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对易经的研究易学, 一直处在中国学术的核心地位。上个世纪,由于观念的更新,传统易 学获得了极大的思想解放,易学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研究成果层 出不穷。李镜池是当时的一位年轻的学者,他接受了他的老师顾颉刚 疑古、求真的思想,能够不囿成见,大胆创新。他的研究结论新颖独 特,对易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对周易的研究,代表了 当时一代学入对周易的苦苦探索。研究他的易学思想,对当今的 易学发展,不但有学术观点方面的参考价值,也有如何治易的方法论 意义。 本文分四章来论述李镜池的易学思想。 第一章介绍李镜池易学思想的学术背景,包括生平及著作和思想 渊源两部分。这是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李镜池易学思想的需要,也是 了解和认识当时易学发展动向的需要。李镜池的学术研究,开始于思 想获得极大解放的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不但善于吸收两千多年 易学史上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密切关注同时代学入的研究结论。更重 要的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善于取人所长,是他的易学研究成果颇丰 的原因所在。 第二章分析李镜池对有关易学源头诸问题的探索。主要有爻题后 起说、蓍占先于卦画说和周易编纂说。 第三章论述李镜池关于周易卦、爻辞解读的方法论问题及其 方法论下的卦爻、辞解读。本文认为,李镜池对卦、爻辞的解读,方 法主要有三:一是历史方法;二是经传分观,三是力排象数。 第四章探讨李镜池易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研 究态度的开创意义;二是解经方法的启示意义;三是学术观点的参考 意义。 总之,李镜池的易学研究结论,固然有其缺陷和不足,但他“敢 于怀疑,勇于创新 的研究态度,对易学的新发展有开创性意义,也 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比其具体的学术观点更为重要的财富。而他所坚持 的“经传分观”和“力排象数”的注经方法,是缘于他对易学史的准 确把握,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方法。但同时应该注意,易学史上的 “以传解经 和“以象明经”,也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不应该完全弃置 不顾。 关键词:李镜池:周易;经传分观;力排象数 a b s t r a c t z h o u y ii st h em o s t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a lb o o ko fc h i n a t h es t u d y o fi t - y 主一o l o g y ,h a sb e e na tt h ec o r eo fc h i n a s a c a d e m i c s t a t u sa l1t h et i m ei nt h eh i s t o r y o w i n gt ot h ec h a n g i n go f c o n c e p t sa n dm e t h o d so fr e s e a r c h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y i o l o g yh a d o b t a i n e dt h ee n o r m o u si d e o l o g i c a lli b e r a ti o n , a n do b t a i n e d t h e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h a d e m e r g e d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i n c e s s a n t l y l ij i n g c h iw a say o u n g s e h o l a rt h e n ,h ea c c e p t e dh i st e a c h e rg uj i e g a n g st h o u g h to f “s u s p e c ti n gt h ea n c i e n ta n ds e e k i n gf o rt h et r u t h ”t ,a s k e d t h er e a lt h o u g h tt h a tc o u l dn o tt h ep a r kp r e j u d i c e ,t h eb o l d i n n o v a t i o nw h i c hm a d eh i mn o tc o n f i n e db yt h ee x i s t i n gc o n c e p t s a n db r o u g h tnewi d e a sb o l d l y h i sr e s e a r c hc o n c l u s i o n sw e r e n o v e la n du n i q u ew h i c hh a dm a d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i - o l o g y 。h i sr e s e a r c h ,h a dr e p r e s e n t e d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w i t hh a r d s h i po ft h es c h o l a r so ft h a tt i m e s t u d y i n g h i st h o u g h t so fy i - o l o g y ,n o to n l yh a st h e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o f a c a d e m i cv i e w p o i n t ,a l s oh a sm e t h o d o l o g yv a l u et oy i o l o g y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t oe l a b o r a t el i j i n g c h i st h o u g h t so fy i o l o g y 。 