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删f f 脚 y 1 7 3 2 6 2 8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碾悠蚕一日期:五垒巨! 皱f 宰 导师签名:棚益窆日期:弘擘:鲰f 孕 l l _ = 9 j 代预器仓聊f 究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明代粮储施行中央地方多级储粮的多仓制度。明太祖在总结常平仓、社仓等 救荒仓政的基础上创立了预备仓政。预备仓创立二百余年,极大地增强了明王朝 抵御自然灾害、保障粮食供给的能力,在救灾血 民、赡军养民、抚养孤贫等方面 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文章认为,预备仓在明王朝的主持之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 管理制度。通过政府投入、奖劝纳粮、罪囚纳赎等多种渠道广积预备粮,实施积 极有效地规范放散,发挥其救济救荒作用,确保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文章重点讨论了预备仓的管理制度和体系。针对管理机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 制度中的备案、考核、批准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剖析了管理上存在的 弊端。文章还探讨了预备仓的兴衰。认为,自明中期起,由于吏治腐败、豪猾侵 渔等原因,预备仓储出现种种问题并得到适时整顿,但随着明王朝的衰败,预备 仓也随之衰败。 关键词:明代仓储、预备仓、管理、备粮救荒 作者:张焕育 指导教师:胡火金 t h ea s s e s s m e n ta n ds u p e r v i s i o no fi t s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c o m p l e t es y s t e me n s u r e d w a r e h o u s e sf o r s t o r i n g f o o d t ow o r k n o r m a l l y d u r i n g t h e m i n gd y n a s t y , w a r e h o u s e sf o rs t o r i n gf o o d e n h a n c e dt h ea b i l i t yt ow i t h s t a n d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a n d p l a y e dam a j o rr o l ei nh e l p i n gt h ev i c t i m s d u r i n gm i d m i n gd y n a s t y , d u et oo f f i c i a l c o r r u p t i o n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 ,t h en u m b e ro fs t o r i n gi nt h e “w a r e h o u s e sf o rs t o r i n gf o o d b e c a m el e s s a n d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t o o ks o m em e a s u r e st om a k eac o m e b a c kr e v i v a l b u tw i t h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 “w a r e h o u s e sf o r s t o r i n gf o o d w a s u l t i m a t e l yi r r e v e r s i b l e k e yw o r d s :m i n gf o o ds t o r a g e ;r e a d yp o s i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p r e p a r a t i o no f g r a i nf a m i n e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h u a n y u s u p e r v i s e db y :h uh u o j i n 目录 绪 仑1 一、选题的意义1 二、研究综述2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创新与不足4 第一章明代的仓储6 第一节明代的中央仓储6 一、南京仓6 二、京通仓7 三、水次五仓9 第二节明代的地方仓储1 0 一、常平仓10 二、社仓1 1 三、预备仓1 2 第二章明代预备仓的积粮及放散1 6 第一节预备仓的积粮标准1 6 一、弘治朝的积粮标准1 6 二、嘉靖朝的积粮标准l7 三、隆庆朝、万历朝的积粮标准18 第二节预备仓的积粮途径1 8 一、政府财政投入1 9 二、奖劝纳粮2 0 三、罪囚纳赎2 4 四、其它方式2 5 第三节预备仓仓粮d ,1 放散2 7 一、放粮则例2 7 二、放粮形式2 8 第三章明代预备仓的管理制度3 1 第一节预备仓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3 l 一、管理机构31 二、管理人员3 3 第二节预备仓的管理3 6 一、备案制度3 6 二、考核制度3 7 三、批准制度3 8 四、看仓老人和斗级的管理3 9 第三节预备仓管理存在的问题4 2 一、考核偏颇、积久不散4 2 二、程序繁琐、赈灾多弊4 2 三、他乡之民、难得赈济4 5 第四章明代预备仓的衰败及其原因4 6 第一节预备仓的衰微与整顿4 6 一、仓设乡村的弊端初显4 6 二、预备仓的衰微与整顿4 7 第二节预备仓的衰败4 9 一、衰败的表现4 9 二、衰败的原因5 0 结 吾5 4 参考文献:5 6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5 9 附表:全国各省预备仓设置一览表6 0 后记6 8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绪论 本文研究对象为明代仓储中的预备仓。