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吴澄哲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吴澄生活在宋元之际。宋元之际既有理学的流行,也有心学的发用,所以他 的哲学思想具有双重特点,既吸收了理学的精华,也看到了心学的长处。他把这 两种学说经过损益之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风格。 吴澄的哲学思想包括理学、心学和工夫论三部分内容。吴澄在求学过程中就 显示出兼收并蓄的特点。但其哲学思想是以朱熹的理学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融 合了陆九渊的心学。在介绍吴澄理学思想的时候,从“理气论”、“太极说 和“性 情论”三方面入手。朱熹学说对吴澄影响很深,他的哲学思想的基础来自朱学。 其实不仅仅是朱熹学说影响了吴澄,中国哲学史上其他著名理学家的思想也在吴 澄的哲学体系中能观察到踪迹,所以吴澄所研究的哲学内容也逃脱不出理气、心 性、善恶等基本的哲学命题。 吴澄的哲学思想中的心学理论一方面弥补了理学的不足,强调不仅仅要注重 外部世界的作用,还要重视本心的发用;另一方面,也把心学拉出了偏向于虚空 和玄学的尴尬境地。心学和理学虽理论基础不同,但毕竟同属儒学的范畴。所以 有些共同的命题是这两个学派都非常感兴趣,而且讨论非常多的。吴澄的学说当 然也不能逃开这些命题,但吴澄的研究带有鲜明的自身特色,即在讨论这些范畴 和命题的过程中融合朱陆学说。使自己的研究既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很 好的践行效果。 吴澄学说宗朱兼陆的鲜明特点,以及他对理学和心学的融会贯通所做的贡 献,使得他的学说在宋元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当时的学者所推崇。不仅如 此,他融汇理学和心学的这种做学问的思路还启发了宋明理学后期的集大成者王 阳明,而且还对清代考据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吴澄;理学;心学;宗朱兼陆 a b s t r a c t w uc h e n gl i v e di nt h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 , t h ee r ao fh i sl i f eb o t h j u f i s p m d e n c ea n dp o p u l a r , b u ta l s od e t e r m i n e dt ol e a r nt h em i n d ,s o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h a st h e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b o t ha b s o r b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s c i e n c e ,b u ta l s ot os e et h e s t r e n g t h so ft h eh e a r t t h e s et w od o c t r i n e sa f t e rt h ep r o f i to rl o s sa f t e rm a s t e r y , a n d f o r m e dt h e i ro w n u n i q u es t y l eo fp h i l o s o p h y w u c h e n gp h i l o s o p h yo fs c i e n c e ,m i n d ,a n de f f o r to nt h ep a r to ft h ec o n t e n t s a sas t u d e n ti nw uc h e n gs h o w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e c l e c t i c b u ti t sp h i l o s o p h y i sb a s e do nz h ux i sn e o - b a s e d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ef u s i o nj i u y u a nt h e , - h e a r ts c i e n c e i n t r o d u c e dw uc h e n g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tf r o mq io n ”,”t a ic h i ”a n d ”d i s p o s i t i o no n t h e ”t h r e e p r o n g e d t h eb a s i so fz h ux i sd o c t r i n eo nw uc h e n gd e e p ,w uc h e n g z h e t h o u g h t sf r o mz h u p h i l o s o p h yz h ux i sd o c t r i n ei nf a c ti sn o to n l ya f f e c t e dt h ew u c h e n g ,t r a i l w uc h e n go ft h er e f e r e n c ea n da b s o r p t i o n w uc h e n gs t u d i e d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t oe s c a p et h eb a s i c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r o p o s i t i o nn oq i ,h e a r ta n dm i n d ,g o o d a n de v i l t h et h e o r yo fw u c h e n g sp h i l o s o p h yc e n t e r so