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以北方作家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海师范人学硕f :学位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隋代是自东晋南渡后南北分裂了三百多年终于重归统一而走向唐代的过渡 阶段,隋代诗歌的发展是南北朝文学向唐诗过渡的重要阶段。有隋一代,政治的 掌权使得北方的诗人重新登上了文学的舞台,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及文化传统, 以卢思道、薛道衡、杨素、杨广以及入唐的王绩等为代表的北方诗人创作了大量 的边塞诗、宫廷诗、赠答诗等,诗歌多融入了北地的苍凉风骨,一定程度上扫除 了南朝“宫体诗 的纤细奢靡,开创了北方诗歌的繁荣时期,为初唐诗歌及盛唐 之音注入了一股清凉爽健之豪气。 本文主要以隋代北方诗人群及诗歌创作为研究中心,以地域文学差异及形成 为支撑,以隋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发展长河中应有之地位价值为终结,对隋代诗歌 尤其是北方诗歌的创作做一比较详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隋代;诗歌;北方作家;地域文学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一j :海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 s u id y n a s t yi st h ei n t e r i mp e r i o db e t w e e nt h ec h a s mw h i c hw e n to nf o rt h r e e h u n d r e dy e a r sa f t e rt h ed o n gj i nd y n a s t ym o v e dt os o u t h e r np a r t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e mi ns u id y n a s t y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f r o mt h en o r t h e ma n d 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t ot a n gd y n a s t y n o r t h e r np o e tc a m eo nt h es t a g eo fl i t e r a t u r ed u et om a s t e r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p o w e r , n o r t h e r np o e t ss u c ha sl us i d a o ,x u ed a o h e n g ,y a n gs u ,y a n gg u a n ga n dw a n gj i w r o t ep l e n t yo fp o e m so ff r o n t i e rf o r t r e s s 、p a l a c e 、a n dt h er e s tb a s e do nt h es p e c i a l g e o g r a p h y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c u l t m et r a d i t i o n t h e r ea r ev i g o ro fs t y l et h a ti sd e s o l a t e a n dv a s ti nt h e i rp o e m s ,a n di ta v o i d e dt h ed e l i c a t ea n de x t r a v a g a n ts t y l ew h i c h e x i s t e di np o e mo fp a l a c e ,n o r t h e r np o e me n t e r e di n t op r o s p e r o u sp e r i o da n di n s e r t e d h e r o i cs p r i to fr e f r e s h i n ga n d v i g o r o u sf o rp o e mo f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p u t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n o r t h e r np o e ti ns u id y n a s t yi nt h ef i r s tp l a c e , a n di ss u p p o r t e db yt h el i t e r a t u r ed i f f e r e n c ei nd i s t r i c t ,e n d sw i t ht h ep o e mo fs u i d y n a s t y j u s tp l a c ea n dv a l u ei nt h ep r o c e s s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p a p e r h a sr e s e a r c h e dt h e p o e mo fs u id y n a s t ye s p e c i a l l yt h en o r t h e r np o e md e e p l ya n dw i t ht h eg r e a t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k e y s 】 s u id y n a s t y ;p o e t r y ;w r i t e ri nn o r t ho fc h i n a ;g e o g r a p h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 i i 上海师范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敝储虢勘吼冲年,月矽日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 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繇坳吼冲年,月矽日 导师躲萨两嘞巧时月矽日 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言 r 笋士 厅商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不曾枯竭,不曾断流,在这条长 河l ,溅起的朵朵浪花,把诗歌的王国打扮得落英缤纷、美不胜收:建安的湍流激石, 盛膺的惊涛骇浪,天水的风平浪静,明清的大浪淘沙在汹涌澎湃的中国诗歌的 河流中,也有一朵小小的浪花不曾鼓怒多少风云,不曾激荡多少浪石,它在溅起的 刹那就弥散在历史的云端,它孱弱的气息,一直未曾引起古往今来学者的驻足停留, 它孤独地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气若游丝,却始终不曾放弃。