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最早的诗歌门类之一。诗经时代就有了 咏物诗的萌芽,屈原的橘颂已是典型的咏物佳作。自此以后,咏物诗在诗人 们的不断探索和拓展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中唐后期,咏物诗不管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创作队伍上,都较以前有所增加,而且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上,都更为 丰富多彩。 本文对中唐后期咏物诗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文中首先简 要勾勒了自诗经至中唐咏物诗的发展脉络,并对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概况 作了简要的介绍。论文的主体部分则是研究中唐后期咏物诗的主要寓义和艺术特 点。中唐后期咏物诗,讽时刺世,借咏物表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反映 现实,表达一己之幽愤与志趣。以白居易、刘禹锡等为代表,他们的咏物诗创作 结合时代的特点,赋予咏物诗新的时代内容,并且丰富了咏物诗的艺术手法。以 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咏物诗,则主要在艺术上多有贡献,注重想象, 以求新求变的意识,奇谲的美学风格为咏物诗的艺术手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论 文的最后部分,把中唐后期咏物诗放在整个咏物诗的发展历史中加以考察,简略 论述了其对李商隐和晚唐尚俗寒士咏物诗的影响。 关键词:中唐后期咏物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新创和影响 a b s t r a c t a so n ek i n do fp o e m ,p o e t r y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i so n eo ft h eo l d e s tp o e t r y 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1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 ,w h i c hh a sc a m ei n t ob e i n ga se a r l y a si nt h ee r ao ft h e 肋础o fo d e s q u y u a n ss i n g i n go r a n g ei sat y p i c a l p o e t r y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 f r o mt h e no n ,i th a s m a d eac o n s i d e r a b l ep r o g r e s s w h e ni tc o m e st o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m i d d l e t a n gd y n a s t y b o t ht h eq u a n t i t y a n dt h ep o e t so fi th a v ei n c r e a s e d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 n o to n l yi ni t st o p i c a n dc o n t e n t ,b u ta l s oi nt h e 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i th a sb e c o m em o r e a b u n d a n t , e x t e n s i v ea n dm o r es k i l l f u l ,v e r s a t i l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w i t ht h ep u r p o s et om a k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u r v e y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e t r y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o ft h a tt i m e t h ef i r s tp a r t e l a b o r a t e st h ep r o c e s so fi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d e s c r i b e st h eg e n e r a l s i t u a t i o ni nt h a tt i m ea n dg i v e s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i t sg r o w t ht i l l t h em i d d l e t a n gd y n a s t y a l s o ,i tt a l k sa b o u ts o m ep o e t r yc h a n t i n gt h i n g s c o m p o s e di nt h a tp e r i o d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i sa r t i c l ep u t se m p h a s i so n t h et h e s i s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a tt h a tt i m e ,t h ep o e t su s e di tf o r d i f f e r e n tp u r p o s e s ,s u c ha st os a t i r i z e ,o rt or e f l e c tt h er e a l i t y ,o r t oe x p r e s sh i so w nf e e l i n ga n dt h o u g h t ,o rt op o n d e ro v e rt h em e a n i n go f l i f e ,a n ds oo n l i k