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晏子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之一。全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了二百多个 故事,它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故事集。晏子是春秋末年齐国的卿相。 他机智幽默、谦恭自抑、力行节俭、反对奢侈、为官清廉、爱国爱民。后人将他与齐初名 相管仲并称为“管晏 。在晏子春秋成书前,有关晏子的故事就早己广布于民间的街 谈巷议之中。西汉刘向在综合整理晏子故事的基础上,校订而成今天我们见到的晏子春 秋。 成书之后,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真伪问题的困扰,致使此书一直没有受到应 有的重视。即便有人关注,也多侧重于其思想方面。对晏子春秋文学艺术,特别是语 言艺术的研究,就更少了。晏子春秋不仅具有丰厚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语言艺 术方面也独具特色。那么作品独具魅力的语言艺术有哪些方面的特色,造成这种艺术特色 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为更好地揭示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及形成原因,首先笔者潜心研读原著,在研 读过程中不断总结感性认识;其次是将这种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归类,并广泛收集相关资 料;最后是将自己的认识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经反复整合,最终构建起本文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二形成这种 晏语言艺术特色的原因有哪些。据此,笔者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 绍子本人及晏子春秋一书的有关情况,意在为后面论述提供依据。第二部分晏子春 秋的语言艺术特色。笔者将它概括为六个方面:( 一) 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二) 通 俗晓畅,充满口语化特征( 三) 幽默诙谐,富于情趣性( 四) 简约精练,富于哲理性( 五) 周密严谨,说理有力( 六) 逻辑性强。这个部分运用理论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将作品 语言艺术特色条理化,找出其中的规律。第三部分晏子春秋语言艺术特色形成原因的 分析。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 时代特征( 二) 齐人的乐观民族性格( 三) 民间文学特征 ( 四) 语言发展演变的趋势( 五) 先秦行人辞令的影响( 六) 晏子的自身修养。在这部分, 笔者力图充分揭示作品语言艺术特色形成的多种原因。第四部分结语,肯定晏子春秋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指出了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晏子春秋;语言艺术;成因分析 a b s t r a c t y a n z is p r i n g a u t u m n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a n c i e n tw o r k so ff i r s tq i n sa g e s t h eb o o k t a k e sy a n z ia sc e n t e rt ow r i t em o r et h a n2 0 0s t o r i e s ,i ti st h o u g h ts of a rc a ns e eo ft h ee a r l i e s t p e r s o ns t o r yg a t h e ri nc h i n a y a n z ii st h ep r i m em i n i s t e ro fq id u r i n gt h el a s ty e a r so ft h e s p r i n g a u t u m n h ei s h o n e s tf o ro f f i c e ra n dl o v eh i sc o u n t r ya n dp e o p l e t h ep o s t e r i t yc a l l e d “g u a n y a n w i t ht o g e t h e re a r l yf a m o u sp r i m em i n i s t e rg u a n z h o n g b e f o r et h eb o o k ,t h es t o r yo n y a n z ii s a l r e a d ys p r e a d i nc i v i l l i u x i a n gr e s v i s e dt h ew o r k sw es e en o wi ns y n t h e s i z i n g 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y a n z i ss t o r yi nx i h a nd y n a s t y a f t e ra sab o o k , b e a c a u s eo f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h a r a s s m e n to ft u r eo rf a l s e ,c a u s e t h i sb o o kh a dn o tb e e nv a l u e dw h i c hb e i n gs h o u l d e dh a v i n g e v e ni fs o m e o n e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 , l a yp a r t i c u l a re m p h a s i so nt h o u g h ta s p e c t t ol i t e r a t u r ea r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r e s e a r c ho fl a n g u a g ea r t , l e s s t h ew o r k sn o to n l yh a sab i ga n dd e e pt h o u g h tc o n t e n t ,b u ta l s oh a sf e a t u r e si nt h el a n g u a g e a r t w h i c ha s p e c t so