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古文运动是纵贯唐宋的重大文学思潮,伴随着古文运动的发展,中国古代 寓言文学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本文对唐宋寓言创作的代表人物柳宗元、苏轼从 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历史贡献等方面进行对比。柳宗元寓言广泛借鉴先秦以 来我国历代寓言创作所积累的成就,融进自己对生活,尤其是官场生活的切身 体验,创造性地把寓言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更富有文学色彩的文体,使它彻 底摆脱了对其它文体的依附。柳宗元的寓言文学色彩浓郁,构思精巧,故事完 整,描写细腻,语言精粹洗练,笔锋犀利明快。苏轼以自己超出常人的天赋和 才力,全面吸收了前代寓言作品的思想、艺术营养,特别是庄子寓言、佛教寓 言和柳宗元寓言的成就,从而使他的寓言具有了集大成的性质。苏轼寓言寓庄 于谐,题材丰富,在表现形式上,或独立、或穿插,灵活多样、绚烂多姿;相 比较而言,苏轼寓言情节更紧凑,篇幅更趋于短小,艺术形式上,与现代意义 上的寓言接近。同时,他诙谐幽默的寓言风格对元、明、清寓言创作又有很深 的影响。本文在考求二人寓言创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同时,试图找出两者之 间的发展变化,力图给各自以准确的评价和定位。我们认为;在寓言发展史上, 柳宗元使寓言文体得到了独立,并进一步巩固了它在文坛上的地位,其功劳是 巨大的,但寓言的真正成熟,真正把各种体裁、形式以及表现手法发挥到极致 并成为后世创作范式的功劳,却不能不归功于苏轼。 关键词:寓言;柳宗元;苏轼; a b s t r a c t 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w a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i t e r a t u r ei d e o l o g i c a lt r e n d ,w h i c hw e n tt h r o u g hv e r t i c a l l yt a n ga n d s o n gd y n a s t y f o l l o w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l a s s i c a l c h i n e s e l i t e r a t u r em o v e m e n t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m l e g o r yl i t e r a t u r ea p p e a r e dt h e s e c o n dh i g ht i d e t h i sa r t i c l ec o m p a r e d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b e t w e e nl i uz o n g y u a na n ds us h i l i u z o n g y u a n sa l l e g o r yw i d e s p r e a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t h a th a da c c u m u l a t e d s i n c e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 t h o u g hm e l t i n gt h ee x p e r i e n c et ot h ep e r s o n a l a n dt h eg o v e r n m e n tl i f e ,h ec r e a t e dak i n do fai n d e p e n d e n t ,ar i c h e r l “e r a t u r ea n dt h es t r u g g l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t h a tg e tr i dt oo t h e rl i t e r a r ys t y l e s a t t a c h m e n ts t a t u s e s l i uz o n g y u a n sa l l e g o r yw a sr i c h i nt h el i t e r a r y f l a v o r , t h ee x q u i s i t ei d e a ,d e s c r i p t i o n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 e ,t h ei n t e g r i t y s t o r y w i t ht h et a l e n t ,s u s h i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a b s o r b e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t i o no fa l l e g o r yw o r kt h o u g h t ,t h ea r t i s t i cn u t r i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 z h u a n g - z h ia l l e g o r y ,b u d d h i s ma l l e g o r ya n dt h el i uz o n g y u a n s t h u s h i sa l l e g o r yh a dt h en a t u r ew h i c ht h ec o l l e c t i o na c c o m p l i s h e d s us h i s a l l e g o r ym a d et h es t r a n g ep l o ta n dt h es u c c i n c ts h a r pl a n g u a g e s us h i s a l l e g o r yw a sm o r ec o m p a c ti nt h ep l o t ,s h o r t e ri nl e n g t h ,a n dc l o s e rt o t h em o d e mo n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h i sh u m o r o u sa l l e g o r ys t y l em a d e d e e pi n f l u e n c et oy u a n ,m i n gd y n a s t y sa l l e g o r yc r e a t i o n s e e k i n gt h e s a n l e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i rc r