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提到寇准,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成就即是在澶渊之战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正是 因为这一点,自宋以来,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把他描写成一位富有传奇性的英雄。 但我们知道,寇准也是一位诗人,虽然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略逊于和他同时代的 王禹偁,更无法与后来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相提并论,但是他在北宋前期太宗、真 宗两朝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极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将其政治 生涯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研究可以发现,寇准诗风的演变,与其政治生涯的数度沉 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诗歌沿承上,寇诗在很多方面延续了晚唐诗风特别是姚 贾诗风的特点,但寇准与其他晚唐体诗人经历、地位、思想情感的不同,使得他的 诗歌也体现出不同特点,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宋初文坛变革的萌芽。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寇准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寇准是北宋重臣,是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他在诗歌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经流传于史上的寇准诗集有两种: 巴 东集和范雍所编之三卷本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版全宋诗第二册 寇准卷,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代嘉靖年间蒋鳌所刻忠愍公诗集三卷本为 底本,应该是目前较为精当的本子,它也是我们研究寇诗的重要文本依据。 第二部分: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前人多以“含思凄婉”来评论冦诗,但 是在几十年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寇准的诗风不可能一成不变,仅用“含思凄婉”来 概括他在不同时期的诗风显然有些笼统。寇准政治生涯的浮沉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 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其仕途起伏,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时期:入仕之 前、巴东成安时期(以巴东为主) 、初次罢相、再次罢相。 第三部分:晚唐诗风的延续与宋初变革的萌芽。寇准虽然是“晚唐体”代表诗 人之一,甚至被推为盟主,但他的创作并不尽在“晚唐体”范围之内。这个部分的 重点在于论述晚唐诗风尤其是姚贾诗风对寇准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也阐述寇 诗对姚贾诗风的突破。寇准是北宋政治史上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宰相,他所 处的时代、他的政治地位、他的生平经历、他的思想都使得他的诗歌突破了“晚唐 体” ,具有了宋初变革萌芽的性质。 第四部分:后世吟咏。后世人对寇准的诗文才华和安邦定国的才能都给予了高 度的评价。 关键词:寇准;生平;晚唐体;延续;变革 abstract speaking of kouzhun, he called most of the achievements is when facing the enemy from qi dan, kouzhun did his best to make song win the battle in chan yuan campaign. this success of his has been a legend in both official and unofficial history. we know, however, kouzhun was also a poet, obviously, his achievement on poem art was not as good as wangyuchen the contemporary poet, even much inferior to the subsequent poets like sushi and huangtingjian etc. however, his special political status making his poetry has a very unique research value. we can found, the evolution of kouzhuns poetry, rather than political career has ups and downs of several closely related. his poems were a continuation of “genre of late tang” style especially yaojias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in many ways. but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status, deological and emotional made his poems also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budding of changes in the early song literar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ltogether: part i: kouzhuns life and his poetry profiles. kouzhun