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先秦汉魏六朝寿辞与寿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l;-1 11111 1 粤j 论文原创性声明内容: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 果由本入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椹、 日期:矽 年易月丫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 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 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瑶蕊、 导师签名:刁罕易勃 日期:知p 爷1 7 月丫日日期:砂带l6 月了日 f f 7 1 先秦汉魏六朝寿辞与寿俗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 硕士生:张燕 指导教师:许云和副教授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先秦汉魏六朝史书、诗文总集、出土文献以及文物的基础上,对 此一时期的寿辞和寿俗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 本文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先秦时期铭文、诗经、周易及史书中的寿辞, 探讨了寿辞的起源及其所反映的生命意识、寿辞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是全文的重点。汉代寿辞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长足发展,形成了许多 固定的祝寿意象,并有许多习俗、礼节与祝寿有关。本章从瓦当器物、奏章、诗 文、习俗等多个方面对寿辞作了详细考察。 第三章则研究了魏晋六朝的寿辞和寿俗,主要探讨了魏晋六朝寿俗的演变过 程,文人奉命创作的上寿歌诗以及寿辞中反映的忧患意识和生命印记。 第四章选取了乐府诗中比较典型的篇章作重点研究,其中包括先秦典雅的 诗大雅既醉和汉魏晋六朝乐府中的祝寿乐章,从其语言、文学、音乐、 礼仪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先秦汉魏六朝寿辞寿俗 t h es t u d yo fs h o ud i c t i o n sa n ds h o uc u s t o m so ft h e p r e - q i n ,h a n ,w e i ,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m a s t e r :z h a n gy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 x uy u n h e a b s t r a c t t i l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d ea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t h o r o u g h 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t h e s h o u ( w i s h i n go t h e r sl o n gl i f e ) d i c t i o n sa n ds h o uc u s t o m so f t h ep m - q i n ,h a r t , w d , 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a f t e rs t u d y i n gv a r i o u sd o c u m e n t s ,i n c l u d i n gh i s t o r yd o c u m e n t s , c o l l e c t i o n so f p o e m sa n da r t i c l e s ,a r t i f a c t sa n ds oo n n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s t u d i e st h es h o ud i c t i o n sr e c o r d e di n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 b o o ko f s o n g s ,乃pb o o ko fc h a n g ea n dh i s t o r yb o o k s ,p r o b i n gi n t ot h eo r i g i no f s h o ud i c t i o n sa n dt h e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m ,a l s ot h er o l et h e yp l a y e di n t h e s o c i e t y c h a p t e r2i st h ek e yc h a p t e r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 h o ud i c t i o n sw e r ed e v e l o p e dt oa l a r g ee x t e n ti nb o t hf o r ma n dc o n t e n ti nt h i sp e r i o d m a n yi m a g o e sb e c a m er e g u l a r w h e nw i s h i n go t h e r sl o n gl i r e b e s i d e s ,s h o ud i c t i o n sw e r ec o n n e c t e dt i 曲t l yt om a n y c u s t o m sa n dc e r e m o n i e s t i l i sc h a p t e rs t u d i e ss h o ud i c t i o n sr e c o r d e di nt i l e s , m e m o r i a l s ,p o e m s ,c u s t o m sa n ds oo n c h a p t e r3d i s c n s s e st h es h