nt h eo n eh a n dt om a k eu pf o rt h e l a c ko f j u r i s p r u d e n c e ,e m p h a s i z i n gn o to n l yt of o c u so nt h er o l eo ft h eo u t s i d ew o r l d , t h e r ei s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o r i g i n a lm i n do fm i n d ;t h eo t h e rh a n d ,m i n dp u l l e d o u tal a t eb i a sa w k w a r dp o s i t i o no ft h ev o i da n dm e t a p h y s i c s t h eh e a r to fs c i e n c e a n ds c i e n c e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i sd i f f e r e n t ,b u ta f t e ra l l ,b e l o n gt ot h es a m e s c o p e 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os o m eo ft h ec o m m o np r o p o s i t i o ni st h a tt h e s et w os c h o o l sa r e v e r yi n t e r e s t e di n ,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v e r ym u c h w uc h e n g st h e o r yo fc o u r s e ,c a l l n o te s c a p et h e s ep r o p o s i t i o n s ,b u tw u c h e n gr e s e a r c hw i t had i s t i n c t i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w uc h e n g ,a n dz h ua n dl ut h e o r yt h a t i n t e g r a t i o ni nt h e s e a r e a sa n dt h e p r o p o s i t i o n o w nr e s e a r c hh a sb o t hah i g hl e v e lo ft h e o r y , b u ta l s oh a sg o o dp r a c t i c e e l j f e c t 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f e a t u r eo ft h ez h u ,w uc h e n gd o c t r i n ec h i e fl uj i u y u a no f p h a r m a c o l o g ya n dh e a r tm a s t e r yo f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m a d eh i sd o c t r i n eh a dag r e a t i i i m p a c ti nt h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 ,r e s p e c t e ds c h o l a r sa tt h a tt i m e m o r e o v e r , t h i s b l e n do fs c i e n c ea n dm i n ds c h o l a r s h i pi d e a sa l s oi n s p i r e dam a s t e ro ft h el a t e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w a n gy a n g r n i n g ,b u ta l s oo i lt h e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a l s op r o d u c e dap o s i t i v ei m p a c t k e y w o r d s :w uc h e n g ;s c i e n c e ;m i n d ;f u s i o no fz h ux ia n dl uj i u y u a n i i i 引言 引言 吴澄是宋元之际著名的理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既流行着朱熹的理学又流行着 陆九渊的心学。他本人的学说就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前提下,以朱熹学说为基础, 用陆九渊的思想完善了他的理论。虽然他并不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大家,但他研究 哲学的角度很有特色,尊崇朱学却不拘泥于朱学,欣赏陆学却不完全认同陆学。 把朱学和陆学这两大学说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特色鲜明的哲学思想。这种研究 思路是很值得后世学者借鉴的。 吴澄的学说宗朱兼陆,既注重向外求理,重视宇宙万物、客观实际,为人认 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可能,又注重内心的自省,认为有通过反求内心,才能 发现宇宙间万事万物所包含的道理。吴澄本人的学说也就是建立在对朱熹和陆九 渊学说的综合上的。朱熹的学说因为过分执着于接触外物而忽略了道德义理的讨 论,陆九渊过分注重本心的作用,使得他的心学被禅化,沦为空洞的代名词。各 自的局限性制约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吴澄将二者学说取长补短,在此基础 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实,吴澄的学说不仅仅是调和朱陆的产物,还广 泛吸收了各家理论之长。