was not only a distinguished statesman, but also a successful poet. in history, there are mainly two kinds of kouzhuns poetry. they are the collection of badong and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which arranged by fanyo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in july 1991 edition of song-wide volume ii volumekouzhun to four series. three photocopies made by the ming dynasty carved jiangao in dynasty of jiajing. min zhong public poetry for the three-volume dibon should be present precise more of the book, but also we have studied the important kou text based on poetry. part ii: kouzhun poetry style in the various periods. decades long creative road of poetry kouzhun does not remain unchanged, only with sad and elegant thinking can be summed up in different periods would be a little vague poetry. floating kouzhun political career of its poetry have a very significant impact. we can combine their career ups and downs, its poetry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before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 into an era badang (badang in the main), the initial demoted officials, demoted officials again. part iii: late tang and early song continuation of the wind changes its infancy. kouzhun that genre of late tang in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poet, but his creation does not make the “genre of late tang”in scope.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late tang yaojia wind, especially on the poetry kouzhun the impact of poetry writing, as well as the poetry of yao jia kou poetry breakthrough.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kouzhun is a typical section of the civilian prime minister, his age, his political position; his ideas have made a breakthrough in his poetry, “genre of late tang”, with the embryonic nature of changes in the early song. part iv:generations. the queen common people have all given the altitude valuation to kouzhuns poetic talent and the ability bringing peace and stability to the country. key words: kouzhun; life; genre of late tang; continuity; changes 引言 1 引言引言 提到寇准,多数人会想到他是北宋名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确实,寇准以 他的辉煌的政治功业而名垂青史,他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两 宋庞大的诗人队伍中,寇准并不引人注目。其实,寇准在官场四十余载,不仅成就 了一番丰功伟业,在诗歌创作上也十分用心。他在知巴东任期间,曾自选一百多首 诗编为巴东集 。在寇准去世后,范雍又辑得轶诗约百篇与巴东集合辑为寇 忠愍公诗集 。 近代以前,诗家对寇诗的评价主要是在寇准诗集的序跋当中,亦见于部分诗话 著作中。议论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寇准诗风的整体评价, “含思凄婉”的诗风 得到普遍的认同,并予以较高的评价,认为寇诗“峻格高远” “骨韵特高” ;二是对 寇准诗歌的定位,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把寇准定位为晚唐体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种说法为后人广泛接受。近代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 80 年代开始,值得一提的是 90 年代中期四川大学王晓波先生所撰寇准年谱 ,除了对寇准事迹进行编年,还对寇 准的诗歌做了大致的分期,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多极具参考价值的材料。另有一些文 学史、诗歌选本开始注意到寇诗艺术风貌的多样性,不少论者将寇准视为晚唐体的 盟主。寇准的诗虽然比不上众多的大家、名家,但是在宋初的文坛上,他独特的政 治地位以及积极的诗歌创作态度决定了他还是颇具影响力的。然而相对于他的诗坛 地位而言,学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多数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他的 政治才能上,尽情探讨了寇准多彩的政治生涯。 