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水经注疏》校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运用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方法对水 经注内容作了综合性考订,代表了清代水经注研究的最高水平。目 前影印出版的水经注疏抄本有二:一是北京科学出版社1 95 7 年影印本 的底本,二是台北中华书局l9 7 1 年影印本的底本。北京影抄本和台湾影抄 本是同一时期的不同抄本,文字上互有差异。江苏古籍出版社19 8 9 年出版 的水经注疏是由段熙仲据北京影印本点校,并经陈桥驿复校以台湾本。 因而,此版被誉为水经注疏最佳版本。然而,限于当时条件,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湖北人民出版社与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出版的水 经注疏由谢承仁、侯英贤等以北京本为底本点校而成,并将台湾本与北 京本的不同之处在校勘记中详细罗列。本文通过对校这两个点校本前二十 卷,并参校北京本、明清以来水经注版本7 种以及其他相关典籍,考 订苏版水经注疏失误2 5 0 处,鄂版水经注疏失误6 0 处,以供研究 者参考。 关键词:水经注疏;影抄本;苏鄂点校本;校订 a b s t r a c t t h e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s h u i j i n g z h uw r i t t e nb y y a n gs h o u j i n ga n dx i o n gh u i z h e nh a s m a d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r e s e a r c hi ns h u i j i n g z h ut h r o u g hp h i l o l o g i c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g e o g r a p h y a p p r o a c h e s b a s e do ni t sp r o m i n e n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t h i sb o o kw a sc o n s i d e r e da st h ep e a ko f s h u i j i n g z h u sr e s e a r c hd u r i n g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b yn o w , t w o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s o ft h en o t e sa n d 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s h u i j i n g z h uh a v eb e e np h o t o c o p e d :o n ei s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h o t o c o p e db ys c i e n c e p r e s s i n gh o u s e ,i nb e i j i n g ,1 9 5 7 ;t h eo t h e ri s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h o t o c o p e db yz h o n g h u ap r e s s i n g h o u s e ,i nt a i p e i ,l9 71 t h o u g l lb o t l lo ft h e mw e r et r a n s c r i b e dd u r i n gt h es a m ep e r i o d ,t h e r ea r e m a n yl i t e r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h o t o c o p e di nb e i j i n gw a sp t m c t u a t e da n dr e v i s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d u a nx i z h o n ga n dc o l l a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c h e nq i a o y iw i t h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h o t o c o p e di n t a i p e i t h i se d i t i o nw a sp e s s e db yj i a n g s ua n c i e n tb o o k s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i n19 8 9a n dw a sp r m s e d a st h eb e s te d t i o n h o w e v e r , d u et ot h el i m i t e dc o n d i t i o n s ,t h i se d i t i o nw a sc o l l a t e ds u b j e c t i v e l yt oa 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b e s i d e s ,t h e r ea r es o m eo t h e l - m i s t a k e si ni t t h e l l t h e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p h o t o c o p e di n b e i i i i l gw a sp u n c t u a t e da n dc o l l a t e db yp r o f e s s o rx i ec h e n g r e na n dh o u y m g j i e ,e t c 。