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大般涅槃经》的生死哲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大般涅巢经以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向众生宣布自己生命即将终结、接近 死亡为开始的一本着作。这部著作所记录的是佛教的教主在入大般涅粲之前开导 和安慰信众的内容。首先文章要讨论的是大般涅粲经的生命观。其次要讨论 的是大般涅粲经对于死亡的探索。并且,还要讨论大般涅桀经对于大般 涅粲的定义,以及涅粲和死亡的关系。另外,大般涅桀经这部著作最主要的 思想是:大般涅粲的涅巢四德,通过对这四种德行的讨论可以得出佛教超越生死 的理论。此外大般涅粲经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种理论 可以指引众生超越生死。这些思想不仅仅体现了大般涅粲经的生死哲学,甚 至可以理解成一本佛教的死亡教育读本,并且可以作为辅导悲伤心理的理论指 导。所以,从生死学中的悲伤辅导的立场来看,大般涅粲经可以说整部著作 都围绕着辅导信众心理情绪所作的探讨。这部著作中释迦牟尼不仅对生和死的问 题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还为信众设计了具体的心理辅导方法。 关键词:大般涅粲经;涅粱;佛性;生死;死亡教育;悲伤辅导 a b s t r a c t 1 1 1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r i p t u r e ) ) d e c l a r e st h a to n es e l f sl i f ew i l ls o o n o v e rt ot h e m y d a dl i v i n gt h i n g sb yr e l i g i o u sl e a d e rs a k y a m u n io fb u d d h i s m a p p r o a c haw o r k t h a td i e sf o rt h eb e g i n n i n g m a tt h i sw o r kr e c o r d e r sa r ea l lr e l i g i o u sl e a d e r so f b u d d h i s mt oe x p l a i na n dc o n v i n c et ob e l i e v em a n yc o n t e n t sw i t hc o n s o l a t i o nb e f o r e g r e a tn i r v a n a f i r s t w h a tt od i s c u s si s n l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d p t u r e f o r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d e a t ha n dl i f e s e c o n d l yw a n tw h a tt od i s c u s si s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 s c r i p t u r e f o rt h eq u e s to fd e a t h a n d ,a l s ow a n tad i s c u s s i o n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 s c r i p t u r e f o rt h eg r e a tn i r v a n ad e f i n i t i o n a n dg r e a tn i r v a n a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 d e a t h m o r e o v e r ,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r i p t u r e ) ) t h et h o u g h to ft h i sw o r km o s t b e :g r e a tn i r v a n af o u rk i n d so f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s ef o u rk i n d so fc h a r a c t e r sa r eg r e a t n i r v a n a sd e f i n i t i o n s t h ed i s c u s s i o nt h a tp a s s e st ot h e s ef o u rk i n d so fc h a r a c t e r sc a n g e t t h e o r i e st h a tt h eb u d d h i s m o u t s t r i p s l i f ea n dd e a t h m o r e o v e r ,1 1 1 e 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r i p t u r e s t i l lh a v ea n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i e s t h e s ea r ea l l l i r e st oo w n o n e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a l i t y , t h i si st h eb u d d h a - n a t u r ew h a tt h ep o s s e s s i o nb ys e n t i e n t b e i n g so ft h ei n n a t eb u d d h a m i n d ,a n dt h i sp r o p e r t yc a l lp r o m i s et h a ta l ll i f e sc a nb e 晰t ht h eg r e a tn i r v a n a t h e s et h o u g h tn o t o n l