o ud i c t i o n sa n ds h o uc u s t o m si nw 研,j i na n dt h es i x d y n a s t i e s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i n g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v e m e n t , a l s ot h es h o up o e m s m a tw r i t t e ni nt h ec o m m a n do ft h ee m p e r o r s ,a n dt h es o r r o wa n di i r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a t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m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 , c h a p t e r4 ,c h o s es o m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s h o up o e m st od i s c u s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e l e g a n tj i z u i ( w h i c hm e a n sa l r e a d yd r u n k e n ) i n 刃l pb o o ko fs o n g so f p r e - q i np e r i o da n dy u e - f up o e m so fh a n ,w d ,j i n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t u d y c o n t a i n s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 i rw o r d s ,l i t e r a t u r ev a l u e ,m u s i c a la t t r i b u t i o n ,t h o u g h t sa n d m e i ri n f l u e n c :eo i ls h o ud i c t i o n sa n do t h e ri i t e r a t u r ef o r m s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p r e - q i n ,h a n , w e ia n d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s h o ud i c t i o n s ,s h o uc u s t o m s n 一 i : i ,p l = r 绪论 目录 第一章先秦寿辞 第一节周代铭文中的寿辞 第二节诗经、周易中的寿辞 第三节史书中所记载的先秦寿辞 第四节仪礼、礼记中的寿辞 第二章汉代寿辞与寿俗 ( 1 ) ( 3 ) 3 ) 4 ) 8 ) 1 0 一( 1 4 ) ( 1 4 ) ( 1 6 ) ( 1 9 ) 一( 2 1 ) ( 2 3 ) ( 2 8 ) ( 2 8 ) 一一( 3 1 ) ( 3 3 ) 第一节常用的祝寿意象及含义 第二节瓦当、器物铭文中的寿辞 第三节人名、地名、年号中的长寿含义 第四节奏章中的寿辞 第五节汉代祝寿习俗与礼仪 第三章魏晋六朝寿辞与寿俗 第一节寿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生命印记 第二节上寿歌诗 第三节寿俗的演变 第四章 诗既醉及汉魏六朝乐府中的祝寿乐章一( 3 5 ) 第一节诗既醉八章 第二节汉乐府中的祝寿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3 5 ) ( 3 7 ) ( 4 1 ) ( 4 3 ) , f 绪论 祝寿辞出现较早,在周初的铭文、先秦的诗歌、卜筮书、史书中都可见有寿 辞。寿辞常出现于喜庆场合,用于不同阶层的人物之间,内容或是祝颂,或是警 戒。因其体为祝颂,故世人多不重视,很多人认为寿辞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专门 研究者非常少,偶有作者,也通常是集中在对南宋以后的寿辞进行研究,对早期 的先秦汉魏六朝寿辞只是零星带过,未能充分扩大其研究面,深入发掘其文学史、 风俗史的意义。笔者所见仅南京师范大学辛小飞硕士学位论文汉代诗歌生命意 识研究中有一节论及汉人名中“千秋、“延年”之类的现象以及瓦当文字,也 相当简略,未作深入探讨。另有深圳大学李红霞副教授在论南宋寿词的分型及 特征兼论祝寿文学的历史演进一文中对南宋寿词有专门研究,对汉代寿辞 略有涉及。 寿辞因其祝颂的性质,确实难以独具特性。张炎词源杂论对作寿词之 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 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 寿辞之难作如此,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又何尝不如是。 一则先秦汉魏六朝寿辞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搜罗爬梳,断非易事;二 则先秦汉魏六朝历史文献文意艰深,在分析解读过程中需要历史、哲学、文学、 语言诸方面的专门知识,倘无相当的学养和功底,实难任其事。三则目前尚不见 有专门的论著或论文对先秦汉魏六朝寿辞和寿俗进行研究,可资参考的东西极 少。有鉴于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有极大的难度。虽然,笔者还是心怀忐忑地尝试 了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对先秦汉魏六朝的寿辞和寿俗做一个较为系统的描述, 从中挖掘其文学史、风俗史的意义。 经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察,笔者意识到,先秦汉魏六朝寿辞绝不仅仅是歌 功颂德,它与当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生命意识、礼仪、风俗、民间传说等等 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极其鲜活。