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唐君毅人生哲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 as edon 址 s rd 0 r a 1 p r a c l l ce , 几昭j un一 肠m a l n ta in edth att hees se n ceofm o r a l li fei s top u s h 田 v o l u n t a ryone s e l f aj 刀 u n d tos u n n oun t re al i s t i c s e l f and experi e n c e the di 加tyofm 0 r a 1 seir.he p r oc 七 ededtot r a c k th e statu s ofm o ralseif inthe u n l v e rse int hi s c o u rs e , hecon d u d edt b a t th e noum eno n ofmin d 压e 耐 ist h e ess c n c e ofh u m a n bein g , andfromd 0 u b t in gth ei ru th of th ere alisticw orld叨de x pen .。 口 gthe u n c h 幼t y o f th e r e a l i s ticworl d , h e d eci a i m e d t h a t th e n oum e n 0 n ofm i n d lh e arti s r e a 1 a n dg ood , anditisth eorigin ofour m o ral seir.h e 加 rt h erex川 ained t h a t th e noumenonofm in 确e art isth e n o u m eno n ofre allstic w a r 1 d . f l n ally,hed emons t r a t ed t h att 比n o u 。 。 e n onisa ki n d o f s p 试t w h 1 chn o t 0 n i y t rans cen dsth e r calis t icw o r 1 d and l i fe , b u t al s o b e r e p re s e nted int h e re al i s ti c w o il d and l i fe , f o r th e pur 四seofso l v in g th e m e a n i n g ofb u m anbein 罗, exis te nce , hetriedto t r a c k t he加u m e n o n . hihis op而on, m l n d i s th e es s e n c 之 ofli feand h u m anist hem l n d ofu n l v c r s e , soalla ct i v l ties ar e m ln d , s a ctivi ti esinthe h ulnanbel n g s , whul e lj fe . t 五 e m in d can b e p e rformedade q u a t e l y o r in a d equ a t e l y , th erefo r e the v a l u e o f o ne,s l i fe 伪n c s p ondingl y d i月 记 r s . ifthe m in dcan boperi b n 力 edade q uatel y,hi s li fcwiube u o b l orift h e m i ndiso u t . 睡由 c 柳a y,his li fewiu fa l 】 in toa t ra p . on theseg ro u d d s , al 1 the activiti cs0 f l 1 feare d i v 1 d e dint0s even ki n ds: for s u r v iv ai , for l o v e , for fa m e 叨d pow c r ) for t ru t b , for g 以 记 , fo r b c autyand for s a in t . the 石 r s t t b r e e kl n dsare the p hysi cal a p pet encyofh umanbein gsa n d the re al isticl ife isa c o u rs e to九 lfi u t h e m . t 七 e1 a t t er fo ur k 1 n ds are th em e t a p h y s 1 ca 1d es 流 of b uman b e i n 邵 助dthe 加n d ,t l 创 沁isa c o . r s e to五 。 i 6 l l the . 口 . a n err u m in at 1 n g t h c s y s t e mo f p b 1 1 o s o p h y,tan g j u n 一 砚ext end e d mo ral s c l f to alla ct i v iti esofh u m anb e 1 n g an d c o n s t ru ct edhi s m e taph ys i cal s ys te mt h a t in c 1 u des t hr e e directi ons and c o n s i stso f 苗 n e re al m s inth e ev e n in g ofhi s l l fe . hit hi s s ys t e m , h e re g arde d l i 介 , b e m ga n d m in d asnoumenon, p r e s e n ta l l o n and 加 n ct i on, and th en 助司 担目功 亡 relations oft b c m . k e y w o rds: 矛n ln g j 皿不, mo rals 毗 ufc , transcend enc y,mid d r e a l