这朵浪花,就是如昙 花一现的隋代诗歌。 隋代国祚短暂,从文帝杨坚5 8 1 年代周而自立为政,到公元6 1 8 年大唐王朝的 建立,有隋一代也不足四- 年的历史,而且因为炀帝的恶名昭著而招致古往今米很 少有人将目光停留在这段沧桑历史横截面上,凝神屏息去追溯其存在的合理性、必 要性。在中国诗歌研究史上,隋代诗歌向米不是被彻底的否定为诗歌发展史上一无 是处甚至是倒退的时代,就是被附着在南北朝诗歌的尾巴上或者是黏贴在唐代诗歌 的帽缨上,而很少有学者把隋代诗歌这条小河汇入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求它的发 展脉络、成长轨迹,以更好的粘合南北朝文学与唐代文学,更好的疏导i j 国诗歌史 的长河。 文学的实质是入学,诗歌发展的历史是人性发展的历史,人性的历史是源远流 长的,诗歌的河流也是不曾枯竭的,任何一朵浪花都是汇入大江大海里的因子,隋 代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巾不可或缺的浪花。 f :海师范人学硕1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隋代诗歌研究概况( 1 9 9 0 2 0 0 8 ) 隋代文学因为政治历史的缘由,历来是学者文人所鄙夷不屑甚至是避讳不谈的。 战火纷飞、政治动荡敛使诗作难以保存下来,隋代的诗人诗作多沉寂在一千多年前 的历史当中。而对隋代诗歌的关注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百年来虽然隋代文学的 研究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无法_ e 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文 学研究相比,但也有了较为可喜的发展。关于隋代诗歌在二十世纪的研究状况,杜 晓勤先生在他的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一书巾有着比较详细的论述,拙文则不再赘 言,只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涌现的隋代诗歌研究尤其是北方诗人诗作的研究做 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 一、诗歌史论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初学界开始初涉隋代诗歌的研究,而对隋代诗歌的研究是从初步的肯 定开始的。林传甲的i + i 国文学史中论及李谔论文体之复古的功绩1 。谢无量的中 国大文学史,则以魏征隋书文苑传序巾对隋代文学的总体评价为基调,从南 北文学思潮的统一,文帝、李谔、炀帝、王通等人对文体变革的贡献,尤其是隋炀 帝时期新声及律体的复盛几个角度,肯定了隋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提出了隋代“律 体大进,又有以导唐人之先路”的观点。2 之后随着对隋代文学的逐步深入的关注, 学者对这三十多年的文学各持己见,众说纷纭。 二。l 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思想文化的自由开放和新文艺思潮的涌进,越来 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隋代诗歌的纽带作用,隋代文学的历史地位也得到了逐步的肯 定和认可。陈玉刚著巾国古代诗词曲史认为“隋代的诗歌,虽无多大的成就, 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这个时期是诗歌从六朝过渡到唐朝的转折阶段;二,由于 南北政治统一,隋代诗人已着手把南朝诗歌的绮丽风格与北朝诗歌的质朴风格融为 一体。”3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四卷本i j 国文学史提出“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 流仪限于诗风的相瓦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4 的论断,将南北 1 1 9 0 4 年京师大学堂团文讲义,转引白杜晓勤隋唐五代义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 0 0 1 1 2 ,p 2 2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一卜海中华书局1 9 2 9 年版,p 5 4 一p 6 1 3 陈玉刚著中围古代诗诃曲史南昌:百仡洲文艺j 版社,1 9 9 5 年2 月第一版,p1 6 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本册主编袁行霈、罗宗强,高等教育i l j 版社,1 9 9 9 8 第一版,p 2 1 8 2 上= 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文风的融合归功于隋朝及初唐一一百二十余年的漫长探索。毛水清著隋唐五代文学 史肯定了“隋代是南北朝文学与店代文学的一个过渡时期”,有隋。朝,南北文风 的交融是诗歌发展的最基本的潮流,也是隋代文学最基本的特色。1 除了各种文学史中对隋代文学的论述,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隋代诗歌的专题 研究较之前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呈现出多角度、新方法、深挖掘的特点,取得了 较大的学术成果。钟优民隋代诗歌的嬗变轨迹与基本特点一文认为虽然有隋一 代诗坛的主流仍然是梁陈诗风,但也逐渐有了刚健的气息,文章从“余音袅袅的浮 靡诗风”、“新风渐开的缓慢蜕变”、“激烈抗争的民问歌谣”和“继往开来的隋代诗 论 四个方面阐释了隋代诗风的特点,展示了“隋代诗歌在中国诗史上的过波性的 特点”。2 贾晋华河汾作家群与隋代文学一文则通过对隋代河汾作家群及其作品 的稽考、论述,探讨了河汾作家群对隋唐之际文学发展的影响。3 这篇文章考论并举, 角度新颖,是二十世纪隋代文学研究巾一篇力作。王布高是继贾晋华之后对隋代诗 歌进行深入研究的又一人。他的斫雕为朴及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略论隋代诗 体的格律化进程、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等文章都极大地肯定了隋代诗歌 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隋代诗歌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独特的分析。