明朝粮储施行多级储粮的多仓制,按 唐文基先生的观点,可分为中央粮仓、地方粮仓和王府粮仓。中央粮仓主要有太 仓、水次仓,用于供应军饷、官俸和王室享用;地方粮仓主要有常平仓、社仓、 和预备仓,用于备粮救荒;王府粮仓是藩王的私人粮仓,用于储存禄米供应藩王 及王府仆役的生活。在地方粮仓中常平仓创建于西汉,由官府经营管理,主要通 过调节粮食价格的方式救济灾荒;社仓创建于隋朝,由民间乡绅经营管理,主要 通过无偿放粮的形式救济灾荒:预备仓为明代所独有,是朱元璋总结常平仓和社 仓的优缺点后创立的,由官府和地方乡绅共同经营管理,有官督民办的性质。预 备仓是明代专门用于备粮救荒的仓储,在明代的荒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着 重探讨预备仓的管理运作及其兴衰沿革。这一选题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粮食的储备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治国之要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必需品,人们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从事政治、 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便,粮食流通受到 制约,粮食的储备显得尤为重要,被视为“天下之大计”。礼记王制中说“国 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其国非国也 ;孙子军争 篇认为“军无粮食则亡 ;墨子七患强调“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荒”。可以 说粮仓的有无盈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以及应对灾荒的能力。 其次,预备仓在明代的灾荒救济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 的国家,各种自然灾害数量之多世界罕有。明代又是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历 史时期,根据邓拓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明代2 7 6 年发生水灾1 9 6 次、旱灾 1 7 4 次、蝗灾9 4 次、雹灾1 1 2 次、地震1 6 5 次,另外还有风疫霜雪等自然灾害。 其发生频度远超以往各朝,波及范围也很大,到中后期甚至“无岁不告灾,一灾 动连数省”。预备仓在立仓二百余年期间,取得了一些实效,如增强了明代抵御灾 荒的能力。明太祖的孜孜讲求,使得“天下州县多有所储蓄”。灾荒发生时,官民 有所依靠“虽有水旱灾伤,百姓可以无饥窘”。在明代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发放 预备仓粮救济灾荒的记载。遗憾的是后来逐渐衰微,特别是嘉靖以后,预备仓再 刃代预备仓研究 绪论 也担当不起“积谷备赈 的重担了。清人对此也有议论,“虽有备荒之名而无备荒 之实,灾荒屡见、力姓流离”,但是不能因此而抹杀了它曾经在救荒中发挥的重要 作用。 再次,预备仓的兴衰可以折射出明王朝的兴衰。预备仓的衰败虽说与明代自 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多、规模大有关,但是它更多的是与整个明王朝的衰败相关联。 预备仓是和灾荒紧密相连的,灾荒的发生是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员能力的 考验。皇帝贤明还是昏聩,政府廉洁有为还是腐败不堪,乡绅尚义还是慕利,都 能在灾荒中得到反映。明代前期特别是洪武时期,皇帝励精图治、官员清明廉洁, 预备仓政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能担负起“积谷备赈 的责任;明代中后期,皇帝 庸碌无为,甚者不理朝政,虽有整顿预备仓之诏令,有司视为具文,导致预备仓 衰败不治。这种不治降低了明王朝救济灾荒的能力,也加剧社会的脆弱性。 以上三点,凸显了明代预备仓研究的重要价值。另外,当今中国人口众多, 耕地越来越少,粮食安全压力很大。研究明代的预备仓可以为我们应对可能出现 的饥荒以及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 二、研究综述 各朝仓储制度都涉及政治、经济、救荒等很多方面,明代的仓储制度也是如 此。关于它的研究,在明代制度研究中已经有不少学者涉及。 在著作方面像王培华的元明北京建都与粮食供应略论元明人们的认识 与实践(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文津出版社,2 0 0 5 年版) 一书谈到了明代京通仓 粮储的来源、明政府对京通仓存在问题的忧虑及其对问题解决的尝试。于佑虞的 中国仓储制度考( 正中书局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即1 9 4 8 年版) 一书叙述 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主要仓储的发展演变和管理运营的概况。其中对 明代预备仓、常平仓、义仓等备荒仓储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对预备仓叙述主要依 据来自明史食货志、续文献通考,起自洪武终于万历,涉及到预备仓创建 与发展、衰微与整顿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周致元的明代荒政文献研究( 安徽大 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 一书收录了朱熊的救荒活民补遗书、林希元的荒政丛 言、屠隆的荒政考等十一部荒政文献,对文献的作者和文献产生的社会背景 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文献所折射的救荒思想做了分析。