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心性与情性——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性与情性 从心性论角度管窥黄庭坚哲学与诗学思想 杨遇膏 摘要:一个知识分子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往往是他安顿灵魂与生命的家园。用 黄庭坚的话语来讲就是“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 与洪驹父书) ,“根源 深远,则波澜枝叶无遗恨矣”( 答王复观书) 。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思想是 黄庭坚安身立命之本;两诗学思想及其创作贝q 是其枝上青翠的绿叶与怒放的花 朵。把他的哲学与诗学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体验和再现黄庭坚的心灵世界 和艺术精神,无疑是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化史的视域,触摸黄庭坚的心灵历程与 精神境域,解读其丰富的哲学与诗学思想。 1 、努力把黄庭坚置于北宋思想史的丛林中,分疏黄庭坚的思想源流。儒学 复兴是北宋学术的首要课题,黄庭坚的儒学思想得纯正于李公择,得深湛于孙莘 老。同时受黄介等人的影响,对老庄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熙、丰年问,在王安 石的推动下形成过一次研习义理和诵习老庄的思潮,在此前后黄庭坚充实孟子和 易学思想为基础,融合老庄的天道性命学说,形成了其心性思想的基本架构。此 后,黄庭坚汲取黄龙宗禅学,完善自己的思想,建立了以见性为宗,三教圆融的 思想体系,并在与蜀学、洛学的比较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理论特征。 2 、系统总结黄庭坚“心性论”思想的体系与特征。他的心性论思想以孟子 的“反诸己”与老庄的“归根”为出发点,汲取易学、孟子与佛教禅宗的基本观 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心性的圆明澄澈。心体质性本然,充实而光明,超越善 恶二元之上。作为“不器之器”,必须通过致养才能成“器”,焕发出心性的自然 辉光;二是万物一家的心灵境界。通过涵养、提升和扩大心灵的境界,心灵可以 涵育万物,“达于天地之大”,万物体现着心灵的境界与辉光,心与物、天与人浑 然一体。三是读书与言行皆能养性。黄庭坚提出性与知、行的统一,治经读书与 语默举止都是涵养心源、提升认知境界的基本途径。同时重视“无心近道”的直 觉的生命体验,以期把生命融化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天地境界之中。这 些都对其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论文受陕西师范大学”佛教华严研究基金”资助。 3 、把黄庭坚的哲学思想与诗学思想进行统一考察,对其部分诗学概念的内 涵进行重新评估与补充。近年来,重估黄庭坚诗学的评论渐成主流,但对其情往 论诗学思想的底蕴与意义并未探骊得珠。本文认为,在心性论的探讨极为盛行的 环境中,黄庭坚的情性论诗学显示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创新性。他明确地以“性” 说诗,以“不怨”的金石气象作为创作理想,追求“无意于文”的化工之境,努 力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心灵涵养、入格气象与诗歌境界的统一,彻底改变了自魏晋 以来“缘情绮摩”的诗歌风貌,形成了新的诗学范型。此钋,黄庭坚“诗法”体 现出“意”与“法”的统一,如“以故为新”的创作论中体现着焕发心体辉光的 崭新内涵,“夺胎换骨”的方法论中蕴含着法身不灭的生命意识,这砦命题都有 着较为深刻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黄庭坚;三教合一;哲学与诗学;心性论;情性论 ! l o nx i n - x i n ga n dq i n g x i n g d i s c u s s i 曲0 1 1h u a n gt l n g j i a n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o e t i c a t8 触to f v i e wo f x i na n d x i n g y a n gy u q i n g a b s t r a c t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r e l i g i o n i sa l w a y st h eh o m eo fl i f ea n ds o u lf o ra l l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a yw i t hh u a n gt m 商i a n w o r d s ”m a k ed e e p - r o o t m i , 锄dt h e nt h eb r a n c h a n dl e a fi sl u x u r i a n t ”h i st h o u g h to r ln a t u r ea n dw a yo fh e a v e n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 h i mt os e td o w naq u i e tl i f e h i st h o u g h to np o e t i ca n dc r e a t i o ni sl i k ef r e s ha n dg r e e n l e a v e sa n db l o o m i n gf l o w e r si nt h eb r a n c h e so f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i ti su n d o u b t e d l y e