c h a p t e r o n ei n t r o d u c e sl ij i n g c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o u g h t sa b o u ty ix u e ,i n c l u d i n gb i o g r a p h ya n ds o u r c eo fh i s t h o u g h t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u sn o to n l yt ou n d e r s t a n do fl i j i n g c h i st h o u g h t s o fy i o l o g y ,b u t a l s o f r o mt h eb a s i c a s s u r a n c ea n du n d e r s t o o dt h a tl ij i n g c h ie a s yt os t u d yt h e t h o 珏g h tt h en e e d ,w a sa l s ot og r a s p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o f i n t h a tt i m e l ij i n g c h i ss c h o l a rr e s e a r c ho fz h o uy is t a r t e d i nt h et h e1 9 2 0 s - 1 9 3 0 sw h e nt h et h o u g h to b t a i n e de n o r m o u s li b e r a t i o n ,n o to n l yh e + w a sg o o da ta b s o r b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o fh i s t o r y ,a l s oh ep a i d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 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s c h o l a r so fc o n t e m p o r y t h er e n e w a lo f c o n c e p t sa n db e i n gg o o d a ta b s o r b i n g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o t h e r s ,c o n t r i b u t u e d g r e a t i y t oh i sa b u n d a n t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c h a p t e rt w oel a b o r a t e sl ij i n g c h i sc o n c e p t sa b o u tt h e h e a d s t r e a mo fy i - o l o g yw h i c hm a i n l yi n cl u d i n gt h r e e :y a o t ic a m e i n t ob e i n ga f t e r w a r d s :s h i z h a ni sp r i o rt og u a h u a ;z h o uy iw a s c o m p il e d c h a p t e r t h r e ee l a b o r a t e sl ij i n g c h i sm e t h o d so f a n n o t a t i o na b o u tt h ew o r d so fd i v i n a t o r yt r i g r a ma n dl i n e so n t h et r i g r a m s a l s oe l a b o r a t e sh i su n i q u e a n n o t a t i o nt h i s a r t i c l eb e li e v e dt h a tt h e r ea r et h r e em e t h o d si n l ij i n g c h i a n n o t a ti o n :f i r s t ,h is t o r i c a lm e t h o d :s e c o n d ,v i e w i n gy ij i n g a n dy iz h u a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i r d ,n o ti n v o l v i n gi nx i a n gs h u c h a p t e rf o u ri sa b o u tt h ei n f l u e n c ea n dt h ea p p r a i s a lo fl i j i n g c h i st h o u g h to nz h o uy i t h ei n f l u e n c em a i n l yd i s p l a y s 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f i r s t ,t h eg r o u n d b r e a k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i s r e s e a r c hm a n n e r :s e c o n d ,t h ee n li g h t e n m e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h i s m e t h o d o l o g y :t h i r d ,t h e r e f e r e n t i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h i s a c a d e m i cv i e w p o i n t 。 