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我国古代秦汉时期形成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疆域辽阔,人口众 多,为有效维系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行政系统, 如何有效管理这一庞大的军事、行政系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 在有外来入侵或者发生内乱时,军队调动、政令下达、关津守护,均 需要有信用物来传递信息。这些信用物学术上称之为“符信”,秦汉 年间的符信制度的发展已相当完备,并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当时的 符信主要有节、虎符、竹使符、符、传、过所、柴、孺等。它们在形 状、质地、表面的文字格式以及使用制度上都各不相同,同时在历史 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继承的关系。 近年来大量简牍资料的出土和整理为符信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今人对秦汉符信制度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许多论 文与专著问世,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少对整个符信系统的把 握,或仅言形制,不谈制度;或仅言一种或几种秦汉的符信,而没有 整个符信制度的描述。另外对于相同的史料,各家也见解不同,分歧 较大。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 浅的见解,力求分析符信在秦汉年间使用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及 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希望能够促进这一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秦汉符信制度关津法律规定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w a su n i t e da g a i na saf e u d a lc o u n t r yi nq i n h a np e r i o d ,t h e d y n a s t yh o l d av a s t t e r r i t o r y a n da l a r g ep o p u l a t i o n s o ah u g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n dm a r t i a ls y s t e mi si nt h ed e m a n d h o wp e o p l ei nt h i s s y s t e mt or e c o g n i z ee a c ho t h e r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t h e c o u n t r yi si naw a r f a r e k i n g sa n dg o v e r n m e n to f f i c e r sn e e dm a t e r i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c a l l e d f u x i n t og i v ea no r d e rt ot h ea r m yo rr e l e v a n t u n i t s ,a n dp e o p l ea l s on e e d “f u x i n t op a s saf o r to rt o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d u m b m i l l i o n sf r o me n e m yi nb o r d e ra r e a s t h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w a st h u s u n i f i e dn a t i o n w i d ew i t hs o u n dm a n a g e m e n ti nq i n - h a np e r i o d t h e r e w e r es om a n yk i n d so fm a t e r i a l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s u c h a s f u ,j i e , z h u a n ,q i ,r u ,g u o s u o t h e y a r ed i f f e r e n tt oe a c ho t h e ri n m a t e r i a l ,s h a p ea n du s em e t h o d r e c e n ty e a r s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d i s c o v e r ya p p l yac o m p l e m e n tt ot h e s t u d yo f “f u x i n ”b u tt h e r es t i l la r em a n yp r o b l e m sh a v en o tb e e ns o l v e d , f o ri n s t a n c e ,i n t e r p r e t i n gd i f f e r e n td e f i n i t i o n sf r o mo n e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o r j u s tt a l k i n ga b o u ts e v e r a lk i n do f “f u x i n ”s ot h e r ei sal a c ko ff u l