eb a ij u y i ,l i uy u x i ,t on a m eaf e w ,t h e yc o m b i n e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a ta g ei n t ot h e i rp o e m s ,w h i c he x p a n d e dt h es c o p eo f i t sc o n t e n ta n de n r i c h e dt h ea r t i s t i ct e c h n i q u e s w h i l eh a ny ua n dm e n g j i a o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t h eh a n m e n gp o e t r yw r i t i n gs c h o o l ,f o c u s e do n i m a g i n a t i o n w i t hn o v e li d e a sa n d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s t y l e s ,t h e ym a d ea v e r yp o s i t i v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k i l l s t h el a s tp a r t , b yc o m p a r i n gt h ep o e m so ft h ee r ao fm i d d l e - t a n gd y n a s t yw i t ht h o s eo f t h ew h o l eh i s t o r y ,b r i e f l yd i s c u s s e si t si n f l u e n c eu p o nl is h a n g y i na n d p o o rs c h o l a r sa d v o c a t i n gp o p u l a r i t yo f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t a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m i d d l e - t a n gd y n a s t y ;p o e t r yc h a n t i n g t h i n g s :t h e s i sa n d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影一多 签字日期:纠7 年j - 月,j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 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芳妍彬 签字日期:三盗锌占月厂日 ,惧十7 ,孙年 糍1 作 :文期埝日 位字 学签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引论咏物诗释义及中唐以前咏物诗发展概况 从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来看,咏物诗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吟物诗, 即客观真实地描绘所吟咏的对象,体物状形力求工切,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另 一种是感物诗,作者不是仅仅对所咏之物作如实的刻画,而是在刻画的同时,“以 物喻人”或“托意于物”,将自身与所咏之物融合在一起,使物我一体,构成种 比兴关系。我们在界定咏物诗的时候,前一种情况比较好区分,后一种情况则比较 困难。从心与物的关系看,几乎可以说从人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时起,就有了内心 对外物的感触。触景生情,感物吟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这不主要是 人为的选择,而多出于自然地生成。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感于物也。”o 陆 机的文赋中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 春。”圆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圆诗 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肖子显自序:“追 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 月明秋夜,早叶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o 从古人的这些论述中可 以看出,心与物的相感相生是创作的基本状态,且由来已久,因而我们很容易混淆 感物类咏物诗和其它抒情言志诗之间的界限。但对咏物诗的界定是本文研究的个 前提,我们的论述还必须从咏物诗的界定开始。 何为咏物诗? 如何来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从我们接触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目前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当代的很多学者在对咏物诗进行研究的时 候,也对咏物诗的概念作出了界定,其中如: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4 月第2 版 第6 1 页 。同上第1 7 0 页 。粱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版第4 9 3 页 。钟嵘著,陈廷杰注诗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丰 2 0 0 1 年1 0 月版第l 页 9 转引自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 中)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年1 月第1 版 第2 9 5 2 9 6 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歌。”。“咏物诗就是一种以物为题材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一种有生物或无生物反 映自己对生活独到的感受和认识,或表露特定的感情和思想。”