i n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i sn od o u b tt h a tl ij i n g c h i st h o u g h t s o ny i - o l o g yh a si t sf l a wa n dt h ei n s u f f i c i e n c y ,b u th i sr e s e a r c h m a n n e ro fd o u b ta n d in n o v a tio nh a st h eg r o u n d b r e a kin g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i o l o g y t ti st h e m o r e p r e c i o u sw e a l t h t h a tw es h o u l di n h e r i tc o m p a r e dt oh i s i v c o n c r e t ea c a d e m i cv i e w p o i n tt h em e t h o d so fv i e w i n gy ij i n ga n d y iz h u a n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n o ti n v o l v i n gi nx i a n gs h u t h a th e i n s i s t e d oo nw e r ea t t r i b u t e dt oh i sa c c u r a t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h i s t o r yo fy i o l o g y ,w h i c hw es h o u l di n s i s to i lt o b u t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w es h o u l dp a ya t t e n t i o nt h a ta n n o t a t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y iz h u a na n da n n o t a t i o nw i t ht h eh e l po fx i a n g s h u a l s oh a v et h e i ro w nu n i q u ev a l u es ot h a tw es h o u l dn o ta b a n d o n t h e mc o m p l e t e l y k e y w o r d :l ij i n g c h i ;z h o u y i ;v i e w i n gy i j i n ga n dy i z h u a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p e lli n gx i a n g s h uv i g o r o u s l y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弓氏杉叶 “月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嚣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震意学校保蟹并向圆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良。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j 乒狂吁 基期:勘,罗年箕j 罗鏊 导师签名:衔! ;( 奶日期:o g 年 6 月,6 日 李镜池易学恐想研究 引言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由易经和易传 两部分组成,其中易经是占筮记录,易传是对易经的解 释。由于易经独特的组成结构( 由卦画和卦、爻辞两部分组成) 和简朴古奥的文辞给了人们很大的解释发挥的空间,千百年来,周 易成为人嚣j 观察宇宙人生,锻炼思维能力和构建哲学体系的理论基 础。对周易的研究,也早在汉代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问易 学,并一直稳居中国学术的核心地位。周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 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它在锻炼、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方面 的作用,不但一直受到我们的重视,也曰益受到全世界人的青睐。 现在,在全球化日趋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目趋需要文化 做支撑。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度重 视民族文化,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 径,为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 力支持。而在文化交流融和趋势日趋发展的今天,周易在一定程 度上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周 易的进一步研究和继承,也变的圜益重要和迫切而成为时代的要求,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之 一,而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 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活水,早在汉代就登上了“六 经之首的宝座、唐代又被誉为“十三经之冠 的周易,自是任 何人都无法忽视的文化资源。因此,吸收历史上的易学研究成果,以 推动当代易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已显得圈益重要和迫切。 然而,易学史源远流长,易学著作汗牛充栋。历代易学家对周 易的解释,在易学史上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四库馆臣综观易学历史 的源流变迂,将其概括为“两派六宗”。