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李贽作为我国明后期著名的异端思想家,从学术渊源上看,李贽属王门后学, 为泰州学派的传人。他承接了阳明及泰州学派的狂者胸次与怀疑、批判精神,淡 化了道德伦理在心学中的色彩,突显了人性的自然层面,提升了主体尤其是个体 的独立、自由、平等意义,表现出了强烈的启蒙精神与价值。本文从伦理角度来 研究李贽启蒙思想,且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一章是他的理欲观,他一 改前人的观点直接把自然欲望合理化为天理,并且宣扬“各遂千万人之欲 的人 欲满足论。第二章,在义利观上李贽提出了人人有私心,人人有私利且趋利的观 点,认为只有“谋利方可正义 。李贽的自由平等观也是其启蒙思想的一大亮点, 因此在第三章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在平等问题上李贽坚持“庶人可言贵, 侯王可言贱”,认为人不管是在天赋还是道德能为上都是平等的,从而否定了所 谓的尊卑贵贱;对于自由的认识,李贽则主要从个性主义角度来阐述其个性自由 发展的观点。第四章价值判断观上,李贽否定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了是 非自在人心,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即事功和民本标准。这四方 面充分体现了李贽超越同时代人的独特思想和见解,他体现出来的个性解放精 神、肯认私欲精神、要求平等思想、挑战权威的思想撕开了当时虽日趋腐朽而仍 层层叠叠的封建天幕的一道裂缝,为窒息的社会透进一丝阳光和清新空气,对后 来进步思想家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且对我们现代社会思想建构和社会实践都有巨 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启蒙;理欲;义利;自由平等;价值判断 a b s t r a c t l iz h ii saf a m o u sh e r e s yt h i n k e ri nt h el a t e rp e r i o do f m i n g c h a oi nc h i n a , a n dh ei st h eh e i r so fw a n ga n dt a i z h o us c h o o lf r o mt h ea c a d e m i co r i g i n h eh a s b e e na w a r d e db yc o n t i n u e i n gt h em a dt h o u g h t ,s u s p i c i o na n dc r i t i c a ls p i r i to ft a i z h o u s c h o o l ,h a sw e a k e n e dt h em o r a lc o l o ri nt h eh e a r t ,h i g h l i g h tt h en a t u r a la s p e c t so f h u m a nn a t u r e ,p r o m o t e dt h em a i nb o d yp a r t i c u l a r l yi n d i v i d u a li n d e p e n d e n c e ,f r e ea n d e q u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d e m o n s t r a t eas t r o n gs p i d ta n dv a l u eo ft h e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t h i sp a p e r , f r o ma ne t h i c a lp o i n to fv i e wo nl iz h i s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h i n k i n g ,a n d m a i n l yf r o mf o u ra r e a st oe l a b o r a t e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b o u th i sv i e wo fp r i n c i p l e a n dw a n t s h ec h a n g e sp r e d e c e s s o r sv i e w p o i n ta n dr a t i o n a l i z e st h en a t u r a ld e s i r eo f p e o p l e a n dp r e a c h e s ”t h e na l lo ft h et e n so fm i l l i o n so fp e o p l et o ”m e e to ft h eh u m a n d e s i r e s c h a p t e ri i ,i nt h ec o n c e p to fj u s t i c ea n di n t e r e s t s ,l iz h it h i n k se v e r y o n ei s s e l f i s h ,a n de v e r y o n eh a sp e r s o n a li n t e r e s t sa n ds e e k sv i c t o r y , t h a to n l y p r o f i tb e f o r e j u s t i c e ”l iz h i sf r e e d o ma n de q u a l i t yo fi t s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t h i n k i n gi sam a j o rb r i g h t s p o t ,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o ft h i si s s u ew e r ea l s od i s c u s s e d i nt h ee q u a lq u e s t i o nl iz h i i n s i s t e dt h a t “t h ec o m m o np e o p l em a ys a ye x p e n s i v e l y , t h ek i n gm a ys a y i n e x p e n s i v e ”,t h o u g h tt h eh u m a n ,n om a t t e ri nt h et a l e n to rt h em o r a l sa r ee q u a l ,t h u s d e n i e dt h es o c a l l e dh i g ha n dl o wi na n yc a s e ;r e g a r d i n