f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h a s ,w h a ti st h er e a s o nw h i c hr e s u l t st h ea r ta g a i n ? i no r d e rt op u b l i c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a n df o r m a t i o nr e a s o n ,t h ew r i t e rc o n c e n t r a t e dt os t u d y t h ew o r k sf i r s t l y , t a l l y i n gu ps e n s i t i v ef a c u l t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c o n t i n u o u s l y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s t u d y i n g ;s e c o n d l yt oc a r r yo nt h i sk i n do fs e n s i t i v ef a c u l t y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oc o m b ,c a t e g o r i z e ,a n dt o c o l l e c tr e l a t e dd a t ab r o a d l y ;t h ee n dp u tt o g e t h e ro w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r e l a t e dt h e o r i e s k n o t ,t h r o u g hi n t e g r a t ea g a i na n da g a i n ,e n ds t a r tt os e tu pt e x t u a lt h e o r i e ss y s t e m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r e s o l v e st w op r o b l e m s :w h i c ha s p e c t s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o ft h ew o r k s i n c l u d e s ,t h er e a s o no ff o r m a t i n g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 o nt h e s eg r o u n d s ,t h ew r i t e rd i v i d st h i st e x t 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s y n o p s 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ny a n z ia n dt h ew o r k s ,w h i c hi s p r o v i d i n gf o rt h eb e h i n dt r e a t i s eb a s i s t h es e c o n d 1 a n g u a g ea r to f t h ew o r k s s i xa s p e c t s :( 1 ) v i v d i m a g e ( 2 ) p o p u l a ra n dc l e a ra n de x p r e s s i v e ( 3 ) h u m o r ( 4 ) t h e w o r dl i t t l eb u ti d e ad e e p l y ( 5 ) a t t e n t i v ea n dc a r e f u l ( 6 ) l o g i cs t r o n g t h e o r i e sa n dc a s e st o g e t h e ri nt h ep a r t ,t r y i n gt ol o o kf o r t h e l o g i c a la r r a n g e m e n ta m o n g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 ,f i n d i n go u tt h er e g u l a t i o na m o n gt h e m t h et h i r d ,t h e c a u s a la n a l y s i so f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 sf o r m a t i o n s i xa s p e c t s :( 1 ) a g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2 ) t h ep e r s o n s o fq io p t i m i s t i c ( 3 ) t h ec i v i ll i t e r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4 ) t h et r e n do ft h el a n g u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5 )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d i p l o m a ti nf i r s tq i n sa g e s ( 6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o fy a n z i a t t h i sp a r t t h ew r i t e rw a n t st op u b l i ct h el a n g u a g ea r ta n dv a r i o u sr e a s o no ff o r m a t i o n t h e f o u r t h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w r i t e ra f f i r m st h ew o r k s p o s i t i o no nt h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 a n dp o i n t so u t s o m es h o r t a g ei nt h ew o r k s k e yw o r d s :砀,亿fs p r i n g a u t u m n ;t h ea r to fl a n g u a g e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a s o n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 晏子春秋) 