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汉官文书的运行制度.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汉官文书的运行制度.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汉官文书的运行制度.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汉官文书的运行制度.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西汉官文书的运行制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官文书处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和文书档案学等学科的交叉点上,以往多为档 案学所重视。近年来,随着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特别是居延汉简和敦煌汉简,里面含 有大量地方基层官文书,这些与既有的史书史料相结合,为研究西汉官文书的运行提供 了便利。西汉是官文书这一行政体系的形成时期,许多种类的官文书在这个时期不断的 磨合、确立。另外,官文书是行政权力落在实处的具体表现,它的运行是整个西汉行政 系统的重要一环。官文书运行地顺利与否,直接反映了国家控制力的强弱以及政局是否 稳定。 本文首先以官文书的呈送方向作为其分类的标准,将西汉时期行政系统中的官文书 划分为:由皇帝向下级传送的文书、由各级官员上奏给皇帝的文书和各级官府间的往来 文书三个类别展开论述。其次是将每个类别中涉及到的官文书的使用情况和运行过程加 以梳理,第一类别中主要谈及接收官文书的职官、对文书进行初步处理的部门以及下达、 公布;第二类别涉及到的有上奏的官文书初步递送部门、对部分文书进行初步审阅处理 的机构和皇帝最终的批复;第三类别是对地方行政中涉及的官文书的使用和运行情况进 行梳理。最后,通过对整个西汉官文书运行情况的整理,总结出西汉官文书运行的特点 以及这种运行制度对西汉行政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官文书;行政;官职;下行;上行;平行 a b s t r a c t o f 矗c i a ld o c 啪e n t ss 纽do nt h ei n t e r s e c t i o no fh i s t o r ma r c h a e o l o g y ;d o c m l l e n t sa n d a r c m v e s i n 吐i ep a s t ,i t 、矾l so r e nv a l u e db ya r c l l i v e s 1 1 1r e c e n ty e 剐晦,、航mal o to fh a l l s b 锄b o os l i p sa n d 、v o o d e nt a b l e t sw e r eu n e a r t l l e d 。s p e c i a u yj u y a l lb 锄b o os l i p sa l l d d u i 】1 1 1 u a 工1 9b a m b o os l i p s ,t h a tc o n t a i n e da1 a r g en u m b e ro fl o c a j 耵a s s r o o t so 施c i 甜d o c u m e n t s a n d 也a ti n t e 翠a t e dw i t he x i s t i n gm s t o r yb o o k sa r l dm s t o r ym a t e r i a l s ,p r o v i d i n gc o n v e n i e n c e f o rr e s e a r c ho fw 色s th a n so f j f i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 w b s th a l lw a st 1 1 ef o m l i n gp e r i o do fo m c i a l d o c u m e n t s h 1m i sd 硝o d ,m a n yl ( i n d so fo 硒c i a ld o c u m e n t sd e v e l o p e d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v m o r e o v e r ,o 丘i c i a ld o c u l n e n t sw a ss p e c i f i cm a n i e s t a :t i o no fa d m i n i s t r 锄tp o w e r o nr e a l i t y ,a l l di t so p e r a t i n gw a sai m p o r t a n tl i l l l 【i n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o fw 色s th a n w r l l e m e rm eo p e r a t i n go fo m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w a l ss m o o t i lo rn o t ,r e n e c t i n gm es t r 0 i 坦a i l dt 1 1 e w ea :ko fs t a t ec o n n o u i n gp o 、e ra n dp o l i t i c a ls i t i l a t i o nw a ss t l b l eo rn o t i nt l l i st h e s i s ,f i r s tit a :k et r m s f e r a b l ew a y so fo m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a sc l a s s i 母i n gs t a l l d a r d , a l l ds o r to m c i a ld o c l l 】 i l e n t so fw e s th a n s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i nt h r e ep a r t st od i s c u s s : o 行i c i a ld o c 啪e n t s6 0 me m p e r o rt 0o f e c i a l s ,o 行i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 行o ma l lr a l l ko fo f f i c i a l sa n d o 衔c 诫d o c 啪e n t si n t e r c o u r s e 锄o n ga l l 胤咄。