l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w h o l es y s t e m t h i st h e s i s ,b yq u o t i n gal a r g ea m o u n to f h i s t o r i a nm a t e r i a l si n c l u d i n gb a m b o o sl i p sa n dw o o d e nt a b l e t s ,w i l lp u t f o r w a r dt h ea u t h o r sv i e wo nt h e s e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i ti s h o p et h a tt h e s t u d yi n t ot h i ss u b j e c tc o u l db ef u r t h e r e d k e yw o r d s :f u x i n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l a w s r e g u l a t i o n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宋翌翠日期:砷心。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味象翠导师签 日期:彻7 s - 、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秦汉符信制度概述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信用物符 信,而符信制度也是由来已久。最早有记载的是牙璋和珍圭。周礼春官典 瑞载:“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又周礼冬 官玉人之事云:“璩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眺聘。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 厚寸,以起军旅。此后出现了竹节形状的节。“节 是传达皇命,象征国家 和君权的信用物。 秦汉年间的符信主要有节、虎符、竹使符、符、传、过所、柴、编等。汉 书高帝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 师古日:“节, 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 周礼中 还记载有玉节。考古发现的节多为金属制成,早期的节应该具有一分为二、两相 堪合的校验制度,节在秦以前有着发兵的作用,秦汉以后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信用 物,不能作兵符使用。 秦汉年间与中央王朝政治军事活动密切相关的符信有虎符和竹使符,它们都 是由节演变而来。史记孝文本纪“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 符。 本注集解应劭日:“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 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索隐日:“汉旧仪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征发 。节脱离了 竹节的形状,代之以猛禽、猛兽的形状,以比兵象,渐渐就发展成了虎符。虎符 是金属质地,保持了早期的节的两相堪合的校验方法,做成虎形;而竹使符则保 持了节的竹木质地,但是也演变成方便携带的方块状,在符的一侧刻上标记符号, 仍然可以通过“合符 来进行检验。铜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召。 作为征召使用的竹使符又衍生出作为一般军事人员身份证明信用物符 和其它一些信用物。本文符分成两类,用于出入关津的“出入符”和军事活动上 用于互相确认身份的“行事符。出入符,六寸之制,“左上右下 、“左内右 外”,以及“合符从事之使用方法已经得到公认。考古发现的符的实物上面不 仅有书有文书和数字编号,而且边缘还有齿。符上的数字是符的编号,齿则用以 校验堪合。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传是作为一般吏民的通行信用物,传通常比符大,上面的文字也比较多,详 细注明传的申请和签发过程。关于符和传的区别,学者争论不一,尚未形成共识。 居延汉简中有一简上面大书“过所 两个字,到唐代过所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在汉简简文中,也常有“过所 两字出现。对于“过所 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 两汉之间过所已经脱离了符信的格式,成为一种新类型的信用物,即为唐代所用 过所的雏形。 柴多见于文献记载,而在实际出土发现的简牍中,没有明显特征的綮存在。 一般认为有特殊身份的高级官吏和皇亲国戚才可以使用的通行证,或以为有公用 私用之分。“柴信”是丝质的信件,或者可以悬挂起来作为徽帜使用;“柒戟 是木质有缯衣或油漆包裹着的,用于官吏出行时作仪仗的。 编。张晏说“书帛裂而分之,若券契也”即是画一个骑缝符号或者字在丝 织品的中间,然后一分两半,合编从事;苏林说是“传烦,因裂编头合以为符信”, 编是什么类型的身份证或者通行证,近来各学者都没有定论。 在简牍资料中很多“入关致籍”、“出关致籍”。目前没有发现明显的致的 原件,但有的学者认为部分简牍资料就是致,也是一种信用物。大多数学者认同 “致籍 是关津的人员出入情况,以及使用的符信的记录簿册。 以上是对各种符信的大致概括。除了形制、质地、使用方式、使用年代上下 限这些争论以外,还有一些制度上的东西有待于明朗。而这些制度和关津的法律、 制度等都息息相关,因此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对汉代的符信制度的研究,可以 进一步了解当时军事、经济、政治等相关的制度。 