ye m b o d i e d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 s c r i p t u r e o f l i v i n gw i t hd e a d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c a nb eg u i d a n c es o r r o w o fm e n t a ls t a t e o ft h e o r i e si n s t r u c t i o n s o s e ef r o mt h ep o s i t i o no fb e r e a v e m e n tc o n c i l i a t i o ni n t h a n a t o l o g y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r i p t u r e ) ) c a ns a yt h a tt h ew h o l ew o r k sa l li sm a n y b o o k so fm e n t a le m o t i o nf o rt h es a k eo ft h eg u i d a n c e1 e r e li nt h i sw o r ks a k y a m u n i n o to n l yi sb e l i e v em a n yg u i d a n c em e t h o d st h a td e s i g n e dc o n c r e t em e n t a ls t a t e ,a l s o d i da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t ot h ep r o b l e m st h a tl i v i n ga n dd i e k e yw o r d s :( ( t h em a h a r i n i r v a n as c r i p t u r e ) ) ;n i r v a n a ;t h eb u d d h a n a t u r el i f e a n dd e a t h ;t h e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 ;b e r e a v e m e n t ;c o n c i l i a t i o n i l 大般涅檠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1 导论 1 1 生死哲学的研究现状 “生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中心命题,但是,“生死学”与“生死哲 学”是近二十年左右出现的学科,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的知识系统。可 以肯定的是“生死哲学”是建立在“生死学和“死亡哲学”之上的哲学学科。 而且作为“生死哲学”的延展还需要辅以生命教育的建设。 “生死学”是由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 9 9 3 年在台创立,随后由台湾 传入大陆。生死学从狭义来说即是从属于自然科学的死亡学,其着重对死亡的科 学分析与描述。而广义的“生死学 则不仅关注死亡问题,更关注人之生命问题。 “生死学”的主要议题有“对生死的系统描述( 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层面的生命表 征描述) ”、“生命伦理”、“死亡教育”、“临终关怀 以及类似“悲伤辅导”等具 体操作层面的探讨。 另外一方面:“死亡哲学 的概念自古希腊以来一直就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 畴,例如柏拉图就曾提出“哲学就是死亡的练习”这样的观点。简单的说“死亡 哲学”就其内容关涉的是对“死亡 的哲学思考。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死亡哲 学”不同于“生死学”,其研究的重点是有关死亡的形而上的问题,即对死亡的 形上思考。而生死学更侧重的是死亡教育以及针对死亡所展开的具体实施措施。 而生死哲学正是基于此二者展开研究的哲学学科。一方面,死亡哲学将人生 问题的哲学研究与对死亡问题的哲学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对死亡问题的思 考从而延展成为探讨人类生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哲学。其本质上是对人生的各种 问题,包括死亡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模式,特别是人们对“彼岸”世界、超越性存在 的种种解释模式的思考。通过反思与体认人类精神上的“生”与“死”,以获得 对生死的正确态度,特别是面对自我之死时的安心、安乐的“精神超克”。然而死 亡本身又派生出临终者与遗属的精神扰慰( 临终关怀) 问题,还有与殡葬相关的 诸议题,所以,这些问题都应该纳入生死哲学应该探讨的范围。1 所以,一方面“生 死哲学认为人类生死问题的终极求解,不能局限在科学的领域,必须也只能求助 1 郑晓江:论生死学与生死哲学川,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0 0 8 年2 月 1 硕十学位论文 于哲学或宗教的智慧。”1 “为此,生死哲学强调运用人类历史文明传统中一切可 资借鉴的智慧,而无需也不能去区分其历史长短、价值高下。 2 所以,无论是侧 重于力图让人们知生识死的死亡学,还是侧重超越生死智慧层面的死亡哲学,都 应该是生死哲学的基石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 2 佛教生死观的研究现状及其缺陷 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生死学和生死哲学的讨论和 建设中来。作为国内来讲生死学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在对相关资源的挖掘上还 有许多可以利用和开发的可能。 