吴澄的学说融合了多家之言,但他的融合不是没有原则 的接纳,而是有选择、有质疑的融合,体现出他学风的严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学术特点。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吴澄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吴澄哲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宗朱兼陆 一词来概括,这也恰恰是他 求学之路的体现。吴澄在涉猎诸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以朱熹学说作为自己思想 的基础,并在自己思想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融汇了陆九渊的学说,试图把朱陆二 人的学说融会贯通。在这样学说尝试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哲学思想最鲜明的 特色。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 吴澄( 1 2 4 9 - - 1 3 3 3 ) ,字幼清,号草庐,晚称伯清,元代江西抚州崇仁( 即 今江西省崇仁县) 人。公元1 2 4 9 年,也就是宋理宗淳祜九年,吴澄出生于江西 抚州崇仁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崇安县在古代时隶属于临川郡,所以吴澄后来的许 多文章署名为“临川吴澄”。宋代哲学家王安石、陆九渊皆为临川人士,因此吴 澄虽然在学术上尊朱学,但对于陆学多了一份由于同乡情谊而引发的同情。 吴澄家里世代为儒,出身不算显赫。祖父吴铎精通天象之学,擅长诗词歌赋, 为人敦厚。其父吴枢对医学很有研究,性格温和。吴澄一生淡泊名利以及在学术 方面的广泛兴趣和渊博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的影响。 由于家庭贫寒,聪颖的吴澄自五岁起就跟随祖父学习,没有进过一天私塾。 在祖父的悉心教导下,小吴澄七岁便能吟诗作赋,进步很快。十岁左右吴澄第一 次接触到了朱熹的大学章句,读过之后他非常喜欢。从此每天清晨都要诵读 二十遍,一直坚持了三年。而且他对论语、孟子、中庸等书也刻苦钻研。 可以说,吴澄学术的根基来自朱学。吴澄十六岁随祖父参加乡试时经人介绍拜访 了朱熹的三传弟子程若庸。程若庸对吴澄很是欣赏,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以及族 人之子程钜夫成为同窗。 十九岁那年,吴澄立志要继承儒家道统,开始著书立说。孝敬刊误和孝 敬外传开始了他的经学研究,而皇极经世读书反映出他对于邵雍象数学的 浓厚兴趣。二十三岁那年,吴澄省考名落孙山,只得回到家乡,开始了他的授徒 生涯。此时南宋与蒙古关系恶化,公元1 2 7 5 年,也就是宋度宗咸淳十一年,建 康失守,抚州也同时陷落。战乱期间,吴澄在友人前宋贡士郑松的帮助下,在布 水谷盖了几间茅屋,与家人居住在一起。他的同窗好友程钜夫为他的茅屋提名为 2 第一章,吴澄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草庐”,这也是吴澄号“草庐先生的原因所在。公元1 2 7 9 年,南宋灭亡,吴 澄继续隐居山林,潜心研究经典,体会不同学说的魅力与差别,进行许多经典的 校注。先后注释了孝经章句,校定诗、书、易等。 公元1 2 8 6 年,在吴澄三十八岁那一年,担任江南御史的程钜夫回故乡访贤, 邀请他去京都。吴澄勉强答应,但不久之后就以母亲年迈体弱为由重返故乡。公 元1 3 0 1 年,在程钜夫和其他官员的举荐下,吴澄被授予国史院编修管等职。在 朝廷的再三催促下,吴澄只得再次进京,但是他本无意做官,所以一路拖延,等 到到达京城时候,官位已经授予他人,这正合吴澄心意。元明善所言“命下之明 年冬,执事者以官旷别授,而先生乃始至”,说的就是这件事。公元1 3 0 4 年八 月,吴澄被朝廷授予将侍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他1 3 0 6 年十月领命做官, 1 3 0 7 年正月初就称病再一次辞官。 之后,吴澄又多次被授予官职,但终因与同僚意见不合、家中事务缠身、生 病未愈等诸多原因,终究没有走上仕途,专心于著书立说,构建学问。春秋纂 言、易纂言外翼、礼记纂言等皆为吴澄晚年作品。八十五岁时,在家中去 世。 吴澄一生生活清贫,大半时间都花在教授学生和著书立说上,不追求功名利 禄,不计较个人名誉得失,潜心研究理学,终成元代名儒。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吴澄是元代理学家中学问最渊博的一位,在元代学术界有非常高的地位,有“南 吴北许 之说。“皇元受命,天降真传,北有许衡,南有吴澄。 在理学家中,吴澄以经学而著称,他的理学思想是以朱熹的学说为主体,兼 有陆九渊的一些思想,这也为元代理学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但是,也正 是由于他的这种学术上的兼容性,一代名儒吴澄在去世之后却没能够入孔庙。元 代人说他的学说以陆学为宗,背离了朱学,是一种类似禅学的学说。而在明代他 的学说又被批判为以朱学为宗,背离了陆学。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有身 为宋朝人却曾做过元朝官这样的“失节行为而贬低他,使得他的思想以及他本 人没有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直到清朝,吴澄“生宋仕元的举动被朝廷用作拉 拢汉族知识分子的例证,他的思想才被人们所重视。 第二节吴澄的思想渊源 。【元】苏天爵:送吴幼清先生南归序, 国朝文类卷三十五,国家图书 l 版社2 0 0 6 年版,第7 页。 。【元】吴澄:吴文正集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5 0 页。