t h en e w l y p u n c t u a t e da n dc o l l a t e de d i t i o nw a sj o i n f l yp r e s s e db yh u b e ip e o p l e sp u b l i s h i n gh o u s ea n dh u b d e d u c a t i o n a lp u b l i s h i n gh o n s ei n 1 9 9 7 i t s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i st h a tt h ed e t a i l e dd i f f e r e n c o sb e t w e e nt h e t w op h o t o c o p e d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w e r ea l lk e p ti nt h ec o l l a t i n gr e c o r d s t h t o u g hc o l l a t i n ga n dc o m p a r i n g t h ef i r s tt w e n t yv o l u m e so ft h et w op u n c t u a t e da n dc o u a t e de d i f i o n s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h a sc o n e c * t e d 2 5 0p i e c e so fm i s t a k e si nt h ef o r m e ra n d6 0p i e c e so fm i s t a k e si nt h el a t t e r m e a n w h i l e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h a sc o l l a t e d7e d i t i o n so fs h u i j i n g z h ub e t w e e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a n d c o n s u l t e dt h er e l a t e dr e f e r e n c eb o o k s m a yi tb eu s e f u lf o rr e l a t e dr e s e a r c h e r s k e yw o r d s :t h en o t e sa n dc o m m e n t a r i e so f s h u i j i n g z h u ;p h o t o c o p e d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t h et w o p u n c t u a t e da n dc o l l a t e de d i t i o n ss e p a r a t e l yp r e s s e di nh u b e ia n dj i a n g s u ;c o l l a t e dc o r r e c t i o n ; j l 刖吾 水经注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是为水经 所作的注。水经为三国时人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 系的专著,记述相当疏略。而水经注通过博引群书、实地考 察、缜密考证将篇幅扩展到水经原文的二十余倍。书中除广 博征引典籍多达4 37 种外,还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民间歌谣、 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内容相当丰富。故其对历史、地理、水 利、文学、语言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特别是许多早 已散佚的文献资料,幸赖是书得以保存了吉光片羽。因此,水 经注一书对古籍辑佚、校勘等工作更是弥足珍贵。然而,由于 受到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书中难免存在一些失误。又由于屡 经传抄,文字上的讹脱倒衍,经注上的混淆错乱之例甚多。故自 唐以来学者对水经注的研究董理绵延不断。特别是明清以降, 出现了一大批水经注研究专家。其中清代的全祖望、戴震、 赵一清等人在继承前人考据的基础上对水经注进行全面校理, 基本厘清了经注混乱不堪的局面,出现了水经注前所未有的 佳本,使水经注研究最终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问一一郦学。 清刘继庄( 献廷) 、毕秋帆( 沅) 、王先谦诸辈欲为水经注 作疏,皆未果。而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用力2 6 年,熊会贞用 力4 8 年”终有此作,亦足见其难能。杨守敬( 1 8 3 9 1 9 1 5 ) , 湖北宜都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 金石学家、书法家以及藏书家。而其在舆地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 被罗振玉推崇为有清“三大绝学”( 另二绝学是:段玉裁王念孙 小学、李壬叔算学) 之一。他凭借雄厚的地理学素养,在传统考 据学的基础上,对水经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郦学 研究中晚出的地理学派臻于成熟。其所作水经注疏被誉为“独 有千古”。熊会贞( 1 8 5 9 19 3 6 ) ,湖北枝江人,好学敏思,师 事杨氏,尤长于历史地理学,襄助杨守敬编纂水经注疏用力 甚巨。在杨氏去世后,熊会贞又利用杨氏生前所未见的残宋本、 大典本和明抄本等对水经注疏全书至关重要的文献重加覆校, 并运用新材料、新方法对全书作董理,进而对杨氏的观点多有增 删补益之功。