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v7 7 6 5 2 0 “楚乐”在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 远影响的,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史上独领风 骚、倍受瞩日。木文所探讨之“楚乐”,简言之,足指约公元前1 1i | j : 纪至公j 洲u2 2 1 年的楚幽之爿j ,以芈姓楚公欣矬立的政权为标忐的诸 侯圈“楚国”之乐。“楚国”作为先秦时期享国最久、疆域最大的 诸侯国,不仅在地域和政治上统一了南中国,而且对整个华夏民族多 元体的融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丽“乐”在吉时是一个包含多层 含义、内容丰富的体系的代言词,除了它本身所最具代表的音乐本体 ( 歌、舞、器乐) 之外,还包括乐的制度、乐的理论、乐所体现和代 表的文化精神与内涵等等。所以,本文对“楚乐”的探讨,是对一个 含义广泛、内容丰富而完整的体系的探讨,是对包含着楚乐的外在表 现形式、楚乐的内涵以及楚乐地位与影响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的探讨, 这个体系是楚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乐”的文化的象征。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和音乐学、 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对楚乐的发展、形式、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作了: 较为全面的综合论述。以楚乐所包含的音乐本体( 歌、舞、器乐) 为 出发点探讨其的独特风格,从楚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其 风格魅力的来源以及楚乐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所 在。目的在于,通过对楚乐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较为清晰的展 现楚乐这一特定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明确楚乐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的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雨更全面的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文 化的转型和过渡的历程。 关键词:楚乐发展形式内涵遗绪 a b s t r a c t c h um u s i c ”p l a y sas i g n i f i c a n ta n dp r o f o u n dr o l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h i s t on ,o fc h i n e s em u s i c w i mt 协u n i q u es t y l e a n da b u n d a n te x p r e s s i v ef o r c e , i th a sb e e no c c u p y i n gas p e c i a l p o s i t i o na n dc a t c h i n gw i d e s p r e a da t t e n t i o ni n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 h i s t o 啊a sf a ra s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 “c h um u s i c hi nt h i st h e s - si s c o n c e r n e d b r i e f l ys p e a k m g , i tr e f e r sf ot h em u s i co fc h u s t a f e f r o mt h e1 1 ”c e n t u r yb c f ot h ey e a r2 2 1b c a st h ev a s s a l s t a t ew i t ht h el o n g e s th i s t o r ya n dl a r g e s ta r e a , t h ec h us f a t e n o to n l yu n i f i e d 纳es o u t ho fc h i n ar e g i o n a l l ya n dp o f i t i c a l l yb u t a l s 0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m u l t i - r a c i a , c h i n a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ea n c i e n tf f m e s , “y u e “o rt m u s i c ”w a sa s 曲n i f i e rw i t hm u l t i p l ea n dr i c hm e a n i n g s b e s i d e si t sm o s t r e p r e s e n t a f i v e m u m c a ld e n o 协t o n l s o n g i d a n c ea n d i n s t r u m e n t i ,i ta i s 0i n c l u d a dt h es y s t e mo fy u e , t h et h e o r yo f y u ea n de v e nt h ec u l t u r a ls p m ta n dc a n n a 纽f f o ni te m b o d i e d a n dr e p r e s e n 协d 蝴曲话i nm i n d t h 括t h e s i si sm e a n t 幻p r o b e 加f oec a m p l e t es y s t e mw i t he x t e n s i v ea n dr i c hm e a n i n g s , 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n t i t ya f f e c t e db yb o t he x t r i n s i cf o r m so f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i