历c i a l s e c o n d ,i 绷啪g eu s i n ga i l do p e r a t i n g s i t l i a t i o no fe a c h 虹n do f 矗c i a ld o c 啪e n t s :f i r s tp a r ti sm a i l l l ya b o u to f 矗c i a l sw h or e c e i v e o m c i a ld o c 啪e n t s ,a i l dt 1 1 ed e p 抓m e n to fp r e l i m i n a 巧p r o c e s sd o c u m e n t s ,a s 、e l l 硒 t r a l l l s m i 位i n gt 0l o w 盯l e v e la n dp u b l i s l l i n g ;s e c o n dp a r ti n c l u d e so 丘i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t l l a t o 伍c i a l sr e p l yt 0e m p e r o r p r e l i m i n a r yt 啪s m i t t i n gd 印a 抽m e n t ,t h ed 印撇e n to fp r e l i l l l i n a 搿 p r o c e s s i n gs o m eo ft h e m ,a 1 1 de m p e r o rf i n a l l ya i l s w e ro v e rm e m ;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u s i n ga 1 1 d o p e r a t i n go fo 伍c i a id o c u n l e n t s 证l o c a la d m i i l i 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 f i n a l l y t h m u 曲a r r a n 西n gt h e o p e r a t i n go fw - e s th a n so 街c i a i sd o c 姗e n t s ,is u i l 蛐撕z e 触i 1 1n l eo p e r a t i n go fw e s t h 趾so m c i a l sd o c 眦e n t sa i l dt h ei n n u e n c eo ft l l i so p e r a t i n gs y s t e mo fw e s th a i l s a d m i i l i s 仃a t i o n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w 宅s th a nd y n a s t y ;o m c i a ld o c u m e n t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o 伍c i a l ;d o w m i l l k ; u p l i l l l 【;p a r a l l e l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矽矿s 如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圣圣娄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塑堑:扣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西汉建国,承秦之制,并将各种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官文书制度作为西汉行政系 统和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官文书制度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 家行政系统的有力支撑,对官僚体系的运转,起到了不可否认的推动力。整理、研究这 一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汉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的细节。同时,随着出 土文献的日益丰富,研究官文书的材料更加丰富,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对传 世典籍进行补充。另外,官文书的运行制度又是站在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点上,与其密切 相关的除了历史学科以外,还有考古学、文献学和文书档案学等。所以本文试图在前人 的研究基础上,不再以官文书的内容和分类作为考察重点,而是更侧重于官文书的运行, 以官制的有关内容及出土文献( 主要是居延汉筒) 为主要的辅助材料,作为研究入手处, 以期能更进一步了解西汉行政制度的情况。 关于官文书的相关论述:早期关于官文书的研究,主要有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 简中的简牍遗文考释部分、劳干居延汉简考证中的公文形式与一般制度 部分、陈梦家汉简缀述的汉简所见太守、都尉二府属地部分等都有涉及官文书 的论述。近期关于官文书研究的主要有,薛英群的居延汉简通论,书中专有一节谈 及官文书。在这一节中,他不仅对现有的居延汉简中有关各种类型的宫文书内容的汉简 进行挑选、分类,还将有关官文书条目与敦煌汉简进行比较。书中提及官文书几十余种, 也谈及官文书的运行程序。另外,汪桂海所著的汉代官文书制度是一本专门论述两 汉宫文书制度的著作。书中对官文书进行了分类,对于每类官文书的含义、程式、制作、 保密、立卷、存档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书中辟有一节谈官文书的运行及传递。 关于官制的相关论著:主要有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张晋藩主编中 国官制通史、柏铮主编中国古代官制和俞鹿年编中国官制大词典。