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苏轼是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大文豪,他一生创作诗歌2 7 0 0 多首,其中与禅僧相互酬 唱的诗歌有1 2 8 首禅僧赠与苏轼的诗歌现存4 5 首。这些诗歌内容丰富,艺术成就较高, 很有研究价值。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章是交游概述。首先分析苏轼向佛的复杂原因。包括:社会背景、家庭氛围、个 人经历三大主要因素。然后梳理苏轼一生与禅僧交往的历程。从青年时代结识惟简一直到 苏轼病逝,苏轼交往过的僧人姓名可考者共计1 3 6 人 第二章是内容研究。诗僧道潜是与苏轼交情最为深厚、酬唱诗最多的一位僧人,因此 将道潜与苏轼的酬唱单列一节。二人的酬唱诗大致分为三类:友情诗、游赏诗、诗论。本 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穿插着二人交往的经过,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 背景和内容。其他禅僧与苏轼的酬唱诗另列一节,按交情的深浅次序论之,按照友情诗、 游赏诗和其他诗歌三类分别展开分析与论述。 第三章是艺术研究。此章以苏轼诗歌为主,主要选取最为明显、最有价值的艺术特征 进行分析一是富于禅趣哲思,体现在旷达的人生观、虚空观、隐逸山林的恚趣三方面。 二是比喻与用典,比喻主要运用了具象比喻和抽象比喻,用典则侧重佛学典故的分析。三 是幽默风趣的语言,起着淡化主题和愉悦气氛的作用。 最后在结语中简要说明了苏轼与禅僧相互酬唱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苏轼禅僧唱和酬唱诗内容艺术禅趣 l a b s t r a c t s u s h ii sa ni m p o r t a n tw r i t e ri nt h e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h ec r e a t e dm o r et h a n2 , 7 0 0p o e m s d u r i n gh i s l i f e t h en u m b e ro fr e s p o n d i n gp o e m sb e t w e e ns u s h ia n dt h eb u d d h i s tm o n k si s 1 7 3 t h e s ep o e m sr i c hi nc o n t e n ta n dr e a c hh i g h l y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t h e ya r eo fg r e a t r e s e a r c hv a l u e t h i sp a p e rp r o p o s e dt h e s ef o l l o w i n gr e s e a r c hf l r e a s : c h a p t e rii sa b o u tf r i e n d s h i p f i r s t l y ,t h ec o m p l e xr e a s o n sf o rs u s h i sc l o s i n gt ob u d d h i s mi s a n a l y z e d ,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r e em a i nf a c t o r s :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 t h ef a m i l ya t m o s p h e r ea n d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n , s o r to u tt h ep r o c e s s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m f o r my o u t ht o d e a t h , s u s h ic o m m u n i c a t e dw i l h1 3 6m o n k sw h o s en a m ec a nb eg i v e n c h a p t e r s t u d i e st h ec o n t e n t a m o n gs u s h i sm o n kf r i e n d s d a o q i a ni st h em o s tp r o f o u n d i n t i m a c y t h e i rr e s p o n d i n gp o e m s 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f r i e n d s h i p t o u ra n dp o e t i c s v i e w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t h a tk n o w i n gam a nm u s tu n d e r s t a n dh i s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 i r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c o n r s ei sa l t e r n a t e d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p o e m s s ot h a tt h eb a c k g r o u n da n d c o n t e n to ft h ep o e m sc a nb ec o m p r e h e n d e db e t t e r b e s i d e s ,t h er e s p o n d i n gp o e m sb e t w e e ns u s h i a n do t h e rm o n k sa r cd i s c u s s e d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f