n t r i n s i cc a n n a t a t o na sw e l la st h es f a t u sa n d i n f i u e n c eo ,c ,um u s i c t 妇,ss y s t e mc a nb es a i dt ob eas y m b o l o fy u ec u l t u r ef o r m e di nt h eh 括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渐u s 妇据 t h i st h e s i sa d o p t s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a d sl i k el i t e r s t u r e , s u r v e y , c o m p a r i s o n , s a t i s t i c s , 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a l t h e o r i e si nm u s i c o l o g ya n dh i s t o r yt om a k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m , c a n n a t s t i o na n d i n f i u e n c eo fc h um u s i c t h ee u t h o re i s b o r a t e so ni t su n 蛔u e s t y l ew i t hi t so r i g i n a ld e n o t a t o n sl i k es o n 口td a n c ea n d i n s t r u m e n ta st h ed e p a r t i n gp o i n t h a n , t h es o u r c eo fi t s s t y l i s t i cc h a r ma n di t sp r o 幻u n di n f l u e n c e 胁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 h i s t o r ya r ee x p o u n d e d o nt h eb e s i so tt h er s l a t i o n s h t pb e t w e e n c h um u s i ca n ds o c i s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st h ep o i n to f p e n e t r a t i o n b yc o n d u c t i n g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e l y s ,lo fc h um u s i c , i ti s i n t e n d e d 幻d i s p l a yt h eg e n e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纳i sp a r t i c u l a r 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s oa st o g o t ab e t t e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c h um u s i ci nt h ec h i n e s e 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m u s i c a l c u l t u r e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f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v k e yw o r d s :c h um u s i c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f o r m , c o n n o t a t i o n , r e l l c s 中文摘要中又摘要 一、楚乐的发展 楚乐是楚国之乐,楚乐的发展与楚国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楚国 的发展经历了八百余年的历史,其疆域也山始建时的“土不过同”发 展到“楚地千艰”,直至横跨江淮、雄踞整个南l ,囤。因此,楚乐的发 展也同样具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楚乐的发展经历了 四个阶段,分别是:商朝米年西周晚期的孕育形成,春秋早期一 一春秋晚期中叶的异军突起,春秋晚期末叶战国中晚期的逐渐转 型和白超拔郢西汉初期的形神延续。楚乐发展的地域性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文化中心的转移,二是影响范围的扩大。楚人建国之后, 或因为发展需要,或因为逃避战乱曾经迁都无数,这种迁都带给楚乐 的影响是深远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 起落关系整个文化的起落,所以在不同的文化中心所形成的楚乐是有 区别的。楚乐影响范围扩大的前提是疆域的拓展,而疆域拓展使得楚 乐泽被甚远,这种泽被远远超出了楚国自身历史的发展。 = 、楚乐的形式 楚乐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乐歌、乐舞、乐器与器乐以及乐律音调 上。楚乐各个艺术形式既是可以分开独立探讨的个体又是彼此紧密相 连的共体,它们既分别体现着楚乐的形成特征,又共同演绎着楚乐的 独特风采。 楚乐中的乐歌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与中原文化以及南方蛮夷文 化之间的双重继承性。它的源头是流传南方的古老歌谣,它的初现是 在诗经中的“二南”,它的成熟是在春秋中晚期,它的最高水平是 战国楚辞的出现。楚国乐歌除了风格鲜明还具有丰富的表演形式, 有“徒歌”也有“和歌”,还有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歌、舞、乐三位一 体”的演出。 楚乐中乐舞的特点在于它丰富的种类与多样的风格。楚国乐舞的 最高水平莫过于宫廷乐舞,而在宫廷乐舞这一庞大的体系中包含了多 样的舞蹈艺术。“飘逸”与“轻柔”是楚国乐舞最明显的风格特点,这 种风格一直延续汉代,在汉舞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楚乐中乐- 器与器乐,反映了楚人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中的选择性与 创造性。