通过研究,我们不仅可 以了解寿辞的创作和使用的一些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探索与之相关的先秦汉魏 六朝的社会面貌、意识形态、风俗民情等方面的内容。 本论文第一部分探讨先秦寿辞、寿俗的情况。“寿 意为长久、长生,在早 期的铭文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先民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作品如诗经中, 即有关于祝寿的专门篇章,i - 筮书、史书中也记载了为数不少的寿辞,从中可窥 见寿辞的创作和运用情况。在论文的主体部分,对汉魏六朝的寿辞作了较全面、 详细的考察,对常用的祝寿意象及它们的含义、瓦当等器物上的铭文、祝辞和嘏 辞、奏章、诗文中的寿辞、祝寿习俗等各方面均有论述。对魏晋六朝时期寿辞的 研究则主要从其对汉代寿辞的传承和演变入手。另外,论文还选取了具有典型性 和代表性的诗大雅既醉八章、沈约介雅三章、瑟调曲艳歌何尝行 等诗篇进行了重点讨论。 本文只是对先秦汉魏六朝寿辞和寿俗作了一个初步的勾勒和描述,由于本人 学力所限,还有相当部分论述不够深入,尚待补充、完善,而疏漏或谬误也在所 难免,敬祈方家不吝指正。 2 第一章先秦寿辞 第一节周代铭文中的寿辞 中国的祝寿习俗由来己久,寿辞出现较早,在周初的铭文中即可见其踪影, 如:“火灭修容,慎戒必恭,恭必寿。1 ( 周武王带铭) 之后,铭文中的寿辞所 见更多,而有寿辞的器物范围也十分广泛,带铭、钟铭、簋铭、镜铭等等都可发 现有祝寿语,兹如:“参寿隹喇,割其万年。吮保三园。 ( 宗周宝钟铭) 2 、 “永命演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 陈逆簋铭) 3“铸成此镜,千年万世。 ( 晋夷则镜铭) 4 等等。铭文中如此频繁地出现寿辞,强烈地彰显了先民的生命 一 意识,表达了他们的生命理想。 铭之要有二:一日警戒,二日祝颂。从上举寿辞可以看出,它们基本上是体 现了这一特点的。周武王带铭突出的就是警戒之义,他把寿和品德联系在一起, 认为“慎戒必恭,恭必寿”,希望人们重视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这 样才能以德增寿,垂之不朽。后世所谓“仁者寿,“有德者寿的观念应始于此。 这条寿辞告诉了人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之寿不在于自身年命的短长,而在于其 自身的道德修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才是真正 意义上的长寿,因为他在历史上刻下了永久的印记,足以不朽。司马谈戒司马迁 云:“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 大者。”5 这可以说是对人之长寿内涵的一个较为具体的阐释。上举周武王带铭之 外的其它诸铭,表现的多是祝颂之义,开后世祝颂阿谀之端。祝颂之上者,“将 1 【清】严可均校辑伞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 下引 同,不再一一注明,下文引自阿一本书的亦从此例) 第1 9 页 全一| :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二三代文卷十二第9 l 页 全卜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二三代文卷十三第9 6 页 4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三第9 9 页 【汉】司马迁撰,【宋】裴驷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下弓i 同) 史记太史公自序北 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3 2 9 5 页 3 以美种德之报,永长国之谋,非第为一人之身之计而已。6 就内容来看,这些铭 但美一人之身,一人之计,乃是祝颂之下者,固不足道,不过,正如陆机文赋 所说,铭贵博约而温润一,从这点上来讲,这些铭却j 下是其典范,它们为后来祝 颂铭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这就是言约义丰,温润如玉。汉代寿辞极博 约温润之至,有三代之风,正是得力于对周代寿辞范式的继承和发扬。 从另一方面来讲,钟、簋、镜、鬲等器物,或为金属,或为玉石,都是性能 长久之物,其用于勒寿辞,实也寄寓了长寿的愿望,这也为后世用金石勒寿辞开 了风气。然古诗云:“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这理想的背后,实际上是“淹 忽随物化 的无奈与悲伤。 第二节诗经、周易中的寿辞 上古传世文献中,以诗经所载的寿辞最为丰富。其中有不少篇章写到祝 寿的场景,风、雅、颂中皆有。风如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8 雅如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9 大雅既醉:“君子万年, 介尔景福。 m 颂如鲁颂:“三寿作朋,如岗如陵。 其性质以颂祝为主,也 寓劝诫,可见祝寿盛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已经成为一时之风气。 豳风七月中的寿辞最为典型,其辞日:“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 春酒,以介眉寿。”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日杀羔羊。称彼兕觥,万 寿无疆。御纂诗义折中卷九论七月日:“己无食而取大研以献公,杀羔 羊以祝寿,忠敬之心无所不至,使诵此诗者知物力之艰难。诗说解颐则说: “十月同则岁功成而涤场矣,于是蜡祭鬼神而党正属民,以饮于乡,乡大夫之与 饮者,饮毕则升公堂,称兕称觥以祝寿。”可见在这里,祝寿辞也不仅仅是表赞 颂,而是在对一年来的春种秋收之辛劳场面的描写之后引出,以使人更加珍惜一 切。这首诗可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春酒,二是眉寿,颇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祝寿风 o 【清】彭孙通松桂堂伞集卷三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7 伞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九十七第2 0 13 页 5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 9 9 9 年七月引自毛诗正义第4 8 2 - 5 1 l 页下同 南山有台引自毛诗正义第6 1 4 6 1 5 页下同 ”既醉引自毛诗正义第1 0 8 9 - 1 0 9 7 页下同 “毛诗正义第1 4 0 7 贞 4 俗。 