安作璋、熊 铁基在秦汉官制史稿详细地论述了秦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制。中央官制谈及 三公、上公和诸卿等等,地方官制悉数了州、郡及基层的官吏。书中对各级官吏的演变、 职掌、属吏及其职掌作了详细的阐述张晋藩主编的中国官制通史纵览从中国古代到 近代的官制。其中设有秦汉宫制一目,对西汉初年的有特色的郡国并行制度以及武帝以 后官制的变化进行了概述。柏铮主编的中国古代官制分为历代官制概述、古代官吏 管理制度和历代官制名词解释三部分。前两章目都有西汉的官制的相关内容,最后一章 是一些与官制有关的适用的名词解释是一些有益的辅助工具。俞鹿年编中国官制大词 典是一部关于中国官制的工具书。其中涉及中央行政各部门和地方行政机构两章节, 从夏商周为开端,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各个行政职位进行解释。 关于外国人的论述:外国人的论述主要是日本人在汉简方面的研究。如大庭修的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简研究以及英国人迈克尔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大庭修的著作中有很多涉及到 诏书册以及其他官文书的论述,包括武威汉简中的王杖诏书令、居延汉简中的官文 书内容和对文书简中的署名与附属等。英国人迈克尔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是把文 书当作历史的记录载体,以文书来重现汉代的行政情况。其中本书的第二卷名为:文书, 作者将居延汉简中的有关文书的内容一一提取、解释。 就目前西汉官文书的研究情况来看,站在多学科交叉点上的中国古代官文书制度, 以往更多的为文书档案学所重视。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官文书的内容、种类以及对现代行 政工作、档案管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西汉时期,承秦封建一统之制,官文书的运行逐 渐发展、稳定、完善。但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它早期渗透于政治史、官制史的研究, 后来,又被文书档案学所吸收,独立的官文书运行系统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比较少的。近 年来,大量的碑刻、封泥、印章,特别是简牍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官文书的运行,提供 了更多有关西汉基层的行政情况,为西汉官文书运行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本文首先要从西汉时期官文书的几大种类及每一种类所包括的官文书的内容出发, 将在当时对行政系统比较有影响的官文书的运行过程和参与官文书运行的主要职官的 情况加以分析,然后从中总结出这个时期官文书运行的特点,以及其运行对西汉行政系 统的影响。官文书的运行是整个西汉行政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是国家行政权力落实在 具体细节上的体现。官文书运行地顺利与否,直接反映了国家控制力的强弱以及政局是 否稳定。这不仅具有历史探实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我们今天的行政工作也有积极的参照 借鉴作用。 但是因为篇幅有限,对作为西汉官文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司法类官文书以及从中 央到地方的官文书的封印和邮传没有展开论述,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西汉时期官文书的概况 ( 一) 官文书称谓的界定 官文书,是指在中国古代,中央朝廷以及各级官府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一种文书。 因此也有人将历代的官文书统称为公文。官文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官文书是官 府为处理政治、军事、经济、财政、人事等各类事务而产生、形成的所有文书形式,可 以包括通用公文、簿籍、帐册、司法文书、律令文书等。狭义的官文书则仅指通用公文, 它是官府在传达命令、请示、答复以及处理其它日常事务中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文字材料; 它具有成文性,有一定的程式要求,且经过了一定的处理程序;它包括上级下达给下级、 下级呈送上级、同级之间、官府与民众之间相互往来的文书。 ( 二) 官文书的种类及其内容 关于官文书种类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多种标准。有的以发文者作为划分依据,有的 以传递方向作为划分依据,有的以官文书涉及的内容作为划分依据,有的以官文书要达 到的预期目的作为依据,还有以书写官文书的载体作为划分依据的等等。因为本文主要 是研究官文书在西汉行政系统的运行情况,所以采用以呈送方向作为划分依据的观点。 按照呈送方向来划分官文书,也就是将官文书分为:下行官文书、上行官文书和平行官 文书。在这种官文书的分类基础上,中国古代最早研究官文书的要溯源到东汉蔡邕的独 断。独断虽然成书于东汉,但其记载的内容许多都是西汉之事,而两汉的官文书本 来就有相通之处。并且其官文书的种类和内容也大体相同,所以本文就将这本著作,作 为研究官文书的主要材料。在独断中,他将两汉时期的下行官文书和上行官文书的 种类和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地叙述:“其( 皇帝) 命令,一日策书,二曰制书,三日诏 书,四日戒书。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日章,二日奏,三日表,四日驳议。” 之后涉及到这种官文书的分类且内容比较系统的,应算是南朝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 了。文心雕龙对前朝的文体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其中诏策、檄移、章表、奏 启、议对和书记等篇章中,不仅对官文书进行分类,而且对各类文书的起源、 内容、特点、用途也都加以叙述。在综合了独断和文心雕龙的分类,以及一些 学者关于官文书种类的论述,我将西汉时期的官文书分为:由皇帝向下级传达的文书、 由各级官吏上奏给皇帝的文书和各级官府间的往来文书三种类型。 