的语 言艺术及成因分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 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才勿,7 咋 日期:矽纡歹1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晏子春秋) 的语言艺术及成因分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 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本 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 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 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科勿,7 、中 日期:矽矿乡- 匀 导师警稍材靠 日期:川4 晏子春秋的语言艺术及成因分析 绪论 晏子( ? 公元前5 0 0 年) ,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夷维( 今山东高密) 人。 历事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袭父职,任卿相,先后从政近半个世纪。他一生热爱 祖国,同情人民,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它不仅是一位辅弼国君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 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在国内他逢君过必谏,努力匡正时弊维护国家秩序;在国外则舌战诸 侯捍卫齐国尊严和利益。他所依靠的不是权势和武力威慑,而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实际 行动和建立在博闻强记通于古今基础之上的出色语言才能。在其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 中,晏婴为春秋末姜齐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去世之后,他的 高尚人格备受后人的称赞,自从司马迁将管仲和晏婴的事迹合写成管晏列传之后,世 人便多将管、晏二人并称。宋人苏辙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 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然晏子事灵、庄、景,皆庸君,功业不足道, 使晏子而得君如管仲之于桓公,其所成就,当与郑子产比耳。一( 晏子传论) 有关他的史料几乎遍及当时的重要典籍,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左传、晏子春秋, 另外墨子、孟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记载。先秦之后,晏子 事迹得到了广泛传播。单就汉代而言,就有史记、韩诗外传、新序、论衡、说 苑、盐铁论、淮南子等十来部著作记载了晏子的言行。孔子说“晏平仲善与人交, 久而敬之。 ( 论语公冶长) 司马迁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 鞭,所忻慕焉! ( 史记管晏列传) 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国有道则顺命,无道 则衡命不为功名利禄而屈服于邪辟势力的铮铮铁骨和社稷重于君权的思想,都深深地影 响着后世的为人臣者。 晏子春秋是一部以记录晏婴言行事迹为主的作品。关于本书的作者与学派归属, 自两汉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就连它的真伪问题,也是随着1 9 7 2 年4 月山东临沂银雀山西 汉墓葬晏子残简的出土才被破解的悬案。这些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但对其进行 成书年代判断和性质的定位还是有必要的。 关于晏子春秋成书时间的问题,我同意谭家健先生的看法,“它基本上写定于战 国中期n 1 ,即当在国语、墨子之后,战国策、韩非子、吕氏春秋之前。主 要有三条理由:从文章体裁看,晏子春秋可能受到战国成书的和春秋事语的影响。 国语中已经出现了把某个人物的言行集中汇编在一起的现象,与晏子春秋写作意 图相近;春秋事语记录的各国历史也全用短篇小故事组成。从语言风格看,晏子春秋 的平易朴素与国语风格较为接近,没有战国后期那种铺张扬厉的风气( 如战国策) , 其中有些词汇古奥;如果和墨子相比,语言风格也有相近之处,但晏子春秋更为 流畅,喜欢用语助词以增加感情色彩,句法较多变化。从思想观点看,此书也具有战国中 期的时代特点。书中有关节用、爱民的某些说法,显然受到了墨子、孟子的启示;而对于 严刑峻法的批评,无疑是针对法家而发;尤其是对君主无所顾忌的直言敢谏,在秦始皇统 一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情况下,恐怕难以想象。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太史公日: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 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 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m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史记创作 之时,司马迁已经读到过晏子春秋了,而“世多有之 则说明,西汉之初该书就已广 泛流行于世了。再看刘向所校订晏子春秋所写序录:“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 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黟在这里可以清楚 知道,刘向在校订该书时删去了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只保留了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再 联系到司马迁所说的“世多有之,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西汉初年此书不仅流传范围广, 而且版本众多,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重复篇章了。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晏子春秋基本上就是刘向校订之后的样子。