s s e n t i a lt ot a k eh i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o e t i ci d e a sa saw h o l e tt op r o b ea n dt o u c hh i s s p i r i t u a lw o r l da n da r t i s t i cs p i r i t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i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o e t i ci d e a s t h i s a r t i c l et e n d st o ,f i o map o i n to fv i e w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u l t u r e ,c l o s et ot h es p i r i to f h u a n gt i n # a n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 s b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i a c e sh i st h o u g h tb a c k ,b yp u t t i n gh u a n g i x a g j i a ni n j u n g l e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h i s t o r y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a u t h o rm e n t i o n e d t h a t i ti sug o n g z ew h ol e dh u a n gt m g i i a n i n t ot h ed o o r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i tw a ss u n x i n l a ow h og u i d e dh u a n gt oad e e p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u r i n gt h ey e a r s o fx i n i n ga n dy u a n f e n g , p u s h e db yw a n ga n s h i t h e r e 锄eaf a r a do fs t u d y i n g u n i v e r s a l t r u t h a n da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b o o k o f l a o z i a n d z h u a n g z i ,d u r i n g w h i c h ,h u a n g t m g j i a ne n r i c h e dt h et h o u g h to fm e n g t za n d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f o r m e dh i st h o u g h t 0 1 1 ) f i na n dx i n g a f t e rt h em i d d ea g e ,a b s o r b i n gt h et h o u g h to fh u a n g l o n gz e n b u d d h i s m ,h eb e t t e r e dh i st h o u g h t sa n df o r m e dh i sl i q u i d , i d e a , w h i c hc o m p r i s e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d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a n dt o o k s e ey o u rn a t u r e ”a , sd e s t i n a t i o n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s u l i 塔u ph u a n gt m h j i a n si d e ao f x i na n d x i n g ” t h ea u t h o rm e n t i o n st h a th u a n gt m 商i a nh a db u i l th i so w np h i l o s o p h yc o n s c i o u s l ya n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i tw a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i ma n dh i sp o e t si nt h ew a yo f d e c o m p o s e da n dr e b u i l t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o nt h eb a s eo f t os e ey o u r s e w o fm e n g t z a n d “g e tt ot h er o o t ”o fl a o t z ,a s s i m i l a t i n gt h eo p i n i o n so fz e nb u d d h i s m ,h u a n g t i n a nf o r m e dh i ss o l i dp h i l o s o p h y w h i c hh a st h r e ep e c u l i a rc h a r a c t e m :t h ef n s ti s i u t h eb r i g h t n e s sa n dp u r e n e s so fh i sm i n d ;t h es e c o n