g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f r e e ,l i z h i m a i n l ye l a b o r a t e s i t s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 f r e e d e v e l o p m e n tv i e w p o i n t f r o m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p r i n c i p l ea n g l e c h a p t e ri vo nv a l u ej u d g e m e n t ,l iz h id e n i e dt h er i g h t a n dw r o n go ft a k et h ek o n g z ia st h er i g h ta n dw r o n g , a n df u r t h e rp r o p o s e do w nv a l u e j u d g m e n ts t a n d a r d ,n a m e l ym a t t e rm e r i ta n dp e o p l e si n t r e s t e s t t h e s ef o u ra s p e c t s m a n i f e s t e dl iz h it os u r m o u n tt h es a m et i m ep e 硌o n su n i q u et h o u g h ta n dt h eo p i n i o n f u l l y , h em a n i f e s t e da l t h o u g ht h ee m a n c i p a t i o no fm a n s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s p i r i t , t h es e l f i s hd e s i r es p i r i t ,t h er e q u e s te q u a l ,t h o u g h tt h a tt oc h a l l e n g ea u t h o r i t y s t h o u g h t ,r i po p e nt h es k ya tt h a tt i m e ,s u f f o c a t et h es o c i e t yp a s s e das u n l i g h ta n dt h e c r i s pa i r , t oa f t e r w a r dp r o g r e s s e dt h et h i n k e rt oh a v et h ei m p o r t a n ti n i t i a t i o nf u n c t i o n , a n dh a dh u g em o d e lt oo u rm o d e ms o c i e t yt h o u g h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h e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w i t h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f u n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p r i n c i p l ea n dd e s i r e ;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a n dp r o f i t ; f r e e d o ma n de q u a l i t y ;v a l u ej u d g e m e n t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翠缉嗡签字日期:泗3 年6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尹酷龟 签字日期:护8 年6 月弓日 导师始缟亿始 签字嘲:赫6 月飞日 拿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新的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 化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服务,已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研究中国文化 的人们有一个共识,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又包容着儒释道互 补的内涵。这种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有着许多精华,但也不可否认,作为一种统 治的意识形态,它又是为封建统治所服务,充斥着时代与阶级的糟粕。对于这样 一种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经过批判加以继承,使之为今天的现实服务。但是我觉 得对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思潮,我们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传统文化中的 启蒙思潮,既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华所在,又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 文化中糟粕的扬弃,并与当今社会现实的时代精神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内在相通。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讲,还是从以传统文化为当今的现 实服务上讲,加强对传统文化中启蒙思潮的研究,都是一项极为重要极为迫切的 任务。而李贽就是这一启蒙思潮的突出代表。 李贽,泉州晋江( 今属福建) 人,回族。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 当朝皇帝朱载厦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 又称笃吾) ,又号温陵居士,是明代 著名的思想家。李贽生于嘉靖六年( 公元1 5 2 7 年) 十月,卒于明神宗万历三 零年( 公元1 6 0 2 年) 。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他一生坎 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 民,专事著述。 