e a t i o n sa l et ou n c l e r s t a n dt h e i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a n dm a d et h ew h o l ea s s u r a n c et ot h e t a n gs o n gd y n a s t ) r sa l l e g o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k e yw o r d :a l l e g o r y ;l i uz o n g y u a n ;s us h i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 j 币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 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 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翟虞蓬、7 ,平,-,-土f-月m爿,i200 e l o 引言 引言 寓言是一种寄托深刻道理或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中国古代寓言起源于民 间。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大量产生并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们穿插在政治哲 学、历史著作中,或阐述理论主张,或总结历史经验,皆为阐理说教之辅助手 段,是这些文体的附属部分,没有获得独立地位。魏晋以来,寓言大都沿袭先 秦寓言的风格,无新的进展,甚至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唐宋寓言伴随着古 文运动兴起而成为继先秦之后我国寓言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柳宗元、苏轼无疑 是这个高潮中最杰出的代表。 近几年寓言文学的研究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相对比较薄弱。所发表 的著作、论文主要集中在先秦寓言上。对于唐宋寓言,柳宗元的作品学者关注 较多,其中对柳宗元在寓言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特色研究比较到位。如陈蒲清 中国古代寓言史,回李春燕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寓言创作浅论,o 周曙 光简析柳宗元寓言的风格特色, 等等。苏轼寓言特色研究也有不少人涉及, 如赵维论苏轼的寓言创作,固朱靖华论苏东坡诗词韵体寓言,囝朱靖华苏 东坡寓言大全。等等,对苏轼寓言研究也仅限于此。至于二者的比较在学术界 还鲜见。比较柳、苏二人寓言作品的异同,可以看出唐、宋两个时代寓言文学 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演变轨迹,其意义是至为重大的。有鉴于此,我们不揣浅陋, 尝试从柳宗元、苏轼二人的时代背景、经历、个性差异及其二人寓言创作的思 想内容、艺术成就作一全面而详细的比较,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发展变化,力 图给各自以准确的评价和定位,任务艰巨,深感力不从心,浅言刍议,以就教 于方家。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 。李春燕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寓言创作浅论【j 】北方论丛1 9 9 8 年第2 期 。周曙光简析柳宗元寓言的风格特色川平原大学学报2 0 0 4 第1 7 卷第4 期 。赵维论苏轼的寓言创作【j 】阅读与写作2 0 0 5 年第9 期 。朱靖华论苏东坡诗词韵体寓言【j 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2 期 。朱靖华苏东坡寓言大全【m 】凉华出版社1 9 9 7 l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第一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创作的时代背景、经历以及个性的差异 公元7 5 5 年,“安史之乱”爆发,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唐王朝 最终虽然平定了这次内乱,但元气大伤。昔日无比辉煌的大唐帝国,从此每况 愈下:朝廷内宦官擅权、南北司之争愈演愈烈,朝廷外藩镇割据、豪强兼并从 未停止,边境上吐蓍、回纥的威胁也始终未能解除。虽偶有明君、贤相的珠联 璧合,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这个被纳入下降通道中的老大帝国的衰败趋势,甚至 还有过短暂的“中兴”,但长期形成的社会痼疾和持续不断的内忧外患,致使唐 王朝辖地内出现了“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并地 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局面。面对眼前现状的无比焦虑和揪心,促使许 多志士仁人投身到时代的变革之中,柳宗元就是试图改变现状,重振唐王朝雄 风的人中最积极的一员。 永贞元年,年轻的柳宗元积极投入到王叔文、王 丕为首的“永贞革新”中, 很快他便因出色的才干成为改革集团中的骨干和中坚。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 因,这次改革运动很快便夭折了,从此,柳宗元走上了贬谪蛮荒的不归路。怀 抱利器却被迫无所事事的柳宗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利安元元”的志向。 当韩愈出于与他相同的目的,倡导并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试图用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来改变唐王朝分崩离析局面的儒学复兴运动时,他很 快便理解了朋友的苦心和用意,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在偏远的永州司马任上, 他用自己的如椽之笔,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文,与韩愈遥相呼应,推动 着这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 作为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独有羡鱼情”的柳宗元,有着满腹的“好 心不得好报”的委屈、牢骚和愤怒,但此时的他,正遭受着最高统治集团无休 止的迫害,出于远祸全身的考虑,他聪明地选择了寓言这种文体,曲折、含蓄 却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之气。