l 、由皇帝向下级传达的文书 由皇帝向下级传达的文书,也就是下行官文书,还有人将其称为御用文书或是诏令 关于究竟是叫“公文”还是叫“官文书”,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此处以汪桂海先生的观点较为全面、准确,故 此引用。 ( 清) 永珞,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g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8 5 0 一7 6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书。因为这类官文书大多是皇帝专用的文书,且多用于下达诏令,故此得名。皇帝是 这类文书下行时的起点。独断中说这类型的官文书主要是四种:策书,制书,诏书 和戒书,除了对内容进行阐述外,还对这几种文书的行文程式作了介绍,但因其无关于 文书的运行,所以就避而不谈了。 ( 1 ) 策书 独断:“策书,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下附 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日,以命诸侯王、三公。其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 以策书诔谥其行而赐之,如诸侯之策。三公以罪免,亦赐策,文体如上策而隶书,以尺 一木两行。唯此为异者也。” 文心雕龙诏策:“策封王侯。”圆 释名释书契:“策者,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汉制,约敕封侯日册。册, 赜也,敕使整赜,不犯之也。 固 策书的内容,蔡邕在独断中已经概括得很全面了,主要是用于策免诸侯王和三 公,以及用于诸侯王和三公的诔谥之文。文心雕龙的观点和释名的注释,都不 离封王、侯,可见策书最主要的用途正是在此了。另外独断中未提到而史书中有记 载的,封赏大臣就国和表彰德高望重的大臣,也会使用策书。 ( 2 ) 制书 独断:“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日: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刺史、 太守、相劾奏、申下土、迁书文,亦如之。其征为九卿、若迁京师近宫,则言官,具言 姓名,其免若得罪,无姓。 回 文心雕龙诏策:“制施赦命。 “制者,裁也。” 制书主要用于官员的任免和政令在全国范围内的颁布。任免官员的范围包括九卿以 及京师近臣。作为政令颁布时,实施对象上至三公、皇太子、将军,下至州郡长官等, 内容多为敕令、赎令以及一些具体的命令。再者,制书还常常用于皇帝对某一官员上书 的批复指示性文书。 ( 3 ) 诏书 独断:“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日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 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之,下有制日,天子答之日可。若下某官,亦日诏书。群 臣有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之字,则答日已奏,如书,本官下所当至,亦 日诏。 文心雕龙诏策:“诏诰百官。”“诏者,告也。” 释名释典艺:“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照示之,使昭 然知所由也。” ( 清) 永珞,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g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8 5 0 一7 8 ,8 5 0 _ - 7 8 ,8 5 0 7 8 (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注 m 1 9 5 8 范文澜注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6 2 三五八,三五八 三五八 ( 清)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三。二,三一六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断中将诏书分为三种情况,其实后两种可以合并为一个类型:一种是直接由 皇帝处向官员发出的命令,另外一种是皇帝对大臣奏请的批复。第二种类型的诏书, 是由大臣的奏书和皇帝的批复组成的。也就是说,诏书主要用于皇帝下令和批复。有了 这两种重要的功能,就注定诏书会成为下行官文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还会与官吏 上书联系起来。 ( 4 ) 戒敕 独断:“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日: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 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 回 文心雕龙诏策:“敕戒州郡 。 释名释书契:“敕,饬也,使自警饬的,不敢废慢也 。 蔡邕关于这部分的记载不多,目前出土的有关戒敕内容的简牍也不多。但从现有的 资料中还是可以看出,戒敕的行下对象为州刺史、郡太守、诸侯国相、诸将军和三边营 官。文心雕龙也表达了这个意思。释名云,敕即是饬,也就是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还说出了这类文书的用意,是使受书官员“不敢废慢,也就是说,戒敕主要用于督促 和警示大臣恪尽职守。 2 、由各级官员上奏给皇帝的文书 这一类型的官文书,也就是上行官文书,以大臣( 特殊的时期偶尔也包括了百姓的 上书) 为起点,终点就是上达至皇帝。因此这类文书也被统称为官僚奏疏或章奏文书。 各级官员上奏给皇帝的文书,按其内容和功用不同,可分为章、奏、表、议四种。 ( 1 ) 章 独断说:“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 从几种文献的记载来看,章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于谢恩。除了上面提到的,章还有 举劾官员不法行为的用途。