第二节秦汉符信制度研究学术史 我国学者对符信研究的历史悠久,早在史记、汉书的注疏中就有学者 力求对符信制度的把握,各家意见也不尽相同。下面试从金属符信和木质符信两 方面来阐述研究此课题的学术史。 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对符信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 主要集中在金属符信上,并且录图多而著述少,一般只叙形制,不谈使用制度。 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中所录“汉龙虎铜节 ,有其铭文拓图,从铭文看与罗 振玉所辑三代吉金文存中的“王命键 同为一物,阮元仅考证其铭文,对其 2 卜_ 海师范人学顽十学位论空 第一覃研论 使用制度则无叙述o 。三代吉金文存中还录有骑马口节、口口熊节、齐马节、 雁节、鹰节。则只有拓图,而无文字叙述。关于著名的“鄂君启节”罾,殷涤非、 罗长铭台写的文章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一文介绍得较为详细,从其发 现情况到释丈的解读都有细致的讨论,对其使用制度则言之甚简国。鄂君启节一 共有两组,一组车节三枚,另一组舟节两枚,都有一定的弧度,可能加上遗失的 部分可以拼合成圆竹筒状的整体,殷涤非和罗长铭认为除去没有发掘完整的另外 一个可能就是这两组节都有五枚,“因有两件或者一件存于王处,实际上在鄂君 处只有此数曩。刘和惠认为鄂君启节仅为出示用,不需合验。另外,鄂君启节根 可能是窖藏之物,车节三枚、舟节两枚就是节的原数回通过对鄂君启节上铭文 的考释,作者提出金节要一岁一返楚王处,金节上的地名并非按照路线顺序列出, 而是规定了金节使用的范围;另外作者还推测了舟节和车节使用的四条可能的路 线,对于持节的商队,“不要征税,但不要给与使者的待遇,或者说不要供给他 们使者的饮食一。对于这一点其学术界意见不一,郑雅坤认为“不征税收,并要 加以优待,给予号的食物。如果载有马牛羊,那就一定要征税,但不是在关上直 接征收,而是报告中央,由中央财政机构征收一囝:郭氏认为“要加以优待,不 要给予不好的食物 呻:商氏认为“修补船只所需用的木材和随船人员的伙食则 不能供应”国;于氏认为“舟车人徒众多,其所到之处,国家不能供给馔食 圆; 殷氏认为“不要给他超额供麻斗画。关于九十年代初土的南越文王节,饶宗颐有 细致的考述,认为其铭文为王命= 车牡”o ,意为“王命专门负责使命者,所到 之处供给一赡食馕”,何琳仪则有进一步字形方面的考证。另外郑雅坤认为早 期的节分为三种,玉质作为瑞节、铜质作为使节,竹质作为出入门关的凭证;秦 汉以降节不再作为通行证明,而是成了直接体现君权的特殊标志物。杨泓认为 ( 清) 阮元軎 吉斋钟鼎敖识眷十录于鲍延爵所辑 后知不足斋从书第五册民国五十八年十月, 第2 8 2 7 氟 照片见文物参考资料 1 9 5 8 年4 斯第6 页 殷涤非、罗长铭毒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 ,文物参考数据,1 9 5 9 年第4 期 刘和密( 鄂君启节新探) ,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5 期。 郑雅坤谈我国古代的椅节( 牌) 制度及其演变) ,西北大学学报) 1 9 8 5 年第l 期,第硒页 文史论集第3 3 8 页 文物精华第辑第5 3 页 考古,1 9 6 3 年第8 埘,第4 4 4 页 立物参考数据1 9 5 8 年第4 期,第1 0 页 饶宗颐t 南越文土墓虎节考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两安半坡博物馆成立三十垮年学术讨论台论文 1 1 何琳仪南越上墓虎节考,汕头 学学报1 9 9 1 年第7 卷第3 期 1 2 郑雅坤谈我国古代的特节( 牌m 4 度照其演蹙 ,( 西北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1 期,第5 6 页 第一章绪论j :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汉代的节是用来表示持有者是皇帝代表的身份,是皇帝和国家的象征,汉代的节 是“在一根约1 8 米的竹柄上,束有三重用牦牛尾制成的节旄 虎符的收藏和拓本收藏的记叙比较多。张燕昌录乐安王、临袁侯符各一枚, 皆有拓图,文字叙述甚少,仅考证“乐安王 、“临袁侯来源。吴云所收有汉 张掖虎符一枚、晋成邑男虎符一枚。刘喜海录有虎符两枚。阮元录有“南郡铜 虎符 一枚,由“信陵君窃符救赵 之符说文解字中的“琥,发兵瑞玉,为 虎文,是古用玉符 推断,虎符最早应该是玉质,后传世为铜虎符,错银为书, 且虎符腹中的凸凹键的形制是“左有方空,右有方柱” ;另录“新莽武亭连率 虎符 一枚,阮元考“连率 即“职为太守 ,以为“汉书新莽传及地理志中 所载莽改郡国无武亭之称,未知识是何也 。翁大年有专门的兵符方面的专著, 但秦汉年间的兵符也所录甚少,对其使用之制度论述也不多。有“汉上党守虎符 一枚、“汉东莱太守虎符 一枚、“汉酒泉太守铜虎符,其中酒泉太守虎符制度 与前两者稍异,背铭文为“天汉诏与酒泉太守铜虎符第口 十三字,翁大年以为 “是符其以与初置边吏”。施蜇存录有“汉上郡太守虎符”一枚,有拓图。罗 振玉对虎符也多有著述,雪堂类稿中搜有“汉安国侯虎符 一枚和“新莽爵 符一枚,分别题有跋文,罗振玉以为爵符难得,“人间亦未见第二品” 。另外 罗振玉在历代符牌图录中录有秦汉虎符多枚,皆属图录,而无著述,此书前 跋序中对虎符的形制和使用制度稍有涉及,主要观点是“两汉诸虎符皆中间不书 第几,而但书于两侧 。王国维有“秦阳陵虎符跋 和“秦新郭虎符跋”中对 秦汉的虎符形制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传世汉符“其文皆曰与某郡守( 或太守) 为虎符:“肋下皆有某郡左几、某国右几字 ;“其文刻于脊上,合之而 后可读”;秦虎符铭文多错金而汉虎符多错银,秦虎符字画肥且错金轻;汉虎符 字画细而错银厚,且认为由于虎符为发兵所用,左右两符合在一起出现为少见之 杨泓汉晋的“节,:,文史知识1 9 8 2 年第8 期,第6 5 页 ( 清) 张燕昌金石契附石鼓文释存一卷贵池商山邮刘氏家刻书,第5 5 页 ( 清) 吴云两蓉轩彝器图释同治十一年( 1 8 7 2 ) 石印本,张掖左一,卷十,第1 页;晋成邑男,卷十 二,第4 页 ( 清) 刘喜海长安获古编东武刘氏刊( 两卷本) 卷二,第2 2 页张掖左一、2 3 页广阳左二 ( 清) 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卷十,第2 8 2 9 页 ( 清) 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卷十,第2 8 3 0 页 翁大年古代兵符考略残稿,此书没有版本信息,影印本,上海图书馆索书号为: 施蜇存北山集古录之“杂器题跋”,巴蜀书社1 9 8 9 年版 罗振玉雪掌类稿之丙金石跋尾。