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初、 盛唐寓言创作沉寂的局面,也是由于他的影响以及众多志同道合者的踊跃响应, 很快便掀起继先秦寓言之后的第二个创作高潮。 与苏轼相比,柳宗元似乎缺少的是豁达、通脱,更多坚贞和执着。正如前 。唐陆贽陆宣公集【m 】 - - - i - - - 2 第一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创作的时代背景、经历以及个性的差异 辈学者所说的那样:从性格上说,柳宗元是位激切、甚至有些偏狭的文人。“他 思想深刻,有着极敏锐的哲学洞察力,但却不具备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面对沉 重的人生忧患。他读佛书,游山水,并幻想归田,希望获得超越;但他激切孤直 的心性似乎过于根深蒂固了,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 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 也决定 了他和苏轼创作寓言时在题材选择、写作手法以及美学取向上的差别。 苏轼所处的时代当然和柳宗元有区别,但若抛开社会表象,从深层上分析, 人们不得不承认两者还是有惊人的相似。 早在苏轼步入仕途之初,北宋政治与社会的危机已经开始暴露,士大夫改 革的呼声也随之日益高涨,“奋厉有当世志”o 的苏轼迅即卷入了这一浪潮。在嘉 祜六年的对策中,他就发表过改革弊政的议论,其后又在思治论中提出“丰 财”、“强兵”、“择吏”的建议。但苏轼与欧阳修一样,倾向于对政治改革采取比 较温和的态度,所谓“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希望改革在不引起 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 变社会的衰败。因此,当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 果敢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法时,他便与欧阳修等一大批文人不约而同地 站在反对新法的立场上,从此卷入了上层政治的冲突旋涡中。 元丰二年,正在湖州任职的苏轼突然被逮捕入狱,罪名是在自己所写的诗 文中攻击朝廷的新法,且矛头直指皇帝,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虽经众 多人士的大力营救,他幸免一死,但仍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因 为这场卑鄙的文字狱,苏轼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打击。此后“受性刚褊,黑白太 明,难以处众”固的旷世奇才苏轼,除了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有过短暂的在朝 为官的机会外,其它时间要么自求外放,要么一贬再贬,晚年更被流放到荒远的 海南,以六十多的高龄,过着“食芋饮水”的简陋生活。 晚于柳宗元近三个世纪的苏轼,却有着和柳宗元极为相似的经历。他们不 经意地阐释了自居易那“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的无可奈何的喟叹。对接踵 嗨行霈中国文学史( m 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1 。苏辙高秀芳等点校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全集 m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苏轼曾枣庄舒大刚辩试馆职簧同札子) ,三苏全书 r m 第一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p 5 0 3 o 苏轼曾枣庄舒大刚论边将隐匿敢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 三苏全书,【 q 第十二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 1 3 9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而来的苦难,苏轼与柳宗元一样,并非一味地逆来顺受,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 作活力,用自己的笔赞美山川、抨击丑类,发泄不平。但不同的是,苏轼用一种 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政敌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种种迫害,他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 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 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不放弃人生而又超 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的精神,因而他没有像柳宗元那样, 执着却又痛苦地度日如年,逆境中的苏轼以奇特的“变易视点认同故乡”的旷达, 照样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概而述之。柳、苏二人“欲为圣明除弊事”的相同初衷出人意料地导致了 惩罚畸重的贬谪后果,在贬谪中不改初衷的社会责任感和不得不对迫害可能升级 的担心,使他们共同选择了寓言这种特殊的文体,而时代的不同、个性的不同以 及由此表现出的对待苦难的不同态度,又使他们的寓言创作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 点。 第二节柳宗元、苏轼寓言思想内容的比较 1 、柳、苏的寓言作品深层次地反映了各自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愤懑。 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的柳宗元其实是非常无辜的,说到底,造 成他悲剧的真正原因仅仅只是权贵的嫉妒恰好迎合了宪宗的自私,这就难怪刚正 而缺少变通的柳宗元始终对此难以释怀。在愚溪诗序中,他曾经写到:“今 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这种貌似自我谴责的正 话反说,表明了作者对自己遭贬的委屈、不满和“欲说还休”的忧惧。因此,用 寓言这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深层次地表达在政治上的失意和愤懑,就成为柳宗元 此类作品的重要主题。