周代传统的“八音”楚国一应俱全,但是对于“八音”的音 与形,楚人都做了相应的改变。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完善,对“会 石”之声“以动声”到“以行之”的发展,是楚乐突出的贡献。“金石 之声奏于殿堂,丝竹之乐响于寝宫”,传统礼仪仍在,但享乐性艺术效 果更是刻意追求。乐器的演奏的不同组合的完善是楚乐高度发展的体 现,“千古知音”的琴乐佳话也是楚乐艺术魅力的有力证明。 楚乐的乐律音调包括乐律体系、音阶与调式、三声歌调、引商刻 羽、以管定音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楚乐的乐律音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 体系,这个体系是楚乐在数千年的中华音乐文化体系中独占一席的资 格证明。 三、楚乐的内涵 楚乐的内涵由多元文化、楚人精神、浪漫诡异三个部分组成。楚 乐的多元文化的形成,客观上是因为楚族主体的二源性和楚人生活的 地理环境,主观上则是楚国在发展过程中对多方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楚人精神对楚乐影响重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自尊自强、开放气度、 探索创新,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三 者的联系共同造就了楚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浪漫诡异,是楚人情怀与 楚国巫文化在楚乐中的体现,它是楚乐神秘外衣的内在,它的存在使 得在数千年后的今天楚乐仍然保持着卓然不群的魅力。 四、楚乐在秦汉的遗绪 楚乐在秦汉的遗绪主要是指楚国政权灭亡后楚乐的延续,这种延 续在汉乐中尤为明显。楚乐在秦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楚国故土的延 续”和“关中秦土的影响”,如果没有楚乐在秦代的延续就不会有楚乐 在汉代的地位。楚乐在汉代的地位表现得非常充分,无论是乐歌、乐 舞还是乐器,都能看到楚乐留下的清晰痕迹,甚至在汉乐地理论体系 都有楚调遗存。但是,这一切也只能说是楚乐在汉代的遗绪,因为随 着历史的向前发展,楚乐也开始了新的蜕变,丌始由一个自身独立的 系统转变为另一个更大、更完替的乐附系统( 汉乐) 的组成f f l 分。 绪论 在中国音乐史上,楚乐是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的,它以其 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史上独领风骚、倍受瞩目。本 文所论述的楚乐,是指约公元前l l 世纪至公元前2 2 1 年的楚国之乐, 具体来说就是以芈姓楚公族建立的政权为标志的诸侯国一一楚园之 乐。 关于“楚国”,实在西周周成王始封熊绎。之前就已建立。楚国政 权建立者的先民原为夏商时期的芈姓季连部落,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多 次迁徙,于商周之际,部落首领鬻熊在丹阳地区建立了部落国家,这 个部落国家的名字就叫“楚”、“荆”或“荆楚”。“荆”与“楚”同意 语,本是一种植物的两种名称。说文:“荆,楚木也。”左传宣公 十二年杜预注:“荆,楚也。”春秋庄公十年孔颖达疏日:“荆、 楚,一木二名。”毛诗小雅渐渐之石序笺云:“荆谓楚也。”可 知荆乃指木,其意与楚相通。至于“楚”,说文:“楚,丛木,一名 荆也。”仪礼士丧礼和礼记学记郑玄注以及广雅释文 并谓:“楚,荆也。”周礼春官“序官”疏云:“楚即荆。”淮南子人 间训高诱注:“楚,大荆也。”集传:“楚,木名,荆属。”诗- 周 南汉广:“言刈其楚。”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二名, 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俞樾释荆楚云:“楚之见于春秋也,始 于庄公之十年,其称日荆,至僖公之元年乃始以楚称。荆与楚其意同, 楚之为荆,犹田之为陈耳。荆者,楚之本号也,自楚之号盛行,而人 之恒言亦或言楚而不言荆。是故荆之与楚,乃古今之异言,因其荆而 荆之,因其楚而楚之,乃临文之常例,后人因荆楚异文盐为之说,斯 亦儒者之蔽也。”。由此可知,荆与楚之间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原为木名,后来演化为季连部落的族名和国名。在芈姓楚公族的政权 建立之际,荆楚大地上还居住着其它的荆蛮部落,但随着春秋战国时 期的楚公族政权的强大与争霸,这些部落也相继的融入楚公族的政权 中,此时的“楚”便开始逐步脱去“荆蛮”的头衔,发展成为历史上 风云一时的国度。 关于“乐”,在古文中有多种含义:有作为“音乐”解,礼记乐 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有作“奏乐”解,礼记礼 下:“岁凶,年谷不登,士饮酒不乐”,还有作“乐工”之解,论 。史记楚世家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 之叫,姓芈氏屠丹阳。” 。参见辞海 第4 1 4 0 页关于“楚”以及第4 2 1 关于“荆”的淫释。上海辞书l 版社1 9 7 9 年 第一版 l 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同时 “乐”之一词还代表儒家六经中的乐经,庄子天运:“孔子谓 老聃日: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而“乐”也是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一。由上述 种种记载与表述我们可以看到,“乐”在古时是一个包含多层含义、内 容丰富的体系,除了它本身所最具代表的音乐本体之外,它还包括乐 的制度、乐的理论、乐所体现和代表的文化精神与内涵等等。“中国旧 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 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镇、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甚至于连仪 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 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的称之为乐,但它以音乐为 其代表,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本文所论述之楚乐,就是这样一个含义广泛、内容丰富而 完整的体系,它是楚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乐的文化的象征,它 包含着除了楚乐的音乐本体的形式与特色之外的楚乐的理论、楚乐的 内涵以及楚乐的地位与影响等诸多因素。