春酒,毛诗要义解释说:“春酒,冻醪者,醪是酒之别名,此酒冻时酿之, 故称冻醪。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云:一日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注云: 事酒,今之酵酒也;昔酒,今之酋久白酒,所谓旧酵者也;清酒,今之中山冬酿, 接夏而成者。然则春酒即彼三酒之中清酒也。”1 2 酒的出现很早,相传夏代仪狄 作酒,少康作秫酒,夏桀以酒为池,属于这个时期的各种酒器,如陶爵、陶觚等, 在考古发掘中亦经常成组地发现1 3 ,说明酒已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增多,进入了寻 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酒既多,人们遂发现其有延年益寿和疗疾的功效,故礼 记射义云:“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 1 4 诗云:“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说的就是用酒敬老者以养其身而祛其病。另外,“酒又与“久 同 音,寓意长久长寿,用此以敬长者,这当然是祝颂者的心愿所在。 “眉寿 一词,在祝寿辞中极为常见,这可以追溯到周代金文中,如上文提 到的“永命演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古器物中的“用蕲万寿、“用蕲眉寿, 永命多福”、“用蕲眉寿,万年无疆”之类。不同的是,在金文中,“眉”字习作 “缳 ,少数假“洙”字为之,诗经中则用“眉”本字。如商颂烈祖日: “绥我眉寿。5 鲁颂圈宫日:“眉寿保鲁。”1 6 毛传:眉寿,豪( 毫) 眉也。”毛诗要义云:“人年老者必有豪毛秀出者。”1 7 人老眉毛会变长,因此 古人称人长寿为眉寿。小雅南山有台“遐不眉寿”,传即称:“眉寿,秀 眉也。1 8 秀眉是人得享高寿的象征,鲁颂闽宫:“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郑玄笺云:“眉寿,秀眉亦寿征。”1 9 敬爱长老,是统治者政治教化的需要, 所谓“教化之本尚齿,治其国者上老。故虽天子必有尊也,遂设群老之席位焉, 取象三辰,贤臣之老,王以养之,养老助生气,养之示孝悌。 2 0 由于上老对淳 化社会风俗有这样积极的作用,所以上古的统治者都曾采取过一些措旌。一是赏, “【宋】魏r 翁撰毛诗要义卷八宋淳裙十二年徽州刻本第1 9 2 页 ” 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图录奴隶社会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9 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礼记i f 义射义卷六十二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 9 9 9 年第1 6 5 5 页 ”毛诗正义第1 4 3 7 页 ”毛诗正义第1 4 2 3 页 “【宋】魏了翁撰毛诗要义卷八宋淳裙卜二年徽州刻本第1 9 2 页 ”毛诗正义第6 1 5 页 ”毛诗正义第1 4 1 8 页 棚簟治安主编,【唐】虞世南撰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礼仪部四养老八卷八十三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4 9 页 5 “先见百年,存赏自首。”二是为之制礼,“虞氏以燕袍,殷人以食礼。”三是养, “五十养于乡,七十养于学,养于庠,养于右学,养于东胶,深衣而养老,燕衣 而养老,玄衣而养老。四是优待,“一坐再至,揖君则退,七十不俟朝,九十问 就室,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以珍从授玉杖。 2 1 豳风七月描绘的这 一景象,应就是上古敬老的食礼。 小雅南山有台是一首典型的臣民为君王祝寿的诗。文如下: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褪。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校。乐只君子,遐不黄菊。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诗共有五章,反复颂祷,句式基本一致,以台、莱、桑、杨等起兴,赞颂君 主的美德,认为君主是“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因此愿其长寿 且子孙后代亦受保佑。御纂诗义折中云:“首二章之祝寿愿之也,是德宜有是 寿也,末二章之祝寿必之也,既有是德,断无不得是寿也。”确为中鹄之言。像 这样颂扬君主德寿的诗在诗经中有极多,如小雅天保中的“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此诗为营洛后 周、召报命而致其祝颂之辞,取譬丰富,而颂祷至深:日、月、山、松,都是长 寿的象征。日月恒定不变,而松柏则具有不凋之质,经寒不衰,因此以喻人之寿 考。“南山 、“万寿无期 、“万寿无疆 等后世习用的祝寿语即来源于诗。南 山和日月、金石一样,作为习见的自然界中的恒定之物,具有长久不变的性质, 因此用来比喻长寿。万寿则是直接从年岁上来祝福对方,尽管这完全是不现实的, 谁也不可能活得如此之长,但这种愿望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臣民对君主的态 度是建立在君主自身和其治国的基础上的,君主有德则宜享寿,若无德,则反之。 至于大雅,则有既醉八章,其寿辞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 万年,介尔景福。 此言成王与群臣祭毕而燕于寝,群臣美之,愿其享万年之寿, 天助其大福,生动地展现了上层统治阶级生活中的祝寿场面。具体则详后说。 诗经中寿辞的大量出现是值得深思的。在尚书中,寿排在五福之首。 2 1 北堂书钞礼仪部四养老八卷八十三第3 4 9 - 3 5 0 页 6 尚书洪范云:“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 终命。”五福何以以寿为首? 