。“咏物诗是专以自 然界或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在以上定义中,有的是从诗 歌的题材来看的,有的是从诗歌的表现功能上着眼的,但这都没有对咏物诗作出明 确的界定,没有涉及到咏物诗之所以成为咏物诗而区别于其他诗歌的根本特点。 “定义等于属加种差”,对一事物的界定应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着手。以上所 举的几种定义,虽然都涉及到了咏物诗的特点,但并非它所独具的特点。我们以此 为标准进行考察时发现,咏物诗会与其它种类诗歌出现交叉的情况。“如果凡是歌 咏万事万物的诗歌都叫咏物诗的话,那么咏物诗就成为其它不同题材诗歌的代称, 一部包含丰富多彩的诗歌内容的中国诗歌史就成了一部中国咏物诗史。” 将自然界 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并非咏物诗的特权,其它诗歌如写景诗同样是以 自然界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同样,“表露特定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咏物诗的专利, 如此对咏物诗进行界定势必不能很好说明咏物诗的特点,也会给研究咏物诗带来很 多的麻烦。 一、咏物诗释义 咏物诗,顾名思义,它是以“物”作为歌咏对象。“物”,说文解字解 释为:“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牛是大 物,与人关系密切,以牛为物的代表,所以物从牛,本义是指天地间的一切东西。” 康熙字典引玉篇作:“凡生天地间皆谓物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咏 物诗中进入诗人视野,诉诸作者笔端的“物”是非常广泛的,这也可以从历代的咏 物诗选中得到证明。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等编纂的佩文斋咏物诗选是我国 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咏物诗歌总集,共4 8 6 卷,书中将所吟咏事物按不同类属分别编排, 共分十多个大类,近五百个小类,天象类包括日月风云、风霜雪雨、云雾雷电、阴 陈新璋唐宋咏物诗略论华南师范人学学报1 9 8 5 年第4 期 9 陆坚中国古代咏物诗三论语文导搬1 9 8 6 年第2 期 。刘圈盈,廖仲安中幽古典文学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祉1 9 8 9 年第l 版第9 3 4 页 于志鹏,宋前咏物许发展史搏七论文山东:山东人学2 0 0 5 年 9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 9 6 3 年1 2 月第1 版第3 0 页 。文业芬,牟崇明编著现代汉语常用字形义浅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1 0 月第l 版第1 4 7 页 2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晴寒暑、霓虹霞露,山水类包括山川形胜、江河湖海、清泉溪石等,此外还涉及到 花卉草木、飞禽走瞢和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什物。清雍正年闻,又出现 俞琰的咏物诗选,虽然这部诗集所选都为近体诗,但入选的部类仍是很丰富, 总共包括3 0 部,涉及天地时岁、人文居处、花鸟虫木、器乐杂玩等,几乎无所不包。 正如俞琰在凡例中所说:“是书,部分三十,或无情,或有情,而统归之于物。” 但是,从以上所举的两家所选的咏物诗来看,有的时候他们扩大了咏物诗的范 围。俞琰咏物诗选在凡例中表达了自己对“物”的看法:“岁时,非物也。”“是 集虽名咏物而众体兼全,岁时之内,不乏感兴。地部之中,亦多凭吊,游览即存乎 山水,p h 情已备于丽人,言怀酬赠,附见诸诗,学者读之,正不必广揽旁搜,而运 用有余矣。”。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咏物诗选中很多诗歌是不应该归入咏物诗 的,作者选入这些诗的目的,一是为了“谨遵佩文咏物之体例”,一是因为“是集 本为初学而设”,“存之可以备取材”,“学者读之,正不必广揽旁搜,而运用有 余矣。”显然我们不能把它当作确定咏物诗中“物”的标准。 那么何为咏物诗之“物”,且先看几段前人的论述: ( 江头五咏) 物类虽同,格韵不等同是花也,而梅花与桃李异观;同是鸟也,鹰隼 与燕雀殊科咏物者要 - 3 高得其格致韵味,下得其形似,各相称耳杜子美多大言,然咏 丁香丽春,栀子、花鸭,字字实录而已,盖此意耳。 七言律咏物,盛唐惟李颀梵音绝妙。中唐钱起题雪,虽稍着迹,而声调宏朗,足嗣开 元晚唐鸳鸯,鹧鸪,往往名世,而格卑不足取。 咏物诗唯精切乃佳如少陵之咏马咏鹰,虽写生者不能到o 以上两段论述虽然是对诗的评价,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咏物诗中的“物”的特点,即 此“物”指的是可以感觉得到且可以诉诸于形象描绘的那些事物。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咏物”一词的是国语卷十七楚语上: “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文咏物以行之,求 。清俞琰咏物诗选成都古籍书店第4 页 。清俞琰咏物诗选成都古籍书店第4 页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月 第1 版第4 7 1 页 。胡成麟涛薮外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礼1 9 5 8 年第l 版第2 2 4 页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见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1 2 月第l 版第2 2 5 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贤良以翼之。”韦昭注云:“文,文辞也。咏,风也。谓以文辞风托事物以动行也。” 。显然这里的“咏物”不是一类诗歌的名称,而是作为一种借外物以相感动的劝讽方 式。之后,在一些文论中也出现过关于“咏物”的论述,如钟螵的诗品下称“许 ( 瑶之) 长于短句咏物”。