李贽对历代朝章典故,各地人情物产,各种学术流派,都有过接触和研究, 阅识广泛,学问渊博,著作宏富,其著作多是在定居龙潭湖时著成,主要的是焚 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道古录等。前两部中,有若干杂 文、书信,富有哲学意义;藏书、续藏书则主要是读史论著。这些著作, 经明朝皇帝两次下令禁绝、焚毁。除此之外,尚有史纲评要、世说新语补 等,以及一大批评论水浒传等文学艺术作品的论著。 李贽的思想复杂,是儒家、还是释家、道家? 有人干脆称之杂家,可见其思 想的不确定性。要不要给李贽一个定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研究他思想中到底 包含什么因素,有什么意义,特别是其思想中的启蒙因素。 理论上讲李贽的学说固然因其社会历史的局限性而显得尖锐和不够成熟,但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给以科学的总结和批判的继 硕 :毕业论文 承。他所倡导的反独断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以及他所提出的很 多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 之路,仍然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李贽那种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 崇高精神,那种自觉地向着真善美永远追求的清醒的自我意识和道德的真诚,更 体现着从中世纪传统中走出的启蒙先驱者的正气之歌和德义之粹,是中华民族志 士仁人的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对于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 建设,无疑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加深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研究。 并且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李贽思想的研究,能看出他们从许多方面,不同角 度对李贽的思想进行了阐述,并且取得了重大成就,涌现了一大批相关的著作和 文章。大体上说,中外学者们主要从李贽性格特征、文学理论、哲学思想、政治 思想、教育思想、生死观以及其反道统这些方面来解读李贽。1 1 】但是我个人认为 除了这些,李贽思想争面还有许多的闪光点,就如他的启蒙思想。我个人觉得这 点其实才是更能真正凸显李贽思想光辉的地方,而且也是能给我们当今社会更多 启示的地方。遗憾的是而国内外学者从启蒙这个角度来整体把握和研究李贽伦理 思想的并不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具体阐述李贽的伦理思想应该是一个新的视 角。 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作为一种思潮出现在五四,但作为普泛意义上的思 想运动,在明就已经发轫了。 迄今为止,在西方哲学史上,直接诠证启蒙理论的哲学文献当数康德的答 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和福柯的什么是启蒙( 1 9 8 4 ) 最具代表性,而且 也最为著名。1 2 l 康德对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之启蒙作了经典的规定,为启蒙及其运 动中的核心问题即理性与自由与启蒙之间的必然关系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证明。康 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 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1 3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启蒙这一概念,康德突出 了理性这一观念,理性主义成了启蒙的一维。启蒙要求人们有勇气公开运用自己 的理性,这便要求个人不再盲从于权威,要求个人把自然所赋予自己的内在禀赋 充分地发挥出来,“可见,启蒙要求人的个性的张扬,要求个人的独立。可见个 人主义是启蒙精神的又一维。 【4 j 所以,概括地说,启蒙精神便是理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理性主义促使 人们对传统的教条进行大胆的怀疑,促使人们从迷信和盲从中走出来;个人主义 使人们挣脱传统等级秩序的束缚,使人们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人去公开地证明自己 的理性。有了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股精神扭结起来的人格,人便摆脱了自己 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就是康德关于启蒙的把握。 对于启蒙的价值谱系问题,西方学者大致有这样一种观点。首先,“自由是 2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启蒙思想家们所珍视的首要价值。 1 5 l 如前所说,康德就认为启蒙的首要条件就 是自由。只要给公众以自由,启蒙便水到渠成。其次,在启蒙思想家中,平等亦 是他们一直强调的一种价值取向,卢梭就是其中对平等强调得最为厉害的一人。 无论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细微处有多么深刻的分歧,他们都把平等当作社会的 基本价值。再次,博爱作为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与自由、平等相并列的口号,亦 是启蒙的价值谱系之一,虽然启蒙思想家们对博爱的关注似乎远不及他们对自由 平等的关注,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启蒙价值观中的一种。再者,不管是在启蒙运 动期间或美国革命过程中,人权一直是西方人无比珍惜的价值,甚至直至今天, 人权仍是人们最看重的东西之一。无论是法国的人权宣言,还是美国的宪法和人 权清单,都把人权放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最后,“最能概括启蒙价值的 词或许是凡人的幸福,因为从追求天国到追求凡人的幸福是对启蒙之后 西方人价值追求的改变最准确的概括。”【6 l 获取自由,争取平等,倡导博爱,保 障人权,都只是为了服务一个目标:争取多多益善的“凡人的幸福。所谓“凡 人 就是健康的自然人,是充满了自然欲望的人,“凡人的幸福”也便是快乐, 便是“凡人 各种欲望的满足。