并且,由于楚乐无论是艺术 形式还是文化内涵在历史上的传播与衍变都影响甚远,但其最具代表 的时期i 砖黾在公元前l l 世纪至公元前2 2 1 年楚国存在与强大的时期, 最系统最完整也是在这一时期,所以本文将重点论述这一时期楚乐的 发展变化,对于后世的衍变也是针对影响比较大、比较突出的秦汉稍 加论述,以求对楚乐作一个相对完整、重点突出的理解和说明。 关于楚国音乐的文字记载见于古籍中的就有很多种,而且称谓都 不尽相同,如: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中的“楚歌”,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故房 中乐楚声也。”中的“楚声”,唐书! 乐志:“又有楚调、侧调。” 中的“楚调”等等。但无论是“歌”、“声”还是“调”都在“乐”的 体系当中,都只是反映着乐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实,这种称谓的多 样与变化正体现了楚乐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从一个完整的乐的体系 逐渐演变成另一种乐的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 也是楚乐深远影响的见证。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随着楚文化研究出现全面繁荣,关于楚乐的 研究也出现了不少成果,其中专门论著有:杨匡民、李幼平两位老师 的著书荆楚歌乐舞,本书从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古 文献与出土文物,将古乐与现存的民问民俗音乐进行比较对照,综合 探讨了荆楚地带的歌舞乐的艺术概况与文化特征;唐应龙老师的硕士 。参见汉语大辞典( 第四卷第1 2 8 4 页关于“乐”的注解) ,汉语大词典出版杜2 0 0 1 年9 月第二版 。靴诛若青铜时代公孙尼予及其音乐理论,新文艺出版社。1 9 5 1 年版 2 毕业论文楚音乐文化的考古学观察,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楚音乐文化 进行了探讨;崔宪老师所著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一 书,则从律学的角度结合文物对楚乐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涉及楚乐研究的相关文献,音乐史类的著作有:沈知白老前辈在 其著作中国音乐史纲要之“周秦时代”中对楚辞和楚国的“巫风” 略有叙述;杨荫浏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四章中对楚 辞和楚辞中的九歌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另外对于楚国的 音乐文化的“地区特点”和楚国“角色的创造”也有涉及:金文达先 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书,其中第一编第二章“民间音乐”的“南 方民间歌曲与诗人的加工和创作中”对楚国“民歌”与“楚辞”、“九 歌”作了简单的介绍,另关于楚国的乐人与楚国音乐的风格、楚国宫 廷享乐之风在第一编的其它章节也有散见;李纯一先生著先秦音乐 史,其第四章、第五章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阐述时,不可避 免的要涉及到楚乐;同样是李纯一先生的著作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 述,此书中对中国上古时期出土的乐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楚国 作为上古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其故地出土之乐器也是让人惊叹的,如 果论及上古时期的乐器,没有楚国之乐是不完整的。其它音乐专著, 虽不是以楚乐作为对象,但也与楚乐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如:李荣 有老师的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其书中多次提到汉乐对楚乐的承继, 并言明“汉画像中所见舞蹈艺术表现的一大重要特征是,楚风舞韵浓 重”( 见于其书8 1 面) :萧亢达先生的汉代乐舞百戏的艺术研究一 书中也能循到楚乐对汉乐的深远影响的表述。 其它学科的著作有:张正明老师的著作楚文化史一书中的第 三章第四节对春秋时期楚国的“乐器”进行了说明,第三章第九节对 战国时期楚国的“乐舞”作了一定的论述:李玉沽老师的著作楚国 史,第七章第二节的“诗书礼仪之邦的楚国”中有提到楚国的乐歌, 第十章第三节“楚国的科技文化”中对“楚国的音乐和乐器”作了一 定的论述:蔡靖泉的著作楚文化流变史第二章第八节“拓宇于楚 的汉代文艺”中论述了楚乐舞在汉乐中的影响,等等。楚学已经形成 了一个大的学术体系,但凡全面论述楚文化之著作,不涉及楚乐的还 是不多见。 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楚乐研究文章以黄钟一刊为最多、 最集中,具体有:1 9 9 0 年第4 期,李幼平老师的从出土文物论楚国 阿乐的f i 茸进:1 9 9 2 年筇l 期。李幼甲老师的楚系乐器组合研究 孙柱厌老师的楚地乐舞与信仰习俗探微,1 从海老师的浅淡跳- 瞧 鼓与楚文化的关系;1 9 9 7 年第2 期,楚音乐文化专刊;1 9 9 7 年第4 期,黄中骏老师的荆楚乐舞型态特征论祈;1 9 9 8 年第1 期,李倩老 师的楚乐舞艺术的特征及其檀变,罗来国老师的论“楚歌日艳” 与“鸡鸣歌”等等。这些文章从分别乐器、乐歌、乐舞等单个的角度 对楚乐进行了学术性的探讨,理论层次比较深入,专题性比较强。 关于楚乐的研究,2 0 世纪7 0 年代末以前大都集中在对楚辞这 一可见的与音乐息息相关的文体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学界 不断的有新发现,直至1 9 7 8 年湖北随县曾侯已墓编钟的完整出土,为 楚国音乐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自此,关于楚国音乐以及音乐 文化的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开始各尽所长,将文献 与考古相结合,从不同的的角度( 尤其是乐器与乐律) 对楚乐进行了 深层次的研究和阐述,对楚乐的形成与发展也有了相当的关注。