萧统文选序有“若乃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 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 之类的话。无论是钟嵘的“咏物”,还 是萧统的“咏一物”指的仍然是一种诗歌描写手段。 “咏物”真正成为一类诗歌的名称应该是在宋朝。南朱魏庆之诗人玉屑中 已经直称“咏物诗”,如在卷六中列有“咏物诗造语”一条 。自此之后,直接以“咏 物诗”命名的诗集不断出现。如元代谢宗可的咏物诗,其中收集了他自己所创 作的一系列咏物诗。清代则更是出现了两部重要的咏物诗选集。即前面提及的张玉 书等人编纂的佩文斋咏物诗选和俞琰编选的咏物诗选。“咏物”已经由一 种常用的表现手法演变成了一类诗歌的专有名称。 伴随着“咏物诗”这个名称的确认,人们也在尝试着对咏物诗的特质进行界定。 范仲淹赋林衡鉴序云:“仲淹少游文场,尝禀词律,惜其未获,窃以为成名。 近因余闲,载加研玩,颇见规格,敢告友朋,其于句读声病,有今礼部之式焉。别 析二十门,以分其体势。叙昔人之事者,谓之叙事。颂圣人之德者,谓之颂德。 指其物而咏者,谓之咏物。” 这里所谓的“指其物而咏者”,实际上就是指力求 工切的状物。文中范仲淹又解释说:“取比象者,谓之体物。”。“体物”不仅仅 是单纯地对对象的刻画,而是带有比兴寄托、托物寓情的成分了,范仲淹的“咏物”、 “体物”可以说是对咏物诗的一个全面的认识。到了清代,人们对咏物诗的认识更 进了一步。四库全书总日卷1 6 8 谢宗可咏物诗一卷提要中云:“昔屈原作颂 橘,苟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 下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版 第5 2 9 、5 3 0 页 。钟嵘著,陈廷杰注诗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版第6 9 页 。南朝梁萧统著,于平等注释昭明文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2 年2 月第l 版,第l 页 。宋魏庆之编诗人土屑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辛1 1 9 7 8 年3 月新1 版第1 3 7 页 其诗作见四库全书1 2 1 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1 2 月第1 版第6 1 9 页 9 转引自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2 月第l 版第5 页 。同上,第6 页 4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 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俞琰在咏物诗选t l 序中 云:“诗感于物,而其体物者不可以不工,状物者不可以不切。于是诗有咏物一体, 以穷物之情,尽物之态。”?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一首诗是否属于咏物诗,应从 诗歌本身进行分析,即它是否“主于刻画一物”,或对事物作客观如实的描摹,或 取象以为比,托物以寓怀。 至此,我们可以对咏物诗下一个定义。即:咏物诗是以可以直接感觉得到、可 以诉诸形象描绘的事物为对象,通篇“主于刻画一物”,或对事物作客观如实的描 摹,或取象以为比,托物以寓怀的诗歌。 二、中唐以前咏物诗发展概况 咏物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类型中出现最早的种类之一,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王夫 之在善斋诗话卷下中评鹤鸣时说:。c d 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 道破一句,三百篇中创调也。要以俯仰物理而咏叹之,用见理随物显。唯人所 感,皆可类通;初非有所指斥,一人一事,不敢明言,而姑为隐语也。” 有人据此 认为鹤鸣是咏物诗。但只要我们对诗经中的相关篇章作认真的分析便可知 道,比兴虽然是诗经中的重要手法,可“三百篇”中所写者毕竟仍然是以情志 为丰体,而并不是以物为主体,所以诗经中有的篇章虽然亦写到草木鸟兽,但 仍不能把它们视为咏物之作,它们只是具备了咏物诗的一些重要因素。 第一篇真正的咏物诗,应是屈原的橘颂。诗中作者对橘树进行了描写,橘 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独立不迁”的品格,实际上是寄托 了作者自己的人格修养,是一篇典范的咏物之作。其后咏物诗进一步发展,四库 全书总目卷1 6 8 中在前已引的部分之后还有以下表述:“沿及六朝,此风渐盛。 王融、谢臃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唐宋两朝,则作家蔚起,不可以屈 指计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其 。清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版第1 4 5 3 页 。清俞琰咏物诗选成都:成都古籍书店第2 页 。清工夫之著,舒芜校点薹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年l o 月第2 版。第1 5 9 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余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寄情寓讽,旁见侧出于其中,其大较也。中间如雍鹭 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o 具体来说,汉末至正始年间, 虽然咏物诗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在相对数量上却比先秦有所增加。据路成文宋 代咏物词史论中统计,建安七子中的王璨作有两首咏物诗,刘桢作有六首咏物诗, 曹植、何晏、嵇康、阮籍等亦各有数首咏物诗。到了齐梁时代咏物诗大量出现,故 王夫之蔷斋诗话卷下中云:“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 齐梁时代,写景山 水诗继续发展,宫廷文学勃兴,这时期的诗人,他们注重的是诗歌的声律,辞采的 雕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 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因而齐梁时代的咏物诗与山水诗、宫 廷诗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根据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中的统计, 齐梁这几十年间流传下来的咏物诗有3 0 0 多首,远比以前几百年间所创作的咏物诗 还多。