孔颖达疏云:“五福、六极7 如此次者( 指五福 以寿为首,六极以短折为先,笔者注) ,郑( 玄) 云:此数本诸尤者,福是人之 所欲,以尤欲者为先。极是人之所恶,以尤所不欲者为先。以下缘人意轻重为次 耳。m2 2 是年寿者,最是人之所贪。书集传纂疏卷四引陈大猷日:“人莫不好 生,寿则生之长者,故五福寿为先。z 3 可见贪寿是民之本性,是一般百姓人生 的最高理想,而作为统治者来讲,民之寿考与短折,乃是衡量其治绩与功德的一 个重要标尺。因为百姓的寿考与否,与其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有着直接的 关系,而百姓的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则有赖于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方面的 有所作为,孔子就说:“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2 4 由于生民 的寿考与社会政治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因此,诗经中抒写的众多祝寿情景, 虽然有其风俗的意义,但更多的是统治者籍此以鼓吹和宣扬自己的治绩与功德。 作为诗歌总集的诗经中记载了如此多的寿辞,作为卜筮书的易也不 例外。在易里,艮代表寿。艮为山与泽相通,易象正艮兑第五十八日: “山与泽通,云物所趋,万物喜成,以利相娱。君子诘奸,以戢祸乱,薄其征赋, 使往者劝。故富藏于民,而道得其贯。诗日: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盖是之谓也。 2 5 以一卦来代表寿,寿的重要 性可见一斑。又,序卦传云:“早慧早福,暴长非寿,不养不可动也,故渐为 之饲食,以长其体;渐为之教训,以长其智,不可一日而戒成,必以需焉。”2 6 这 反映了先人对人生命历程的理性思考,他们认为,事应合于自然,循序渐进,过 早的成熟、过快的成长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长久的,会导致缺寿,因此应当慢 慢地教导之。关于周易卦辞中“寿 的涵义,焦氏易林中多有阐发,里 面有很多祝寿之语,比如:“寿如松乔,与日月俱。常安康乐,不罹祸忧。27 ( 观 之剥) “孟春醴酒,使君寿考。南山多福,宜行贾市。稻梁雌雉,所至利喜。 2 8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琉( 标点本) 尚书正义卷十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2 4 页 。【元】陈栎撰,尚书集传纂疏卷四上朱子订定蔡氏集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 1 3 页 抖【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1 5 0 页 d 【明】黄道周撰易象正卷十一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 4 1 页 【明】何楷撰古周易订诂卷一清文渊阁列库全书本第5 9 页 驯【西汉】焦延寿著,【民国】尚秉和注,常秉义点校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 0 0 5 年( 下 引同) 第2 0 3 页 凸焦氏易林注第2 4 2 页 7 ,蛰虫振起。益寿增福,日受其喜。”( 解之困) 2 9 等等。 这些寿辞虽是出现于卜筮书中,但却是对现实中人们生命心理的迎合,已经深深 地打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先秦时人对t - 筮看得很重,六经中各经的排序中有一 种即是以易为首,即古文学家之排序:易、书、诗、礼、乐、春秋。不管是 婚丧嫁娶,还是出外旅行,乃至两国交战,都要先占吉凶,吉则行,不吉则止, 或想法避免、解除。占卜所依据的书即是易,在如此重要的书里如此频繁地 提到寿,可见人们对“寿 的理解与认识的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第三节史书中所记载的先秦寿辞 史书中所记载的先秦寿辞,与当时人们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社会活动密切 相关,祝寿活动往往是其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 如范蠡在与句践自请为奴、入吴宫奉吴王时所作的与越王为吴王寿:“传 德无极,上感太阳,降瑞翼翼。大王延寿万岁,长保吴国,四海咸承,诸侯宾服。 觞酒既升,永受万福。 3 0 这里所用的意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即以日为喻, 祝吴王长寿,但这却是饱含着屈辱与眼泪的,这与越王去国之吴前文种的祝辞既 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越王去国之吴,是以国君之身分入外国为陪臣,君臣心 中之痛,千载之下,犹可想见,无怪乎越王“仰天太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一 然而这却是越王卧薪尝胆,暂且示弱称臣的做法,所谓十年生计,十年教训,前 景还是可以看到的,作为臣下,也应当对此表示信心,以壮行色。故文种前祝日: “大王德寿,无疆无极。乾坤受灵,神祗辅翼。我王厚之,祉佑在侧。德销百殃, 利受其福。去彼吴庭,来归越国。觞酒既升,请称万岁。3 1 愿越王早日消殃去 辱,来归故国。 又如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对侯生的祝寿。为了表示对侯生的敬重,信陵君以 贵公子之身,亲自到市井之中去请侯生,对侯生之无礼不予计较,而是“执辔 愈恭 。侯生终于接受他的邀请到府里,他又对那些尊贵的客人郑重地介绍之, 并且当着他们的面为侯生上寿:“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信陵君在这方面 2 9 焦氏易林注第4 0 6 页 3 0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五第4 2 页 3 1 全上古二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五第4 3 页 确实做得很好,因此侯生愿意为他效劳,不仅成就他礼贤下士的名望,在他遇到 困难的时候,也为其出谋划策,留下了窃符救赵的千古佳话3 2 。