那么,寇准的文学创作与其政治生涯有什么样的联系?他的诗歌究竟在历史上 具有怎样的意义呢?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寇准与晚唐体 2 第一章、寇准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第一章、寇准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北)人,生于大名府(今 河北大名) 。其先出于上谷昌平,在汉代“世为著姓” ,后衰废。曾祖寇宾,祖寇延 良, 皆不仕。父寇湘, “博古嗜学,有文章名,晋开运中,登多士,应辟为魏王记室” , 并终于此任,不曾显贵。寇准自幼聪颖过人且刻苦学习,他不仅努力修习了当时科 举考试所必须的诗赋等科目,掌握了诗词韵律,还特别用心钻研了春秋三传, 这些都为他日后做一名出色的诗人和政治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 ,十九岁的寇准荣登“龙虎榜” ,中乙科第三十五名,解褐后,授大理评事, 知巴蜀归州巴东县,又知大名府成安县。在二县治理期间,寇准的政治才能崭露头 角,很得百姓信赖, 宋史寇准上说: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 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 从此,寇准一路升迁,并逐渐得到太宗的赏识。淳 化五年(994)升任参知政事。至道年间(995997 年) ,因他与太宗当众争辩,被 罢知邓州。宋真宗即帝位,寇准被调回朝担任尚书省工部侍郎。咸平六年(1003) 四月,契丹入侵,战于望都县,副都部署王继忠陷于敌。六月,寇准转兵部侍郎。 景德元年(1004)七月,宰相李沆卒,八月,寇准拜相,九月契丹大举攻宋,直指 澶州城下,威逼京城,此时北宋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王钦若、陈尧叟之辈则极力主 张“南幸” “西幸” 。寇准数次批驳这些逃跑主张,痛陈利弊,拿出亲征方案。在寇 准的坚持下,真宗才勉强决定亲征,取得澶州之役的决定性胜利。 宋史寇准中 较详细地记录了寇准在澶渊一役中的领导作用,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 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太半,乃引去。 ” 但 是战争还没有结束,真宗便要求以百万岁币换取和议,寇准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但是严令和议使臣曹利用所允岁币不得超过三十万。 “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 寇准 以其才干和气魄力挽狂澜,居功至伟。然而这场事关宋室生死存亡的战争刚一结束, 真宗便听信王钦若等小人的谗言,开始疏远寇准,并于景德三年罢去其相位,寇准 以刑部尚书出知陕州。这次罢相之后,寇准的政治生涯开始下滑,历迁户部尚书、 知天雄军;兵部尚书、入判都省;权东京留守,为枢密院使,同平章事。不久,改 为武胜军节度使、 同平章事、 判河南府。 徙知永兴军 (治今西安市) , 天禧元年 (1017) 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进拜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三年,进尚 这一榜因为后来诞生了李沆、王旦、寇准、张咏等一批杰出人物而被称为“龙虎榜”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7 页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31 页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31 页 第一章寇准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 3 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寇准东山再起,二度拜相,但这次任相为时仅一年,即 因谋请太子监国一事,被丁谓、曹利用等人排挤,以“谋反”罪名构陷,罢相改为 太子太傅,封莱国公,世称“寇莱公” 。再次从相位跌落下来,标志着寇准的政治生 涯走向了暮年。然后一年之中获三道贬诏,于乾兴元年(1022 年)贬往广东雷州。 雷州乃濒临天涯海角的荒蛮之地,病痛缠身的寇准于第二年因疾卒于雷州贬所,景 祐二年(1035),赐谥曰“忠愍” ,成为又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人物。 在宋初的太宗、真宗两朝政坛上,寇准无疑举足轻重。在澶渊一役中,寇准以 独挽狂澜的社稷再造之功,被朝野视为大英雄,也使他成为名满天下的一代贤相。 同为“宰相文人”的王安石在澶州诗中云: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 这是王安石对他政绩的由衷赞美, 也集中代表了后世文人士大夫对他的一般评价。 后世野史、笔记、戏曲等,基本上都把他塑造成清廉、智慧、勇敢、正直的形象, 描写成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对他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力 挽狂澜的壮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称寇准贬死雷州后,其妻宋氏“寻乞归葬西京, 许之。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逾月,枯竹尽出 笋,众因为立庙,号竹林寇公祠” 。县人以竹祭奠寇准,充分表明了百姓对他政绩、 品格的认可。 正因寇准是北宋前期的著名宰相, 人们往往关注的是他的政治功绩和军事才干, 而忽略了他的文学才华及诗歌创作,南宋辛敩在再刊莱公诗集序中说: “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盖地。人皆知有其名,而往往或不知有其 诗,何也?盖勋业有以掩之也。 ” 其实寇准不仅“好为诗” , “自其少年从仕,以至立朝退处,欢愉逸乐,激烈 愤婉,无不并见于诗” 。宋末元初著名诗歌理论家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将 其列入宋初三体(即“白体” 、 “西昆体” 、 “晚唐体”)中的“晚唐体”诗人群。他与当 时诗坛上声名卓著的人物如王禹偁、杨亿、张咏等多有交往,而寇准特殊的政治地 位,又能够使众多在野诗人围绕他展开创作,因此,他自然而然被推为“晚唐体” 诗人的盟主。