但是齐粱咏物诗有着它的不足之处,对此,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评论说: “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 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又其卑者,短凑成篇,谜也,非诗也。李峤称 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 按:李峤写 有咏物五律1 2 0 首) 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 从王夫之的这段论述中还 可以看出,真正确立咏物诗审美风范的是盛唐时期。初唐的咏物诗在内容格调上与 齐梁相比,没有多大突破,主要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如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 官体”,李峤的咏物诗等,他们注重对物的吟咏,但过分追求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忽视 了诗歌的思想内涵。直到陈子昂等人由于不满齐梁诗“彩丽竟繁,而兴寄都绝”,强 调诗歌要有风骨、重兴寄,才使咏物诗的创作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四杰”咏物诗 扩大了吟咏范围,托物言志: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以比兴入诗,寄慨深婉。 盛唐时期咏物诗更是将内容从御用转向了个人言志抒情,在艺术上,托意遥深,比 兴无端。中唐的咏物诗正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多方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清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第1 版第1 4 5 3 页 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1 2 月第l 版第3 l 页 下夫之著,舒茺校点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朴2 0 0 1 年1 0 月第2 版第1 6 5 页 粱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明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1 1 月第l 版第4 9 页 清王夫之著,舒芜校点蔫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第2 版 第1 6 5 页 6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第一章中唐后期咏物诗创作概况 第一节中唐后期的时间界定 一般的文学史,在对唐诗的发展阶段分期的时候,都是将其分为四期,即初唐、 盛唐、中唐、晚唐。此分法始于明代的高操,他在唐诗品汇总叙中说:“有 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 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眵于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 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回高榇的这种四分法奠 定了后来各家论唐诗分期的基础。明清以来,论者大多沿用这一说法,所不同的仅 仅是各期所辖的时代及某位作家的归属问题。 本文对于唐代文学的分期是采用邓中龙在唐代诗歌演变中的说法,即唐诗 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初唐由高祖至玄宗开元初,约9 0 余年。 盛唐由开元、天宝至大历初,约5 0 余年。 中唐由大历初至文宗大和九年,约7 0 余年。 晚唐由文宗开成初至昭宗天祜三年,约8 0 余年。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中唐文学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贞元则是中唐前后两 期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自居易重寄微之诗云:“诗到元和体新变”。清人冯班 钝吟杂录中说:“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中唐前期即从大历初至德 宗贞元年问,这时期的代表诗人如刘长卿和“大历十才子”等,他们大多在安史之 乱前就已经踏上了人生旅途,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开元( 7 1 3 7 4 1 ) 、天宝( 7 4 2 7 5 5 ) 太平盛世度过的,经历过令人振奋的盛唐生活,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因而盛唐的 美好生活在他们的头脑里占有一定的位置。战乱之后,唐王朝虽采取了系列休养 生息的政策,中唐也曾经出现过暂时的“中兴”,但是与盛唐相比,毕竟是事过境 。明高楝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8 月第l 版第8 页 。邓中龙唐代诗歌演变长沙:岳麓书社2 0 0 5 年“月第1 版第7 页 7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迁了,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 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因而失去了盛唐诗人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他们的 诗歌也难以达到盛唐时期的那种壮阔气象,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空灵中带着几分怅惘 的情味。