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3 页 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中国书店1 9 9 8 年版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事,应慎重对待。 解放以后对虎符的研究又掀起了热潮。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是仅围绕某一个 虎符,考辨其真伪、出土地点、形制,虎符的使用人以及确切的铸造年代等,但 是对于整个历史时期的虎符使用制度则研究不多。最初1 9 7 9 年陈直在西北大 学学报上发表文章,描述一个叫“秦兵甲之符 的虎符,认为“此符当为始皇 八年以前之物 。紧接着黑光在文物上发表杜虎符的文章,释读了虎符上 的文字,考证了杜地是在今西安市郊杜城村。而后又有戴应新和陈尊祥通过对 杜虎符形态、形制以及释文进行了真伪考辨,一致认为其是真品。关于虎符的 铸造年代,马非百认为是在秦惠文君十三年以前,朱捷元认为秦惠文君“称君 的纪年共十三年,即公元前3 3 7 年至前3 2 5 年。也就是说,杜虎符铸造和使用的 时期,当在此期间以内。 胡顺利认为“秦惠王十三年称王,十四年更元;杜 虎符的铸造是在称王前的十二年内。”曾维华则认为“杜虎符铸造年代的下限, 严格地说,应定在惠文君“十三年四月戊午 ,即公元前3 2 5 年四月戊午日为妥。 这样,可避免一年之差的争论。 。 在1 9 9 0 年代针对新鄣虎符又有新的研究,王翁如介绍了其发现的过程 ,而 张克复将新郭虎符和阳陵虎符一同介绍,将王国维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叙述出 来,并简要地概括了秦汉以降兵符的形制和使用演变 。关于虎符的形制制度, 薛英群认为兵符的前身是牙璋和珍圭,给诸侯王的虎符称“汉与 ,给一般的王 或者郡守的虎符则称“与,以区别不同身份1 1 。王永波则有一文详为考述牙璋, 他认为牙璋是商周人民的象征男性阳刚之气的饰品,平民和贵族皆可拥有,并非 兵符1 2 。这一时期对于各种馆藏、出土的虎符的介绍以及辨伪的文章也不少。文 物1 9 8 1 年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杜阳虎符与错金铜豹1 3 ,不久罗福颐考证杜阳虎符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八,中华书局, 陈直秦兵甲之符考,西北大学学报,1 9 7 9 年第1 期,第7 2 页 黑光西安市郊发现秦国杜虎符,文物1 9 7 9 年第9 期,第9 3 页 戴应新秦杜虎符的真伪以及有关问题,考古1 9 8 3 年第1 1 期,第1 0 1 2 页;陈尊祥杜虎符真伪 考辨,文博,1 9 8 5 年第6 期,第2 5 页 马菲百关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史学月刊1 9 8 1 年第1 期,第2 0 页 朱捷元 秦囝杜虎符小议,西北大学学报1 9 8 3 年第l 期,第5 3 页 胡顺利关于秦国杜虎符的铸造年代,文物1 9 8 3 年第8 期 曾维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考,学术月刊,1 9 9 8 年第5 期,第7 9 页 王翁如秦代新都虎符足怎样发现的? ,历史教学1 9 9 3 年第1 2 期,第3 4 页 张克复我国古代的军事符契档案新邦虎符及其它,档案1 9 9 0 年第6 期,第3 4 页 1 1 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 i 二卜一居延汉简研究,两北史地1 9 8 3 年第3 期,第7 2 页 1 2 王永波牙璋新解,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1 期,第3 6 页 1 3 王敏之社阳虎符与错金铜豹,文物1 9 8 1 年第9 期,第9 1 页 5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1 :学位论文 系伪造的。王关成认为秦代虎符多发给县,汉代才发给郡国,又虎符制度应为 “左外右内 ,加上从文字角度的考证,认为陕西省周至县文化馆征集的东郡虎 符是伪造的圆。傅振伦释地湾金关简为“齿一,白,即认为六寸符只有一个齿。 另外有一些介绍虎符的文章,对虎符的使用制度叙述甚少,大部分学者都注意到 了虎符长度不统一的情况,但是都没有深入研究。 关于木质符信的研究,史记、汉书、后汉书各家注中已经有所涉及, 清代学者研究的也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量简牍资料的出土,为木质符 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呈 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马圈湾遗址的发掘简报中就注意到了玉门关出入人员 的记录“致籍。李学勤提出綮、綮信、柴戟三者各自不同,要将它们区分开 来。粲是木做成的传信,即通行凭证;柴信即为信幡,由丝织物做成,用来传令 启闭关门;柴戟则是依仗所用,由古代的演变而来,文中还附有张掖都尉巢信 的照片 。薛英群对于汉代的木质符信有全面详细的考述,认为“居延出土的具 有通行证性质的木符,是以往兵符的发展,演变和扩大其使用范围的产物,符 仍要求合符从事,仍属“左上右下 、“左内右外之制”,符仅限于军事系统内的 人员使用,并且要规定往返时间,他将符与信符归于一类,并且认为“持有特殊 符信的军事人员,都将得到优厚的招待 ;传是由官方信使的物资凭证发展到一 般吏民可以使用的身份证明。