在第四章作者依据荒政 文献,对明代的备荒仓储进行了论述,涉及到预备仓的建立和沿革;社仓、义仓 的建立和管理;社仓、济农仓的救济救荒功能等方面。鲍彦邦的明代漕运研究 笪堡 婴垡望鱼全业壅 ( 暨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和彭云鹤的明清漕运史(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5 年版) 等著作,研究重点虽在漕运,但对仓储也有所提及。 关于明代仓储的论文有陈同光的古代的通州仓( 中国流通经济1 9 9 8 年 第二期) 、冯佐哲的元明清时期的京通仓( 史苑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 9 8 2 年版) 、陈佐立的硕士论文明代的粮仓研究( 福建师大唐文基教授指导未发表 论文,2 0 0 2 年) 、唐文基的明代粮食仓储制度( 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黄山 书社2 0 0 4 年) 、高寿仙的明代京通二仓述略( 中国史研究2 0 0 3 年第一期) 和梁科的硕士论文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 北京大学王天有教授指导未发表论 文,2 0 0 5 年) 。其中唐文基教授的文章按明代粮仓的类型、储粮的来源、粮储的管 理、仓储粮的用途和仓储制度的衰驰五个部分,论述了整个明代的仓储制度。陈 佐立的文章与其老师相承接,整篇文章由明代粮仓的类型、仓储粮的用途和仓储 制度的衰驰三部分组成。文中将京通仓和水次五仓归入国家粮仓,预备仓和义仓 等则归入地方粮仓。高寿仙的文章从设置沿革、管理制度、储粮数额比例、仓粮 用途等方面对明代的京通仓做了初步考察。梁科的文章从管理人员的设置、仓储 制度的运作、仓储制度的特点与危机及解决尝试等方面对京通仓进行了十分细致 的研究。以上这些文章多是整体的论述或者重点在京通仓,对预备仓只是偶有提 及,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 专门研究预备仓的文章有梁方仲先生的明代的预备仓( 梁方仲经济史论 文集补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 ,是研究明代预备仓的奠基之作。文章对预 备仓的积粮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并认为所定标准过高、经手人户的侵盗和豪猾 冒借亏欠是预备仓衰败的重要原因。陈关龙的论明代的备荒仓储制度( 求索 1 9 9 1 年第五期) ,指出了明代各种备荒仓储的运作管理模式,探索了其中成功的方 面和存在的问题。崔赞的明代的备荒仓储( 北方论丛2 0 0 4 年第5 期) 认为 明代的备荒仓储是对历代备荒仓储制度的总结,从资金来源到日常管理都采取官 民结合的方式,在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汪火根的明代仓政与基层社会控 制以预备仓和社仓为例( 龙岩师专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认为预备仓是明代 前期主要的备荒方式,它经历了一个由官督民办到官办的过程。社仓是明代中后 期,以乡绅募捐为主而建立的。二者实力的消长,反映了官方与乡绅争夺社会基 层控制权的斗争。顾颖的明代预备仓积粮问题初探( 史学集刊,1 9 9 3 年第一 期) ,认为预备仓是由政府经营的内涵丰富的仓储制度,列举了官钱籴粮入仓、奖 刃代预薪仓研究绪论 劝纳粮入仓、赃赎得粮入仓、官粮入仓和商人输粮入仓等预备仓粮的来源。在考 察预备仓失败的原因时,将它置于整个明王朝衰败的大背景中,认为这是明代政 治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气的反映。钟永宁的明代预备仓述论( 学术研究,1 9 9 3 年第一期) ,对预备仓的发展沿革和管理运作做了简单的探讨,并认为预备仓是规 制较完整、运作自成体系的仓储。周致元的明代的赈灾制度以凤阳一府为 例(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7 年第四期) 、吴滔的明代苏松地区 仓储制度初探( 中国农史,1 9 9 6 年第十五卷第三期) 和洪书云的明洪武年间 的蠲免与赈恤(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三期) 等文章对预备 仓也都有所提及。 学术界对明代仓储的研究可以说成果颇丰,但是具体到对预备仓的研究上还 有很多问题( 如仓粮的发放、管理人员的设置等) 言犹未及,仍需深入探讨。总 之,前人的文章对本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参考。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创新与不足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预备仓的兴衰沿革、积粮散粮、管理制度及其 功能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全文分为四章,按以下思路撰写: 首先,按照唐文基先生的分类方法,从中央粮仓和地方粮仓两个角度入手对 明代的仓储做一个简要梳理;阐述明代预备仓的创建目的及其创建过程。 其次,按时间顺序叙述预备仓积粮的标准和散粮的则例、方式,勾勒它们发 展演变状况;按预备仓仓粮的来源的不同,叙述预备仓的积粮途径。 再次,从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和管理制度的设计方面叙述明代预备仓的管 理制度;阐明预备仓管理制度设计上的弊端,分析其对预备仓发挥救荒功能的制 约。 最后,叙述预备仓的发展和衰败过程,并分析其衰败的原因,着重探讨其与 明王朝兴衰的关系;论述预备仓的功能。 