如笼鹰词: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蜕断,霹雳掣电捎平岗。砉 然劲翮翦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 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复为假, 拔去万累云间翔。o 。柳宗元柳宗元集【m 】中华书局,1 9 7 9 p 1 2 4 6 4 第二节柳家元、苏轼寓言内容的比较 作者巧妙地选择了苍鹰这一具备特殊资质的形象,采用对比的手法,将其 往日的勇猛果敢和今日的潦倒困顿放在一起描写。在诗中,先尽情刻画雄鹰在 高天翱翔时冲云破雾,腾挪翻飞,上击长空,下攫狐兔的迅捷形象。此刻的它 所向披靡、气势轩昂,几可目空一切! 后写由于气候突变,苍鹰羽翼凋零,暂 时不能展翅云天,居然受到躲藏在草中的狸、鼠的威胁,在忧心忡忡中盼望着 有朝一日能重回蓝天,再展雄姿。很显然,诗中所写的“鹰”是作者的“夫子 自道”:前半部分,暗示他当年参加永贞革新时的锐意进取和敢作敢为,后半 部分则反映了诗人被贬之后的险恶处境以及时时期待重新得到起用的渴望。以 鹰作比,可看出柳宗元的极度自信,而狸猫野鼠居然都能对苍鹰造成伤害,则 传达出作者谪居永州时动辄得咎,屡遭迫害的险恶处境。纵观全诗,在畅想中 寓壮志,于凄苦中见现实,表意淋漓而又含蓄蕴藉。 在行路难( 之一) 中,作者将“夸父”和“北方靖人”这两种志向 迥然不同,甚至彼此无法理解的形象放在一起描写: 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披霄决汉超沆漭,瞥裂左右遗星 辰。须臾力尽道渴死,狐鼠晦蚁争噬吞。北方垮人长九寸,开口抵掌更笑喧。啾啾 饮食滴与粒,生死亦足终天年。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 诗歌将上古传说加以改造,用以表达自己当时不便明说的意思:其中的“夸 父”显然是指“永贞革新”时的“二王八司马”,“狐鼠蜂蚁”影射当时保守、 落后的反对改革的官僚势力,“垮人”则是暗喻那些无法理解这场革新、只站 在个人立场上说三道四的平庸之人。再仔细点体会:“夸父逐日”表现了革新 派的理想和行动,不幸“道渴死? ,又在悲悼参加这场革新的人那极度悲惨的 结局,而“狐鼠蜂蚁”的“争噬吞”,则曲折道出当权者对革新人士打击、迫 害的惨烈程度。由于全诗的主旨是批评平庸之辈对革新人士的不理解乃至非议, 因而柳宗元将“夸父”的立志高远和“诤人”的胸无大志对照起来描写,先极 力夸张、渲染夸父追日时的神勇:他跨海越山、披宵决汉,风驰电掣般地向前 冲奔,以至很快便精疲力竭,极为悲壮地渴死在路旁,葬身于“狐鼠蜂蚁”之 口;那些小人国里身长仅九寸的“诤人”,满足于喝水仅一滴、吃饭仅一粒的 现状,根本无法理解夸父的所作所为,因此,群起嘲笑他无谓的牺牲和自不量 力的举动。诗歌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本想为唐王朝革除弊政却遭受打击、迫害而 又不被众人理解的寂寞、失望的情怀。 。柳宗元柳宗元集t m i 中华书局。1 9 7 9 p 1 2 4 6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除以上两篇之外,柳宗元还借放鹧鸪词中的鹧鸪和践乌词中被迫 栖息低枝的跋乌,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排挤和迫害的怨怒。另有部分寓言, 从正面表达柳宗元个人的理想、愿望,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趣和美好的情操。如 在愚溪对中,柳宗元写出了虽遭贬谪,却仍然于逆境之中坚贞不屈的性格, 他安慰自己同时也提醒志同道合的朋友:“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 凉昏默,卒不自克”。明确表达了自己积极入世、“虽九死而不悔”的执着精神。 种树郭橐驼传则认为: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顺民之“天” 以致民之性,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贻害百姓。或许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的进步 思想。使这些寓言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 在苏轼的寓言中,也有部分遭逢世弃而悲愤伤怀的作品。如戏书李伯时 画御马好头赤,诗歌通过描写战马和御马相差悬殊的劳作与待遇,揭示了人间 人才废置、庸人飞黄腾达的不合理现实:山西战马“蹄间三丈”、“不信天山有 坑谷”,尽管它们出生入死、久经沙场并且至今仍然担负着卫国保家的神圣使命, 但却只能“夜嚼长秸如嚼竹 为国效力而待遇菲薄,以至使其体瘦骨削, 惨不忍睹。而皇帝御用的厩马,并无特殊的才能或杰出的贡献,仅依靠其仪表 而博得世人欢心。但它们却饱食终日,且从无劳役所累。此诗虽标明“戏书”, 实际上表达的是非常严肃的主题。在诗中,作者借对比以达意,再配合画龙点 睛的议论,令人在怜借之后不得不再生厌恶之情。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诗人 在这贤愚颠倒的扼腕叹息中,一定包含着自己的身世。 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所写的宝刀,也是其抒发政治思想的优秀寓言作品。 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歼。胡为穿窬辈,见之要 领寒。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湛然如古井,终岁 不复澜。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我老众所易。屡 遭菲意干。惟有王元通。阶庭秀芝兰。知子后必大,故择刀所便。屠狗非不用,一 岁六七刷。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o 寓言诗通过龙雀宝刀的自藏虎皮包内、不露锋芒,阐发了作者屡遭奸佞小 人的诽谤而无能为力,胸怀大志丽不被重用的忧愤心情。那时,苏轼正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迫“补外”,又适值徐州城外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为伍、 过家不入,奋力阻退了水患,保全了全城的生命财产,一种“拔剑斩蛇”、“威 呻选自苏轼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 m j ,第七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 p 5 0 6 6 第二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内容的比较 服九区”的雄心壮志油然而生。于是,他把自己比做一把宝刀,却被藏在匣中 不用,当他看到一帮奸邪的“穿窬辈”充斥朝廷,自己却不能向他们问罪、不 能使之“要领寒”,而倍感“有愧在其肝”。