只是, 在关于将“乐”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个体,在楚国的发展、演变 及其特色、内涵于一体的全方位研究的著作,还尚未可见,对于将楚 乐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题还显得比较单薄。 但是,前辈们开拓性的学术成果已经为后人( 包括本文的写作) 奠定了基础,对于我们更好更完整的认识楚乐的面貌创造了优越的条 件。本文只是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作了一个大胆的探索。本文在 综合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相应的补充其它人文学科的有关资料, 力求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地理人文的变化对楚乐的影响等角度,对楚 乐的形成、发展、体系以及内涵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论述。由于 本文的题目较大,研究范围较广,加上本人研究功底薄弱,研究的时 间有限,文章中难免会有不足和缺失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 正。 最后,关于本文所引之出土文物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楚国由西 周时期的“子男”小国,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疆域千里、包罗南部 中国的泱泱大国,楚国的文化也成为影响甚远、成为整个南中国的主 流文化。因此,本文在对楚乐的相关文物资料的引证中,除了由确凿 楚墓出土的以外,还包括当时处于楚国境内、附属于楚国、文化面貌 楚风格化的诸侯小国墓葬出土的音乐资料以及后世汉墓中出土的楚风 浓郁的文物。 4 第一章楚乐的发展 第一节阶段 一、商朝末年西周晚期的孕育形成 楚乐的孕育形成开始于商朝末年,一直到两周之交楚国走向强盛 之前的时期,历近三个世纪。这一时期的楚乐同整个楚文化一样,与 中原华夏文化保持着一致并显示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沿袭,自身的 特点尚未有明确的呈现。虽然,从出土考察来看,此时的楚乐从整个 大的范畴来讲还属于周文化的范畴,但是,这正是性格鲜明的楚乐成 长之前的孕育与准备。 西周时期楚乐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出土的实物中能够见到 其清晰的脉络。现存的西周晚期楚公g 钟是目前所知楚乐资料的最早实 物,“虽然当时的楚文化仍处于滥觞之雏形状态,但其按8 件成套,双 音规范,具有较高的起点,已摆脱青铜甬钟之原始状态,和同期先进 的中原青铜文化保持一致并直接承袭。”。楚人建国之初,“僻在荆山,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左传昭公十二年) , 此时的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国力甚微,政治与经济的建设都尚在起 步当中。而正是这样的初创之国,所见之最早乐器就是较为先进的青 铜双音编钟,说明了楚乐在楚园之外的历史渊源,即芈姓楚公族在立 国之前与华夏先进文明之间的密切关系。 楚乐与中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偶然的。史记楚世家云: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国 芈姓公族是华夏先祖“黄帝”的后裔,是其与中原文化联系的重要渊 源。楚君熊绎虽然受封于周成王时期,但楚人建国却是在商朝末年。史 记周本纪云:“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而往之。太 颠、闳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集解引刘向 别录日:鬻子名熊,封于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纣。盖七十五 谏而不昕,去至周,召公与语,贤之,告文王。文王亲自迎之,以为 公卿,封长子。长子,今上党所治县也。”史书中所记载在商朝末年, 作为商王朝南土方国部落首领的鬻熊与商臣辛甲大夫一起投奔周文 王,在与西周联合推翻商王朝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建立了自己的国 家,居都丹阳自此楚国则由原来臣服于商王朝的部落方国而成为西 胴r 胡的晤属阑。故史记楚砒家云:“鬻熊予m 文王。”鬻熊处 立楚幽,是楚国的开国君主,但对于西周三e 朝米既,此时并没有真证 承认楚国的存在。楚人受封是在周成王之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 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 。芈幼1 h 从出土音乐文物论楚园音乐的演进 ,载黄钟) 1 9 9 0 年第4 期 5 阳”。这种受封实际是楚人自身努力的证明,在鬻熊之予熊丽( 熊绎是 熊丽之孙) 为楚君之时,楚国的疆土不断开拓,势力就已达到沮水荆 山地区。所以,在楚国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的形势下,西周王朝不得不 承认楚国,对其实行因地而封。其实,周王室的分封,并没有另外赏 赐给楚国什么,只不过是承认楚国存在的既成事实,给他一个封号而 己。楚国的迅速强大,正是因为楚公族的先民与华夏祖先的密切渊源, 这种渊源使得楚公族携带着先进文化的因素,在开创国土之初便显示 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无尽的发展潜力。加上早期的楚国地处毗连豫西 南的鄂西北,“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豫西南和鄂西北就是黄河、长江两 大流域古代文明交相苗噜蔓区”。这种纵跨南北的地理位置,更加成为 楚人兼采华夏和蛮夷之长的优势之所在,而这一切,也正是楚乐在其 后发展中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深厚基础。 楚君熊绎五传至熊渠,熊渠是一位颇具胆气和勇力的君王,他在 江汉之间很得人心,趁着周夷王时中原动乱的良机,征讨蛮夷,扩大 楚国疆土。,揭开了吸收蛮夷文化的序幕,自此,楚乐与楚文化一样开 始显露出如芽方萌的特性,进入了融华夏与蛮夷之所长,并用以创新 的发展阶段。 二、春秋早期春秋晚期中叶的异军突起 楚国至春秋早期的“扩疆启土”到楚庄王的称霸中原,无论是政 治的强大还是经济的发展都为楚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 期源于中原、领略商周文化风采多年的楚国之乐以江汉流域南方土著 蛮夷文化土壤为温床,广泛吸收各部族所长为己所用,并逐渐摆脱中 原传统礼制的桎梏,开始日益显露出自己独特的地方特色。