r i e n d s h i p sd e p t h t h e ya r ea l s od i v i d e d i n t ot h r e e :f r i e n d s h i p ,t o u ra n do t h e rp o e m s c h a p t e r i sa b o u tt h ea r t i s t i cq u a l i t i e s s u s h i sp o c n l sa r ei nap r i n c i p l ep o s i t i o n io n l y a n a l y z et h em o s to b v i o u sa n dv a l u a b l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a r t f i r s t , t h ew e a l t ho fz e np h i l o s o p h y w h i c hr e f l e c t e d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b r o a d m i n d e dv i e wo fl i f e ,n o t h i n g n e s sc o n c e p ta n dt h e i n t e r e s to fb e i n gah e r m i t s e c o n d ,a n a l o g y ( c o n c r e t ea n da b s t r a c t ) a n da l l u s i o n ( b u d d h i s t ) t h i r d , t h eh u m o ra n dw i t t yl a n g u a g e f i n a l l y ,e x p l a i nc o n c i s e l yt h e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m u t u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e t w e e n s u s h ia n dt h em o n k so ft h ec h a r ts e x :l k e y w o r d s : s u s h im o n k so ft h ec h a r ts e c t r e s p o n d r e s p o n d i n gp o e m s c o n t e n ta r tt h et a s t eo fz e n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季艮或已而 日期:2 0 0 7 年5 月2 0 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每长观丽 日期:2 0 0 7 年5 月2 0 日 引言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大文豪。苏轼一生创作诗歌2 7 0 0 多首,内容非常丰 富,也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关于苏轼的研究从宋代就已经开始了近千年来, 研究范围已经涉及到苏轼的生平、家世、思想、诗词文等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轼诗歌的 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仅研究苏轼诗歌的论文就有近1 8 0 篇,另外还有一些学术专 著,如谢桃枋的苏轼诗研究、徐中玉的论苏轼的创作经验等。具体说来,对苏轼 诗歌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类:对苏诗的总体评价,内容与艺术特征,分期研究,类诗研 究( 如:和陶诗、题画诗、山水诗等) 。 综观苏诗研究,有一类诗却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苏轼与诗僧之间的酬唱诗。 苏轼一生足迹遍天下,交游广泛,与僧人的交往几乎贯穿了他的大半生。因之而生的与僧 人之问的大量酬唱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关于苏轼与禅僧的交游,研究者往往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孙昌武苏轼与佛教侧 重于苏轼的佛学思想、苏轼与道潜交游探微等文仅限于与道潜或某几个僧人的交往情 况, ,东坡志林卷二第柏页,中华书局2 0 0 2 年 4 和冲师、惟肃、思聪、祖印等。 在杭州时,苏轼还多次去属地办理公务,又结识了不少僧人如秀州乡僧文及、焦山 纶长老、苏州通长老等过润州金山时,认识了宝觉、圆通。苏轼称赞宝觉“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 ) ,两人保持着长期交往。 熙宁七年至元丰元年,他先后为官密州、徐州、湖州,一如既往地与僧人交好。僧友 还有道潜、云知和尚、应言、法明、仲渊等在徐州时,总令开元僧法明督修石桥,后来 又相约游庐山东坡自扬州赴常州时,法明远程来剐,轼赠以罗汉图,法明以苏轼手简刻 石,体现了相互敬重之情。 三、贬谪黄州归诚佛僧 元丰二年七月,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发,苏轼饱受荡吓和牢狱之苦。出狱后,他被贬 黄州,“虽平生亲识,亦断往还”( 答参寥书) 。此时的苏轼充分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与世事无 常,内心极度苦闷。苏轼开始认真反思人生。他常去安国寺焚香默坐,归诚佛僧,“求一 洗之”( 黄州安国寺记 ) 。仕途的偃蹇,拉近了他与佛教的距离。事实上,在黄州最能给苏轼 以精神安慰的也正是佛教僧人。 元丰三年,苏轼刚到黄州不久,昔日道友辩才、道潜、法言、了元,以吸徐州法明、 长芦法秀、僧有聪等就来简相慰,惟简遣徒孙悟清前来探问,海印纪公自三衢至,他们的 关切令苏轼深受感动,自感“以此知道德高风,乃在世外”( 答参寥书) ) 苏轼对禅僧也是崇 敬有加安国寺僧继连待苏轼十分友好,苏轼离黄时,为继连作黄州安国寺记。他曾 为模上人书佛经母祭日,饭僧于安国寺,以求母在阴问获得平安。 