸显。 斯通从分析英格兰上流社会人们的年龄结构入手,对 17、18 世纪严格授产制制在 维护及保持大地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提出质疑。斯通认为,由于 17 世纪中叶之 后的一百年里人口的锐减, 约有 1/2 的土地所有者都未能培育出一个成年男嗣来继承他 的家业,能够长命到男性继承人成年婚配的父家长还不到一半。严格授产协议通常是由 尚健在的父亲与其年满 21 岁的继承人共同制定的,他们赋予严格授产系统以必要的灵 活性,以便借此得其所需:父亲可以通过变卖非核心财产还清欠债,并为“余子”及女 儿提供资助;儿子则有望得到一笔现值年金,用以成婚立室,并在父亲去世前的这段时 期支撑家用。这样,许多授产协议只能存续一代人之久,便会被新的一代打破而另立新 约,为了清偿新的债务、应付各项支出,一些土地会逐渐被卖掉或抵押出去。因此,在 某种意义上某些行为或约定的有效性无关乎法律文件,而取决于人们的意向;在保持财 产的完整性上,严格授产制制很可能并未起到那么大的实际作用。 2 1 劳埃德 帮菲尔德主要论著有 lloyd bonfield, marriage settlements, 1601-174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ict settl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lioyd bonfield, marriage settlements, 1660-1740: the adoption of the strict settlement in kent and northamptonshire, in r. b. outhwaite, ed., marria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arriage,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limited, 1981。 2 lawrence stone, an open elite? england 1540-1880, pp.76, 77.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4 斯通在这一问题上作如是阐述,其实是为构建宏大的家庭模式理论寻找支撑。以斯 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 18 世纪是英国家庭模式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情感家庭 (affective family)取代了原有的父权家庭(patriarchal family) ,顺从与权威让道于关爱 及相互间的尊重。 “对余子、女儿和寡妇的细心资助,保证了所有家庭成员的权益,也 因此而削弱了父权原则” ,斯通尤其认为由于严格授产协议的采用,削弱了父亲对财产 的 “专断控制” , 从而削减了 “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诸如婚姻等重要问题的权力” 。 1 艾米路易斯埃里克森在其著作近代前期英格兰的妇女与财产中, 2 通过对 遗嘱认证文件和法庭诉讼记录的分析研究,重建了英国近代前期普通妇女(ordinary women)的生活,勾勒了普通家庭的财产所有及传递模式。作者发现,在近代前期的英 格兰,儿子和女儿的财产继承是建立在一个非常公平的基础之上的。在财产分授方面, 女儿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财产份额在价值上绝不低于她们的兄弟, 虽然女儿得到的往往是 动产。而且,在一个普通阶层的家庭,即使没有男性继承人,父亲也显然不愿做出将地 产绕过女儿而遗赠给远房男性亲属的选择。虽然法律上的“夫妻一体”原则(the law of coverture)不可违拗,但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女性在婚姻期间持有财产的控制权。寡妇 一般会从她们的婚姻遗产里享有超过法律规定的财产数额, 而且其亡夫或宗教法庭有时 会把大量家产委托给她们处理虽然很少会赋予她们完全的裁决权。 也有许多寡妇和 未婚女性继承并遗赠动产和不动产的历史事实。 埃里克森对普通妇女作出的有关论断并不完全适用于上层家族的女性, 因为父系地 产所有权(patrilineal land ownership)对于世系大族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分配 与传承上具有严格的规范。埃里克森在该著中对近早英格兰的许多法律制度,及它们在 处理有关女性和财产问题时的运作程序,予以颇为出色的介绍。 而约翰哈巴库克(john habakkuk) 、艾琳斯普林(aileen spring)等学者则持 “延续论” 。他们对近代前期社会正发生着的巨大变化的历史现实,并未视若无睹,相 反他们承认变化的存在, 但他们对这种巨变及其施诸家产分配方式的影响是沿着不同于 斯通等人的路径予以解读与阐释的。 1 lawrence stone,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 new york, 1977, pp. 244, 243; p. 89. 自 eileen spring, the family, strict settlement, and historians, in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xviii (i983), pp.379-81。 2 amy erickson, women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routledge, 1993; 埃里克森另有文章 amy erickson, women and land: aristocratic ownership of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in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77:1119, october 2002, pp.1119-55。 