班固作汉书艺 文志将其列于儒家之首,隋、唐、宋等朝相沿不改。宋代晁公武、马端临等受到唐代柳 宗元提出晏子春秋宜列入墨家想法的影响,将其列入墨家。但不管是入儒还是入墨, 都是把它当成了子书一类来看待的。编者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于晏子思想方面的影响,所 以才有这样的结果。到了清代,纪昀在修四库全书时,跳出了儒墨之争的小圈子,从 题材上将其从子部移入史部传记,其提要云:“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逸事为之,虽无传 记之名,实为传记之祖也。 瞳3 我认为纪昀的看法是比较符合晏子春秋实际的。 吴则虞认为:“晏子春秋是一部富有政治思想性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短篇小说集,也可以说是一部最早的外传外史 口1 。本书虽有“春秋”之名, 但其并非左氏春秋那样的史书,它以故事结集出现的体例也迥别于孟子、苟子 之类的子书,故罗嫂在诸子学述中认为:“今以诸子十家衡之,当属俳优小说一流 。 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对于晏子春秋的性质,孙绿怡认为:“晏子春秋既非编 年纪事,又非语录体、问答式散文,而是一部记叙人物生平逸事及各种传说、趣闻、笑话 的故事汇编最早的人物传说故事集,其中许多风趣而有意义的故事常常成为诸子散文 中援引的实例。它所提供的人物生平专辑的形式,对后来传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川射 杨天堂认为:“晏子春秋中的晏婴已不是历史上的原型,而是经过了人的创造增益,有 点像短篇小说,人物不全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具有艺术的真实。嫡1 谭家健认为“晏子春 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集中刻画一位人物的传记性著作”1 ,而否认其性质为小说。毛曦、 李仙娥也认为,“从形式上看,晏子春秋是一部传记性的文学作品。忉 传记也好,小说也罢,都要塑造人物形象,都要记叙事件。从晏子春秋中很容易 就能看到书中既有与左传相似的历史记载,也有发生在别人那罩却附会到晏子身上的 2 各种传闻轶事,更有怪诞的传说。但所有这些故事,都是为表现以晏子为中心的一系列人 物服务的。在此,塑造人物形象才是最重要的。晏子春秋作为先秦一部具有开创性( 到 目前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人物传说故事集) 的作品,它的性质分类,自然不能套用今天 已经成熟的文体划分方法。由于其文学性较诸子文章已大大凸显出来,晏子春秋的文 学特征紧紧与其语言艺术特色相联系,而它的语言艺术特色在当时诸多同期作品中又是最 突出的。因此,对其从语言艺术角度进行探讨发掘也就十分有必要了。 一、晏子春秋的语言艺术特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 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一嘲语言之于文学作品,好比建 筑材料之于建筑物。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 勾连还是气氛的烘托,都离不开语言的作用。可见,文学艺术最基础的部分乃是语言的艺 术。晏子春秋的作者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种种现实状况,而且传神地刻画出了晏子、齐景公等一系列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 形象。高超的语言艺术成为晏子春秋高度文学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 沟通交流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语言也是应交流沟通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语言如果 干瘪、抽象、生涩,教人不知所云,如堕五里雾中,那怎么能实现顺畅沟通的交流目的呢? 晏子春秋的作者深谙此道。法国汉学家马伯乐对晏子春秋文学价值进行评判时, 这样认为:“作者知道如何使一个人的性格生动形象,以及赋予他们得体的风度和言谈。 嘲作者通过恰当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对场面细节的精心刻画以及充满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手段,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无论是叙事还是析理都充满鲜活气息, 避免了语言的滞涩与空洞。 1 、恰当的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首先,比喻的使用。比喻是各种修辞手法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的作用是使难以理解 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鲜明可感,被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巧妙地运用比喻会极大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晏子春秋中有许多新颖、别致、贴切、明快的 比喻。如卷三9 中,用“社鼠来比喻围绕在君王身边的小人佞臣,用“猛狗 来比喻阻 塞贤路且又自以为是的朝廷重臣。景公问晏子:“治国何患? 晏子的回答是“左右为社 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壅,国安得无患乎? ”晏子使用这个比喻,巧妙地将两种动 3 物的特征和两类危害国家的人的精神特征联系起来,传神地刻画出了谗佞小人与专断重臣 的危害。社鼠利用人们担心灭鼠会破坏社庙祭器的心理为所欲为。由此,他告诫景公:小 人佞臣所以无法被根除,原因是找到了君王这座靠山,使人们在行动时不能不有所忌惮。 “投鼠忌器 一词便由此而来。猛狗的存在表面上看是使“酒酸不罟 ,而揭示出的实质 却是由于重臣的专权,致使言路受阻,政令不能畅通,国家安定受到威胁的严重后果。卷 一2 3 中,景公将包括晏子在内的五个辅佐他的大臣比作人的四肢,而把自己比作人的心 脏。认为心有四肢,就可以安佚了。晏子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若乃心之有四 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无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如果只有四肢而没有心脏, 那么这个人会怎样,委婉地指出景公擅离国都沉迷于游猎将会导致国家无君、群龙无首的 局面。四肢与心脏唯有相互配合人才能健康,只有君臣同心国家才能被治理好。