m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 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 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 外,论 文中 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南昌大李 或其他 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 研究 所做的 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储签 名 手 写 峥,纂 辱签 字 日 期 : 枷7 年 月夕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论 文作 者 完 全了 解 鱼 鱼左史 有 关 保 留 、 使 用学 位 论 文 的 规定 , 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权 志昌大李 可 以 将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 入有 关 数 据 库进 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 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 网 蒸 派 签 字 日 期 : ” 叼 年 月 ? 日 导 师 签 一 手 “ 嗬 、略 签 字 日 期 : ”产6 月 尹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第 1 章 引言 第 1 章 引言 唐君毅, 1 9 09年1 月17日出生于四川宜宾, 中学时曾 师从彭云生, 蒙文通, 杨叔明,欧阳竟无等著名国学大师,奠定了其深厚的国学基础.十七岁考入北 京大学哲学系,遇到了国内最著名的哲学大师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张东 荪、金岳霖等,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并因此结识了国内另外一批著名的 哲学 大师方东美、李澄刚、宗白 华等,这使得他得以出入中西各派哲学文化思潮。 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成都华西大学、江南大学、华 侨大学等大学讲学。1 9 49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前往香港,并与钱穆等一起创办了 亚洲文商夜学院,后改组为新亚书院,唐君毅任教授兼教务长、哲学系主任, 多次应邀赴台及前往美国、日 本、南朝鲜及欧洲各国参加学术会议或作专门的 学术演讲。1 9 58 年与徐复观、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现代新儒家的纲领性文 章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1 9 63年, 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 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 9 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 9 7 5 年秋,自 香港中文大学 退休, 专心办理新亚 研究所。1 9 75 年应聘台湾大学任哲学系客座教授, 在台讲 学八个月, 1 9 78年2 月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于台北观音山 朝阳墓园。 唐君毅是一位温厚谦和、至情至性的 谦谦君子。 他一生待人真挚重义、孝 敬父母爱护弟妹,敬长尊贤,燕得了世人的信任和尊敬。但是, 唐君毅对于学 问的 追求却是执著, 锲而不舍的。他博览群书以了 解各家思想,博采众家以纳 百川而归于海,建立思想大系统,然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重建中华文化,凭 着自己“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悲心宏 愿, 毅然走上了其孤独痛苦的体验与超越之路。 唐君毅的学问是发自 生命心灵 的不容己 之情,他的一生至情至性,始终不渝,他的生命直接显发他的学问与 思想。 他真正做到了内外合一,躬 行实践。用他的弟子霍韬晦的 话来说, 便是 “ 一 千万言的著作, 点点 滴滴皆 从唐先生的生 命中 流出 ” . 。 唐君毅是第二 代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纪的中国 一位有重要 影响的 哲学家,因此, 他的哲学, 很早就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自20 世纪 50 年代起,海外学者就已经开始了相关的 研究。 . 转引自 单波: 心通九境一 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 , 人民出版社2 001 年版, 第4 页。 第1 章 引言 19 52 年, 法国 学 者勃里尔首次向 西方哲学界介绍了 唐君毅的哲 学 及其 道 德自 我之建立 , 称其为黑格尔主义者和道德主义者. 1 9 97年, 美国的 汉学家墨 子刻在 摆脱困境 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中, 讨论了 唐君毅关于 道德自 我和道德体验的思想以 及其对个人主义等问题的 看法,分析了 唐君毅对 儒家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等。而唐君毅的晚年绝学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 书的出 版, 在西方哲学界获得了高度好评, 大英百科全书称其为“ 可和柏拉 图、康德的著作媲美” ,并把唐君毅誉为 “ 中国自 朱熹、 王阳明以来的杰出 哲学 家” 。 