独断中还提到了一点其运行方式,就是“诣阙通者也 , 交由特定官员,送入禁中,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讲。 ( 2 ) 奏 独断:“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者所 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 文心雕龙章表:“奏以按劾。” 文心雕龙奏启:“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 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 日本学者大庭修等人认为:这种下行方式由御史大夫下至相国再至诸侯王和由御史中执法至地方长官两部分构成 ( 清) 永珞,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g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8 5 肛- 7 8 ,8 5 0 一7 8 ,8 5 0 一7 9 (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注 m 1 9 5 8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四。六,四。六,四 。六,四二一四二二 ( 清)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三。六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奏,也称为疏,内容有二:一是用以陈请事宜,包括公府的上书,另一个就是举劾 官员和不法之事为主。其实奏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是官员上书的主要方式,所以它也成 为上行官文书的主体。 ( 3 ) 表 独断:“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 罪死罪,左方下附日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诸尚书通者 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章口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 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 文心雕龙章表:“表以陈请。” 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日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又日上,示之于上也。 又日言,言其意也。” 表,独断中对于表的内容没有叙述,只是谈及其行文格式和递送方式。史书和 简牍中亦不见西汉时完整的表文,但是从释名看来,表多用于表明心迹、陈述观点。 再者就是按照级别的高低,分别送至谒者或尚书丞处。 ( 4 ) 驳议 独断:“其有疑事,公卿百宫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日驳议。 驳议日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 于上意者,文报日:某官甲议可。 文心雕龙议对:“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日驳也。 凹 文心雕龙章表:“议以执议。 驳议,蔡邕认为,它是在大臣会议时,表示对某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就可以 用这种官文书形式上呈皇帝。内容即是言其众议时,言论与众不同的情况。 3 、各级官府间的往来文书 这最后一类官文书就是平行官文书。它是三种官文书中最复杂的。官府间往来文书 的种类很多,特别是随着居延等地的简牍的不断出土,更多的官府间往来文书被发现。 薛英群在居延汉简通论中提到居延出土的官文书就有府书、檄书、应书、牒书、爰 书、举书、遣书、报书、病书、治所书、别书、吏宁书、行亭书、变事书、过书、免书、 兵书、治书、莫书、次书、余责书、赋书等等,见于其他著作的还有奏谳书、记、劾状 等。李均明在简牍文书学中提到的文书种类,与这些仍有出入。可见地方官府间往 来的官文书种类之繁多。因篇幅有限,这里只选择几种比较重要且在西汉行政系统中常 见的官府间平行文书来叙述。 檄书,刘熙释名:“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王先谦注日: “檄 以论下、或以辟吏、或以征召、或以威敌。但要说檄书的主要用途,还是要数军 ( 清) 永珞,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 g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6 8 5 0 一- 7 9 ,8 5 卜7 9 (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注 m 1 9 5 8 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6 2 四。六,四三七,四。 六 ( 清)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三。六,二九八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事方面,一般在军事活动之前公布,用于提高士气、警示、征召,同时揭示敌方的罪行。 西汉的檄书的内容主要有:讨伐敌人的檄书:征兵檄书;向天下宣告战争情况的檄书; 战争前夕用于警备通知的檄书;地方的告急发兵檄书;向上级报告军情的檄书;可以当 作兵符之用的檄书;另外还见于上级向下级官员下达命令等方面的檄书。关于檄还有两 点要补充:一是刘勰提到檄也叫做“露布 ,因为檄是一种公开性高的文书;二是羽檄, 当军情紧急时,附有羽毛的檄书就具有了至高的权力,如檄书在平时绝对没有的征兵和 发兵的权力。 府书,最早是官府间文书的代称,后因发文机构是官府而得名的官府间下行官文书, 它不同于其他文书多是以内容得名。府书的发文机构多为三公九卿级别的,后文将详细 论述。 举书是上级认为某件事需要考证查实或者因下属过失而下发的文书,目的是责令其 核查更正。举书,也是检举违法违纪现象的文书。因其有举劾之用,也有把举书放入 司法文书中的情况。但笔者认为这种检举不法,是对官吏系统的自我诊治,它与行政的 关系更密切些。