又经过二十余年无问寒暑的努力,“书凡六七校, 稿经六易”“”,基本完成水经注疏的撰写,“代表清代郦 学成就之最高水平” ”。 水经注疏撰写过程中陆续地以未定稿的形式出版过要 删及要删补遗续补等多种版本。然由于“要删各种 杨世灿:杨守敬与 ) ,中国水利) 1 9 9 3 年第2 期。 刘禺生:述杨氏 ) ,见( 1 i t 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 9 6 2 年。 谢承仁:( 水经注疏 前言 ,杨守敬集) 第三册,湖北人民出版社。 皆是作疏之材料不惟校对未精,中有错字即文亦纰谬。 如( 水经注疏) 告竣,则要删等可废也。”“”水经注 疏初稿本于2 0 世纪3 0 年代基本撰成后,又经过数次钞录增订, 形成多个钞本 。条件所限,本文不拟对水经注疏扑朔迷离 的版本作探讨,现仅据诸家讨论撮要对其中四十卷本,略作说明。 京大本:日本京都大学所藏水经注疏钞本。日本著名郦 学家、京都大学教授森鹿三于2 0 世纪3 0 年代派其助手于武昌获 得,系水经注疏另行钞录之副本,其时熊会贞尚健在,然具 体时间至今尚不得而知。森鹿三去世后,此钞本即捐赠给京都大 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至今尚未公开出版。 台湾本:l9 71 年台北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杨熊合撰水经 注疏。其底本原为杨府收存的“誊正本”,后被杨家人卖给中央 研究院,运往台湾。胡适1 9 4 8 年曾借于中央研究院,今影印本 卷一仍留有胡适眉批校语。其钞写誊正时间大概在1 9 3 5 年秋稿 本写成后,至i9 3 6 年5 月( 熊会贞5 月2 5 日去世) 左右交付杨 府前。 北京本:1 9 5 7 年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本水经注疏。该影 印本的底本即徐行可钞录之副本,其钞写时间大约与台湾影印本 底本钞写在同时,或前或后,目前尚有争议。关于台湾本是否优 于北京本,目前学术界各执一词,尚无定论。 苏版:1 9 8 9 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个排印本水 经注疏。该排印本由段熙仲教授据北京影印本点校,并参校以 明清以来郦学研究成果及经史子集史料,复经陈桥驿教授校以台 湾本,并结合自己多年郦学研究心得及钟风年 勘 误,择善而从,整理而成。该排印本在当时,“就其学术价值言, 可谓杨、熊水经注疏最佳之本”“”。但是,从今天来看, 这个初次点校本水经注疏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还存在诸多缺 陷和不足。 鄂版:1 9 9 7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的杨守敬集本水经注疏( 收入杨守敬集第三、四册) 。 由谢承仁、侯英贤等十数人点校。该点校本以北京本为底本点校 而成,并将台湾本与北京本的不同之处在校勘记中详细罗列。 从1 9 0 5 年水经注图和水经注疏要删首次刊行至今 己逾百年,在水经注疏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难解之迷。仅仅 是水经注疏文献学方面( 如版本、校勘等方面) 的研究,就 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水经注疏虽然出现了两个点校通行 本,然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至今仍然未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善 本。这就给水经注疏研究乃至整个郦学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故笔者不揣浅陋,希望通过对水经注疏苏、鄂两点校本校订, 熊会贞:关于 之通信 ,载禹贡 半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 9 3 5 年。 关于水经注疏) 版本问题,学术界尚在争论中详参刘孔伏、潘良炽 定稿本的下落) , 载明报月刊,1 9 8 6 ( i i ) ;陈桥驿关于 不同版本和来历的探讨 ,载中华文史论丛, 1 9 8 4 ( 3 ) ;郗志群 版本考) ,载中国史研究) ,2 0 0 2 ( 2 ) :刘正京都大学所藏钞本 概述) ,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 0 0 5 ( 4 ) 水经注琉编辑说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 以便为将来整理出一个更完善的本子作出一点微薄的贡献。限于 时间,本文仅是“水经注疏校札”的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即 初步完成了水经注疏前二十卷的校读工作。本文以苏版为工 作底本通校了鄂版( 台湾本的情况皆据鄂版校勘记) 、大典本、 校释本,并参校了北京本、殿本、赵释本、集释订讹 本、朱笺本、王校朱笺本,并证之以其他相关典籍、地 图等。水经注疏凡例原仅载于要删,后苏版、鄂版相继 校点录入,故于凡例部分通校了要删、苏版和鄂版。校 勘结果分两部分整理,即“苏版水经注疏校札”( 共计2 5 0 条) 、“鄂版水经注疏校札”( 共计6 0 条) ,以供研究者参考。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 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 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 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誊 作者签名:王劈 日 期:垫6 :三:堡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 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耳的的少量 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 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彳i 确 作者签名:土喁 日 期:竺堑:j :堡 凡例 一、凡苏、鄂两版同误、各自独误,两版校勘记失校、误校、存 疑,疏文观点性、史实性错误,皆在讨论之列;另疏文原误, 苏版失校而鄂版已校,鄂版失校而苏版己校,亦录在文中, 以备读者覆检。