卷五2 0 中,鲁昭公反省自己“弃国走齐 的原因时,用“秋蓬根孤叶美,而秋风- - n 就连根拔起 这个比喻,证明自己为政时不能纳谏,无人辅弼,却有一大帮谄谀之臣,最终导致失去国 家。晏子则用“临难而遽作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这两个比喻告诫景公,事情 已发展到这种程度后悔也是没有用的。还有卷六l 中,用“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 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来比喻齐庄公推行国政的内外不一,执行双重标准,批 评了他不能从自身查找原因,却一味苛求百姓的错误作法。 黑格尔说:“艺术的要义一般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刀n 阳晏子春秋 中的比喻多以人们日常生活习见的事物,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其喻意大多清晰明了。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用“束鸡豚妄投之于胡狗之中,其折骨决皮,可立得也。一( 卷二1 ) 比喻景公将高官厚禄随便给左右,从而引起纷争。“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 使无迁也( 卷六1 5 ) 用布帛有幅度,来比喻自己对待财富的态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 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 卷八4 )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非议他人的行为就好像 生活在水边的人说斧头没有用,生活在山里的人说渔网没有用一样。“热,如火;色,如 未熟李;大小如豆;堕者,如屦辨。热,如日;色,如苍玉;大小,如璧;堕者,如硅 ( 卷六7 ) 高子、国子和晏子分别用了上述喻体来比喻景公后背上生的疽等等。这些比喻都 非常浅显,用日常生活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解释抽象深刻的道理,让人一目了然。 其次,排比的使用。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南宋陈骥文则说:“文有数 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气势,广文义也。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表达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文义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 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晏子春秋中大量使用 了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例如卷七1 中,“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 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 在这里,晏子用人君、大夫、父子、兄弟 不讲礼仪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好地强调了礼仪的重要作用。在卷二2 中,“妾闻之,明君 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不为禽兽伤人民,不为草木伤禽兽,不 为野草伤禾苗。”犯槐者之女用这一排比指出了景公因为个人喜好而滥施刑罚的错误做法, 4 可以说理直气壮、掷地有声。卷二1 9 中,“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 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 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 景公对人民横征暴敛积累了大量的财 富,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却还想世代永远占有齐国。晏子告诉他,如果不实行“善 政 、不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这就只能是空想。卷四2 4 中,晏子在回答“君子之大义何 若? 时,这样说:“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 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不退不肖。一卷三 7 中,晏子在总结桓公成就霸业原因时说:“贵不凌贱,富不傲贫,功不遗罢,佞不吐愚, 举事不私,听狱不阿,内妾无羡食,外臣无羡禄,鳏寡无饥色。一 排比与对偶联合使用。在整部作品中,排比与对偶常被用来一起使用,表达强烈的语 气。如卷- - 1 7 中,景公问晏子:“贤君之治国若何? 力晏子回答:“其政任贤,其行爱民, 其取下节,其自养俭;在上不犯下,在治不傲穷;从邪害民者有罪,进善举过者有赏。其 政,刻上而饶下,赦过而救穷;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 危国;上无骄行,下无谄德:上无私义,下无窃权;上无朽蠹之藏,下无冻馁之民;不事 骄行而尚司,其民安乐而尚亲。贤君之治国若此。一卷三2 0 中,“称身就位,计能定禄; 睹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权居以为行,不称位以为忠;不掩贤以隐长,不刻下以 谀上;君在不事太子,国危不交诸侯;顺则进,否则退,不与君行邪也。卷三2 1 中,“傲 禄以求多,辞任以求重;工乎取,鄙乎予;欢乎新,慢乎故;吝乎财,薄乎施;睹贫穷若 不识,趋利若不及;外交以自扬,背亲以自厚 等等。 再次,夸张的使用。在卷三8 中,为了突出邹滕国家之小,用“雉奔而出其地 来形 容。邹滕国家领土面积再小也不致于小到这种程度,野鸡一跑就冲出国界了。在卷七2 2 中,写晏子退隐东海之滨时,贫困落魄到了“堂下生蓼藿,门外生荆棘 的地步。在卷六 9 中,写晏子描绘齐都临淄的繁华景象时用了“张袂成阴,挥汗成雨。还有,在卷八1 4 中,晏子在应对景公关于天下什么东西“极大、极细 的问题时,使用了“足游浮云,背 凌苍天,尾偃天闲,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乎! 然而渗渗不知六翮之所在 的大鸟作为 极大的代表,又找了一只“巢于蚊睫,再乳再飞,而蚊不为惊 的小虫“焦冥 来做极小 的代表。这些夸大其词的说法为作品增添了趣味性。 