他 认为“隋诗斫雕为朴,摧柔为刚,重乎气质”,4 隋代统一使诗歌的“格律化进程继 续发展”,“在这一时期,五言近体绝句已基本成熟,五言律诗已近于成熟,七言律 词、七言绝句也已具雏形,甚至类似五言排律的形式已大量出现。”5 隋诗的“丽辞 雅体及其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唐诗宋词的兴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布高用“起哀中 立”四字概括了隋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6 ,可谓公允。康震分别发表于1 9 9 6 年、 1 9 9 7 年和2 0 0 5 年的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7 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 阐释8 和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9 三篇文章 则逐步深入的分析了隋代诗歌的三大文化渊源,即西魏北周入隋的关陇贵族、东魏 北齐入隋的【| i 东十族和南朝梁陈入隋的南方旧臣,作者分析了隋代诗歌的三大创作 参见毛水清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f f 版社,2 0 0 3 8p i - - p 1 9 2 钟优民隋代诗歌的嬗变轨迹与基奉特点,4 : 1 1 1 头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2 期,p 4 8 一p 5 5 3 贾晋华河汾作家群j 洧代文学,学术论从1 9 9 1 年第2 期 4 于布高斫雕为朴及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江海学刊,1 9 9 4 年第1 期 5 王布高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辽宁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p 1 0 0 p 1 0 2 6 工布高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吉林人学学报,1 9 9 4 年第5 期,p 6 7 一p 7 0 7 康震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求是学刊,1 9 9 6 年第5 期,p 6 8 一p 6 9 8 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唐都学刊,1 9 9 7 年第2 期,p 1 2 - p 1 7 9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g :l t ;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5 年第3 期,p 8 沪_ p 8 4 3 i :海师范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主力和三大文化制度渊源,分析了隋代诗歌发展的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通过对隋 代诗歌文化渊源的追溯开启了对初店文学以至整个庸代文学文化渊源的追溯。这三 篇文章将隋代文学按照地域的不同寻找诗歌发展的文化渊源,首次将地理学与隋代 诗歌的发展相结合,可谓开辟了隋代诗歌研究的新途径。三篇文章一脉相承,逐步 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第。篇即1 9 9 6 年发表的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巾明确 指出“由周入隋的诗人则居于很次要的地位”,而在2 0 0 5 年发表的文章中已经将由 北周入隋的诗人如杨素、杨广等人与北齐、梁陈入隋的诗人置于同一地位上进行客 观分析了。新世纪以后,马悦宁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一文则立足 于“隋代诗歌是南北朝诗歌向庸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环”,从隋代的诗风变革、 诗歌创作和文学史地位三个角度分析了隋代诗歌的过渡性质。1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 开始注意到隋代文学的过波性质,隋代诗歌诗风的研究也逐步地深入起来。 二、个案研究综述 卢思道是由北齐入隋的第一人,虽然他隋初便去世,而他现存的诗歌创作也主 要是作卡入隋之前,但冈为其卒年仍在隋代,且对隋代的文坛产生过比较重要的影 响,所以研究界大部分学者还是将他放在隋代文学来研究。关于卢思道其人其诗歌 的研究,二十世纪以来丰要还是集中于各利- 文学史的论述中,而单篇论文很少。这 在杜晓勤先生的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一书中已有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对 隋代文学的研究主要是概括性的描述,所以对卢思道的着墨不多,大多只是寥寥数 语带过。五十年代之后出现的文学史中对卢思道的论述稍稍详细些了。八。l 年代以 后,隋代文学进入了+ 一个研究的新天地,关于卢思道的研究也更加深入,这一时期 的研究成果仍旧主要在各种文学史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当数葛晓音先生八代诗 史r 1 的精辟论述,此书在杜晓勤先牛的书巾已有详细介绍,故不赘述。王锺陵先 生的巾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则把卢思道作为隋代主要代表 诗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卢思道之学习南方诗风,往往不届其精华但 得其恶调,但其诗亦有超乎南风者。”“七言歌行在卢思道手上的成功,正是这一 诗体开始摆脱绮糜习气,新的牛命力已在其中秋聚的标志。”