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吴澄的哲学思想,不是只吸收了一家之言,而是在广泛涉猎各家思想的基础 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可以说经史子集都对吴澄的学说产生了影响,但对 其学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两宋时期的邵雍、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等著名理学家。 吴澄一直很推崇邵雍的学说,邵雍的易学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应 和邵雍的著作皇极经世说,他还在十九岁那年完成皇极经世续书,他对邵 雍的偏爱可见一斑。行状说:公( 吴澄) 潜心邵子之书,每病夫昧者流为术数 之末,遂以先天六十四卦,分配一元之数,推治乱相禅之由,而为是书,兵火后 散轶不存。哪二程对吴澄学说的影响可以说持久且深远。元代大儒刘申斋曾说, “皇元肇兴,先生( 吴澄) 特起,道程、朱之问学,参王、陆以游邀。 行状 里也提到过,“元贞元年八月,游豫章。元明善见,问春秋大义数十条,皆 领会,至语之理学,有所未契。先生使读程氏遗书、近思录,文敏素读是 书,至是始知反覆玩味。他日见先生日:先生之学,程子之学也,愿为弟子受 业终其身。在吴澄自己的敬堂说中也坦言“尝有志于程学”;在敬义 斋说,也说:“自少妄有志于程子之学。 如果说吴澄的学说思想受到邵雍和二程的影响的话,那么他的思想与朱熹和 陆九渊之间就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吴澄曾经拜在程若庸门下学习, 而程若庸是“双峰先生 饶鲁的弟子,饶鲁又学于黄干,而黄干则是朱熹的学生,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吴澄是朱熹的四传弟子。黄百家说过:“幼清从学 与程若庸,为朱子之四传 。而另一方面,吴澄的家乡江西抚州是心学的发源地, 他曾经拜程绍开为师,而程绍开又是陆九渊的学生,所以吴澄必然也接受了陆九 渊的心学思想。吴澄一生跟随许多老师学习,再加上他本身天赋异禀,又勤学好 问,所以学问功夫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但就其师承关系来看,他 的学说必然与朱熹和陆九渊都有很深的渊源。吴澄从开始的仅从程若庸那里接受 正统的程朱之学到后来跟随程绍开一起“和会朱陆 ,这在一过程中,他收到的 启发很大,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以和同朱陆为特点的吴澄哲学思想。就如全 祖望所说:“草庐出于双峰,固朱学也,其后亦兼主陆学。盖草庐又师程氏绍开, 。 元】虞集: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道园古学录卷四十四,影印四库 全书集部第2 6 6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年版,第4 页。 元】刘岳申:祭草庐先生吴文公,申斋集卷十二,中国民艺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1 页。 气元】吴澄:敬堂说,吴文正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5 页。 【清】黄宗羲、全祖望:草庐学案, 宋元学案卷九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版,第3 0 3 7 页。 4 第一章,吴澄的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程氏尝筑道一书院,思和会两家,然草庐之著书,则终近乎朱 可以说吴澄的哲学思想既是对南宋理学的总结,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他虽然继承了宋代儒学家对性理、心性问题的观点,但却对南宋末年的理学尤其 是朱熹学说的种种流弊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而且在理气论上,吴澄还把朱熹的观 点进一步发展,对朱学后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他还进一步发挥了程朱理 学的心性学说,试图转变人们业已形成的对心学的固有偏见。虽然他对学问的积 极钻研和广泛的涉猎,符合朱熹所提倡的道问学精神,但是吴澄的人生目标并不 以通古今、博学问而满足,他还致力于研究天人关系,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前继圣 贤,后开道统的儒家圣人。正因为此,吴澄还特别重视有关人的德性养成的问题, 这就对陆九渊的心学理论进行了损益。他很赞赏陆九渊关于人最重要的首先是 “立志”的理论。他说:“人之志,非甚狭陋卑污,孰肯以小者下者自足,而不 期至于大且高者哉? 学必至于为圣人,仕必至于宰天下。苟逊其极,姑处其次, 殆与自暴自弃一尔。在他看来,树立理想与志向就应该眼光高远,只有如此, 才会产生强烈的拼搏进取意识,才有可能发自内心的产生最强大、最持久的拼搏 动力,才最有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境地。 可以这么说,吴澄出自朱门正统,但深受陆学的影响。虽然吴澄思想中朱学 的痕迹非常明显,而且他本人也以发扬朱学为己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固守门 户,而是博采诸多儒学大家之长,使他们的学术思想在自己这里融汇贯通,形成 了自己以“发明本心”、“周知万物 为基础的,以人格修养为主要内容的,内外 合一的一套“宗朱兼陆”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规模宏大渊博的理学体系。 p d 】黄宗羲、全祖望:草庐学案,宋元学案卷九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8 6 年版,第3 0 3 7 页。 【元】吴澄:虞丰虞登字说,吴文正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6 页。