以上所描述的启蒙价值谱系也许并非完全的,但 它排列了最主要的现代价值,亦是启蒙思想家们不断追求的一种价值,时至今日, 这些价值观念仍然是世人所不懈追求的。 3 硕士毕业论文 1 反禁欲主义的新理欲观 理欲关系问题是宋至清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启蒙学者多为关注的问 题。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理与人欲关系的争辩由来已久,最初表现为“礼义” 与“利欲 的冲突。在先秦,礼义只是儒家学派的主张,并没能和国家权力相结 合,先秦儒家倡导重礼义而轻利欲。而在当时,道家学派的思想已经看出了“礼 义 对人心的危害,并给予了猛烈的抨击,指出礼乐仁义对人性,如“胶漆缠索 “使天下惑。1 7 l 道家思想家在批判“礼义”的同时,正面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性 的主张,即自然人性论。庄子把天与人相对立,人指礼乐仁义对人的思想言 行的规定,道家思想家又把这样的人称之为伪,天指人的自然人性。庄子讲 “无以人灭天”,1 8 j 就是要求不要以礼乐仁义去残害人的自然天性,就是要去伪 存真。 西汉独尊儒术,儒家学派的主张具有了官方地位。汉儒把礼乐仁义尊崇为“天 理”,为永恒之道,把人情指责为“人欲”,为万恶之源。礼记乐记说:“人 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者。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磐作乱之事此 大乱之道也 。既然“灭天理而穷人欲”为“大乱之道”,反过来说,要求统治秩 序永世长存,就要存天理灭人欲了。 汉儒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天理”“人欲 之辨,到了宋代理学家,得到了 更为明确的表述。程颐、朱熹所创理学,基本上可以说是明理窒欲之学。理是天 理,其伦理意义实质就是礼义;欲是人欲,实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发展的种 种自然要求。程颐说:“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 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1 9 j 又说“人心,私 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讲得很清楚, 天理人欲不可两立,要明天理只能去人欲。朱熹的意见和程颐完全一致,但表述 得更为明确决断“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 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1 1 】至此,程朱理学把明理窒欲之学推至了顶峰, 并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 随着统治集团所推行的理学离宋儒本意越来越远,且日益不近人情,不切实 际,加之推行理学的人自己其实并不尊奉理学,他们高谈性命道德,正心诚意, 实则利欲熏心,道德败坏,这些原因导致了理学的逐步衰弱。表现之一就是王阳 明的“良知说”。王阳明承陆九渊之学,否定客观绝对的天理,强调心即理,讲 4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1 1 2 】又讲“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 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讲良知即“所谓天然自有之中”。1 1 3 l 这样的言论完 全可以导致这样的结论:凡人之心皆良知,皆天理,这实际上已为反名教的异端 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随王学的传播,逐步掀起了以王阳明之学为旗号而其实是 反名教的异端思潮,这股思潮其实质之一就是反对理学禁欲主义而主张人心的解 放。李贽就是该异端思潮最坚定,最杰出的一员。 1 1 自然欲望等同天理 李贽批判理学禁欲主义的主要武器是他的自然人性论一这集中表现在童 心说一文中。在章心说中,李贽强调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入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1 1 4 】这里所谓人与生俱来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也就是自然之 所赋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而人的自然本性,当然不能理解为动物性,而是 自然所造就的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本性。这一最初一念之本心的 特点是“绝假纯真”,丝毫不知伪饰。“童心”即“真心”,童心不失即为“真心”。 他进而认为专制主义的政治伦理说教的所谓“义理”都不是发自“童心 ,而是 用以蒙蔽童心的;义理灌输得越多,童心也就丧失得越多,最终导致“全不复有 初 的人性沦丧。他愤怒地批判封建的道德说教乃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蔽”, 要求破除封建道德义理对童心的蒙蔽和对人性的扭曲,复“真心,做“真人”, 彻底改造那“满场是假的丑恶社会,扬弃伦理异化,来实现人性的复归。 李贽主张自然人性论的童心说,质言之,“童心 就是理学家灭之惟恐不及, 惟恐不尽的“人欲 ,至此,李贽把代表封建纲常礼教的天理与代表自然人性的 人欲提出来了。李贽充分肯定“人欲”,根本不承认有所谓与“人欲相对立的 “天理”。他认为穿衣吃饭这种反映人们的物质欲望,自然欲望就是“人伦物理” 之“天理 ,并非在此处之外另有一“天理 存在。在理欲观上,李贽将自然欲 望等同天理,他充分肯定了的私欲,认为“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 见,若无私则无心矣。”1 1 5 l 无私则无心,有心必有私,私心一体,这就是说心的 知觉发用就在各种私欲之中,人的良知离不开私欲,自私就是天理良知。他所说 的私欲指平民百姓穿衣吃饭之类的自然欲望要求,因此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1 6 j ,除了穿衣吃饭,再无第二种天理。李贽以百姓日用为人伦物理,排 除人伦物理还有其他内涵,实质是将自然欲望等同天理良知,认欲为理,理即欲, 欲即理,与宋明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相对峙。 