d , h i so p i o no na l lc r e a t u r e sa i n t e g r a la n dh a r m o n i o u s ;t h et l 血d , r e a d i n ga n dd a f f yb e h a v i o rc a na l s oc u l t i v a t eo n e s c h a r a c t e r t h e r e f o r e , h u a n gt m g j i a no b j e c t e dt os e l f - d e s i r ea n ds e l f -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w h i c h c a nc o v e r o n e s n a t u r e ,h e t o o k h i m s e l f m i d d l e o f t h er o a d a n d m e r g e dh i m s e l f i n t o t h e u n i v e r s e ,a l lt h a th a sa f f e c t e dh i sp o e t i ci d e a sp r o f o u n d l y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a u t h o rr e v a l u e sp a r t so fh i sp o e t i ca n de x p l a i n e sh i sp o e t i c s u b j e c tb yh u a n g o w n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w o r d s , m a i n l ye x p l a i n st h ep o e t i ct h o u g h to f “q i n ga n dx i n g h u a n gt m g i i a nt h o u g h tp o e ts h o u l de x p r e s sh m a n ,sn a t u r ei nh i s p o e mw h e ns t u d y i n g x i na n d x i n g ,a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l e r m ,p r e v a i l e do v e ro t h e r s ,a n d e n d e a v o r e dt os h o wh i st h i n k i n g ,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o e t i cs p i r i ti np o e m sa n dc r e a t ew i t h an a t u r a ls t y l e , a l lw h i c hh a dc o m p l e t e l yc h a n g e dt h cp o e t i cs t y l eo f “e x p r e s s i n go n e s f e e l i n gw i t hg o r g e o u s w o r d s s i n c ew ma n dj i nd y n a s t ya n d h a dc r e a t e dn e w p a t t e r no f p o e m t h ea u t h o ra g r e :e ( 1t h a tw es h o u l dc o n s i d e rt h em e a n i n ga n di t ss t y l et o g e t h e r w h e nr e s e a r c h i n g , s u c ha sp o e t i ct h o u g h to f t a k eo l da sn e w ,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 g i v i a g o l dp o e tah e wl o o k :w l 【1 i c hh a sf u r n i s h e dt h ei r a d i t i o n a lw a y so fr e a d i n gh u a n g t i n g j i a n sp o e m s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 t m 商i a n ; u n i t y o f c o n f i 矗a n s m ,d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p o e t i c ;d i s c o u r s e so n x na n dx i n g ”;d i s c o u r s c so n “q i n g a n d x i n g ” l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v 7 2 8 6 3 5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 日期 前言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其思想状况与艺术批评作为中国 文人生命意识、生存状态与诗学经验积累的一种典范,不仅在当世被奉为楷模, 而且流泽深远,衣被后世。黄庭坚思想世界中儒、释、道交织影响的复杂性与由 于哲学上的自觉而形成的体系性并存,体现出宋人特有的思想风貌与个性特征。 其哲学与诗学本末相即,即体起用,是一个相互贯通的统一体与连续体。深入系 统地研究其哲学上的观点及其对诗学的影响,对理解中唐以来的中国文化转型与 士人生态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文化史的视域,探讨黄庭坚的心灵历程与精神境域,解读其丰富的 哲学与诗学思想。对心性的认知是本文的切入点。庄子曾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 分野做出如下评述:“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此种区分奠定了中 国文化“合内外之道” 的基本理路。