他不禁长叹道:“不优无所用,优在 用者难。佩之非其人,匣中自长叹。”字里行间蕴含着怀玉握兰而终遭冷遇的悲 愤情感。尽管如此,他仍不死心,时时抱着“欲试百炼刚,要须更泥蟠”的雄 心,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君王的赏识,成其“大用”。诗的末尾,作者说:“作 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表明他要把此宏志雕刻在刀背上,以待后世的知音者 来验证,显示了他报国忠心的终生不渝。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志不获骋”的愤懑,是历代士大夫仕途失意时主 要的写作内容,而这类作品,又往往和“修齐治平”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基 本上属于“载道”的范围,因而士大夫写此类作品时,往往只是痛快淋漓地抒 发,并不需要躲躲闪闪,不需要托之于他事以见其志。尤其是苏轼,由于和柳 宗元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因此,他似乎对用寓言表达这类感情没有多 少兴趣,有些作品虽然也托物言志,但从习惯上来说,学者更愿意将其看作“咏 物诗”而不是当作寓言。但仔细琢磨本节中所引用的柳宗元的行路难,看作 咏物诗显然是较为牵强的。因此,本文采用部分学者的意见,将寓言的含义界 定得较为宽泛,但在具体论述中,我们的态度还是较为审慎的:如果先辈学者 著作、论文中没有涉及的作品,则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 2 、对官场中的丑恶现象给予无情的嘲讽是柳、苏寓言的又一共同特点。 简单点说,寓言就是含有深刻劝诫、讽喻意味的小故事。寓言的文体特点 决定了它往往不是正面寓理,而是反面嘲讽。作为有唐一代寓言文学的代表, 柳宗元充分发挥了寓言反面嘲讽的特长,正是通过他的努力,寓言的表现手法 才由先秦时代的偏重形象说理演化为唐宋时代的主要进行讽刺。苏轼更是继承 了柳宗元的做法,并以自己超出常人的才能加以创造性地发挥。可以毫不夸张 地这样说一句:柳、苏的寓言篇篇都是讽刺的力作。他们寄贬斥于笑声之中, 托揶揄于幽默之内,在自己“谪臣”身份允许的范围内,含蓄曲折却又痛快淋 漓地抨击现实的丑恶,揭露社会的病态。 柳宗元的蟥颊传就是一篇讽刺意味十分强烈的佳作。 蟾搬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 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其去负。苟能行,又 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而死 7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 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瘸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 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 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 文中寥寥几笔,便把一个好向上爬,最后坠地两死的小爬虫螟蛭的所 作所为描写得历历如绘、生动形象。文章以虫之性,喻人之性,结合后半部分 的议论,辛辣地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贪得无厌,拼命追逐高官厚禄或者不择 手段聚敛钱财的人,不客气地指出他们无法避免的可耻结局。描写上穷形尽相, 批判上入骨三分,讽刺的锋芒极为尖锐。 鞭贾也是这类文章中的杰出代表。文中写卖鞭子的商人弄虚作假,凭 借自己高超的兜售手段。硬是把一条质地低劣的鞭子以五万的高价卖给了一个 富家子弟。鞭子“黄而泽”,外表很好看,可是“蝓汤以濯之,则邀然枯,苍然 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而富家子弟仍然“持之三年”。后来他与人争 道,关键时刻用鞭击马时,鞭子断折为五、六节,两马相踢不止,自己也坠地 受伤。再看断鞭,“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作者最后写道: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 当其分。则反怒,e l :。余曷不至于公卿? 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 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 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 此篇寓言显然是通过“黄而泽”的鞭子,揭露官场中那些从不考虑自己的 才能,一味投机钻营往上爬的人,当然也包括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 腐朽无能的官僚。寓言的深层含义,不排除讽刺当权者的用人不当和无能之辈 充塞朝廷的现象。如果我们的理解不错,是否可以这样说,柳宗元是在用形象 的寓言故事,对当时的朝廷发出振聋发馈的呼喊:重用这些不学无术、空空于 内者,一旦国家有急,他们绝对没有能力应付,遭殃的只能是朝廷自己! 由此可知,作者为l a 己始终深爱着但却无情抛弃他的唐王朝仍然忧心忡忡。 或许是因为爱之愈深而恨之愈切,柳宗元的寓言不仅馈世嫉邪之情溢于言外, 某种程度上来讲j 作者甚至不惜把讽刺的矛头指向“九五之尊”。除鞭贾 之外,在憎王孙文、骂尸虫文、宥蝮蛇文等寓言中,也都不同程 。柳宗元柳宗元集【m 】冲华书局,1 9 7 9 p 4 8 3 。柳宗元柳宗元集i m i 冲华书局。1 9 7 9 p 5 6 1 s 第二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内容的比较 度的有所体现。 憎王孙文中,他把邪恶势力比喻成胡作非为的“王孙”( 一种猴类) , 几次发出“王孙兮甚可憎”的谴责。同时以“山之灵”影射皇帝,责问皇帝享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为什么只图自己安逸,对一些。王孙”之类的人不闻不 问,反而放纵他们胡作非为。骂尸虫文则形象地把那些卑鄙的官僚骂为钻 进肝脏的尸虫,痛斥他们“摇动祸机”,“淫谀谄诬”,“妒人之能,幸人之 失”,可谓坏事做绝。又以“天帝”暗喻当时在位的唐宪宗,不客气地指出, 正是在他的包庇和纵容下,“尸虫”才能横行无忌,为非作歹。在宥蝮蛇文 一文里,柳宗元痛斥了当朝宦官这些贪婪成性、卑鄙龌龊的皇帝家奴,把 他们比喻成本性难改、五毒俱全的“蝮蛇”,虽然自己不忍加害,但它们“贼 害无辜”的罪行,总有一天,会被“樵竖”、“农夫”,“持芟”、“执耒” 而除之,其必死无疑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宥蝮蛇文文中虽然没有涉及到皇 帝,但明眼人还是不难看出,对这些恶奴负有不可推卸的管教责任的人当然是 他们的主人。