文章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以往对预备仓的散粮则例、方式的研究也 有人涉及,但是往往是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论述。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选取洪武 朝、永乐朝、成化朝和嘉靖朝几个时间段,论述了散粮则例的发展演变。第二, 由于预备仓仓规不见流传,预备仓的管理制度一直比较模糊。笔者在以往研究成 果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整理、提炼,对预备仓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勾勒。 仓储制度所涉甚广,史料零散,要做好这个题目存在一定的难度。更由于本 4 绪论 】代预备仓研究 人知识能力的欠缺和时问的限制,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对预备仓的衰败 和明王朝兴衰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其功能的论述,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还有待于 进一步完善。 r。ir。-l-r。7。-fl 第一章叨代的仓储蚰代预稀仓研究 第一章明代的仓储 中国的仓储制度源远流长,它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原始社 会它属于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是先民们赖以储粮活命的保障。随着阶级和国家的 产生,仓储成为奴隶主维持奢华生活的私产,奴隶制国家维持运转的工具,在国 家政治生活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在军事斗争的推动下“重储 思想初步形成。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仓储之有无盈亏与战争胜 负、国家盛衰的关系,“故备者,国之重也 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此后,中国相 继出现了秦、汉、隋、唐、宋、元等大一统封建政权,仓储制度也迎来一个重要 的发展时期。这时期不仅为国脉所系的太仓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以备粮救荒为主 要目的的常平仓、社仓也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发展起来。明王朝建立以后,继承了 前代的重储传统。在明太祖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国家设仓庾储栗,以赡军 赈民,两京直隶各布政司府州县、各都司卫所,以及王府,莫不具备的完备的 仓储体系。 第一节明代的中央仓储 明代仓储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中央仓储;一类是地方仓储;一类是藩王 的王府仓储。中央仓储主要包括南京仓、京通仓和水次仓。南京仓为明初之太仓, 在永乐年间北迁之后鉴于南京的特殊地位依然受到明政府的特别重视;京通仓是 永乐皇帝为迁都北京而新建立的太仓;水次仓沿运河分布,负责转运输京粮食。 它们所储粮食主要用于军饷供应、官俸关支和王室享用,为明朝国用之所系,在 明代仓储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 一、南京仓 明初定都南京,南京仓为明初之太仓,南京官员的俸禄、卫所军士的饷粮都 来自此处。它兴建于洪武年间,几经增置到宣德时达到六十多所,至嘉靖朝后逐 渐衰落下去。据明太祖实录卷5 4 记载,洪武三年( 1 3 7 0 ) 二月,朱元璋鉴于 南京卫所众多、耗粮巨大而南京仓储不足的情况,下令在原有南京仓储的基础上 西( 1 9 】) 李东阳鳞,申时行蕈修:人叨会典卷2 1 户都八仓庾一,文海 版午| = ,1 9 8 4 年,笫3 6 9 页。 国详见店文基:叨代粮食仓储制度,叫史研究论丛笫六辑,黄山书社,2 0 0 4 年,第3 3 l 页。 6 塑! ! 堡鱼垒婴窒釜二里! ! ! 垡塑垒堡 扩建、增建了二十所军储仓。二十八年( 1 3 9 5 ) ,朱元璋又下令修建了长安、东安、 西安、北安四门仓。军储仓和四门仓主要收贮南方各行省、南京和应天等所隶各 府交纳的税粮。这些仓储每年收贮米仅约一百二十九万石,麦四万六千石,规模 并不大。 永乐北迁之后,南京做为明王朝的根本之地,受到特别的重视。因此,南京 仓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北迁而下降。明政府不仅设有南京总督仓场侍郎专理南京仓 务,而且还规定北京官员的本色米,每月仅在北京支付五斗其余到南京仓关支, 不愿者在北京折钞。到弘治十五年( 15 0 2 ) ,明政府规定原该南京仓的本色米折银 在北京的太仓银库关支,这一状况才得到改变 。基于南京仓这种特殊的地位,明 王朝北迁之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南京仓的营建。经过永乐、洪熙到宣德时南京仓达 到六十余所,主要有锦衣卫乌龙潭仓、旗手卫仓、金吾前卫仓、金吾后卫仓和羽 林左卫仓等卫仓。正统年间,英宗准南京户部右侍郎张风的奏请,每年分米二百 万石存于南京仓,并成为定例固。由于明政府的悉心经营,降至明代中叶南京仓的 储粮还十分充足。成化年间,南京监察御史崔廷圭曾报称,南京各卫仓现存小麦 足够支付十年之用。遗憾的是嘉靖朝后,南京仓逐渐走向衰落,时任督饷南畿副 都御使万士和曾说:“见今在仓米,不过一百三十余万石”,“每年入约与出等”,“无 甚赢余” 。此时,南京仓储粮数量大大减少,倒退到国初建仓之时的规模,这也 是明王朝江河日下的反映。 二、京通仓 京通仓,是永乐北迁之后的明王朝的太仓,由建于北京和通州两地的仓廒构 成。因其都为收贮全国起运京师的税粮、供应京师官、兵而设立,在地理位置上 彼此又十分接近,所以将其合称为京通仓。 