其次,在哲学的资源利用上面除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之外,生死哲学 对于宗教特别是佛教借鉴和探索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来说,探 讨“佛教”的生死观或生死学的文章不在少数,就其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站在佛学的立场来探讨佛教教义中对死亡的理解,旨在揭示佛教对 于生命价值的定义和对于终极关怀的构建。例如:张三夕的生死涅粲说探讨一 一佛教的死亡意识分析和唐思鹏的佛教的生死观,以及杨唯中的佛教的 生死观与命运观、朱志先的略论佛教的生死观等等。 第二类是通过探讨佛教的教义、教规的探讨,横向地与现代临终关怀和死亡 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和参照,从而挖掘佛教有关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的资 源。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陈兵的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林克智的净 土法门与临终关怀,以及张有才的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 理观和陈星桥的佛教对待死亡的态度与处置方法等等。 第三类是站在生死学或者生死哲学的立场上来重新梳理佛教的生死关切。这 方面的文章有:郑晓江教授的佛教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陕西师范大学田秋 菊的硕士论文阿含经中的临终关怀研究以及四川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魏庆燕 等人的佛教生死观在灾后心理抚慰中的应用。 最后,关于大般涅檗经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个方面是大般涅巢经的版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大般涅桀经的学理问题, 特别是四个方面的研究为最,分别是“涅粲四德”( 即常乐我净) 问题、“众生悉 有佛性”问题、“第一义空佛性”与“一阐提成佛”论。由以上四个方面延伸出 来的又有大般涅桀经与禅宗的关系,以及涅檠师宗派研究与该经与佛性论问 题研究等等。 以上研究成果构成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但从总体上来说,“生死哲学 对于佛教资源的利用还可以继续挖掘,同时也需要尝试利用“生死哲学”的研究 1 郑晓江:论q 三死学1 j 生死哲学【j 】,江两师范大学学报,2 0 0 8 年2 月 2 郑晓江:论生死学与生死哲学【j 】,江西帅范人学学报,2 0 0 8 年2 月 2 人般涅黎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范式对佛教进行重新的梳理,并且结合现代社会下的死亡教育探讨和挖掘佛教解 决所谓“死亡教育 、“临终关怀”和“悲伤辅导 的途径和方法。 另外,佛教本身就是以探讨“生死 为其教理教义,以修行践履超越生死为 生活方式的宗教。而“涅粲”概念是佛教对于超越生死的“彼岸世界”的终极构 建。要探讨佛教中的死亡教育及其操作层面的议题,无疑更要着重讨论“涅粲” 这个概念。而佛教经典中论及“涅粲”概念的经典十分繁杂,但是却以大般涅 粲经最为特殊。 首先,大般涅巢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经典,是大正新修大正藏涅桀 部的首部大经。在对“涅檠”概念的阐述上无疑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经中所论 述的“涅粲四德”等教义可以说是对小乘“涅檗”观念的批判,并且经中所论述 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观点直接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并且对于推动整个佛教发 展的意义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探讨佛教的生死智慧选择大般涅粲经是非常有 价值的。 其次,据说大般涅榘经是释迦牟尼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次宣讲佛法的记录。 正因为是其涅巢前所说最后一部大乘经典,所以选择此部经典来阐释佛教的生死 观是非常有针对性的。特别是本经中序品和纯陀品所描写的就是众生认为释迦牟 尼佛身寿已尽欲入涅粲而悲恐不已,释迦牟尼由此因缘即而宣讲“涅粲四德 和 “法身常住 等教理教义,借以此说教来宽慰信众的悲伤情绪。由此可见大般 涅粲经恰恰就是释迦牟尼对于教众的一次死亡教育,更是释迦牟尼解读生死的 核心经典。 并且目前来说界内写佛教生死观的文章大部分都是以阐释佛经中的核心概 念为主,更多的甚至只是对概念进行对位的解释。笔者希望不仅仅从对经典的解 读分析佛教对生死学的构建;更希望能够通过对佛经的梳理还原出一个个佛经中 描写的临在场景,从而还原出释迦牟尼佛临入“般涅粲”时为于广大教众而特别 设计的诸如死亡教育、悲伤抚慰的特殊思想以及其经中所描述的个案的成效评量 ( 例如释迦牟尼佛对纯陀的开示,以及纯陀在接受释迦牟尼佛所讲授的涅粲四德 后的精神提升。这种提升本身就是悲伤辅导的一种成效评量。) 这种还原应该能 够对现代生死哲学的构建提供一些补益。 1 3 大般涅檠经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大般涅粲经或称大本涅架经,或为大涅粲经,是宣说如来常住、 涅粲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义的经典。现在大正新修大j 下藏 主要收集了两版大般涅粲经,即昙无谶的北本四十卷,和慧严、慧观及谢灵 硕1 j 学位论文 运等人修订的三十六卷本,即南本大般涅粲经。另外有c k 般涅粲经后分 两卷四品,是于唐朝时偶得而获,且自唐高宗时期与昙无谶的北本大般涅粲经 四十卷本合为一本。这后分两卷四品现今也分别收录在大正新修大j 下藏里。 北本大般涅桀经收录在大正新修大正藏中的第十二册。