不仅如此,李贽亦根本不承认人的现实生活之外有所谓“道,在“穿衣吃 饭 之外别有所谓“入伦物理 ,他认为“道”是人人所具有的,他从本体论的 高度否认了所谓“天理”本体的存在,提出:“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 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 以今观之,所谓一者果何物? 所谓理 5 硕十毕业论文 者果何在? 所谓太极者果何所指也? 故吾究物始,而见夫妇之为造端也。是故 但言夫妇二者而已,更不言一,亦不言理,而但与天地人物共造端于夫妇之 间,于焉食息,于焉语语已矣。”【1 7 l 易日“一阴一阳谓之道 ,在李贽看来就 是一男一女或一夫一妻之道。因此,在人类社会,“人即道也,道即人也。人外 无道,而道外亦无人。1 1 8 l 李贽以“人道 对抗“天理”,将程朱理学鼓吹的至高 无上的封建伦理本体的所谓“天理”驱逐出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从“天道 的 高度把外在于人的“道”重新拉回到人自身上来,赋予现实生活以至上性1 1 9 】 可见李贽全然排斥所谓“天理”,而只讲“当下自然”的人道。在李贽看来。 这个“当下自然 的人道不过是人的生活欲求而已。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 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 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川研 李贽把与“人欲”相对立的抽象的“天理”一剃而尽,除了“穿衣吃饭”以 外,再没有所谓天理,它就包含了所有的人伦物理。李贽的这一观点,是对泰州 学派关于“百姓b 用即道”的观点更为具体,亦更为明确的发挥。既然“穿衣吃 饭即是人伦物理 ,所以李贽对“人欲”的合理性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假道学 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赞扬老百姓对于他们旨在满足其正当生活欲望的活动 丝毫也不伪饰:“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者但说生意,力田作者但说力 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厌倦矣。”1 2 1 i 在李贽看来,“人欲”并 没有什么不正当,诸如好货、好色,求富贵之类,都可以理解;可恨的是表里不 一、言行不一的“假道学”。 李贽把泰州学派的以人生最基本的自然要求的道具体化为穿衣吃饭,把道学 家所渲染的玄妙的道从天上拉回了人间,还原为百姓的穿衣吃饭,并把它提到首 要的位置上,把物质生活归结为人伦物理,把人们的德行与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 强调物质利益欲望的合理性,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认为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基本 要求就是伦理道德的基础,离开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就没有什么道德可谈。李 贽主张以人类物质生活来决定社会道德的思想,冲破了当时盛行一时的道学把生 活等同于邪恶之欲的观念,确立了追求物质幸福的道德意义。指出了道不在于禁 欲,而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于追求物质生活。在把自然欲望等同天理对人欲 合理性的肯定这一思想基础上,李贽进一步提出了其关于如何来对待人欲的观 点。 1 2 “各遂千万人之欲”的人欲满足论 既然“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此之外再无所谓“天理”,那么,就不 应“灭人欲 ,而是要使“人欲”得到充分的满足,“各遂千万人之欲”。因此, 李贽主张,对天下人要“就其力之所能为,与心之所欲为,势之所必为者以听之, 6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 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2 2 j 一句话,就是要因 其自然,使社会发展依其自然法则而自我调节,这也就是西方近代“自然法 学 派的主张。李贽进而指出,因人心之自然,遂千万人之欲,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形 成一种良善的社会秩序。“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其听其 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之更有一物之不得其所者哉? 是之谓至齐, 是之谓以礼。夫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有不格心归化者,未 之有也。”【2 3 j 这种良善的社会秩序赖以形成的根据就在于人皆有其对于社会和谐的愿望, 李贽称之为礼,即理。它干变万化,活活泼泼,表现着社会的自然法则,是社会 自我调节的表现。因此,他反对任何强制天下所有人接受同一种价值观念和生活 方式的“强而齐之”的方式。“世儒既不知礼为人心之所同然,本是一个千变万 化活泼泼之理,而执之以为一定不可易之物,故又不知齐为何等,而故欲强而齐 之,是以虽有德之主,亦不免于政刑之用也。”1 2 4 j 在这里,李贽可以说是把“自 然法 强调到极端了,他认为依“自然法”行使,即实行自由放任主义,就可以 免于“刑政之用 ,这种说法与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的理论相比不免显得幼稚, 然而却具有反对中古禁欲主义和专制制度对“人欲”和人的个性的扼杀、使人性 从专制禁锢下解放出来的进步意义。 李贽的反对禁欲主义的新理欲观更多地集中在对于“义”与“利”的关系的 阐述上。将在下章进行讨论。 7 硕十毕业论文 2 “谋利方可正义 的新义利观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讨争论的重 大理论课题。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源远流长,经历了春秋战囤时期,两汉时期, 明末清初时期等几个发展阶段,各个时期对于义利问题都有其独特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壮观的义利之辨。以孔 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义利为人之所两有,但义为上,利为下,倡导 以义克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家则认为义与利是同一的,义必须与人们的 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既贵义又重利。