因而“盛唐的回响,战乱的余波,苟安的心态,构成了大历主导诗风的三 方面的要素”,“他们基本上脱离了杜甫到韩、孟、元、白的感事写意的发展线索。” o 他们追求的不是诗歌境界的开拓,丽主要是诗歌形式的精美,因而也就构成了与中 唐后期风格迥异的诗风。姜剑云在审美的游离一书中说:“如果中唐的前期是 接武盛唐,那么中唐的后期则是一个大转变;如果说前期回荡点儿盛唐的 余响,那么后期应是余响之后的。爆炸7 ,中唐文苑,终于从前期的低谷, 走向了后期的全面繁荣。”o 贞元之后,唐代诗坛上的全面繁荣主要体现在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派,一个是 “元白诗派”,包括白居易、元稹、张籍、王绅等人,继承了唐诗中感事传统。另 一个是“韩孟诗派”,包括韩愈、孟郊、卢仝、贾岛、李贺等诗人,发扬了唐诗中 的写意精神。这两个诗派的诗风与大历时期的诗人完全不同,贞元也就成了中唐前 后两期的分水岭。不但一般的诗歌创作是这样,咏物诗也如此。因而本文所说的中 唐后期应是指大历以后至文宗太和九年这一段时期。限于篇幅和学识水平,本文所 论的是主要活动在这一时期的一批重要诗人,包括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 韩愈、贾岛、孟郊、李贺、卢仝等,尝试对他们的咏物诗创作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梳 理与研究。 o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 9 8 8 年1 0 月第l 版第1 2 2 页 。姜剑云审美的游离北京:东方出版社2 0 0 2 年l o 月第l 版第2 7 页 8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第二节中唐后期咏物诗创作概况 入唐以后咏物诗的创作迎来了它的一个繁荣阶段。据胡大浚、兰甲云在唐代 咏物诗发展之轨迹与轮廓一文中的统计,有唐一代咏物诗共有6 7 8 9 首( 其中清编 全唐诗6 0 6 1 首,今人陈尚君辑校全唐诗外编7 2 8 首) ,将近占全唐诗总数的 七分之一。如果就整个唐代来看,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咏物诗也是呈现着一 种上升的趋势。从全唐诗里咏物诗的分布情况来看,初唐有5 0 4 首,盛唐有7 4 6 首,中唐有1 4 5 5 首,晚唐有3 3 5 6 首囝。虽然其中在对咏物诗的界定时概念有时过于宽 泛,如其将自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南山诗也纳入到了咏物诗的范围,但 到了中晚唐咏物诗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作家的队伍上,都较之以前有所增加, 也不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都更为丰富多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唐后期咏物诗题材丰富,所涉及到的种类繁多,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咏物诗分 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天象类:如雪、露、雨、风、月、雷、云等,如自居易 的夜雪、中秋月,韩愈的咏雪赠张籍、昼月、咏月、春雪等;二是 植物类:如竹、柳、柿、蔷薇、松树、杏、葡萄、桂、荔枝、柏树、桑树、槐树、 兔丝、桐花、牡丹、荷花、石榴、菊花、批杷、桃花等,如白居易的浔阳三题、 和松树、枯桑、新栽竹、秋槿、桐花,韩愈的杏花、李花赠张十一 署、新竹、楸树二首,孟郊的衰松、罪松、摇柳,贾岛的竹,元稹 的兔丝、松树、桐花、红芍药,刘禹锡的柳絮等;三是昆虫类:如蜘 蛛、蚊子、蛾、蚕、蛇、蜂、蚁、虻、虾、蝶、蝙蝠等,如自居易的虾蟆、秋 蝶、早蝉,孟郊的蜘蛛讽、蚊,贾岛的病蝉、早蝉,卢仝 的新蝉,元稹的春蝉、虫豸诗,刘禹锡的聚蚊谣等;四是禽鸟类: 如雀、鹤、子规、鹭鸶、鹘、鸠、乌鸦、雁、鹦鹉、鹰、莺等,如自居易的和大 嘴乌、晚燕、失鹤、鹦鹉、劝病鹤、池鹤八绝旬,元稹的 大嘴乌、松鹤,刘禹锡的白鹰,柳宗元的笼鹰词,韩愈的孔雀、 病鸱,孟郊的黄雀吟、晓鹤,贾岛的子规、鹭鸶、病鹘吟, 卢仝的白鹭鸶等;五是兽类:如马、狐、牛等,如白居易的赢骏、官牛, 。胡丈浚、兰甲云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轨迹与轮廓烟台大学学报1 9 9 5 年第2 期 9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韩愈的驽骥赠欧阳詹、入关咏马,李贺的 - 5 诗二十三首等;六是乐器 类:如琵琶、琴、筝等,如自居易的废琴、夜琴,元稹的琵琶等;七 是器物类:如镜、屏风、剑、箭、笔、灯等,如白居易的题海图屏风、百炼 镜,李都尉古剑,韩愈的利剑等;八是人物或与人相关的事物类如:如 白发等;九是一些亭台楼榭,江河湖海,溪流泉石等自然景观。总之,五花八门, 无所不包。从具体的诗作来看,中唐后期咏物诗在题材上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从咏物诗中涉及到的事物来看,自然界的动植物占多数,而在这些动植 物中,又以丑恶、弱小者居多。对动植物以及臼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的吟咏,可以 说是对传统咏物诗的继承。从咏物诗诞生起,它就将自然界的种种事物作为自己描 写的对象。但中唐较之以前的咏物诗最大的不同就是诗人有意识地选取一些弱小的 事物来入诗。诗人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大鹏、雄鹰、高山、大河等等一些充满了阳刚 之气的事物,喜欢选取的也不是香草美木等等高洁美好的意象,取而代之的是自然 界中柔弱微小、体小病态之物,如前所列的蜘蛛、蚊子、蛾、蚕、蛇、蜂、蚁、雀、 鹤、子规、鹭鸶、鸠、乌鸦、弱柳、柿、兔丝、桐花等等。即便是写“马”这样一 类的意象,在初盛唐的咏物诗里主要是赞美它们神态轩昂、高大膘悍的形象,如李 白的天马歌、赤骝马,岑参的卫节度赤骠马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 的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等等。进入中唐以后,咏物诗中马的形象多 为病马、劣马形象,如自居易的赢骏,韩愈的驽骥赠张籍、入关咏马,李 贺的马诗等。 第二、从具体诗作来看,中唐后期咏物诗有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政治结合紧密。 