另外,作者还研究了传是由乡啬夫、县令或丞的签 发过程和直接由各系统部门自行办理的签发过程。认为致籍是上报文书而非关传 简:关于綮、槊信、檠戟的意见基本与李学勤相同。对于缔,则罗列史籍记载, 得出东汉时还有使用编的结论,对其使用制度则不甚明朗,对符节有关的官吏也 做了一定的研究。胡锦贤认为粲和编都是传,作出入关门之用。檠为刻木而成, 檠戟则是作仪仗用,与柴的使用不同。缔则是帛质,画一个完整的符与帛上,然 罗福颐杜阳虎符辨伪,文物1 9 8 2 年第3 期,第6 2 页 王关成 东郡虎符考,考古与文物1 9 9 4 年1 期。第“页;王关成 再谈东郡虎符辨伪,考古与 文物1 9 9 5 年第5 期,第6 0 页 傅振伦 西汉章阳侯错银铜虎符考释,文物天地1 9 9 0 年第1 期,第4 3 页; 景明晨、刘晓华成阳发现汉齐郴太守虎符,文博1 9 9 0 年第6 期,第8 6 页:时瑞宝两汉鲁王虎 符, 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3 期,第1 0 8 页;王长启、高曼、尚民杰、茹新华介绍西安市藏珍贵文 物,考古与文物1 9 8 9 年第5 期,第7 9 页。 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博物馆敦煌马嘲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 9 8 1 年第1 0 期,第1 页 李学勤谈“张掖都尉柴信”,文物1 9 7 8 年第1 期,第4 2 贞 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 i :卜居延汉简研究,西北史地1 9 8 3 年第3 期,第7 2 页;薛英群汉代 符信考述( 下卜一居延汉简研究,西北史地1 9 8 3 年第4 期,第6 9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后一分为二,门关官吏执左,行人执右,合帛从事。陈直认为符、传性质相近, 行旅时等于身份证,过所等于路证,二者相辅而行。编和柴为符信之别种,现出 土只见符信,不见编和柴。符可以分成出入关津之符、出入宫禁之符、征发劳役 之符、徼巡省之符、征召臣工之符以及车辆之封符等六种,用法各不相同 。另 外他认为符还可以按照文字分为:记编数或齿数不记人名、记家属名不记符齿这 两种。传相当于身份证,仅记年月,不记人名,过所则是路证,传与过所相辅使 用,过所一般由乡啬夫或乡有秩代为申请,由县丞批发,过所制度开始于西汉太 武帝之时,为东汉沿用,至晋时传与过所合二为一。 李均明认为符的主要特征 是长度大约汉寸六寸,即今十四厘米强,并且其侧面均有缺口,是为符齿;符之 制源于古之圭璋,秦时符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传与符有所区别,符有刻齿,而传 却无,符可以由吻合的若干片组成,不拘泥于形状,并且传长而符短,传上必须 注明目的地和所携带的物品;传分为私事和公差两种,私事传要向乡提出申请, 经审核后报县发放;公差传由县以上机构颁发,持有人可以享受传食、传舍待遇; 传与过所并非二物,只是时代不同的不同称谓;出入名籍是上报文书,不能代替 符和传。李均明的另外一篇文章补充了前面的观点,并表明传的使用地区比较 广,致通常只用于指定地点。赵克尧认为“符 、“传为一物,唐代的“过所 即为汉代的“传,都作“符”解,即信物;而“乘传 与“传”之意相去甚远, “乘传是乘坐公交车的凭证 。郑雅坤与胡锦贤有相似之处,他认为綮和缔都 是传;根据湖北江陵县凤凰山1 6 8 汉墓出土的竹牍,他分析汉代的柒由郡丞签发 和验证的;并且有一套换文或手续交接制度,即持柴者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应凭 原发的巢换文或者另外办某种手续才能通行;他将使者驿差所持的信物归类为传 符,并且认为其最早记载始于魏书,是具有公事效力的食宿、交通凭证;唐 代有出入城门、关门的通行证门符。日本学者大庭修认为居延汉简中的诏 令简3 3 2 1 2 简很有可能是竹使符,并且根据此简说明了竹使符的使用方法;他 提到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亲眼见到的肩水金关简上面的齿就是牍文上“百”字, 胡锦贤汉代的通行证传,湖北大学学报1 9 8 7 年6 期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4 1 页 陈直汉晋过所通考,历史研究1 9 6 2 年第6 期,第1 4 5 页 李均明汉简所见i t j 入符、传与出入名籍,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7 页 李均明汉简所反映的关津制度,j 力史研究2 0 0 2 年第3 期,第2 6 页 赵克尧汉代的“传”,乘传与传舍,江汉论坛,1 9 8 4 年第8 期,第6 8 页 郑雅坤谈我国古代的符节( 牌) 制度及其演变,西北大学学报1 9 8 5 年第1 期,第5 6 页 7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当时人们是把同一位置上刻上痕迹的左右两简作为一组,然后在刻痕中写上 百字,这种两枚一组的简共制作了一千组”;他分析了居延汉简2 9 1 “吏家 属出入符 、敦煌汉简d 3 8 3 9 “警候符 、以及疏勒河汉简中的7 3 7 号简,认为 这三支简是不同类符的代表;另外他认为传也是符,需要分而相合,而不是身份 证明文书:他提出致应该是存在的,一般由关吏发行,主要用于近距离的旅行; 而传、綮是由县发行,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旅行。程喜霖认为,自战国至秦汉为 关传盛行的时间代,汉武帝元鼎年间,传与过所合一的官府公文开始出现,具有 通知和路证两种作用,与以往单纯的传不同;西汉以后关传路证逐渐消亡,最后 由过所取而代之。唐晓军则认为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要求简化传繁琐 的申请和使用方式,因此出现了省略了繁冗的套词的过所固。侯灿先生在唐代 两件申请过所的文书文中,认为“大概在汉代传己被过所代替了, 其 下限“最晚也不过于北宋”。张艳云先生在唐代过所制度略述文中,认为过 所开始“可推定为东汉时期 ,对于终止时代则没有论及。