0 国内 较早 对唐君毅哲学思想予以 关注并进行研究的是 港台学者. 1 9 72 年, 韦政通主要以 唐、牟为评述对象,写成 现代儒家的挫折与复兴 中心思想 的批判一稿,并于1 9 82年修正完成,该文对唐、牟二人的思想提出了较为全 面的分析批判。唐君毅逝世前,台湾出版了 中国哲学思想论集第八册 唐 君毅 ,初步介绍了其学术思想。而真正的研究高潮则是在唐君毅逝世之后,他 的好友、同道以 及学生纷纷撰写纪念文章,评述其生平及学术,其中,最引人 注目 的是他的 好友、著名哲学家牟宗三在台大哲学研究所讲 “ 中国 哲学的特质” 时对他思想提出批评,认为唐君毅的思想在三十岁以前就成熟了,写 道德自 我之建立时,其思想已经定型,但到五十岁以后的二十年间,唐君毅在学问 上没有多 大进步。1 9 82 年, 唐君毅的 弟子李杜出 版了第一部专论唐君毅哲学思 想的著作,名为 唐君毅先生的哲学 ,该书以思想分期为序,对唐君毅的哲学 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1 9 88 年首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在香港法住文化学院 举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从思想体系与思考模式、道德哲学、哲学专 题 、 新 。与 帼现 代 化 等 四 个 方 面 讨 论 了 唐 娜 想 , 会 后 由 唐 君 毅 的 弟 子 霍韬晦主 持编 辑成 唐君 毅思想国际 会议论文集四大 册, 并附 有其 胞妹唐 至 中、胞弟唐君实的纪念文章,以 及 唐君毅年谱 。 、 大陆学者中,第一部专门研究唐君毅思想的著作是1 9 94年,张祥浩撰写的 唐君毅思想研究 。第二年,张样浩等编的 唐君毅学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出版;同 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法住文化书院与宜宾地区行政公 署联合主办了 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共发表论文30余篇,绝大部 分论文由 大陆学者提供,围绕唐君毅人文思想和道德实践的展开,进行了有意 义的讨论。 2 0 01年, 单波的 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一书出 版, 尽 何仁富主编: 唐学论衡唐先生的生命与学问( 上册) ,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5年版,第2 页。 第 1 章 引言 该书从心本体论、人生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哲学四个方面对唐君毅的 哲学进行了 梳理。 此外, 四川宜宾成立了“ 唐君毅研究所” , 设有专门的唐学网, 在宜宾学院举办 “ 唐君毅杯” 学生论文比赛,并与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 心共同设有 “ 唐学研究博士论文基金” , 在蜀南竹海合作建立 “ 君毅书院” ,齐 力组织编辑出版 “ 唐学丛书” 。2 0 05年 n 月,唐学从书之一 唐学论衡唐 君毅先生的生命与学问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可以说,对唐君毅的思 想研究己经在多层次上展开。 纵观以 往这些研究,众多学者在不同的背景下对唐君毅的哲学分别就其人 文宗教观、中心文化观、 人生论、 文化哲学、境界论等问 题进行了分疏,这些 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唐君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和揭示,加深了我们对其哲学 思想的理解。然而我们认为唐君毅最能启迪人心,开扩人无限可能性, 提升人的 精神境界, 从而使人的无上尊严得以 挺立的还是他的人生哲学. 他的人生哲学充 满了 仁智合一的现实感,充满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向 上精神,读他的人生哲 学著作,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其个人的具体生命与人格,从而激发我们对理 想的向往与追求。他用他所冥悟的道德理性之光照亮了人生存在,使人读之而 有超然物外,俯观宇宙之感,掩卷而觉神清气爽,心境澄明。 而且,据我们对所掌握资料的分析,学者们对唐君毅人生哲学的研究更多 的是从微观入手,即从其人生或道德哲学的某一点切入,很少有人将其人生与 道德问题放在一起,从宏观上把握其伦理思想的整体脉络。我们认为在唐君毅 的思想中,谈道德与谈人生是一致的。二者的最终目的均为本于人在现实世界 中的悟会与察识,通过自 然性情的流露与超越,不断地反躬内省以 求内心超越 至天人合一之境界,从而达到建立和谐合理的人间秩序这一目 的。二者实为内 省与外显的和谐统一。因此,本文拟以 唐君毅的人生哲学为对象将此二者结合 起来研究, ,以 其主要著作 人生之体验 、 道德自 我之建立 、 文化意识与道 德理性 、 心物与人生 、 人生之体验续编以及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等 为主,对其人生哲学进行较为详尽的探讨和深入的剖析,以期对他的整个哲学 体系有一个逻辑的梳理, 更好地从宏观上去把握唐氏关于道德人生的悟会与察 识。 唐君毅是20世纪一位著述宏富,融贯中西的伟大思想家.他一生公发表论 文三百余篇,专著二十余部,内容涉及哲学、哲学史、人生哲学、中西文化等 问题。国内外学术界评曰: “ 先生著述之丰,在当代学人当中,可谓无出其右 第 1 章 引言 者.”“ 其著述内容广博,体大精神,长于辨析,善于综摄,驰骋于东西哲学 之中, 而一归 于中国 圣贤义理之学.” 怡 这里, 我 们只 对 其人生哲学的 几部 主 要著作作一简要的介绍。 唐君毅最先发表的人生哲学著作为 人生之体验与 道德自 我之建立。 