囝 除以上所论之外,哀溺文讽刺那些利令智昏、舍命不舍财的人: 三 戒讽刺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 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的人;罴说讽刺那些“不知善内而侍外者”,都 是“手写本事,神注言外”,o 寓意警策、讽刺入骨的佳作。 二 柳宗元的这类寓言对苏轼有着直接的影响。柳河东集附录中收入了苏 轼的一篇文章,题名又读柳子厚( 三戒) 。在此文中,苏轼写到:“予读柳子 三戒而爱之,又尝悼世之人,有妄怒以招悔、欲盖而弥彰者。游吴,得二 事于海滨之人,亦似之。作二鱼说,非意乎续子厚者,亦聊以自警云。”明 确表示他所写的是受了柳宗元的( - - 戒的启发,并交代两篇寓言题旨所在。 现抄录河豚鱼说的全文如下: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已也, 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 好游而不知止,因游以触物,而不知罪己,乃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 。【关于此三篇文章,历代研究者均以为有寄托,柳河东集 ( 世媛堂本) 在宥蝮蛇文题下写道: “晁无咎取骂尸虫,憎王孙) 并此宥蝮蛇文,以附变骚,系之日:离疆以虬龙鸾风托 君子,以恶禽臭物指谗佞王孙,尸虫、蝮蛇小人谗佞之类也。其憎之也骂之也,投畀有北之意也; 其宥之也,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之意也”并且三篇文字均有一定的情节按照学术界有故事、有寓意既 可算寓言的共识,我们将其划入寓言的范畴1 柳宗元柳宗元集,【m 】_ 中华书局。1 9 7 9 p 4 9 6 0 o 林纾春觉斋论文 叫1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8 9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悲也夫! 另一篇是乌贼鱼说 海之鱼,有乌贼其名者,啕水而水乌,戏于岸间,惧物之窥己也,则啕水以蔽 物。海鸟疑而视之。知其鱼也而攫之。 呜呼。徒知自蔽以求全,不知灭迹以杜疑,为识者之所窥,哀哉! o 有学者以为二鱼说的寓意,反映了饱经党争磨难的苏轼的消极处世思 想,这话也许并不十分错,但仅仅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似乎并没有理解苏轼的 苦心。实际上,此二文的含义要更深刻得多,典型意义的涵盖面也更广泛的多。 前篇讽刺生活中那些遭受挫折的人,不知正确总结经验教训,而是迁怒于他人, 或者归咎于客观,其结果只会招致更大的挫折,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文 嘲讽那些自作聪明、欲盖弥彰但往往却弄巧成拙,以至屡屡上演“此地无银三 百两”闹剧的愚者。从古代到今天,从团体到个人,生活中此类现象何处不有, 何时不见? 苏轼这些篇幅短小精悍,故事生动奇妙,寓意警策隽永的寓言,简 直具有穿透时间、穿越地域的永恒的讽刺力的! 在艾子杂说中,o 苏轼进一步继承并发扬了柳宗元寓言的传统,将讽刺 的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许多寓言作品中,他大胆而无顾及地讽刺、 批判了宋代的专制暴政和形形色色的腐败官吏。脍炙人口的诛有尾便是其 最典型的代表: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屿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 其言日:“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 无尾,何哭? ” 复闻有言日:“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也。”。 “但恐更理会蝌蚪时事”,这貌似轻松实则力透纸背的一句,便把专制独裁 者无限株连的淫威,屡兴文字狱、肆意迫害无辜的卑劣行径,讽刺、抨击到无 以复加的程度。结合苏轼的生平,可知他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其现实的针对 性。他对李定等人这些“乌台诗案”的制造者在他诗文中寻章摘句、罗织 罪名的伎俩深恶痛绝,寓言中的“虾蟆”担心自己因“蝌蚪”时有尾而被杀, 反映了作者对乌台诗案所受的迫害仍然心有余悸。但这则寓言的深刻含义不仅 仅局限于苏轼个人的遭遇,只要专制制度还在人间存在,它讽刺现实的力量便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m 】第十四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 p 4 2 4 。艾子杂说是否苏轼所作古人颇多疑义,经近人孔凡礼、朱靖华考证确为苏轼所作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 【m 】_ 第五册语文出箴社2 0 0 1 p 3 8 1 1 0 第二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内容的比较 永远不会消失。 苏轼的桃符艾人语根据古人在农历正月初一将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 桃木板挂在门户,用来驱鬼镇邪的习俗,和在农历五月五日用艾草束成人形悬 在门户,用来消除邪毒之气的民风,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出桃符、艾子互争 高下的闹剧。深刻地讽刺了那些没有自知之明,喜欢争名夺利,或无事生非、 闹无原则纠纷的人,从门神“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邪”的话语 来看,作者针对的还是封建官场中的尔虞我诈。 其它文章如虾三德挖苦皇亲国戚的“无肚肠”、“无血”和“不洁”, 齐王筑城中讽刺帝王的繁重劳役,愚子影射奸相蔡京的家丑,獬豸 揭示朝廷里充满奸邪,鸭搦兔讥讽宋廷不识人才,打钟嘲弄文臣的腐败 无能,或冷嘲,或热讽,或冷嘲热讽并用,几乎篇篇都是寓言中不可多得 的讽刺杰作。 总之,无论是柳宗元还是苏东坡,在其寓言作品中对生活、尤其是对官场 生活中的种种丑恶,都给予极大地关注和深刻地描写,他们运用纯熟的讽刺手 法,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相比较而言,柳宗元由于性格的执著,在抨 击现实时虽也堪称大胆,但其潜意识里似乎仍然保留着因恋眷朝廷而产生的一 种隐约的期待,致使在一些作品中讽刺得不够彻底。苏轼的寓言中,虽也有“乌 台诗案”留下的心有余悸的阴影,但因为性格豁达通脱,后期更是我行我素, 再加上作者追求天马行空般的挥洒自如的写作风格,因此,他对丑恶现象的讽 刺往往更加到位,读他的作品,常常令人感到苏轼似乎是一位杰出的漫画大师, 只寥寥数笔,就把一些反复无常的暴君、暴虐无忌的酷吏、尸位素餐的庸官以 及生活中各色各样的恶人勾勒得惟妙惟肖,让人产生痛恨、鄙弃、厌恶乃至除 恶务尽的冲动。 