虽然,寇准创作的诗歌事实上无法代表北宋初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而在整个宋代诗坛上,他更称不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然而,在“晚唐体” 这个以隐士、僧侣为主要构成的诗人群体中,寇准作为唯一一位集事功与文学成就 王安石澶州 , 临川先生文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59 年,第 121 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336 页 孙抃莱国寇忠愍公族忠之碑 , 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卷首。 辛敩再开莱公诗集后序 , 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后附 寇准与晚唐体 4 于一体的宰相文人,他的诗歌创作显然具有更加独特的研究价值。 对于寇准一生到底有多少诗歌作品,一直没有很完整的记载,但在很多史料和 书籍中都能看到零散的记录: 宋史卷二 o 八杂文志七注录中写道: “ 寇准诗 三卷,又巴东集一卷。 ” 宋赵希弃郡斋读书附志记: “ 巴东集 ,莱国忠愍公 寇准之诗也,乃公自编,而为之序,凡一百五十有六篇” 。 巴东集为寇准自编, 寇 准诗 当指北宋范雍于仁宗年间所编的 寇忠愍公诗集 。四库全书总目 中说:“初, 准知巴东县时,自择其诗百余篇为巴东集 ,后,河阳守范雍裒合所作二百余篇, 编为此集。 ”可惜巴东集早已散佚不传。传世的寇准诗集为范雍所编,即为郡 斋读书志中之寇忠愍诗 , 直斋书录解题中之忠愍公集 , 通志艺文略 中之寇忠愍集 , 宋史艺文志中之寇准诗 ,均为三卷。寇准卒于仁宗天圣 元年(1023),范雍约于明道二年(1033)之后数年编成寇集,并作忠愍公诗序以记 其事。在这篇序文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雍顷为公倅,常从游说,多闻其得意之句,情思闲雅,听之忘倦,随录简牍, 才数十篇。今守三城,会监军赵侯临,即公之中表也,日与游接,时道公诗。因请 于公家,尽录昔所存纪,得二百余篇,并前之所录不在此数者,及谪官后赵公所记, 共二百四十首,类而第之,分为上、中、下三卷。其余流落,无复求购。惧岁久磨 灭,因序以成编。 范雍在这里说明了自己因喜爱寇诗而搜集、编订寇准诗集的大致过程,还间接 地点出了巴东集和自己所编三卷本寇集之间的关系。他说得非常清楚: “请于公 家,尽录昔所存纪。 ”由此可知巴东集中所录诗歌,应该己经尽数收入其所编的 三卷本诗集中。而近人张元济先生进一步在忠愍公诗集跋指出: “寇莱公诗,先自择百余篇刊于巴东,为巴东集 。后知河阳军州事范雍增辑 为二百四十首,类而第之,分为上、中、下三卷,特未著刊版年月。 ” 既曰“增辑” ,则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 寇准诗集在后世不断被翻刻,版本不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版全宋 诗册二寇准卷,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嘉靖年间蒋鏊所刻忠愍公诗集三卷 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间吴调元辨义堂刊寇忠愍公诗集三卷本(简称吴本) ,清 初两宋名贤小集钞本所收寇莱公集七卷本(简称集本) 。采录清鲍廷博校记 (简称鲍校) 、劳权校记(简称劳校) 、近人傅增湘校记(简称傅校) 、张元济校记(简 称张校)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清彭元瑞知圣道斋钞本、李 张元济, 忠愍公诗集跋 , 四部丛刊三编集部忠愍公诗集后附。 第一章寇准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 5 文田跋钞本,另辑得集外诗十五首(残句不计),合编为四卷,收古体、律、绝各体 诗歌凡两百六十七首(组诗按一首计),这应该是目前较为精当的本子,也是我们研 究寇诗的重要文本依据。 寇准与晚唐体 6 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 古人曾论述过寇准的诗歌创作风格,如: “尤工于诗,曲尽风雅,藻思宏逸,峻格高远。 ” “必本风骚之旨而以感伤为主。 ” (范雍忠愍公诗序 ) “忠愍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 ” ( 苔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 “然富贵之时,所作诗皆凄楚愁怨。 ” ( 湘山野录卷上) “其诗乃含思凄婉,绰有晚唐之致。 ”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 这些评论虽然措辞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却是基本契合的,即它们都将“含思凄 婉”视为寇诗创作的主要基调。但是,如果我们对寇准不同时期的诗作进行深入解 读,就不难发现,在几十年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寇准的诗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迁 的轨迹还是较为明显的,仅用“含思凄婉”来概括不同时期的诗风未免略显笼统。 纵观寇准一生,他肩负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走过了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岁月, 对照其诗风转变的轨迹和仕途跌宕起伏的曲线,可以看出政治生涯的浮沉对其诗歌 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其仕途起伏,将其诗歌创作分为四个时 期。 (一)入仕之前 青少年时代的寇准几乎是一帆风顺的。他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即宋朝 开国的次年,欣逢盛世,得以免受五代征伐战乱之苦。其父寇湘博古通今,书画并 举,文学上更有造诣,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登进士甲科,后应辟为镇守大名府的魏 王符彦清之记室参军。寇准曾作诗自陈“吾家嗣儒业,弈世盛冠裳。桂籍冠伦辈, 天下知声光”(述怀) ,可见寇家是一户以儒学传家的书香门第。安定的政治环 境,良好的家庭氛围,都为寇准勤奋苦学以图他日建功立业提供了客观条件。