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第二章吴澄的理学思想 朱熹学说对吴澄影响很深,吴澄哲学思想的基础来自朱学。其实不仅仅是朱熹学 说影响了吴澄,中国哲学史上其他著名理学家的思想也在吴澄的哲学体系中能观 察到踪迹,邵雍、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也都被吴澄所借鉴和吸收。而吴澄所研 究的哲学内容也逃脱不出理气、心性,善恶等基本的哲学命题。只是他将前人的 哲学思想进行了损益,为自己所用,成为哲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一节理气论 理气思想在吴澄的理学思想中是十分有特色的。吴澄认为,混沌的气产生了 天地万物,气是先天地而存在的物质。他这样描述天地形成的过程:“天地之初, 混沌鸿蒙,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耳。及其久也,其运转于外者,渐渐轻 清,其凝聚于中者,渐渐重浊,轻清者积气成象而为天,重浊者积块成形而为地。 天之成象者,日月星辰也;地之成形者,水火土石也。天包地外,旋绕不停;地 处天内,安静不动。天之旋绕,其气急劲,故地浮载其中,不陷不坠。岐伯所谓 大气举之是也。天形正圆如虚球,地隔其中,人物生于地上,地形正方如搏骰, 日月星辰旋绕其外,自左而上,自上而右,自右而下,自下而复左。往年因 郝仲明见问,一时答之之辞如此,听者不能悉记吾言。故命史从旁书之,皆先儒 之所己言,非吾之自言也。有人传录以去,题其名日原理,殊非吾意。今庐 陵士郭成子,又逐节画而为图,可谓有志。然此特穷理之一端尔。人之为学,犹 有切近于己者,当知所先后也。”他认为在还没形成天地之时,就已经有了混沌 的气,可以说气是万物之始。而且气可以分为轻重清浊几类,经过最初的相互作 用,较轻的清气分布在外部,形成了天和日月星辰,比较重的浊气分布在内部, 从而形成地面以及水火石土。不同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清气绕于浊气之 外,正因为如此,地才得以存在,不至于坠落。这就是吴澄理论中天地的产生及 其运动的原理。 吴澄还提到过另外一个跟“气 有关的词,叫做“一气”。这个“一气”也就 是他说的“太一,但这个“太一 不是儒家所说的“太极 ,而是具有实体性的 “气 。他说:“孔颖达易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以前,元气混而为一是太初太 【元】吴澄:原理有跋,吴文正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1 9 页。 6 第二章吴澄的理学思想 一也。老子道生一,即此太极也,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日:太极生两仪,即老 子之一生二也。澄按:庄子及汉唐诸儒,皆是以天地未分之前混元之气为太 极,故孔颖达疏易亦用此说。夫子所为太极,是指形而上之道而言,孔疏之 说非也。自宋伊洛以后,诸孺方说得太极字是。吴澄认为“一气不是“太极”。 “太极”是道,而不是天地还未曾出现时的混沌之气,也不是阴阳还为分开时的 “太一”。他认为是“一气”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和人形成的 根本原因。他说:“盖混元太一者,言此气混而为一,未有轻清重浊之分。及其 久,则阳之轻清者升而为天,阴之重浊者降而为地,是为混元太一之气,分而为 二也。”“阴阳,气也。 也就是说,气可以分为阴阳,这阴阳二气不仅在天 地未分之时就存在,而且在天地形成之后也一直存在着。气是永恒存在的,只会 发生变化而永远不会被消灭。“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后,只是阴阳二 气而已。本只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日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 行即二气,二气即一气。 如果把气细细划分的话,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和五行之 气。但无论是这两种气中的哪一种,都属于“一气”。既然是气产生了天地问的 万物,那人也是在气的作用下形成的。气产生了人的身体、精神,甚至是社会的 伦理道德。“人之生也,因阴阳五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 以为健顺五常之性。仁礼者健之性也,属乎阳;义智者顺之性也,属乎阴;信也 者,实有是阳健阴顺之性也。率是性而行焉,仁礼阳健之道也,义智阴顺之道也。 在阴阳五行之气的作用下产生了人,所以人的存在就包含着阴阳五行的道理。 阴阳五行就是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这“五常中,义和智为阴, 仁和礼为阳,而信则兼有阴阳两性。这阴阳五行所包含的道理是纯善的,但由阴 阳五行之气产生的人却有千差万别,究其根源,大体在于不同的人秉承的气的清 浊不同。这一观点与张载的“天地之性 与“气质之性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关于“太极”的问题,吴澄认为“太一与“太极 不可等同,“太极”指道, 元】吴澄:答泪副使第二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8 页。 圆同上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l l 页。 。 元】吴澄:答人问性理,吴文正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1 4 页。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l i 页。 7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能自行存在和演化,而“太一”则不能。“太一 要依靠与其相对的“太极“的 作用。