其中“两派是指“象数派 和“义理派;“六宗”是指“象数宗”、“讥递塞 、“造化宗( 图书宗) ”、 硕士学位论文 “老庄宗( 玄学宗) ”、“儒理宗”和“史事宗”等。但不管是象数派 还是义理派,由于迷信周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的高贵出身, 由于受其“十三经之首”、“三玄之冠”的显赫地位的威慑,他们不约 而同的都把周易高高的供在“圣经”的殿堂,把易传对易 经的解说奉为经典,对其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同时,历史上的易学 家,由于时代不同,历史使命各异,他们对周易的解释,不可避 免的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各个时代的易学家,一 定程度上都是在借周易的框架,来发挥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有 多少个人解说周易,就有多少个周易版本,不同时代的易学 著作,都为周易涂上了不同时代的脸谱,用“千人千易”来形容 历史上的易学研究状况,一点也不为过。尊崇的地位和“千人千易” 的不同脸谱,使周易成了“玄之又玄”的谜书。两千多年的传统 易学,基本上都没有跳出这个窠臼。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尤其是在疑古 思潮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巨大的解放,易学研究取得了一系 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当代易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一 时期的思想解放和当时所取得的易学成就。对这一时期的易学研究进 行系统的探索和整理,以期推动当代易学研究的发展,从而继承和发 扬古代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如此,我们绝不能忽略李镜池和他的易学研究。李镜池的学术 研究,开始于思想获得极大解放的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他是古史 辨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其中唯一一位终身致力于周易研究的 学者。他以“求真”为目的,不盲从古人和大家,敢于提出自己的观 点和见解。而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使他在易学研究 领域取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一系列新颖独到的见 解,给当时的易学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极大的推动了易学研 究的发展。他在易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今天研究周 易,也不无指导作用。而他敢于怀疑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更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他的易学研盈一代表了当时一代学人对周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易的苦苦探索。我们今天研究探索李镜池的易学思想,不但有学术 观点的参考价值,更有如何治易的方法论意义。 李镜池的易学思想,在国内外影响都很大。但是,不管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还没有人对李镜池的易学思想进行专门的研究;即使偶 有涉及,也仅仅是为了其论述主题的需要而加以引用,或者是为了其 书的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而把有关李镜池的易学研究附于其中。早的如 廖名春1 9 9 0 年在他的周易研究史中,把李镜池作为现代考据易 学家之一,对他的易学思想进行了简单概括的介绍。近的如2 0 0 0 年 杨庆中教授在他的二十世纪周易研究史和2 0 0 5 年周易经传研 究两书中,对李镜池的易学思想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和评价。除此之 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联系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对他的易学思想 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著作,迄今为止还没有。 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思想诠释与比 较相结合的方法,沿着学术背景、学术思想、影响和评价这一思路, 对李镜池的易学思想展开探索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李镜池易学思想的学术背景 开展对李镜池易学思想的研究,必须要对李镜池的生平、年代以 及著作和学术渊源等方面进行一番研究和探讨。这是从根本上把握和 了解李镜池易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了解和认识当时易学发展动向的需 要。 1 1 生平及著作 李镜池( 1 9 0 2 - 1 9 7 5 ) 是现代著名的易学研究专家,字圣东,广 东开平人。他早年就读于广东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到燕京大学国学研 究所深造。1 9 3 1 年南迁,后辗转在广州、云南、协和神学院、香港、 台山、曲江陪英中学等校任教。1 9 3 5 - 1 9 3 6 年期间,曾回燕京大学任 教。抗战结束后,受聘于广州岭南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等职。1 9 5 3 年转至华南师范学院,任中文系教授,1 9 6 5 年退休,1 9 7 5 年病逝。 李镜池曾经师从古史辩派创始人顾颉刚,他本人又是古史辩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与其师顾颉刚等人研究历史兼顾周易不同, 李镜池是古史辩派唯一一位终生致力于周易研究的学者。