2 、场面、细节的精心刻画 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n 妇概念里单独抽象意义的人是不存在的。人们是在与 社会环境交往中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而作品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空 间,在这里发生的大小事件无不体现出人们的原则立场和是非观念。精心刻画的场面为人 物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社会环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一个方面。在晏 子春秋中有许多成功的场面描写。这些描写不仅烘托出了气氛,而且丰富了人物形象。 如卷五3 中,“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极为典型。崔杼、庆封劫持将军大夫及显 5 士庶人,以死逼迫他们为自己效力。当时场面描绘得紧张而恐怖。“为坛三仞,陷其下, 以甲千列环其内外 “有敢不盟者,戟拘其头,剑承其心”,在晏子之前已有七人被杀,看 到这血淋淋的暴力场面,晏子毫无惧色,面对崔杼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充分表 现了不畏强权,坚持做人原则的光辉人格。这一血腥场面的描绘,营造出了血腥的恐怖氛 围。从而为突出崔杼等人的残忍乱杀,尤其是为表现晏子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提供了舞台,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紧迫感。 对外交斗争中唇枪舌剑的交锋场面,作者的刻画同样精到。卷五1 6 中,作者为我们 展示的是这样一个场面。晋国派范昭来齐国打探风声,以决定是否进攻齐国。在酒筵上, 范昭子同晏子和齐太师展开了一场不见兵戈的外交较量。一派轻松交谈背后却隐藏着双方 针锋相对的过招。酒酣之际,范昭先是说:“请君之弃樽。一在范昭用景公的酒樽喝完酒 之后,晏子马上说:“彻樽,更之。一又重新为景公换了一套酒器。这样,范昭僭越君臣 之礼的伎俩被晏子识破了。范昭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他又对太师说:“能为我调成周之乐 乎? 吾为子舞之。 成周之乐本是为君王演奏的,你一个使臣有什么资格享用。太师于是 回答:“冥臣不习。一这个把戏又被太师看穿,而未能得逞。两个回合下来,范昭领教了 齐国朝臣绝非碌碌之辈。由此,晋平公打消了进攻齐国的念头。而身处其中的景公却浑然 不觉,反倒责怪晏子惹怒了晋国使者。这个场面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晏子与齐太师的警 觉机智、范昭的老练狡猾以及景公的幼稚天真。其他几处场面描写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卷一1 7 中,描写景公登牛山因贪生怕死而哭泣,艾孔、梁丘据陪着流泪,唯有晏子 大笑的滑稽场面。其中虽用语不多,但在场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却都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尤其是两个佞臣一副谄媚的丑态更是刻画得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文中场面描写较为成功地衬托了人物的活动,为读者创造了延伸想象的空间,使要表 现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晏子春秋形象生动的语言,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刻画上。作品中,多处成功的 细节描写都为表现人物增色不少。比如,在卷八1 6 中,景公听到晏子死讯之后,对景公 所表现出的悲痛之情,有这样的细节描写:“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而因为迟, 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在回城的途中,由于过度悲痛,他竞认为马车速度 太慢而下车走,发现步行没有乘车快,又再次乘车。这一细节叫人不能不为君臣之间的深 厚情意所感动。景公入城之后“四下而趋,行哭而往,伏尸而号 的细节更说明这种君臣 之情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为了表现晏子的生活节俭,卷六1 8 中描绘了 这样一个细节:晏子吃饭时,景公派来的使者n t ,于是晏子把食物分一部分给使者吃, 结果“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可见,晏子每餐食物是定量的,吃多少就准备多少,没 有多余的部分给不期而至的使者准备,至于晏子是什么样的人也就不言自明了。卷五1 3 中,景公让晏子给自己进热食被拒绝,让他进服裘同样遭到拒绝,通过关于社稷臣讨论的 这一细节,晏子强调各守其职、不越职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执政理念昭然若揭了。 卷二1 7 中,晏子从景公“朝居严”这一情况,预见到朝臣可能将因此而拒绝进谏的后果, 6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 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作者对这一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晏子的远见卓识和思虑周密。 3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言为心声,人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向外传达的。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 言风格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晏子春秋一书在这方面 所作尝试颇值得一提。作品为所有出场人物设计了符合各自身份特征的语言,从而使作品 在突出各自人物特征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卷五1 2 中,景公与诸 大臣夜饮- n 了。在这则故事中,四个人物各自性格特征,就是通过他们各自个性化的语 言表现出来的。对景公深夜无事到访,并提出饮酒的要求,晏子、司马穰苴同梁丘据反应 截然相反。景公到来时,“晏子被元端,立于门日:诸侯得微有故乎? 国家得微有事乎? 君何为非时而夜辱? m 此时,晏子所关心的是国家外交与内政情况。在得知景公只是心 血来潮要找自己喝酒之后,他便以“夫布荐席,陈簋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为由, 予以断然拒绝。