法家则批评儒家空谈仁义道德,主张重利轻 义。管子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义,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利以生义论。商鞅和韩 非则提出了“去仁义,不道天用”的崇利贬义论。道家则既鄙视利又菲薄义,主 张义利俱轻。这大致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义利问题的争辩。 两汉时期的义利之辨同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亦有其特有的地方。这一时期义利 大论辩的主要人物则是董仲舒与司马迁。董仲舒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倡 导“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司马迁则继承了先秦管子的利以生义 论,提出“人富而仁义附”的思想。东汉的王充全面总结了司马迁的义利观,认 为“让生于有余,起争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 两宋时期的义利之辨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王安石为了变法的需要,公开宣 称,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大讲财利是背仁弃义,惑 乱人心。李觏关于义利关系问题提出“人非利不生 ,“食不足,心不常 的观点, 但对于此二程则提出,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并把义利同理欲、公私、 王霸等联系起来,倡导去私为公,存理灭欲,崇义贬利。南宋朱熹主张“正其谊 不谋其利,对陈亮、叶适“义理与利害只是一事 表示了极大的不满。陈亮、 叶适则坚持义利的统一,在历史上从来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总括起来,两宋 时期的义利之辨熔铸着天理人欲之争,公私王霸之别,较前有较高的哲理思辩性。 但由于程朱理学把义利之辨推到戕性灭欲的阶段,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反思埋下 了伏笔。 明末清初义利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对程朱理学义利观的批判而展开的。李 贽、黄宗羲批判了程朱理学去私为公、崇义贬利的观点,公开为个人私心,私利 辩护,强调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何心隐、王夫之也批判了程朱理学存理灭欲 的观点,至此。义利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p j 明末以后,流行的自然人性论,剥去了笼罩在现实人性之上的封建伦理道德 8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属性的外衣,而赤裸裸地现出了“人皆有私”、“趋利避害 等现实人性的本来面 目,于是便出现了种皆在肯定现实的人的物质利益追求的新义利观。 2 1 “夫私者,人之心也”的私利论 李贽义利观的出发点是近代式的人性自私论,一改传统的“义利之辨”而转 为“公私之辨”。他公然宣称“私”是人类的天性,“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1 2 6 l 李贽以超出前人的勇气大胆地揭示出了现 实人性中人皆有私心这一为历代圣贤所否认的事实,指出在利益面前,人想到的 首先是自利,接着才有可能利他,为此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如服田者,私有秋 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 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故官人而不私以禄,则虽召之,必不来矣;苟无高爵,则虽 劝之,必不至矣。虽有孔子之圣,苟无司寇之任,相事之摄,必不能一日安其身 于鲁也决矣。此自然之理,必至无符,非可架空而臆说也。然则为无私之说者, 皆画饼之谈,观场之见。但令隔壁好听,不管脚跟虚实,无益于事。祗乱聪耳, 不足采也。嘎2 7 1 把一己物质利益之私看作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的 基本动力。并且揭露古代圣贤所鼓吹的无私之说乃是好听而不管脚跟虚实的假 话,无益于事的空话,只是惑世愚民的欺人之说。 人性中有,“私 本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可于“百姓日用之迩言”见之。李贽 说他之所以作出“人皆有私”的论断,就是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考察。“百姓日用 之迩言 是丝毫不知伪饰的人性的自然表现。“吾且以迩言证之:凡今之人,自 生至老,自一家以至万家,自一国以至天下,凡迩言中事,孰待教而后行乎? 趋 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是谓众巧,迩言之所以为妙也 1 2 8 】李贽认 为,在百姓的一切治生产业之中,都表现了为其物质利益而劳作的私念,证明了 “趋利避害乃是“人之同心 ,不待教而后行的“天成 和“众巧 ,是“自然 之理,必至之符 。这些通过百姓的迩言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人性中的“私 是 善还是恶? 李贽的回答是:“夫善言即在乎迩言之中,夫唯以迩言为善,则 凡非迩言者,必不善。何者? 以其非民之中,非民情之所欲,故以为不善,故以 为恶耳。p j 李贽以私为善,充分肯定人民大众满足其物质生活的欲望,追求合 理的私人利益是善不是恶。李贽把人的物质利益的追求,“趋利避害 的生命活 动本能,当作了全部道德的基础,合乎这种现实的人性的,即是善;否则就是恶。 这样,李贽就把传统道德关于善恶的价值判断完全颠倒了过来,造成了中国传统 道德是善恶观念的一场空前的变革。l 刈 李贽在那个时代就认为“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 如多买良田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 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1 3 l 】认识到人的“私心 ,即人的需要是 9 硕士毕业论文 人行动的动力,肯定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性之自然体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 这不仅仅表明了他对人的认识比较深入,而且联系他所处的历史时代,这种思想 实际上已经代表了新的社会阶层对于拥有“私产 的经济要求,这不得不说是一 种历史的进步。