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 在三井寺藏唐过所考文中,认为过所“行用之期,自汉( 东汉) 末至五代( 梁) , 凡七百余年。 陈直先生引用汉简说明,过所制度开始于西汉武帝太始时,过所 等于路证,传等于身份证,唐代过所已经脱离了两者结合的使用制度,独立使用; 因此西汉武帝太始时起的过所制度只是沿用到魏晋。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关符信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北大学王树金的硕士 毕业论文将秦汉的符信制度做了系统的描述,特别是传、传舍、传车的使用制度 叙述得尤为详细 。最新的成果,也是最细致的研究来自侯旭东,他将传文书分 为御史大夫签发的传信、郡级官府签发的传、县级官府签发的传三类,御史大 夫签发的传信中又分为承制和非承制两类,分别有其不同的使用制度 ; 另外关于秦汉简牍中所出现的“直符”,也有学者进行了讨论研究。于豪亮 f 日1 大庭修汉代的符和致,中国史研究1 9 8 9 年第3 期,第1 3 3 页 程喜霖敦煌汉简所见关传向过所演变,敦煌研究,1 9 9 2 年第2 期;另外程喜霖有专著唐代过所 研究,中华书局2 0 0 0 年版,所持秦汉的关传、过所方面的观点与敦煌汉简所见关传向过所演变基本 相问:另外关十过所的其它文章,由于对秦汉年间的制度叙述不详,此处不一一列举,具体情况参考:黄 兆宏过所制度研究述略,甘肃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1 期 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两北史地,1 9 9 4 年第3 期 陈直汉晋过所通考,历史研究1 9 6 3 年第4 期,第1 4 5 1 4 8 页 上树金秦汉邮传制度考,西北大学历史系,2 0 0 5 年6 月硕士论文 侯旭东西北汉简所见“传信”与“传”兼论汉代君臣日常政务的分工与诏书、律令的作用, 文 史2 0 0 8 年第3 辑,中华书局出版,第5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认为“犹后世的值班;陈邦怀认为直符制度不仅见汉代宫廷,还用于仓库; 裘锡圭同意于豪亮的观点,并考证史籍,认为直符之吏有尉史、令史 。 以上是秦汉符信研究现状的概括和总结,本文力求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 破。 第三节本文研究思路和力求突破的问题 古代中国和现在一样有着复杂的行政系统和通讯系统,古代人民在这些由自 己的智慧和经验建立起来的系统里生息繁衍。由于古代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造成了行政军事系统的庞大,处在这些系统中的人们如何相互辨认,是非常重要 的问题。尤其在有外敌入侵或者内乱的年代,军队的调动、官方命令的下达、关 口河津的守护,都需要有信用物来传递信息。文献记载显示,早在先秦时期,古 代人民就已经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这些物资凭证,2 0 世纪简牍资料的出土为今天 研究秦汉的信用物,即秦汉的符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那么符信是什么样子 的? 如何运作? 谁来使用他们? 符信有哪些种类? 不同种类的符信的关系如何 让?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发展的? 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在研究生学习 阶段,我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初接触这一领域是一年级的时候写我导师的一篇作业古代的简牍,在 撰写作业的过程中,通过查阅一些介绍性的简牍学专著以及出土简牍的释文,渐 渐对其中的文书感兴趣。后来因为写一篇关于“啬夫 的小文章进一步阅读了大 量简牍资料,发现在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以及其它简牍资料中,有很多关于吏民 出入关口的包括该人的姓名、年龄、肤色、所携带的物品等方面记载,还有一些 上行下发的文书,因此对古代的通行证和文书的流通方式很感兴趣,但是自己始 终不知道如何界定研究范围和确定题目。而后与导师商量,最后定题目为“秦汉 符信制度研究”。 在选题范围上暂定为“秦汉 和“符信制度 但是实际上先秦和秦代以及魏 晋的文献数据也在查阅的范围之中;暂定为符信制度,但是与关津制度,邮传制 度( 比如,驿、传舍、戍所、郡邸以及邮亭之区别) 以及军事方面的一些制度关 系都很密切,这些都有待于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进一步进行扩展。 于豪亮居延汉简校释,考古1 9 6 4 年底3 期,第1 5 7 页 陈邦怀居延汉简考略,历史教学1 9 6 4 年第2 期。第4 2 页 裘锡圭汉简零拾,文史1 9 8 1 年第1 2 辑,中华书局,第1 6 页 9 第一章绪论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人研究的情况在本章第二节已经有概括性的描述,从整体情况看,缺少对 整个符信系统的把握,或仅言形制,不谈制度;或仅言一种或几种秦汉的符信, 而没有整个符信制度的描述。另外对于相同的史料,各家也见解不同,分歧较大。 因此在本人叙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在词义上的揣测,而着重于相关史料 的分析。 由于考古资料照片和详尽的报告不多,因此无法和出土实物拉近距离,只能 通过一些释文来进行分析。抛开释文可能有错漏不说,出土的很多简文都漫灭不 可辨识,且大多数都是零碎的简文,难以连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路线主要是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互相印证,从中 找到能说明历史事实的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汉代的符信制度,研究的目标是 对汉代的符信系统做一个尽可能完整、尽可能接近历史事实的描述。