晋宋之际的宗炳为佛学思想所做的辩护中转 引这句话,来论证释氏明心见性而儒学侧重于礼义修养与社会规范的完善。现代 新儒学的开创者梁漱溟先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深具忧患意识地指出,中国学 问的特色在于明心,而西方文化重在治世。在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转型时期,敏锐 的思想家们都把“知心”问题拿出来,界说中国文化的构成与特点。北宋作为中 国文化的成熟期与封建社会后期思想的奠基期,初步完成了中唐以来社会文化内 在化与世俗化的历史转型。他们对“知心”问题的讨论构成了解释中国思想史流 变的重要一环。几乎每一位重要的北宋士人都对此命题进行了理性反思,从而形 成新学、朔学、蜀学、洛学、关学等不同的学术流派,掀起了北宋三教的争鸣与 融合以及儒学复兴的高潮。作为北宋士人,黄庭坚身际其时,耳濡目染。时代的 思潮对其哲学与诗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宛丘居士墓表说:“圣人 不作,道不明于天下,晚出之儒玩礼义之名,而姬于知心。” 他站在儒者的立场 上,用庄学的话语,对“后出之儒”空谈礼义名教,忽视“心通性达”的学风做 出批判。从庄子到宗炳、黄庭坚、梁漱溟,对“知心”问题的转述与不同解读, 勾勒出中国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演变轨迹,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黄庭坚的思想显示出历史的共性与个性,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学风。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田子方,中华书局,1 9 8 3 年4 月,第5 3 2 页。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华书局t2 0 0 3 年6 月,第弘页。 石峻,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 卷,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2 8 8 页。宗炳明佛论 “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暗于知心,宁知佛心乎! ” 刘琳,李勇先,王贵蓉校:黄庭坚仝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3 8 0 页。 黄庭坚哲学诗学思想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品格,集中反映了北宋士人生态的基 本内容。黄庭坚的哲学对儒、释、道思想圆融并包,以见性为本,荟萃了传统思 想的主要成果而集成之。他对心性论犹为关注,主张心性修养的圆明澄澈,终极 关怀的内在性与世俗性,提倡由治心养性而融通天地万物于一体的精神品格与人 文关怀。这些思想不仅是在中唐以来文化转型背景下形成的,汲取了传统文化的 优秀成果,而且是在与各家各派的比较中形成的,在北宋思想界的争鸣中呈现出 独立的品质。 黄庭坚的哲学思想与其诗学思想联系密切,从黄庭坚的思想体系切入其诗学 主张的研究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一个人的哲学观点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水平。反过来,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着其生存行为与文化行为。黄庭坚思 想的核心观点,如心性澄明、道处至下、万物一家、壁立万仞与和光同尘的统一 等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其诗学观念。如果没有对这些基本观念的梳理与把握,深刻 理解其诗学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传统上对黄庭坚的“情性论”思想批评较多, 丽缺乏同情式的理解与深入研究。魏晋以来诗学上的“情性论”主要侧重于“缘 情绮靡”的一面。但这种状况在北宋发生了重要转变。黄庭坚主张诗歌“要从治 心养性中来”。 他关于“情性论”的论述侧重于“性”,这是心性光辉澄明的表达, 是人格气象在诗歌中的洋溢。在对其思想体系缺乏完整把握时,这种诗学的迸路 是难以准确理解的。因而,在充分研究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把他的哲学思想与 诗学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深入理解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诗歌、诗学是有意 义的。 作为文入与诗入、艺术家的典型,黄庭坚对后世文人创作与心态影响深远。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传统的研究主要采用追溯的和精英的研究方法,从朱熹的伊 洛渊源录开始就确立宋明理学在两宋思想史上的法统地位。这种描述是不准确 的。北宋思想界的基本形势是三教鼎盛与儒学复兴,在如何汲取三教资源来复兴 儒学这样一个“大事因缘”面前, 各家都有自己的理路与主张。黄庭坚作为一个 重要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在思想上并未完全依附予任何派别;相反,其思想人格 与诗学主张的融合作为后学的基本范型,其流风余泽,形成了两宋诗坛最具影响 力的诗歌流派。直到明清的黄宗羲、厉鹗及浙派诗人,甚至近代的宋诗派都把黄 郭绍虞主编t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8 月,第1 7 1 页。 