这两部著作同发表于1 9 44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与 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战争的苦难赋予了 唐君毅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 急切地开始了其立心立命的思考。他强烈的渴望疏解人生的 种种矛盾, 拯救生 命的种种痛苦,开发人的理性,为苦难的人类寻找一条解脱之路。于是,唐君 毅根据他自己所面对的真实具体的生命存在和体验完成了 人生之体验一书 的创作。该书行文清新活泼,颇带文学性,是在对生命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 论述道德自 我在人生不同方面的表现,启导人向内的自 我,以求人生之智慧。 本书对人性的向上性是加以肯定的。 道德自 我之建立于同年完成,该书由 “ 道德自 我”的反省与建立,进而说明此 “ 道德自 我”与人及其生活的各种关 系。与前书相比较,则前书的内容大体本于悟会,观照欣趣的意味较多,后书 的内容则多本于察识,而鞭辟策励的意味较重。因为前书是唐君毅依于他个人 的性情,流露而出的对于人生之兴感;而后书则力求建立其道德自 我,而对道 德生活所作的反省。他认为这两部著作 “ 同不合一般西方式之人生哲学道德哲 学书之标准, 因 我未于此二书中 把人生问 题道德问 题, 化为一纯思辩之所对” : 但在唐君毅自 觉地流露表述中,也自 然而然的加入了许多其思想上的盘桓,因 此这两部著作的写作方式与东方先哲论人生道德的著作也颇有不同。在这两本 书中唐君毅 “ 即不把人生道德之问题只化为一纯思辩之所对,而用思想去照明 我们自己之具体的人生之存在,展露其欲决定理想意志行为之方向时,所感之 困 惑、 疑迷, 及试加以 销化等的 思索” 气 此一“ 存 在的 思 索” 也是他反复强调 这些书的写作 “ 原非为人,而是为己”的真实意义之所在,即表现为道德自 我 的超越性、绝对性和人生体验的实践性、自 主性。这一前提的确立,既表明了 这些著作并非纯任思辩推演的普通伦理学教本,同时也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打 下了一心本仁体的基础。由 人生体验的省悟和道德自 我的反思,进而展开一系 列的对人的本质、心灵与实体、生命与物质、道德理想与人类文化,及人生的 。 何仁富主编: 唐学论衡唐先生的生命与学问( 上册) ,中国文史出 版社2 0 o 5 年版,第66页。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刀 刃 5 年版,重版自 序第1 页。 。 同 上书, 第2 页 第 1 章 引言 目的、生活的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从而自 然而然地撑架开一个超验唯心论的网 络系统。 与上述二书相连的另一部书是 心物与人生,这三部书构成了 唐君毅的 “ 人生之路”三部曲,是他关于人生哲学的主要著作。此书因某些原因而被耽 搁, 直到前二书出 版十年后才面世。 此书由肯定“ 道德自 我”超越意义论述其 与物及人生的关系, 采取对话体的论辩方式,以 人对自 然宇宙的认识这一中心 思想线索贯穿始终,即人对自 然宇宙的认识,是步步深入的:由物,到生命, 再到心灵以 及心之求真理,而渐渐上达于高明。 虽然此书与前两部著作在讨论 的问题和具体论述的方式上均有很大不同,但是三者的主旨却是一致的,即皆 在肯定人的道德自 我, 肯定本心仁体的绝对超越性和其至上的根本意义。 19 48 年夏唐君毅开始撰写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一书, 本书紧接上述三 书的主旨,进而以 道德自 我为中心, 论述 “ 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 德自 我或精神自 我、超越自 我, 而为其分殊之表现” 0 , 在这部著作里, 唐君毅 把道德理性之光投向人的诸多文化活动领域,使人们看清楚道德生活内在于一 切文化活动之中,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真正灵魂,人类的一切文化形态和文化 活动皆是道德自 我的分殊表现。在此基础上唐君毅力主统摄人文世界于道德自 我、精神自我之下,对自 然主义、功利主义之文化观,予以彻底否定,并希冀 以此为中国及西方文化理想之融通建立一理论基础,实现未来中西文化精神之 实际融合。 人生之体验续篇是唐君毅人生体验哲学著作的一个终卷,此书是60年 代唐君毅移居香港以后完成的。此时唐君毅已步入不惑之年,对人生的艰难、 罪恶、悲剧有了 更深刻而真切的体验,此时的心境已 经与写 人生之体验时 大不相同。与 人生之体验相比, 此书的行文显得沉郁而凝重。他在自 序中 指出了它与 人生之体验的基本不同,“ 前书乃偏在说人生之正面,而思想 较单纯,多意在自 勉,而无心于说教,行文之情趣,亦较清新活泼。而此书则 更能正视人生之反面之艰难罪恶悲剧等方面,而凡所为言,皆意在转化此诸为 人生之上达之阻碍之反面事物,以归于人生之正道,而思想亦皆曲折盘桓而出, 既以自 励, 亦兼励 人, 而说 教之意味 较重” . 。 。 唐君毅: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加5 年版,自 序第3 页。 . 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续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印5 年版,自 序第8页 第1 章 引言 最后一部人生哲学著作是唐君毅晚年的绝唱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在 这部著作里,他肯定心灵本体并描述心灵所体验的九境,由此构建了他的 “ 心 通九境斤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他以心灵感通的方式去判分人类一切的 行为、知识、哲学、宗教,也依心灵的感通方式一一关联起来。