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卷七记述了一段轶事:少年入学的寇准,也曾“不修小 节,颇爱飞鹰走狗, ”很有几分顽劣不羁的味道。性情严厉的寇母因此“不胜怒,举 秤锤投之,中足流血” ,令其幡然悔悟,从此“折节从学” 。而寇准也确实是才华出 众,聪敏过人,孙抃在旌忠之碑中评价幼年寇准说: “风骨峻爽,与常童不类。 ” 此话虽有些夸张,但也并非虚言,从现有的记载看,寇准诗作中最早的一首是他七 岁时作的咏华山 。显然他在很早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而“三步成诗咏华山 ” 全宋诗第二册卷八九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7 月,第 996 页 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 7 的故事更表现出他过人的天赋。 在少年时代,寇准不仅坐在书斋中刻苦攻读,还曾两次外出游学。第一次游学 可能回过家乡陕西,从后来寇准任巴东县令时留下的诗篇中,依稀可以看出他对这 次游学的经历是很怀念的。 “秦川不得却归耕,奉诏年来在楚城”(江上晚行) 。 “重看汉浦月,独忆杜陵人”(月夜怀杜陵友生) 。第二次游学大概在太平兴国 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十六岁时, “应嗟年未冠,已作异乡人” ( 春日怀张曙 ) 。游学 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对其以后作诗为官都有很大帮助。 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且对三家的异同之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旌忠之碑对寇准少时的学习情况有这样的描写: “及从师入学,趋隅占对,毅然有成人风采。既冠,读左氏、公羊、谷梁传, 不侯讲说,不循注疏,三家异同之说辄援笔剖析以辨明之,辞严理正,沛若大手。 先儒老生曰:是真所谓宿习者。 ” 春秋三传正是此后儒学复兴与理学产生时期学者们极为重视的经典。作为 儒家传统的政治历史经典,它倡导一种积极入世、拨乱反正、尊王攘夷的进取精神。 宋初统治者也以各种方式倡导儒学,这显然是要倡导一种“兼济天下”价值观。寇 准对春秋三传的兴趣与研究,,正与儒学的复兴及变革这一时代思潮一致,也表 明他自少年时代即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再加上他对 自己才干的极度自信,此时的诗作气势颇盛。 如纸鸢 :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希望借清风腾空而与白云共飞,信心满怀,热血满腔。 又如塞上 :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州。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 意气飞扬之情,慷慨豪迈之气倾注于字里行间。从最末一联更能看出,作者当 时怀着一种盼取功名的急切心情。 此时所作诗歌还有秋夜独书勉诗友 : 西风惊万木,危坐思悠哉。故国经年别,秋鸿半夜来。 人应多弃善,天岂不怜才?休学严夫子,荒凉老钓台。 当时作者正孤身一人在外游学,夜间思乡辗转难眠,于是起而作诗送与友人,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7 页 寇准与晚唐体 8 并以“天岂不怜才”鼓励友人,劝勉对方不要学严子陵那样荒凉隐居,钓鱼终老, 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发奋进取,博取功名。这首诗名为勉人,其实亦是作者自勉。 但是,寇准这一时期也有态度比较消极的诗作中又表现,如闲夜围棋作中 写道: “归山终未遂,折桂复何时?且共江人钓,松轩雪夜棋。 ” 夺冠登科对于此时的作者来说似乎比较遥远,透露出不如过江上垂钓、松轩夜 棋归隐山林、悠闲度日的想法。又如杂言 : 我徒旷达由胸臆,耻学鳅生事文墨。蛟龙长欲趁风雷,骐骥焉能制衔勒。 锵金佩玉良有时,丐色谀言尽虚饰。功名富贵非偶然,杨子草玄徒默默。 楚兰罢秀足蓬篙,青松委干多荆棘。争如一醉度流年,免使悲欢荡情域。 诗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耻学鯫生事文墨”的清高,又有“蛟龙长欲趁 风雷”的壮志,还有“青松委干多荆棘”的无奈,似乎还希望像杨雄一样淡泊名利, 专心于著书立说,最后以“争如一醉度流年,免使悲欢荡情域”的逃避思想来抚慰 自己。 总之,寇准入仕之前所作诗歌,它们无论是书写抱负,还是倾吐牢骚,感情的 抒发都是那么直白无隐,冲口而出,毫无顾忌。之所以如此,大约是因为寇准此时 的诗风还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再则就是这样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方式更适合寇准少 年意气时期情绪的宣泄。同时,尽管此时诗人尤是少年,且诗歌内容多表达建勋封 侯的渴望,但是已表现出对于清冷意境的偏好。如上所引诗歌中“晚角” “征人” “归 雁” “西风” “秋鸿” “碧落秋方静” “榆塞雪方休” “且共江人钓,松轩雪夜棋”等, 都是清冷甚至是有些凄凉的,其诗“含思凄婉”已有初兆。 (二)巴东成安时期(以巴东为主)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寇准参加了科举考试。当时正逢太宗为延揽俊贤,空前扩 增进士录取名额,于是他以十九岁的弱冠之龄一举登上了“龙虎榜” ,高中进士。当 时进士录取名额虽多,然而“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寇准 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 当时与寇准同在龙虎榜上的其余人中,张咏 年长他十五岁,李沆大他十四岁,向敏中大他十一岁,年龄最小的王旦当时也已经 二十四岁,兼且素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名经”的说法,寇准未曾改岁应举,不 足弱冠便被龙睛识才,高中进士,绝对是相当惊人,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7 页 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 9 寇准十九岁中进士,少年得志,不免自负,他“方进取可欺君耶”的回答固可见性 格的刚直,更显示出寇准对自己才学智慧的高度自信。