为方便检核,凡两版同误例,皆于苏版校札 中讨论。 二、因若干卷中有数个篇题,且篇题位置不一,为方便行文称引 篇题亦作一行计算,如页l 题名“河水一”为第l 行。 三、每条考订文字前数字表示卷数和序目数,如1 3 表示第1 卷 第3 条考订文字。 四、鄂版采用单行郦注与双行疏文混排形式,双行疏文亦作1 行 计算。 五、为醒目起见,所要讨论的字词、语句加黑并以下划线标明。 六、凡需引用注文、疏文相间杂的语句时,疏文以 标明。苏 版疏文中表示疏中小疏的( ) 标识符一仍其旧,请注意区别。 七、为行文方便,文中若干常用文献,用简称。 苏版: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 段熙仲点校、陈桥驿 复校)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6 月第1 版( 1 9 9 9 年8 月第2 次印刷本) ,1 9 9 9 鄂版: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水经注疏,武汉:湖北人 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北京本: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北京:科学出版社 影印本,l9 5 7 台湾本:杨守敬、熊会贞杨熊合撰水经注疏,台北:中 华书局影印本,l9 7 1 要删: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清宣统元年观海堂刻本, 19 0 9 文中所言郦注各本指: 大典本:水经注( 影印明永乐大典本) ,扬州: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8 殿本:水经注( 戴震校) ,清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活字本, 1 7 7 4 赵释本:赵一清水经注释,清乾隆五十一年赵氏小 山堂刻第一次修改本,1 7 8 6 校释本: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 社,1 9 9 9 朱笺本:朱谋璋水经注笺( 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明万 历四十三年李长庚刻本,过录王国维校语) , 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8 王校朱笺本:王国维水经注校( 袁英光、刘寅生整 理标点)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4 集释订讹本:沈炳巽水经注集释订讹( 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t9 87 八、本文以苏版为工作底本通校了鄂版、大典本、校释本, 并参校了北京本、殿本、赵释本、集释订讹本、朱笺 本、王校朱笺本。水经注疏凡例原仅载于要删, 后苏版、鄂版相继校点录入,故通校了要删、苏版和鄂版。 校勘结果分两部分整理,即“苏版水经注疏校札”、“鄂 版水经注疏校札”。 苏版水经注疏校札 凡例 0 1 自阎百诗谓郭璞注山海经引水经者也而后,郭 璞撰水经之说废:( 凡例页1 行2 ) 今按:要删“也”作“七”,鄂版作“七”同。禹贡锥指略 例称“阎百诗云:璞注山海经引水经者八”,杨氏之 语盖源此。又考赵一清释本附录卷上“一清按:郭璞注山 海经引水经者八”。考今本山海经郭注,水经凡八见, 亦同诸家所言,故疑要删及鄂版作“七”乃“八”之误,苏 版作“也”亦未得其实。又鄂版“而后”属下读。 0 2 自水经注出,不言经作于桑钦,而后来埘益之说, 为不足凭。( 凡例页1 行2 ) 今按:要删“水经注”作“水经注序”,鄂版作“水 经注序”同。据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九,永乐大典本水 经注提要称“其道元自序一篇,诸本皆佚,亦惟永乐大 典仅存,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又云“今既得道元原 序知并无桑钦之文,则据以削去旧题,亦庶几阙疑之义云尔”。 与杨氏意旨若合符契,故疑作水经注序为是。 0 3 惜余所得清白士集元蜕稿,未知其所答如何? 或亦 有难言之隐,竞不答之。( 凡例页3 行5 ) 今按:“清白士集元蜕稿”鄂版作“清白士集无蜕 稿”,要删“元”亦作“无”。清史稿卷一四七艺文志三子 部杂家类杂考之属著录梁玉绳清白士集二十八卷,又清 史稿卷一四八艺文志四集部别集类著录梁玉绳蜕稿 四卷。考文意当是言其所获梁玉绳清白士集中没有收录蜕 稿,故作“无”字是。 0 4 至若张匡学之释地,绝无心得,杨希闵之匿校,祗同 钞胥,所谓自郐元讥者矣。( 凡例页7 行14 ) 今按:要删“元”作“无”,是也。“自郐无讥”,亦作“郐 下无讥”,典出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 聘为之歌陈,日国无主,其能久乎! 自郐以下无 讥焉。”杜预注:“郐第十三,曹第十四。言季子闻此二 国歌,不复讥论之,以其微也。”后以“郐下无讥”言其微不足 道,鄂版作“自郐无讥”不误。 卷一 1 i 守敬按:言河源者 - 3 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 以今日舆图证之,若重规叠矩,篮g 水经羞坚焦言葱鳖、土因 本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盟查。( 页1 行2 疏文) 今按:北京本此句作“作水经者不能知葱岭即昆仑山”, 鄂版校勘记1 0 ( 甲) :“( 台湾本) 重规叠矩下,增惟但言葱 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一句;作水经者不能知葱岭即昆仑 山句改为作水经者不能知昆仑所在。”据此,知台湾本 原疏本意谓,汉书西域传“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 故“作水经者不能知昆仑所在”。