他的易 学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当时的中国社会随着政治经 济结构的嬗变,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也随之更新。所以,二十世纪的 易学研究与传统的易学研究有了很大的不同,研究方向和角度发生了 转变,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易学的新问题,如八卦是否是伏羲 所画;六十四卦是否为文王所重;卦、爻辞是否为文王、周公所系; 易经究竟成于何时;孔子是否读过易经;易传是否孔子所 作;易传是否如历代易学家所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易经究 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是否合于易经 的本义;历代易学家为解释易经所创设的种种体例是否符合经、 传的精神;易经的哲学性质是什么;研究周易经、传应该遵 循什么样的规则;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传统自然科 学的形成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形成等有什么样的关系等。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这些问题,都是二十世纪易学研究领域遇到的、为传统易学所没有注 意或不太注意的新问题,属于当时所特有的易学新话题。在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围绕上述问题,分别掀起两次易学大讨论。 作为古史辨派的主要学者之一,李镜池积极参加了这两次易学大 讨论,并在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周易 筮辞考、周易筮辞续考、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哲学思想、关 于周易几条爻辞的再解释、周易的编纂和编者的思想、周易卦名 考释、易传探源、周易思想的历史发展、谈易传大象的体例、 古代的物占、左国中易筮之研究等,其中“对周易的编纂 和编者思想的研究,周易的性质和他的哲学思想分析,以及易 传的思想体系和它的变化发展过程等研究成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 值 。后来这些文章编辑成周易探源一书,1 9 7 8 年由中华书局 出版。周易探源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认为 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在中国哲学科学大事典( 1 9 5 1 - 2 0 0 0 年) 中记载着:1 9 7 8 年,中国出版了周易探源。 此外,他还有遗稿周易通义、周易通义简编、周易类释、 周易选释和周易选等数种。1 9 8 0 年,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刊发了他的遗稿周易选释中的前言周易简论。在文 中,李镜池对玄妙难读的周易作了全面、通俗的介绍和评价,指 出了从古至今读周易的一些误区。李镜池指出,“易之所以成 为千古谜书,并不是它本身是谜,而是因为古往今来解易 者把它当作谜,而胡乱说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这些话虽然有些 刻薄,但却基本上道出了两千多年来易学研究领域的事实。在此基础 上,李镜池又指出了读周易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李镜池认为,要读懂周易,要解开周易之谜并认识它的 价值,“关键是在于用什么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它,观点方法正确,就 可以理解,就可以看到它的价值。观点方法不正确那就永远不能 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 9 7 8 年版,重印说明 李镜池:( 周易简论,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瓤一1 9 8 0 年,第6 5 页 硕士学位论文 理解,无论怎样去猜这个谜,说的怎样奥妙,只能是曲解和误解,而 不是它的真义”李镜池还明确指出,要破解周易之谜,“第 一,要用历史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周易所记的事实是古远 的,这些古远社会生活的事实,人们的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如果没 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做根据,就无从了解。 “周易中许多有关古 远社会的生活情况的记录,均要靠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给我们指导, 才能读的通。”在这里,李镜池把方法问题作为读懂周易的首要 问题提出来,应该说是抓住了读易、研易的一个最关键的问 题。这里所指的方法问题,就是方向问题。一旦方向走错了,其结果 只能是南辕北辙,你就只能把周易当成永远的“谜”书。 李镜池进一步指出,有了正确的方法,要读懂周易,还“要 明白周易的组织体例”,因为周易是作为占筮参考书而编成 的,有其不同于其他一般著作的独特体例:卦画和卦爻辞。“卦画和 卦爻辞,是两个体系,不能用这个体系往那个体系上套易的卦爻 辞,表面看来好象杂乱无章,不相连贯,其实它是有组织、有体例 的。 “这些组织体例,一定要懂的,才能读易;而且一定 要根据这些组织体例来解释易文,才能得出正确的意义。否则真 象猜谜一样,各人有各人猜法,各人都认为他所说的对。” 以上两点,在1 9 8 1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易通义中,李镜 池再次进行了申明。 可以说,李镜池提出的这两条,为我们指出了 正确的读易方法,而他本人也是严格按照这两点去做的。他在易 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得益于这两点。 