了元。字觉老,号佛印。约在元丰二年,苏轼移知湖州时路过金山,二人就此相识。 苏轼居黄州时,与了元交往甚多。苏轼曾得美石百枚,送给了元,并作怪石供。了元 曾欲为苏轼买田京口,未果苏轼离开黄州后曾相伴游览庐山。但留传最多的是他俩斗机 锋的趣事。最有名的是围绕。四大”展开的论争: 东坡赴杭,过润州,佛印时住持金山寺,坡为留数月一日,值师挂牌入室,公 便服入方丈见之,师云:。内翰何来? 此间无坐处”公戏云:。暂借和尚四大用作禅 床”师云:“山僧四大本无,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 ”公疑议未即答,师 5 急呼侍者云:“收此玉带,永镇山门”公笑而与之师遂取衲裙相报。 一场论争,终以了元的胜利而告终。苏轼居常州时,应了元之劝,书楞伽经,付与了 元刻印成书,以示功德。苏轼远贬海南时,了元曾以佛法相劝慰。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到庐山游览了十余日。这次庐山之行,陪同入员众多, 仅僧人就有了元、道潜、中际可遵、圆通可仙、自顺、常总等十多人。离开庐山后,在荆 南曾与承皓斗机锋: 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抑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 高姓? ”公日:“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日:“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公无 对,于是尊礼乏。 然后苏轼沿水路东上,过芜湖时,会晤了承天院僧蕴湘。云师无著也自金陵前往扬州 见苏轼。过金山时,再次与了元、宝觉见面,并有诗送僧圆宝归蜀。过龟山时,谒辩才师, 后来曾托人为龟山辩才师奏请“海照”师号。 四、元祜大臣佛心日深 元祜年间,旧党得势,苏轼又被委以重任。但新旧党争依然存在,直言敢谏的苏轼又 招致了旧党的忌恨,他不得不请求外任。因此,元祜年间,他总是在京官与外任之间游走。 政治的纷争、尘俗的芜杂令他心生厌倦。他愈来愈倾向佛法,时常思念诸僧友。“日望东 南一郡”( 与辩才禅师兰首) ,盼与诸公相会 元祜四年,他再次到杭州任职,杭州士僧从之如靡。苏轼也是如鱼得水,他主动拜访 了昔日好友辩才、惟贤、了性、净慧、道潜、清顺等人,相游甚欢。他又新结识了著名诗 僧仲殊。善茶的南屏谦师,朱照僧、钟守素等僧人。 苏轼对佛教信仰日深。每当亲友亡故,便于禅院设祭举哀:曾应圆照律师之劝,为亡 母舍遗簪、画佛像、作颂诗,曾于荐福禅院祭张方平。在京时,诠秘大师有疾,曾与张元 明简,请着人为治。 。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 ,第1 8 0 页,岳麓书社,1 9 8 4 年 ( 南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十七下册,第1 1 4 6 页,中华书局,1 9 8 4 年 6 早在元丰七年,就曾于扬州访问过戒公,次年与之在扬州别,并书字。元祜年间知守 扬州,他又前去访戒公,并留住石塔,为作戒衣铭。 五、远迁岭南僧友是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人物,苏轼首当其冲受到政敌迫害,再次经受了 仕途无常的打击。他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遥远荒凉的惠州、儋州但佛教僧友对他不离 不弃,真诚相伴,陪他度过了艰难的七年贬谪期。 苏轼南迁途中,几乎是逢寺必进,而僧人也都热情款待。他路过金陵结识了钟山法泉。 游清凉寺认识了和长老。在虔州与惟浞交好。在韵州,应惟谨之请,为之题梁。他结识了 南华重辩长老,并时常书信往来、诗歌唱和重辩常赠食物等给苏轼,每次遣人送东西给 苏轼,寺中人都争着去,问其原因,e l :“欲一见东坡翁,求数字,终身藏之”( 付龚行信) ) 对苏轼的景仰如此之深l 当苏轼北归至此,重辩已故去,南华寺由得明主持,苏轼与得明 又甚为相知。抵虔州时与惟浞久别重逢,甚是欣喜,曾乞数珠于惟浞,并和诗不已。 在惠州三年,他与僧昙颖过从甚密,常一起出游。昙颖还告知苏轼服黄连治病之法; 教苏轼做谷董羹,以解肚腹之饥北归至广州时,昙颖与祖堂、通老三人专程从惠州赶来, 为他饯别,其拳拳之情,感人肺腑。 他远居蛮荒的惠州,令禅僧们非常挂怀。道潜曾数次遣专使前来慰问,并欲过海访之。 苏州僧守钦派徒弟卓契顺带诗前来探望,苏轼和诗八首以赠之杭州慧净琳长老等为苏轼 祈祷于佛前,盼苏轼早e t 北归。法芝先后两次前来相访,留十余日乃回。在儋州时,蜀僧 奉忠欲渡海来见,但因病未及见。 苏轼北归经过很多寺院,僧人对苏轼皆仰慕已久,争着求其手书。苏轼总是尽力满足 僧人之请。他曾为道赞、惟德、愈上人、祖堂、琏首座、荣显、明鉴、宣秘等僧人作书或 题名。其平易近人、温厚宽容的性情令丛林中人对他赞不绝口。 北归至大庾岭时,苏轼作过岭二首,僧友们闻讯欣喜不已,纷纷和其诗韵,表示 祝贺。这些方外人士,在苏轼遭遇人生挫折与政治打击时,真诚相慰,不避禁令;在其境 况好转时,由衷地为苏轼感到高兴和宽慰,其关切之情早已超出了僧俗的界限,摆脱了功 利富贵的羁绊,体现出僧人们对一个乐佛之人最真挚朴素的崇高情感。 7 第二章苏轼与禅僧酬唱诗内容研究 第一节与道潜的酬唱诗 苏轼一生交往的僧人甚多,道潜是与苏轼友情最为深厚的一个。从元丰元年相识到苏 轼去世,两人的交往持续了二十余年。可谓僧入与文士相知相交的典范。 道潜,号参寥,杭州于潜入。本名昙潜,后苏轼为之改名道潜。“于内外典无所不窥, 能文章,尤喜为诗。” 苏轼对其为人颇为称赏: 维参寥子,身寒而道富辩于文而讷于口外虺柔而中健武与人无竞,而好刺 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此余所谓参寥子有不可晓者 五也 一一参寥子真赞 道潜在宋代颇有诗名,苏轼称道潜之诗“诗句清绝,可与林逋相上下”( 与文与可十一首 其十) 陈师道送参寥序中,说他是大觉怀琏法嗣,称其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而 诗苑之英也。”僧人写给苏轼的诗现存4 5 首,而道潜写给苏轼的酬唱作品就有3 7 首之多。 两入之间的酬唱诗共计5 1 首,可分为友情诗、游赏诗和诗论三类。 一、友情诗 先看写于徐州的诗。 早在苏轼通判杭州时,就已闻道潜之名,惜未见面。