佛教的经录家将 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 最早此经传入中国的部分,相传为后汉的支娄迦谶所译的梵般泥洹经二 卷( 出三藏记集作胡般泥洹经一卷) ,但此经早佚。再者曹魏的安法贤译 有大般涅桀经二卷,历代三宝纪据竺道祖录说它是“略大本前数品”;再 者支谦译有大般泥洹经二卷,于义熙十三年( 4 1 7 ) 与梵僧佛陀跋陀罗译出 为六卷( 或作十卷) ,名大般泥洹经,或称方等大般泥洹经。内容相当于 大般涅粲经的前五品,就是现存此经最早的异译本。 此后数年,即北凉玄始十年才有天竺僧人昙无谶译此经为三十六卷( 后作四 十卷) ,分作十三品,后称“大本涅粲”。大致如下: ( 1 ) ,( 2 ) ( 金刚身品) ,( 3 ) ( 名字功德品) ,( 4 ) ( 如来性品) ,( 5 ) ( 一切大众所问品) ,( 6 ) ( 现病品) ,( 7 ) ( 圣行品) ,( 8 ) ( 梵行品) ,( 9 ) ( 婴儿 行品) ,( 1 0 ) (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 ,( 1 1 ) ( 师子吼菩萨品) ,( 1 2 ) ( 迦叶 菩萨品) ,( 1 3 ) ( 懦陈如品) 。 但是,开元释教录卷四记载的“昙无谶译经录”称“初,谶译出涅巢, 卷数已定。而外国沙门昙无发云此经品未尽。谶尝慨然,公必重寻。”此所载 与高僧传相合。并且开元释教录在著录大般涅檗经时,下注“梵 本具足有三万五渴,今所译者,止万徐渴,三分始一耳。 大般涅粲经的梵本 规模到底有多大,暂且不论。但昙无谶所译不是足本,应该是很清楚的。1 但是, 其后由于元魏与北凉争夺昙无谶,并使其死于非命,谶死后大般涅桀经便以 四十卷本的形式传播开来。但由于它缺少后分,高僧慧观便请求朝廷予以资助, 派沙门道普带人去西域寻访,可惜道普因病客死途中,后分两卷未能寻得。后来, 刘宋慧严等将法显的大般涅粲经与昙无谶的大般涅粲经合为一本,修订 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虽然修订,并未补足。最后一品仍为懦陈如品。传统 把修订后的三十六卷本称为南本大般涅粲经。2 唐朝,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大般涅巢经的后分传入中国。这部经是成都 僧人会宁与波凌国( 在今印度尼两亚爪哇) 僧人智贤在波凌国翻译的。关于它的 翻译经过,开元释教录卷九记载如下“麟德年中,益府成都沙门会宁,故游天 竺,观礼圣迹。泛舶西逝,路经波凌国。遂共智贤译涅粲后分二卷。寄经达 于交州,会宁方之天竺。后至仪凤年初,文州都督梁难敌遗使附经入京。三年戊 1 方广铝:关于 的卷数【j 】,南哑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2 方广铝:关十 的卷数阴,南哑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4 大般涅絮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寅,大慈思寺沙门灵会胶东安启请施行。”1 涅巢后分即茶毗分和阁维分两卷,现今收录于大正新修大正 藏中则将两卷命名为大般涅巢经后分卷上和大般涅椠经后分卷下。四 品分别为:遗教品、应尽还源品、机感茶毗品、圣躯廓润品,在现今的 大正新修大j 下藏罩面还将北本四十卷本的大般涅粲经最后一品懦陈如 品补足为懦陈如品余并放在以上四品之前,合为大般涅粲经后分两卷。 另外,教煌文献中保存了一些大般涅粲经帙、卷、品及首尾经文录。当 时可能是用它来检查所抄录的经典是否完整,所以目录中抄录了每卷首尾的经 文。其中北露六三号背面在抄录完四十卷本大般涅粲经每卷首尾经文后,紧 接着就抄写后分的一首尾经义: “大般涅巢经,后分卷一,懦陈如品之末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 大般涅粲经遗教品。大般涅粲经,应尽还源品,尾无色界诸天,亦 如是倍胜供养。大般涅桀经,后分卷上。大般涅桀经,后分卷下,机感 茶毗品尔时,拘尸城内一切男女悲泣流泪。大般涅桀经,圣躯廓润品,尾 即礼舍利,悲恋而还。大般涅粲经后分卷。 2 “这份文献完全证明后分的确与四十卷本作为一个整体流通。不仅如此, 敦煌文献所保存的佛经目录中还明确出现四十二卷一部的大般涅粱经。如: 伯三一、号,敦煌乾元寺i j i 后任经典管理人员交接目录,上有大般涅桀 经,四二卷,壹部。足。 斯一六一二号,比丘愿荣转经目录,上有大般涅巢经,一部,四帙,四 十二卷。 伯三八五四号,道场寺僧人转经念诵数目,上有大般涅桀经,一部,四 十二卷。一遍。 北收九四号,上有大般涅榘经,三部,每部四十二卷,四轶。 斯三六二四号大般涅榘经,三部,四十二卷,四帙。 北新三二九号与敦煌三四九号:大般涅粲经,三部,各部四十二卷。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大般涅巢经后分写卷本身也证明这一点。 如北京图书馆所藏北号四三号,首残尾全,存行,属大般涅粲经后分卷 上,但尾题却为大般涅粲经卷第四十一。北珠六三号,首尾俱全,存行,属 大般涅粲经后分卷下,但首题却为大般涅粲经机感茶毗品,四十二。 上述诸号,有的是晚唐的,有的是五代的,有的是宋初的。都说明当时流通 着这种四十二卷本的大般涅粲经。3 ”即现今收录于大正新修大正藏的北 本四十卷大般涅粲经和大般涅桀经后分两卷。 1 方广铝:关十 的卷数阴,南弧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2 方广铝:关于 的卷数,南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3 方广铝:关于 的卷数【j 】,南弧研究1 9 9 3 年第2 期 5 硕l 学位论文 就大般涅粲经的经名而言“大般 是“大般若”的简说,是大智慧的意 思,是说这部经里有佛教的大智慧。“涅粲 是超脱生死的境界。此经名可简释 为:“智慧能超脱生死”或“超脱生死的大智慧”经。 1 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目标 第一,分析大般涅粲经文本对于不同生命层次的不同定义。以大般涅 粲经北、南两版本经典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文中的“涅粱四德”( 即常 乐我净)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第一义空”佛性论与“一阐提成佛”等重要思 想进行分析与概括,系统地归纳出该经对于生命的形而上解释。