刘琳等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2 0 1 6 页,与馀师川书又,来金元立学 批评通史,第1 9 4 页,洪炎豫章黄先生退昕堂录序论黄庭坚诗;“其发i 绣f 以治心养性为宗车。” 法华经:“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审查报告三中说;“要 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儡学之产生”这种说明是有一定道理韵。但宋明理学之外的诸多学者都曾致力 于“新懦学之产生”这一事业,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 庭坚诗歌奉为圭臬。不论正面或反面,推祟或批评,其反响不逊于北宋任何一位 思想家和艺术家。因而,从文化史的全景来看,黄庭坚的哲学与诗学是发生影响 的:而且他成功地将思想人格与诗歌创作统一起来,给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 力,形成了新的范式。这是诗歌史上的创新,也是思想史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综合研究黄庭坚哲学、诗学思想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迫切的。 近年来,对黄庭坚其入其诗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 著较多。目前作者可以收集的研究著作,有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黄宝华黄 庭坚评传、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自政 民黄庭坚诗歌研究、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等。二是研究论文数量多。据 中国期刊网统计,自1 9 9 4 年以来,专题研究黄庭坚的论文就有1 8 9 篇。在黄庭坚 思想研究方面,黄宝华回归自性,正心诚意试论黄庭坚伦理思想的历史地 位,钱志熙论黄庭坚的“情性说”,周裕锴梦幻与真如苏、黄的禅悦倾 向与诗歌意象之关系、宋代诗学术语的裨学语源等论文,都是这一领域的力 作。三是文献编订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傅璇琮先生主编的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资料汇编也已经出版。2 1 2 0 3 年,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分别点校出版了任渊、史 容等的山谷诗集注,为黄庭坚研究夯实了基础。其中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对 黄庭坚生平、思想与诗学做出了丰赡详实的评述,是该领域的集大成著作,为笔 者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明确地将黄庭坚哲 学的“根本论”与诗学的“情性说”联系起来探讨,体系严谨,见解精深,极具 理论意义与启发意义。此外,一些综论宋代文学的专著也对黄庭坚思想及诗学研 究提出了重要意见。成果是显著的,这既是进一步研究的平台,又是对后学者的 挑战。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笔者恧临的首要问题。 基予以上的现状及自己的研究兴趣,笔者用较多的笔墨研究和分析了黄庭坚的思 想渊源与心性论思想,并把其心性论与情性论相结合来探讨他的诗学理论,希望 在较为广阔的理论视野下,有所迸益。沧海蠡测,偶得一鳞半爪,已有不胜之喜。 历史的真实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各家各派的思想与观点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贯通;既取长补短,又各具眼目。深入文本的世界,宛如深入榛莽参天的 丛林,虽然有了前人树起的路标,但要深入堂奥,一睹先贤未识的古老风景与天 然境界,就不得不用斧斤披荆斩棘,劈开条道路来。在北宋思想与黄庭坚诗学 哲学思想的研究方面,前辈学人已建立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先哲硕儒在方法论 方面也给予我不少启迪。“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因为这些成果与工具,才使我 【宋】朱熹撰,朱杰人等土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年1 2 月,诗集传,第5 3 9 页。 有可能披荆伐木,越岭翻山。马克斯韦伯说:影响任何给定事件的原因的数量 和种类总是无穷无尽的,在事物质自身中不存在任何东西能从这些原因中分离出 来,成为唯一真实的原因。对黄庭坚这样的诗人和思想家来说,其哲学诗学思想, 乃至诗歌的基本风貌,都有着复杂的思想渊源与心理基础。重新勾勒这些线索, 建立黄庭坚思想的“树型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杜继文先生说:“理学性格加上禅 学性格,才是宋士人的全面性格。”。本文对黄庭坚哲学诗学思想的研究,兼顾儒 学、禅学及其它学术派别的影响,努力置身于宋代文化史的丛林,把历史的考察、 思想的梳理和诗学的演绎结合起来,把握黄庭坚成长的真实语境与其哲学诗学思 想的优秀品格。力求重新阐释黄庭坚哲学诗学思想的源流、品格及其诗学意义。 第一章北宋学术与黄庭坚性论思想渊源 第一节北宋儒学复兴与李常、孙觉的影响 儒学在沉寂六百余年之后,在北宋开始酝酿复苏。先是安定、泰山讲学于朝 野,欧阳修、尹洙、穆修等又接续韩、柳,改革文体文风,倡导“文以载道”,李 觏等著书立言,倡明儒学。总体上看,早期的北宋儒学复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是疑经惑古。