并且另外由 通行证所反映的汉代文书传递方式,这也是本研究课题预期要达到的创新目标。 1 0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秦汉的节 第二章秦汉的节 第一节节的概述 符节是我国古代种类繁多的信用物的统称。各种类型的符节的形制和使用方 法不尽相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和规律。从文 献记载看,最早的信用物是节,之后有虎符和竹使符,再后来有传、柴、襦等信 用物的出现。这些信用物是如何使用的,在历史发展中有哪些变化,它们之间是 否有沿袭或者联系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信用物是节。按周礼掌节云:“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 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 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门关用符节。”据此节有以下几 种:守节用来守邦国,应该具有发兵的功能;使节用来传达王命;符节用来作为 门关的通行证;又同书同条中又见有市节,用来管理市场、征收关税:“司关掌 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 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 凡四方之宾客,叩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 文献中守节的记载较少。周礼掌节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 以辅王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 这里的节应该是重要的军事信 用物,有发兵的功能,用于国家、邦国的边疆守卫。墨子迎敌祠载:“门 有吏,主者门里,筅闭,必须太守之节,岑仲勉先生注日:“守节,太守之符 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守节出入,使主节必疏书,署其情,令若其事, 而须其还报以检验之。节出,使所出门者,辄言节出时操者名,从这里来看“守 节应该是某个城门、关门的通行信用物,和“符节无异,并不是上文提到的 守邦国者、守都鄙者所用之节。因此本文中将此处记载与“符节 归为一类。 节在外交上用来作为国家的象征,使者的信用物,使者视使节高于自己的生 命,不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要力保使节完好。战国策秦策昭衍觐见梁王时 说:“以秦强折节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东周。 至今脍炙人口的“苏武牧羊 这一段历史中,苏武在匈奴近二十年不降,节旄尽落仍持汉节不失,司马迁赞其 第二章秦汉的节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有之矣。 张骞出使西域,为匈奴所得,“( 匈奴) 留骞十余岁,予妻, 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圆毁坏使节则表示两国断交,不相通好,按战国策西 周策:“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 使 鲍本注日:“节,符信也,行者所执。焚之者,不通周也。周官,通达于天 下必有节,无节则不达。后来将“折节 引申为向对方国家屈服之意,有奉迎 通好的色彩。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 日:“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 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 折节而下秦。 使节在古代还可用来在国内传达君命,早在西周时期就由“布宪”持节向各 宪邦的掌刑法的“刑禁 宣示周王朝关于法律的规定,再由“刑禁”往其下一 级传达。周礼秋官司寇载:“布宪掌宪邦之刑禁,正月之吉,执旌节以宣 布于四方。而宪邦之刑禁,以诘四方邦国,及其都鄙,达于四海。”墨子迎 敌祠中强调按鼓声城门的重要性,其中也提到使者所用的节:“宿鼓在守大门 中,莫,令骑若使者操节闭城者,皆以执圭。昏鼓鼓十,诸门亭皆闭之。 市节是古代商人持有的通行信用物,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商,享受一定的 待遇或者受到相关的限制。古代著名的“鄂君启节”就是楚王直接颁发给鄂君启 的商队所用的市节,凭此节商队在楚国境内水陆两路都畅通无阻,而且享受免税 的优待。( 见附录图1 ) 另外,符节是城门、关口的一般通行信用物。墨子迎敌祠“吏卒民无 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 ;又“无符节而横 行军中者,断。”说明符节在军事要塞、关口的通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关 系到边塞、关口的安全,因此在法律规定上颇为严格。 第二节节的形制 节的形制也比较复杂。周礼秋官司寇:“达天下之六节:山国用虎 节,士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关用符节,都鄙用 管节,皆以竹为之,成六瑞。郑鄂注日:“有国者,君道,欲其守而不变,故 汉书苏武传 汉书张骞传 1 2 上海师范火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二章秦汉的节 用金;道路、门关、都鄙,皆臣道,欲其有自然之节,故用竹。 说明节有两种 质地,即金属的和竹制的,由国君直接颁发的均为金属节,由国君以下相关部门 颁发都是竹质节。 早期的节是由自然的竹节做成,一分为二,是为“剖竹,竹节中写上有信 用物效力的文字。