对周易文本的注释是周易研究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李镜 池这一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1 9 4 9 年发表的论文周易校释和 1 9 8 1 年由其弟子曹础基整理出版的遗稿周易通义中。周易校释 李镜池: 李镜池: 李镜池: 李镜池: 李镜池: 李镜池: 6 周易简论 周易简论 周易简论 周易简论 周易简论 周易通义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 9 8 0 年,第7 6 页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 9 8 0 年,第6 5 页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 9 8 0 年,第6 5 页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 9 8 0 年,第6 6 页 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四期,1 9 8 0 年,第6 6 页 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前言,第4 0 页。 一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以扎实的考据功底和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校正解释周易卦、 爻辞二百一十九条。更难得的是,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时贤创 说,不避征引,案而不断,以备参考,”对于古往今来聚讼不已的地 方,不惜笔墨,数见并存;对自己有独见的地方,也老老实实的列出。 这不管是对于初学易者还是对于易学专家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 资料索引。他的易学专著周易通义,基于多年对周易的探索, 继承和改进了周易校释中的研究成果,着重发掘卦爻、辞所反映 的时代特征,就古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进行注释和解说,先训诂, 后通义,层次分明,体例严谨,而且其注释简明扼要,解说浅白易懂, 又博取古今注释之优长,是当代一本很有影响的易注。 总的说来,李镜池留下来的易学专著不多,他早期以古史辨派的 学术观点进行易学研究,从社会发展史观点推勘典籍史料,从语言学 以及周易与殷商甲骨卜辞进行比较,对卦的起源、周易的成 书过程和作者、易传的成书时代等一些有关易学源头的问题进行 了探索,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文集周易探源中。周易探 源集中反映了他对周易经、传的一系列重要学术见解,是当代 周易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著作。他后期的易学研究,主张从详尽分 析各卦、爻辞的全面组织结构来理解周易的内容和思想,主要成 果在周易通义。 1 2 思想渊源 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人,他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都是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吸收和创新。李镜池也不例外。一 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易学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 也吸收和借鉴了同时代易学家的研究结论。 1 2 1 历代易学家的思想对李镜池的影响 易学历史源远流长,即使只从春秋时代算起,也有两千多年。在 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的易学大家,撰写出了大量的易 学专著。虽说这些易学大家不免受时代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都是在利 用周易“自说白话z ,“与易原不相干,一但是其中总有一些信息金 硕士学位论文 穿越历史的时空,冲破时代的成见,保留下来其本真的面貌;另外, 对于大量的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演变甚至完全消失不见的信息,大量 阅读并梳理两千多年来的各家易著,也不难从源溯流,顺藤摸瓜,从 而还原出其最初的容颜。 在这一点上,李镜池的工夫是真正做到了家。与古史辩派其他学 者研究历史兼及周易不同,李镜池是唯一一位倾尽毕生精力研究 周易的学者。他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黑白颠倒的特殊岁月,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积 极参与了二、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两次易学大讨论,撰写出了大量 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他的研究成果,为当 时的易学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其中1 9 4 9 年发表在岭南学 报第九卷第二期上的周易校释,无疑是李镜池善于学习前人、 善于吸收和继承前人的无声展示。 在周易校释的绪论中,李镜池曾明确的说,他的写作目的是 希望“校释成而后新诂或浅释有所依据”,也就是说,他写作本文是 要为以后的周易研究做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所以他写作的原则 就是“时贤创说,不避征引,案而不断,备资参考;间申鄙见幸 垂教焉”。基于以上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原则,详尽的阅读古往今来的 大量易著,尽可能多的占有第一手资料,自然成为第一要务。周易 校释共疏解了二百一十九条卦、爻辞中三百二十七处历来聚讼不己 的地方。在这三百二十七处的疏解过程中,易学史上历代有影响的易 家易著,均在其征引范围之内,真可谓是旁征博引,气势磅礴,对我 们今天研究周易,周易校释实可以起到一个按图索骥,事半功 倍的效果。