2 自上世纪初,对卢思 道进行专题研究的单篇论文寥寥无几,除了一篇侧重于考证的“八米卢郎考3 以 1 马悦宁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齐齐哈尔人学学报,2 0 0 2 年第l 期,p 9 7 - - p 1 0 0 2 参见一i :锺陵中因中古诗歌史叫订年民族心灵的展刀,人民f l ;版社,2 0 0 5 8 ,p 5 6 1 - - p 5 7 3 3 李上彪“八米卢郎”考,文学遗产,2 0 0 4 年第l 期,p 1 3 5 - - p 1 3 6 4 上海师范人学硕1 二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外,只有倪其心先生的一篇关于卢思道及其诗歌1 成为卢思道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此文杜先生也已有详细论说,不再重复。二十世纪对卢思道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只 有四川大学教授祝尚书先生的卢武阳集校注2 ,对卢思道的诗和文都作了比较详 细的校注,并完成了卢思道的年谱工作,尤其是其前言部分对卢思道其人其诗其文 以及文学价值都作了详细深入的剖析,可谓是二一i 世纪研究卢思道及其诗歌的杰作。 杨素在隋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是缘于他卓越的军功和显赫的地位,二是由 于他的诗歌“高迥雅逸,纤靡扫尽,大业之朝,足称首杰”( 黄子云野鸿诗的) 。 二十世纪以来关于杨素及其诗歌的研究状况与卢思道的基本相似,也是多包含在各 种文学史中,专项研究并不多见。二十世纪以来,主要是五十年代之后,研究杨素 及其诗歌的专题论文有文献考证、史料钩沉、历史评判及诗歌分析几个方面的数篇 论文。杨素作为一个文人之外,还是有名的军事将领,是隋代的开国元勋,是把持 朝政的权臣。杨素的生年一直以来是文学史上的,一笔糊涂账,1 9 7 3 年陕西省漳关县 吴村乡亢家寨的杨素墓志的出土逐渐拨开了这个谜底,发表于考古与文物 19 9 1 年和1 9 9 3 年的隋杨素墓志初考、 补正以及2 0 0 4 年文 学遗产上发表的杨蕉先牛的杨素行年及其他等三篇文章在不断的修正补订后 比较清晰的梳理出了杨素的生卒行年,为杨素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和史料的基础。而 1 9 9 7 年陈磊的一篇试论杨素则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了作为“猛将”和“邪 臣”的杨素,并深刻剖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认为“杨素在6 世纪末7 世纪初的中 国历史上,显得复杂而具有鲜明个性。无论后人是否曾将其一概抹倒,他在历史上 留下的痕迹始终是丰富而生动的。”3 而专门对杨素诗歌创作进行分析的单篇论文则 有发表于六十年代的当时还只是大学三年级的乔正康的一篇略谈隋朝的杨素及其 诗歌,这篇文章在杜晓勤先生的隋唐文学研究一书中有详细介绍。而发表于 2 0 0 8 年的一代枭雄:武人与诗人杨素的文学贡献一文则对杨素其人及其诗 歌研究状况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就杨素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从其前后两个阶 段进行剖析,认为“杨素的诗歌兆示出我国古代诗歌从六朝颓废的风气中渐变的气 息。”4 薛道衡被认为是隋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创作成就也最高。二十世纪以来, 1 倪j e 心关于卢思道及其诗歌,文学遗产,1 9 8 1 年第2 期,p 3 6 - - - p 4 2 2 祝尚书卢武阳集校注,巴蜀书社,2 0 0 1 6 3 陈磊试论杨素,北京师范人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7 年第3 期( 总第1 4 1 期) ,p 1 0 3 呻l l o 4 曾美桂一代枭雄:武入与诗人杨素的文学贞献。江汉论坛,2 0 0 8 8 ,p 1 0 9 一p 11 l 5 海师范大学硕f j 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薛道衡的研究也主要集l 1 在多种文学史中,相对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的研究显得 冷寂一些。六十年代之后,关于薛道衡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文学史、诗歌史对其 作品进行概括性论述外,还有两篇关于其死冈的探讨论文:一是管怀伦发表在南 京社会科学上的薛道衡死冈新探,一是孔庆芝发表在兰台世界上的“空 梁落燕泥”与薛道衡之死,这两篇论文主要是侧重于对薛道衡死因的探析,但尚未 见有专文对其诗文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而2 0 0 7 年浙江大学朱慧同学提交的硕士学 位论文薛道衡研究对薛道衡家世生平和诗文创作进行了比较详细深入的考证分 析,并将道衡置身于北齐入隋诗人群体中米探讨其在诗文变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踵武建安诗风,汲取南北文风之长,在当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并对初盛庸 诗风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文章还附录了薛道衡的年谱,为后来的研究者作了一 定的铺垫。1 杨广出身弘农杨氏,也是由北周入隋的重要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 有争议的人。炀帝及其诗歌的研究历来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无论是在文学史还是专 题论文方面,都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关于杨广及其诗歌研究的综述,杜晓勤先 牛在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一书中对二。i 世纪的百年研究综述已经很详细了,故拙 文不再赘述。而2 0 0 7 年发表的近十余年来的国内隋炀帝研究一文中,魏华仙则 从历史的角度对新世纪这几年的隋炀帝研究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概括,但该文丰要倾 向于历史学研究方面的综述。