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吴佩孚思想管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曼曼曼鼍曼曼鼍曼曼曼曼鼍曼鼍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ii 鼍曼曼曼曼曼曼量皇曼曼曼量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量鲁鼍曼曼曼曼曼 中文摘要 军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现象。特别是在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成为了 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最重要力量。这些军阀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构成了民初中国历史 的基本图景。由此,北洋军阀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即是其 中的一种,是对著名军阀吴佩孚进行的个案研究。 吴佩孚是后期北洋的重要成员,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军阀, 他具有一定特殊性。因为吴本人是受过相当传统教育的“秀才,而不是没有文 化的“莽夫 。正规而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带给吴佩孚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儒 家礼的观念、仁的思想都渗透进了吴佩孚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中。克己复礼、 重建传统秩序是吴佩孚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我们“同情地了解吴佩孚的思 想和合理解释其行为所必须了解的。这正是本文考察和检视吴佩孚思想的逻辑起 点和思想背景。 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吴佩孚的思想,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和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方面,吴佩孚主要关注了:“民”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形成了传统性 的民本思想;国家统一的问题,形成了传统性的国家统一观;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问题,形成了带有传统性的对外关系思想。笔者以为,吴佩孚的民本思想、国家 统一观、爱国思想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不能对其全盘否定或简单地判断其“虚 伪 。吴佩孚的军事思想既具有传统性,又有现代色彩。在治军中,他重视利用 传统的忠孝观念思想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社会秩序混乱,传统思想的 灌输无法阻挡官兵对个人生存和利益的追逐。此外,吴佩孚还表现出了对舆论战、 立体战、情报战的一定认识。吴佩孚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倡言中国文化 优越论,十分重视作为体的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夫妇观。他的这种思想的形成, 除了其本人所受教育影响外,也有一些西方和中国文化界的历史背景。一战后西 方文化界对西方文化的悲观论调引发了推崇中国文化的风潮,这种思想传导至中 国文化界,对中国文人的文化思想影响颇大。 吴佩孚思想值得肯定的一面不能否定其思想与时代的根本背离。在中国社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转型前进的历史大背景下,吴佩孚想到的是“回归 ,是“克己复礼 这就注定 了他不可能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所能做到的也不过是修身齐家而已。 这是吴佩孚政治生涯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4 关键词:吴佩孚的思想:“礼治 ;救国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w a r l o r d s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p h e n o m e n o ni nm o d e mc h i n a 。n o r t h e r nw a r l o r d s h a db e c o m e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o r c ei nt h ec h i n e s ep o l i t i c a la r e n ai nt h ee a r l yy e a r s o f t h er e p u b l i c 。t h es t r u g g l ea n dc o o p e r a t i o na m o n gt h ew a r l o r d sc o n s t i t u t e dab a s i c p i c t u r e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u s ,n o r t h e r nw a r l o r d s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 m o d e mh i s t o r yo fr e s e a r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i sac a s es t u d yo nw up e i f u ,aw e l l - k n o w n w a r l o r d s 。 w u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m e m b e ro ft h el a t en o r t h e r n 。