永乐皇帝打算迁都北京,北京将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届时庞大的官僚机构 和驻地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大问题。明成祖对此认识很清楚,所 以早在永乐七年( 1 4 0 9 ) 他就下令在北京建仓,为迁都做准备。是年,明成祖命 令建造北京金吾左右、羽林前、常山左右中、燕山左右前、济阳、济川等共三十 。陈佐证:i 刃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人学硕一卜论文,2 0 0 2 年。 西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u ) i i :i t g 人学顺:j :论文,2 0 0 5 年。 母( i 妇) 张簧:两吲闻见录卷3 4 户部三积贮,华文书局,1 9 3 0 年,第3 1 0 0 页。 。i 刃宪宗实录卷1 5 5 成化十二年秋七月庚午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2 8 4 1 页。 由( i 蝴) 陈了尼等选辑:i 刿经世文编卷3 1 2 万t - 和条陈南粮缺乏事宜疏,中华* 局,1 9 6 2 年,第3 3 0 4 。 7 第一章叨代的仓储i j 代预备仓研究 七所卫仓。永乐十三年( 1 4 1 5 ) ,成祖又下令在通州张家湾建造七十座仓廒,名通 济仓,由此京通仓系统初步形成。此后,经宣德、正统、成化等诸帝的发展,最 终形成了由京仓系统和通仓系统组成的中央粮仓。京通仓共计六十八座,其中京 仓有旧太仓、新太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等五十二个;通仓有大运西仓、 大运南仓、大运中仓等十六个。京通仓收贮全国起运京师的税粮,开始时并无固 定的数额,成化后每年税粮数量额定四百万石。但是,因为灾害减免、本色折银 和其它一些原因,常常不能达到这个数字。税粮运抵京师后,一般情况下七分入 京仓,三分入通仓,“以十分为率,兑运京仓七分,通仓三分。这些粮食被用 来供军、养官和抚民,成为维持明王朝统治的物质基础。 京通仓直接供应京师,明政府对它重视程度也超过了其它所有仓储。监察机 关、财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等众多的机构和人员,参与到对京通仓的管理之中。所 谓:“在京、通者,则有总督、太监、户部尚书或侍郎,巡仓则有御史,拨粮则有 员外郎,监收则有主事,以至仓使、攒典,各有人焉。所以统储天下之粟,以待 转运也”。具体说来,有户部的仓场总督总理仓务,督察院的巡仓御史纠察奸弊, 工部官员查修仓廒,还有小甲、斗级负责抬席搬斛。明代由于宦官受到皇帝信任, 所以从宣德开始设监仓太监,代表皇帝监督仓政。中央粮仓作为钱粮重地,多个 部门参与管理,可以起到相互监督和制衡的作用。另外,这些仓廒都是设置在卫 所驻地,由当地驻军负责看守,以防侵盗。 明中后期,随着漕运破坏、逋赋增多和官俸军饷支出增加等原因,京通仓储 粮不断减少,出现了危机。万历四十六年( 1 6 1 8 ) ,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张问达指出: “京仓每年支放应二百三十余万石,见在五百八十六万一千五百余石,仅有二年 之积。通仓每年支放七十二万石,见在三十六万五千八百余石,不过半年之储 。 中央粮仓j 京师根本之所在、国家大命之所系而空虚至此,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 他们尝试用减少改折多征本色、整顿漕运、恢复海运、在京师周围发展农田水利 等措施,来解决危机,充实仓廪4 。遗憾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坚决地贯彻执 行,明政府最终未能解决京通仓空虚的问题。京通仓随着明王朝的衰落,而走向 衰败。 。( 明) 陈了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1 0 6 梁材议处通惠河仓疏,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9 6 7 页。 啊( 】) 杨宏、谢纯撰:沿运通志卷六溜仓表,方志 j 版 l ,2 0 0 6 年,第1 0 1 页。 西i 3 神宗实录卷5 7 0 万历四i 六年五月辛亥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青研究所校印,第1 0 7 4 5 页 m 详见梁科:明代京通仓储制度研究。北京人学烦j :论文,2 0 0 5 年。 8 刃代预帑仓研究 第一章f 刃代的仓储 三、水次五仓 明初定都南京,政治中心即为经济中心,各地税粮可以方便地输送到京城太 仓。永乐皇帝欲迁都北京,政治中心便远离了经济中心,税粮的转运成为一个极 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明政府先后兴建了徐州仓、淮安仓、临清仓、德州仓和天 津仓,以方便税粮输京。它们沿运河分布,承担漕粮转运任务,统称为水次五仓。 其存在、发展与漕粮运输方法息息相关。 永乐时期,漕粮运输以支运法为主,水次五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谓支 运法就是百姓先输送粮食到水次仓,再由卫所官军分段梯运北上,以达北京。人 们运粮到水次仓的过程,称为民运;军士运粮北上的过程,称为军运。明政府对 每个区域应将粮食送往那个仓储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浙江嘉兴、湖州、杭州和江 苏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的秋粮,要运赴淮安仓;扬州、凤阳、淮安等地 的秋粮,要运赴徐州仓。这样,水次五仓每个仓收贮一定区域的粮食,每年运进 运出,保障漕粮转运的顺畅进行。因为漕粮要在水次仓储存停留一段时间,然后 才转运北京,所以,支运法又称转搬法。宣德四年( 1 4 2 9 ) ,宣宗接受陈碹的建议 对仓储的收粮区域进行了调整,以减少民运的路程,减轻百姓的负担,避免供给 误期。经过这次调整之后,淮安、临清二仓的储粮数量达到一百五十万石,徐州 仓达n - 百五十万石固。 宣德以后,明代漕粮转运逐渐变成以兑运法为主,支运法为次。