陆游概括了宋代经学早期疑经变古的成绩:“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 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 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排系 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 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晚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诠解说:“排系辞谓 欧阳修,毁周礼谓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谓李觏、司马光,讥书 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之。”。可见其大概。对经典的质疑孕育着义理之学的 产生,使学术有可能从具体的知识性课题上升为一般的理论性课题。二是批判佛 学。对儒者而言,复兴儒学的精神就是要恢复“三代”之治,其实质在于尊王攘 夷,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排斥佛老是其重要内容。石介著儒辱, 孙复著怪说,欧阳修著本论,李觏著潜书等以事排佛,章表民、黄隅 聱等皆预其事,形成了一股反佛的风气。但是佛学传入中国已近千年,在心性论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2 月,第3 8 2 页。 王应麟:困学记闻,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3 月,第1 9 1 页。 【清坡锡瑞著,周哥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 0 0 4 年7 月,第1 5 6 页。 d 等方面深微精妙,相对儒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单纯政治上伦理上的批判无异于隔 靴搔痒,成效甚微。如欧阳修说:“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 可奈何。”。程颐说:“无可奈何佗,便有数孟子,亦无如之何。”。尽管如此, 黄庭坚的成长过程浸渍于当时的学术气候下,与宋初儒学保持了深厚的渊源。 黄震在回顾理学产生过程时说:“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 徕石先生,始以其学教授,而安定之徒最盛,继而伊洛之学兴矣。”。黄庭坚与安 定学派渊源颇深。黄庭坚儒学的通识教育主要来自舅氏李常与岳父孙觉。孙觉是 安定门人,曾在安定门下讲授孟子,众皆推服。李常与孙觉齐名,宋元学案载: “其论议趣舍大略相同”, 因此,他们可以视为宋初安定儒学的嫡传或后学。 嘉佑四年( 1 0 5 9 ) 始,黄庭坚从李常游学淮南。他在再和公择舅氏杂言 中说:“外家有金玉我躬之道术,有衣食我家之德心,使我蝉蜕俗学之市,乌哺仁 人之林。” 王梓材曰:“先生虽称苏门四学士,然考其学行,实本之李公择。”o 那 么黄庭坚的学术如何因“游学淮南”而蝉蜕俗学的? 据现有资料推测看,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修身立诚。吕本中日:“李公择尚书尝与荥阳公诸贤讲论,行已须先诚 实,如何如书帖言语之类,不情谬敬,尽须削去,如未尝瞻仰而言瞻仰,未尝怀 渴而言怀溻,须尽去之,以立其诚。”。这成了黄庭坚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他在 王子钧深衣带铭中讲:“养心欲诚。”( 卷1 3 ) 。其与王雍提举说:“论语 大旨不过迁善改过,不自覆藏,故君子坦荡荡,入庙每事问,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论语断篇说:“忠信笃实,不敢自欺,所行不敢后其所言, 所言不敢过其所行。”( 卷2 0 ) 都承续了李常以诚立身、知行合一的律己之学。 ( 二) 中庸孟子之学。李公择在论修身配天始于至诚无息奏中讲“其修身 之叙,从始于至诚无息,极乎高明,上配天德。”“希望哲宗按中庸的精神修身治 李运安校:欧阳修文集,中华书局,2 0 0 1 年3 月,第2 8 8 页 【宋】程颗,程颐撰:( - - 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7 月,第2 3 页 本节关于宋初儒学的观点主要参见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4 2 5 页 【清】黄宗羲,全祖望擐#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2 8 9 9 页。 同上,第7 9 1 页。 刘琳等校: 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0 5 0 页 f 清】黄宗羲,全祖望撰;f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8 1 0 页 同上第7 9 1 页 【宋】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邮丛刊本,上海书店,1 9 8 9 年3 月,第1 3 卷。凡引自豫章黄先生 文集者,只于原文后著明卷数。 刘琳等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2 0 8 1 页。 1 1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 9 8 8 年1 2 月,第3 6 册,第9 9 页。 5 国。宋元学案说“李公择每令子妇诸女侍侧,为说孟子大义。”黄庭坚耳灏羁 染,应该获益非浅。黄庭坚极重视子思孟子“反求诸己”的学问,他讲;“期于道 者,反诸身而已”( 卷1 7 松菊亭记) ,“古之人正心诚意,而游于万物之表”( 卷 2 6 跋元圣庚清水岩记) ,“学则必以治心养性为本”。盛黄庭坚在怀念李常的诗篇 中屡屡提到“内行纯明”( 卷2 1 ) 、“内行冰清玉洁”,。正是此意。 ( 三) 易学。黄庭坚的易学也受到了李常的影响。李常赞扬某人;“道窒事违, 心则亨矣”。