h eh a dam a j o ri m p a c ti n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saw a r l o r d ,h eh a sac e r t a i np a r t i c u l a r i t y 。w ur e c e i v e ds y s t e m i c a n df o r m a lt r a d i t i o ne d u c m i 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a de n o r m o u si m p a c to nw u 。t h e c o n c e p to fc e r e m o n ya n dt h ei d e ao fb e n e v o l e n c ea r ei n f i l t r a t i o ni n t ow u sp o l i t i c a l 、 m i l i t a r ya n d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t 。 t h i sp a p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 d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w u st h o u g h t 。i ti s :p o l i t i c a li d e o l o g i c a l 、 m i l i t a r y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t 。c o n t e x t ,t h em a i nc o n c e mo fw u sp o l i t i c a l i d e o l o g i c a la r e - ”t h ep e o p l e ”i nt h ec o u n t r y sp o l i t i c a ls t a t u s ,f o r m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i d e ao ft h ep e o p l e ;t h ei s s u eo fn a t i o n a lu n i t y ,f o r m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c e p to f n a t i o n a lu n i t y ;c h i n aa n d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 ,f o r m i n gt h ee x t e r n a lr e l a t i o n sw i t h 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 。it h i n kt h a t ,w u si d e a so f p e o p l e 、n a t i o n a lu n i t ya n dp a t r i o t i s m a r ew o r t h yi nas e n s e 。t h e yc a nn o tb et o t a l l yn e g a t e d ,o rs i m p l yt ob ed e t e r m i n e d “h y p o c r i t i c a l ”。w u sm i l i t a r yt h o u g h t i sb o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m 。h ei n c u l c a t e d o nt h es o l d i e r st h ed u t i e so fl o y a l t ya n df i n a lp i e t y 。b u tt h em e a s u r ed i d n tt a k ee f f e c t o b v i o u s l y 。b e c a u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c a nn o ts t o po f f i c e r sa n ds o l d i e r sf r o m p u r s u i to fs u r v i v a la n di n t e r e s t s 。i na d d i t i o n ,w ua l s oe x p r e s s e ds o m ep r o p o s a l sa b o u t p u b l i co p i n i o nw a r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a lw a r f a r e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w a r f a r e 。w ui n h e r i t e d t h i sc u l t u r et h o u g h t :c h i n e s el e a r n i n gf o rf u n d a m e n t a l s ,w e s t e ml e a r n i n gf o r p r a c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h ep r o c l a i m e dp r i n c i p l ec h i n a sc u l t u r a ls u p e r i o r i t ya n d 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o n c e p to fl o y a l t ya n df i li a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 i e t y 、h u s b a n da n dw i f e 。 t h ew o r t h i e so fw u st h o u g h tc a nn o td e n yt h e i rf u n d a m e n t a ld e p a r t u r ef r o mt h e e r a i nt h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b a c k d r o po fs o c i a l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m o v ef o r w a r d ,w h a t s w ut h o u g h ti s “r e t u r nt ot r a d i t i o n ”a n d “t od e n ys e l fa n dr e t u mt op r o p r i e t y ”。