史记赵世家载,知伯攻赵,赵襄子出奔,途遇仙人托命: “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日:为我 以是遗赵毋恤。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日:赵 毋恤,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女亦立我百邑, 余将赐女林胡之地。至于后世,且有伉王,亦黑,龙面而鸟喝,鬓麇髭髯,大膺 大胸,修下而冯,左衽界乘,奄有河宗,至于休溷诸貉,南伐晋别,北灭黑姑。 从“与原过竹二节,莫通这句话可以看出,仙人最初是拿着竹节作为信用物, 希望可以“通 ,即与赵襄子相见的。因此这里的记载应该是节最原始的状态, 即用自然的竹节做成。 鄂君启节还是保留了竹节的形状,仍为剖竹形式,由青铜铸成。有学者说, 鄂君启节之所以以金为之又象竹形,是两种因素的混合:是由楚王直接颁予的, 应该是金节;又是恩赐给鄂君启从事贸易,系“货贿 之事,因而采用了竹节的 形式。这样的解释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竹节到金属节的演变过 程,有剖分的竹制节,然后才有金属质的剖竹形制的节。 后来节又有了新的分化:即出现了金属质的其它形状的节,如罗振玉所辑三 代吉金文存中所录的骑马口节、口口熊节、齐马节、雁节、鹰节。这些节都是 金属质地,但是做成了动物、飞禽的形状,脱离了竹节形状,但是还是可以一分 为二,两相堪合,这类金属节演变成后来具有发兵效力的军事信用物虎符; 另外一类保持了竹节外形,但是没有了一分为二、两相堪合的形制,并且竹节变 长,且加上了比较大的醒目的标志,一般由丝织物或者动物的毛做成,是为旌节, 旌节用来作为军队的仪仗,或是国君的使者所持的信用物;最后一种节则是保持 了一分为二两相堪合的形制,亦是竹制,但是脱离了竹节的形状,而是做成了一 块方形的小竹片,或以木为之,上书文书,作为关门、城门的通行信用物,即是 后来的“符 ,以及由“符衍生出的“传 等信用物。 刘和惠 鄂君启节新探,考古与文物,1 9 8 2 年5 期 1 3 第二章秦汉的节上海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 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索隐 日:韦昭云:“天子 印称玺,又独以玉。符,发兵将也。节,使者所拥也。一释名云:“节为号 令赏罚之节也。又节毛上下相重,取象竹节。 汉官六种汉官仪载:“使 匈奴中郎将,拥节,秩l l - - 千石”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也“拥节 ,从“拥 字即可看出,此处的节不同于可以藏于袖中的金属节、虎符等信用物,此处的节 比较大,需要“拥”着才方便携带的。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及更始至洛 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度河,镇慰州郡。 本注引 汉官仪日:“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 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 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聒三重。又太平御览兵部:“冯衍与田邑书 日:今以一节之任,建三军之威,岂特宠其八尺之竹,牦牛之尾哉! 秦 尚水德,节旌是染成黑色的,按史记秦始皇本纪:“方今水德之始,衣服 旄旌节旗皆上黑。 西汉初年,节旌是染成红色的,武帝晚年戾太子叛乱,因太 子握有赤节,武帝因此于节上加黄色节旌,以资区别。汉书武帝本纪载: 征和二年“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壬午,太子与皇后谋 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牦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 杀。初置城门屯兵。更节加黄旄。”应劭日:“时太子亦发节以战,故加其上黄 以别之。”后来又将节旌改成了红色,按汉书霍光列传:“取诸侯王、列 侯、二千石绶及墨绶、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变易节上黄旄以赤。 师古 日:“以刘屈牦与戾太子战,加节上黄旄,遂以为常。贺今辄改之。 有学者从以上记载推断出汉节的形制,即有1 8 5 米的竹柄上圆,束有三重牦 牛尾毛制成的节旌。 细细一推敲,这种结论是不合理的,使节是使者所执代表 国家代表国君的象征物,不可能如此简单地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月饼购销合同采购销售合同
- 信息技术能力提升与智能化应用计划
- 网贷平台联合处理共同债务专项合同
- 生物制药领域核心技术专利交叉许可及技术服务合同
- 汽车行业并购项目尽职调查与汽车技术升级合同
- 水泥厂粉尘监测系统租赁与环保设施改造合同
- 电商平台网店贷款利率调整与告知协议
- 汽车租赁合同电子
- 河道生态治理责任保证协议及水环境质量监管合同
- 森林公园门票收益权转让及分成合作协议
- 柑橘采后处理技术优化-全面剖析
- 浙江省镇海市镇海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提分英语仿真卷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英语一模试卷
- 某煤矿项目申请报告(知识研究版本)
- 小麦种植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琼海市城市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提质增效探讨
- 儿科社区获得性肺炎护理
- 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实践路径
- 2024北京海淀区高一(下)期末英语试题和答案
- 2025年乙肝知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