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高度的 自信,所以当他被派往“巴云瘴雨徒荒凉”(感兴)的穷乡僻壤巴东县时,极大的 反差造成的心情落差是可想而知的。登第同年秋天,寇准离开汴京南下赴任,一路 陆行到达江边,再乘船经峡口西上,最终于此年深秋到任。寇准知巴东三年,清廉 爱民,政绩卓著。三年任满后,寇准于斯年岁末离开巴东,江行中写下了夜泊江 上一诗。寇准于次年(984 年)春,抵达归州,离开归州时写下归州留别傅君一 诗,出峡口,写下东归再经峡口 ,之后,一路东下,于是年秋抵达金陵,并留下 金陵怀古一诗,然后沿运河北赴大名府成安县。 以知巴东作为寇准踏入仕途第一个阶段的开端,显然并不能令人满意,寇准在 巴东的任期及来回路途时间累计约四年,此期时间虽不长,但在寇准诗歌创作史上, 巴东时期却有着重要地位,是寇准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潘耒在雪浪斋诗话中称 “昔寇莱公功名盖世,亦复工诗,筮仕巴东,篇章传播号寇巴东 ” 带经堂诗话 (卷一二),亦称“公在巴东有野水 孤舟之句为人传诵,然公此中诗尤多佳句” , 类似的记载,在忠愍公诗序 、蒋玢钞七卷本寇忠愍公诗集跋 、 湘山野录(卷 上)都有记载,足见寇准此时之诗,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其次,是作品多。这一时 期的作品占他一生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五十八,他自己对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也颇为 得意,将这些诗集录成巴东集 。 秋作西南使,千林覆去程。四时无日影,终夜有猿声。 路入溪云过,人穿鸟道行。不堪孤驿馆,风雨动乡情。 这首书山馆壁当作于太平兴国五年秋赴任巴东县途中(自注:年十九岁),可以视 为寇准巴东时期创作的开始。此前不久,他刚刚经历了“一日声华喧九陌” 、 “主上 抡才登桂堂”的得意,接着又是衣锦还乡,荣归故乡下邽的自豪,正在“自为青云 无所隔” ( 感兴 )时,一纸诏书要他到巴东。年仅十九就跋山涉水,万里离家,何 况此时并非达成夙愿欣然前往,而是大失所望心情抑郁,乡愁自然是很重的。而途 中“四时无日影” “人穿鸟道行” ,显然迎接他的是一个僻陋的所在,于是还未到任 就己经在幻想着回归田园。 “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 ( 途中作 ) ,诗人已经非常 清楚地预感到:此去必将不会是一次愉快的旅程。这首诗为寇准整个巴东时期的创 作定下了极为低沉的基调。 寇准与晚唐体 10 从其诗歌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寇准在巴东的生活条件确如他所料比较艰苦。不 仅“地僻接穷峡” “溪云入破牖”(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 遣幽恨),而且往往是猿声不断, “寺在啼猿外” ( 题巴东寺 ) , “饥猿叫夜岑” ( 县 斋春书十二韵 ) , “寒猿叫夕阳” ( 送人下第归吴 )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猿啼阵阵无疑为这破败又平添了几分凄凉。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上 “务简稀公期”(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遣幽恨)的无所 事事,寇准不禁感慨“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感兴)。失望悲观之 下,不由常常怀念身在远方的知己,于是留下了大量遥寄友人的诗作,而思念故乡, 叹恨羁旅,在仕与隐之间摇摆不定则成为贯穿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题,例如春 日登楼怀归 :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春日登楼,本只是随便望望,不意所见景色与故乡的风景很相似,因而沉睡心 底的思乡之情顿然而起。宦情羁思,感慨深切。在政务闲暇之余,寇准游览了蜀中, 写了南平驿等诗: 心随流水还乡国,身向青山上屈盘。 秋梦不成秋雨细,西风一夜客亭寒。 他乡作客、天涯羁旅之情萦绕于心。又如: 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峡中春感) 世间事了须先退,不待霜毛渐满簪。(春日书怀) 县印终年拘吏役,烟蓑何日避浮名。(秋夕书怀)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巴东寒食) 少年时本是“猛志逸四海”(陶渊明杂言 ) ,如今却深感前途渺茫,寇准开 始想到了“归” “退” “避” ,这种思想本不应该出现在如他这样年少成名的人身上, 而且中举后先在地方历练也是惯例,寇准的反应似乎过激了些。一时渴望归乡退隐, 一时感叹报国无门,这种时隐时仕复杂矛盾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晚唐战乱不断, 士人在仕途绝望之后,只得选择隐逸山林。到唐末五代时,为躲避战祸而彻底遁世 的人数不断增多,真正的隐逸人格逐渐形成。在五代士大夫心目中,隐逸是最高尚 的一种人格选择与追求。这种心态深刻地影响着宋初士大夫们,也正是这种以隐逸 为高的心态引发了寇准对林泉的向往。另一方面,寇准出生于北宋建立的第二年, 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 11 皇权的建立为儒道的恢复提供了条件,而太祖、太宗的重文国策更燃起了士大夫的 入仕希望。显然,唐末五代形成的隐逸思想与宋初恢复的儒道人格在寇准心里本就 有强烈的冲突,如今在仕途失意这样的外因刺激下,就有了寇准在隐仕之间不断的 徘徊犹豫。 三年后寇准转知大名府成安县,但他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这种压 抑的心情始终无法得到缓解,这种徘徊摇摆也留在了心底。 临民惭墨绶,垂钓思沧洲。 达则济天下,穷则守一丘。(成安感秋) 年加心地转如灰,书箧经旬亦懒开。 诗句偶吟皆感事,文章无用独伤才。 ( 成安秋望有怀 ) 这期间,只有偶尔故人来访,才能使他暂时将烦恼和苦闷抛在一边,稍稍流露 出一丝欣喜之情。 喜师来访我,幽会兴何长。清论都无倦,乡愁顿欲忘。 疏林秋色暮,虚阁水风凉。久坐慵言别,微阳下短墙。 ( 喜吉上人至 ) 友人的慰藉和故乡的消息,使诗人暂时忘却乡愁,兴奋得无法入眠。但是这种 兴奋毕竟是短暂的。于是,在自感境遇不佳之下,他对战国时楚国名臣屈原的遭遇 产生了共鸣:“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巴东书事)。