w h i c h d e t e r m i n e st h a t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l sc a nn o tb ea c h i e v e d 。w h a t sh ec a nd oi so n l y s e l f - r e g u l a t i n g 。t h i si st h er o o tc a u s e so f h i sp o l i t i c a lf a i l u r e 。 6 k e yw o r d s :w u p e i - f u st h o u g h t ;“r u l eb yp r o p r i e t y ”;s a l v a t i o n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圣受益i 丑 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 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勉丕函导师签名: 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j 刖声 作为政治军事人物的吴佩孚,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北洋集团,但 是他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别于其他军阀人物。秀才出身的吴佩孚,为传统士大夫 的心态左右,自认为应担负“治国平天下 的大任,试图通过改造北洋集团来实 现整个社会的再造,但最终囿于北洋集团的历史落后性而无法实现,这一思想反 成为其人生失败的原因。 在北洋集团中,吴佩孚是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 是直系军阀实际上的首领。对于吴佩孚的史学研究,早在吴佩孚最辉煌的上个世 纪二十年代,关于其传记和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著作就比较丰富,像1 9 2 0 年上 海中央国史编辑出版的濑江浊物:吴佩孚正传、1 9 2 0 年上海新民图书馆出版 东鲁逸民编述之吴佩孚历史、1 9 2 4 年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无聊子所编的现 代之吴佩孚、陶菊隐的吴佩孚将军传、苏开来的吴佩孚之死等;其自身 的著作也开始大量出版,如国本说、春秋左传浅解、明德讲义、循分新 书、蓬莱讲话录、蓬莱诗草等。这个时期有关吴佩孚的书籍,大多都是吴 一生经历的记载和其相关著作的汇编,鲜有对其深入研究的力作。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吴佩孚研究未能得到全面展开, 落入了单向度和“脸谱化 的窠臼。一些学者在著述中把吴佩孚定性为一介愚蒙 无知的武夫,一个穷兵黩武、卖国残民的反动军阀。如著名史学家胡绳先生在帝 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就有如是叙述:“吴佩孚能狡猾地利用时机,欺骗人民, 勾结帝国主义而比较不露出显著痕迹,所以他的本领可说比北洋军阀的前辈们较 高一筹。爱国是他的口头禅,甚至他还努力使人民相信他其实是个革 命者。帝国主义总想找出一个能为帝国主义利用又受人民拥戴的英雄来做 中国的统治者。无疑,这一论断对当时全面清算反动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 起到了学术上的声援和支持。一些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普及读物,也对吴佩 孚策动军阀混战,草菅人命的行为予以严厉谴责。 , 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 9 5 5 年版,第1 8 4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改革开放以后,对吴佩孚的研究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北洋 时期的研究有了重大发展,吴佩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荣孟源的近 代稗海、安家正的吴佩孚、郭剑林的吴佩孚传、章君谷的吴佩孚传、 李新、孙思白主编的民国人物传、安作璋主编的山东通史现代卷、朱信 泉主编的民国著名人物传、来新夏编著的北洋军阀史略等。然而,对于 吴佩孚这样“定性”的反面人物,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许多顾 虑,这就使得对于吴佩孚的研究局限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收集、回顾和分析, 其相关著作的收集、整理与解读,虽然研究方法相对丰富,研究视角有所扩大, 但仍没有跳出传统研究的窠臼。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在吴佩孚的家乡蓬莱的推 动下,吴佩孚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召开了三次“吴佩孚生平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整理出版了吴佩孚研究文集、吴佩孚文存和吴佩孚在四川等相关资料, 外交、军事和传统文化方面都有所涉及,新的史料得到挖掘和利用,研究视角更 趋多元化、特别是评价方法有所改变。但这些研究这些研究是相对孤立、分散的, 缺乏从整体对吴佩孚研究进行把握,特别是对影响吴佩孚一生的思想文化等深层 次的东西缺乏必有的研究。 对吴佩孚的思想展开客观的史学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吴佩孚所处时代,特 别是与他个人政治生命息息相关的北洋集团的认识。陈志让先生曾这样概括对军 阀的认识:“说军阀有思想和判断能力,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想宏伟精深,判断 准确一致。他们的思想并不新颖,判断常常前后矛盾。