在他的学说中,有一些地方他用“理”或者“天理 还替代“太极”。他 所谓的“理”实际上还没有超出理学的范围,但是他并没有把“太极 和“理” 这两个范畴通用,还是注意到了二者的细微差别。在谈到宇宙的本原问题时,吴 澄往往用“太极”这个范畴,而在谈到阴阳二气和五行之气的时候,他用“理” 比较多。 在吴澄看来,“理”是世间一切事物的主宰,是形成万物的根源,是事物的 本体。“凡物必有所以然之故,所以然者,理也。”也就是说“理”是一切 事物产生和存在、发展的依据,也就是所谓的本体。而且这个“理”还是阴阳二 气运动变化的原因所在。他认为“气被“理 所主宰,“气”的运动变化也要 以“理为依据。也就是说,“理”既是“气”的本原,也决定着“气 运动变 化的规律。他说:“阴阳变易之中,有理以为之主宰。” “五气即二气,二气即 一气。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 以理为之主宰也。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 只是为气之主宰者即是。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 关于“理 “气”之间 的关系问题张载有论述,朱熹也有论述。张载认为“气”是本原,“理 从“气” 处产生。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吴澄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张载的观点 使“理 丧失了世界本原的地位,而朱熹的观点使“理”无处顿放。在吴澄看来, 理气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理”存在于“气 之中,二者同时俱有。“理气不可分 先后,理是无形之物,若未有气,理在那里顿放? “理与气之相合,互古今永 无分离之时。有“理”就有“气”,有“气就有“理”,而且二者之间不分谁 先谁后,是一起出现的。但是“理气 不能等同起来,“理 是“气 的主宰, 是道、太极,是万物的本原。“气”虽然不是万物的本原,但却是“理”在形成 万物时必不可少的原材料。所以他反对“理在气先 和“气在理先”的说法,反 对把理气分裂开来,认为“理 和“气 实际上是一物。 第二节太极说 。 元】吴澄:评郑夹涤志答刘教谕,吴文正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 第3 页。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三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2 4 页。 【元】吴澄:答人问性理,吴文正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1 4 页。 。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l l 页。 第二章吴澄的理学思想 在吴澄的观点中,“理”是世界的本原。但在一些地方,他也曾说过“太极 是世界的本原。那么究竟“理”和“太极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太极 是全体 的“理的总和。每一个事物的产生都依据一个具体的“理”,这些具体的“理 一起构成了“太极”。可以说,整个世界及其包括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太极和 这些具体的“理”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吴澄认为作为天地力物本原的“太极” 其实也就是“无极”。“来教所言,正是以有无为二,自无极而为太极也。今录程 子张子所言有无不分先后之旨于后。盖宋儒之言道,周子微发其端而已。其说之 详而明,直待张子二程子出而后,人知二子所言之道,与老庄所言自无而有者不 同。故论程张二子有功于吾道者,以其能辩异端似是之非也。 在他看来,“太 极”就是“无极”,这二者都没有先后之分,也不能被分开为二。在他看来,一 方面,从世界万物本原的角度说,“太极 是“理”。“大概古今言太极者有二, 分别而言,混同为一,则不可也。庄子云在太极之先。汉志云太极函三 为一。唐诗云太极生天地。凡此数言,皆是指鸿蒙浑沌天地未分之时而言也。 夫子言易有太极,则是指道而言也,与庄子汉唐诸儒所言太极,字绝不相同。今 儒往往合二者为一,所以不明。如邵子言道为太极,则与夫子所言同;又言太极 既分,两仪立矣,则与诸家所言同。盖夫子所言之太极,指道而言,则不可言分。 言分者,是指阴阳未判之时。故朱子易赞日:太一肇判,阴降阳升。不言太极, 而言太一,是朱子之有特见也。朱子本义解易有太极,云易者,阴阳之变,太极 者,其理也。朱子只以阴阳之变解易字,太极者,是易之本原。节斋蔡氏以易乃 太极之所自出,朱门学者皆批其说。来谕与蔡说相符,而非朱子意也。世儒读太 极图,分无极、太极为二,则周子之言有病,故朱子合无极太极为一,而日: 非太极之外,别有无极也。又日:无极即是太极。澄之说,是发明朱子此 义。”另一方面,“太极是无形无象的,所以也就被称为“无极 了。“朱子 语类云:易之有太极,如木之有根、浮图之有顶,然木之根、浮图之顶,是有 形之极。太极却是无形之极,无方所顿放,故周子日:无极而太极。”“若以太 极为至极之理则其上不容更着无极两字。故朱子为周子忠臣,而日:无极二字, 只是称替太极之无可名状,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若以太极为一气未分之名, i 元】吴澄:答海南海北道廉访副使田君泽问,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 馆1 9 8 6 版,第l 页。 国同上 同上 9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上头却可着无极两字,然自无而有,非圣贤吾儒知道者之,言乃老庄之言道也。 今录老庄言道自无而有之,旨及朱陆辨无极太极问答,大略于后细观当自了悟。 从这里看来,“理”、“太极”和“无极”统一起来了。 关于“太极”,儒家有很多观点。易经里没有对太极的详细解释。汉代儒 家称“太极”为“太一 ,是一种不分阴阳的混沌之气。张载认为“太极”是气 中有理,是太虚之气。