又本书卷二河水二疏: “汉书则云,一出葱岭,一出于阗南山,而不言昆仑。”( 页 75 行6 ) 意与此同。又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其河 有两原: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阒。于阒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 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而通检汉书西域传未见有言昆 仑者,故苏版此句当倒互为“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 作水经者不能知昆仑所在”,“未明”二字属下,如此方与杨 疏不乖,亦与史实相韪。 1 2 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 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西 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 页1 行5 疏文) 今按:北京本无“会贞按”以下疏文,苏版据台湾本增补。 又“三百一里”,鄂版校勘记10 ( 乙) 引台湾本作“三百十里”, 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三西藏山川亦作“三百十里”, 是则苏版作“三百一里”为“三百十里”之误。 1 3 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 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谓富 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 页1 行6 疏文) 今按:北京本无此节疏文,苏版据台湾本增补。鄂版校勘记 10 ( 乙) 引台湾本仅有“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 古昆仑山”,而未有后“其脉西自”至“昆仑之转音”五十六字, 盖鄂版漏录欤,俟考。又检水道提纲卷五黄河“自河源 至此已三百里”下双行小字有此段文字,然“刘光鼎”作“刘元 鼎”。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下吐著传下载,唐穆宗长庆元 年,大理卿刘元鼎奉诏为盟会使,出使吐蕃,述其在河源地区之 经见“其南三百里三山,中高而四下,日紫山,直大羊同国,古 所谓昆仑者也”,水道提纲所论盖即本此,是则苏版作“刘光 鼎”乃“刘元鼎”之形误。 1 4 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土堕互金里。( 页1 行8 疏文) 今按:北京本无此节疏文,苏版据台湾本增补。又“千四百 余里”,鄂版校勘记1 0 ( 乙) 引台湾本同。然戴震水地记初稿 之一记山作“千四百五十余里”。 1 5 仝叠噩冈底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 页2 行2 疏文) 今按:北京本无此节疏文,苏版从台湾本增补。“今番语”下, 鄂版校勘记1 0 ( 乙) 引台湾本有“呼”字。 1 6 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 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 此盖亦变称之非,必脱仑字也。 ( 页4 行1 0 注疏) 今按:北京本此节疏文不同,苏版据台湾本疏文改。鄂版校 勘记2 8 :“( 北京本) 注文天子自昆仑山,台湾本抹 仑字,疏文。戴删“仑”字,作朱“昆”下有“仑”字, 赵同,戴无;,守敬按后,加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 然而从台湾本的修改倾向,可见疏文并非以“昆山”为误,而是 以“昆山”为“昆仑”之变称,故郦注“昆仑山”亦当从台湾本 改作“昆山”,又疏文“非”字当属下读作“非必脱仑字也”。 1 7 守敬按:郭注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 文。( 页6 行3 疏文) 今按:此节疏文北京本作:“郭注云:皆谓其虚基广轮之高 庳耳。自此以上二千五百余里。守敬按:郭言里数,本史记太 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本纪文。太宛传”鄂 版已订正作“大宛传”,鄂版校勘记3 2 ( 己) :“( 台湾本) 郭注 上加守敬按三字,下抹云皆谓守敬按郭等字句;言 里数上加所字。”据此可知,台湾本原疏作“守敬按:郭 注所言里数,本史记大宛传、汉书张骞传赞引禹 本纪文。”是则苏版“郭注宛传”实为“郭注所言里数,本 史记大宛传”之脱误。 1 8 孙星衍日:郦君说从极之渊,不知却在何处,反驳阳纡秦 数之说,谬矣。( 页11 行10 疏文) 今按:“秦数”北京本、鄂版皆作“秦薮”。郦注下有“淮南 子日: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秦 薮,非也。”( 本卷页13 行4 注) 盖即孙星衍驳论之的,是当作 “秦薮”为确。 1 9 洛阳伽蓝记,乌场国,王城北八十里,有如来履石之迹, 起塔笼之。履石之处,若水践泥,量之不足,或长或短。( 页19 行6 疏文) 今按:“不足”北京本、鄂版皆作“不定”。“不定”指如来履 石足迹长短变化不定,下文“或长或短”可证。又洛阳伽蓝记 卷五城北“不足”原亦作“不定”,可从。 1 1 0 守敬按:佛国记,石高丈四,阔二丈许,二伽蓝记, 宋云出乌场国城外,寻如来教迹,水东有佛晒衣处。初如来在乌 场国行化,龙王嗔怒,兴边芏。大风雨。佛僧伽黎表里通湿。( 页 19 行7 疏文) 今按:北京本、鄂版“一”下皆接“边平”二字,又“兴大 风雨”连文。佛国记:“( 晒衣) 石高丈四,阔二丈许,一边平。” 又洛阳伽蓝记卷五城北“兴边平。大风雨”作“兴大风 雨”,是知“边平”乃佛国记文而错入洛阳伽蓝记中, “边平”二字本应在第8 行首,以续接第7 行末“石高丈四,阔 二丈许,一”之文,苏版误排于第9 行首,遂致文句不通。 1 1 1 会贞按:唐西域记六,八王分舍利处,建石柱刻记其 事。