他们的思想判断之所以重 要,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军权政权,对政治,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的 现代化有很不利的影响。 。 军阀人物以及以他们为核心构成的军阀集团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稳定 的因素之一。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处于变化之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 吴佩孚就严格地保持自己的儒将本色;冯玉祥积极读书,改变自己文化程度低下 的状况,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持自己的亲民本色;张作霖则保持了自己粗蛮的 武夫言行,“妈拉巴子之类的粗言鄙语随口即出。 他们产生的影响不可能只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历史产生 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结果) 。就这一点而言,生活在那 陈志让著:军绅政权,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 9 8 0 年版,第1 4 0 页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时代的吴佩孚也不例外。 研究吴佩孚思想,首先就要明确把握他所生活的时代。研究一个历史人物, 只有把他放在其生活的时代,才有可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如果用后人的眼光、 现代社会的标准,在研究历史人物时犯“倒放电影 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所谓 的研究也谈不上“客观 “唯物”。吴佩孚生活的北洋时期,是外国资本主义、帝 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 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社会转型时期。 近代中国所经历的这种转型,是一种大变动时代的由旧质向新质的转型,但 这种转型并没有完成,而是“新的未立、旧的未除 ,整个社会呈现出古今并存、 中西同在的复杂状况。这也清楚地表明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主要 任务并没有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仍然是社会各个阶层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只要是为此目标而奋斗的历史人物,无论其身处的哪一阵营,其行为都应 当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即使是北洋军阀。当然,对于吴佩孚这样一个复杂的历 史人物,要想对其行为作出必较客观的分析,单纯地分析其生活的时代还是不够 的,还要对吴本人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加以考虑,以分析对其后来的政治、军 事活动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秀才出身的吴佩孚,时时以传统士大夫“天 下为己任 的社会抱负严格要求自己,希望恢复近代以来被破坏的以“礼 为核 心的传统社会结构。儒家文化的影响,近代社会混乱的现实,使吴佩孚认为只有 实现了思想上的重建,才能实现社会的再造。因此,他对传统的“礼治 为基础 加以变通,形成了以“中体西用 为中心的社会再造理论,这一理论在吴佩孚的 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皆有反映。虽然生活在欧风美雨劲吹的近代,吴佩孚 的这一思想理论并没能完全接受现代政治思想的洗礼,其理想尽管显得那么美 好,也无法适应近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更不可能实现救国救民的重任,但是它毕 竟反映一个近代爱国军人追求独立与富强的努力过程。 当然,对于吴佩孚这样一个异常复杂而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要对他的政治、 军事、文化等思想,加以全面的论述,也绝非一篇硕士论文所能胜任。本文试图 就上面提到的吴佩孚思想的几个侧面,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吴佩孚的政治思想 对吴佩孚的军阀定性和对其军事领域的关注,往往会导致对吴佩孚政治思想 的忽视,而把他简单的定义为“一介武夫”。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 治上的倾向决定了军事行为的选择,因此相对于军事思想而言,政治思想具有更 深层次的意义。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吴佩孚,以国家和民众利益为起点,要挽救 礼崩乐坏的社会,重建以“礼治 为中心的理想社会,这一思想伴随其一生。 第一节传统的民本思想 一、承孔孟之余绪 和武夫出身的军阀不同,吴佩孚受过严格、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文化对其影响甚深。李满康说:“其学问之渊源,亦无异于昔日之儒 生,全承孔孟之余绪,其思想亦脱胎于儒家。 因而儒家思想所倡导的“民惟 邦本,本固邦宁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观念在吴佩孚的脑 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出身贫寒又生逢乱世,也使吴佩孚较早地感受了普通百 姓的艰难生活。重民爱民、以民意为出发点的民本思想逐渐形成,这成为其从事 政治、军事活动的基础,是其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所在,也是传统民本思想的应有之义,为吴佩孚“仁 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民国建立后,时局混乱,军阀政客贪婪无度,人 民生活更加痛苦不堪,这使吴佩孚更加认同于孔子的“仁的思想,他认为一个 合格的掌权者应该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始终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这在他的循分新书仁民章三十一中可见一斑:“盖仁民者,存心慈祥,做事 恺恻,但见急也,而不忍见民之急;患也,而不忍民之患;忧也,而不忍民之忧; 赵恒惕:吴佩孚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7 1 年版,第3 0 4 页 尚书五子之歌,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孟子尽心下: ,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曼皇曼皇皇, i i i i 苦也,而不忍民之苦。