随着楚国 国力的不断强大,至春秋末楚庄王称霸之际,楚乐已经广泛地吸收各国 音乐的优点,组成自己的金石丝竹具备的混合乐器组合。确立了自身 鲜明的特色,在中国南方土地上凸现其色,异军突起,进入了一个高峰 时期。 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楚乐歌除了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多外,乐歌的 的发展也开始逐步摆脱北方乐歌的影晌和制约,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 楚乐歌受北方琛歌影响主要源于楚国对西周文化的吸收和与北方诸国 的交流。楚国的强大,与楚人擅长吸收先进文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西周的文化虽然因为周王室的衰微而不再居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其 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还是值得楚人学习和吸收的。国语楚语载,春 秋时朋她i 蚓贵族所受的教仃足以北办义化为1 三婴内糌,心、- | 5 、 礼、乐是楚国贵族学习的教科书,与北方诸侯完全一致。楚幽 。佟柱睁: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 ,载史前研究) 1 9 8 5 年第2 期 。史记楚世家:“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 百伐熊槊甚褥江汉问民和,乃 必兵伐府、杨粤,节于鄂” 6 贵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开始把中原文化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 在谈话、宴会、以及会盟中以诗言志、赋诗成为楚国贵族的风尚。这 种风尚对于楚乐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了廊庙之上的贵族 赋诗,无论是乐师还是士人与庶民,以歌言志、以歌言事也开始渐渐 风行,如以狂入接舆之名命名的接舆歌所言就是避世隐居、以待 时机的生活之志,穷劫之曲所言之事乃吴师破郢之耻,采菱与 涉江这样的曲目则反映了楚国人民的生活内容,还有以演唱者所 操之业为名的渔夫歌等等。无论是士阶层还是庶民阶级都有乐歌 的流传和盛行,可见楚乐在楚人生活中的地位。 楚乐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还表现在乐器的种类的丰富与音乐实践的 成熟。史记- 楚世家中关于楚庄王好乐的记载,国语楚语中 伍举答楚灵王问,用“金、石、匏、竹”,取周代“八音”( 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的头尾来代表八音全体的记载,这些文献 的记录反映了楚乐在春秋晚期已经步入一个繁华的阶段。淅川下寺楚 墓出土的春秋庞大体系的编钟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音乐性能都比中原 同期的编钟要出色,钟与磐是相配的,下寺楚墓还出土了编磬三套, 每套十三件,象编钟一样,一套当中,由小到大,配置齐全,证明了 春秋时期楚乐金石之声的辉煌。与此同时,楚乐独特的审美风格也业 已明朗化,下寺编钟上所见的兽面纹已经脱离了先前中原流行的使见 者容易觉得森然可怖的形象,而是通过变形使其增加了虬曲回旋的美 感,使见者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此外,瑟与排箫等非金石类乐 器的出土说明这时楚人的乐队,至少已包括金编钟,石编磬, 丝瑟,竹排箫等打击、吹管、弹拨乐器不同的组合,这些组 合具有着不同的音乐功能,在不同的音乐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楚 乐艺术实践的发展则体现在那只保存完好的仿制竹排箫原型的石排箫 之上,这只石排箫的出土代表了楚人在此时已经有了性能优良的1 3 管 排箫用于艺术实践当中。 楚乐风格开始明朗化与楚国疆域的开拓和楚国开明的政策是分不 丌的,疆域的开拓使得楚乐有了向外传播和向内引进的可能,而开明 的政策使得吸收与融合的过程进行的更加顺利。春秋时期,周平王东 迁洛邑,失去了西部的土地,周天子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落千丈,此 时的中原诸夏也处在一片混乱之中,晋、齐、郑、卫、鲁、宋等国的 内政都不稳定,此时的楚国政局表现了相对的稳定,楚君熊通开始了 与周王室的分庭抗礼。在周王室不同意尊楚的情况下自立为楚武王 为了廓消长驱l | j 原e 冉通路,r 始突破周二l 三空设立的“汉阳诸姬”的防 线,楚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灭国高潮。自楚武王灭随,“请王室尊吾 。李幼一f :从出土音乐文物论楚国音乐的演进载黄钟1 9 9 0 年第4 期 7 号”,楚文王灭申、息,至楚成王、楚穆王占据江淮平原,楚国从一 个“土不过同”的偏僻小国,迅速地发展成为横跨江淮,地方千里地 泱泱大国,楚国迅猛地发展起来。楚国的发展与楚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辅相成,而经济文化的提升对楚乐的成熟起着的重要作用。楚国对 被灭国的贵族实行的灭国不灭祀的优惠政策,为楚乐风格多样性的形 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了便于控制被灭国的贵族,楚剥夺了他们对 政治经济的最高统治权,实行迁徙政策,但迁徙之后又为他们筑城授 田,给予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甚至依然让他们保留原来国君的享受。 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发掘出大量精美的玉器,风格雄伟的铜礼器,大 型整套的青铜编钟,反映出灭国贵族迁徙后仍然过着极其豪华奢侈的 生活。楚国这一政策不仅对楚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也为 楚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经济的推动和政策的支持之下,本就 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楚乐终于展现出它那夺目的光彩。 