佛入涅桀后,八国王备四兵至拘尸,请分舍利,即时均量, 欲作八分。帝释谓诸王日,天当有分,勿盐力竞。阿那婆答多龙 王、文邻龙王、医那钵咀罗龙王,复作是议,即作三分,一诸天, 二龙众,三留人间,八国重分( 页24 行5 疏文) 今按:“勿特力竟”北京本作“勿持力竟”,鄂版校勘记1 0 9 : “以上会贞按语,出自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焚 身率堵波。勿持力竞,持原作恃;医那钵咀罗龙王, 咀原作咀。台湾本作守敬按。”大唐西域记校注卷 六拘尸那揭罗国八王分舍利传说作“勿恃力竞”校勘5 : “石本恃作持。”故疑疏者所见版本有异,然苏版作“特”显 系字误。 1 1 2 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日,忉利天,梵言正 云怛喇耶怛利奢,言怛喇耶者,此云三也。怛利奢者,三十也, 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玉监,当中有一盔监,帝释所居,总数 有三十三处,故从处立名也( 页30 行5 疏文) 今按:“天城”、“大城”北京本皆作“天城”。一切经音义 卷二十一皆作“大城”,鄂版校勘记1 2 9 据以订作“大城”,可从。 1 13 唐西域记,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二婆罗门,净行也, 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刹壹利, 旧日刹利,略也。 王种也, 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吠奢, 旧日首陀,讹也。 农人也,肆 力畴垅,勤身稼穑。( 页33 行4 疏文) 今按:北京本同。此处疏文脱误殊甚,鄂版校补,可从。鄂 版校勘记13 9 :“按以上熊会贞所引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 总述族姓中文字,原脱误之处甚为严重:一、二、三 字下,均脱一日字,今补。刹帝利下之注,应在王种 也三字之下。吠奢之下脱旧日“毗舍”,讹也。商贾也, 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日戍陀罗一段文字。均补正。” 1 1 4 守敬按:佛国记佛,盘坌经行处及四佛坐处,悉起塔。 ( 页53 行8 疏文) 今按:“清舍”北京本同。佛国记:“( 法显) 顺恒水东下十 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国,佛精舍经行处及四佛坐处,悉起塔, 现有僧住。”“精舍”为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鄂版校勘记 2 0 9 校订作“精舍”,可从。又“佛”下不当断。 1 15 康泰扶南传日:从迦那调洲西南入大湾,可七八里, 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迳西行,极大秦也。 会贞按:盍箜 一百三十八、御览七百七十一引吴时外国传,从加邡调州 乘大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目,乃入大秦国。枝扈黎大江即 恒水,见前。】( 页54 行4 注疏) 今按:“七八里”北京本作“七八百里”,郦注各本亦皆作“七 八百里”,且诸本均未出异文,故疑此“七八里”为“七八百里” 之脱误,鄂版作“七八百里”,可从。“青钞”北京本作“害 钞”,是也。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八舟部帆十九七帆: “吴时外国传云,从加郎调州乘大舶,张七帆,顺风一月余, 乃入大秦国。”鄂版作“害钞”,不误。 1 1 6 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 盆,【会贞按:今本十洲记形如偃盆下按下狭上广,至于偃 盆宽广之原固也不可俱记一段,】( 页62 行4 注疏) 今按:北京本“会贞按”下疏文作“今本十洲记一段。” 苏版从台湾本改。又“按”当是“接”字之误。海内十洲记聚 窟洲在话海“昆仑”下“积石圃南头,是王母告周穆王云:咸 阳去此四十六万里,山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方广万里, 形似偃盆,下狭上广,故名日昆仑山。”鄂版校勘记2 2 4 引台湾 本作“接”字,可从。 卷二 2 1 一源西出捐毒之国,【盎捐讹笠盘,云:矗壶箜指,盘 毒当作捐毒汉书,捐毒国王治衍敦谷,东至叠护治二千八百 六十一里,至疏勒,由与葱岭星,西上葱岭,则休循也。西北至 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先儒以为即身毒,非也。张骞日, 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土里,去蜀不远。大夏,即大月氏盟居 之地,今捐毒在大月氏东北,西去休循二百余里。岂身毒乎? 郦 盖承其误。1 ( 页76 行8 注疏) 今按:“朱捐讹作身,云:禹贡锥指,身毒当作捐毒”北 京本作“朱捐毒讹作身毒,全改云:胡谓日”。又据鄂版校勘记 4 知,台湾本改作“朱捐讹作身,赵云:禹贡锥指日,身毒 当作捐毒。”是则苏版从台湾本改而有脱误,其中最严重的脱误 是“赵云”误脱“赵”字,以致读者误属此处文字为朱笺之 语。然朱氏于此句郦注下并无笺语。此段文字( 从“禹贡锥指” 至段末“郦盖承其误”) ,实皆禹贡锥指之文,而为杨氏从 赵释本转录于此。复核禹贡锥指及汉书有诸多异文, 如“都护治”作“都护治所”,“南与葱岭属”下有“无人民”三 字,“可数千里”下有“有蜀物”,“所居之地”下有“也”字, “东北”前有“之”字。 2 2 唐西域记,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 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锻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 百重,幽谷险峻,地多出葱,故谓葱岭。( 页78 行6 疏文) 今按:“热海”北京本作“热池”,“地多出葱”北京本作“多 生葱”,鄂版校勘记8 :“以上引文见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热 池,原作热海。