其心心念念,无时无事,不以人民俱安为隐微也。 吴佩孚不仅给自己,也给世人提供了一套仁者爱人的标准,找到了一条实现爱民 之途的道路。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吴佩孚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他认为民心的 向背不仅关系着个人的荣辱,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危。 由于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因此尽管吴佩孚接触过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但他并 不认同孙中山三民主义这一近代中国民主思想革命意义。他认为民生、民权实际 为传统中国社会所重视,在他看来“民生主义,犹为我国历代所注重。礼记 云: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又云: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不 是注重民生吗? 鄙人向不谈民生二字,而军队所过地方,秋毫无犯,所辖各 省,向未加捐、加税、滥发纸币以科敛民财,这不是民生主义吗? “至于民权, 我中国数千年来,向以为神圣不可侵犯。故书云:抚我者后,虐我者仇。 又云: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孟子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对民权何等尊崇? 即至满清时代,地方 官吏有虐民行为,一经举发,随即撤查,按法惩办,尚知尊重民权。乃近年以来, 人民无故被害,无处控诉者不胜枚举。是民权被其削夺已尽,尚何民权之可言! 鄙人向不言民权,然军人中有扰民行为,必被军法重办,不姑宽。即有民词诉讼 呈到,亦必督促地方官吏秉公办理,这不是尊重民权么? 吴佩孚用自己的所思所想诠释了他心中的民权民生,他的民权、民生思想是 朴实的、低级的民本思想,没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为现代的民主思想,但是 这诠释背后隐含着传统民本思想的光辉。 二、视民心为基石 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使吴佩孚一向重视民心得失。作为一个军人,他清楚 的知道人心向背对于军事胜利的重要性;同时作为政治家,他心中明白“船与水、 民与君 的道理,失去民心的政治家,是不可能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他又是一 个传统文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时刻督促着他去实现富 国强兵的政治理想。因此,对于吴佩孚来说,他的政治军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 架构于民心这个基点上,这不是其鼎盛时期的应景之语,也不是虎落平阳时的遗 憾之词,而是其一生荣辱兴衰关键所在。 吴佩孚:吴佩孚文存,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l 版,第3 3 页。 同上,第1 1 5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9 1 3 年l o 月,曹锟和吴佩孚率第三师镇压二次革命,进驻湖南。同年底, 长沙一些社团聚会,邀请湘督和曹锟参加,汤乡铭和吴佩孚代表曹锟出席,吴氏 代表北军第- - n 在会上致词,他引用史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语,大 讲“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同时极力颂扬湘人“重义气,轻生死 的侠义精 神,对湘人的光辉历史表示由衷的敬佩。最后,他指出:对待湘人决不能施以高 压手段,而必须以仁爱之胸怀,仁民爱物,与民同甘苦,否则将丧失民心,引起 纷乱,诚如是,“相信三湘人士,定必抚我则后,翕然归心。 此时的吴佩孚人 微言轻,这一番关于“人心得失”高谈阔论虽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为他后来 重回湖南,得到湘人的支持奠定了基础。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掌握了北洋政府的 实权,继续实行“武力统一一的政策,派兵南下,吴佩孚的第三师成为南下的主 力军,他率部出直隶面河南、湖北,势如破竹,直捣湖南,北洋政府的“武力统 一 梦想好像指日可待。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际,吴佩孚于1 9 1 8 年7 月却通 电全国“罢兵主和,表明心志“阋墙煮豆,何敢言功? ,8 月7 日,又致电 苏督李纯,进一步指出:南北战争导致了“兵连祸结,大乱经年。在此时期,耗 费款数千万,糜烂十余省,有用之军队,破碎无余,精良之器械,损失殆尽,至 若同种残杀,生灵涂炭,尤足令人寒心 。此后,吴佩孚加紧联系直系长江各督, 连发“罢战主和 通电,称:“朔自我国因法律问题殷引起内争,全国纷纭,已 逾一载,长此以往,分崩之祸,即在目前。国利安在、民福何存? 选举问题, 虽非师长等所敢问,然新旧国会分立,南北既无统一,焉有真正民意! 若当此兵 戈未息之时,骤然行选举典礼,不但与法不和,且恐民国分裂,此尤为我经略使 与长江三督及各省军民长官所应注意者也。 吴佩孚不仅清楚地看到了南北内战给中国带来的危险,更看到了持续的战争 带给人民的灾难,应该说吴佩孚的“罢战主和”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赢得 了一些阶层的响应,吴佩孚开始在政治上崛起。当然,对吴佩孚来说,这一举动 有着巨大的风险,仅为一师之长,违背军令,违忤总理,极有可能成为斗争的牺 牲品:南北酣战之际,罢战主和,面临双方的军事威胁。