引 言 5 具体来说,他们认为前工业化时期随着现代化曙光的初现,社会结构及家庭成员间 的关系并未出现由冷到暖的松动,自然也不会影响到家产继承“观念”的转变。简言之, 他们承认的是家产继承“模式”的嬗变,而不是继承“观念”的变化;前者使其观点与 “变革论”者绝少区别,而后者则是造成两派龃龉的本质所在。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 观念;正是由于旧有观念在人的意识中的顽固残留,使形式的变化朝着观念为之预设的 方向演进。这种观念是指以大宗地产为支撑的贵族体制下的世系观念,反映到家产分配 上便是隐含着性别歧视与长幼偏见的长子继承制。 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艾琳斯普林在其近著法律、地产和家庭:13001800 年英 格兰贵族的财产继承中,为一部分贵族家族成员主要是那些不具有地产继承优先 权的,如女嗣、遗孀和余子描绘了一副暗淡的图景。 1 该书作者认为,从中世纪晚期至近代前期,土地阶层的家产分配模式经历了从限嗣 继承(the entail)到托管继承(the use) ,再到严格授产制(the strict settlement)的演变, 每一次变化都是土地所有者试图为家产继承寻找一种更为合乎需要的方式, 以使家族产 业循着直系男嗣世代相传。 继承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土地贵族的妻女对财产的继承更加困 难, “这本书的首要结论便是女性财产继承权的衰落” 。作者认为,在一个有着父系观念 及长子继承观念的社会,家族财产的授予自然只会忠实于这类观念。 2 在这一著作中,斯普林大量采用了其他学者特别是劳伦斯斯通和珍妮斯通 著作中的统计资料,将考察的视线投向她将之归约为大土地所有者(the substantial landowners) 阶层的乡绅和贵族 (gentry and aristocracy) , 并将其纳入她本人的阐释框架, 依循自己的思路予以重新解读,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3 言及财产继承问题,斯普林认为斯通误读了严格授产制,并断言严格授产制所体现 的观念非但不能支撑“情感家庭”的概念,而且还与之背道而驰。财产授予没有丝毫减 弱父亲权威,某种意义上说它还体现了父权的强化。 4 比斯普林早些时期的哈巴库克则通过对 17、18 世纪英国社会的考察,提出了“大 地产的崛起” (rise of great estates)的命题。他围绕婚姻及财产继承的整套阐述便是为此 1 eileen spring, law, land eileen spring, the strict settlement: its role in family history,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41, no.3(1988), pp.454-60; eileen spring, the family, strict settlement, and historians, in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xviii (i983), pp.379-98。 2 eileen spring, law, land and family: aristocratic inheritance in england, 1300-1800, pp.183,145. 3 eileen spring, law, land and family: aristocratic inheritance in england, 1300-1800, pp.4, 5. 4 eileen spring, the family, strict settlement, and historians, in 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 xviii (1983), p.380.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6 寻找支撑。 哈巴库克的主要著作是 婚姻、 债务与不动产体制: 16501950 年英国土地所有制 。 1 在这部著作及他撰写的相关论文中,哈巴库克探讨了诸如婚姻、财产继承、对“余子 女”的财产资助,及债务、土地市场因素对不动产所有制的影响等问题,以此来推演其 理论。 哈巴库克认为地产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婚姻的商业化,即贵族婚姻更看重经济效 益,长子对于女继承人的追求比之以前“更加系统化” (more systematically) , “越来越 多的婚姻屈从于不断增长的土地财富” 。2 另一方面,18 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严格授 产制制对于地产的维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种更为缜密的财产继承方案。通 过婚姻获取财富,采用这种方案进行世代传承,无疑是积聚家产的完整环节。 “1650 年 是这种形式的财产转让出现的理论日期,1882 年土地授予法 (the settled land law) 的通过则标志着它的自然终结。那部法案自然没有终止家产授予契约,但是它赋予了终 身持有人(tenant for life)出售不动产的不可剥夺的权力” ,因此,为了叙述的完整性, 他将笔触追溯至 1650 年之前,并后延至 1882 年之后它走向瓦解的半个世纪, “但主要 兴趣集中在 1650 年到 1882 年之间” 。3 在哈巴库克看来,严格授产制制的出现,对于确立形式更为稳固的土地所有制有着 重要意义。如上所述,在家族财富膨胀的过程中,婚姻只是完成了财富转移这一环节, 而使转移来的财产进一步家族化则是通过直系继承完成的,作为一种严密的继承方案, 严格授产制正是充当了第二环节中的重要角色。