三、春秋晚期末叶战国中晚期的逐渐转型 春秋晚期楚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但随着战国初期楚国应 时而运的变法改革,促进了楚国的重新发展,开始把楚国推进到战国 时代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楚乐无论从 理论还是实践都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体系,并且充分 的体现着多民族、异风格的混融性。整个战国时期的楚国经历了一个 低潮、改制、发展、鼎盛又走向衰落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楚乐 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变化,开始了由金石之声为主要标志向丝弦之乐开 始时兴的转变。 战国时期,既是楚乐的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楚乐的新特色即 丝竹小型乐器组合和鼓乐器快速发展的时期,庞大的编钟编磐在此时 虽然仍有享受的价值,但似乎失去了昔日一枝独秀的地位,丝竹乐器 已经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正在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在士民中间, 丝弦乐器瑟得到了普遍的喜爱。同时,楚国作为一统南部中国的诸侯 大国,其乐器体系还包括锌于、铎等流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 楚国乐器此时的发展已是融声、形于一体,音乐艺术被赋予王权和宗 教的色彩,体现出楚人独特的、充满幻想的神秘、原始风格。 与中原文化风格迥异的楚辞的出现,代表着与楚乐息息相关 的诗歌的完全成熟,至此楚乐独特的魅力已经充分得到体现。楚国的 乐舞经过长时间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上承西周宫廷乐舞,下采江 汉l 兽蛮炎原始巫风,甚至远撷东南哭越海洋趔文化的捎华,礼体现 着楚地南方文化之艺术风格同时,又充分显示出“非夏非夷”又“拍i o 史记楚世家 。参见李玉洁:楚圊史,河南大学出版杜2 0 0 2 年敝第1 2 7 页 “参见于唐应龙:楚国音乐的机制及特点,交响 2 0 0 2 年第1 期 8 夏亦夷”的个性。 楚宣王、楚威王及楚怀王前期,楚国在昭、屈、景三大家族的支 持下,又经过吴起变法,国家政治进一步官僚化。楚国国力迅速强盛, 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疆域的开拓,皆在诸国之首,与秦并驱。宣、威 时期,是楚在战国史上的盛世。楚国南平百越,势力伸入整个长江巾 下游,吴越国土楚尽占之,吴越自身音乐文化受到楚国音乐文化的重 要影响,同时吴越文化也被楚国音乐文化吸收融合。楚文化与西南巴 蜀文化的交流同样也为楚乐注入了异彩,楚乐的多元化在楚国不断强 大过程中、在楚文化与各地文化的广泛交流中得到充分体现。 楚乐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已将中原华夏文明的精髓与江汉流 域及南方其它民族的原始精神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了自己多民族、 异风格、实践丰富、理论完善的音乐文化体系,并以此奠定了自己作 为华夏音乐文化南方支流之表率的基础。 四、白起拔郢西汉初期的形神延续 白起拔郢后,楚王又迁都于陈。此时楚国音乐特别是象征着统治 阶级政权的“金石之乐”,因为秦人的摧毁和国力的限制,不可避免地 衰落了。 史籍记载,白起拔郢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烧先王墓夷陵”。, 烧毁楚人先王的陵墓,其用意就是要借此来摧毁楚人的精神支柱,瓦 解楚人的民族意识,泯灭楚人的文化心理。文献记载,秦每破诸侯, 即“堕名城,杀豪杰”。,掠美人钟鼓,对楚国也不例外。秦入拔郢后, 楚郢都,这座集中了楚国文化精华的历史名城被毁于一旦,化为焦土, 几乎是劫后余灰无存。 但是,“金石之声”的衰落也不代表着楚乐的消亡。因为政权的落 败并不代表着文化的落败,城池的摧毁并不意味着精神的泯灭。在随 后的历史中,从“亡秦必楚”的歌谣到“四面楚歌”的谋略都体现了 楚乐的在楚国灭亡后不同方式的延续,而楚文化对秦汉文化的影响更 是深厚久远。由于音乐文化是一种深层的文化习俗与心理构成,并非 一时能够完全转化,所以楚国政权灭亡后的楚乐依然保留着其内在特 征。直至汉朝前期,楚乐随着楚人进入了中原,刀:始渗透和融入华夏 音乐文化当中,成为汉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地域 一、都城迁移,中心的转变 楚圜从商术周初鬻熊建立早期国家丌始,到公元前2 2 3 年负刍灭于 。史记楚世家) 。贾谊:过秦论,见四川i 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写中国文学( 先秦两汉卷) 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敝 9 秦人为止,约8 0 0 余年历史。其间,楚国迁都达l o 次之多,每一次都城 的迁移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这种转移带给楚乐的影响 是深远的。 商术周初,作为荆人残部的主力一一芈姓季连的后人,两迁到今 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丹水和淅水一带,拥戴鬻熊为酋长,建立了楚 国历史上第一个j 下式都城。因为都城恰好位于丹水之北,故名丹阳。鬻 熊不幸英年早逝,其子熊丽继为酋长,国都地址与名称依故。楚国始都 “丹阳”立在中原西南边陲,文化中心的靠近是楚乐与中原文化同步 的保证。 周成王时,熊丽的孙子熊绎被周天子封在楚蛮之地,才有了“楚” 这个正式的国号兼国名。熊绎是楚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楚君,左 传昭公十二年说他“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 事天子”。这无疑反映了以熊绎为代表的楚国君民艰难创业的精神。为 了更好地经营南方,熊绎把都城从丹淅之会迁到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睢 山与荆山之间的蛮河中游一带。熊绎依然称新都为丹阳。丹阳一带虽 属草莱初辟,但它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楚国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 的:它西有险阻,东有原野,退可保聚,进可攻取。荆山上有铜矿, 荆山下有盐矿。楚人虽少,楚国虽小,但挟华夏先进文明因素而来一 犹如一颗良种落进了南土的沃壤。