元丰元年秋( 1 0 7 8 ) ,道潜自杭 州不远千里来到徐州拜访苏轼,并在徐州逗留了两个多月。这是他俩正式交往的开始。他 们一见如故,畅游戏马台、放舟百步洪、同登黄楼,写下不少唱和的作品。道潜有诗访 彭门太守苏子瞻学士o ,“同时父子擅芳誉,芝兰玉树罗中庭”,极力赞扬苏轼父子三人 。t 宋) 潜说友成淳临安志 。卷七十,见宋元方志丛刊 ,第3 9 9 0 页,中华书局,1 9 9 0 年。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3 4 页,傅璇琮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本文所日l 道潜诗均出此本 8 的非凡才华,表达了对苏轼的仰慕之情。“神仙高标独未识,暂弃萝月人间行”谓苏轼品 行高洁,超凡脱俗。“铃斋更退属软语,一看挥麈银河倾。”两人促膝长谈,话语投机,夜 光流逝而恍然不觉。 苏轼对道潜的到来也非常高兴,盛情相待。他欣然写下了次韵僧潜见赠一诗,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 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 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 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 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 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茕 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 苏轼对道潜。千山不惮荒店远”的真情深为感动。“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 赞扬道潜洁身自好、不慕富贵,“公侯欲识不可得”,具有超然物外的高标逸志。不惟如此, 道潜还富有诗歌才华,诗写得清绮宛转,“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道潜是有 道高僧,诗歌又如此清丽,这双重气质正是苏轼所倾心的境界,因此他愿意“乞取摩尼照 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想要摆脱庸俗烦杂的尘世,共游于佛家那清幽明净的理想境晃 之中。 此诗中运用了很多文学典故。“故知倚市无倾城”,“倾城”出自汉代李延年的佳人 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原意是指绝世美人。 苏轼用于诗中,是指富于才华、诗法超妙的优秀诗人,从侧面赞扬道潜的杰出的诗才与不 慕权贵的德行诗中“我欲仙山掇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是出自诗经卷耳篇,“采 采卷耳,不盈倾筐”,表示自己想要摆脱俗务、归隐修行,但这个愿望却难以满足,写得 委婉而深沉 有一次,有客人送给苏轼一条红鲤鱼,苏轼不忍心吃捧,就把鱼放生了。道潜对此深 为赞许,并写诗为记,即虚白斋与子瞻共坐,有客馈鱼于予瞻,瞻遣放之,遂命赋是诗: 9 嘉鱼满盘初出水,尚有青萍点红尾银鳃戢戢畏烹煎,倔强有时俄自起 彼客殷勤赠使君,愿向中厨荐醪醴使君事道不事腹,杞菊终年食甘美 传呼慎勿付庖人,百步洪边放清激。回首无欺子产淳,漫道悠然泳波底。 叙述了放鱼的情形,称赞苏轼宅心仁厚。使君事道不事腹”,苏轼奉行的是“道”而不是 口腹之欲,诗中将苏轼比作战国时的名臣子产,对苏轼以“道”为重的高远情怀极为称赏。 苏轼和诗一首,次韵潜师放鱼: 法师说法临泗水,无数天花随麈尾劝将净业种西方,莫待梦中呼起起 哀哉若鱼竟坐口,远愧知几穆生醴。况逢孟简对卢全,不怕校人欺子美 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吾颡溉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沙泥底 将放生之功业归于道潜,是道潜的佛道影响,让苏轼萌生了放生的念头。此诗用了三个典 故,穆生澧,孟简与卢仝,予美放鱼。楚元王设澧款待穆生,唐代孟简与卢仝惺惺相惜、 引为至交。这都表示自己与道潜情谊的深厚。春秋时郑国的子产生性慈悲,让校人放鱼, 虽然校人把鱼吃掉,欺骗子产说鱼已经放了,但子产做得问心无愧,人们依然对子产的善 心盛赞不已。正暗合此时苏轼在道潜面前放鱼一事,表示放鱼是佛家所提倡的善事。自己 这样做合情合理,体现了苏轼向佛的决心。“疲民尚作鱼尾赤,数罟未除我颡溉”,由放鱼 联想到“疲民”,展现了苏轼爱民如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 苦沙泥底”,是说不需要辛辛苦苦地去沙底寻找,法师心中自有一颗慈悲的明珠,这是称 赞道潜的佛法深厚,流露出对道潜的敬重之情。 在徐州两个多月的相聚时间里,两人的相知和默契不断加深。苏轼一再表示愿向道潜 学法,“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口,“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 和 参寥见寄) ) ,期待与道潜共研诗法,知音共赏。对道潜的人品和诗歌修养赞不绝口。如称赞 其为人:“吴山道人心似水,眼净空尘无可扫”( 再和潜师) ,又赞扬其诗作:“新诗如弹丸, 脱手不暂停”( 次韵答参寥) ) 。 徐州临别时,两人均依依不舍。道潜次韵子瞻饭别o 中写道:“西去想难陪蜀芋, 南来应得共吴董”,感叹别后难以相伴游玩,并期待日后相会于杭州。道潜在离徐途中,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3 5 页 。次韵参寥师寄秦太虚三绝句,时秦君举进士不得,苏轼诗集册3 ,页9 0 4 ,中华书局,1 9 9 9 年本文所引苏轼 铸均出自此本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3 5 页 1 0 又寄诗自彭门回止淮上因寄予瞻来表达思念之情,“寂寞兼葭霜雪后,何时重依玉青 葱”苏轼回应道:“欲共幽人洗笔砚,要传流水入丝桐”,表达知音相赏的情怀,“待我西 湖借君去,一杯汤饼泼油葱”( 和参寥见寄) ,满怀期望他年于杭州再次聚首。 