兑运法是鉴 于支运法中民运路程过长,百姓负担沉重同时又不能保证按期到达地点,往往有 误供给的缺点而施行的。所以,其出发点是减少民运的路程,相应地增加军运的 路程。其具体做法:湖广、江西、浙江以及南直隶等处百姓不必再运粮到原定的 仓储交纳,而是“民运粮俱于淮安瓜洲补给脚价兑与军船领运”。这样,粮食不 必再进水次仓而直接装船北运就可以了,有利于减少转运时间,保障如期供应。 兑运法的实施,使水次仓转运漕粮的功能大为减弱。据统计,正统二年( 1 4 3 7 ) , 淮安仓支运五十五万石、徐州仓三十四点八万石、临清仓三十万石,与宣德年问 相比已大大减少。 成化七年( 1 4 7 1 ) ,明王朝进一步改革漕运制度,开始施行长运法。长运法与 。“江南通,盘卷七十七漕运,叫库令书第5 0 9 册,上海古籍i j :版社,1 9 8 7 年,第2 3 8 页。 。陈佐立:叨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二l 论文,2 0 0 2 年。 白江南通忠卷七。卜匕漕运,心库伞书第5 0 9 册,上海古籍f j ;版社,j 9 8 7 年,第2 3 8 页。 “陈佐立:明代粮仓研究,福建师范人学硕:l 论文,2 0 0 2 年。 9 第一章叨代的仓储i 刃代顶矫仑研究 兑运法相比,军运的路程进一步延长。兑运法下,军民交接的地点在江北的淮安 或瓜洲。长运法实施后,江北运军可以直接过江到江南交兑漕粮,然后运往北京。 因此,长运法又称直达法。直达法施行后,在转搬法下承担转运任务的水次五仓 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它们在明代仓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 第二节明代的地方仓储 明代的地方仓储主要有常平仓、社仓和预备仓。常平仓、社仓前代就有,在 明代虽有实施却不普及;预备仓是明太祖朱元璋总结常平仓、社仓的优缺点而创 立的。它们设立于地方,以储粮备荒为目的,是明代荒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常平仓 常平仓之名,正式出现于汉代,但是其平籴平粜的思想来源却可以追述到春 秋战国时期。管仲、范蠡等人都对此做过论述,而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平籴法更是 后世常平仓法的雏形。平籴法视年景的丰歉而适当收购或抛售粮食,这与后代常 平仓的运作方式已经相同,不过尚无常平仓之名罢了。汉昭帝五凤年间,常平仓 之名正式出现。当时的大司农耿寿昌,“令边郡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 农。谷贵时减价而耀,名日常平仓。民便之 。常平仓的基本做法是,由政府出 资在丰年粮价下跌之时,在市价的基础上适当加价收购粮食称为平籴;在荒歉年 份粮价上涨之时以低于市价、高于收购价的价格出售粮食;其间的差价归常平仓 所有,作为籴本投入到下一轮的籴粜之中。这样做既可以使丰收年份粮价不至于 太低,从而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使荒歉年份粮价不至于涨得太高,一 般缺粮人家能够买得起粮食,渡过荒年;而差价作为籴本,可以保障籴粜的循环 进行。因此,常平仓成为整个社会的蓄水池和调节阀,在平抑粮价、救荒赈民、 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有巨大作用。所以自汉创设之后,以后历朝都有设置,尤其是 清代的常平仓组织严密、法律完备,堪称集历代之大成铆。 明代是否有常平仓之设,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明代行预备仓政并无常平仓。 但是成化十八年( 1 4 8 2 ) ,曾令以南京“常平所储粮八万六千余石”平粜以解江南 米价腾贵之困 。也有人认为,预备仓即为明之常平仓。但是历代常平仓都是通过 m ( 汉) 班周:汉书卷2 4 食货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1 1 4 1 页。 霉倪玉f :论清代的常、r 仓,石家庄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l 期。 ( i 则) :e 圻撰:续文献通考卷3 l 市籴考籴,文海 j j 版社,1 9 8 4 年,第1 9 4 2 页 1 0 刃代预备仓研究 第一章i w 代的仓储 籴粜仓谷,调节米价,间接救荒,而预备仓则通过赈、贷直接救荒。另外,据万 历南靖县志记载:知县陈宗愈于万历二十五年( 1 5 9 7 ) “复捐俸金,并申请府 库原筑城税亩余银八十五两,即预备仓前建置常平仓”。乾隆长乐县志记载: “东预备仓在鼓楼东改为常平仓”圆。看来,预备仓和常平仓并不是同一仓储, 因为明代主要行预备仓政,常平仓设置并不普及,再加上两者具有相同的救荒功 能,所以后人把它们混淆了。 二、社仓 社仓起源于隋朝,开皇五年( 5 8 5 ) ,工部尚书长孙平建议“令诸州百姓及军 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 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 即以此谷赈给” 。当社立仓,所以称为社仓;以劝借之米谷赈济灾民,合于分富 济贫之义,所以又称义仓。社仓初创时的基本做法是:以社为单位立仓,由民间 有威望的人掌管:每年收成之后,劝人出米谷存储其中,当遇到荒歉年份时,开 仓赈济本社的饥民,赈济粮不必再还仓。这样做既可以使灾民就近得到赈济,又 可以节省官府的粮食,花费少,成效却极大。但是由于饥民不必归还赈济米谷, 很容易造成仓谷匮乏。 社仓创立不久便移至城内,经营管理也改为由官府主持。这造成了社仓远离 乡村不能就近赈济,官府公文往来耽搁不能及时赈济等诸多弊端。南宋朱熹对社 仓进行了改进,其具体做法是:立仓于农村,由乡绅管理经营;社仓谷本或向官 府借贷或劝借于大户;荒歉年份按一定的利息,贷粮于饥民。等利息积攒到一定 程度后,就可归还谷本;再积攒到一定数量,就无息借贷于饥民。这就是有名的 “朱子社仓之法”。此法,不仅保留了社仓赈济及时的优点,又解决仓谷匮乏不能 为继的难题,因而为历朝经营社仓者所遵循。 明朝前期并没有设置社仓,中后期随着预备仓的衰败,人们提议恢复前代社 仓之法。