这种“转移巩固”的财富占有模式通 过每一代土地所有者的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土地财富的集中化。16801740 年是“大地 产的崛起”的时期。在地产膨胀的过程中,某些土地家族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 这一财产占有模式的实施, 它为复辟后的英格兰社会建构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土地所有制 范型。 尽管其中掺和着其他因素, 但严格授产制在维护并扩充土地所有者的财富占有上, 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相对于较小的土地所有者而言,大土地所有者更及时地 1 即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english landownership 1650-19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书的原稿源自作者 1985 年在牛津大学春季学期所作的系列讲座, 在此基础上经作者增删修订整理成书, 于 1994 年由纽约牛津大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哈巴库克另撰有论文, 如: john habakkuk, marriage sett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4th series, vol.32(1950), pp.15-30; h. j. habakkuk, english landownership 1680-1740,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10, no.1 (feb., 1940), pp. 2-17。 2 h. j. habakkuk, marriage sett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4th series, vol.32(1950),pp.15-30. 3 john habakkuk, marriage, debt, and the estates system: english landownership 1650-195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p.1. 引 言 7 采用了严格授产制,由此确立更为了稳固的大地产业。1 结果使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 手里。 通过分析,哈巴库克认为严格授产协议在 17 世纪末已得到广泛应用,到 18 世纪初 更是成为地主家族传承不动产及资助子女的典型方式。 “它们是所有的贵族家庭(noble families) 、 几乎全部的大乡绅家庭 (substantial squires) 、 及较低比例的小乡绅家庭 (lesser squires)运用的常规方式” 。虽然“难以确切估量,在特定的时间会涉及到多少土地” , 但是到 18 世纪中叶, 英格兰约有 1/2 的土地处于严格授产协议支配之下是毫无疑问的。 循此思路,哈巴库克的逻辑结论是“使家产完整地保持在一代又一代长子手中、而不因 对余子女的遗赠有所减少,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2 当然,从细处来看,哈巴库克和斯普林之间也有不少分歧,比如对于余子女的财产 资助等问题上。本文将两位学者归为一类,是考虑到其所持观点在总体取向上有着某种 一致性,即在前工业化时期,当一场不见风雨的洗礼正趋临近,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涌动 着鼎新的潜流,唯有这一现象隐匿在历史的褶皱里,苟延残存。 除此以外,有关近代前期的婚姻家庭及财产分配的国外专著还有很多。诸如:c.克 雷的文章 英格兰 16601815 年的婚姻、 财产继承和大地产的崛起 , 杰克 古蒂于 1976 年主编的家庭和财产继承:12001800 年的西欧农村社会 ,r.b.奥斯威特于 1981 年编著的婚姻和社会 ,伊丽莎白m克拉克的婚姻和财产,简惠特尔 1998 年 著的财产继承,婚姻,孀居和再婚 ,等等。 3 他们或从法律层面关注婚嫁与财产的关 系,或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家产继承对“大地产的崛起”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等等。 贵族家庭、婚姻与财产继承这三个有着内在关联的话题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一线多面的 研究课题,讨论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绕不开其他两个的牵绊。阅读这类社会史著作,不 仅可以在知识上丰富读者的见闻,也能在方法上给人以启发。 三 三 对于贵族的界定一直是学界争议较多的话题, 尤其到了近代前期乡绅的崛起使这一 问题更加复杂化。据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大致而言,nobility 主要用指包括亲王,及 1 john habakkuk, english landownership 1680-1740, i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x (1940), p.7. 2 john habakkuk, marriage sett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p.18,19. 