元丰二年,苏轼赴湖州任,途经高邮,与道潜、秦观再次见面,三人同行至松江才依 依话别。此后常以诗文相往还 再看写于黄州的诗。 “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处境非常艰难,道潜先是不断来简相慰。元丰六年 三月,道潜干脆不远千里来到黄州陪伴苏轼,居黄州一年有余。两人都雅好诗文、热心佛 禅,因而默契日深,交谊之深厚,竟至持续了二十多年,直至苏轼病逝。在黄州,道潜作 雪堂雨中,“一番红素掩春泥”,隐含着为苏轼鸣不平的意味。他们离开黄州时,道潜 有诗留别雪堂呈予瞻: 策杖南来寄雪堂,眼看花絮老风光主人今是天涯客,明日孤帆下渺茫中 苏轼被贬而寄身黄州,而自己明日也将独自云游了,充满惺惺相惜之感,饱含着依依惜别 之深情。苏轼也和诗一首: 芥舟只合在坳堂,纸帐心期老孟光不道山人今忽去,晓猿啼处月茫茫 一一和参寥 “芥舟”出自庄子,意为受局限的人和事。盂光是汉代人,梁鸿之妻,“举案齐眉” 说的就是他们夫妻的故事。孟光时常坐在帐中静静地等丈夫回来,感情恩爱异常。用在此 处,有些戏谑的味道,体现了与参寥子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深厚友情。对于处境困难、 精神苦闷的苏轼来说,道潜的陪伴无异于雪中送炭,给了他莫大的慰藉,生活也因此平添 了许多生趣。这种不畏灾祸、不计利害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真可谓患难见真情。“不道 山人今忽去,晓猿啼处月茫茫”,因此苏轼对于道潜的离去感到茫然若失。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任,先到隔江相望的庐山游玩。道潜始终陪伴在苏 轼身边,直到苏轼离开庐山九江分别时。相互赠诗以示纪念。道潜有九江与东坡居士 o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5 0 页 1 1 话别,苏轼次韵道潜留别再次称颂道潜平静和缓的禅心和非凡的诗才,表达了长相 思念之情。 再看杭州之诗。 果应此前诗中所言“待我西湖借君去”,元辜占年问,苏轼又一次来到杭州为官。与上次 来杭不同的是,此时的苏轼是官高位重、显赫之极的翰林学士。但苏轼并没有居官自傲, 而是主动去各禅院拜访昔日道友,显示了他重情重义、平易近人的态度。不久,道潜h 居 西湖智果院。一对好友终予再次欢逢。道潜初入智果院时,苏轼亲率僚属宾客十六入热情 相送,排场盛大,令人乍舌。这些人还都写有祝贺之诗,苏轼更是书写长诗抒发欣喜之情: 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 三间得幽寂,数步藏清深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 节选) 描绘了智果院幽静清雅的宜人环境,表达了欲在此静养、忘怀俗务的愿望。 对此,道潜深为感动,和诗一首回应苏轼的盛情,即:余初入智果院,苏翰林率宾客 相送者十六人,各赋诗一章,用圆觉经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为韵, 得以字毋,对苏轼的盛情表示了无比感激。“使君道德姿,圭角非所恃”,他看重的并非 苏轼的官位,而是其高尚的品德和对友人的真诚。“软语如春风,薰然著桃李”,一个平易 近入、笑容可掬的太守形象跃然纸上。这次盛会,令道潜感慨不已,甚至在院内塑东坡像 以供奉,并表示“安得笔如椽,磨崖为公纪”两人都非常珍惜这份宝贵的友情。此后, 他们同清顺等僧人一起游山玩水,促膝谈心,度过了一段闲适愉快的时光。 苏轼离杭入京时,与道潜作别,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算诗 人相得,如我与君稀。”道出二人友情之深,并相期“东还海道”时再次聚首。他们深沉 而真挚的友谊超越了世俗。元裙八年,苏轼请宰相吕大防为道潜奏得“妙总”师号。 最后是写于岭南的诗。 绍圣年间,新党得势,苏轼被再次贬谪,远迁岭南,临行即以道潜所赠弥陀像随行。 苏轼南迁途中,写了不少诗,表达了俯视苦难、坦然处世的生活态度。如过大庾岭: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5 7 页 1 2 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问,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授长生 苏轼并未因贬谪而灰心丧气,反而对自己远离了官场感到庆幸。他深信自己拥有浩然正气, 决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结尾用李白的诗句表达了寄情佛法、悠然从容的人生态度。 道潜对苏轼的命运非常关注,时常与苏轼书信往来,殷勤劝慰,给苏轼很大的精神慰 籍。苏轼南迁所作诗不时传来,道潜便以诗表示对老友的精神支持。 居士胸中真旷夷,南行万里尚能诗牢笼天地词方壮,弹压山川气未衰 忠义凛然刚不负,瘴烟虽苦力何施往来惯酌曹浮水,一滴还应契祖师o 一一读东坡居士南迁诗 盛赞苏轼处乱不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苏轼一身正气、忠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叹服不 已高度称赏苏轼的佛学修养,指出其“一滴还应契祖师”的灵悟通透,并认为佛法是苏 轼能如此乐观的重要因素。 苏轼至惠州,道潜曾几次遣专人前去探问,并欲过海相访,为苏轼极力劝阻。未几, 道潜因与苏轼过从甚密而受到新党忌恨,竟因此而有牢狱之灾: 吕温卿为浙漕,屡起大狱,复欲网罗参寥盖参寥本名昙潜,因子瞻改日“道 潜”,温卿索牒验之,信然,竞坐刑之;归俗,编管兖州。 苏轼闻讯后极为关切,致书京东转运使黄师是,为道潜觅一安身之地。同年,曾子开 为道潜说情,于是道潜得以重新祝发,师号如故苏轼得知后欣喜无比。经此波折,两人 竟无缘再见一面,实为一大憾事。 他还曾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赠与好友道潜,表达了对惠州风物的满心热爱,流露 出热爱生活的真感情,展现了一个淡远超然的人生境界。