例如正统元年( 1 4 3 6 ) ,顺天府推官徐郁曾建议在各地增设社仓,“取宋 儒朱熹之法,参酌时宜,定为规画帝以其言甚切,命有司速行之”缈。嘉靖时期, 预备仓政已衰微,政府开始大力提倡社仓并于嘉靖八年( 1 5 2 9 ) 规定了社仓之法: 龚建伟:i 岿代福建地区的饥荒j j 救济,华东师范火学硕- 1 论文,2 0 0 6 年。 龠龚建伟:i 刃代福建地区的饥荒与救济,华东师范人学硕:i :论文,2 0 0 6 年。 o ( 店) 魏微、令狐德象等撰:隋书卷2 4 ,占第 九食货,中华书局,1 9 7 3 年,第6 8 4 页。 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2 7 市籴考,p h 库伞书第6 2 6 册,卜海古籍j l 版社,1 9 8 7 年,第6 5 6 页。 l l 第一章明代的仓储 明代预备仓研究 “令民二、三十家为一社。择家殷实而有行义者人为社首,处世公平者一人为 社正,能书算者一人为社副。每朔望会集。别户上中下,出米四斗至一斗有差, 斗加耗五合。上户主其事。年饥,上户不足者,量贷,稔岁还仓。中下户酌量赈 给,不还仓。有司造册,送扰按岁一察核。仓虚,罚社首出一岁之米”。不难看 出,嘉靖八年( 1 5 2 9 ) 的社仓之法和朱子之法是有区别的。它区分上、中、下户 的做法,立意虽好却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上户多出米谷,遇荒年不足之时,却 只能借粮事后必须归还,这一做法显然不符合上户的利益,因此上户多不愿为此 义举。“多田者,日我不愿赈于后,亦不愿出于今 ,结果全靠中下户出粮,“如是 不过贫民下户之输无几矣 。因此,创设社仓之诏虽下但取得的实效甚微。鉴于 此,万历时金学曾建议给纳粮上户以适当奖励,即“量加服色以示奖从之固,企 图以此来维持上户的心理平衡。这对鼓励上户尚义纳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当 时整个社会环境已坏,此举也未能给社仓带来兴盛。 三、预备仓 预备仓为明代所独有,初创于洪武年间,以后诸帝屡屡申明此制,逐渐在全 国各地建立起来,成为明代最重要的备荒仓储。 ( 一) 立仓原因 明初,由于长期的农民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抵御自然灾害 的能力极低。一旦灾害发生,必将有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这势必影响到明王朝政 权的稳定。经历过农民战争的朱元璋深知其中利害,所以他对荒政极为重视。另 外,明太祖“起自民间,历试艰难”,深知民间疾苦,也促使他对荒政非常关心。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伊始,就总结常平仓、社仓等救荒之政创立预备仓政, 并于洪武元年( 1 3 6 8 ) ,命令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全国颁行。 预备仓政结合了常平仓谷本有继的优点和社仓救济及时的长处,是一种比较 理想的备荒仓储。朱元璋之所以创设此仓储,是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备荒 体系。一旦发生灾荒,政府可以就近赈济,灾民不至辗转流徙,公私两便,亦可 确保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所谓“各府州县预备粮储,如一县则于境内定为四所, ( 清) 龙义彬撰:叨会要卷5 6 食货四社仓,中华书局,1 9 5 6 年,第1 0 7 7 贞。 亩( 1 9 j ) 陈予龙等选辑:i 如经世文编卷2 9 9 靳学颜讲求财用疏,中华书局,1 9 6 2 年,第3 1 4 9 页 白( 明) t 圻:续义献通考卷3 1 市籴考籴,文海版社,1 9 8 4 年,第1 9 4 3 页。 m ( 清) 王鸿绪纂:i 刿史稿列传2 1 杨思义传,文海 】;版社,1 9 6 2 年,第2 0 2 页 1 2 咧代预备仑f i j 究第一币i j 代的仓储 于居民丛集处置仓若遇凶岁则开仓赈给,庶几民无饥饿之患已”。基于这样的 理想,朱元璋凭借手中的政治权力将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各州县在建立预备仓 时也都尽量贯彻明太祖朱元璋“府州县皆置东南西北四仓以储官谷,遇有水旱饥 馑以贷贫民”曾的意图,力图做到“出纳便利、不带远涉”,其中浙江淳安县的预 备仓是典型代表“中仓所辖者十有六里、东仓所辖者十有五里、西仓所辖者十 有九里、南仓所辖者九里、北仓所辖者二十有一里”创,在县治东西南北中各置 预备仓一座,每座管辖一定范围。灾荒中各自救济辖内饥民,饥民到所属仓储领 粮。如此规制若能真正得到贯彻实施,虽遇水旱饥馑,民不至于辗转流离、官不 至于束手无措,预备仓便能成为明王朝一个重要的安全阀。 ( 二) 立仓过程 虽然朱元璋很早就下达了筹建预备仓的命令,但是仓政并没有短时间内在全 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各地建仓的时间前后不一,有些甚至相差很大。像广东省河 源县的预备仓创建于洪武二年( 1 3 6 9 ) ,而广东省曲江县的预备仓则创建于嘉靖十 八年( 1 5 3 9 ) 。总体来看,在洪武二十三年( 1 3 9 0 ) 左右全国出现了一个建仓的 高潮。以普遍实施过预备仓政的苏松地区为例,近一半的预备仓是在此时建立的。 苏松地区预备仓实施情况表 : 地点创建年份备注 吴县 无无 昆山县洪武二十三年一所 常熟县洪武二十三年四所 长洲县不详四所 嘉定县建文元年一所 崇明县不详一所 吴江县洪武二十二年四所 上海县洪武二十三年四所 华亭县洪武二十三年四所 不仅苏松地区如此,翻看地方志可以发现很多地方的预备仓都是在这个时间 修建的,像江西建昌府的预备仓和浙江淳安县的预备仓都是建于洪武二十三年 ( 1 3 9 0 ) ,福建惠安县的二所预备仓则建于洪武二十四年( 1 3 9 1 ) 。之所以如此, o ( 清) 陈梦雷撰,蒋廷锡重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食货典卷8 3 荒政部汇考十六,中华书局, 1 9 3 4 年,第6 8 3 册第2 5 页。 