然而,吴佩孚虽仅为一 师之长,却早已放眼全国,他清楚地看到,袁世凯死后,皖系中央,卖国求荣, 郭建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第4 0 页 晨报1 9 1 8 年8 月2 3 日,转引自:郭建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 第1 2 页。 吴佩孚主张和平之马电 ,申报,1 9 1 8 年8 月2 5 日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祸国殃民,已引起全国反对,武力统一更是不得人心,南北议和已是全国上下民 心所向、民意所归。吴佩孚的“罢战主和 正逢其时,既摆脱了罢战的压力,也 赢得了民意。 如果衡阳“罢战主和 还只是打着“民意”的幌子,最终的结果还是各方力 量博弈所形成,那么“五四运动”中吴佩孚作为民众的一员,真正看到了民意的 力量。1 9 1 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阶层特别是学生的爱国热情迸发,和皖 系中央政府的卖国求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作为一个手握重兵,驻戍南北 交战前线的北洋高级将领,倍受各界关注,“请应时讨卖国贼,解决国难 。6 月3 日,北洋政府在段祺瑞的唆使下,大肆逮捕学生,妄图扑灭爱国运动的烈火。 在这关键时刻,6 月9 日,吴佩孚以第三师全体官兵的名义,向北洋政府和全国 各界发出了支持学生运动的佳电,他说;“当此外交失败之秋,顾忌者慑于威而 不敢言,偏私者阿其好而不肯言。铜驼荆棘,坐视沦胥。大好河山,任人宰割。 稍有人心者,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情,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 以草击钟,以卵投石。既非争权利热中,又非为结党要誉。其心可悯,其志可嘉, 其情更有可原。 要求政府当局“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并且公开指责中央政府镇压学生 运动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骤然,“大狱之兴,必招大乱,其祸不止于罢学、 罢市已也。 明确指出在外交失败的关头,镇压学生运动是向民意宣战。2 7 日, 再次致电中央政府要求释放爱国学生:“学生又何苦越职干政,自取咎戾? 如必 谓民气可抑,众口可缄,窃恐众怒难犯,专欲难成。一 吴佩孚在五四运动中支持 搿三罢 的言行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称颂。上海有百余团体致吴佩孚的电文 说:“倘能一本民意以义始者,亦以义终,四亿同胞,固誓为后盾。 吴佩孚对 待学生运动的态度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鼓舞了群众的斗争,起到了其他一些 阶级、阶层所难以起到的历史作用。蔡和森曾指出:吴佩孚在五四时期的表现“反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攻击安福、新旧交通系的卖国,无论动机如何,这些行 白坚武:白坚武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9 1 页。 唐锡彤:吴佩孚文存,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l 版,第2 4 8 页。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第一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6 月版,第1 9 8 7 页。 中围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一版,第 2 1 9 页。 唐绍仪通电) ,转引自郭建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第6 l 页。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量量i i i 皇皇鼍曼曼薯 以三元计。 出身贫寒又生逢乱世,吴佩孚亲身体验了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从 士兵而为将军,吴佩孚真实地感受了军纪混乱、军阀混战带给社会的灾难和人民 的痛苦。因此,吴佩孚在带兵过程中,特别强调军纪,吴佩孚的部队成为当时军 队中纪律最好的部队之一。1 9 1 8 年吴在衡阳发表罢战主和通电的同时,就申明 军纪如下: 1 、各军对于防线勤务,不得稍懈,并不得托故请假,如有借词规避等事, 照军纪治之; 2 、军队驻防之地,应用各物,皆须出钱购买,不得扰及民间一草一木,违 者处以军法; 3 、对于本军防守地点之人民。固宜竭力保护,即防线以外,遇有危险发生, 亦宜加以援助; 4 、遇有匪类,扰乱治安,危及生命,一律奋勇扫除,不得瞻顾退却,违者 以临阵逃脱论; 5 、军队驻防之地,各军对商民,不得有赊欠挪借情事,如士兵负有债项, 须从速偿还,倘有强赊硬欠等事,一经发觉,军法从事; 6 、本军驻防地点,每日由本部派遣人员随时随地密查外,并责成各团营长 官,妥维军纪,以保声誉。 六条军纪,四条和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更可贵的是,它不仅仅是规章 上的条款,而是得到切实的执行。根据记载和时人评论,吴部军纪良好,以上 六项得到严格执行。“吴氏在衡,不惟民皆爱戴,即与南军亦划界相守,情谊甚 笃 。“吴军驻屯衡阳,剿匪保民,功绩昭然。张敬尧则任意妄为,动拂舆情。湘 民屡请以吴督湘,而政府厄于皖系,未能允准 。吴部“兵夙上风纪,对于民间 秋毫无犯,是以颂声载道 即使在撤防过程中,吴也一反当时一般军人争夺地 盘,专以扰民为能事的恶习。数万雄师,所过地方,纪律井然,一路受到各地民 众欢迎。一时间,吴佩孚俨然成为中国人民的新希望,撤防北归成为当时的大新 闻。有些报纸,称赞吴为“新中国的大英雄”。 即便如此,吴佩孚还不断告诫部下:“如有不孝军人,滋生事端,当按其所 犯之法绳之,绝不姑宽,此善举也。万不可纵兵殃民,奸淫戳掠,并刮土著富民, 东鲁逸民编:吴佩孚历史下编,第5 9 页,转引自郭建林:吴佩孚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第2 3 5 页。 郭建林:吴佩孚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第1 0 6 页。 直皖秘史。