而从它的内容不难看出,举书在官府间运行时,是以下行为主。 牒书是一种专用文书,它的使用有一定的范围,主要用于与人事有关的官文书来往, 除此之外,它还用于任免、鞠讯、罪责、债务、伤病、验问、举贤等方面。固牒书的任 免主要是起到一种先行通知官府的作用,是任命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同于除书和遣 书仅仅用于人事。简牍中多见其用于上级官吏对下级的责问。 官府间的任命书有除书和遣书。汉代任命官员,级别不同,使用的官文书类型及用 词便不同。三公九卿级别的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使用有策书和制书任免,百石以下 则由官府自行任命,这时就要使用除书。任命之后,要求赴任就要用到遣书了。遣书也 是赴任者身份的证明。这样,牒书、除书、遣书构成地方人事任免的官文书的主体。 传,在释名释书契中有:“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亦日过所,过 所至关津以示之也。 所以传也叫过所书,是汉代吏民的通关凭证。这种文书的签发和 使用在后代逐步形成了过所制度。 应书,应,有回应和回答之意。当上级官府或者官员对其“所下指示执行情况、询 问的事情、索取的资料、责成处理的问题 提出疑问,下级对所要求内容的回复之文 书就是应书。应书是以上行为主的官文书无疑。 记是一种涉及内容广泛的官府间往来文书。地方官员上书给中央官员,或者地方官 员下达给其属下的文书,都能称之为记。其内容涵盖了考察、诏命、举劾等等。记,可 下行,上行,这个留待后面再具体说。 其它的官文书如爰书、奏谳书、报书等,虽然也是官文书,但它们属于法律文书的 范畴,与行政系统运行的关系不大,自然也不是西汉地方官府间行政往来官文书之主体, 所以略去未谈。以上即是西汉官文书的几个主要种类及其内容。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2 3 4 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 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 9 9 1 1 8 3 ,1 8 l ( 清)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三o o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西汉时期官文书的管理与运行 ( 一) 御用文书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的下行 1 、收文机构 御用文书行下的起点自然是皇帝处,但是收文机构却因情况而有所不同。 策书,应算是四种文书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因为策书主要是策免职位较高的三公、 诸侯王,所以,如果不算备案记录的话,策书通常是从皇帝处直接下达至指定的大臣处, 这中间并不经过某一官僚行政机构。因此地方就更不可能见到策书,所以出土汉简中, 几乎见不到策书。策免三公之例,可见于汉书薛宣传:“初( 朱) 博以御史为丞 相,封阳乡侯,( 赵) 玄以少府为御史大夫,并拜于前殿,延登受策。 封王之例见于 史记三王世家:“皇帝使御史大夫张汤庙立子 刘闳为齐王、刘旦为燕王、刘胥 为广陵王,并附有三篇策文。 制书是皇室处理涉及制度法规等重大事项颁布以及官员任免时所用的文书。在用于 向下传达政令,主要是赦令和赎令时,首先是由皇帝处下达至三公,典型的例子是汉 书萧望之传:“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 萧) 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过,今事 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 这 方面的内容在说到官府复审时,还会谈到。其次,制书在任免官员的行下方式上与策书 类似,只是针对的范围由三公转为九卿和京师近臣,如任用京兆尹的“制诏御史: 其 以胶东相( 张) 敞守京兆尹。京兆尹等三辅吏员,因所辖之地位处京师,所以要 比其他的地方官地位高,由制书任命就可看出。最后,制书还可直接给九卿或屯戍的官 员下令,相关内容见于居延汉简:“卅六,廷尉受制日:廷尉、中二千石、二干石、郡 大守、诸侯相。奉汤。 ( 2 0 9 ) 敦煌汉简中也有类似这种直接发给地方指令的制书。 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令为诏 , 也就是说诏书主要是下达命令。它 用于处理常规行政事务。自然,诏书就成为现存御用文书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独断 中说诏书行下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皇帝直接下诏,第二种和第三种是对官员上书的批 示。后两种情况的行下过程,无非是回复原奏,比较容易理解。这里要分析的是第一种 情况。汉书灌夫传中有一段涉及诏书行下过程的典型事例:武帝时,窦婴为救灌 夫,拿出了景帝遗诏。但是当时的尚书处并没有此遗诏的记录,于是断定窦婴伪造了先 ( 汉) 班固汉书薛宣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三四。九 ( 汉) 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二 ( 汉) 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三二八六三二八七 ( 汉) 班固汉书张敞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三二二一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熠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7 3 3 ( 汉)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二三六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2 1 6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帝诏书。这就说明当时诏书都应在尚书处留有记录。这是关于诏书的登记,下面再来 说一下它的下达,或者说哪些部门有权力接受诏书。