每钦定续义献通考卷2 7 市籴考,四库全书第6 2 6 册,上海古籍版 ,1 9 8 7 年,第6 5 4 页。 9 嘉靖淳安县志卷1 5 文翰三修仓记,天一阁藏i 刃代方志选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景印,1 9 6 5 年。 勘钟水宁:i 删代预备仓述论,学术研究,1 9 9 3 年笫l 期。 勘吴滔:i 妇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围农史,1 9 9 6 年第3 期。 参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忠选刊,臻靖淳安县志、嘉壹i ! i 惠奠县忠和正德建吕府忠 l 、 第一章1 9 】代的仓储明代预备仓研究 是因为朱元璋在这年接连捐献内帑,给“未备之处 建仓。具体发钞情况如下: ( 五月) 遣老人运钞七十九万一千九百余锭,往湖广籴谷置仓收贮,以备荒歉; ( 六月) 遣老人往江西诸郡县收籴备荒粮储,凡钞一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四 锭锄;( 六月) 遣老人往青州所属州县收籴备荒粮储,凡钞二十一万四千六百八十 锭、钔;( 七月) 遣老人往山东济南府所属州县收籴备荒粮储,凡钞二十万六千三百 九十四锭 ;( 八月) 遣老人往直隶淮安等十二府所属州县收籴备荒粮储,凡钞三 十八万一千四十九锭 ;( 十月) ( 壬戍) 遣老人往福建诸郡县收籴备荒粮储,凡钞 四十万八千四百五十五锭;( 壬午) 遣老人往苏州府长州等县收籴备荒粮储,儿钞 二十四完五千七百四十七锭;( 戍子) 遣老人往徐州及丰沛等县收籴备荒粮储,凡 钞一万一千三百六十三锭。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洪武皇帝捐献内帑近四百万锭, 极大的促进了预备仓的建设。湖广、福建、江西等地很多预备仓就是用这些资金 建立的,如湖北蕲州就是老人严进领内帑而建 。 太祖皇帝的举动,不仅表明了自己对仓政的态度也引起了地方官对预备仓政 的重视。很多地方官就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才开始认真办理仓政的,所谓的“至是 始力行” 。不过明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情形不同,预备仓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可 能如规制那样整齐划一、有条不紊,每个州县都做到“每处做四面儿,分著于抵 邻县疆界里路中间村镇上 。像上表中所列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只有一所, 而安徽徽州府下辖的歙县有八所、休宁县有一十五所、婺源县有七所、祁门县有 一十二所、新安卫有九所。虽然各地所建仓储的数量不同,但是他们的建仓活动 却推动了预备仓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据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的记载,河北、河 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份都广泛建立了预备仓( 具体情况见附 表) 。这对增强明王朝救灾备荒、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m 太祖实录卷2 0 2 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王了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3 0 2 6 页。 明太祖实录卷2 0 2 j 武二十三年五月甲寅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3 0 2 6 页。 唧 叨太祖实录卷2 0 2 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丙戍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苦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车载空气净化器合作协议书
- 网络软件开发及运维服务协议细节
- 建筑行业施工资质认定证明(7篇)
- 酒店业智能客房服务系统设计与实施策略制定方案
- 农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合作协议书
- 软件定制开发与软件工程化解决方案
- 三方停车场车位租赁协议
- 商业场所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协议
- 2025年农村房屋买卖合同范本「常用」
- 2025配电箱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湖北荆州市监利市畅惠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酒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银行sql考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聚苯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闽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单词表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中智公司招聘西飞笔试题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竞赛试题答案集
- 《2021国标电气弱电图集资料》88D369电气设备在轻钢龙骨隔墙及吊顶上的安装
- 六年级数学解方程计算题10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