在唐诗发展的三百年中,虽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众体皆备。但真正的高峰却只 有两个,即开元时期和涌现出“元白”、“韩孟”、“刘柳”、“张王”、“姚贾”、李贺等 诸多名家的元和时期。从这两个时期的诗人的诸多不同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们 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那就是这两个时期的代表诗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都很强,有着一种浓烈的政治意识。在他们的诗中一般都有充实的政治内容,有的 诗人还注意到了诗和政治应该有密切的关系,有意识地以诗来干预政治。他们的咏 物诗里也明显地有着这种特点,如白居易的讽谕类咏物诗,刘禹锡的聚蚊谣、百 舌吟、秋萤引、昏镜词等,柳宗元的笼鹰词,放鹧鸪词等。韩盂诗派 l o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诗人诗中的政治内容虽然不能与“元白”诗派、柳宗元、刘禹锡的相比,但仍有一 些咏物诗涉及到了政治现实和自己的政治遭遇,如韩愈的咏雪赠张籍、入关咏 马、双鸟诗等,贾岛的病蝉,孟郊的蜘蛛讽、蚊等。 中唐后期诗人的咏物意识也大大增强。所谓“咏物意识”,应是在整篇作品中 吟咏一个事物的创作意识。先秦时期的诗歌,诗人已经将自然之物纳入到诗歌的表 现范围之中,如前引鹤鸣。诚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它是作者“俯 仰物理”而咏叹之,且通篇言物。但是这样一类的诗歌描摹物态只是为了引物起兴。 并非寄托作者感情的媒介。且这样的诗歌中,也并非是“主于刻画一物”,因而同 真正的咏物诗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咏物意识”。但这种以虫鱼鸟兽为比兴而引发 情志的方式,却孕育了咏物诗,影响了咏物诗的发展。自从第一首咏物诗橘颂 诞生以后,诗人们的咏物诗呈现着一种逐渐上升的趋势。汉魏以后,尤其是南朝时 期,文人们对山水景物的审美意识大大提高了,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独立审美价值在 诗歌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明显的例证便是晋宋时期的山水诗和“齐梁始多有之” 的咏物诗。齐梁时期的诗人在作咏物诗的时候完全把物当作了诗歌中的主角,他们 常常从多角度细致地对物作全面的描绘。之后,物的独立审美价值越来越得到诗人 的重视,他们以一种十分自觉的意识来创作咏物诗。 中唐后期的诗人的咏物意识的增强丰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量的自 然之物迸入咏物诗所吟咏的范围,咏物诗的创作也不是偶尔为之,咏物诗的数量大 量增加。其次,出现了不少的咏物组诗,如白居易的浔阳三题、有木诗八首、 池鹤八绝旬、禽虫十二首;元稹的虫豸诗( 其中包括咏巴蛇、蝽蜂、 蜘蛛、蚊子、蟆子、浮尘予、虻等诗各三首) 、有鸟二十章,刘禹锡的海阳 十咏、柳花词三首等等。咏物组诗可以避免重复,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折射 整个世界。再次是和诗,元稹有咏物诗大嘴乌、松树、雉媒、( - d i 社, 自居易分别作有和诗: 和大嘴乌、和松树、和雉媒、和古社,另 外,白氏还有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和微之叹槿花等和作。元稹的和 作如和乐天感鹤,刘禹锡的和作如答白刑部闻新蝉、和裴相公寄白侍郎 求双鹤、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和乐天鹦鹉、和宣武令狐相公郡 斋对新竹、和令狐相公玩新菊、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见怀、和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兵部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等。最后,咏物诗和其它题材内容相结合。咏物诗与送 别题材诗的结合,如自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咏物诗与怀人诗的结合,如自 居易的山石榴寄元九、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等;咏物诗与咏古诗的结合, 如白居易的登城东古台、元稹的四皓庙等。这类咏物诗虽不为这时期诗人 所独有,但在数量上却有增多之势。 中唐后期咏物诗名家辈出,作品数量不少。我们根据全唐诗对他们的咏物 诗分别作了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自居易2 4 2 首,元稹8 9 首,刘禹锡4 5 首,柳宗元1 7 首,韩愈5 4 首,贾岛1 1 首,孟郊3 3 首,李贺2 5 首( 包括马诗二十三首) ,卢仝4 首。这只是对部分作家的统计。在这一时期出现如此之多的咏物诗作是值得注意的 现象,并且咏物诗发展到中唐后期,有着明显的特点,即这时期的咏物诗的发展有 着两条线索:一是以白居易、刘禹锡等为代表,他们的咏物诗创作结合当时时代的 特点,赋予咏物诗新的时代内容,并且丰富了咏物诗的艺术手法;一是以韩愈、孟 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的咏物诗,其突出之处主要是在艺术上求新求变,注重主观想 象,以一种奇谲的美学风格为咏物诗的艺术手法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本文所涉及到的咏物诗数字统计,除注明出处外,均为笔者据全唐诗统计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第二章中唐后期咏物诗的思想内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中云:“咏物一体,就题言之,则赋也;就所以作诗言 之,即兴与比也。”固大部分的咏物诗,咏物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借咏物表现对社 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反映现实,反映时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中唐后期咏 物诗多属这类寄托遥深、内涵丰富的作品。 