转引自郭建林:吴佩孚传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6 年3 月第l 版,第1 6 9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诬以通匪,有借故劫杀等弊。至战胜攻取,亦不可忍心屠城,戳服诛降,贪财劫 夺,改抚为剿,滥杀平民等事,即慈善也。 吴佩孚也不是一个敏于言而讷于 行的人。吴佩孚开府洛阳期间,实行军民分治- ,以其参谋长李济臣为省长,筹 划肃清河南土匪,经过精心谋划,于1 9 2 2 年消灭了纵横河南多年的土匪。在河 南境内,大力开展社会建设事业,进行市政建设、开办民用工业,还筹划过大规 模的交通设施建设如北五省汽车道路建设等。 吴佩孚下台后,四处漂泊,他的许多理想已无法实现,然而其重民爱民的思 想并没有泯灭,而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传给更多的人军人、学生、官员、商 人、宗教人士等,因为他认为“以政治论,凡所设施与民有益者,即为仁政,苛 捐杂税,徭役繁频,便是虐政。以军队论,所过地方,秋毫无犯,即为义师,烧 杀奸淫,掳掠公行,便是暴军。 关心民间疾苦,痛斥贪官污吏,在其文学作品 中也屡见不鲜,1 9 2 7 年吴佩孚被北伐军战败,退至河南巩县,4 月8 日司令部人 员庆祝吴5 4 岁生日。那天乌云密布,细雨纷飞,面对当时的困境,吴佩孚以低 沉的感慨来同情人民之苦,即席赋七律诗一首:“民国军人皆紫袍,为何不与民 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 逢人都道民生苦,苦害生灵是尔曹。 悲天怜悯之心诉诸笔端,但是吴佩孚只 看到了贪官污吏带给人民的痛苦,而忽视了自己参与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这是吴佩孚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中国历史的发展表明当时只能以战争来结 束战争,为了结束战争,人民只能承受战争的苦难。 第二节传统的国家统一观 从“和平统一一到搿武力统一一 千百年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国人民意向所趋,是反对国家分裂,谋 求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民国建立后的中国,除了继续遭受外国的压榨外,军阀之 间持续不断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沉重的灾难,遭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更 渴望统一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但在古代中国没有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国家统一的历 唐锡彤:吴佩孚文存,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1 3 7 页。 唐锡彤:吴佩孚文存吉林文史 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l 版,第1 5 6 页。 唐锡彤:吴佩孚在i ljj l ,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4 年2 月第l 版,第5 i 页。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先例,当时,为解决南北之争,孙中山提出用和谈的方式来来实现国家的统一,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当然,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不啻是一句空话,然 而这毕竟给实现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另一种方式。这使得在袁世凯、段祺瑞甚至吴 佩孚在试图以武力来完成统一时,国内各阶层要求和平统一的浪潮一浪接一浪。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正是有了和平统一这种方式,才使得我们不能给予只要是实 现了国家统一这一目标的行为完全肯定的评价,结果的正当性并不意味着过程的 合理性,正是因为“和平统一,我们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否定“武力统一 。对于 吴佩孚来说,他是“大一统 论者,这是无疑的,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也给予 他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但是在追求这一目标时,吴佩孚完成了从“和平统 一”到“武力统一 政策巨大转变。时人以及后人对于吴的批判也多基于此,“沽 名钓誉”、“虚伪、“武力至上 等词加于其身。笔者无意对此作出自己的价值判 断,只是尽可能地对这种转变进行相对客观的分析。 一、提倡和平统一 吴佩孚在很长时间里,只是作为一个不大起眼的军事将领存在,在民国初年 的政坛并没有多大影响,真正地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始于1 9 1 8 年的衡阳“罢 战求和 ,这也是其政治主张的首次实践。 1 9 1 6 年,袁世凯死后,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军政大权,妄图实现 武力统一。1 9 1 7 ,护法运动兴起,南北对峙。段祺瑞对南方用兵,北军势如破竹, “武力统一 指日可待,吴率领的陆军第三师是其中最精锐部队,在战斗中节节 胜利,占领湖南衡阳,处于南北战争的最前沿。在吴面前是一个永享荣华富贵的 前途,但他却忽然息兵,于1 9 1 8 年8 月2 1 日,吴佩孚在衡阳前线发出通电,主 张全国一体罢战,实现和平。电文称:“朔自我国因法律问题引起内争,全国纷 纭,已逾一载,长此以往,分崩之端,即在目前。为此恳请大总统仍根据约 法之精神,实行悲悯之宏愿,颁布通国一体罢战之令。此后吴佩孚又连续发 出“罢战主和 的通电,并痛斥段祺瑞亲日卖国,谴责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是 “亡国之政策”,揭露安福国会卖国求荣、祸国殃民的劣迹。电中有云:“阋墙煮 豆,何敢言功? “并非寇仇外患,何须重兵防守? “对外不能争主权,对内宁 忍设防线? 。