这一时期的楚乐由于楚公族先民对 比他们强大而且进步的华夏先民的依附,所以蹙个面貌与中原文化近 似,而楚都丹阳的确立正是楚乐开始广泛吸收江汉土著文明的丌始。 公元前7 4 0 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楚武王为了拓展祖先事业, 使弱小的楚国跻身强国之林,决定把国都迁往今湖北宣城县境内,并改 名为郢。未料,楚武王还未来得及实施迁都改名的计划便死去了。其子 义王继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正式迁都易名,实现了武王的遗愿。 郢都北望南阳镒地,东临随枣走廊,南瞰江汉平原,西扼荆睢山地,堪当 江淮枢纽。楚国以郢都为统治中心,无论窥伺中原诸夏,抚绥汉阳诸姬, 以及制驭巴、濮、蛮、越,都策应自如。在这里楚国先后完成了对江汉 诸姬的征服,并成就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霸业。丽楚乐随着楚国的强 大、楚文化的茁壮开始崭露出自己的风采。 到了公元前5 0 6 年,吴王阖闾大举伐楚,吴师出奇制胜,长驱直入, 楚昭王弃都避难。次年,吴师撤离楚境。不久,吴国又兵分两路进攻楚 国,楚国唯恐吴师再度入郢,为安全计,将都城迁往今湖北钟样县北部 的f 黻肇地,而都名仍称郢。楚田这一次的迁都足短暂的,足为了逃脱io d i 小f 内火滩所以,这次都城的迁移刈楚乐的_ l ; ;响不烛锹明 。1 i 过, 楚幽在经历这样一次变故后,其发展曾一度陷入低谷,虽然在随后的 历史中楚国又再一次崛起,但楚乐在这一次崛起中开始了它的转变。 。参见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8 7 年版 1 0 几年以后,楚人为了以江汉平原为轴心,又将都城迁到今湖北荆沙 市江陵区境内,仍称郢。这个郢都北瞰中原,南襟湘黔,西通巴蜀,东 连吴越,是长江中游的襟要之最。这样的地理位置对楚乐的多元化是 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的,在这里楚乐吸收了东西南北的精华,融四 方为一体集特色于一身,成就了自身的不凡和后世瞩目的影响力。 辽阔的疆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不断提高的百工技艺, 以及逐渐膨胀的官僚机构,促使楚国的城市繁荣起来,作为一国之政 治、文化中心的都城,尤为突出。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 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蔽。”桓谭的根据大概是 战国纵横家的话。纵横家为了驰其说、骋其辩,总要夸张几分,但必 有事实作张本。他们所描写的郢都,是一个人烟稠密、市面繁华的大 都市。发展至鼎盛期的楚乐,正是以这一繁华都市为凝聚场和辐射场, 展现着它非凡的魅力。都市的繁荣是国力强盛的表现,国力的强盛使 得楚人对音乐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文化的创新不断加强,使得楚乐散 发着异彩,宛如一只美丽的风腾飞在古老的中国南方大地上。 公元前2 7 8 年,白起拔郢后,楚顷襄壬将都城迁至陈。楚国东徙陈 城,国势由强转弱。公元前2 4 1 年,楚考烈王再次将都城迁往今安徽寿 县。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东北保于陈城”。开始,到楚考烈王二十二 年“去陈徙寿春”。止,楚国在陈建都的时间共约3 8 年。这接连的迁 都反映了楚国国势的日益衰败,楚国的都城再也不复往日的繁华。公 元前2 2 3 年,位于安徽寿县的楚国最后一个都城终于毁于秦兵之手,至 此,代表了楚国政权的彻底灭亡。虽然在公元前2 5 3 年的迁都之后, 楚国再也没有能够恢复昔日的辉煌,但是,楚乐已经深深埋进楚国故 地的土壤中,并继续延续着它的影响,直至为后世汉乐吸收和衍变。 二、疆域变化,范围的扩大 楚乐的形成过程与楚国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楚乐的传播和影 响与楚国疆域的开拓和扩大是息息相关的。在开拓疆域的过程中,楚 乐除了广泛的吸收其它音乐文化的精华之外,楚乐自身的传播和影响 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才有可能顺利完成。 西周早期,在众多诸侯国中,楚国只是一个末等的角色。它的疆 域只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县辖区,它的国君过着“筚路蓝缕”的简 朴生活,它因物产匮乏而只有“桃弧棘矢”之类向周王纳贡。但随着 楚国逐渐强大,楚国开始了领土的扩张“凌江汉间小国”,迫使巴人从 湖北、陕西、豫南地区向川东一带迁移,并同时向濮人地区不断地发 起进攻。楚人“伐庸、杨粤,至于鄂,”逼越入向东,向南迁移,楚独 霸了汉水流域。在周王室的政权开始衰退的时候,南方的楚国和北方 。史记楚世家 ”l : 的晋国变成了南北对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飞机外勤仪表、电气工职业素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打击乐器制作工岗位应急处置技术规程
- 石英晶体滤波器制造工协助他人积极性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房产贷款借款合同
- 2026届河南省淮阳县数学九上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个人土地承包合同范例
- 山东省无棣县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6届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物联网MQTT协议性能评估试卷
- 兽医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一次城乡联考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颅脑外伤创伤课件
- 生活委员课件
- 民事赔偿赔协议书
- 成人术中非计划低体温预防与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5春江苏开放大学教师发展与职业道德过程性作业二参考答案
- 防蛇安全小常识中班
- WiFi6基础知识培训
- 文学名著红楼梦故事解读
-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件)
-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之《朝花夕拾》读书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