第一节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清代著名诗评家叶燮在百家唐诗序中有云:“吾尝上下百代,至唐贞元、 元和之间,窃以为古今文运诗运,至此时为一大关键。是何也? 三代以来,文运如 百谷之川流,异趣争鸣,莫可纪极。迨贞元、元和之间,有韩愈氏出,一人独力而 起八代之衰,自是而文之格之法之体之用,分条共贯,无不以是为前后之关键矣。 三代以来,诗运如登高之日上,莫不复逾。迨至贞元、元和之间,有韩愈、柳宗元、 刘长卿、钱起、白居易、元稹辈出,群才竟起,而变八代之盛,自是而诗之调之格 之声之情,凿险之奇,无不以是为前后之关键矣。起衰者,一人之力专,独立砥柱, 而文之统有所归。变盛者,群才之力肆,各途深造,而诗之尚极于化。今天下于文 之起衰,人人能知而言之;于诗之变盛,则未有能知而言之者。”。从这段话中我们 可以看出,时燮是从中国诗文的发展和变化的角度来论述的,他认为大历以后的贞 元、元和年问,是中国文章和诗文发展的“一大关键”。之所以在贞元、元和年问 会涌现出韩愈、柳宗元、自居易、元稹、刘禹锡、孟郊、贾岛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除了诗歌自身的渊源关系,还与大历以后的社会政治是分不开的。贞元二十一年( 8 0 5 年) 正月,中风的李诵即唐顺宗即位,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永贞改革”。“永贞 改革”虽然如昙花一现,但是表现了当时人们改革现实的愿望。之后的宪宗皇帝, 在他执政的十五年间,对江淮的财赋进行整顿,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割据 势力之间的矛盾,先后平定了刘辟、李奇、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据新唐书卷 。见工夫之等著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9 月新1 版第9 3 0 页 。转引自孙琴安著唐诗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7 月第1 版第1 3 2 页 中唐后期咏物诗研究 七中记载,元和正月癸未,长武城使高崇文为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京西行 营兵马使李元奕,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康以讨刘辟。十月戊子, 刘辟伏诛。元和二年十月,镇海节度使李奇反,杀留后王澹。癸酉,镇海军兵马使 张子良执李奇,十一月甲申,李奇伏诛。元和五年辛巳,义武军都虞侯杨伯玉反, 伏诛。是月,义武军兵马使张佐元反,伏诛。元和九年闰八月丙辰,彰义军节度使 吴少阳卒,其子元济自称知军事,九月丁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缀、忠武军都知兵 马使李光颜、寿州团练使李文通、河阳节度使鸟重胤讨之,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吴 元济伏诛。宪宗在他的执政前期也算是一位政治上有所作为的皇帝,史称“宪宗 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慨然发愤,志平僭叛,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卒收成功。自 吴元济诛,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则其为优 劣。不待较而可知也。”。一系列的平定藩镇叛乱虽然未能彻底根除藩镇割据势力。 但唐王朝在此时也获得了暂时的“中兴”。政治上的“中兴”重新唤醒了诗人的责 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重新热衷于政治,关心社会与民生。元、白、韩、刘、柳等一 大批杰出的诗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政治背景下脱颖而出的。他们以诗歌作为武器,讥 讽时政,针砭时弊。同样,他们的咏物诗在内容上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自居易现存咏物诗2 4 2 首,是有唐一代诗人中咏物诗数量最多的一位,但是奠定 自居易在咏物诗史上的地位的还是他的那些政治讽谕类的咏物诗,在白居易的1 7 2 首讽谕诗中,共有咏物诗5 1 首,将近占3 0 ,在这些讽谕类咏物诗里寄托着作者的 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自居易在他的诗论中曾经明确地提出讽谕思想,他在与元 九书中说:“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 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仆志在兼济,行在 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在 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居易写了很多讽谕类咏物诗。关于这类诗的创作,诗人自己 在新乐府序中作了这样的说明:“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长沙:岳麓书社1 9 6 7 年第1 版第1 1 4 1 1 9 页 。同上第1 2 l 页 。唐n 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自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5 月 第1 版第6 5 0 页 1 4 中唐后期咏物诲研究 物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即创作目的是“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自 居易所说的“为君”实际上是把君王当作规讽、教化的对象。在新乐府采诗官 中他说:“郊庙登歌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若求兴谕规刺言,万句千章无一字。 不是章句无规刺,渐及朝廷绝讽议。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在自居 易的咏物诗里,“为君”而作的主要有百炼镜、八骏图、隋柳堤、牡 丹芳等。现举几例试作分析: 百炼镜,作者在诗序中就标明是“辨皇王鉴也”。诗的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