吴佩孚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发表通电的同时,还曾秘 吴佩孚马电1 9 1 8 年8 月2 1 日,东方杂志第1 5 卷第1 0 号 赵恒惕:吴佩孚先生集 ,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7 1 版,第3 8 1 页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密与南方政权订立救国同盟草约。草约第一条即开宗明义地说:“本约为永息 内争,力谋统一,合力对外起见,并非有政党性质。”草约第二条:“军人以保家 卫民为天职,无论何时,国内政争,不得牵动武力,惟须弭患无形,以尽保民责 务。并须保全现在之政权。兼收回已失之主权,为卫国之宗旨。以实际行动践 行了自己的主张。 无论吴佩孚真实目的如何,其主张息兵停战的通电,毕竟顺应了人民渴望和 平的愿望,契合了全国各阶层主张和平统一的要求。吴佩孚在息兵衡阳的日子里, 博得了极好的声誉,以一师之长而为天下所侧目,这绝对称得上一次成功的自我 推销。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对于仅为一师之长的吴佩孚来说,无疑也冒着巨大的 政治风险,因为他面对的是势力最强的皖系首脑段祺瑞,段不仅是政府最高首脑, 而且是他的老师,于公于私,吴佩孚作为一个军人都不应如此。那么是什么原因 促使吴佩孚在胜利之际毅然主和呢? 对于吴佩孚的行动,当时申报曾列举了六条原因: ( 1 ) 吴军欠饷过久,士卒人人怨望,一旦酿出意外,则堕军纪而丧令誉, 殊为不值; ( 2 ) 军械子弹有消耗而无增益,用武无地,士气亦日趋消沉,若再稽迟年 月,势必举全军锐气荡然无存: ( 3 ) 湘军驱张念切,徒以吴师实力与情谊之关系遂隐忍不肯轻发。乃张敬 尧不以为德,反处处防闲猜忌,恩将仇报,尤令吴伤心。 ( 4 ) 湘军驱张运动已届准备成熟之时,一旦爆发,则吴氏置身其实,殊难 取适宜之态度; ( 5 ) 湘军急于驱张,自希望吴师之速退。吴师与此撤去,一方面博得南军 之好感,一方面借释对张之宿怨;直军去而南军发动,尤可证明其军事保障衡岳, 维持和平之功; ( 6 ) 湘军此次发难,虽欲直接间接借重于吴师,然固始终抱定一自决主张, 此后决不肯再将军民政权交付于外省人之手。吴氏勘破此点,故于湘省尤无留恋 之必有。圆 上述六点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些原因显然侧重于对吴佩孚利益得失方面的分 章伯锋:北洋军阀第3 册,武汉出版社,1 9 9 0 年版,第7 6 页 申报 ,天知 第九号,1 9 2 3 年3 月2 8 日 1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析。笔者以为,单纯从利益的角度考虑,吴佩孚的“罢兵求和 无疑是下策,那 么,吴为什么还要如此选择呢? 对于吴佩孚来说,即使其战功显赫,当时在北洋 集团中还不是一个重要角色,其思想行为没有多少人会重视。然而,吴佩孚并没 有和其他军阀一样,投身于追逐功名利禄的行列,传统儒家思想培育起来的社会 责任感,使吴佩孚得以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未来他对政府治理国家能力的怀 疑,对政客的深恶痛绝和对国事的忧虑,使他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 至少他深信自己必须肩负起拯救这个国家的重大责任,在礼崩乐坏的民国初年, 他应该像曾国藩一样,重建传统社会秩序,而段祺瑞的祸国殃民、卖国肥己政策 无疑是造成混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吴佩孚的“罢战主和 也充满了爱国思 想,儒家文化的浸淫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使吴的爱国思想历久弥坚,其“衡阳息 兵 之举,正是因为吴佩孚认为皖系、安福系热衷于内战而不整顿国家和地方军 队,无法御外侮、保主权、安国本,“若再以武力平乱,是惟恐国家亡之不速也 以有限之兵力,从事内争,置外患于不顾,是对敌国宁可屈服,对国人毫无迁就, 重轻倒置。 “年来外交紧急,国债繁兴,险象环生,无一非内争之所致,人非 木石,能勿痛心 ,并要求段氏北洋政府“实行悲悯之宏愿,颁布通国一体罢战 之明令,俾南北双方军队,留有余力,以各将来一致对外 。 吴佩孚的息兵,绝不仅仅是为了罢战而为之,在息兵罢战之时,吴佩孚提出 的和平统一中国的主张,才是吴佩孚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吴佩孚的罢战主 和促使已经出现的全国和平运动达到了高潮,也促使南北政府开始尝试用议和的 方式来解决国家统一。然而,尽管有民意的基础,有南北议和的形式,却没有任 何一方有为国家谋利益的努力,此时南北双方,都为军阀政客的地盘欲、权利欲 弄到四分五裂,把国家的公共利益问题,都丢在九霄云外去了。吴佩孚寄予厚望 的统一国家的努力,成为了泡影。 “罢战求和”给吴佩孚带来了荣耀和威望,一个小小的师长闻名全国,但也 给吴佩孚带来了切切实实的麻烦,段祺瑞斥之抗上:“该师长军人也,当恪遵军 人应尽服从之天职,不然尔将何以驭下尔从吾有年,教育或有未周。余当自 责,嗣后勿再妄谈政治也。” 不仅如此,还提请总统徐世昌“请大总统迅发 由衡阳发出的主和通电 ,武德报社;吴佩孚,1 9 4 0 年版,第9 2 页。 吴佩孚马电1 9 1 8 年8 月2 1 日,东发杂志第1 5 卷第l o 号。 段祺瑞复吴佩孚电1 9 1 8 年8 月2 4 日,湘实纪略) 第l 卷,第l 篇时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基量鼍n , m 一一_ i i 曼皇曼曼吕量暑 明令,褫夺曹锟、吴佩孚、曹镆等三人官职,交祺瑞拿办。一吴佩孚的“罢战求 和一不仅没有消除南北的分歧,实现国家的统一,反而激化了直皖之间的矛盾, 加速了战争的爆发,不过不再是南北之争,而是北洋内讧直皖大战。 兵强马壮的皖系并没有迎来计划中的胜利,反倒是爆的大名的吴佩孚率领的 直军笑到了最后。直皖战争的胜利,完成了踌躇满志的吴佩孚从军人到政治家的 角色转化。战后不久,即发表通电:“九年民国,变乱相寻,追源祸始,军阀与 政客阶之厉也。军阀以政客为灵魂,政客以军阀为武器,伪造民意之术日精,而 国民愈无所控诉。迭次政变,委屈迁就,敷衍一时,祸不旋踵,而天下之乱亟矣。 比年来安福逆党,朋比军阀,以武力造法律,以外债成国会,遂至二、三竖子, 颠倒众生,可谓痛恨。幸涿州一役,夭诱其衷,群丑溃亡,元凶束手,正为 拨乱反治之机。一 并抛出了一份他精心酝酿的国民大会大纲: 国民大会八条内容: ( 一) 名称:国民大会 ( 二) 性质:由国民自行召集,不得用官署监督,以免官僚、政客操纵把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