特别是针对不同 生命层次( 即众生、二乘人、大乘菩萨与佛如来) 对于生和死的不同解释与比较。 第二,考察大般涅巢经对于“涅桀”概念的定义与佛教其它经典对“涅 粲”概念解释的异同。参考关于该经的相关文献,对比不同经典对“涅巢”概念 的不同解释,以及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涅巢”概念的变迁,从中找出大般涅粲 经对于“涅粲”概念的侧重,并分析“涅粲”概念对生命形而上概念的建立有 何价值。 第三,研究生死学中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主要议题“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与“对 死亡与濒死的态度以及处理与调试。参看生死学文献,总结和归纳出文献关于 “死亡的本质与意义”这一议题的普遍态度和解释范式。考察文献相关“对死亡 与濒死态度以及处理与调试”的框架,同时考察死亡教育后“成效评量”的重要 地位。 第四,研究生死学中的悲伤辅导与悲伤理论的主要议题和结构框架。考察生 死学文献对于悲伤辅导中“悲伤反映的相关因素”,以及各个学派所阐述的“悲 伤理论 ,最后归纳出各个理论所倡导的悲伤辅导的可行步骤。本文希望通过使 用悲伤辅导的诸多元素来重新解构大般涅巢经的相关信息,从而归纳出释迦 牟尼佛入般涅粲之际对众生所作的另一类型的悲伤辅导。 第五,总结和归纳各个学派对于“悲伤理论”侧重的异同。从而找出各学派 “悲伤理论 中的所共同侧重的部分。本文希望借助各家学派对于“悲伤理论” 构建的逻辑理路来阐述大般涅巢经生死哲学的特点。 第六,最后参考相关书籍,讨论大般涅榘经的生死哲学对于安顿生命与 死亡教育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标大体如下: 第一,总结和归纳大般涅粲经的生死观,即该经对于生命与死亡方面的 本质与形式的哲学解释。 6 人般涅檗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第二,分析佛教中其它经典的“涅檗概念与大般涅桀经中“涅粲”概 念的异同,从而论述该经“涅粲 概念的特点以及对生死观构建的作用。 第三,研究生死学中死亡教育的具体范畴、结构框架。并用该框架来重新诠 释大般涅粲经的相关信息。 第四,研究生死学中悲伤辅导的具体范畴、结构框架。并用该框架来重新诠 释大般涅粱经的相关信息。 第五,总结和探讨该经对于生命安顿和死亡教育的特色与现代价值。 另外,本文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通过对大般涅巢经的解读概括出该经对于生死及其涅巢的主要思 想,系统地提炼出该经对于生死问题的形上思想。从对该经对于生死问题的形上 思想的分析,阐明该经对于佛教教众关于生命困惑的形而上消融过程。 第二,从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主要议题“死亡的本质与意义”与“对死亡与濒 死的态度以及处理与调试”两个方面来梳理大般涅粲经所提供的信息。并从 死亡教育的成效评量来看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对于教众所进行的说教所产生的 效果。 第三,以经中序品和纯陀品为例,分析大般涅粲经的悲伤辅导的相关思 想。并且从经中分析其悲伤辅导达到恢复的成效。 第四,从悲伤理论的角度分析该经,并阐述大般涅粲经生死哲学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方法 首先,梳理和构建出大般涅粲经的生命观,该生命观决定了该经所能提 供的生死教育与悲伤辅导理论基础。 其次,使用生死学中死亡教育的框架结构来重新阐释大般涅粲经的相关 信息。并梳理出该经的死亡观。 再者,使用生死学中悲伤辅导的框架结构来重新阐释该经的相关信息。特别 是重新阐发该经所能提供的悲伤理论的可能路线,并由该理论路线来构建该经所 能提供的悲伤辅导信息。 结合本经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探讨本文所阐述的该经所提供的死亡教育与悲 伤辅导信息,并从经文中相关信息来总结其死亡教育与悲伤辅导的成效评量和悲 伤恢复的成效评量。并结合当下社会来论述大般涅榘经所提供的生死哲学的 现代价值。 目前为止,学界虽有很多有关佛教生死观的文章,甚至有佛教与生死学相关 的书籍出版。但是,以一部佛经为研究对象阐释佛教的生死哲学的文章并不多见。 笔者选择释迦牟尼佛临入般涅巢( 即教众认为释迦牟尼因病而死) 之前所宣讲的 最后一部大乘经典大般涅桀经为研究对象,笔者认为正是基于这一特殊 的时刻才更能凸显出此经在对教众生死教化中的特殊地位。这也是本研究选题的 硕上学位论文 特色之处。 死亡教育和悲伤辅导是生死学的重要议题,但是在大陆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 视。二者的构建基本都划归于生命教育。笔者在此研究中尝试用这两种研究议题 的框架和思路重新阐释和解读大般涅粲经的生死教育,特别是还用经文所提 供的信息复原当时场景下释迦牟尼佛对教众死亡教育的成效评量。( 即序品纯陀 品等经文描写的教众在接受释迦牟尼佛教诲之后的精神提升与生命超越。) 另外 通过梳理大般涅粲经的相关信息与悲伤理论的各学派进行横向比较,挖掘出 大般涅架经独特的悲伤辅导理论。 8 大般涅檗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2 大般涅榘经的生命观 在浩渺的宇宙当中存在这许许多多的生命,即便是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也无 法探知所有的生命形式。然而对于所有的生命形式的探讨却由来已久。现代汉语 中常用的“众生 一词,本是佛典中梵文“萨堙( s a t i v a ) 的意译,正译“有 情”,唯识述记卷一释为“有情识”即所有具情( 感情、情绪、性情等) 和识( 心识) 的东西。用这个词来概括同属有情识的一切种类,要比现代通用的 “生命”二字语义更为准确。1 现代语境下,“众生 一词普遍用作“众多生灵” 或者“众多生命”,更接近“有情”的原来意义。而佛典中的“有情众生的定 义更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在佛典中所提及的众生种类纷繁复杂,其数量比古代诸学说和现代自然科学 所提及的多很多,其中不止包括肉眼可视的人和动物及微生物,而且提出了许多 人肉眼不见的有情识类生命。