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获释北归,度大庾岭,作过岭二首,其二为: o 全束诗,册十六第1 0 7 8 4 页 o ( 束) 张邦基墨庄漫录 卷一,第4 8 页,中华书局,2 0 0 2 年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呜空洞,雾绕征衣滴翠崴谁遣山鸡忽飞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苏轼对自己岭南七年之行作了一个总结,佛法的甘甜让他能坦然面对生活的困苦,而今北 归,恍如一梦醒来。尽管一路风尘仆仆,但毕竟是等到了回归中原的一天。诗中充满人生 如梦的感叹,也有着历经磨难之后的释然。 道潜闻之,喜不自禁,也作诗次韵之: 一时迁客尽难堪,二老高怀默自甘造物定知还岭北,暮年宁许丧天南 安排拄杖寻庐阜,斗薮征衣洗瘴岚他日相逢长夜语,残灯飞烬落毵毵o 一一髹次韵东坡居士过岭 为苏轼的内迁感到欣喜不已,表达了即日相逢的喜悦之情,其发自肺腑的期许与祝愿,尤 为真挚感人。苏轼卒于常州之后,道潜万分悲痛,一连作了挽诗十五首。其挽诗数量之多, 与苏门弟子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东坡先生挽词中,他称赞苏轼的高尚情操:“拔 俗高标元自悟,妙明真觉本何疑”。有“他日西湖吊陈迹。断桥陡柳不胜悲”之旬,表达 了深切的怀念和哀悼之情。这种友情,早已超越了僧俗的界限,突破了时空的阻碍,达到 了心有灵犀、默契与共的境界。两人一僧一俗,一民一官,但情深意厚,相知相助,可谓 士人与禅子交往的典范。 二、游赏诗 此类题材的涛歌主要作于徐州和杭州任上。 在徐州时,苏轼曾令歌伎向参寥索诗。参寥援笔立就: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禅心已作泥沾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一一鬣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9 2 页 1 4 意思是说:你这个美丽的歌女,为什么不去诱惑潇洒的太守苏轼呢? 我是一个出家人,心 如止水,是不会为情所动的道潜对苏轼的作弄作了风趣的回应,既赞美歌伎的美妙姿态, 又阐明了自己身为佛子,心如止水、淡泊宁静的禅家志趣,富有禅理。立意新颖,将严肃 的佛教戒律化为富有谐趣和韵味的志趣诗,切合宴会气氛与僧人身份参寥才思之敏捷、 诗艺之精湛可见一斑,所以苏轼见之大喜。朱弁风月堂诗话有记载: 参寥自余杭谒坡于彭城一日,燕郡寮,谓客曰:参寥不与此集,然不可不恼之 也遣官妓马吟吟持纸笔就求诗焉参寥诗立成,有。禅心已似沾泥絮,不逐东风 上下狂”之句坡大喜日:。吾尝见柳絮落泥中,私谓可以入诗,偶未曾收拾,遂为 此人所先,可惜也” 在徐州,两人曾同游戏马台,苏轼有诗一首: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 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更寻陋巷颜夫子,乞取微言继此声 一一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颜长道二首 描绘了游玩时所见清新景色。芳草遍地,泉水清冽,他们脚着芒鞋,拄着竹杖,在林丛中 穿梭。牛羊归城了,他们还在沽酒大醉此乐何极! 游乐使苏轼陶醉其中。 两人都曾咏赏过梅花。道潜之诗为梅花寄汝阴苏太守 湖山摇落岁方悲,又见梅花破玉蕤一树轻明侵晓岸,数枝清瘦耿疏篱 良辰易失空回首,习气难忘尚有诗所向皆公旧题墨,肯辜鱼鸟却来期。 先写梅花的高洁丰姿与娇妍芳香,又说自己身为僧人却爱作诗,是“习气难忘”最后话 锋一转,面对苏轼寄来的书信而生思念之情,期待再次的欢逢。诗句暗喻苏轼的品行高洁, 心胸清明。苏轼回赠一首再和潜师: 化工未议苏群槁,先向寒梅一倾倒 风清月落无人见,洗妆自趁霜钟早 o 全宋诗 册十六,第1 0 7 6 2 页 江南无雪春瘴生,为散冰花除热恼 惟有飞来双白鹭,玉羽琼林斗清好 昊山道人心似水,眼净尘空无可扫故将妙语寄多情,横机欲试东坡老 东坡习气除未尽,对复长篇书小草且撼长务餐落美,忍饥未拟穷呼昊 此诗重在赞颂梅花的幽寂高洁品质。后半部分则由梅到人,称赞道潜“心似水”,“眼净尘 空”,戏谑道潜赠梅花诗是想试试东坡的才情。最后自嘲“习气未尽”,爱作文弄字,愿与 梅花、与道潜长久相知,即使困顿也决不动摇。两诗都是先咏梅花,后赞友人,以梅花的 高洁品质喻友人的品行,隐含着对彼此友情的珍视,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潜曾有咏雪诗,苏轼次韵一首; 朝来处处白毡铺,楼阁山川尽一如总是烂银并白玉,不知奇货有谁居 一一次韵参寥咏雪 此诗为“白战体”,通篇未见一“雪”字,却处处在言雪。并用比喻手法,以白毡铺、银、 玉等与雪颜色相似之物摹写雪景,巧妙展现了一幅遍地洁白的大雪图画。 三、诗论送参寥诗 元丰元年末,参寥离开逗留了两个多月的徐州,前往高邮去见秦观。j t 缶另z j 时,苏轼以 送参寥诗相赠。这既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篇著名的诗论,一向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苏轼在诗中充分阐发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看法。 上人学苦空, 胡为逐吾辈, 退之论草书, 颇怪浮屠人, 细思乃不然, 7 t 擞- j 群动, 成酸杂众好, 百念巳灰冷剑头惟一映, 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雪, 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 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 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 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 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 1 6 焦谷无新颖 出语便清警 一寓笔所骋 谁与发豪猛 无厌空且静 观身卧云岭 此语当更请 此诗首四句高度肯定了参寥子的诗歌创作才能。参寥本是一名僧人,四大皆空,尚“苦空” 之道,百念不起,但他却饱读诗书,于诗处下功夫,似乎要与世人一争高下。