首先;诏书可以层层下达到指名官 员处,如居延汉简中的一例: 永光四年闰月,丙子朔乙酉,大医令遂、丞褒,下少府中常寺,承书从事,下 当用者,如诏书。闰月戊子,少府余,狱丞从事( 1 8 5 ) 其次,用于布告天下的诏书在发布于天下之前,往往还要经过丞相或御史大夫,武 帝元狩六年诏,“御史大夫( 张) 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干石,中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 相,丞( 承) 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当然这里很多时候还涉及到了复审的问题,后 面我们再具体谈,此处仅以居延汉简中的两例来说明需经丞相、御史的情况: 二月丁卯,丞相( 魏) 相,下车骑将军、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大守, 诸侯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 1 0 3 0 ) 元康五年二月,癸丑朔癸亥,御史大夫( 丙) 吉下丞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 如诏书( 1 0 3 3 ) 以上的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丞相、御史大夫以及尚书,都有接收诏书的职权。 再说戒敕,在独断中并没有被详细地介绍,而出土的汉简中更是为数不多。它 是皇室训诫文书, 主要是发往地方州郡和边塞驻将的官文书无疑,收文者应是当地长 官。比如汉书酷吏传中有汉武帝下给地方守将的戒敕,内容以训戒为主。居延汉 简中关于戒敕的有“所敕莫虏,因奏八书 一条。( 1 3 0 1 4 a ) 毋 2 、公府复审 自皇帝处下行的官文书并非都是路通行而下,很多时候,这些官文书还要经过公 府的复审。但是,这种审核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链条中,起到的作用并不稳定,这与 君主的贤明与否以及大臣的忠心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这样,对于这种复审,还 是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来说。 在公府审议这个环节中,最直接与之相关的是三公中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两个部门。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四 丞相有辅佐天子之职,监查百官之务。当皇帝的诏令不符合法律、制度时,丞相有封驳 谏诤之权。 上面我们已经举例说明了很多诏书下行都要经过丞相、御史二府,下面就 来看看这种复审的权力如何表现。汉书王嘉传:“( 哀帝) 下丞相御史,益封( 董) 贤二 千户,及赐孔乡侯、汝昌侯、阳新侯国。嘉封还诏书, 卿哀帝欲下诏书封宠臣董贤为侯, 丞相王嘉认为不妥,就将皇帝已下的命令不予实行。哀帝大怒,却也只能找别的借口来 责问王嘉,而不是因为他扣留了诏书。再来说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 ( 汉) 班固汉书灌夫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二三九二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熠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如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7 2 7 q 8 ,1 6 ,1 7 ,2 1 4 ( 汉) 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二一 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9 2 1 6 。 ( 汉)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七= 四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m 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 9 8 4 3 3 ( 汉) 班固汉书王嘉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三四九八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 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山兰台秘书自然 包括律令图书,按章办事,有章可寻;而外督部刺史,监察郡国长吏,考察四方文书计 簿,以及劾按公卿奏章等等,一言以蔽之日:监察。留诏令文书的下达是否合理,御史 也会考察。而御史掌管图籍,自然也包括接受皇帝的下行文书,同时又有副丞相之位, 自然会参与下行官文书的复审。但是武帝以后,丞相和御史这种职能都逐渐为尚书所有。 3 、下达及公布 诏令文书,经过公府的复查后,就要具体落实了。在这个过程中,文书不再需要处 理,只需相关宫府或官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接收、下达和公布。虽然西汉初期实行的是 “郡国并行”的政治体制,但是因为郡与王国、县与侯国属于同一级别,所以研究官文 书的下达时,不妨把这两条路线作为一个整体看待。 根据诏令文书到达的终点,来把它的行下方式分为两种。首先的一种情况是,官文 书需要层层下达,最终止步于某一行政部门。要求文书必须被下达到的官员职位会附于 诏书后。武帝元狩六年,丞相严青翟、御史大夫张汤奏请封诸侯王,下行之辞就附于文 后,“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 张) 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 太守、诸侯相,丞( 承) 书从事下当用者,如律令。 再如之前提到过的“二年丁卯, 丞相( 魏) 相,下车骑将军、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大守,诸侯相,承书从事, 下当用者,如诏书”。