许多经典还对其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外形、寿量、 成因等,作了颇为详悉的介绍。这些分类十分繁杂,常见的类别有三界、四生、 五道、六道、七道、九类、十二类、二十五有。 作为佛典内部常以生命的存在形式与生命成因来划分生命类型,佛典中提及 的生命多以其生存空间与时间来进行划分。 2 1 佛经对生命形式的生存类型与成因的划分 对于所有生命体来说,以其生存类型而划分,佛经中多以“十二类”众生的 形式来划分。“十二类”众生出自楞严经卷七。即: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2 这十二种分类即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 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 其中“胎生”之类,多指人及哺乳动物等,经在母胎中孕育而生。卵生,是 指卵所孵化,如鸟类等;湿生,即凭借湿气而生,如昆虫等类;“化生”者,由 变化而有,如俱舍论卷八所云:“诸根顿具无而歙有”,此类众生如诸天人 1 陈兵:生与死佛教的轮同说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7 5 页。 2 大佛顶如来密冈修证了义诸苷萨万行首楞严经卷7 ,大正新修人正藏第1 9 册1 3 8 页。 9 硕上学位论文 种。有色类有“休咎精明”( 被认为能示吉凶之兆者) 的特点,其多为爝火蟀珠 等类。无色者,多为“空散销沈其类充塞。1 有想类生命多指神鬼精灵等。无 想类多指“( 由)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等类。非有色类指水母、虾等( 身体透明) , 非无色类指“咒诅厌生 等,非有想类指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非无想类指 “附块为八 的土枭、“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的破镜鸟等”。 楞严经所说十二类众生,多以生命的存在形式进行划分。并对每种生命 的诞生成因做了详尽的分析。究其成因总的来说即是众生的颠倒妄想和变动不居 的能量轮转。如经中所云: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 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 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 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 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 无想。2 十二类众生的分类方式高度概括了生命的存在形式,并且也囊括了佛典里提 到的其它分类方式如“四生( 胎卵湿化) ”和“九类分说。 2 2 佛经对生命形式的生存空间与寿限时间分类 佛典中还有以生存空间和寿限时间来划分众生的方法。现代社会人们更能接 受以时间和空间构造的世界观,所以,以生存空间和寿限时间来划分众生的方法 似乎更能被现代人类所接受。 凡是生命便有其存在的时间寿命和其存在的空间,所以,佛经也有依照生命 寿限时间和生存空间来划分众生的方法。其中最为高度概括的分类就是“二十五 有”的说法。二十五有,即二十五种生存形态,“有”为生存、存在之义。大 般涅粲经卷四即提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3 总体来说“二十五 有 众生所居住的空间即:四域( 即四洲,居于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一南 赡部洲,旧译南阎浮提。二东胜神洲,梵云东毗提诃,旧译东弗婆提。三西牛货 洲,梵云西瞿陀尼,旧译西瞿耶尼。四北瞿卢洲,旧译北郁单越。) ,四恶趣( 即 。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 ,六欲天以及梵王天,四禅天、四无色界 1 人佛顶如米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7 ,人正新修大正藏,第1 9 册,1 3 8 页 2 大佛项如来密冈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7 ,大正新修大正藏,第1 9 册,1 3 8 页 3 人般涅粲经卷4 ,人止新修大正藏第1 2 册,3 9 0 页 1 0 大般涅粲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天,无想五那舍( 即净居天) 。这二十五有众生,在空间上来说,只有畜生道和 人共处一处,也有佛经说修罗处于其余五道之中不一而有。其它各类众生各有各 自固定的居所。 这二十五有众生从其生存形式来分即为: ( 一) 地狱有,( 二) 畜生有,( 三) 饿鬼有,( 四)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 趣中之四趣,各一有。( 五) 弗婆提有,( 六) 瞿耶尼有,( 七) 郁单越有,( 八) 阎浮 提有,即人类。( 九) 四天处有,( 十) 三十三天处有,( 十一) 炎摩天有,( 十二) 兜率天有,( 十三) 化乐天有,( 十四) 他化自在天有,( 十五) 初禅有,( 十六) 大梵 天有,( 十七) 二禅有,( 十八) 三禅有,( 十九) 四禅有,( 廿) 无想有,( 廿一) 净居 阿那含有,( 廿二) 空处有,( 廿三) 识处有,( 廿四) 不用处有,( 廿五) 非想非非想 处有。 并且,这二十五有众生各有各自的寿限。最为明显的就是人与畜生的生命寿 限差距。不论寿限差距多少,总之,所有的众生即便包括证得罗汉果位的四果罗 汉也都有着自己的寿限。只有佛是相对于众生而言没有所谓的寿限,因为佛是一 种性质的体现,涅桀就是进入这种无生无灭性质的状态。 2 3 大般涅榘经中对生命形式的特殊分类 然而,不同于其他佛经,大般涅巢经有着自己对众生独特的分类方式。 下面就简述一下各种分类情况下对生命形式的解读,并由此来阐释大般涅粲经 生命观。 