“心亨”典出易坎“维心亨乃刚中矣”。嘴庭坚批判俗儒也说: “翳心亨之叶而乾没之辈,不能窥是瞿儒之迁意”。( 卷1 7 东郭居士南园记) 又说:“身屈于万夫之下薅心亨于江湖之上”( 卷2 9 竣李康年篆) ,“其方仕蹇 而心亨不污”( 卷2 3 张子履墓志铭) 。他们的易学的共同点在于重视心灵世界 的刚健充实。但由此而形成的出处之道却不同。李常说;“切服大易之义,知有犯 无隐,不知其身之可保也。”囝倾向于直言任事的坦率作风;而黄庭坚强调“遁世 无闷”、“退藏于密”等退隐思想,举前者为例:“韫椟藏之而无闷”( 卷1 4 李冲 元真赞) ,“是以闭藏丽无闷,淡然于乾枫桔柳之下”( 卷l 自山茶赋) ,“君子 生于深山众薄之中不改其性,是所谓遁世而无闷”( 卷2 5 书幽芳亭) 等。 “无闷”语出易乾“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黄 庭坚的易学由“别中”走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内在的精神世界。 黄庭坚赞扬李常秉持公允的政治态度:“熙宁元佑,言有刚柔,公有如一,成 以好谋”( 卷2 1 祭舅氏李公择文) 。他在淮南时学习时曾论夷、夏之别,持平 等融通的态度,后来论新旧党争有“宽猛相济”的主张,对于蜀洛党争“不置一 言于其问”,乃至提倡三教圆融的哲学观,都与李常的教育不无联系。 应该讲,黄庭坚受到孙觉的影响更大。在黄氏二室墓志铭中写道:“初庭 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 向道之方者,孙公为多。”。和莘老见赠亦提及;“往岁在辛丑,从师海濒州 颠文开津粱,盛德见虚舟”可知黄庭坚从孙觉处所学甚多。该文中黄庭坚评价孙 觉说:“隐己付天籁,况入如海鸥,襟怀俯万物,颜鬓与百忧”,“履拂知道肥,净 【清】黄宗羲,全祖望撰: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7 9 1 页。 刘琳等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 圭l 舨杜,2 0 0 1 年5 月,第1 6 1 4 页。 同上,第1 5 6 4 页。 黄寿禚张普文:周易注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2 4 1 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杜,1 9 8 8 年1 2 月,第3 6 册,第5 9 3 页。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洼浑,上海古籀出舨社,2 0 0 1 年9 月,第1 l 页。 支g 琳等校:黄庭坚全集,四j f f 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3 8 6 页。 6 室见天游”。西如果说黄庭坚在李常处学到的是“内行纯明”、修身立诚的返己之学, 那么在孙觉处学到的更可能是“向道之方”和“虚舟”之德。所谓“净室”,语出 庄子外物,讲内心虚静,精神方面可悠游天外;所谓“虚舟”,语出庄子山 木,是讲“入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9 可见孙觉的学问已出入百家,从而 超越了汉唐经学和原始儒家的伦理学说。 孙觉对佛学虽抱着怀疑态度,但仍孜孜求教于大觉怀涟禅师,劳搜集整理玄 沙师各禅师广录,用功甚勤,持论公允。他这种出入儒、释的学术经历,无疑对 其拓展学术境界是有帮助的。他一见黄庭坚就许以“能综九流”。他们在学术破除 门户之见,博综所长方面是有一致趋向的。孙觉在上神宗论入主有高世之贤求 治之意在成之以学中说:“夫学非笃好审问,谨思而力行,则不足以揽道德之粹 精,极性命之微妙,人主之学,勤勉不深造于道德性命之际,则无以应万务之变, 知群下之情。”9 可见“深造于道德性命之际”是孙觉学术上的特点。在上神宗 论知入在务学中,孙觉说:“人主苟能贯乎圣人之道,通乎天下之理,则言出而 知其所指,事至而要其所归苟为不学,而烛理不明,物来则眩矣。”其学术 趋向重视穷究圣人之道,从而贯通天理,不眩于物,由内圣推衍出外王之道。孙 觉亦深于孟子与易学,游酢曰:“莘老少而好易,以是行已,亦以是立朝。或 进或退,或语或默,或从或违,皆占于易两后行。” 在上神宗论果子用善断于 去恶中,孙觉说:“易之意谓天道不能无阴阳,人道不能无小人君子,若阳气盛 长,万汇通达,则群刚用事而阴伏于外也。”。孙觉的易学,以阴阳开阉的天道, 推衍人事,仍留有汉易的痕迹,但究天入之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性,与理 学天理、性命圆融不二的学说是同一取向的。黄庭坚晚年说:“若欲知易之道,则 但予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句直下冰消解,斯尽之矣。如此旬,诸佛祖师亦满口 道尽。三十余来,心醉易中,自从解此一句,遂不疑。老聃、释氏许多文字,但 就自己求之”o 这些对于黄庭坚形成以贯通释老“见性”、“顺物”为取向的哲学思 考无疑有极大的先导意义的。 孙觉还有“无情造道”之论。在众乐亭记中,孙觉讲:“夫无情然后可以 待有情,无情之至,则有情者皆为其役。”只有无情才能“造乎道”。当然他的“无 ( d m j 琳等校:黄庭坚全集) 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5 月。第1 7 8 页。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第1 9 8 4 年5 月,第5 0 2 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巴蜀书社,1 9 8 8 年1 2 月,第3 6 册,第7 2 3 页。 同上第7 0 6 页。 【清】黄宗羲,全祖望撰:t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1 2 ,第“页。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 6 册,第7 1 8 页 刘琳等校:黄膨坚全集,第1 8 3 9 贞,与王勰彦书。 