二程把理与气分开,认为“太极”是“理,而且是最高 的“理”。吴澄对于“太极的看法继承了朱熹的观点,认为太极是“理”而不 是“气”。但是吴澄不把“太极”表述为“理”,而把它称为“道 。这跟他受邵 雍的象数之学的影响有关,邵雍说“太极”是“道,于是他也说“太极”是“道”。 但他自己也承认,他说的“太极”与朱熹的相一致。“太极者何? 日:道也。道而 称之为太极,何也? 日:假借之辞也。道不可名也,故假借可名之器以名之也。 以其天地万物之所共由也,则名之日:道。道者,大路也。道者,天地万物之统 会,至尊至贵,无以加者,故亦假借屋栋之名,而称之日极也。然则何以谓之太? 日:太乙为言,太之至甚也。此天地万物之极,极之至大者也,故日太极。 邵子日:道为太极。”留 关于“太极 ,吴澄还论述了它的动静问题。吴澄认为“太极”在事物本原的 意义上和“道 是一致的,没有动或者静的这种差别。只有“气 有动静之说。 虽然“太极 没有动静的变化,但是“气 却只能在太极的主宰下才会有动静之 别。而“太极 在本原上跟“理 具有一致性,所以也可以说,“理”主宰着“气 的动静变化。“理”在“气”内,主宰着“气”,与“气 融合为一。“周子太 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说,读者不可以辞害意。盖太极无动静,动静者,气 机也。气机一动,则太极亦动;气机一静,则太极亦静。故朱子释太极图日: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有流行也。此是为周子分解太极,不当言动静以天命之 有流行,故只得以动静言也。又日: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 也。机,犹弩牙弩弦;乘此机,如乘马之乘。机动则弦发,机静则弦不发。气 动太极亦动,气静则太极亦静;太极之乘此气,犹弩弦之乘机也。故日:动静者, 所承之机,谓其所乘之气机有动静,而太极本然之妙无动静也。然弩弦与弩机,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7 页。 元】吴澄:无极太极说,吴文正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2 页。 1 0 第二章吴澄的理学思想 却是两物,太极与此气非有两物,只是主宰此气者便是,非别有一物在气中而主 宰之也。机字是借物为喻,不可以辞害意。以冲漠无关朕声臭泯然为太极之体, 以流行变化各正性命为太极之用,此言有病。盖太极本无体用之分,其流行变 化者,皆气机之阖辟。然言太极,则该动用静体在其中。因阳之动而指其动中之 理,为太极之用尔,因阴之静而指其静中之理为太极之体尔,太极实无体用之分 也。”这实际上也是反对了朱熹的理气二元论的思想。朱熹虽然也认为“理”与 “气”的相互作用生产万物,二者不能分离,没有先后之差别,但是归根到底, 他还是认为“理和“气 是两种东西,不能相互融合。 第三节性情论 理气问题和心性问题可以说是理学的两大基本领域,任何一个理学家都逃不 开这两个领域。理气问题反映了理学家对于世界本原的探究,究竟万事万物是从 何发展演变而来。而心性问题反映了理学家对于人性和气质的讨论。这两个基本 领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性情论”。“性情论” 主要研究了人的本性、人的自我价值及其实现以及人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问题。在 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吴澄认为世界由“太极 或者“理”与“气 的相互作用而 产生,人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所以,人自然也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心性论 上,吴澄集中的体现了融合朱陆二者思想的特点,一方面兼收了朱熹的性本体论 思想,另一方面也并蓄了陆九渊的心本体论。 虽说吴澄的性情论是朱陆二者思想的融合,但是在人的本性问题的认识上, 他还是更多的秉承了朱熹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尤其是道德之性来源于 “理 。“理 与人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人性。他说:“人得天地之气而成形,有此 气即有此理,所有之理谓之性。此理在天地,则元亨利贞是也。其在人而为性, 则仁义礼智是也。 也就是说,当人成为实在的人之时就已经形成了人性,这个 “性 是由“理 赋予的。“理”在没有和人结合,还是世界本原的时候表现为 “元亨利贞 四德,“理”一旦与人相互作用,在人身上就表现为“仁义礼智” 四德,可以说,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就是因为与“理”相结合,形成了“仁义礼 智 四德。所以在吴澄的观点中,人性是根源于“天理 的。一方面,“天之与 西【元】吴澄: 答王参政仪伯问,吴文正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1 0 页。 【元】吴澄:答人间性理,吴文正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1 6 页。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我,德性是也。是为仁义礼智之根株,是为形质血气之主宰,舍此而他求,所学 果何学哉? “理 主宰着“气”。另一方面,“以性为形质气之主宰,道也、 理也、诚也、天也、帝也、神也、命也、性也、德也、仁也、太极也,名虽不同, 其实一也。“性也主宰“气”。所以“性 和“理”可以说是相通的,它们 都主宰着“气”。虽然“气”是由“性”主宰的,但“气”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气是构成万事万物和人的基本材料。人和万物得“气才生成了具体的形状, 这具体的形状之中蕴含了“性”。“性”之所以分为阴阳就是因为其在生成万物时 所借助的“气 分为阴阳二气。他说:“澄之愚见则以为,人之生也,因阴阳五 行之气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阴阳五行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性。