又如战国策 卷二十七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欲报之,闻聂政为勇士,遂至门 请之,“于是严遂乃具酒,觞聂政母前,仲子奉黄金百镒,前为聂政母寿。”聂政 感其以诸侯卿相之身而遇己于屠门,故至老母故去后,即至濮阳见严仲子,为其 报仇,没有成功,因此自坏其面,不拖累他人3 3 。“士为知己者死”,聂政的做法, 仅仅是感于严仲子的知遇,感于他为自己的母亲祝寿,即使他自己也深知这祝寿 是有目的的。可见,祝寿在当时也是笼络人心、培养死士的一种方法。 祝寿亦可表示感激之情。比如,当鲁仲连为赵解了邯郸之围后,平原君以千 金为鲁连寿。春秋时,师旷为晋平公奏清徵之音,平公大悦,坐者皆喜。平公于 是“提觞而起,为师旷寿。”3 4 可见,在宴会中,视气氛的融洽与否,作出相应 的祝寿举动,可进一步推动气氛,使在座的人更加欢乐。 还有借祝寿以申劝诫者,如齐桓公自莒入齐,霸业既成,而管仲以不忘逃亡 在菖为戒。他为齐桓公上寿时祝日:“使吾君无忘出莒也,使管子无忘束缚从鲁 也,使宁戚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3 5 告诫君主不忘困苦之时,励精图治。而齐 桓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在对外关系上,联合中 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又安定周朝王室大乱,多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春秋五 霸之首。又,初学记载:“齐桓公行,见麦丘人,问其年几何,对日:八十 三矣。公日:以子寿,祝寡人乎? 对日: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以人为 宝。m3 6 麦丘人年已八十,以高年之身为少而尊之桓公寿,其意义更为深远。这 个老者借祝寿之机,希望主君贵人贱物,这样才能国富民强,人寿年丰。在出现 灾异的时候若能修德善政,则往往能转祸为福。桓谭认为“大戊遭桑毅生朝之怪, 获中宗之号;武丁有锥雉升鼎之异,身享百年之寿。 ,7 这种思想一直很流行, 因此灾异出现时君主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宽刑、大赦、下罪己诏等,以 祈求国家安宁,人民长寿。 下面附带说一下祝寿时捧觞上寿的礼节。礼记曲礼说“侍饮于长者, “史记魏公子列传卷七十七第2 3 7 8 2 3 8 0 页 ”【西汉】刘向集录战国策注韩傀相韩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第9 9 3 1 0 0 0 页 ”【汉】应劭撰,上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六:瑟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8 6 页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第3 6 8 页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第5 8 5 页 “【汉l 桓谭新论卷中谴非第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6 年第2 2 页 q 而宾主之间,则是客 酒叫“酢 ;敬酒时 总要说句类似“祝您长命百寿 的话语,所以敬酒又叫“为寿”。普通“为寿 以三杯为度。礼记玉藻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 言言斯,礼已三爵,则油油以退。 意思是说,君子饮酒,饮了一杯,表情肃穆 恭敬;饮了两杯,显得温雅有礼;饮了三杯,心情愉快而知进退。这是筵席上礼 节的分寸,因为如果“酒过三巡 犹然不止,量浅的人难免失态。“三爵 是礼, 过了三爵,就可以不受礼节约制而纵饮为欢了。 第四节仪礼、礼记中的寿辞 仪礼和礼记中保存了不少寿辞,它们基本上是伴随各种仪式而读诵 的祝词、醴辞、嘏辞、醮辞之类。 古代贵族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社会对此礼非常重视, 礼记冠义云: “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 3 9 一方面,行冠礼标志着 一个贵族成员明确其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步入社会的开始;另一方面,它又表 现了父子相继的宗法伦理精神,因此,古来儒家很重视冠礼,认为冠昏丧祭乡射 朝聘诸礼,皆始于冠礼。一个人负担起家族的责任,也应该对他表示祝愿,愿他 身体康健长寿,这样也才能更好地为家族服务,因此在冠礼上有祝辞也是很自然 的事。冠礼的程序很繁杂。士冠礼有三次加冠,三次的祝辞各不相同,而又存在 着递进关系。祝辞之用,所以正容体,所以齐颜色,亦所以顺辞令。古人认为, 容体不正,则龆乩之习生,颜色不齐,则诚敬之实泯,辞令不顺,则暴慢之心入。 4 0 这就是士冠礼用祝词的意义。 始加,祝日:“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 介尔景福。” 再加日:“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 3 8 卜三经注疏( 标点本) 礼记正义曲礼一i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t :l l n - - i ) 6 3 页 3 9 【汉】郑- 2 l _ - k :,【唐】贾公彦疏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仪礼士冠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y i l l 同) 1 9 9 9 年第4 9 5 0 页 4 0 【宋】章如愚撰山堂考察礼乐门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 1 8 3 页 1 0 受胡福。” 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成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 寄无疆,受天之庆。”4 1 这是冠礼主持者对行冠礼者之祝词,它反映了这样一个情况,这就是上古在 祝寿时不只是下对上,其实上对下、尊对卑也可献寿辞,祝寿不受年龄、尊卑的 局限。当然,在用语方面,不同的对象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长者为行冠礼者祝 寿,就有劝戒、教导之意,对其寄予期望,要求他在德行方面都要达到成年人所 应当达到的程度,负担起对家族和对社会的责任。