司马穰苴在景公到来时,他“介胄操戟立于门日:诸侯得微有兵乎? 大 臣得微有叛者乎? 君何故非时而夜辱? m 此时,司马穰苴所关注的是诸侯国间是否发生 了战争,齐国大臣是否发生了叛乱。景公道明了来意后,司马穰苴几乎用同晏子一样的话 回绝了景公的要求。他们两人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这样,一位操劳国事的贤 相和一位忠心为国的将军形象便如现眼前了。而另一位大臣终于没有再让景公“失望, 他就是梁丘据。当听到景公大驾光临时,他忙不迭地“左操瑟,右絮竽,行歌而出。虽 然此处没有写他说了些什么,但他边走边唱、载歌载舞的举动所传达出的信息足以表明一 切了。这肢体语言的作用已经胜过了平常的千言万语。如此一来,这样一个一心取悦景公 十足媚臣的形象,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表现了吗? 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别忘了景公这 个人。他对晏子和司马穰苴评价是“微此二子者,何以治吾国。他对梁丘据的评价是“微 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 通过他的话,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庸主的形象。他既有效仿齐桓 公重振国威的壮志豪情,并常挂在嘴边,所以他重用晏子和司马穰苴这样的能臣;但又抵 制不了及时享乐荒淫奢侈的诱惑,不愿真的去励精图治,所以就又离不开像梁丘据这样的 佞臣。这么做的结果,只能像本则故事最后的君子的评价“仅得不亡而已,成为英 明之主的愿望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另一个较为典型的事例,是叔向和晏子议论关于齐晋两国前途的对话。卷四1 7 中, 晏子问叔向,当今的晋国已经处于末世了,“然则子将若何? 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呢? 叔 向的回答是“人事毕矣,待天而已矣! 言语之中充满了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听天由命 的感伤,流露出的是一种手足无措的被动和失去旧日辉煌的悲哀之情。同样的问题,卷四 1 8 中晏子的回答就很明确具体,“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 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同时表明了自己事君的原则 是“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而不是如叔向的悲凉与消沉。无论 客观条件如何都要尽人事,哪怕国家处于衰世,为臣者也要进退得当,而非失望沉沦,甚 7 至随波逐流。 晏子春秋一书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可以说俯拾即是,除了主要人物晏子与景公 之外,其他人物语言也极富个性化。如吴王的骄横自大,楚王的无礼傲慢,齐庄公的荒淫 无道,弦章的强言直谏,裔款、梁丘据的媚上弄权助纣为虐,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的 好胜与刚烈,越石父的宁屈不辱,北郭骚的知恩图报等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使这些人物 形象更加丰满逼真,可以说达到了闻其言便可知其人的程度。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成功使用, 也是晏子春秋被认定为传记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 ( 二) 通俗晓畅,充满口语化特征 在与晏子春秋同时或稍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哪一部能在口语化方面超过它的。 诸子百家的文章多带有强烈的论说性,记人叙事为主的作品还不多见。当时的文章语言虽 比上古语言浅近,但口语化倾向根本不及晏子春秋。这一特征是由语言发展的客观规 律决定的,并可能与晏子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有相当大的关系。 l 、用语的浅易 作品中所使用的词汇基本都能做到语义浅近明了,接近于日常口语,很少使用艰涩拗口 的词汇。先秦的书面语言有一个从奥涩“文言到平易“白话 的发展过程。春秋初期之 前的书面语言表现为词义晦涩,佶屈聱牙。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以左传、国语为代 表,出现了句子简短晓畅,接近了当时的口语。战国中期以后,这一通俗化、口语化发展 趋势更加明显。而晏子春秋便是期间比较典型的一部。 为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试作如下比较:尚书泰誓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武惟扬, 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勖哉夫子! 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 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释义:我们的武力要发扬,要攻 到商国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残暴之徒:我们的讨伐要进行,这个事业比成汤的还辉煌呀! 努力吧! 将士们。不可出现不威武的情况,宁愿你们保持没有对手的思想。百姓危惧不安, 他们向我们叩头求助,额角响得就象山崩一样呀! 啊! 你们要一心一德建功立业,就能够 长久安定人民。) 对于不具备一定文言功底的人来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容易理解的。 而晏子春秋卷五2 8 中,“景公谓晏子日: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对 日: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 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也,何足以补君乎! 像这样的句子,一般人都能较好的理解它 的意思。这两个例子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两部著作的全部用语风格,但是管中窥豹可见 一斑,通过这种比较基本可以反映两部作品的总体用语情况。晏子春秋全书无论是客 观叙述,还是人物对话,读起来都非常朴实自然,极少有那种滞涩难懂叫人无法卒读的感 觉。这不能不说是由作者在选词方面口语化倾向所决定的。 8 2 、流畅连贯的句式 选择了语义浅显的词语,如果不能加以巧妙组合连接,也同样叫人无法顺利读懂。