3 、用精悍而又饱含哲理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有力的批判, 是柳、苏寓言的第三大特点。 按照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了的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区别,柳宗元和苏轼 恰好是这两种不同文化范式的代表。柳宗元虽然生活在两种文化转型时期的中 唐,但他的家族六朝以来便异常显赫,属“河东三著姓”之一,是典型的世家 贵族;而苏轼所属的眉山苏氏,虽然也可称之为士大夫家族,但在宋代,门阀 制度已为世人普遍抛弃,“取士不问出身,婚嫁不问阀阅”的习惯早已深入人心, 更何况宋代苏家的社会地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不能与当年柳家的显赫同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日而语。因此,我们把柳宗元视为士族文化的代表,而把苏轼看作是庶族文化 的代表,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搞清楚这种身份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发现,用寓言这种形式抨击 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时,柳、苏二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柳宗元似乎很少写这种题材当然这也与他的寓言创作总体数量不多 有关即便是现存的那数量有限的几篇,无论是从结构、语言或者风格上看, 都带有浓重的“古文”色彩,部分文章的主旨也常是借民间的小事说明治国御 民的大道理,表现出强烈的“载道”责任感,比如他的捕蛇者说、种树郭 橐驼传等等。相对说,苏轼更关注并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写起此类题材来 也就更加得心应手。他的这类寓言广泛揭示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面貌,多方面 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习俗、人情世态和道德风尚的种种弊端,深层次地表现了 “时代生活的情绪的历史”。而且,他特别擅长从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具有更广 泛、更普遍意义的哲理,并很少把这类文章归结到沉甸甸的“载道”主题上。 由于这些寓言表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力和高超的艺术才能,成为既具有 坚实的生活逻辑力量,又丝毫没有削弱寓言那特有的生动活泼的特点。主旨越 来越单纯明确,故事越来越简单通俗,因而也更符合现代寓言的文体要求。比 起柳宗元古文色彩异常浓郁的寓言,已经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柳宗元、苏轼寓言的这些区别,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谁也不能排除时 代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我们无意于批评柳宗元,只是认为这些正是代表两个时 代的柳、苏的区别,也是宋代寓言在唐人已有基础上的发展和贡献。 让我们还是回到本节要论述的问题上来。先看看柳宗元三戒中的 黔 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怒愁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 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 ” 因踉跳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句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 取。今若是焉悲夫! 。 这是柳宗元寓言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寓言成熟期的标志性作品。文章中的 。高尔基论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枉1 9 7 8 p 1 6 。柳宗元柳宗元集p n l ,中华书局,| 9 7 9p 5 3 4 1 2 第二节柳宗元、苏轼寓言内容的比较 驴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本领,平时还能凭借其外表庞大和声音宏亮而吓唬人,可 是当它“出技以怒强”,就立即显出了原形。作品形象地揭示了虚有其表,色 厉内荏之辈,终究要露出马角,以失败而告终。如果从老虎这个角度来理解, 我们从中又可以领悟到,对待任何装腔作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只要了解 其底细,掌握其习性,就不难战而胜之。这则寓言含意丰富,哲理深隽,成为 后世千古流传的名篇。 在上文提到的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对郭橐驼“所种树,或移徙,无 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记叙,引出他对于 种树之道的一番议论,说明g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进而 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否则,“若甚怜焉, 而卒以祸”。按照柳宗元的思维,我们从小的故事中,引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真理只有尊重事物的规律才能将事情办好,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 经成为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座右铭。 。 如上所述,苏轼的寓言则有了极大的进步。他善于以他亲身经历的生活小 故事来阐发更大更深的哲理。如方轨八达之路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 其类,出涕日;“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 ”念此可 以一笑。o 此文为苏轼晚年被放逐海南岛时所写。他说:“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 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耶? 