幽谷险峻下,删略了两句:多生葱句 多字上原有地字。紧接故谓葱岭下,又以山崖葱 翠,遂以名焉二句未引。”( 页1 4 7 ) 中华书局本大唐西域记 校注卷十二葱岭作“热海”、“多出葱”,校勘记2 :“径 山本、金陵本多上有地字。”又四库本大唐西域记“热海” 作“热池”、“地多出葱”作“多出葱”,盖是所据版本不同。 2 3 又唐书筒失密传,筒失望,或日迦叠皋逻西域 记,迦湿弥逻,旧日厕宾,或当时分为二国。盆云,旧唐书 在葱岭南西域图考,今阿富汗地。( 页79 行1 1 疏文) 今按:北京本同。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西域传下: “筒失蜜,或日迦湿弥逻。”是则“密”作“蜜”,“释”作“湿”。 又据鄂版校勘2 0 ,“徐”台湾本作“徐松”。检徐松汉书西域 传补注卷上“厕宾国”下注:“旧唐书作在葱岭南,按, 当以南为是。”疏文所引盖即此,宜从台湾本作“徐松”,否 则所指晦暗不明。 2 4 河水自葱岭分源,东迳伽含罗国。( 页88 行2 注文) 今按:“伽含罗国”北京本作“伽舍罗国”,大典本、殿 本、校释本作“迦舍罗国”,校释本注5 :迦舍罗国, 注笺本、项本、注释本、张本、注疏本均作伽舍罗国。”今检 集释订讹本、王校朱笺本、鄂版亦作“伽舍罗国”,虽 “伽”“迦”错出,然“含”皆作“舍”,宜从诸本订正。 2 5 汉书西域传 士因国下。】日:于阗量东,水皆东 流。【守敬按:见于阗国下。】( 页93 行15 注文) 今按:北京本无“守敬按:见于阗国下”。鄂版校勘记5 3 : “台湾本将注文汉书西域传下四字疏文,移于下旬 水皆东流下,改作守敬按:见“于阗国”下。则此处既 依台湾本改,则“汉书西域传”下四字疏文当删。 2 6 西域记,怯沙国,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正言 宜云室利讫塞多底。( 页1 00 行5 疏文) 今按:“粟”北京本同,然鄂版作“栗”。大唐西域记校注 卷十二怯沙国注释( 一) :“至于玄奘所说的室利讫栗多底, 可还原为s r ik r i t 6 t i ,当为该地的梵文化名称。第一音节s r i 意为吉祥,其余部分不详。”据原文及梵文译音,当以“室利 讫栗多底”得实。 2 7 敦薨之水,自海西迳尉犁国。【朱海西二盐互倒,戴、 赵同。】( 页1 15 行4 注疏) 今按:“水”字北京本同。鄂版校勘记12 3 校订作“字”, 可从。二字即指郦注“海西”。 2 8 河水又东,注宾城南,【董祜诚日:盖以注滨河得名, 城当在墨山东。 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盖蝣田士所屯,故城 禅国名耳。 全云:禅、擅通。 ( 页118 行5 注疏) 今按:北京本无此节注疏,此当是据台湾本校补,鄂版校 补同。又“注宾城”上,郦注各本皆有“迳”字。据鄂版校勘记 1 2 6 知,台湾本亦有“迳”字,当补。 2 9 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盘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 ( 页1 19 行13 注文) 今按:“咸”北京本同。然鄂版作“成”,鄂版校勘记l3 2 : 成字,原误作咸,今改。”今检郦注各本皆作“成”字, 可从。 2 10 酒泉,其水羞塑嗑故也。( 页126 行1 注文) 今按:“若酒味”北京本同。今检郦注各本“若酒昧”上皆 有“甘”字,鄂版校勘记14 7 校补,可从。 2 1 1 漓水又东,左合罕开南溪垒,水出罕开西, 朱脱水字, 赵同,戴增。】东南流迳罕开南,注之。( 页1 45 行9 注疏) 今按:“之”北京本、鄂版皆作“水”,郦注各本作“之” 同,可从。 2 1 2 洮水叉东迳迷和城北,【董祜诚曰:城 - 3 在今岷州西。 会贞按:通鉴齐永明九年泥和城注,泥和即水经注所 谓迷和城,是也。而又引宋白日,洮州临洮郡城,本名洮阳,在 洮水之北,乃吐谷浑所筑,南临洗水,极险峻,今谓之洪和城。 则又混此注之洮阳、洪和、迷和三城为一。赵氏据之,亦为 所惑。】羌名也。( 页15 1 行10 注疏) 今按:“洗水”北京本、鄂版皆作“洮水”,资治通鉴卷 一百三十七齐纪三世祖武皇帝中“永明九年”下“辄修洮 阳、泥和二城,置戊兵焉。”注亦引作“洮水”,赵释引作“洮 水”同,上云“在洮水之北”,故日洮阳,作“洗水”无说,当 是字误。 2 13 会贞按:范书马防传,引兵与羌战于盘旦,破之。 9 ( 页152 行14 疏文) 今按:“索回”北京本、鄂版皆作“索西”,后汉书卷二 十四马援传附载子马防传:“防乃引兵与战于索西,又破之。” 注三:“索西,县名,故城在今岷州和政县东,亦名临洮东城, 亦谓之赤城。”则“索回”为“索西”之误。 2 1 4 洮水又盟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 页1 53 行14 注文) 今按:“西”北京本、鄂版皆作“西北”。检郦注各本亦皆 作“西北”,且诸本无异说,此盖脱误。 2 15 风俗通日:城,盛也。从土,成声。【守敬按:今 本风俗通脱此文二字,引见意林四。下四字本说文。】 ( 页18 1 行4 注疏) 今按:“二字”北京本作“三字”。鄂版亦作“三字”且属 下读,校勘记31 0 :“疏三字上,台湾本有上字。”比并 “下四字”云云,则“脱此文”谓脱“风俗通日”下七字, 故此当从台湾本作“上三字”并属下为文,“三字”谓“城,盛 也”。 2 16 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将军梁冀后,冀诛, 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将移 居袍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 青羊祈山,神泉涌山,榆木成林。( 页18 1 行9 注文) 今按:检北京本、鄂版“坚地”皆作“竖地”,“涌山”皆 作“涌出”。郦注各本亦皆作“竖地”、“涌出”。太平寰宇记 卷一百五十一陇右道二狄道县兰州“白石山有梁泉。昔 梁晖者,后周之将,为群羌所围,无水。晖以所执鞭卓地,而飞 泉涌出。兵士由此而济,今号梁泉。其上榆木成林。“卓地”“竖 地”意同,皆谓“直立插于地中”。 卷三 3 1 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 朱无也字。 全增谷字,云:以宋本补。赵据御览引此增也字。戴增也字 同。