大般涅粲经在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讨论了众生的生命性质,同时也对比着 论述了佛的性质。本经中最为突出的众生分类方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对众 生进食方式的分类,- - 贝1 j 是通过对生命体价值和功能的讨论进行分类。作为众生 生命体来说,佛经认为其无非是色法与心法的联合体,色法即是实体性的存在, 心法则是心识的活动状态,二者都处于变化无常之态,由于众生固守着对色法和 心法的执着,并以此建立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概念,姑且称为生命体。作为佛来说, 佛入涅巢即回归佛性,而佛性并非实体性的存在,而是无所谓生灭的一种性质, 这种性质也并非心识的活动状态,而是众生本有但是没有被完全展现出来的功能 性质。佛性并非是佛所独有,本经指出“众生皆有佛性”,只是众生无明障蔽了 佛性,障蔽了佛性自然是将内在的心识和外在的实体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建立了 所谓的生命。由此可见,佛入大般涅粲的状态和众生的生命状态其实是相对待的, 而入涅巢的佛很难将其规定为一种固定的生命形式。简言之,只有佛涅檗( 回归 功能性的佛性) ,无有涅檗佛( 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存有形式) 。 硕士学位论文 2 3 1 进食分类杂食身与非杂食身 生死为生命之根本,而饮食爱欲则为生命爱乐之源。如楞严经所云“一 切众生皆依食住。咖又如大般涅粲经所云“一切诸众生,皆依饮食存。2 “一切众生若有所乏。须食与食须饮与饮。3 ,生命的存在必然需要饮食消耗和 占有生存空间。前面已经陈述过生存空间的分类,下面将按照进食的方式来梳理 众生种类。 以进食方式来分类众生的方法大致有两类,在佛典中称之为四食或九食。 “四食”者,如成唯识论卷四云:“食有四种:一者段食,二者触食, 三者意思食,四者识食。 一为“段食 ( 又称分段食) ,又翻译为“抟食”。指以鼻嗅,以舌味,或 固体或液体等有形段的食物进食。以香味触之三尘为体。即从口鼻二门一点点或 一段段( 一顿顿) 地摄入食物。能够成为食物在感官上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如起 香( 气味) 、味( 味道) 、触( 感觉) “三尘 ( 三种感觉) 。此种饮食方式的 众生多为人和大多数动物。另外,从冷热、涂香、洗浴、抚摸、按摩等得到嗅觉 和触觉的满足,也有滋养身心的作用,也被归于段食一类。段食,唯是欲界凡夫 众生的进食方式,所食之物分粗细两种,粗者如人畜所食,有渣滓粪尿排泄,细 者如婴孩食乳、“中有”食香( 气味) 等。 二为“触食”,旧译“乐食”,指内心与外境接触,由接触喜乐之事,生起 悦意的感知,能使众生感到快乐满足,获得心灵上的长养和愉悦,这种长养也有 滋养身心的作用,所以称之为食。如人观赏自然风光、鉴赏艺术,读报娱乐嬉戏 等皆可归属触食。 三为“思食”,旧译“意思食”、“念食”。与前两食不同,其无须动用口 鼻,也无须接触外境,只在自己内心的思维处起分别、思虑,即“心理事成”获 得愉悦。三界中以色界众生独特地用这种方式进食。人的思维意识作用,对未来 的憧憬,对过去的反省,以及内心繁杂的思想过程几乎都可以属于此类饮食。 四为“识食”,此处“识”指心识最根本的功能,这种功能产生生的意念, 如小乘六识,大乘八识可滋养有情众生。八识中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储存和处 理各种心识“种子,是维系众生生存的根本因素,故亦名为食。 成唯识论卷四还提到:“四种食”可以维持有情众生的身命,令不断坏, 故名食。”四食的“食”,是广义的,包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心识活动。 从现代人体科学的概念,佛家四食说大概可作这样的解释:众生的生命是多层次 1 大佛项如来密冈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8 - 人正新修人止藏第1 9 册,1 4 1 页 2 大般潭檗经卷1 0 ,大正新修人正藏第1 2 册,4 2 7 页 3 入般涅粲经卷l ,大正新修大正藏第1 2 册,3 4 7 页 1 2 大般涅檠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的开放系统,是摄取物质、心理、精神等各层次的良性信息,以维持自身稳定延 续的过程。四食表示四个生命层次:生物层次、感性层次、精神层次、灵性层次。 l 再者,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又提到“九食”的分类方法。九食即:段食、 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前四食为世间之食, 能长养生死之色身;后五食为出世间之食,能资益法身之慧命。 以上是其它佛经对众生进食的分类方法,然而大般涅粲经却有着它自己 独特的分类视角。大般涅檗经第一品即“纯陀品”,描述释迦牟尼佛欲入涅桀, 告知十方众生,而纯陀等众愿为佛做最后饮食供养。由此因缘而产生此经。本经 的开始便是着重讨论释迦牟尼是否是“食身 。( “食 有长养资益之义,众生皆 需进食,即都需要饮食来长养资益其身命。所以,众生的饮食之身也可称为“食 身 。) 此处牵扯到释迦牟尼作为何种形态之生命来受用供养。即是用有形之体 受有形于供,还是无形无相之体,受有形于供,其所成功德不一样。可比喻为父 母在世尽孝和逝世尽孝,虽都是孝,但有区别。受施者还是杂食身、烦恼身,可 能以后会感业而着善恶两边之身,是无常身。如若是无形无相之体,便可成就圆 满供养。经文由此处提出以“进食与否来区分和判断众生类别的特殊分类方法。 总的来说,大般涅巢经将众生、阿罗汉与佛分为“杂食,无食与非杂食 三种生命。前者以论述了众生皆需饮食,身体有所消耗,需要进食以蓄身命,众 生为杂食( 即上文所论述的四食或九食) 。 但是经文又指出,阿罗汉者因观众生进食为苦,“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 无漏道”。故阿罗汉为“无食”。而佛两者皆非i 如本经三十七卷所云:“智者观 爱复有二种。一者杂食。二者无食。杂食爱者。因生老病死一切诸有。无食爱者。 断生老病死一切诸有。贪无漏道。智者复当作如是念。我若生是杂食之爱。则不 能断生老病死。我今虽贪无漏之道不断受因。则不能得无漏道果。 