作者曾自言,在文中“间申鄙见,略显简略”,但事实上, 李镜池在陈述自己的见解时,更是引经据典,言之凿凿。其扎实的考 据功底不能不令人心悦诚服,他得出的结论也不由的让人颔首称是。 据不完全统计,周易校释中直接征引的易著有王弼的周易 注,俞樾的艮宦易说,宋翔风的周易致异,张凌的紫灵易 李镜池一( 倜易校释,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二期,绪论,第5 1 剪t 8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传,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吴澄的易纂言,李鼎祚的周易 集解,沈祖帛的周易孟氏学,周易马氏传,读易臆断,阮元 的周易校刊注疏记,周易释文校刊记,晁说之的录古周易, 丁寿昌的读易会通,焦循的易通释,丁晏的周易解故,朱 升的易注,虞翻的九家易,王树楞的费氏古易定文,王夫 之的周易稗疏,子夏的易传,惠栋的周易述、九经古义 和周易本义辨证,惠士奇的易说,孙星衍的集解,翟均廉 的周易章句正异,孔颖达的周易正义,顾炎武的易音,郑 玄的周易注,荀爽的易注,京房的易注,杭辛斋的愚一 录易说订,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古经通说,闻一多的 周易义证类纂等多达三十六种,而实际上他所征引的内容当中所 提及的易家易著也在其考察的范围之内,所以实际上他征引的易家易 著已经远不止这三十六种。他直接或间接征引的易家既有历代易学史 上的易学名家,又有当代的易学新秀。另外还有诗、书、礼、 汉书、说文注、说文、释文、群经评议、经义杂记、 左传、国语、淮南子、山海经、列女传、风俗通义、 说文句读、而雅释言、广雅释诂和汉石经春秋等其他文 献资料做旁证。有时为了梳理一处异文,李镜池征引的资料要多达十 多种。如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中,关于 其中的“皤字,李镜池进行了以下的疏解: 皤一蟠一蹯一燔一胳一波 释文:“皤,白波反,说文云:老人貌。董音粱, 云马作足横行曰皤,郑陆作皤,音烦,荀作波。“池案:皤有 两音,一读如波,故荀假作波。一读如烦,顾炎武( ( 易音 云:此句与下句翰如为韵,当从郑陆为是。阮元周易释 文校勘记云:补宋本,蟠作燔,闽本作腰,监本廑本做 蹯。 王树楞费氏古易订文:“古无蹯字,郑作燔者,番之 假字也。荀作波,波与番,古字通,书禹贡祭波既猪, 硕士学位论文 史记作荥播。”皤,白色,皤如形容白马之白也。 从以上所引可以看出,李镜池为了疏解一个“皤”字而直接或间 接引用的有董( 楷) 、郑( 玄) 、陆( 德明) 、顾( 炎武) 、阮( 元) 、 补宋本、闽本、盛本、鹰本等九家易学著作中直接相关的 内容,更有释文、说文、书、禹贡等文献中的旁证,并最 终摆出自己的见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皤”字在易学史上曾经的演 变。即使我们不同意李镜池的结论,也完全可以按他提供的线索,进 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得出更合乎情理的结论。 再比如,坎卦九五爻辞“坎不盈祗既平无咎”中的“祗”字, 李镜池是这样疏解的: 祗一一祗一一抵一一裎一一炎 释文:“祗,郑云。当为抵,小丘也,京作裎。 阮 元校勘记曰:“石经岳本,祗,作祗,是也。”高亨日: “此文祗字,依郑氏说,当借为抵。说文:抵小渚也。 此抵乃地上小丘也。 闻一多引于省吾说,读祗为炎。云炎 既平,猫言患既平,是也。此爻之坎,但指坑谷。水溢出坑 谷则汜滥为患,今坑谷不溢而炎患已平,故日无咎。孟 子靛宴下篇日:原泉混混,盈科而後造。趟注:盈科 为盈满科坎。案科坎一声之转,盈科即荥坎。 在这里,为疏解一个“祗“字,李镜池征引的文献资料既有古代 易注方面的权威大家,如阮元、石经、郑( 玄) 之类,又有当代的 易学新秀,如高亨、闻一多之辈;既有易学方面的专著做直接的论证, 又有古往今来的其他文献做补注。 再比如在疏解复卦初九爻辞:“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中的“祗 字时,李镜池引用的资料更多达十七种。 从这些地方,我们不难体 会到李镜池在周易研究方面所占有资料的丰富性。李镜池在易学 李镜池:周易校释,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二期,第8 7 - 8 8 页 李镜池:周易校释,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二期,第1 0 3 页 李镜池:周易校释,岭南学报,笫九卷,第二期,第9 l 页 l o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应该说和他广泛占有古今资料并能从中吸收 丰富的营养是分不开的。 李镜池穷其一生只专注于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的易学著作自 然都在其深研之列,但是他的阅读范围绝不仅限于易学著作。诗、 书、礼、庄、墨、山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战 国策、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论衡、说文、释 文、群经评议、群经补议、而雅释言、广言释古、说文句 读、明堂月令论、马融传等这些著作,李镜池也都广泛涉猎, 以便为周易研究提供线索和旁证。他的周易校释以及在此之 前和之后所撰写的一系列易学研究论文,应该说是他把自己的易学研 究深深扎根于历代大量的易学著作并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的必 然结果。 1 2 2 同时代易学研究者对李镜池的影响 两千多年易学史上的三千多种易学著作,是李镜池进行易学研究 的肥沃土壤,是其学术之花盛开的前提。此外,李镜池还密切注视当 时易学研究领域的状况,同时代学人的研究成果也是他的学术来源之 一o 1 2 2 1 顾颉刚对李镜池的影响 在同时代易学研究者中,顾颉刚的易学思想对李镜池的影响最 大。这主要是因为顾颉m t j 禾n 李镜池是直接的师承关系。这种特殊的关 系本身就决定了李镜池的易学研究不能不受顾颉刚的影响和指导。这 种影响和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是他继承了顾颉刚疑古、求真的研究原则。 李镜池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顾颉刚的弟子。