谁 会对那些有上句无下旬,读起来磕磕绊绊的语言有兴趣呢? 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需 要使用一些能够发挥承上启下衔接作用的连接词了。晏子春秋中出现了种类很多且使 用频率很高的连接词。如“而、“则、“故 、“且 、“于是 、“然后 、“遂”等。正是由 于它们在句间上串下联的积极活动,才使作品读起来流畅连贯,既如行云流水,轻灵飘逸, 又似风击水浪,跌宕起伏,同时对于语义的理解也大有帮助。请看如下例子: 然则曷以禄夫子? ( 卷六1 6 ) 虽然,臣请陈其为政。( 卷七1 5 ) 是以长久也,是以速亡也。( 卷四4 ) 且伐木不自其根,则蘖又生也。( 卷二1 5 ) 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卷二7 ) 遂不复观,乃罢归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卷一9 ) 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 卷一9 ) 3 、语助词的频繁使用 语助词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说话人不同的语气。作品中使用了较多类型、较多数量的语 助词,这些词不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作品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如“矣”、“也 、“哉、“焉、“乎 、“者也、“耶”等,它们能够表现出说话者或疑问、 或感叹、或陈述、或祈使的不同语气。示例如下: 岂不可哉! ( 卷八2 ) 子近市,识贵贱乎? ( 卷六2 1 ) 百姓之力勤矣! 公不息乎? ( 卷二7 ) 呜呼! 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 卷五3 ) 公何不去二子者,毋使耳目淫焉? ( 卷二1 5 ) 若夫左婴右婴之人不举,四维将不正。( 卷七2 3 ) 善哉! 诗有之日:“进退维谷。”其此之谓欤! ( 卷四1 8 ) 维羊舌氏在而已,胖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焉。( 卷四1 7 ) ( 三) 幽默诙谐,富于情趣性 史记滑稽列传中太史公日:“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列宁曾对高尔基说过,“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川1 2 h 幽默是引人发笑的语言艺术, 9 恰如其分的幽默,可以使人在笑声中顺利地接受你的说服。 n 3 1 晏子所事的三个国君都非 明主贤君,他与这些君主共论国事时,也必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古往今来,“逆龙鳞, 犯圣听 的直谏始终是危险的差事,弄不好就会降职贬官,甚至是脑袋搬家,小命不保。 但面对社会积弊、决策失误,有良知的大臣又不能不挺身而出,怎么办? 刘向对于这种处 境有过描述,日:“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 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则国 不危,在身则身不殆。( 说苑正谏) 礼记曲礼下日:“为人臣之礼:不显谏。 管子八观说:“谏臣死而谀臣尊。 晏子春秋是以晏子为中心记言叙事的。作品 中的晏子利用机智幽默应对各种场合的语言驾驭能力,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独立 于谗陷之伍,自全于纷扰之中,人无间言,时莫能偶( 杨夔( - - 贤论) 。“谈言解纷滑稽 之所雄也 ( - b 骗绎史卷七十七) 。“当时讽谏之妙,惟晏子得之( 杨慎晏子春秋点 评) 。全书充满了诙谐的气息,幽默是全书的基本特征。不仅与晏子有关的故事充满此特 征,其它故事中也有不少体现。作品中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正话反说、妙趣横生 在卷七8 中,景公看到因饥饿而死的人之后,认为自己无德,晏子却说:“君之德著而 彰,何为无德也? 然后,列举景公“君之德及后宫与台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绣;君之 凫雁,食以菽粟;君之营内自乐,延及后宫之族,何为其无德! 这哪里是有德,而是无 德之至,是真正的荒淫腐化。这一反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景公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冷 暖的庸主作风,比直接指责他更有说服力。还比如卷一2 5 中,晏子列举养马人三项罪名中 的第三项也属此例,“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叫表面上看,晏子是指责养马人 的罪过帮景公出气,实际上是在控诉景公的滥杀无辜。卷七1 3 中,景公要杀掉替自己管鸟 的烛邹时,晏子也用了相同的办法。他也列举了烛邹的三项罪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法遗产继承课件
- 民法总则全文课件
- 初中会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亳州初二会考试卷及答案
- 医疗器械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 民族风少女课件
- 安全生产定义解析讲解
- 线上推广活动方案
- 《统计学-SPSS和Excel实现》(第9版)课件 第5章 参数估计
- 民族自治区域课件
- saas货运管理办法
- 202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湖项目区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8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指导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计算机操作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社会资本测量方法-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江西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特殊职位招录考试(网络安全)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院副高职称评审汇报
- 肿瘤放疗并发症综合防治
- 口腔医疗风险管理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