综观李贽的人性论思想,其进步意义是明显的,但其缺点在于仍 然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提出“私”是人的合理要求是对的,但这并不是人的最 根本的本质,因为没有反映出人的社会性,尽管也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李 贽一再讲“趋利避害,人所同心 ,“财之与势,固英雄所必资”,“虽大圣人不能 无势利之心。则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 ,【3 2 j 抽象地谈论人心的公私, 其理论本身不是科学的。 2 2 “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的趋利论 为了使“人皆有私 说得到更彻底的证明,李贽进而揭露那些口头上“严义 利之辨”的圣贤们也是有私心的,其标榜“无私 不过是自欺欺人。他说: 圣人虽曰“视富贵若浮云”,然得之亦同有;虽言“不以其道得之,则不处”, 然亦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今观其相鲁也,仅仅三月,能几何时,而素衣霓裘, 黄农狐裘,缁衣羔裘等,至富贵享也。御寒之裘,不一而足;裼裘之饰,不一而袭。 凡载在乡党者,此类多矣。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而谓不当求,不亦过 乎? p s i 李贽认为,孔子相鲁才三个月就“御寒之裘,不一而足 ,可见圣人也有私 心,且比起老百姓来大有过之而无不及。李贽无情地剥去这位至圣先师的神圣外 衣,而还他一个追逐势利的本来面目:“大圣人亦人耳,既不能高飞远举,弃人 间世,则自不能不衣不食,绝粒衣草而自逃荒野也。故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阴】李贽进而认为,对于“利”与“势”的追求,其实并没有什么可耻,惟心口不 一,既追逐财与势又要假借大义窃取美名才是可耻的,其中尤其可鄙的是那些冠 冕堂皇的伪君子们。他们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 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其实在“利他”与“自私 ,即义与利之间的 取舍上,也都毫无例外地选择后者。“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 谋者 。1 3 5 】所以说到底,即使是那些伪君子也与寻常百姓在本性上是相同的,都 是趋利避害,都渴望富贵利达,而平日里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语,都是一些故意说 给别人听的“反话 而已。圣人亦有私的事实证明了“人皆有私 这一客观真理 的普遍性。 李贽从趋利避害的自然人性出发,把人的欲望视作其行为的全部基础。这一 认识不但全然将人世之道从天上转到人间,从伦理道德转向人伦日用,而且把先 儒之道径直落到了私我利己上。从李贽的私利论出发,人的欲望与私念都变得自 然而合理了。人不能无私心,有私心故有我,而私心即是我的重要价值之所在, 1 0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因此就不能不顺受其私而各遂其欲。一言以蔽之,私利才是人们一切经济活动及 其他行为的原动力。 从“趋利避害 的“人皆有私论出发,李贽对从董仲舒到宋儒的非功利主 义的义利观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有其特色的“谋利方可正义”的新义利观。 2 3 “谋利方可正义 的新义利观 李贽阐述自己的义利观首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鼓吹所谓“正其谊而不谋其 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的董仲舒,认为董仲舒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他写 j 上 迫: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云云,似矣。而一明灾异下狱 论死,何也? 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 何也? 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丁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 所言自相矛 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 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 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 ”f 蚓 他认为董仲舒其实是并非不讲功利,董仲舒所提出的“灾异谴告 说本身就 是趋利避害的最显著的证明,他据此以说明天下何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 若不 是真实求知其有利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曷用j 下义明道为耶? 在得出天下人皆是计功谋利之人后,李贽阐述了“谋利 与“正义 两者 之间的关系。 董仲舒有正义明道之训焉,张敬夫有圣学无所为而为之论焉。夫欲正义,是利之 也。若不谋利。不正可矣。吾道苟明,则吾之功毕矣。若不计功,道又何时而可明也? 【明 李贽认为世间一切人和事,都是为了成就一定之功,获得一定之利,而所 谓的“正义”“明道 不过是实现“功利”的旗号,离开了功利,正义就变得毫 无意义。所以仁义为其表,功利及其质。普天之下没有不追逐功名利禄之人,即 使是圣人也不例外,而那些名士,儒者其实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 行若狗彘。 他们口头上标榜毫不利己。行动上却无一处不利己。 从“谋利方可正义的立场出发,李贽从根本上否认了仁义忠孝之类的纲 常名教,伦理道德的存在价值及其存在本身,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利。 他写道: 夫君犹龙也,下有逆鳞,犯者必死。然而以死谏者相踵,何也? 死而博死谏之名, 则志士亦愿为之,况未必死而遂有巨福耶! 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 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有大利乎? 