若是晚辈为长辈祝寿,则不可 以说“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之类的话,而应该是赞颂长辈的年高有德,愿其 健康长寿。 祝辞之外又有醴辞。 醴辞日:“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 考不忘。”4 2 醴辞,王国维 后考云:“王肃又议,凡奉神祭祀,贝l j 有受 祚之爵;嘉庆事则有醮醴之仪;若君薨,而太子即位,孤之位无醮醴之仪。 4 3 行冠礼、祝寿无疑属嘉庆事,亦当有醮醴之仪。“士之冠也,宾醴之,宾者,摄 父者也。于礼,凡醴皆有献无酢。古献有三种:以鬯日裸,以醴日醴,以酒 则日醮,日献。醴与醮有献无酢,裸与献则有献有酢。 “献为主人对客进酒, 酢为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在不同的场合,所适用的礼仪各异。关于设醴辞的用意, 郑玄以为是使“不忘长有令名。 4 5 而敖继公释之更详,他说:“言拜受祭之, 亦教之也。然则宾释此辞,其在筵前北面,冠者未拜之时,与寿考不忘者,谓至 于寿考而人不能忘之也,此盖古人祝颂之常语,诗亦多用之。”4 6 又有醮辞。 醮辞曰:“旨酒既清,嘉荐宣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 乃保之。” 再醮曰:“旨酒既清,嘉荐伊脯乃中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 下弓l 同) 第铝页 仪礼士冠礼第5 0 页 于国维观拳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l 页 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3 页 【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嘉礼冠礼卷一百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 4 1 8 页 【清】蔡德晋撰礼经本义嘉礼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页 :“旨酒令芳,笾豆有楚,成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 4 7 冠礼中的醮仪及醮辞,乃为嫡子而设,仪礼贾公彦疏:“案上文前后例, 周与夏殷冠子法其加冠祝辞三节,不辨三代之异,则三代祝辞同可知也。至于周 醮之辞三等别陈之者,以其数异,辞宜不同故也。若然,醮辞唯据适子而言以具 将著代重之,故备见祝辞也。此注云凡醮者不祝者,言凡谓庶子也既不加冠子阼, 又不礼于客位,无著代之理,故略而轻之也。4 8 此醮辞之用,乃告诫嫡子善父 母鹅孝,善兄弟稳友,乃能保寿,至于无疆。 又有字辞。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 之于假,永受保之。日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4 9 字辞为行冠礼长辈赐字时所祝之辞,它表达的是亲人的祝福和希望,古人极 敬其事,冠义日:“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具体程序是:宾降直西序东面, 主人降复初位,冠者立于西阶东南面,宾字之,冠者对。 一般的贵族有冠礼,皇室也不例外。黄香天子冠颂云:“以三载之孟春, 建寅月之上旬。皇帝将加玄冕,简甲子之元辰,厥日王于太嗥,厥时叶于百神。 既臻庙而成礼,乃回转而反宫。正朝服以享宴,撞太蔟之庭锤。祚蕃屏而鼎辅, 暨夷裔之君王。咸进酌于金莒,献万年之玉觞。 5 0 天子行冠礼,就不是一个宗 族的事了,而是整个国家的大事,其礼仪之盛,场面之隆,祝辞之美,于此可见。 又有嘏辞。仪礼日:“主人醑尸,尸酢。主人佐食。取黍授尸。尸执以命 祝。祝受以东北面。嘏主人日。争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来女孝 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 ”嘏辞为古代祭祀时执 事人( 即“祝 ) 为受祭者( 即“尸”) 致福于主人之辞,也可泛指祝福或祝寿之 辞。比如嘏辞赐孝桓皇帝福云:“恭怀皇后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尔孝曾孙 皇帝,使尔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介尔景福,俾守尔民,勿替引之。 4 7 仪礼上冠礼第s o 5 1 页 4 8 仪礼上冠礼第5 0 5 1 页 4 9 仪礼士冠礼第5 l 页 5 0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四十二第7 0 2 页 5 1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卜古文卷十四第1 1 3 页 1 2 太常再拜,太牢左辨以致皇帝。”5 2 这类嘏辞与两周时期的铭末嘏辞是一脉相承 的。两周青铜器金文在讲完作器时间、某人作某器等语之后,多有表明器之功用 之语以及祈福祝愿之辞等,这就是所谓的“铭未嘏辞 ,其场合不一,其表祝愿 之意则同。 5 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一百六第1 0 9 3 页 1 3 第二章汉代寿辞与寿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寿辞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降及汉代,寿 辞可以说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寿辞中有些意象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形成 了固定的祝寿意象,如松、柏、菊、金石、南山等。汉代人起名字用“千秋 、 “延寿 、“延年等类似字眼的特别多。在出土的汉代瓦当、铜镜及其他器物的 铭文中,寿辞的内容也占了较大的比重。祝辞、奏章、诗文中也都有为数不少的 寿辞。此外还有祭寿星、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本章即对这一时期的寿辞进 行详细的研究。 