3 c. clay, marriage, inheritance, and the rise of large estates in england, 16601815, in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21, issue 3(1968), pp.503-18; jack goody, family and inheritance: rural society in western europe, 1200-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r. b. outhwaite, ed., marria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marriage, europa publications ltd. 1981; elizabeth m. craik, marriage and property, aberdeen university press, 1984; jane whittle, inheritance, marriage, widowhood and remarriage: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n women and landholding in north-east norfolk, 1440158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英国近代前期贵族家庭的财产分配 8 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在内的拥有议会上院出席权的高级贵族,是狭义的世俗贵 族。 peers 一词其意义与 nobility 相近, 专用来指称上院大贵族。 而广义的贵族 (aristocracy) 除了个别王族要员外, 还泛指包括从男爵、 骑士, 甚至从骑士、 绅士在内的乡绅 (gentry) 。 近代前期,由于各级乡绅精于管理、善于专营,经济实力稳步上升。在英国史籍上, 将骑士、 从骑士、 绅士和从男爵笼统地称为乡绅, 主要因为他们在社会等级制的阶梯上, 同居于亲王及五级贵族之下,都没有出席上院的资格;而且在经济结构上,他们有着一 致的生财方式与利益;在此基础上,可能还形成了阶层内部独有的集体意识。1 近代前期的英格兰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 土地意味着权力。 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言, “奠定贵族财富、权力和荣誉的基础的是土地” 。2 在这种类型的社会,通过婚姻和亲 属关系结构控制财富,对于父权制的繁衍具有重要意义。 “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必然 地建立在婚姻和财富之间的系统关系上,在此中间,男人通过领导家户或家族获得了凌 驾于女人的权威” 。3 15 世纪下半叶, 由于战乱不断, 大贵族人数减少。 1461 年有 44 名, 亨利七世 (1485 1509 年在位)召开的第一届议会中降为 29 人。4 而在同一时期,骑士和从骑士分别 是 500 和 800 名,绅士 5 000 人。16 世纪,各类乡绅逐步减少,及至 17 世纪,各郡乡 绅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5 在 1603 年的一份文件中,大约 400 万人口中只有 55 位具有 贵族身份的男性和不足 400 名的骑士。6 此后,大贵族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1688 年政 变发生时, 英格兰上院贵族约 160 人, 连同从男爵、 骑士也不过千人左右。 安妮女王 (1702 1714 年在位) 在位期间增封一批新贵, 至 1714 年安妮去世上院共有世俗贵族 180 名。 18 世纪晚期,由于党派竞争渐起,赐封新贵成了国王左右两党的手段,至 1800 年上院 贵族多达 267 名,并且此后一直增而不减。但是考虑到同时期英国人口由 600 万增加到 3 000 万,上院贵族、从男爵和骑士的总数最多时不超过数千人,在全国居民中仅占极 小的比例。7 尽管大小贵族在全国总人口中不占多数,但在财富及权力的占有上却具有绝对优 1 阎照祥: 英国贵族史 ,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4、157、216 页;keith wrightson, english society, 1580-1680, routledge, 1982, p.23. 2 lawrence stone, 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273. 3 martha c. howell, marriage, property, and patriarchy: recent contributions to a literature, in feminist studies, 1987, p.203. 4 阎照祥: 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1 页。 5 阎照祥: 英国贵族史 ,第 157 页。 6 d. m. palliser, the age of elizabeth: england under the later tudors 1547-1603, longman, 1983, pp.68-9. 7 阎照祥: 英国贵族史 ,第 217,218 页。 引 言 9 势。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几乎无贵族不富,无贵族不是大地主。据估算,1436 年到 1690 年, 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土地所有者 (greater landholder) 约拥有英格兰 1520% 的土地。同一时期,乡绅的土地占有率也从 25%上升到 4550%。而且,从年平均收入 亦可见其经济优势。 据 17 世纪末的保守估计: 1688 年, 160 家世俗贵族的总收入是 44.8 万镑,约占全国年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