( 1 0 3 3 ) 这些简文是诏书经由御史大夫或丞相,依次通过中央官 员,到达各级地方长官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由郡、县、乡、亭和里的次序,向下传递 至广大民众。各级地方长官根据诏书内容,继续下达至县、乡、亭、里,有需要时连侯、 燧也会传达到。这时常常是因为那些诏书的内容,带有布告天下之意,统治者需要让全 体民众知晓的,所以在诏书后会有明示。永始三年诏书中就有诏书到达张掖太守府、 肩水都尉府、肩水侯官、各烽燧的记录,并且要求要将此诏书“明遍悬亭显处,令吏民 皆知之”,达到布告的目的。固除了悬挂外,为了让诏令更广泛的被人民了解,还会采用 碑刻和当众宣读的方式。 ( 二) 官吏上书章、奏、表、议的上行 官吏上呈给皇帝的文书,因其内容不同而分为章、奏、表、议,就其本质来说,都 是向统治者表述自己的想法、看法。但是它们都是为了最终到达皇帝处,所以在研究此 类官文书的运行过程中,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 1 、递送途径 大臣上书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具备一定官衔的大臣在朝会时将自己的文书直接面呈皇帝。第二种是在非 ( 汉)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七二五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m 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 9 8 4 6 0 ( 汉) 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嘞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二 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 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 9 9 1 2 0 3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朝时段,也就是皇帝休息时间或者是皇帝设宴招待大臣时,可以去拜见并呈上文书。 显然,这两种途径都不会是西汉时期上行官文书的主要递送方式。原因有二:一、朝会 时间不固定且上朝时间、大臣人数有限;二、能于非朝会时间上奏的大臣,通常都是皇 帝的近臣或是位列三公者,这两种人员、时间都倍受限制的情况便不可能成为西汉官文 书上行途径的主流。所以必然要有第三种上书方式存在,才能保证整个西汉行政系统平 稳、有序、有效地运行。这第三种方式就是由公车、尚书、御史等官员将官吏的上书层 层上传。它也是这里主要讨论的方式。 2 、递呈机构和初步处理机构 大量的奏章文书首先是通过公车等部门上呈,在上呈的过程中,有些部门只是负责 传递,而有些部门还要对这些上书经过初步的处理,并不是都原封不动到达皇帝处。而 想必如此大量的官文书,即使经过初步处理,仅凭皇帝一人之力也是无法及时处理完的, 所以皇帝还要有若干帮助他再次处理奏章文书的部门或官员。所以西汉时,就形成了一 套运行有序的官文书上传的体系。 独断在描述章中说“诣阙通者也 。汉书张敝传也有“诣公车上书 。这 里说的都是公车。汉书百官公卿表:“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 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公车是卫尉 的属官。汉官仪说公车司马的职掌为:“掌殿司马门,夜檄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 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 除此之外,对于公车属官,汉官仪也有记载: “公车令一人,秩六百石,掌殿门。诸上书诣阙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征召,亦总领之。 公车设在司马门,有公车司马令,掌管中央、地方、郡国和平民上书由宫外进入宫中。 官员、郡国官员、平民上书,都要上交给公车。它是官吏奏章上行的第一步。 :t 独断在谈到奏时说道“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这 里提到了两个上行官文书的处理部门,即御史台和谒者台。 御史台在西汉称为御史府。之前说到诏令文书的下行时,也曾提到御史府,但这里 还要具体到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的职掌。前面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提到 御史中丞之下“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旧仪也提到:“御 史员四十五人,皆六百石。共十五人衣绛,给事殿中为侍御史,宿庐在石渠门外,二人 尚玺,四人持书给事,二人侍前,中丞一人领。余三十人留寺,理百官事也。皆冠法冠。 以上材料说明了御史中丞的职掌包含了内领侍御史,而侍御史又有处理百官奏事职权。 所以御史府会是接收奏章文书的部门无疑。蔡邕说涉及“罪法劾案”的公府上奏官文书, 才会用公车送至御史处,如果是公卿等请示或建议的文书就要送到谒者台。 谒者台是东汉的官名,西汉时只叫谒者而已。汉书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 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 ( 汉) 班固汉书张敞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三二二四 ( 汉)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七二八, ( 清)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 g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一三三,一三三,三二 l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谒者,是郎中令( 光 禄勋) 的属官。独断中谈及表时,提到“公卿使谒者 。汉官仪也说谒者“掌报 章奏事”。回王天有先生说谒者是传达诏令的官员,固柏铮在中国古代官制中说,秦 代的谒者“守宫殿门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