第一节常用的祝寿意象及含义 如上所说,很多祝寿意象,如松、柏、菊、金石、南山等等,或以其延年益 寿的功效,或以其本性的长久、坚固而寓有“寿 的象征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 变,其寓意在汉代已经基本固定,它们被频繁地用于各种祝寿场合,也经常出现 于那个时代的诗文中。 松柏具有长青不凋之质,被誉为百木之长。论语日:“岁寒而后知松柏之 后凋也。 因此被用以象征长寿。焦氏易林取譬甚多,如“彭祖九子,据德不 殆。南山松柏,长受嘉福。( 乾之蛊) 5 3 “长生无极,子孙千亿,柏柱载梁, 坚固不倾。( 比之泰) 舛“温山松柏,常茂不落,鸾风所庇,得其欢乐。 ( 需 之坤) 5 5 “松栖枝叶,常茂不落,君子欢宁,日富求乐。 ( 否之恒) 5 6 又王符潜 夫论慎微云:“顺养性命,以保南山之寿,松梧之茂也。 菊花,又名“延寿客”,开于重阳之时,既是经冬耐霜之花,为崇尚气节的 国人所喜爱,又是延年益寿之良药,服食之轻身益气。以菊花加糯米、酒曲则可 1 4 页1 三5 顶砌 3 8 4 第第第第注注注注林林林林易易易易氏氏氏氏焦焦焦焦 珏舛铬盼 酿制成菊花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甘美,有养肝、明日、健脑、延缓衰 老等功效。艺文类聚引风俗通说南阳郦县有一个甘谷,谷中三十余家均 饮流经山上菊花之水,古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在此谷中,七八十岁者 竟然“名之为天”,因为“得上寿者百二三十,中者百余岁。 了7 这不能不说是由 于“菊华轻身益气,令人坚强 之故。故杨雄反离骚云:“精琼靡与秋菊兮, 将以延夫天年。看来汉人是笃信菊花食之使人长寿的。 桃是重要的神树。桃在诗经中即被目为嘉果:“园有桃,其实之肴。一 桃本身具有多种医疗价值,食之可令人长寿,也成为仙果之一,在古人描绘的仙 境中几乎都会出现。尹喜内传中记载有:“老子西游,省太真王母,共食碧 桃、紫梨。”5 8 神农本草经则日:“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 终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5 9 桃在先人眼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汉武 帝内传叙武帝求长生之事,其中也多次提到桃。王母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 又言食此桃“可得极寿。 列仙传亦云:“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 豪。 6 0 又云:“知术者仙,得桃者荣。”又有东方朔因母生病而至王母桃园偷 桃献母的传说。这种种原因使桃渐渐成为祝寿佳果。祝寿场合的桃子称为寿桃, 不一定是鲜果,也可能是以面制成桃形。在后世的寿星图罩,桃子都是必不可少 的。 龟在古代人观念里是神灵之物。尔雅释鱼浼龟有十种神龟、灵龟、 摄龟、宝龟、文龟、筮龟、山龟、泽龟、水龟、火龟,其中神龟和灵龟都是天龟, 寿命长达五千年至一万年。“龟千岁”的说法见于史记龟策列传、春秋繁 露等,说苑佚文更云“龟千岁,能与人言。6 1 龟的灵性,可以想见。据说, “龟之所以灵者,蛰则咽息不动,无求于外,故能神明而寿。 6 2 据说正因为龟 的寿命长,才具有了先知先觉的本领。所以用龟甲占b ,可以预知吉凶。龟韬光 养晦的特性为中国人所推崇,其长寿之性更为人所追求,因此被广泛地用于祝寿。 至于鹤,则是一派仙风道骨。浮丘公相鹤经云:“鹤寿满二百六十岁则 【唐】欧阳诒j 撰艺文类聚卷八十八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第1 2 7 9 页 【唐】欧阳洵撰艺文类聚卷八卜八- 藁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1 4 6 9 页 太、f 御览果部四卷九百六十七四部从刊三编景宋本第5 7 0 4 贞 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第5 0 页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3 7 1 页 【清】沈起元撰周易孔义集说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5 页 1 5 色纯黑。”6 3 又云:“鹤千六百年,形定而色白。复二千年,大毛落,茸毛生,色 雪白,白鹇鸟也。”6 4 可见白鹤之寿命比玄鹤要长得多,因此白鹤出现的频率也 比玄鹤高。鹤龄长久,汉有“龟称三千岁,鹤占千岁”6 5 的说法,虽然没有人活 得足够长久以见证之,它因此而成为长寿的象征却是自然的。在神话传说中,仙 人亦往往骑鹤而行。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空坠落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北京音乐小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Fluvirucin-B2-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温防暑降温安全知识培训
- 北斗解禅中级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解读《GB-T 26068-2018硅片和硅锭载流子复合寿命的测试 非接触微波反射光电导衰减法》
- 护师考试题及答案
- 高温作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校组网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架轻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园情商培训
- 物流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
- GB/T 3325-2024金属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政策制度
- 投标货物包装、运输方案
- 10kA配电站房标准建设规范及施工工艺
- 床边护理查体内容
- 公司价值观与伦理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2024)苏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DB61∕T 1856-2024 国土调查成本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