参寥之诗“新 诗如玉雪,出语便清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 中间四句,是就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展开论述。韩愈认为“不平则鸣”,作诗要表现 “忧愁不平气”,因此张旭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 动于心,心于草书发之”但高闲想仿效张旭草书却是困难的,因为佛界中人“视身如丘 井”,把一切都看得寂寥虚空,“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 苏轼是不同意韩愈这种观点的。他在诗的后半部分,正面表述了自己的诗论观点。他 认为,表面上看韩愈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细想来并非如此,就像参寥子精警的诗那样, 要想写出美妙的诗来,就需要心境的空与静“静故了群动”,惟有处静居幽。才能默了世 界之变,明自然之理。这是丰富创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与当时的士 大夫喜欢默照禅的风气是一致的。 “空故纳万境”,僧人心如止水,身如枯井,正像空寂无尘的明镜,能折射出大干世界 的光彩这是禅定的境界,也是思接千载、自由翱翔的思维状态以虚静之心“阅世”“观 身”,才能获得更丰富全面的人生体验,写出富有“至味”的诗歌。因此,佛法与作诗, 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若能以空静的佛法之心去指导自己的写作,诗歌造诣会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苏轼认为“诗法不相妨”,作诗与佛法非但不会相互排斥,而 且还可以相互促进。 此诗以参寥的僧人身份作为诗的起点,归结到静空之诗法,立意鲜明而新颖。纪昀苏 文忠公诗辑注评日:“潜本僧而公之诗友,若专言诗则不见僧,专言禅则不见诗,故禅 与诗并而为一,演成妙缔,结处诗法不相妨五字乃一篇之主宰,非专拈空静也”。 这段评语可谓至论。 苏轼一向非常欣赏参寥之诗的“清”。他在写给文与可的书信中称赞道潜“诗句清绝, 可与林违相上下。”在答参寥中说道潜所寄新诗“三诗皆清妙”,“笔力愈老愈清熟” 等语句,都可看出苏轼对诗歌的风格取向。 纵观此诗,既是对参寥诗的赞赏,也为他提出了更高的诗作目标。不仅论诗,还涉及 到了诗人之人格、阅历、艺术风格等方面,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诗论。 1 7 第二节与其他僧人的酬唱诗 除道潜外,苏轼与很多僧人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如辩才、维琳、佛印、清顺等。他 们共同登山临水、谈佛论禅,听歌赏舞,甚至处理政事。因而留下了许多酬唱诗,其主题 主要有游赏和友情两大类。 一、友情诗 辨才是与苏轼交情深厚的又一禅僧。辨才,法名元净,杭州于潜入,居上天竺讲说天 台法十九年,深受民众爱戴。晚年退居龙井。辨才主持上天竺时,“士民争归之”,寺院规 模不断扩大。他退往下天竺,士民又为其筑室建屋,甚成规模。苏辙辨才大师塔铭对 辨才生平事迹叙述详细。苏轼与辨才交往颇多,自谓“道眼相照”。他对辩才颇为敬重: 南北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都会,男女礼白足我有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法华,佯狂啖鱼肉 一一赠上天竺辩才师 苏轼的儿子有腿病,四岁了还不会走路,苏轼请辨才为之摩顶,孩子竟然很快奔跑如飞了。 苏轼感激不尽,以诗相谢,称赞辩才佛法高深,并表示为佛不必拘于戒律,自适即是佛。 自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贬谪黄州时,辩才遗入千里致问,令苏轼非常感动。元祜二年,苏轼为父母造地藏王 菩萨,特地委托辨才督造并运往京师供奉。元祜四年,苏轼守杭,得以经常谒访退居龙井 的辨才,相谈甚欢,以至于辨才将苏轼送过风凰岭而不知,破了他平日送客不过虎溪的规 矩,左右之人都惊呼不已。辨才随后即在虎溪筑二老亭以为纪念,并赋诗一首,即 龙井 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 政暇去旌旆, 云谷一临照, 路穿乱石脚, 煮茗款道论, 自惟日老病, 策杖访林丘人惟尚求旧, 声光千裁留轩眉狮子峰, 亭蔽重冈头湖山一目尽, 奠爵致龙优过溪虽犯戒, 当期安养游愿公归庙堂, 况悲蒲柳秋 洗眼苍龙湫 万象掌中浮 兹意亦风流 用慰天下优 “云谷一临照,声光千载留”,对苏轼的来访感到期待、荣幸和珍视。“过溪虽犯戒,兹意 亦风流”,即使送行时过了虎溪,犯了平日的禁戒也是值得的。最后期望苏轼在任上能有 所建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二人深厚情谊的称颂。 辨才诗成后,参寥、秦观等友人都纷纷和诗,一时蔚为大观。苏轼也次韵诗一首,回 应辩才之友情,即: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轼往见之常出至风篁岭。左右惊 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e 1 - “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 岭上,名之日过溪,亦日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 去住两无碍, 来如珠还浦, 我比陶令愧, 聊使此山人, 古今同一丘 人天争挽留 鱼鳖争骈头 师为远公优 , g 记- - 老游 惟此鹤骨老, 去如龙出山, 此生暂寄寓, 送我还过溪, 大千在掌握, 凛然不知秋 雷雨卷潭湫 常恐名实浮 溪水当逆流 宁有离别忧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将辩才比作晋代名僧慧远,其高风亮节,人所共仰并把 两人的交往比作陶渊明与慧远的交往。“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借杜甫之诗喻二人交 情之深厚。