这是唐君毅一 生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唐君毅说:人 “ 一在生活上常有烦忧,极难有心安理得、天清地宁的景 象。虽然自己时时都在激励自己,责备自己,但是犯了 过失,总是再犯, 过去的 烦恼, 总会再来。” 。 根据他所 感受的 人生问 题及他所体 验到的 现实生 活中的 心 境,诸如宁静、孤独、失望、烦恼、懊悔、悲衰、羡妒、留恋、冲突、宽恕、 满足等,唐君毅以一种 “ 静观自 我”的方式来达到对人生哲学的阐发,展示出 “ 道德自 我”或人的本心本性的不同面相。根据这种由 一己之人生体验所引发 的哲思来为寻求一种 “ 救己”之道。因此,唐君毅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自 过失 烦恼中解救自己,超脱日 常苦痛烦恼, 提升人的 精神,最终达到自 然超拔于一 切烦恼过失之外,沉入一理想境界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肯定自 我的重要,确 立信仰与工作的方向,自强不息地开辟自己的理想,丰富生活的内容,以及体 验并肯定平凡生活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唐君毅人生哲学的主旨不是 描述世界, 而是凭借人的改造, 建立和谐合理的人间秩序,并坚信依靠人的自觉 努力, 便可达致这一理想。 唐君毅这种由一己 之人生体验所引发的哲思更容易推 广到一切现实存在的人,即能由“ 救己”推广为 “ 救世”,而 “ 救世”正应该 从 “ 救己”开始。唐君毅的人生哲学是他根据自己勇敢无畏的,孤独痛苦的人 生体验所揭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值得我们认 真去体味传承。 。 唐君毅: 人生之体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的5 年版,第1 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第2 章 道德自我之建立 除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外,唐君毅的人生哲学著作虽然讨论的问题各 有偏重,论述方式也颇不相同,但是其宗趣和精神则是都是由肯定 “ 道德自我” 再讨论“ 道德自 我” 与人生、 世界的关系。 “ 道德自 我”的肯定是唐君毅人生哲 学的中心环节,他由 道德实践进入,去探寻 “ 道德自 我” ,于道德实践中一念自 反以肯定 “ 道德自 我” 。 他的具体思考路向是这样的:先由 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 活的本质为自 觉地自 己支配自己、以 超越现实自 我,由此启示出道德自 我的尊 严性; 进而追溯道德自 我在宇宙中的 地位,即自 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与感受现 实世界的不仁出发,进而指出心之本体的存在及其真实、至善,并以它为道德 自 我的根源;再进而说明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的本体:最后又论证此心之本体, 即充内 形外的精神实在,既超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又表现于现实世界、现实 生活。 本章我们将参考 道德自 我之建立一书的逻辑和内容对其进行详细的 论述,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唐君毅建立在 “ 道德自 我”基础上的人生哲学。 - 2 . 1道德生活之内蕴 唐君毅人生哲学的中心观念是超越现实自 我,于当下一念中自 觉地自己支 配自己,以建立道德自 我的中心观念。唐君毅把人的世界分为自 然世界和道德 世界。那么与此两个世界相对应的便是 “ 现实自 我”与 “ 道德自我”这一对范 畴. “ 现实自 我即指陷溺于现实时空中之现实对象之自 我,为某一定时间空间之 事物所限 制、所范围 之自 我, 亦即 形而下之自 我” 叭 意思是说,生 活在具体空 间与抽象时间之内, 具有肉 体、 感觉、 思想的“ 我” 就是“ 现实自 我” , 这个“ 我” 是形而下的、非永恒的、受限制的,因此不能是道德主体。唐君毅认为,道德 之所以 具有共性, 就在于它能超越这个受限制的、不自由的“ 现实自 我” ,意即 “ 道德 价值表现于现实自 我解放之际” 。 。 而超越“ 现实自 我” 的原 动力, 恰恰 就在于 “ 道德自 我” 。相对于现实自 我而言,道德自 我是能够主宰外在具体形象 事物但却是内在于人类的本然道德意识;它是精神的、先验的、自 足的,不但 具有引导人类有意识地超越现实自 我的功能,而且也能够规范人类在人文世界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2 以 巧年版,第7 页。 0 同上。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所作的种种活动,使之切合某种道德理想与价值;正如唐君毅所说: “ 每一文化 活动、文化意识,皆依吾人之理性而生,由 吾人之自 我发出。故每一文化活动 均表现一 对自 我自 身 之价值或道德价值” 。 。由 此可见, 人必须由 现实自 我上升 到道德自 我,超越自 然世界,进入道德世界,过道德生活。 那么,到底何谓道德生活呢? 唐君毅说:“ 自 觉的自己支配自己,是为道 德生活。” 。 这就是说,道德生活的这一规定包含两点要求:一是 “ 自 觉” ,二 是 “ 自己支配自己” 。 “ 自 觉”是强调道德生活是源自 道德主体内部自 发的需求, 而非外力强迫,这指明了道德主体绝对的自 主性,也说明道德问题是人格内部 的问题,道德生活是内在的生活;而 “ 自己 支配自己”则是说明道德生活中所 支配的对象是自己,而非他人或他物,它表明道德命令是自己对自己下命令, 自己要求支配自己,改变自己,改造自己。也就是说道德生活是一种绝对自 律 的生活。人要真正升进到道德世界,实践绝对自 律的道德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人原始的支配态度是外驰的,人总是想对于世界中的他人、外物有所支配, 人要自 觉地支配自己,就必须改变这种外驰的支配态度,转化为支配自 身。