他曾经利用暇日, 特地去秭归郡建阳坪屈原庙拜谒屈公,作暇日游建平三闾故里庙貌荒凉惨动耳目 噫贤者之祀世不绝享郡无正人遗弃若是感事伤俗因留斯句一诗:“断碑败没莎, 古木吟荒庙。祠正少来奠,岸峻稀停棹。”对屈原身后的寂寞凄凉不胜伤感;而他 感叹屈原遭遇的同时,自然不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出门望寒野,四顾惟椒坡。忆昔楚大夫,还此情如何。 残阳半明雨,水落西风多。因同下蔡恨,不觉增悲歌。 ( 晚望有感 ) 在这里,诗人面对着寒野椒坡、西风残照,心中倍感凄凉。他“忆昔楚大夫, 还此情如何” ,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千年前的楚国逐臣屈原。可见,在他的潜意识中, 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摆到了与屈原相似的逐臣地位上了。不是逐臣而劣于逐臣,这 应该就是当时寇准心态的真实写照。 与这种人生情绪相对应,他在进行诗歌创作尤其是描摹景物的时候,就不可避 免地把这种感伤情调渗透于表现对象中。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移情 于物的最终结果,是写景状物满是荒凉之意,充满着阴冷的色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2 月,第 l 页 寇准与晚唐体 12 寒沙明夕照,败叶惊西风。(秋兴呈裴李二同年) 败莎侵陋巷,疏叶满闲庭。(秋怀) 寒蛩啼暗壁,败叶下苍苔。(楚江夜怀) 深秋寒气侵灯影,半夜疏林起雨声。(秋夕书怀) 翻开寇准这一时期的诗作,扑面而来的是大量诸如“西风” “残阳” “败叶” “苍 苔” “陋巷” “疏林” “夜雨”之类的意象,似乎这些阴冷萧瑟的意象最能触动他的诗 兴,寄托他的情怀。寇准对秋的偏爱不是刘禹锡式的,他没有刘禹锡那种“晴空一 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般的潇洒气韵和广博胸襟,而是仍停留在传统的“自 古逢秋悲寂寥”上。秋季的黯淡萧索与他那离乡万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态尤其 相合,显得浓重深长。即使是明丽的春景,在他的笔下也纯是一片萧条,毫无春之 盎然、勃勃的生机: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县斋春书十二韵) 片云生断壁,孤石碍中流。(东归再经峡口)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巴东寒食) 客愁已被杨烟染,春色难甘蜀魄催。(春望书事)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 春日登楼怀归 ) 他的目光并不投向那些鲜花和青草,眼里只盯着荒庭僻地、断壁孤石、野水孤 舟、荒村古寺,将人生失意融入萧瑟的诗歌意象中,渲染一种荒凉凄清的景象和情 调,写来仍极似秋景。 总之,巴东时期的寇准因为自我感觉“不是逐臣而劣似逐臣” ,与少年时期反差 较大,心情一直比较压抑,所以大多作抒情诗,内容集中在:思乡、思隐和仕途失 意,凄清愁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情感基调,情绪抒发变得较为内敛。而大量诗歌的 创作,也使得寇诗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由前期“欲说还休”的较为生硬的表 达方式,转变为更多地借用景物的描写来营造伤感的氛围,并且能够做到情绪抒发 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达到含蓄婉转又清丽的艺术效果,凄清婉丽诗风逐渐形成。 最后说说这一时期寇诗的诗歌体裁。 全宋诗中两百六十七首寇诗中除却二十 首左右的古体诗外,律诗与绝句的比例是大致相当的。而寇准这一时期的创作,古 体诗和五、七言律却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中以五律最多,七律次之。由于古体诗和 律诗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因而更有利于铺写景物,抒发复杂而长久萦绕于心的感 情;而绝句仅二十字或二十八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更适合以含蓄的形式表达 第二章寇准各时期诗歌创作风格 13 一瞬即逝的思想感情,就这一时期诗人苦闷感伤的心境而言,显然并不合适。待到 绝句成为寇诗创作所采用的主要体裁,己经是他下一个创作时期的事情了。 (三)初次罢相 从端拱元年进京逐渐得到太宗器重担任右正言、直史馆,至景德三年因被排挤 而第一次罢相,以刑部尚书出知陕州,是寇准诗歌创作的第三个时期。这一时期, 寇准正逢盛年,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得意的时期。寇准一生最大的辉煌,应该是在 澶渊之盟事件中;其最大悲怆,也因澶渊之盟而起。所以,于寇准而言,澶渊之盟 就是他人生抛物线的最高点。这一任宰相干的时间虽然不过一年半,但却成就了寇 准一生最大的功业,为他赢得了一生最高的声望。诗人这种政治际遇的变化引发了 创作心态的转变,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与前期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这一时期近二十年时间里,寇准在仕途上基本保持了上升的势头。二十八岁入 朝,三十四岁即升任参知政事,成为两府重臣;四十四岁就做到了宰相,位极人臣。 期间虽有小小的挫折,如淳化四年(993)的青州之贬,至道二年(996)罢知邓州,但一 来所至并非蛮荒之地,二来太宗并没有对他失去信任,且很快就被召还,诸如此类 的贬斥,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可能对寇准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随着 政治地位的逐渐上升,以及皇帝对他的信赖和赏识,寇准逐渐摆脱了此前的抑郁心 情,在思想上日渐成熟、达观,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种气度在诗中亦有表现, 试看岐下西园秋日书事诗: 务简群吏散,披襟幽兴长;松篁经晚节,兰菊有清香。 水静澄秋色,山高见夕阳;身闲心自泰,何必濯沧浪。 虽然仕途之路相对顺畅,前景看来一片光明,但这一时期的寇准也并非全无遗 憾。事实上,若单才能而论,他是不应等到真宗朝才拜相的。