“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希望二老的足迹永留山中,希望这段美谈永远被 人们铭记。事实正如苏轼所期望的,他与辩才的交游已成为丛林中的一段美谈,在宋人笔 记小说中也多有记载。 约熙宁十年,辩才被小人逐往下天竺,而辨才处之泰然在朝廷的干涉下,次年才又 被复召至上天竺苏轼闻讯后,非常高兴,以诗相贺: 道人出山去,山色如死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余哀 忽闻遗人归,鸟语山容开神光出宝髻,法雨洗浮埃 1 9 想见南北山,花发前后台寄声问道人, 何所闻而去,何所见而回道人笑不答, 昔年本不住,今者亦无来此语竟非是, 一一闻辩才法师复归上天竺, 借禅以为诙 此意安在哉 且食白杨梅 以诗戏问 先描述辩才去后、复来时山间的不同景象,表现山中万物对辩才的留恋,衬托出辩才佛法 的深厚,令万物折服。但无论来与去,在佛家看来都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佛家主张“万事 皆空”,“无住无所住”,辩才对自己的处境也是宠辱不惊,得丧如一,“昔年本不住,今者 亦无来”,展现了一个有道高僧淡泊、守静的高沽品性。这一点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影响颇 深。苏轼与禅僧相互扶将,相互影响,所以苏轼晚年更趋向于佛家达观、随缘的处世态度。 苏轼去秀州公干的时候结识了一乡僧,就是报本禅院的长老文及。苏轼曾三次造访, 每次都赋诗一首。第一次会面,文长老正任主持,老乡相见,格外亲切: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一一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苏轼对文长老既敬重又亲切,与长老谈话令他感到神清气爽,百忧俱失。诗中充满着浓浓 的乡情。词真意切,用语奇警,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次去长老卧病在床。“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 时卧病退院) 孤鹤的举头、长鸣及其哀伤的神情,更烘托出文及病重已难以交谈的情状, 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悲凉的气氛,增强了全诗的抒情色彩。叙事平淡,情感深沉。 第三次去,长老已过世: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问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一一过永乐文长老已率 长老所养之鹤瘦得不成样子,它是为主人的故去而悲痛,未言及人却已充溢着感伤之情。 2 0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倾去来今”,自然概括了对长老的三次造访,似乎无心经营, 却成天然绝对,表面的淡然隐含着无尽的哀思。“老病死”,是三次拜访所见到的长老的不 同状态,也是佛家术语,寓意文及归去,世事无常“去来今”暗伏结来世因缘的意思。“浑 无泪”,见惯了亲友的离亡,哀痛得早已无泪可流,轻描淡写却令人觉得沉重、忧郁。眼 见亲友尽去,而自己却归乡无日。最后用李源与圆泽相约来世相见的典故,抒发了对长老 沉痛悼念之情。语言素淡而内涵深广,既是对文及的沉痛哀悼,也是对自己仕途坎坷、世 事难料的慨叹l 言简意长,意境深远“自然凑泊,触手生春”o ,“意沉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335-2-3:2022/AMD1:2025 EN-FR Amendment 1 -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3: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electric irons,ironing boards
- 【正版授权】 IEC TS 63346-2-3:2025 EN Low-voltage auxiliary power systems - Part 2-3: Design criteria - Low-voltage AC auxiliary power systems for substations
- GB 46521-2025烟花爆竹生产机械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水电定子线圈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活动量爪卡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3年全球市场电机转子铁芯 GIR3480中文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 印刷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中国少量大麻素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年终总结会-干部述职评议表
- 无线负控终端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滁州海关招聘协管员1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华为ICT大赛中国区(实践赛)-基础软件赛道往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直辖市城投集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GH/T 1117-2015桂花茶
-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完整版
- 公司废弃物清单
- 杂种优势利用课件
- 《幼儿园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思考》讲座课件
- 旅游产业经济MA
- AI人工智能(PPT页)(共37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