这 种支配态度的转化正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之一。 至于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即道德生活的基础问题,唐君毅把它们归 纳为五点: 首先,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要改变人外驰的支配态度,肯定 “ 支配自己是 比支配世界更伟大的工作”因为: 你能支配世界, 战胜世界, 只是表示你的意志力,能破除外界的一切阻碍。 而 支配自己、战胜自己,则表示你能主宰 “ 用以破除外界一切阻碍之意志力” 之 本身。 . 这一点说明心本身为什么应当自 觉地实践道德生活,是人为什么要进行道 德实践的理由。 其次,要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绝对的责任。这是因为,无论有多少外在的条 件和理由 足以 逼迫一个人产生某一行为, 但是最终都必须经过行为主体的 认可, ( 无论这种认可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行为才得以发生,因此,人必须对 自己的行为负绝对的责任。 。 唐君毅: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叨5 年版,第16页。 . 唐君毅: 道德自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 扣 5 版,第15页。 . 同上。 第2 章 道德自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第三,要相信当下的自我是绝对自由的。这里的 “ 当下的自我”是纯粹就 心之 “ 能”本身而言的。因为只在心之 “ 能”本身,才可说自由。当一个人要 想支配改造自己时,当下的心便超出过去一切性格习惯之外,不再被它们所控 制。过去的一切性格习惯只是当下之心之所对,被它所包摄和范围。当下的心 则超临于此所对者之上。 第四,要相信心能自 由的恢复其自由。 当人受到任何苦闷烦恼的束缚时, 都可以通过自 反恢复其自由。因为事实上被束缚的是心之 “ 所对”或 “ 所片 ,而 非心之 “ 能” 。 “ 能” 本是不离 “ 所”的, 但是 “ 能”到底不是 “ 所” 。当人开始 反观 “ 能”时,原来的“ 能”就成为 “ 所” ,更高的 “ 能”开始呈现,苦闷烦恼 束缚之感就会消失, 心便恢复其自由了。因此,只要能真正注意到心之能本身, 就可以恢复自由。 第五,当下的心有自由创造之自由。人的一切性格、习惯、心理结构与心 之本身并没有必然关系,心之本身是一纯粹能觉者。一些特殊的性格、习惯、 心理状态结构之所以赋予某一个人而不赋予他人与心之本身之纯能没有必然联 系,这只是由 遗传、 环境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心之本身的活动,是可以向任何 方向,开拓自己 的行程的, 而自 己 决定选择它的命运。 这后面四点是讲道德生活的可能条件。只有自 觉心之 “ 能” 本身者,才能 获得实践道德之自由。那么,这种自由应当用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呢?唐君毅 继承了康德辩 “ 应”与 “ 要”的精神和孟子辩义利的精神,破除了快乐主义、 功利主义及顺生命冲动的人生思想,对人生目的进行了讨论,最后把人生目的 归宿于“ 行自 己 之应当 意识对自 己 所下命令” 。 ,自 觉的“ 完成该作者” 。 对于 什么是 “ 该作者” , 他先用了 遮诊的方法加以说明。 他逐一分析了人在现实世界 中诸如求快乐幸福,求某一些情景,求满足欲望,保持某一些生命活动的形式, 或过更大更丰富的生活, 顺生命冲动等种种目的,认为这些只是人的某些行为 的目的,而不是人生目 的:虽然可以客观的说明一些事实,但是通通不能作为 生活的最高指导原则。人必须明白 “ 你绝不能说人生之目 的,在使你当下能自 觉的心,去取得什么,发出合乎什么的活动,你应当以为你当下能自 觉的心之 所自 定自 主的活动之完成,为 人生之目 的. ” . 也就是说, 人生目 的在于做你自 觉该做之事,不受任何的逼迫,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 动去完成。对于到底什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5 年版,第6 页。 0 同上书,第272 8 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么是该做之事,唐君毅并没有正面回答,但是通过他对上述种种目的的否定, 我们可以反证出他所说的该作之事指的就是自觉的道德实践。因为道德实践正 是当下自 觉的心在可作可不作的前提下自觉认为该这样去做的活动,它不是因 为受自 觉的心以外的任何势力所逼迫。因此从事道德实践才是行自己之应当意 识对自己 所下之命令,道德实践真正能成为当下自 觉的心自 主自 定的活动,道 德自 我是自 觉的心所肯定的“ 真实的自己” 。这一点可以 通过你的一念自 觉得到 答案。 在界定了道德生活的本质为自 觉的自己支配自己和讨论了人生目的在自 觉 地行应该意识所下的命令,明确人自 觉的应该意识即肯定道德自 我以自 觉从事 道德生活之后,唐君毅又通过分析人应具备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的共性,来 进一步论证道德生活发展的可能及其意义。唐君毅所说的道德实践是一种广义 的道德实践,它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心理。他以勤俭、谨慎、严整、勇敢、忍 耐、牺牲自己以利他人、坦白、爱真理而追求之、爱美而求美之实现,以努力 创造艺术品等七种道德行为和自 然的向上奋勉,想改造自己 之情绪、自 尊、尊 人、乐天安命、自 信、信仰、相信 “ 他人能信自己” 、宽容大度、爱人以德等九 种道德心理为例来说明: “ 一切道德行为道德心理之唯一共同的性质,即为自己 超越现实自 己的限 制。 ”。 要实 现这一超越, 就要摆脱 冲动 欲望的 支配, 不要陷 溺于本能中,自己命令遵循自己的命令,具备保持一切道德心理,以完成道德 的自 我。然后行道德自 我认为该行之事,将一切自 然生活文化生活统属于道德 自 我,那么生活即已 道德化了1 唐君毅对道德自 我的论述并不仅限于个人的道德实践,而是把它扩充到了 整个人文世界 。 依据他的 观点, 道德自 我不仅规范着个人的道德实践,它还是 人文世界存在的基础。 他说 “ 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存在, 皆依于一道德自 我, 为之支持。一切文化活动,皆不自 觉的,或超自 觉的,表现一道德价值。道德 自 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文化活动是多,是末,是成就文明 之 现实 的 。 ”。 这里所谓的文化活动,除了包括了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政治经济、思想 教育等事项,科学哲学的活动也同样受到道德的约制。唐君毅说: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团5 年版,第32页。 。 启君毅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的5 年版,第3 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 如吾人真相信作科学哲学之活动之心,唯以求真理为目的,故不受道德 评价为超善恶、无善恶者,亦必引至科学哲学之文化,与整个人生之道德生活 脱节之罪恶。故吾人必须指出科学哲学之活动,在究竟义上之不能孤立,实与 其他之文化活动,乃同根于吾人之道德理性,亦当同受一道德自 我之主宰,而 可在不同 情形下,分别表现道德价值者.” 。 换句话说,引文中所说的道德自 我是贯彻在整个人文科学世界之中的,关 键在于它在种种人文科学活动中是否为人类所自 觉地表现出来而已。因此,道 德自 我与人类世界的 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它不仅是主宰人生理想与方向的因素, 也是人文世界能够成立的根据。 2 . 2心本体的 追寻及特性 唐君毅认为人的生活并非一种完全依于自 然欲望而来的活动,而是实有道 德价值的表现。 这种表现不能归到自 然的依据上,而必须由 人的仁心本性上说。 这心本体论正是唐君毅人生哲学思想的中心。本体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 问 题,它探索宇宙万物之所藉以存在的最高的、终极的共同本质。本体是一个 超越的存在,它具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古 老而常新,从古代哲学的初期,先哲们就己经提出并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千百 年来,哲学家们不断地对它做出新的阐释。 唐君毅对本体的追寻是由 道德实践 进入的。 他正是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反躬自 省,自 我超越的方法找到了心 之本体的存在。 对心之本体的具体追寻过程, 唐君毅认为首先是由 默想当前的现实世界是 否真实开始的。他说: “ 这当前现实世界可是真实的?如果它是绝对真实, 何以 会引 起我这个问 题? 我开始去反省我何以 会有此问 题。 我即发现:在这问 题之下,它便有是真实 或不真实之两种可能。它也许真实,也许不真实。我进一步的思想马上告诉我, 这当 前 之现实 世界决不是真实的, 它是虚幻、 是妄、 是梦境。 ” 。 世界不真实的最显著的理由是因为世界是呈现于时间之中的,必将随着时 间的流转而消失,因此,通过对现实世界这样的反复思维之后,唐君毅得出了 关于现实世界的第一个判断: 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均必化为空无。 。 唐君毅 文化意识与道德 理性 ,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加5 年版, 第2 4 9 页。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即5 年版,第7 1 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随后,他的默想继续往前推进: 我从时间中 之一切事物之流转,及其必需消灭上, 我知道了,此现实世界 根本是无情的。天心好生,同时即好杀.现实世界,永远是一自 杀其所生的过 程。 ” 每一段时间,都是以前的一段时间之否定,人生每一种活动之开始, 都是建筑在过去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之消极上面。 然而时间之流水便似在 永远不断的创造此可悲的世界, 而现实始终本是表现于时间中。 所以现实世界, 永远是在本质上令人感到各种可悲的 世界。 。 这时,他得到了 对现实世界的第二个判断: 现实的世界,是一残酷而可悲的宇宙,这是我对现实宇宙的第二个判 断。世界是无常、是空、是苦、人生的一切,毕竟是虚幻的。我不相信任 何人的心,如果通过生与灭之过程,来看世界万物,会不觉到世界之毕竟空虚。 口 从这段引文我们可以得知唐君毅是认同佛家的观点的。他认为现实世界是 无常,是空,是苦,是虚幻的。但是这并没有导致唐先生的出世,因为这只是 他故意引发而体味之,以提升心性本体,增强人生的向上之感,进而对现实世 界的生灭虚幻、残忍不仁以及不完满本身,有一种不满。 现实世界中之一切事物,均既生而又灭,有意义价值之事物不得保存,使 我难过,更是确确实实的事.这即证明了我要求一真实的世界、善的世界、完 满的世界。我之有此要求,是千真万确的事。此世界不能满足我的要求,所以 使我痛苦。我痛苦,即证明此要求之确实存在, 现实宇宙是虚幻的。 但我这 要 求一真实的、 善的、 完满的 世界 之要 求, 是 真实的. 。 由对现实世界虚幻性的认识,唐君毅推论出人有追求真善美的需求。那么 这种需求是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生灭?