2 隋炀帝杨广及其诗歌的研究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能够摆 脱政治、历史的束缚而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诗歌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隋代北方诗歌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隋代诗歌研究的特点: 1 、专题研究很少,主要集中在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隋代诗歌是t _ ,国文学史长 河中的- - d , 段,近百年来对隋代诗歌的关注和认识也丰要集巾在各剩- 文学史当中, 从黄人先生的第一本中国文学史到现在出版的百十种文学通史及断代文学史,从“在 隋代的三十四年问差不多没有什么新的建树,从炀帝杨广以下,全都是无条件的继 承了梁陈的文风”3 的否定到“隋代是南北朝文学与唐代文学的一个过渡时期”4 的认 1 朱慧薛道衡研究,浙江大学硕j j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林家骊,2 0 0 7 年,来出版 2 参见魏f # 仙近f 余年来的国内隋炀帝研究,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9 月第五期 3 郑振铎捅图本中围文学史,人民义学 l j 版社1 9 8 2 年版,第二册,p 2 7 2 - - p 2 7 3 4 参见毛水清著隋唐五代文学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 0 0 3 8p l p 1 9 6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识,隋代诗歌研究呈现逐步客观化的趋势。但是百年来对隋代文学尤其是隋代诗歌 的专题研究很少,除了倪其心先生八十年代的隋代的诗歌一文外,新世纪之前 对隋代文学进行专门论述的文章非常少见。 2 、深入研究不多,一般流于知识性介绍。这是和笫一点相耐虑的,冈为隋代文 学一直缺乏专题研究而多在各利,文学史q l 略略述及,文学史又多是普及型的著作, 故多数文学史中并未能对隋代文学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 值得欣喜的是新世纪后诞生了两篇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李建国的隋代文学研 究一文以两朝帝王为经线,以三大地域文化为纬线,以个体作家为点,从历史的 纵向发展和空间的横向分布上比较深入地分析了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福建师范大 学于英丽的隋代诗歌研究则从隋代诗歌生成的文化背景和不同题材的诗歌在隋 代的发展等角度梳理了隋诗发展的状况,阐释了隋诗融合南北的特征。这两篇论文 都对隋代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深入的探讨,是隋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成 果。 3 、对隋代诗歌的地域性差异缺乏深入探讨。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政治,一 统的政治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也融合了南北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在 隋代这个熔炉坐锻造融合。而恰恰在南北融合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个时候地域 文化的差异在进行着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融合中倒底是哪种文学最终妥协,这都 是在激烈的斗争中产生的。隋代之前南方文人是文化的领袖,而北朝文学几乎是n 一 片荒芜”,但是在隋代,北方文人不仅登上了政治舞台也占领了文化阵地,隋代文学 在文帝和炀帝手巾表现了不同的地域倾向,这随种倾向的斗争融合是隋代诗歌研究 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梳理店诗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各种文学史以及单 篇论文都对这一点缺少论述,李建国博十和于英丽博士的两篇学位论文也多关注到 的是南北的融合而未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冲突之上。 二、隋代北方诗歌研究的意义 综合以上几点,隋代诗歌的研究一直相对薄弱,而且在为宫体诗翻案文章方兴 未艾的时候,北地诗人与北朝文风作为庸诗继承过来的一个方面,并未引起足够的 重视,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本文拟通过深入的文献考据,对隋代北方作家的生平 创作等方面的考证,以及地理、气候、历史、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证,力图对 隋代文学尤其是北方文学发展做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将隋代北方诗歌的发展放 7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在整个隋代上承南北朝,下启唐代的诗歌发展史上进行研究,力图能较好的为这段 诗歌的河流进行疏导。 三、本文研究方法: 本文是一篇地域文学与文学史学相结合的论文。拟采用文本细读、文史结合、 诗史互证、考论并举的方法,旁涉文艺学、美学及多方面相关知识作为理论支撑, 文章的正文主要是诗歌史论、地域文学论,附录部分则重在考证辑录。 四、本文的创新点: 本文选取隋代诗歌这个诗歌发展史上小小的截面,在一一定程度上是作了疏通河 道的工作,但因个人资质学识所限,只能尽量追求完整公允深入地对隋代诗歌做一 个探究。另外,选题上能够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把北地诗人诗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是在近年来南朝文学研究热、宫体诗研究热的浪潮中找到的一个相对冷僻的支点。 在文章的论述过程巾,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比较准确的选取卢思道、薛道衡、杨素、 杨广、王绩等诗人诗歌创作来追寻隋代诗歌中南北诗风的既碰撺对抗又不断融合, 既形成统。4 的风格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学的发展轨迹。 在南北文风的对抗与融合的分析中,本文试图通过历史、地理、气候、政治、 文化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异同,找出诗歌发展的地域特征,本文的立场是统 一的政治极大程度地加快加深了南北文化文学的交融,但是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在 这样的不断的斗争融合中逐步形成的,文学的交融并不等同于文学的同化、类型化 和模式化。 在附录i t l ,杨素的行年考是立足于隋书、北史及资治通鉴等史学资 料,参照1 9 7 2 年陕西出土的出于虞世基之手的杨素墓志,并在复旦大学杨蕉先 生的一个相对简单的杨素行年及其他的基础上,对杨素一生的行踪和诗歌创作 系年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考证梳理。