己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 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 ”霉然后即讲述了这则寓言故事。 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 见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蚂蚁”因为身子小,囤于俯仰之间、尺寸 之地,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方轨八达之路”,所以环境稍有改变,就惊慌失措。 苏轼本意在说明自己应该随遇而安,才能安贫乐道、超然自得。但这则寓言的 形象意义远大于此,它讽谕了眼光短浅者的愚昧多虑,庸碌之人的杞人忧天。 其实,世界是广阔的,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尤其是在困难面前感到山穷 水尽时,换一种角度考虑,也许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或者豁然开朗,找到问题 解决得最好方法。 。节选自试笔自书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m 】第十四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 p 4 7 2 o 苏轼在儋耳书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p 川语文出版社2 0 0 1 1 3 从寓言的独立到文体的全面成熟 总结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经验教训的寓言,强调生活实践对人类认识的重要 作用,具有社会复杂化后人类认识鉴别能力提高和加深的重要意义。这种寓言, 既富于哲理,又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譬如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e l = “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e l = 。目之光如烛,”扪烛两得其形。他日揣禽,以 为日也。 日之与钟、禽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只凭印象不顾实际,只知道一点不及其余的人,苏轼 用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我们: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深入客观实 际,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全体,从而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陈蒲清 先生认为苏轼的这类寓言是受到佛教寓言的影响,。的确,从寓言表现出的高度 的思辩性,形而上的哲理性,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受佛 教濡染很深的柳宗元,其作品中为什么没有表现出这个特点? 艾子杂说中对社会习俗、人情世态的丑恶嘲讽也很辛辣,他常常猎取 家常琐事比喻神圣高大的义理,或者深刻挖掘形象本身的不协调、或者从比喻 事物与被比喻事物的悬殊差别中发掘谐趣,令人读后在捧腹之余感叹再三,获 益颇多。如食肉之智,痛快淋漓地揭示了“肉食者”的“大智”,但他们只 不过是仅懂得“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或者“见 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注之乎? ”等极为浅陋道理的可笑伎 俩而已。鬼怕恶人嘲笑了大王庙中的神灵,它的灵威只可施加于对它敬畏的 人,而对于敢于践踏它神像的恶人却不能施加灾祸,从而辛辣地嘲讽了欺善惧 恶的封建官僚的丑恶本性。此外,百钱独载尖刻的讽刺了财迷心窍的人,营 丘诸难犀利讽刺了巧嘴善辩、无理取闹的空谈家,公孙龙辩屈嘲弄鞭挞了 “持大说以夸眩人”者的可耻失败,秦士好古讥讽了自诩风雅、托名好古而 实不知古、不识古的伧夫鄙人,这些寓言都写得绘形绘色,妙趣横生。 对生活中的误入歧途者,苏轼又是抱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所谓“材无不 可范而成”。为了昭示正确的人生航标,还特别对奔走在人生征途上的种种习 性障碍,进行了多方面的警喻,以使世人少走弯路、少受挫折,鼓励他们及时 拨正自己的航帆,走向光明的彼岸。这部分寓言诗在苏轼的寓言中占很大一部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i m 第十四册语文出版社2 0 0 1p 4 1 4 , 。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 l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8 5 p 1 9 6 。苏轼曾枣庄舒大刚贺时宰启 三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业工人赋能新质生产力
- 民族工作培训课件
- 2025年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治疗方案考核答案及解析
- 挤压的概念及实计算
- 2025年肿瘤科恶性淋巴瘤分期与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肿瘤放疗计划设计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教育
- 2025年放射科医生影像学诊断实践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治知识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考核模拟答案及解析
- GB/T 11376-1997金属的磷酸盐转化膜
- FZ/T 64012.2-2001水刺法非织造布第2部分:卫生用卷材
- 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课件
- 印刷产品检验报告
- 2022年贵州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数学悖论”-辛普森悖论
-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GCP三套考试题
- 烧结岗位安全操作培训-PPT课件
- 【课件】1.2 点线传情——造型元素之点线面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选修绘画
- 运动处方(课堂PPT)
- 物资储备与物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