2 并由此得 出结论:“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为食身 3 。 又如大般涅檗经卷三所言:“当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 变化身非杂食身。”4 既然是“非杂食身”,那么佛并不是杂食之身,换言之,佛 没有饮食,没有消耗。进而卷七又指出“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是肉身。 5 即佛身 并非杂食身,也非肉身,既然没有饮食,也就没有饮食带来的烦恼,更没有缺少 饮食带来的烦恼。佛身与众生杂食身相反。 释迦牟尼随后又在经文卷十七中指出“我昔本有杂食之身。以有食身故现在 1 陈兵:生与夕匕佛教的轮同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7 8 页。 2 人般涅粲经卷3 7 ,人止新修大正藏,第1 2 册5 8 4 页 3 大般潭禁经卷3 7 ,大正新修人止藏,第1 2 册5 8 4 页 4 大般潭紧经卷3 ,大正新修人止藏,第1 2 册3 8 1 页 5 人般涅桨经卷7 ,人止新修大正藏,第1 2 册4 0 7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无有无边之身。言本无者。本无三十七助道法。以无三十七助道法故现在具有杂 食之身1 。此处释迦牟尼说过去他也是杂食之身,通过修行证得大涅粲,所以得 到了非杂食身。说明了众生可以通过对自身佛性的探知和运用,是有转换自己杂 食身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源于众生皆有佛性,即皆有成为佛的自心本性。 最后,释迦牟尼在大般涅桀经一切大众所问品总结到: “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菩萨如来实无所食。为欲化彼示现受用无量众生所施之 物。令其具足檀波罗蜜。拔济地狱畜生饿鬼。若言如来六年苦行身赢瘦者。无有 是处。诸佛世尊独拔诸有不同凡夫。云何而得身赢劣耶。诸佛世尊精勤修习获金 刚身。不同世人危脆之身。我诸弟子亦复如是。不可思议不依于食。一切大力无 嫉炻者。亦有余义。如世间人终身永无嫉炻之心而无大力。一切病苦因食得者。 亦有余义。亦见有人得客病者。所谓刺刺刀剑锌槊。一切净行受安乐者。是办有 余。世间亦有外道之人。修于梵行多受苦恼。以是义故如来所说一切有余。是名 如来非无因缘。而说此偈有因故说。昔日于此优禅尼国。有婆罗门名投羝德。来 至我所欲受第四八戒斋法。我于尔时为说是偈。非一切众生,尽依饮食存。 非一切大力,心皆无嫉妒。非一切因食,而致病苦患。非一切净行,悉得受安乐。 2 ”因此,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所有进食只是示现,其目的是让无量众生 具足布施功德,令其出离三恶道,实无所食,不依食而生存。并且肉身、进食身 都不是真正常住的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真正的四圣道是不需要进食的! 正 因为其不需要进食,也不是进食的肉身才能金刚不坏,刀剑不能损伤,才能达到 净行而受安乐。 大般涅粲经以众生供养释迦牟尼饮食为缘起,进而以论述释迦牟尼入于 大般涅粱是否还需进食。这种讨论的设计笔者认为其实是释迦牟尼的一种比喻式 的说教。其用意在于说明,众生与小乘罗汉和佛的生命境界差别,这种差别用直 观的进食方式即可进行清晰的划分。即众生为进食身、杂食身,是生老病死的生 命境界。小乘罗汉为断生老病死,进而以进食为苦,而断进食,其为无食身,虽 断生死,但贪执世间是苦,其生命境界仍有残缺。佛入于大涅桀,非进食身,更 非杂食身,虽然是无食,但也可随意示现进食。可见大涅桀的境界不以进食而产 生生老病死,不为了断生死而对进食产生烦恼,是圆融无碍的生命境界。 2 3 2 生命价值分类有漏和无漏 如上文所述,众生是进食生命,那么就会因为进食或者无法进食而产生烦恼。 这种“烦恼”其实是种生命价值的缺憾,这种生命价值的缺憾即是佛教所说的 1 大般涅粲经卷1 7 ,大止新修人止藏,第1 2 册4 6 5 页 2 人般涅粲经卷1 0 ,人止新修人止藏,第1 2 册4 2 7 页 1 4 大般涅粲经的生死哲学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承台桩施工方案
- 浙江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 建筑领域施工方案设计
- 2024-2025学年度教师公开招聘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保安员考试高频难、易错点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自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练习题【考试直接用】附答案详解
- 2024安全员考试高频难、易错点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年应聘监控员面试题及答案
- 数据存储及分析解决方案合同
- 2024-2025学年主管护师(中级)真题附参考答案详解(基础题)
- 2025至2030中国门诊外科中心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中医护理拔罐技术应用
- 地铁光电缆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4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嫩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校招笔试题带答案
- 2025廉洁答题题库与答案
- 矿山支护工培训课件
- 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件
- 2025东莞市公安局长安分局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护理课件
- DBJ50-T-200-2024 建筑桩基础技术标准
- 内分泌健康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