为二十世纪以来各本文学史著作中关十杨素生 卒年众说不。一的现象予以一个较为明晰的结论。 五、本文可能存在的问题: 资料掌握不全面,有缺失之憾;隋代诗歌定位不准确,有拔高之嫌;诗人诗风 分析不透彻,有牵强之疑;地域文学南北文风探讨不深入,有肤浅之愧。 8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第一节杨坚朝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自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周 大象二年,武帝驾崩,静帝继位,杨坚以皇后之父担任辅国,总揽朝政,诛五王, 讨尉迟,于公元5 8 1 年逼静帝禅位,改国号开皇,是年为开皇冗年。开皇九年俘获 陈后主,灭陈朝而统一南北,至此,分裂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重归统一。 杨坚,弘农郡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之后,父杨忠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 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有隋一代共三十七年,文帝杨坚执政长达二十 四年之久。杨坚代周建隋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关陇豪族为本位的新政权。杨坚本人乃 北周入隋的关陇豪族,他在位时大都重h j 北朝旧臣,丰要谋臣如苏威、高颍,苏威 系出武功苏氏,为关陇汉人世家;高颖自言渤海蓓人,为l ij 东武人。大将则如杨素 亦弘农杨氏一族,贺若弼河南洛阳人,史万岁京兆杜陵人,韩擒虎河南东垣人,皆 为北方汉人。杨坚朝中很少南人。平陈后,高祖唯用许善心、虞世基、姚察、蔡徵 等数人,也并未委以重任。 隋文帝作为开国之君,虽非马背上夺得天下,但亦终日诚惶诚恐,以社稷安危、 黎庶生计为重。隋文帝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听从少内史槎仲方之谏革除周六 官制,依汉、魏旧制,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御史、 都水二台,左右卫等,i 二府,以分司统职。1 隋书高祖纪言“宣帝( 周宣帝) 时,刑政可酷,群心崩骇,莫有同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 天下悦之。”文帝及独孤皇后崇尚节俭,资治通鉴陈纪九记载“帝尝合止利药, 须胡粉一两。宫内不用,求之,竟不得。又欲赐柱国刘嵩妻织成衣领,富内亦无之。” 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巩固了关陇贵族的统治地位,文帝的关陇本位的j 玎人政 策为北方文学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他推崇节俭之风尚也消减了南北朝时期宫 廷朝阁、王公贵族的奢华牛活,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宫体诗在隋代的发展。 隋朝结束了长期的政治分裂和社会动乱,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社会 人口和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隋初户数在4 5 0 万左右;文帝执政后大索貌阅 和析户,约得户三四十万。开皇九年,总户数已达到七百万。自开皇九年至炀帝大 1 资治通鉴陈纪九 9 i :海师范大学硕l :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业二年,十七年问,隋朝总户数又由七百万增加到九百万左右,增长约2 9 。1 杨坚 在位后励精图治,南北朝后期一度萧条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通典食货志 也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西太原仓,储米粟 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 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大业初有八百余万户,末年离 乱,至武德有二百余万户。”2 经济的富庶逐渐消除了人们冈改朝换代而引发的亡国 之痛,而唤醒了大一统王朝的盛世之音慷慨之歌。这种时代的豪情在隋代的边塞诗 中得到了尤为明显的体现。 史书记载杨坚本人虽上过太学,但并无太高的文学修养,文化程度不高。资 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隋主与周载下大夫北平荣建绪有旧,隋丰将受禅,建 绪为息州刺史;将之官,隋主谓日: 且踌躇,当共取富贵。建绪正色f 1 :明 公此旨,非仆所闻。及即位,来朝,帝谓之日:卿亦悔不? 建绪稽首日:臣 位非徐广,情类杨彪。帝恕日: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 3 虽然 “不晓书语”可能乃杨坚自谦之词,但其文学修养不高也可略见一斑。杨坚代周建 隋,名义是静帝主动退位禅让,但其仍恐天下有怨愤,于是他主政期间努力宣扬儒 家文化,依从汉魏旧制,以标榜自己政权的正统地位。“大定歹己年春二月壬子,令 日:已前赐姓,皆复其旧。宇文氏为鲜卑贵族,北周时实行姓氏的鲜卑化,文帝 执政即改回汉姓,可见其以叶i 原文化为正统之心志。 但在文化建设上,杨坚似乎并不热衷,对文士也并不友善。仁寿元年六月文帝 下诏厂i :“儒学之道,训教牛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十朝,任 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朕抚临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学徒,崇建库序, 开进仕之路,伫贤隽之人。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成亦不少。徒有名 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 明加奖励。”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只留国子学唯七,l 人,后改国子为太学。 杨坚轻视文人书生的事资治通鉴中就有记载:“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 颍、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剧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 此! 