7 情论”并非讲人应该无喜怒哀乐,而是指“无假于外”从而达到“君子出处,不 累于心丽忧乐两忘”的境界。黄庭坚曾说:“道德最多是本心”。,这种思想与孙 觉有着显然的渊源。黄庭坚诗学主“情性”,提倡“无假于外”“不累于物”的思 想,反对“好骂”、“怨忿”,也可以从孙觉“无情”之论中窥见眉目。 此外,元丰三年,黄庭坚拜会了安定高足徐积,徐积教诲他:“为政,虑不厌 熟则寡过,睦寮友则事举。”黄庭坚慎重地表示:“立参于前,坐倚于衡,何日忘 之。”o 徐积的教导,黄庭坚终身行之。徐积十分推尊孟子,曾著苟子辩,批判 苟卿,发挥孟子的修心养性的学说,应该对黄庭坚不无影响。 孙、李等人的学术,是宋初儒学的涟漪,仍处于前理学阶段。黄庭坚在求学 过程中,得纯正于李公择,得深湛于孙莘老,从丽奠定了其儒学的基本性格。两 且以孙觉的心性思想为“津梁”,黄庭坚涉入百家,融通佛老,开拓出更宏阔的思 想境界。 第二节对新学的批判与接受 熙、丰年间,荆公新义行,士大夫争相研习,谈说性理,蔚为风气。王安石 在虔州学记中明确说:“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己”。固新学学者蔡卞称, 王安石“宋初文物盛矣,然不知性命道德之理,安石奋百世之下,追尧舜三代, 通乎昼夜阴阳所不能测而入于神。初著杂说数万言,世谓其言与盂轲相上下。 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端。” 金人赵秉文也指出:“自王氏之学 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都把性命之学的兴起推原到王安石。凹以司马光为 首的朔学对王安石的性命之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熙宁二年,司马光论风俗札 子说:“且性者,予贡之所不及,命者,孔子之所罕言,今之举入,发言秉笔, 先论性命,乃至流荡忘返,遂入老庄,纵虚无之谈,骋荒唐之辞,以此欺惑考官, 猎取名第,禄剩所在,众心所趋,如水赴壑,不可禁遇。”。温公迂书说:“易 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世之高论者,竞为幽僻之语以欺人,使人践悬而不可及,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 7 册,第2 9 页, 众乐亭记 刘琳等校:黄庭坚全集第1 3 0 4 页赠谢敝王博喻 f 清1 黄宗羲等捷t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4 2 页,书节孝行状后。 曾枣庄等编:垒宋文,巴蜀书社,1 9 8 8 年1 2 月,第3 3 册,第3 5 页。 f 宋l 晁公武,郡斋读书恚,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 9 8 9 年3 月,第2 卷。 【金j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1 ,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 9 8 9 年3 月以上王安石对心性之学 之重视及其评价,主要参见崔犬华儒学引论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对此有重要阐述。 曾枣庄等编t 全宋文,巴蜀书杜,1 9 8 8 年1 2 月,第2 8 册,第1 8 9 页,论风俗札子。 8 馈瞀而不能知,则尽而舍之,其实奚远哉! ”。司马光的学生范祖禹也有相似的议 论:“近世学士大夫,自信甚笃,自处甚高。或未从师友而言天人之际,未多识前 言往行而穷性命之理,其蔽浮虚而无实,锲薄而不敦。”。温公与范祖禹的学术趋 向务实,反对流于虚无浮夸的性理之学。黄庭坚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其杨概 字序曰:“今孺子总发而服大人之冠,执经谈性命犹河汉而无极也,吾不知其说 也。”( 卷1 6 ) 示张氏子说:“莫学今时新进士,谈说性命如悬河。”固又如戏 呈孔毅父说:“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卷3 ) 态度与司马温公、 范祖禹等大略相近。 宋元学案以黄庭坚为范祖禹门人。范氏兼任翰林侍读,久居讲筵。苏轼 称:“范淳夫讲书,为今讲筵第一。”元佑二年,司马光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 马康同修神宗实录。黄庭坚曾听范祖禹讲左传,犹为折服,有师友之谊。 范祖禹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史学上。其著作唐鉴以义理突出著称,程颐以为“三 代以后,无此议论”。但由于时代思潮的浸润,范祖禹在经学义理方面也深有造 诣,著有易八卦解义、范氏论语解、孟子解、孝经指解等,尤以中 庸解五篇最为重要。其中庸学说的特点是以仁义纲常来阐释“性”的本质,圣 人之性是“得于诚而后有明者也”,“有诸内而无待于外”,能够“不勉而中,不思 而得,从容中道”;贤人之性,是“得于明而后有诚者也”,虽然“誉之则劝,非 之则沮,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四者动乎中而应于外”,但仍能“择善而固执之。” o 他把“诚”规定为性的先验性的特征,与理学有相似点。但朱熹仍然认为“范淳 夫论治道处极善,一说义理处却有未精”,“见处全不精明”。”一个重要原因是范 祖禹虽讲“洒扫应对以入于道德”,但重在修身律己,以实用为治学取向,“长之 养之,至于成材,无不适于用”,因而未能如理学深入性理,“仔细玩昧”。范氏所 强调的修身立诚之学,如“如其未至而日至,未能而日能,则是贼夫人之子”,与 【清1 黄宗羲等撰:宋元学案,第2 8 0 页,辣水学案温公迁书 同上,第8 5 4 页,华阳学案 【清】黄宗羲等撰t 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第8 1 0 页,范吕诸儡学案 。汪玉山跋山谷帖 曰t “山谷诗示张氏子日:莫学今时新进士,谈说性命如悬河盏当时学者之弊” 【宋】李麻著,孔凡札校:师友谈记 中华书局,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