仁礼者,健之 性也,属乎阳;义智者,顺之性也,属乎阴;信也者,实有是阳健阴顺之性也。 四虽然是“气”的凝聚变化产生了人的身体,但“性 的作用才使人产生了“仁 义礼智”的品德,所以说,一个真正的人是“气”和“性 结合的结果。但是在 “气”与“性 的关系上,吴澄始终坚持“气 从属于“性,被“性”所主宰, 这反映了他性本论的思想。但是“性 与“气”又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不依靠“气 而单独存在的“性 。关于“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吴澄认为这并不是说“性 分为两种,“性”为一,是不可分的。“性 只有一种,就是至纯至善的“天地之 性”,不同的人气质有清有浊,因而秉受了“天地之性之后,形成了善恶差别, 也就形成了“气质之性”。实际上,吴澄坚持了虬| 生即理的性一元论,驳斥了 在人性问题上把“性分为善恶二种的观点。 在吴澄的观点中,“天地之性 是清澈纯善的,但不同人由于“气质之性 不同,在秉承“天地之性 的过程中人性才出现了善恶的变化。但是也不是说恶 就是不可避免的,吴澄认为可以通过变化气质来减少现实生活中的恶。而想要变 化气质,只能依靠后天的学习。通过学习来去除气质之中不好的部分,才能最大 限度的保存至善的“天地之性 ,才能去恶存善。他说:“性原于天而付于人,局 于气质之中。人之气质不同犹地之岩石泥尘有不同也。气质之明粹者,其性自如 岩石之水也;气质之昏驳者,性从而变泥尘之水也。水之浊于泥尘者由其地,而 。 元】吴澄:尊德性道问学斋记,吴文正集卷四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 第7 页。 。【元】吴澄:无极太极说,吴文正集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2 页。 【元】吴澄:答田副使第二书, 吴文正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日j 书馆1 9 8 6 版,第 9 页。 1 2 第二章吴澄的理学思想 原之所自则清也。天下之清莫如水,先儒以水之清喻世之善,人无有不善之 性。 “玉者,质之粹美者也,若人之气质则有粹驳美恶之殊,上智大贤以 下,岂能人人而如玉哉! 苟不能以如玉,则必变化其质乃可求至于道故学者 以变化气质为先。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其“气质之性 没有破坏至善的 “天理”,而普通人所受之“天理”或多或少受到“气质之性”的影响。无论是 善还是恶,都是“性 与“理 结合的产物。只有通过学习,美化人的气质,才 能恢复人的善性。所以无论是纯善的“天地之性”,还是有善有恶的“气质之性” 都是天地之理的体现。 在“性情论 中,吴澄除了表述了自己对于“性”的认识,还谈到了对“情” 的看法。他认为应该用“性”来约束和控制虬隋”,不能使“情不受“性的 控制而任意流露。他说:“约爱恶哀乐喜怒忧惧悲欲十者之情,而归之于礼义智 仁四端之性,所以性其情,而不使情其性也。 “性”包含了“仁义礼智”的内 容,都是善的,而“情”则表现为喜怒哀乐等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有善有恶。 既然“性”是善的,“情”有善有恶,那么就应该用道德的“性”来约束“情” 的自然流露,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要用道德来约束情感,而不能让 情感的宣泄超出道德的界限。这表明了吴澄注重理性和道德的立场。 1 无】吴澄:易原以清名字说,吴文正集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 3 页。 。 元】吴澄:吴琢玉成字说,吴文正集卷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2 页。 气元】吴澄:邬昀兄弟字说,吴文正集卷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版,第4 页。 吴澄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章吴澄的心学思想 吴澄的哲学思想中不仅有理学的范畴,还有很多心学的思想。陆九渊也是吴 澄尊崇的哲学家。吴澄的哲学思想中的心学理论一方面弥补了理学的不足,强调 不仅仅要注重外部世界的作用,还有重视本心的发用;另一方面,也把心学拉出 了后期偏向于虚空和玄学的尴尬境地。 第一节本心为万理之所根 “本心 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是吴澄首先发明和使 用的,早在宋代新儒家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中就反复提到“本心”这一范畴。所以, 在探讨有关“本心 的问题时,就必然绕不开有关对于经典重新诠释的问题。在 不同的经典中,不同的哲学家对“本心的见解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不同 哲学家的哲学观点和立场。 儒家经典之一的孟子直接提到了“本心 这个概念。“此之谓失其本心 但却只有一句,并未加以详细阐述。后来陆九渊把孟子所说的有关“心”的言 语统一到“本心 上,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吴澄应该说借鉴了陆九 渊的理论,因为他对孟子有关于“本心 的研究,与陆九渊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 但是,孟子本人所说的“心”到底是不是如陆九渊和吴澄解释的那样,是不是“本 心之教”,这在孟子一书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表述,这就使得“心 有很多可 能的含义,你既可以从“本心”的角度去解释“心”,也可以从“人心”的角度 去解释“心 。 然而朱熹就与陆九渊和吴澄从“本心 的角度解释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