德林由此品位不进。”在北朝时期即以文名动- 一时的李德林于文帝杨坚 却不过一介书生,不足与论政事。而以文出名的如薛道衡、辛德源等人在文帝朝也 1 参见唐k 孺、吴宗围等编汗钱隋唐史论稿,中国 l :会科学 l 版社,1 9 8 1 年,p 3 卜- p 3 8 2 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1 3 丁中,中华书局,1 9 8 8 年 3 资治通鉴陈纪九 上海师范人学硕l 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一直未受到重用,权倾朝野的杨素虽然善属文,却也只是因军功而为杨坚所重。由 陈朝而来的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等人陈亡后虽被授以官职,却也并非因为其文学 成就,且并未得到重用。 虽然杨坚并不重视文学,但在选拔贤良上还是很尽心的。文帝统一全国之后, 采取措施网罗天下人才,开皇三年六月,他曾下诏:“令州县搜扬贤哲,皆取明知今 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不限多少,不得不举。限以三旬,咸令 进路。征召将送,必须以礼。1 可见杨坚废除学校并不是不重视教育,不重视人才,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言:“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 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 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2 杨坚作为开国之君,看到齐梁的破败,认识到 之前的学校或为贵族纨绔子弟垄断或废弛止息而并未能起到培养手, 揽人才的作用, 故其“皆取明知今古,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他对人才的定位是立 足于儒家的礼教之上的,这与他以中原为本位的文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文帝征揽 儒士,使隋代儒学的发展较之北朝有了明显的兴盛。隋书儒林传序记载了文帝 对儒士的重视及:与时的“儒雅之盛”: 高祖膺期幕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贪旅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磨之,丁是四海九 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莫之礼。博十罄悬 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摧奇俊,厚 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簧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岌追师,不远千里,讲 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稚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己。 隋代建立之初,由于历经战乱,典籍遗逸情况严重。开皇初,牛弘上表隋文帝, 主张“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开献书之路,文帝采纳其建议,下诏“献书一卷, 贵嫌一匹”。此举使得隋初“一二年问,篇籍稍备。”开皇九年,隋文帝平陈,收其 图籍,使隋代书籍多达3 万余卷。 杨坚吸取陈亡的前车之鉴,将诗赋看做亡国之冈。高祖重臣苏威也认为“江南 人有学业者,多不习世务,习世务者,又无学业。”3 隋文帝及其关陇贵族集团虽然 并未对江左氏族采取打击压制政策,但亦未能够重用,尤其是对江南士族自矜的诗 乐十分厌恶。开皇二年,颜之推曾上袁言:“礼崩乐坏,其来自久。今太常雅乐,并 1 隋书卷二高祖下 2 除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1 l ,p 2 0 3 隋书卷六十六柳庄传 l l 海师范人学顾f :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川胡声,请冯梁国旧事,考寻古典。 高祖不从,日:“梁乐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 邪? ”1 ( 开皇九年) 十二月甲子,高祖诏曰:“朕祗承天命,清荡万方。百王哀敝 之后,兆庶浇浮之日,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朕、卫淫声, 鱼龙杂戏,乐府之内,尽以除之。今欲更调律吕,改张琴瑟。且妙术精微,非因教 习,_ t 人代掌,止传糟粕,不足达神明之德,论天地之和。区域之问,庶祝一艺之 能,共就九成之业。 十四年夏四月乙丑,又下诏日:“在昔圣人,作乐崇德,移风 易俗,于斯为大。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 辨正。赖上天鉴临,明神降福,拯兹涂炭,安息苍生,天下大同,归于治理,遗文 旧物,皆为国有。比命所司,总令研究,正乐雅声,消考已讫,宜即施用,见行者 停。人问音乐,流僻曰久,弃其旧体,兢造新声,浮宕不归,遂以成俗。宜加禁约, 务存其本。 文帝十分厌恶南朝浮靡雕琢的文风,大臣李谔呈上高祖革文华书,以时文体 尚轻薄,流宕忘反,书同:“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 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 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 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他将齐梁之音追溯到曹魏,认为江左文学不 外乎竞奇争巧,雕琢粉饰,毫无价值可言,且“文笔日繁,其政日乱”。开皇四年, 文帝以李谔书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四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冈 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 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文帝川政治高压的手段很大程度上阻止梁陈之风在隋 代文坛的继续发展。 虽然文帝并不重视文学, h 在文帝一朝诗歌的创作较之北周还是颇有建树。