【3 8 l 子之贤不肖虽各不同,然为父者未尝不亲之也,未尝有恶之之心也。何也? 父既 有子,则田宅财帛欲将有托,功名事业欲将有寄,种种自大父来者,今皆于子乎授之, 硕士毕业论文 安能不以子为念也? 【鲫j 既然义只是谋取一己之私利的借口,而追求私利才是人的本性之所在,那 么李贽径问“商贾有何可鄙之有? 就丝毫不值得奇怪,而且在他看来,商贾为 了谋利即使偶尔“挟其诈力”也无可厚非。更有甚者,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不仁 不义的行为,诸如以强凌弱,以众吞寡之类,李贽也认为的天经地义的: 夫栽培倾复,天必因材,而况于人乎? 强弱众寡,其材定矣。强者弱之归,不归必 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今子以强凌众暴为 法所禁,而欲治之。是逆天道之常,反冈材之笃,所谓拂人之性,灾必及其身者,尚可 以治人耶? 1 4 0 1 显然,在李贽的认识中,礼义廉耻,纲常名教,伦理道德都是可鄙的,是 违背真心的谎言,而追求自然本性中的“私利”,摆脱乃至否定一切伦理约束的 率性而为,才是唯一值得称道的“善”,李贽肯定人欲望的合理性,肯定个体追 求欲望满足行为的合理性,这无疑蕴涵着市民主体意识觉醒的客观意义,从中所 映射出的反对宋儒任何道德行为皆高于生命价值的命题从侧面体现了其人道情 怀。但李贽直截了当地宣称:“我以自私自利之心,为自私自利之学,直取自己 快当,不顾他人非刺。”1 4 l 】进而彻底否定人伦道德存在的意义,事实上已滑向了 另一个极端。 1 2 李贽启蒙伦理思想研究 3 平等自由观 3 1 “庶人可言贵,侯王可言贱 的平等思想 平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或者说价值应然,一直都为启蒙思想家所追崇,时至 今日,平等仍然是各个民族所不懈追求的一种价值。谈到平等,人们一定会想到 卢梭。卢梭是历史上对平等强调得最为厉害的思想家,曾经就有人评价卢梭在自 己的学术生涯中创作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平等主义观念的百科全书。他不是平等理 念的发明者,而是这一理念最彻底,最雄辩的捍卫者。 平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平等的对立面是社会的或人为的等级和奴 役。1 4 2 j 可见珍爱平等就要反对那种无论是社会的或者是人为的奴役。在卢梭看 来,根除奴役的唯一方法便是使无人可富到购买他人的地步,也使无人会穷到须 出卖自己的地步。那便是为人身自由所必须的平等的最底限度。卢梭的平等观深 刻地影响了启蒙之后的现代社会。无论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细微处存在多么深 刻的分歧,他们都把平等当作社会的基本价值。古典功利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就 是平等原则。这条原则强调,在决定行为选择和计算幸福时所有人应一视同仁, 即每个人的幸福都是同等重要的,一个人只能算一个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包 含平等主义原则,他强调所有个人都是道义上平等的,任何个人都不可以被当作 他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表达的正义原则也包含着 对平等的重视。这是在西方关于平等价值的追求。在中国,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 平等成了一些思想家所慢慢倡导的一种价值。他们开始意识到了那种由来已久的 传统观念里的上下差等是不正确的或者说非必然的,这仅仅是一种统治阶级为了 使其统治更为牢固的一种精神愚弄。这些思想家逐渐倡导了人人平等,圣凡平等 这样一种平等观念。李贽就是其中一员,他提出了他的“庶人可言贵,侯王可言 贱的平等思想。 3 1 1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的天赋平等论 李贽强调入的平等,首先是基于他对“道 的认识。“道 是中国思想界一 个古老的命题,历代思想家都对它有不同的阐述。李贽对“道”的认识有自己的 特色。他认为“夫以率性之真,推而广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 【4 3 】这里他 为“道 规定了两个范畴:一是“率性之真 ,也就是说话做事要全出于真心, 心中如何想就如何去说去做,毫无半点虚假,矫情;二是“推而广之,与天下为 1 3 硕士毕业论文 公”,即推己及人,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李 贽的“道 。他认为这个道人人具备,“道之在人,犹水之在地也。人之求道,犹 之掘地而求水也。然则水无不在地,人无不载道也审矣。”l 删“人即道也,道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容机会分析报告
- 2025宠物医疗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及连锁化运营与PE投资策略报告
- 2025商业航天市场发展分析及技术创新突破与产业链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湛江劳务派遣合同范本
- 2025年新能源企业数字化研发流程优化报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充电桩充电时间优化报告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学月测试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
- 2023年广东省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杭州西湖云创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农户代耕代种协议书
- 2025内蒙古蒙智资本运营研究有限公司及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迈瑞心电监护仪使用流程
- 华为ICT大赛考试题库(附答案)
- 天一大联考海南省2025-2026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生物(含答案)
- 全国一等奖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公开课精讲课件
- 2025年无线电广播接收设备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具身智能+医疗护理机器人应用研究报告
- 雨课堂在线学堂《大唐兴衰》作业单元考核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