太宗确实对他非常器 重,寇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 由是嘉之,曰: 联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 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足可见 寇准耿忠刚直的个性,但这也使得太宗在欣赏他的忠直,引为膀臂的同时,又对他 忌惮三分,迟迟不敢放手重用。就是真宗即位后,也一直“久欲相准”而又“患其 刚直难独任” ,迟迟无法下定决心,直至景德元年,在毕士安的强力推荐下,才决 定任寇准为相。 (毕士安) “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 ”真宗曰: “闻其好刚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7 页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9 页。 寇准与晚唐体 14 使气。 ”又对曰: “准方正慷慨有大节,忘身徇国,秉道疾邪,此其素所蓄积,朝臣 罕出其右者,第不为流俗所喜。今天下之民虽蒙休德,涵养安佚,而西北跳梁为边 境患,若准者正所宜用也。 ”真宗曰: “然,当藉卿宿德镇之。 ” 从这段对话当中可以看出,尽管真宗心里很了解寇准有宰相之才,但如果没有 景德年间“西北跳梁为边境患” ,也许寇准此时仍然没有机会登上相位。而景德三年 寇准之所以罢相,固然与王钦若的谗言有关,也显然与当时“澶渊之盟”已订、民 族矛盾不再尖锐的局面有很大关联,或者说这个才是根本原因。这就是所谓的“狡 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以寇准的个性而言,他并不 适合长久担任宰相这一重要职位,因为他有着太多的不合时宜。在君臣关系上,寇 准与后来的宰相王旦不同,不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谋求支持,而是居高临下咄咄逼人 地左右君主。因而,彼此关系不是“君臣相得皆如鱼之有水”,而是制与受制。不要 说君臣之间,即使是普通的人际交往, 长此以往,任何人都难以忍受,最终关系的 破裂也就不可避免。这是寇准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寇准独裁,虽得真宗信任,一时 权势如日在中天,自然会引起来自各个方面的嫉恨与攻击。这正如宋史卷二八 一毕士安传所云:“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上述毕士安对寇 准所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士人的观点。他们推崇他善谋、权变 的政治才能,却对他的桀骜不逊、刚惶自用深为不满,连真宗也对他大为不满: “寇 准以国家爵赏过求虚誉,无大臣体。 ” 宋史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 (寇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 问曰: 何以教准?咏徐日: 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 至不学无术 ,笑曰: 此张公谓我矣。 ” 由此可知,自己的个性与当时的官场风气格格不入,这一点寇准是非常清楚的。 对寇准而言,最无奈的还不是众人对他为人的不认可,而是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充 分施展。即使是在权力达到最顶峰的澶渊之战前后,他也处处受到主张逃跑者的掣 肘,再加上君臣各自想法的不同,更是无法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最后 一纸虽胜不胜的盟约也绝非其本意。在举朝上下一片欢腾的时候,只有他的心情是 非常落寞的。 然而这一时期的寇准毕竟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虽然也有些许的遗憾和落寞, 宋史卷二百八十一,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9529 页。 司马迁,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中华书局,1959 年 9 月,第 2627 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APE 10108-2024设备设施报废管理指南
- T/GDNSA 001-2024低温汽化过氧化氢灭菌器使用规范
-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2025年“蓉漂人才荟”赴高校公开考核招聘240名教师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武汉市砺志中学专项招聘教师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上海奉贤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黑龙江省商务厅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初级中学秋季学期顶岗教师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庆市贸促会公益性岗位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湖北孝感云梦县事业单位考核聘用服务期满“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14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福建三明学院招聘4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课件ppt
- 电能表生产流程
- 桩基础负摩阻计算表格V2.0
- MySQL数据库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课件
- GB/T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 第一章 电渣冶金
- GB/T 12719-202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 剖宫产术后护理常规
- 老年康复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第3章-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流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