文 帝本人也并非“不晓书语”,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了一首文帝的宴 秦孝王于并州作诗: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自发难除。明年後岁,谁有谁无。 隋书日:“开皇十年,高租幸并州,宴秦孝王子相,帝为四言诗,明年而子相卒, 十八年而秦孝王薨。”高祖这首诗以四言之古朴的形式抒发时光易逝,惜时伤怀之情, 古拙之中尚有几分力道,颇有曹操“对洒当歌,人生几何”之况味。 文帝时期,主要是北周旧臣为巾一1 3 的关陇豪族的诗歌创作和北齐旧臣为中心的 1 隋书卷十四音乐:基中 1 2 j :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隋代文学及j e 生成背景 山东贵族的诗歌创作,而江左士族的诗歌创作则因为高祖对南朝士子的不重视而显 得相对沉寂的多。 关陇豪族主要是围绕在文帝周同的以杨素为代表的一群北周入隋的旧臣,但这 个集团中除了中坚力量杨广、杨素的诗歌创作具有反拨梁陈的力量以外,其余人的 创作力度大都比较薄弱。而杨广现存的作品多作于其登基继位之后,而在文帝时期 因为要在其父面前伪装其不好声色而作品流传甚少。 关陇集团的创作是从庾信王褒入关以后才慢慢开始兴盛的,之前几乎无一真正 意义上的诗人诗作。1 周书庾信传论云:“洎乎有魏,定鼎沙朔,南包河、淮, 西吞关、陇。当时之士,有许谦2 、崔宏、栏浩、高允、高间、游雅等,先后之问, 声实俱茂,词义典正,有永嘉之遗烈焉。及太和之辰,虽复崇尚文雅,方骖并路, 多乖往辙,涉海登山,罕值良宝。其后袁翻才称澹雅,常景思揉沉郁,彬彬焉,盖 一时之俊秀也。”就现存作晶来看,北周诗歌创作仍旧主要是机械的模仿齐梁诗歌的 艺术形式。所谓的“永嘉遗烈”不过是对齐梁诗歌的简学模拟,高允的四言诗虽然 铿锵有力,但太过质野,而其罗敷行则是直接承袭南风,是汉乐府陌上桑 的翻版。北周唯一可以称道的诗人是南方来的庾信和王褒,“世宗、高祖并雅好文 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请 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3 庾信和王褒的到来为北朝的诗歌 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也使得关陇集团的诗歌创作在模拟效仿南风巾得到了逐步提高。 北周时期的关陇集团虽然无强有力的创作群体和作品,却是最早反拨齐梁文风 的阵营。“自有晋之季,文章竞为浮华,遂以成俗。周文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庙, 群臣毕至,乃命绰为大诰,奏行之。”4 而为周帝赏识的受命革除文华的苏绰则乃隋 文帝的重臣苏威之父,苏威继承其父之志,也摒弃江南文风,崇尚质朴。 在隋代家世可考的四十五名诗人中,出自关陇的有杨坚、史万岁、杨广、杨素、 于仲文、牛弘、李密、杨侗等九人。据逯钦立先秦汉魏酱南北朝诗统计,现存 杨坚诗一首,史万岁一首,杨广诗四十四首,杨素六首,于仲文二首,牛弘一首, 李密五言诗。一首,杨侗京洛行一首。这一一集团中,以杨广、杨素成就最高,而 最能表现关陇豪族的文化精神的要数重臣杨素,其出塞诗及赠友人薛道衡的诗 1 魏书、北史的文苑传中均无一人出自关陇,周书无文苑传或文学传。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录北周诗人徐谦诗短歌行二首,与此许谦当为人。 3 岗书列传第二三卜三 4 北史列传第五十一 1 3 :海师范大学硕i j 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皆为佳作。关于杨广、杨素的诗歌创作我们将在第二章详细分析。此外其余诸人如 李密的五言诗( 诗纪作淮阳感秋。) :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落藿藜深。眺听 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朱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屠, 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1 此诗乃李密随杨玄感反炀帝事败后所作,全诗充溢一股英雄失途之悲凉,以樊哙、 萧何之典故抒发自己壮志豪情,诗歌略带生涩之巾浸透了一股英雄气概。 总的来看,关陇豪族在入隋后已渐渐走出机械模仿齐梁的局限,在广袤苍凉的 山川涧石严寒冷峭的北方土壤上,逐步表现出任侠尚武的英雄豪气以及清新刚健之 风格。 在隋代的三大诗人群体中,山东诗人的创作成就最大,与关陇豪族相比,l 1 1 东 士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底蕴要久远的多,深厚的多。山东乃东晋南渡之前的中原之 地,晋室南渡之后,一大批文人士子南迁,但文化的底蕴仍在,仍有一批文士留在 故土。在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山东文士的诗歌创作明显的超过了关陇豪族, 如著名的有“北地三才”之名的魏收、邢邵、温子升就都隶属于这一集团。但这些 人的诗歌创作大多还是简单的模仿汉晋、齐梁诗歌,史书记绒魏收、邢邵有邵,“收 每议陋邢文。邵又云:江南任吩,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乃 日:伊常于沈约集q j 作贼,何意道我偷任。任、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 武平中,黄门郎颜之推以二公意问仆射祖埏。埏答日:见邢、魏之臧不,即是任、 沈之优劣。”2 魏收、邢邵二人的争执以及祖埏对二人的评价都充分反映了北朝诗人 对南朝诗风的追慕承袭。 在不断的模仿学习和追求新变中,北人的诗歌创作较之前有了起色和提高。t l i 东旧臣入隋后的,如卢思道、薛道衡、李德林、孙万寿、辛德源等诗人就比较好的 融合了南北之长写出了比较优秀的诗篇。就现存诗作统计,入隋的山东诗人有- 1 五 位。其中卢思道、薛道衡是这个集团创作的代表。卢思道虽然入隋后不久便去世, 但其成为隋代诗坛的拓荒者,成为隋代的重要诗人。薛道衡则比较充分的融合南北, 诗歌在有隋一代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位诗人的创作也将在下一章做一具体详细的 分析。其他诸如孙万寿之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一诗,“贾谊长沙国,屈平湘水滨。 1 引臼逯钦征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 2 北史- 列传四1 四 1 4 上海师范人学硕l j 学位论文第二章隋代文学及其生成背景 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开篇即以贾谊、屈原自比,仝诗以深沉的笔墨抒发了诗 人不得志的心怀和辞乡别友之思绪,全诗化用很多典故,情真意切,以长篇排律之 势铺写胸怀心志,“盛为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