他对此作了否定回答: 我在发此要求时, 明明觉整个的 现实世界,只是我之不满之对象。我之要求 是超过了现实世界所能满足之外的。我之要求中所求之完满、真实、善, 都是现 实宇宙之所无, 如何可以说, 我之此要求只是一单纯的现实世界中 之心理事实? 我于是了解了:我之此要求, 必有超越所谓现实世界以 上的根源,以 构成其超 越性。 “ 那根 源则 无论如何是 恒常的、 真实的。 。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田5 年版,第76页。 0 同上书,第77页。 . 同上书.第7 8 页。 0 同上书,第7 9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此恒常真实的根源, 既然与现实世界的生灭性与虚幻性相反, 这便不能隶属 于现实世界, 而应超越于现实 世界之外, 那么它究竟驻足何处? 唐君毅认为: 此恒常真实根源即我自 认为与之同一者, 当即我内部之自己 一 此内部之 自己, 我想,即是我心之本体, 即是我们不满显示世界之生灭、 虚幻、 残忍不仁、 不完满, 而要求其恒常、 真实、 善与 完满的 根源. 。 由此, “ 心”的存在被唐君毅逻辑地建立了起来。在对心本体的证悟中, 他 先从怀疑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感受现实世界的残忍不仁出发,证实了“ 我思” 的真实性,进而指出心之本体的存在及其真实至善,并肯定它为道德自 我的根 源。 这一证悟过程与笛卡儿由“ 我思”以证 “ 我” 在、 “ 心” 在的方式十分相近, 只是笛卡尔肯定的心灵, 是一理智的 心灵; 唐君毅肯定的心灵, 是一道德的心灵; 笛卡尔由我思以 证 “ 我”在、 “ 心” 在;唐君毅则由不忍看见此世界之不仁与虚 幻, 以证有一要求仁与真实的“ 我” 在、 “ 心” 在, 可以说是由“ 我感” 以证明“ 我” 在、 “ 心”在。 在证明了心之本体的存在以 后,唐君毅对心之本体的特点作了 一些基本的 描述和论证。 首先, 他认为心之本体应是恒常的, 真实的。 心之本体的这一特性是通过 心体的越临于时空之上来论证的。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那 是因为现实世界处于时空之中,要随着时间的流转而归于消灭,但是心之本体 则超临于时空之上,因而是恒常的、真实的。对于不可见的心体何以能见它超 临于时空之上的证明,唐君毅是这样进行的:心体不可见,但是它的用即 人的思想可见。他说: “ 我由心之思想,便知此心体超临于时空之上。我的思想,明明可思想整 个的时间空间, 无限的时间空间。 我思想无限的时空,并不把无限的时空之表 像呈现,那是不可能的。我可思想无限的时间空间,是从我思想可不停滞于任 何有限的时空上见。我的思想,可与无限的时空,平等的延展,而在延展的过 程中,时空永只为思 想之所经度。 我思 想之 能 跨越其上而超临 其上。 ” 。 既然思想之 “ 能”跨越而超临于时间空间之上,那么思想所依之心体,必 然超临于时空之上,超临于时空之上的东西不会生灭,那么心之本体也就具有 不灭性,不灭即是恒常,恒常即是真实。因此心之本体是恒常的,真实的。 。 唐君毅: 道德自 我之建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仪 巧年版,第50页。 . 同上书,第8 0页。 第2 章 道德自 我之建立及其意义 其次,心之本体具有至善性和完满性。既然人心不满现实世界的残酷不仁, 而善善恶恶,那么善善恶恶所发自的心之本体,必然是至善的。在唐君毅看来, 心本体既然可跨越于无穷的时空之上, 它即可涵盖无数事物, 由此即可说它是完 满无缺的. 第三,心之本体是 “ 现实的人与我之共同的心之本体” ,他说: “ 我的心之 本体,它既是至善的,它表现为我之道德心理,命令现实的我,超越他自己, 而视人如己,即 表示它原是现实的 人与我之共同 的心之 本体. ” 。 因 为道德本体 既是至善的,命令现实的我超越自己,那么由己及人,视人如己,它必是现实 的人与我共同的心之本体。这实际上是王阳明 “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的 路子。 “ 我从现实的我身中了解有一超越的心之本体在表现,便可推知现实的他 人身中亦有一超越的心之本体表现。而我之如此推知,乃本于将我对于现实宇 宙中人身我身之认识及对于超越的心之本体之信仰合起来之结果。所以他人的 心之本体之存在即由 我所设定, 遂可证他人的心本体不外于我的心之本体。 ” 。 在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人心之本体的存在虽然由 我所置定,不外我的心之本体, 但是这并没有陷入唯我论。因为从现实世界上看,我与他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我的认识活动遍到他人,他人的认识活动亦遍到我。我与他人在现实世界中, 以认识活动相互交摄,在超越的心之本体处相汇合。他认为这即同于刘敢山所 谓 “ 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所得而私。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所得而 囿。 ”这超越的心之本体继续扩大下去至于整个现实世界,便可渗透于现实世界 的一切事物之中,因此心之本体也是现实世界之本体。 第四,心之本体可以涵盖天地,主宰万物。这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能力具有 无限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所以这超越现实的我与现实的他人之上的心之本体具 有涵盖性和统摄性的特点。对此,他的结论是: 心之本体即人我共同之心之本体, 即现实宇宙之本体, 因现实宇宙都为他所 涵盖。心之本体即宇宙之主宰即神。 “ 有物先天地, 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 不 逐四时凋” 。我现在了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