古史辨派,是在五四新文 化运动时期随着新的疑古思潮而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 学和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点和大胆疑古的 精神,吸取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 典籍;他们“坚持以历史真实为标准,以进化史观为理论依据,彻底 抛开了崔述等人赖以疑古考信的最后标准,也是阻碍传统的疑古辨伪 硕十学位论文 取得根本性突破的最后屏障儒家经典的束缚。在这种笼罩整个 时代的疑古思潮的影响下,作为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的学生,作为古史 辨派的学者之一,这种以求真为目的、以历史真实为标准的大胆疑古 的精神,自然由李镜池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那里继承过来,成为自 己研究周易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风格。正因为如此,李镜池才能在 易学研究领域不盲从古人和大家,而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筮 占先于卦画说”、“周易编纂说”、“爻题后起说”等诸多新见,在 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极大的推动了易学研究的发展。倘 若没有大胆的疑古精神,倘若没有强烈的求真欲望,而一味迷信古人 和那些易学大家,他的这些创见绝没有产生的可能。而他那种疑古、 求真的研易风格,也不能不归功于当时的疑古思潮这个大的学术背 景,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老师顾颉刚的言传身教。 其次,是他承袭和发展了顾颉刚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顾颉刚 虽然是一个史学家,但是在“整理国故 口号的号召下,在疑古思潮 的推动下,顾颉刚的研究涉及到几乎所有的先秦典籍,易经也在 其考辨之列。他在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在三篇论文当中, 一是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二是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 三是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在这三篇论文中, 顾颉刚对周易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周易的性质、易传的成 书年代、周易经、传的关系等易学研究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见解。而他的研究成果,为当时包括李镜池在内 的研究周易的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李镜池后来取得的 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得益于顾颉刚的启发,或者就是对其结论的进 一步研究、考证和补充。 1 9 1 9 年,顾颉刚在燕京学报第六期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 的故事一文,其中对易经的成书年代及易传中涉及的上古 史部分材料进行了考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顾先生的弟子李镜池 张越:对信古、疑古、释古的重新认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 4 卷第五 期,第9 4 页 1 2 李镜池易学思想研究 也沿着顾氏的路子,对易传的成书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关于易 经的成书年代,顾颉刚通过对卦、爻辞中的故事的考证,认为易 经成书于西周初年。沿着顾颉刚的思路,李镜池进行了进一步的考 证,他说:“顾颉刚先生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 他从卦爻辞所载的故事推定周易的著作年代,这是很有力的一个 论证,故这里节录了顾先生的话来做我的论据。”叭顾先生的结论所 定卦爻的著作时代、著作人及著作地点,我认为是很对的。不过这里 还要补充一下这是说,卦爻辞的大部分著作年代在西周之前,然 而,周易之成功为周易,是经过一次编纂而成的。这编纂的时 期是在西周初叶。” 在这里,李镜池对顾颉刚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表示 了由衷的认可和赞同,他后来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是以这个结 论为基础的。( 李镜池后来在周易筮辞续考中,对自己的结论有 所修正,认为易经应该是成书于西周末年。但这并不能否认顾颉 刚的研究成果曾是李镜池易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另外,关于易传的成书年代,李镜池认为应该在战国秦汉年 间。这个结论的得出,也是在他的老师顾颉刚的启发和指导下完成的。 关于易传七种十篇的成书年代,顾颉刚和李镜池之间曾经有书信 来往讨论这个问题,在论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一文中,顾颉 刚推断说:“易传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两汉之末, 这七种传是西元前三世纪中逐渐产生的:至于其著作人,则大部分是 曾受道家暗示的儒者。” 而“在顾氏划定的范围内,李镜池更就易 传诸篇的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其结论是:彖象二传的著作 年代,约在秦人之后到汉初,系辞传当形成于史迁之后,昭宣之 间,说卦、序卦与杂卦当出于昭宣之后。” 也就是说,李 镜池对易传成书年代的研究,与他的老师顾颉刚的启发是分不开 杨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