守敬按:全未检出,鱼览假托宋本,不知峡、谷义近, 二字不可连称。古书无称上河峡谷者。此与浊漳篇滥水下, 全氏称宋本者,皆不可信。】( 页203 行3 注疏) 今按:“御览假托宋本”标点有误,“御览”二字当属 上读,作“全未检出御览”,杨氏认为“假托宋本”者乃全祖 望而非太平御览,疏下文“此与浊漳篇滥水下,全氏称 宋本者,皆不可信”可证,鄂版此处标点不误,可参。又此处杨 疏观点似嫌武断,峡谷连称者,水经注中即有其例,本书卷 三十一溃水注:“( 柏树溪) 水出鲁山北峡谷中,东南流迳鲁 山西,而南合牛兰水。”( 下册,页2 5 8 7 行6 注) 即是“峡谷” 连称之例,宋乐史所见本亦有作“上河峡谷”者,太平寰宇记 卷三十六关西道灵州回乐县:“黄河,郦元注经云, 其间即上河峡谷,谓之青山峡,是此。”杨氏未检出寰宇记, 以致全氏蒙冤。 3 2 章怀后汉书鱼,青山在北地参嫩界。盍出鲞所出也。 ( 页204 行5 疏文引赵释) 今按:北京本同。鄂版校勘记5 据赵释于“注”后补“云” 字,“青山水”改作“青山中水”。今检赵释及后汉书卷 十七冯异传注,知鄂补订是也。 3 3 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 朱讹作尺,戴、 赵同守敬按:大典本、明抄本并作丈太平广记四百十 八引此r q 。】大十围,梢至十余丈。 朱梢作稍,赵、戴校改。】 ( 页205 行3 注疏) 今按:“应”北京本、鄂版皆同,“三丈”北京本、鄂版皆 作“三尺”。太平广记卷四百十八龙一曹风“应”作“见”、 “三丈”作“二丈”与此文异。又大典本“梢”作“稍”, 二字可通,皆有“末尾”之意。 3 4 赵云:按续志云,凡县名先书者,堕所治也。此是 东汉郡治。( 页2 11 行13 疏文) 今按:“即”北京本同,鄂版校勘记33 校订作“郡”。后 汉书郡国志一:“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又下有“此是 东汉郡治”,故知鄂版校订可从。 3 5 自高阙以盘,夹山带河,阳山以鱼,【朱作去,笺日: 谢云,宋本作西。赵同戴改往。会贞按:西与东对举,似是 但注叙河水东流,先言阳山,后言北假,则北假不得但在阳 山以西,戴作往,较胜。】皆北假也。( 页2 16 行2 注疏) 今按:“东”、“往”北京本、鄂版同。大典本“东”字 似“来”字,“往”字作“去”。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 “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下索隐注引应劭云:“北假在北地 阳山北。” 3 6 水出东山下,北俗谓之吐丈水, 孙星衍日:疑今蔚文 水,在保德州南。守敬按:孙说於地望大差,且今蔚汾水在岚、 兴二县界,亦不属保德。今有水出右玉县东山,盖即此水也。】 山又取名焉。( 页242 行5 注疏) 今按:“蔚文水”北京本同,然鄂版作“蔚汾水”。考下文 杨氏“蔚汾水”云云,疑作“蔚汾水”为是。检诸史籍,未尝见 “蔚文水”,而有“蔚汾水”,如大清一统志卷九十六太原 府山川:“蔚汾水,在岚县西,源出黄峻山,西流入兴县界, 合诸涧水,西南入黄河。” 3 7 爰、袁音同盟( 页2 45 行3 疏文) 今按:北京本无此六字疏文,此当是从台湾本增补。又“通 目”,鄂版校勘记1 2 2 引台湾本作“通用”,可从。 3 8 巨石崇竦,堕垒千仞,河流激盥,涛涌波襄,雷济电波 震天动地。( 页2 48 行9 注文) 今按:“璧立”北京本同。然鄂版及郦注各本皆作“壁立” “壁立”谓像墙壁一样直立,可从。 卷四 4 1 又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下半年喀什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遴选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超市生意转让合同示范版
- 2025年下半年呼和浩特市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吉林长春师范大学招聘高级人才2人(4号)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事业单位招聘5人(5号)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吉林省直事业单位招聘4人(15号)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吉林直事业单位招考第十七批拟聘用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吉安市吉水县广播电视台播音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台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限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南昌海关数据分中心招考合同制员工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住房公积金追缴授权委托书
- 九三学社 入 社 申 请 表
- 三级安全教育登记卡(新)
- 《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
- 超声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演示
- 2022-202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手电筒产品课程设计报告书
- 有机化学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滕王阁序注音全文打印版
- FZ/T 01057.2-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2部分:燃烧法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招考聘用2人【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检测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